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留言范文

时间:2023-10-07 14:03:36

中秋留言

中秋留言篇1

独怜九月烽休止,忆似残菊哀更深,晓问天下语,春去何归?萧瑟秋风今如是,试问曾与去中人;花已逝,无边落暮秋寒如水水如愁,九月如秋,血洒枫树林,染尽情仇;一间波浪,随天涌进心头。哀无路,恰留一抹萧森驱魂流地处,此伤无言,无言落魄,漫江赤血,谁解其中味?

残菊晓月,孤舟晓情,忆昔落伤弹泪江岸一水间;命与岸相连,寒衣迫近黄昏处,悼亦不怜。万里江水流水水已逝,孤寻逝水不复再起路,雄姿英发,昂首阔胸,视死如归,泪洒前程亦不悔!独留如今,摧万兵而留万韧,既吾虽死,但长生者必将破浪于风水之中,终已不顾!

充字数:独怜九月烽休止,忆似残菊哀更深,晓问天下语,春去何归?萧瑟秋风今如是,试问曾与去中人;花已逝,无边落暮秋寒如水水如愁,九月如秋,血洒枫树林,染尽情仇;一间波浪,随天涌进心头。哀无路,恰留一抹萧森驱魂流地处,此伤无言,无言落魄,漫江赤血,谁解其中味?

残菊晓月,孤舟晓情,忆昔落伤弹泪江岸一水间;命与岸相连,寒衣迫近黄昏处,悼亦不怜。万里江水流水水已逝,孤寻逝水不复再起路,雄姿英发,昂首阔胸,视死如归,泪洒前程亦不悔!独留如今,摧万兵而留万韧,既吾虽死,但长生者必将破浪于风水之中,终已不顾!

为什么短了发不出去?

中秋留言篇2

秋瑾留日回国,又返回日本,是她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但关系到《泛东海歌》、《红毛刀歌》、《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实践女学校附属清国女子师范工艺速成科略章启事》及十几篇致秋誉章、王时泽等的书信的准确理解,而且关系到秋瑾何时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参加光复会,是否参加同盟会成立筹备会,何时入青山实践女校等重要问题的正确认定。弄清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文学意义,也是有史学价值的。

首先说秋瑾从日本回国的时间。我认为这个时间绝不是1904年冬,而是1905年二月下旬或三月初。理由有四个。

第一,比较了解秋瑾的冯自由记载说:“乙巳春间,瑾回国省亲。”[(1)]1904年,秋瑾到日本后,第一个加入的组织就是冯自由、梁慕光等人组织的“三合会”,并被封为“白扇”,即军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言时间明确,乙巳即1905年,应该是可靠的。

第二,据宋教仁《我之历史》记载,1905年阳历一月至三月间,宋教仁在东京多次同秋瑾接触,证明秋瑾当时仍然在日本。

“一月十三日晴 巳正,至秋璇卿寓,谈良久。时秋君与诸同志组织—演说练习会,每月开会演说一次,并出《白话报》一册,现已出第二期。余向秋君言,愿入此会,秋君诺之。戌初回。”[(2)]

“一月三十一日阴……郭瑶皆来,偕余至加藤馆取相片,逐同至留学生会馆,阅报良久,晤秋璇卿,坐谈一刻。[(3)]

“二月十一日晴……午初辞去,回寓。刘林生来,邀余同往秋璇卿寓议事。午餐讫,遂同去秋处,本乡元町元日馆也,议良久。……晚餐讫,复至秋璇卿寓,晤得彭金门、沈强汉,谈最久。”[(4)]

“二月十四日晴……未正,至秋璇卿寓,坐良久,留晚餐。”[(5)]

“二月二十四日晴……申初,至秋璇卿寓,谈最久,酉初回。”[(6)]

“三月二十三日晴……申初,至秋璇卿寓,酉初回。”[(7)]

宋教仁日记中的时间,都是阳历。从上面的材料可以明确断定,在阳历三月二十三日,即乙巳二月十八日,秋瑾仍在日本,还没有动身,这一天,秋、宋二人交谈两小时左右。而这早就是1905年的春天了。

