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范文

时间:2023-09-23 13:35:44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1

本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邻里之间的关爱之情,文中没有什么难懂的句子,因此教学宜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采用初读感知—品读真情—再读体会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关爱老人的启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起生活的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教育。

4、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1、识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唤起生活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学习关爱他人。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歌曲《爱的奉献》、轻柔的音乐、儿歌《我的好妈妈》、课文朗读CD、生字卡片、三颗心或相关课件。

学具:本课生字的偏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示主题

1、孩子们,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儿歌,会唱的小朋友还可以一起唱一唱。(播放儿歌《我的好妈妈》。)你从儿歌中感受到什么?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一说“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读《三颗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提示读课文的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宁宁一家关心老爷爷的故事。)

3、孩子们可真能干,这么快就读通了课文!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谁读得最正确。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字词:

(1)“轻轻地”: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

(2)“凳脚儿”:只有凳脚儿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冬冬冬”的响声。

4、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词。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学生练读。)

适时指导“响”、“病”是后鼻韵,“楼”是边音。

(1)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

(2)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5、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6、现在,听老师读,注意听朗读时的轻重、停顿,看看谁是最会听的孩子(播放朗读CD)。

7、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读体会

请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读后请人答):

1、“三颗心”代表的是哪些人?(爸爸、妈妈、宁宁,并贴上写有爸爸、妈妈、宁宁的三颗心图片。)

2、你最喜欢哪颗心?请找出写你最喜欢的那颗心的句子,并勾画下来,读一读,看看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品味真情

1、你喜欢哪颗心?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习。)

2、我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爸爸妈妈非常关心老爷爷。)

(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对老爷爷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轻轻地”,并指导学生读出轻柔、小心翼翼的感觉。

(3)出示第3段。你能把爸爸妈妈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读体会。)请人读。你觉得他(她)读得怎样?请人评议后,再请人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再齐读。

(6)男女生比赛读,看谁更能读出爸爸妈妈对老爷爷的关心。

3、我喜欢宁宁这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宁宁这颗心?(因为他很关心老爷爷,遇到问题还会动脑思考。)

(2)你真棒,能自己读书思考。能告诉其他同学,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7段(学生回答后请他朗读相关段落,再请小组读。)

(3)指导朗读。

第5段:这段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着急、生气的地方。(老爷爷需要休息,凳脚儿却发出“冬冬冬”的响声,打搅了老爷爷的休息。)(课件出示凳子图片,并配上课文第5段。)那这一段该怎么读?(自己练习朗读,请人读,再齐读。)

第6,7段:怎么办呀?(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瞧,宁宁他把凳脚儿一只一只包起来(读慢)。凳脚儿再也不发出响声了,宁宁心里怎么样?(十分高兴。)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出示第7段,齐读)。

(4)刚才,在练习中,有的小朋友读得有滋有味。敢不敢和同桌比比,看谁读出了宁宁的着急和高兴?(同桌比赛读。)教师巡视,发现读得有感情的孩子,然后让他示范读。

(5)读得真棒,请喜欢宁宁的学生齐读。

(6)学习第8段。

宁宁真棒,要是你是宁宁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夸他?

爸爸妈妈怎么说的?(学生自己去找。)请人读出。

他们真的在夸凳脚儿吗?(是在夸宁宁懂事。)

咱们一起夸一夸宁宁。(齐读。)

4、引导体会爸爸妈妈的心与宁宁的心的关系。

(1)宁宁这么小就会关心别人,他的这种品质是受了谁的影响?(引导看第3段体会,宁宁是在父母影响下才学会了关心老爷爷。)

(2)看来,宁宁父母这种好的品质影响了宁宁,让宁宁也学会了关心人。同样,我们的爱、我们的言行也会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5、学习第9段。

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宁宁学会了关心老爷爷。看,他们一家会心地笑了。(出示插图,感受一家人的心。)

(四)再读,升华感情

1、在宁宁一家的关心下,老爷爷的病渐渐地好了。要是有一天老爷爷碰到了宁宁会对宁宁说什么?请与同桌演一演。再请人演一演,引导学生评一评宁宁的表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邻里之间的关爱。

2、(揭示主题)看来,老爷爷感受到了宁宁一家对他的关心,感受到了他们每个人心中的“爱”。他们不仅爱自己的亲人,也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这样美好的爱,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爱再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再一次去体会宁宁一家对老爷爷的牵挂,

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宁宁一家的爱。(配乐,师生一起朗读。)

三、拓展延伸

1、面对楼下的这位老爷爷,宁宁和爸爸妈妈还做了些什么?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师生总结,升华感情。

四、正确规范地写字

1.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医、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1)教师指导书写“怎”字。

①卡片出示带田字格的“怎”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然后说一说。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④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⑤展示学生书写的“怎”字,引导学生欣赏,尤其注意“心”。

(2)教师指导书写“医”字。

①卡片出示带田字格的“医”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然后说一说。教师告诉学生“医”的笔顺:医,学生书空笔顺三遍。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④学生独立书写。

⑤同桌互相欣赏并修改。

⑥展示书写优秀的字,共同欣赏。

(3)学生自己练习写剩下的生字,强调写前必须看清每个字的占格,写时注意笔顺和书写姿势。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小组互评,哪个同学的哪个字写得最好,让他讲讲,并示范写一写。

2、自己完成课后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写好后可请好朋友或老师欣赏。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自己练习说,再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为自己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心。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2

一、营造氛围,为想读奠基

情境是阅读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借助情境营造阅读氛围,是开展高效教学的法宝。从历史的层面看,有些文章的阅读,是需要建构阅读情境与氛围的,像游览之思家园之思修养之思类文章,丰富的同题材作品,特别是学生阅读过的同题材作品,就是学生开启新阅读的情境基础。或者说,学生阅读史为新的阅读作了情境氛围的奠基。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文本具有相似情绪色彩的氛围,用名家之作唤起学生相似的阅读经验,从而为想读新文本、理解新文本奠基。

教学《想北平》,我以名家之作营造家园之思的阅读氛围,为即将的阅读作情感与经验上的奠基。请看

师:这节课开始,我们来探讨家园之思这个话题。什么是家园之思?

