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

时间:2023-10-04 16:24:33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1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2

关键词 气象谚语;预测;天气变化;气象知识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037-02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from Common Weather Proverbs

HUANG Xiu-yan

(Fengsh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engshan Guangxi 547600)

Abstract Weather proverbs ar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ime-tested and tempered, which accumulated in long-term practic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nature and that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Although people often mention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in daily life and work, the true meanings are knowed little by peopl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are simply explained for common and scientific and guiding weather proverbs, so as to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more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weather proverbs; forecast; weather chang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大自然中,风、云、雨、雾、日、月、星以及动植物等,都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通过仔细观察它们活动的规律,不断总结和积累,然后用以简明扼要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出来,就有了气象谚语的产生[1]。现通过以下4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气象知识。

1 看天识天象

1.1 看云识天象

观察天空来识别天气,是人们最常用的方法。而对霞这一自然现象就有着深刻的感性认识,用霞出现的时间、方位与色彩来了解未来天气的变化,有了一定的效果。“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太阳照射在西边的云彩上经过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红色,这就是朝霞。它说明西边天空已经有云存在,而早上起云是由于天气系统性原因而成的。未来随着天气系统东移,本地将逐渐转受其影响,天气将转阴雨[2]。相反,晚霞是夕阳斜照在东边天空上的云彩而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西部天空没有云彩,而东边天空的云彩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本地愈来愈远,不会影响本地,天气会晴好。“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今晚火烧云,明天烧死人”、“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 东虹日头西虹雨”等,也是类似的道理[3]。气象谚语中也有很多是关于云与天气的描述,因为云的形状、高低和变化趋势都能直接反映当时当地天气运动的状态,能预示着天气未来的变化。故有“云是天气的招牌”之俗称。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马尾云,吹倒船”、“天上扫帚云,三五天内雨淋淋”。这里所提到的云都是高云,其中钩钩云指的是钩卷云,马尾云、扫帚云指的是毛卷云。这些云常产生于系统入侵前后,常是刮风下雨的天气。预示着好天气的云也有“瓦块云,晒死人”、“天上起了老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今夜斑斑云,明天晒死人”。这些谚语描述的都是透光高积云,它常产生于单一气团内部,在稳定云层下,是好天气的征兆。夏日晴朗的天空,大家所常见又熟知的白云飘飘,即是淡积云和碎积云。关于它们的谚语有“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疙瘩云,晒得欢”、“早上浮云走,晌午晒得欢”等。

还有关于描述云移动方向来预测天气的谚语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等等。

1.2 看太阳、月亮、星星识天象

此外,人们还通过太阳、月亮、星星等的外形变化来预测晴雨天气。“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月色胭脂红,非雨就是风”,这说明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尘埃等杂质,而这种情况容易产生阴雨天气。但是,如果没有其他条件如系统入侵、热力对流等的影响是不足以形成降水的。因此,日落和月色的“胭脂红”,只能说明未来天气不阴雨的可能性大而已。“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这是晴朗无云的夜间,星光闪烁,往往反映出空气层结相当不稳定,有乱流、湍流存在,预示天气可能会转坏。

1.3 听雷声识天象

雷声也常被人们作为预测天气的依据,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4]。“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指这2个方位起雷暴,来得快,风力大,时间长。谚语中根据打雷的方向来判定雨量的大小有“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等。

2 看风识天气

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气变化趋势,也就是说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的预兆。关于风的谚语,也是不计其数的。“早西暮东风,正是旱天公”、“早西晚东风,晒得海底空”、“晚上起东风,明日太阳红通通”。这些谚语意思是午后到傍晚吹东风,晚上和清晨吹西风,一般都是晴好天气。其实谚语里所说的东风和西风,即在气象学上是指海风和陆风,这种海陆风现象一般产生于单一气团控制下的稳定天气系统里。因此,可以预兆未来天气仍为晴好天气。“昼息不如夜静”意思是白天没有风不如晚上没有风更能说明天气状况稳定少变,未来天气仍旧晴好。这是因为处于稳定高压控制下晴朗天气正常情况是白天风力逐渐增大,晚上风力逐渐减少,甚至无风。晚上从没有风到出现有风,说明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影响[5]。而白天有风,就有2种可能了:一是日变化造成的;二是天气系统影响。因此,“昼息不如夜静”更能说明天气晴好的可能性大。“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雾、露和霜的形成条件除了空气中水汽达到一定的含量外,还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温度在0 ℃以上只能形成雾和露,在0 ℃以下或左右才有可能形成霜。南风带来的空气一般都是较高的温度,相反,北风带来的大都是寒冷的空气。因此,吹南风更容易形成雾和露,吹北风则易形成霜。“狂风暴雨不终朝”、“飓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些谚语主要指狂风狭着暴雨来势猛,但维持的时间不会很长,描述的是夏天常见的热雷雨过程。

