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时间:2023-09-22 13:38:06

香水电影影评

香水电影影评篇1

关键词:文学;电影艺术;大众文化

华东饭店里——

二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三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四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电梯把他吐在四楼,刘有德先生哼着四郎探母踏进了一间响着骨牌声的房间{1}

这是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1930年代所写镜头感极强的句子。你仿佛也跟着小说人物进入了现代化的电梯间(这在当年还是很稀罕的),然后二楼、三楼地上升。镜头扫过一层层相似的上海富人“腐朽”的消费生活画面,把你带入具体可感(可视,也觉可听可闻)的情境中。这是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如何作用于

上面引述的茅盾一文,透露出从“五四”到1930年代左翼的新文学作家对鸳蝴电影长期的藐视。茅盾不仅批评《火烧红莲寺》,在文章的末尾还捎带批评了电影《啼笑因缘》。此种情况直到1932年后才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个起因与上海“一·二八”事件相关。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加深,市民的爱国热忱空前高涨,一向制作鸳蝴片的电影界敏锐地感受到观众的情绪变化,便主动邀请左翼作家参与他们的工作。左翼最资深的电影家(也是剧作家)夏衍,曾经回忆当年洪深如何为“明星”出主意“转变方向”,“请几个左翼作家来当编剧顾问”的经过。夏衍他们接到邀请后,当时非常慎重,是在瞿秋白主持的“文委”会议上经几次讨论后,才决定打入电影界的。{3}夏衍、钱杏■、郑伯奇这年用假名字进入“明星”,次年“明星”便拍摄了茅盾的《春蚕》。“文委”继“剧联”成立“影评人小组”之后,又成立直辖的“电影小组”,夏衍任组长,显示了左翼要夺取电影这一大众艺术领域的决心。1933年除了“明星”,田汉、阳翰笙、夏衍还打入“艺华”电影公司。田汉的《母性之光》、《三个摩登女性》,夏衍的《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狂流》,钱杏■、郑伯奇的《盐潮》,阳翰笙的《铁板红泪录》,郑伯奇的《时代的儿女》(与夏衍、钱杏■合作)等电影陆续拍成上映之后,符合当时市民日益高涨的民族激进情绪,得到普遍好评。从此,电影市场进入了左翼电影为主的时期。

香水电影影评篇2

Abstract: Through trial production tests of scallions flavored oat cookies, the best treatment method of raw and auxiliary materials and the best optimal formula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sensory quali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best formula: 100 mesh oatmeal for 40%, onion powder for 8%. Butter and salad are used, with mixing ratio of 95:5.

关键词: 燕麦;香葱;曲奇;最佳配方

Key words: oat;scallions;cookies;the optimized formula

中图分类号:TS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9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三高”食品摄入过多等,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与饮食结构有关的疾病,其发病率逐渐提高[1],进而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于膳食纤维来说,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持油、持水能力及增容作用,可以加快肠蠕动的频率[2][3],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发现膳食纤维在预防和治疗上述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4]。曲奇作为一种非常酥松,口味纯正,营养丰富的食品,常作主食和嗜好食品,正向休闲化和功能食品发展[5]。因此,本文选择了香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为原料,在原有曲奇饼干制作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一种新型的曲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 低筋面粉、黄油、白砂糖、食盐、鸡蛋、燕麦、色拉油、香葱、菠菜、香芹、小苏打等,均由当地市场购得。

1.1.2 设备 ①小型吸尘粉碎机:选用上海鼎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FZ-10的粉碎机。②电子天平:选用德国塞多利斯集团公司制造的型号为ARC120的电子天平。③冰箱:选用伊莱克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BCD-216E的冰箱。④电热烤箱:选用上海博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GZX9070MBE的烤箱。⑤多功能西饼机。⑥H24电热干燥箱。⑦搅打器、裱花袋、烘烤托盘等。

1.2 试验方法

1.2.1 配方 低筋面粉、黄油、绵白糖、鸡蛋、食盐、小苏打分别为1000g、650g、450g、250g、5g、4g。

1.2.2 工艺流程

1.2.2.1 燕麦的预处理 将燕麦用水浸泡2h~3h取出沥净晾干。用粉碎机粉碎,烘干备用。

1.2.2.2 蔬菜粉的制取 ①原料清理:清除蔬菜的萎蔫、黄化组织和表面泥沙等杂质,再除去须茎、老叶、硬梗。对于喷过农药的鲜菜用0.5~1%的稀盐酸或食盐水浸泡5min后,再用清水冲洗。②漂烫护色:将蔬菜投入煮沸0.2~0.4%的亚硫酸盐溶液漂烫1~2min,然后清水漂洗。③切分:用不锈钢刀将蔬菜切成约2~3cm的小段。④低温烘干:将处理过的蔬菜置于45℃的烘箱内烘干,使物料水分不断减少,烘干时间为16~24h,最后水分为15~20%左右。

1.2.2.3 糖粉的制取 将白砂糖除杂后,用万能粉碎机粉碎,待用。

1.2.2.4 制作流程 黄油、糖粉—搅打—加入鸡蛋、奶粉、食盐等进行预混—打发—加入燕麦粉、低筋面粉、蔬菜粉和小苏打进行调粉—成型—烘烤—冷却、整理—包装—成品。

1.2.3 工艺操作要点 ①原料处理。将燕麦粉烘干后,通过粉碎机分别磨成60目、80目和100目的粉粒。使用低筋面粉前需要进行过筛处理。②打发。打发前,从冰箱中取出黄油,同时进行软化处理,加糖粉制成糖浆,将黄油、糖浆混合物快速搅打10min,当混合物颜色发白,呈绒毛状时,依次加入鸡蛋、奶粉和食盐,继续搅打10min。③调粉。按照比例,将不同细度的低筋面粉、燕麦粉、蔬菜粉和小苏打预搅拌好,投入上述配料进行搅拌,一般在20~24℃的温度下搅拌10min左右。④成型。裱花袋中装入搅拌好的面团,挤注成3cm的面坯。⑤烘烤。电烤箱内放入成型好的面坯,200℃烘烤10min。⑥冷却、整理。在室温下,将烘烤后的曲奇进行自然冷却,饼体变硬后,拣出烤焦、不规则的曲奇并及时包装。⑦包装。由于曲奇饼干品质酥松,易碎,选择带有衬托的防潮性能良好的PET/PE、OPP/AL/PE等复合薄膜材料进行包装。

1.2.4 产品感官评定 通过感官对曲奇综合品质进行鉴评。所谓感官品质鉴评[6]是一种客观反映食品品质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外食品科学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鉴评时由10名有感官品评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鉴评小组,按规定的评分标准对产品的感官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满分为100分,评定标准见表1。

2 结果与讨论

曲奇配方的确定:

2.1 燕麦粉的细度对产品的影响 在低筋面粉中加入粉碎细度分别为60目、80目、100目和120目的燕麦粉,添加量为40%,制作曲奇后进行感官评定,粉碎粒度对曲奇品质影响见表2。

表2可看出,曲奇面团及制品的性质受燕麦粉的粗细度的影响比较大,如果燕麦粉粒度过粗,那么曲奇的焙烤工艺特性、吸水性、粘性等就交差,并且不易成型,膨胀率低,口感硬而粗糙;如果燕麦粉过细,对产品感官上提高幅度不大,但是提高了加工设备要求和生产成本。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燕麦粉最适粉碎粒度为100目。

2.2 燕麦粉添加量对曲奇质量的影响 分别将占低筋面粉质量30%、40%、50%、60%燕麦粉添加到低筋面粉中,其他辅料用量与基本配方相同,进行焙烤试验,燕麦粉添加量对曲奇品质影响见表3。

表3可看出,添加不同量的燕麦粉对曲奇制品的口感影响较大,当燕麦粉添加量在40%以下时,产品口感细腻,当添加量到50%时,产品明显口感粗糙,成品易碎。因此,燕麦粉添加量以不超过40%为宜。

