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10-24 19:08:57

雪的文章

雪的文章篇1

春风又一次吹过大地,万物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树的枝条,草的嫩芽,一切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清新的空气更是让人惬意。17岁了,我爱的她究竟在何方?我脑海中发出了一声悲凉的感叹。“嘿!老兄,又想到美女啦!”王胜哲一脸的看着我。他是我的同学,一脸猥琐样儿,别看平时吊儿郎当,关键时刻又变身成为了学霸。“去!”我挥挥手,示意他走开。没想到他竟然带着一副的表情把嘴凑到了我身边。“咱们班转来新人啦!是个美女!”“美女?快,带哥去看看。”这话一出口,我马上后悔了。我去,这种话我也说得出口?王胜哲一把抓住我的手,把我拖到了学校。第一节课开始了,该死的高二,我心里想。老师一脸严肃样儿,从门口拖出了一女同学。

“哇!”我不由得惊呼,这不是女同学,是女神吧?她一脸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冷冷看的我一眼。我竟然被一新同学迷住了!

恍惚中,听到老师说了一句“陈梦妍,去跟李永杰坐在一起吧!”老冯啊老冯,这回你总算帮了我个忙,我心中默念。女神同志迈着优雅的步伐走了过来,“请,请,请坐。”过了老久我才反应过来。

我真的就这么被迷住了么……

雪的文章篇2

一位正值花季的女中学生,因为长得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长时间一直生活在困惑之中。后来,颇有心计的她经过一番艰难曲折的追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父。为确认生父,她要求和生父做DNA鉴定,并设计拆散了两个家庭,想让生父和母亲结婚。不成想,就在她以为将要“大功告成”之时,事情却出现了意外,女孩机关算尽,最终酿成了一场人生悲剧……

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

花季女生追查生父

现年16岁的刘雪菲,是沈阳市铁西区一所中学的高中女生。

刘雪菲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邻居说:“这孩子,怎么长得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雪菲对自己长得不像父母这件事越来越耿耿于怀,痛苦万分。

2008年年底,当时还在读初二的刘雪菲放寒假在家。有一天,她看电视剧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情节,剧中那个孩子是母亲与婚外情人的私生子。她顿时若有所思:我是不是妈妈和另一个人生的呢?

2009年3月28日,是刘雪菲15岁的生日。她知道,虽然母亲特别不愿意触及她的身世问题,但母亲非常爱她,把整个心思都用在她身上。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考上最好的高中,将来考上最好的大学。她也知道不应该让母亲为难,可自己长这么大,连亲生父亲到底是谁都不知道,也太可悲了。

吃完生日蛋糕,她的目光里满是期待,对母亲说:“妈妈,我都快初中毕业了,马上就成人了,连自己的生父是谁都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更别说考什么大学了。你要再不告诉我生父究竟是谁,我就放弃中考。”

汪丽敏看着女儿一脸的严肃,知道女儿是非常认真的。她的内心痛苦极了,她不想揭开那段满是痛苦和耻辱的尘封往事。可是,她更不想让女儿放弃前程呀!

于是,汪丽敏满含热泪地拉紧女儿的手,痛苦地说:“孩子,你的生父是妈妈的初恋情人,他的名字叫章文跃。可现在他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我一无所知,而且,今生今世,我都不想知道!”说到这时,汪丽敏咬牙切齿。

刘雪菲安慰母亲说:“妈妈,你说出真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丽敏抱紧女儿:“妈妈的好女儿,一定要好好考试,别让妈妈失望啊!”

2009年6月,沈阳市中考刚结束,刘雪菲便开始了她谋划已久的寻父计划。

刘雪菲先去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姥姥家,找到了母亲高中和大学时的毕业照,她装作和姥姥聊天的样子,逐一询问毕业照上的人的姓名,最终,她果然从姥姥嘴里知道那个长得和自己极为相像的人就叫章文跃。接下来,刘雪菲又悄悄寻访母亲当年几个最要好的同学,功夫不负苦心人,2009年8月底,刘雪菲终于得知章文跃就职于北京的一家电力设备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要挟母亲初恋男友,

DNA鉴定终获真相

无数个深夜,刘雪菲悄悄看照片上的章文跃,她觉得自己长得实在太像他了,她强压欲望用功学习,以此驱赶对生父的思念。

终于等到了放寒假,刘雪菲向父母提出要去北京看望姑妈。因为女儿读重点高中的第一学期考试得了全班第三名,父母很高兴,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

2010年1月17日,放寒假的第一天,刘雪菲就迫不及待地坐火车来到北京。她在姑妈家住下来后,辗转打听到生父的工作单位地址,于次日清晨早早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守候在生父工作单位门前。

上班时间快到了,一个面相非常熟悉的男人走过来了――章文跃!

刘雪菲看到他的那一刻,泪水便像潮水一般涌了上来,她迎着章文跃走过去。

看着刘雪菲,章文跃十分惊讶,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了,他示意刘雪菲跟她一起到附近的一间茶吧坐下来。

刚坐下,刘雪菲就迫不及待地大声说着:“我终于找到你了,和梦里一模一样,我现在就想喊你爸爸!”说完就激动地要扑进章文跃的怀里。

章文跃断然拒绝,冷冷地看着刘雪菲:“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你找我干什么?”心情万分激动的刘雪菲听生父竟说出如此无情的话,当即非常气愤:“我是你的女儿!我叫刘雪菲,我的妈妈是汪丽敏,是你的初恋情人。你难道不觉得我和你长得非常像吗?你敢否认吗?”

章文跃心里一惊,但脸上的表情还是不冷不热:“我没有女儿。再说,长得像的人很多……”

听生父说出这样冷漠的话,刘雪菲气得哭出声来:“我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你,只是想知道生父是谁!你要是不认我,我就去你单位,去你家……”闻听此言,章文跃不敢再强硬了,但话气仍然冷冷的:“你想怎么样?”

刘雪菲慢慢抹干眼泪,变得非常冷静:“我想和你做个亲子鉴定,我要让科学做出准确结论,给我也给你一个交代。但如果你不答应我,我会让所有认识你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最终,章文跃无奈地答应了。

不久,鉴定结果出来了,章文跃的确是刘雪菲的生父。

刘雪菲站在章文跃面前,盯着他的眼睛,泪水涌出来。可那一刻,却是火山遇到了冰川,章文跃仍是一脸冷漠。

几天后,刘雪菲伤心地离开北京回到了沈阳。

异想天开要亲情,一心重组父母

回到沈阳,刘雪菲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她不明白生父为何如此冷落自己。

从小到大,她一直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养父刘海波是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大,可她除了从他那里得到花不尽的钱之外,很少能得到父爱。现在知道生父的下落后,她真希望生父能疼爱自己,让自己享受浓浓的父爱。可生父的冷漠却让她很寒心!