生1:就是对家、故乡、对亲人的想念。

师:我们读过哪些家园之思的作品?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两个异字,说明王维是游子、异客。他漂泊在外,才忆山东兄弟。

师:还学过哪些家园之思作品?

生3:《背影》算吧,内容写思念父亲,要掉泪,也是家园之思。 生4:《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5:《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也是。

生6:还有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梁实秋的《清华八年》

师:名家们在什么时候会生发家园之思?

生1:范仲淹在远离故乡、北雁南飞时想家。他在《渔家傲秋思》中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然后,才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生2:苏轼也是远离故乡,但他是在中秋,在月有阴晴圆缺时想家。

生3:古代游子看到柳树、听到思乡曲时会想念故乡。

师:如果是你,你想念故乡什么呢?

生1:我想念家人、家中食物,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见到的小店、走过的小路

当学生围绕家园之思对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检讨时,家园之思的课堂氛围便是一个金钟罩,会将学生的眼球拉入,不知不觉中生成了一粒粒家园之思的铁离子,顺其自然地被吸纳,从而生成浓郁的家园之思的情怀。因此,教学《想北平》时,我围绕家园之思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家园之思的内涵、名家想家的背景和名家的想家作品。这样,学生阅读《想北平》之前,课堂上就汇聚了名家们的家园之思的理趣与作品样式,家园之思也就悄然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中。

情境阅读中,想读才能读好。心理学表明,阅读教学中名家之作的特定情境,可以唤醒、调动人的原有阅读认知经验的某些表象,对将要阅读的文本会起到唤醒或启迪的作用。事实上,处于家园之思氛围中的学生,也会因为名家之作的讨论、提醒和启发,自觉地产生《想北平》的阅读期待。这样,阅读《想北平》时,教师便可智慧地将这种特定阅读情境顺利地引向文本情境中,以实现家园之思在阅读经验上的条件反射。

二、纵情遐想,为想读蓄势

情境阅读中,想读是一件美妙的心理活动。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尽情地遐想,也是一次美妙的阅读准备。

阅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许多设计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预习作业。我们以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会给文本与学生带来委屈和不公平。

文本的委屈在于学生不是为了获得阅读愉悦而开展阅读,学生的委屈在于阅读文本之前从未思考过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话题。也就是说,在学生还没有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便硬生生地被输入了赫尔曼黑塞的观点。

想读,经典文本才能读得更好。如果在文本阅读之前,能让学生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课文题目作一番写作上的想、阅读上的想,学生在未阅读文本前便有了自己基于课文题目的另一文本。具体阅读时,学生便可以携带自己创作的文本走向课文。这才作到了阅读起点上的公平思考,才能发现彼此的思想差异,从而发现经典的卓越,才能感受到经典的力量。

因此,文本阅读之前,不妨让学生合上手中的课本,对着课文的题目进行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式的遐想,让学生异想天开我行我素。

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时,可以先让学生们说说自己获得教养的主要方式与途径,说说获得教养是容易的事还是痛苦的事。然后,让学生想赫尔曼黑塞会怎样写这篇文章或者自己将怎样写这篇文章。在课堂上,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思路一:一段有关教养的故事,引出什么是教养的话题,然后分点论述获得教养的途径,接着分析获得教养途径不同的原因,最后结合自身获得教养的途径,说明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

思路二:先列举获得教养的各种途径,再分析伟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最后强调青年人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

思路三:先列举有教养的各种表现,再分析教养是如何获得的,最后强调青年人要尽快形成良好的教养。

思路一紧扣题目展开,中心突出,可以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思路二紧扣题目,由一般到特殊,再到青年人,这样写有高度,有说服力。而思路三前面两部分紧扣题目,是破题所必需的,第三部分强调青年人要尽快形成良好的教养,则远离了获得教养的途径。尽管学生的思路有可商讨之处,但毕竟这是学生基于题目获得教养的途径生成的新思路。

事实上,汇生之想,可为阅读印证铺路。基于课文题目获得教养的途径,学生在思路、内容上的各种各样智慧的想,不仅丰富了将要阅读的课文的内容,也打开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思路、课题写作的思路。当课堂教学汇集了众生之想,具体阅读就可以变成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印证之旅。这样开始印证式阅读,学生心中便会产生那种盼望、希望、期望的滋味,这样的阅读会更加美妙更加自主,还要老师逼迫吗?

叶圣陶先生当年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这读,应该是读得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那样放开喉咙大声朗读着,要像寿镜吾先生那样投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但时下阅读文本前,教师们每每强调一定要完成预习作业明天上课前,我要检查岂不知,这样的阅读,已经演变成为完成预习作业而进行的一项苦差事。优美的语言、经典的样式,在学生眼里就是一项项单调乏味的作业了。因此,汇生之想,让学生领略阅读趣味,才是正道。

三、比照印证,为深化想读

情境阅读中,想读之后再细读,读才能较好地深入下去。我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比照、印证想之异。

比照,即比较,对照。对于阅读来说,比照就是把学生基于课题生成的内容、思路、写法等,在阅读中和作者进行比较,以发现自己构思上的差异,深入探究作者行文的理趣,从而收获经典的经验与力量。《想北平》是家园之思的经典之作。老舍会怎样写? 在营造了家园之思氛围之后,课堂上,我对学生说。

我们将阅读老舍的《想北平》。现在大家不要翻开课本,来想一想:《想北平》老舍会怎样写?重点会写些什么呢?还有老舍开头会怎样写,结尾会怎样写?如果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按照什么思路去写?请同学们打开读写本,猜想老舍怎样写《想北平》。

老舍会怎样写《想北平》?学生们沉浸在智慧思考中,之后便打开读写本思考《想北平》老舍将怎样写。从老舍的作品看,北平在老舍心中地位非常高。老舍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均以北平为背景,特别是平民百姓的生活背景。老舍写作《想北平》时,是1936年6月。当时他离开北平已经整整14年。老舍之想北平,实是游子的家园之思。

