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16 02:19:11

阿房宫赋教案篇1

———说阿房宫之广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说阿房宫之瑰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说阿房宫之奢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真的有阿房宫吗?真有这样的阿房宫吗?!

当我们终于等来有史第一次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我们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尤其是,当我们热火朝天于“项羽烧没烧阿房宫”论战不休时,其实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都被忽略———那如诗似幻般的阿房宫,真的有过吗?

究竟有没有阿房宫?

阿房宫传说两千年,凭什么断定它的存在?

铁证只能是当时代记述或实物。然而,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对记者坦言,迄今没发现任何这样的史物实证。北大历史系副教授刘华祝分析道,秦宫本应有档案,只是正处秦末八年战乱中心,荡然无存了,“秦始皇造的长城秦陵还看得见,但阿房宫的证明,也就后来《史记·秦始皇本纪》那句‘先作前殿阿房’了。”

问题是,一百年后司马迁的话,一定足信?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回答记者说:“的确可以有怀疑。但司马迁距离秦朝不过百年,就像我们讲民国初的事,应该不会出入太大。司马迁连商王世系年表都没写错,阿房宫的存在要肯定。”

不过有一点,所有的专家众口一词———即便阿房宫存在,也远不是杜牧说的那样大,至多只有1%。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电话那头斩钉截铁:“阿房宫压根没建成!”

阿房宫建没建成?

简直荒唐。千年盛传不衰的阿房宫,居然压根没建成?

几乎所有采访的专家都告诉记者,杜牧那是文学杜撰,凭空想象,“阿房就是一工地!”

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有秦咸阳宫遗址那样的,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可怎么连一个破碗片都不见呢?

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的理由是:《史记》本就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于是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都是杜牧乱写蛊惑了大众。”北大蒋非非副教授笑着解释,杜牧之所以捏造,是为了讽喻唐朝皇帝不要再大兴土木,“秦王朝如此,刚刚覆灭的隋炀帝不也因此吗,杜牧是妙笔生花,可骗苦了后代百姓!”

阿房宫到底有多大?

那么,阿房到底多大?杜牧那句“覆压三百余里”,是阿房宫之所以出名、几成历史地标的最主要理由。

“杜牧偷换概念,真要说300里,也只能是从咸阳到临潼‘关中计三百余’的全部秦宫,拿阿房来做个代表。更可能,300里是个夸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与众多专家看法一致,阿房宫的真正大小,应该就是《史记》所描述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这在今天是多大呢?专家算了算,汉代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1丈等于今天的3米左右,《史记》描述的阿房宫,大约是11万平方米,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四分之一。

问题又来了。这和最新探明的阿房宫夯土台基面积54万平方米,对不上。

张传玺副会长的解释是,阿房宫很可能像故宫太和殿那样,“54万”是托盘式的台基,而“11万”是主殿。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告诉记者,“‘54万’的确不如故宫面积大,但作为整体的建筑地基是全球第一了,秦皇暴政,可见一斑。”

阿房宫在哪?

想想挺奇怪———没有地面建筑,没有图纸留存,《史记》也只笼统提到阿房宫建于“渭南”,凭何划定如今的“遗址”就是遗址?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给记者做了一番推演:《史记》写明了,阿房宫的方位北不过渭河,南不过秦岭,这个范围内,就发现如今这么大一个土台子,也就承认阿房是它了。

但这显然还只是历史地理学的一种推定。“说到底,仅凭一个土台子,很难说一定就是阿房宫。”北大蒋非非向记者强调,考古上的事没铁证就什么也定不了。上海大学历史系谢维扬教授也坦言:“谁都希望民族光荣史存水落石出,但能讲几分就几分,别急。”

阿房宫烧过吗?

提到这个媒体正在爆炒的争论,最早提出“为项羽”的考古队李领队苦笑,诸多专家认为她说“阿房宫没烧过”太草率了,事情已经传到国家文物局,要她写报告。老太太脾气直,说还是那两字:没烧。

她领着记者在“土台子”上转一大圈———你看看你看看,这地上几万个孔打下来,哪有红烧土的痕迹?哪有草木灰的印子?没烧就是没烧。

记者在现场听到了“烧了”的一种新说法:中兴起过平整土地的“千亩会战”,外面那一圈长不出庄稼来的红烧土,早被刨了个干干净净。

李领队反诘:我们是打了1米多深才见夯土层,上面那一层是“浮土”。谁会吃饱了撑着,刨掉了红烧土,再堆上1米多高的“浮土”?

争来争去,在北大蒋非非看来,争的根本就是伪问题。《史记》上的确记载着项羽放过一把火,但这把“三月不灭”的火,烧的是“秦宫室”。项羽火烧阿房宫,那不过是杜牧的附会妄言,诗人言,不能当正史,哪用得着为项羽?

阿房宫有“瓦”吗?

