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25 14:39:57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1

2011-10-3《阿房宫赋》改七言诗歌一首(个人诗集13。5)

少年时最爱读《阿房宫赋》,而今改为七言诗句组,读之亦上口,

《阿房宫赋》改七言诗一首改版如下:

可怜阿房仅余赋!

六王毕兮四海一。蜀山兀兮阿房出。

覆隔天日三百里。骊山西折走咸阳。

二川溶溶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阁;

廊腰缦回檐牙啄;各抱地势钩心角。

盘盘焉且囷囷焉,蜂房水涡千万落。

未云何龙桥卧波,不霁何虹道行空。

高低冥迷错西东,春光融融歌台暧;

风雨凄凄舞袖冷,一日气候各宫异。

妃嫔媵嫱皇子孙,辞楼下殿辇来秦。

朝歌夜弦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

梳晓鬟兮绿云扰;弃脂水兮渭流涨;

焚椒兰兮烟雾横。宫车过兮雷霆惊;

辘辘远听杳不知。一肌一容尽妍态,

缦立远视望幸焉。三十六年有不见。

经营韩魏收燕赵,齐楚精英几世年,

剽掠其人叠如山。一旦不能输其间。

鼎铛玉石金珠砾,弃掷逦迤秦不惜?

嗟乎一皇万人心。秦爱纷奢人念家。

取之锱铢用如沙?负栋之柱胜农夫;

架梁之椽超织女;钉头磷磷粟粒缺;

瓦缝参差帛缕少;直栏横槛城郭稀;

管弦呕哑市语唏。天下之人怒不言。

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兮函谷举,

楚人一炬化焦土!可怜阿房仅存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曲折像缦带一般回环,飞檐像禽鸟在高处啄食。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宫室高低屋角,像钩一样联结,飞檐彼此相向,又像在争斗。盘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不知矗立着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台上歌声悠扬,充满暖意,使人感到有如春光那样和煦。殿中舞袖飘拂,好象带来阵阵寒意,使人感到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被一车车送来秦国,日夜献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皇帝的宫车驰过,声如雷霆,使人骤然吃惊;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驰到哪儿去了。宫女们用尽心思修饰容貌,打扮得极其娇媚妍丽,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了,统统运进了阿房宫。在这里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阿房宫中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建筑物上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人民)身上的衣服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这个独夫,却越来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2

“信、达、雅”是我们文言翻译追求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能够对“留、补、删、换、调、变”的六字翻译方法融会贯通。而“换”更是所有方法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替换得精准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上的成败!

换什么?怎么换?下面我们主要以近几年湖北高考中的文言文句翻译题的实词替换方法为例,进行破解。

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许多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标志结构的词、句中表停顿的词等,都不需要翻译,但副词、连词如果不译,常常会导致语句不通。有些语气词应该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气词,才能使上下文语气贯通。一言以蔽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也不能脱离句式,二者兼顾,才能巧妙替换。例略。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得分点。翻译实词,主要采用的就是替换法,其操作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通假异体来替换,疑难字词迎刃解。

我们在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让自己感到既熟悉又棘手的字词,这时候,我们不妨跳出这个字的“包围圈”,在前后语境的帮助下,联想其通假或异体字进行巧妙替换。如2013年湖北高考卷中,要求翻译“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矣”一句,这句话中的“亿”字让许多考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们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接触过“据亿丈之城”之句,这里的“亿”表示“极多、极大”之意,译在这里无论从词义还是词性的角度上来看,都显然不合适。结合前后语境,“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和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两句,我们看到一个一开始不被大臣们看好、后来以自己过人的技艺令人刮目相看的廉公,再结合这个句子的反问语气,及后来廉公利用大臣们借给他的劲弓三发全中的境况,我们不难看出,“亿”字在此句中充当“谓语”,词义上通其异体字“|”字的形近字“臆”之意,可准确译出“臆断、料想”等意。

