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11-16 04:12:29

关于鲁迅的资料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1

【关键词】新时期;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调研

新的时期,鲁迅图书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省直国家机关的中心任务,营造科学、和谐、持续的文化氛围、学习空间,明确其服务功能,显得十分紧迫而必要。为此2011年下半年就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等问题,向省直国家机关发出书面调查表三十余份,向省政府办公厅读者发出调查邮件二十余份,大多数单位和读者给予了回复。在梳理回复的基础上,现提出鲁迅图书馆在新时期的服务功能调研报告,请批评。

一、鲁迅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现实调研汇总

1、基本概念

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是指她所履行的基本职能,是区别于社会其他公共文化机构所拥有的根本特质,是鲁迅图书馆作用的具体体现。

鲁迅图书馆相对于公共、学校、科研图书馆,是一行政机关性质的图书馆。从服务读者的对象讲:主要是指机关公务员,如西安新城大院的省直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的事业单位、团体的公务员等。从服务群体的特点讲:主要是大学毕业以上的高知识人群,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信息处理素养比较高,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利用图书馆意识比较强。从收集文献的特色讲:围绕行政机关工作、学习、生活,文献收集体现了综合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现代性。从服务的手段讲:在传统的纸质服务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服务趋势,如数字服务、网上服务、移动服务,等等。

目前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均有规模不等的行政机关图书馆,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图书馆、国务院办公厅图书馆,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图书馆等等。鲁迅图书馆是目前省市一级行政机关图书馆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图书馆之一。

2、历史服务功能

鲁迅图书馆历史最早追溯到1932年6月,前身是“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行政机关图书馆。这一时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军民的政治文化水平,扭转苏区文化的落后局面,消除迷信陋习及文盲现象。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对于传播马列主义,推动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促进战时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1936年10月22日“苏维埃中央图书馆”经中共中央更名。1937年9月20日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这一时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配合边区的文化教育、文化普及工作及整风运动的开展。这一功能在1942年中共西北文委第二次会议文件中是这样表述的:“图书馆要以帮助边区一级的在职干部学习为目的,成为边区政府系统干部的文化源泉”。

1949年5月到1966年5月,鲁迅图书馆先后成为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图书馆。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主要领导、等同志对机关干部读书学习抓得十分紧。这一时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配合机关政治和业务学习,为机关干部提供图书资料服务。

资料证明:鲁迅图书馆经历了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从建立、发展到结束的整个历史过程,经历了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和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权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事业彻底胜利、取得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重要历史见证和记忆。

1966年5月“”开始后,鲁迅图书馆被迫关闭,人员下放,图书散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省政府领导的关怀下,1981年开始筹备恢复,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标准》[1],其中第11页(八)做好省政府鲁迅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内部书刊征集采编以及报纸收藏,服务等。《鲁迅图书馆工作标准》的表述是:1、为省政府制定方针政策法规提供文献信息。2、为省直机关干部职工知识更新提供文献资料。3、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优秀作品。4、系统保存具有机关特色的文献资料。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2002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修改重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标准》[2],其中第40页鲁迅图书馆职责如下表述:(一)负责图书管护、购置和借阅工作。(二)负责为省政府制定重大决策提供文献参考。(三)负责为省直机关干部提供优秀图书、报刊资料借阅服务。(四)负责编发《文摘与信息》。(五)代省直机关单位和个人购销书刊资料,开展文献、信息交流。(六)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它工作。

3、本次调查汇总

本次向省直国家机关和相关读者发放调研表,在鲁迅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调查栏目中,共收二十九份回复,赞同为省政府及省直国家机关制定方针政策法规提供文献信息的单位有:省委办公厅,省供销社,省委老干局,省政府研究室,省科学院,省司法厅,省出版局,省环保厅,省政协办公厅,省行政学院,省测绘局,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省人防办,省通信局,上海办事处,省文化厅16家,约占总调查表45%。赞同为省政府及省直国家机关干部职工读书学习提供文献资料的单位有: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地质勘查开发局,省科技厅,省人大办公厅,省供销社,省委老干局,省外办,省政府研究室,省科学院,省司法厅,省环保厅,省政协办公厅,省行政学院,省民族委,省测绘局,省工信厅,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省卫生厅,省通信局,省地税局,上海办事处,省城建厅,省计生委,计24家,约占总调查表70%。赞同系统保存省政府及省直国家机关特色文献资料的单位有:省委办公厅,省地质勘查开发局,省供销社,省委老干局,省政府研究室,省科学院,省司法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测绘局,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省通信局,上海办事处,省文化厅,计15家,约占总调查表45%。赞同完成组织和读者交办的其它工作的单位有:省委办公厅,省供销社,省委老干局,省政府研究室,省科学院,省司法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省通信局,上海办事处,计11家,约占总调查表33%。

4、其他方面调查汇总

通过互联网、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有关图书馆数字资源,归纳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对图书馆或政府图书馆服务功能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1)“机关图书馆(室)是为机关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基本阵地;是机关干部得以及时充电的身边课堂;是衡量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标志。”“为中央各部的党政领导人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为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业务人员提供有关的科技文献资料;帮助解答相关疑难问题,提供背景资料”等等。[3](2)“开展专业化服务,努力为机关中心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加强特色资源建设,服务三农工作;拓展服务内容,为机关工作服务。”[4](3)“为机关的各项工作提供齐备的图书资料;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机关工作服务;为机关工作人员服务。”[5](4)“密切配合机关的各项学习活动,提供专题服务;积极配合机关的调研课题,提供参考资料;充分利用馆藏工具书,为机关读者答疑解难;根据机关读者的阅读兴趣,及时推荐好书新书。”[6](5)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国际图联将现代图书馆社会功能总结为四个方面: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6)1994年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7]”(7)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强调:“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8]”(8)2009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出席国家图书馆百年庆典,明确提出:“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也是各级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途径。[9]”

二、新时期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

回顾历史服务功能,参考国内外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方向,结合这次面向省直国家机关的调查实际,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初步归纳如下:

1、行政机关文化的服务基地

鲁迅图书馆伴随于机关发展,承载着机关的记忆与文明,是机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机关文化品位,促进机关文化发展,培育机关文化精神,提高机关综合竞争活力,推动机关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鲁迅图书馆文化服务从宏观上说,主要包括“收集、保存、整理、激活、交流和创造文化的功能”;从微观上说,主要包括”凝聚与规范、调适与发展的功能。”具体来说:首先是物质文化,存在于鲁迅图书馆的环境、建筑、设施、布局以及馆员劳动成果等各个层面。如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对读者塑造人格、启迪思维、滋润心灵,均有着重要作用;再如有机关建筑特色的馆舍,革命历史的文献图片,书香四溢的借阅环境,文明周到的多元服务,清静开放的报刊天地,成为读者感受温馨神圣、愉悦自如的文化港湾。其次是制度文化,鲁迅图书馆优秀的制度文化,不仅规范、展示图书馆活动及馆员、读者行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效益。同时有利于机关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学习中,转变传统单向灌输、被动应付的布置学习方式,逐步更新为主动积极、互帮互助的自发学习;转变无序、粗放、间断的学习方式,构筑起有组织有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学习制度体系;第三是精神文化,鲁迅图书馆拥有最珍贵的红色文化,在她的身上凝聚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鲁迅精神。经中共中央同意,以鲁迅先生命名的政府图书馆全国仅有一家。革命老一辈李若冰读者在回忆鲁迅图书馆时深情写到:“我发现城南沟坡中,燃烧着一团圣火,那就是鲁迅图书馆,设在边区政府的几孔窑洞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夫人齐心同志在鲁迅图书馆建馆七十周年时题词:“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鲁迅精神”。这是鲁迅图书馆文化服务核心,是员工身体力行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有形、无形展示,对于用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机关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机关氛围,不断增强机关文化创新、文明扩展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我们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建设学习型机关的知识园地

