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试题范文

时间:2023-12-05 11:42:39

古代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篇1

1、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二、论述题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古代文学试题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以不同的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这里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代的诗、词、曲等体裁。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100套中考语文试题,现将其特征解读如下。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如把握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技巧、理解经典名句、品味生动词眼以及阐述阅读感受等。这些考点,在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和判断四种。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依旧围绕上述题型“做文章”。统计数据显示,四种题型中,简答类试题“独领”,占总题数的60.5%,填空类试题占总题数的20.9%,传统的选择类试题占总题数的17.8%。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题量最少的为1条,如山西卷、江苏南京卷等;最多的为3条,如河北卷、山东德州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题量约为1.84条,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最高的为9分,出自四川自贡卷;最少的仅2分,如四川雅安卷、湖南益阳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分值约为4.29分(前几年稳定在4分左右),这一分值折射出“古代诗歌鉴赏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独特地位。

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方面具有下列几项特征:

1. 课内古诗词“坚挺依旧”。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选择一直以课本中涉及的古诗词为主,其中《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经典篇目,如《望岳》(杜甫)、《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渔家傲》(范仲淹)等,尤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选择上延续了这一惯有做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考,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44家的文本选自课内(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62.9%。

2. 课外古诗词“大举挺进”。

近几年来,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开始选用课外浅易古诗词,2013年这一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22家的文本选自课外(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31.4%。为测评公平起见,不少省市所选古代诗歌呈现出“避熟就生”的特点——所涉及的作者很多系“非著名”之辈,比如李觏的《忆钱塘江》(浙江舟山卷)、徐元杰的《湖上》(四川遂宁卷)等。

从文本“组元”的角度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式大致有“单一课内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内”)、“单一课外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外”)、“两首课内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内比较”)、“一首课内古诗词与一首课外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外比较”)以及“课内古诗词与文言语段比较鉴赏”(简称“诗文比较”)等几种形式,尤以前两种居多。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首先,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同学们平时应有意识地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常识,特别是涉及古诗词主旨评价、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方面的术语,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要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从整体上分析把握词句内容和艺术特色,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

再次,要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同学们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是赏析全篇还是赏析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还是分析写作手法,一定要看仔细,从而有针对性地作答。

古代文学试题篇3

关键词:新高考;视阈;古典诗词;赏析;指导;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4.《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每年高考试题所选古诗词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十分重要。结合学生实际、古词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在古诗词专题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有序进行古诗词方法技巧的指导并扎实训练,这一定会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结合课堂及复习实际及时总结、反馈。对陕西省宝鸡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拟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考点,根据古诗词文本及作者,有效鉴赏诗词,仔细解读,用心答题、品味。这些方法、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提升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这也确实为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内心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古诗词名作、经典作品,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飞梦想,让古诗词陪伴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大师对话,慰藉心灵,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梳理古诗词知识系统,归纳整理考点及能力层级要求,结合强化训练,师生合作,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积累完成了《2014年古诗词鉴赏高考试题例析》(一)―(三)、《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2015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宝鸡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金太阳陕西专用高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练习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考试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等共37件成果,成效显著。这使我们深信,古诗词鉴赏不仅有规律、路径,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题和诗词鉴赏资料,强化训练,恰当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和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我们专业化成长,促使课题研究成果多样化,并能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得出一些结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按时结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语文课标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高考考纲规定古诗文为必考内容,但课改以后,语文选修、必修及模块化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科目的影响,学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轻文,导致古诗词积累不多,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高,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同时,高考古诗词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范围很大,所选诗词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内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处时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古诗词阅读信心不足,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因此结合高考实际,我们还是努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古诗词,掌握b赏的方法、路径和技巧,经过强化训练,学生信心大增,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对理科生古诗文基础不扎实这一实际,我们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过深入摸底,引导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主动阅读、鉴赏古诗词,而不是死记鉴赏术语,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尽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诗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诗句中体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灵动,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古诗词的鉴赏渐入佳境。除了文字资料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绘画、音频、视频素材及资源,置身于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王国,聆听妙音美曲,欣赏优美恬静的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顿感诗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对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练,无论我们怎样插入、粘贴、链接,那些美图、美曲、视频、音频也进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许遗憾,因此以后应努力学习博客如何操作。