2.3 添加不同种类蔬菜粉对曲奇风味的影响 将40%燕麦粉添加到低筋面粉中,再添加占粉料8%不同种类的蔬菜粉,其他辅料用量与基本配方相同,进行焙烤试验,不同种类蔬菜粉对曲奇品质影响见表4。

表4可看出,添加不同蔬菜粉对曲奇制品的口感影响较大,添加菠菜粉对产品感官影响改变不大,而都具有芳香气味的香葱粉和芹菜粉来看,香葱的特异香味更能被食用者所接受,故选取香葱粉作为添加蔬菜。

2.4 香葱粉的添加对曲奇质量的影响 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还富含各类矿物质等,添加量多少不仅影响曲奇的营养保健功能,且对曲奇的感官品质也产生着影响。以5%、8%、10%、13%(以粉料总重量计)4组添加量进行试验,选出最佳添加量。试验结果见表5。

表5可看出,蔬菜粉的添加量对曲奇制品的外观有较大的影响,添加量过低,则曲奇成品外观无特征,口感香气不足;而添加量过高,产品口感上有焦糊味,并且外观有较多焦化黑粒。综合权衡后,本实验所用香葱粉的添加量为8%。

2.5 色拉油取代少部分黄油对曲奇质量的影响 以少量植物调和油取代部分黄油进行试验,在不影响口感的基础上节省一定的成本,选出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见表6。

表6可看出,以色拉油取代少量黄油对成品外观和口感上均有影响,取代过多,成品会出现“走油”现象,产品得率降低,也会降低黄油的特殊香气的体现。综合权衡后,所用油脂为黄油与色拉油的混合比例为95:5。

3 结论

此曲奇饼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其最佳配方为:燕麦粉碎粒度为100目添加量40%,香葱粉的添加量为8%,所用油脂为黄油与色拉油的混合比例为95:5。

参考文献:

[1]周坚,肖安红.功能性膳食纤维食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

[2]买凯,王贵芳等.膳食纤维素的一些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01,10(2):178-179.

[3]BURKITF D P,TOWEN H C.Refined carbohydiare foodsand disease:some of dietary firber[M].London and NewYork:Academic press,1975:35-36.

[4]朱玉强.含膳食纤维饼干加工工艺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4(1):15-16.

[5]牟德华,李艳等.高膳食纤维儿童食品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1997(2):43-45.

香水电影影评篇3

“香港电影”这四个字已经变成了一个品牌,带着无厘头带着辛辣的味道,不平庸不严肃在轻松搞怪之间回荡着一丝触动人心底的怅然若失感。在港片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邵氏王朝到嘉禾时代的变迁。记忆中的港片充满着各种风花雪月,有着荡气回肠的气势,还有着搞怪谐趣和情感流露。从录像带到DVD,从昏暗的录像厅到宽敞的电影院,仿佛是一部著书,见证着记录着每个人的港片记忆,不论是李小龙的一招一式还是小马哥的风衣和牙签,宁采臣聂小倩的情缘再或者是紫霞仙子的手链都投下了一个剪影,这个剪影的名字叫做“青春”。

香港电影也像很多品牌似的,经历了发展时代、黄金时代、衰退的时代。就跟我们的成长无可避免一般,有潮起就会有潮落,那一部部电影给我们筑造了一个个包裹着玫瑰色的梦,再美丽的梦也终究会醒来。香港电影经历了重新定位寻找的过程,挽歌一般的看着一边的灿烂辉煌一边的衰落。不过万幸的是如今港片依然带着独特的色彩跟气息在电影之路上走着。

港片是肤浅的,有人那么说着,但是肤浅并不是低廉,它是对通俗对生活的另外一种表达。在港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董骠永远有一个肥肥的老婆和两个漂亮的女儿,然后得到一大笔钱;子弹雨飞过,周润发永远不损毫发;周星驰多么窝囊又小市民,但是永远都抱得美人归。香港电影是一份火锅,里面放着装痴卖傻,自我揶揄,草根,风月,洒脱又肤浅的菜料。看起来杂乱又俗气,可是很好味。

“尽皆过火,尽皆癫狂”,这是大卫・波德威尔对香港电影的一句评价,却是对香港电影最好的概括。明明是无厘头的戏码,却还是让人突然被击中心底,落下眼泪;明明是最俗套的剧情,却让人恍然大悟,久久不能回神。就像在《喜剧之王》中柳飘飘(张柏芝饰)听到尹天仇(周星驰饰)说完“我养你啊”这句话之后,抱着偷来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在出租车里哭得发抖;就像尹天仇(周星驰饰)这个死跑龙套的怎么死都死不了,还有对这大海大喊“努力!奋斗!”,这些场景打动过多少人,引得多少人流泪。

从最早的《少林寺》开始,人们开始接触香港电影,也闻到了那股侠义气息,如《醉拳》《赌神》还有《黄飞鸿》和《逃学威龙》等,无不在说着一股侠义之气、兄弟情谊、黑道白道还有做人原则。那是一种指引,那时或者说如今的人们,活在压力过大信任危机的社会,需要这样子的指引。

再到《倩女幽魂》开始,人们看到了香港电影柔情似水风情万种的一面,如《新不了情》《甜蜜蜜》等。我们看到了香港电影侠道表面之下的温情和感伤,在每天的生活中,人们也可以从这些影片中找到生活中的小爱恨。犹如一瓶泡泡药水,可以凭空吹出一个个绚丽的泡泡,让人突然置身梦境。

很多电影得到极大的成功之后,香港电影开始进入一个误区:一部僵尸片火了,接下来就会有一百部僵尸片的出现;一部古惑仔片火了,接下来就会有一百部古惑仔片出现……

在最低潮的时期里,2007年时全年只有51部电影,港产片票房总额只有2.75亿港元,而1982年的时候香港全年港产片总票房就已经达到4亿港元。期间可以拿上台面被人称道的也只有《无间道》而已。2004年初,《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简称为CEPA)正式生效,这样拉开了合拍片的帷幕。期间拍出来的片子如《投名状》《如果•爱》《十月围城》等虽说有的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可是在香港本土票房并不高,同时口碑也不太高。在内地审核机制下与合拍片的模式下,香港电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失去了原本的深刻的肤浅、悲伤的洒脱的感觉。

在衰落之后,很多人曾经对香港电影失望,很多导演也说,香港电影在一个悬崖之上,电影业的萎缩让香港新进导演的发展成了一个问题,香港电影岌岌可危,甚至有的香港的媒体称“香港电影死了”。

但是在经历了这一段艰难的日子之后,在近期仿佛看到了香港电影重新发光的痕迹。罗启锐的《岁月神偷》、岸西的《月满轩尼诗》、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每一部都让人惊喜。很多人开始欢呼,港味回来了,这才是香港电影。

一部《岁月神偷》,挽救了一条本要被拆除的永利街,让人感觉时间流逝一切美好都会变成过去,伤感满分却不会刻意;一部《月满轩尼诗》,让大家重新看到香港的淡淡文艺情怀,同时也让汤唯以另外一种姿态重新出现在银幕;一部被定为“三级”的《志明与春娇》,却获得无比的好评,在香港取得了很好票房,经过剪辑之后摆脱的头衔顺利进入内地。香港电影经历过黄金时代的辉煌,走过十年的低谷,现在终于看到了香港电影重新发出一些光彩。

香港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淡然,一切的事情都是云淡风轻地说出。一切的情绪都是淡淡的叙说但是听完看完感受到的却是强大的震撼。有一句话说着“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这正是我对香港电影的感觉。

《岁月神偷》的真诚之处在于,它收敛了悲戚,流露了笑意,始终在守候着一份淡淡的希冀。《月满轩尼诗》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头到尾都很清淡,留白给观众同样也创造出了属于它的气质。这是一种老港片的血脉,留白恰当,气质清新,亲近人但是不会腻人。从皇后大道东到轩尼诗道全部是淡淡的爱意。《志明与春娇》的惊喜之处在于,用最简单最轻松的口吻来讲述整个故事,让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嘴角都是上扬的,里面的人物都是典型的港仔港女,把他们的情仇展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就是港片的命脉,放松又幸福的节奏。温柔又动容,轻松又温暖进心底的调子。香港电影终于回归了。

