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范文

时间:2023-11-28 21:43:03

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篇1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调查。

番茄是天水市蔬菜主栽品种,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摸清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生流行规律,制定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日光温室及区域对番茄灰霉病发病症状、侵染部位、发病趋势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方法与内容

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病症状调查

调查时间和地点:按照番茄苗期、果实、叶片、茎和花等部位进行分类调查。调查时期主要集中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高发病阶段。其中,集中调查共进行了3次,分别是2006年10月17日在天水农业园区、12月5日在麦积区石佛镇郭杨村和2007年4月28日在武山县农业科技园区,临时调查共进行了5次,均在天水农业园区目光温室内。

调查品种:调查共涉及12个日光温室的4个番茄品种,分别是‘金棚一号’、‘中研958’、‘合作908’、‘金牌国粹’。

调查方法:每个调查地点调查3个日光温室,每栋5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并按照植物病害症状分类进行归类。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侵染部位调查

调查时期: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

调查地点:天水农业园区2区1 5号日光温室(‘金棚一号’)、天水农业园区9区4号日光温室(‘中研958’)和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郭杨村郭仓元日光温室(‘合作908’)。

调查方法:每个调查地点调查3个日光温室,每栋5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调查果实和叶片。果实调查分残留的花瓣处、柱头处和果面处:叶片调查分叶尖及叶边缘处、叶柄处和叶片叶面处。对于叶片有不同部位发病的按照部位严重程度统计。

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流行调查

调查时间: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

调查地点:在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郭阳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日光温室。

调查方法:每15天左右对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10株,每栋定点调查50株,记录全部叶片的发病率、严重度和果实的发病率,计算叶片发指数。番茄灰霉病的分级及病指计算按GB/T17980.28-2000进行。

结果与分析

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田间发生症状

通过调查发现,灰霉病在番茄植株上可以引起多种症状,并且有些症状有发展的趋势。

苗期症状

调查统计,番茄子叶感病后,叶缘开始褪绿变黄,随即脱水干枯,其子叶病叶率4.3%;幼茎多在节部发病,呈水渍状,软腐后枯死,病株率1.3%;真叶发病时从叶尖缘开始,病斑发展后即干枯死亡,真叶病叶率2.7%。在幼苗生长期,如遇上持续连阴雨天气,番茄病部即产生灰色霉状物,病斑迅速发展,导致成片苗死亡。

叶片症状

“V”字型病斑。成株期叶片染病多从叶片边缘或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病斑边缘水浸状,浅褐色,最后叶片干枯致死,其V字形病叶占总病叶的72%。其成因主要是浇水过多,室内湿度过大,叶面长期结露所致。

不规则形病斑。番茄底部叶片老化、损伤后,叶边缘易感染灰霉病菌,进一步向叶内发展,呈不规则形病斑,其不规则形占病叶的15%。近几年,由于前期肥害、机械损伤引起的灰霉病有加重趋势。

圆形轮纹斑。番茄开花后,叶片表面附着残留落花,易在叶片上感染灰霉病,占病叶数的6.1%。叶片中部初期为水浸状小点,后发展为浅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明显,有时病斑破裂。湿度大时表面生少量灰色霉状物。

叶柄折断。危害番茄单叶柄或复叶柄,叶柄部初期为水浸状褐色斑块,然后向深度和周围扩展,严重时引起叶柄折断,湿度大时有大量霉层出现,占发病总叶片数的6.9%。

茎部症状

茎腐烂。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边缘深褐色长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灰色霉层。引起植株病部以上萎蔫,严重时枯死。打权使茎部受伤或被病果、病叶、落花附着易染病。

茎基腐烂。在土壤中存留的病菌直接侵染番茄植株的茎基部,最初呈水浸状病斑,然后向周围扩大,表面生大量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一周,引起番茄茎基部腐烂,发病初期在晴天中午部分叶片萎蔫,早晚尚能恢复,最后整株变枯死、倒伏。这种症状发生较少,主要在重茬和老棚中发生。

花部症状

病菌多从花瓣或柱头处染病,致使花腐烂,长出灰色霉层,并引起落花。

果实症状

在田间不施用杀菌剂条件下,番茄果实灰霉病主要从残留的花器开始侵染,蘸花不当是加重番茄果实灰霉病的主要成因。目测可见,绝大部分染病果实由病菌浸染青果上残留花瓣和柱头,形成霉层后向花尊和果蒂蔓延,进而扩展到其它部位。果面发病初期,局部果皮灰白色、软腐,至扩展到整个果面。后期湿度大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及黑色颗粒状物,失去商品价值。

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侵染部位

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病果侵入部位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天水农业园区2区15号日光温室中种植番茄‘金棚一号’病果中,从残留花瓣处侵入的比例为83.3%,从未脱落的柱头处侵入的比例为10.3%,从其它部位侵入的为6.4%:在天水农业园区9区4号日光温室种植的番茄‘中研958’病果中,从残留花瓣处侵入的比例为82.5%,从未脱落的柱头处侵入的比例为9.8%,从其它部位侵入的为77%:在麦积区石佛镇郭杨村郭仓元温室种植的番茄‘合作908’病果中,从残留花瓣处侵入的比例为81.9%,从未脱落的柱头处侵入的比例为9.5%,从其它部位侵入的为8.6%。由此可见,番茄灰霉病病菌主要从残留花瓣和未脱落的柱头处侵入果实,造成果实腐烂,在生产中要从以上两处着重控制灰霉病病菌侵入。

生产中常见的灰霉病侵入造成果实腐烂的途径和部位是:

灰霉病病菌从番茄残留花瓣处侵染后,在适合的条件下《连阴雨天)向果面与萼片夹缝内发展,引起(萼)片及果蒂部发病,进一步发展到番茄果肩部等,病果初呈灰白色软腐,最后落地腐烂。