2.烂熟于心寻同类,似曾相识意换来。

有的文言实词,我们在考题中遇见之后,觉得很陌生,但如果从我们所熟悉的课文中寻找它们的身影,就不难识得其庐山真面目了。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中的“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的“具”。我们在《鸿门宴》中学过“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与题目中的“具”所在的位置一样――谓语动词前,充当的成分也相同――修饰谓语的状语,故可以毫不犹豫地用“完备、详尽”来替换“具”。

3.特殊句式找“同位”,相同相近或相对。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并列及互文等句式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中的“族”与“灭”所处位置相同,故其词性相同,都是动词,意思也接近,据此推知,“族”即可替换为“族灭、毁灭”等意。

4.成语印证巧替换,万变留宗还是它。

现代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用成语中的意义对文言实词进行替换翻译,也能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中“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一句,翻译“入微”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细致入微”的意义,推断其在这里的意义,表示王湛、王济叔侄二人讨论《周易》时,全面深入地分析到了“细致精微之处”。同理,2014年湖北高考卷中“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一句,这里的“尔汝”,也可据相关成语“尔汝之交”替换翻译成“不拘形迹,十分亲昵的交情”。

除此之外,替换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修辞成分,最重要的步骤是还原修辞,并用我们熟知、常见的本体替代被修饰体。如运用借代的“庙堂”换为“朝廷”,“布衣”换成“贫民”,用“官员”替代“缙绅”,用“高官厚禄”替换“万钟”等。而古人为了避凶图吉所采用的“婉说”手法,则可以直陈其事,如用“君王过世”替换“山陵崩”,用“离世”替换“填沟壑”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l、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它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

(“以啮人”中的“以”是这个句子翻译时的一大难题,应该结合虚词的用法功能来推断其意义。“以”在句中充当连词,而作连词时常可以表目的、修饰、转折、并列、因果等关系,但用在这里似乎都不合适。我们可以按照上文所讲的替换原则,实词找通假、异体或形近字,虚词则可以此类推寻找用法意义相近的词。“以”字作连词时常常可以和“而”互换,“而”除了有“以”字所具备的义项之外,还可放在主谓之间表假设,译为“如果”,这样就与上下文相合了!“如果咬了人,没有能抵御它的办法”,这里的“者”可译为“办法”,也可译为“人”,前者更准确、合理)

2.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都交出来,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然不够)。

(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对偶句,故出现在相同位置上的“殚”和“竭”词性相同,且联想我们学过的与之相关的成语,如“殚精竭虑”“声嘶力竭”等,可知它们均可用“竭尽、用尽”来替换。而“庐”字则可以通过“初出茅庐”等成语,判断其为“房屋、家”的意思,在这里表示百姓把自家田地里的作物和家产全都拿出来交租税,却依然无法满足统治者的苛刻要求)

3.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死在他们之后了,我怎么还敢怨恨这差事呢?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3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石钟山记》)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4

关键词:巧析;文言实词;活用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高度的要求,要想形成更高的语文素质,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而读不懂文章,在翻译语句时出现失误。而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学生失分也较多,如何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呢?

首先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五个特点,即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通假性和活用性。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怎样使学生掌握巧析文言实词的活用性的方法。

文言实词的活用性,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意义和功能,用作其他词类。

文言实词一般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大类。代词一般不活用,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现象及 规律 。

那么,怎样发现文言实词活用了呢?