第三,从秋瑾给其兄秋誉章的信可以看出,秋瑾回国当在乙巳二月下旬或三月初。信中说:“妹因师范尚未开班,大约四月开学,暑假不放,故于近日归家一行。”[(8)]还说:“妹即日赴绍,彼时再当函达。”[(9)]中日往返一次,约需半个月,回国之后,必有许多事情要做,筹集学费、探望亲友、会晤蔡元培、徐锡麟等人。光复会的重要成员陶成章,应秋瑾的请求,给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蔡、徐等写了亲笔信。若以四月一日开学为限,秋瑾回国,至少会留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她回国是在二月下旬或三月初。

第四,由周作人的日记可以从反面证明秋瑾归国是在1905年阴历二月下旬或三月初。陶成章说:“瑾既返沪,即谒元培于爱国女学校,旋往南京,欲运动资本家辛某之子汉无效,乃复归沪,由沪旋绍,见锡麟于热诚小学校,锡麟即绍介瑾入光复会,是为乙巳六月间事。”[(10)]周作人说:“乙巳年里,我在南京有一件很可纪念的事,因为见到一位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此人非别,即是秋瑾是也。”[(11)]并且,引用自己阴历三月十六日的日记说:“十六日,封燮臣君函招,下午同朱浩如君至大功坊辛卓之君处,见沈翀、顾琪、孙铭及留日女生秋璇卿女士,夜至悦生公司会餐,同至辛处畅谈至十一下钟。”[(12)]他说:“据当时印象,其一切言动亦悉如常人,未见有慨慷激昂之态,服装也只是日本女学生的普通装,和服夹衣下著紫红的裙而已。”[(13)]《知堂回想录》虽是回忆录性质的作品,但其文中所引用的是当时的日记,所以,其可信性是不值得怀疑的。从东京到上海,约需一周,秋瑾在上海又拜会了蔡元培、周作人。既然是三月十六日在南京见到了秋瑾,秋瑾归国的时间,定为二月下旬或三月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其次,说说秋瑾重返日本的时间。我认为,秋瑾二次东渡日本是在夏天,而不是春天,准确地说,是乙巳六月十五日,即阳历七月十七日乘三等舱从上海出发。其理由有三点。

第一,陶成章这样说。陶成章五月底从日本回国。他说,秋瑾拿到母亲筹措的数百金后,“瑾既得金,又至沪,会成章亦归上海,逐偕瑾见处州办事丁嶸、吕熊等,瑾出绍兴同志公函,促成章归。”[(14)]可见,秋、陶二人在上海见了面,还进行了一些革命活动。陶成章对秋瑾的行踪是了解的,上面所引的陶成章说秋瑾入光复会“为乙巳六月间事”,应确信无疑。

第二,秋瑾在上海时,写有《沪上有感》一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微雨生新凉,仲夏如深秋。鸣蜩敛夕音,熠熠迎风流。”“频年婴忧瘵,憔悴忝嘉猷。翩然冀遐征,投袂涉长流。”[(15)]从诗句可以看出,当时已是仲夏时节,秋瑾正准备东渡,“翩然冀遐征,投袂涉长流”,就是渡海远征。

第三,秋瑾致其兄秋誉章的几封信,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信末虽没有日期,但信封上有发信日期,都是寄到北京宣武门内西四牌楼北帅胡同西路北西城路工局秋誉章名下的,现将有关内容引述如下,其中月日为阳历:

1905年五月廿七日信中说:“妹大约月底动身赴东,近因欲运动一官费及绍中多去几女学生留学,以备学堂师范之用,奈妹多年未回,事事隔膜,亲友又无一人,恐难达望。家中大小人丁安吉勿念。”[(16)]从信中语气、事实可以看出,当时秋瑾尚在绍兴老家。

1905年六月十九日信说:“运动女生不能得手,日校又复来催促,故定月底动身也。”[(17)]六月十九日,是阴历五月十七日,从中可以看出,秋瑾原计划阴历四月底动身,因故未行,现在准备五月底动身,日本青山学校已催促多次,可能已于四月按期开学。

