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格式范文

时间:2023-10-12 14:36:14

书信的格式

书信的格式篇1

一般来说,求职信是属于书信―类的,故其基本格式也应当符合书信的一般要求。一个人的书信如果写得精彩,那么可以肯定他的求职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求职信的基本格式与书信无异,主要包括收信人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和附录共六个方面的内容。   称呼:求职信的称呼与一般书信不同,书写时须正规些,如果写给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可用“尊敬的××处(司)长”称呼;如果是“三资”企业首脑,则用“尊敬的××董事长(总经理)先生;如果是各企业厂长经理,则可称之为“尊敬的××厂长(经理)”;如果写给院校人事处负责人或校长的求职信,可称“尊敬的××教授(校长、老师)”。   求职信不管写给什么身份的人,都不要使用“××老前辈”、“××”师兄(傅)”等不正规的称呼。如果打探到对方是高学历者,可以用“××博士”、“××硕士”称呼之,则其人会更为容易接受,无形中对你产生一种亲切感。   正文:求职信的中心部分是正文,形式多种多样,但内容都要求说明求职信息的来源、应聘职位、个人基本情况、成绩等事项。首先,写出信息来源渠道,如:“得悉贵公司正在拓展省外业务,招聘新人,且昨日又在《××商报》上读到贵公司招聘广告,故有意角逐营业代表―职。”记住不要在信中出现“冒昧”、“打搅”之类的客气话,他们的任务就是招聘人才,何来“打搅”之有   如果你的目标公司并没有公开招聘人才,也即你并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招聘新人时,你可以写一封自荐信去投石问路,如“久闻贵公司实力不凡,声誉卓著,产品畅销全国。据悉贵公司欲开拓海外市场、故冒昧写信自荐,希望加盟贵公司。我的基本情况如下……”这种情况下用“冒昧”二宇就显得很有礼貌。   其次,在正文中要简单扼要地介绍自己与应聘职位有关的学历水平、经历、成绩等,令对方从阅读完毕之始就对你产生兴趣。但这些内容不能代替简历,较详细的个人简历应作为求职信的附录。   最后,应说明能胜任职位的各种能力,这是求职信的核心部分。目的无非是表明自己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与要求相关的特长、兴趣、性格和能力。 总之,要让对方感到,你能胜任这个。在介绍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时,一定要突出与所申请职位有联系的内容,千万不能写上那些与职位毫不沾边的东西,比如你应聘业务代表一职,印在求职信中大谈“本人好静,爱读小说”等与业务无关的性格特征,结果肯定是“玩完”。   结尾:一般应表达两个意思,―是希望对方给予答复,并盼望能够得到参加面试的机会;二是表示敬意、祝福之类的词句。如“顺祝愉快安康”、“深表谢意”、“祝贵公司财源广进”等,也可以用“此致”之类的通用词。   最重要的是别忘了在结尾认真写明自己的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如果让你的亲朋好友转告,则要注明联系方式方法以及联系人的姓名以及与你的关系,以方便用人单位与之联系。   署名: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直接签上自己的名字即可。国外一般都在名字前“你诚挚的、你忠实的、你信赖的”等之类例形容词,这种方法不能轻易效法。   日期:写在署名有下方,应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年、月、日都全写上。   附录:求职信一般要求和有效证件一同寄出,如学历证、职称证、获奖证书、身份证的复印件,并在正义左下方――注明。

书信的格式篇2

英文书信通常由下列五个部门构成:

信头包罗写信人地点和写信日期,通常写在信笺的右上角。在比力熟识的朋侪之间的通讯,写信人的地点常可略去。本课的信头就只写了写信日期,而没有写信人的地点。日期通常有下列两种定法:

(a)月、日、年:如August 一五, 二零零__

(b)日、月、年:如一五th august, 二零零__

地点的写法通常是由小到大,如:门牌号、街道名、市(县)名、省名、国名(邮政编码通常写在都会名之后)。这同中文书信的地点写法完全相反。地点可以写一~三行,日期写在地点的下方(见信笺款式)。

地点的写法通常是由小到大,如:门牌号、街道名、市(县)名、省名、国名(邮政编码通常写在都会名之后)。这同中文书信的地点写法完全相反。地点可以写一~三行,日期写在地点的下方(见信笺款式)。

B 称谓(Salutation)英语作文写信格式

称谓指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谓,如Dear Xiaojun,写在信头的下方和信笺的右边。称谓一样平常用Dear…或My dear…扫尾,称谓后一样平常用逗号。

地点要由小到大。

b.朋侪间的信函无需加上写信人地点和收信人地点。

c.称谓语用Dear+姓(正式),Dear+名(朋侪间)。十分任意的函件可直呼其名。

d.末端语或竣事语可凭据现实环境用: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With)best wishes/regards!

All the best!

Good Luck!

Give my best wishes/regards to……!

e.题名也分正式与非正式两种:英语作文写信格式

正式:“Yours sincerely,”、“Yours faithfully, ”或“Sincerely yours,”、“Faithfully yours. ”

非正式,朋侪间等:“Love, ”大概“Yours ever, ”

g.写信工夫可用月、日、年款式或年、月、日款式。

书信的格式篇3

第二章上市交易公告书

第一节重要声明与提示

第二节基金概览

第三节基金的募集与上市交易

第四节持有人户数、持有人结构及前十名持有人

第五节基金主要当事人简介

第六节基金合同摘要

第七节基金财务状况

第八节基金投资组合

第九节重大事件揭示

第十节基金管理人承诺

第十一节基金托管人承诺

第十二节基金上市推荐人意见

第十三节备查文件目录

第三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上市交易的信息披露行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基金法》)及《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订本准则。

第二条

凡根据《基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发售基金份额并申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规定编制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

第三条

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其董事应当保证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就其保证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基金托管人应当保证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中基金财务会计资料等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四条

本准则的规定是对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凡在基金招募说明书披露日至本上市交易公告书刊登日期间所发生的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不论本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基金管理人均应披露。

第五条

若本准则某些具体要求对基金确不适用的,基金管理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披露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做出适当修改,同时予以说明。基金管理人未披露本准则规定内容的,应以书面形式报告基金上市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同意,并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六条

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封面应载明基金名称、“上市交易公告书”字样和公告日期等。

第七条

基金份额获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后,基金管理人应在基金上市交易日前三个工作日,将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至少登载在一种由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及基金管理人的互联网网站上。在指定报纸上刊登的上市交易公告书最小字号为标准五号字。

第八条

在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披露前,任何当事人不得泄露与其有关的信息,或利用这些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九条

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方式履行置备义务。

第十条

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公开披露后第二个工作日,基金管理人应将上市交易公告书报送中国证监会,报送时应采用电子文本及书面报告两种方式,书面报告不得少于二份。

第二章上市交易公告书

第一节重要声明与提示

第十一条

在上市交易公告书显要位置作重要声明与提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本基金上市交易公告书依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上市交易公告书的内容与格式>》和《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份额上市交易规则》的规定编制,本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本基金托管人保证本报告书中基金财务会计资料等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对本基金上市交易及有关事项的意见,均不表明对本基金的任何保证。凡本上市交易公告书未涉及的有关内容,请投资者详细查阅×年×月×日登载于××报刊和××网站的本基金招募说明书。

