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八中范文

时间:2023-11-13 04:04:55

唐山市八中篇1

[关键词] 唐山地方党组织 特别能战斗 先进性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亲自领导建党的地方。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唐山党组织领导唐山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历史充分证明:唐山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关键在党。

一、唐山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具有鲜明的先进性

1922年,经北京区委批准,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正式建立,邓培任书记。这是冀东地区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也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地方党组织之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唐山的革命和建设始终走在前列,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

唐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京奉铁路各修配厂有2500名工人;启新水泥厂有200名工人;开滦煤矿公司的矿山有1400名工人),党特别重视唐山地区的革命工作。唐山党组织成立伊始,就积极响应党在中共二大提出的“主要精力指导工人运动”的号召,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开展工人运动。党组织的领导人更是奋不顾身,以身作则,深入发动群众。邓培不断深入开滦各矿,宣传和发动群众。1922年6月,中共唐山地委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开滦矿务局党支部,使之成为罢工的核心力量。1922年10月23日,在唐山党组织领导下,开滦五矿3.7万人举行同盟大罢工,这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震惊中外”的壮举,打击了英帝国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五卅”反帝运动期间,在中共唐山地委领导下,唐山工人、学生为“五四”以来的第二次抵制外货高潮做出积极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和高度重视农民运动的发展。“三一八”惨案后,唐山党组织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1926年秋至1927年4月,在指导下,中共玉田县委组织的“反旗地变民”运动是北方少数成功的农民运动典范。而1927年10月的玉田暴动则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紧要关头举行的武装起义,践行了“八七会议精神”,为京东洒下了革命火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三省,密谋华北。唐山因扼东北和华北战略交通要道,唐山党组织较早投入到抗日洪流之中。早在长城抗战期间,中共地下党就在促使军队站到民族立场上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开滦林西矿工人便向全国各界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不步高丽后尘”。在日本侵略华北时,在中共唐山市委领导下,1934年春季,开滦煤矿工人形成三次罢工高潮,、刘少奇都对这次罢工给予了高度评价。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唐山党组织领导冀东人民组织了20多万人的抗日大暴动和开滦五矿工人同盟罢工。其中1938年开滦罢工,被称为是“持久抗战中工人阶级在抗日的前进阵地的号炮与旗帜,是在中国客观条件下举行武装起义的模范。”

解放初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唐山也是一花独秀,遵化县王国藩合作社在全国农业合作社运动中走在全国前列,称其代表了“整个国家形象”,并将其经验归结为“勤俭办社,多养猪,增值大牲畜,增加大农业,工作踏实、实事求是,有事同群众商量,坚持群众路线等”。

可以说,唐山的共产党无愧于“两个先锋队”的称号。

二、作为革命和建设的旗帜、引路人,唐山党组织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灵魂

“特别能战斗”是对开滦工人阶级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铸就的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赞扬,是唐山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并代代传承的唐山精神的标志,唐山党组织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者。

中国革命先驱和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满怀赤诚之心,求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路,即使身陷囹圄,酷刑加身,仍“铁肩担道义”、“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正是“特别能战斗”精神在身上的集中体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唐山党组织将“特别能战斗”精神挥洒得更加炫目多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中国人豪气冲霄汉的年代里,唐山遵化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敢效愚公,“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结束了该村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成为全国农业的典型。“”期间,虽然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但开滦煤矿广大工人在动乱中仍坚持生产,1971年开滦党委提出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产量比设计能力翻一番的目标顺利实现,以至1975年煤炭工业部号召全国煤炭战线“学大庆、赶开滦”。面对20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大地震,在公与私、生与死考验的紧要关头,唐山党组织始终起着旗帜和堡垒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带领全市人民同震灾展开殊死决战。强震过后,许多刚刚脱险的党员领导干部顾不上自己的亲人,立即奔赴工作岗位。从地、市、县、区到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从工矿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层层建立临时救灾指挥机构,使广大灾民在艰难自救互救中有了“主心骨”。开滦唐山矿工会干部李玉林等人,刚从废墟中爬出,立即驾车直趋北京,使党中央直接了解灾情。震后第一天,吃饭喝水困难,很多人把自己很不容易找到的一个苹果、一碗水和别人匀着吃。大家有饭同吃,互谅互让,患难与共。震后一个月,唐山就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烧出了“抗震瓷”,农村秋后适时种上了“抗震麦”。“特别能战斗”的开滦干部职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把原煤日产量提升到7万吨,全面恢复震前水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山人在抗震中谱写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赞歌,举世公认。这种抗震精神正是唐山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扬光大。而随后进行的震后建设更是创造了凤凰涅的奇迹,10年完成恢复建设,20年跨入全国城市经济实力20强,30年走在全省前列。

总之,唐山要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的辉煌业绩都凝聚着唐山党组织和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汗水。

三、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唐山党组织深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践行着党的宗旨。无论是北伐战争,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唐山党组织都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党群之间、军民之间形成了深厚的骨肉鱼水关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扎根于工农民众之中,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施行“三光”政策,企图以“无人区”割断党与人民的联系,从根本上“剿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党组织和八路军在艰难险恶的战争环境中,时刻铭记“兵民胜利之本”,时刻践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们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结成了水融、生死与共的战斗集体,涌现了许多八路军指战员挺身保卫群众、群众舍生忘死掩护战士的英雄事迹。解放战争中,唐山人民“倾家荡产支援前线”。1947年9月到1948年3月,全区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近6万人参军,不少县区农民组成“翻身营”、“翻身团”,集体参军。还有许多农民参加了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平津战役期间,冀东人民短时间内筹粮1.32亿公斤,动员30万群众,组成270个担架团随军作战,“不解放平津不回家”,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行程数千里,参军战斗无数次。中共冀东区委授予遵化县1500多名翻身农民组成的担架团“遵化县远征模范担架团”称号。在唐山抗震救灾过程中,劫后余生的唐山人民,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导和带领下,涌现出许多“灾时共产主义”大家庭,党群关系、军民鱼水关系升华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四、始终坚持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1922年第一名党员邓培开始,唐山党组织始终坚持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成就显著,唐山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922年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建立后,努力发展党组织。至1927年7月,唐山市内就有8个支部120名党员;各县有14个支部,乐亭、玉田县建立了县级党组织。到1945年底,唐山党员人数达4.6万。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唐山地委有基层支部4872个,党员9.7万多人,占总人口2.4%。中共唐山市委有基层支部265个,党员6500多人,占总人口2.1%。1959年6月,唐山地委和市委合并为新的市委,下属248个基层党委、1.44万多个总支部和支部、21.8万多名党员。

唐山党组织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发展与曲折相伴。土地革命时期,三次受党内“左”的错误影响,损失严重。如1934年市内仅70名党员。解放战争时期,唐山党组织在运动中出现“左”的错误,许多党员干部被调离。“”、化运动中,中共唐山地方党组织发展过快,1958年发展新党员1.54万名,比原定计划超32%。“”时期,各级组织遭到严重挫折。1967年1月,在“一月风暴”影响下,各级党组织被夺权瘫痪。1969年搞所谓“吐故纳新”,使一些党员受到错误处理。1976年唐山地震中,11974名党员震亡。改革开放之后,面对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唐山党组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应对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参考文献:

[1]唐山历史写真[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2]唐山概览[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3]谢忠厚著:河北抗战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4]冀东革命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唐山市八中篇2

活动形式:上网查阅文献、实地考察

活动内容:利用寒假时间,实地调研、走访、考察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情况、了解当地党和政府的文化发展政策。

实践活动成果:

淮南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淮南,淮南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依舜耕山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市境最东端位于上窑镇泉源村朱家大山与凤阳山交界处施家洼,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东西长78公里;最南端位于唐山镇施家湖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利辛县交汇处,南北宽51公里。全市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含毛集)。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此,全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

三、我生活在淮南市凤台县,凤台县是安徽省淮南市唯一的辖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古称州来,又谓下蔡。《清一统志》有这样的记载:“县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因名凤台。”。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县,沿革至今。人口62.5万,其中乡村约人口50万。全县辖城关镇、河东经济开发区、新集镇、岳张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刘集乡、杨村乡、桂集乡、xx乡(现更名为凤凰镇)、尚塘乡、李冲回族乡、关店乡、古店乡、丁集乡、大兴集乡、钱庙乡,共17个乡镇,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7个村民委员会。居民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土家、羌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7300余人。

凤台

改革开放以来,凤台县社会和经济面貌均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水利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等荣誉;是全国中部百强县、安徽经济“十强县”和安徽财政收入“第一县”,被誉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凤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有煤、磷矿石、石灰石、紫砂土、耐火土等多种矿藏,尤以煤的储量为最,可开采量达120亿吨;磷矿储藏量为180万吨;紫砂石境内储藏量为70万吨;高岭土境内储藏量为3000万吨。境内已建成新集、张集、丁集、顾桥等煤矿,“亚洲第一大深井煤矿”——顾桥大型煤矿也已建设完成并投入开采;凤台电厂建设如火如荼。凤台已成为安徽“火力三峡”的重要基地和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凤台县交通便捷,淮河水上交通发达,淮阜铁路横贯境内东西,凤台、桂集、张集三站镶嵌其间,距京九线上重站阜阳站仅百公里。四条省道穿境而过,且有合徐高速公路、合阜高速公路可利用。距合肥骆岗机场百余公里,蚌埠机场几十公里。