1905年一封发自日本东京的信中说:“岁月逼人,奈何?奈何?妹在绍,前月二十六动身,在申半月,十五日上船,二十一日到东。偶感采薪,草草书达,即请暑安,伏乞珍摄。”[(18)]结合前一封信,可以看出,秋瑾已按原计划在乙巳年阴历五月底离开绍兴,在上海滞留了半个月,于六月十五日,即阳历七月十七日登轮东渡。到东京后,得了病,这封信从语气上看就是病中所写。这同陶成章所言“已得东渡,罹病数月,愈(愈)后入青山实践女学校”[(19)]是一致的,秋瑾自己也曾讲:“吾以弱女子,只身走万里求学,往返者数,搭船只三等舱,与苦力等杂处。长途触暑,一病几不起。”[(20)]可见,其病是因条件恶劣,中暑所致。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秋瑾是盛夏时二次东渡的。

(1)冯自由:《丁未浙江光复军倡议实录·秋瑾略历》,见《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2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4)(5)(6)(7)宋教仁:《宋教仁集·我之历史》第510页、513页、516页、516页、518页、52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8)(9)(16)(17)(18)秋瑾:《致秋誉章书》见《秋瑾集》第33页、33页、34页、36页、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0)(14)(19)陶成章:《秋瑾传》。见《秋瑾集》第183—184页、184页、1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12)(13)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144页、144页、145页。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

(15)徐培均:《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学术月刊》1981年8月号。

(20)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见《秋瑾集》第190页。

中秋留言篇3

中秋如歌,轻吟浅唱。是无声岁月里落下的温柔甜美的一曲,是时光书简上清浅悠扬的低吟,无意中勾勒出心底久违的纯净。将清朗狭长的秋叶托于掌心,思索感念的却是人生的百般滋味。一枚小小的落叶,用洁净的灵魂窥视世界,天地间的缩影呈现出一派别样的简单和宁静,在秋景里浓缩成一枚弥足珍贵的记忆。

中秋如舞,轻盈跃动。静如处子,动如狡兔。秋月静谧,安然如水,或恬淡,或清丽,或隽永,睥睨凝神,娇目瞠视,无不动人心魄;秋风徐徐,轻舞飘逸,或柔美,或传神,或妙曼,悠然旋舞而下,成了生命中最凄美的一幕绝美风姿;秋雨多情,柔若扶柳,劲若苍黛,刚柔并济,婀娜生姿。嘉华若梦,韶华易逝,在舞动着缕缕秋思的文字里,诉说片片私语,留绝美于红尘,此生无怨无悔。

中秋如诗,空灵剔透。一个婉约纤美到灵魂深处的名字,令人屏息静气,唯恐稍有不慎,纷扰了这淡雅的气息,将一颗颗的清颜素心洒落诗行。秋波浩淼,秋思如诗,雁群远行,思乡无尽。那一抹秋阳华彩,那一语淡淡相思,那天涯朦胧的身影,此刻此时,长空一色,秋心依旧,撷一捧秋叶的静美,品读,感悟,一曲秋词楚楚,落下缠绵清愁……

中秋如画,唯美妙曼。春的华美,风姿绰绰,秋的丰硕,风情款款;春花怒放,风华妖娆,秋水纯澈,清灵至极,秋之韵味,笔笔精炼入景入画。沉静内敛是秋静美的神韵,秋风落叶是动感醉美的风景,落叶斑斓纷飞,影影绰绰,风韵优雅娴美,动静相宜,美丽在宁静中悄然绽放,心情在怡然自得中缓缓放飞。

中秋如梦,姗然入境。揽一缕晴阳入梦,翩飞于碧水蓝天之间,云儿依依,水儿悠悠,缱绻缠绵,深情无限。轻轻越过心灵的露台,心儿在半痴半醉中,与中秋的情愫一起脉动,感受着秋行云流水般的馨香萦绕心间。欲念皆平,想望如水,平淡弥留指尖,踏实永驻心怀,温柔呢喃,贴心细语,是情侣一生含情脉脉的坚守。