之后,让学生们交换阅读刚刚写的《想北平》老舍将怎样写。一位学生认为:老舍的第一段会描写北京的胡同及其中的吃喝声,文章的主要部分会叙述胡同的吃喝声、带孩子的女人、淳朴的北京底层人、白天喧闹和夜晚静谧的胡同,后面还会写北京的风景、古建筑、特产等,最后抒发对北平的怀念。另一位学生认为,老舍会主要围绕着母亲来写。文章开头一段会将北平之美景与儿时回忆相结合,由此引出思念母亲的一些事来,主体部分则会写拿着糖葫芦的孩子和母亲的生活情境,写自己与母亲小手拉着大手的过去。然后回归现实,对比山东和北平,表达思念母亲、思念北平之情。第三位学生认为,作者会写北平大雪纷飞的场面,中间则是回忆童年时候在大雪中玩耍,看着其他人在茶馆里喝茶取暖的事;继而会回忆大雪中北平的前清大街小巷、胡同儿、四合院、北平的美食;最后则是在大雪中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思念

显然,学生们想的丰富多彩。而学生所想的,也是想北平能够涉及的。那么,老舍会这样写吗?老舍会怎么写?课堂上,教师一点拨,学生阅读的好奇心产生了,阅读的渴望产生了。

可以想象,当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想北平》,看看老舍会怎样写?重点会写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急切的阅读?这种阅读状态,其实是学生想北平的思路与老舍的思路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的阅读过程。

事实上,正是由于老舍与学生在想北平的内容、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才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想北平》的爱不释手。课堂上,我看到学生们沉浸在课文的阅读中,执着于阅读差异的比较与反思中。

在《想北平》中,老舍认为北平是与自己心灵相茹合的一段历史,是无法分割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能表达心情。老舍说,这种爱是用言语表达不出来的。若真的表达,那么将哭到嘶哑。所以,《想北平》所想的北平内容,并不是学生们想象的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等。

课文中,老舍将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作对比,让他的爱有质感而合道理。对比之后,才写北平的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温和布置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的特点。老舍想的北平是平民的生活圈子,是心灵最深处的故园花草。因此,老舍一句真想念北平呀!,道出了离开北平十四年后沉寂的爱。

课堂上,学生们对这样的构思非常困惑:老舍为什么要这样写想北平?为什么不写北平的大建筑、大文化、大历史?为什么不写北京腊肉锅烧鸡拌鸭掌北平烤鸭?这时,如果将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老舍为什么这样想上,课堂一定非常出彩。其实,老舍出身于贫困的旗人家庭,他的《想北平》是以一个贫寒的人的身份来审视北平的,感谢北平对于一个贫寒的人的滋养。这样一介绍,学生们便会认识到,老舍是以一个贫寒的人的心来想的,课文中那句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非常重要,它是理解我们与老舍想北平差异的关键。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3

【关键词】语用读写结合言语智能

一、 准确选择教学逻辑

我们精心安排这样三个教学板块:(a)复习导入,回顾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莫泊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拜师的?(b)理解对话,感悟表达――围绕“福楼拜分别是怎样指导莫泊桑的?”这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句以及批注的方法了解福楼拜三次指导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在感悟福楼拜人物形象的同时,习得观察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c)总结收获,迁移运用――用福楼拜老师指导莫泊桑观察细节的方法仔细观察同学们早晨上学时的情景,再细致地描摹出来。这样的流程设计,保证本课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既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也体现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读写结合”规律,更彰显整体关联式处理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二、 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学生的言语智慧是在学得与习得的融合过程中生成的,这个“融合过程”就是“迁移运用”。相似论认为:为实现迁移而教,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类似”的能力,因为发现类似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从文中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

\[教学片段\]第二次指导的教学过程

师:第二次指导是不是还是直截了当地说的吗?请你用心读一读,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批注后开始交流)

生:第二次指导,福楼拜不是像第一次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而是一连用了9个问句来指导莫泊桑的。

师:你发现两次指导的不同,如果说第一次是直截了当地说,那第二次则是(学生说――滔滔不绝地问)再去细细读读这9个问句,你又有什么发现?(生再一次默读)

生:我发现首尾两个问句是反问句,中间是疑问句。

师:你关注了问句的形式。

生:我补充,这两个反问句是在强调好写的东西多着呢!

师:你读懂了问句的内容,揣摩到了言外之意,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读懂了中间几个问句的内容,福楼拜是在指导莫泊桑如何细致观察,可以进行对比,比如不同的马车,不同的天气,走法有什么不同。

师:是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我们来对比着读一读。(男女生分别读不同的语句,感受如何对比)

生:我补充,除了进行对比,还要细致观察,比如马怎么样用力,赶车人的表情,就是要进行细节描写。

师:这就叫聚焦,你们真是福楼拜的知音。这就是他所要指导莫泊桑的观察要领――进行对比,关注细节。那他为什么要选择问这种形式呢?

生:通过这种连续发问,一方面让我们感觉到福楼拜的经验丰富;另一方面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问”比“说”更能引发别人的思考,让别人记住。

师:这一段,福楼拜连用9个问句告诉莫泊桑好写的东西多着呢,通过对比观察和聚焦表情进行细致观察才能获得丰富的材料。这几天老师我天天站在校门口看同学们上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哪位小老师也能像福楼拜那样来指导指导我这个学生呢?”(生思考片刻后开始交流)

生: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走路的姿势是一样的吗?遇到高兴事时是怎么走的,情绪低落时又是怎么走的?背着沉重的书包的学生表情是怎样的,书包很轻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情?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生: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独自上学的学生,和结伴上学的学生走路的姿势是一样的吗?天气晴朗时是怎么走的,狂风暴雨中又是怎么走的?早早到校的学生表情是怎样的,迟到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情?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