痛苦地思索了许多天,刘雪菲终于有了主意:我要让生父离婚。离了婚,他就不用害怕任何人,就会认我这个女儿了。我要让妈妈也离婚,离开那个对我不冷不热的继父,再和生父结婚。

刘雪菲本打算想个万全之策,但想了许久,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2010年2月中旬,她决定采取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做法:给生父的妻子和养父刘海波分别写一封信,说明一切。

2010年春节过后,刘海波和章文跃的妻子分别收到一封装有DNA鉴定书复印件的信。刘海波愤怒地把鉴定书摔到桌子上,抡起巴掌掴了妻子几个耳光,并咬牙切齿道:“离婚!你带上这孩子走。你是过错方,法律规定你不可能拿走一分钱……另外,如果你要上法庭,我会让你的丑行尽人皆知!”

很快,刘海波和汪丽敏就离婚了。回到娘家时汪丽敏泪流满面,刘雪菲却非常平静。她不是不心疼,而是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等将来真正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有永远的幸福了。

2010年3月24日,生父章文跃终于来到了沈阳。那天傍晚,刘雪菲放学刚走出校门,就看到了生父,她心花怒放,日思夜想的爸爸终于来了。可当她跑近时,她看到的不是笑脸,而是一张被愤怒扭曲的狰狞的脸。

章文跃声音里满是怒火:“你这个小恶魔!你让我妻离子散,被扫地出门,你究竟安的什么心?”

刘雪菲看着生父那张脸,听到生父说出的话,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里,可她仍存幻想:“爸爸,我就想让你和妈妈复合,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你知道吗,妈妈现在也离婚了。”章文跃的怒火更盛了,此时他恨死了眼前这个女儿。

傍晚,在约定的地点三好街的数码广场,汪丽敏看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男人走过来,非常平静,可章文跃却是横眉冷对。

从生身父母的唇枪舌剑中,刘雪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章文跃和汪丽敏高中毕业后同时考上了东北大学,两个人相恋了,大学毕业后又都留在沈阳工作。毕业两年后,当章文跃满怀希望地准备迎娶汪丽敏时,她却移情别恋了。章文跃痛苦万分,极力挽救,但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成了别人的新娘。汪丽敏嫁的男人就是刘海波,这个比她大7岁、拥有百万资产的企业家。

新婚的幸福快乐很快过去了,刘海波把全部热情和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而汪丽敏却被无边的寂寞折磨着,开始怀念起初恋情人章文跃,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结婚一年后,章文跃找到了她,两个人爱火重燃,三个月后,汪丽敏怀孕了,腹中的生命是她和章文跃的爱情结晶,她盼着这个小生命的诞生。

女儿终于出生了,孩子刚满月汪丽敏就迫不及待地去找心爱的人――章文跃,她已下定决心离婚,然后与和章文跃及女儿生活在一起。可等见到章文跃时,汪丽敏等来的却是令她痛不欲生的结果。章文跃冷笑着告诉她,她抛弃他后,他整个身心都被仇恨占据着,一直伺机报复,一年后才等来了时机,他假意和她重燃爱火,就是想让她品尝被抛弃的痛苦,让她生下孩子再抛弃她,让她看到这个孩子就会痛苦,一辈子不安宁!

章文跃走了,永远离开了,汪丽敏的心死了,爱情也死了。从那时起,她的全部心血都花在了女儿身上。丈夫在外花心她也佯装不知,只要能让女儿过上好生活就够了……

听完父母的对话,刘雪菲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出生与爱情无关,她只是一个背叛与复仇碰撞出的畸胎。她突然非常仇恨这个男人。

刘雪菲心中的怒火在燃烧,猛地站了起来,狠命地打了生父几个大耳光,拉起母亲的手就走。

讨不回母爱,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第二天放学,刘雪菲跑回家,却发现妈妈不在。她预感不妙,继而发现了茶几上母亲写的信:

妈妈的心,早在你出生一个月后就死了。我想过自杀,但最后时刻我突然想起,女儿是个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苦命孩子,我不能死,我要养大她,把全部的爱给她!刘海波一直不敢和我离婚,就是害怕我们娘俩分走财产。现在好了,我和你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你让妈妈的坏女人身份现形,更让妈妈心里的母爱死掉了。刘海波对妈妈说,他感谢你,是你让他保全了财产,丢掉了一个大负担……妈妈走了,走到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地方,找份工作终老一生。妈妈没有脸面见任何一个认识的人了,也没有勇气和力量再和你一起生活,对不起。再见了,我亲爱的女儿……

读完母亲的信,刘雪菲呆立着,面无表情。

由于深受打击,刘雪菲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2010年7月的期末考试,她竟考了全班倒数第五名。2010年8月初的一天,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刘雪菲来到辽宁某律师事务所,找到李律师,要状告生父生母。李律师耐心地听完刘雪菲的讲述,眼圈不由红了,他同情这个姑娘的不幸遭遇,可他也很无奈。他可以替她向生身父母索要抚养费,法律规定他们必须承担抚养女儿的责任。可让律师替她讨回母爱,那就无能为力了。

刘雪菲呆呆地看着李律师,过了许久才低下头。她决定不告父母了,她只想得到爱,别的她都不想要。

李律师为这个悲情女孩的凄惨境遇夜不能寐,第二天,他找到了刘雪菲的姥姥,他希望老人家设法找回刘雪菲的母亲,因为,如果长此以往刘雪菲会得心理疾病的。

老人浊泪横流:“她妈妈的心已经死了,我打过多次电话,没有任何用处呀!”李律师叹口气。他要来了章文跃的地址:“我要让他出抚养费,不能这么便宜了这个恶棍!”他让老人和刘雪菲写了委托书。

2010年10月16日,章文跃寄来了第一笔抚养费500元和一份保证书,保证在亲生女儿大学毕业前按时寄抚养费。同时他还附了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我不可能把父爱给刘雪菲,她不是爱情的结晶,只是复仇的产物。她的母亲背叛了我,我的仇报了,后半生也就安宁了……刘雪菲应该恨她的母亲,她在替母亲还债。当然我也妻离子散了,这也是报应!”看完这封信,李律师非常生气,但也无可奈何,法律只能约束人的行为,无法管束人的思想。