3 看物识天象

民间群众还常根据动植物的一些特定变化来预测天气。因为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它们的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气变化的规律。“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而暖湿空气通常带来阴雨天气。“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也是类似原因。“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蚊子聚堂前,来日雨盈盈”、“蚯蚓封洞有大雨”、“蜘蛛结网天放晴”。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降低、湿度增大所做出的自然生理反应。人在晴天转雨时,也会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就会有“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的谚语。

4 结语

气象谚语不但是一种知识,而且还是民间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在看天种地的时挥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它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贴近生活的方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时至今日,科学主导的时代,天气预报已经深入到全国各地农村,但气象谚语仍不失为广大农民看天看地种庄稼和安排农业生产的参考依据[6]。希望通过该文能让更多的人不只是知道它字面上的意思,还能理解其真正蕴含的气象知识,并恰到实处地运用到生活当中。

5 参考文献

[1] 严光华,官秀珠.气象与农谚[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42-243, 258-260.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1-22.

[3] 陈珍.自然密码中的“弦外之音”——漫谈气象谚语[J].内蒙古林业,2009(4):58.

[4] 李晓光,贺敬.谈天说农谚[J].农民致富之友,2011(7):43.

[5] 孙立广.与养蜂有关的气象谚语[J].中国蜂业,2011(4):39.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3

关键词 西游记 俗谚

中图分类号:I242.2 文献标识码:A

俗谚亦即俗语和谚语的合称。吕叔湘先生说:“典型的俗语是所谓的谚语。”什么是谚语呢?许慎《说文解字》注:“俗,习也。”“谚,传言也。”段玉裁做了更详尽的解释:“习者,数飞也。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传言者,古语也。”俗语,也就是“相效之语”,《广雅・释诂》:“谚,传。”是流行于民间口头上的通俗语句。由此可知,谚语具有很强的口头传承性。《现代汉语词典》中做了如下注释:“在群众中问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种口传性决定了谚语在形式上一般比较注重整齐性与对偶性,有时还需要押韵,这样才可以易于记忆,便于流传。温端正先生说:“广义的谚语与俗语是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为人民群众所创造、所使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语句简单凝练,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三是流传在群众的口头上,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西游记》中出现的俗谚有266条,很多都是关于生产生活哲理、为人处事法则、社会生活事理、人生智慧灵性等方面的启迪与经验的总结。本文在所举例证后面均注明回数及页码,且以黄肃秋校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西游记》为底本。

1《西游记》俗谚分类

1.1人生哲理,社会经验类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2/21)

(2)【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9/110)

其他还有【过耳之言,不可听信】(9/111)、【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14/170)、【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21/258)、【日久见人心】(26/322)、【走三家不如坐一家】(50/610)、【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55/672)、【解铃还须问铃人】(71/864)、【远来的和尚好看经】(72/870)、【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72/876)、【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73/884)、【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75/912)、【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77/941)、【远路没轻担】(80/970)、【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82/991)、【起头容易结梢难】(96/1147)、【珍馐百味,一饱便休】(96/1150)、【只有错拿,没有错放】(97/1156)

1.2生活事理,民情风俗类

(1)【赊三不敌见二】 “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3/31)

(2)【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那里人家,更无此善。”(15/186)

其他还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16/197)、【与人方便,自己方便】(18/217)、【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晓父娘恩】(28/340)、【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40/943)、【匙大碗小】(47/579)、【耳闻不如眼见】(48/590)、【胜败兵家之常】(52/637)、【干鱼可好与猫儿做枕头】(55/673)、【不冷不热,五谷不结】(59/71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62/756)、【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94/1129)、【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94/1129)、【槽里吃食,胃里擦痒】(96/1148)

1.3惩恶扬善,劝人上进类

(1)【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10/126)

(2)【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 “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10/127)

其他还有【宁念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12/151)、【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20/244)、【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28/339)、【道高龙虎伏,德高神鬼钦】(29/351)、【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32/383)、【好人头上祥云照顾,恶人头上黑气冲天】(33/397)

2《西游记》俗谚结构

从结构形式上看,俗谚一般都可以分为三类:单句形式俗谚、紧缩句形式俗谚、复句形式俗谚。

2.1单句形式的谚语

2.1.1主谓句形式

(1)【一客不犯二主】 “‘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3/31)

(2)【和尚是色中饿鬼】 “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23/280)

其他还有【鹭鸶不吃鹭鸶肉】(24/291)、【君子不念旧恶】(26/319)、【父子无隔宿之仇】(31/378)、【仙体不踏凡地(33/404)、【功到自然成】(36/433)、【鬼也怕恶人】(36/440)、【家无二主】(39/472)、【龙无云而不行】(41/499)、【冤家路儿窄】(45/549)、【晦气星进宫】(50/611)

