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9-26 12:55:54

信任的名言篇1

2、与人交,不为人所信,义未至也。——《意林》

3、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马克思

4、信任别人的善良是自己善良的明证。——佚名

5、使一个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T·杰弗逊赞同

6、没有信任,就没有友谊。——Epicurus

7、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莎士比亚

8、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互相信任。——列夫·托尔斯泰

9、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10、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像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苏霍姆林斯基

11、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而且适合从事这项工作。(?爱情)——马·亨利

12、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欧阳修

13、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14、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实。——爱默生

15、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佚名

16、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

17、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无信用。——奥尔巴赫

18、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19、人与人之间最高的信任,无过于言听计从的信任。——培根

20、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乔叟

21、信任是友谊的重要空气,这种空气减少多少,友谊也会相应消失多少。——约瑟夫·鲁

22、你身上最可贵的宝石,是群众对你的信任。

信任的名言篇2

名人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比较熟悉的群体。名人效应也因为名人本身的影响力,而在其出现的时候起到扩大影响的效果,名人效应的运用也得到最大的发挥。几乎大部分的广告都在利用名人效应,经营者企图利用受众对名人的喜欢、信任甚至模仿,从而转嫁到对其代言产品的喜欢、信任和模仿。

名人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商家对利用名人做广告乐此不疲。名人广告能很快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然而名人往往是身价惊人,出场费少则几十上百万元,高则上千万元。有些企业因邀请名人做代言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或者因名人策略失误而血本无归。就名人方面看,名人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在明星的舞台上不断涌现着流星式的名人。企业若将自己的产品捆在这类名人身上,其产品也将如流星般很快消失在市场中。此外,名人身上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个性变迁、绯闻出现都会极大地挫伤产品的生命力。就消费者方面看,消费者因其个人喜好不同,对名人广告态度也就不同。就名人广告本身来说,如果名人与广告间缺乏联系性,不能处理好名人与产品的关系,广告表现缺乏创意,其结果是这类广告必将淹没在众多的名人广告中,无法让消费者达到有效记忆,达不到预期效果。

名人广告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会附带着巨大的风险。名人选择适当,会对树立产品品牌个性、充分表现产品的性能、传达企业理念、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方面有很大帮助,可以达到广告主、名人、消费者三赢的效果。反之,则极易使消费者产生不信任的感觉,甚至发展到厌恶此品牌,巨大的投资就如泥牛入海,收益极低。

名人虚假广告现象的原因与治理

有关部门和媒体的缺位。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与监管部门需对虚假广告泛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在广告的关键环节,有关人员没有把好关,才使众多的虚假广告出现在媒体上。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1994年颁布,并未对名人代言广告问题做出具体规范。现行广告法律法规制度存在缺失,正是由于没有关于代言人涉嫌代言问题广告的法律责任的条款,从而导致当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时,名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怎样承担法律责任,争论不断。

消费者盲目信任名人。名人凭借自己在社会上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广告代言的宠儿,但也正因其特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消费者往往对名人抱以强烈的信任感。许多消费者崇拜名人,爱屋及乌盲目地认为名人推荐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因此上当受骗。近年来,多次出现名人代言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问题。有些名人代言的广告,未经行政许可部门批准,甚至使用演员做主持,使用专家、患者、消费者名义和形象作证明,擅自在媒体上含有违法内容的广告,使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产生混乱,蒙受经济损失。

利益的驱使。丰厚的销售收人是虚假广告得以滋生的肥沃土壤。利用消费者对于名人的信任和崇拜,名人代言的广告能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同时,作为代言人的名人也能获取高额的代言费。

针对名人广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理?一是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比如对广告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根据广告法规严格审查每一条广告。二是媒体应尽责履行“把关人”职能。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名人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名人在商业广告中代言,演员的身份就转变成了“推销员”身份,应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名人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名人做广告,应当谨慎,至少要有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基于诚实信用。作为商品代言人的名人还应具有极强的法律意识,在进行代言广告活动中,始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越雷池一步。如果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选择推诿或逃避。

名人代言广告不是演戏,而是要营造诚信的真实氛围。名人广告给企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造成的消极社会影响,更不容忽视。遏制虚假广告泛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需要多部门联动努力。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关键。名人也需从自身出发,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广告环境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任的名言篇3

五班:

班 名:绿色书香班

班级目标:营造书香乐园,锻炼强健体魄;你我努力,塑造一流班级。

班级宣言:拥有绿色,拥有书香,拥有一切,世界因我而精彩。

班主任寄语:人不可能事事行,也不可能事事不行;一事行不等于事事行,一事不行不等于事事不行;今天行不等于明天行,今天不行不等于明天不行;做事不行不等于做人不行。虽然成功未必在我,但努力一定有我!

六班:

班 名:远航班

班级目标: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同学在学习面前有乐趣,在成绩面前有竞争,班级面前有荣誉。

班级宣言:以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以微笑面对每一天;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班主任寄语:愿七年级六班的每位同学,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直至到达胜利的彼岸!

九班:

班 名:扬志班

班级目标: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的人

班级宣言:爱劳动,勤锻炼,讲礼貌,好读书,勤思考,善学习,为我们的明天加油!

班主任寄语:即使再难,也要做好每一件你应该做的事。

八年级:

一班:

班 名:博毅班

班级目标:勤善博弈,为明天的梦想而奋斗;未雨绸缪,为今天的理想而行动。

班级宣言:拼一载春秋,博一生无悔

班主任寄语:带着顽强的微笑,去赢得志在必得的辉煌!

三班:

班 名:静竞书屋

班级目标:拼一载春秋 搏一生无悔

班级宣言:胜不骄败不馁,全力冲刺不后悔

班主任寄语:愿同学们在成长的每个瞬间都被这世界温暖

四班:

班 名:凝水班

班级目标:严于律己,责任心强;学习争先,谦虚谨慎;关心同学,宽以待人;勇于奉献,合作学习。

班级宣言:我们像一滴滴的水凝聚在一起,可以汇成气势磅礴的大河:我要用最响亮的口号迎接朝阳;我要用最勤快的双手洒扫家园;我要用最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还要用最自信的微笑应对挑战。

班主任寄语:一天一丁点儿进步,会凝聚出巨大的成功!今天你努力了吗?

