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28 03:19:58

黄鹤楼诗句

黄鹤楼诗句篇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乘着黄鹤杳然飞去,这里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仙人驾鹤而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仍在飘飘悠悠。那晴空下清晰入目的是汉阳的远树,江心中芳草茂盛之处是有名的鹦鹉洲。暮色苍茫,我的故乡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叫人添愁断肠。

【写作背景】

崔颢一生仕途坎坷,长期漂泊羁旅。一日,他登上黄鹤楼,看到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为严羽高评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千古名作《黄鹤楼》。相传,李白来到黄鹤楼,本来也想写诗,看到崔颢的诗后,望而兴叹,不知该何处下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有了传为李白搁笔的搁笔亭。“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让崔颢的诗和黄鹤楼名气更大了,故事也流传至今。

【典故化用】

鹦鹉洲:东汉末年的文人祢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祢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祢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飘零身世。

【内容主旨】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联。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

【表现手法】

诗作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语如联珠,自然天成,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峰巅,成为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重要词句】

1.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作者描写登楼以后所见的春色:晴空万里,波光粼粼。晴川阁,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如茵。此句色彩鲜明,境界阔大,展现了一轴明丽的山水长卷,故一直被誉为写景名句。但,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想祢衡昔日怀才不遇,如今只剩下芳草萋萋。今天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欲修道,仙人已乘黄鹤去,无缘一见;想探望家乡,暮霭迷茫,乡关不知在何处。此句既状春草之盛,又借以表达自己凄婉的心境。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句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诗歌风格】

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中考链接】

1.(2005湖北咸宁卷)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2.(2009广西柳州卷)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宏,感情真挚。

B. 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小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黄鹤楼诗句篇2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下《滕王阁诗序》,诗与序均文采飞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叫人激赏叹服。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此哲理足以启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朝诗人崔颢写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此楼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南宋评论大家严羽论唐人七律,以此诗为第一。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脍炙人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别,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阳楼。唐朝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写得景象壮观,气势宏大。杜甫《登岳阳楼》诗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登楼览胜之际。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表达了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为国分愁、为民谋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始建于康熙年间,在楼阁辈中算是晚出。然而,“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清代名士孙髯翁的180字“古今第一长联” 直叫“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

黄鹤楼诗句篇3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黄鹤楼诗句篇4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徐如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2.通过理解、诵读,想象、体验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背诵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过程

01课前谈话,积累古诗

1.在我国历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个诗的国度,有着成千上万个诗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谁?李白。他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一起回顾一下(出示,齐读):

《静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二上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三上P8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李白的这五首诗歌,你能把它们分成三类吗?(可以按照写“月亮、景色、赠别”等分类,只要言之有理,最终落到“赠别诗”)

3.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赠别诗”(板书:赠别诗)

02揭示课题,感知诗意

1.【出示课题】齐读《黄鹤楼 送 孟浩然 之 广陵》。谁能说说这些画线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鹤楼: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游。

送:送别。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的名气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岁。

之:去,到。

广陵:扬州的别名。

2.联系作者李白,谁说说题目的意思?(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在黄鹤楼上,大诗人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东边的扬州去。

3.“鹤”笔画较多,“孟、浩”“陵”要求会写。请工工整整地填写人名、地名【出示“地图”】评价。

黄鹤楼  孟浩然  广陵

4.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00页,大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音乐】

(1)读诗歌,刚才老师提出了两个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你认为自己达到了哪个层次?自己再试一试。

(2)检查:请“读正确”的同过来读……(自评)【正音】孟、陵;

再请读流利的同学读……(自评)

最后请读出节奏的同学读……(自评)

(3)【出示题目和前两句】研究题目与前两句诗的关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点、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诗中有时间“烟花三月”,指春天时节。“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想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好时节,万紫千红总是春。游玩黄鹤楼的人们一般都是什么心情?(兴奋)然而此时此刻,李白却要在此与好友孟浩然话别,心情又会怎样?(伤感)伤感表现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别意

1.我们到诗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学生自读)

2.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见、所闻,还是所感?找出依据(“见”)

3.李白“见”到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你认为他站在黄鹤楼上,送了多少时间?