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前几天某中央媒体报道“中国首次在阿房宫遗址出土完整秦宫铺瓦屋顶”。

瓦,是货真价实的秦瓦,但并非在54万平方米的“遗址”上出土,而是在其南边沿的三米之外。严格来说,这不是“秦宫”瓦,也不能证明“土台子”上建过秦宫,更不能证明阿房宫的存在。

能挖出瓦来,真的巧。原来,“土台子”的南边沿在地面上已没有痕迹。找啊,考古队的探孔往南一直打出去,不但找到南边沿,还在边沿外发现了6行筒瓦、5行板瓦的“铺瓦屋顶”。

既然都认为,阿房宫根本就没建起过,那么哪来屋顶的瓦?如果不是阿房宫的瓦,又是什么建筑的瓦?李领队说,这些谜有待更深入的考古发掘解答。

阿房宫赋教案篇2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想到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能够“,。” 3、屈原《离骚》中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4、《逍遥游》中“,”,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 6、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两个句子是:“,。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7、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 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 9、(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10、《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动物的鸣叫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 11、《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 12、《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 13、《庄子∙逍遥游》指出,宋荣子不但做到“________,________”,而且能够认清自身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1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和衬托了琵琶曲无穷的艺术魅力。 15、范仲淹在《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16、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 17、在杜甫《春望》中,写用手挠发、头发稀疏,甚至连发簪都挽不起来的诗句是:“,。” 18、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20、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1、《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烘托琵琶女的高妙的演奏技艺。 22、苏轼《赤壁赋》中的“,”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24、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 25、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圣心备焉”可见。 26、《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7、《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 28、《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9、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个句子是,。 30、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自勉。 31、《琵琶行》中的“,”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3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纯朴的民风。 33、《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解释的两句是“,”,表现了女子的温柔善良。 34、《诗经·氓》中以比兴手法暗示自己愁思无尽,且对男子忍耐有限,心意已死的句子是,。 35、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36、《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7、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 38、《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9、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率师北上,统一南北,以得到功勋美名的两句是“,”。 40、《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4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 ” 4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 43、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4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并由此过渡到“送别”。 4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46、在《离骚》中,屈原用“,”两句自白心志,表示自己要像古代圣贤所崇尚的那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47、李白的《蜀道难》中,“,”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48、世事无常,生命如雨如花,生活却时有不如意,每每感伤之余,我们往往会借助《琵琶行》中的“,”两句来抒发自己和他人境遇相似的感慨。 49、李白的《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50、《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51、《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音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52、《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借“,”两句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 53、《登高》中寄寓了作者飘零之感和伤逝之情的诗句是:“,。” 54、《论语》中,孔子说:“,。”这两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要紧密结合,不可偏废。 55、《过故人庄》中体现老友热情好客准备食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6、《离骚》中可以佐证“既因为屈原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他,又因为采集白芷而给加上罪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锦瑟》一诗的颈联是:,,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58、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59、《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60、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自己老病缠身的悲情紧密联系,高度概括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名句是“,”。 61、苏轼在《赤壁赋》“主客问答”中用小虫、米粒感叹人生短暂的两句是“,”。 62、《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6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64、《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山势高危,行人步履维艰、神情无奈的句子是:“,” 66、哲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的句子是: 68、《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 69、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70、《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 71、《阿房宫赋》一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质问的语气,强烈抨击秦统治者残民以自肥的两句是“,”。 72、《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是因为德行高的两句是,” 7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场景的句子是“,” 74、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75、《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76、《登高》中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77、李白《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神奇的两句诗是:“,。” 78、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79、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的缘故。 80、《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8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 8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 83、《荀子·劝学>中,“____,____”两句表达了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84、杜甫在《登高》中高度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 8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通过描写邹忌的身高和容貌来表现邹忌美男子特征的两句是“,____。” 8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阿房宫宫殿楼阁的接连不断和高大雄伟。 87、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88、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两句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8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90、《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9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因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 9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由神话传说讲到今日蜀道来历的句子是,。 93、《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人相处和谐、生活幸福的语句是,。 94、韩愈在《师说》中说的“,”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意接近。 95、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的一句是“,”。 96、李煌《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 9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一联,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壮观、豪迈的气概。 98、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向友人表明属地不可久留,用“,”规劝有人早离是非之地。 99、《赤壁赋》中“,”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笑声表现的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100、《赤壁赋》中“,”两句唱出了诗人在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帐。 101、《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却选择“,”。 参考答案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5.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0.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此句应注意“鹃”字) 1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此句应注意“渺”字) 1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句应注意“箸”字及“拔”字)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6.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8.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7.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有未悔。 4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5.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7.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5.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56.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9.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6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9.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7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7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7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7.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8.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7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8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8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日失丽 86.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8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0海内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9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9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9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4.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9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7.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8.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9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00.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0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阿房宫赋教案篇3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与环境