五班:

班 名:自强班

班级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班级宣言: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

班主任寄语:请关注你的思想,因为你的思想可以化为你的言行;请关注你的言行,因为你的言行可以化为你的习惯;请关注你的习惯,因为你的习惯可以决定你的一生。

十班:

班 名:耘梦班

班级目标:努力做优秀的班级,争取考理想的成绩,坚持秀高尚的文明,保证好安静的纪律。

班级宣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我们的信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我们的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相信,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班主任寄语:愿你们在飞逝而飞的时间波涛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九年级:

一班:

班名:鹏程班

班级目标:手牵手,肩并肩,争一流,创佳绩。

班级宣言:历沧桑,搏初三;看今朝,奋行进;成与败,拼一时;永不懈,创辉煌。

班主任寄语:起步-奔跑-飞翔,起步固然重要,但飞翔是最终结果,加油吧,最终的胜利属于你们!

二班:

班名:宏志班

班级目标:拼搏与快乐同行,梦想在六月如花绽放。

班级宣言:久有凌云志,今朝上青云。

班主任寄语:同学们,人生因奋斗而激越,因拼搏而飞扬,因超越而厚重。今天,面对人生的关口,让我们拿出勇气与热情,书山奋足,带着自信与从容,亮剑而上,放胆一搏!

三班:

班名:

班级目标:

班级宣言:

班主任寄语:

四班:

班名:扬帆班

班级目标:尊师重礼、互助学习、健康发展

班级宣言: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无论前面是暗礁、险滩,我们都是掌握生命的舵手。

班主任寄语: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五班:

班名:弘毅班

班级目标: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班级宣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成就未来

班主任寄语:三年苦读磨一剑,气定神闲战犹酣,势如破竹捣黄龙,千帆竞发齐凯旋。

六班:

班名:非常61

班级目标:具有一颗仁爱之心,拥有广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班级宣言:我非常聪明,我潜力无穷,我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告别“三闲”(闲事、闲思、闲话),要静专思注,刻苦学习遵守班规,加强锻炼、全面发展。

班主任寄语:你去仔细观察,那些成绩进步快的,或者那些能稳定在一定位置的同学,绝大多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考试结束后能认真总结和反思等。

八班:

班名:思贤班

班级目标: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班级宣言: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

班主任寄语: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九班:

班名:启航班

班级目标:做好每件事,创造理想班级;过好每一天,实现理想人生。

班级宣言: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信任的名言篇4

【关键词】微博 公众人物 伦理责任

Web2.0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拓展了“言论自由”空间。微博空间里,微博公众人物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近年来,频繁出现有关微博公众人物的骂战或负面新闻,使公众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行为伦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微博公众人物存在的行为伦理问题,尝试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微博公众人物的伦理责任模型。

一、微博公众人物的界定

1、公众人物概念

何谓“公众人物”?目前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第8版布莱克法律词典》,公众人物是“赢得声誉或名声之人,或者自愿介入公共纷争之人。①”依照《元照英美法词典》,公众人物指“因其职业、成就、声誉、生活方式等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其个人隐私难以全部保障。②”张新宝认为,公众人物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具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③”需要强调的是,“公众人物”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模糊性,在不同领域和情形中指向的群体存在差异,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微博公众人物界定的二级指标

具体到微博视阈下,“微博公众人物”是指在一定时期、地域或领域内为社会广泛知晓和关注,具有较大言论传播力,且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微博主。据此建立微博公众人物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A社会关注度,微博公众人物长期享有广泛关注度,或只在特定时期、地域或领域内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议;B言论影响力,即微博公众人物传播行为能引起公众参与兴趣,信息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C言论权威性,指微博公众人物传播的信息更让人信服。二级指标:A粉丝数量,长期保持稳定的粉丝数量和粉丝增长速度,或特定时期内粉丝数量的飙升,体现微博公众人物的社会关注度;B微博被转发数量;C微博被评论数量;D微博被@数量;E实名认证,影响微博公众人物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微博公众人物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微博公众人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以主观意愿为标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动型微博公众人物,指主观上希望、追求出名,客观上也成为微博公众人物的人,如官员、明星;二是被动型微博公众人物,主观上不希望出名,客观上因某些事件偶然介入而被动成为微博公众人物。

(2)以主体身份为标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官员型微博公众人物,指政府官员或政府机关的微博;二是社会型微博公众人物,通常意义上的名人,如明星、法学家等,也包括知名企业或组织的微博;三是草根型微博公众人物,包括网络红人和热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

(3)以持续时间为标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持续型微博公众人物,粉丝数量及增长速度稳定,长期受到公众关注;二是阶型微博公众人物,指因重大事件推动而成为热点人物,其微博粉丝量和被关注度在特定时期内骤然上涨,一旦事件平息,便逐渐退出公众视野。

(4)以成名动因为标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身份型微博公众人物,指因身份特殊进入公众视野,如政府官员、学者;二是策划型微博公众人物,是指通过一系列策划和宣传获得知名度,如经包装的明星等;三是事件型微博公众人物,指因事件推动而成为公众讨论热点的人物。

二、微博公众人物的特性与伦理责任

1、“公众性”与传播力

微博公众人物具有一般公众人物的共性:“公众性”身份、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性。然而,生成于“微博虚拟空间”,使微博公众人物具备特性,即“放大的言论传播力”。

(1)横向:“主体影响力+媒介扩大影响”,微博公众人物言论的辐射面广。一般公众人物虽有知名度和关注度,但必须通过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版面、时段、地域、受众量等客观因素限制了传播渠道的畅通性和便捷性。微博公众人物则可突破限制,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就能即时被粉丝接收;微博信息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可以迅速向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微博用户辐射。