过去执教这篇文章时,也会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读写结合――学完课文后,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撰写评语,以为这就是进行写的训练。其实,这样的活动仅仅是学生写作业而已,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促进作用。有效的写是需要有要求与指导的。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言语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的。每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只有敏锐而准确把握这样的方式与结构,看到内容背后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因为有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所以学生在完成“观察上学情景,写一个片段”这个练习时,出现了很多惊人之作。选取一个片段:

\[学生习作\]7月10分正是小城忙碌的早高峰,急着上班的人们在路上汇成了一条河,几个小身影急急地从熙熙攘的人流中挤了出来,撒开欢愉的步儿,向校园奔去。哦,是孩子们,他们背着个小褡裢书包,任它在身上一颠一颠,充满朝气。其中领头的那个女孩儿,已经气喘吁吁了,但她仍跑着,跳着,笑着,如墨的青丝随风飘扬,如同小马儿帅气的鬃毛,欢快地甩着。它的主人昂着头,一脸的兴奋,笑脸红扑扑的,涨着欢愉,真像一匹欢乐的小马驹,撒开蹄儿,奔进了校园……

三、 引进本课拓展资源

在学完三次指导后,引入《羊脂球》片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这一段描写,好在哪里?此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经典片段的赏析中逐渐巩固这堂课中关于“对比观察”和“关注细节”这一新的方法结构,并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对于莫泊桑文学之路的影响,为后面人物形象的认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车子走得慢而又慢,简直全是小步儿。轮子隐到了雪里;整个车厢轧轧地着,牲口滑着,喘着,都是汗气蒸腾的。赶车的手里那根长鞭子不住地噼噼啪啪响着,向各方面飞扬,如同一条细蛇样地扭成一个结子又散开,陡然鞭着一匹牲口撅起的臀部,马受到狠狠的一击,紧张地奔跑起来……丁零的响声不久变成了一阵清脆而连续的颤抖,随着牲口的动作而变化,有时候却也停止一下,随即又在一种突然而起的动摇当中再响起来……

――莫泊桑《羊脂球》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4

所以我来,不仅你们能看得见我,更主要的是我能看得见你们,和你们一起朗读,你们领着我读,我也领着更多的孩子来读,让他们首先享受阅读的声音之美。

一、谈诗的兴趣

我小的时候,不识字却在阅读。阅读什么,不是阅读文字,而且阅读声音。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妈妈给我读过民间的歌谣,所以我首先听到诗。诗是你听觉艺术的黎明。我们知道人感受世界其实首先是通过声音,所以比视觉更重要的是听觉。而让你享受听觉的是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当他听到一首诗的时候,那是他享受听觉艺术的一个黎明,就像孩子刚刚睁开眼睛辨别世界上各种颜色一样,他用耳朵听到了一种很美好的声音,带给他黎明的不是普通的声音也不是噪音而是朗读诗歌的声音。所以我们说诗歌从根本上来讲,它是一个听觉的艺术。当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要接触艺术就要先听别人给他朗读诗歌。在我刚刚学会说话时,我妈妈用她的乡音给我朗读过家乡的那些童谣和诗歌。那时候家里有我爸爸留下来的诗歌季刊创刊号,这本书是1934年出刊的,我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它给我的听觉艺术带来了黎明。那时候,几乎不太会说话的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朗读诗歌的声音。哪些诗呢?这里有两首童谣给我印象非常深,第一首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种声音我储存在记忆里了,它伴随着我的成长。记住了声音后,慢慢了解它的内容。我觉得声音是我进入诗歌的向导,是声音带着我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世界,是声音伴随着我知道什么是书,怎么样去读书、怎么样去读诗。

所以人在阅读的时候,尤其是读诗歌的时候,永远应该有一种声音之流像流水一样伴随着你。这种声音之流,伴随着你M入到阅读,特别是进入到诗歌当中,写诗也是如此。写诗其实耳朵里面一直在想着声音之流,我要押韵,怎么知道下一个是什么词?有时候是声音带着我找到了下面的那个词。

所以,领读者绝对是一些对声音非常敏锐的诗人,也许他不写诗,但是他对于诗、对于诗的声音一定是非常敏锐的。而且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如此。是禁得住朗读的。一个作品无论它多优秀,拿起来不能朗读,朗读起来很不顺嘴,我认为它也是缺乏一些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它的音乐性。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都要让人可以拿来朗读。

当我对童谣声音非常敏锐的时候,妈妈再给我读,读了一首“秋风起天气变,一个针一条线,急得俺娘一头汗……”听儿歌的时候,我已经不仅仅是关注它的声音了,我也关注了它的内容。特别是读到了最后的那两句,“我给我儿做衣裳,娘受累不打紧,等儿长大再孝顺”。读出那种感情的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盲人看不见字,摸的时候一定在心灵里有一种声音,诗歌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为什么说听觉艺术的黎明从“读”字开始的。这就是影响了我一生的最初的那种听觉艺术的感觉非常重要。直到现在,我如果写一首诗,我作为第一个读者我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哪一个地方如果我自己听着都非常不顺耳,读起来不顺嘴,我就知道这首诗肯定是有点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听觉艺术的感觉在阅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读它的时候是把生命的体会注入到了声音里去了。所以还没读这首诗,就有了我们的声音和心跳,领读者这点感觉特别要有,特别是给孩子读的时候,声音有的时候比内容更重要。对一个婴儿来说没有那么多阅读词汇的积累,但是要让他听你的声音就非常好听,大大超越了那个作品的内容。对于特定年龄的孩子们来说,朗读的声音比内容重要。

二、谈诗的情调

诗是你心灵世界的翅膀。我们读书的时候被感动了,感动就是一种分享,不仅是想象力的分享,也是情感的分享,甚至是心灵的分享,感觉我们飞起来了。哪一阵风把你吹起来了?是你内心的情感世界,那就是你的翅膀。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读一首诗让我们的心灵飞翔,为什么呢?因为你会超越那首诗所表现的那个境界,想象,带你去飞翔。所以,我认为读诗或者说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读完了之后或者在你读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那个情调。那个情调比情节要重要,因为情调不仅仅是感情,是你沉溺在一种艺术中的艺术享受。所以情调非常重要。