凤台县坚持文化与经济比翼起飞,诠释出县城发展的新内涵。凤台是全国花鼓灯艺术之乡,花鼓灯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与“安徽省陈氏花鼓灯流派生态村”也已落户凤台。粗犷而细腻凤台花鼓灯的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不仅跳红大江南北,而且多次出国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由花鼓灯衍生出来的全国稀有剧种一一推剧,同样深受沿淮人民的喜爱。凤台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暨首届淮河花鼓灯文化节,凤台花鼓灯专场作为安徽省“庆元旦文艺专场演出”在省城隆重推出,首开安徽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整场调演一个县节目之先河。

景区:茅仙洞风景区、焦岗湖景区、焦岗湖、地质公园等

茅仙洞 风景区位于凤台城南3公里处,三面环水,淮河绕境而过,素以“淮上胜境”著称。山中林壑优美,佳树葱茏,山下淮水如练,牵来绕去,山石倒长,南仰北倾,斜指南天。自古为佛道两教传习胜地,更是游览佳境。其景点有茅仙古洞、古寿唐观、淮河第一硖、古香山寺、灵龟听禅、淝水之战古战场等诸多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焦岗湖 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淮南市西南部,北距毛集镇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过,交通便利。焦岗湖以“水”闻名,东与风景秀丽的八公山,南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构成独特的山、水、城旅游金三角。该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有芦苇荡(鸟的天堂)、荷花淀、仙侣湖、渔业观光园、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观,又有湖畔垂钓、芦荡探幽、荡舟采菱、湖中戏鸟、渔家寻乐、浪遏飞舟等休闲项目,兼有焦湖红心鸭蛋、醇香酒糟鱼、活鱼干吃、水晶贡圆、五香狗肉等特色产品,还有“仙侣下凡”、“黑龙遭难”、“神猴探宝”、“赵匡胤困南唐”等美丽传说,堪称“养在深闺八未识”的生态旅游处女地。2004年7月,毛集实验区获得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2005年2月,焦岗湖旅游区被评定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 是地球之上的生命圣地。1978年,淮南八公山脉发现古生代寒武系的须宛类、环节类、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测定其生命形态在8.4亿年以前,国外权威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将他们命名为“淮南虫”化石。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牙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石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已于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淝水之战 这里是古代战争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南唐时,南唐兵马据寿州,被后周军队围困,南唐元帅李景达驰兵救援,据此一隅,并在四周的山头上设置十八连珠寨,与后周军队作战。《宋史·张永德传》载:“世宗亲征寿州,领军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战备严整。”而周世宗则在石山口筑寿唐关,前拒唐兵,后与下蔡呼应。所以便留下了军事要塞寿唐关。寿唐关在东、西楼山两山口之间,是凤台通往寿春的交通要道。西距双峰山一公里,西边是烟顶山峰,古时有烽火台,寿唐关全是青砖砌成,关口拱形,可行车马。两侧据岗峦之山势,“南绾寿州,北控下蔡”,东边层峦叠嶂,紧衔古南唐,关前为险坡陡道,两侧青山对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过关而下,可见“女儿泉”。寿唐关又称“梳妆台”,是为纪念宋代女英雄刘金定而建造,当年刘金定南唐救驾,首先攻占了寿唐关,在此安营扎寨。南唐兵将寿唐关团团围住,而刘金定毫无惧色,依然在关上梳妆打扮,然后再催动战马,手舞金刀杀入敌阵,杀得南唐军四散而逃。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女英雄,于是寿唐关也称“梳妆台”和“过驾楼”。

凤台一中 银杏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周泰花园的观赏植物,树龄1800多年,树高28米,冠径26米,树干直径2米多。老枝盘曲,遒劲苍老,但扇形树叶却郁郁葱葱,缀满枝头,根部向周围突出地面30--40厘米,形成形态各异的湖石状。占地约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凤台xx,气势雄伟,古时形成接近凤台城的标志。这棵古树历尽了世态沧桑,经历了坎坷的折磨,三国争雄、吴楚争霸、逐鹿中原、两晋纷争,历代王朝的更替,记述了近两千年的史实。 古时群众寄予多少神话传说,白果老爷,巨蟒大虫,医病免灾,又传说怀远林姓旅客,拴马在树下休息,马鞭拴在树上,因赶路匆忙,忘记了马鞭子,回到家中洗脸时,盆中现一白果树影,树枝上挂着马鞭子。这些神话了的老树成了群众崇拜的对象,于是祈福的,求药的,经常不断,南面空地上树立了七、八对旗杆,树旁香烟缭绕。1938年7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凤台,拆掉了文昌宫,又在树上搭起瞭望哨。一天夜里,倾盆大雨,雷电交加,老树西南从顶到根约两尺多宽的树皮被雷击掉,日军在遭到“人怨”的同时又看到如此惊人的“天怒”,于是就撤去瞭望哨,龟缩在碉堡中了。1945年这里办了学校,老树被围在校园内,凤台解放了,创办凤台中学,清晨早读,白果树下书声琅琅,老树“得其所哉”又焕发了青春。现在为市一级古树名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劫后余生,枯木逢春。正是:

劫后春又生,银杏强不阿。

青春枝叶茂,默默抚沉疴。

落红洒园圃,爱苗护花棵。

生机天难老,何惧苦难多。

凤台县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截至2009年4月底,县内有公办中学4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民办普通高中达3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5所、幼儿园23所,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机构增加到4所。民办教育为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增添了活力。境内的凤台一中始建于1945年,是一所安徽省示范高中。多年来,学校以科学的管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在本地区享有较高声望,成为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茅仙古洞 凤台历史上人才辈出,战国时少年上卿甘罗、三国大将等历史名人即生于此地。淮南王刘安在这里招八公炼灵丹、聚贤才著书立说,一部《淮南子》留传千古,一笺豆腐方惠及后人。境内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茅仙古洞,西汉道家古刹清天观与现代碑刻交相辉映;硖山口,两峰相峙,一水中流,被誉为长淮第一峡,壁立千仞、渊深百丈的黑龙潭与之带水相连;植物活化石千年银杏树、战国名将廉颇墓闻名遐迩;这里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就产于此;有着“华东白洋淀”之称的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也是个不错的去处,该生态区2005年被评定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2009年又被正式批准为部级湿地公园。此外境内还有清代慰农亭、赵匡胤的马扒泉、刘金定的梳妆台等名胜。

凤台县在大地构造上届淮河台彻,长期受下降运动控制,地面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仅淮河南岸大山和凤台林场以及县城西部刘集一带,出露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构造形迹则以断裂构造为主,且多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县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自然比降为1/7000至1/10000。凤台县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地区,地质状况良好,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5米以下。县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在南和东南鄙,距县城7至25公里处,是剥蚀构造带,主要在大山镇的淮磷、后胡、芦塘、局沈、投子集等行政村以及李冲回族乡和刘集乡境内,犹如岛形突出地面。

凤台道教只有茅仙洞“清大观”一处,属全真派。茅仙洞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三峰山南坡,在茅仙洞风景区内。据清《凤台县志》记载,汉宣帝地节中(前69—66年)茅仙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处建草庵一座,居此修炼,该洞遂名为茅仙洞。随后历代均有宗教活动,并相继易名为硖石寺、兴福寺、兴复寺、清天观等,道、佛交替居守,较为频繁。清光绪年间,由全真派二十世道长葛明兴与其师弟金大椿、谢春胜率徒李至高、童至方、谢宝胜共同住守。茅仙洞道教活动再次复兴。清光绪十七年(1892 年)道长葛明兴、金大椿化缘募捐修建地藏王殿。光绪二十年又铸八卦钟一口,重达千斤,现置院中。尔后,道长李至高、童至方,通过原为本观道士以后弃道从军升任怀庆府总兵的谢宝胜,化缘募捐,于茅仙洞口上方兴建三仙楼,供奉三茅真君神像,井修通山路和桥梁多处。这时茅仙洞的宫观殿宇,楼台亭阁,复具规模,香火旺盛。民国23年(1934年),道长苏理纯率徒化缘,把三仙楼、山门、中殿、客厅、地藏王殿全部修葺,使茅仙洞焕然一新。民国 24年改名为“清天观”。苏理纯又派徒弟苏宗善到上海化缘,“辟谷”(不进饮食)七天七夜,感动施主,化得巨资,又在大殿后修建五间楼房。苏宗善虔心修行,不吃烟火食,赢得周围信徒叹服,其后信教人员日益增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七月三十的两次庙会,都是盛况空前。民国27年日军侵占凤台后,社会混乱,民不聊生,香火减退,茅仙洞开始衰落。1950年后,茅仙洞道长苏理纯在帮助县人民政府兴建公房时触电身亡。苏宗善、崔宗轩主持教务。道长苏完善 1956年列席了安徽省政协会议,1957年和 1958年出席了全国宗教会议。在 1957年全国道教协会上,被选为全国道教协会理事。1966年“”期间,茅仙洞丈物珍藏,毁坏殆尽,宫观亭台,断壁残垣,道教活动,几近湮灭。道长苏宗善于1978年去世。现在由道长崔宗轩主持教务,并有纪诚修、李诚意两个徒弟。 1984年在党和政府及省道教协会关注和积极倡导下,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茅仙洞(清天观)为省级重点开放的三、座道观之一,与皖南齐云山,怀远禹王宫同为道教圣地。1985年,市、县设置茅仙洞风景开发区工程指挥部,发起募捐修复茅仙洞活动,印发募捐倡议书,邀请xx、上海、合肥的学者专家帮助策划,聘请xx、扬州一带能工巧匠,参加施工。建起地藏王大殿一座,三清殿一座,凉亭五个以及清天观、石阶、围墙、公路等。原有宫字几乎全部恢复,而且增添了园林和接待