经历了曾经的香港电影人青黄不接的时代,从徐克到王家卫到彭浩翔,我们可以看出香港电影的变迁,我们可以品味出每一个时段港片的不同滋味。

说到徐克,他可谓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他的很多的手法或者说思想一直在给这个行业注入新的元素,同时也散发着独特的“徐克气息”。张国荣也对徐克导演有这样的评价“徐克导演的电影,包含一些哲学的、政治的思想,即使画面很昏暗,总是在某一个地方存在希望和光明。”的确,徐克导演的电影中英雄煮酒谈天,把侠义精神使用各种艺术化、意识化的表现手段去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打斗时的黄沙漫天,女鬼情缘时的缠绵悱恻。在他的电影中,演员的一招一式都是那么的虚幻美妙,时而飞天,时而遁地,一切都是一种艺术感极强的画面。这是从前的武侠片从来未有的,同时也是别人模仿不出来的。在徐克的电影中,江湖世界的恩恩怨怨都是那么的清楚,爱恨情仇,让观众在武侠片武打片中得到一种美的感受也有一种现代人无法得到的洒脱与流浪感,同样也深深的体会到徐克导演在表达“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这种无奈。

王家卫,他是香港文艺片的大师,他的影片一直是香港电影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采用支离破碎的镜头,片段式的叙事结构来讲述一个又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那就是王家卫。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细节的处理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同时经典的台词也让人动容。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路边摊、便利店以及各色酒吧,都是王家卫的故事最爱发生的地方;主人公的呓语,主人公的执着或者说偏执,又再或者就接复杂的情感,也都是在他的电影里最被人称道也让人感动的。如在《重庆森林》中,重庆大厦在镜头中频频出现,在这部电影中,警察223,阿武(金城武饰)他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他不相信他的爱情已经过期。即使腐烂了,他还是想保留它,这是很多王家卫念念不忘的桥段。

有人说每个人都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找到自己的映射,的确,每个人都有失去、不接受失去、寂寞、孤单又或者其他的感受的时候。他的影片是暧昧而浓烈的,暧昧又浓烈的颜色,暧昧又浓烈的情感,暧昧又浓烈的台词。他影片中始终都存在着倾诉、交流、爱、时间空间、疏离的主题或者是感觉。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谁能说不是呢。

徐克的风月侠道到王家卫的忧愁情怀再到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制作成本原来越高,制作越发精良,却越发的缺少一股劲头,一股过去的劲头。

然而,彭浩翔是独树一帜的。在他身上你可以尝到港片和戏玩港片的劲头。

2001年凭借《买凶拍人》一炮打响,大肆对香港的黑帮电影进行解构;《大丈夫》更是借用黑帮片的镜头语言来构建一个男人们结队的故事;《伊莎贝拉》用明灭的光影大量的旁白让人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王家卫;《志明与春娇》用最轻松的口吻和变焦镜头、手拿式摄影机叙说着一段爱情的诞生。他的每一部电影都触及不同的类型。

在他的世界里会结成同僚去买凶拍人,会假拍片骗钱去请AV女优,会趁太太不在出去鬼混,会为了保持港女形象伤心还是要保持无所谓的姿态……香港只有彭浩翔懂得港仔港女的心了,在他看来生死,也不过是些破事儿。有人说他是香港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确想想现在的彭浩翔,让人很容易想到当年的昆汀•塔伦蒂诺,两个人都是电影怪才。说起暴力美学,在他的《维多利亚一号》中有所表现,那一个个血腥的镜头也是那么的美。彭浩翔是新晋香港导演中的怪才,有的人接受不了他,但是就是他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的气息之所在。

纵观整个香港电影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经历了出现、发展、昌盛、衰落和复兴的过程。每个人都在这个段历史里面,投予了自己的爱恨情仇,因为这段历史里并不只是香港电影的起起落落,香港电影人的更迭换代,在里面的是我们的年华我们的青春。因为一部电影而感动落泪,因为一部电影努力奋斗,因为一部电影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一部电影击中心底久久不能回神……我们都曾学着聂小倩的样子披着毯子在床上跳,也学着周星星仰头大笑,同样也会在失恋的时候问世界上有什么不会过期,也会点起烟想要谈一场恋爱……

香水电影影评篇4

“做人要自强不息,才可以梦想成真!”这是新科影帝任达华,在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这也是这位老戏骨纵横影坛30年的真实写照。从电视镜头上看,他上台、接奖、发表获奖感言,动作潇洒、大气、从容、淡定,与惠英红、叶璇、陈德森等喜极而泣的表现大相径庭。别人都说他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任达华却轻轻一笑:“我的电影人生才刚开始。”的确,多年来,任达华给人的感觉好像并非只是演员而已。兴趣广泛的他喜欢画油画,在香港开过个人摄影展,还出版过摄影集。此次,金像影帝的眷顾,使任达华要专心在电影上发回力了。

从跑龙套

跑出的影帝

任达华曾得过两届“金紫荆奖”的影帝,但4次提名金像奖影帝都抱憾而归。在香港影星“被忽视的一群”中,刘青云和张家辉都已圆梦,至今已拍过近两百部电影的任达华,也终于修成正果。在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中,任达华凭借《天水围的夜与雾》和《岁月神偷》获得两个最佳男主角提名,并最终以《岁月神偷》中自然内敛的表演摘得桂冠。

虽然陆续有人质疑,评审是不是因为他连续四年提名都没得奖,所以今年加了很多同情分在他身上。对此,任达华淡淡地说,“是有少少同情分,不过是同情这个角色,而不是同情我。很多评审在看完电影后都对我说,‘罗先生’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爸爸。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角色让他们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童真的一面,所以在感情上是比较讨好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中,我的角色是杀人犯,即便演得好,也不讨好。”比较起两个角色自己更喜欢哪一个,他认为无论哪个角色都好,自己最终都把它们演活了,所以评审们才这样肯定自己。“《岁月神偷》就好像是一个大果盘,什么水果都有,大家都喜欢。但《天水围的夜与雾》就好像其中的某一种水果,也许不一定人人都喜欢,但我觉得这种才是有益健康的。”

任达华虽然不是最红的香港明星,但肯定是内地观众认知度最高的香港明星之一。从影30年来,他出演电影近两百部,堪称香港影坛的大劳模。在当前香港电影低迷的环境中,任达华依然保持一年5部左右的产量,他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稳固的一线地位,让人敬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登上金像奖的领奖台,这个新科影帝在从跑龙套到男一号的路上一奔就是几十年。

三级片只是时代的产物

“这个奖同所有不如意的人一起分享”,这是任达华在金像奖上的得奖感言,也是回忆起当年辛酸经历的感触。“我小时候很穷,一个星期才有两个鸡蛋吃,白饭加点猪油、酱油,就这样吃的。但现在生活好了之后,我依然吃米饭。”中学毕业后,任达华从事过多种职业,但都没做很长的时间。因为外形条件优越,他被人推荐到无线电视的艺员训练班,1975年开始接触演戏,逐步成为演员。早期他在电影、电视剧中都只是出演龙套角色,即便是给个正脸,也很难说上几句台词,但他早期出演的电影,像《神打》、《家法》、《欲火焚琴》、《夜惊魂》等,在当时的香港都较为轰动。在这些作品中,当然也不乏那些至今还被同行们开玩笑的三级片,那时的他被称为“三级影帝”。他凭借《羔羊医生》声名鹊起,擅长扮演变态暴力的罪犯。此后又接拍了《香港舞男》、《鸡鸭恋》、《与鸭共舞》、《舞男情未了》等多部影片,好评如潮。他以铁骨男儿的形象宽衣解带,然而,双鱼座的他身上总是能保持着一种忠厚的气质,即使给人感觉很三级,但其实他们并不花心。和任达华合作拍摄过三级片的女星都很尊重他,因为他在片场从不借机揩油,即使是出演一个暴力变态的角色,也会事前做好功课。