这里,我想从一本诗集谈起。在1980年我编过一本书,叫做《中国小诗人诗选》,这本书陪伴了我到现在37年,我经常要翻翻它,我熟悉那些内容,也非常熟悉收录到这本诗集里的小诗人,他们的眼神,他们写诗的表情。我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会去想现在他们有多大了,是什么样子,在干什么。所以,我读这本书是在读人,读这些当年的小诗人,读他们的人生。这本诗集里,最小的1970年出生,最大的是1968年出生。这些诗人到今天大概很多人都快50岁了。我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但是从这本诗里,我能够知道当时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写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刘倩倩这首《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收入到小学语文教材里去了。大家不一定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当时是湖北鄂城市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1980年,我们国家第一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一次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可惜后来没有再参加了。当时征集诗歌的稿子有9万多份,都是孩子们写的,我们最后选出了20多首,其中有这一首。看了这一首以后,我们觉得很好,但是要了解孩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去了湖北鄂城,见到了这个孩子。我说:“你怎么写出来的,跟我讲讲写这首诗的过程。”她跟我讲了,她说:“这

首诗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她的爸爸、妈妈对她非常好。她爸爸是一个工会的干部,妈妈是个医生。比如给她吃蛋糕,给她棉衣,哥哥给她一盒歌片,这些都是她亲身经历的。但是这首诗怎么写出来的呢?她说:“当我知道联合国在征集诗歌的那段时间,有一天晚上,我看了一个电视剧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我非常感动,我一直沉浸在这样一种感情里。”她说,“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晚上来到我们这个城市,我该怎么样去面对她?”她一晚上都想这个事情,想着想着进入到了一种情调中。她说,“我要把这种感情写出来,我要怎么迎接她。”于是写了这首诗,这首诗的结尾,她说:“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她说完了,我相信这首诗是她写的。我想一个孩子她不是不懂得情调的,必须读书读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才能进入到那种情调里面去的。

所以这是情感的积累,给了她一个契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征集诗歌,有一天,她又看了电视,又给了她一个契机,所以,把这样的契机化而为诗了。诗是情感的一种外化,需要内部的推动力。我们谈诗的情调的时候,真的要仔细揣摩一下自己的感觉是什么,非常清楚了,于是驱动着笔往下流淌你心中的那些想说的话。

《鼠年・致老鼠》,这首诗是我从一个小姑娘的日记本里发现的,我去访问她。我说:“你怎么写出来的?”她说:“我经常写诗,我的日记有的就是用诗来写,不信您看看我这个日记。”我发现了这首诗,我说:“你怎么写这首诗呢?”她说:“我有些想法跟你们大人不太一样,你们老是想把虫子、鸟分成益虫、害虫。但是我曾经想过,你们只发现了那个益鸟和益虫对人类好的一面,或者是不好的那一面。其实,哪一种鸟、哪一种虫子既是益虫又是害虫,既是益鸟又是害鸟,只是你们没有发现。你们如果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会一定把某一种鸟那么固定地去看了。”她说,“正因为我想过这些,我就写了一首致老鼠,我

想把我对老鼠的思考说一说。”

我说,“你这首诗比你已经获奖那首诗还好,我觉得你把那首诗撤下来,让你这首诗得奖。”她非常高兴。

从《鼠年・致老鼠》这首诗,我知道了孩子是怎样感受世界的,是怎样思考的。有时,情深才能引发思考。读书就是要读出感情来,不仅你要读出感情来,还要感动那个读者,因为有感情才会引发思考。冷冰冰的时候是不会有思考的,它缺乏一种动力。诗虽然是写作于人的情感当中,但是它真正的推进,不仅仅是作者被感动了,还要进行最深刻的思考。思考有的时候也能激发写诗的灵感,所以诗也是思。而且这种思是有深度的。比如这首关于老鼠的诗歌就是有深度的,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那么丰富,那时候,她并没有想当作家、诗人什么的。但是你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捕捉情调的能力。她说了很多故事,她说:“你们都不喜欢乌鸦,说它是灾难的预兆,可是我遇到一只小乌鸦病了,我照顾它,好了之后它飞走了,从那以后它每星期至少一次要飞回来看我。”她讲的这么多故事都写到了她的日记本里,这个孩子有一种感受生活的能力,情感的内驱力,她非常懂得情调。

她还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一年冬天在墙角,我看到一抹绿草,我非常兴奋地告诉我的同学,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你们来看看。”同学们来了,但是一看就是一点青草,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说以为我带他们看什么奇迹呢,闹半天就是这样平凡的青草。但是,有的孩子非常感动,说旁边就是雪堆,它居然还这么绿。所以我觉得这个孩子是带着情感的眼睛看世界,她才能写出诗歌,而且不仅有情调也有思想。这个孩子叫阎妮,她的这首诗真的是印证了让我们感受到诗的灵魂的东西,就是你获得感受情调的这种感觉没有。阎妮后来去了法国,成了一个小说家,用法文写作,《围棋少女》得了奖。她从小开始写诗,不断地向着文坛前进,她的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还有一首《种太阳》。我先认识作者的父亲,他有三个孩子,家在东北山村。他的三个孩子都写诗。后来李冰雪的这首《种太阳》因为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流行了。这首诗,我觉得它就是一个想象力很好的结果。为什么会想象?是根据他的生活,萌发了这种想象力。可以设想,他们的冬天非常寒冷,非常希望有一种温暖的生活。她说,“希望不仅仅我这儿有太阳,全世界都可以种上太阳,收获更多的温暖。”所以李冰雪的这些话,这些诗都可以看作她在感受生活。在这本诗集里,不仅收录了他们的诗,我还让每一个人都要写一段话,对诗是怎么看的。有时我想,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李冰雪说:“我是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我为什么要爱诗,反正我要到宇宙去旅游,要到北冰洋去探险,要变成一只萤火虫,爸爸说这些诗会帮助我,我相信他的话了,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其实她的这段话,概括出来就是她相信想象,她爸爸肯定了她,于是她要想象种太阳,收获太阳,把太阳挂在很多人家里给他们温暖。我觉得诗就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哪来的诗?无论是被感动的感觉,那种情感的积累、思考的感觉,还是沉浸想象中,这都是儿童最重要的享受情调的感觉。