2.1.2非主谓句形式

(1)【愁海龙王没宝哩】 “古人云:‘愁海龙王没宝哩!’你再去寻寻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价。”(3/30)

(2)【强中更有强中手】 “今日孙悟空不用争持,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14/166)

2.2紧缩句形式俗谚

紧缩句是用单句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句子格式,原本是上下句之间取消了停顿,形式上变得简洁凝练。

(1)【中看不中吃】 “你这个老儿,忒也没眼色!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20/240)

(2)【不看僧面看佛面】 “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31/381)

其他还有【国正天心顺】(37/445)、【巧者多劳拙者闲】(46/566)、【道化贤良释化愚】(50/611)、【现钟不打打铸钟】(68/823)、【告人死罪得死罪】(83/1002)、【山恶人善】(93/1117)、【起头容易结梢难】(96/1147)、【望山走倒马】(98/1167)

2.3复句形式俗谚

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复句形式俗谚可以分为如下八种。

2.3.1并列复句

(1)【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1/4)

(2)【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 “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8/90)

2.3.2承接复句

(1)【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 “休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你家甚么混世鸟魔,屡次欺我儿孙,我特寻来,要与他见个上下!”(2/24)

(2)【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说不了,一起小妖又跳来道……”(5/58)

2.3.3递进复句

(1)【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 “那怪虽是肚腹绞痛,还未伤心。俗语云:‘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他听见叫张口,即便忍着疼,把口大张。”(66/804)

(2)【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 “说那里话?古人云:‘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你是住家儿的,何以言贫!像我们这行脚僧,才是真贫哩。”(73/884)

2.3.4选择复句

(1)【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12/151)

(2)【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 “常言道:‘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那时节,他拦住了吵闹,却不是个仇人也?”(72/875)

2.3.5转折复句

(1)【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此正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43/528)

(2)【留得在,落得怪】 “师父,不要拿过了班儿。常言道,‘留得在,落得怪。’我们且住一个月儿,了了他母子的愿心也罢了,只管忙怎的?”(96/1149)

2.3.6假设复句

(1)【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8/90)

(2)【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 “胡说!‘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趁早跟我去,免得套上绳子扯拉!”(76/924)

2.3.7因果复句

(1)【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 “古人云:‘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36/437)

(2)【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40/943)

2.3.8条件复句

(1)【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汝若肯皈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8/90)

3《西游记》俗谚来源

《西游记》俗谚来源很广泛。“或出于世俗社会,或源于古人名言,或见于小说戏曲,历经世代流传,千锤百炼,众口成俗,遂成流行语,广泛流传于明代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流传于明代世俗社会。”这些俗谚有的直接沿用《西游记》之前已有的结构形式,有的则对其中个别字词稍加修饰改变以后进行运用。尽管来源多样复杂,但大部分都经过作者精心的加工、改造和提升,无论是用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还是用于作者的叙述,都很贴切准确,流畅易晓,显现出了较强的艺术魅力。归纳起来,《西游记》中的俗谚大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3.1源于对先前戏剧、小说等文学创作语言的继承

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刘唐卿杂剧《降桑葚》中有云:“婆婆,便好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这病是轻灾浮难,不必忧心。”这里将“旦夕”改为了“暂时”。类似的俗谚还有“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见于元代戏剧《琵琶记》;“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见于元代戏剧《荆钗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中事” 见于元代戏剧《东坡梦》;“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旱与来迟”、“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得胜猫儿欢似虎”、“福无双降,祸不单行”等均见于之前的《水浒传》。

3.2源于佛教与道教。如“吉人自有天报”,源于佛教

佛家思想向来劝人行善去恶,并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上天都看在眼里,都会给人恰如其分的结果加以应验;“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源于道教。道教认为人有“精气神”,而一旦“神气散”则意味着人的灵气丧失,显然是不符合道教修道的原则的。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说:“嗜好不节,则神气亡散,神气亡散则疾病交构”相似的俗谚还有:“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远来的和尚好看经”、“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半路上出家”、“因过道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迟与来早”、“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道化贤良释化愚”等,都反映出了佛教或道教的教义与特征。

3.3源于世俗典籍与民间流传

如“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等皆出自于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增广贤文》(又名《古时贤文》、《昔氏贤文》,以韵文的形式编排汇集古人论及人际关系、读书、处世和关于人生命运的格言,总括了古人待人接物的智慧和经验。);而像“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铊虽小压千斤”、“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等,则是当时流行于世俗社会的一些经典俗谚,体现着浓郁的人情世故与社会现象。

3.4作者自创

有一部分俗谚在《西游记》产生之前均不见其出处,仅见于或最早见于《西游记》,应该是作者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状况、人际关系、世俗习惯等现象的归纳总结,或是对已有的相似表述语言的发掘提炼与改造。如“愁海龙王没宝哩”、“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哩”、“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说金子幌眼,说银子煞白,说铜钱腥气”、“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鸡儿不吃无工之食”、“只有错拿,没有错放”等。

参考文献

[1] 温端正.中国俗语大辞典・序言[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温端正.谚语[M].商务印书馆,2000:5.