中秋如幻,妙像迭生。至美中秋好似一生的红颜知己,无以言说的温度,一如既往的柔情,带着悄然倾心的炽热和暖意。成熟端庄的优雅,举手投足的知性,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的唯美,将中秋的韵律谱成跳跃的音符,在天地云水之间涓涓流淌,将一生的素净清雅定格于完美。

片片秋叶摇曳枝头,在秋风的挽留里倾诉衷肠,将满腔相思尽情挥洒。伫立在中秋凝霜般的月光里,似乎映照了自己昏黄的过往,映射出曾经竭力掩饰的忧伤,也照见了那些千方百计想要彻底遗忘,却更加铭记于心的往事。月夜的清辉倾洒大地,伴着月饼的清甜,弥散瓜果的清香,甘之若饴的味道浸润心田,化成长的苦痛于无影无形。美丽人生回归自然,亲历真实情感的洗礼,用日渐坚实的双脚踏出一个个厚重的脚印,那是生命中最动人的瞬间。

秋的情怀丰沛充盈,高悬的寂寞,着地的失落,一如高踞树梢的纷繁和飘落树脚的凋零。清愁丝缕,冷暖交织,情爱纠结,那轻轻滑落的黄叶,似美人腮边的清泪,令人怜爱有加。在平实的土壤里,安放着自己一颗褪尽了尘埃的素心,深植尘世的欢喜和感伤,彰显人生的淡泊与旷达。平静地凋零——秋,是时令华章中翻过的最富有诗意的一页。

一抹秋阳斜照,洗去驻足心头的悲悯。落叶从容安详,在蓝天白云之间生息,坦然面对人生沧桑巨变的谢幕,不诉悲怨,不言伤痛。寂寥,惬意,是秋独特的情怀,掬一缕白露为霖,缓缓浇溉心间白莲,在秋宁静淡泊的情愫间游走,如闲适端行陌上秋色,舒展着一抹淡然的微笑,无须浓重的染笔,只需素宣留白,便一纸韵味无限。呵!生命回归本真,原本无需重彩渲染。

中秋留言篇4

一、悟情感之切

散文,往往带有机遇性,作者常常由所见所闻而感性抒怀。因此,解读《故都的秋》,得细读文本,悟透文中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文本开头,用“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这就让读者的情感先蒙受了一层悲凉的色彩。下文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倘若给“细腻”“清闲”“落寞”归类的话,那么“细腻”应是形容“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属于客观的,而“清闲”“落寞”,则属于主观的。槐叶飘零,秋虫哀鸣,此景足以牵动作者的心思,这不免让郁达夫生发出深邃的忧思和浓重的落寞之感。此时,人与景相融,暮秋之景呈现之时,悲凉之情也就深深地烙在了读者的心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国有句古话:“女伤春,士悲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抒发的正是这种“秋士”情怀。他一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于是,他借《故都的秋》抒写他那苦闷与彷徨的心境,欲超脱现实,寻找他心中的安静与闲适。可是,他终究无法超脱,只能发出不能自已的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一句总领了全文的感情,作者从对北国之秋的执着中流露了对祖国的热爱。至此,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爱民的挚情和落寞哀弱的悲情,这样的情就有机地与开头的悲景哀情遥相呼应了。”

二、赏写法之巧

《故都的秋》确实具有“清”“净”“悲凉”的特色。那么,作者如何用极普通的秋姿、秋声、秋色传达出独特的秋味、秋意、秋情的呢?为了充分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着意采用了以下两种表现手法:

(一)运用烘托、对照的手法

“江南的秋当然也是有的;但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能让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作者特意用南方的“秋”作为写照,烘托出故都秋意的浓。

在文本中,作者用“黄酒”比照“白干”、“鲈鱼”比照“大蟹”、“馍馍”比照“稀饭”,分别写出了北国之秋的味道足、浓与质的实,又用“骆驼”对比“黄犬”,突出了北国之秋的豪放而不矜持,这让读者形象地体会到那故都的秋味,领略到那故都的秋意,思悟到那似秋的人生。

