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范文

时间:2023-10-08 08:07:04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1

1.认识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孟、浩、陵、辞、唯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送别》,之后问: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了什么?

2.师: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课件出示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二、研读古诗

(一)解诗题

1.读了诗的题目,你想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提什么就讲什么: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课件出示中国版图画,理解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2.请同学们再读题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小结并课件演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3.好,我们已经理解了诗的题目,板书:解诗题

【设计意图: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出示中国简图画不但有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

(二)读诗文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送行,他的心情怎样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诗文)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3.请三名学生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

(三)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明诗意。)下面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3.老师解疑。

4.谁来说说前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后两行诗呢? 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出示课件)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弥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中要求学生动起笔来划一划,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啊”。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学生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四)悟诗情

师:学习古诗,我们不但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还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悟诗情)

质疑:1.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想一想,当时,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应该是群帆远影碧空尽才对呀,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孤帆呢? 2.师: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看不见孟浩然了。那李白当时只看到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长江之水)也不对啊,长江两岸,长江上,还有很多的景物啊!大家想想,可能有哪些景物?(杨柳依依,百花盛开,江上船只来来往往,)景物这么多、那么美,为什么李白只见那浩瀚的长江水呢?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对水情有独钟,长江水流向扬州,长江水绵绵不绝,就像他们的情意一样,绵绵不绝。所以,现在帆船不见了,李白心中的那份情,只好寄托给了江水。(想一想:李白看着江水,心里会想什么?)

3.总结:此时此刻,你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相机板书:依依不舍),李白送走了好友孟浩然,却送不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

4.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首诗吧。课件播放《阳关三叠》配乐。( 师生同读)

a.带着这份不舍,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b.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c.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吧。

师(结语):一座名楼,两位雅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这两个人是?(生: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这首诗是?(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读出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播放配乐。)

师(结合板书):以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按照:解诗题 、读诗文 、明诗意、悟诗情这四个步骤去学习。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在心灵深处,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感受诗人心中依依惜别之情,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

三、指导书写生字:陵 唯

师:这首诗要求我们会写5个生字。哪个字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我们就先写哪个。我们学过很多形声字,根据它们的形旁就可以了解字的意思。例如:“喝 ”——“口”字旁,字义跟嘴巴有关;“陵 ”——左耳旁,字义是不是跟耳朵有关系呢?不是的,课件出示陵的古汉字图,析解:阝是“阜”的简写,原来写作,表示竖立的山或者石阶,右边“夌”líng表示声旁,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才变成现在的“陵”。陵字本义是大土山,如:丘陵,引申为:大的坟墓。例如:黄帝陵、中山陵等,用左耳做偏旁,它表示山岭、丘陵,石阶。以后我们遇到带左耳旁的字,分析它的字义时就不要把它和耳朵联系起来。师范写,生在生字本上写这个字。“ 唯”——形声字,“口”是形旁,表意;“隹”是声旁,表音。“唯”的本意是答应的声音,后来被借用为“单单、只有”的意思。唯 ,原来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唯的古文字图, 经过演变后,才变成现在的唯。同学们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隹”字,不要少写一横。

【设计意图:依据字理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象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2

1、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来源:文章屋网 )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3

关键词:关联理论;交际意图;最佳关联对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汉文学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唐诗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则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翻译诗歌却是翻译界公认为“攻坚难题”,不仅要求通顺忠实,还要保留原文独特的风格和唯美的韵律,以达到最大限度传播其优美有韵味的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是一首送别友人,情感真挚,寓情于景的佳作。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学科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包含的理论,例如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语言礼貌理论等,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范式中。

在翻译活动中最佳关联(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最大限度上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也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就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将翻译和关联理论结合到一起。关联理论关照下的翻译,无疑能让接受语读者能更加轻松领略源语言文化内涵,让文化间的交流更为流畅自然。

二、诗歌赏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该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当时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白为之送行。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离别。这是两位好朋友,也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是孟浩然即将下扬州,去体验一个繁华的城市,风流的生活的别离。此次别离是愉快轻松的,承载着诗人李白对扬州的无限想象,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三、译本的关联理论分析