第二节基金概览

第十二条

列示以下内容:基金简称、交易代码、截至公告日前两个工作日的基金份额总额和基金份额净值、本次上市交易份额、上市交易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日期、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上市推荐人等。

第三节基金的募集与上市交易

第十三条

披露本次上市前基金募集情况,至少包括:基金募集申请的核准机构和核准文号、基金运作方式、基金合同期限、发售日期、发售价格、发售期限、发售方式、发售机构、验资机构名称、募集资金总额及入账情况、基金备案情况、基金合同生效日及该日的基金份额总额等。

第十四条

披露基金上市交易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基金上市交易的核准机构和核准文号、上市交易日期、上市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基金简称、基金交易代码、本次上市交易份额、未上市交易份额的流通规定等。

第四节持有人户数、持有人结构及前十名持有人

第十五条

分别列示截至公告日前两个工作日基金的下列信息:基金份额持有人户数、平均每户持有的基金份额;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及占总份额的比例;基金前十名持有人的名称、持有份额及占总份额的比例等。

第五节基金主要当事人简介

第十六条

列示基金管理人的下列信息:管理人名称、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注册资本、注册地址、设立批准文号、工商登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文号、经营范围、股东、内部组织结构及职能、人员情况、信息披露负责人及咨询电话、基金管理业务情况简介、管理本基金的基金经理(或基金经理小组成员)的姓名及主要经(学)历等。

第十七条

列示基金托管人的下列信息:托管人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注册地址、专门基金托管部门的负责人、人员情况、信息披露负责人及咨询电话、托管业务情况简介等。

第十八条

列示基金上市推荐人的下列信息:推荐人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第十九条

列示基金验资机构的下列信息:验资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经办注册会计师及联系电话等。

第六节基金合同摘要

第二十条

摘录基金合同的部分内容,至少应包括:

(一)基金份额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权利、义务;

(二)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召集、议事及表决的程序和规则;

(三)基金收益分配原则、执行方式;

(四)作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报酬的管理费、托管费的提取、支付方式;

(五)与基金财产管理、运用有关的其他费用的提取、支付方式与比例;

(六)基金财产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限制;

(七)基金资产净值的计算方法和公告方式;

(八)基金合同解除和终止的事由、程序以及基金财产清算方式;

(九)争议解决方式;

(十)基金合同存放地和投资者取得基金合同的方式。

第七节基金财务状况

第二十一条

简要列示在基金招募说明书中已披露的财务会计资料(若有);列示基金募集期间相关费用明细及节余;简要披露基金发售后至上市交易公告书公告前的重要财务事项。

第二十二条

披露截至公告日前两个工作日当日的基金资产负债表。

第八节基金投资组合

第二十三条

按《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4号<基金投资组合报告的编制及披露>》等相关规定披露截至公告日前两个工作日当日的基金投资组合情况,包括:

(一)基金资产组合情况。

(二)按行业分类的股票投资组合(若有股票投资)。

(三)按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股票明细(若有股票投资);指数基金若兼具积极投资和指数投资的,应分别按积极投资和指数投资列示前五名股票明细。

(四)按券种分类的债券投资组合。

(五)按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债券明细。

(六)投资组合报告附注。

第九节重大事件揭示

第二十四条

列示基金发售后至上市交易公告书公告前已发生的对基金份额持有人有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

第十节基金管理人承诺

第二十五条

基金管理人应就基金上市交易之后履行管理人职责做出承诺,至少应包括:

(一)严格遵守《基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基金合同的规定,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

(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地披露定期报告等有关信息披露文件,披露所有对基金份额持有人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并接受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监督管理。

(三)在知悉可能对基金价格产生误导性影响或引起较大波动的任何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的或者在市场上流传的消息后,将及时予以公开澄清。

第十一节基金托管人承诺

第二十六条

基金托管人就基金上市交易之后履行托管人职责作出承诺。

第十二节基金上市推荐人意见

第二十七条

披露上市推荐人的推荐意见。

第十三节备查文件目录

第二十八条

列示备查文件的存放地点及查阅方式。

第三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

书信的格式篇4

为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信息披露成本,现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准则》修订如下:

一、第二条“应按照本准则编制招股说明书并公开披露。”修改为“应按照本准则编制招股说明书和招股说明书摘要,并按规定披露。”

“发行人向原股东配售股票(以下简称”配股“)应编制配股说明书,发行人向社会公众发售股票(以下简称”增发“)应编制增发招股意向书及增发招股说明书。”修改为“发行人向原股东配售股票(以下简称”配股“)应编制配股说明书及其摘要,发行人向社会公众发售股票(以下简称”增发“)应编制增发招股意向书及其摘要、增发招股说明书。”,并在此前增加“本准则所称招股说明书摘要包括配股说明书摘要和增发招股意向书摘要。”

二、第三条“招股说明书”修改为“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发行人公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须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删除。

三、第六条“以免重复”前增加“对于曾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中披露过的信息,如事实未发生变化,发行人可采用索引的方法进行披露”。

四、第七条第一款“经核准的招股说明书披露之前”修改为“招股说明书披露之前”:“必要时须重新报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修改为“必要时发行新股的申请应重新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

五、第八条之后增加一条:

招股说明书摘要的编制和披露,还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招股说明书摘要的目的仅为向公众提供有关本次发行的简要情况,无须包括招股说明书全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招股说明书摘要中要尽量少用投资者不熟悉的专业和技术词汇,尽量采用图表或其他较为直观的方式准确披露公司及其产品、财务等情况,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三)、招股说明书摘要必须忠实于招股说明书全文的内容,不得出现与全文相矛盾之处;

(四)、招股说明书摘要刊登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报刊,篇幅不得超过一个版面。在指定报刊刊登的招股说明书摘要最小字号为标准小5号字,最小行距为0.35毫米。

六、第九条“应在承销开始前五个工作日将配股说明书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至少一种报刊及互联网网站上,”修改为“应在承销开始前五个工作日将配股说明书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同时将配股说明书全文刊登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

七、第十条第二款“发行人应将增发招股意向书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至少一种报刊及互联网网站上,”修改为:“发行人应将增发招股意向书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

第十条增加一款内容:“发行人应将增发招股意向书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已编制和在指定报刊刊登增发招股意向书摘要的,不必制作增发招股说明书摘要。”

八、第十一条“在指定报刊刊登的招股说明书最小字号为标准6号字,最小行距为0.02.”删除。

九、第十三条“证券交易所”删除。

十、第十七条“确认招股说明书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法律风险”修改为“确认招股说明书引用的法律意见真实、准确”。

十一、第二十二条增加两款内容:“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中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投资者若对本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存在任何疑问,应咨询自己的股票经纪人、律师、专业会计师或其他专业顾问。”

十二、《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准则》中增加“招股说明书摘要”一章。招股说明书摘要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相关章节披露,并根据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具体修订内容详见《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准则》(2003年修订)第三章。