番茄果实的柱头感染灰霉病后,在适宜条件下,向果的脐部蔓延,再发展到果实的其他部位。

根据调查,灰霉病引起烂果症状上述二部位初侵染占85%以上。

直接侵染番茄萼片,引起果蒂部腐烂。

番茄表面受病果粘贴而感病。

后两种引起的烂果占10%以下。引起这种症状的番茄果实往往提前成熟,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及黑色颗粒状物,失去商品价值。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病叶侵入部位

从表2可以看出,在天水农业园区2区15号日光温室中种植的番茄 ‘金棚一号’病叶中,从叶尖及叶边缘部位侵入发病的比例为70.7%,从叶柄部位侵入的比例为78%,从ut-R叶面部位侵入的为21.5%;在天水农业园区9区4号日光温室种植的番茄‘中研958’病果中,从叶尖及叶边缘部位侵入发病的比例为63.6%,从叶柄部位侵入的比例为11.8%,从叶片叶面部位侵入的为24.6%:在麦积区石佛镇郭杨村郭仓元温室种植的番茄‘合作908’病果中,从叶尖及叶边缘部位侵入发病的比例为66,7%,从叶柄部位侵入的比例为614%,从叶片叶面部位侵入的为26.9%。由此可见,番茄灰霉病病菌主要从叶片边缘发病,造成叶片边缘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温室土壤及空气湿度过大,叶片叶缘产生结露,尤其是尤其叶尖结露时间最长最多,这就造成了番茄灰霉病一般从叶尖发病较多。同时叶片边缘损伤较多,也造成了病菌容易从叶缘侵染。通过观察,叶片表面发病主要是落花落在叶面形成感病中心发病,其次是在灰霉病高发阶段,棚内湿度过大,棚膜滴露造成叶面损伤,容易感病。因此,控制灰霉病发病主要从选择无滴棚膜,降低棚内湿度,清除败花、残枝落叶着手

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流行规律

天水市为日光温室次适宜区,通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日光温室番茄主要形成了早春茬和秋冬茬两个茬口,且普遍栽培效益突出。2000年至2005年我们也试验种植过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即在8月中下旬育苗,10月上旬至中旬定植,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上市_直采收到6月中旬。在温室保温达到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10℃,平均最低气温不低于12℃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其栽培优势。通过调查,本市由于冬季连阴雨雪天较多,造成温室无温可保,冬季种植一般要保证茄科蔬菜正常生长必须采取加温措施,如不采取加温措施大多茄果类作物会遭受冻害或生长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本此调查着重对本市日光温室番茄主栽茬口,即冬春茬和秋冬茬进行灰霉病发病情况调查。日光温室早春茬番茄灰霉病流行规律

从表3可以看出,日光温室早春茬番茄苗期和幼苗期灰霉病较轻,病叶率

从表4可以看出,8月25B至9月11日为灰霉病始见期,病叶率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番茄灰霉病发病情况

通过对少数日光温室越冬栽培番茄灰霉病调查,发病初期为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发病盛期为翌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3月以后灰霉病较前期略有减轻但防治不容忽视。

小结与讨论

灰霉病对番茄叶、茎、花、果均能危害,危害症状呈现多样化。

通过调查表明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病症茎腐烂有逐渐加重趋势,成为继番茄叶片、果实之外又一大发病部位。

灰霉病侵染番茄果实以残留花瓣处最多,占80%以上,因此果实防控的重点是蘸花药液内加入防治灰霉病药剂或摘除残留花瓣。番茄叶缘及叶尖结露、叶片落花是番茄灰霉病叶片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番茄叶片灰霉病发病主要从室内湿度着手,及时清理败花、残枝落叶等。

番茄叶霉病篇2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番茄是我国北方温室大棚种植区主要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温室大棚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一般可造成番茄减产20%~30%,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1危害症状

番茄灰霉病不仅危害叶片、花、茎,还严重危害果实。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花受害产生灰色霉层,后向柱头、子房、花柄扩展,有大量的灰白色霉层产生,软腐;果实受害,多由花器侵入,近果蒂、果柄和果脐处先出现症状,病斑呈水渍状软腐,扩展快,病健交界处有不明显的线纹,后期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1]。

2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作业传播蔓延,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尤其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危害,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尤其花期是侵染的高峰期。病菌为弱寄生菌,发育适温为20~23 ℃,最高31 ℃,最低2 ℃。空气湿度高时发病重。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3防治技术

3.1选择抗性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推广应用高抗灰霉病番茄品种是防治灰霉病的基础。

3.2改进栽培技术,实施生态防治

(1)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换气,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可有效预防番茄灰霉病。白天当棚室温度达到33 ℃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 ℃,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2]。一般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 ℃时,关闭通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 ℃左右。早春要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掌握通风时间。

(2)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降低棚室相对湿度,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不仅要在棚两头通风,还要尽量在棚室两边增加透风口,尽量快速降低棚内湿度。

(3)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放入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可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防效达90%以上。

3.3合理轮作套种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避免灰霉病菌先在生菜等间套寄主上大量繁殖,待番茄开花时传播到番茄上危害[3]。

3.4科学施药,及早防治

第1次喷药应在定植前,苗床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菌核萌发的孢子侵染幼苗。第2次用药在蘸花时带药。做法是每穗果开花时,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适乐时(10 mL适乐时对自来水2 kg),进行蘸花或涂抹,使花器着药,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第3次掌握在浇催果水前1 d用药,此时果实正处在快速膨大期,喷药后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灰霉病病菌侵染果实。如遇连阴雨天气,气温低,间隔7~10 d,连喷2~3次,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3.5讲究喷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每次喷药前将番茄的老叶、黄叶、病叶及病果清除出棚,既减少病原基数,又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4]。喷洒植株叶片要周到细致,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山墙、后墙及棚内空间都要喷药,做到全面杀菌。喷药应抓住3个要点:一是大棚前沿湿度高易发病,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背面重点喷。及早发现中心病株,及早防治。使用药剂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如21%菌克400~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适乐时750倍液,有利于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缓抗药性。如果连续阴天棚内湿度大,可使用木霉菌(特立克)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疗,见效快,效果好。

4参考文献

[1] 高绪宝,刘汉国,罗厚德.越冬翻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3):98.