总之,课题研究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既促进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师生进步、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师范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5]国家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新课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古代文学试题篇4

关键词: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古代官办最高学府――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

收录日期:2014年4月7日

高等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问题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战略性问题。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我国自古至今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没有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就没有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要抓好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渊源――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探析。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过官办高校的代表――洛阳太学,特别是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窥视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概况,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一、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发展简况

“太学”即现代我们说的大学,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学官”,这里的“学官”即大学。所以,夏商至西周时期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汉代的官学由于受到当权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发展。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拉开了兴办太学的序幕。东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太学,建武之初,戎马未歇,公室未饰,便先兴文教兴建太学。及他儿子明帝时,尊师重造,提倡教道,昌明经学,盛况空前,洛阳太学声誉日高,达到太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匈奴亦派人来洛阳学习。顺帝时,修缮太学,扩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自汉武帝创建太学至东汉,太学生由五十人扩到三万人,达到极盛,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称奇迹。

自董卓之乱,太学被毁,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才又重整太学,至晋武帝时太学再次进入发展高潮时期。西晋灭亡之后,太学复又被毁。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重建太学,直到北魏分裂,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之后历朝太学虽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再没有达到汉代的盛况。隋唐时期,国子监统领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监。

二、太学的考试、毕业和毕业后去向

由于太学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掌握经学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它不仅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同时两汉太学的考试还是决定学生入仕与否的重要选拔制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是汉朝太学的命脉。太学考试最常用的形式是“设科射策”,所谓“射策”,即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册,掩盖试题后由学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类似于现代的抽签考试。所谓“射科”,就是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西汉末时分为甲、乙、丙三科。甲科(上第)合格授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也有所变更。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东汉时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两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授以官职。以考试为教学管理手段自汉代太学始。太学考试以功名利禄奖励学习优秀者,引诱学生专心攻读,潜心于儒家经典。强化了“独尊儒术”意识,对太学生的发展及当时社会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一味的以考试来管理学生,国家统治者以功名利禄来作诱士之饵,士以求学为入官之梯,也产生了许多弊端。

太学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答辩为五十道论辩题,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者,皆以为非。这束缚了学生思想,但就整个学业教育而言,又是提倡不同学派之间争论和提高不同学派学术地位的保证。

学生的毕业分配,如上所述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不限于考试,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学治教的承传[J].山西师大学报,1996.1.

[2]顾美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1997.8.

[3]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探求,2005.4.

[4]金玲.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启示[J].教育探索,2000.10.

[5]卢奔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漫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6]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4.