[3] 田同旭.论中俗语谚语[J].运城学院学报,2004(4).

[4] 臧懋循.元曲选[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4

五彩缤纷的霞光是由于日出或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红色或橙色光染色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一般而言,大气尘埃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汽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是否含有大量水汽,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降雨呢?因为北半球春夏的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汽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汽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又由于我国地势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汽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着天气将要转雨。

那么出现大量红色、金黄色的晚霞又为什么预示着天气晴好呢?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汽,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汽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云图雨带移动方向与东南风方向相反呢?似乎雨水是由西面形成,并由西面漂流过来的,与东南沿海提供水汽是无关的。大自然往往神秘莫测,它的表象往往让我们看到的是假象。虽然近地面是东南风,但地球高空却无一例外基本都是西风,虽然地面东南风水汽是在光照气温和海拔不断上升中而上升的,其风向是向西北,但地面东南风携带水汽所形成的云系却是在高空西风作用下由西往东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云图漂流方向也基本是往东的。但为什么由东面形成提供的水汽形成的降雨雨带大幕也是由西往东顺序依次拉开的呢?因为东面水汽形成雨滴降雨的过程是需要在往西北漂流中逐渐放热降温以及被海拔上升抬高的降温和水汽浓度不断增加中才能形成的,一旦在西进路途的某一区域形成降雨,也就意味着这一区域成为降温区域,大量水汽积聚以及降雨造成的云层气温下降。气温下降形成两个结果:

其一,使得东南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在降雨区域冷气流阻挡下减慢或停止了西进速度,迫使东南风气流水汽在气流压缩、气温上升中就地上升,直接提高本地水汽含量。

其二,积雨云层气温下降又促成了大量水汽凝结形成降雨云系由西向东快速发展,于是降雨区域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在冷气流主导下由西向东展开,由此一场大范围由西向东扩散的降雨开始了。晚霞出现标志着西面已停止降雨,大气水汽含量已大幅下降,伴随降雨的云层降温现象因而也就消失了,凝聚雨滴形成降雨条件也随之云消雾散,好天气来临了。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5

云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它变幻多端,在不同的天气下,它的状态并不相同。而这也成为了人们判断之后天气的一种手段。

让我们一起阅读关于云的谚语吧!这里面就清楚的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了。相信在看过之后能够长不少的知识。

1、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2、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毛卷云)

3、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

5、云结亲,雨更猛

6、让我们一起阅读关于云的谚语吧!这里面就清楚的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了。相信在看过之后能够长不少的知识。

7、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8、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9、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10、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1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12、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

13、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4、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5、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16、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17、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18、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19、星星眨眼天要变

20、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21、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22、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23、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24、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5、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26、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27、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28、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29、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30、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31、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32、云下山,地不干。

33、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大块碎雨云)

34、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35、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36、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37、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38、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39、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40、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1、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42、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43、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44、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45、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46、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

47、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48、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49、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50、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51、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5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53、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54、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55、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56、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

57、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58、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59、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60、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61、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62、云在东,雨不凶;

63、云绞云,雨淋淋。

64、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65、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66、有雨天边亮, 无雨顶上光

67、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68、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69、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7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71、云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它变幻多端,在不同的天气下,它的状态并不相同。而这也成为了人们判断之后天气的一种手段。

73、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74、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75、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76、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6

关键词 农谚;气候预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P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44-02

农谚既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尤其是气象方面的谚语,对预测气候的变化,进而指导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长治市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发现“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等气象谚语在指导当地旱涝预报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以农立国”的历史。直至如今,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仍在与“公历”并行。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乡贤老农,根据他们对云、雾、雷、风、雨、旱、涝、丰、欠的观察及历代传承的经验,编造了许多农谚,作为安排耕作的依据,它们以口语、谚语相传,成为历代农民必知应会的信条。这些农谚虽不一一应验,却也还是有一定可靠性,对从事的农活、天气灾害的预防颇有裨益。结合现代气象理论和天气预报技术,归纳和提炼有关天气预测的部分农谚服务于农业生产,有其现实的意义和易于推广的价值[1-2]。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很大,因而在不同的地方,谚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那么,在用气象谚语作预报时,首先要搞清楚谚语的含义,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分类使用,找出天气演变的规律,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3]。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长治地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发现下列气象谚语对长治地区的旱涝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短期气候预测的气象谚语

相距一定时间2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做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1.1 预报降水量