(二)采用复沓、跌宕的手法。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如诗如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是文本在写法上还运用了复沓、跌宕的手法。如文本一共五次提及“秋味”这个抽象的感觉。第一段中的“故都的秋味”,第二段中的“秋的味”,第六段中的“北方的秋雨也下得有味”,第十二段中“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秋的深味”。当然,本文复沓、跌宕最主要地体现在它的旋律和情韵上。在“旋律”和“情韵”的跌宕、反复中,加深了读者对于故都之“秋”的认识,挑动了读者心中的情感之弦,让我们领悟了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

三、品语言之美

再读文本,其字里行间,仿佛是作者的闲情漫话。语言没有刻意藻饰的痕迹,简练之极,却富有特色。

(一)语言清新典雅

作者从宏观处选取了“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秋色、秋声;而从微观处,则选取“飞声”“日光”“蓝朵”等景物表现故都的秋色、秋声。这些物象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搭配得十分匀称,富有美感。

(二)语言纯朴自然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其中的“来得清”、“来得静”、“凋得慢”等动补结构的短语,“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偏正短语,在词语的组织与表达上,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朴实之美,更油然产生亲切平易、酣畅明快的感受。

(三)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富有韵律之美

文本的第十二段,整句与散句结合,通过写不同国籍、阶层的人对“秋”产生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引领读者把握“北国之秋”的意蕴。然后,作者又用一大段写“南国之秋”,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综合运用了多种句式,可仍以整句、短句为主,自然形成了作者特有的既典雅,又洒脱的语言风格。

这篇散文“物”与“我”完美融合,充分展示了作家郁达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客观描绘了悲凉的北平之秋,又折射了作者颓放的个性。我们从中不仅要体会故都之秋的深味,更应读出一位现代“秋士”的独特才情。

中秋留言篇5

瑟瑟秋风,吹奏了谁的相思曲?,一曲相思引,惹了多少红尘梦,泪洒人间。花落秋苍凉,高楼望断,看尽人生悲欢。然,一曲凄然悲歌离叹?凝眸问月,一纸墨香。一世红尘恋歌尽悲欢,一缕清风笑人间沧桑。纷纷扰扰奈何言?秋水生思绪,秋夜醉无眠。伊为花动红尘梦,花为留香谁与共?孤独轻叹?多少情未了、、芊芊落花随风逝,堪入尘埃为花泥,花恋蝶舞枫亦梦,幽葬萧皑待轮回。

笺墨书过往,我若是,一株漂的飞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阡陌红尘,一轮冷月照尽千古,高楼目尽欲黄昏。铅华洗尽,谁将一捧月光掬碎。谁执起一片泛黄的枯叶,听她倾诉遥心声,伤心寂寞的时候相伴左右。然,一切皆有缘。今夜暮雨依然,独伫窗前,望空轻叹,谁可解愁烦?问天不语,我只能将思绪放逐,将目光摇曳在,一阙阙秋词中游荡。“秋花惨淡秋芊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有道是“一寸风雨一寸心,一瓣凋零一瓣魂。”我禁不住问自己,为什么人们都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难道,只因秋是收获的季节吗?还是、、那么我的一生又收获了什么那?

涵思凭栏,月冷衣寒。“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今夜,不诉离殇。沏一杯挚爱的铁观音,静观缱绻的生命舒缓。茶质的真韵,茶气的灵活,茶味的醇香。亦如,“轻花飞如梦,笑梦亦红尘。”此刻,我仿佛听到了菊花在歌唱,仿佛看到了飞花在落泪。缱绻红尘,人生如梭。任谁也难留过去的峥嵘岁月,谁还能记得花开一季的万种风情。我只能在花淡凋零的那刻将其收藏回味。“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秋夜拂萧轻奏,唯有将那一缕情怀谱成心曲永存。“一曲笙箫韵思长,伊人多情花成伤,一管竹箫桂香落,织诗成笺解轻狂。”