“三级片不能说是烂片,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文化氛围里,模式就是这样的。但在1997年以后,我们的模式已经改了,因为光靠暴力和情色不能卖座,没有感情不能卖座。所以1997年之后就产生了很多很好的导演,他们拍一些本土的电影,把人情味放到电影里面。虽然1997年之后,香港的电影产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却会把一些好的作品继续做出来。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模式,你看中国不是很多模式吗?大多是古装片,打完之后加点文戏再打。但还有一些像贾樟柯这样的导演,自己拍自己的电影,《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团圆》,电影打动全世界的心。”任达华说以前的自己虽然很穷,要为钱拍电影,但那时朋友间单纯而快乐。现在的朋友,忙得没时间碰见,虽然有了钱,感情却淡了很多。

终结黑帮片 迈入多元化

出生在警察家庭的任达华,从小梦想当警察,哥哥做到了香港警察处副处长,可他却没有如愿以偿。演员这个职业和杜琪峰的慧眼识珠,使他圆了警察梦,而且一演就是十余年。“再演我也不会腻,因为我有警察的血统,因此我觉得自己走起路来都很像警察。”虽然他自认为有警察的血统,却也在很多黑帮片中饰演过心狠手辣的杀手和老大,且深入人心。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慢慢走上巅峰时期,平均年产量都要过百部,在那10年中,任达华出演了上百部电影,单看作品年表就已让人眼花缭乱,而这其中,他出演的黑帮片堪称一绝,总数量也有近百部之多,几乎涵盖了香港当年所有的黑帮题材,如《古惑仔》系列。在戏中,他饰演的洪兴社龙头蒋天生,令很多人难忘,是当时在内地校园中传播速度最快的系列港片。

1998年,任达华首次与杜琪峰合作影片,之后的戏路越来越宽,经过几年的历练,他几乎能够挑起任何类型电影的大梁。自2000年以来,任达华依然一年忙到头,他的作品在香港演员中一直都处于高产,而且佳作不断。2003年,任达华主演的《PTU》使自己达到了事业的小高峰,该片为他拿到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第一次以警察的角色摘得影帝的称号,这让任达华很开心。此后的他,事业更加顺风顺水,2005年,任达华凭《黑社会》,再次获得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2007年的《跟踪》,让任达华尝试了一把警队里的狗仔队,为演好这个角色,他不惜增肥扮丑,更加显现他为了电影孜孜不倦的追求。

近几年,任达华参演的作品数量有增无减,大多都能保证一定的高质量。比如《叶问》、《弹道》、《PTU2》、《复仇》,包括《天水围的夜与雾》和《岁月神偷》,这两部电影给他带来好运,也让他更加坚定地演下去。

留守香港影坛的幸福老男人

“爸爸,你会不会好像电影里那样打我?”这是喜获影帝后,女儿天真的问话。“当然不会,因为我经常和你一起吃饭,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他说自己无论在哪里拍戏,每个月一定要有一个周末回香港,陪女儿吃饭、游泳。任达华一向重视感情、重视家庭,对老婆总是很好,他和琦琦的爱情神话早已人所共知。“我有一个专线电话,24小时都开着。只有琦琦一个人知道号码,所以我走到哪里她都能找到我。”甜蜜得让人羡慕。“我觉得女孩子生出来就是给男孩子宠的,男孩子的责任就是要照顾女孩子,老婆和女儿我一样宠。”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来说,拥有幸福的家庭和爱他的两个女人,已对生活感激不尽。

“我以前在无线有过一段很不如意的日子,但我会自强不息,我相信自己,结果我梦想成真。虽然拍了那么多电影,演了很多种角色,但《岁月神偷》中的这个鞋匠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它带给了我们一个生命力。当我们不如意时,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生命力。”的确,如今的任达华已不同于往日,他的演技变得朴实、沉着且耐人寻味,和以前打打杀杀或是很浮夸的形象判若两人。“也许是拍了很多片之后,逐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在拍戏对我来说,就是享受。”

香水电影影评篇5

斯科塞斯的“男人香”

对香奈儿而言,一切都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永远都是。

他(加斯帕德・尤利尔饰)穿梭在纽约撩人的夜色里,作为一名才华横溢却个性叛逆的影坛新星,他背后是如潮的影迷,身前是蜂拥的名利。然而这一切都无法让他找到自己,就仿佛这深蓝至黑的夜色,他穿行其间,只是为了要赶一场会,而那里并没有他的灵魂。

镁光灯闪耀如白昼,他俯下身体准备要给面前的女友一个优雅而正式的吻,但忽然之间,出现了幻象,他的眼前分明是那个用了许多年也无法忘记的金发女子,她叫Sofi(英格丽・莎朗饰),他的初恋。敏感让眼前的女友躲开了这个让旁人艳羡的吻,而他此时竟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一头熟悉的金发。难道当年的爱人现在也在这密密人群里?他的眼神开始游移,拜伦在诗中说:“倘若他日在街头重逢,我将用什么来祝贺你?以沉默,以眼泪。”而此时的他却不如诗人般柔情,他勇敢地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还深爱,抑或只是试图抓住从不存在的梦境?

只用片刻,他就下了决心。他坚毅地推开人群,走入深蓝夜色,去拥抱那未知但却真实的自己。会现场的隔板轰然倒地,他的人生从此将在自由与无畏中得以重建。

在这个香水大片拍得比好莱坞巨制还要吸引人的年代,请顶级明星来助阵已经不是新鲜事。从香奈儿No.5里出逃的名伶妮可・基德曼与在东方快车里邂逅爱情的奥黛丽・塔图,到“CoCo小姐”里的凯拉‘奈特莉,还有兰蔻“璀璨红情”中的安妮・海瑟薇……各家的香水广告片是越拍越有创意,也越拍越星光灿烂,其中尤以香奈儿的手笔最大。2006年,他们就曾请来法国电影鬼才吕克・贝松为当年的NO.5香水拍广告片,那个关于小红帽的创意至今还被奉为经典。而今年,香奈儿更是把目光从高傲的法国扩展到美利坚,聘请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好莱坞“黑帮片教父”马丁・斯科塞斯亲自执导,上面形容到的情节正是斯科塞斯心中的桀骜男人香。没有了血腥的打斗与头脑的角力,斯科塞斯在深蓝若黑的夜幕中为我们呈现的是震撼依然又多了几分敏感优雅的都市美型男故事。“一切都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这句广告的中心语对这款香水应如是,对已经67岁的斯科塞斯亦然。

你让奥斯卡如何是好?

没有普鲁斯特和博尔赫斯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汗颜的,而没有斯科塞斯的奥斯卡也将永远遗憾。于是奥斯卡这个全球最受瞩目的电影奖项,赶在2007年,这位性格导演获得第五次奥斯卡提名之后,因为他所有作品中仅属中下游水平的《无问行者》而授予了他一个最佳导演奖。从任何意义上来说,这都是补偿多过于奖励。

当斯科塞斯在2007年的奥斯卡殿堂上,凭借改编自中国香港电影《无间遭》的影片《无间行者》而举起等待了多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时,无数他的崇拜者和门生都忍不住涕泪四下,对于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与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和斯皮尔伯格并称为“好莱坞四大导演”的老人而言,这一刻应该算是功德圆满了。然而当我们把他的作品年表铺开来看,这个奖项的颁发实在更像是补偿多过于奖励。1973年的《穷街陋巷》、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1980年的《愤怒的公牛》、1990年的《好家伙》(又译《盗亦有道》)、1991年的《恐怖角》……单是看这样一个单子,能拍出这些电影中的任何一部的导演都应该被电影史铭记,更不用说它们都出自同一人之手。但正如卓别林没有拿过奥斯卡的表演奖、库布里克也没拿过奥斯卡导演奖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斯科塞斯惯常用黑暗、残酷、叛逆又边缘的故事来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奥斯卡的中产阶级评判标准。这个1942年11月17日在长岛出生的西西里移民之后,生长在纽约暴力不断的皇后区,这里也被称作纽约的“小意大利”区。就在斯科塞斯和其他小伙伴玩耍的时候,随时都会有东西掉在他们身后,“那不是一袋垃圾,而是从屋顶掉下来的一个婴儿!”所以在之后的岁月里。不论是作为一个少年还是一个老人,斯科塞斯总是那么愤怒,愤怒而深刻。