从历史上看,鲁迅图书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以此作为主要任务;从现实看,这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宗旨所在。党的十七大以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十分重视学习型机关建设,十分重视发挥鲁迅图书馆的作用。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带头借书,办公厅党组织连续四年,将干部职工在学习中谋发展、抓工作、解难题的读书成果汇集成册。鲁迅图书馆为服务好学习型机关建设,首先树立读者是根的思想,把调研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一项经常性、常态化的工作来做,借书室、阅览室放置留言薄,同时定期向各单位发放读者意见征求表,借书室,公开馆长电话、邮箱,随时听取诉求。其次转变服务方式:(1)主动推荐好书新书,编辑分送“综合推荐书目”、规范每半月一期新书目录的发放,对重点图书,增加内容介绍,利用鲁迅图书馆网站及时转载最新书目和图书排行榜。(2)多途径主动收集图书,通过“社科新书目、网上书目”选购,增加到相关书店选购次数,不定期网上选订。(3)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抗震救灾、省上突发大事,因工作急用相关资料,当时接悉、当即查找,当先提供,保障准确性、及时性。第三拓展数字图书馆网上服务:(1)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点和省直国家机关协手外网网际协议地址,制定"鲁迅图书馆电子文献借阅卡"制度。(2)加强网上互动服务,“鲁迅图书馆”网站,增添"机关干部读后感、最新动态、数字图书资源库、馆史简介"等内容,先后有数百名同志读书感悟发表,并对优秀读后感给予奖励。(3)加强读书成果推介,在征得读者本人意见基础上,将机关干部读后感推荐(人民网《读书思考》)栏目,经人民网栏目版主审定,许多稿件评为精华,点击率在同栏目名列前茅。第四加强制度建设:(1)完善借阅、办证制度,使制度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科学化。(2)健全文献收集制度,将机关读书活动报道和干部职工读书成果等数字文献作为馆藏列入储存。(3)提高阵地服务制度,阅览室、借书室营造宽敞整洁、文明有序的阅读环境。

新的时期,鲁迅图书馆要在传统学习载体服务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新平台,为学习型机关营造复合、共享、创新、互动的学习空间。建立健全学习资源提供与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对学习资源的搜集、存储、处理及采访、流通、馆际互借等功能,通过有效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存储功能、跨馆、跨库检索功能、网络采访与传输、远程信息链接与截取、下载功能、把为向到馆的读者服务与向网络终端潜在的读者服务结合起来,把为向读者提供直接文献信息服务与向读者提供二次献服务结合起来,把为读者提供书刊实体服务与向读者提供专题服务相结合,以实现学习型机关的有力支撑。

3、行政机关特色文献的聚集重地

具有省政府及省直国家机关特色文献,是一代又一代政府机关干部职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陕西省地方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类文献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前贤优秀文化传统,科学、合理地借鉴,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避免走弯路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图书馆是省政府及省直国家机关特色文献的集中保存库。政府机关特色文献“主要以管理和处理“公共行政事务”为参照座标,遵循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和更新剔旧原则”。从内容上讲,最大限度地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图书馆特有的政务性藏书系统,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侯、风俗、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从著作者身份讲,主要是陕西省籍人,或写陕西省有关资料的人。从载体上讲:有纸质型、声像型、电子型等多种载体。从时间上讲,主要是当代,兼容古代近代。从形态上讲,有实体与虚拟资源。从版式上讲,有公开出版物,如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辑出版,邮发代号:52-81;半公开出版物,如陕西省人民政府沿革史,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内资图批字2011年4号;不公开出版物,如2010年度正处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汇编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辑。从收集渠道讲:主要是征集,兼有采购、交换。

4、行政机构应急需要的基础阵地

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速度迅猛,社会矛盾凸显,突发事件频繁,自然灾害多发的转型期,省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需要全面、精准的信息和文献资料;由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鲁迅图书馆打破了只为机关服务的范畴,读者的外延无限扩大,成份日趋复杂,文献需求差异剧增。另外由于鲁迅图书馆各项业务近乎无纸化,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操作失误及软硬件故障等因素极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加之图书馆是防水防火防疫的重点地区。这些都需要鲁迅图书馆掌握应对突发、临时、特殊需要的基本能力、方法,建立健全预防和预警机制。从制度改革内容上讲,目前主要规范:第一提高突发、临时、特殊需要信息的汇集、储存、分析、传输能力,如建起获取、分析、索引、链接、共享、分类、创造、维护的应急信息架构。第二提高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能力。第三提高应急观念,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开展日常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文献宣传。第四提高快速保障文献资料,提供相关信息的能力、途径,积极有效的应对、满足突发、临时、特殊需要。第五提高图书馆动态和静态数据备份的等级,制定高效实用的灾备方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图书馆新时期服务功能主要是:行政机关文化的集散地;提升学习型服务型创造型机关的园地;行政机关特色文献的聚集重地;行政机构应急需要的基础阵地。这些服务功能正确与否有待实践进一步的检验、修正、完善,但是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创新规范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就一定能不负光荣的历史、不误组织的信任、不失读者的期待。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标准.1992.11.

[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标准.2002.40.

[3]刘兴菊.重视政府部门机关图书馆(室)的建设.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6.59-60.

[4]郭琼, 赵施齐.加强专业化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机关图书馆服务水平―以农业部机关图书馆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

[5]刘纯敏.谈省委机关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河南图书馆学刊,1990.3.

[6]兰秀丽,王丽蕊.深化机关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图书情报知识,2001.2.

[7]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江苏图书馆学报,1995.