[2] 郭学习,蒋笑军,王洪利,等.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67.

[3] 赵干青,刘涛,张亚丽.温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2009(2):38.

番茄叶霉病篇3

关键词:番茄;病害;发生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68-1

1 番茄灰霉病

1.1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均可感染。病部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灰色霉层。

成株期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病斑初呈水渍状,褐色,迅速扩大呈“V”字型,随后向叶内扩展成大型水渍状褐色病斑。幼果发病,先从果实脐部或果顶萼片、果柄基部发病。病部灰白色,水渍状,软化腐烂,常在病部产生黑色菌核。

1.2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大棚和温室内,病菌可终年辗转危害。翌春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然后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上。在适温和寄主组织表面有水滴存在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伤口、衰弱或死亡组织入侵。

1.3 发病因素

1.温、湿度日光温室内低温(

2.寄主寄主植物在生长衰弱或组织受冻、受伤时极易感染灰霉病。

1.4 防治

根据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特点,采取以培育无病壮苗为基础,定植后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保护以及改进栽培技术等防病控病措施。

1.4.1 调节棚室环境条件 采用双重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放风,降低棚室内湿度。

1.4.2 减少侵染源 清除病残体。

1.4.3 药剂防治 苗期应加强叶部灰霉病的初期诊断,及时用药防治。50%腐霉利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腐霉利和10%百菌清烟剂。

1.4.4 生物防治 用木霉微粒剂(每克含16×108个孢子)500倍液,防治效果达80%以上,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推广使用。

2 番茄病毒病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发病率以花叶型最高,蕨叶型次之,条斑型较少。危害程度以条斑型最严重甚至绝收,蕨叶型居中,花叶型较轻。病毒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的50%~70%,产量损失大,对夏秋露地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2.1 症状

2.1.1 花叶型 叶片出现明脉、轻重花叶、斑驳和皱缩,顶叶变小,叶细长狭窄或扭曲畸形。

2.1.2 蕨叶型 黄绿色顶芽幼叶细长,呈螺旋形下卷,并自上而下叶片全部或部分变成蕨状叶,叶片背面叶脉紫色,微现花斑。

2.1.3 条斑型 可发生在叶片、茎蔓和果实上。叶片上为茶褐色斑点或云纹斑。

2.2 病害循环

近十多年来,随着保护地番茄的发展,冬作番茄病株成为更重要的越冬场所。

2.3 防治

一是利用抗病品种;二是减少病毒来源和传毒介体;三是栽培措施和其他防治措施。

3 番茄早疫病

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是番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对产量影响很大。本病除危害番茄外,还能危害马铃薯、茄子和辣椒等。

3.1 症状

病菌可危害叶、茎和果实。受害叶片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的圆形病斑。茎部病斑多数发生在分枝处,灰褐色、椭圆形,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裂缝处,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

3.2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加强田间管理。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增施基肥,尤其是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摘除底叶,加强通风透光;浇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避免叶面结露,防止空气湿度过大。三是药物防治,以防为主。

4 番茄叶霉病

叶霉病在绝大多数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是温室和塑料大棚内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危害番茄叶片,使其变黄枯萎,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发病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4.1 症状

叶、茎、花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片受害最为常见。被害叶片正面出现边缘不清晰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绿色或淡黄色褪绿斑,其相对的背面产生紫灰色致密绒状霉层。

4.2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种皮内越冬。翌年,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播种带菌种子也可引起植株发病。

4.3 发病因素

在高温高湿(95%)条件下,从开始发病到普遍发生病害只需半个月左右。温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大,常造成病害严重发生。阴雨天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4.4 防治

4.4.1 选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株上留种,或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

4.4.2 合理轮作 用无病土育苗,重病棚室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

4.4.3 加强栽培管理 适当控制浇水,加强通风排湿;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番茄叶霉病篇4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生物防治;CGMCC4348

中图分类号:S436.3;S47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817-04

灰霉病可侵染200多种植物的花、果实及其他绿色组织[1,2],导致组织腐烂,丧失利用价值。近年来中国蔬菜灰霉病发生面积逐年增加,成为蔬菜生产的一大障碍[3]。其中茄科蔬菜以番茄受害最重,一般发病田块番茄灰霉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20%~40%,重病田块达60%以上[4]。

长期以来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灰霉病,病原菌对常用化学药剂极易产生抗药性,且长期依赖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5-7]。多种真菌、细菌对灰霉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如木霉、粘帚霉、酵母菌、假单胞杆菌等,近年利用生防菌成为植物灰霉病防治的新策略。作者在番茄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筛选到1株可有效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生防菌株,经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命名为CGMCC4348[9,10]。本研究以室内抑菌试验与盆栽防效试验结合的方式来探讨该生防菌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并提取有效拮抗蛋白进一步探索其抑菌机理,以期为设施茄果类蔬菜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生防菌: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实验室分离和保存,发酵培养基为YPG培养液[11],菌种活化与保存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12]。

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实验室分离和保存,采用PDA培养基[13]培养。

1.2 定量生物测定

将番茄灰霉病菌在PDA平板上活化,25 ℃培养待用;活化后的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于YPG培养液中28 ℃、140 r/min振荡培养36 h。