1、环境推进建筑的改革

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的构造物和人造的自然环境,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来源于人的需求。而人,首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这四大基本的需求,其中的“住”与建筑的关系就再密切不过了。当人类的祖先无法再继续飘摇不定的、风餐露宿的生活时,他们决定找个适合长期居住的地方建造居所;当先祖们不满足于只是建造遮风避雨的处所时,他们开始利用不同的材料建造各式各样的建筑;当先辈们经济富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建筑环境的品质要求也日渐提高。由此可见,历来的建筑都是在人为的努力和无为(即环境)的制约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人类在创造生存空间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空间环境所影响。这里所指的环境,不单单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建筑内部空间,而是更加扩大和延生了的空间。把建筑的概念从房间扩大到环境,把空间的概念从室内引向室外,进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正如国际建筑师学会立马会议文件《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中所说“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够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

环境成就建筑的艺术

每一个城市都是由一幢幢的建筑物所构成的,而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就构成了一个个的空间环境。

一幢建筑就是一个地标。它凝聚了建筑大师们的智慧。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大裤衩”大楼),杭州奥体博览城(“比基尼”大楼),苏州东方之门(“大秋裤”大楼),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广州电视塔(小蛮腰)等,无不在述说着现代建筑标新立异感极强的艺术风格。所谓“北有大裤衩,南有小蛮腰”——作为财富积累和炫耀的象征,人们赋予了这些建筑地标亲切感和幽默感。

一个庞大的建筑单体,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未免显得突兀、空洞、缺乏吸引力。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单体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更加突显的是城市建筑群体之间结构的连续性。所以,在品味一座城市时,这些地标建筑就像重音符能够使城市交响乐抑扬顿挫,相得益彰。这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高度上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建筑艺术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应该兼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空间造型的整合体。

建筑与文化

1、文化增强建筑的底蕴

建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是哲学、伦理、宗教、价值观念、美学思想、环境意识等精神因素的外在体现。随着历史文明进程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差异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也在建筑体系之间呈现交流融汇的大趋势。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更要突显我们华夏民族的文明历史底蕴。

从远古时代的“穴居”,到先古时代的“陋室”,再到文明时代的“易之以宫室”,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建筑特点,也促成了地域性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古代,讲究“浑然天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历来为众多的建筑大师所恪守。在建筑的选址上,要考虑到周围的地形地貌,当地的气候因素等,在建筑的方位上,中国建筑崇尚的最好方位就是背靠山,面朝水,阳光充足的自然方位。在中国的风水理论中,也以山南、水北为最佳自然方位。颐和园这座巨大的皇家园林,就是以人工建筑和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园中建筑群以万寿山的佛香阁为中心,亭台、楼阁、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的融为一体,高度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准则。

在现代建筑中,中华世纪坛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南面入口,是象征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圣火广场,北面的青铜甬道上镌刻着远古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的时间纪年。中华世纪坛的主体建筑由“乾”、“坤”两部分动静组成,“乾”是坛体上部转动的部分,雕刻着56个民族的图案浮雕,“坤”是坛体下部静止的部分。整体建筑动静呼应,气势雄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2、文化见证建筑的发展

“文化”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自然物,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建筑,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的变迁史反映了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的特点。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也曾经写过《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何等的建筑规模啊!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故宫其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建筑为“鸟巢”,是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建的主体育场。其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的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整个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新颖创新,简洁古朴,为2008年奥运会创造了独一无二而又史无前例的地标性建筑。

环境、文化与建筑共同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不仅仅用来满足人们的居所需要,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聚集,政治、经济、文化都将在建筑体系上有更大的发展。聚焦建筑群体、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我们要善待环境,尊重自然,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在“人归自然”的思想影响下,在人们追求宜居,和谐的文化底蕴下,讲究生态设计的建筑以及建筑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由建筑作品与建筑群体表达出来的文化韵味,社会意义,能引发环境使用者或者社会大众的共鸣与联想,使建筑、环境、文化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激发了建筑在环境中的生机与活力,彰显了建筑在文化上的造诣。

参考文献:

《建筑、文化、人生》韩增禄、何重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

一版

《环境艺术教育》杨文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打开城市百宝盒》阮如舫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概论》赵安启、胡柱志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阿房宫赋教案篇4

“缩板以载,作庙翼翼。”这出自《诗经・大雅》中《》一诗,描述周代的人们建造宗庙的盛况,可见在当年,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已经颇具规模。无论是故宫、颐和园那样雄伟的皇家建筑群,还是老北京恬静的四合院,抑或深山中的寺庙宫观和江南婉约的私家园林,都有着从3000多年前一路传承下来,让人一眼便可认出的“中国风”。它们往往有曲线优美的屋顶,像鸟翼一般舒展,呈现出木结构独有的魅力。晚唐文学大家杜牧在其代表作《阿房宫赋》里,对中国建筑风格极尽溢美之词:“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的壮美跃然纸上。 南京江宁织造府,中国传统的官府和园林建筑