4.(出示插图),想象刚才在黄鹤楼上话别的场面(学生说话)

此时此刻,你最想读的是哪两句?——这就是”寓情于景”。

5.这首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齐读。再读,边读边想象送别画面,争取背出来。【配乐】

6.检查背诵。

04拓展深化,体验深情

1.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

2.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写的。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赠”“送”:汪伦送李白,表示感谢;李白送别人,表示留恋。

(2)形式:歌送;目送。

3.两首诗中,相同的是什么?

(1)离别之情;(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这节课马上要下课了,老师也要和大家告别了。你们准备怎样送别老师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出示古诗,要求选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黄鹤楼诗句篇5

几个朋友好久没聚会了,便邀约一起到餐馆小聚一下,只在朋友之间相互联络感情。吃饭时大家推杯换盏,酒兴很浓,就都多喝了几杯。饭后大家仍意犹未尽,难舍难分,还不愿离散,突然一个朋友提议要去唱歌散散酒气,大家一致同意,我也不好再推辞,影响大家的兴致,便一同去歌厅娱乐。

到歌厅后,大家疯狂的抢话筒唱歌,而我因不胜酒力,有三分醉意,且头晕目眩,就找了一个角落坐下闭目休息。任凭阵阵歌声毫无羞涩地一个劲往耳朵里乱钻,让人心烦欲乱。回头想想在自己平静如水的生活中,好久没有经历这样的喧嚣环境,总觉得还有些不适应,但也又不能提前退场,扫了大家的兴致,就勉强这样坚持着。突然一个朋友点播了一首由谭晶演唱的《黄鹤楼》,伴着优美婉转的旋律,唱起了:“她从画中来,彩云丹顶鹤。明月吹玉笛,紫气相引约。何来空悠悠,古今无已楚天秀。千杯恩,十年舞,此去漫天游。情悠悠,黄鹤楼,黄鹤楼,情悠悠。千年盼归,万古绝唱黄鹤楼。千年盼归,万古绝唱黄鹤楼。”歌词旷野宏阔、意境奇特、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听着此歌,仿佛带你回到千年以前黄鹤楼面前,身临其境去体验他的千古风流韵味,心生无限感慨。黄鹤楼历经千年风云,屡毁屡修,传说典故,不绝于耳,诗词歌赋,遥相辉映。此歌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说及诗文,以其悠扬旋律将你带入无尽悠思及遐想中。

黄鹤楼,据《列仙全传》及《报恩录》中记载:“该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个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鹤,并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建起一楼,取名‘黄鹤楼’。”歌词中对此传说有着动人的描写,“她从画中来,彩云丹顶鹤”,“千杯恩,十年舞,此去漫天游”,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黄鹤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文随景成,景随文传,自晋代以来,历代官宦显要、文人骚客,莫不争相登临,饮酒酬唱,留下无数动人的诗文题咏。

崔颢所题《黄鹤楼》在诸多题咏黄鹤楼的诗歌中堪称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人曾评价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既有古体诗的句法,也符合律诗的韵律,在艺术上出神入化。李白也曾留下千古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他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借景抒情,妙合无垠。毛泽东在《菩萨蛮-黄鹤楼》中写道:“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河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该词充分表达了他伟大理想抱负和雄心壮志。

《黄鹤楼》这首歌,婉转悠扬,优美动听,唱出了黄鹤楼的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并以其悠扬旋律将你带入无尽悠思及遐想中。真正让你感到:“黄鹤楼,情悠悠,黄鹤楼,千古情悠悠。”的沧桑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黄鹤楼诗句篇6

