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生这样背诵《阿房宫赋》

时间:2022-06-27 05:07:32

我教学生这样背诵《阿房宫赋》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可见背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背篇目中文言文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发现,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篇目流畅自如地背诵下来,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件头疼的事,往往是推、压、紧逼的情况下,才勉强复诵出来,学生背得痛苦,老师也有点焦头烂额。那么,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学生和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虽然说根本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但是若能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根据笔者背诵和教学文言文的经验和体会,说说笔者是如何教学生背诵高一新教材中的背诵篇目《阿房宫赋》的。

一、分清层次来背诵

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阿房宫旅游景点的导游,该如何介绍阿房宫。《阿房宫赋》起笔就总写阿房宫建筑奇伟、豪华奢侈,并且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层次清晰。

1.交代建宫的时代背景及巨大耗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宫占地之广,宏伟规模:“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阿房宫的建筑地形:“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学生导游到参观后进入阿房宫内部构造的介绍,过渡到“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由外到内,将视角转入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过渡自然。

4.楼阁再现,不计其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桥梁奇伟:“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6.宫室内部极尽夸张的手法:“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层次清晰了,思路明了,背诵时带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就事半功倍了。

二、联系生活好背诵

作家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说作家的写作源泉是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且符合生活逻辑的。这样在背诵《阿房宫赋》的时候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阿房宫的女子从哪里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这些女子在干什么?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早上第一件事是梳妆,梳妆的第一件事是打开镜子,所以后宫三千的女子同时打开镜子梳妆的效果就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梳妆结束后是洗漱,胭脂水粉必不可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为了美化房间,当然要点上时尚的香薰灯,也就是古代的香炉“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打扮停当,作为阿房宫内的女人不管是不是得到宠幸,最终是不是像杜牧自己所说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牵牛织女星”,心中当时的期待是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宠幸,这是她们生活的全部。“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生活的实际就是背诵的基础!

三、做好联想快背诵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背诵也需要联想、想象。一种就是相似联想。所谓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某一个特征出发,然后想到了具有这个特征的其他的事。如张同学勤学,笔者想到李同学勤学、王同学勤学、赵同学勤学,这就是相似联想。第二种是相对相反联想,由事物的某一个特征,想到了和这个特征相对相反的特征。这就是:说某某某勤学,联想到了某某人学习不大努力;某某某爱国,想到了某某某卖国。这就是相对相反联想。相关联想就是说根据事物的某一个特征,想到了和这个特征相关的其他若干事物的若干特征。我们运用联想来背诵《阿房宫赋》第三自然段中的一系列排比句,原文如下: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联想: 负栋之柱------------农夫(男)

架梁之椽------------工女(女)

钉头磷磷------------粟粒(吃)

瓦缝参差------------帛缕(穿)

直栏横槛------------城郭(住)

管弦呕哑------------言语(活动)

房屋建筑的步骤及规格 生活的实际【相关联想】

四、全面领悟来巩固

杜牧在晚唐时期写下的这篇《阿房宫赋》,源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渐趋没落。晚唐时期,多数皇帝不思进取,又多为政党、宦官左右。朝廷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都围绕着控制皇帝和政权进行的生死较量。尤其是宦官,利用亲近皇帝的时机,诱使皇帝耽于享乐,挟持皇帝以干预朝政,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杜牧在唐敬宗和秦始皇之间发现了惊人的相识之处,写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王族灭,表达出一个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呜呼”后引出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使用两个判断句,表达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后引申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称呼,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罗珺 深圳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518102)

上一篇:论如何上好新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下的语文课 下一篇:有效课堂教学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