[7]江应中.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古代文学试题篇5

对比03点拨04 

  近几年中招语文试卷特别是去年的试卷对考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往年(特别是去年)考过的内容不会再考了,因而在复习时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那些没有考过的篇目和知识点上。二是往年(特别是去年)那些新颖题型,会在今年的中招考试中得以保留和发展,考生应该适当地比较一下往年(尤其是去年)的中招语文试卷,挑选一部分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适应这类新题型。 2003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对今年的中招语文考试可能会有较强的导向性,今年要参加中招语文考试的考生应该注意这些变化。 2003年的中招语文试卷分为三个部分: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16分,阅读(含现代文和古诗文)44分,作文40分。 ?荩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 包括字音、修改病句、古诗文背诵默写、句子仿写、《教学大纲》推荐的古典名著的课外阅读等五个内容。其中字音、修改病句、句子仿写是学生经常练习的内容,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和古典名著的课外阅读的得分情况相对较差,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第一,关于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古诗文的背诵默写题有三种类型: 一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原诗文。例如第3小题的(1)题:  ,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是给出要求和提示,要考生在理解原诗文的基础上作答。例如第3小题的(3)题:  《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三是开放性的试题,给出要求,由考生根据自己在古诗文方面的阅读积累情况答题,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不局限于课内必读、必背的篇目。本题的设计意在鼓励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例如第3小题的(5)题: 古诗词中有很多实写“风”“雪”的句子,请各写一句。(课内外均可,本试卷出现的及答其他题时用过的除外) 风: 雪: 此类题型,考查的内容既包括某类具体的事物、时间、地点,甚至是一个字、一个词语,又可以是抽象的哲理、感情等。对这类题型的复习,应注重平时的积累,如按描写风花雪月、山川河流、四时风景、忧国之心、报国之志、情操修养等类型整理。 古诗文背诵默写满分是6分,平均得分是2.9分,得分率在所有小题中排在倒数第二,得分率是很低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重背诵轻默写”,因而造成一字之差整句丢分的现象。如:“留取丹心照汉(汗)青”“身事(世)浮尘(沉)雨打平(萍)”“不见夕(曦)月”“花落直(知)多少”。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在会背诵之后及时地把训练重点转移到默写上来,以默写促背诵,以默写巩固背诵的成果。 第二,关于古典名著的课外阅读。 根据去年考生使用的《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试卷设计了两部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的试题,以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促使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例如第5小题的(1)(2)题: 《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 《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此题的得分率只有52%,排在倒数第四。这是历年来第一次出现的题目,我们应该给予充分重视。考查《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的试题可能会在近几年的考试中保留下来,考生一定要认真读一读这些推荐的文章和书籍。当然,由于试卷的篇幅的限制,考查的内容仍然会以名著中的主要人物、重点故事情节为主。 ?荩现代文的阅读理解 2003年中招语文试卷阅读的现代文部分考查的是三篇课外文章,今年仍然会全部采用课外文章。这些试题主要采用开放性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内容涉及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等。例如第10小题: 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20字) 显然,这样的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它完全是开放性的主观型题目,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2004年中招语文试卷中这种类型的题目可能还会出现,考生应该注意加强这种类型题目的训练,主要复习课本中的基本知识,比如字词、拼音、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等,重在把能力迁移到课外阅读上。 ?荩古诗文阅读赏析 2003年中招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材料,选自现行教材中的新增篇目。古文阅读的选文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节选),古诗文赏析的诗是《题破山寺后禅院》。主要考查了词义理解、句子翻译、文意梳理、文化常识等,题型有选择、翻译、问答、概括、赏析等。如第22题: 作者写所见山之“高”、水之“大且深”的目的是什么? 此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词义的理解,而且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所选文段乃至全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本题共2分,得分率是33%,是所有小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个。 考虑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词语、翻译几个句子、背诵几篇诗文,还要注重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为此,试卷设计了两个小题来体现这个目的。如第23小题: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除“三苏”———苏洵、、苏辙外,还有 (该空写出一人即可) 此题虽然是识记性的题目,但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关诗文分布在各册教材中。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文的时候,对“唐宋八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而要正确回答此题,则不但需要具备“唐宋八大家”的知识背景,同时还要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概括的能力。所以此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识记题,而是把知识识记、文化积累、教材梳理、知识概括等能力结合起来的题。 又如第24小题的(3)题: “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此题属于诗歌赏析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赏析和表达能力,把“赏析点”用具体的问题来代替,从而降低了试题难度,有利于学生有话可说,顺利答题。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诗歌赏析题在各省市中招语文试卷中可以说是方兴未艾。2003年各省市的中招语文试卷中这种题型出现了很多,估计今年我省中招语文试卷还会出这种题。所以在以后的复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 由于我省所用的语文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两种版本,中招考试时要兼顾到这两种教材,所以,古诗文的复习应多关注这两种教材中的共有篇目。此外,有些古诗文名篇以前多次考过,再考它们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复习时应向新增篇目倾斜。             

古代文学试题篇6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代文学试题篇7

一、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古代文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通过观察了解及与同事同行交流,发现在目前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及专业学习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与体会,就是在与作为教学对立面的学生进行的课外交流中,时常也能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与印证。以笔者所见,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论的教授轻重失宜。