刘雪菲的姥姥多次打电话联系汪丽敏,汪丽敏每次接电话都哭,但表示她只能给女儿寄些钱,别的事她做不到,因为她不敢重回旧地,不敢看女儿的眼睛,更不敢想过去的生活……

可是,只有17岁的刘雪菲能承受得起这么沉重的精神打击吗?但愿汪丽敏能及时醒悟,把母爱还给女儿。

(文中主要人物做了化名处理。图文无关。)

雪的文章篇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是《水浒传》中最精采的回目之一。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准确地理解题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以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颇为值得体味、探究。现将对这一题意的种种理解及我的浅陋之见集说如下:

一、省略说。我有幸观摩了上海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这位教师是用设问解题的:“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解释一下课题呢?”学生说:“林教头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老师表示肯定。在这位特级教师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的省略。应该肯定,这句补全的话,确是文章所叙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然而,值得商榷的是,纵观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类似这种省略了句子的主要成分——谓语的用例确实鲜见。对于文章标题的用语,诚然不必苟求合乎语法规范,但如此理解这一题意,充其量,只是把作者的命题看作故事情节的浓缩而已。

二、名词说。许多人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由三个名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缀连而成的。其最有力的佐证,便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词说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马致远的名句在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标题,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头”,故事发生的环境是“风雪”之夜,人物活动的处所是“山神庙”。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按名词说,原题可改换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据笔者所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乃至高校文科教师,都是“名词说”的赞同者,并依此进行教学的。但只要翻阅一下《水浒传》第十回的回目,就会对“名词说”产生怀疑。《水浒传》第十回的全题是一个对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下句“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是一个主谓句”作为对句,即使不求工对,上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应为主谓句;同时,从语感看,上句中也必须有一个动词。

三、动词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标题,如果是一个主谓句,就应该有谓语动词,而这个谓语动词,就必定是与下句的“火烧”相对应的“风雪”一词。《阅读与欣赏》(广西大学出刊·92年12期)所载《<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题意试解》一文,把“风雪”作为动词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见解是颇有见地的。《试解》一文把“风雪”用作动词。理解为“愤怒地雪耻”。“雪”本有动词的义项,作“洗刷”讲。这样,“风”就被看作是“雪”的修饰语。这样理解的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领略了作者命题的苦心,在于突出林冲性格的逆变。然而,把“风雪”看作动词,应该怎样理解其内蕴才更为妥贴呢?《水浒传》第十回原文有这样一段情节:林冲用尖刀先后把差拨、富安、陆谦的头都割下来,插了尖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金圣叹对此是这样评点的:“三个人头,安放得好,又算示众,又算祭赛,又算结煞。”据此,我以为,在林冲看来,陆谦等人干了丧天害理之事,竟然在山神庙前津津乐道,是对山神的亵渎;也是他自己在山神庙这块净土杀人(尽管是该杀该剐的恶人)后,祈求山神谅解他对神灵的不敬。深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题意应是:林教头愤怒地报仇雪耻、疾风般地洗刷下被亵渎的山神庙。动词说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视为工对,而且窥得了林教头的主导性格是安分守已、正直忠厚。

四、喻意说。其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理解的关键是“风雪”一词。对“风雪”一词的妙用,并非是施耐庵的独创,早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就屡见不鲜、比比皆是。诸如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显之的杂剧《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无名氏的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等等。仔细研读这些杂剧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都是叙述了主人公由面临逆境、险境、乃至绝境而变泰发迹的坎坷经历,都是抒写的主人公经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而这场“劫难”便成为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不例外,故事叙述了林冲遭受的一场劫难,并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其遭遇从表面上看,与自然中的“风雪”密切相关,而其厄运实质上并非“风雪”所致,而是“人事”造成的。具体地说,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是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境遇造成的。拿林冲的遭遇来说,那场“风雪”使他受尽酷寒,大雪压倒茅屋,不得不投宿山神庙。但“风雪”之灾并不危及林冲的性命,而高俅指使陆谦策划的恶毒阴谋,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是以高俅为代表的反动统治者把林冲逼上了一条死路(“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不是“风雪”,而是横行不法的邪恶势力。因此,我认为作品的“风雪”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即用“风雪”这一恶劣的自然气侯暗喻黑暗的社会政治,从而用虚实相间的含蓄笔法,写出了人物所遭受的险恶境遇。如此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林教头遭难山神庙,或林教头在山神庙劫后余生、逢凶化吉。这样理解,也合乎作品“”、“逼上梁山”的主旨。

雪的文章篇4

家庭的宁静因父亲婚外恋而被搅乱

1976年,韩小雪降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位研究所的工程师,母亲是一家工厂的技术员。

在韩小雪的印象中,父母非常恩爱。家里有点好吃的,父母总是你推我、我让你。父亲每天下了班后,就钻进厨房帮母亲做饭。一次父亲生病了,母亲硬是两天两夜没合眼照顾他。父母的爱情在韩小雪看来就是一个现代经典爱情版。

1998年,韩小雪从北京某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数学老师。此时,韩小雪的哥哥韩明已经在美国拿下了硕士学位,并娶了位美国姑娘,在美国定居了。

2001年,韩小雪与同校的一位老师结了婚,搬出父母家单住了。但每当周末和节假日时,她就会和丈夫一起回父母家,陪父母聊聊天,出外转转。

2003年3月,韩小雪的母亲突发脑血栓。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落下了右半身瘫痪、口齿不清的后遗症。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和韩小雪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可一直未见到太大的成效。韩小雪由于工作忙,不能常常回家照顾母亲,就给母亲请了一个保姆。可保姆毕竟是外人,对韩小雪的母亲并不精心,有时还嫌她小便失禁弄脏了裤子。

父亲看到妻子经常受委屈,很是心疼。再三考虑后,他决定提前退休,回家陪妻子锻炼、料理她的起居饮食。每当看到父亲又增添了不少白发时,韩小雪的心里都酸酸的,觉得父亲很不容易。可父亲却对她说:“没什么,我和你妈妈是多年的夫妻,照顾她是我的义务。”

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韩小雪却渐渐发现,父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眼神越来越忧郁。有时,还会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