[8]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贵图学刊,2008.4.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2

 

当今社会,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提出:“影视片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它还具有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服务。”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求知途径

 

影视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因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影视教育向语文学科自然延伸,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知识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把它融人语文学习资源建设中和语文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观察、解读、演讲及写作能力影视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

 

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影视教育的目的。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可作为学生解读课文的切入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联想思维,帮助学生深人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主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使学生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视作品思想和某个场景进行解读评议、写作演讲,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

 

极性

 

影视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是学生获取美感的重要源泉之一。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一项合适的影视教育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其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通过观看影视片提升了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延伸

 

影视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将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扩大了课堂内的知识容量,突破了所学课文内容的时空限制,使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认真自信的品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增强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0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了“爱国、立志、成才”的“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中小学生校园影视教育系列活动。徐汇区一所学校结合高一语文的鲁迅作品课,以鲁迅先生为揩模,以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引领学生,借助《鲁迅》电影观摩,开展“鲁迅”影视主题活动。

 

(一)“鲁迅”影视主题活动的流程及环节

 

1.组织全体学生观摩电影《鲁迅》,直观逼真地带领学生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最后十年工作生活的情景,每一个细小动作、每一句慷慨之词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看完影片之后,他们写下了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记录自己的感悟。

 

2.在语文课上品读鲁迅作品,体会民族之魂形象。

 

当看过的镜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中再现时,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而文学作品的深奥与耐人寻味,伴随影视形象的记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鲁迅先生的战斗形象和慈父形象震撼着师生的心灵。

 

3.走出电影,走进社会大课堂,理解学习鲁迅的意义。

 

影视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贡献,理解今天学习鲁迅的意义,高一年级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与实践活动

 

(1)收集鲁迅的资料,梳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认识鲁迅以笔战斗的光辉一生。学习鲁迅文学作品,认识其深刻与伟大;对鲁迅作品分类归纳,辨识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特点与意义;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鲁迅的“韧”的战斗形式,了解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之情,了解鲁迅不朽的力量,鲁迅民族之魂的核心正是鲁迅先生那赤诚的爱国之心。

 

(2)参观鲁迅纪念馆。在教师带领下,研究小组参观位于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走进伟人,回顾他光辉的一生。

 

(3)瞻仰鲁迅墓。研究小组瞻仰鲁迅墓,寄托学生们的哀思与崇敬之情,并将参观的照片和整理的史料带回语文课堂,展示、汇报、共享资源。

 

(4)瞻仰龙华烈士陵园。研究小组参观龙华烈士陵园,瞻仰左联五烈士墓碑,寻访鲁迅先生战斗的足迹,为了“忘却的纪念”,认识“生命更有意义”的主题。

 

(二)“鲁迅”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影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影视教育与社会课堂相结合,影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媒介。高中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作品也较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作品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丰富的鲁迅影视系列主题活动中,高一年级各个班级的鲁迅研究小组深人探究,取得了学习、研究鲁迅的多方面成果。

 

一是解读鲁迅。研究小组各自选取电影《鲁迅》中的一个场景,以相关的鲁迅文学作品和其光辉的生命片段,来解读鲁迅的思想。二是演绎鲁迅。慷慨激昂的朗诵、惟妙惟肖的影视配音、别开生面的鲁迅演讲再现、模拟采访鲁迅等表演,让学生走近鲁迅。三是学习鲁迅楷模。通过多元的影视主题活动,激发其参与,借助学习的怡情与迁移作用,引领学生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激发爱国激情,弘扬民族精神,点化“让生命更有意义”的德育目标。四是化为行动。汶川灾情,牵动学生们的身心。祈祷的烛光不会熄,血脉相连民族凝聚力不可摧,师生以义卖、捐款的实际行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时代责任感。这是时代的民族之魂,鲁迅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坚强不屈。

 

借助影视这一综合艺术媒介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让学生走近鲁迅,让学生怡情自养,在研究活动中感触鲁迅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操。文学与影视相结合,深刻与形象相结合,让学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形质俱美的效果,促进了语文教学,充分展现了语文的魅力。通过“鲁迅”影视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再从社会回到课堂。师生从参与者最终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充分发挥了师生学习研究的创造力,共同打造了一堂属于师生自己的影视与语文教学课。

 

三、发挥彩视教育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索视角和全方位的感知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维的信息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的精神、人文、科学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如何充分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掘影视教育资源应用价值,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影视教育资源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此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影视作品。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教师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认识、选择和把握影视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掘和利用影视资源的应用价值,将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富有成效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成为具有更多影视知识和语文教学经验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担当着影视教育前期准备和教学设计的责任,要做好有关影视作品信息方面的储备和材料方面的准备工作,选择一些具有良好的启迪性、独特感染力的影视资料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开展影视教育活动

 

影视教育是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的。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影视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属于名著、名篇,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名著中深奥的思想。将这些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引进课堂教学,可以真实生动地展示这些名著的时代背景、情节、人物,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通过收集作者生平资料和事迹、影评课、参观访问等影视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间的局限,走近作者,缩短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辨识与探究,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三)将影视中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内化

 

审美情感具有选择交流、益智创新的功能,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像,创造美也需要想像。而这种想像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影视教育资源的特点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画面生动、赏心悦目,为学生喜闻乐见,是学生获取审美情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审美情感的内化,重在形象感染和思想情感的升华。教师要把影视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人语文教学,抓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情节和镜头,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理解、认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陶冶审美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感情的内化。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熏陶的增强,经历多次的审美情感的内化,由感知理解转化为正确的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崇尚、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质的飞跃和升华。

 

(四)引导学生对影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影视作品丰富的内容题材及形象感人的场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扩大了学生的感受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建构,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要运用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场景,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充分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影视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对由观看影视而形成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研究讨论的材料,帮助学生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层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五)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

 

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宜、适当和适时地引入影视作品。适宜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让学生看得懂的、普遍喜爱的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片。适当,就是克服随意性,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影视作品,有计划地开展影视教育活动。避免以影视画面替代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讨论,避免因过度的影视教育活动加重学生的负担。适时,就是配合教学进度,切合讨论的氛围,在讨论转折或者高潮处,适时引入影视作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或社会上、学校开展的重要活动,放映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受到深刻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梦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学刊,2004,(12).

 

[3]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3

陈烟桥是我国老一辈的版画艺术家,是中国近现代版画史中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式的人物。1932 年,陈烟桥毕业离校后就积极投身于鲁迅扶植创办的新兴木刻运动中,一直致力于通过木刻版画实现民族崛起。陈烟桥作为鲁迅教授木刻版画的第一批学生,同样也最受鲁迅的信任和重视。在鲁迅的指导与鼓励下,陈烟桥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作品,激励了大批民众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斗争中。1958 年后,陈烟桥来到广西,在积极创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版画专业的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木刻,积极推动广西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广西的艺术事业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笔者现以陈烟桥的生活经历、艺术创作为依据,用更加立体的视角去观察和梳理20 世纪30 年代到70 年代,陈烟桥在历史变革中的艺术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还原他被人所忽视的艺术家的角色地位。