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寺庙殿宇蔚为壮观,成了淮河流域旅游胜地。

“十二五”时期是凤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根据国内外形势特点和凤台县情编制本规划纲要,旨在阐明凤台县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扩大开放合作,动员全县人民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编制其他专项规划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责提供重要依据。

1、加快凤台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2、大力推进工业化,积极培育潜力产业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4、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5、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7、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8、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9、着力保障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凤台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唐山市八中篇3

五百年过去了,唐僧独自坐在禅房里有些烦闷,他想起往日师徒四人取经的时光,决定偷偷下界去看看他的徒弟们。他给悟空打了个电话,叫他通知八戒和沙僧来花果山一聚。八戒爽快地答应了,沙僧因为出国观光,不能及时赶来。悟空命令花果山众猴好好地准备,迎接唐僧。一切准备妥当,忽有小猴来报:

“启禀大王,唐僧师父已经来到花果山!”

“孩儿们,准备迎接师父!”悟空一声令下,只听见锣鼓喧天、礼炮齐鸣,众小猴七手八脚地把唐僧抬进了水帘洞。悟空赶忙起身相迎,让师父坐到了猴王宝座上。师徒二人开始诉说离别之情,正说着,只听见“嘟嘟……”一阵急促的汽笛声响起,一个肥头大耳、穿金戴银的大汉驾着一辆田园风格的宝马,直冲进了水帘洞中。车还没停稳,大汉大吼一声:“师父,俺老猪来也!”唐僧起身迎接,八戒却一屁股坐在了猴王宝座上,唐僧无奈,只好坐在一旁。这时,八戒瞧了瞧水帘洞,又瞧了瞧猴哥,得意洋洋地说:“师父,以前取经的时候,您老夸猴哥,现在不同了,您看看,猴哥还是以前那副打扮,水帘洞也还是老样子。您看看我,以前我是人见人厌,但是现在……”说着,他伸出戴满各种宝石戒指的手在唐僧面前晃了晃,“我可是个大富豪了!”悟空怒吼一声:“呸,呆子,吹牛吧,就你?”唐僧赶忙劝解道:“别吵别吵,你们来场比赛,让为师也开开眼界,看看你们有何新本领。”悟空连忙说道:“我有七十二般变化,和他没啥好比的,让我们的徒弟来比就好了。”八戒同意了。

“猪小毛,过来!”八戒喊道。只见从宝马的后备箱里爬出一只跟八戒一样肥头大耳的小猪,羞答答地躲到八戒身后。

“孙小猴,出来!”悟空也叫道。从水帘洞顶蹿 出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猴。

唐僧宣布第一场是拔河比赛。孙小猴和猪小毛分别拉住了绳子的两端,唐僧拉住绳子的中心,“预备,开始!”孙小猴用力拔,可猪小毛却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孙小猴趁机将猪小毛拖过了中线,很快就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八戒看到这个情形,很着急:“嘿,师父,师父,这不公平啊,再来一局吧。”唐僧只好同意。比赛开始,猪小毛还是老样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孙小猴很快就将小毛拖到了中线的边缘,八戒一看,急得不得了,冲过去一把抓住了小毛的两腿,硬生生地把小毛和小猴一起拽了过来,赢得了胜利。唐僧宣布他们打了个平手,悟空当然不服。唐僧宣布第二场比赛是爬竿,谁先爬上竹竿顶端,拿下彩旗,然后顺利下来,就算胜利。八戒一听,赶忙对师父说:“师父,小毛今天有点怯场,还是让老猪我亲自出马。”悟空撇撇嘴:“随便,我们还是让小猴出场。”比赛开始,孙小猴迅速爬上竹竿顶端,取下彩旗,快速地滑了下来。八戒呢,他好不容易地爬到竹竿不到一半的地方,紧紧地抱住竹竿,一动不动地停在那里。唐僧一看,说:“八戒,往上爬,加油啊!”八戒哆哆嗦嗦地说:“唉,师,师父,你不知道俺老猪有恐高症啊?”“呆子,上不去就下来呗。”悟空喊道。八戒猛一松手,“咚”的一声,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趴在那里哎哟哎哟地叫个不停。

“嗨,你倒是起来呀!”悟空看出了八戒的用意,知道他在用苦肉计来博取师父的同情,“师父,咱们颁奖吧!”八戒一听颁奖,“咕噜”一声从地上爬起来,“师父,这奖该给我们高老庄。”唐僧一边摸索着衣服的口袋,一边说:

“徒弟们,为师买不起值钱的物品……”唐僧好不容易从脖子上摸出一串佛珠,“这可是当年如来佛祖赐给我的,是我身上最值钱的东西了,我就把它当奖品赠给你们……”话还没说完,孙小猴一把抢过佛珠就跑,八戒连忙叫猪小毛:“小毛,赶快抢回来!”又回头对师父抱怨道:“师父,不公平啊,凭什么让孙猴子抢去了。”悟空在一旁生气了:“呆子,本来就是我们花果山的小猴赢了,你嚷什么啊!”八戒一屁股坐在地上,“师父,你这比赛项目设置得太偏心了,猴子爬竿当然厉害,依老猪看,下次应该比赛吃馒头。”

正在这时,唐僧的手机突然响了。天庭守门的神仙来电话,说玉帝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一时兴起居然到禅房来找唐僧讲经,可唐僧在上班时间偷偷下界,玉帝大怒,叫人赶快打电话召回唐僧听候处理。唐僧接完电话,长叹一声,遗憾地对徒弟们说:“唉,我不像你们在人间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我是没钱没自由,悔不该当初留在天庭!”说完,唐僧和徒弟们一一道别,驾着祥云,心情沮丧地回天庭了。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一小学二〈2〉班)

唐山市八中篇4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因排行第三故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平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鱼沼飞梁

金人台上的金人

唐山市八中篇5

现已八十多岁高龄的原唐山市体委副主任马新骥记得小时候就有高尔夫球场了。今年九十多岁的原开滦二级教师马国勋,他也说过早就有那个高尔夫球场了,高尔夫运动何时传人中国的说法含混不清,有的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果真是这样,把林西矿高尔夫球场兴建的时间查准,说不定唐山会又多弄出一个“中国第一”呢。

1878年清朝政府和英国合作在唐山进行煤炭开采,经过130多年的煤炭开采形成了28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降区。由于多年没有规划和利用,造成地面塌陷、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苍蝇蚊子满天飞,环境非常恶劣,成为唐山市的一个疮疤。南湖高尔夫球会就建在采煤沉降区上。

南山高尔夫俱乐部很好找,从唐津高速下来几公里之后,拐个弯就看到“唐山市南湖国际高尔夫球会”的牌子矗立在路边。球场位于唐山市南湖生态城,到球会的路蜿蜒曲折于郁郁葱葱的树林里,顺着“运动绿地”的指示牌走,否则会迷路。

南湖生态城工程围绕着南湖高尔夫球场兴建,规划总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高尔夫球场已经融入周围的景观之中,不时看到水边有野鸭在觅食,生态城和球场景色相得益彰。

球场的风格是公园景观型,是原尼克劳斯旗下设计师Joe F Obringer作品,总占地4730亩,球道总长7125码。球场整体难度不大,起伏平缓,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菜鸟级球手,这样的球场难度,让我有时间去欣赏周围的景色。

球道依湖岸而建。1号洞开杆洞,难度不大,落球点右侧和果岭左前方的沙坑均不会给进攻果岭带来太大的威胁,但应注意球道左侧从果岭延伸至落球点左侧的低地,一旦将球击入这个区域,由于长草和地形的影响,将会对进攻造成一点小小的麻烦。

其中2号、9号、12号、13号、14号依湖岸绵延而建,非常有特色。是本球场最值得打的球洞。

17号洞较长的三杆洞,需使用长铁杆或球道木杆才能攻上果岭。但果岭前方的沙坑距离沙坑很近,使用长铁杆或着木杆进攻果岭时要注意避免打过。

18号是全场的结束洞,第一落点左侧的沙坑对开杆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右侧的沙坑却让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牺牲距离确保安全或是冒险跨越这个沙坑。第二落点和果岭附近的大沙坑封住了大部分进攻果岭的路线,要想两杆攻上果岭,球道木杆的精确度是关键。