上述修订完成后,《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准则》中相关条目编号发生变化,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准则》(2003年修订)中已做相应调整。

二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2003年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招股说明书

第一节、封面、书脊、扉页、目录、释义

第二节、概览

第三节、本次发行概况

第四节、风险因素

第五节、发行人基本情况

第六节、业务和技术

第七节、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

第八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第九节、公司治理结构

第十节、财务会计信息

第十一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第十二节、盈利预测

第十三节、业务发展目标

第十四节、本次募集资金运用

第十五节、前次募集资金运用

第十六节、股利分配政策

第十七节、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八节、董事及有关中介机构声明

第十九节、附录和备查文件

第三章招股说明书摘要

第一节、特别提示和特别风险提示

第二节、本次发行概况

第三节、发行人基本情况

第四节、募集资金运用

第五节、风险因素和其他重要事项

第六节、本次发行各方当事人和发行时间安排

第七节、附录和备查文件

第四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及其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申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以下称“发行人”),应按照本准则编制招股说明书和招股说明书摘要,并按规定披露。本准则所称招股说明书包括配股说明书、增发招股意向书及增发招股说明书;本准则所称招股说明书摘要包括配股说明书摘要和增发招股意向书摘要。发行人向原股东配售股票(以下简称“配股”)应编制配股说明书及其摘要,发行人向社会公众发售股票(以下简称“增发”)应编制增发招股意向书及其摘要、增发招股说明书。

第三条、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是发行人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申请发行新股的必备法律文件。

第四条、本准则的规定是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的最低要求。凡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不论本准则有无规定,均应披露。若本准则某些具体要求对发行人不适用,发行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披露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做适当修改,同时在申报时作书面说明。

第五条、发行人因商业秘密或其它原因致使某些信息确实无法披露,可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

第六条、在不影响信息披露的完整并保证阅读方便的前提下,发行人可采用相互引征的方法,对各相关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对于曾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中披露过的信息,如事实未发生变化,发行人可采用索引的方法进行披露,以免重复。

第七条、招股说明书披露之前,发生与申报文件不一致或应予补充披露的事项,发行人应及时向中国证监会书面说明情况,并修订招股说明书。必要时发行新股的申请应重新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

招股说明书披露后至本次发行的新股上市前,发生上述情况的,发行人应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八条、招股说明书的编制还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引用的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事实应有充分、客观、公正的依据;

(二)、引用的数字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有关金额的资料除特别说明之外,应指人民币金额,并以元、千元或万元为单位;

(三)、发行人可编制招股说明书外文译本,但应保证中外文文本的一致性,并在外文文本上注明:“本招股说明书分别以中、英(或日、法等)文编制,在对中外文本的理解上发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四)、招股说明书文本应采用幅面为209X295毫米(相当于标准的A4纸规格)的纸张印刷;

(五)、不得有祝贺性、广告性和恭维性的内容。

第九条、招股说明书摘要的编制和披露,还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招股说明书摘要的目的仅为向公众提供有关本次发行的简要情况,无须包括招股说明书全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招股说明书摘要中要尽量少用投资者不熟悉的专业和技术词汇,尽量采用表格或其他较为直观的方式准确披露公司及其产品、财务等情况,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三)、招股说明书摘要必须忠实于招股说明书全文的内容,不得出现与全文相矛盾之处;

(四)、招股说明书摘要刊登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报刊,篇幅不得超过一个版面。在指定报刊刊登的招股说明书摘要最小字号为标准小5号字,最小行距为0.35毫米。

第十条、发行人配股,应在承销开始前五个工作日将配股说明书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同时将配股说明书全文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并将正式印制的配股说明书文本置备于发行人住所、证券交易所、承销团成员住所,以备公众查阅。

第十一条、增发招股意向书除发行数量、发行价格及筹资金额等内容可不确定外,其内容和格式应与增发招股说明书一致。

发行人应将增发招股意向书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并应载明:“本招股意向书的所有内容均构成招股说明书不可撤销的组成部分,与招股说明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发行人应将增发招股意向书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已编制和在指定报刊刊登增发招股意向书摘要的,不必制作增发招股说明书摘要。

发行价格确定后,发行人应编制增发招股说明书,报中国证监会备案。招股说明书应刊登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上,并置备于发行人住所、拟上市证券交易所及承销团成员住所,以备公众查阅。

第十二条、招股说明书的文字应简洁、通俗和准确。

第十三条、发行人可将招股说明书刊登在其他报刊和网站上,但不得早于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和网站上披露的时间。

第十四条、发行人应在披露配股说明书或增发招股说明书后十天内将正式印制的文本一式五份分别报送中国证监会和发行人所在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

第十五条、发行人董事会及全体董事应保证招股说明书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六条、主承销商应受发行人委托参与编制招股说明书,并对招股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核查,确认招股说明书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发行人律师可受发行人委托参与编制招股说明书,并应对招股说明书进行审阅,确认招股说明书引用的法律意见真实、准确,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发行人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验资人员及其所在的中介机构等应书面同意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由其出具的专业报告或意见的内容。

第十九条、特殊行业的发行人编制招股说明书,还应遵循该行业信息披露的特别规定。

第二章招股说明书

第一节、封面、书脊、扉页、目录、释义

第二十条、招股说明书文本封面应标明“***公司增发招股说明书(或配股说明书)”字样,并应载明已在境内上市股票简称和代码(若有)、发行人注册地、主承销商和副主承销商名称、招股说明书公告时间。

第二十一条、招股说明书文本书脊应标明“***公司增发招股说明书(或配股说明书)”字样。

第二十二条、招股说明书文本扉页应刊登如下内容:发行人中英文名称及注册地、境内上市股票简称和代码(如有)、本次发行股票类型、发行股票数量、每股面值、发行价格、预计募集资金量、发行方式与发行对象、发行日期、申请上市证券交易所、承销团成员、发行人聘请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签署日期等。

第二十三条、扉页应当刊登发行人董事会的如下声明:

“本公司董事会已批准本招股说明书,全体董事承诺其中不存在任何虚假、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中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他政府部门对本次发行所作的任何决定,均不表明其对发行人所发行股票的价值或者投资人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股票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由此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投资者若对本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存在任何疑问,应咨询自己的股票经纪人、律师、专业会计师或其他专业顾问。”

第二十四条、发行人应在扉页中作“特别风险提示”,提醒投资人关注发行人面临的突出风险。

第二十五条、发行人增发未作盈利预测的,应在“特别风险提示”中披露原因,并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第二十六条、发行人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发行人应在“特别风险提示”中作如下提示:

“××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发行人××年度的财务报告出具了有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保留意见等)审计报告,请投资者注意阅读该审计意见全文及相关附注。注册会计师已对该事项出具补充意见,发行人董事会、监事会已对相关事项作详细说明,也请投资者注意阅读。”

第二十七条、招股说明书目录应标明各章、节的标题及其对应的页码。

第二十八条、招股说明书释义应在目录次页排印。

第二节、概览

第二十九条、发行人应在本部分起首声明,概览仅为招股说明书全文的扼要提示,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招股说明书全文。