一、深受鲁迅的影响

1930 年,还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求学的陈烟桥与中国无产阶级文化事业的伟大“战士”鲁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年10 月初,鲁迅与日本友人在上海的北四川路合办外国版画原拓展览会,陈烟桥和朋友一同前往参观展览,鲁迅热情地接待了陈烟桥一行人。后来,陈烟桥在创作了一定数量的木刻版画后都会请鲁迅给予批评建议,鲁迅即使工作再忙,也都会一一为其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据不完全统计,自1933 年至鲁迅去世前,陈烟桥与鲁迅的书信函件达53 封之多,翻开《鲁迅书信集》,鲁迅与陈烟桥的信件跃于眼前,信中大都在谈论木刻技法、创作构想等等。当时的木刻青年大都没有老师教导,创作完成后只能向鲁迅请教,而鲁迅是一位有见解有思想的导师,给他们的指导建议也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指出作品中的问题,这也让木刻青年在艺术创作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一批青年木刻家中,鲁迅更加重视和信赖陈烟桥。法国的《观点》周刊记者绮达·谭丽德女士向鲁迅提议到法国和俄罗斯举办中国革命画展,鲁迅将收集作品的任务交给了陈烟桥和陈铁耕负责,最终由鲁迅和宋庆龄选定参展作品。其中,陈烟桥的《天灾》《投诉》《某女工》《受伤者的呐喊》四幅木刻作品被鲁迅选入参加此次展览。鲁迅在筹备国外展的同时也在着手出版《木刻纪程》,通过发表黑白木刻作品,记述中国木刻的发展历程。鲁迅在自费出版的这本集册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在选编和印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陈烟桥等人的大力协助。《木刻纪程》中陈烟桥的《拉》《窗》《风景》三幅木刻作品入选。

鲁迅认为版画既是大众的艺术,也是战斗的艺术。他鼓励青年木刻家要积极深入群众,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用木刻这种相对简易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战斗的武器。陈烟桥的木刻作品正是实践了鲁迅的艺术主张,他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版画的战斗性、社会性和艺术性。1936 年鲁迅先生与世长辞,陈烟桥陆续创作了木刻和速写《鲁迅像》以寄托哀思。为了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鼓舞民众的斗志,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跳出高墙》《善射》《播》《猎》《鲁迅与民主自由新中国》等表现鲁迅形象的作品,希冀通过鲁迅的形象来激励人们投身于革命当中。

陈烟桥的作品主要展现四种内容:第一,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早期作品《拉》,生动刻画出劳动者的形象,鲁迅点评其是有动感、有力量的艺术。第二,表现艺术的娱乐性。《春风之景》采用了满构图的处理方式,画面主体是一棵大树,树木枝干曲折交错的变化使画面生机盎然。第三,反映抗日战争的内容。陈烟桥的作品中,《东北义勇军》是较早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意志的作品,这类抗日宣传作品鼓励了大批热血青年加入到抗击日寇的队伍当中,具有深远的影响。第四,弘扬鲁迅精神。陈烟桥创作了一系列宣扬鲁迅精神的作品,而《鲁迅与高尔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件。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将事实上并未相会的文学与思想上的两个巨人放在相互交谈的同一空间,构思精妙、手法朴实,生动地表现出陈烟桥的艺术才华。

二、积极发展广西教育

在“大跃进”中,原本停办的广西桂林艺术专科学校得以重建。陈烟桥受组织委派,别离妻儿,孤身一人从上海支边来到广西。陈烟桥是带着拓荒的精神来到广西的,他一心想建立起一所正规的艺术院校,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生。陈烟桥与艺专副校长满谦子向学校领导提出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办学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最终被一一采纳。

此外,对于广西民族民间优秀艺术的收集抢救,陈烟桥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多次组织学生下乡采风,深入到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音乐和美术资料。下乡的过程中,师生们不辞辛苦,奔波于田间地头,虚心请教、搜集并抢救了大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积攒了宝贵的艺术财富。陈烟桥在下乡搜集民间美术资料之余,也积极从事木刻创作,创作了《巴马之耘》《隆林春牧》《高山之歌》《迎春曲》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从他所描绘的具有装饰性的南国风光中洋溢着他对人民和生活的热爱。而这些以广西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木刻作品也体现着他创作风格的转变和技法的娴熟。

1970 年,积极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的陈烟桥,因遭“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迫害卷进了“牛棚”,最终怀着对事业、妻儿的眷恋悲愤地离开了人世。

三、艺术风格的形成

陈烟桥的木刻创作与生活背景、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三十年代创作初期,陈烟桥受到了珂勒惠支等西方艺术家的影响,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模仿欧洲大师作品的痕迹。从《巷战》(1930)、《窗》(1933)、《拾煤渣的人们》(1935)、《群众歌声》(1938)等作品中可以看出陈烟桥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虚心努力向欧洲版画大师们学习,另一方面又致力于将学到的东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所用,既表现了战争年代人民的苦难,也歌颂着民众的斗争。到了四十年代中期,陈烟桥在不断创作、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中国抗战是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旗帜》(1940)、《团结抗战争取民族解放》(1941),充分地展示出陈烟桥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艺术家。此外,陈烟桥还出版了《新中国木刻》《鲁迅与木刻》等著作。他在《鲁迅与木刻》一书中写道:“鲁迅先生于1936年10 月8 日说,木刻最要紧的是素描基础打得好,作者必须天天到外面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到外面去速写,是最有益的,不拘什么题材,碰见就写,写到对方一变动了原来的姿态时就停笔……”这些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是陈烟桥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4

1927年10月3日,鲁迅偕夫人许广平从广州来到上海,住虹口横浜路景云里23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鲁迅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先后收到了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邀请。江南的阳历十月,已经进入深秋,不像广州那样还可穿衬衫,像鲁迅那样的体质,得在衬衫外面加上外套,早晚还得加一件羊毛背心。于是,鲁迅就决定做两件被江南人称为“长衫”的单层布袍子。有来访的朋友知道后,向先生推荐“协大祥”的布料,说那是“沪上第一,全国首创”。于是,鲁迅就决定去“协大祥”剪布。

“协大祥”于民国初年在沪上开张,由宁波人柴宝怀、丁丕山投资,孙琢章出面经营,三人创始时约定同心合力发展事业,故取店名为“协大祥”。开业之初,就挂出“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每样商品均实行明码标价,同时开架供应,实行商家对顾客的零距离售货;同时,推出了“足尺加一,薄利多销”的举措,从而名声大振。

当时的“协大祥”,在“货真”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其销售的洋布向厂家订货后,指派专人长驻厂方,从棉花原料采购、纺纱、织布环节一一严格监督。待到白色龙头细布出厂后,就另派内行店员前往合作的印染厂监督染色。染色工艺也是采用只有“协大祥”才做得到的特殊手段:其他布店的洋布都是只染一次,“协大祥”的布却要以同样的染料、同样的工艺染两次。而且在第一次染好后,得用热水浸泡,使布料充分褪色,曝晒后再投入染缸染第二次,这才上浆晾干后进店上架销售。这样的工艺,使颜色渗透到布料的“骨子”里去了。因此,民间传言称用“协大祥”的布料做的衣服,即使穿到破也不会褪色。

鲁迅就是冲着“协大祥”的这份名气去剪布的,他选购了灰色布料,拿回家后请住所附近的一个裁缝缝制了两件长衫。然后,他就穿着新长衫去复旦大学讲演。讲演结束后,校方按例留饭。席间,一个年轻教师给先生斟酒时一不留心弄污了他的衣服。这样,鲁迅回家后就脱下长衫交由女佣去洗。先生还不无幽默地对许广平说:“那个年轻人此举给了我提前验证‘协大祥’布料是否合格的机会。”