目前各大专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多分为文学史论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与学习所占的课时数远远比不上文学史论,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对文学史论的学习又往往会在实际中演变成对文学史论的教授。从课程设置初衷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精彩的文学作品,接受这些历史上优秀文艺成果的影响和熏陶,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作为古人杰出智慧与文学素养结晶的文学作品,是学生直接汲取文学营养的源头,应当是他们学习的更为重要的内容。而作为后人对历史上文化、文人与文学作品的认识、分析与研究成果的的文学史论,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当只是引领、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广泛、系统地诵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认知。目前重史论轻作品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自己缺少对古人优秀作品的直接体验,大多只通过当代人研究出来的成果间接认知,势必影响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学成果的学习与吸收。

2.教材编纂方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够宽阔。

与上述作品与史论两分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目前大专院校的古代文学教材即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种。现阶段各院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版本种类较多,但使用较多的不外数种,其中文学史主要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选主要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主,再参酌其他教材的论述,来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至于对某一文学发展阶段、某一文学作品或者某一文学人物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经济民生、风俗文化等的诠释与论述,基本上也是以所用教材表述为准。由于时间及精力所限,对于相关的原始资料、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关注不够,向学生教授也不多。

3.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规律与效果。

在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目前基本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模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期末考试侧重考察的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这对于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懒散应付的学生来说,凭着考前两三周对可能考试的内容生吞活剥拼命死记硬背,也能够过关,甚至还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短时间突击式强化记忆,在短期内效果较好,但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考试过后很快就会忘记,学生也不能在此后的生活当中对相关知识熟练运用,受益终生。因此,仅仅采用单一的考核模式,不能全面反映古代文学学科的学习规律与效果。

二、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相关问题的背景与原因

在大专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院系,也不分什么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与现象,但在古代文学等一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情况相对较为多见。高校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状况,其原因很多,也较为复杂,既有大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原因,也有各科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笔者管见,就古代文学来说,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使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我们的祖先在传统模式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乐府、唐诗歌、宋词章、明小说……每一朝代的典章文学都让人景仰,在历史上也一直是周边各国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正是由于太过辉煌,中国文明慢慢走上了自我陶醉和固步自封的道路,逐渐被西方所赶超,后来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以来,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步履维艰。为救亡图存,人们投身于社会革命的洪流,根本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被一些激进人士视为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从而在一些特定的历史阶段受到人们猛烈的抨击、批判乃至破坏。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冲击,大量珍贵的传统文化载体遭到毁灭,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敬畏转为蔑视,虽又经最近三十年的拨乱反正,可在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上所造成的干扰与破坏已不可免。

2.时代环境与氛围的变化,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提出了挑战。

毋庸置疑,各个阶段的古代文学作品均是那一历史阶段的文化杰出人物独具匠心创造出来的优秀代表,能流传数千百年而不湮灭,本身就说明其价值所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文明与社会中人们那种按部就班田园牧歌式的悠闲与浪漫已被现代工商业社会中只争朝夕多求快进的功利与浮躁所取代。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与现代科技的魅惑下,即使身处高校这样的象牙塔之中,仍然不免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与牵诱。生活方式与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得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要想老僧禅定般埋首在故纸堆中浸润于古诗词里,需要非同一般的定力与自制,而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

3.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未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传统上,古代文学老师的教学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时至今日,大多数老师的教授方式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至多不过是加上多媒体的PPT教学,似乎在形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课堂上,基本上还是老师一个人“满堂灌”式的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口若悬河地讲上四五十分钟,学生被动倾听,偶尔漫不经心地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对所讲述的内容没有预习、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互动,甚至也没有反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简单而沉闷的被动式传输,至于效果如何,却没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几十年来形成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尽管可能有着这样那样不得已的原因,但在方法上确实太过单一,课堂显得过于枯燥沉闷,气氛不够热络,多样性与互动性均显不足,效果也不够理想。

三、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具体哪一个教师或者学生的个别原因,有其本身的复杂性,需要从系统上、整体上着眼改变,当然要想取得最终效果,离开作为直接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以笔者陋见,针对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与变革:

1.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纂上应追求合理化与多样化,在课时安排上应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