定量生物测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蜡样芽孢杆菌菌液稀释成不同的浓度梯度,每浓度处理重复5次,以无菌液体培养基作为对照,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14]。数据处理采用DPS软件[15],建立浓度对数—抑制百分率机率值毒力回归方程式,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

1.3 离体抑菌试验

取新鲜番茄苗第三、第四片真叶,用无菌水洗净,置于装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打孔器打取灰霉菌菌饼,无菌条件下接于叶片之上。对照,只接灰霉病菌;处理1,接入灰霉病菌36 h后以喷雾方式接入1 mL生防菌发酵液;处理2,喷雾接入1 mL生防菌发酵液后接入生防菌,24 h后接入灰霉病菌。每处理重复5次。培养皿置于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8 ℃,光照12 h/d,相对湿度60%。70 h后观察抑菌效果。

1.4 盆栽防效试验

将无菌条件下萌发的番茄种子(品种为日本美玉)播于土壤(自然土∶营养土∶蛭石为5∶4∶1)中,温室育苗,当番茄苗长出4片真叶时盆钵单株移栽。以无菌水洗下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制成4×106个孢子/mL浓度的灰霉孢子悬浮液,以喷雾的方式均匀接种于番茄叶部10 mL,灌根10 mL。生防菌稀释至1×106 CFU/mL,以喷雾方式接种10 mL于叶片上。各处理如下:对照,只接种灰霉孢子液,后续清水处理;处理1,同时进行灰霉孢子液和生防菌液处理;处理2,灰霉孢子液处理 2 d后,接种生防菌液;处理3,生防菌液连续处理2 d后,接种灰霉孢子液;处理4,灰霉孢子液处理后喷雾50 mg/L嘧霉胺10 mL。每处理60盆,温室培养。温室温度20~25 ℃、相对湿度80%~90%。采用文献[16]方法统计病情指数及防效。病情分级的根据是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比,0级,无病斑;1级,≤5%;3级,5%~10%;5级,10%~20%;7级,20%~50%;9级,≥50%。

1.5 抑菌作用机理试验

1.5.1 拮抗蛋白的提取 蜡样芽孢杆菌发酵液4 ℃、8 000 r/min离心10 min,取离心上清液在室温下加入硫酸铵,使其饱和度达室温下的20%,充分搅拌60 min后,于4 ℃、1 2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第一级沉淀物和第一级上清液。将第一级上清液以15%饱和度为梯度,继续加入硫酸铵充分搅拌,重复上述步骤,收集不同组分的上清液与沉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级沉淀组分分别记为A、B、C、D。沉淀组分用PBS溶解并透析[17],得到抗菌蛋白提取液。

1.5.2 发酵液不同组分抑菌效果研究 各组分进行平板对峙试验。处理1,蜡样芽孢杆菌发酵液;处理2,发酵液4 ℃、8 000 r/min离心10 min得到的上清液;处理3,相同离心方法得到的不同稀释梯度沉淀;处理4,硫酸铵分级沉淀得到的蛋白组分A、B、C、D;处理5,去除蛋白组分后的上清液组分,以无菌水处理作为对照。每处理重复5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定量生物测定结果

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的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防菌菌液直接处理的抑菌圈直径为2.9 cm,抑制率达72.90%,效果最为明显。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得到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中浓度(表1),其EC50为6.19 mg/L,95%置信区间为0.563 5~25.678 3,模型相关性良好。从相对毒力指数可以看出该生防菌毒力高于灰霉病常用防治药剂嘧霉胺。

2.2 离体抑菌试验结果

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室内离体抑菌试验结果见图1。从图1可见,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对番茄灰霉病有极好的防治效果。对照组番茄叶片发病严重,病原菌菌丝茁壮,病部表面产生浓密灰色霉层,凡菌丝触及的地方叶片腐烂。与对照组相比,处理1叶片上出现较小水渍状病斑,无菌丝生长,生防菌对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处理2中灰霉菌菌丝明显萎缩,叶片均未发病,表明该生防菌不仅对菌丝生长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还可提高叶片对灰霉病的抗性,保证叶片不发病。

2.3 盆栽试验中蜡样芽孢杆菌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

盆栽试验结果(表2)显示:处理3即生防菌液处理2 d后接入灰霉孢子液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5.80%,与50 mg/L嘧霉胺处理组的防效相当。嘧霉胺是常用的灰霉病防治农药,但在应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过程中病原菌会对其逐渐产生抗性,实用性降低,从试验看,效果不如蜡样芽孢杆菌。处理3的防治效果优于处理2,是因为提前对番茄苗接入蜡样芽孢杆菌菌液,提高了植物的抗性,在等量病原菌处理情况下其发病率更低。Benhamou等[18]、夏立秋[19]的研究也发现蜡样芽孢杆菌可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性来发挥生防作用。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抗性的机理有待后续研究。

