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1-06 16:19:06

比喻的成语篇1

关键词: 隐喻成语 共同性 不同性 理想化认知模型

一、引言

丰富的汉语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形象生动,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为汉民族约定俗成的语言行为的缩影,成语携带着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且汉语成语四字的语法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主谓式:杞人忧天、胸有成竹;联合主谓式: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养精蓄锐、防微杜渐;联合名词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等。

从上看出,汉语中的四字格隐喻成语常用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如借用“心”和“肉”这两个源域来隐喻惊恐不安、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这一目标域:“心惊肉跳”。而与“心惊肉跳”相应的英语成语是“to make fresh creep”,而不是“to make fresh creep and heart beat”。而这种汉语隐喻成语又以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的四字格成语居多。

汉英两种语言里隐喻成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无疑彰显了汉英民族的不同思维认知方式。对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同与异,本文将仅以汉语中的联合式四字格的隐喻成语为基点,从汉英民族的认知结构中,以Lakoff(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探究汉英隐喻成语中内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同与异。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认为,人对世界某一范畴的感知和概念化,可以在相应的ICM中反映出来。ICM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它不是科学模型,而是文化观念且多半呈格式塔性状的意念集合体,并且和与其相对应的世界对应实体的吻合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还因人和因文化而异。而ICM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其建构原则有四条:命题结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这里探讨的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主要是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所谓意象―图式模型,就是指人类对客观现实的知识是以形状等空间概念储存于大脑的,表现为图式性意象。而隐喻模型,是指一个意象―图式模型一旦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由此形成的认知概念便是隐喻模型。人们对同等的事物的认识尽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异同。且ICM的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folk theory),成为当代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的主要内容,且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带有生物、文化等人的相对因素,对世界的感知是一种能动过程。以体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导致的范畴化、图式化和语法化,取的是“世界概念化范畴化/图式化语言形状”的历时语言学思维模式。由于其中关键部分概念化的结局是ICM,语言形式也带有ICM的踪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带有这种踪影的语言时,就必须启动相应的ICM方式。在此主要以Lakoff所提出的ICM中的“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为视点,考查汉英隐喻成语生成同与异的认知缘由。

三、汉英隐喻成语的共同性

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表征,是语言隐喻。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各自的隐喻成语,既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也有各自的传统性,又有与其他民族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不论产生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成语也就自然具有共性和同质性,表现出相类似的ICM。“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49)。

“眼(目)”除了是动物的视觉器官外,也是人们行为、性格的体现,是“心灵的窗口”。汉英隐喻成语也因此经常借用“眼(目)”来表达人们的行为特征、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汉语中有“眼疾手快”和“眼高手低”,用“眼”和“手”两个源域形容人们在处理问题中的方式。“眼明心亮”用“眼”和“手”两个源域来形容看待问题的态度。“掩人耳目”用“耳”和“目”两个源域来形容行为特征。类似的还有“眼大肚小”、“眼馋肚饱”等。英语中也有“cast one’s eyes over sb./sth.”来表示密切的关注,“make sheep’s eyes at sb.”来形容对他人的爱慕,“have an eye on sth.”来表示人对事物的鉴赏力。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对出现于客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以及对人性的认识往往具有类似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尽管汉英民族远隔千山万水,可彼此的语言隐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往往会借用同样的源域来隐喻同一目标域。

四、汉英隐喻成语的不同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许余龙,2002:6)。尽管汉英隐喻成语有许多相同点,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在了解汉英隐喻成语具有共同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审视这两种语言隐喻成语的不同、其内在的隐喻机制及其表达形式存在差异的成因。“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成语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结晶,无一避免地落上了文化差异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汉语隐喻成语往往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却往往仅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如:

汉四字格隐喻成语

英隐喻成语

风驰电掣

as quick as lightning

如火如荼

like a raging fire

金科玉律

the gold rule

画蛇添足

gilding the Lily

撕心裂肺

to tear one’s heart

如胶似漆

to remain glued to each other

翻云覆雨

to keep shifting like the clouds

鹅行鸭步

to waddle like a goose

交头接耳

to whisper into sb’s ear

洗心革面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隐喻成语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它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与语言赖于生存的文化认知模式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文化,而文化固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这一部分所描述的关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差异就是一个佐证。语言表达形式的根本性差异,肇始于文化思维的差异。“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曾剑平,2002:47)。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一直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换言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会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申小龙,1999:46)。这种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其特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习惯借用意象组合使语言的表达内容形象生动。“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连淑能,2002:44)。而英语国家民族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所谓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就是指以抽象概念为媒介进行逻辑思维,其特点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具体表现为借助概念、判断、演绎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再者,汉民族偏爱平衡性和和谐性的思维,善于“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受到道家文化阴阳五行的深刻影响,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不是“一分为二”,二者反映的虽然是同样的客体,但其运动趋向是相反的。这种物偶式思维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对仗、对偶等。而英民族的思维方法却擅长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方面(dichotomy)的倾向,所关注的是实体,所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物是物,物我二分”(连淑能,2002:43)。