在人文文化学方面,黄鹤楼不仅是一个特殊自然文化圈,而且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醉倒在黄鹤楼前,形成一种特殊的黄鹤楼文化现象和的深厚文化积淀。最早留下游踪的是南朝刘宋诗人鲍照。这位出生于江苏的寒儒学士,一生坎坷,途经此地时,一股怀才不遇之感油然而起:“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鲍照官至参军,著书十卷,杜甫曾称之为“俊逸”。令黄鹤楼身价百倍的是唐人崔颢一曲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仅描绘了古老的传说和恢宏的气势,而且成为千古传诵览胜之作。诗人李白游于此地,登高望远,情感激荡,本来见有崔颢之作而搁笔兴叹。也许是黄鹤文化内在力量的作用,他眺望浩瀚奔流的长江,最终掩饰不住心中所感,于是借送友人孟浩然之情,抒发出对黄鹤楼的赞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情切切,自然流畅,表达了这位诗仙心中所感。千年流逝,我们从诗中感受到古黄鹤楼的意境和魅力,仿佛诗人就在面前。公元579年夏天,年近60岁的李白从白帝城顺江而下,又一次来到黄鹤楼,那种流放归来的愉悦之情,被五月的黄鹤楼意境所感染,悠悠笛声,梅花飘舞,诗人折服了,好像黄鹤翩翩归来,于是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绝妙佳句。公元1138年民族英雄岳飞“还军鄂州”时,登上了黄鹤楼,亲笔写下了著名篇章《满江红》,慷慨壮烈之气溢于言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多诗篇,路过此地时,鹤去楼空,依然举笔而兴:“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黄鹤楼独占天下美色,千百年来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彩,形成灿烂的“黄鹤白云文化”,为人们仰慕和向往。黄鹤楼自然景观也成为一种深厚历史文化,一切自然景色离不开人的写意,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感应,因而人对自然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黄鹤文化现象。

在自然美学上,黄鹤楼主要以自然与建筑美学黄鹤景观为主体,龟蛇二山和汉水与长江交汇的水色山光之间,无论从哪方面欣赏,黄鹤楼都很瑰丽,都给人以美感。立于武昌桥下汉阳门前,凭栏眺望,江波浩淼,激流回倒,波澜壮阔。举目远眺,铁桥横空,白云飘渺,龟蛇相接,楼塔对望,巍峨矗立。明代一位学者在《黄鹤楼图》中写道:“蛇山何崔嵬,飞楼俯空阔;鹦鹉悲祢衡,高才多夭阏?选九疑屏障叠,连绵七波涛拍;远天朱帘绣柱层霄上,芳树晴江禹庙前。”流连或徘徊龟蛇之间,“黄鹤”似翩翩欲飞,姿态万千;回首龟山,幽幽山林,淡淡白云,晴川楼和晴川阁与长江辉映,如诗如画。乘舟游弋滚滚大江,流波浩淼,漫步“龟蛇”之间,急流旋转,一切的境况,仿佛恣意畅游于大江之上,痛快淋漓,美妙自然。

真正使人心旷神怡的还是登高远望。江南三大名楼,都以雄伟、壮丽、高大而著称。岳阳楼和滕王阁,虽令人兴奋,但真正慑人心魄的还是黄鹤楼。邵阳人王镇藩有楹联挂于楼中醒目处:“形势出重霄,看江汉交流,龟蛇共秀,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风,更四顾无边,尽教北瞻岘首,东望雪堂,西控岳阳,南凌滕阁;沧桑几度劫,兴名公宴集,词客登临,感古怀今,都付与白云夕照,溯千载已往,只数笛弄费,酒贳吕祖,诗题崔颢,笔搁青莲。”登上黄鹤楼,东望武昌,湖光山色,天地相接,广阔无边;北眺长江,滚滚东去,波横舟跃,茫涯天际。远望汉口,高楼如林,鳞次栉比;汉水之南,鹦鹉芳草,“龟”翠色秀。古楼之下,长桥如龙,宽阔桥面,车行如蚁。古往今来,黄鹤楼登高望远诗句较多,如“瞰三江而吞七津,控西蜀而踞东吴。窗俯匡衡,呼吸直通霄汉;栋凌翼轸,婆娑可摘星辰”等等。我以为,写得比较好的还是王镇藩,他所描绘的与自然相融,浑然一体。黄鹤楼前立有牌坊,正中刻着“江山入画”,临高极目,顿悟“人”字的真正内涵。这里的“如”与“入”,不是诗人的无意疏忽,而只有登高远眺,才能咀嚼出其中“人”字之美。