一季秋月,一杯清茶,一袭薄衫,一曲笙箫,一怀深情,一世牵挂,一生相伴,今生无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多少思念在季节的轮回里缠绕。抬头望月,中秋思远,我怎样才能将这一纸墨香,一阙清词。遥寄?托云雁,青鸟寄,可知?愿天涯共此时。疏影微颤,心迹如云,桂魄解语,月下淡香。花开为谁,花落谁知,芳魂无语、、然,秋是悲凉的,秋也是最美的季节,总有许多美景令人沉醉。秋,是多事的季节,总有许多事情令人回味。秋是烦恼的季节,总有许多烦绪令人难寐。秋,是孤寂的季节,那滴答的雨声,伴着心音亘古不变地奏着离曲。塀弃深秋悲悯,挥别秋情愁绪、、、、

中秋留言篇6

笔者认为,古诗教学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蕴含的美是整个教学的基础。

一、激情诵读,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有很多古诗的诗句就是乐曲的歌词,古人非常善于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古诗的内容,因此音韵美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性与韵律性。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语言的音乐特性,引导学生在激情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1.感受古诗语言的押韵美。古诗特别强调尾字的押韵,使人读起来有琅琅上口之感。在初中生初读一首古诗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找准这一首古诗的韵脚,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其押韵美。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在学生初读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圈出这一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并找出这一些字的相同特点,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就会发现《迢迢牵牛星》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因此,在读的时候就非常顺口。

2.感受古诗语言的节奏美。古诗在语言上除了具有押韵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在引导初中生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读出古诗的这一种节奏美。还是以《迢迢牵牛星》的教学为例,这一首古诗被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可以分为三个节拍,要让学生明确可以用“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对这一首诗进行诵读,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五言诗与《观沧海》等四言诗相比在节奏上更加灵活多变。

韵脚和节奏是古诗语言的两大特点,也是构成古诗韵律美的重要元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让他们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语感。

二、引导想象,感受古诗留白的意境美

古诗篇幅短小,但却意境深远,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古诗的留白艺术,也是古诗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感受古诗留白之处的意境美。

(一)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意象之外的意蕴。意象是构成古诗意境的重要元素,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在运用意象时存在虚实结合的特点,往往存在古诗意象本身意义之外的意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挖掘意象之外的留白意蕴。如,在《夜雨寄北》这一首诗中,诗人李商隐运用的意象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从意象的表面上看,这一首诗写的内容是秋雨,但实际上从这一些意象之中却隐含着诗人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想念,可是在诗中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这就是这一首诗的意象留白之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这一首诗写了秋雨,你们觉得秋雨会使人产生哪一种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秋雨”能够使人产生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再补充诗人李商隐写这一首诗时的背景材料,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这一古诗所蕴含的诗人在绵绵秋雨中对自己妻子无尽的思念之情。

(二)引导学生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初中生完整理解一首古诗意境的过程离不开对古诗留白之处的补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古诗意象的美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找出诗中的九个意象,之后,再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通过游子的羁旅愁情这一线索把这一些意象串联在一起,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就通过补白使整首诗的意象空间得到扩展,充分感受到这一首古诗如画般的意境美。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初中生对古诗的留白之处进行想象和补白,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利用想象思维对静态的古诗文字进行动态的意象解读,从而有效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深入挖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

古诗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虽然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情感也是古诗的灵魂,是古诗的生命,古诗语言之外的情感美往往能使读者振奋人心。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感受其蕴含的情感美。

(一)利用音乐烘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前面已经提及,在古代诗与曲是合二为一的,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选取适合古诗情感的乐曲进行烘托,利用乐曲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蕴含的情感深处。如,在教学《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时,在学生进行诵读与学习时,可以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背景音乐,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所蕴含的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并且与之产生共鸣,充分领略这一首古诗情感上的壮美。

(二)利用图片渲染,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在一首古诗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从而给读者描绘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片展示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进行渲染,从而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可以说是句句写景,但却又句句含情,在这一首诗中所描绘的九个意象看似写景实为抒情,表达了游子的愁思。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一首诗描绘的景色,再现诗的画面:在夕阳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融为一体,但却都是围绕“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情感主题展开,从而把握诗人感伤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想象、理解中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留白的意境美、古诗蕴含的情感美,从而为理性的解读打下基础。

