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19 07:00:59

看见读后感篇1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

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好坏,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类继续一昧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无所顾虑的破坏环境,那么最后尝到大自然给予的恶果也只能是人类自己!做尽坏事是会有报应的,只是迟早的问题!!!

其中书中有一张插图最让我感动!一个小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猴子趴在他身上睡觉,用被子裹着自己和小猴子,小猴子还用可爱的小爪子抚着男孩的脸蛋儿,两位表情十分安详。一整个场景看起来很有爱,让人一瞬间有落泪的冲动。实在很难得!现在的人们不知到底怎么了,新闻屡次爆出有关脚踩小猫等一些伤害小动物的变态、散失人性的行为的新闻。不只是我们人类才有生命,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某些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点。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就要无情地去伤害其他动物甚至残忍到剥夺它们的生命权利,我不明白某些人类有什么权利这样做,他们只不过是比其他动物的智商高胜一筹而已,凭什么这样肆意妄为?!!!这种人即使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不管是环境还是其他动物,我们人类都应与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变越好,未来才更加光明!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

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好坏,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类继续一昧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无所顾虑的破坏环境,那么最后尝到大自然给予的恶果也只能是人类自己!做尽坏事是会有报应的,只是迟早的问题!

其中书中有一张插图最让我感动!一个小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猴子趴在他身上睡觉,用被子过着自己和小猴子,小猴子还用可爱的小爪子抚着男孩的脸蛋儿,两位表情十分安详。一整个场景看起来很有爱,让人一瞬间有落泪的冲动。实在很难得!现在的人们不知到底怎么了,新闻屡次爆出有关脚踩小猫等一些伤害小动物的变态、散失人性的行为的新闻。不只是我们人类才有生命,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某些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点。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就要无情地去伤害其他动物甚至残忍到剥夺它们的生命权利,我不明白某些人类有什么权利这样做,他们只不过是比其他动物的智商高胜一筹而已,凭什么这样肆意妄为?这种人即使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看见读后感篇2

在《看见》一书中,作者柴静在书中生动形象的利用自身在新闻采访工作之中印象深刻之事,让人们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到的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其中,最让我感慨的就是那篇记录非典的文章,在这本书中,柴静用了大篇幅的笔墨描写了在非典中那些最不应人注意的事物。

看来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我看到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执着、坚持、竭尽全力;那些医护人员尽自己所能,在绝望中寻找那万分之一,渺茫得不能再渺茫的希望,他们对于SARS患者不是远离他们或是放弃他们,而是为了他们不惜付出一切力量,就在旁人对SARS患者躲得远远地,不敢靠近之时,他们与病者保持着最近的距离,用自己那火热的心去感染每一个病患,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医护人员又想方设法地让病人康复,能在这个世上多活一些时日,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人!

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想起SARS这场浩劫时,伤心难过之余,免不了有些惋惜,若是当时的医学能像现在这样发达,那那些医护人员也就不会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条又一条的生命就这样灰飞烟灭,他们可以保住更多人的生命;若是当时的信息能像今时今日这样方便,快捷,也许广大民众就能知道非典的可怕,能提早防范,有关部门也就不能像当时那样一瞒再瞒,才使病毒迅速扩散;当时,医用设备紧缺,有许多人不能进入病房,只能等死,如果,在当今社会,这些人也就不用在绝望中离开。

然而,在SARS中,我们看到了任何事物都无法隔绝的亲情,柴静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医疗系统的官员患上了SARS,回家又传染给了妻子和儿子,他们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病床,却让给了儿子,夫妇俩发烧烧得浑身发抖却只能坐在板凳上输液,当孩子痊愈时,他的父母早已过世。在死亡的面前,他们没有丝毫的恐惧,因为他们拥有温暖,他们被许多人关心着,他们是幸福的。

非典就这样结束了,这场灾难带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看见读后感篇3

  朗读者观后感700字左右

  近段时间,学校的同学都在谈论着一个很火的节目,就是cctv4的《朗读者》,趁着假期,我也瞄准了时间,按时坐在沙发前,打开电视,看看这很火的《朗读者》到底是何方神圣。原先,《朗读者》是一个综艺节目,是以朗读名著作为主要资料的。

  我看得这一期,主题是《第一次》,这一期的嘉宾很多,有演员王学、棋手柯洁、作曲家许镜清。这些名人嘉宾都说了他们人生中许多难忘的第一次,并且这些第一次都是他们人生中十分难忘的经历,带给他们许多的感悟。