1.1.1 春雷来的早,雨水来的好。即春雷的迟早与夏季及7月降水量的多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春雷3月响为早,6月响为晚。早雷时,7月的雨量≥180 mm,晚雷时,7月的雨量≤150 mm。早雷时,夏季的雨量≥430 mm,晚雷时,夏季的雨量≤295 mm。

1.1.2 腊月船不通,6月水来冲。即1月雨水少,则7月雨量多。

1.1.3 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定是好收成。即正月十五有降水,对应春播期(4月10日至5月10日)降水量偏多。

1.1.4 正月初一有雪是旱年。即正月初一有降水,对应春播期(4月10日至5月10日),降水量偏少。

1.1.5 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或重阳无雨一冬晴。所谓“重阳黑洞洞”,是指农历九月初九有雨或阴雨。“来年好收成”指下一年降水量偏多,庄稼丰收。若九月初九无雨,则对应下半年降水稀少。

1.1.6 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所谓“八月初一洒一阵”,是指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有降水,R≥0 mm,“旱到来年五月尽”,指冬季或冬春降水量偏少。

1.1.7 收秋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即阴历五月二十六前无雨,则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一般在8月),降水稀少,出现卡脖子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1.2 预报霜冻

1.2.1 秋天暖,秋霜晚。即秋季气温偏高,则初霜冻将晚于历年平均值。

1.2.2 冬天暖,春霜晚。即冬季气温偏高,则终霜冻将晚于历年平均值。

1.2.3 春雷来的早,下霜也来的早。用来预报终霜冻比较适用。

1.2.4 雷打180 d,霜冻在眼前。用来预报初霜冻指标,意为春雷和初霜冻相隔180 d[4-5]。

1.3 预报温度

例如:春暖的迟,秋冷的迟;冬暖防春寒;年前立春过年暖,正月立春二月寒等等。

1.4 3个月韵律测气候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如“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鱼”、“春雪百日雨”。

1.5 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1个季节[6-7]。如“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2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 d)左右的降水天气。针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利用西风环流指数,查近5年1月冷空气活动与6月降水的联系,发现10次冷空气活动,8次在以后的150 d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0%,降水过程平均为3 d。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 典型谚语的预报实例对比分析

2.1 “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经对当地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八月初一有降水,对应冬季降水偏少。

从表1可以看出,历年八月初一有雨的年份共19年,对应当年冬季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均为13年,预报准确率为68.4%。从春季的降水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春季降水普遍偏多,利用谚语预报连续6年都是失败的,没有受到谚语的印证。但此方法应用十分简单,只要查下农历八月初一是否有雨就可大体断定冬季干旱趋势。

2.2 “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

通过普查长治市历年日降水量的资料,发现农历九月初九有雨且日降水量≥0.0 mm时,对应下一年年降水量偏多。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九月初九有雨的年份共9年,对应下一年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共7年,预报准确率为77.8%,可信度偏高。此方法应用简单,只要查下农历九月初九是否有雨就可大体断定下一年降水量多少。

3 结语

气候预测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这里不再累述。单用一个谚语即做预报是不科学的,但它的神秘性与魅力也在于此,预报准确率也是我们气象工作者追求的一个目标,只有预报准确了,才能发挥气象预报的作用,因而能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廷彩.气象谚语同农业生产的关系[J].现代农业,2012(6):76.

[2] 马晓虹,陈洁.气象谚语在海晏地区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验证[J].青海气象,2007(2):26-27.

[3] 贾小龙,陈丽娟,高辉,等.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3(6):641-655.

[4] 黄秀艳.常见气象谚语中的气象知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38.

[5] 邓昕.浅谈气象谚语在观测工作中的运用[J].四川气象,2004(1):57-58.

[6] 丁一汇.季节气候预测的进展和前景[J].气象科技进展,2011(3):14-27.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7

[论文摘要] 本文基于日语谚语的语体风格及其翻译原则对ことわざ的汉译处理进行探讨和思考,并对几个现行汉译版本的译案提出商榷。

[Key words] Japanese proverb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surface semantics, proverb translation principle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ways of translation from Japanese proverb into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proverb style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also discusses several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proverbs in some translatedChinese versions.

