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异域之美

时间:2022-07-31 07:20:07

摘要:一位学者说:“人类个民族之间的确存在着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给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但同时也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使交流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1]这话不错。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有无数种因素需要我们加以考虑和注意。本文主要讨论的,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比喻”存在的差异和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比喻,民族,中国,西方,特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掌握比喻是最大的一种艺术”“它是天才的标志”。德国著名语言学者缪勒也认为,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最有力的手段,没有比喻,语言的发展就不可想象。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包含其他语言文化的文学作品或在日常对话中涉及到某些生动形象的说法。这些蕴含着丰富民族性文化性的比喻有着比字面更加深广的涵义,引领我们了解其他的文化,消除语言甚至民族之间的距离。

一、比喻浅说

比喻,即我们所说的“打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修饰、描写和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也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比喻的分类有几种说法。比较常见和广为使用的一种是把比喻分为三个部分:明喻,暗喻和借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人们常用的喻词有以下几种:像,好像,如同,似等。

所谓暗喻则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如“礼堂的噼噼啪啪一阵拍手,这是‘战士’便坐实了。”把鲁迅先生比喻为战士。

最后来说说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鲁迅《故乡》里说:“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里“障壁”就是喻体。

北京外国语学院邓炎昌教授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化的钻石”,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比喻都反映着只属于该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各民族的比喻都各不相同。它不仅包含着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有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比喻

(一)其他语言文化中比喻的民族特点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其中的比喻大多是描写式的。

就像一些以自然现象作比喻的句子这样写道:“然后他拿起了那面又大又厚的盾牌,远远的射出光芒,好像是月亮,又好像是水手们在海上被逆风从家乡飘进鱼游的大道去时回头望见的荒凉高原上农场的火光。”这句话描写的是阿喀琉斯的盾牌;

还有用狩猎作比喻的:“墨涅拉俄斯丢开了尸体,掉转头就跑,但是他一路跑一路不住回过头去看,譬如一头有胡子的狮子,被牧人们和他们的猎狗拿着枪鼓噪着从羊栏里赶出来,雄心里面不免带几分恐惧,可是实在不大愿意离开那个农场的。”

上面例子中的比喻都伴随着长篇幅的描写,比喻的也不仅仅是一种形象。与汉语的比喻只有一个词或短语不同,多数是一种状态或一种持续的过程。

(二)汉语比喻的民族特点

汉语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比喻往往出现在成语中。

1、喻体来自古代的文献,如:

[北门之叹]:北门,《诗经》中的一篇,有怀才不遇之意;叹,叹息。指怀才不遇而发出的叹息;

[拔茅连茹]:比喻递相推荐引进。语出《易・泰》:“拔茅茹以其汇。”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朱熹本义中则说:“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

2、喻体有象征意义,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就没法体会成语中的意思。如:

[北鄙之声]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北斗之尊]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北宫婴儿]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

[北门南牙]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

这些成语中体现着浓郁的汉风,与前面所讲的西方文学有着极大的不同。

三、比喻差异来源探究

那么造成这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仲富兰《中华风物探源》[2]里这样解释:

首先是地域上的差异,人们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和劳动,就容易出现什么样与这种环境有关的比喻。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联合王国,海在英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以英国的谚语为例: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对应的汉语谚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然而中国虽然有很长的海岸线,主要的文明却是在长江黄河一线发源,更兼正统文化皆属于中原地区,所以中国人熟悉的比喻都带有浓重的内陆特点,多于农耕有关。文化界有一个所谓的“东西风之争”。说的是在东方的比喻里,东风是代表春天和和煦的事物,进步和积极向上,在比喻中一般都是褒义,而西风一般代表凛冽与荒凉。

还有就是东西方风俗语义上的差异。

拿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说:中国人认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有时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的俗语有:Each dog has its days(人人都有走运的时候)和a lucky dog(幸运儿)。

还有一种动物――蝙蝠,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如“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这些习语就可以见得――蝙蝠(bat)通常会使西方人产生坏的联想。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我旅游时走过很多地方,有些深宅大院里的地面上和房檐上都刻着蝙蝠图案的石雕,因为“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还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因为“蝠鹿”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权位,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古代孔子推崇“爱他人为仁”,近现代主张“为人民服务”。中国人讲究的是集体,是全局,是统筹兼顾,在中国文化里强调了自然与人文,个人与集体,全民族之间的紧密结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合作为文化的价值基础。

四、结语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修辞都生发于语言,而语言又都来源于人的各种生命活动。生活方式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不同,对于世间万物的表达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中西比喻手法、对象、寓意的差异,从小处说可以方便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生存状况,从大处看甚至与各种文化中的禁忌有关,会影响到交流的方方面面。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应该对语言的细节处处留心,尤其是语言中与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文化因素挂钩的部分更是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知与超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仲富兰《中华风物探源》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

[3]张绪中《中西比喻差异的哲学探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四期

上一篇: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复习课之我见 下一篇: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