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唯美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23 10:39:15

雪的唯美诗句

雪的唯美诗句篇1

一、感受韵律美、节奏美之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合乐吟唱的。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讲究韵律,还讲究鲜明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诵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语言的抑扬,节奏显示语言的顿挫,正如郭沫若所言:“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所以,在七年级上册教学古典诗词时,我就首先教给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强烈兴趣。其法:五言古典诗词通常只有3个节奏,比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言古典诗词通常有四个节奏,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而四言古诗的节奏一般只有两个,比如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教会学生把握诵读古典诗词节奏的基本方法后,再引导学生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高声吟唱等方式感知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琅琅书声中完成对古典诗词上述诸美的体味、品鉴目标了。

二、感知形象美、意蕴美之读

教学古典诗词,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文本音韵美、节奏美的感知与品味上,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走进文本的深层意蕴,在读通、读顺、读懂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收集和处理古典诗词文本中透露出的信息:读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感知古典诗词中塑造的人物(事物)形象,感知作者在文本中运用的叙事、抒情、议论、用典等写作方式,体味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思想情感等。但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指导,并非是句句领读,而是指导学生抓住古典诗词文本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词、句来读,唯有如此,才会事半功倍。

比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我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一体现曹操一统天下鸿鹄大志的既是描绘虚幻之美丽景色又是抒发个人远大抱负的诗句反复品读赏析。而后,我再对曹操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及诗歌的主旨等加以适当点拨:这首诗是曹操建安十三年(208)五月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北征乌桓胜利的喜悦、阔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等融汇到诗歌里,借对大海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经此点拨,学生很快就沉浸在了这首古典诗词所营造的雄浑美丽的意境之中,全身心地去体味、感知曹操勇武睿智、文韬武略之高大形象了。

三、展开想象翅膀、创造新意境之读

雪莱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中国古典诗词尤甚。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炼、情感丰富、内蕴深远等美学特质,所以,诗歌创作时,作者唯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事实上,几乎每一位远古的诗人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有形的客观事物同自己丰富的主观情境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运用文字的功力将之组成一幅幅优美的、生动的、幻化的图景,从而使作者无限抽象的情思寄托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上,起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艺术效果。

比如,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仅诗中描绘的塞外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色彩极为瑰丽浪漫、气势极为浑然磅礴、意境极为鲜明独特等,此外,军中饯别、塞外送别、雪中送客等场景和意境的描写,也充满着奇思异想,并极富艺术感染力。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仿佛诵读,捕捉诗中奇异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诸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留白”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对其进行体味、分析、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绘画等形式对之展开艺术性的补白。如此,则既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又可以丰盈古典诗词的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雪的唯美诗句篇2

一、反复吟咏品声韵

古诗平仄和谐、声韵优美,可以把它们当作一首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因此,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不能忽略“以声动情”“以情感人”,应该让学生反复吟咏,在诵读过程中,在其优美的韵律中初步感知古诗的美,尤其配乐朗诵,更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对于后面体味意境美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古诗的感情基调。如曹操的《观沧海》,就应当先让学生了解曹操其人,知其“一统天下”的雄伟抱负,了解本诗写于北征途中,尽显曹操英雄本色,全诗充满激情。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极言钱塘湖之美,读来不禁让人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凄凉,游子之思更悲,读来自显凄怆。

二、酙字琢句赏语言

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的、反复的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地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情景交融感意境

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的“意趣美”这一内蕴力,催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入乎其内”再到“入乎其外”,取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而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渭城旅社之侧,细雨洒尘,柳色青翠……清新明丽的景色,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可渲染离别的气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如《江雪》这首诗,画面中“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诗人的孤高自得呼之欲出。

四、融会贯通思哲理

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离理于形或融理于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为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理智与情感是人性的两极,诗和哲学哲理作为人类意识的表现形式,自然应当是两种对立的事物。可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却恰恰把两种水火不容的属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如其他的抒情诗、叙事诗等一样都是诗歌家族的成员,这是在言情、写景、叙事之外的又一种风采,是读者可以用平静的、细嚼慢咽的方式来领略的另一种审美境界。