2004年10月的一天中午,韩小雪买了些过年的东西送到父母家。她蹑手蹑脚地走进书房,吃惊地发现,父亲竟然手里拿着与母亲过去的合影泪流满面。韩小雪急忙走过去,问父亲:“爸,您怎么了?”父亲擦去泪水,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没什么,只是想起了过去的日子,那时多好啊。”

2005年5月的一个周末上午,韩小雪的丈夫出差,她一个人回了父母家。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母亲望着韩小雪,突然哭了起来。韩小雪吓坏了,急忙问:“妈,您怎么了?是不是哪儿不舒服?”母亲一个劲地摇头,嘴里含糊地说着什么,但韩小雪却听不清楚,弄得韩小雪干着急没办法。

中午12点半了,父亲才从外面回来。―进门,他就愧疚地对韩小雪说:“对不起,我有事回来晚了。”说着,赶紧系上围裙准备做饭。韩小雪将父亲拉到一边,悄悄地问:“爸,我妈怎么了?情绪好像不大对头,见到我就哭。”

韩小雪发现,父亲听了自己的话后有些慌乱。他掩饰地说:“也许是她病的时间长了,心里烦吧。”韩小雪说:“爸,我妈不容易,您可要好好地对她啊。”父亲说:“你放心吧。”

吃饭时,父亲殷勤地给母亲夹菜、喂饭,可母亲却不肯吃,也不理父亲。从父母家出来后,韩小雪总觉得好像哪儿不对劲。过去,父母感情那么好,母亲从来没对父亲这种态度过啊。难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一个星期后,韩小雪再次来到父母家。她刚进家门,迎面碰到邻居章阿姨急匆匆地往外走。见到韩小雪,章阿姨的表情有些不自然。韩小雪发现,母亲将药瓶、杯子等扔得满地都是,躺在床上痛哭,而父亲则默默地蹲在地上收拾残局。

凭着女人的直觉,韩小雪意识到父母的感情肯定出现了问题,而这一切都与章阿姨有关。

劝父不成,她失去理智地举起了刀

韩小雪帮助父亲收拾好地上的东西,又劝了半天母亲。可是,母亲却总是哭个不停。韩小雪悄悄问母亲:“是不是我爸和章阿姨之间有什么事?”母亲用力点了点头。韩小雪决定和父亲好好谈谈。

吃完饭,韩小雪将父亲叫到另外一间屋子,开诚布公地对父亲说:“爸,您和章阿姨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父亲说:“章阿姨不过是到家里来坐坐。”韩小雪说:“那就好。我妈这辈子不容易,整天躺在床上挺可怜的,您一定要多体谅她啊。”父亲默默地点了点头。

和父亲谈完话,韩小雪又来到母亲的床前说:“妈,我已经问过父亲了。他说绝对和章阿姨没有什么事情,并保证今后对您好,您别伤心了,也别瞎猜了。”这时,父亲也端着为母亲洗好的水果走进来,将削好的苹果递给母亲,母亲的脸上这才阴转晴了。

后来,韩小雪再也没有发现章阿姨到父母家去,母亲也没再和父亲吵闹。韩小雪以为,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心里暗暗祈祷父母能够永远恩爱,母亲的病能早点好起来。

2005年底,韩小雪和丈夫一起去百盛购物中心购物。突然,她发现章阿姨亲热地挎着父亲的胳膊,二人有说有笑,父亲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忧郁而黯淡的目光放着亮光。

一想到母亲一个人孤独地躺在床上,而父亲却和章阿姨这么开心,韩小雪浑身的血直往头上涌。她真想冲过去质问父亲。可是,她又怕丈夫发现后脸上下不来。于是,赶紧拉着丈夫走出了商场。

第二天,韩小雪打电话将父亲约到了一家茶楼。见到父亲,韩小雪就气呼呼地说:“爸,我昨天在百盛都看到了。您这么做,考虑过我妈的感受吗?她本身有病就很痛苦了,您再这么伤害她,您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毕竟你们已经结婚30多年了啊。”

等韩小雪说完了,父亲才抬起头说:“小雪,我知道这样做对不起你妈妈。可是,你们想过我的感受吗?这几年,我荒废了自己的专业,才50多岁的人却整天呆在家里照顾你妈妈,可我没有半句怨言。但我也是人啊,也需要感情、需要温暖、需要爱啊。你妈妈自从生病后,脾气变得越来越大,一点也不理解我的苦衷。最令我痛苦的是,她说不了话,我整天连个交流的对象都没有。章阿姨的老伴去世后,她看我不容易,就经常帮我一起照顾你妈妈。章阿姨还在生活上照顾我,为我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有了章阿姨后,我觉得日子不再那么难熬了。慢慢地,我和章阿姨有了感情。我知道,这样做对不起你妈妈,可谁又能理解我的苦闷呢?章阿姨是个好人,她总是让我对你母亲好一些,从未提出让我离婚。你要指责就指责我吧,不要指责她。”

韩小雪一听父亲亲口承认和章阿姨的事情,还处处护着她,气更不打一处来,她说:“您太自私了,只想到自己,我妈妈就不需要温暖,不需要爱吗?她现在比您更需要。我不管以前您和章阿姨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从今以后,您再也不许和她来往。否则,我就不认您这个父亲。”

令韩小雪伤心的是,父亲并没有听从她的劝阻,仍然暗中与章阿姨来往。为此,母亲整天哭哭啼啼,身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也大不如前。看到母亲变成了这样,韩小雪开始恨父亲,并不再和他说话。

2006年3月9日,韩小雪正在上班,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母亲住院了。韩小雪急忙赶到医院,原来母亲的脑血栓复发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母亲生死未卜,韩小雪悲痛欲绝。这时,她看到站在一旁的父亲。她想:母亲一定是被父亲气病的。如果不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母亲,母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她走到父亲面前,恶狠狠地说:“这下,你可以称心了吧?”