唐山市八中篇6

只有沙和尚没有地方去,回流沙河呆着确实太无聊。看人家挑着担卖豆腐比较赚钱,去西天的路上,抗担子本来就是他的事。他也就学着人家卖豆腐,为人老实的沙和尚生意特别的好。自己弄了个豆腐加工厂,后来生意好了,自己根本就干不过来,就雇了打工的人回来。没过两年,就成上市公司了。还给自己的豆腐取了个名字,叫“佛善”牌豆腐。主要意思就是:一心向佛,以善为本。

接着说猪八戒,一回高老庄,就吓得他丈母娘不敢开门。但不管怎么说,始终是他们的女婿啊,而且粗活累活样样都来。何况这事被传出去以后,谁都没敢娶她家的闺女,这样下去,还不是要成为一个老寡妇啊。猪八戒就这样半推半就的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为了讨好丈母娘,每天下地干活,人也变得勤快了。吃就不用说了,还是以前的饭量。一大笼馒头,还要再吃上一蒸笼饭。

再说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刚好是桃子成熟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桃子,再多的猴子猴孙也吃不完啊。烂了也可惜,就让猴子猴孙们把桃子背出花果山。花果山的桃子,香甜可口自然就不用说了,让孙悟空狠狠的赚了一笔。可这桃子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啊,他动了动脑筋,就去开了个皮鞋厂。后来也上市了,就给自己的皮鞋取了个名字叫“金猴”皮鞋。

最后轮到师傅唐僧了,起先就知道坐在佛堂讲佛,吃着斋饭。可后来讲累了,也想通了,怎么能让他们白听呢。想起了自己去西天路上的经历,不禁泪流满面。所以就开始捞起了油水,讲一次,就要一次出场费。就这样,钱是越来越多,后来更是在全国各地开起了佛堂,这钱是如流水般进入他的口袋。

几年没见,唐僧也挺想他的三个徒弟的,就想打电话召集徒弟们来聚会。可翻来翻去,就只剩下沙和尚的电话了,就通知了沙和尚,让他告诉两个师兄聚会的时间、地点。

沙和尚接到师傅的电话,差点没哭起来,毕竟很多年都没有见到师傅了。他把师傅的话转告了大师兄孙悟空,把孙猴子高兴的半晌没说出话来。

他又打二师兄猪八戒的手机,对方传来你拨打的电话已停机的话语。沙和尚只能拨通了高老庄的电话。

“喂,二师兄,我是沙和尚,师傅说让我们X月X日到XX聚会,你可要准时到啊。怎么你的手机停机了啊。”

猪八戒一听师徒要聚会也高兴坏了,但一想到自己现在这身份连沙和尚都没法比,更不用说跟大师兄和师傅比了。

“我最近太忙了,聚会我就不去了,你看看,我忙得连手机停机都不知道,哪有时间参加聚会啊。”猪八戒推辞着就挂了电话。

猪八戒没想到沙和尚会把这事告诉孙悟空,放下电话不久,孙悟空就打电话来了。

“呆子,听沙师弟说你很忙,连聚会都不参加?”悟空疑惑的问道。

“是啊,猴哥你是不知道啊,想当年我做天蓬元帅的时候,掌管十万水军。现在是掌管了十万头猪,真的抽不出空来啊。”说完又急忙挂了电话。

孙悟空从猪八戒的口气中就听出他在说谎,但他也没办法,只能把这事转告给了师傅。唐僧得知情况后,立刻拿起大哥大,拨通了高老庄的电话。

“八戒啊,听你师兄说你忙的连师徒聚会都不参加了,是不是有这回事啊?”

接到师傅的电话,猪八戒泣不成声,想想自己还在下地干活,师徒中就他最无能了,不禁在电话那头哭了起来了。

“八戒啊,你接到师傅电话也不用这么激动吧?”唐僧被猪八戒哭的一头雾水。

唐山市八中篇7

关键词: 郡治;州治;府治;县治

中图分类号: K928.6;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034-07

[按]多年来,教学有间,我时时翻阅各史地理志、《水经注》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大凡有涉及个人教学与个人生活和工作区域的内容,必手录不倦,时加浅考。前年与竹山友人谈及竹山县由鲜卑人政权西魏始置,县治位于今竹山县城,这里已是来往汉中的通道。友人陡然来了兴趣,建议我最好将本地区的古代官署,特别是郡治、县治的时间、方位和所属,详加整理。并且说,该地区人文历史研究者和新时期建设者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友人的话,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遂不揣浅陋草撰了《鄂、豫、陕、渝交际区域古代官署地二十八所浅述》一文。该文笔录学界前贤的共识和意见,其间自然也有个人的心得体会,是否允洽,敬祈各方批评指正。

今日鄂、豫、陕、渝交际区域,地区级城市仅十堰一处,县级城市六处,殊不知古代这一方面的情况复杂多了。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水经注》等史籍初步统计,这一地区有古代官署地二十八处,历代统治者先后在这里设置相当于今日地区一级的郡治、州治、府治至少七十次。详而言之,郧县老城四次,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三次,郧县梅铺东南侧―次,郧西上津镇九次,竹溪中锋西南侧一次,竹山田家坝十次,房县城十九次,老均州城十二次,丹江口城区一次,丹江口城区东南侧四次,丹江口城区西北五十公里许处五次,丹水与淅水合处一次。至于县治的设立更为频繁。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水经注》等史籍初步统计,郧县四处共三十九次,郧西四处共二十四次,竹溪五处共十五次,竹山三处共三十次,房县五处共三十七次,丹江口市七处共三十二次,总计一百七十七次。除此,这一地区有古国国都三处,其中古庸国国都竹山田家坝,古麇国国都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学界已有共识;今有一学者认为今十堰市黄龙镇为古微国国都,学界认同者不夥,尚须地下文物发掘证明。另外,明代中期至清初,郧县老城设有相当于今日副省级的郧阳抚台机构。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古代官署密度之高,官员层级之多,是其他地区罕有的。

下面以县为序,分别略述各县各处的官署概况。须说明的是,文中所说某官署的方位,一是依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标注,二是笔者有理由的认定。文中所说官署的次数,仅仅是一个约计最低数字,不可当做郡治、州治和县治的确切次数。原因是各个封建朝代的行政区划,《中国历史地图集》只是选画几个具有代表性年份的行政区划,而不是整个朝代行政区划的全部;再者,该书所列的行政区划图,有的标注了郡、县二级官署的所在地,有的则由以说,文中所说郡治、县治的次数,只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的一家之言,只能作为一个仅供参考的下限数字,实际数字比这要大。

一、郧县古代官署四处,郡治6次府治2次县治39次

1.老城旧址:郡治2次,府治2次,县治23次,明清抚台亦此

西汉为聚邑,在汉中郡(治安康)长利县(治今郧西观音)境。

东汉为聚邑,在汉中郡(治汉中)锡县(治今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境。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为聚邑,魏魏兴郡(治安康),锡县(治今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境。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县治由此始。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

东晋太和元年(366年),东晋汉中郡(治汉中)郧乡县治。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晋书・孝武帝》载:(373年)“苻坚攻陷梁益二州。”今鄂、豫、陕、渝交际地区在益州境。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东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魏兴郡(治安康)郧乡县治。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南上洛郡(治五峰肖家河)郧乡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齐兴郡郧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齐兴郡郧乡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北周武当郡(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淅丹二水会合处的丹水南岸),郧乡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宋京西南路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境治。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襄阳市)郧县县治。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郧县,府县治亦此。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郧县,府县治亦此。

(明清时代的郧阳抚台置郧县老城)

[按]据上述,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鲜卑人苻坚政权已经在上津处置魏兴郡郡治,在郧县老城处置郧乡县县治。又据《晋书・孝武帝》载:宁康元年(373年)“十一月,苻坚将杨安陷……梁益二州”,又《晋书・桓彝》载:太元九年(384年)(晋)桓冲“遣上庸太守郭宝伐坚魏兴太守褚桓、上庸太守段方,并降之。新城太守麴常遁走,三郡皆平。”由此可见前秦苻坚统治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有十二年之久。关于这一段史实,《郧阳府志》以及郧西、竹山、房县的县志不提,苻坚属下的褚垣、段方、麴常三位太守在“职官”栏中也不见记载,而桓冲属下的上庸太守郭宝在《郧阳府志》中却有记载。这说明以前修志者漠视少数民族政权的大汉族观念十分严重。历史上的中华大家庭是包括各民族政权在内的,显然这是错误的,今人修志应当改变这种态度。