  在这么多的名人第一次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许镜清的故事,他是著名电视剧《西游记》的作曲家,也就是说电视剧里面的主题曲、插曲都是他的作品,为此,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去进行创作,四年里他夜以继日,十分艰苦。那时候,他还有一个梦想,举办一个自我作品的演唱会,可是,面临的困难不是没有好的作品,而是没有钱,他缺钱。他尝试过许多颁办法去实现愿望,却都一一失败。就在坚持了多年后,最终在确定梦想的二十多年后,最终迎来的曙光,有人提议他进行众筹。他理解了这个提议,最终成功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举行了他的两场《西游记》演唱会。在演唱会过后,他深有感触,就是这样的一个梦想,二十多年以来,自我都能够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幸好在这二十多年中没有放弃,最终圆了自我的梦想。同时还感叹:只要还活着,这一点都不晚。

  是啊!梦想只要经过自我的努力,能够在自我活着的时候实现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晚。同时,坚持也很重要,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更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我们要向许镜清一样,二十多年的坚持换来的自我梦想实现的一刻。这不正是我们求学、求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吗

  就如我们班的刁子俊同学,他已经练习武术有五年了,在这五年期间,每一天放学、节假日都回到学校进行训练,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参加番禺区武术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在学校的舞台上为我们表演,这也是坚持梦想的结果。

  好吧,梦想,我坚持,我来啦……

  朗读者观后感700字左右

  这次品综课,教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节目《朗读者》。这是董卿阿姨自我花多年时间制作的节目。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次我遇见了朗读的魅力。

  不管是创业人、无国界医生、世界小姐还是话剧演员、相恋二十多年的夫妻,他们都爱朗读,都是朗读者。他们从不一样角度,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濮存昕朗读是因为他心怀感恩,感恩改变他命运的荣大夫。他读文章的时候,双手捧着书,来回有韵律地走着。当读到高潮部分时,他一只手挥起来,好像表达自我对荣大夫说不尽地感恩。《宗月大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师给他学费,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婵教师,是她教会我朗读,并与我一齐坚持已有30多天。

  柳传志朗读是因为他庆幸自我儿子最终成家,四十多岁最终找到配偶。

  蒋励朗读是因为她很同情刚出生的婴儿,期望阿富汗不再被攻击,期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读是因为他深爱他的妻子,期望给妻子最好的一切,种出最美丽的花。

  这几周我也坚持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也渐渐成为了朗读者。我会沉浸在朗读的喜怒哀乐中,享受朗读带给我的体验。看了《朗读者》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遇见朗读,遇见魅力。

  看完每一期的《朗读者》,心中都有一种感慨,原先综艺也能够这样“非同寻常”!或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对于那些“整人”的综艺,总觉得异常“假”,异常“作”。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了这个节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对于那些“整人”节目,我更倾向于内心的表达,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次看节目,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无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与其说节目煽情,更不如说它真实。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后合”才叫综艺。《朗读者》它告诉我,有时候,触动内心的世界也是不失为一种“精神食粮”。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朗读者》绝对值得一看!

  朗读者观后感700字左右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所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好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周六晚8点,我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晰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的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取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戚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度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是对濮存晰来说,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血统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我们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看见读后感篇4

关键词: 语文阅读 语言 魅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的魅力,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此次,我就以《语言的魅力》一课的阅读教学课例来具体阐述。

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行乞的盲老人木牌上添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说明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我选择让学生抓住文中重词、句、段,朗读理解、感悟文本内涵。

我以语言的魅力为突破点,按照:“寻找有魅力的语言――感受有魅力的语言――学说有魅力的语言”的思路进行教学。

一、在阅读教学中寻找有魅力的语言

课前,我引导学生背诵春天的诗句,使学生既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又感受到语言的另一个魅力,那就是有魅力的语言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把语文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语言的魅力》,并相机指导“魅”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第七笔竖弯钩要写得稍长些,要托住里面的未字。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以教师的范写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接下来,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对课文逐段分析的方法,而是直奔重点: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学生很快找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然后我紧扣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默读静思,找出添字前后行人和盲老人行为和心理变化的语句品读感悟,这样就避免了过于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的分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整体性很强。而当学生汇报行人的表现时,我抓住关键词“无动于衷”,让学生参与板书,重点指导“衷”字的写法和用法,提醒孩子注意这是一个形声字,利用课件出示这个字的声旁、形旁及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做到了字不离词,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理解巧妙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透过“无动于衷”这个词,学生的朗读既表现出对行人的指责,又表达了对盲老人的同情。这以点代面的指导,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与层次,使学生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及相关语句体会的方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有魅力的语言