2.4 蜡样芽孢杆菌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机理

在平板对峙试验中发现,生防菌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抑菌圈(图2),说明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的拮抗作用与胞外分泌的拮抗物质有关。通过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3)可看出,硫酸铵沉淀法提取出的二级蛋白组分B拮抗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8.81%,接近于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制率。说明发酵液中存在对番茄灰霉病具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蛋白。除蛋白后的发酵液上清液组分对灰霉菌无抑制效果,说明生防菌产生的拮抗物质主要为胞外蛋白。发酵液离心后的沉淀主要是菌体,其抑菌效果不明显,抑制率远低于上清液的55.25%,推测是离心造成菌体裂解,使其活性下降,但该试验结果不能完全说明菌体对病原菌无抑制作用。在大田环境中,菌体能与病原菌在植物叶片或根、茎上进行营养等生存环境竞争,以定殖方式产生稳定的拮抗作用。大田实际效果有待后续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番茄品质和产量的真菌病害,利用具有生防作用的芽孢杆菌属菌株来防治此类真菌性病害是近年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枯草芽孢杆菌。研究和开发其他芽孢杆菌,增加生防菌在防治过程中的生态多样性,对生物防治更为有利。试验首次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蜡样芽孢杆菌CGMCC4348进行定量生物测定、离体抑菌试验和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证实此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室内抑菌试验同时表明该生防菌能分泌抗真菌的拮抗物质,并对病原菌起主要抑制作用。试验初步提取出具有拮抗作用的蛋白组分,在后续研究中对蛋白组分进行进一步纯化,并对其结构与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探索生防菌控制植物真菌病害效果的提高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室内抑菌试验与盆栽试验中生防菌防效与嘧霉胺相当,甚至优于嘧霉胺处理组,在此基础之上,后续将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并对此菌株进行标记以研究其定殖机理,为研制新型高效的生物农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MOJUMDAR S C, HUDECOVA D,MELNIK M. Preparation, spectral properties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new Cu(II) compounds with some bio-active ligands[J]. Polish Journal of Chemistry,1999,73(5):759-764.

[2] OLIVAIN C,ALABOUVETTE C. Process of tomato root colonization by a pathogenic strai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 lycopersici in comparison to a non-pathogenic strain[J].New Phytologist,1999,141(3):497-510.

[3] 唐丽娟,纪兆林,徐敬友,等.地衣芽孢杆菌W10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菌物质[J]. 中国生物防治,2005,21(3):203-205.

[4] 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LIANG J H, TANG S Y, CHEKE R A. A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model with delayed responses to pesticide applications and its threshold dynamics[J]. Nonllnear Analysis World Applications,2012,13(5):2352-2374.

[6] GILBERT-LOPEZ B,JAEN-MARTOS L,GARCIA-REYES J F, et al. Study on the occurrence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ruit-based soft drinks from the EU market and morocco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J]. Food Control,2012, 26(2):341-346.

[8] 朱宏建,易图永,周鑫钰.土壤放线菌生防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21(2):149-151.

[9] 管 珺,杨,王瑞荣,等. Bacillus cereus CMCC63305的促生、抑菌及杀虫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28-230.

[10] 管 珺,胡永红,杨,等.蜡样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药,2007,6(4):7-10.

[11] 孙正祥,王振中.生防细菌C-4的特性鉴定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学报,2009,36(5):392-396.

[12] 马 越,特玉香,戴 红,等.PYA与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计数比较[J].中国药品标准,2006,7(2):87-89.

[13] 华宝玉,林 娟,严 芬,等.产果胶酶菌株的鉴定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2,40(3):412-417.

[14] RUBIO M B, CARDOZA R E, HERMOSA R, et 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hcutl gene encoding a cutinase of Trichoderma harzianum T34[J]. Curr Genet,2008,54(6):301-312.

[15] 常有宏,刘邮洲,王 宏,等.嘧霉胺与枯草芽孢杆菌B-916协同防治梨黑斑病[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2):1227-1232.

[16]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7] 胡永红,杨,王瑞荣,等.一种从蜡样芽孢杆菌高密度发酵液中提取蛋白质的方法[P].中国专利:201210056365.7,2012-10-03.

[18] BENHAMOU N,KLOEPPER J W, TUZUN S. Induction of resistance against Fusarium wilt of tomato by combination of chintosan with an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 Ultrastructure and cytochemistry of the host response[J]. Planta,1998,204(2):153-168.

番茄叶霉病篇5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发生;防治措施;山区

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春提早番茄产量高、效益好。岳西县近几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3hm2,由于山区春季雾天多、凹地风力小、空气相对湿度大等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灰霉病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危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叶和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多为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轮纹深浅相间,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该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5℃,最高温31℃,最低温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棚内温度20℃左右,持续阴雨或晨雾的天气最易发病。同时,密度过大、郁蔽度高、通风不当、排水不畅都会加快加重此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研究所培育的世纪华冠、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中研958、河南农大豫农种业生产的新星三号、上海合作903等。

2.1.2合理密植。无限生长型品种栽5.25万株/hm2左右,有限生长型品种栽6.00万株/hm2左右。

2.1.3适时抹杈整枝,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秧苗进入分枝期,对非目标分枝应在晴天及时抹除,改善行间通风条件。当果实叶片或侧枝发病后应在晴天露水干后及时摘除,并集中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严禁随地乱扔,以免造成人为污染和病菌再传播。

2.1.4强化通风措施。具体方法:一是利用高温控制孢子萌发速度,即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内温度升至31~35℃,并持续15~30min,后再降至20~25℃;二是合理通风排湿,当棚内相对湿度接近90%且温度高时,应延长通风时间。当晨雾天气出现时,应在雾散30min后开始通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夜间棚温在14℃以上。

2.1.5加强肥、水管理。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m3/hm2、过磷酸钙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追肥以沼液与硫酸钾复合肥交替使用,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都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浇必透,减少浇水次数。发病初期控制浇水量,杜绝植株夜间结露。

2.2化学防治

2.2.1秧苗处理。定植前1~2d,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对秧苗进行透喷,定植苗优中选优。

2.2.2带药沾花。在配好的2,4-D药液中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粉剂,进行沾花,使花器着药。

2.2.3初期喷药保护。当叶片初感病时,先摘除病叶,再用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干悬浮剂1.125~1.500kg/hm2加水900kg全株均匀喷雾,最好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视病情,可按间隔7d连喷2~3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可施用烟雾剂,方法是按每100m3空间计算,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夜间熏施,隔7d左右重熏1次。

2.2.4科学用药,延缓抗药性。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注重药剂交替及混合使用。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加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有利于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参考文献

[1] 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 姜巍,王德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7(8):22.