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又如“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雪的唯美诗句篇3

情,终将成为过去,成为彼此无法言说的宝藏,是否你可与我一样,愿将它永世收藏,不被世人挖掘,不被世人分享?我,最终会成为你命中深秋的蝴蝶,在秋风飒飒的季节里,为了那曾许诺的一世柔肠耗尽自己仅有的生命,亦却无怨无悔。只为追求那个浪漫的童话,愿在夕阳西下,人断心肠。

你的柔情许了谁?你的眷恋配了谁?你的怀抱嫁给了谁?你的双唇赋予了谁?可曾有想过,我这只在深秋里为了那一丝的浪漫拼命挣扎的蝴蝶?我不是最美的蝶,却是为了你轻易的一句诺言付出一切的蝶。我放弃了在风里翩翩,与风儿的深深相爱,只为了那句最美的谎言。深秋的季节,终于理解了飞蛾扑火的壮烈与勇气,终于知道了飞蛾是多么的伟大,又是多么的傻,不要追问为什么,那团火热的炎热会给你答案。

前世,今生,若可,请许我你的几世柔情,将你的几世柔情许我,将你的缱绻眷恋仅安配于我,将你温柔的怀抱仅属于我,将你火热的双唇仅吻上我,将你的爱抚仅触摸我,将你的诗情画意中仅仅有我。我愿黯淡几世的似锦年华,轮回在仅属于你的忘川河畔,捧一杯清茗,静候你的归来。

来世,来生,若可,请许我你的几世柔情,让你的折扇仅为我展,让你的眼眸仅为我留,让你的琴瑟仅为我奏,让你的发髻只让我理,让你的功名仅为我题,让你的洞房花烛仅为我灯火辉煌。我愿折一半人寿,只为伴君身旁。不用倚栏栅,泪眼盼君归何期,欲问归期似无期,不用为君消的人憔悴,人约黄昏,人比黄花。

是否会记得那句唯美浪漫的诗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是否会记得那句生死相依的浪漫诗句,君若为磐石,妾亦为蒲苇,磐石无转移,蒲苇韧如丝?是否会记得那句为了寻求长久的浪漫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否会记得多情换来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乱错杂?

我未曾忘记,你亦可曾忘记?可还记得那座爱的坟冢?你发如雪,我用一生刻永世爱你的碑。把爱葬在风花雪月里,把情葬在烟花巷柳里,把曾经唯美的回忆葬在纯白如雪的月色里,葬在清凉如水的月色里。为爱造个柔情冢,立个多情碑,里面葬着曾经的最美。

若可,请许我你的几世柔情,为你肠断终可,为你飞蛾扑火。

雪的唯美诗句篇4

1、青春的颜色滋润着大地,没有爱的树却结下了没有情的果,在那匆匆的瞬间,美丽丑恶都聚于一方,仿佛是天,仿佛是地,又似花又似树,让谁都看得见,让谁都领略得到那一切巳不是一种奇迹,那一切巳很长很旧很苦恼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2、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3、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4、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5、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6、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7、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8、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9、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0、冬是秋的延续,雪是冬的足迹,当一个故事在雪花纷飞的冬季展开时,那么或许有一个结局正在飘雪的时节诠释着冬的唯美。有一个梦遗忘在冬季,有一句话随着雪花飘落在地,当我伸出温暖的手掬起冰寒的雪花时,蓦地发现梦的脚步在散落的细雪中转道折回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1、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2、生命若只剩下黑暗,是不是意味着离死亡更加接近?今夜,有这样一个女子,埋下一座城,关了所有的灯,然后静静等待一个人,等待那个能给她写下最终结局的人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4、已经悲剧落幕的电影。当你倒带回忆时。这样唯美的镜头。即使再温馨也会泪流满面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紫色之美朦胧于紫色的装束,沉醉于紫色的温柔。浅浅的紫,淡雅清新而不失妩媚;深深的紫,沉静忧郁而不失高贵。紫色,如梦亦如诗,它能帮你褪去所有的狂躁与不安;它能让你沉浸于忧郁的怀旧心情之中。紫色永远是那么温馨与浪漫,永远充满着诗情画意。有着一种唯美的忧伤,是那样的惹人心疼,让人爱怜走过风雨,漂泊红尘终有一日,也会尘埃落定。烟消云散过后,唯有一帘空梦,伫立彼岸,凝望你远去的身影,浮生谨记你的美。()言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谁又留给我一世情殇浮华沉世的岁月,花落花开,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15、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雪的唯美诗句篇5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雪的唯美诗句篇6