黄鹤楼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常常突如其来的美色使人魂魄飘游。若从江汉关乘船至汉阳门,行至汉水与长江交汇处,夕阳西下,楼台映照,江上抹上一层薄媚胭脂,涟漪波光中泛起一串灿烂的珍珠。尤其是雨后天晴,万象清宁,夕阳映照,那涌动的波流之上,残阳如血,瑰丽的色彩使人沉迷。也就在这刹那间,江波荡漾,宛如梦幻般的境界,销魂勾魄,黄鹤楼展示出一种特有的神韵。自古以来只有赞叹秦淮河的夜色,加上朱自清、俞平伯等名人的赞美,使秦淮河更是名上加名。可叹的是,至今未有人发现江汉的夜色之美。如果说秦淮河夜色恬静,委婉,黄鹤楼下夜江则更加潇洒,更加柔情。秦淮河是女人般的细腻,江汉则是男子汉般的洒脱。傍晚,泱泱大江,水阔天空,黄鹤楼则通体透明,如一件奇珍异宝镶嵌在夜色中;长江大桥上灯光闪烁,如一串珍珠挂在夜空;那两岸灯火,倒影水波,幻影朦胧。入夜,悠悠清凉,晴川阁前,黄鹤楼下,游人阵阵,情郎倩女,双双对对,或坐或躺,互不干扰。夜深,夜色开始宁静,从黄鹤楼上,从雄伟的大桥上,从幽幽的晴川阁中,散发出的束束光亮,像飘渺的梦境。

黄鹤楼诗句篇7

传说清代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人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可由于心情紧张,竟漏写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说该书法家欺她没学问,定要将其斩首。书法家急中生智,急忙解释道:“此字并非遗漏,而是故意将七绝《凉州词》改填成一阕小令。”并当即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扇子上的题诗没有标点符号,如何断句均可。慈禧听了以后,无言以对,只好赐酒压惊。

明朝文人沈石田曾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盒礼物和一封信。信中说:“送此琵琶,请笑纳。”沈石田打开礼盒一看,见朋友送的是水果枇杷而并非乐器琵琶,就善意地回信批评朋友的粗心:“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朋友收到回信,十分惭愧,于是就作诗自责:“枇杷不是那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民初花鸟画名家郭祯有一次绘桃花和黄鹤图各一幅赠友人,画好后请书法家赵平题诗配画。谁知在桃花画幅上,赵误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桃”字写为“梅”字;在黄鹤画幅上,又误将“黄鹤楼中吹玉笛”中的“黄”字写为“白”字。笔落字成,如何补救?赵老灵犀妙想,在“人面梅花相映红”下补上一句“桃花流水杳然去”(语出李白《山中问答》);在“白鹤楼中吹玉笛”下补上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语出崔颢《黄鹤楼》)。桃花已随流水去,黄鹤更是不复返,巧妙地点出了自己书写的失误之处,同时也为错句增添了几分随性与调侃的味道。

无独有偶。画家李平仁曾画桃花和飞燕各一幅,桃花画幅却把“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写为“菜花依旧笑春风”。在旁人看来,这样题错字的画只能成为废品,非常可惜。但李先生灵机一动,在旁补题字“只因桃花净尽菜花开”(化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诗句)。在飞燕画幅上,李先生又误把“旧时王谢堂前燕”诗句写为“旧时王谢堂前花”,于是,他又在旁补题字“只因飞燕自归花自开”。这两句诗补得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使二画及题词相映成趣,甚至有人怀疑是他故意为之。