韩小雪请了假24小时守在母亲身边,两天后,母亲终于醒了,韩小雪这才轻轻地松了口气。晚饭后,她准备回父母家给母亲取些换洗的衣服和日用品。当她刚打开父母家的门,就听到里面传来一男一女的声音。她顺着声音走进卧室一看,发现父亲和章阿姨正搂在一起。

刹那间,韩小雪只感到天昏地暗。母亲还在医院,父亲竟然在家里,真是太不像话了。韩小雪几乎失去理智,冲上前就要打父亲和章阿姨。父亲一边用手挡着,一边护着让章阿姨赶紧逃走了。

当天夜里,韩小雪怎么也难以入睡。她的眼前一会儿浮现出母亲在病床上那痛苦而无助的样子,一会儿浮现出这么多年来母亲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一会儿又浮现出父亲和章阿姨在一起亲热的场景。30年来,恩爱的父母一直令她引以为荣,他们的爱情也被她视为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并成为她学习的榜样。可如今,她心目中的偶像轰然倒塌了,她实在无法承受其带给自己的巨大打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在感情上背叛了母亲造成的。在韩小雪的眼中,父亲已经堕落得如此了,她对父亲的仇恨也在心中慢慢积蓄着。

凌晨1点,韩小雪起来上卫生间,听着父亲房间传来的均匀的鼾声,她的理智在一点点消失。她想:“既然我不能阻止他继续伤害母亲,那么,干脆杀了他。这是他罪有应得,谁让他干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呢。母亲对我那么好,我要替母亲出这口气。”

于是,韩小雪转身走进厨房,拿起一把菜刀就冲进了父亲的房间。父亲被惊醒了,借着窗外的光线看到女儿正举刀向自己砍来,急忙向旁边躲避。此时的韩小雪已经完全被仇恨支配着,一边大喊着“我叫你对不起母亲”,一边用力向父亲砍去。

父亲为女儿开罪,亲情让父女敝开了宽容的臂膀

不知过了多久,韩小雪才渐渐清醒过来。她望着满手满身的鲜血和倒在血泊中的父亲,突然想起了发生的一切。她吓坏了,急忙拨通了110:“你们快来救救我父亲吧,我杀人了。”

警察将韩小雪带到了派出所,随后赶来的120也将父亲送到了医院抢救。经抢救,父亲的命保住了。他的头部被缝了8针,肩膀处缝了6针,右胳膊缝了5针。

韩小雪被关进了看守所,为了对此案定罪,公安机关决定对韩小雪的父亲进行伤情鉴定。然而,当公安机关去找他时,却发现他“失踪”了。问韩小雪的母亲他去了哪里,母亲一个劲地摇头。问周围的邻居,大家也都说不知道,说好几天没见到他了。公安机关又去找章阿姨,章阿姨也说自从出事后就没再和他见面。

原来,韩小雪的父亲在住院期间,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开始,他恨女儿如此无情,自己辛辛苦苦将她养大,竟然对自己下狠手。慢慢地,他开始理解女儿了。女儿其实是那么地爱他和母亲,她希望自己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并不是她的错啊,而错只错在自己不该去在婚外情中寻找感情的寄托。现在,自己亲手毁了这个家,难道还要毁了女儿的前途吗?那样,自己的良心就更不得安宁,更对不起女儿和老伴了。于是,当韩小雪的父亲得知公安机关要给自己做伤情鉴定时,就故意躲到了外面不敢回家。

半个月后,韩小雪父亲的伤基本上已经痊愈了。他来到公安机关,猛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求你们放了她吧,这一切都是我造的孽,不怪她。你们看,我一点伤都没受,她没有罪啊。”办案民警急忙将他扶起来,无不为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感情而动容。

韩小雪得知父亲为了救自己拒绝做伤情鉴定,并且竟然下跪求情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扪心自问,自从母亲生病后,自己忙于工作很少照顾母亲,而父亲则提前退休回到家中,无微不至地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而自己又给予了父亲多少关心呢?作为一个男人,他有自己正常的感情需要这是很正常的。虽然他做了对不起母亲的事情,但自己不该粗暴地去干涉和阻拦,而应该用亲情让父亲得到家庭的温暖,更应该说服母亲不要对父亲发脾气,应珍惜父亲对她的感情。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一场悲剧就不会发生。而自己将父亲伤得那么重,父亲却还一心想保自己,如果不是伟大的父爱,他怎么能做得出呢?

韩小雪对父亲的恨一点点地消失了,她真想弥补自己对父亲造成的伤害。于是,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请求父亲的原谅。父亲也托人给她带口信,说自己永远不会隆她,她永远都是自己的女儿。他还表示,一定会好好地珍惜这个家,不会再做对不起她们的事情。看着父亲的信,韩小雪然泪下。

由于韩小雪的父亲坚决要求不女儿,并否认女儿砍伤自己的事实。鉴于此案的特殊性,公安机关最后决定将韩小雪释放了。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父亲和女儿前嫌尽释,韩小雪的母亲病情得到控制,韩小雪和父亲一起将母亲接回了家。现在,韩小雪和丈夫搬到了父母家,和父亲―起照顾母亲。这个久违了欢笑的家,尽情地享受着浓浓的亲情。(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点评:本文中的韩小雪忽视了父亲感情和生理的需要,一味地要求父亲无条件地对生病的母亲好。结果,因受不了父亲的出轨而做出犯法的事情。这出悲剧提醒人们,父母也是人,做儿女的也是人,做儿女的应该多关心父母,用亲情来融解家庭的危机,而不是采取过激的行动。

责编/诗坤

雪的文章篇5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写景作文范文:

美丽的雪景

今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纱。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好像带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我双手接过晶莹的雪花,想数一数它有几朵花瓣,谁知它到手上就不见了,变成了小水珠。

小朋友们可高兴了!

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你看!小线和小红堆的雪人,大大的脑袋,圆圆的身子,黑黑的小眼睛,红红的小鼻子,手里还拿着一把扫帚,好像在清扫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雪的文章篇6

关键词:冰雪;文化;出版;理论;结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9-01

冰雪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现象很早就存在人类历史之中。随着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文化作为文化理论概念在近现代也逐步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尔滨冰雪论坛上不断有人提出冰雪文化的理论问题,这使哈尔滨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冰灯肇兴地,也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冰雪文化”理论的城市。纵观世界冰雪文化活动正在以冰雪运动或冰雪活动为先导,以民俗和地域生态文化为内容,以旅游和居民参与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活跃经济为动力广泛地展开。这一文化现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东亚次大陆、南半球有关地区人们的共同文化财富。虽然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上有不同,但冰雪区域的共同性生活培养了他们文化消费式的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也日益和民生结合起来,成为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化。冰雪文化不仅服务于社会经济,而且在和经济结合中发展,生长成冰雪文化产业。因此,冰雪文化界、冰雪理论界、冰雪旅游界、冰雪经济产业界希望有系统研究冰雪文化的书籍出版,冰雪文化活动也呼唤冰雪文化理论书籍的出版和活跃的冰雪文化活动相匹配,成为冰雪文化实践活动的理论引导。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王清海同志新著《冰雪文化学》是迄今为止冰雪文化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也是建立这一专门学科理论的起始之作。