【关键词】《雪夜林边驻脚》;现代诗歌;新批评;文本

自从约翰·克罗·兰塞姆的《新批评》在1941年出版之后,“新批评”就流行开来,也是欧美文学批评中一派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新批评的原理基础都是与言辞相关,其批评方法是细读,即对一部作品中文字和修辞等内部成分之间相互关系作细致的分析。新批评强调的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整体结构和文字含义的有机统一性”。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具有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体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其语言是极富音乐感和节奏感,其文学性语言和独特的表达形式而形成自己的特征。《雪夜林边驻脚》是罗伯特·弗罗斯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诗,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作品。作为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曾四次获普利策奖。他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写作手法,又有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一、《雪夜林边驻脚》的新批评解读

新批评家独特的批评方式是细读,即对一部作品中文字和修辞成分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歧义即多种含义做细致的分析。这就要求对文本本身的细节特征识别,一般而言,一个文本有多个文体特征,被称为文体标识,可分为正式标记和非正式标识。正式标识包括语音标识、句法标识、词汇标识和修辞标识。非正式文体标识通过作品的表达方式、作品的基调和作者的性格表现出来。以下主要从正式标识的四个方面探讨一下这首诗的文体特点。

第一、语音标识。弗罗斯特为求艺术上的美感,语音标识如头韵、腹韵和尾韵被诗歌一般遵循传统诗歌的韵律和形式,包括押韵的双行诗、四行诗、十四行诗、十六行诗等。他非常注意诗歌的音乐效果,强调音和义之间的和谐统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义声音”这一概念,从此成了他的诗美学的思想。他曾说:“我认为声音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元素,是唯一一种能够把想象化成理性的元素。”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传统的成分,尤其是体现在押韵方面。本首诗歌共分为四节,第一、二、五小节都是四行,三、四小节是两行诗,押韵也是不尽相同,如一、二小节诗歌的韵脚:aaba,第五节:aaaa。通过韵脚的发音,我们可以感到元音如有如[ou]等和辅音如[k]等。在朗诵时,元音夸张和饱满的发音效果给这首诗增添了一种意味深长、深沉思考的声音意义。在每行中也有大量的押韵,如第一行中的whose,woods和these中的[u:]和[z]等。这些韵律使全诗充满了一种回环曲折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给人一种紧凑,动态之感。

第二、词汇标识。词汇标识就是通过作者对用词把握和词语选择来反映作品风格。 对于同一种意思,如果用不同表达方式可能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感知和反应。 弗罗斯特的诗在形式继承传统风格,但在词汇标识方面,却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把朴素简单、鲜活自然又极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英格兰口语融入了传统的格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在遣词造句方面朴实无华,很少出现生冷怪癖的词语。用百姓话语来表达日常景物,“更加容易被理解,也更加具有永恒性。”比如诗中“easy wind”,而不是“breeze”来表示微风;“see”,“watch”,“keep”等日常口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

第三、句法标识。短句与长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简单句和复杂句、正式句与非正式句是一些常见的句法标识。诗歌语言由于其独特性,在句法方面经常打破常规、制造新奇等之类,例如庞德的诗歌中句子和单词并不完整、高度浓缩,但给人深远的意象。本首诗在句法方面遵循传统诗歌的规则,句子平淡朴实,变化不大。尽管在形式上是传统,重点是它的内容、基调和结构是现代的。

最后,修辞标识。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拟人化,重复等修辞手法,诗人的长途跋涉的旅途象征着现代人生活的艰辛;小马的思考与人类思考出发点不同;最后两句重复的话语更是体现了诗人对现代人困境的探索。

二、结语

文本的解读,运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新批评视角下的《雪夜林边驻脚》,弗罗斯特的诗歌在简单朴素的语言、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人类前途思考,人类生存探索,以及人类自身的责任等。这首诗既有传统诗歌的韵律和形式,又有现代诗歌的主题和基调,体现出了弗罗斯特诗歌魅力之所在——用简单言语表达深邃的人生哲理。

参考文献

[1] M.H.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2] Tao Jie.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1.