首先,可以结合语境思考,做到字不离句,名不离段,段不离篇。如果该实词按照它本身的词性和固有意义去理解,可是翻译不通时,该实词就可能出现活用。如《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中的“义”字,你如果按照“正义”或“道义”去理解,肯定翻译不通,因此只能把义字翻译成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在本处是一个动宾短语)——坚持正义,这就是名词“义”活用作动词了。

其次,可以使用语法分析法,去定词性,划成分,猜意义。不光 现代 汉语的单句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其实对于古文的语句同样可以使用成分分析法。

第一,可以先把现代汉语单句的成分划分口诀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去实践,在不断的练习中去熟练掌握方法。口诀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划分先找中心语,谓前是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的定地状得后补。”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例句,再用符号法标注出来。如主语下标双横线,谓语下标单横线,宾语下标曲线,定语标小括号,状语标中括号,补语标尖括号。如:

(精通武功)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猛)虎。

第二,使学生比照尝试着对文言语句划分成分。当然,这需要注意实词所处的句法环境。如是省略句,在划分前应补出省略成分;如是变式句,在划分前应调好顺序;如有需要删除的虚词(主要是连词、语气词、音节助词和偏义复词中没有意义的词语)要先删除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 刃 相如。”很明显,刃字是名词动用,用刀杀。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词类活用的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用好成分分析法,随机应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可以先列出词类活用简表如下:

就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例:

判断名词用动词,大致有以下方法:一是当用这个名词的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相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二是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否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以及它前后的词和它构成的关系。要用动词和动词性短语来解释。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都不作主语且不形成动宾关系,全句也没有谓语动词时,则前一个名词用作状语,后一个名词用作谓语动词。如《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的统治者)[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当名词前有“能”“欲”等能愿动词时,名词用作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名词前面是副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目”前有副词,“数”故活用为“使眼色”。

名词前有“所”字时,名词用作动词。如《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前有“所”,故活用为“用鱼网捕”。

名词后有介宾短语或有表处所的名词,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舍”活用作“盖房子定居”。

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表判断的名词谓语句除外)。如《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 军,名作动,驻军。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作动,推究。

一个名词之前之后用“而”连接,特点是“而”的另一端是动词,则该名词必定用作动词,这时的“而”起的是连动作用,如《侍坐》:“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其它的文言实用词词类活用的现象也都有自身的 规律 。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5

讲一些重点词的意义时,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篇目中的同一词的意义。例如,笔者曾教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边境有急”的“卒”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的“卒”字的意义;讲“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一句中的“靡”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的意义;讲“蹶”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的“蹶”字的意义。这样新旧联系,让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掌握了一个词新出现的意义。

二、归纳辨析,系统记忆

一词多义,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但在文言文中尤其突出,可以说一词多义是文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在讲授文言词意时,不是孤零零地一个个单独摆下,而是在出现了几个意义后就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去辨析。如学习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对“伐”字的意义进行归纳。(1)坎坎伐檀兮(砍伐);(2)命子封帅军二百乘以伐京(进攻);(3)口诛笔伐(声讨);(4)此五霸之伐也(功劳)。学习《阿房宫赋》后,就对“可怜”的词义进行归纳。(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爱);(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把学过的这些文言词义,归纳总结,让学生一一去辨析,使他们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并牢牢地印在脑子里。文言词语积累多了,日后读文言文时,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对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准确的判断,达到执一驭万的目的。

三、追根溯源,学习成语

我们阅读报刊、文章,常常遇到一些成语,它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种古语。有些从字面看不可理解,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这就是追根溯源。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成语的原义和出处就了解了。学习《鸿门宴》,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劳苦功高”等成语的内涵也就清楚了。这些,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吸取古代语言的精华。还有一些成语的字义仍保持着古义,在讲解文言词义时就要加以联系。如学习《鸿门宴》中“亡去不义”的“去”字时,说明“去”就是“离开”的意思,今天有成语“何去何从”(离开哪里?走向哪里?),学习“持剑盾步走”的“走”字时是“跑”的意思,今天有成语“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这种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一些文言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积累,为他们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多读熟记,翻译背诵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优化教学 方法策略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语文教学板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温故。在此期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反观我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教学模式一板一眼,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够强;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基于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在优化阅读课堂期间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从以学为本的角度着手,在秉持自身主体为止的同时也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置,即扮演好教学“指导员”的角色,也扮演好学习“合伙人”的角色。由此一来,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还能间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继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成效。