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就是傻吃傻闹,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有些情调里的东西我们甚至都不如他们敏感。

有一次我到一所学校里去,有一个孩子说,“金波爷爷我要拔一根您的白头发留作纪念。”当时有点突然,我不知道该低头还该怎么样。但是现场的老师把他轰走了,说他搞什么恶作剧赶紧走。当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觉得非常遗憾。他走了以后,我一直在想,孩子是非常严肃地跟我讲他这个诉求的,他一定沉浸在一个想象中,就是说你的头发都白了,可是你还能给我们写故事,写诗,为什么呢?我要留一根你的头发。他的心目中,那根白头发是智慧的象征、艺术的象征、阅读的一种的象征都有。所以孩子简单吗?他这小小的要求简单吗?不简单。所以谈诗的情调不仅是需要读书的时候要感受情调,读小说、散文都要感受情调。情节可以忘记,但是要记住情调,因为那是伴随着你的灵魂、一生不会忘记的心灵的感觉。

这是我最近两天刚刚拿到的一首诗,是无锡市育红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孩子写的《笑的书本》。第一次我感觉读得眼花缭乱,写得太丰富了,甚至没有节制地在写。这个诗短短几句写了很多他的情感,非常丰富。二年级的孩子,写出这样的诗,可以说他把阅读的感受,那种感觉,那种非常美好的情调在这首诗里都呈现出来了。这我要谈一个问题,这首诗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最后我知道了:老师很有办法,老师交给同学们仿写的任务,仿写我的一首诗《笑的花朵》,但是我一对比,我觉得我的想象力没有这个孩子那样丰富,那样超脱。所以我就觉得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责任在于我们给他搭建了一个桥梁没有。为这些天生的诗人内心的灵感搭一个跳板,让他的灵感、让他的天才跳过去,这也是我们领读者的责任。我想如果老师没有告诉他们仿是什么,那么他们的这些丰富的想象力,埋藏在心里的那些感动、感觉、情调,没有一个契机。虽然他是天生的诗人,但是,老师不给他机会,他就不可能把诗写出来。所以读书非常重要,领读非常重要,你可以把孩子内心世界的诗意和感觉等都唤醒了,他整个生命就会沸腾温暖起来。

三、谈诗的陪伴

我们启蒙的时候是听觉艺术,读诗、写诗的时候我们把握住了一种情调,这种情调会形成你的个性,你的个性会伴随你一生,如果你是一个很讲究情调、很会欣赏诗,很会诗意栖居在这个地球上,那么这种性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都会像诗一样陪伴

一生。

一个人阅读,如果只阅读了故事情节,他没有感受到那个诗的境界,这个读书我觉得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为孩子们读诗、读任何作品,要特别告诉他,你应该记住诗,倒不一定是背诗,但是读诗的感觉要记住,要保留、不断丰富,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感觉伴随着你,也就是诗的感觉。

诗是你情感世界的阳光,会让你温暖。一个懂得诗而且有诗的感觉的人,绝对不会是非常冰冷的人。他也会享受那种诗的温暖和艺术之美。我们知道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而文学又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如果我们说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而文学中的文学,文学的灵魂是诗歌,那我们就知道诗歌如果能够伴随人的一生,他的一生将是多么样的丰富,这个丰富是别人拿不走的。这个非常丰富的诗的感觉,心灵的感觉伴随一生,他绝对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里有几句话,是一个孩子的问答:

有人向孩子们问问题,

说你们给我说说什么是爱?

有一个孩子说,

如果一个人爱你,

那么这个人叫你名字的方法会不一样,

因为你的名字在他(她)的嘴巴里很安全。

这几句话我给它分行了,因为它是诗,这样一分行你就会知道行与行之间有多么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这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他大概不知道回答这句话的价值,他只是把心里想的变成声音直接说出来了。他没有思考,我相信他不会思考这里的逻辑关系,他就把这个感觉直接说出来了,但是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像听音乐一样。我没有思考,这几句直接就抵达我的心灵。孩子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他的实践,他的生活体验,他知道了什么是爱,而且他跟别人的感受不一样,更丰富。他说如果一个人爱你,这个人叫你名字的方法会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了?他并没有说,但是他说了一句,因为你的名字在他(她)的嘴巴里安全。也就是这个人是带着爱叫你的,你接受他的爱,跟他在一起是会感觉到安全的。安全是什么?不仅是抱着你,叫你名字时候的声音都感觉到安全,这个孩子我觉得他太有诗意了,太懂得诗了,只是他不知道诗怎么写。

所以我给这个分行了,如果我能见到这个孩子我告诉他这就是诗。所以我们要让诗陪伴我们一生,就是要发现孩子这样感受生活的方法,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情感是怎么样的,抓住时机让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诗人。

送兄

(唐代 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

x亭叶正稀。

听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

七岁的小女孩内心世界多么丰富:她用了一些比喻,那种环境的描写,情调的感觉;秋天,在那个告别的亭子的那种情景,她的叹息等都写出来了。所以我说这个孩子会写诗,所以才能表达得这么完整,这么清晰,这么能感动别人。从这些例子我就想到了下面有两段话,我用他们的话来引证我也自己所想的。

哈代谈诗:你投一块石头到湖心里去,一圈圈的水纹漾开了去,韵是波纹,少不得。抒情诗是文学精华的精华,是颠不破的钻石,不论它多小,光彩是磨不灭的。其实有些小说也是诗,也是

钻石。

他还说:“我不重视我的小说,什么都没有比作一首好的小诗困难,诗必须收获东西,练习文字顶好学写诗,诗是文学的秘密。”