日谚汉译,即ことわざ的汉译处理显然不同于其他语体的翻译。对谚语翻译质量孰优孰劣的品评,其着眼点不在于过于直译或偏于意译。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日本的ことわざ与汉语中相应的谚语并不绝对等值,其涵盖面更广。日语的ことわざ范畴包括了谚语、成语、俗语和民间俚语。考虑到日本语传统的分类习惯,亦顾及拙作行文上的方便,姑且将ことわざ统称为谚语,亦将ことわざ的汉译处理简称为谚译。既然是谚译,作为译者就不能不考虑ことわざ本身独特的语体文格以及基于该语体风格所应遵循的翻译原则——个ことわざ经翻译处理之后所提供给读者的汉语译文,必须使读者能从中获得他所熟悉的谚语的感觉并领略谚语所特有的魅力。

请看下面这三个ことわざ:

马は马づれ 牛は牛づれ

木は木 金は金

昨日は昨日 今日は今日

若不考虑谚语特定的语体风格,仅就一般的翻译而论,这三个句子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信眼望去,即可脱口道来,那不就是

———

马跟着马,牛跟着牛。

木头是木头,金子是金子。

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

但且慢,当我们基于谚译的原则对译辞加以斟酌的时候,想必就不会如此轻率地下笔。思量再三,恐怕还是顺理成章地将其译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丁是丁,卯是卯。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何以见得?道理其实浅显。作为一种特定的语体,人们从谚语中获得的并非仅是字面意义所提供的信息,而是隐藏在表层语义背后的社会现象、历史经验、人生哲理或生活本质。构成谚语的字面意义仅仅是一种信息转义的载体,它往往语带双关,深有寓意。人们其实是借助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某一令人深省的哲理罢了。显然没有必要囿于其表层语义而在那儿刨根究底。当我们说“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时候,不见得有谁真的相信动物世界有此趣闻。同样的,日语中一个“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的ことわざ,想必也不会让哪一个日本人提出质疑——猴子何曾从树上掉下过?

恰恰是谚语的特定语体风格,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丁是丁,卯是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三个译案获得人们的认同。不考虑语体风格,仅就字面来看,这三个译案显然与原文相去甚远;不考虑语体风格,甚至说不清楚“马は马づれ牛は牛づれ”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当我们认同谚译的原则,不是从一般的译文而是从严格意义上的译谚这一角度来审视的时候,想来就会欣然接受这些译文。

遗憾的是,我们所说的这个谚译原则并没有始终不渝地被贯彻在ことわざ的汉译实践中。就面世的几个ことわざ的汉译版本看,译文处理不当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以为,日谚汉译的败笔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应当归咎于译者没能遵循谚译的基本原则。鉴于篇幅所限,拙文不可能把散见于诸汉译版本中笔者认为不妥的译案全部罗列出来,这里仅从笔者案头现有的四个不同的汉译版本中各摘录一个,与读者一起剖析。

马瘦せて 毛长し/马瘦毛长

《简明日汉成语辞典》

我が粪は臭くなし/自屎不嫌臭〉

《日中ことわざ对照集》

おぼれるものはわらをつかむ/落水者

攀草求生

《日汉成语俗语词典》

内股膏药/随弯就弯,随直就直

《日汉成语谚语词典》

这四个ことわざ的汉语译文不妥在何处呢?

第一,作为谚语的译文,它们没能使读者获得其所熟悉的谚语的感觉。谚语那种语言风趣、意味隽永的神韵在这些译文中皆无从觅见。就谚语的标准而言,这些译文很难让人苟同,因为它们既不符合汉谚的规范,也没有还谚语之本色。

第二,可谓语焉不详。就其字面意思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很难明白这几个ことわざ究竟喻指何事。即使是通晓日、汉双语的读者,对照原文也会陷入茫然的境地,更不要说不谙日语的单语读者。“马瘦毛长”为哪般?何谓“自屎不嫌臭”?“落水者攀草求生”的寓意何在?何以会有“随弯就弯,随直就直”?真是令人如堕入云山雾海,不知所云。不客气地讲,如此谚译等于白译,亦等于没译。

第三,就译文的文字看,实有生造杜撰之嫌。译者不是尽可能从既有的汉谚辞库中潜心搜寻可与之对号入座的汉谚辞条,而是望文生义,食洋不化。他所造出的译文,不免给人一种晦涩和不自然的感觉。至于像“自屎不嫌臭”这等粗俗、不堪入目的文字,读来更易遭人嫌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败笔,如前所述,恰恰是译者忽视了ことわざ这一语体的独特风格,将谚译与一般意义的翻译混淆在一起。就“马瘦せて毛长し”、“我が粪は臭くなし”、“おぼれるものはわらをつかむ”这三个ことわざ的译案来看,译者只译了表层语义而没能道出ことわざ的个中真谛。显而易见,译者囿于字面意思的诠释,是在释字而非释义。至于“内股膏药”的译文,尽管看似别具一格,但何谓“随弯就弯,随直就直”?读来亦让人莫名其妙。

总之,这些ことわざ的汉语译文,怎么看怎么不像谚语。人们品尝不出其谚语的味道,更不要说对其喻指的事理心领神会。说它们是谚译又怎能叫人心悦诚服?