《冰雪文化学》通过研究冰雪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客观基础,第一次揭示了冰雪文化是世界性区域生态特色文化的本质,论述了冰雪文化是人类诞生经历冰河时期用“火”点燃的文化符号,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冰雪斗争中、在利用和使用冰雪中、在和谐冰雪生态环境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生存式样”、“生活方式”,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人民在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的文化情景和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内容。该书深入研究了冰雪文化发展的历史,首次提出了冰雪文化发展经历了自然生成时期、应用发展时期、独立活动时期、消费享用时期四个时期的历史划分。该书还从全球、全国的视野,研究划定了世界、中国冰雪文化各区域板块,探讨了冰雪文化交流问题。该书还通过史料分析研究探讨了全球冰雪区域国家冰雪民俗和中华冰雪民俗是冰雪文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冰雪衣食住行是冰雪文化的伟大物化成果,世界和中国冰雪文学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冰雪体育运动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艺术是冰雪文化的美学花朵,冰雪旅游是冰雪文化的休闲、健身生活方式,冰雪节是发展、繁荣冰雪文化的时空舞台,冰雪经贸与冰雪文化有同步经济效应,冰雪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成长极等方面理论,回答了冰雪活动实践所提出的冰雪文化学的理论问题,谋划了冰雪事业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操作之策,开拓了冰雪文化运营工作方法的新途径。研究中有新论、有新意、有创新,研究内容填补了冰雪文化理论的有关空白。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在批示中指出,作者“潜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相信这必将成为推动哈市冰雪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

这是一部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好书。冰雪文化理论、冰雪经济理论是理论研究的空白之地,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出版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从整个研究来说刚刚开始,专业研究借鉴比较少。要进行理论探讨,特别科学理论探讨比较困难。作者从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实践出发,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集结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者在著述中不满足资料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从分析研究中提炼凝结观点和见解,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学》论著体系和理论,提出了比较独到的、新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见解。他扣响了冰雪文化学学科系统研究的大门,是冰雪文化研究成理论体系、成学著的第一人。

这是一部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好书。作者在研究中是把丰富多彩的现实冰雪文化活动研究和人类从冰雪中走来的远古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冰雪一地的研究和“冰雪”多地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单个冰雪地区的探察和多个冰雪地区以至冰雪区域板块的考析结合起来,把国内“冰雪”研究和国外“冰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冰雪研究的多部门、多种类、多区域的深入资料集纳和见地研究,形成了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广泛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所以创作产生的《冰雪文化学》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好书。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掘冰雪文化历史,从冰雪文化、冰雪活动现象分析入手,深入到揭示了冰雪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对冰雪文化的内容和本质作科学的界定,对冰雪文化区域分布作了理论探讨,对冰雪文化的资源和物化成果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对涉及冰雪文化的活动作了广泛探讨,还深入地研究冰雪文化的开发和冰雪文化产业的形成。本书深刻地研究了冰雪文化学的理论和学术问题,因此本书在冰雪文化理论方面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这是一部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好书。王清海同志的冰雪理论研究是从冰雪地区实际工作研究出发的,特别是从哈尔滨的丰富多彩冰雪活动实践探讨开始的,见微知著追溯到冰雪事业的宏观大局;他在探讨中理论联系实际,把冰雪文化活动和冰雪经济产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既有务实的冰雪文化事业策划,又有冰雪产业成长良计的探讨,所以作者的著述不仅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践工作的策论探讨,不仅有理论价值,也有可操作的实践价值。在著作中既有鬼斧神刀、天育地成的自然冰景、自然界沧桑巨变的作品——大势磅礴之冰川、巧夺天工的人工冰雪艺术,也有冰雪文化的广泛和深刻的探讨,还有中外冰雪节产生的历史和差异分析,研究内容涉猎广泛、深入,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作者的冰雪研究建议多次被领导批示,并被实际部门应用,体现了作者冰雪理论研究的可操作和对实践的指导性。

雪的文章篇7

其实,要是单讲雪,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并不困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孕育着春天的消息;朔方的雪蓬勃奋飞,跟严酷的黑暗现实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此阐明鲁迅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也显得合乎情理。难就难在:既然是写雪,为什么开头结尾却都写了雨?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和“雨的精魂”?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在通篇结构安排上又有什么用意?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全文的主题就不鲜明,脉络就不清晰。遗憾的是,教材后面的“探究·练习”虽然有所涉及却又似乎有意回避而未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解答,一般的参考资料或者有意回避,或者牵强附会,或者自相矛盾。

首先,“暖国的雨”中的“暖国”指哪里?

按照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理解:暖国似乎就是江南!理由有三。1.从教材提供的“感悟·品味·欣赏”中对文本的辅诠释中不难看到这一点:“一切对雪景的渲染都是对‘暖国’和‘江南’局部生活经验的描述与回忆,是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淡淡的哀愁中的回忆,是对‘暖国’‘江南’的雪的依恋和回味。”这两句话编者分别放在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边上。2.教材第220页文下的注释:“鲁迅在本文中以丰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3.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九年级下册》在该文的“重、难点集释”中也特别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南国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是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在文中到底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从这三处不难看出,在编者看来“暖国”即“江南”,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只提到“江南的雪”(也可以叫“南国的雪”)与“朔方的雪”两个对象,表现的也就是两种情感。

“暖国”真的就是“南国”,就是“江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暖国”这个词条。按照百度中的解释:“暖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把“暖国”就看作是“江南”也未尝不可!遗憾的是百度为这个词语所提供的词语出处就是鲁迅的《雪》,这么说来,这个解释不具有说服力!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就扣住作者自己的语言、扣住文本本身来分析。既然“暖国”即“江南”,“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作者为什么要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并列分提?更何况中间的关联词“可是”更显示二者是有所区别的两个不同的对象;而且“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中的“向来”一词也表明“暖国的雨”就是“雨”而不是“雪”!

由此可见:“暖国的雨”中的“暖国”并不就是江南!“暖国的雨”更不能和“江南的雪”画等号!