与其他总是跟在黑手党混混身后跑来跑去的小孩不同,斯科塞斯因为先天的哮喘病,大多时间只能在室内与书本为伴。这不仅使他的性格开始趋向封闭与孤僻,也促成了他人微地现察他人与世界的习惯,在他封闭的内心世界里是对艺术与哲学发酵般的狂想。每当他的状态良好时,同样热爱电影的父亲就会带着他去泡电影院,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许多被快乐填满的日子。

虽然他也曾经有过当牧师的飘渺梦想(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但是神学院考试的落榜既是意料之外又是命中注定,他的神要他走进纽约大学的电影专业,并通过他的眼和脑来反映其旨意:意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天主教意义上的罪恶与救赎和美国社会的暴力问题。

在斯科塞斯为好莱坞工作的30年时间里,他几乎从没有因任何商业原因而拍过一部“大片” (虽然后来的《飞行家》和《无间行者》的投资都过了亿,但从影片本身来看,它们都不能算作是商业片),也没有为迎合奥斯卡的审美倾向而拍过一个高大垒的励志故事。他对纽约底层社会惟妙惟肖的描绘让那些奥斯卡的评委们实在不知如何是好。尽管1976年那部《出租车司机》在开拍时仅仅筹到了130万美元资金,但这部影片还是为他带来了当年的戛纳金棕捆,但奥斯卡却宁愿把小金人颁给史泰龙的《洛奇》也无视这位伟大的电影思考者。之后《愤怒的公牛》和《好家伙》又相继输给了罗伯特・雷德福的《普通人》和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所有斯科塞斯的影迷都恨恨地说:这是一位世界级的电影大师输给了3个在导演方面初试牛刀的二流演员!不幸又幸运的是,1999年,伟大又可怕的库布里克在拍完《大开眼界》之后猝然离世,这个一直以来都以搅乱好莱坞神经为己任的大导演就这样说走就走了,让奥斯卡连一个终身成就奖都没来得及给他,这也成为了这个奖项本身的耻辱。于是这些养尊处优的评审们不得不给自己敲响警钟――必须在斯科塞斯还能领奖的时候把一座奥斯卡颁给他。

香水电影影评篇6

一、北上:变通与平衡之道

香港电影人进军内地,已经成为潮流,内地广阔的电影市场对熟谙电影商业运作的香港导演充满诱惑,而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对大投资、高成本的“大电影”的雄厚支撑,也让中国内地超越了单纯“卖片地”的位置,而是拥有资金、资源、市场全面保障的创作环境。对于大多数电影人来说,制作巨额资金气势磅礴的“大电影”始终是一种情结,而这种电影单纯依靠香港本土的资金和市场很难实现,于是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拍片,寻求与内地的合作,更有大量香港电影人已将中国内地作为主要创作基地。“北上”之路势必碰到文化审美、创作思路、精神气质上的“水土不服”,香港导演为适应内地市场调整原有的创作策略和影片风格是必然的,但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就会误入雷区,完全丧失香港精神气质和文化特色,生硬地拼凑并不驾轻就熟的“内地模式”,只会两头不讨好。因此“如何剪裁出一个合乎中国想象的电影场景,但同时又不会掉失了寄语香港故事的基调”②,是香港“北上”电影人的平衡之道。

徐克导演是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影片曾一路领跑“香港制造”如火如荼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是飘逸乖张的乱世江湖,还是神秘绝美的鬼怪奇情,都成为港片黄金时代的典范。2005年,徐克以他一贯擅长的武侠片《七剑》正式征战内地,开始了艰辛的北上之路。徐克希望让《七剑》成为他武侠动作片的“分水岭”,一改往日的天马行空轻盈飘逸,代之以庄重浑厚的写实风格,并辅以“华语大片”必要的明星云集、声势浩大、震撼视听等要素,虽然做足了功夫,但《七剑》当年的票房并不理想,也被观众批评过于刻板凝重,丧失了徐克电影洒脱隽逸的风骨,“北上”第一炮并未打响。此后,不断求新求变的徐克又尝试灵异题材和都市题材,2008年推出两部《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都彻底颠覆了徐克以往的风格,并完全没有香港痕迹,无论是发生在神秘海洋的玄异传说包装下的爱情故事,或是发生在北京都市的时尚女人的先锋恋爱,虽都附庸市场潮流刻意求新,但结果却并不讨好,遗世独立的徐克电影几乎就要被定格在曾经的香港电影的记忆里。直至2010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出炉,古灵精怪的玄幻想象,扑朔迷离的大唐奇案,流光飞舞的魔幻武侠,“徐克风格”再度回归,伴随精美制作和浩大场面,3亿票房让“北上”以来一度“水土不服”的徐克终于翻身。

陈可辛导演是“北上”派中较为成功的案例,2005年首度进军内地的《如果•爱》,歌舞片的瑰丽绚烂,虚实时空纵横交错,旷世之恋扣人心弦,影片虽未大红大紫却也开始在内地渐入佳境。2007年《投名状》成为合拍片成功典范,跌宕的剧情起伏,动人的情义取舍,震撼的场面制作,香港金像奖八个大奖和内地2亿票房让影片荣利双收。2010年监制《十月围城》,九大影帝齐聚绘成一副义士群像,舍生取义的正剧回归,再破票房新高。陈可辛的北上之路充分体现了香港电影人的变通之道。陈可辛在“北上”之前,在香港就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创作和市场判断糅合在一起”③的电影人,无论是爱情文艺片《甜蜜蜜》,喜剧片《金枝玉叶》,惊悚片《三更》系列,“陈可辛制造”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2003年陈可辛监制《金鸡》,通过一个的人生,笑中带泪的喜剧方式叙说香港历史20年的变迁,独特的港式幽默和港人记忆,是标志性的“香港制造”,影片在香港大受垂青,但因题材问题无法进军内地,仅靠香港市场1000万元的票房无法收回1500万的投资。陈可辛意识到香港电影市场的局限,也预见到中国内地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和疾速扩大的观众群,知道下一步必须放眼合拍片。

2005年,陈可辛北上“试水”的首部影片是他所擅长的爱情文艺题材《如果•爱》,其实除却歌舞片的华丽包装,影片的故事内核与十年前的《甜蜜蜜》如出一辙,连导演自己都说:“《如果•爱》其实只是《甜蜜蜜》一个残酷版而已,故事根本就是同一个。”④但从《如果•爱》中可以看到诸多适应内地市场的策略性处理,最明显的就是“时空”和“地域”的模糊,不再有《甜蜜蜜》中来“香港”打工的“内地人”这种显著的身份差别,甚至模糊了具体年代和地理概念,代之以光怪陆离的现实与虚拟时空的交错。《如果•爱》试水之后,陈可辛逐渐摸索制作大华语电影的整合途径,终于在2007年以《投名状》惊艳内地,被誉为“香港电影北上最成功的一次生产活动”,列孚更赞其是“20年来古装类型片中最成功的作品”⑤。影片的运作方式,是当代华语商业大片的运作模式,巨资铺陈的壮丽场面,顶级明星的豪华阵容,永难释怀的人性冲突,中国式的情义与背叛,剧情推进中尚依稀可见香港黑帮片的底子,但黄沙狼烟的宏大厮杀和千军万马的浩然声势,早已不是传统港产片的格局。《投名状》的成功让陈可辛认识到“中国电影已不只是小阳春了”⑥,中国内地的大片时代已经成熟。2009年,陈可辛监制香港导演陈德森早在十年前就想实现却无法如愿的电影《十月围城》,实景还原了清末香港中环城,九大影帝的全明星阵容,华人世界广泛认同的忠诚义士,坚定无悔的舍身成仁,甚至包括独具中国特色的“名导效应”,这时的陈可辛在内地进行电影运作几乎已是驾轻就熟,影片对革命大业不容置疑的牺牲,20世纪末港片中常见的流离失所的情绪不见踪影,代之以坚定的“投入怀抱”的姿态,寻找殖民城市的根脉和与中国历史的渊源。这是陈可辛“北上”之路的第三部影片,还是12月贺岁档,第一部《如果•爱》与陈凯歌的《无极》对垒票房不济,第二部《投名状》大获全胜但票房仍不敌同时上映的冯小刚的《集结号》,而此时与《十月围城》竞争的是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终于一路领跑。陈可辛的北上“三级跳”可谓步步为营。