[3] 郑艳敏.番茄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07(2):32.

[4] 甘芳.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2(12):25.

[5] 王玉堂.棚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44.

[6] 鲍五元.茄子和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4):32.

[7] 薛玉华. 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10):27.

[8] 龚卫良.早春茬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7):74.

番茄叶霉病篇6

关键词: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86-03

保护地番茄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发生严重。为防治病虫害,菜农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随意增加用药次数和用量的现象突出,致使番茄农药残留超标严重。笔者从2003年开始研究保护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先后开展了温室烟粉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保护地蔬菜病害等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黄板诱杀烟粉虱、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技术、生物农药防治蔬菜害虫、银灰膜驱避蚜虫、性诱剂诱杀及性外激素迷向法防治小菜蛾等多项试验。积极探索番茄等保护地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经示范应用取得了理想效果。所指导的丰县凯宇果蔬专业合作社华山园区,被江苏省农委批准为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示范基地,生产的番茄2011年获无公害产品称号,2013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称号。

1 保护地番茄病虫发生特点及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1.1 病虫发生特点 黄淮地区保护地设施主要有温室(亦称暖棚)和塑料大棚(亦称冷棚),番茄是黄淮地区冬春季保护地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大棚番茄一般在早春种植,6~7月份结束,温室番茄多采用1a1大茬的栽培方式,生长期相对较长。由于轮作换茬难,生长空间小,相对湿度较大,与露地番茄相比,冬春昼夜温差悬殊大、光照条件差、棚内条件与外界条件差异大,这就造成保护地与露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发生程度有所不同。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脐腐病、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病虫种类不同,发生危害时期不尽相同,多数病虫危害期长,损失大,而且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季节较露地栽培明显提前,流行速度快,危害重。棚室内杂草也因湿度大、温度高,浇水频繁,发生十分严重。

1.2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造成番茄农药残留超标有很多原因,除了在流通环节外,更主要的是生产环节。据调查分析,造成保护地番茄生产农残超标主要原因。一是菜农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养成了“见虫就打”的习惯,忽视农业、物理、生物等技术措施的应用;二是菜农往往不按防治适期防治,不交替使用药剂。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偏多,病虫抗性逐年增大,而菜农为提高防效,又反过来增加农药用量和次数,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有的虽使用了低毒、低残留农药,但安全间隔期未到就忙于上市,没有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引起以上现象的原因,除了农资厂商擅自在药肥中加入禁限农药成分、误导菜农外,与市场不健全,化学农药使用成本低,见效快,用其它措施成本高、见效慢,市场蔬菜产品优质不优价,菜农不懂得绿色防控技术等因素有关。

2 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主要控制技术

为了解决好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生产中农残超标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在做好产地环境选择基础上,针对本地区保护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和生产中存在问题,摸索出一套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

2.1 农业防治技术

2.1.1 选择抗耐病虫的番茄品种 近年来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影响,保护地番茄品种选择与以往有所不同。一般年份,育苗时间如在9月底前,首先要考虑抗(耐)黄化曲叶病毒的品种,如齐达利、东方美二号、艾丽娜等。10月中旬以后育苗的,要选择以抗叶霉、疫病、灰霉,耐弱光、低温的品种为主,如金冠粉王等。可结合不同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经过试种成功后因地制宜选用。从2013年秋冬温室不同番茄品种抗性试验来看,苏粉9、11号与东方美2号育苗和定植时间(10月上旬定植)、地点相同的情况下,苏粉9、11号发病率在90%以上,而东方美2号仅为7%。

2.1.2 注意轮作换茬,清洁田园 所种植地块每3~5a要与非茄类蔬菜轮作换茬1次,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休闲期要注意翻耕晒垡、清洁田园。生产期注意平衡施肥,适度整枝打杈,及时清除病叶果枝,对严重病株要坚决拔除。同时,人工及时清除棚室内外的杂草,破坏病虫适生环境。针对近年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的情况,尽可能把番茄育苗期推迟至10月10日以后,以避开烟粉虱传毒高峰期,培育无病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1.3 生态控制技术 充分利用保护地番茄生产环境的可控性,通过调控棚室内湿度、温度、光照、CO2,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病菌发生和传播的环境条件,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1]。棚室及时覆盖无滴膜,采用高垄栽培,地面全部覆盖地膜。根据季节,早春铺白膜,秋冬铺黑膜,有条件的秋冬茬可覆盖银灰膜。从今年银灰膜、黑膜、白膜3种地膜对比试验来看,银灰膜的驱蚜防效达到了97.2%,大大地降低了蚜虫等害虫的发生量,驱避作用明显。浇水一定要采取膜下暗灌或微灌技术,切忌大水漫灌,确保棚室内无明水,控制棚室内的湿度和温度。晴天迟放风,保持较高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棚温升高后(33℃)放顶风排湿;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秋季和晚春天气异常高温时,在棚室塑料薄膜上覆盖遮阳网,调节棚室内温度,以利于番茄生长,提高植株免疫力。据调查,采用生态防治技术的棚室内相对湿度比常规棚室低20~30℃。番茄灰霉病病果率为2%~5%,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与常规药剂防治技术相比,在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显著减少的条件下,防效提高20%以上。对发生危害较重的番茄脐腐病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病果率降到5%以下。对番茄晚疫病、早疫病、叶霉病等病害防治效果也较为理想,未发病或仅轻度发病,效果略优于常规防治对照。生态控制处理区在病虫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整个生育期施药量较常规防治区降低60%~80%,农药施用次数减少了5~8次。