[3] Robert Frost.Collected Poems.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5.

[4] Lawrance Thompson, ed.,Selected Letters of Robert Frost,New York & Chicago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4.

雪的唯美诗句篇7

冬日的雨,就这么缠绵着,飘飞着,让人思绪不宁,不时地向窗外张望着,担心那杨柳突然间就会抽出嫩芽儿。

而冬天才刚刚开始啊!

我喜欢冬天,这是一个贮蓄能量、蓄势待发的季节,不经过冬天这个特殊时期的调理,生命注定苍白而无力;不经过这个季节冰封雪压下的呻吟和痛苦,过早地探知这个世界,生命势必遭受重创而无力回应。

我不回避磨难。

正如那窗外的树木不回避凋落,种子不回避深埋在地下。

一切都是为了来年春风再起时的勃勃生机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驱策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哈,古人尚知万物兴歇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我为何反要生出这违反自然规律的忧天之想呢?

这场雨谁知不会是冬天在严寒到来之前,故意设置的迷惑我们的眼睛、麻痹我们的心灵从而更加磨练我们心智的一道难题呢?

有的时候,真的羡慕北方的冬天,不光有春雨绵绵,秋雨萧萧,花开花落,叶落凋零的凄美,亦会有寒风凛冽,冰冻三尺,滴水成冰的情调。虽从未亲身体验过雪,但是,我想,我是爱雪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年第一次听到《诗·小雅·采薇》中这句名句,觉得有一股什么力量撞击着心口,从而激起了心潮涌动,后来知道这种感觉就叫做“共鸣”。想想吧,大雪中有一个人在踽踽独行,他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

每当心情浮躁时,我就反复诵读这句诗,让古代人创造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情境之美充斥我的内心,为我躁热的心,暂时地降温。

曾经有人根据这句诗的意境,写了一首,其中有一句为“昔日征人别时的杨柳,依依在梦里摇摆着春风,是离人舒展的寂寞长袖吧,化作的漫天的雨雪霏霏”。至今读来,感动莫名。

在北方,现在已到大雪时令,而南方雪花只片未落。

心中不由怅然,失落。

雪的唯美诗句篇8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求知。顾名思义,就是检查或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是要学会求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知识点九年级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点九年级1沁园春 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 分fèn外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 惟:只。

(2) 须晴日 须:等到。

(3) 略输文采 输:差、失。

(4) 俱往矣 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 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沁园春 雪“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初中语文知识点九年级2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初中语文知识点九年级3你是人间四月天

字词解释:

⑴娉婷(pīngtíng):女子容貌姿态娇好的样子。

⑵鲜妍(yán):光彩美艳的样子。

⑶冠冕(guān miǎn):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比喻第一,体面,光彩。

⑷呢喃(ní nán):象声词,形容燕子的叫声。

文章整体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构成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诗的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

作为诗歌最为形式化的表达上,此诗的节奏、韵律与语词的选取都处于语词的中性状态,没有大红大紫、纯黑纯白的俗艳与锋利,在声音上,也是温和的、静雅的,甚至走向旖旎和慵懒;十一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研究和认识的精妙之处。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全诗只有一处破折号,这一处破折号写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呢?联系林徽因的知识背景,我们会更加明确这首诗艳丽的画面背后,有着理性主义表达的节制和书写的雅致,完全能够体现出古典英国诗歌的高贵气象