现代画家陆侃画了一幅《孔雀东南飞》图,有人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何不言西北?”陆侃于是在画题“孔雀东南飞”下补上“何不言西北”,再写“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用《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相答,巧妙自然。

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一次当众书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当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时漏掉了一个“话”字。旁观者正在为他惋惜,费老却不慌不忙地在落款处补了“酒后失话”四字。观者无不抚掌称妙。这一语双关,实在高明,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了一个“话”字,以示阙如;又表明歉意,酒后失误,敬请原谅。这种巧补漏字的技巧真是妙笔生辉。

某老年书画展,有一幅书写的是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其中“曙光初照演兵场”一句漏了一“兵”字,但书者巧妙地在后边注上了“场上逃兵”四个字,与费老的补漏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鹤楼诗句篇8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面对鹦鹉洲,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它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坐镇浩瀚长江,远远望去,如一只优雅的黄鹤,展翅欲飞。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楼名的由来充满了传奇色彩

黄鹤楼楼名的由来,历史上有“仙人”、“地名”两说。相传古时候,在蛇山临江而立的黄鹄矶头上,有位姓辛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忽有一日,有位不知名的道人前来化缘,张口就要好酒好菜,辛氏慷慨款待。道士吃罢便走,并无谢意,以后每日如此。一个多月后,道士告辞。临行前,他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橘子皮,在墙上画一仙鹤相送,并指井水成酒相赠。道士还告诉辛氏,有此听命歌舞之鹤和取之不尽的美酒,今后可发大财。言毕,化作一道轻烟而去。

从此,黄鹄矶头鹤舞酒香,顾客络绎不绝,辛氏酒店财源滚滚。日久,辛氏贪心渐大,没了善心。10年后道士再来,辛氏竟要他让那口井里出酒糟,赚更多的钱。道士仰天大笑,随即,取笛吹奏,唤下黄鹤,跨上它直冲云霄。鹤走,井中之酒还原成水,墙上留下四行大字:“行善为图报,贪心比天高。得寸又进尺,有酒还要糟。”辛氏羞愧极了,发誓痛改前非。此后,辛氏以全部家产,在黄鹄矶头修成一楼,纪念仙道与黄鹤,供游人观赏。黄鹄矶头从此没了辛氏酒店,而有了“黄鹤楼”。

这便是黄鹤楼楼名由来的“仙人说”。至于仙人是谁,说法不一。《南齐书州郡志》载,黄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图经》及《太平寰宇记》称,费神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黄鹤楼。

“地名说”也就是以楼址所在地命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1780多年。武汉扼长江,控荆楚,是兵家必争之地。与龟山隔江对峙的蛇山,是由西向东排列的7座山连体组成,全长2公里,形似蛇而得名。赤壁之战后,东吴计杀关羽,夺回荆州,刘备欲兴兵伐吴,战事不可避免。此时,吴主孙权一面向曹魏称臣求和,一面抓紧备战。孙权依长江边黄鹄山之险筑夏口城作屯军营垒,在城头黄鹄矶上建楼,作观察瞭望之用。古语中“鹄”可作“鹤”讲,因而此楼便是最初的黄鹤楼了。后来,晋灭东吴,三国归于一统,黄鹤楼逐渐丧失其军事价值。而与此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黄鹤楼也演变成登临游憩的胜地。