第三十条、发行人应在本节简介发行人基本情况、最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的主要财务数据、盈利预测数据、本次发行概况及募集资金主要用途等。

第三节、本次发行概况

第三十一条、招股说明书应载明编写所依据的法规,发行人内部批准本次发行的程序,核准本次发行的部门。

第三十二条、发行人应至少披露下列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办公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同时应披露相关经办人员的姓名:

(一)、发行人;

(二)、承销团成员;

(三)、发行人律师事务所;

(四)、审计机构;

(五)、资产评估机构(如有);

(六)、独立财务顾问(如有);

(七)、股份登记机构;

(八)、收款银行;

(九)、申请上市的证券交易所;

(十)、其他。

第三十三条、招股说明书应披露本次发行方案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一)、发行股票的种类、每股面值、股份数量;

(二)、定价方式或发行价格;

(三)、发行方式与发行对象:发行人若对投资者进行分类,应披露分类标准;分类中若有战略投资者,应披露其基本情况、与发行人的关系及配售的数量;

(四)、预计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

(五)、股权登记日和除权日;

(六)、承销期间的停牌、复牌及新股上市的时间安排(不能确定具体时间的,可以某一时间为基准点计算);

(七)、本次发行股份的上市流通,包括各类投资者持有期的限制或承诺。

第三十四条、招股说明书应当至少披露与本次承销和发行有关的下列事项:

(一)、承销方式(包销或代销);

(二)、承销期的起止时间(注明如何计算起止时间,可不确定具体日期);

(三)、全部承销机构的名称及其承销量;

(四)、发行费用,包括承销费用、审计费用、验资费用、评估费用、律师费用、发行手续费用、审核费用及其他费用。其中,其他费用应当列出主要的明细项目。

第三十五条、招股说明书应根据不同的发行方式,披露新股上市前的重要日期,包括:招股说明书公布日、发行公告刊登日、申购期、资金冻结日期、预计上市日期等。

第四节、风险因素

第三十六条、参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有关章节披露。

第五节、发行人基本情况

第三十七条、发行人基本情况应披露注册中、英文名称及缩写,股票上市地,股票简称及代码,法定代表人,注册时间,注册地址、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电话、传真号码,互联网网址,电子信箱等。

第三十八条、发行人应简单介绍公司成立及历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情况。

第三十九条、发行人应以方框图或其它形式披露发行人的组织结构和对其他企业的权益投资情况。

第四十条、发行人应披露对其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以及其他主要股东的基本情况。若涉及自然人股东,应披露该自然人的姓名、简要背景及其所持有的发行人股票被质押的情况等。若涉及法人股东,应披露该法人的名称及其股权的构成情况,成立日期、主要业务、注册资本、所持有的发行人股票被质押的情况等。

第四十一条、发行人应披露其直接或间接控股企业的主要业务、注册资本、发行人持有的权益比例、最近一年基本财务状况(应注明是否经过审计及审计机构名称)等情况。

第四十二条、发行人若主要从事对外投资,应披露对外投资及其风险管理的主要制度。

第四十三条、发行人应当披露本次发行后公司股本结构的变化情况。

第六节、业务和技术

第四十四条、发行人应参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有关章节披露。

第七节、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

第四十五条、发行人应披露对其具有实际控制权的法人及其所控制的关联企业是否存在与发行人从事相同、相似业务的情况,并对是否存在同业竞争作出解释。

第四十六条、发行人对同业竞争的解释应包括相同、相似业务的客户、市场差别以及对发行人的客观影响等方面。

第四十七条、对于已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发行人应披露解决同业竞争的措施。对可能损害发行人及其他股东利益的同业竞争,发行人应在“特别风险提示”中充分披露。

第四十八条、发行人应披露在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等方面作出的避免同业竞争的规定。

第四十九条、发行人应披露律师、主承销商对发行人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和避免同业竞争措施的有效性所发表的意见。

第五十条、发行人所披露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

书信的格式篇5

课题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内容

理解课文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 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关键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教材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一揭题导入:

1分钟

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5分钟

1、生字

2、四字词

3、明确本文是书信格式

1、自读生字

2、哪些字需要提醒注意?

字音:“匪”读三声

3、说一说预习中明白了哪些四字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

5、预习中你发现本课在形式上与前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书信)

书信是人们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本文是谁写给谁的一封信?(板书:张国强 柯岩)

6、简介柯岩

三自学课文

5分钟

四、全班交流

14

1、依照阅读提示的问题自学

1、完成前两个问题

2、小结,理解课题的含义

3、信封的格式

5、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柯岩老师,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还学会了书信的格式,收获多不多?用书中的成语说可以称得上是”受益匪浅“。

1、 自读阅读提示,看看要求我们自学时需要完成哪些问题?

2、 汇报,教师:(出示要求)

1)、想想信中主要讲了什么问题

2)、自己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3)、注意书信的格式,学习书信的写法。

学生:

3、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1、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1) 提出问题

(2) 生谈看法

(3) 引导:柯岩老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一步一步分析的?抓住“摔跟头、碰钉子”等词理解体会

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说

1、 教师引导对照两封信,观察格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书信一般情况下都包括哪些格式?

2、 师板书: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3、 观察,写信时注意哪些格式?

教师随机提醒: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

正文: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致敬或祝福的话。“祝你”之类的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在后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下面。

四巩固练习

12分钟

1、选择正确字音

受益匪浅()

⑴fēi⑵fěi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年逾() ()

患难() ()

形()影()

3、填一填

书信的格式一般包括()、()、()、( )、()五部分。

4、书信格式改错

五总结2

六作业1

生谈收获

作业:写信交流成长中的困惑。也可以发电子邮件,出示老师的邮箱地址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张国强柯岩

? 嫉妒

疏远 从自身找原因

寂寞

书信的格式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已确定的内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注意说话恰当。

2.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格式正确。

学习重点:学会给外地的亲友写信,汇报自己有关情况和想法。

学习难点: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寄信、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学习准备:了解书信的格式,了解远方亲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聊天

    1、现代有哪些通讯联系方式?各有什么优点、缺点?

      2、相比之下,写信有哪些优点?

二、激趣导入

1、PPT出示:猜一猜

在家清清白白,

出门脸上贴花,

走过千山万水,

只对亲人说话。

(谜底:书信)

2、你搜集到哪些描写书信的古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它诉说着杜甫对亲人的无限牵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它倾诉着张籍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它诠释着陆游对亲人的深深追怀。古代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为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联络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虽然有很多更快捷,更便利的方法和亲人联络但是书信的方式依然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给外地亲友写封信。(板书课题: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三、理解题意

1、PPT出示作文要求:

不久,你就要小学毕业了,你的外地的亲人一定在挂念你,想知道你学习。身体怎样,可能进哪一所中学,什么时候进行毕业考试,毕业考试以后能不能到他们那儿去玩玩 ……请你给外地的亲人写封信,告诉他们一些你的情况和想法。要写得具体,真实,注意信和信封的格式。写完以后听听老师的意见,认真进行修改,再用信纸誊抄了寄给你的亲人。

1、读题。

2、提问:题目中提了哪些要求?(收信人是谁?写些什么内容?有什么要求?)