特别说一下诗是文学的秘密,因为所有的文体,小说散文等等,都不像诗歌有那样多的秘密。比如,卞之琳的《断章》,其实这首诗后面的秘密太多了。孩子们读的是一个角度,我们读的是另一个角度,了解卞之琳的,知道他怎么回事,读《断章》又可以体会一些事情。诗是有秘密的,这个秘密永远不能有终结的诠释。

所以读诗享受诗、诗伴随你的一生。你是永远在探索一个秘密,就是诗的秘密。

朱光潜谈读诗: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气质。一部小说或者一部好的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样的文学较严谨、纯粹、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一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我想领读者,我们不管你领读小说还是戏剧,你都要发现诗,要读诗,你在别的文体中也要发现诗,诗的秘密是我们一生都要去探索的。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5

1.字与词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扎扎实实地教,而且在教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和词汇量,初中要把常用汉字教学任务加以规划,落实到每个学期及每节课中,使学生会读、会写、会用。

文言字词学习,要进行古今词语的联系与区分。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和介绍一些中国文字知识(造字法及文字故事)和词汇知识(构词法及成语故事),增加学生文字和词汇知识,加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语法、修辞与语文常识、文学常识

不但要适时教授、积累,并且要在读与写中训练运用。语文教学要注重教授与培养语言学习与运用的基本方法与习惯,要扎扎实实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要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多读才能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多读才能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尽量多背诵一些名篇名段,多背诵才能终身受益。

二、阅读教学基准

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每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和怎样写的,一定要研究和明确每篇课文教给学生什么;一定要用最好的方法来教好每篇课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层次与模式如下所示:熟读课文—感受思考—品味语言—评价借鉴—质疑问难,即:读—感—品—评—疑。

每篇课文的学习一般应该有下列几个步骤:

1.用心读书

每篇课文教学至少要读3~5遍,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但要舍得用时间读课文,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且要组织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用心读书。

2.深入思考

在熟读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意蕴、构思表达和语言运用,进行独自、深入的思考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在笔记本上写出来,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鼓励有个性化的看法与见解或做深层次的探讨。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方法与层次为:写了什么(内容)—如何写的(表达)—为什么而写(主旨意蕴)—好不好?为什么?—怎样更好?

3.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就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学习每篇文章都要对其语言运用进行品味、揣摩、探究:词语的具体含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各种表达方式与手法(对比、衬托、线索,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的运用与效果等。

语言品味、理解、鉴赏的方法与层次:①词语:本义—一般意思—课文中意义—用法及其效果—换一个词语如何?②修辞:种类—含义—表达效果—好不好?换一种修辞格怎么样?③手法:辨识—含义—作用—表达效果—换一种手法怎么样?自己仿写试试。

4.评价借鉴

阅读教学要对课文的内容(所表现的人、事、景、物、理)和思想情感,构思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志趣,进行评价与借鉴。对课文进行评价,既是进一步的理解、鉴赏,又是学习和借鉴。

评价借鉴的方法与层次:①作者所写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写得好不好—怎么写更好?②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志趣是什么—你能接受吗—你有启发吗?③学习本文,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些什么(知识、方法、能力、思想、情感)?

5.质疑问难

在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些疑问和不同看法,那么教学就应该有这个过程:问难,有什么疑问或疑难;质疑,有什么不同看法——对文本、对作者、对教师、对他人(同学与学术界等)。

6.课后作业

原则与方法:巩固本文或本节课所学知识,如抄写、背诵与默写;运用本文或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力与方法,如造句、写短文、阅读理解课外读物;扩展本文或本节课所学知识,如扩展阅读、比较阅读等。

注:整个过程要贯穿着“读(用心读书)—思(思考领悟)—写(写出感受体会)—说(讨论交流)—疑(质疑解难)—评(评价借鉴)”的步骤,而且每个步骤都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

三、作文教学基准

作文教学一要坚持让学生写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二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实用文体的写作,鼓励个性化表达;三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要注重思想与情感(人格)的训练与提升;注重思维能力(智慧)的训练与发展;注重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训练与提高;要有合理训练序列,突出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要讲究训练方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6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都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图文对照朗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得到了培养。

二、读与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 《看月食》一课时,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方法,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关于月食形成的几种说法,然后让学生自由争论,关于月食形成的两种说法,你相信谁的话,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是怎么回事,特别是在争论关于月食形成的两种说法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们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读与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读句子,却不理解含义,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对于一些长句子,让学生读完句子说一说,这句话讲的是谁?他怎么样?如《再见了,北京》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填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表演台上,几名外国运动员登上飞机舷梯,他们深情回望着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句子很简单,但对于刚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教学时,让学生说说什么缓缓降下?使学生明白是五环旗,而不是鸟巢;让学生说说外国运动员怎么样?使学生知道外国运动员连续做了三个动作,登上飞机舷梯、回望着奥运圣火、告别北京。

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式,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替作者说话。如《狼和小羊》一课,狼和小羊的对话是这样的: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这里的反问句,是低年级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讲,他们不懂,自己读,更是不懂。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一定口语交际能力。对狼、羊比较了解,我让学生充当狼和小羊进行对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反问句,“怎么会”就是“完全不会”,强调说明“不会”。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反问句,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读与演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们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由于教师没有规定条条框框,学生热情较高,最后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有的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读与写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狼和小羊》的结尾部分时,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有的写,小羊那么善良温顺,又那么聪明,他身子一闪,狼扑了个空,由于用力过猛,掉到了河里,撞到了一块石头,跌死了。有的写,就在这时,猎人正好经过,一枪打死了狼。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写话中爱憎分明。这样读书、写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7

小泥很喜欢一惊一乍跟我倾诉各种“大事”。

有一次临考试她还没复习,当时我们计划周末两天游,本打算下午三四点可以回家补个午觉,没想到景点太吸引人,一直拖到晚上八点才到家。洗完澡小泥才想起第二天得考试。

对于语文小测试来说,头一天晚上小泥得复习最少两个小时,包括生字、词组,课后的读读背背,就算平时学得再好,也有一些漏了忘了的知识点。小泥当时就惊慌了。我立即说:“没事没事,平时你的基础挺好的,现在妈妈帮助你,我们可以半小时复习完。”