如前所述,现阶段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文学史加上作品选,而且以史论为主,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为避免教学实践上“文”与“史”两张皮的现象,应当寻求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而不能再人为割裂,故对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编纂安排应做到全盘谋划,最好能做到浑然一体。在这方面,四川大学曾作了有益的尝试,该校中文系曾在本世纪初推出一套《中国文学》教材(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采取作品选与史论合一的模式,在比例安排上淡化了史论色彩,更注重讲授中国各体文学的特点,注重解读文本与阅读文献资料。全书五卷按照文体分为若干编,每编均有史论式的概说,简明扼要;编下分节,主要内容是主要作家的传略与其作品选读。这种编纂体例强调中国各体文学本身,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学原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希望能有更多高校与专家投身于这种探索与改造,正本清源,编纂出更好、更多的古代文学教材,惠及学人。正如第一部分所述,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除了教材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文学史轻文学作品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乃至于教师,无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只需死记硬背当代人总结的特征与规律,即可就作家地位、艺术成就、学术思潮、流派传承等高谈阔论,应付考试与教学,实际上都是在转售二手知识。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古代文学的课时安排上必须着手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讲授,增加其在古代文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同时,注意帮助和督促学生,使其对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多诵、多读、多品,去真切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体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与华贵的气质,最终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古人创造的这些文化瑰宝,并能终其一生地浸润于其中而受惠无穷。

2.在古代文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上应当力求创新,尽量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授课。

目前,古代文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过于传统,效果不是很好。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不断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新的手段与素材,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及时抓住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机会与条件。首先,在讲授方式上,应当充分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目前在一般高校,多媒体教学均得到普及和使用,深受广大学生与青年教师的欢迎。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人也就是简单地做些PPT课件,在上课时起到提示记忆和节约板书时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掘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潜能。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多媒体资源,把古代文学课程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源,可以把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舞蹈、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朗诵、吟唱、歌曲等能充分宣示表达感情的方式予以呈现,再辅以背诵、情景再现与模拟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情感的投入。其次,在讲授内容上,注意与时代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动。在当代社会,古代文学之所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正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导致人们对古人作品中的客体对象、语言表述乃至情感表达感到隔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多发掘古人作品中与现代生活共通共享的情感、道理与方式,同时,注意历史、地理、物理、自然生物、政治制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注意对原始资料的占有与运用,在讲授中做到融会贯通。在这方面,如易中天、王立群、郦波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授课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笔者在这方面也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模仿与尝试,质量与效果虽比不上上述大家,但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3.改变目前对古代文学的单一考核模式。

现在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考核模式,容易养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的惰性。对此,许多同行都有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当然,采用这一模式与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各学校每一学期都会要求各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授课程提前命题出卷,并统一排版印刷,统一组织考试。学校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自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现在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取消这种期末考试,而是在保留这种方式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笔者考虑,可以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总分数40%左右的比例,将其余分值分配到出勤率、课堂笔记的整理、课堂互动的参与、平时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可以动态反映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项目上。如果采取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课堂上听课的认真程度、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以及平时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能科学规划并长期实行,对于学生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探索开展古代文学的互动式教学。

为改变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机械地单向传输的教授模式,应该积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积极性,注意探索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每一学期的课程中,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二到三个开放性与参与性强的主题,作为互动式教学的内容,将相关教学计划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具体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正反辩论、分组讨论、典型发言、话剧表演、诗词朗诵、学生讲课,等等,内容可以精心适当选择,具体方式可以随机变化。如果班里有古代文学底子较好、实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考虑引导学生模仿古人作品进行创作,与古人和诗,依令填词,代古人回信等。将互动式教学与正常对古人作品的诵习及相关史论的教授相结合,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将古典名篇中优美典雅的语言艺术转为己有,并较好地掌握古人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技巧,将其转化为一种较为实用的技能,最终能以精炼雅致的文笔撰写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各类文章。可以说,如果互动式教学搞得好,可以达到学好古代文学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鼓励学生主讲过自己熟悉的内容或章节,也主持学生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鸡鸣狗盗之出其门”与“士之至与不至”进行过分组讨论,参与讲课、讨论的学生表现都很积极,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欢迎此类活动。对于互动式教学,关键是事先要选择好主题,做好规划,在进行过程中做好引导,控制好时间与节奏,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脱离整体的教学进度。