承接上一环节教学,我通过对比,凸显语言的魅力,并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于是,我带领学生直入课文第六自然段,寻找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第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设计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通过谈画面、播放春天的图片,学生陶醉在春天的意境中。

此环节,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带着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与陶醉再读描写春天的语句。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学生潜心会文的默读、朗读;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并请学生评价我们读得有何不同,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排比句的特殊读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朗读技巧的指导;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情感与技巧的指导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堂背诵的兴趣,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体现朗读指导的梯度与扎实。积累和内化了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情趣盎然。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我便范读引领:“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紧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盲老人的世界。借由刚才的情感铺垫,我使用引读法,指导学生感悟品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个中心句:

当衣着华丽的绅士在欣赏蓝天白云时,盲老人叹息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贵妇人欣赏绿树红花时,盲老人心酸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我们小朋友在欣赏莺歌燕舞时,盲老人失望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去感受流水人家时,盲老人绝望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这鲜明的的对比,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盲老人的处境悲惨,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此情感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作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及来来往往的行人,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将自己深切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语言和精神在同构中获得新生,学生们背诵此段也就水到渠成。

随即,我出示(课件)“‘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彩,就在于它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句式,学生们有感而发,感悟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心。学生的感悟得到了提升,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语言魅力所在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学说有魅力的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迁移阅读学过的课文《难忘的八个字》中,伦纳德老师对自卑残疾的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我愿你是我的女儿!”感悟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令人心生温暖、终身难忘。随即,巧妙地进行课后习题的处理,再指导让学生像诗人一样,用上“可是”说一句有魅力的语言。老师由扶到放,由仿到创,体现了训练的梯度。在拓展迁移时,老师引导学生用有魅力的语言,联系生活为水管旁、草坪边、花坛边说、写提示牌,把语文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切实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户,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激励学生博览群书、锤炼语言。

总之,这节课紧紧围绕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有魅力的语言而展开,体会它的魅力所在,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魅力语言,让课堂真实、朴实、扎实,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朱作仁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看见读后感篇5

一、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火柴。

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还想着弟弟。

师: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师:王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小珊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课文,读小珊迪这样的课文就应该有这种感受。谁来读课文?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①一生读课文,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老师打断:请停停,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句。

②生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另一生读得不错)“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试试,把可怜的请求读出来。(一小组开火车读)

③生读到“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师:你琢磨琢磨,小珊迪为什么要想,要想一会儿,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④生读到:“啊!请:请记住我站域名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生再读——师范读——生读。

⑤生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师:你这一句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读。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第二课时

1、听写一段话。

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2、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我的猜想有根据吗?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不是哪种人?从课文中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3、交流:当我们想到——————,我猜想我可能上当了。(能不能用上两个想到说说,同桌说,指名说)

师:是啊,猜想得合情合理,小珊迪需要钱吗?是啊,她非常需要用钱来买食物;他需要用钱来御寒;他需要用钱来照顾弟弟,他需要用钱来做更大的生意。他非常需要钱!而那个社会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事很多很多,所以我一想到这些,我感觉我上当了。可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他不是哪种人?请你把你想到的词语嵌进那句话中,再有感情地读读。

4、指名学生读这段把词语补进之后的整段话。

真好。把你补充进去的词语写到黑板上。(无信无义、见钱眼开、见利忘义……)

还想说吗?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5、同学们,当我想到,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贪习的人,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不是见钱眼开的人,不是不守信用的人……(根据学生的板书,师一边说一边在这些字上打X)

6、一个多么令人崇敬的人。他为了坚守自己的品格,坚守自己的情操,最后他离开了人世,想想将要离开人世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你将带来怎样的一种心情(齐读这段)。

7、同学们,那么好的孩子死了,我的心颤抖了,我的心激动着。带着这种感情,再读最后一节。

8、从小珊迪目不转睛的眼神,除了感激,你还看出了什么?(诚恳、善良、渴望)

9、师:目不转睛的眼神包含着诚恳,包含着善良,包含着信任……,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死了。假如你就在小珊迪身边,你目睹了此时此刻感人的情景,你最想对小珊迪说什么?

10、相机评点:多么善良的心,你想说好人一生平安,对吗?