在笔者看来,正如“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是两个不同对象一样,“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也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如果硬要区分三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别,那么,毋庸置疑,朔方,就是鲁迅写作本文时所处的北平这样的北方大地;江南,自然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江浙一带地区;而暖国,应该是比江南更南的地区。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暖国的雨”?它和结尾“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之间是什么关系?

《鲁迅日记》,1924年12月30日记着:“雨雪,……下午霁,夜复雪。”次日又记:“晴,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也许是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散文诗的契机。正如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中开头想象的一般,上个世纪20年代的这个雪夜,“透过带窗格的玻璃,凝望半空中那些如粉如沙的朔方雪花”,先生的目光应该能“越过千里万里冰封的世界,穿过几十年漫长的时间隧道,回到童年的故乡”,想到雪的前世今生。鲁迅先生超越时空,任心灵自由驰骋,以其独特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发掘出“雪”与“雨”相通的内在意蕴。

所以,是眼前的雪引发了先生的文思,但先生还是在开头以淡淡一笔写到:“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的确,相比于眼前如粉如沙、冰冷而坚硬的“朔方的雪”,暖国的雨温暖、柔和而不够灿烂,“博识”的人们可能会觉得它单调,但是,“博识者的话浅”,那毕竟是别人的看法,它自己是不是觉得“不幸”,不得而知!所以,先生用了一个未置可否的问句。如果说“江南的雪”寄托着鲁迅对童年故乡生活的回忆,“朔方的雪”象征着先生凛然难犯、顽强奋战的抗争精神,那么,“暖国的雨”可不可以理解为平静世界中的一种平淡生活?

是的,和“江南的雪”相比,它少了一份“滋润美艳”;和“朔方的雪”相比,它又不能“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它“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它也许如水一般温和、柔顺、平静,它也许就是这种如水般平淡、宁静生活的折射,但是谁能说这种平淡、宁静的生活不是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所喜欢而向往的生活?尤其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

眼前冰冷纷飞的“朔方的雪”,让先生思绪万千。如果说花雪相映、蜜蜂嗡闹、孩子和大人童心荡漾的江南雪景是一部乐曲中悠扬、舒缓而略有忧伤的部分,让人感到孤独寂寞;气势磅礴、声威浩大的朔方雪景是这部乐曲中粗犷急促、高亢激越的高潮;那么,开头“暖国的雨”水一般温和、柔顺、平静则恰如这部乐曲的前奏。由平静到舒缓再到激越的安排既符合一般乐曲和文章的思路,也符合鲁迅先生写作本文时那个雪夜的心路历程——平静世界的平淡生活无所谓“幸否”,童年时期的温馨固然美好却稍纵即逝让人难免惆怅,而眼前面对的寒冷和风雪则只有抗争才能改变!这样的话,结尾那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好理解了——当外界的寒冷和风雪打破平淡生活中的一切的时候,那些死掉的雨,是会化作精魂,即便孤独也会无所畏惧、永不妥协地抗争!

这样全文首尾照应,由雨开始到雪再回到雨,由暖国雨的平静单调,到江南雪的美艳而易逝,再到朔方雪的蓬勃抗争,这个过程也是由蛹化蝶、凤凰涅槃的过程,是生命蜕变和新生的过程!全文笼罩着生死的气息,但更多的是生死的思考、生命的体悟。

雪的文章篇8

关键词: 《枕草子》 白居易诗歌 中宫定子 清少纳言

一、绪论

在日本平安时代,由于受到当时中国文学的影响,王朝女流文学获得空前繁荣,《枕草子》即为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枕草子》是清少纳言根据自己在宫中的供职经历而创作的随笔作品,它由三百余个章段组成,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三块:随感随录章段、类纂性章段和日记性章段。其中,从作品章段数量及其文字篇幅上看,记录作者宫中生活片段的日记内容最多。作品的第二百八十段「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即“香炉峰雪”段)就是日记性章段中最为有名的章段之一,而且其内容与白居易的诗歌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这一章段中的白诗受容问题,中日学者已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本稿拟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另一角度探析“香炉峰雪”段的一些内在特质。

二、“香炉峰雪”段中隐含的白诗

《枕草子》中引用了很多汉籍作品,其中白居易文学带给该作品的影响最大。据统计,在《枕草子》中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共计二十九处,被引用的白诗也达到十九首之多。作者清少纳言在引用过程中,既有原封不动的搬用,又有根据不同场合对白诗进行的加工创新。此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引用白诗显示了作者的聪慧与素养,这方面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当属第二百八十段「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由于这一章段跟白居易的诗歌关系密切,因而它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香炉峰雪”段。这一章段的文字不多,为方便论述,现将其内容引用如下:

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炭櫃に火おこして、物語などしてあつまりさぶらふに、「少納言よ。香炉峰の雪いかならむと仰せらるれば、御格子上げさせて、御簾を高く上げたれば、笑はせたまふ。人々も「さる事は知り、歌などにさへうたへど、思ひこそよらざりつれ。なほこの宮の人にはさべきなめりと言ふ。

(大雪下得很深,与平时不同,将格子窗放下,火炉生起炭火,女官们聚在一起闲谈话,在中宫驾前伺候。中宫说:“少纳言:‘香炉峰雪’如何呀?”我将格子窗吊起,再将御帘高高卷起。中宫笑了。其他女官都说:“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甚至也都吟咏过,可就是不曾想起。毕竟侍候中宫,少纳言是最佳人选啰!”)

这一章段叙述了中宫定子测试身边女官教养的一个场面,我们从文中的「この宮の人にはさべきなめり(这是宫中之人应该具备的常识)这句话即可判断。面对中宫定子的提问「香炉峰の雪いかならむ(香炉峰上的雪下得怎样了),清少纳言巧妙作答并顺利通过测试。而且她的回答方式令人叫绝:清少纳言面对提问,尽管自己知道答案,但并没有直接用所熟知的诗句作答,而是通过「御格子上げさせて、御簾を高く上げたれば(把格子窗打开,并高高地掀起御帘)这一具体的行动,利索地将答案表达了出来。也就是说,清少纳言受到白居易诗句“香炉峰雪拨帘看”的启发,便通过“把帘子撩开看看窗外的雪景吧”这一行动来暗示答案。看到此情此景,中宫定子很满意地笑了,其他女官也附和着盛赞清少纳言,说她是侍候中宫的最佳人选。就这样,清少纳言利用白诗充分地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官的机灵与智慧。

毫无疑问,清少纳言和中宫定子之间的“问答”,其出典就是白居易的诗句“香炉峰雪拨帘看”。该诗文出自白居易的“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这是由五首诗歌组成的七言律诗,其中的第四首全文是: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匡鲁便是逃命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这首诗歌也被辑录入平安时代编撰的汉籍大典《千载佳句》和《和汉朗泳集》中,所以在当时的日本相当有名。另外,这句诗中出现有“雪”、“帘”等词,正好成为极佳的绘画元素,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将该诗句作为创作画卷或作品插图的题材。那么,这首诗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就的?《枕草子》中的“香炉峰雪”段与这部作品又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呢?