板 书:

收信人:远方的亲友

内 容:情况和想法

要 求:格式正确、内容具体、情况真实、修改寄出。

四、理解"亲友"的意思

1、亲友是什么意思?

2、你能说说哪些人是你的亲友?

3、你准备写信给谁?你和他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结:搞清楚收信人和写信人之间的称呼关系很重要。因为在“落款”时要写明关系。

五.讨论“内容”如何写具体、写真实

1、讨论“学习情况”怎么写。

谈学习情况时,可以写你是如何做好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老师讲课;课后如何完成作业和温习功课的。也可以写你在学习减负的环境中是如何学习,正确处理学与玩的关系;在减负中你在哪个方面有所发展的;也可以写学校在我们毕业前夕仍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古诗文诵读、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等。

2、讨论身体情况。写身体情况又怎么写呢?

谈身体情况时,可以谈体重、 身高、视力等。有视力下降的或其它什么疾病需要等到暑假里治疗等。

3、讨论进哪所中学,什么时候考试的问题

至于进哪所中学读书,目前还不太清楚,因为今年省重点中学招初一新生,对丁沟镇只招六十人,是划片招生,还是择优录取,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方案。不管在哪所中学读书,作为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我努力,刻苦勤奋。毕业考试大约七月五日左右吧。

4、你想不想到你写信的那个亲人那儿去玩?

如果有可能去的同学就告诉他大约什么时间利用什么交通工具,走什么路线,是否有人陪同去,去玩什么地方,一起告诉他,好让他有个准备。

如果不可能去的同学,也可把你要去的愿望告诉他,等将来长大了再去,也可邀请他来你家作客。

六、回顾书信格式。

  那么,你们还记得信的格式吗?复习书信格式(出示PPT)

A.书信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让信鸽来告诉我们吧!(出示PPT) 

B.各部分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出示书信格式顺口溜,齐读(出示PPT)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事情谈完写祝福,健康快乐常祈祷。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行款格式记牢靠,往来书信亲朋笑。

七、讨论信封的格式。

1、信写好了,怎样才能把信寄到收信人手中呢?这就要正确书写信封。PPT出示信封。

上面的六个格中填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上面的横线上写收信人的详细地址。中间写收信人姓名,姓名要写得在些,下面一行写寄信人的详细地址,在右下角六个格中填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2、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课前设计的信封格式是否正确?

3、介绍左手信封记忆法 (PPT出示)

八、范文引路 

1、为了让同学们把书信写得更好,更规范,我们下面来欣赏一位同学写得书信,以此复习书信的格式。   

2、欣赏范文:给表姐的一封信(PPT出示)   

3、点评范文 

这篇习作具有一般书信的格式:开头结尾有称呼和署名,还有问候和祝愿。在行文中,注意人物的身份与关系,注意了说话得体,有礼貌,表达了对表姐的信任、关心、敬爱的心情。   

九、开始写信。

  1、根据自己列的提纲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老师巡视、及时个别指导

十、延伸总结。 

1、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完成这封信,工整地誊写好,写好信封,将信寄给你的亲友。 

2、总结: 

书信的格式篇7

[关键词]网格技术 数字图书馆 网格平台 网格层次体系

[分类号]G250.76

1 数字图书馆与网格技术上的关联性

数字图书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兴起的,最初并不是图书情报界人士首倡,但因为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无可替代的集散地,因此最终被应用到了图书馆领域,形成现在的数字图书馆理念。而网格(Grid)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前沿信息技术,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它的思想来源于电力网格,目的是将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像电力网一样通过网络形式方便地传送到用户手中。网格技术目前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因而尚未有精确的定义和内容定位。

数字图书馆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信息资源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满足了分布式面向对象的信息查询需要”。数字图书馆的定义中强调了“分布式”和“面向对象”两个概念。“分布式”是指图书馆能够跨越地理位置和跨越物理形式,而后者指的是不仅要找到“线索”(比如在本杂志、哪一期、哪个图书馆),还要直接获得要查询的东西(对象)。网格技术则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终端等整合成为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能存储更多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功能和交互,从而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的技术特点大大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存储、管理、共享等功能和应用,是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理念在数字图书馆技术领域的一次大飞跃。

2 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必要性分析

2.1 网格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结合的必然性

数字图书馆是综合运用多方面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互相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前景包括充分互联的环境即网格技术。协作是图书馆在目前困境下的唯一选择,而共享和协作正是网格技术的优势。从社会学角度,图书馆员面临新陈代谢,图书馆面对的信息对象更加复杂;从技术的角度上说,硬件、软件和信息技术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数字图书馆如果想要生存发展必须与新技术相结合,就是与网格技术相结合。

2.2 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

2.2.1 强大的整合功能 网格技术可以整合和管理分散在图书馆各部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各个图书馆及图书馆各部门之间数据的无缝交换,消除“信息孤岛”,打破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瓶颈。

2.2.2 协同工作能力 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协同办公,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强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2.2.3 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利用网格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把全国乃至全球的图书馆及信息资源联结在一起,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各地不必建设那么多那么大的服务器机房,更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建设那么多传统的图书馆。

2.2.4 无缝信息服务能力 所有的信息资源均来自网格存储系统,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建设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要配备个人电脑,接入数据网格的标准接口,就可以获得与全国一样的信息处理网格服务,不需要知道哪台计算机在处理,不需要知道数据存储在哪里,网格的传输系统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方式返回处理结果。网格将带来永不停顿的服务。

2.3 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基于网格技术建设数字图书馆从理论上完全可行而且“看起来很美”,但要想落地到实际应用还有一定难度。据《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综合研究报告(2004)》显示,我国有统计的图书馆数量共有15437家,其中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697家、高校图书馆1700家、科研院所图书馆4100家、党校系统图书馆1600家、医院系统图书馆1200家、中等专科学校图书馆3800家,其他类型图书馆340家。

如果这些图书馆按照rr技术分级,刚刚配置了计算机设备、IT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图书馆数量占整体的76%;已经部分实施了网络集成、计算机处理的中级层次的图书馆数量占整体的18%;而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可以提供资源信息加工检索服务的仅占了6%。从资金层面看,只有4%的大型图书馆对于IT应用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但IT投入占总投入的25%。…。而其他图书馆因为缺乏人才和经费,短时间内在rr投入方面不会有很大的突破。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要想让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投人到网格技术改造难度很大,也不现实。除非有国家扶持或者商业公司的加入,否则基本上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那么对于94%的图书馆是不是只能“望格”生叹呢,也不尽然。本文主要针对已经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6%的实力大馆,探讨如何利用网格技术思想实现更高层次的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及时调整设计思路。那么,真正能够从网格中受益的恰恰正是这94%的中小图书馆。

3 基于网格思想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构建

3.1 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结构框架

Ian Foster于2001年提出了网格计算协议体系结构包括控制局部资源的构造层(Fabic)、支持便利安全通信的连接层(Connectivity)、共享单一资源的资源层(Resource)、协调各种资源的汇集层(Collective)和网格用户的应用层(Application)5个层次”’。他认为网格建设的核心是标准化的协议与服务。根据IanFoster提出的网格计算协议体系结构,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网格思想的数字图书馆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结构共分为5层:

第一层:数字资源集中系统。其功能是向上提供可供系统共享的物理或逻辑实体资源。常用的资源包括:馆藏资源、网络资源、异构资源以及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等。

第二层:数据核心协议层。这一层负责数字图书馆中网络事务的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和关键技术。第一层提交的各种资源的数据交换都在这一层下实现。另外,这一层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就是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因为建设数字图书馆将不可避免的具有广泛分布、组成异构和各种关系复杂的特点。所以,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必须在各个不同团体开发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上设计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协议,使包括各种搜索服务、分散的地方数字图书馆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在该层次上达到统一,实现宏观数字图书馆的统一服务。中间

件技术可以解决数字图书馆中多种操作系统、不同硬件平台、不同协议、不同数据库、异构的网络环境等结合成一个有机的协同工作整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图书馆跨平台分布式异构资源的应用解决之道,它用自己的复杂换取了数字图书馆应用的便捷。在进行数字图书馆高层协议中间件设计时,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中间件层所提供的接口应该包含合适数量的功能。如果重要的功能未被包含进来,应用开发人员将不得不超出协议的范围进行设计,而使协议的标准性大大削弱。如果包含进太多的功能,对该标准的实现就会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行,从而减少了标准被采纳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中间件加速开发提供统一的接口,加速和方便对数字图书馆上层应用的开发,从而才能达到数字图书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中间件协议的设计应该具有充分的兼容性,使其能够兼容各种现有的底层平台和协议。这种充分的兼容性是高层应用与底层基础设施之间、基层基础设施各个构件之间实现充分交互的基本条件。同时,这种充分的兼容性也是任何中间件协议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充分考虑到对新技术、新协议、新平台的扩展性。数字图书馆高层协议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数字图书馆的长期行为。当新的技术、协议或者平台出现时,应该能够方便地融入原有系统中,使系统进化的代价最小化。

第三层:资源监测控制系统。这层的主要功能是对可用资源进行初始化,监测资源运行情况,统计资源使用情况,对资源进行控制。

第四层: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这层的系统模块最多,该层将第三层的受控资源汇集在一起,供虚拟组织的应用程序共享,调用。依据网络节点的服务范围对信息资源进行相应的选择、整理、关联、维护、存储、备份等。

第五层:用户应用管理及安全认证系统。这一层与用户联系最紧密,故其用户管理功能及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用户应用及管理来说,要建立面向用户的wEB服务系统,提供独立的用户权限管理和多种权限级别的用户管理,支持用户组的概念,适应复杂的系统管理和应用。对不同的注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开放不同的资源,并采取不同的收费策略,实行灵活可扩展的访问控制;对任何资源的访问,除了用户验证以外,系统还提供IP验证的方式,或者两者同时满足,或者满足其一即可等模式。提供完备的二次开发接口,提供用户访问的完整日志以及基于日志上的统计计费功能,提供完整的访问日志记录,个性化的统计方式,多种方式的内容定价策略。

对于安全方面,由于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大众的开放系统,对于信息的保密和系统的安全考虑得并不完备;同时数字化信息有共享和易于扩散等特性,它在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上十分脆弱,很容易扰、滥用、遗漏和丢失,甚至被泄露、窃取、篡改、冒充和破坏,还有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这就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严峻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我们应该从法律法规的规范、授权使用、加密、审计和监控等手段方面加以控制。

第六层:整体管理控制系统。它是数字图书馆的中央控制单元,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通过该系统的集中统一控制,使得数字图书馆平台中的数字资源集中系统、数据核心协议层、资源监测控制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及用户管理安全认证系统符合统一的规范,利于实现系统间的互通、互联和互操作,进而在整体管理控制系统的统一控制、协调下发挥出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最优化效用。

3.2 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工作流程

由这6层所构成的数字图书馆平台体系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层的“数字资源集中系统”将多种异构的、网络的、分布的数据源(如大学图书馆,各种书目数据库等)进行集成,而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是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延伸,通过高速网络、集群技术将多个单位的资源集中、融合,最后将处理后的资源提供给第二层。

在第一层将各类资源收集并集中后,就要在第二层解决数据交换的问题。由于第一层所集中的资源是由不同协议,不同数据库,异构网络环境中的资源所组成的,所以在数据交换处理时必须有标准的协议和接口,而这些只能在数字图书馆高层核心协议和中间件技术的作用下得以实现,第二层在交换处理数据完毕后,将其提供给第三层。

在第二层进行资源数据的交换处理后,要在第三层进行资源的初始化,并对初始化后的资源进行监测,统计资源使用的情况,并依情况对其进行控制。

在对可用资源进行初始化之后,进入第四层,即对可用资源的整理、选择、关联、维护、备份等工作。这一层的工作直接影响用户利用信息的效率及利用的最终效果,因此必须更加精密、谨慎。

第五层直接构建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该层将实现用户的交互界面,是信息服务平台通用性、交互性、实时性的重要表现部分。在用户权限管理及安全认证的基础上,针对读者的不同应用需求,通过系统接口与层次化数字图书馆平台进行交互,进而获得“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服务。

这五层的协同工作都必须在层次化数字图书馆系统的CPU――“整体管理控制系统”的集中统一控制及调度下才能完成,它实现了整个平台的互通、互联、互操作。层次化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这6个子系统,是自底向上,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在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理念及要求下才能达到最终的信息共享及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

基于网格技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的构建,目前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设想阶段,具体的实施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财力和人才支持,经过科学的考察与论证,才能将网格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利推进不同地区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共建的步伐。

4 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思考

4.1 网格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1 安全性问题 数字图书馆发展必然会带来分享服务器的问题,而分享服务器则会带来数据安全问题;当然,还有些非技术问题。网格将彼此毫不相关的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联系起来,既要确保他们之间的信赖关系,保证关键性应用在网格环境中的安全,又要在促进共享的同时保护用户的机密和商业利益。这需要一种成熟的网格计算安全模型和体系结构。

4.1.2 标准化问题标准是网格应用的成功关键。如图书馆之间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并非所有的软件都支持等。网格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标准支撑。比如说,不同电压、频率、甚至插座造成不同国家电器设备不通用,这必须依赖制订标准来保证应用层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另外,建立面向领域应用的规范以及协调和现有标准的关系,也是网格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4.1.3 认知问题人们对新技术成熟与否、共享资源会不会丧失对资源控制权的担忧,也成为图书馆中网格技术进一步普及的障碍。

4.1.4 版权问题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极大提高,知识产权问题相当突出。它需要利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数字化的内容信息进行一定的权益保护,从而维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鼓励数字化作

品的创新,促进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4.1.5 信息服务问题如果网格与数字图书馆的结合不完善,应用者(读者)将很难理解网格服务的语义,也难以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与其应用目标相匹配。而动态地部署信息服务、定位信息服务以及使用信息服务,也将无法实现。