女佣用水浸泡长衫,发现有褪色现象,于是就告诉鲁迅。鲁迅亲自验看后,说看来“协大祥”这块金字招牌有问题呢。

过了两天,鲁迅前往大夏大学讲演。那天下雨,但学生很热情,打着雨伞在礼堂门口迎接先生。鲁迅发现其中有个男生举着的油纸伞上印着“协大祥”字样,就问这位同学你是“协大祥”的?那学生说其父系“协大祥”店员,雨伞是店方发的。鲁迅就指着身上的长衫说,那有请令尊给孙经理捎个信:贵号的布料只洗得一次就褪色了。

“协大祥”获悉后,当即对此事进行追查,最后发现系印染厂加工时弄错了染料批号,在这批布料第二次染色时使用了不同等级的染料,从而出了次品。“协大祥”查明问题后,连夜把这批货清理出来,回厂返工;次日在店门口张贴“致歉启事”,言明凡购买这批次布品的顾客可凭原货前往换取十倍的正品布,或者领取相当于十倍价格的货款。

鲁迅口头投诉后,没再关注此事,甚至也不知道“协大祥”的补救措施。直到“协大祥”不见鲁迅去换货,这才通过那个店员的儿子向校方打听到鲁迅的住址后,指派那个店员和账房先生携了十倍的布料和钱钞,前往景云里23号拜访,请鲁迅在布料和货款之间作一个选择。鲁迅选择了布料,不久寄往绍兴老家分赠给亲友了。

赔偿券成了书签

鲁迅第二次商业投诉的对象是沪上另一家颇有名气的老字号——邵万生南货店。

那是1929年6月中旬,江南正是“梅子黄时家家雨”的时节。那天,鲁迅从市中心办事返回虹口时,因之前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有约要去内山书店午餐并谈事,就在南京路“邵万生”购买了该店的招牌商品蟹糊、醉虾各一份,携往书店与内山夫妇同食。

“邵万生”由一个绰号“邵六钵头”的宁波人创办于1852年,原在虹口,于1870年迁往南京路。该店自设糟醉加工工场,主要经营腌、糟、醉食品,如鱼干、鳗鲞、醉蟹、蟹糊、糟鲞鱼、醉虾,对外宣传是讲究特色经营和诚信待客。鲁迅故乡绍兴与宁波相隔不远,宁绍两地饮食习俗大致相同,因此他很喜欢食邵万生的食品。而日本人也嗜食生鱼片之类的食品,所以内山先生也喜爱邵万生的产品。之前,鲁迅曾购买过邵万生食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内山夫妇,也曾像这天那样买了邵万生食品携往书店主客同食,每次大家都称赞不已。

可是,这天醉虾跟以往的似乎有点儿不同。醉虾,沪上又名“呛虾”,是把在清水中养了三天的河虾捞起来,略略沥去生水后放入盛着烈酒的容器,让虾活活呛死后蘸上特制的调料食用。这道菜据称鲜美无比,制作关键是必须保证只只是活虾和调料精美。邵万生的调料是根据“邵六钵头”传下来的秘方统一配制的,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河虾上,鲁迅和内山都是老食客,具有美食家水准,当下一品尝就发现其中有的虾在投入烈酒时并非“活生生”的,这从形状上也看得出来。学医出身的鲁迅担心吃出毛病来,就把这道菜放到一边说这不能吃,回头煮熟了吃吧。

内山夫妇于是就议论邵万生的信誉,鲁迅没有参与。但是,饭后他用内山书店的电话给邵万生打电话说了此事,旨在提醒该店要注意质量,不要糊弄顾客。接听电话的账房先生即在电话中表示歉意,说这是他们当天接到的第四起投诉了,原因是因黄梅天制作这批醉虾时,河虾中有的已经“奄奄一息”,但伙计没有将其剔除,所以造成了质量事故。然后,对方就问鲁迅的地址,说马上派人过来解决此事。鲁迅说“那就不必了”,就挂断了电话。

没想到,邵万生竟是那么认真,他们通过英租界电话局查到主叫号码和电话地址后,次日就往内山书店寄了一封挂号函,内中有老板亲书的致歉信,以及一张价值伍圆的优惠券。当时每份醉虾的售价是四毛大洋。这张优惠券上注明可直接作为钞票向邵万生买商品,一次没用完的,直接找给钞票。

内山把优惠券寄给鲁迅。鲁迅收到后没使用,当做书签夹在书页间,一直到他逝世后人们帮着处理书籍时还在,后来就不知所终了。

月饼馅里的硬疙瘩

1915年,有个名叫冼炳成的广东人来到上海,从叫卖蜜饯、干果、瓜子等零食起家,在上海南市大境路开了一家名叫“冠生园”的小商店,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冼冠生。三年后,冼冠生和上海梨园界四位艺人共同投资将“冠生园”扩展为食品公司,自产自销蜜饯、糖果,并兼营粤式茶食。

又过了16年,“冠生园”收到了鲁迅亲书的一封投诉信。1934年的中秋节,是9月23日。节日前几天,鲁迅外出办事回家时买了两盒“冠生园”的广式月饼。当晚,鲁迅写作到深夜,腹饥,遂打开其中一盒,取了一个豆沙月饼,吃了两口,“格崩”一下,差点把牙给硌了!怎么呢?豆沙馅儿中夹杂着一个半颗蚕豆大小的深褐色硬疙瘩。鲁迅把这个小疙瘩放在一张白纸上仔细看着琢磨了一阵,始终弄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被硌着的牙齿却开始隐隐作痛。一怒之下,便决定写一封信函寄往“冠生园”,向他们请教这是怎么一回事。

“冠生园”收到这封投诉信后,经办人不知“周豫才”就是鲁迅先生,但还是非常重视,立刻派人携带豆沙、百果月饼各一盒以及一箱“冠生园”的其他食品按照信封落款地址登门道歉,顺便取回信中所说的“疙瘩”拿回去检验看究竟是什么东西。“冠生园”的工作人员到了大陆新村,方才知道这位投诉人就是鲁迅先生。而因为事先没有预约,鲁迅和许广平正好外出了。工作人员就把带来的东西交给女佣收下,并说明将于次日下午四时再来拜访并当面致歉。

次日下午,“冠生园”创始人冼冠生亲往大陆新村拜访鲁迅。他当场察看了鲁迅所说的那个豆沙馅儿里的小疙瘩,凭着多年实践的经验冼马上做出了解释:这是在炒豆沙时操作失误,发生轻微粘锅现象,工人没有发现,用铲子从锅底把粘锅物翻起来后自然地搅在豆沙中,形成了疙瘩。由此看来,这样的疙瘩应该还不止一块。冼冠生表示将登报向全社会道歉。

鲁迅接受了冼冠生的道歉,但拒绝了对方提出的请其“赏赐墨宝”的要求,并与冼约定不得将此事向新闻界透露,以防利用新闻报道达到广告效应。

一削就断芯的铅笔

1929年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儿子出生了。鲁迅以其系“在上海出生的婴儿”为由,给儿子取名为周海婴。