2.五峰肖家河一带:春秋麇都,郡治3次,县治12次

春秋为锡穴,麇国都城,前611年楚灭麇,为楚地。

西汉,汉中郡(治安康)锡县治。

东汉,汉中郡(治汉中)锡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魏兴郡(治安康)锡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魏兴郡(治上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南上洛郡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南上洛郡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南上洛郡锡县,郡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周@德六年(959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春秋时代的麇国都城定位在今郧县胡家营将军河一带,汉代锡县治所亦此。笔者曾到此考察,见这里处汉江南岸,高山连绵,不宜众人聚驻,而其下方即今郧西县天河口对岸的郧县五峰肖家一带,视野辽阔,背倚秀山,有王者之气,这里多有春秋古物出土,很可能是古麇国都城及锡县治所,谭图所注有待商榷。另,后世丰利县治所亦在此,《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丰利县,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东。”

3.郧县梅铺镇东南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郡治1次,县治1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南乡郡南乡县,郡县治均此。

4.郧县梅铺镇东北侧的丹水东岸:县治3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南乡郡(治郧县梅铺东南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丹水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南乡郡(治老河口市)丹水县治。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淅丹二水会合处的南岸)丹水县治。

[按]郧县梅铺东北侧的丹水东岸处和郧县梅铺东南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处,今已被丹江水库淹没。前者多次为古代丹水县县治,后者曾为古代南乡郡郡治和南乡县县治。这二处必有古代文物有待发掘,今人当注意焉

二、郧西县:古代官署四处,郡治9次,县治24次

5.上津:郡治9次,县治20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魏兴郡(治安康)平阳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东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宋北上洛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北上洛郡上洛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上津郡上洛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北周上州上津郡上洛县,州郡县治均此。(“上州”,以及后文所说的“罗州”、“迁州”、“丰州”,属侨置州,主管南迁民众事务,后文有说明。)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上洛郡(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商州(治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利州东路金州(治今安康市)上津县治。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湖广省郧阳府(治郧6.郧西上津南十公里许处:县治1次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北上洛郡(治上津)兴晋县治。

7.郧西观音镇:县治1次

西汉,汉中郡(治安康)长利县治。

8.郧西县城:县治2次

明成化至清一直是郧西县治。

[按]西汉时汉中郡长利县,地域辽阔,今郧县、郧西全境,以及今陕西白河县一部分,均在其境内,县治据《水经注》在今郧西县观音镇一带。班固《汉书》:“长利有郧关”,意思是:郧关在长利县境内。后人有认为长利县治在今郧县老城者,于是就错认为郧关在今郧县。郧关的方位,当以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清人段玉裁《说文注》、今人台湾院士钱穆《史记地名考》说解为是。张、段、钱三人均认为郧关在上津西侧洵关处,就是说,郧关即指洵关,古代“郧”、“洵”二字音近而误。

三、竹溪县:古代官署五处 郡治1次 县治15次

9.县河铺:县治3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治新野)上庸郡(治田家坝)建始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上庸郡(治田家坝)微阳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治田家坝)微阳县治。

10.中峰西南侧:郡治1次,县治1次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兴郡吉阳县,郡县治均此(侨置)。

11.新洲:县治8次

南朝齐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治田家坝)新丰县治。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12.今县城西北侧:县治1次

南朝齐建武四年(497年),齐新兴郡(治中峰西南侧)东关县治。

13.今竹溪县城:县治2次

明成化年间置竹溪县,治今竹溪县城一带,清代亦此。

四、竹山县:古代官署三处,郡治9次,州治1次,县治30次

14.田家坝:庸都,郡治9次,州治1次,县治14次

商,庸都。

西周,庸都。

春秋,公元前611年楚灭庸,置上庸县,县治由此始。

战国,前312年前为楚上庸县治,前312年后为秦上庸县治。

秦, 由上庸县治降为聚邑,相当于后世的镇,属汉中郡(治今汉中)房陵县(治今房县城)管辖。

西汉,汉中郡(治今安康市)上庸县治。

东汉,益州汉中郡(治今汉中)上庸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治今新野)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治今江陵)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宋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宋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北周罗州上庸郡上庸县,州郡县治均此。

[按]谭其骧《秦郡新考》:“《秦本纪》、《楚世家》,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郡,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据此,汉中郡由的歧义现象。如楚首置,则说明楚也实行郡县制,这还得有多种文献证明。

15.竹山县城:县治12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治房县城)竹山县治。《中国地名大辞典》:“竹山县,西魏置。”此地曾为鲜卑人西魏政权占领。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山南东道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x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京西南路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襄阳市)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治郧县老城)竹山县治。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治郧县老城)竹山县治。

16.宝丰镇:县治4次

西汉,汉中郡(治今安康市)武陵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治新野)上庸郡(治田家坝)武陵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治江陵)上庸郡(治田家坝)武陵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治田家坝)武陵县治。

[按]今竹山县宝丰,西汉时置武陵县,三国魏因之。隋代,今湖南常德亦置武陵县。常德武陵是否因南迁的宝丰武陵人而名,值得探讨。

五、房县:古代官署五处,郡治10次,州治9次,县治37次

17.房县城:郡治10次,州治9次,县治23次

春秋,防渚,属庸。

战国(前350年),楚房陵县治。

秦,秦汉中郡(治今汉中)房陵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治江陵)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南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北周迁州光迁郡房陵县,州郡县治均此。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光迁县,郡县治均此。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山南东道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京西南路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今襄阳市)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新元史・地理志》:房州领房陵、竹山二县。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治今郧县老城旧址)房县县治。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18.青峰蒋峪沟一带:县治7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19.房县城南西嵩坪一带:县治3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新城郡(治房县城)昌魏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新城郡(治房县城)昌魏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南新城郡(治房县城)昌魏县治。

20.神农架林区木鱼一带:县治2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新城郡(治房县城)绥阳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新城郡(治房县城)绥阳县治。

[按]为避汉末战乱,民人多有奔赴今神农架林区者,魏晋时置县即为明证。后世或认为今林区古无人烟,想当然耳。当年置县,一是缘自民众,二是防备西南和东南割据势力由此向房陵和汉中一带进兵。

21.今保康县城:县治2次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治今郧县老城旧址)保康县治。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治今郧县老城旧址)保康县治。

[按]房县城,郡治、州治共十九次,县治23次。房县城与丹江口市老均州城、竹山田家坝和郧西上津镇,为鄂、豫、陕、渝交界区域四大古代官署地。

六、丹江口市:古代官署七处,郡治13次,州治10次,县治30次,县级州治2次

22.老均州城:郡治3次,州治9次,县治17次 县级州治2次

西汉,汉南阳郡(治宛县)武当县治。

东汉,汉荆州南阳郡(治宛县)武当县治。

三魏景元三年(262年),魏南乡郡(治今郧县梅铺东南十公里许的丹水南岸)武当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南乡郡(治今丹江口市城区东南侧的汉水北岸)武当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始平郡武当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始平郡武当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丰州武当郡武当县,郡县治均此。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淅丹二水交汇处的汉水南岸)武当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山南东道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京西南路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今襄阳市)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新元史》:均州辖武当、郧县二县。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襄阳府(治今襄阳市)均州州治(县级州)。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襄阳府(治今襄阳市)均州州治(县级州)。

23.丹江口市城区:郡治1次,县治1次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义成郡义成24.丹江口市城区东南侧的汉水南岸:郡治4次,县治5次

三魏景元三年(262年),魏南乡郡(治今郧县梅铺东南侧)县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晋荆州南乡郡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南乡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义成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义成郡县,郡县治均此。

25.丹江口市城区西北五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郡治4次,州治1次,县治4次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顺阳郡顺阳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雍州(治今襄阳市)顺阳郡顺阳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雍州(治今襄阳市)顺阳郡顺阳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淅州南乡郡顺阳县,州郡县治均此。

26.老均州城与郧县城中心处的汉江南侧:县治1次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丹淅二水交汇处的丹水南岸)安福县治。

27.丹水、汉水交汇处西北数公里处的丹汉二水之间:县治1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丹淅二水交汇处的丹水南岸)均阳县治。

28.淅水与丹水汇合处的丹水南岸:郡治1次,县治1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南乡县,郡县治均此。

[按]综合以上所述,可见鄂、豫、陕、渝交际地区的古代官署,显具如下情况:

(1) 该地区古代曾长时期处于封建政权割据状态。战国时代,秦楚争战,这里正所谓朝秦暮楚之地。三国时代,这里虽然地处魏境,却是西南接蜀汉,东南邻孙吴,是各方势力频频智谋觊觎之所。晋代以后,这里仍然时有多政权割据状况。以上情况,必然致使该地区官署的高密度和官阶的多层级性,这也足以证明此地区古代历史的峥嵘和多变。

(2) 据前所述,在公元七世纪中后期,鄂、豫、陕、渝交际地区处在北方鲜卑人政权北周的管辖之下。当时长江中游一带,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各民族纷纷南迁就业,北周统治者对此也做了一定的安置工作。当时在上津郡加设上州,在上庸郡加设罗州,在光迁郡加设迁州,在武当郡加设丰州,由这些侨置州主管南迁民众之事。后来,南迁民众与土著民族的日渐融合,生产和生活方式渐趋一致,这些州也就逐渐被取消。由此可以看出鄂、豫、陕、渝交际地区是中国古代多民族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模范地实现民族大融合的理想场所。

(3) 今鄂、豫、陕、渝交际地区的古代部分郡县名称显现出它们最初命名者的信息。例如魏兴郡、昌魏县最初由曹魏政权命名,兴晋县最初由晋司马氏政权命名,齐兴郡最初由南朝萧齐政权命名。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割据政权当年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和影响。

(4) 今鄂、豫、陕、渝交际地区的古代郡、县官署大多沿汉水、丹水、堵水以及其主要支流而设,主要是该地区的古代交通取漕运方式使然。由此,以上河流的两岸地带,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总是领先于其他地方。后来随着陆上交通不断发展,这一状况遂逐渐改变。

On Twenty-Eight Ancient Government Offices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Hubei,Henan, Shaanxi and Chongqing

WANG Yi-jun

Abstract: Surrounding Areas of Hubei,Henan,Shaanxi and Chongqing had twenty-eight ancient government offices, successive rulers had set up provincial and prefectural level government offices at least 70 times and the county level government offices at least 177 times. This paper has stated the time range and the regime of the above ancient government offices,to expla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ime in the region,frequent feudal separation and unbalanced civilization,as reference to humane and historical researchers and the new period builders.