近年来将创作重心北移内地的香港电影人不在少数,陈嘉上、王晶、刘镇伟、唐季礼等都在内地有工作室,内地市场成为“大片”投资和票房的保障,像《画皮》《叶问》《机器侠》等都是“北上大电影”的典型,合拍大片比传统的港产片拥有更精良的制作和更宏大的规模,然而对“港片不港”的争议也一直不绝于耳,香港电影积累多年形成的独特的幽默感、叙事方式和文化特色,在“北上”过程中面对审查的限制和文化的差异逐渐损耗。其实香港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包容和变通的精神,香港电影一直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应势而变,“大中华”语境下的“北上”潮流,也是香港电影本身发展的一个阶段,香港电影在“北上”过程中,也对内地电影的创作造成影响,包括剧情的吸引力、明星的包装、类型电影的发展等。香港电影人“北上”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找到内地市场和香港特色之间的交融。

二、留守:独特与多元之景

在“大电影”北上的潮流之下,香港电影工业也逐渐北移,本土香港制作呈下滑之势,不断有“港片已死”的怅然论调。传统港产片,是“香港资源、香港人才、香港电影思维拍摄的电影”⑦,这种影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香港经济的鼎盛达到巅峰,然而在制作资本日趋全球化和人才资源日趋世界性的当今中国,本土港产片的逐渐萎缩似乎在情理之中。然而,传统“香港制造”最大的意义,在于“香港故事”和“香港精神”。港产电影历来有一种不同于内地的自由放任的吸引力,比如开放多元的道德判断,乱世江湖的血泪恩仇,义薄云天的传统价值观,市井草根的插科打诨,甚至包括娱乐化的怪力乱神黄赌毒荡,总之是一种更为释放性情的精神气质,香港文化评论人李照兴认为它具有“举世难有相似”⑧的独特性,“一种山寨文化传来的粗糙、快速,不一定讲求精致,但有桥段有节奏,且一定快意恩仇。这是国产片的拘谨所没有的……港产片里长存的拼搏精神灵魂气质,再不是非黑即白的宣传片价值观,也是港片最受人乐道的吸引点”⑨。这种超越电影商业意义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价值,正如列孚所言:“它已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单元,香港电影是使中国电影多样化呈现及中国文化多姿多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⑩时下这种影片正在以小规模独立制作和小成本投资的形式艰难前行,但它们一直没有丧失传统港产片的精髓气韵,也并未与大制作的“后港产片”造成冲击,让“大中华”电影圈保留一缕纯正的“香港情怀”,呈现独特与多元的景致。

杜琪峰是香港电影圈内维持风格独特性和创作自由度的导演,在香港电影低谷时期,杜琪峰的银河映像常常成为香港电影的一剂强心针,对于CEPA后敞开大门的内地市场和蜂拥而上的“北进”潮流,杜琪峰一直没有选择“合拍大片”的路数,而是用独特的“杜氏警匪片”忠实记录香港社会和港人心态,让积淀已久的香港黑帮片呈现新的风骨且不失香港精髓。警匪黑帮题材是港产电影中极具特色的类型片,杜琪峰让这种电影类型焕发新的光彩,不同于80年代吴宇森时期的豪情、坚定、磅礴,而是在经历困顿挫败后的阴沉、灰暗、凝重。困惑迷茫的小人物代替了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无可逃脱的宿命替换了正定胜邪的信念,猫捉老鼠的游戏取代了大义凛然的对决……杜氏电影和整个香港社会的历史及现状息息相关,“九七”前后充满迷失疑虑的《暗花》《非常突然》,到一切成定局后从容转机的《枪火》,新世纪后又以《黑社会》表达对传统和规则的颠覆,利益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直至《放逐》中对家的向往和坚守,寻根的冲动,被边缘的隐忧。

杜琪峰近年来成为香港本土电影的领军人物,常以几百万港币的小成本同时赢得口碑和市场,不仅在低迷的形势下牢守本地票房,也一直得到金像奖的垂青,并且屡屡杀进世界电影节,获得欧美市场的好评。然而面对内地庞大的票房市场的诱惑和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杜琪峰也不得不作出妥协。港片里惯常出现的黑帮、鬼怪、暴力,无法通过内地审查,所以杜氏电影常会采用折中的办法,将电影剪成两个版本,一个港版,为本地市场而设,通常更尊重导演本人意愿;一个内地版,为了更容易通过审查而作一些调整。《黑社会》更名为《龙城岁月》上映,暴力镜头删去,《放逐》修改了台词,“坏人”向警方投案自首,然而也会有《黑社会Ⅱ以和为贵》这样的影片因无法修改剧情而不能在内地上映。而当年香港“新浪潮”电影旗手之一的许鞍华,在不断寻找后最终还是回归到香港本土。许鞍华的电影一直有强烈的民生关注和反映当下生活的“烟火气”,在香港导演大批“北上”的浪潮中,她也曾创作过《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类以内地为背景的影片,但与“合拍大片”的路数不同,许鞍华一直坚持对“小人物”和“小生活”的关注。2009年《天水围的日与夜》,影片展示一对生活在香港底层市民聚居地“天水围”里的平凡母子,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展示,却让人看到了最饱满真实的生命,没有自怨自艾的长吁短叹,艰辛中的深情与喜悦,那份此时此地的真切仿佛触手可及,平实熟悉的影像唤起香港人渗入骨髓的感动,影片横扫香港金像奖。许鞍华在一番游走后,最终回归到她最富情感的香港本土,接下来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得闲炒饭》都是纯正的香港情怀。

2011年,许鞍华又以一部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的《桃姐》,触动了观众心底久违的港片情怀。影片改编自香港嘉禾影业监制李恩霖与家中保姆的真实故事,一位在香港芸芸众生中几乎被忽略的大家族女佣的晚年。家佣桃姐倾尽毕生,侍奉大家族五代人六十余年,当昔日豪门时过境迁,桃姐亦年迈中风,她一手带大的大少爷在其生命最后一程,转而成为她的照顾者,为她养老送终。许鞍华用她一贯擅长的对世故人情的明察秋毫,用白描的方式勾勒了一个平凡却令人动容的香港故事,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抽取感人至深的情绪节点,摒弃宏大叙事和戏剧化剧情,简单直接地直视生活。桃姐代表了过去年代的老香港人,在沧海桑田的香港巨变中悄然离去,凡世中卑微而真实的人生。影片彰显的是地道的香港特色和香港生活,真挚感人的人文主义情怀、细腻投入的演员表演,让近年来被频频诟弊的“港片”在国际视野中重焕光彩。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前主席文隽在2007年撰文总结回归十年香港电影的得失,其中提到“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这个品牌”,“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合,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瑏瑡。这的确是香港电影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很可能在内地市场呼风唤雨,但另一方面则在香港市场输掉票房与口碑。而最近几年,那些“香港制造”的留守者杜琪峰、许鞍华、尔冬升、彭浩翔、黄真真、邱礼涛、叶念琛等,一直在不懈努力,也出现很多在香港备受好评的小投资本土影片,如《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我不卖身,我卖子宫》《夺命金》等。现今的香港本土制造也与传统港产片有所不同,那种快速粗粝、自由性情的港片正在被一种日趋精致和文艺化的风格所替代,当年商业挂帅、多快好省的“香港制造”,如今正在以量少质精的文艺小电影方式运作。