(2)纵向:“主体权威性+亲和标签”,微博公众人物言论被接受程度高。微博公众人物经过认证,能在微博空间进行实名传播,还能使公众性、权威性特点在虚拟空间得以显化,容易让受众信服。碎片化、私人化的信息具有“亲和”色彩,拉近微博公众人物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此外,人们主动、积极地去关注和接收微博信息,比被动接收媒体信息传播效果更好。

2、微博公众人物的伦理责任

微博对一般用户来说只是个人表达平台,但对微博公众人物而言却是“个人媒体”。微博公众人物的传播行为不仅影响事件走向和社会舆论,还对公众具有潜在的道德示范作用。因此,微博公众人物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严格遵循各种传播原则和规范,还要引导公众的行为伦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公众可以对微博公众人物进行监督,并就失范、失德行为进行质询和批评。

三、微博公众人物的伦理现状

微博让不同背景和阶层的人汇聚到一个虚拟“公共领域”,他们可以不拘一格地传播信息或发表意见,言论自由得到充分实现。然而,微博发展史又像一场“骂战史”,从个人的隔空对骂,到有组织的“水军”谩骂、攻击,言论自由权利被滥用甚至被歪曲。其中,微博公众人物陷入骂战的案例并不罕见,究其原因,微博公众人物缺乏自律是内因。

1、就表达动机而言,微博公众人物存在“以言求名④”的潜在目的。

信息经济时代,知名度与利益挂钩,某些微博公众人物希望通过言论提升社会知名度,进而取得相关利益。表现如下:一是故意唱反调,突出个性;二是批判、攻击他人观点,引发争辩、口水战博关注;三是“出位”言论博眼球,反常规言论引来议论和关注。“言、名、利”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如图1)。

图1:微博公众人物“言、名、利”恶性循环

2、就主观态度而言,微博公众人物过于“随意”,引起传播失误

微博公众人物的传播力及公共利益相关性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一般微博用户误传信息可能只在局部范围造成影响,但微博公众人物会把负面效应急剧扩大。现实中,微博公众人物出现传播失误的表现很多,如编写错漏造成“假消息”、不斟酌字词造成歧义、有感即发造成认识片面等。

3、就表达内容而言,微博公众人物传播“假消息”或不合理评论

微博公众人物承担更严格的伦理责任,传播信息前应进行严格的核实工作;评论前要综合考虑自身主体资格和评论意见的客观性、全面性。表现为,微博公众人物未意识到、甚至故意忽视其伦理责任,不去考虑传播后果和公众期待,不经核实随意传播信息,凭一时冲动匆匆表态。

4、就表达方式而言,微博公众人物不能控制负面情绪,用语不文明

微博公众人物当然可以如普通人一样利用微博真实地表达意见或发泄情绪;但公众对微博公众人物情绪发泄方式寄予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有些微博公众人物不能控制好负面情绪,使用攻击、诋毁性语言,甚至爆粗口,制造微博“噪音”。

四、微博公众人物的伦理责任构建

微博公众人物具有“公众性”,传播信息应承担更严格的伦理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构建微博公众人物的伦理责任主抓“自律”,正确认知伦理责任的基础上自觉自愿承担。

1、真实传播的伦理责任

(1)核实微博信息的真实性。微博公众人物具有高于一般人的言论传播能量,在传播信息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核实程序,确保信息真实。首先,初步辨别程序,应用常识和理性审视信息的消息源、核心要素和相关描述的辨别信息真伪;其次,积极求证程序,通过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搜索相关资料,向有关专家、学者咨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询问事件当事人,多方求证。

(2)传播“动态真实”的微博信息。微博公众人物有更严格的真实性标准,追求“动态真实”。任何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突发性和过程性,微博公众人物传播事件信息,难以一次性呈现事件全貌,但有责任持续、完整地关注、追踪事态进展,及时更新、修正相关信息,直至事件真相完全披露。

2、理性评论的伦理责任

(1)对非专业领域“慎言”或“不言”。作为微博公众人物,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在某些方面会存在认知缺陷或知识面不足。如果贸然在非专业领域发表意见,容易对公众造成信息或舆论误导。因此对于非专业领域的话题,微博公众人物应慎言或者不言。

(2)端正动机且评论方法得当。就公共事务发言,应该是一件以责任感为原动力的事情。⑤微博公众人物首先要端正动机,出于公共利益而评论,不为一己私利;其次,全面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发表评论,不针对信息碎片和局部事实评论,切忌盲目批判;第三,针对事实表达意见,不贸然驳斥观点或人身攻击;最后,不使用攻击性语言。

3、文明表达的伦理责任

微博公众人物保持健康形象是美德、也是责任,具有道德示范性价值,对塑造微博和谐生态至关重要。微博公众人物传播微博信息要审慎,不使用低俗、暴力、攻击语言;多说理,少争论,戒谩骂,以沟通消除矛盾,必要时可采取删帖、拉黑等手段。

4、及时纠错的伦理责任

微博公众人物须明晰自身的传播力和责任,当发现信息传播与事实不符或评论不当时,除了及时澄清、纠正,以防止错误信息和负面影响继续扩散;更要担负起对事实真相重新进行传播的责任,以弥补过失、减小损害。

结语

微博公众人物应谨记其“公众性”身份和伦理责任,传播信息、发表评论须审慎,置身于公众的道德监督之下,接受伦理质询和人格追问。当然,自律性的伦理规范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对主体的控制力比较薄弱且不稳定。因此,我们期待针对性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使微博公众人物的伦理责任在“自律”主导与“他律”预防的结合中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①Bryan.A.Garner.Black’s Law D-

ictionary-eighth edition.HOMSON WEST,2004:1265-1266

②薛波 主编,潘汉典 总修订:《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1117

③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95

④尹鸿,《公众性决定公众人物话语责任》,《人民日报》,2010年12月9日,第6版

⑤胡江春、庞胡瑞、陈维 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给名人微博的六项建议》,省略/news/local/

2011-03/19/content_22177957.htm,2011年03月19日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2010级研究生)