唐山市八中篇8

摘要:蒲松龄;崂山;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雄踞于东海之滨的崂山,自秦汉以来,就成为我国宗教圣地。上自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进山对其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在崂山就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宗教文化。当你置身于崂山之中,会由衷地感到,这里的山山水水,无不浸透着宗教文化的神韵。我自研究蒲松龄文学创作与崂山宗教文化间的互为因果关系以来,即浸沉于欲解开蒲松龄文学创作所受崂山宗教文化的影响及其文学创作又对崂山宗教文化发展的贡献。特别是这次进山拜访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崂山太清宫管委会主任李宗贤先生,他的一句箴言,叫我茅塞顿开。他说:“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一位宗教掌门人之言,真是一言九鼎。我们回顾蒲松龄一生创作那么多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聊斋志异》佳作,其来源是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而蒲松龄又用他的作品回报了宗教文化的恩赐。我故此,而有以上命题。

一、崂山太清宫蒲松龄轶事拾遗考索

2001年8月,我进入崂山考察于七起义失败之后,进崂山在华严寺出家为僧,至后来圆寂于华严寺,整个后半生的佛门生涯。我已写过《对于七抗清起义事迹的考察》一文发表,又于2012年发表了题为《蒲松龄崂山“采风”与相关篇章史料传说的考索》一文。由于多次进山考察,我对蒲松龄在崂山中的行踪、轶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根据寻访过程的文字记录,整理成如下的文稿。

(一)太清宫还魂的“绛雪”及其姊妹们轶事

蒲松龄在《香玉》篇结尾时写道:“是时,牡丹已大如臂。生每指之曰:‘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二女笑曰:‘君勿忘之。’后十余年,忽病。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谓道士曰:‘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叶者,即我也。’遂不复言。子舆之而归,至家。寻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三年,高数尺,大拱把,但不花。老道士死,其弟子不知爱惜,斫之去。白牡丹亦憔悴死;无何耐冬亦死。”现今的太清宫中,白牡丹不见了,但还魂之“绛雪”代而有之。据高明见高道所编著之《道教海上名山――东海崂山》一书中记载:“绛雪题刻:太清宫三官殿院中古耐冬树下,有小字一行,文曰:‘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青岛市董海山书。”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

本宫古耐冬有二株,其一在三清殿院,年最久,传云两千年来枯而复荣者数次,载之《聊斋志异》名“绛雪”,曰花之神。清季以来,枝杆折枯,本宫为维护起见,设柱敷架平其枝股,期其持久矣。及民国二十三年秋,叶落枝焦竟则全枯,历四、五年了无生意,适值倭人入寇,枝为乱兵折作火头,势不能存,然不忍遽去,幸留干数尺,形若仰桶,因以砖块实其窦,以防浸湿。二十九年春,根部复萌怒芽,今已经矣。其一,在三官殿院,系元时张三丰师手植,郁茂葱茏,荟萃满院,干约十数围,年自降霜节前开花,递禅代谢,直至次年谷雨节开始罢。每届冬月,满树红绿,白雪轻敷,互相掩映,景色尤胜。

凡事皆有缘分,强之者不能。笔者于2015年4月7日至2015年4月17日再进崂山考察,时正当谷雨前,太清宫内姹紫嫣红,其领军者,当为耐冬。回顾2001年8月我第一次进崂山考察关于于七起义兵败后退隐崂山华严寺,出家遁入空门的后半生的人生历程。正巧我在太清宫三官殿前见到了已处病微衰败之耐冬。据高明见先生所著《东海崂山》一书中说:该耐冬于2002年“香消玉殒”。2006年,将刻题“绛雪”的石刻移至三皇殿古耐冬树下。在太清宫诸高道的呵护下,蒲松龄在《香玉》中所塑造的“绛雪”的艺术形象,生生不息,还魂的“绛雪”永驻人间。

在太清宫中,另一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事:即在现今三官殿前之白山茶,亦即白色的耐冬。其白色耐冬花下竖立的标牌:“白山茶,又名白耐冬,树龄400余年,花季春天,花大重瓣,色白如玉,为耐冬树之珍稀品种,太清宫独此一棵,极见观赏价值。”可能因“绛雪”的名声太高,盖过这株珍稀品种的姊妹。我想蒲松龄的“粉丝”中,将来会有胆大艺高者,再续名篇《香玉》。如上所述,最早被认作“绛雪”的是三官殿前这株耐冬。此株耐冬几经枯荣。2001年,我造访太清宫时,该耐冬西北枝有几枝时花的枝芽,为保护这濒临老死的耐冬,太清宫诸负责人请北京园林专家研究如何保护。经专家研究用砖实其中空,外用水泥封糊外沿,其老枝干用木桩顶立。我为之拍摄照片,以为纪念。

2010年,我再次造访太清宫,其三官殿前的耐冬已枯死,并铲除不见踪影。其南配房之西耳房门楣上所题“蒲松龄著书室”不见;其太清宫“关岳祠”旁之飞檐小亭所题“写书亭”标牌尚在;西边一堵“穿墙壁”尚在。关于“蒲松龄著书室”之事,我走访了我馆(蒲松龄纪念馆)的蒲馆长,他说:“九三年,崂山下清宫管理处负责人徐方正先生来我家拜见我父亲(笔者,蒲馆长为蒲松龄第十三代孙),详细了解我老祖一生业绩和行迹。据徐先生讲:他已经调查好,蒲松龄去崂山住的地方就是‘绛雪’院中的配房,准备以松龄住处挂牌‘蒲松龄著书处’,并进行陈列,用图文讲述蒲松龄在崂山的活动内容。室内准备摆设著书用的桌子、油灯,悬挂蒲松龄画像(桌子、油灯、书籍均是我们提供的)。我父亲听后很高兴,同意做好此事。我父亲从崂山回来后,向鲁馆长说了此事,鲁馆长非常支持,因路途远,怕我父亲劳累,就让我去办此事。从商议到陈列展出,不到两个月时间。后来在此处还向游客出售‘聊斋著作’及纪念品。据说徐先生上调后,此展室就撤了。”我在拜会李会长时,他说:“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我想经久不衰的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虽不能作历史考证的依据,但也不能无根据地轻率否定。我想太清宫的高道们,还是尊从民意为上。

(二)走进崂山道教圣地太清宫的蒲松龄石雕像

崂山太清宫,是崂山道教的一方圣地。蒲松龄的石雕像能走进道教这方圣地,怕是蒲松龄生前作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要知道,这方圣地中所供奉的那些神职,是千百年来经过陶冶而被人们所共识的,对人类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精英人物。据周至元《崂山志》载:混元殿,称为混元上德皇帝,老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被奉道教的鼻祖;太清宫“分东西两院,东院祀三官,西院祀三清,三清西更建三皇救苦殿、吕祖祠”,再则就是“关岳祠”。

我们摈弃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外衣,他们却是一个个活生生实在的人物。历史,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的人生与神话传说二者所构架起来的一座大厦,这就是历史。

我们提起崂山太清宫的名称,知之者甚少,但当我们说起《劳山道士》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的生命。蒲松龄对崂山文化的贡献,我们还是用道教协会李会长的话作结吧:“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当然,崂山的高道们礼遇、欢迎这位素昧平生客人的到来,也是蒲松龄终生难得的知己。他生前曾说过“此生所恨无知己”的话。现在,可以说崂山道教文化,随着蒲松龄声誉的扩大,也走进了世界文化的领域中。

蒲松龄石雕像现立于太清宫“逢仙桥”之右下方。“逢仙桥”据周宗颐《太清宫志》载:

桥在三清殿之左,三官殿之右,用石板纵覆如甬道,南北长数丈,桥底水流潺潺,清脆钟磬,乃华盖真人建。据传说,前有某监院年节行迎神礼,夜于此遇一长髯道人,相貌文雅,羽衣翩翩,迎面而立,问之不答。再问则曰:“此时正好接驾。”言甫毕,从容步去,监院不识谁何,愕欲再问,回首已杳,由此名曰“逢仙桥”。