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最鲜明的风格之一,或许就是兼顾实用和礼数的屋顶体系。根据不同的屋顶式样,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房屋的大体用途,或者说它们(及其主人)在城市中的“等级”。而在屋顶内部,精致的榫卯结构,让木制构件彼此结合,无需钉子或粘合剂,也同样坚固耐用。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式大屋顶也是科学的设计。以木材构造房屋主体结构的建筑模式,意味着防腐是建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拥有了独特的大屋顶设计,这样的屋顶不仅笼盖了屋身,挑出较远的屋檐,也会对墙体、(木制)门窗和夯土台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消除了大屋顶给人们的压抑感。屋顶四面的屋檐,配合交错相扣摆放的圆弧状瓦片,可以让雨水由拱起的瓦片流到下凹的瓦中,从而被导到屋檐的边缘流到地下,保证了房屋本身的干燥。因此,尽管中国传统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分成了多个“流派”,但大屋顶仍然标示着它们“出自同门”的“血统”。

四合院背后的管理科学

除了标志性的大屋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北京四合院,它充分反映出元明两代建筑管理科学的成就。

元灭金战争之后,位于今天北京城南部的原金中都迅速衰败,新建的元大都因而成了“白纸上画出来”的城市,拥有先规划再建设的优势。当年的城市设计者选择了《周礼・考工记》中给出的“棋盘式”建城方案,先规划贯通城市的主干道,再规划与它们平行或垂直的不同等级的道路,最后根据基本一样的图纸,用一个个院落迅速“填充”被道路分割而成的地块,打造一座模块化的城市。明初营建北京城时,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将整座城市当成巨型四合院来设计。紫禁城是北京城里最大的四合院,也相当于北京城这座四合院的内院。而在城市的其他区域,不同等级的四合院成为贵族、各级官员和平民等不同级别的人员的居所,城市结构同样是模块化的。 标题 四合院为一家人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棋盘式”的建城方案,让人们不易迷路,而这种安全感又被四合院本身的规制所强化。四合院分为内院和外院,只要关闭大门,路人就不可能看到院内的情况;即使有宾客来访,大多也只能停留在外院。于是,四合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居住者的私密空间。

但对于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来说,他们的居所又为他们提供了颇为宜居的环境。在几乎没有公园,只有皇家园林的古代北京,四合院就如同一个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不仅满足了人们居住和饮食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观看绿色植物和鸟、鱼等宠物放松心情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四合院内院的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这就为居住在院内的一家人创造了大量交流的机会,使几代人之间保持着浓厚的感情,也让北京城的氛围变得安详起来。

知识链接 “唐风”影响下的日本古建筑

基于日本列岛盛产木材的特点,日本人喜欢建造通透轻盈而且工期较短的木构架房屋。隋唐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在中日交往中被日本引进,极大地改进了公元1世纪基本成型的日本传统木建筑风格,使日本建筑也采用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但日本建筑同样也保持着自身特色―尤其重视并擅长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

木结构建筑因为“以柔克刚”而利于抗震,能够适应日本列岛多地震的环境;但因为木材易燃,如果房屋过于密集,也容易成为火灾的温床。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江户(今天的东京)因为要优先保证武士和僧侣的用地需求,使町人(平民)居住区极端拥挤,时常发生火灾,以至于在日本有“火灾与斗殴是江户之花”的自嘲性说法。日本的城市消防体系,也在木建筑与火灾的“斗法”中逐渐发展起来。 在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华回乡文化园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情

雪域高原上的建筑奇迹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高海拔环境塑造了这里的建筑风格。首府拉萨的海拔已经高达3650米,是典型的高原城市;而比拉萨海拔更高、空气更稀薄的城镇,在也有不少,珠穆朗玛峰附近的绒布寺甚至位于海拔5100多米的地方,被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宗教建筑群和居民点。

青藏高原由于高海拔而寒冷,也比较缺乏采暖所需的燃料,但又因为空气稀薄使得日照更为强烈。在这样的条件下,房屋的光照就成为温暖的关键。为了拥有更好的光照条件,绝大部分传统的建筑,都会采用南向建筑,而且尽可能避免纵向尺寸大于横向的房屋设计,减小房屋进深(与房间的主采光面垂直方向的深度)。而且,传统的民居建筑通常不会超过3层楼,彼此间尽量避免相互遮挡,以最大限度地获取阳光,即使在严冬也不会让室温过低。 巴黎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内景 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玫瑰窗和彩色玻璃画是其亮点

出于保温的需要,传统建筑的窗户尺寸都比较小。窗户黑色的边框,民间传说取法自象征吉祥的牦牛头,但也因为黑色吸热而无形中增强了房屋的取暖能力。如果建筑物不止一面开窗,那么朝南的窗户通常会相对放大一些,在接收阳光和保暖之间寻求平衡。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建筑,还可能会在东南方设置“拐角窗”,由此利用初升太阳的光芒,以求尽快度过最为难熬的黎明。

尽管环境艰难,建筑仍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使相当多的建筑融合了中原地区、本地,以及与中国相邻的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建筑风格,成为喜马拉雅山脉两侧文明交往的见证。坐落于拉萨市中心,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大昭寺即是如此。