小泥表现出最大程度的配合。她半跑着把书包拖进房间,找出语文书与作文本,两个单元基本不到二十页,我们用两分钟时间列了计划表。

第一,检查生字词组是否能默写拼读。

第二,重点段标记出来的成语、动词是否能填写完整,如果可以背出来更好。

第三,诗是必背的,年代作者以及中心必记。

第四,课后读读背背一定得会写会背需要熟悉含义。

因为我们把任务拆分开来,要做什么已经很明确。至于怎么做,就是争取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把它完成掉。幸好小泥的基础当真是好,所以重点要背要写的只是查缺补漏,不是真正地要从头开始,如果一段段去背,几个晚上也背不好的。

最后的任务是作文,说作文不必准备也不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怎么写,写完怎么修改,怎么润色,在孩子写完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修订。像写“我的妈妈”,那么这个怎么写呢,首先让孩子明白写这个人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事情可以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小泥,我建议她从外貌特征、趣事两三件、亲子交流的心理活动开始写起。

我们费时 40分钟,把事情解决了,孩子睡得很香。

那次单元小测试考了多少分我忘记了,到目前为止,似乎小泥没考过低于 95分的。

我想起自己年少时,弟弟读初中,家里把800元学费交给他,他带着800元跑去看电影,结果钱不小心丢了,学费交不成了,他打电话回家报告。我小姑接的,当时她立即说:“没事没事,丢了就丢了,重新回家拿去交吧。”我弟弟现在跟我小姑感情超级好,他总是说当时小姑的那句安慰,让他自责内疚之余又多了许多感激。

关于孩子,什么是大事,什么才是小事?

健康、平安、快乐是大事,其它都是小事。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写得好篇8

师: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读这两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生: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

师:她怎么写出“活”,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花开了,就像睡醒了。

生:鸟飞了,活了。

师:你有没有发现写它们自由的句子的特点。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

师:同是写自由,这里写谁是自由的?

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生:写所有东西自由,可以衬托我的自由。

师:这是借事物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叫借物抒情。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学生写并交流)

生:我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吃芒瓜就吃芒果,要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到深夜也没人管。

生: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把所有的草都留着……若把它们吓跑了,没关系,我知道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是自由的……

师:他注意先写中心句。如果每个同学用这样的写法,写你现在的生活能写出来吗?

生:写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我们没有文中作者那么自由。

师:因为作者有祖父……

魏星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仔细阅读第13节,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

(学生自读自悟,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式进行交流,感受园子中的花、鸟、虫子,以及倭瓜、黄瓜等各种蔬菜的“自由”。之后,他挑起一个矛盾。)

师:注意到了吗,这段话一连用了10个“就”字,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唆呢?

生:我觉得不■唆,读起来很顺畅。

生:感觉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师:你看,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字里行间跳跃着两个字——

生:自由!

(在读完园子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之后,再次回到第13节,通过改变人称、角色的朗读活动,把“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融合在一起。)

师:(引读)一到了这个园子里,我就玩了起来,闹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我就变成了那倭瓜啦——

生:(读)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引读)我就变成了那黄瓜啦——

生:(读)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师:想象一下,当萧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写到这里,萧红禁不住笑了,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园子,成了园子中的黄瓜、倭瓜……

反思:

一、 在“文眼”中唤起童年的记忆

文本的“定篇”决定我们能否从文本中寻找到情感的关键词,两位老师都找到了。“自由”的定义在教学的初始就已经呈现,于是,在思维的角落里开始记忆的寻找,这种寻找是学生内在生活的留影,不是语言的再现。两位老师都是在定义搜寻过后,抓住文本的依托来唤起孩子童年的记忆。于是,才有了“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的”“怎么写出活”“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等问题。在文本问题的干预下,孩子暂时放弃了自我的记忆,转入文本语言的品味。这种品味让“园子”呈现了一种场景,这种场景不仅是作者的表达,更是孩子在自我童年记忆搜寻后的一种嫁接与反思,“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他们已忘却是在文本的脚步中搜寻,完全是一种沉醉的回忆。教师正是利用孩子的“心”打开了文本的门,让孩子在文本的世界里回忆、感叹。

二、 在“文语”中体验童年的心理

如果文本仅仅让我们的孩子知道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的,只能说这是对对文本的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能够借助文本寻找到文字背后的意义。对于这样“定篇”类型的经典文本,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将情感通过文本的语言表达出来。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关注到“园子的自由便是‘我’的自由”。这种情感如何让孩子能领悟到,他们都从师生关系和角色的转变出发,让老师和孩子们成为合作的伙伴,我暂且把他们这种合作称为“童伴”。降低高度,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情感的表达,和儿童互相探寻这种表达。在教学中,两位老师不慌不忙,步步引导。薛法根老师提出“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与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告诉孩子,作者写这些与她的童年生活是有联系的。我们的孩子经历了四年的语言训练,这种语感还是有的,“写所有东西自由,可以衬托‘我’的自由”,好一个“衬托”,把孩子从景色的想象中一下子拉回到对“情感”的抒发中来。魏星老师则是直接带领孩子走进“我的‘自由’”,通过活动中人称的改变让孩子成为“我”,于是引读中“自然的自由”变成了“人的自由”,人称的改变不就是告诉孩子们“萧红的童年在这园子里是自由的”吗?魏星老师并没有停止,再次让孩子在自由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把一种原本的情感告诉或渲染演变成真正的“思考”,让孩子在对语言感悟的同时明白“自由的生活给了萧红温暖,从而有了回忆的情节”,祖父的园子只是自由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自由才是萧红最终的表白。因为写作与儿童本身始终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手写我心”的最好体现。

两位老师的教学整体上呈现了“以文本为依托,以价值为主线,以童本为理念”的思路,真正把《我和祖父的园子》教自由了,也真正把孩子的语言密码理自由了,同时把孩子对语文的心也唤自由了,这就是语文,温暖的语文。

上一篇: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关于太阳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