周海婴在父亲的关爱下健康成长,1935年初秋开始上学。这年春天,中国第一家全能型铅笔制造企业——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改名为中国铅笔一厂)在上海斜徐路116号租赁的厂房内安装设备,购进原料进行试生产。至七月,开始正式投产。八月上旬,该公司在沪上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广告,“谨向全社会宣告,中铅公司已于上月正式投产,目前经‘中华民国’实业部批准之商标注册编号为28768、28787的‘鼎’牌、‘飞机’牌各式铅笔。经公司董事会决定,该两款产品将于本月十日隆重推出,凡于九月十日之前购买‘鼎’牌、‘飞机’牌各式铅笔者,一打以下享受九折优惠;一打以上两打以下享受八折优惠;两打以上享受七折优惠并免费送货上门;满整箱价格可面议洽谈。”

8月17日,鲁迅从报上读到这个广告后,对中铅公司以“标准国货”作为厂名颇有好感,决定给周海婴购买‘鼎’牌、‘飞机’牌铅笔各一打。当天下午,鲁迅在去内山书店会见内山完造时,用书店的电话机给中铅公司营业部打了个电话订了货。

次日,中铅公司营业部果然派人把两打铅笔送到鲁迅府上,另还赠送动物造型橡皮两块。鲁迅对中铅公司的服务态度和营销手段很是欣赏,跟友人聊起这事时“颇多赞语”。

8月31日,开学的前一天,下午,鲁迅午睡后把周海婴唤来,检查儿子的书包文具,亲自给儿子削铅笔。于是就有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他先把一支“鼎”牌铅笔削得光光整整,叫周海婴在一张白纸上写自己的姓名。哪知,第一个“周”字还没写完,笔尖就断了。鲁迅以为是下笔太重的原因,便告诉儿子用力应该轻一点,然后把削笔刀给儿子让他自己学着削。周海婴把铅笔削到笔芯露出半厘米样子时,笔芯竟自动脱落了。鲁迅看着觉得似乎不对头,从周海婴手里取过铅笔、小刀,小心翼翼地削了片刻,情况跟儿子削时一样,也是笔芯露头就断落了。再削,这回笔芯露头后没有断,可是用手指捻着轻轻往外一拔就扯出了一截断掉的笔芯。

鲁迅又取过一支“飞机”牌铅笔削了几次,情况跟“鼎”牌一样。于是,他就断定:这些铅笔有问题。便唤来保姆让去附近文具店铺给周海婴另买一打日本“虎”牌铅笔。

保姆买回铅笔时,鲁迅已经写好了一封投诉信,正把削落下来的铅笔芯用一小方废纸包好后,连同信笺一同折拢后装入信封,贴上邮票后递给保姆让她出去投进附近马路边的邮筒。

中铅公司收到这封投诉信后,非常重视。第三天下午便有两个穿长衫的男子叩门拜访,奇怪的是,生产文具用品的中铅公司处理鲁迅投诉信的职员以及登门的这二位,竟然不知道投诉者周树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鲁迅也不作自我介绍,只是听对方对此事作何解释。

应该说,中铅公司对此事的处置是很认真而又细致的。来人先察看了鲁迅买的那两打铅笔,也用小刀削了两支,也是削到笔芯露头就断,于是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鲁迅不知是什么意思,静静地看着。来人把他们带来的“鼎”牌、“飞机”牌铅笔各两打拿出来,放在桌上,请鲁迅随意取几支试削。鲁迅削了两支,笔芯完好,试写也合格。来人又请鲁迅选了两支,接过去拦腰拗断,再请鲁迅削。鲁迅说我看你们削,来人削出笔芯后,用带来的镊子夹着笔芯往外扯,也没把笔芯扯出来。

然后,来人又进行了第二轮试验:他们又拿出日本“虎”牌、英国“骆驼”牌铅笔各一打,和包装完整的“鼎”牌、“飞机”牌整打铅笔一起推离桌面让其自由落地,然后请鲁迅从这四种牌子的铅笔中各抽选一支削削看。削下来的结果,跟昨天鲁迅给儿子削时是一样的笔芯露头就断。

至此,不用对方开口解释鲁迅也已经明白了那两打铅笔断芯的原因了:送货途中铅笔掉落过地上,笔芯是摔断的。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5

摘 要:从“五四”文学开始,鲁迅便在文坛中享有极大的声誉,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当鲁迅为了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与后期创造社、太阳社摒弃前嫌,成立左翼作家联盟之后,他就陷入了一种被排挤、打压、攻击的状况。为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鲁迅对此都只能采取隐而不发的处理方式,从而导致了自己在“左联”中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境地也更有力地揭示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鲁迅 左联 尴尬境地

作者简介:杨霞(1986.11-),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231-02

鲁迅逝世一周年,毛泽东在陕北誉鲁迅为“中国第一圣人”, “虽非‘共产党组织上的―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1]但是这样的赞誉并不能掩盖鲁迅曾在“左联”中受到的排挤与攻击。1930年2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他们主张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始风靡全国。经共产党多方面的联系,作为当时文坛泰斗的鲁迅加入了“左联”,并成为“左联”的一面旗帜。然而鲁迅却受到了严酷的打击,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鲁迅引左翼文学家为知己,但在“左联”中他不仅陷入了与周扬等以党的代言人自居者之间的人、事纠纷之中,还受到了许多无端的指责。为了维持全国革命形势,鲁迅在私下谈论和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表现出截然迥异的观点,使自己陷入首尾不一的泥潭之中。以敢于直言、勇于反抗著称的鲁迅竟然陷入这样的困境,的确是耐人寻味。

一、“左联”成立前的恩怨纠葛

“左联”成立之前,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与鲁迅之间就已有较深的芥蒂。从1926年到1929年创造社进入后期,主要成员刚从日本留学归国,在国外期间并没有从事过文学活动,受到了日本左翼文学的影响;更不了解中国文坛的情况,仅有着对文学运动的热情。而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是大革命失败后,从实际工作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学活动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文学思想和艺术方面,深受苏联早期“拉普”文学的影响,同后期创造社一样片面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1928年1月,创造社成员和太阳社共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文学界的现状极为不满,对叶圣陶、鲁迅、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五位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把矛头重点指向鲁迅。然而鲁迅并不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且早就发表过一些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相较于创造社和太阳社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的阐释,鲁迅的思想更加深邃、细致,具有超越性,提出的意见也很中肯。但是他们却顽固的排斥鲁迅,执意咬住鲁迅不放,非要将其“打包”出去。除去他们对于中国国情的无知,深受苏联和日本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造成的严重的宗派主义和关门小团体主义错误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急于获得一种身份的肯定,希冀在中国文坛上寻找到一席之地。由于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刚加入中国文坛,正处于文学的边缘区域,他们迫切的需要寻找到一个切入口,打进中国文坛的中心。因此他们抓住“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口号,极力否定“五四”,批评如今有一定文学地位的作家,尤其是对鲁迅进行攻击,想通过这些批判使自己进入文坛成为权威。即使不能彻底击垮、打败已有权威,至少能够让自己在文坛中获得一定的地位,找到一席之地。虽然中共的介入使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结束了,但他们小团体主义与宗派主义作风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左联中也势必会继续他们与鲁迅之间的对立。