4.1.6 基础设施问题 网格的应用对带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我们所拥有的网络带宽还远不能达到应用网格的要求。这就需要国家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只有这样信息基础设施才能跟的上网格技术发展的步伐。

4.2 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展望

4.2.1 网格技术的当前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大部分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及未来可投入的资源,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根据易观国际《图书馆IT信息化建设综合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只有6%的图书馆实现了完全的数字化。那么,94%的图书馆首先应依托大馆发展自身。少数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利用网格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并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SOA、B2B、Portal技术,可以实现和各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比如,目前Google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开放了API接口,利用这些API,用户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中提供到世界范围内数字资源的链接,这在传统的实体图书馆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基于这种技术的实现成本门槛很低,无论是自己研发还是外包服务成本都很低,集中优势馆发展网络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应用,再辐射至各联网馆,这是比较符合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的。

书信的格式篇8

【关键词】电子书;价格;电子书号;格式标准;版权保护;规制

在产业组织学中,政府规制(regulation,亦译作管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依据法律对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予以直接干预的政策。[1]出版业既对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国政府一直对出版业给予直接规制,且规制的内容广、程度深、手段严。但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在电子书出版领域甚至出现监管缺失状态。

笔者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价格、电子书号、格式标准和版权保护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诸多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及政府对其的规制,并对其优化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电子书的价格规制

在我国电子书出版市场,免费图书和无版权图书是个人消费市场中的主体。对于政府管理者和电子书出版商来说,如果电子书定价过高,势必会降低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定价过低或者任其免费销售,会造成消费者“哪里免费去哪里”的局面,不利于读者付费阅读习惯的培育,也有可能会造成内容提供商的利益损失甚至影响纸质书的销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电子书产业对于价格的规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调整的更新状态。最开始的时候,采用“批发制”。以亚马逊开创的电商―经销商为主导模式,经销商可以自行决定电子书的零售价格,出版社在价格方面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为了应对亚马逊的电子书价格策略,美国的六家大众图书出版集团与苹果公司联合起来,推行电子书的“制”。出版社负责制定电子书的定价,且销售商每卖出一本电子书,出版社就要抽取一定的佣金。但这种模式违背了美国经济市场的自由竞争原则,美国司法部提起了诉讼,指控宣称,六大出版集团和苹果公司是合谋行为,减少了行业的竞争,亦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这桩“公案”将电子书的定价纷争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引起了电子书固定价格制度和自由价格制度的优劣之争。对于我国政府来说,电子书的价格规制既要考虑公众的利益及接受程度,还要照顾出版社和经销商的利润,同时还要保障电子书产业的社会效益。这是政府规制的最初原则和最基本目标。有学者指出,从电子书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采取“先低后高”的固定价格制度。所谓“先低后高”的固定价格制度,是指在我国公民还没有养成付费阅读习惯的情况下,电子书的价格由出版社统一制定,网络零售商不得对此价格进行任何形式的变更。[2]

二、电子书号规制

在电子书出版产业中,出版者不再是传统出版社,而是隶属不同业务范围的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硬件制造商、网络运营商等,这种产业从业者的变化给电子书号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一)电子书号的重要性及规制现状

电子书号属于电子书的“元数据”。出版商需要电子书号来满足其有序管理的需要;作者希望通过电子书号来保证自己的著作权等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销售商需要电子书号来保证电子书的“可发现性”;读者也需要电子书号帮助其迅速找到需要的电子书以及鉴别版本。

目前我国有关电子书的立法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电子书在形式上突破了物理载体的限制,纸质书的“三校一读”制度、样本呈缴制度对其失效;电子书的内容和传播不需要传统出版社来进行选题规划,也不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选题备案,因此传统的书号限制基本失效。在法律的规制层面,目前国内还没有与电子书直接相关的专项法律。1991年开始施行的《著作权法》,虽在2011年启动了第三次修订工作,但关于电子书或数字出版部分仍语焉不详。

法规层面,我国于2008年颁布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电子书产业快速发展面前,规制作用也大打折扣。比如,在《规定》第六条中,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必须要满足的条件为“要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3]。这在现实操作中就存有疑问,是不是只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传统出版社才必须按规定使用中国标准书号?对于不符合总署认定条件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所出版的电子书以及自助出版、众筹出版等出版形态是不是就没有约束力、存在规制空白呢?

再看《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一次写入光盘、可擦写光盘、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4]《规定》第二十一条对其书号规制做了明确规定:出版电子出版物,必须按规定使用中国标准书号。同一内容,不同载体形态、格式的电子出版物,应当分别使用不同的中国标准书号。[5]那么是不是此《规定》只适用于附载物理实体的电子书呢?脱离物理载体的数字文本受此规定的约束吗?

(二)电子书号规制的发展与变化

上述疑问在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音像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管理办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2014年12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音像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的通知》,宣布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中国版本图书馆(条码中心)开发建设的音像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已具备正式运营条件。同时,总局组织修订了《音像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12月28日下发的《音像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仔细阅读《办法》后发现有几点可喜的变化。比如《办法》第七条规定:相同内容但不同产品形式的出版物,应为每一种产品形式单独分配ISBN,产品形式中的尺寸(容量)、装帧、载体、数据格式应在ISBN末尾注明。[6]《办法》还对电子书做了规定:对相同内容不同格式的电子书,要分别标识为ISBN 978-7-900001-72-4 pdf、ISBN 978-7-900001-73-3 txt。这样对电子书的书号规制就不仅局限于附载物理实体的电子书,脱离物理载体的数字文本也有了具体的规制办法,且有了明确的操作标准。

再如《办法》第五条规定:无音像或电子出版物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音像制品或电子出版物的,要通过所在地(系统)的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或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批准后向中国版本图书馆(条码中心)办理领取ISBN手续。[7]这样不仅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传统出版社进行了规制,对于无电子书出版资质以及不符合认定条件的电子书出版单位也有了约束力,为众筹出版等出版新形态保留了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对电子书号的规制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法制法规执行起来较为困难,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价机制,业界的实际操作也比较混乱。电子书的出版主体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出版社,各领域企业纷纷涉足,对出版主体的认定不清晰也容易造成电子书书号管理的混乱。同时,对于原创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原创电子书,一般没有统一资源标识;对于传统出版社出版的电子书的书号,也只有少数出版平台对其进行书号和原始出版信息的标注。

(三)国外电子书号规制的现状及借鉴意义

目前,国外关于电子书是否应该继续沿用ISBN、是否需要给不同格式的电子书配备不同的ISBN存在着较大争议。电子书经销商认为不同的电子书格式需配备不同的ISBN,这样做方便统计不同格式的电子书的销售情况。笔者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做会提高对电子书进行书号标注的经济成本与技术成本,进而提高电子书经销商的产业进入壁垒,阻挡中小型电子书出版单位进入该市场,减小自身的竞争压力。而绝大多数电子书出版商则更倾向于一本电子书配备一个ISBN,因为这样有助于其控制电子书的管理和产品成本。目前来看,以英美为首的电子书产业发达国家倾向为不同格式的电子书配备不同的电子书号。