对这几个ことわざ笔者冒昧地作如下的改译,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马粪せて毛长し/人穷志短

我が粪は臭くなし/敝帚自珍

おぼれるものはわらをつかむ/

病笃乱投医

内股膏药/墙头草,顺风倒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中日两国语言生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上,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因此,日谚汉译时,未必都有意思贴切的现成汉谚可与之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允许译者“妙笔生花”地创造新谚。作为译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就翻译艺术的创造性而言,他在ことわざ的汉译上所拥有的自由是极为有限的。他应致力的首先是要从现有的汉谚辞库中悉心筛选可用的辞条。即使条件允许译者匠心独运,那也必须遵循谚译的原则,使其别出心裁的译文,从句法结构到遣词用字都接近或符合汉谚风格。唯有如此,才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谚译。

参考文献

(1)曲礼贤、张文华,《简明日汉成语辞典》,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2年。

(2)金丸邦三,《日中ことわざ对照集》,东京:燎原书店, 1983年。

(3)姚文化,《日汉成语俗语词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4)王承升、赵苍率,《日汉成语谚语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篇8

关键词: 日照俗语 民俗文化 生产活动风俗 生活活动风俗

关于俗语的定义与性质,语言学家各有解释。在社会传承文化中,俗语是各民族语言、各种方言所共有的语言现象。就俗语的整体而言,其内容纷杂广泛,包罗万象,雅俗多姿,金石与泥沙并存;社会历史、民俗、技艺、道德伦理等诸文化事项多入其中。[1]P169例如,温端政提出:“俗语是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是以语言形象、生动、活泼为特点,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为宗旨,具有风格定型的语句”。[3]它们大多数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口头传述,长期积累,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具有很多特性,民俗性便是其一。“俗语的民俗性指俗语的民族性和通俗性”[4],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因此,通过对俗语观察研究我们可以透视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

日照,地处山东省东南隅,濒临黄海,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建县于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其地“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5]P1山东省日照市位于东经118°35′—119°39′、北纬35°04′—36°02′之间,地处中国沿海中段,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邻青岛,南接江苏连云港,西通中国内陆诸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照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水土深厚,民风淳朴,日照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世代相传,在蓝天碧海金土地的养育下积累与创造着富有特色的乡土语言。以日照俗语为例,我们可以透视出日照市民间特有的一些跟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一、跟生产活动风俗有关的

日照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西部多山,丘陵与平原分布其间。岚山区等靠近沿海的地区以捕鱼业为主,西北部内陆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高粱、玉米、红薯、花生为主。在农村,尤其是以前农机还未普及的时候,按照农民的话说就是“靠天吃饭”,天气晴雨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自然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状况。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大多反映在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中。

1.反映人们对气象变化认识及其与农作物关系的

(1)东绛雾露,西绛雨,南绛出来卖儿女,北绛出来杀秫秫。

绛,即彩虹,在日照农村方言中中称作“绛”;雾露,即雾,和“雾忽”类似,区别于雾露毛(毛毛雨);秫秫,即高粱。此谚语使人们根据彩虹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判断之后的天气情况,以及作物的收成怎么样。意思是如果彩虹出现在东方,接下来几天内会有雾;如果出现在西方,那么将会有雨;如果出现在南方,那么以后要么会大旱,要么会大涝,从而导致农作物没有收成,老百姓的日子将不好过,夸张到会卖儿卖女;如果在北方出现,则是良好的征兆,意味着将风调雨顺,作物收成很好,所以会“杀秫秫”。

(2)八月初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在八月(农历)初的时候下过一阵雨之后没有接连着下,那么就有可能直接旱到来年(明年)的五月末。而在这段时间内,田地里的作物主要是小麦,跟农民生活最为相关的农作物。这就提醒农民提早做好防旱的准备,不让农作物大面积地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期待一个较好的收成。

(3)缸出汗,山戴帽,毕竟大雨到。

缸,指水缸。“缸出汗”,即如果水缸里有水,浸渍到外面来了,就是水缸外面是潮湿的;“山戴帽”,就是山头被云雾遮住了,像是戴了顶帽子一样。如果出现以上两种情况,那么即将有大雨来到了。在西部山区,人们生活在山脚下,这种“山戴帽”的雨,即指地形雨,指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在暖湿气流过山时,如果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以产生对流,形成积状云;如果气流过山时的上升运动,同山坡前的热力对流结合在一起,积云就会发展成积雨云,形成对流性降水。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如果其前进方向有山脉阻拦,锋面移动速度就会减慢,降水区域扩大,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时间延长,形成连阴雨天气。因此,是有科学道理可循的。

(4)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东一溜青,云彩向西小放牛的披蓑衣。

此谚语是反映天气变化的,此处云彩一般指乌云,如果乌云向南,即冷湿气流遇到暖湿气流形成锋面雨;如果乌云向北,相对北方冷湿气流来说,是暖湿气流与之相遇,也是形成锋面雨;如果云彩向东,则是到海面上空了,这边的天气就是晴天了,“一溜青”指天空一片蓝色,在日照方言中“青”指蓝色;如果云彩向西,同上一条谚语类似,因为会遇到高山的阻挡,形成地形雨,所以放牛娃就该“披蓑衣”了。