位于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更是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建筑瑰宝。由于需要承担重要的宗教和政治职能,布达拉宫修建得极为坚固。它的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为了进一步加固墙体,一部分墙内还被灌注了铁汁。在寒冷而缺乏氧气的青藏高原上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其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也正因如此,布达拉宫被认为是雪域高原上的建筑奇迹,成为拉萨乃至的象征。 在挪威特罗姆瑟北面的岛屿上,沿着海岸公路分布着众多的木屋

沙漠绿洲别样建筑风情

沙漠中星星点点的绿洲,同样孕育着适应这一环境的文明。几千年来,不同的文明在沙漠中谱写了种种建筑史上的传奇: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还有后来居上的阿拉伯建筑。

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为阿拉伯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公元751年怛罗斯战役之后,阿拉伯人学到了中国造纸术,极大地方便了书籍的著述、抄写与文化的传播。在吸收了储存于波斯的古希腊人的科学著述,并汲取了古印度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阿拉伯科学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于此后的几个世纪,在医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阿拉伯建筑也得益于科技特别是数学的发展而大放异彩。

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因此传统的阿拉伯建筑,通常会以复杂的几何分形图案、艺术字体和书本形状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装饰。这样的设计思路,让阿拉伯建筑既令人着迷又引人深思,在庄重和变化之间形成出色的平衡。而想要做出这样的设计并将其付诸实施,显然有赖于数学的支持。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西亚、北非和中亚的很多清真寺,以及其他一些地标建筑上,看到复杂而精致的几何图案装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禁寺(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寺,以及伊朗的伊斯法罕清真大寺,都是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而在中国和西欧等地,也有不少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以及其他一些地标建筑物,呈现出浓郁的中东风情。

阿拉伯人的科技成就,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装饰设计方面。沙漠地区水源极为珍贵,这让人们喜爱郁郁葱葱,充满生命气息的园林。在建造园林时,阿拉伯人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特别重视对水的运用和控制。封闭式的建筑群与特殊的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在沙海里难得的绿洲之中,打造了由人造水体、凉亭和人工栽种植物组成的美丽花园,成为引人入胜的安逸所在。

知识链接 地窝堡机场的独特含义 在挪威特罗姆瑟,木屋并不鲜见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机场名叫“地窝堡国际机场”,而“地窝堡”这个名字,就记录了这座沙漠城市的郊区曾有不少“地窝子”的历史。所谓“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比较简陋的民居,其主体是一个深约一米的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半米高的矮墙,房顶用草叶、泥巴和树枝等物混合构成。这种半地下式的原始建筑,却可以有效抵御沙漠附近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只是通风条件比较差。如今,这样的居所在乌鲁木齐已经基本消失。但机场独特的名字,保留了这座城市艰苦奋斗的印记。

砖石建筑营造欧式浪漫

从南欧的雅典和罗马,到西欧的巴黎和巴塞罗那,许许多多的欧洲城市,都洋溢着“浪漫”的气场。前往这些城市的游客们,往往会为城市中古老而华丽的砖石建筑而倾倒。

欧洲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从那时起,欧洲大型建筑就开启了使用砖石建构的定例。古希腊人的审美观,让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有着极具冲击力的明快线条。而古希腊人的数学成就,也影响到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黄金分割率的引入,让建筑具有了视觉上的和谐;尺规作图“三大不可能问题”中的“倍立方问题”,也就是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体积的两倍,传说也源自于一项神庙改建工程。如今,位于雅典市中心卫城山丘上的雅典卫城,被认为是古希腊建筑水平的代表。虽然它的一部分建筑在历史上遭到破坏,但幸存至今的部分,仍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壮美。

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建筑设计思路,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立柱同拱券的组合,让建筑结构拥有更好的承重能力。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万神殿,以及分布在西欧各地的剧场和引水渠遗迹,都宣示着这项创新的生命力。然而,随着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特别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部分古罗马的建筑知识逐渐散佚甚至失传。漫长的混乱年月之后,在公元10世纪,欧洲效法昔日罗马建筑的“罗马风建筑”逐渐定型。此后,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风格建筑与洛可可风格建筑各领,在砖石建筑这条主线之上加以创新,营造出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欧洲式建筑文化。

或许是出于对古希腊科学与理性传统的珍视,在走出西罗马灭亡后的“黑暗时代”,重新恢复秩序之后,欧洲人致力于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与建筑物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使用体验和艺术效果。

比如说,在哥特式建筑兴盛的时代,彩色玻璃被大量引入,成为兼具艺术和实用的装饰物。12~13世纪修建的巴黎圣母院,作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精致的彩色玻璃“玫瑰窗”不仅代表着当年的建筑师对用光的探索,也因其华美而成为教堂的重要“标签”。而在巴黎的国立中世纪博物馆里,也有很多来自被拆解教堂的玻璃画,让人们得以回望当年充满虔诚气场的欧洲社会风尚。