汉英民族的这些思维差异,体现在隐喻成语上,就是汉语隐喻成语在形式上常为四字格,对称偶化昭然,显示出“物生有两”、“二气感应”的特征,设双象而喻同理,表现出重直观和主观体验。而英语的隐喻成语在形式上不拘长短,往往以单象喻一理,表现出重客观思维,注重对客体属性或特征的判断。由此可见,ICM不仅体现于系统性的隐喻图式,而且还体现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汉语里,隐喻成语的ICM往往就是双源域建构,而在英语里,其隐喻成语的ICM则往往表现为单源域建构。

五、结语

(1)汉英隐喻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除有助于加深对这类成语所存在的同异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认识之外,对外语教学及其汉英互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习者和翻译者认识到汉语的隐喻成语常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则常用单源域,如汉语“兴风作浪”若用英语表达,就是“to make waves”。

(2)本文仅探讨了汉英隐喻成语的大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绝对。英语也有双源域的隐喻成语,如“on pins and needles”(如坐针毡)等。同时,汉语中的隐喻成语也有单源域的,如“易如反掌”等,但汉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英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这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认知模式。可这种差异到底存在多大的比例,目前尚无人进行过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陈传锋,黄希庭,余华.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结构对称汉语成语认知特点的进一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3).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王广成,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2000,(1).

[8]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2003,(3).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比喻的成语篇2

影视剧编剧创作比喻的基本方式是寻找本体和喻体之间相同的语用预设命题,在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许多因素来保证观众能够了解编剧或导演的创造性联系,所选的语用预设命题自身的特点为比喻义的理解提供了可能。下面分析这几个特点,同时解释其对影视剧名比喻生成的影响。

a.共同性。一个比喻被理解的前提是其本体和喻体为编剧和观众共知,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中的语用预设命题有共同性。影视剧名中比喻运用的初衷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描述另外一种新鲜的事物,编剧在创造的时候要假设读者具有同自己一样的对喻体的理解程度,喻体的选择不可过于生僻而令人费解,这种假设的来源就是因为有编剧与观众拥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社会背景,这些决定了语用预设命题的选择,编剧对于事物的理解隐喻化的表现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同。同时共同性原则也是语言经济性在比喻表达中的充分体现,可以省去很多笔墨叙述背景,给了标题在有限表达中传递大量信息的可能。例如:①《似水柔情》作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水”一般用来形容女人,由流水的柔顺、光滑而联想到感情的温柔、细腻。本剧中女主人公展现出来的女性的真善美,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共同的语用预设命题根植于人们的大脑中,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b.适当性。编剧在选取比喻来表达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如果使用了过于生僻的喻体,或过于超前的概念都不足以用来描述新事物和新概念,反而会造成负面的表达效果。语用预设命题是比喻创作的重要基础,而且是从现实世界的诸多命题中以意义为媒介联系被选择的,只有符合观众心理和价值观的命题才会为观众接受。编剧要注意与社会的主流意识相一致,适合社会文化的语言环境,使比喻能恰当的传递需要被编剧突显的意义,选择适当的命题。例如:②《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在该剧名中,把“爱”比喻成“幸福的子弹”,而“子弹”在人们眼中是带有杀伤性的,“幸福的子弹”恰当表现出“爱”是甜蜜的、幸福的、美好的,但有时候,它也会变成错误,变成最残酷的伤害。“幸福的子弹”这个比喻十分成功,而其语用预设命题的选择就是建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的一种适当性,使观众立刻就能明白编剧的意图和该剧的主题。

c.主观性。影视剧一般都是编剧的独立创作或者是导演在拍摄过程中的稍加改动,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断言性质的话语或者是个人的喜好与观点。这一点在影视剧命名中尤其重要,因为影视剧的结果是观众被动地接受编剧的表达。编剧在设计标题时不可避免地受自己主观意识的限制,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这些主观态度的来源是编剧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编剧将这一部分语用预设命题融入了比喻。例如:③《恶魔在身边》这部青春偶像剧主要讲了一个爱幻想、咋咋呼呼的大傻妹齐悦与冷酷、猖狂的富家子“恶魔”阿猛之间的爱情故事。剧中,阿猛恋上齐悦,而齐悦却对篮球队长源伊情有独钟,为吸引齐悦,得到齐悦,阿猛百般刁难齐悦,因此在齐悦眼里阿猛就是“恶魔”。事实上,在编剧眼里是“恶魔”,但对很多校园女孩来说,阿猛就是“白马王子”。不一样的视角和立场决定了语用预设命题的不同,也对比喻产生了影响。