信任的名言篇5

【关键词】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立法;执法

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作为市场营销中普遍运用的工具,已日益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竞争的手段。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利用多媒体技术,再加上名人的宣传效应,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是媒体商业化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些贪婪的商人为了谋取暴利,运用各种不法手段宣传虚假广告,侵犯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媒体公信度的建立产生的极大的危害。而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因具有更广的范围的更大的影响力,与一般的虚假广告相比,对社会所产生的危害性也会更大。因此,引导和规范名人代言广告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名人代言广告的利弊

(一)名人代言广告的优势。名人代言广告利用名人效应,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度,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选择和消费。通过名人良好的公共形象和社会公信度,消费者会对自己所崇拜的名人所使用的产品更加偏爱和信任,不仅可以使商家树立美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对于产品也能起到良好的销售效果。

(二)名人虚假代言的危害。而虚假代言广告在误导消费者的同时,还带来了公众对名人代言人的怀疑和不信任,既伤害了名人自己的名誉,还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中的诚信原则。正所谓害人终害己,商家也只是个短期受益者,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商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置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最终三鹿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倒闭,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虚假广告这场战役中,无论是商家、名人还是消费者都是最终的受害者。

二、规范名人代言广告的方式

(一)加强名人自身道德素养。作为公众人物,名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公众的选择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名人更应该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带头人应该认真考虑所代言的广告可能对社会以及公众产生的影响,是否尊重消费者的权益,是否有利于广告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发现虚假广告,应坚决抵抗,并向有关部门检举。

(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约束名人广告代言行为。除了名人自身的约束外,建立行业的自律机制、制定道德规范、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首先要建立自律联盟,有三种筹建的方式:一是可以由在业内有号召力并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名人发起和筹建;二是可以由相关部门,如中国广告协会发起;三是可以由消费者保护协会发起。其次要制定具体的规范,明确责任。第三,开拓渠道,加强宣传和教育。所谓知法才能守法,虽然目前相关法律、规范不够健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了解现有法律、规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完善行政监管机制,实行名人广告预审制度。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广告监管职能,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对广告进行监管的机构,它既不属于政府广告管理机关也不属于行业自律组织或广告社会监督组织的独立的广告监管机构。另外,完善广告监管职能也是必要的。首先,应加大对广告内容的审查和监管力度,在监管过程中对广告进行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双重监管;其次,在名人广告飞速发展的情况之下,把名人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类型单列出来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就提上了日程。从源头上控制广告,实行预审制度,其内容包括对名人广告在内的所有待的广告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把未经审查自行播放的广告均视为非法广告,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从源头上把违法、违背道德的名人广告隔离在市场之外。拓宽监管渠道,引进一些先进的广告监测设备和技术,加强广告的动态监管,实现对广告之前、之中、之后的全方位监管。这样标本兼治才能让名人广告迈入健康有序的道路。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名人的权利与义务。立法是执法的前提,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安定和谐的保证。首先,要明确“虚假广告”的含义;其次,扩大责任主体范围;第三,明确可以做广告的产品范围,比如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材,对于这种与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代言人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第四,明确代言人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和相应责任;第五,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对制作虚假广告的企业和个人的罚款数额,禁止几年内做类似广告或者禁止做广告,来切实规范名人代言广告的行为。

(五)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发动广大消费者的力量。媒体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待的广告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严格的审查。其次是配合相关部门的广告监督工作,对不法广告予以惩戒。完善消费者监督机制,增多消费者监督的途径。我国广告的社会监督组织因没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它无法独立完成对广告的监督和保护受众接受真实广告信息的权利,因此,要想有效的实现广告的社会监督,必须将消费者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名人代言广告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销量,但是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对公众负责,对公众负责。如果名人在广告中任意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欺骗消费者,这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我们必须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健全法制,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对消费者的救济途径和公益诉讼制度、并加强名人自身的素质修养,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 孔蕾.关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责任的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8(4).

[2] 邵丹云.论我国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3] 谢艳.名人代言广告中的道德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

[4] 吴真超.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0(5).

[5] 王超.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信任的名言篇6

关键词:网络;言论自由;隐私权;名誉权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43-03

1网络言论的特点

1.1网络言论是一种双向交流方式

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媒体属于一种单向表达形式。在这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中,所有的信息、观点和意见都由单方从报纸、电视中传递给受众。和传统的媒介不同,网络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平台。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网络使用者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所要表达的信息在网络上,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可以完全感觉不到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这种双向交流的方式是在传统条件下所无法达到的,

1.2网络表达具有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对于任何一个拥有一个支持IP协议的计算机的个人都可以接入网络,传播信息,不需要任何物质条件和资格、资质。网络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愿意就能参与进来。著名的网络预言家约翰・佩里・巴洛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提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没有因种族,财富,暴力和出身差异而产生的特权与偏见的社会。在我们正在创立的新世界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而不会被胁迫保持沉默和屈从[1]。

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个掌握简单网络知识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其次,网络为想发表言论的公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网上提供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在BBS畅所欲言,可以利用诸如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他人交流意见,也可以在某个站点发表你的文章供人阅读下载等等。再次,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存在于网络中,在网络的世界里已没有国界的区分,只有整个信息系统的全人类共享。

1.3网络表达具有匿名性

传统的报纸、电视新闻、评论采用的实名表达方式,任何信息的都要经过记者、编辑的层层把关,因此,在这类媒体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匿名表达的情况。网络技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而不用担心被人知道真实的身份,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加大了查询的难度。基于这个特征,在网络中出现大量的匿名言论也就在所难免了。

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身份和现实世界中的身份往往是不一致的。当然网络中有些活动是需要实名认证的,如电子商务、将来的有法律效力的投票、新闻网站上的正规的新闻,等等。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就普通人而言,他们信息往往是以伪装的身份进行的,这就给一些偏激的、居心不良的、甚至反动的人不负责任的信息创造了条件。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即使他的言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但由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就可以逃避法律和道德的责任。