语言艺术

《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语言,画面感极强。不同于当今一些诗歌注重思想的表达,它还保留着古典诗歌以形象毗类情感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诗歌意象、思想和语言之间,这首诗追求的是一种整一的感觉,不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而是以诉说为主,阅读者在吟诵的过程中参与创作,共同“呈现”意蕴的面貌,在这里,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开的画面,以形象的语言等待领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温馨柔媚的情调。

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来说,则是一种温润的美感。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感的时候,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也就是说于变化中、动作中展示色彩,这可以从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中看到,这样的文字有“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从人类的接受心理来说,这样的色彩点燃恰好是抓住了人类注意力的某些特点:再似乎不注意的地方写下动态的景观,稍一提神,便豁然开朗,这正是美学欣赏中的恍然一悟。而且,在这样两组文字中,有一种顺承的关系,第一组纯粹的色彩只有到了第二组跳动的组合中才更生动,试看这些词:“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云烟”则直接是状态的描写,若隐若现渺渺茫茫、“黄昏”看似暗淡实则隐喻了温暖,因为它后面紧跟着的是“风的软”、而“星子在无意中闪”承续“黄昏”这一意象,突出了“闪”的动态感,给我们一种灵动的审美体验、在“夜夜的月圆”和“水光浮动”中,以“暗”和“柔”进一步烘托那种微醺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在这样的文本细读中,我们会发现,当单纯的文字组合在某种一致性的情感脉动中的时候,那些文字就会突破其单一的意义,而获得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鹅黄和白莲之间有人们笑的声音、风舞动的声音、雨滴洒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阳光一起浮动的流水的声音、树儿花开的声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声音,在洁白温暖的画面上,这些声音喧闹起来,但并不觉得杂乱,热闹而不杂乱,一定是和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有关,所以,透过这些表达声音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整首诗歌完整的情绪流,那是欢快的声音,类似溪水的流动———如同一个场景,春暖花开,但是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溪水在雪下流动,阳光照耀之处,漏出的一线溪流冰澈清凉,在冷与暖的交界处,这些文字在跳动:“笑声、交舞着变、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水光浮动、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这里的每一组文字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画面、一是画面的流动,笑是一种形态,要有人来构成,我们可以想象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白衣少女,那声音可以“点亮”周围的“风”,而“轻灵”是由声音的“脆质”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面相,这一组文字中,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的变是写场景,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开端。接着换了一个场面,其实是一个黄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黄昏,而是温暖微醺的黄昏,在这里,写了“风吹”、“星闪”和“雨洒”,这些动感的词语引起阅读者对意象的认同,那是一种湿润的感觉,是早春的感觉,从唯美的角度来说,这一节诗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转折,但是,也正是在这一转折中,诗的意象才构成了跌宕,不那么单一的灿烂,就像一幅画,是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而且动感十足,又轻柔得仿佛不见。

下面两节转入春天和人的双重赞美,这实际上是诗的主题地呈现,即歌颂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悦和春天的“轻、娉婷;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质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获得了“鲜妍、天真、庄严、柔嫩喜悦”的赞美,最关键的两组意象在这里出现“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你梦期待中的白莲。”说实话,这两种意象与“鹅黄”是由冲突的,在风格上一个肃穆,一个温馨,其间的差异在过去对此诗的诗评中并没有人注意,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期待后的两种呈现,如果进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会发现,在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其间的曲折变化原本是缘于各种风格之间的不同、对话与妥协,在诗歌文本深处,这种隐秘的心理,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读的角度。所以,诗歌的第三、第四节隐含的声音远远比第一、第二节更为隐秘而难猜。

第五节的声音很清晰、很明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会注意到,在这一节中,不同的意象得到了统一,“树的花开”、“你”还有“四月天”,他们统一在“爱”、“暖”和“希望”这三个词中,而“燕”的形象出现了,如果把它比喻成“家的怀想”———缘于“燕子”的驻巢本能,可能略显牵强,但是,燕子的另一种经典意象也可以达到与此同等的归旨,“双飞燕”与“春燕”都是与爱情相关的意象。“梁间呢喃”才是“诗眼”,声音的秘密便隐藏在这个词组之中。诗歌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上一篇:天空课堂观后感范文 下一篇:贫困情况说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