一、发扬教师主体地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思路是确保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在具体方法上如下述两点所示:

1.巧用电子白板,让阅读直观性强

在以教师为主体打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首先要遵循学生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方法为例:电子白板直观性强,以电子白板为主导打造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为例:在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相关的解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勾心斗角”,这在现代词典中的意思是用尽心机互相排挤,而在原文中,它的意思却是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单纯地从字面解释来看自然无法帮助高中生完全理解。这时,通过对视频的观赏,学生在理解方面便会更加深刻。另外,文章中利用大量的描写刻画了阿房宫的外形和结构,通过视频播放,可以将真实的阿房宫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其产生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2.巧设探究问题,让阅读有效性强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提供的巧妙问题可以让阅读教学变得事半功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指导阅读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文章在描述上分别使用了哪些修o上的手法?这些手法有哪些优点?第二,文章中包含了许多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和措辞,这些描述揭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第三,文章中的荷塘月色到底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语文教师在设计上述三个问题期间首先考虑了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首先,第一个问题的难度相对较低,适合大部分学生来操作。但与之相比,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在难度上则有所提升,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去操作。如此一来,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良好的阅读锻炼。而且,语文教师可以在此期间鼓励全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更好地进行思考。

二、发扬学生主体地位,点燃智慧的火焰

在以教师为主导打造课堂阅读教学方案的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客观地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工作,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如下述两点所示:

1.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来完成课堂训练活动。同样以《阿房宫赋》为例:根据传统文言文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以下探究任务:第一,参考教材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了解文章内容;第二,对文章进行分段,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段落中的精彩修辞手法进行挖掘,分析它在文章中的用意;第三,思考作者撰述这篇文章的用意,他在称赞阿房宫的壮阔、优美的同时还间接渗透了哪些思想?为什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当然,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有效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2.延伸探究,巩固学生阅读能力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7

今年,我省高考继续实行“3(语文、数学、英语)+X(文综、理综)”。自2004年以来,我省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实行自主命题已八年。从2006年起,结合湖北省实际,我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这三科考纲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公布了今年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明确了试卷结构和难度设计,并提供示范题型。今年语、数、英各科总分、考试时间不变,作文仍执行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与去年相比,主要是“题型示例”有调整。

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我省的高考方案都保持稳定,从2009年开始,我省便注重在高考命题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考核,高考题型不会超出“题型示例”的范围。更多相关内容可参看2011年1月号的《湖北招生考试》杂志。

华师一附级教师严育开提醒,“题型示例”也是高考说明的一部分,今年的语文“题型示例”中增加了一些新题,如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第44题,要求考生仿照示例拆拼汉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的第5题,考查了文体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新题考生应重点关注。

本周六(1月15日),本报将举办大型公益名师高考报告会,来自我省数所高中名校的特邀名师,将为考生解读考纲,提供备考建议。报告会由本报和武汉新东方学校联合主办,报告会地点及赠票点将于明日公布。

去年高考,我省有49.2万人参加考试,预计今年高考生人数为40余万人。

考纲解析

语文:作文每错3字扣1分

【考纲摘要】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

一、试卷结构

共设计23道题。

1.试卷内容及其赋分情况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约27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约6分

古代诗文阅读,约27分

现代文阅读,约30分

写作,60分

作文应书写规范,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如下:

单项选择题(约占24%)

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约占76%)

二、难度控制

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附录一

2011年语文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10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陈情表李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25首)

氓《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山居秋暝王维

蜀道难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将进酒李白

蜀相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琵琶行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

锦瑟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题型示例有增减

华师一附级教师严育开

【考纲解析】

湖北省高考语文命题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坚持湖北特色。除“题型示例”稍作删削和增补外,几乎没有修改。

命题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难度控制不会改变,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没有变化。考生不必过度焦虑。