2网络言论自由可能引发的侵权问题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马克思就曾强调“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2]但是,任何一项自由都是有限的,不存在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布莱克法律词典》指出,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言论的种类是有明确的定义和恰当的限定的。对诸如猥亵、、亵渎、诽谤、侮辱、挑衅等言论的禁止和处罚就不会引起宪法问题[3]。“尽管言论自由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权利,但它并非是绝对的,为顾及个人尊严和民主的价值,所有国际和国内权利体系都承认对言论自由的有限限制,而且这些限制都得到谨慎地规定”[4]。借助网络这种新形式的言论自由,并不能掩盖这些权利之间的冲突,相反,由于网络固有的特征,网络言论使得这些冲突更加明显和激化。

2.1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对网络用户而言,隐私权主要体现为决定是否向他人公开个人信息的权利、自己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个人信息的权利等。因此网站经营者的以下行为显然属于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1)未经用户许可,以不合理的用途或目的保存或收集个人数据。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了一定的信息被自动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对于这部分内容自动保存的信息如果不影响网络的正常营运应当及时删除。未经许可并以不合理的目的保存或收集个人信息就会构成对该用户隐私权的侵犯。(2)不当泄漏或故意传播个人信息。合法的取得个人信息,但未经许可而不合理的利用个人信息或超出许可范围滥用个人信息则侵犯隐私支配权。(3)擅自篡改个人信息或披露错误信息。网站经营者应保证个人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隐私维护权决定了网络用户有权查询网站经营者收集的信息,更正错误的信息。(4)非法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和非法进入其他私人网上信息领域。网络空间虽然是一种虚拟空间,但存在于其中的个人信息同样不得被侵扰、刺探或窥视[5]。

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51条规定:“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第54条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这几条规定科学地概括和规范了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保护间的关系。隐私权可以说是一种对世权、绝对权,任何人都负有维护他人人格权的法定义务,而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因此,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法律优先保护前者,禁止言论自由被滥用。禁止采用非法手段获取公民隐私。对于有关隐私权的报道,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即使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涉及隐私内容,也应以必要为限,不得随意报道,更不得以伤害被报道对象的人格尊严为目的。这就是涉及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等人格权保护冲突时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格尊严原则。即使在强调言论自由是人类重大权利的美国,也认为网络言论活动不应侵犯私人权利和感情。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将该事公布于网站上的做法确实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滥用了其言论自由权,也是目前互联网缺乏有效管理和立法监督的表现。

2.2网络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曾说:“言论自由是有条件的,它的性质是在言论自由权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言论自由以人对他的思想负有义务为基础。”[6]可是在网络中,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这种义务却很难得到贯彻。因此各种各样的矛盾也特别尖锐。在恒升笔记本计算机案中突现出来的就是与名誉权的矛盾。名誉权是一种绝对权,对于名誉主体来说,任何其他人均为义务主体,都负有不侵犯的义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对世权”。而言论自由却以某种目的的作为为条件的。该作为一旦超过某种限度就很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但这种自由度在网络环境下很难把握,因为:

第一,从主体来说,由于网络中的个体传播大多缺乏相应知识,不能够清晰界定自己的言论是否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致使名誉权侵权行为具有普遍性,而且大多的时候这种侵犯是无意为之。也就是说,与传统新闻自由对名誉权的侵害相比在网络中大多数侵权往往只是因为主体的无知。

第二,从客体上看,由于立法的滞后与空白,造成了在客观上放任了有意或无意的侵权者,致使大量侵权行为很难找到法律裁判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侵权者有机可乘,法律投机现象不断出现。

第三,从传播特点看,首先,互联网传播具有迅速、广泛的特点,而名誉的内在含义就是社会上人们对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声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所以侮辱或者诽谤言论传播的面越大越迅速对其名誉的危害程度也就越深。而与之相对的是网络传播中付出的代价极少,侵权言论的传播费用低廉。而被侵权人要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却要付出极高昂的代价。其次,现在网络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健全,对言论的约束机制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因此要最终维护自己的名誉权,被侵权者还必须面对复杂的法律诉讼程序。

第四,从人性上来看,网络环境是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空间,很容易让人们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因为“人性是不可靠的”,人类理性和道德感并不是那么确信无疑,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更容易忘记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的法律意思和观念。所以,在网络法治秩序、网络道德规范还未建立前,言论自由的滥用难以规制,权利人的利益难以保护。

3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

3.1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

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当然需要得到保障,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威尔逊案的判决中所指出的:“互联网络和其他类型传播信息的网络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因此它也应享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新闻自由,同时受法律上的义务与责任条款的规范和约束。”[7]因此,对网络言论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限制。

3.1.1加强网络立法

近十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部分的网络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规范。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宪法、国家安全法、国家保密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刑法、民法等有关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体系。但是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网络立法并不完善,还缺乏对信息自由、隐私权保护、网络信息规范等方面的立法。

3.1.2规范网络服务商的责任

由于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想追究大量匿名的网络言论者的责任相当困难。但是,提供这些言论平台的网络服务商却非常清楚,并且这些服务商有义务保证在自己网站上的信息合法、不与社会公共道德相抵触。尤其像各种网络论坛,博客的版主更应当注意及时删除各种违法和不道德的发言。如果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服务商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比如,德国的《多媒体法》主要对网络经营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责任进行了规定。美国的《数字化千年之际版权法案》规定:“权利人只要向ISP(网络服务商)发出了通知,告知在这个ISP所提供的个人主页或者BBS上有侵权信息,ISP得到通知后,如果没有证据表明这个言论没有侵权,那么他必须删除,否则权利人可以控告ISP。”

3.1.3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

提高网络技术对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的控制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隐私权、名誉权和非法信息、确定匿名发言者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解决,如敏感字符过滤,IP协议中实施真实性原则等方法。

3.2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

3.2.1建立因特网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职责和任务主要是由政府机构承担的。例如美国的国家安全局、国家技术标准研究所、联邦调查局、高级研究计划署和国防部信息局,各有自己管理的领域和业务。新加坡的广播管理局和日本的通产省则是本国因特网的主管机构。为了适应因特网应用的社会化、国际化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社会性、国际性的因特网研究机构。例如,为了协调因特网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1988年11月底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成立了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1990年11月,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的政府、商业、科学组织等多种计算机应急响应组织联合成立了信息安全问题小组论坛,其宗旨在于加强网络安全问题的合作与协调,优化网络环境。