三、海归:故土寻根之情

香港电影是典型的开放性的电影市场,香港电影人一直注重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经验,很多电影人就是直接在西方接受的电影教育,但这种学习是本土化的学习,把好莱坞电影拍片的技巧、选题、运作方式和香港电影本土的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借鉴好莱坞又区别于好莱坞的独特电影风格。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市场中极具生气的力量,作为其中的代表类型,包括武侠片、功夫片和枪战片在内的动作片,一直是香港电影获得观众和票房青睐的重要法宝,也成就了香港电影的传奇岁月,让华语电影找到了全世界不可复制的电影类型———功夫片。好莱坞也是一个积极吸收海外异国因素的电影体系,当香港电影成为国际电影文化的一部分后,好莱坞频频向电影精英们抛出橄榄枝。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动作片类型发展到一个成熟完善的境界,此时的香港电影环境正在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上,大量电影人才踏上“西进”之路,成龙、李连杰、杨紫琼、周润发,都成为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香港巨星,吴宇森是进军好莱坞的东方“暴力美学大师”,还有著名动作设计元奎、袁和平、洪金宝等,都把“香港制造”的精华和东方文化魅力带到了西方,为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动作片最终让好莱坞的动作片面目一新,如今很多票房大卖的好莱坞动作片诸如《黑客帝国》《霹雳娇娃》《功夫熊猫》等精彩的打斗场面,都显而易见借鉴了经典港产动作片的诸多元素。这些“西进”的电影人,也在与香港电影环境差异甚大的西方电影圈摸爬滚打,经历了艰难的适应期,并在好莱坞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东方气质和香港情怀始终是他们无法磨灭的情结。当本世纪中国经济崛起,“大中华”文化圈整合开拓,华语电影市场日渐复苏,电影制作条件和运作机制逐渐完善成熟,很多远游海外的香港电影人才又开始“东归”,重回他们熟悉的中华母体寻找创作契机,成为香港电影人中的“海归”派。

在“海归”香港电影人中,吴宇森是最典型的经历了“本土创造”“西进打拼”“东归寻根”三个阶段的导演。这位“香港之子”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不可复制的香港“浪漫英雄片”神话,“吴氏暴力美学”成为香港电影经典时代的象征,人到中年挥别故土成为进军好莱坞的华人动作片导演,在好莱坞闯荡14年,周旋于中国价值观与西方审美之间的冲突,从艰难适应到最终获得认可,但终究好莱坞大片不是他的归宿。花甲之年回归故土,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不再是港味黑帮、江湖恩仇,而是江山美人、三国群雄。吴宇森80年代中期开始在香港的电影创作,是香港一个时代精神气质的象征,《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无不是一群豪情盖世、义薄云天、潇洒不羁的神话英雄,他们背后是一个蒸蒸日上、坚定自信、气势磅礴的香港。诗意的枪战、挥洒的动作、凄美的慢镜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东方暴力美学”,而更重要的是影片的精神旨趣,东方式的道德本位:侠义满怀,情义无价。无论是《英雄本色》里忠肝义胆的小马哥,《喋血双雄》里惺惺相惜的警察与黑道,《纵横四海》中患难与共的生死兄弟,都是中国传统“道义”体系下的现代侠客,黑帮也有情意,杀手亦有柔情,好人与坏人不用身份归类,凡重感情、守道义、有尊严者皆可赞颂,吴宇森试图在电影中寻找并重建在现代社会中日益丧失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感。

1993年,吴宇森应好莱坞制片商邀请远赴美国,好莱坞的14年是吴宇森积极寻找个人风格与好莱坞大片模式契合点的过程。首部好莱坞电影《终极标靶》开局不利,影片最终成为一部几乎完全摈弃吴氏风格以适应美国观众口味的电影,且票房平平。1996年的《断箭》是吴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大展拳脚,8000多万美元的票房让吴宇森成功跻身好莱坞A级大片导演行列,并随之拥有了剪辑权、演员选择权、剧本定夺权……1997年的《变脸》是吴宇森在好莱坞的一个高峰,被美国影评人们认为是“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吴宇森真正找到了东方气质与西方审美间的平衡,精彩的动作设计和“人道精神”“家庭观念”“身份置换”“复杂人性”等东西方共同崇尚的内涵融为一体,甚至比传统吴氏英雄主义更具张力。

然而,即使是在春风得意的好莱坞岁月,吴宇森依然感到美国文化的局促,他试图在好莱坞规定的框架里讲述一个个美国梦,但那些永远都是别人的梦,他的力量来自他成长的文化氛围,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无法把自己灵魂深处的东方梦想融入作品,这并不是他的终极追求。如果说当年离开香港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14年后,在华语电影大片时代成为可能的时候,吴宇森重回故土寻根,也成为必然选择。2007年,吴宇森以《赤壁》回归,怀着他一直迷恋的英雄情结和忠义精神,带着好莱坞历练出来的大片气魄和操纵能力,结合华语大片时代的专业团队和明星阵容,这种海归势必不会是重回老路,而是在另一个时代另一种语境下的归来和超越。现在的吴宇森不再是单纯的英雄主义和兄弟情谊,而更渴望阐释中国人的人文气质和文化精神。吴宇森的电影之路,也是香港电影时代的印证,他经历了香港电影辉煌时代的鼎盛,衰落时期的出走,整合之后的海归,并融入当下华语电影的合流大潮之中,从“香港英雄故事”到“好莱坞英雄传说”,再到“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这是吴宇森的选择,也投射出香港电影在不同时代的顺势而变,这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电影区域的基本表征。

四、结语

香水电影影评篇7

1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核准

为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建立和规范了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核准制,并明确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香港支线项目于2010年12月6日获得了国家能源局下发的路条文件,并于2011年12月29日取得了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文件。香港支线项目作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申请报告的附件共计21项,其中评价报告批复或备案文件16项,其它支持性文件5项。由于项目包括19.7km海底管道及占用无居民海岛的特殊性,与陆上管道建设项目相比,香港支线项目在核准前完成的专项评价等附件较多,主要增加了以下几项:海底管道路由调查、海域使用论证、通航安全影响论证、海域环境影响评价、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及项目用岛论证报告。“海底管道路由调查”———根据国务院《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和《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的要求,对海底管道路由进行勘察并编制报告,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用海审批提供技术支持,为海底管道的设计、施工提供技术依据。“海域使用论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要求,因香港支线项目涉及填海造陆、海底管道及港池用海,需编制论证报告并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下一步工作。“通航安全影响论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11]第5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海通航[2007]629号)等相关规定,在国家管辖海域从事铺设水上水下管道等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活动的企业,需获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的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管单位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如香港支线项目是报国家海洋局审批。“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及“项目用岛论证报告”则是根据国家2010年3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相关规定,由于项目所占用海岛—“大铲岛”属无居民海岛,报批用岛需海洋主管部门审批上述报告。

2办理核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1关于评价单位资质问题香港支线项目大铲岛枢纽站所在的大铲岛为孤岛,社会依托条件差,为保证运营后岛上员工通勤及生活需要,项目在大铲岛输气枢纽站设计建造了两座码头,因此涉及码头港口建设。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核准阶段需进行港口码头的安全预评价。由于已委托的安全预评价单位(评价范围为枢纽站及海底管道)不具备港口码头安全预评价的资质,项目部又委托了交通部下属的一家具备码头安全预评价资质的单位进行了报告编制。

2.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复编制香港支线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时期,进行了两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项是常规的拟上报国家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另一项是需上报国家海洋局审批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在报告完成编制后,通过与国家环保部相关人员沟通,确认香港支线项目因其以海洋工程为主的性质,只需取得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批复后向国家环保护备案即可,国家环保部将不再组织此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

3香港支线项目核准过程中的一点经验

3.1摸清附件之间关系制定详细核准计划项目核准所需的各个核准附件大部分是独立、互不影响的,但也有的附件是获得其它附件的前置,或可以加快另一附件的审批进度,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要理顺各个附件关系,与评价报告编制单位充分沟通,根据各项附件办理时限制定推进计划,按计划同步推进各项工作,将大大加快核准工作。例如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求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3.2重视外部协调工作深入学习政策法规在核准过程中,香港支线项目部一直重视同政府的协调工作。项目部全员依据掌握的各种政策信息,在不同的政府管理层面进行协调,有时针对某一个核准附件,在国家、省、市层面同时开展协调工作,及时沟通不同层面的协调信息,确保沟通效率。由于为香港地区提供清洁能源的政治特殊性,香港支线项目工期紧迫,在未取得国家核准、很多施工手续无法办理的情况下需要提前开工。在施工过程中,中国海监第八支队、渔政南山大队、深圳海事局等执法单位多次到现场执法并下达停工通知。通过仔细研究法律法规,在与各级海洋执法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充分说明工程的政治意义,以书信、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与广东省政府、海洋、海事等主管部门多次协调,并及时将协调成果送达具体执法人员手中,确保了协调效果对工程的促进作用,取得执法宽限。