【备考建议】

突出能力立意是湖北语文卷命题的一贯原则。高考是国家级考试,必然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鉴赏等五种不同层级的能力。选材会贴近生活,无论是基础知识题、现代文阅读题还是作文题,一般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考生必须关注现实。

每年的语言运用题,也是湖北省高考命题的“试验田”,年年都有能有效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新题型出现。因此,在复习期间必须认真对待语言运用题的训练。要想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考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落实每一个考点,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针对薄弱环节,强化训练;特别是古诗文阅读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不可走过场。写作题可适当做些审题立意、列提纲、锤炼语言方面的训练。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篇8

一、借助语法,分析推断

这种推断方法适合文言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教师依据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实词在句子中充当的不同成分,来判断这个实词的词性,从而推断出这个实词在当前语境中的含义。使用这种方法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语法知识,让学生明白句子成分的位置。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劝学》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中的“水”,如果将之理解成“水面”等意思就不符合语法,在句子中也解释不通。因此可引导学生从它所在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成分,它的词性应该是动词,那就引导学生再结合前面的“舟楫”,可以联想到“水”的意思是“游泳”。再如《鸿门宴》中的“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学生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目”的意思是眼睛,但是显而易见是翻译不通的,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目”处在谓语的位置,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学生能很容易判断出“目”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个地方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用眼睛示意”。

学生对句子的结构熟悉,根据实词在词组以及句子中的位置进行语法结构或者句子成分的分析,可以快速地推断出句子中文言实词的正确含义。实词考查通常是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实词意思是否正确,对文段局部和整体的理解都很实用。

二、对称句式,语义互解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些短语或者句子在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有的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者相近,有些句子在两句的对应位置上出现了意思相近或者相反的词语,或者是出现了同类词,教师就可以利用文言文句子中上下句或者前后句相应位置的词语信息来指导学生理解实词的意思。

例如在教学《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对于文中出现的这个“族”字,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难,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词的意思。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观察这句话和前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可以发现这两句话在句意上相近,字数也相近,继而推断“族”的意思应该和前文的“灭”相同或者相近,最后推断出“族”的意思是灭亡。还有《逍遥游》一文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句话中的“劝”以及“非”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利用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前后两句话,发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么处于对应位置的两个实词的意思也是相反的,由前文的“誉”是赞誉的意思推断出后文的“非”意思是批评、指责,由后文的“沮”是沮丧的意思推断出前文的“劝”意思是努力。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这种词类对举的情况,这样的语言现象出现了类似的语言结构,在上下文或者前后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常常是相同和相近,或者是相对和相反,而学生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词的词义,根据前后句的意思表达就能轻而易举地推断出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三、联系教材,推测迁移

大家都知道,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考查基本上都不是教材中的原文,而是从课外选取一些语段来考查实词、虚词甚至是文言句子的翻译。但是,无论怎么考,都离不开课本,考试只不过是以课外考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来解答考试的试题。

例如在2014年的江西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第一道题的第四个选项是“亦不能夺之矣”,题目中将“夺”解释为夺取,很多学生对这个词的词义解释正确与否不能断定。其实,早在我们学密的《陈情表》时就已经接触过这个词语,原文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句话中“夺”意思是强行改变,如果学生对课内知识掌握的比较熟悉,那么在做这道题时就不会出现失误。其实在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些表示官职任免的、古今异义等意义较为固定的词语,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进行积累。例如《陈情表》一文中出现的“除”“拜”,还有古今异义词“不行”“成立”等词语,学生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这些词语的词义,就不会在考试中出现错误。

高考总是立足于教材的,高考中考查的实词的词义以及用法基本上都能在课文中找到出处。所以,当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实词时,可以多联系课文,根据课内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重难点,教会学生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鼓励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双管齐下,学生才能在考试时快速准确地阅读文言文,考出优异的成绩。

上一篇:电子商务主要学什么就业方向范文 下一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