3.2.2制定法律和政策,规范和保障因特网上的言论

在各国,立法通常是政府规范和管理网络言论的主要手段。如美国1987年修改了计算机犯罪法,并对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欺骗的行为进行了规范。美国还制定信息自由法、个人隐私法、电子通信隐私法、正当通信法、电讯法等,以加强对这一领域言论的规范和保护。德国在1996年夏出台了《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还通过了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并对刑法法典、治安法、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权法等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英国政府为了从网络上消除儿童色情内容和其他有害信息,在1996年9月23日颁布了《三R安全规则》。俄罗斯为了“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于1995年颁布了《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在这些法律中,各国为探讨与自己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言论自由保护制度做出了巨大努力。除了立法手段之外,各国还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来处理因特网上的言论自由保护问题。例如,美国提出了“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政策,在信息系统和网络中使用强密码来实现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以保护个人隐私,并开发和利用良好的商业化安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新加坡广播管理局1996年7月11日对因特网实施分类许可制度,鼓励正当使用因特网,保护网络用户,特别是年轻人免受非法的和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之害。日本通产省也已编制出一套准则,防止越权访问计算机网络,防止黑客对网上数据的窃取、替换和破坏。从这些政策规定看,各国主要是从抑制因特网带来的负面效应的角度来保障言论自由的。

3.2.3 政府直接参与因特网言论的交流和传播

就一国范围来说,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打破了在传统媒介时代主要由官方提供信息资源的模式,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可能成为人们评论的对象,从而给政策制定者造成极大的压力。但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并不排除政府的参与,相反,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快捷、有效的传播工具,解释、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和政策目的,回应公民对政策的疑问和评论。这既有利于今后政策的补充、修改和完善,又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扩展和深化民主,促进言论自由的充分实现。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特定的氛围里,网络语言具有即时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宽松些。但是,自由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8]任何意义上的自由都必须有宪法和法律的依据,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讲台,如果在网络中实行不受约束的言论自由,必将导致个人的为所欲为。各种侮辱、诽谤的言论在网络中到处可见,互联网将变成名副其实的“涂鸦墙”,成为个人发泄私愤的载体和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工具,这必将侵害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参考文献:

[1]蒋云蔚.网络言论自由的私法限制[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15-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1卷[M].573(英文版).

[3]温辉.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J].比较法研究,2005,(3):16-24.

[4]丹尼尔・西蒙斯.对言论自由的可允许限制[J].国际新闻界,2005,(4):9-11.

[5]黄莺.隐私权保护,你准备好了吗?――写给网站经营者[EB/OL].省略,2002-05-05.

[6]甄树青.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9.

[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256.

信任的名言篇7

论文关键词 互联网 名誉权 保护对策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行为是近几年来才发生的事情,由于当前我国网络人口已经突破5亿人,且网民规模仍然在不断增加,各种网络媒体工具层出不穷,因此,网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人们通过网络获取自由的同时,名誉侵权案也层出不穷。

一、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概述

(一)网络名誉权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享有的名誉权,这一概念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在现实社会中的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所享有的与其自身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并以此获得的社会公正评价权利,我国《民法通则》通则第101条规定:“我国的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权利”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彼此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样在网络空间中,人们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并可在网络空间中相互交流评价,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相互交流环境中需要定义名誉权。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以下行为,称为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这些行为包括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形式来降低或贬损他人名誉信息的行为。网络名誉权是传统名誉权在网络中的延伸,正是由于网络名誉权与传统名誉权之间的这种关联性,致使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中发生变化时,那么其传统名誉权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说网络名誉权的侵权与现实生活中的侵权的是一样的,侵权人的目的和侵权后的效果与现实空间是一致的,因此,网络侵权只是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并不是一个新的法律问题。对网络名誉权实施保护体现着对独立主体的保护,因此,我国当前法律不管是现实世界中的名誉权还是网络中的名誉权都是适用的。

(二)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名誉权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与传统的名誉权相比,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侵权途径由现实空间转移到网络空间中来。由于网络自身的特征,致使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与传统名誉权相比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1.通过网络发表侵权言论,传播具有高速性

由于在网络环境中,危害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当快,而且传播地域广,不但在一国之内短时间内全民皆可知晓,全世界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微博、微信以及其他即时通讯工具大量应用之后,信息的传播几乎成为即时状态,往往是一条消息,在出现的几分钟之内,便会让全国都知道,这种即时效应,是其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望尘莫及的,但这使得网络环境下保护人们的名誉权变得更加困难。

2.通过网络侵犯名誉权,传播具有广泛性,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由于互联网是全球通达的,因此,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和行为有着广泛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其他国家的网站,以及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有害信息,可以说任何个人信息,一旦接入互联网,就可被广泛传播,导致人们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同时,它与传统媒体相比,又缺乏较为完整的预先检查体系,很难考虑到信息在大范围传播之后的影响,尤其是跨国的传播,由于全球各国的法律体系都不相同,因此,一旦涉及到名誉侵权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各国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经常出现对于相同的侵权事件,各国对法律侵权人所负责任的不同的现象。

3.通过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更加隐蔽、方便

在当前网络背景下,侵害他人名誉权只需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侵权人也只需轻敲键盘就可在网络中散播大量能够降低被害人社会评价的信息,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由于互联网上人们身份的匿名性,因此,导致要想真正找到侵权人是非常困难的,无异于大海捞针。

4.通过网络进行名誉侵权,责任更加难以确定

侵权行为的发生,需要信息发表者、信息传播者两部分组成,其中侵权言论的者担有主要责任,但是网络接入服务商、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已经平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相应的提供商对于名誉侵权也担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名誉侵权行为的责任者除了侵权言论的者承担以及煽风点火者之外,责任承担着还要包括服务提供商、信息内容提供商和接入提供商,也可能包括一些非盈利性的网主,如大学、公益性组织等,因为他们为侵权言论提供了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方式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名誉侵权行为,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平台进行。首先是微博、轻博客、博客等自媒体工具;其次是用来交互讨论的社区、贴吧、论坛等;第三是通过新闻和新闻评价的形式来侵犯他人名誉权。