除了ISBN,很多国家和机构对ISBN的替代系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英国出版者协会提出的版本标识符(release identifier),试图成为ISBN的替代选项。类似的提法还有DOUI(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翻译过来就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目前在电子期刊领域较为成熟,电子书领域尚无经验;ISBN-A(the action ISBN),即可操作ISBN,采用13位的ISBN形式,等等。

三、格式标准规范规制

当高速发展的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标准化问题的重要性便逐渐凸显。

(一)格式标准规范的重要性

电子书标准化的重要性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已开始显现。对于内容生产商来说,内容的传播受到了格式的限制,要增加在这方面上的投入;对于销售平台来说,不同标准格式的电子书不利用检索,电子书的“可发现性”就大打折扣;对于阅读终端生产商来说,不同格式的电子书需要不同规格的阅读器,既给其增加了技术开发的成本,也给阅读器的流通范围和销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对于读者来说,不同格式标准的电子书需要不同的阅读软件、阅读终端,读者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会大大增加,电子书的便捷性毫无体现。综上所述,电子书格式标准的缺失,会阻碍信息内容的快速、有效、便捷的传播,电子书的优点及核心优势也就无法彰显。

(二)格式标准的多样化及互通难题

当前,数字内容无法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有1万多种文档存储格式标准,常用的格式标准有300多种,它们彼此之间兼容性很差。[9]目前我国电子书格式种类繁多,有清华同方公司的CAJ格式,北大方正公司的CEB、XEB格式、超星公司的PDG格式,维普公司的VIP格式,以及国家图书馆的NLC格式等,还有装载于手机平台的UMD、TXT和Java等格式,装载于Kindle阅读器的AZW3、AZW、TXT、MOBI、PRC等格式,装载于平板电脑的PDF、TXT、DOC等格式。总体来看,我国电子书产业的标准化不规范,电子书的内容资源共享与传播受阻,产业中的各方利益在格式大战中损失严重。

(三)标准化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

我国的产业标准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出版发达国家,行业协会、产业联合体等组织尚处于萌芽期,这些因素导致当前我国的电子书行业标准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推行。政府推动的电子书行业标准有两个,一个是2002年的GB/T 18787-2002《电子图书阅读器通用规范》,一个是GB/Z 18906-2002《开放式电子图书出版物结构》。这些标准的内容已经远远滞后于产业的发展速度。

电子书出版企业比政府部门更为了解产业本身的技术、格式优劣、经济成本等问题,如果由政府强推电子书的格式标准,就会带来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决策失误,也可能带来各标准持有方的激烈竞争,甚至出现利益方的合租或寻租行为。因此,由政府强推未必是一种有效的规制行为。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制定电子书格式标准有望避免出现这种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格式标准危机。

目前,行业协会或者是产业组织对电子书的格式标准的规范作用已慢慢开始彰显。比如成立于2009年4月的版式技术产业应用联盟,就是由软件企业、高校等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组成,以企业为主体,标准制定为其业务主线之一。2010年5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电子书标准工作组,并相继成立了电子书设备和产品标准组、交互平台组和电子书格式标准组等,拟制定包括电子书设备与内容标识标准的一系列电子书国家标准规范。

总体而言,在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在推动电子书的格式标准方面主动性明显高于出版领域的企业。出版企业尤其是电子书出版企业,在标准化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甚至缺失状态,这样制定的标准就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的利益,标准的实施自然会受阻。反观电子书出版强国,电子书出版企业尤其是传统的出版社积极介入到电子书的格式标准化运动中,且在制定标准规范过程里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四、版权保护规制

版权保护是电子书产业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各方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超附文本(Paratext)”①与内容文本的版权分离

“超附文本”指一本书中的附属物往往可以超越脱离一本书的主要文本。例如序、书页中的各处评语、注解、书名、字号大小、出版人、插图等文本,是主体文本的附属物,但它们却又可以超越主体文本以及被分割,离开主体文本。这些附属物可以影响读者对主要文本的解读,所以称之为“阐释的门槛”[10]。

在电子书出版领域,电子书的版本数量明显要高于纸质版,但各个版本的内容基本相同,阐释电子书的“超附文本”却严重缺失,读者很难看出不同出版企业的出版运作。内容文本与“超附文本”这两类文本均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中明确规定的内容。纸质书的完整版权归出版社和作者共同拥有,未经编辑加工处理的纯文字内容的网络传播权则归作者所有。但两种文本如何界定、区别,在进行电子书转化处理时,令出版社感到既模糊又异常麻烦。

电子书在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出版权、数字版权、信息复制权、汇编权及改编权等划分与归属的难题;当下的图书出版合同极少对这些问题有明晰规定,一些合同中并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条款或条款不完整,许多图书的数字版权不在出版社手中;出版社与作者也没有达成共识,电子书分销平台获取双方共同的授权也很难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对此也无明确规定,出版社不敢轻易授权。以上几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目前电子书版权保护的复杂乱象。

(二)当前的三种版权保护机制

我国的电子书版权保护机制主要涉及法律法规规制、技术保护措施等层面。

法律法规规制层面,目前我国涵盖电子书或者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内容的相关版权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除此之外,国际上通用的相关版权保护法规也能够对我国电子书的版权保护形成一定的约束力。比如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欧盟的《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利的指令》等。

2011年1月10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给电子书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电子书的知识产权侵权认定问题,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认定等关键问题,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等,都做出了认定。

电子书的版权保护也离不开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许多计算机企业和网络企业纷纷研发数字权利保护系统,目前主流的版权保护技术主要有通过数字加密、许可认证、数字水印等实现数字文本的浏览、节约和拷贝等权限设置。当然,很多相关的解决方案系统也纷纷面世,如微软的WMRM、IBM的EMMS、苹果公司的iTunes等。

[本文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国电子书产业组织研究(KYLX_0069)”阶段性成果之一;江苏省博士后项目“英美数字出版法规研究”(1301009C)成果之一]

注 释:

①本文关于超附文本的概念参照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历史系的周启荣(Kai-wing Chow)教授在Publishing,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中的论述,中译本为《出版印刷与晚明社会:文学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文化权利》,商务印书馆2015年待出。

参考文献:

[1]史东辉.产业组织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305.

[2]张养志,叶文芳.图书价格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20.

[3]新闻出版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EB/OL].(2008-2-21)[2015-2-9].http:///govpublic/84/208_2.shtml.

[4]新闻出版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EB/OL].(2008-2-21)[2015-2-9].http:///govpublic/84/208.shtml.

[5]新闻出版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EB/OL].(2008-2-21)[2015-2-9].http:///govpublic/84/208_3.s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音像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的通知.[EB/OL].(2014-12-30)[2015-2-9].http:///news/1663/236250.s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音像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的通知.[EB/OL].(2014-12-30)[2015-2-9].

http:///news/1663/236250.shtml.

[8]李镜镜,张志强.国内外电子书书号管理现状及建议[J].中国出版,2013(21).

[9]张大伟,杨丽娟.电子书标准化中的政府角色与“后发国策略”[J].新闻大学,2011(4).

[10]Kai-wing Chow.Publishing,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2.

(作者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博士)

上一篇:明日复明日范文 下一篇:测量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