二、左联中的是是非非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等人团结合作,他们之间的隔阂仿佛是消除了,但是创造社与太阳社的成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因此也谈不上对鲁迅提出的意见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内心深处仍然对鲁迅存有很深的芥蒂。他们把宗派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带进了“左联”,与鲁迅貌合神离,最后甚至公开排挤鲁迅等人,在言语上污蔑、重伤鲁迅。考虑到抗战的实际需要,一向雄辩的鲁迅在这一时期沉默了。

由于冯乃超等人起草的纲领受到苏联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只注重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而忽视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没有涉及对各阶层作家的团结。鲁迅在“左联”的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弥补了“左联”纲领的缺陷。但是到会的很多人并不尊重鲁迅,认为鲁迅说的还是那些话,认为进入“左联”后鲁迅还是老生常谈,还在对创造社、太阳社进行批驳,并没有任何改变。然而据冯乃超回忆几次与鲁迅的接触,鲁迅都保持着热情的态度,只字不提曾经受到的攻击。可见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截然不同的态度。

当冯雪峰被调离,胡风被撤,鲁迅就基本失去了与“左联”的联系,成为了一个招牌。1934年底出版的《文学生活》并没有寄到鲁迅手中,鲁迅后来托人才借到这期刊物。周扬等人以本期刊是党内工作的总结为借口,堂而皇之地表现出对鲁迅的极度不尊重。鲁迅在书信和私下言谈中也多次说到“左联”的不团结,有些人爱“放暗箭”。鲁迅在“左联”中实际处于一个空头职位,完全被排挤到了边缘地带。为响应时局,夏衍、周扬等人决定解散“左联”,成立一个更为广大的文学团体,并派茅盾通知鲁迅这一消息。在反复的劝说下,鲁迅明了“左联”必定要解散的命运,无奈同意,但是提出必须要发表一个宣言,申明“左联”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把无产阶级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而不是自行溃散。周扬满口答应了,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发表申明。周扬,夏衍等人都做了解释,但是这些理由是非常牵强的。鲁迅洞察到文艺家协会存在的弊端不愿加入,便被扣上“破坏国家大计”、“托派”的帽子。在受到徐懋庸的长信后忍无可忍的鲁迅,发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统一战线问题》。此后鲁迅更加忧虑文学界的未来,认为周扬等人“狼狈为奸,把持着文学界,弄得乌烟瘴气”,并表示“我病倘稍愈,还要给以暴露的,那么,中国文艺前途庶儿有救。”[2]但是很遗憾,鲁迅的生命终结在了那一年。

结语:

鲁迅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惦记着中国文艺的前途,从苏联的文艺中,鲁迅应该已经预感到中国文学的走向,但是出于对于中国革命前途的考虑鲁迅选择了沉默,从而导致了他私下谈论与公开的政论文章之间截然相反的态度。鲁迅抱着极大的热情进入“左联”,希望能为中国文坛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从一开始鲁迅就已经受到严重的挤压和打击。周扬曾经表示,由于鲁迅不愿意参加“文艺家协会”很多作家都采取观望的态势。周扬等人便恼羞成怒,给鲁迅“扣帽子”。当“左联”走向尾声,周扬等人凭借党的代言人的身份在文学界掌有一片天地,开始暴露出他们由创造社和太阳社时期沿袭而来的宗派主义与小团体主义,随意给鲁迅“扣帽子”,污蔑、攻击鲁迅。周扬等人对鲁迅的挤压与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鲁迅的攻击又有着本质的差别。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对鲁迅等人进行攻击,是希望在当时极稳定的文学界争得一席之地,而周扬等人对鲁迅的攻击则是想要争夺话语的权利,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政治上去,是政治力量对文学的征服。

作为“左联”的领军人物,鲁迅在“左联”中一直处于被排斥、指责的尴尬境地,但是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他忍让了,沉默了,当他意识到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不能再忍让时他毅然站出来进行高声疾呼,渴望唤醒几人,对文学的未来负责。鲁迅的忍让与愤怒,以及担忧,都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了。他没有机会再对文坛做点什么,但是鲁迅在“左联”中遭遇的尴尬向后人述说着他的隐忧。随后几十年中国文坛的发展印证了鲁迅的担忧,他们将在鲁迅身上使用过的手段又再次嫁接到别人身上,让政治高悬于文学的头上,使文学陷入一个文化专制的国度中。这股“左”的思潮并没有伴随着鲁迅的去世而逝去,他反而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

注释:

[1] 葛飞,《1936:鲁迅左翼身份与言说困境》,《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05期。

[2] 鲁迅,《致王冶秋》,《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26页。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小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3月。

[2] 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 冯乃超口述,蒋锡全笔录,《革命文学论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我的一些回忆》,《文学史料》,1986年03期。

[4] 唐歧,《回忆鲁迅及三十年代文艺界两条路线斗争》,《鲁迅研究资料》(1).

[5] 廖超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

[6] 左文,毕艳 ,《疏离与被疏离――论鲁迅与左联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 2006年01期。

[7] 李怡,《鲁迅:面对人事纠缠的最后的意志―‘两个口号’之争新论》,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6

对于鲁迅,我从未把他当成文人的鲁迅,尽管鲁迅先生在小说、散文、杂文的创作上,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上,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当下文人都难以企及的造诣和成绩,但我更愿意把鲁迅当成一个战斗的鲁迅,一个斗士的鲁迅。

鲁迅的一生,是绝不妥协的一生。

鲁迅,与当局绝不妥协。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鲁迅,往往义愤填膺,奋笔疾书,表达自己的激愤,表达自己的不平。

与当局绝不妥协的鲁迅,不得已离开北京,赴青岛、厦门,南下广州,最后栖身于上海的外国租界,但无论如何,绝不妥协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从《且介界亭杂文》、从《准风月谈》等等,即可见出鲁迅的文风、鲁迅的性格。

鲁迅,与文人绝不妥协。梁实秋,林语堂,陈西滢,胡适,苏雪林等等,包括的文学家,甚至文学青年徐懋庸,鲁迅与他们都有过交手,有过论争,而且激烈之程度,出乎我辈的意料。鲁迅与的文人,与吮血卖友的叛徒等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一个都不放过,一个都不宽恕。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直骂得染实秋鸣金收兵,高举免战牌,永不言再战。正因如此,有人说,鲁迅气量大小,是睚眦必报,锱铢必较。而我以为鲁迅是绝不妥协,绝不宽恕,一个认真、坚定的斗士。

鲁迅,与自己的兄弟一样的不妥协。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本与鲁迅关系非常亲密,兄弟手足一同留学日本,回国后又一同住在北京八道湾的一座四合院内。但是周作人受日本内人的挑唆,兄弟交恶,最后直到绝交。鲁迅与周作人,也许是矛盾真的无法调和,无法承受其辱,但是,鲁迅的绝不妥协,绝不宽恕,我想一定是一原因。

与周作人断绝关系,鲁迅自己与家人搬出了八道湾自己购置的房产,另辟居所,到了也未再与周作人联系。倒是鲁迅仙逝,周作人沦为汉奸,后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出来之后,以写鲁迅的旧事及分析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业,凄惶度日。