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直奔主题,将作诗的目的,对象点名。对“故人”的处理,庞德采用日语单词“故人”的罗马发音“Ko-jin”,王诺译文采用“My old friend”,许译文采用“My friend”。从最佳关联角度来看,毫无疑问,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王诺译本和许译本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交际意图保留更加,直接点名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好友关系,许译本则更胜在简洁性。在专有名词的处理上,“黄鹤楼”到第二句中的“扬州”,这都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笔者认为在翻译成英文时,应当加注解共参考。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是对诗歌时间地点的描述。“烟花三月”无疑包涵了多层次关联性。并不像表面那四个字所承载的词汇意义。诗人李白在这显性关联传递了时间信息,但是暗含隐形关联便向读者传递了在他送别之时,对友人能去扬州那等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城市的羡慕之情。译本中,庞德译本采用“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和王诺译本“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则不如许译本“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匠心独具。许译本通过“veil”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上水雾轻漫之境,红绿交替的繁茂花木则暗示诗人内心的欣羡之感;使用鲜艳的色彩词,无疑能让英文读者认知时生成强烈的画面感。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是诗人情感与眼前之景交织酝酿到最高处的表达。“碧空尽”“天际流”似是在宣纸上染上一幅水墨画,一种和谐自然之美,水天交融,寓情于景。从交际情感和认知美学两个角度分析,是孟浩然的孤舟消失在了碧空之下,还是二者和谐相融,共存于画面之中?笔者认为后者更具画面感。许译本在此处用“lost”体现“尽”,没有水天相接的画面感,反而给人一种生硬之感。相比之下,庞德译本和王诺译本的处理更具中国国画“朦胧”特点,分别使用“blots”“fading into”。“blots”则刚像是诗人构图时点上去的一个墨点,更像是视角里突出的一笔,略显突兀;而“fading into”则体现的是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东去,承载着友人孤舟,在诗人的目送下视野交融的景象。在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处理上,许译本“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则是强化了目送别离的送别关联。

四、结论

诗歌时高度精炼的文学语言,每个译者在翻译时都有一定程度上自我的处理。从关联理论视域下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对等等方面进行探讨比较,指出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减少英语读者群体花费人之努力寻求理解中国诗歌文化的最大关联,从而达到传播更多更好优秀诗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zra Pound.(2007)Cathay(1915)[M]. Kessinger Publishing,LLC.

[2]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4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将要远行去扬州了,我很舍不得孟浩然,便在黄鹤楼摆下酒席,和孟兄喝上几杯。

酒菜都已经准备好了,还不见孟兄到来,我心想:是不是孟兄不肯来和我道别,已经上船去扬州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的心都要碎了。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孟兄来了。我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上前和孟兄拥抱了一下。“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我说。“怎么会呢,我的好朋友邀请我来喝酒,我当然会奉陪了。”孟兄说。我说:''听说你要去扬州了,我们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你还会回来吗?''孟兄回答:“到时候看情况吧!”说完,我们便开始享用着丰盛的佳肴了。

反猴年,孟兄要走了,我陪他来到了江边,那船早已等候多时了,孟兄说:“再见了,我一定还会来看你的。”我说:“但愿你还能够来看我》”说罢,孟兄上了船。我站在江边,目送孟兄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祝你一路平安,安全到达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5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盛开,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说道,孟浩然说:“我等你办完事再去扬州,葡萄都晒成葡萄干了。”李白笑道:“哈哈,晒成了葡萄干,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对李白说:“我在扬州等你。”李白回应:“好,等我办完事马上来找你。”船慢慢开始划动,孟浩然又说道:“你办完事可别忘了来扬州找我啊!”李白说:“放心,我不会忘的。等我到了扬州,我们痛快的喝上几杯。”孟浩然说:“好。”船越行越远,孟浩然似乎要说什么,却已经听不见了,李白无法把孟浩然送到扬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应经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愣愣的站在那,一声鸟鸣,他才回过神。挥笔写道:

德惠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刘思霖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6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7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是到达的意思。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来源:文章屋网 )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篇8

2004年10月7日的那一天,妈妈吃力的生下了我,爷爷给我取了个名字——杨皓燃。虽然这是诗人的名字,可是它给也我带来了许多烦恼。

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宠着我,使我养成了动不动就哭的习惯。到了小学的时候,老师叫我们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学们就经常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成《黄鹤楼送杨皓燃之广陵》。第一次同学们这样叫我的时候,我很恼火,我心想:爸妈为什么要给我取这个名字?回家的时候,我吵着:“妈妈,我要换名字。”可妈妈说:“孩子,我要为你取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你长大以后还能洁白无瑕,在成长的道路上尽情的燃烧。”渐渐地,渐渐地,我也习惯了,知道了同学们是跟我开玩笑。

我以后也喜欢自己的名字,由名字我想到了父母、长辈对我的厚爱。不过,以后,我会好好学习,不令就令人失望。

上一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下一篇:白酒销售人员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