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是摒弃了当年流行的巴洛克风格,回归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它的标志性房间“镜厅”,则与17世纪法国在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在那个电灯远未发明的时代,让皇家舞会会场兼顾容量和亮度,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为了满足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心目中的“极致奢华”,法国建筑师朱尔斯・阿杜安・芒萨尔(小芒萨尔)运用当时前沿的光学理论,设计了别出心裁的“镜厅”。厅内长廊的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则是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的17面落地镜。这些镜子与拱形窗门一一对应,把窗门外的蓝天、景物完全映照出来。同时,厅内3排挂烛上的32座多支烛台,以及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所点燃的蜡烛,也经镜面反射,形成约3000烛光(物理单位)的亮度,把整个大厅映照得金碧辉煌。即使在今天,镜厅也仍然是凡尔赛宫最为闪耀的瑰宝。

拓荒与探险,木屋做前哨

在中国式建筑、欧洲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这3大体系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建筑,似乎不属于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这些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便是看似平淡无奇,却最为质朴实用,在人们探险、拓荒时提供贴心帮助的木屋。

美国西部片的场景,通常是由若干木屋组成的沙漠小镇。这些简陋却实用,而且易于搭建的房舍,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真实写照。如果说19世纪的美国拓荒者钟爱木屋,并将其传承至今,更多是因为木屋易于搭建而且冬暖夏凉;那么北极圈内的居民选择木屋,就更多是为了适应极地的严酷环境。

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居民点比比皆是,有一些甚至发展为相当规模的城市。极地的严苛环境,要求这些城市的建筑必须既能保暖,又可以抵御环境的侵蚀,这使不易导热又能适应剧烈温差变化的木材,成为很多早期极地建筑的首选材料。在位于北纬69度,被誉为“北极之门”的挪威特罗姆瑟,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木造建筑比比皆是。地球上最接近北极的城市,北纬77度的挪威朗伊尔城,也拥有大量的木屋。

阿房宫赋教案篇5

关键词:无形之物 感觉 声音 通感 比喻

大千世界有一种无形之物,没有实体形象,如感觉、声音、时间、灵魂、气味等。其中感觉和声音,具有无形无影、不可目睹、不可触摸、稍纵即逝等特点。如何描绘二者呢?在文学创作中灵活采用通感、比喻等手法,便可使之化为多姿多彩,情趣充盈的有形之物。

一.用通感、比喻描写感觉

通感写感觉是用看似不太符合常情常理的独特感觉去摹写、表现一般的非常简单的感觉。比喻则是根据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点,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化腐朽为神奇。

1.意觉化为视觉。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不过横塘路》)诗人用“烟草、风絮、梅雨”状写愁之深广,使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感彩。再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诗人妙用通感写愁,愁有重量可用船载,而词人担心船小载不动,由此可见愁之沉重。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以汩汩东流的一江春水比喻无穷无尽的亡国仇恨,滔滔不绝,如在眼前。

2.视觉化为触觉。如“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朱自清《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绿色的河水本是观察所见,在此却变成了“冷绿”,好像带来寒气,让人感到像风雨天一样的凄凉,此绿成了触觉之物。再如“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用触觉写视觉,说人们在宫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好像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寒冷。

3.视觉化为嗅觉。如“父亲闻到了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莫言《红高梁》)“黄红相间”是视觉,“甜”是味觉,“腥”是嗅觉,一个“闻”字却把视觉转变成了嗅觉和味觉。

4.嗅觉化为听觉。如“微风过外,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花香本是嗅觉感知的,在此却被写成了听觉感知的对象,突出了花香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特点。用嗅觉来表现听觉,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5.视觉化为听觉。如“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作者巧用通感,将视觉可感的光和影组合而成的塘上月色图转化为听觉可感的美妙乐曲,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定型的光影图画转化为可闻可感的艺术形象――乐符,创造出了清幽朦胧的美妙意境,增添了散文的审美情趣。

二.用通感、比喻描写声音

通感描绘声音是调动其他感觉来表现声音的各种特征,实现声音的转移显现。比喻则是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赋形于声,把抽象、神秘、陌生的声音转化为具体、通俗、熟悉的事物形象。

1.听觉化为视觉。如“像知了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也似的声音”。(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无形的声音变成了有形的艳丽芬芳的百合花,色香诱人。再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用视觉和触觉写听觉,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暖意,像春光那样融合。

2.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声:“如急雨”、“如私语”,如“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一连串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具有不同音色、音强、音高、旋律和节奏的琵琶声,激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魅力无穷、出神入化的琵琶声变得具体可感,绕梁不绝。

3.博喻多彩,一本数花。博喻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形式,其基本格式是“甲像乙,像丙,象丁”。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先摹其声,然后连用多个比喻写其不同特点,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形象动人,出神入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有道:柳叶西出却向东,不是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叶来形容。以柳画风的技巧,与描绘无形之物的技法是相通的。巧妙运用通感、比喻等,就可以把“无形之物”描绘成形象优美、魅力四射的“有形之物”。

阿房宫赋教案篇6

【关键词】西安;城市;历史;展望;变迁;布局

一、历史与变迁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旧唐书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唐都城长安。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二、城市布局---古与今