3.3搞好内部管理注重工作效率项目部内部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香港支线项目部的特点是年轻人居多,工作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但大部分缺乏项目经验,考虑问题不够周全。鉴于上述特点,项目部在项目核准过程中,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采取“老带新,师带徒”、核准附件专人专办的方法,提高了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每周末进行信息汇总,周一召开例会,及时掌握核准工作最新进展和外部协调成果,并针对问题指导年轻员工工作思路,做到了全员信息共享,项目团队高效协作,提高了各项工作的办理效率。

4结语

香港支线项目作为西气东输首条涉海支线,从项目部成立至取得项目核准,历时9个月时间。作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在核准过程中较陆地管道建设项目核准办理附件多,涉及政府主管部门广,核准办理难度也较大,希望通过本文,为其它类似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香水电影影评篇8

六叔造就的巨星不胜枚举,致使TVB被外界称为:“造星工厂”。不论是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刘嘉玲、张曼玉、张学友、赵雅芝等资深艺人,还是如今依然大红大紫的张柏芝、刘青云、佘诗曼、欧阳震华等等众多大众耳熟能详的影、视、歌明星,从最早的造型包装到后期宣传,每一步都有着TVB独特的推广手段,使得电影电视收视长虹,旗下艺人个个身价不菲。...

而TVB的缔造者,掌管了香港无线43年的六叔,为何能将一个小小的电视公司发展成影响全港、全国甚至在亚洲也勇夺席位的娱乐帝国?我们且看一场名叫《六叔》的电影传奇。

邵氏家族与十里洋场的际遇

六叔,原名叫邵仁楞,字逸夫,取意安逸,家里兄弟姊妹八人,邵仁楞因排行老六而得名“六叔”,籍贯浙江宁波。六叔是个富家子弟,其父邵玉轩是有名的颜料商人,不但在生意上经营有方,而且关心时政,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邵父能够得到这样的礼遇足以窥视其身份,但这样显赫的家世并没有让邵玉轩的子女们有继承家业的打算,邵家五兄弟几乎全部进入娱乐圈,对电影着了迷。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注定的三分,就是其父邵玉轩和电影的际遇——第一次接触电影,始于与朋友的一次游玩,当时电影刚刚进入中国,还处于无声期,谁也弄不懂那么一块白布上,怎么会凭空出现山水树木、活人畜牲!邵玉轩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他感慨于这神奇又富有生命力的电影,它是那么生动、逼真。这个高级商人有着极高的商业敏感和不俗的投资眼光,他惊叹之余,马上去打听电影,原来他在心里已经开始筹划着把电影当作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以商业模式运营!这便是邵氏举家投身电影业的渊源。当时的邵父怎会知道,邵家的命运从此将和电影紧紧地绑在一起,而爱子邵逸夫则会在影视界叱咤一生。

家道中落,孤注一掷

上海滩是个令无数商贾心驰神往的地方,它可以让财富像滚雪球般疯狂增长,甚至也能让一个穷光蛋在一夜之间成为大富豪。当然,你也有可能从家财万贯瞬间到一文不值。当初商业世家的邵父将家业转至上海,主营漂染、财务,生意那叫一个红火,正值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无力还债,把“笑舞台”“断当”,邵父便随意接收了该剧院,让长子邵醉翁接手经管。邵醉翁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使得败落的“笑舞台”一时颇受欢迎,宾朋满座。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无心之举最后竟成了邵家的救命稻草、邵家东山再起的唯一筹码。...

1923年,邵家家道中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这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破釜沉舟,孤注一掷。

由于邵氏大哥的管理经验和兄弟的不懈努力,这几个昔日的公子哥把戏剧做得有声有色,门外汉已然成了半个行家,继而开始买卖电影片子、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了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但刚开始,这一切并不顺利。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在那段创业的时日里,最使邵逸夫难忘的,就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他回忆说:“我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在那里举目无亲,而且放映设备还很落后,用一台破旧的无声放映机,一格格地手工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过。”他们历经磨难,饱尝艰辛,穷乡僻壤和艰苦环境都没有阻挡住兄弟们心中的热情,反而更加激起他们成功的欲望,一路前行。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四年之后,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前行的脚步愈加迅速、有力,然而一场意外却让邵逸夫险些命丧黄泉。

时值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世界大萧条,不少电影院关门停业。邵逸夫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于是,迅速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老天似乎是看到了邵逸夫对电影的决心和坚定,让他抓住了一小块舢板。在漆黑苍茫又冰冷的海上漂了一夜后获救,命不该绝的他从好莱坞买回了“喊话机器”,影院里从此有了有声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能感受到有声电影的魔力,因为设备有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有声影片,倔强的邵逸夫又开始自己写剧本,两只腿被蚊虫咬得吃不消,就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就是半个月,可他自己都不满意。他只能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

“苦心人,天不负”——邵逸夫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电影制作的功夫。1932年,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电影为邵逸夫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影片成本1万元,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让邵逸夫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先驱者,更奠定了他影坛霸主的地位。

电影王国灭亡,港岛风云骤起

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就在邵氏家族的辉煌时刻,一场残酷的战争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1937年后,日寇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致使邵氏经营惨淡,难以为继直至被迫关门,二十年的基业付之一炬。

1945年抗战胜利后,邵逸夫雄心不减,正值盛年的他摩拳擦掌,决心重新开始、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遂考察了澳大利亚和美国,最后把基地定在百业俱兴的香港,以重建电影王国。

1959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总裁。期间,倾力打造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值得一提的是,在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电影院实行分级制,本土出品的电影只能在低级电影院放映。邵逸夫偏不信这个邪,他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电影征服香港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制片人,他懂得组建什么样的队伍来实现意图。于是邵逸夫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聘人才:“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影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引进新技术,发掘制片人。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剪辑、配音等,公司将与同仁并肩奋斗,同甘共苦!”极富煽动力量的广告很快就得到了陶秦、李翰祥、岳枫等名导的青睐;林黛、李丽华、丁红、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摄影、制片、剪辑等方面的人才和大量剧作家也前来应聘。影城风风火火地运营起来。邵逸夫离征服港人电影情趣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出产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当时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从几十部剧本中,最后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财务人员一做预算,费用至少要花100万港币,便劝邵逸夫放弃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胆起用当时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更是囊括了亚洲电影节的五项大奖,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扬名立万。

紧接着,邵逸夫势如破竹、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倾注着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观众简直为它着了魔,各种报刊争相评论邵氏出品的电影,欧美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影片。可以说,昔日的电影王国帝王又成功地在香港再起风云,劲风扫遍全球。

“电影大帝也改行”

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多数受众不愿再去影院观影,而是愿意在家里观看全天免费的电视节目,这样电影大帝邵逸夫的产业岂不要走投无路了?!再次辛苦建立起来的电影帝国又要衰败甚至消失了吗?

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早在1965年,精明的邵逸夫就已经开始进军电视业,在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TVB”)中任常务董事,堪称影视舵手的他立即改变航线——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当时曾有人批评他误入歧途,邵逸夫却笑骂由人,我行我素。即是,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电影大帝执拗地改行了,因此有人说邵逸夫是专制而霸道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半生沉浮背后强大的力量支撑。这都来自于这位电影帝王半生的努力: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电影和坏电影他都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因此他成了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他精通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很晚很晚才下班。”就是凭借这股追求完美的认真劲和对业务的精专,十五年之后,这位TVB的始祖接任董事局主席,并增持无线股权,成为最大股东,形成了他“一人天下”的管理格局。

上一篇:神鸟作文范文 下一篇:竞聘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