(5)旱枣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在日照西部山区,多种植枣子,板栗,柿子。这句谚语反映的就是一年的天气情况与其收成好坏的关系。意思是如果天气比较干旱,那么枣子就会甘甜一些,收成也好一些;反之如果天气比较涝,就是雨水较多,那么板栗的收成就会好一些;而如果晴雨搭配相当,即不旱不涝,那么柿子收成就会较好。

2.反映农民生产经验的

(1)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乱赶集。

此谚语反映了日照西部农村部分作物的收获时间。即七月核桃成熟,八月梨子成熟,而到了九月在集市上就可以看到柿子的影子了。

(2)青割麦子吃白面,青割谷子是憨蛋。

“青割麦子”,意思是如果想吃到比较白的面粉,就不要等到小麦都完全成熟的时候再割;而如果谷子还是青的,就割掉了,那就是笨蛋了。“憨蛋”,就是傻瓜、笨蛋的意思,因为谷子不完全成熟就割是不行的。

二、跟生活活动风俗有关的

1.反映节日风俗的

(1)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头疼;照旮旯,照旮旯,长虫蝎子都憋煞。[5]P698

此谚语反映了日照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提着灯笼到处照的习俗。在正月十四至十六夜间,家家上灯,县城会有灯会。而在农村会燃放“滴滴金”(是一种微型烟花,用手拿着燃放,会滴下金色的火星,因此称为“滴滴金”,这也反映了农民期待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孩子们会提着灯笼到处照,并且哼着歌谣:“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头疼”;“照旮旯,找旮旯,长虫(即蛇)蝎子都憋煞(憋死)。”

(2)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5]P699

九月九,就是重阳节。在以前,人们一般结伴爬山观景,然后晚上聚在一起吃大米干饭,因此有“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这一说。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3)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5]P697

这句歇后语反映了日照岁时习俗中跟过春节有关的民俗文化。所谓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又称为“辞灶”,指灶王爷回天庭,跟年后的初六灶王爷下界形成呼应,所以有“二十三上天言好事,初六下界保平安”一说。在春节这天贴对联,要贴在厨房烧饭的大锅旁边的“灶门头”(一种板画,画有灶王像)两边,图吉利。“稳拿糖瓜”是指二十三这天晚饭前要供水饺、麦芽糖瓜等,祭灶王,企求他能够“上天言好事”,即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反映婚嫁习俗的

(1)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5]P700

此俗语反映了日照当地人结婚时挂门帘的一个习俗。是指结婚当天,中午新娘过门之后,要在新房的门上挂一喜庆门帘。这个任务一般由新娘的弟弟(堂弟)来完成,在挂的时候,嘴里要一边念叨着“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一边上下轮一轮,然后两手举起挂上。反映了长辈对新郎新娘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2)今年扔(heng4)墩子,来年抱孙子。[5]P700

此俗语指结婚当天闹完洞房的人们散去,待夜深新郎新娘就寝之后,婆婆在洞房窗外扔一个木墩子,嘴中叨念着“今年扔墩子,来年抱孙子”,这反映了婆婆期待儿媳早生贵子的愿望。

(3)上床馉馇,下床面。[5]P700

“上床馉馇(水饺)”,即在结婚那天中午入洞房,新郎新娘要吃上床水饺,就是坐在他们的婚床上,一般情况下都是互相喂着吃包子,吃两个,预示着以后的生活顺利。而“下床面”指结婚第二天,即“二日”,新妇下床时要吃一碗“下床面”,预示着长长久久。

三、结语

俗语作为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广泛活跃的一分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时间,选用不同的素材,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交际需要创造出来的”[6],是语言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产物,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就俗语的整体而言,其内容纷杂广泛,包罗万象,雅俗多姿,金石与泥沙并存;社会历史、民俗、技艺、道德伦理等诸文化事项多入其中”[1],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做是民间生活的文化实录。但是俗语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内容丰富,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俗语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还反映了其对生活的追求,以及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些俗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不仅具有民俗文化内涵,还具有科学文化内涵,因此通过俗语发掘日照民间特有的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

[3]王勤.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107-111.

[4]刘春清.俗语的来源及特性[J].殷都学刊,2000(2):98-100.

[5]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4.

[6]王勤.俗语的构成和意义(俗语论之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4-28.

[7]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8]刘晋利.从晋城俗语看晋城的民俗[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49-51.

[9]邓红华,田世雄.从郴州俗语透视郴州民俗[J].民族论坛,2007(4):38-39.

[10]张光明.方言歇后语与民俗[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51-53.

上一篇:多情总为无情伤范文 下一篇:园艺专业就业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