5.尝试古代文学的实地考察式教学。

现在人们一提起古代文学,似乎就意味着青灯古卷,皓首穷经,坐冷板凳,钻故纸堆。其实古人生活很精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登高而啸,穷路以哭,不平而鸣,言志以歌。只是作为后人,我们在解读他们人生的穷达荣辱和体验他们情感的喜怒哀愁的过程中,将其简单化了。实际上,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又欠缺设身处地的环境和感同身受的经历,人们对古人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对于“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奇观,我们如果只从古人的诗歌和文章中来体验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古人的许多作品常常是对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描述,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千百年过去,我们现在当然不能全部复原古代的生活场景,但如果有条件的话,通过故地重游,感同身受地去体验古人写诗作文时的情感经历,对心灵的的触动常常是深刻而强烈的。正如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所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圣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阳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作为后人,重新登临古人留下名篇遗迹的场所,寻找、体认古人在此所曾经产生与经历过的心绪与情感,在那一刻所能经历的内心感受是相当奇异而深刻的。实地考察式的体验教学,如果能利用把握得当,其所能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当然,囿于条件及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此类实地考察式的教学不可能常态化,只能在班级学生组织旅游时,由教师选择契合的地点、主题与场合因势利导地进行,而且次数不可能太多,作为教师事先也要充分地做好功课。对于这种理想化的教学方式,笔者也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更合理地安排,更充分地利用。

古代文学试题篇8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中学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新科技革命浪潮下,古籍的数字化也在所难免。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关于古籍数字化这一学术性问题,学界已经有大量的论文、专著问世。而专门从中学教学角度来探讨古籍数字化的文章还不多,研究层面尚比较浅薄。本文试从多个方面来阐释古籍数字化在中学语文、历史科目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一、为教师解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许多中学语文、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此时,如能善加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便有取材于《史记》的鸿门宴一文。在这一课的备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项羽为什么要设鸿门宴款待刘邦?项羽为什么没有在鸿门宴杀掉刘邦?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这跟项羽本人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而探究项羽的性格则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项羽的原始资料。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字化产品,输入“项羽”一词即可以搜索出2579条相关条目,输入“项籍”一词可搜索出1223条相关条目,输入“西楚霸王”一词也可搜索出150条相关条目。老师们凭借着快捷地查询方式和浩如烟海的数字化资料,既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对《鸿门宴》一课的理解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二、为课堂教学提供一手的教学资料

在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材料来进行教学,起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等作用。在文言文或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原始史料难以寻找,以致使用的多为转述的二手材料或反复使用没有新意的材料,如能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庞大的古籍数据内容,则这一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例如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大象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的王安石变法一章中,需要拿出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过程与效果。没有详实的史料是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王安石变法,而探讨王安石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正确还是错误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字化产品提供的大量第一手教学资料,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出考试出题提供材料

无论是中学语文还是历史科目的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考试,出题就成为了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古籍数字化产品中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从而为出好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以及历史试卷中的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试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III)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的文言文便节选自《明史・傅传》。题型包括对文中内容的概况与分析以及翻译等,来考察当代中学生的古代汉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又如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篇)其中一选择题中引用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这道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读懂史料。如此种种,史料在中学语文和历史试卷中的运用不胜枚举。这些史料大多取自中国古籍,而数字化时代,老师们对古籍方便快捷地利用,更是提高了出题效率。

四、结语

古籍数字化这一信息技术与文献学的结合体,拥有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资料和便捷的查询技术,可以为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提供大量有用的资料,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搞好中学语文和历史的教学。而且,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古籍的数字化使得他们在互联网上更加方便快捷地阅读电子文献,补充了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以说,古籍数字化在中学语文和历史的教学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对于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和历史学科课程的整合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2]辉.数字化学习和历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 年.硕士论文.

[3]郑永晓.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4).

[4]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8).

[5]刘伟红.中文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意义[J].图书与情报.2009,(4).

[6]严峻.为语文教师构建个人的资料数据库――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高师学报.1998,(3).

上一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下一篇:中秋留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