太清宫诸高道们,将蒲松龄(字留仙)雕像移于“逢仙桥”之右,当为仙仙相许,其内涵深意无穷,也是出于蒲松龄对太清宫道教文化贡献的肯定与尊崇。蒲松龄石雕立像底座的石刻,是用道教所崇尚传承的八卦文样,此石刻雕像,其历史地位与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就此,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孙克诚先生在其文章《蒲松龄游崂山行迹考述》中说:“太清宫三官殿前蒲松龄塑像下,游人纷至顶礼。蒲公之像,栩然生神,恍如有灵,或许在人们心目中,蒲公精神始终驻留在这青山碧海间吧。”

这次在崂山寻访期间,得知崂山“三友”:蒋清山、胡峄阳、蒲松龄,传说他们三人相会于百福庵,谈经论道,精研韵律,为崂山宗教文化发展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2015年4月15日,我到青岛市流亭区胡峄阳的家乡东流亭,造访了“胡公祠”,并拜会了胡峄阳第十代孙胡孝保,与之合影。据说胡峄阳,现人们称之“胡三太爷”,吉林北药师庙中有殿专供奉“胡三太爷”;崂山百福庵亦供奉“胡三太爷”的神像。当地百姓时来上香祈福、消灾,传说很灵验,百姓已把胡峄阳神化了。我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民间的信仰,是一种自发的潮流,也是民间造神的原动力,这不是某一个人所能驾驭的。

(三)太清宫拜访李会长

太清宫李宗贤先生,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太清宫管委会主任,因我几次进山,都未能与李先生谋面。这次进山,主要是为考察蒲松龄在太清宫的一些轶事、传说及其遗迹,我特意请郭主任(棋盘山景区)帮忙,用车将我送进太清宫。高道谢子凌师傅引见我拜会了李会长。李会长为人和善,听明我的自我介绍与来意,他坦诚地说:“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李道长并与我在他工作室的门前花坛旁合影。我告辞了李道长与朋友,按事先的计划参观考察。关于太清宫南配房西耳房为何不再设“蒲松龄著书室”,因初次与李道长会面,对情况不甚了解,亦不便冒然提出。

(四)蒲松龄太清宫遗诗

据传,蒲松龄游崂山太清宫时留有词作《西江月・崂山太清宫》:“独坐松树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消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此词至目前亦未见有确证文章发表,只是转引而已。我在编校《蒲松龄全集》时,这首词与青州博物馆的一幅对联,还有烟台博物馆的一幅对联及早期载于《山西青年》杂志的一幅对联,都因无确证,皆未收录。

二、返岭与崂山观海市“八友”赋诗

蒲松龄与其“八友”在崂山游历了群山与诸多景点的返程中,在经过返岭时,意外地遇到了沧州岛现海市,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蒲松龄即时赋诗一首《崂山观海市作歌》。以前对该诗的写作时间,因难以确定,路大荒先生在他整理的《蒲松龄集》中列于“姑附”栏目中。后来由于诸学者的研究确定是蒲松龄及其“八友”此次(即康熙十一年)崂山之行之作,故我在编校《蒲松龄全集》时,收录于康熙十一年条下。

(一)蒲松龄“八友”游崂路线考

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见海市,我在拙编《蒲松龄年谱》中说:“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三岁。是年夏,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作《崂山观海市作歌》。”他们“八友”游崂山的路线及历经的全过程,我引录了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壬子之夏,游崂山,见海市。同行八人。”其八人同游崂山的行程及全过程,唐梦赉也有记述:“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青衣出,路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辈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后,宁复有存岛乎?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处为沧州岛。’”以上引文中,唐梦赉只言其所参观游览的景点,没有言其游历所走路线。据周至元《崂山志》载:游崂山道路,早期“计有三路:一路自峡口东至王哥庄,逾萧旺上雕龙嘴,折而南,沿海滨直达太清宫;一路自华阴东抵乌衣巷、大崂村,入北九水,晋观鱼鳞瀑;一路自登窑东至烟云涧,折而北上,历砖塔岭、风口、铁瓦殿,上登巨峰。”我们由唐梦赉所言之景点,可以说蒲松龄等“八友”是取第“一路”进山游崂。此线路较为平缓,是历来游崂者多取之路。其具体的路线当为:修真庵、上苑山、雕龙嘴、华严寺、番辕岭、窑货堤、长岭、青山、黄山。为了探索蒲松龄“八友”游山路线,我根据史料的记载,2014年12月进山,就宿在返岭村的客店;2015年5月进山,我先宿于仰口曲家庄客店;再宿青山村客店。这对我考察极为方便,可谓一举两得。

在唐梦赉游崂山景点的记述中,是“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唯独没有提到的一个景点“华严寺”。因为后来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反映出许多作品的内容与这个崂山佛教圣地华严寺有关。特别是农民起义反清领袖于七,他于清顺治五年(1648)率领胶东农民义军奋起抗清,当时清政府忙于西塞用兵,对于七义军采取“招安”的手段。使此次起义宣告失败。清顺治十八年(1661)于七率众再次起义雄踞牙山为根据地。于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用重兵围困,使义军处于孤立无援之中,于七于是年三月突围,逃出牙山,此次起义又告失败。于七在康熙三年(1664)进崂山,于华严寺出家为僧。胶东抗清义军历时十四年,最终失败。蒲松龄与“八友”是康熙十一年(1672)游崂山,此时的于七,在华严寺已出家参禅七年,就其华严寺的社会地位,及华严寺距返岭村只有二、三百米之距离,他们不可能不去华严寺参拜,而且很有可能,不谋而与于七会面。当然,这是推断,但我认为是有某种可能。

(二)返岭“八友”观海市

返岭:返岭,往时游崂山者,因没有标识性的文字记载,所以,多以山民之读音而标其意,故有多个音类同而字异的返岭出现。唐梦赉文中为“番辕岭”,张绂文中为“翻辕岭”,亦有“翻眼岭”、“翻燕岭”等称谓。现在,崂山之返岭村已有标识之“返岭社区”、“返岭桥”定位。返岭村,据周至元的《崂山志》载:“返岭村,在斐然亭南。西倚群岚,东临大海,人家栖息于波光云影中。蔡绍洛诗:‘山更崎岖路更斜,舌干无处觅山茶。岩腰瞥见炊烟直,修竹中藏八九家。石作坦墙竹作藩,果然世外小桃源。桃花想被渔人误,驱遣闲云锁洞门。’”我两次进山考察蒲松龄“八友”崂山游,皆住宿返岭村。此周志元《崂山志》中所载之返岭村,即为最早的返岭老村落,现名之返岭后村,因过岭向南走约二华里余,又村为返岭前村。此村为新形成的新村,多为现代之新建住房,亦有现代新的工厂。

返岭村(即今之返岭后村),其村之旁有河自西而东,直入东海。其河当地人称之西河,河上新建一石桥,名之“返岭桥”。夏季雨时,河水湍急,河底乱石撞击,其势恢宏。此桥北距华严寺新开之东入口处约二百余米,顺其山坡东下向海岸的滩边探去,可见返岭村,此村其屋墙还是古老的石块垒叠而成,是一条乱石街巷,寂无声响,只能听到远处海风催着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约行十多分钟,即到海滩,东望大海,海浪起伏一望无际。华严寺,其山为那罗延山,山根有柱石,清砥柱石石刻:“石在华严寺东下,山东巡抚惠龄镌‘山海奇观’四大字,字径寻丈。下附跋云:‘余素闻崂山之胜,兹因阅兵海上,裹粮往登。至华严庵,见道旁居石,延袤七丈余,高五丈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之醵耄俯瞰大海之浩瀚,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生平之奇观也。因题此镌之石,并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履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辛亥春三月,惠龄并跋。’”现此石刻,正当华严寺东门之左,又增华严寺之壮观也。

(三)蒲松龄“八友”观海市赋诗

蒲松龄“八友”在返岭遇海市,据唐梦赉《志壑堂文集》说:“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处为沧州岛。’”沧州岛:周至元《崂山志》说:“在崂山头东。”周至元在其《崂山志・异闻》中说:“崂东海中有岛,名沧州。相传为安期生所居。清嘉靖(庆)中,有游客乘船游之,见其上耐冬花甚繁,岩半有洞,室内有丹灶。别无他异。”唐天宝年间,李白游崂山,曾作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升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说明李白参见安期生,当即今之说沧州岛。同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所写之《安期岛》亦即此沧州岛。蒲松龄“八友”所见海市即现神话传说中的安期岛。

返岭观海市,蒲松龄作七古诗一首《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埤雍嶝ㄗ罘置鳎缥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从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或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f飕。飚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世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

唐梦赉《志壑堂诗集》卷十二《曲附・双调》“新水令”“(小引)游劳山看日出,回番辕岭海市现沧州岛:花娇柳艳,正长天。整游衫,寻真结伴,招呼明月路,吟啸绿阴边。瓢笠翩跹,又携手到蓬莱院。”