中秋留言篇7

渐渐远去的的这个夏天雨水比往年多,许多地方领教了大自然的威力,即便是水这样一种柔软的物质,在想象里面,与尖锐丝毫不相干似的,却拥有巨大的破坏力,那是大自然的不可蔑视。其余的炎热潮湿的日子,依然未能够逃脱宿命而又充满变数。直到后来,一寸一寸到来的秋天挽着秋色和辽阔高远一道而来,一丝的凉意就能击败一片暑热,天空一下子空旷了许多;叫人联想到草原,联想到草原上有几匹马低头吃草偶尔抬头观望,沉默,不语,这情景是何等心旷神怡啊。在夏天就要离开的时侯,若是再有雨,就有了季节的推手,让时令的更替嬗变变得有些匆忙。这时候,季节之间仿佛有了些许不舍。

秋天,短暂。但,一切来得及想。

当院子里最先知秋的落叶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它们三片五片在角落里聚拢,仿佛在耳语着什么;树的枝叶杈桠间渐渐也有了几分寂寞,透露出更多的天空。这时的天空比远去的夏季辽阔、深远、幽静。微风伴着些许凉意,经过植物与水面而来的空气下载了季节的信息。脚步很轻的,秋浓了。对于北方来说,这个季节是最美的,完全可以用绚烂来形容它。“香山红叶”是这一个季节的象征,叫人首先能想到它。它尽情地描绘着秋天的气象,释放秋天的情怀,吟唱着秋天的歌。那密集的褐红色的意味,冲淡了夏天逝去的季节更替的伤感,有了些暖意。气温一定是宜人的,衣服可以穿的不多不少,分量也合适;是啊。难当的酷热退却了,冬日的严寒也还未到来,空气中满是果实成熟的味道,甜的味道,此刻正是人与自然最容易相处的时候。

古诗中有太多关于秋天的诗句,许多浓郁着悲秋的意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悲天悯人也好,天性敏感也好,也许正是这些伤感体现着文人骚客的气质吧。我喜欢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这样的诗句,相对朴素干净,简单到禅意。悲也好,喜也罢,所有的都会过去,你望着窗外,看见光线在它能抵达的事物上游曳,这时时光正在流逝,季节已在更迭,悄然无声的。

秋天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但却很短暂。如此它凭添了几分珍贵。正如那些美好的事物也难得久留一样,不经意间就远去了。有一段话说的非常美非常伤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还好,留下了些许令人怀念的东西。留下了这些,也许一切就都留下了。

中秋留言篇8

——题记

冷月,薄霜,秋韵中夹杂着缠愁,伤感注入了渐黄的叶片,西风扯碎了残荷,迷离了一片空濛的萧瑟。浅岸的芦苇在水之湄依然直指苍穹、桀骜不驯的坚守着梦想的苍茫。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四季轮回的交替中,只能哀叹生命的刹那是如此仓促,闪烁的心灯,在明灭之间摇晃。

中秋将至,清凉的夜晚,仰视着月亮的阴晴圆缺,循环的生命,也如人世轮回的沧桑。儿时的梦里,曾奢望被咬去一块残缺的月饼如月亮一样、在某个夜晚再次变圆。而所有的期盼,就像我们长大后的生命一样,有些人,有些事,只是一个希望而已。

走过街边的花圃,一树红叶在眼前摇曳,却摆脱不掉尘世里洒落的尘埃。温暖的红色瞬间跃入眼底,那一丝浮尘,终究遮不住生命的本色。秋天来了,记忆中的烙痕会永久的存在于那场伤心的别离吗?飒飒的季风里,回忆再次浸染心尖上的红艳。惶恐的拒绝一次又一次的爬上心头的惦念,眉间染上的秋色,是融合眼前风景里的同一种感伤。那些历尽千般强制的藏念,在多年后的暖阳下,再次吞噬我可怜的平静……

一声叹息,碎了昨夜星辰,独守岁月,轻轻的把心事放在风的翅膀,随仲夏夜的彷徨,越飞越远。那个傻瓜一样的人,在打开潘多拉魔盒后,神魂颠倒,却又被无情的欺骗。这段感情,我可以随便的想起,却不能轻易的放下,永远的放在心上。