一部巧夺天工的建筑史

黄鹤楼的形制似楼非楼,似阁非阁,似塔非塔,似亭非亭,是集亭楼塔阁造型特点于一体的古代建筑经典之作。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不尽相同。唐宋楼雄浑古朴,元楼富丽堂皇,明楼隽秀清雅,清楼奇特瑰伟。唐时,黄鹤楼与江夏城相连,整体建筑古朴雄奇。主楼二层,四周绕以围墙,且有角楼,既可登楼览胜,又能作瞭望哨所。宋时的黄鹤楼由楼台轩廊组合而成,主楼雄踞于城墙高台之上,四周有小亭回廊。元代的主楼为二层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楼前另起一座观景高台,有旱桥与二楼相连。在明代,黄鹤楼曾毁建4次、大修2次,历经风雨沧桑,建筑规模超过以前历代。主楼二层,楼侧辅以重檐小厅,有涌月台、仙枣亭等景点。清代,黄鹤楼历经200多年凄风苦雨,遭受了无数次厄运,仅康熙年间就毁建4次,建筑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同治七年(1868)重建黄鹤楼,高三层,其形制奇特壮丽,独具匠心,成为古建筑史上的精品。

现在的黄鹤楼于1981年重建,它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集北雄南秀诸楼风格之大成。新建的黄鹤楼公园分4个景区:以黄鹤楼为核心的名胜区称西区,集诗词碑雕于一体的文化区为南区,北区是植物区,东区曾是岳飞在此驻守近8年的屯兵区。

黄鹤楼名胜区的建筑群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分布于自西而东的三层平台上。

第一层平台有元代的胜像宝塔,是黄鹤楼保存最古老、最完善的建筑。有学者认为,该塔1343年始建于黄鹄矶头,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法物,是一座藏传佛教密宗的佛塔。此塔虽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看见。

第二层平台上有一牌坊,西东两面分别有“三楚一楼”和“江山入画”题刻。牌坊两侧有南北两轩和南北配亭。两亭之间的巨石上,有《黄鹤归来》铜雕。

第三层平台上是新建的黄鹤楼。其建筑采用现代技术,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内为9层,通高51.4米,金色琉璃瓦屋面。楼内有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有唐人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有“孙权筑城”、“周瑜设宴”壁画,讲述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及三国名人到黄鹤楼活动的故事。主楼各层都有外走廊,可观景。

黄鹤楼东面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的高观山之巅。宋代之前很长时间,白云阁称“白云楼”。现在的白云阁是1982年重建的。

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

黄鹤楼以其壮阔的景观、奇特的构制、沧桑的历程,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一步三叹,慨然成章,遂有诗、词、歌、赋、楹联、游记及神话传说迭出,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卷。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写黄鹤楼的名篇,王维、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杜牧等,都先后在这里留下了名传千古的佳作。其中,崔颢一首《黄鹤楼》,成为吟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李白登黄鹤楼,诗兴大发,正想题诗,见崔颢诗而连呼“好诗”,便将手中之笔一掷,慨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即扬长而去。一代诗仙李白对崔颢如此高度评价,使崔颢及崔诗声名远扬。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千古美谈。后人为此而建“搁笔亭”,表达对李白谦逊不题的遗憾和对他人品的崇敬。如今,黄鹤楼景区内的“崔颢题诗图”浮雕和李白“搁笔亭”相向而建,成为重要景点。

李白对黄鹤楼有深厚的情结,留下了许多华章丽句,《全唐诗》中载有8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尽人皆知。李白还在流放夜郎、途经江夏时写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七绝诗,堪称千古绝唱。

黄鹤楼胜景,还曾引来著名诗词大家苏轼兄弟在此举盏凭栏咏怀;引来一代名将岳飞在此慷慨激昂,写下《登黄鹤楼有感·调寄满江红》名篇。如今,黄鹤楼景区建有岳飞亭、岳飞像及精忠报国牌坊,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唐诗宋词构筑了黄鹤楼文化的奠基石,而明清诗文则是黄鹤楼文化的主要支柱。在黄鹤楼现存1700多首诗文中,明清时期就有500余首。文化区的古碑廊,汇集了历代名人的诗词、题字、书法真迹碑刻23方,其中有李白的《壮观》碑,有岳飞的《满江红》碑。在诗碑廊,还收集了大量当代国内书画名家的作品。

上一篇:莲的心事范文 下一篇:新课标数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