一想到这些,我们不禁对小珊迪肃然起敬。

……

11、小珊迪的诚实,小珊迪的信用。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金钱是有价的,信用是无价的。一个生命是可贵,但信用更是珍贵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诚恳的面容,永远记信他那使人信任的眼睛。

12、学到这儿,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个故事。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很想对那位留生说些什么。把你想的话写下来。

13、想对中国留学生说的,就站起来(生交流)

看见读后感篇6

  寒假读书心得感悟

  今天,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林海音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书,因此到书店去“窃读”。“窃读”时,林还音因为收获到了新的知识而快乐,也因只读书不买书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担忧、惧怕。她想尽办法读书,人越多,雨越大她就越开心,因为他可以尽情地阅读她心爱的书了。林海音每天都是匆匆地来,依依不舍地去。尽管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可见儿时的她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到脸上发热。它使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天上午,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我挑了很多,如《智慧背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爱的教育》……妈妈都一一给我买下了,可是买回家后,我就不愿意看了。下午,作业做完后,我闲极无聊的摆弄起一支笔来,妈妈看见了当时有点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对我说:“乖,休息一会儿后看点书。”“不想看”我头也不抬的说,“这些书可都是你自己挑的!”妈妈有些生气,我冲她瞥瞥嘴,不情不愿的拿起书看了起来。可我看书时一点也不专心,一会儿喊肚子饿了,一会儿又说渴了,一会儿又要上厕所。表面上看我在读书,其实我的心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和林海音比起来,我是多么的幸福,但我却从不珍惜。不过,我已暗下决心,向林海音学习,学习她那种爱读书的精神,对书的热情和渴望得到知识的那种决心。

  寒假读书心得感悟

  今天我看了高尔基写的《在人间》。

  这本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书中的阿廖沙当过三次帮工,第一次是到一家鞋店里去帮忙,有一天晚上,厨娘来找阿廖沙聊天,向他诉苦,过了几天,他们到厨房里找吃的,结果发现厨娘已经死了,老板知道了以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叫警察来处理,然后又请了一位厨娘来,所有人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阿廖沙受不了这里的人对死亡的漠视,就离开了这个地方。在这期间,他的小弟弟死了,他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只好去他外祖母的妹妹那里给她儿子当学徒,这家人除了主人之外,另外两个女人的脾气都很暴躁,天天都要吵架,阿廖沙受不了这两个人天天吵架了,而且阿廖沙在这里看不了书,那两个女人很讨厌读书人,所以他就逃跑了,他逃到了一艘叫“善良号”的船上洗盘子,有一个厨师叫斯穆雷伊,对他很好,没事的时候就让他看书,但他最终还是离开这艘船了,因为食堂老板误会他了,所以他就继续到绘图员家里干活。

  高尔基周围的人都反对他看书,除了斯穆雷伊和绘图员瓦里西,有一次他看书看得太入迷了,就忘记烧水这回事了,那个老妇人看到水都烧干了,就打了他一顿,医生从他的背部取出了四十二根木刺,尽管这样,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看书这个念头,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看书,想想我们现在的环境和高尔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的童年有许多不幸,他父母双亡,只剩下外祖母和外祖父了,他也没上过学,但是他没有放弃,在那种环境下还不忘学习,看了很多书,加上他的勤劳刻苦,最终成为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寒假读书心得感悟

  你是否见过世界上许多不幸的人?有的是卧病在床被疾病折磨的绝症病人,有的是天天困在轮椅上看着别人奔跑,叹息岁月流逝的残疾人,还有的是整天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

  请你体会一下:闭上眼,想象着你永远得在这样的世界里过日子,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看不见太阳,也不能和大家分享美丽的蓝天。连自己的父母朋友也看不到,你会怎么样?惊恐万分、绝望,特别对于不是天生失明的盲人。他们会感到自己失去了一切,他记得的,渴望的,都不幸地瞬间一抹而去。日本的渡边先生也是一样,他脾气暴躁,没耐心,不停地唠叨,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他真是个可怜的人,直到小Q的来到。

  导盲犬小Q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狗家庭,因为优异的天赋,被送到导盲犬训练营。聪明和睿智让它以优异的成绩当上了导盲犬,接受了新主人渡边先生。渡边先生不仅固执,还尤其不喜欢狗、害怕狗。在小Q的忠诚和负责的照顾下,他改变了对事和对狗的心态,感受到幸福和满足。但好景不长,渡边先生因工作繁忙,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他们最后的一次行走,小Q也听到了渡边先生脚步声的不同,原来是紧促的声音,现在只有“哒…哒…哒…”声。渡边先生身体颤抖着,连小Q也感到了这无力的挣扎,短短30米,小Q觉得好像走了一个世纪,时间停止了,让给这对依依不舍的朋友。可岁月不饶人,渡边先生只走了三十米却再也动不了了。几天后,他就去世了。小Q感觉到渡边先生睡得很安详。