一曲贵妃醉酒,是梦里经年不忘的片段,心似冰轮,红尘里已经没有任何温情可以把它捂暖。月圆人不圆夜晚,浅浅的秋就更因为月色而显得凄冷,高空掠过的离雁声,在瞬间酸了鼻尖的离殇。

曾几何时,红叶的斑斓盛开了一季柔情,携着盛满爱情的花篮,走向想你的季节。鲜艳的猩红给了我炫目的耀眼,一如你那紫色的风衣,素巾围绕着你如脂的脖颈,爱情刮起的旋风,连同那些季节一起迷惑了我的双眼。

时光的利刃,割开记忆的堤防,漫长季节,曾经盛不下疼痛和忧伤。也许,只有痛过才可以清醒,也许,只有沙沙的落叶,才可以提醒曾经执着的荒唐。秋风雕琢着残缺的梦想,绝情吞蚀着无人可诉的孤单,我的天空在我远离你的刹那,就固成永远的秋天。

走在秋日的边缘,也许那一树青涩的果实可以展示即将到来的收获,只是没人想到它的饱满来自绿叶的丰盈,收获的喜悦漠视了绿叶一季无声的奉献,一如你达到目的后无情的离开,不再回头看一眼为你付出所有的我。那些舞尽繁华的苍翠,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数次有人从它的身边走过,却没有人能去注意它。萧瑟的风烘干了心叶中鲜红的誓言,瞬间的繁华,闪尽了我一生所有的泪光。

在透明的秋风中凝视心境,脉络分明的的枯瘦和曾经的青葱丰润无法比拟。曾以为,这一片葱绿可以承载一生的牵系,可以把梦的羽翼随爱情一起放飞,可以用诗的语言,在你温婉的柔软里动听成一个歌者的低吟,在你许诺的围城里悄悄落定。而如今,却无法用纯洁的句子,写下你曾经的意像。

风云逆转,我的人生如脚下的叶子,铺满的是生命季节里注定的宿命。飘散的灵魂像断魂的蝶,随着瑟瑟的秋雨黯然坠落,树下铺满的柔软,再没有你相依的背,寂寥的荒原,伫立的身形如同光秃秃的树干,没有了半点生命的葱郁。

曲院风荷,苍翠的是过去的记忆,那一季的绚烂,在我的思绪里盘旋不尽……

那个夜晚,你不动声色地温柔,给离别留下最好的回忆。夏日的残阳里,余晖恰好也遮挡了你眉目间的无奈,原以为,秋天的意义是我们对爱情心满意足的收获,饱满的年轮,诗一样的颜色,在秋意盎然的最后一刻,璀璨成诺言兑现的欢愉,不曾想。

永远到底有多远?谁能知晓、难道这一切,都是你我早已埋下的伏笔?

悲秋是离人的呻吟,侵扰着灵魂,蹉砣了岁月。我的青春无形中被划满了伤口,幸福遗落在四季轮回的楚痛中,留痕于一页页泛黄的纸上。一颗赤诚,像山间野路上的片片落叶,被你任意践踏。且听风吟、今夜、耳边依旧停留你均匀的呼吸……

我们能否携手夕阳,憧憬人生未来的壮丽,我们能否踩着一地的落叶,细细的把未来丈量。平稳也慌乱的脚步声里,留下你最后的眼神。就是那一个深深的眼神,你的柔情,加重了我对秋天的恐惧,年少的温情,能否温润了下一个春天的妩媚。

风冷,吹干了脸上的离别的泪、不再流泪,是因为还有明天。欲望的身影,在余晖尽染的黄昏下,勾勒出一个枯瘦的单薄,仅存的一缕阳光温暖眼里新的希望、透过这黄昏的景色,把一起走过的温存永存。

消失的背影和诺言只是笔下写意的风景了,美好的记忆,随同凋零的落叶,在汹涌的心潮中逝去。平复布满伤痕的心峦,这个秋季,向昨天做最后一次告别!

上一篇:古代文学试题范文 下一篇:元宵节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