西周丰镐二京遗址位于沣河两岸,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由此可见,丰镐京城为方正城郭,“井”式骨架道路。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亲自设计、亲自督察下,大规模的营建开始了。商鞅先是选定高亢的咸阳原作为都城基址,修筑高大的冀阙,冀阙宏伟壮观,站立其上,远眺终南,俯瞰渭河,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冀阙成为定都的重要标志。阙,又称“象魏”,是立于宫门或城门外的高层建筑物,是出列教令的地方。秦都咸阳建设,先从冀阙开始,不仅表明商鞅要在这里公布变法条令,而且要突出变法的地位,表明变法的决心。秦咸阳都城建设把首都的建设放在一个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来进行,王宫修建在咸阳二道原的最高处,民间手工业作坊则远离宫殿区避免了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当时咸阳城市的居民主要成分是手工业者和各类商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首都的西部和西南部,农业劳动者主要分布在市郊。秦都咸阳虽然在秦孝公和商鞅之后有了不断的、更大的扩建,最终形成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规模。汉高祖元年(前202年),刘邦下令于 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太祖三年(前200年)又命萧何建造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自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开始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建工程达到巅峰,先后征招共累计14万人筑墙,至惠帝五年秋(前190年)城墙方完工。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等;于城南开设太学;在城西扩充秦朝所留下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筑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汉长安城,是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等十朝的首都,隋代在其东南侧营建新都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后这里被永久废弃,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三、文化脉络与未来展望

两周时代西安建筑的形式周代建筑特征城市形态:大小城制度建筑形态:高台建筑类型普遍出现,轴线规划的思想,等级制度:最基本要尊崇的原则斗拱的使用:开始出现砖的使用:战国砖量尺寸有规律瓦的使用:春秋时仍不普遍,战国时瓦的尺寸一般都很大。秦汉时期建筑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现存陵阙建筑分析汉代建筑结构当较后世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汉砖石画像及部分画像石墓的结构来看,独立承重结构的支柱在当时已被广泛采用,墙内柱及半附墙壁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顶整个荷载的主体。从现存画像砖石建筑图形和建筑遗址来看,大部分厅堂和阁楼都有高高的台基,单体建筑台基面积较小,宫殿区或多层连片建筑台基面积较大且变化丰富。至隋唐时期建筑形式逐渐丰富,隋唐对外交往广泛,西境一度到帕米尔以西的中亚一带,商业活动远及阿富汗、波斯、大食,并间接与东罗马来往。外来文化,包括宗教、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以及器用、习俗纷纷传入,建筑自难避免。但此时中国建筑体系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与国家礼制、民间习俗密切结合,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要,成为稳定的建筑体系,外来的建筑体系已不能动摇它。只有外来的装饰图案、雕刻手法、色彩组合诸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

为构筑国际化大都市,行政中心北迁,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促进西安与咸阳经济真空地带的发展,使得周秦汉唐的心脏再次有韵律的跳动。结合本土文化精髓设计现代唐式风格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现有经典设计作品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女士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整个庭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楼簇拥着中央殿堂,整个建筑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未来规划老城区依旧把我汉唐遗风,促进文化符号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适当创新。不仅仅流于形式且切中精华让西安的工作生活的人自豪发扬传统,让海内外游客穿越时空碰触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中心。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2009(8)

[2]潘谷西.《营造法式》解读.2005(11)

[3]吴宏岐,史红帅.关于清代西安城内满城和南城的若干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0(03)

阿房宫赋教案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提质增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49-01

减负提质增效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苦,对语文学习比较被动,好像除了背诵还是背诵,顾名思义,减负提质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们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定教,研究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从备课入手,让我们的教学能力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提供脚手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塔桥。

一、抓好课前的预习预设

上课前,我们备课时根据教材,编写预习提纲分发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中的习题。

在预习《前方》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曹文轩个人生平,识记字音:迁徙( )袭( )击 按捺( )不住 颠簸( )外,我们还提出了两个开放性作业:

(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富有文采与人生哲理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理解或理由。(至少两处)

(二)请根据文中的3―7节,说说在文章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我想这样安排就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自主查漏补缺,完成主动探寻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在预习案写下自己的心得、经验,老师在课堂上一推广,学生自然兴奋异常,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孩子,经不起挫折却好表现,预习案正好给予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有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推广他的学习经验或心得,其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自然就提升了;有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就高了。通过预习,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困惑,就让老师学生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效率不高也难。

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也会争辩,他们常常为预习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辩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赋予文本新的注释,我们也发现,学生更喜欢亲近老师了,他们会有针对性来在课前来询问问题,这让我们课堂更充满魅力和期待。预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预热过程,是提质增效的蓄势储存能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效果很好。

预习,就是帮助明确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语文预习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落到了实处,提前点燃了学生学习文本,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热情,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预习提纲与预习作业上新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次日收齐,然后,我们老师逐步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并把学生困惑修订到我们教案里,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做好准备与预设。