  小Q是上天派来的天使,给渡边先生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光明。那一次次的触摸,一丝丝温暖将永远留在记忆中。

看见读后感篇7

这个星期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本书。这本书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认为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亲的信《要学会爱人》,主要内容是讲,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一个妇人,连对不起也没说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气,并告诉他今后应该怎样尊敬别人,培养好的品德。

说实话,其实我有时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当有家长陪同时我都很有礼貌,但当家长不在时我就变懒了,见到谁就当没看见,头一低就过去了,连句话都懒得说。

记得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碰见我家对门的阿姨,我连理也没理,低着头就往前走,装做没有看见,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从此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总之,我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

还有一次,也是在上学的路上,当我走到马路口时刚刚变红灯了,我便停了下来,这时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奶奶因没看见红灯,继续往前走,眼看对面的车就要过来了,本来这时应该赶紧把老奶奶拉回来,可我还在犹豫,到底去还是不去呢?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我身旁的一位阿姨连忙把老奶奶拉回来,并对她说:“红灯了,先不能过。”之后,又把那位老奶奶送过了马路。看到这些,我非常的后悔,后悔我当时犹豫什么。我发现我的爱心突然间全都飞走了。我对自己说,以后可千万不能再这样了。

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包括给老人让路、给盲人引路、见穷人施舍、见伤员施救这都是文明的表现,这都是爱的表现。

看见读后感篇8

1 在“读”中感受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既联想、想象,又分析、综合,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紧密结合。

1.1 边读边看。借助实物直观、图画直观等,启发思考,能感悟到语言的思想感情。如“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叫喊……”可让学生借助图画感受天险之“险”,通过看和读,学生知道:敌人依仗的就是自然条件的险恶,除此别无阻挡红军的“法宝”。一个“凭”字,表现了他们看似疯狂,实质上是怯弱,注定要失败!这样的理解,只有读和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有到位而深刻地理解,在字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1.2 边读边想。很多词句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理解。如“小梁,你不要太脆弱。”“脆弱”,字面的意思是不坚强,通过联系上下文,才知道老班长这是在提醒小梁,叫他不要把不吃鱼汤的事放在心上。表现了老班长以革命事业为重,以同志为重的崇高精神境界。

2 在“议”中明晰

阅读教学中,师生提问是课堂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懂得如何提问,教师创设恰当的提问,都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弄懂课文内容的目的。 

“课前提问”—— 主要是老师课前围绕主题创设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这是阅读动机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例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课时,我因势利导,提出: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这“一切”又指的是什么呢?她最终又怎样了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进入了阅读学习中。 

“课中提问”——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获得了文章的一些信息之后提出的质疑。也就是说,阅读课上,要给学生留反馈问题的时间。例如:教学《小草和大树》,在学生读完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后,弄清了这封信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困惑,大多数学生提出不懂骚塞为何对夏洛蒂表现出傲慢与无理?作者的写意图究竟的是什么?这时,我适时的补充了夏洛蒂本人对骚塞这封信的评价,以及当时英国社会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封信,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到骚塞只是个坦率、直接的人,他只是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也是当时英国社会中人们的普遍想法,他的偏见不是个人的偏见,而是整个英国,整个世俗的偏见!也更能感受夏洛蒂的艰辛与不易!

诚然,提出问题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议论、探讨,寻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进一步明晰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在“情”中升华

要想全面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不仅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而且还需要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呢? 

3.1 抓关键字词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 《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让学生思考: “雪中送炭”表现了怎样的品质?在本文中“雪中送炭”可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词语,通过对这个词语的分析理解,朝鲜人民热爱志愿军的形象便清晰地立于学生眼前了。 

3.2 抓重点句子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 《大理石街》一课,让学生细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是的,美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教师然后提问: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此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从而体会到大理石的内涵:劳动创造了美。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赞扬了劳动伟大,从事劳动的人民更伟大。 

3.3 抓牵涉全篇关键性的场面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 《我的战友》一课,可让学生认真阅读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的一段描写,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思考:为什么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课文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便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

3.4 注意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这对于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要。例如阅读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只能凭触觉来了解世界。这样,他们对课文中的 “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 “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等语句,就能理解得比较深刻,就能被作者那种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打动,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

上一篇:工作会议简报范文 下一篇:逆水划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