d.差异性。因为编剧和观众各自的文化修养和社会经历不同,双方的语用预设命题集合是不同的。编剧以某一故事为对象构建命题集合,观众的理解也就是与编剧产生了命题的交集,而观众会有更多自己的命题补集参与到比喻的理解中来,就有可能获取比喻中更多的信息,有些信息甚至是为编剧未预料到的。事实上,编剧的语用预设命题集合不可能同观众完全一致的,永远存在着差异,双方各自的命题集合也就时刻存在着补集。基于语用预设命题以上四个特点,影视剧名中比喻的创作就有了可能,其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可供参考的依据。编剧在制作比喻标题的活动,就是在无数的潜在命题中挑选出一些,每一则比喻标题都是依据编剧与观众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对影视剧内容的了解,相同的价值观,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因此,纵然之前没有关系或者联系不紧密的两个词置于同一个比喻的结构中,观众也可以借助语用预设命题对比喻意义准确地做出判断。

二、从语用预设命题角度看比喻对于影视剧命名的作用功能

1.简洁作用。简化语言,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决定了影视剧名语言的简洁。共知性决定了我们没有必要把都知道的事情明示出来,用简单话就足以说明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语言传递信息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并且简单生动的剧名更能唤起观众的感情,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去观看。例如:④《万凰之王》该片名中的基本隐喻形式是“在后宫众多美艳女子中,经过争斗成为最厉害的一个”,喻义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它们形成的语用预设命题就是“有很多的凤凰”“、这些凤凰中有能称王,成为最厉害的一个”等。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凤凰一般是指代女子,观众们就能推知这是一部关于女子争斗争宠的影片。借助语用预设命题,隐喻在最大限度上节省了文字,也传递了丰富的意义。

2.吸引作用。生动的剧名隐喻对观众是有巨大吸引力的,而每一则生动的标题都要在适当的语用预设命题基础上才能被观众正确理解。预设具有主观性,编剧导演为了宣传自己的影片,就会用看似事实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例如:⑤《家庭煮夫》在我们普世价值观中都知道“家庭主妇”,而这部电视剧就是在说在新时代年轻家庭中,女性剽悍,在外挣钱养家,而男人在家洗衣服做饭带孩子。“煮夫”预设了在家做家务的丈夫,编剧巧妙地更改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家庭主妇的说法。这些隐喻蕴涵的语用预设命题为剧名隐喻增添了生动意味。

3.增强趣味性。语用预设可以在影视剧名中留有悬念,促使观众去探究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预设可以让影视剧名变得活泼生动,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接受一部影片。例如:⑥《媳妇是怎样炼成的》“炼”这个字一般是指“用火烧制或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如炼钢、炼油、锤炼等。又指“用心琢磨使精炼”,如炼字、炼句。那么,媳妇又怎么能“炼”呢?编剧很巧妙地用“炼”这个字,表现出在婆媳关系、在夫妻关系中,做一位合格称职的媳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这里不用“炼”,而换成“变”等词,就显得没那么形象生动。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用预设在影视剧名比喻生成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为言语的交际和多种语用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的依据。作为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影视剧名,语用预设在其效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喻和语用预设的结合,会让影视剧名更加简洁,令影视剧更具诱导性并增强了影视剧名的趣味性,从而达到影视剧宣传的目的。

比喻的成语篇3

叶落归根:比喻不忘本源。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总要回归故土。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归正守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酌水知源: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勿忘在莒:该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喻不忘本,不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比喻的成语篇4

比喻凡事留一条后路的成语有以下这些:

欲言又止:形容有难言的苦衷。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居心叵测:指心存险恶,不可推测。谨小慎微:对细小的问题也十分小心谨慎,形容一个人态度审慎,老成稳重。瞻前顾后: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谨言慎行: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来源:文章屋网 )

比喻的成语篇5

2、攻无不克,指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3、战无不胜,意思是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

4、所向无敌,意思是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5、席卷八荒,形容力量强大,控制整个天下。

比喻的成语篇6

非同小可: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非同儿戏: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闹着玩的。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至关重要:相当的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关键点。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比喻的成语篇7

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一叶障目: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中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坐井观天: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刚愎自用: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管中窥豹: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鼠目寸光:目光短浅,看事物不长远,没有远见。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比喻的成语篇8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例句:

1、 侦察兵小王十分机灵,一有风吹草动他马上就察觉了。

2、 他做了坏事,一有风吹草动,就怕得要死。

3、 罪犯一夜奔逃,一有风吹草动、风声鹤唳,就吓得躲起来。

上一篇:花开那年范文 下一篇:清明节起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