二、抓好课中的训练与巩固

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互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当堂训练的巩固实践操练,尽量减少我们指导与讲解,争取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我们的老师更多的对突出问题做补充性讲解、对疑难问题做拓展性讲解,让位于学生,给学生主体性参与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环节,主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结构的理解与反馈,二是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析,通过这样的处理,活化了课堂学习语文的氛围,给学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上,对于文本解读,我们这样设置问题: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绪?词人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词人哪一首词中也说到雁?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会伤心些什么呢?我们通过这样的引领,把学生带入了词的意境中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接着,我们把学生带入小组讨论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深化学生的认识,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美好的向往和福祉。在讨论环节,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这首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

在讨论环节,我们老师少讲或不讲,由学生互动,相互讨论,不规定答案,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去参悟,依靠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抓好课尾总结与延伸

学生交流环节之后,我们要适当对学生所学进行当堂检查,不留尾巴,突出方法的指导,意在让学生能够及时记忆和巩固,我们的检查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以基础性和知识性为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看到自己的记忆与巩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适当拓展。

比如学习《阿房宫赋》后,我们让学生自学杜牧的另一首《过骊山作》诗,请学生找出《过骊山作》中的后两句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哪句内容一致?简要概括《过骊山作》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通过这样比较与延伸,我们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课外,突破课本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以课本为母本,去尝试学习相近的文本,这样,让学生根植于课本的方法有了用武之地,让学生的思维有突破性的发展和领悟。

在学完《屈原列传》和《报任安书》之后,我们把学生分成两组,以选择生和选择死为话题,进行写作辩论,在课中让这两组的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深入的探讨交流,完善了自我超越,实现了对文本的穿越。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减负增效提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坚守与坚持,我相信,只要能够抓好课前的预习预设、课堂上的训练巩固、抓好课尾的总结与延伸,减负提质增效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阿房宫赋教案篇8

(一)要深入研读文本。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下。备课前,教师要从普通读者、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深入研读文本。作为普通读者,认真品读文本,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艺术美;从学生的视角阅读,考虑学生要学什么,不学什么,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和兴奋点;从教师的角度去把握教材和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等。教师只有这样深入而有效研读文本,把握教材内容,才有可能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视角。

(二)要关注学生主体性。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对教材的选择、已有知识的建构及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需要等,即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是源于外部压力的应付,而是出于内心的热爱和兴趣。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视角,要关注学生的自我需求和自我超越,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创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有所得,习有所进。

二、选择“有效视角”的四种途径

(一)从标题入手提纲挈领。从标题的关键词入手确定提问的视角,既能切中肯綮,又能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例如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扣关键词“退”进行提问:如果没有烛之武,佚之狐会“见秦君”,能退秦师吗?文本主要写郑国被秦晋重兵围困时,烛之武凭借不同凡人的智谋和口才,智退秦师,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读这篇文章,很多人只关注烛之武,而忽略佚之狐。实际上,佚之狐也是关键人物,没有他,郑国就不可能有机会派烛之武退秦师。因此,这个问题表面看是探析佚之狐,实际是探析烛之武。佚之狐能不能成功,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烛之武退秦师的本领,答案是肯定没有。他没有烛之武退秦师的能耐(不勇、狡猾),但有自己的能耐,如善于洞察时事人情,善于知人善荐等。因为他,烛之武的个性才更加鲜明,这正是《左传》写人的高明之处。所以,紧扣标题设计这个问题,并结合相关情节,对人物、主题及刻画人物技巧等进行解读,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连贯流畅。

(二)提炼文中隐藏的主题词。除标题的关键词外,文本中还有一些词语好像很不起眼,但只要仔细挖掘,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教学价值。如《阿房宫赋》的“奢”,课文从宫殿、宫女、宫宝三个层面铺叙秦之“奢”;秦也因“奢”而亡而令后人哀之,秦朝统治者的贪婪荒淫在穷“奢”中彰显,秦朝百姓的怨愤在穷“奢”中爆发,秦朝的灭亡在穷“奢”中注定,因此以“奢”为有效视角进行提问:(1)作者是从哪几个层面来表现秦之“奢”?(2)表现秦之“奢”时,写法有何异同?(3)作者极力表现秦之“奢”,其用笔是不是“奢侈”了一点?这三个问题涵盖了赏析文本的形象、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连贯层进,简洁明晰。

(三)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或语段。关键语句指内容上的主旨句,结构上的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以及文本反复出现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之纲领,是撬开文本的一个支点,选择这些语句作为课堂提问的视角,就能高屋建瓯,以一驭万。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第二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一个总起句,第一个“对于”是就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而言的,第二个“对于”就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理论贡献方而言的,这是马克思人生的两个伟大贡献,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抓住这两句就抓住了此文提问的最佳视角。《咬文嚼字》末段的“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胡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全文实例的旨归句,是理解所有实例的标签,以此为课堂提问的视角,可以避免教学零散与琐碎。

上一篇:彩色的梦教案范文 下一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