正因鲁迅是一个绝不妥协,绝不宽恕的斗士,所以他对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途还是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真切的。所以,处在上海白色恐怖中的鲁迅,与延安的、保持着联系,听过陈赓将军红军长征的叙述,他甚至还计划要写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小说,可惜鲁迅没有来得及完成便仙逝了。

多年以后,大约是甚或更早一些的反斗争时,有人问,如果鲁迅在世,会怎样。

答:要么缄口,要么在监狱呆着。

所以,鲁迅早年仙逝,之于他个人,福邪,祸邪,谁也难说清楚。

而中国没有了鲁迅,又不知是民族的喜邪,悲邪。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7

三年级时,在一本教辅资料里,第一次看到鲁迅先生,那时我不以为然,认为鲁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家。“反正世界上已经有了那么多的作家,多一个少一个对我来说无所谓。”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打他那双明亮、睿智、犀利如鹰眼的双眼,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到了四年级,我总是“鲁迅、鲁迅”的叫着,总来不知道加上一句“先生”因为我不知道这一句“先生”对于鲁迅的意义。知道的,只是他的原名“周树人”也许是爸爸的推荐,也许是同一姓周的缘故,我暗暗的对鲁迅先生进行了查找,我仅仅是加在他身上的各种头衔,如是他竟然是中国人骨气的象征,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以后叫的时候,我恭恭敬敬的加上了一句“先生”

到了六年级,学了关于鲁迅的一组课文,不仅加深了对鲁迅的认识,还更加加深了对鲁迅的敬意。他那浓墨写的“一”字胡,竹枝似的手,就连那手上的卷烟,也弥久留香。

后来,我还去了鲁迅博物馆和鲁迅故里,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鲁迅的眼睛和码了整整一墙的笔名。无论鲁迅先生怎样的和病魔作斗争,他那双眼睛,永远散发出一股不羁、一股自信,一股坚强的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自信。还有他曾经用过的笔名,码了整整一墙,这是他为了逃避对他的追杀和迫害,他曾换过56个笔名但这都不能成为他停止奋斗的理由!

关于鲁迅的资料篇8

先看鲁迅眼中的胡适。对于《新青年》时期的胡适,鲁迅持肯定、赞美态度。他说:“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我佩服陈胡”。(《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商定稿件,又书信往来,互借图书资料,关系颇为亲密。鲁迅在《无声的中国》、《怎么写》等杂文中,称胡适是文学革新的最先“尝试”者,胡适的日记“一定该好得多”。读了胡适关于白话文的论著后,鲁迅赞其“警辟之至,大快人心!我很希望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提示,胜于许多空理论”。(1922年8月21日致胡适信)但后来因为胡适主张青年学生埋头读书,少参与政治,加之与新月派文人陈源、梁实秋等的争执,以及胡适宣扬“好政府”主义,又受到逊位的皇帝溥仪、国民政府首脑的“垂询”,鲁迅遂与胡适分道扬镳。可以说,从1920年代中后期到1930年代中期,鲁迅对胡适成见日深,写了不少讽刺、批评胡的文章。左翼革命文学家鲁迅与右翼文化泰斗胡适,当然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鲁迅对胡适由褒而贬,由扬而抑,由赞誉而至讽刺、排斥,连原先捧作“警辟之至”的《白话文学史》,后来都指为“也不见得好”了。

无疑,胡适的政治倾向偏右,他不赞同鲁迅的激进主义,而主张渐进的改良主义。但胡适其实并不热衷于政治,五四时期提倡的启蒙思想、自由主义并没有因他受当局器重而放弃,相反,胡适坚守终生。就在鲁迅与新月派的笔仗打得不可开交时,《新月》杂志曾被政府查禁,胡适写了《我们要我们的自由》、《新文化运动与》等长文,驳斥部长叶楚伧,批判政府扼杀新闻、言论自由的文化专制。为此,胡适一度被当局“封杀”,不准其公开发表文章。

即便是在1950年代的台湾,胡适也没有完全依附于。1954年,蒋提名胡适当“总统”候选人,胡公开声明否认:“如果当选,我宣布无效。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当然有不当‘总统’的自由。”1958年4月10日,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陈诚到场祝贺。蒋在致词中吹捧胡适“品德高尚”,号召发扬“‘明礼义,知廉耻’之道德力量”,胡适于致答辞时当面反驳,说蒋的话“有点错误,至少,‘总统’夸奖我的话是错误的”,现在的任务不是“讲公德私德”,研究院、学术界“应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这番话气得脸色铁青。在专制者面前,胡适表现出与鲁迅一样的硬骨头精神。

胡适又是怎样看待、评价鲁迅的呢?

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胡适总结五四白话文学的成绩,称“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1922年时的胡适对鲁迅推崇备至,几乎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成绩,完全归于鲁迅一人。对于包括鲁迅在内的左翼作家的抨击以至谩骂,胡适非常大度,以“老僧不见不闻”的淡定,不生气,不着急,不理会。所以,我们迄今未见胡适回骂鲁迅的文字。尤为难得的是,当鲁迅遭到无端谩骂、人身攻击时,胡适反而出来为鲁迅辩诬、主持公道。1936年11月,苏雪林致信蔡元培、胡适,对鲁迅大肆攻击。她说鲁迅“心理完全病态”,“人格卑污”,“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胡适于是年12月14日复信,告诫苏雪林“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批评她用“衣冠败类”、“奸恶小人”等字句“尤不成话”,“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胡适还告诉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温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胡适在信中又提出如何正确评价人物的问题:“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鲁迅在胡适心中永远是有成就、有价值的思想家、文学家。比起一些左翼作家的“党同伐异”,摒弃了党派的、政治的、情感的偏见的胡适,其见解不是公允、高明得多吗?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假如鲁迅活到新中国,他会有怎样的命运的问题,胡适与鲁迅的看法竟不谋而合。1936年春,冯雪峰受中共中央委派,由延安回上海做统战工作,时受四面围剿的鲁迅曾以玩笑的口吻对冯雪峰说,“你们来时,首先要杀我吧!”冯连连摇头说,“那弗会,那弗会!”20年后的1956年,“清算胡风”的运动把一大批文化人打成“反革命”,投入大牢,或下放劳动改造。身在海外的胡适得知此情后说,“鲁迅若不死,也会砍头的”。

与鲁迅1936年的盛大葬礼相比,1962年胡适的葬礼有过之而无不及:棺木上覆盖北大校旗,百余团体公祭,自发送葬者达30万人,不少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铺停业,从离墓地两公里外始,沿途居民家家焚香,户户路祭,创下鲁迅逝世后任何文化人未能企及的哀荣大观。但恰如半副挽胡适联语云:“共党既骂之,国人又骂之,容身无片土,天乎痛哉!”生前运交华盖,死后哀荣亦枉然。

胡适与鲁迅,一个激进的革命文学家与一个渐进的自由思想家,生前死后的际遇如此相似。他们从“五四”出发,走向殊途,最后又同归“五四”,成为偶像。这是五四新文化的幸事,还是它的悲哀?

上一篇:温度计的原理范文 下一篇:师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