2.2 物理防治技术

2.2.1 采用高温闷棚技术 夏季休闲期,用塑料薄膜密封棚室,在强光照射下,使棚室内温度迅速升温到60~70℃以上,并保持一定时间,利用高温对大棚进行杀菌消毒,可有效防治蝇类、飞虱、蚜虫、根结线虫病及其它土传病害等病虫,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规范化高温闷棚技术对真菌病害防效达70%~80%,根结线虫防效30%~40%。

2.2.2 覆盖防虫网 育苗棚、温室和大棚前风口和上风口选用40目以上的防虫网进行覆盖,以阻隔害虫进入棚内。近几年试验结果表明,防虫网覆盖的好,基本上可免除甜菜夜蛾等夜蛾类害虫的危害,同时还可阻隔传毒的蚜虫、烟粉虱、蓟马等害虫的危害,防虫效果达70%以上,大大地降低杀虫剂的用量。

2.2.3 色板诱控技术 在保护地棚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育苗时一般每5~10m2苗床面积挂1块黄板诱杀成虫[2];定植后每667m2悬挂大小为20cm×25cm黄板80~100块。试验表明(见表1),冬季温室内悬挂1块黄板/m2,21d后对田间烟发虱种群数量的控虫效果达到55%以上。

2.2.4 杀虫灯诱杀技术 在保护地棚室外选择空档处,每2~3.33hm2悬挂1盏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可有效地减轻保护地害虫的危害。

另外,播种育苗前要充分对种子进行消毒。播种前进行日光晒种1~2d后,放入55℃热水,维持水温均匀浸泡15min,进行温汤浸种,主要防治叶霉病、溃疡病、早疫病等;用清水浸种3~4h后,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种子20min,捞出洗净,主要防治病毒病等。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昆虫信息素应用技术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成虫,秋季和晚春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成虫易从风口和大门进入室内,可把相应性诱蕊插入黄板事先打好的孔内或把线状性诱剂粘于黄板上,诱杀害虫,一般3~5粒/667m2。另外,还可应用食诱剂防治斑潜蝇等。

2.3.2 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应用0.5%苦参碱90mL/667m2防治烟粉虱、蚜虫。经试验,药后1、3、7d分别达到26.1%、55.2%、66.3%的防治效果。另外,还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防治夜蛾害虫;用多抗霉素防治番茄叶霉病、灰霉病、晚疫病,宁南霉素防病毒病,硫酸链霉素防治番茄细菌性病害等。

2.4 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要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了解其发生规律,选择对路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适时用药。同时,注意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根据番茄病虫发生种类、发生规律,制定病虫药剂防治方案,做到多种病虫能兼治的不专治。禁限农药只用1次。适用农药按安全剂量和次数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做到杀虫剂与杀菌剂适当混用,长效与短效农药,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治疗剂轮换交替使用。

2.4.1 药剂选择及用药次数和药量 灰霉病、叶霉病发病初期用 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1次。晚疫病发病初期,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1次。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1次。猝倒病用50%异菌脲1 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1次,同时可兼治灰霉病、立枯病或茎基腐病等。防治蚜虫,每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对水稀释后喷雾防治1次。烟粉虱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每667m2用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10~15g,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10g,对水喷雾防治1次。防治夜蛾科害虫,可选用茚虫威、虫酰肼、灭幼脲等药剂防治。施药时宜在清晨或傍晚成虫多潜伏于叶背时喷药,注意混合或轮换用药。

2.4.2 植保机械及施药方式选择 科学选用高效植保机械,如静电喷雾器、烟雾机等,喷药务求均匀、面面俱到,雾点要细,以喷湿透不滴为度,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田间相对湿度,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和程度不同,选择不同农药剂型和施药方法,特别是在多日连阴天,灰霉病等病害发生初期,适当选用百菌清等烟熏剂防治,效果更佳。

2.4.3 安全间隔期确定 果实达商品成熟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采收前30d停用。

3 小结

综上,在保护地绿色食品番茄生产中,控制农药残留,应遵循的原则。首先使用农业技术、生态技术、物理技术防治病虫,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适量使用低毒农药,慎用中等毒性农药,绝对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适时用药,严格按照药量和用药次数用药,同时注意交替用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淑莲等.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生态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122-125.

[2]戴率善等.徐州地区烟粉虱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04(03):17-20.李瑛,丁志宽,杨秋萍,等.江台市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控制,植物检疫. 2004(04):209-211.

[3]绿色食品日光温室番茄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蔬菜,2012(03):14-16.郑建秋,师迎春.保护地番茄主要病虫综合治理[J].中国蔬菜,1997(4):52一54.

[4]吕佩琦,李明远,吴柜文.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7-42.

番茄叶霉病篇7

番茄灰霉病病原物属于高风险病原,且极易产生抗药性,就目前而言,苯并咪唑类、二甲蟹陇亚胺类和苯胺基嘧啶类等常规杀菌剂在大棚番茄灰霉病的抗药性大大增强,防治效果大幅降低;同时对番茄抗品种来讲,可选择的数量不是很多,所以对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进行重视和掌握。

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孢菌,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等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农器具进行传播。另外在长期阴天多雨,湿度超过85%以上时,温度在20℃~23℃时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同时在植株密度过大、生长过密和管理不当条件下更容易引起灰霉病发生。

番茄灰霉病主要在温室大棚中较为常见,一般主要为害茎叶、花和果实。茎叶发病叶尖一般向内呈“V”字形扩展,随着为害程度不同,主要从浅色转为黄褐色,并产生颜色均一的轮纹状,表明附有少量的霉层,直至叶片枯死;为害花蕾时,造成烂花严重伴有少量霉层;果实主要以为害青果为主,先从残留败花及柱头开始浸染,然后向果实发展,导致幼果软腐,成熟前的青果发病为灰白色伴有斑水渍状,果面上生有灰色霉状物。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我们在进行室内大棚番茄技术栽培时,针对预防灰霉病可从以下几方面做适当的技术改进和调整:

1、选抗病性、优质品种。通过目前已知资料表明大红色硬果比粉红果对灰霉病抗性强。如:以色列189、台湾百利等。

2、做好清园。首先遇到病花病果尽量轻摘轻拿,及时摘除,集中销毁,减少扩散,避免二次传播;其次定株前进行残枝病叶的全面清理,必要时利用夏秋闲暇空余季节高温闷棚和熏蒸消毒,使温度提高到45℃以上保持2~3天,达到彻底杀灭菌源目的。

3、连阴雨天管理。温度适中、光照不足、湿度大是灰霉病发病前提,所以遇连阴雨天时,尽量根据天气状况做到勤通风、勤观察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另外在连阴雨季节避免施药,如发生严重,可用烟剂进行熏蒸;同时在连阴雨季节前尽量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湿度过大难以排除,待天气晴好后立即通风降湿。

4、栽培管理。尽量选择起垄栽培、地膜覆盖、膜下浇水,合理密植,及时打杈,改善通风条件,提高透光率。

番茄叶霉病篇8

[关键词] 大棚番茄灰霉病 症状 发病原因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75-01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襄汾县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大幅度地扩大。全县蔬菜大棚7000余个,番茄大棚有4500余个,占全县大棚的65%左右。目前已经成为襄汾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道路,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温室大棚低温,高湿、寡照的特殊环境因素,给病虫害提供了越冬、孳生、繁殖的有利条件。灰霉病是温室大棚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病在襄汾县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一、发病情况

根据历年在襄汾县南辛店乡贾罕、文臣、大陈村温室番茄大棚调查结果看,从当年9月下旬-10月上旬定值到第二年3月份之间,灰霉病零星发生,3月份开始随着气温升高,如阴雨天多,灰霉病就会严重发生,每年3月份至4月底是发病高峰期。如2010年3月29日在贾罕村调查个别棚室灰霉病病株率达20-30%,病叶率达10%;2012年4月5-11日在贾罕、文臣村番茄大棚调查灰霉病病株率达50%,病叶率达30%;2013年3月27日-4月10日在大陈村调查,病株率平均达60%,病叶率平均达40%,最高病株率达80%左右。

二、为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实、叶片及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侵染后变软,萎缩腐烂,表面生霉,严重时整个花死亡,并向其他的花上蔓延,使整穗的花死亡。病菌还通过败落的花瓣及柱头向果面、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并引起果肉腐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及叶缘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一般不受叶脉限制,初水浸状,后呈淡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染病,开始也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成长条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三、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病菌靠气流、浇地及农事操作、病果、病残体传播,农事操作中,番茄蘸花是主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始花至坐果期是最感病的生育期。番茄灰霉病侵染的主要部位是在果蒂及其邻近的果面,以及果脐。这两个侵染部位的病菌分别来源于开放的花瓣及授粉后的柱头。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在94%以上,温度在20℃左右时,病害易流行。也就是说适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温度高于30℃ 或低于2℃湿度在90%以下时,病害停止蔓延。因此,在番茄的花期与坐果期的天气对病害流行的影响较大。如果在开花期遇到连阴天多(即适温高湿的条件),花被害多,在结果时果蒂附近发病的果实就多,如果在果实膨大时遇到连阴天多,在果实脐部发病的就比较多。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1温、湿度合理调控。上午适当推迟放风时间,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加强棚顶露水雾化,此时开始放风,水分随热气排出,这样在降低温度的同时也控制了湿度。另外,发病初期及果实成熟期适当控制浇水的频率,灌水后闷棚1小时及时放风,以减少空气中的湿度。

1.2合理栽培管理。及时打杈和老叶,保证温室内通透性良好,遇到发病的叶、果、枝等及时摘除,摘除时需先用小袋子将这个感染了灰霉病的部位包住或用打火机烧一下,再进行摘除。不要将感染了灰霉病的部位在棚中乱放,必须要将这些病残体带出大棚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再度传播的菌源。另外,在涂花后7-15天(幼果1-2cm时),在上午气温高,相对湿度低时,将手洗干净后,用手摘掉每个幼果开败的花朵,要摘干净残花,可避免灰霉病菌侵染残花。一定要注意,在摘残花过程中,手不要接触灰霉病病果、病叶等,以免人为传播。

1.3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的适当比例,避免过旺过嫩生长,加大优质有机肥的使用量,不仅能增产,还能增强抗病性。

2.化学防治

2.1常规药剂的选择。针对近几年番茄灰霉病发生严重、抗药性较强的特点,建议使用的药剂有:达克宁600倍液、大生500倍液、50%扑海因500倍液、50%速克灵500倍液、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硫菌霉威500倍液,50%灭霉威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施佳乐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2合理施药方法。要抓住番茄移栽前、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三个用药关键期。根据药剂的类型和特点轮换使用或变换施药方式,不仅可提高药效,还能减缓抗药性的发生。如定植前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番茄苗,要求无病苗进棚,花期与果期各用一次药,重点保护花瓣及柱头。就是涂花防病,当第一穗花上有半数的花朵开放时,在晴天上午,将1千克配好的浓度为15-20ppm2.4-D溶液中,加入1-2克的速克灵或扑海因,同时始花期在蘸花药中添加0.1%的50%腐霉利或50%异菌脲后蘸雌花,轻涂抹花的柄处分离层处,每朵花只涂一次。在使用2.4-D的使用浓度范围内,当气温低时,用低浓度;气温高时,用高浓度,以免产生药害,起到保花保果杀死灰霉病菌的作用。每种药在一个生长季最多只用2次,间隔每7-10天一次。

上一篇:不到黄河不死心范文 下一篇:三个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