(一)通过微博、轻博客、博客等工具侵害他人名誉权

当前,微博是人们最常用的网络工具之一,但也是当前出现侵权言论最多的平台之一,由于微博具有互粉、转发、评论等众多功能,因此,一但出现一个网络热点,很快就能在整个互联网上泛滥开来,并且,一些微博的博主比较自我,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网络平台又缺乏对其约束的良好措施,因此,在微博言论很多都带有侮辱、诽谤的成分,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暴露在外,因此,在微博平台上出现的名誉侵权行为屡见不鲜。同时轻博客与博客同样作为一种个人展示工具,也经常出现各种侵权行为。

(二)通过在贴吧、社区论坛的形式发表污染、诽谤他人的言论

互联网各种贴吧论坛无数,供网民发表意见和提出话题的地方众多,其中贴吧和论坛是普通网民经常逛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用户群体比较大,像天涯、猫扑等论坛都有几千万用户,因此,其中存在着众多的话题,对于论坛上的各种言论都有众多受众,而有些发帖者通过在网上侮辱、诽谤他人或者揭别人隐私来吸引用户眼球,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其中揭别人隐私的一种极端行为是进行人肉搜索,一些人将自己所知被侵权人的信息张贴在网络上,一般包括的内容有被搜索人的手机号码等通讯信号码,人际关系,精确的家庭住址等。由于这样的内容更能激起用户的好奇心,吸引用户点击,提高点击率。同时一些网站经营者在法律意识淡薄和利益驱使的双重作用下,对于名誉侵权的行为不做评论或者有意散播有关信息。

(三)通过网络新闻侵害他人名誉权

通过网络新闻来侵害他人名誉权主要责任方有三个:首先,编写侮辱、诽谤、诬陷,总之是降低他人社会评价新闻的作者或者网站,它们是这些信息的制作者,它们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其次,是一些自行转载网站,起到传播的作用;再次,网民的评述,尽管评述的网络新闻内容可能真实发生过,但评述者将一般的违反道德行为夸大为严重犯罪行为,将他人的生活琐事升格为他人伦理道德的缺失等,严重降低了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因此,网络新闻会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现状及保护措施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名誉保护机制,国家不仅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了名誉权,同时从刑法和民法等众多具体法律条例中,明确了人们的名誉权。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格不受侵犯,并禁止任何侮辱、诽谤、陷害他人的行为。这里的禁止任何侮辱诽谤行为其实就是指禁止名誉侵权行为。除宪法之外,我国还在少年儿童保护法、妇女保障法、和残疾人保护法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禁止名誉侵权行为。由于网络名誉侵权与常规侵权在目的和结果上具有相似性,将原来的法律应用于网络之中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在网络中名誉侵权又有着许多新特征,因此仅用传统法律保护是不够的,必须专门制定些针对网络名誉权的法律规范或者出台一些与之相应的司法解释。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尚没有对一些具体问题做出详细规定。面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防止网络背景下的名誉侵权,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措施实现。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致使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言时“肆无忌惮”,出现一些言论越界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净化网络空气可以为防止网络名誉侵权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尽管网络环境中的人具有虚拟性,但是他是个人在网络中的身份,他是真人的虚拟存在,他们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种表现,正如人类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形成组织,并逐步走向自制一样,网络环境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也会自觉走向自制,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觉性。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条件来加强自律,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自身义务,尤其是网络媒体要树立起新闻传播意识,无论是自己还是转载都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过程中,要加强文化引导。

(二)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言论

加强网络监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强行政监管,一种是自律进行监管。行政监管包括对用户网络行为的监管,还包括对还包括在宏观行业自律层面的监管,通过为它们制定共同标准和行规,规范他们的行为。网络监管还可以积极引导和监督网民,通过规范网民行为,加强教育说服等众多方式,来规范网民的言论,从而在网络上构建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另外,加强对网络自律行为的监管,对于网络上侵犯名誉权的事件,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停止侵权事件,并对侵权人做出相应处罚。

(三)完善网络名誉权立法,弥补法律真空

基于网络自身的特征,使人通过网络侵权变得非常容易,其影响程度也较深,因此,必须针对网络环境的名誉侵权行为进行立法,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侵害人进行一定的惩罚,矫正并限制侵权人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可以抚慰受害人的心灵,补偿其损失。让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者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停止损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其中,道歉方式可以采用在相关网站上公开道歉的形式,并要对道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以方便核对。通过赔礼道歉,可以达到减轻受害人精神压力,抚慰其内心痛苦和创伤的目的。同时侵害人要赔付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对于赔付标准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信任的名言篇8

一、明星代言广告之责任现状

近年来,明星代言的商品欺骗消费者事件不断发生,但最令消费者不解的是,这些明星从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2005年,江西南昌吕萍女士看了刘嘉玲代言的SK-Ⅱ“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肌肤年轻12年”的广告后怦然心动,购买使用后却出现皮肤瘙痒和灼痛症状,遂把SK-Ⅱ的经销商、商和生产商以及形象代言人香港著名影星刘嘉玲一同告上法院。但法院认为将代言人列为被告法律依据不足,并认为SK-Ⅱ构成缺陷产品的证据不充分,故该案经两审以原告败诉而告终。

由相声演员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减肥茶广告因涉嫌虚假宣传,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利用林忆莲、刘嘉玲、陶红、赵薇、宋丹丹、王小丫、徐帆等明星作虚假宣传的“天使丽人美容胶囊”被成都工商管理部门查处等等。尽管明星代言的产品出现了问题,但上述的所有名人却无一例受到有关部门惩处。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法律规制层面上的失位。我国现行的《广告法》第38条规定,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遗憾的是,对于作为自然人的明星参与违法广告的法律责任,却只字未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处罚主体依然是经营者,而不是广告代言人:最近出台的《浙江省广告管理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企业、品牌或者产品形象代言人应当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消费者的权益,拒绝代言虚假或者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的广告。但没有具体的罚则,成了张“空头支票”。因而,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主要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而名人明星代言的法律地位不属于三者中的任何一方,或者根本就不把他作为责任主体。对于这个主体应承担什么样的广告法律责任,目前还没有任何规定。