唐梦赉《阮亭选志壑堂诗》卷之五七言律《劳山看海市补赋》:

望日天涯碧玉隈,番辕岭下化城开。

五云缥渺芙蓉岛,百雉崔嵬烟火台。

人物安期应共住,市廛徐福旧同来。

丽谯乍郧嗦统觯指点诸峰首重回。

自崂山归,七月高珩之山塘修成,唐梦赉赋诗《山塘初成和念东先生见赠诗》:“山国焉能水竹全,沧州梦到亦萧然。三秋湖口烟浮树,一叶湘云波拍天。山就茂林遮屋角,水添渔舫系窗前。后来兴废偏能料,梓泽丘墟与并传。”唐梦赉仍然带着游山的情怀,如梦、如醉、如痴、如幻之海市蜃楼的境域,给高珩写了这首赞颂山塘之诗,它说明唐梦赉仍然未从观海市之思维中解脱出来。

高珩虽然没有写观海市的诗作,但他却有《栖云阁拾遗》卷二《游崂山三首》。

赵金人,他也没有崂山观海市的诗作,但他却有现海市沧州岛的一幅画作。

张笃庆,是游崂山“八友”中亦未提名参与者,但我认为,他是一位很值得考虑的人选之一。

我在《蒲松龄崂山“采风”与相关篇章史料传说的考索》一文中,曾引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撰《同邑八哀》诗中之三《赵徵君月麓先生》一诗:“鸥群狎烟波,鹤唳引幽吭。间一画沧州,前辈空依傍。龙眼及营邱,落落写屏障。波涛腕底飞,飞天来蓬阆。”应该说该诗是张笃庆对赵金人所绘沧州岛现海市画幅的赏析。假若张笃庆没有亲见过沧州岛现海市的景观,他很难对此画作出评析。再说张笃庆的家世与其本人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应当承认,他当为此“八友”中之佼佼者。

我作出这一推断,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别号昆仑山人,昆仑外史。现淄博市淄川区南巷人。明内阁大学士张至发曾孙。清康熙丙寅(1686)拔贡。十七岁与李希梅、蒲松龄等人结“郢中诗社”;二十岁已有乐府诗二百首。山东学政施愚山,推荐其赴“博学鸿儒科”,平生以“优游山林名胜,游心诗文歌辞,与诸名士文学酬答为乐”。《渔洋诗话》评其“文章淹博华赡,千言可立就,诗尤以歌行擅场。”《四库全书总目》:“笃庆才藻富有,洋洋洒洒,动辄千言。风发泉涌,不可节制。”

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崂山之行,是由唐梦赉发起,此行中皆淄川县之名人雅士,并有其父张绂,亦有其好友蒲松龄,而张笃庆又长于诗。放情山水,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是每一位爱好诗作的学人所追求的理想。而张笃庆据其《传》所载,他素有“游大山名胜之嗜好”,此次崂山之游,应该说是他不会错过的机会。只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掌握到他参与此次崂山之游确实证据。但我认为,此推断并非妄言。再则,崂山观海市张笃庆之所以没有诗作,因为此时他夫人正在病中,且于次年(康熙十二年)六月十三日病卒。

三、寻访修真庵

修真庵,在崂山的王哥庄村。高弘图《九游记》中记载:“山中明时,人烟甚少,王哥庄不过十余家。”但是王哥庄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它是进出崂山的北大门,而村中并设有游客食宿的旅店。史书记载,当时在崂山地区能够提供这种条件的只有王哥庄村、青山村、登窑村几个村庄。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壬子之夏,游崂山,见海市。时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蒲松龄“八友”进出崂山皆假宿修真庵。再从宗教角度说:“崂山道约分五派:一曰龙门派,祖邱真人长春。今山中修真庵,北九水百福庵诸观属之。”所以说修真庵是道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教派。

关于修真庵,周至元《崂山志》载:“在王哥庄村中,创建已不可考。明天启二年,全真道人李真立重建,其徒边永清、杨绍慎又大修之。正殿祀玉皇、三清,东祀文昌,西为王母殿。地既宏阔,殿尤轮奂。嗣后嘉庆、光绪间皆有续修。其地前横清溪,遥环群山,处市廛之中,而尘嚣不染,亦胜地也。”

2015年4月,我寻访修真庵来到崂山王哥庄村,在拜访林礼让老先生时,先生赠我一份《崂山村落》之《王哥庄志》,该《志》对修真庵的记述比较详细,实为难得的史料。

《崂山村落――王哥庄》:

王哥庄村原有修真庵、庄子庵等道观。在村中街南的修真庵,为明天启二年(1622)由太监李真立所建,面积40余亩,建有南北两门和大殿、道舍、钟鼓亭等房屋100多间,殿堂为硬山式建筑,祭祀三清塑像及木雕神像18尊。院内有银杏、古槐、古柏、木瓜、核桃等树,其三株银杏树主干周长三抱有余,树龄千余年,还有成片竹林。此庵有土地360亩,山峦13处,是一座规模较大、布局严谨、结构合理、主次有序、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体。据考,蒲松龄于康熙十一年(1672)夏天来崂山,先在王哥庄的修真庵住宿,然后游历了崂山上清宫、下清宫等地。据民间传说,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破,明朝灭亡之后,在宫廷御马太监边永清和太监蔺卿的护送下,养艳姬、蔺婉玉等四名宫妃化装成乞丐,携带金银珠宝,同来修真庵出家为道。

据史料记载,修真庵于康熙十年(1671)大修,蒲松龄是康熙十一年(1672)两次进住修真庵,而崇祯二妃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修真庵出家为尼。史料介绍,养艳姬、蔺婉玉实有其人,并非无依据的传闻。养艳姬,山西宁武关人,擅长吟诗、琴法与秦晋地方乐曲,并读过兵书,善于舞剑,是明末晋北有名的文武双全的才女。崇祯即帝位后,选入宫中为妃,甚得宠幸。蔺婉玉是崇祯帝内侍太监蔺卿的侄女,北京西直门外人,自幼善丝竹歌舞、笙、笛、箫、管等,后入宫任乐女。此二人后来被蒋清山接到百福庵,与之长期研讨道乐。据传,蒲松龄在百福庵与蒋清山、胡峄阳相会,并与之共创多种道乐曲调。有研究者称,多个道乐曲调中,都含有“聊斋俚曲”的曲调因素(详情笔者有另文)。

我在王哥庄拜访林礼让先生时,我问:“现在的修真庵在哪里?”他用手指,“那!”我顺手望去,中间一条东西柏油大马路,两边是两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老人看我有点疑问,他说:“1978年,修真庵彻底毁掉了,就变成了这两片高楼大厦的生活区。”我的心情骤然凉下来,千里迢迢,魂牵梦绕地考察修真庵,原来见到是“这个”。这使我想起蒲松龄八人假宿修真庵时高珩在修真庵写的《游崂山》三首诗。

高珩《栖云阁拾遗》卷二《游崂山》三首。其一:“红霞不尽恋山椒,坐听波声识晚潮。沙屿高低分断鹭,烟村寂历数归樵。临溪人劝风前酒,隔岸谁吹月下箫。机息萧然皆自得,漆园何处说逍遥。”其二:“风吹雨过淡晴晖,荦确漫漫石径微。山路渐高人藉杖,海风忽到客添衣。通潮溪水来无爽,守洞山云静不飞。惆怅鹤山高士去,万松影里闭岩扉。”其三:“何年兰若①此修真,仿佛空山姑射身②。湘瑟③鼓来疑帝子④,秦箫⑤吹后忆仙人。石惟垒在犹如黛,杏已花残不复春。过客漫劳频吊古,纵余珠翠已成尘⑥。”高珩《游崂山》的三首诗中,其三为写崂山王哥庄修真庵,因该首诗关系着我要谈及之主题《寻访修真庵》,而且高珩所写该诗用典较多,故将该诗难解之词加以注释:①兰若:指寺院。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其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唐杜甫《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②姑射身:如同身居深山中的神仙。《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后诗文中以“姑射”为神仙或美人的代称。五代王周《大石岭驿梅花》诗:“仙中姑射接瑶姬,成阵清香拥路岐。”清张雄麟书《早梅》诗:“梦寐难忘姑射姿,春山无伴每相思。”③湘瑟:谓湘妃所弹之瑟。亦指代瑟。元刘祁《归潜志》卷三引侯策诗:“九疑湘瑟悲龙竹,子夜秦箫隔凤楼。”其诗句之意用典当为“湘妃鼓瑟”,即谓湘水女神弹奏古瑟。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④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为尧的女儿。《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⑤秦箫:传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后两人俱仙去。汉刘向《列仙传》载此事。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秦箫吹断续,楚挽哭沧浪。”⑥“纵余珠翠已成尘”句:据传,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两位妃子养艳姬、蔺婉玉在太监蔺卿的保护下,化装成乞丐,携带金银珠宝,从海上潜来崂山,在修真庵出家为尼,隐居山林。后二妃子得知崇祯帝吊死煤山,她二位在崇祯帝的忌日以身殉帝。

上一篇:有关圣诞节的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劳动节的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