三、“香炉峰雪”段的内在特质

白居易早年就发挥了创作诗歌的才能,他二十九岁时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其后赴陕西周至县任县尉地方官,三十六岁时辅佐皇帝并历任翰林学士和左拾遗。其间,白居易作为谏官多次上奏天子,并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由此招致朝廷执政者的反感,最后于元和十年(815)在自己四十四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就任朝廷官职以来第一次被左迁为地方官。他来到距离京城遥远的南方,并在江州的香炉峰下,占卜山居、新建草堂,在东壁留下了千古诗篇“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中宫定子和清少纳言“一问一答”所隐含的诗歌即为后来所作的“重题”。这里值得留意的是,诗歌的后四句表明该作品为白居易左迁江州时所创作的。

显然,“香炉峰雪”这一章段的主仆对话,就是源于上述诗歌的第四句而展开的。其实,在该段“引用”这首诗歌的背后,隐藏着中宫定子难言的孤独与不幸,她在不经意之间将家人的处境比照当年被流放江州时的白居易。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正历元年(990)七月,藤原道隆继任摄政和关白后,采取各种措施以巩固政权。他先把长女藤原定子作为皇妃安排入宫,然后立其为中宫(相当于皇后)。后又相继将次男藤原伊周和四男藤原隆家分别提拔为内大臣和权中纳言。清少纳言入宫伺候中宫定子之际,正是中宫定子家族处于繁盛之时。但是,好景不长,长德元年(995)四月,中关白藤原道隆突然因病辞世。藤原道隆在离世之前,希望让儿子藤原伊周接替自己的职位,但其两个胞弟即藤原道兼和藤原道长却对此心存不满,并伺机夺权。在这关键时刻,一条天皇做出决断,让藤原道兼继任关白。不幸的是,藤原道兼上任不及十日,便溘然而逝,于是其后的政权瞬间变成藤原伊周与藤原道长俩叔侄之间的争夺。

由于藤原伊周有勇无谋、急于求成,导致后来发生一系列对其不利的事件。有一次,藤原伊周与藤原道长发生争执而引发藤原隆家的随从与藤原道长的随从发生斗殴,并导致后者出现伤亡。与此同时,藤原伊周的外祖父高阶成忠指使阴阳师对藤原道长进行大肆诅咒。更为严重的是,长德二年(996)初春的一天,藤原伊周误认为花山上皇跟自己的恋人有往来,就让藤原隆家去警告对方,结果藤原隆家的手下不慎以箭射中花山上皇的衣袖。而且,有人传言藤原伊周胆敢违抗朝廷命令,肆无忌惮地对皇太后藤原诠子举行诅咒活动。这些所谓的“大不敬”行为,终于招致藤原伊周和藤原隆家分别被贬出京城,流放外地。至此,中关白家族意外步入没落之途。

中关白家族的衰落,无疑也株连中宫定子,其胞兄藤原伊周等被驱离京城后,陷入绝望的中宫定子被迫搬出皇宫,辗转寄身他处。沦落后的中宫定子不能自由出入皇宫,也不再得到天皇的恩宠。加上胞兄被贬他乡,以至于她不仅感到孤寞,还饱受凄凉。中宫定子一家的这一悲惨境遇,跟白居易当年的境况如出一辙。

再回顾“香炉峰雪”这一章段,开头处描写了「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的场面:因为下很大的雪,所以屋子里面的“火炉生起炭火”、并“将格子窗放下”。这种情境的确跟平时有所不同,我们一般这样来解读这一段的意思。但是,如果考虑中宫定子当时的际遇,不禁让人联想到:专门放下格子窗意味着中宫定子其时已被禁闭,或者表示她因家庭原因有意躲避外界视线的这一事实。屋外大雪纷飞的情形,无疑隐喻着中宫定子一家所遭受的无情与冷酷,此时的中宫定子很自然地想起白居易“香炉峰雪”的诗句,并且不经意地将彼时白居易被左迁的情形跟胞兄藤原伊周等的境遇相互比照。另外,一直见证着中关白家族的衰落、献身于中宫定子的清少纳言,作为中宫定子最信任的身边女官,自然被其指名回答「香炉峰の雪いかならむ的提问。而心有灵犀的清少纳言,也踹度出当时中宫定子的孤寂,所以并没有直接以白诗作答,而是通过「御格子上げさせて、御簾を高く上げたれば这一行动,完美地给出让中宫定子感到满意的解答。对此,中宫定子不仅赞赏清少纳言的机智,更为她能同情和理解自己的境遇而感到由衷的慰藉。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枕草子》引用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形式多彩纷呈,而且呈现出一定的特质。作者在引用白诗的过程中,并没有停留在直接套用原诗文的水平上,而是根据场合将白诗升华为自己的机灵与智慧,巧妙地暗喻作品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反映了主仆之间的相互默契。换而言之,作者在创作中并不是单纯地描写周边的自然景物,而是通过白诗的联想暗示中宫定子及其一家的悲运,这一点可以说是《枕草子》这部随笔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质。

顺便补充一点的是,根据日本学者萩谷朴的考证,“香炉峰雪”这一章段大概为正历五年(994)冬天所创作的。但是,如果从上面的论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章段的写作时间应该是中关白家衰落以后的长德二年(996)的冬天,这一推断或许更为靠谱。

参考文献:

[1]松尾聪,永井和子.枕草子新编古典文学全集18[M].日本:小学馆,1997.

[2]于雷.枕草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藤本宗利.枕草子研究[M].日本:风间书房,2002.

[4]枕草子研究会.枕草子大事典[M].日本:勉诚出版,2001.

[5]紫式部学会.源氏物语枕草子研究与资料[M].日本:武蔵野書院,1973.

上一篇:安全小报内容范文 下一篇:动量守恒定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