国际上有些国家对明星做广告限制得比较严格。在美国。名人广告就是“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美国的广告法规中明确规定,名人广告就是“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也就是说,广告代言人既是商品推荐者也是商品证明人,是产品一定时间内的实际用户或直接受益者。证词要真实无误,否则就予以重罚。比如,好莱坞明星雪儿就因为被证实没有使用代言的美容产品而被处以50万美元的罚款;在加拿大,代言、推荐或证明者必须是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使用者。加拿大《广告标准准则》第7条对代言、推荐或证明某产品或服务广告作了明确规定,代言、推荐或证明者必须是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使用者,广告相关信息须有充分事实依据,绝不许欺骗或误导消费者,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民事或刑事责任;在法国,做虚假代言将面临牢狱之灾。法国电视主持人吉尔贝就曾经因为做虚假广告而锒铛入狱,罪名是夸大产品的功效。

可见,国外名人对于代言广告往往是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对比之下,国内名人代言不实广告近乎泛滥成灾,一目了然。

二、明星代言广告承担责任的法理依据

笔者认为,明星对所代言的广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法理依据主要是:

第一,从消费维权的角度。消费者购买明星代言广告所推荐的产品除了满足一般商品的需求外,更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情感认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考虑其功用价值之外,还重视其情感价值。用明星代言就是向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使他们对广告中明星的好感转移到对产品或品牌的态度上。从而形成积极的品牌联想,并在情感和心理层面形成品牌认同;二是信任选择。当今社会,明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引起很多人的追捧,其中就包括不少消费者,在选择明星代言的产品时除了生活需要外,更是基于对明星本人的信任,认为该明星在用,肯定错不了。正是基于对明星的情感认同和信任选择,使消费者特别是“粉丝”对其代言的产品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只要某种产品与明星有着联系,消费者便将对明星的信赖延伸到对产品的信赖。代言人为产品代言以后,代言人的信用及知名度就相应地转移到产品当中。可见,消费者和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代言人而彼此发生了联系。这时候代言人的话语就相当重要,他必须要对广大消费者负责任,这也为法律责任的承担提供了事实上的基础。

第二,从法律性质定位的角度。明星要成为企业或者其产品的形象代言,首先就必须与企业达成合同关系,也就是在两者之间确立一个有偿的劳务报酬、或者形象宣传方面的顾问服务合同。不论该合同的名称如何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属于劳务服务的一种,只不过这种劳务服务不是一般的劳动合同关系,而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类似的中介服务合同,即明星只在宣传商品或者企业形象过程中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但自身始终是独立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民事活动中的服务,只不过这个比较特殊,明星是作为企业产品和行为的形象人。根据《民法通则》第67条规定:人知道被委托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活动,或者被人知道人的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

人和人负连带责任。也就是说,明星担任企业的形象或者产品代言人,在代言活动中明知是虚假广告仍代为宣传的,就应该和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从形象权滥用的角度。形象权是新兴的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标表其人格特征的形象人格利用独占享有、使用以及获取相应利益的具体人格权,其保护的对象包括自然人除面部形象以外的身体形象、自然人的整体形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标志性建筑、地理特征或其他“可指示性要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形象。形象权对传统意义上的具体人格权体系的构造及其内容有了很大的突破,因而确立形象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立法潮流。而形象权的滥用,则是形象权人违法反宪法和法律规定,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突破形象权的限制和界限,不正当利用权利,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其主要特征表现在:1、违法主体。形象权滥用的主体范围等同于形象权主体的范围,一般为自然人。特殊情况下法人行为也可构成形象权滥用;2、主观上表现为故意或重大过失;3、侵犯的客体是他人人身权利、合法财产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4、形象权人不正当地实施了形象权,并对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虚假代言广告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1、主体表现为名人、明星等广告代言人,即形象权人;2、主观上是广告代言人故意或未尽到注意义务,同形象权滥用的主观表现相吻合;3、虚假广告代言欺骗社会和消费者,其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与合法财产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4、行为上表现为对自身形象的滥用,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因此,虚假代言广告是一种典型的形象权滥用行为。

三、完善明星代言广告规制的设想

《食品安全法》已对个人(包括明星)代言食品虚假广告作出了法律规制,《广告法》据此也需作相应修改,包括对代言其他虚假广告进行规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效规制其代言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有序的广告环境。

第一,增加责任主体。在《广告法》第38条第三款中“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法条中,增加“个人”为责任主体,从而将明星这一主体涵盖进去,以达到追究其法律责任的目的。

第二,在法律条款中明确代言人的责任。其一,对产品责任和广告责任要加以区分。产品责任是指产品不符合标准所应承担的责任,只要产品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就要承担责任。广告责任是指广告真实合法性所应承担的责任。广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广告可能涉及到产品安全标准。有些广告则不一定涉及产品安全标准(如企业形象广告)。只要广告中不存在虚假的成分,那么,明星就不需要承担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虚假广告的认定机关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只要被认定为虚假广告,那么,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和明星都必须承担连带责任。其二,明星明知广告的内容或用语虚假,仍然进行宣传给消费者造成误导的,或者未索取并审查对方单位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明、相关法律证明文件。在本质上与产品制造商或经销商恶意串通,共同实施对消费者的欺诈无异,代言人应当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不仅承担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还应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其三、不知道广告虚假而做宣传,如明星索取的证明材料不实,受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欺骗,被认定为虚假广告,那么,明星都必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假如明星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那么,在对外承担连带责任之后,可以向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行使追诉的权利,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上一篇:多肉的养殖方法和浇水范文 下一篇:听写大会决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