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12-06 09:04:57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1

孝,是人们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

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他的名字叫父爱。

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父母的关怀就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母的教诲就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程。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shuò]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蕴藏着亲人们对我们的爱,一句句动人的话语洋溢着父母对我们的情。

我们在无微不致的关怀中成长。父母为了我们失去的太多。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但是我们对他们连了解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做了什么。

在家中,我们是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父母为自己忙前忙后;是不是在不高兴时,对他们冷淡,甚至顶撞他们,使他们失落伤心;在学校里是不是对学习敷衍了事,不努力学习,学习不尽人意,是否违反校规校纪,让父母为此伤心担忧;是不是在社会中言谈不当,行为举止无法做到文雅礼貌而是父母受到非议,作为儿女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了。

我们已渐渐长大,父母因为我们操劳,慢慢的老去,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今天,我们在这里,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那么,怎样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呢?感恩父母,绝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这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在家中,多为父母分担家务,与父母聊聊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知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为父母增光添彩,这不就是感恩吗?

在社会中,我们举止端庄,言谈高雅,品德高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赢得邻里们的一致好评,我们,为自己代言,也是为父母代言,这不更是感恩吗?感激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感激父母,给了我们最无私、最伟大的关爱。

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轰轰烈烈的去为他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感恩伴我们进步。孝顺让我们成熟。

千言万语一句话:让我们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吧。感谢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爱我们的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们: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中坚力量。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三行”,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道文化,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上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上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上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上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理解: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只有这五方面全部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战争年代,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广大青少年应具备的广义的“孝与感恩”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提倡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使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传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谢谢!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贤能的人,只有一身倾注着孝与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孝道演讲稿。我作为当代的一名少先队员,理应把在家孝敬父母、关心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在外提高自身人格,弘扬美德作为我的行为之准则,只有让孝德在心中扎根,才能使孝德伴我行。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处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连续四年每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仅有特色地管理着班级,而且能及时、耐心地帮助班上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下学期,班上一位好友对数学不感兴趣,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位同学的现状,我主动与这位同学交谈,共同探讨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多次利用双休日时间到他家帮他复习功课,解决数学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孝道演讲稿。曾经我在作文中写过《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自立》等文章,在日记里也记录到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拾金不昧、维护班集体、与破坏绿化环境的人作斗争、遵守交通规则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我尊敬师长,彬彬有礼,是一个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称赞的“开心天使”。

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常常帮父母做及所能及的家务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记得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常因上夜班或下乡工作,没有很多时间照顾我,从小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我,主动帮助妈妈承担了一些家务事,如洗碗、做卫生、整理衣物等等。我的奶奶生前因骨盆粉碎性骨折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乖巧懂事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帮助妈妈细心照料奶奶,放学回家跟奶奶端茶喂饭、倒屎倒尿。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帮奶奶洗澡时,我亲切地对妈妈说:“妈妈,等你老了的时候,我也会和我的媳妇帮你洗澡。”看到妈妈灿烂的笑容,我也自我陶醉。

在生活上,我从不挑食、不吃零食,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我都要让父母先偿偿。穿着不注重名牌,只讲究整洁。记得有一次,我的祙子破了一个洞,放学回家后,我自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祙子补好,妈妈看到我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直夸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讲孝德是做人之本,讲孝德是爱的传承,讲孝德是对父母、老师、社会的回报。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孝”字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在“尽孝”,“尽爱”的人生目标中,为建设和谐而美好的家园努力奋斗吧!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四

尊敬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我们悠远文化的传承之中,“孝”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孝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我们从出生至生命尽头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和行为。不管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年纪里,我们的心里永远都会存在这样的一种“孝”,还有这样的一种“敬”。这两样东西,成就了我们独特的`文明,也让我们的人文气息更加浓重,为我们的思想建立起一座城堡,以巩固我们在漫长岁月之中的成长。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我生活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之内。爷爷奶奶有四个孩子,而我爸则是最小的那一个。他们四兄弟一直都非常的和睦,所以自从我们小孩子出生起,我就记得我们是一直住在一起的。大家想一想,这么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许多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摩擦,但是我们之间从未有过争吵。因为在我们的平辈之中,懂得互相尊重,面对长辈则是敬重。爷爷奶奶从小教育我们要知恩,懂得感恩。大人们从未说过一句“孝顺”,而“孝顺”这两个字则变成了一种思想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和心中。

孝顺可以从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言语行为中得以传播,即使我没有常常听到这一个词,但是我仍能有这样的一种思想,而这就是行为的力量。而我就是被这样的家庭环境以及行为所影响,让我变成了一个非常重孝,敬长的人。我也相信在座很多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从未提及过“孝”,却一直能够铭记孝,这是我们本身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不管是在我们的家庭之中,还是在学校里,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亲人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而这一份孝心则是我们各自的一种驱动,也是我们学会感恩的根源。于此之外,在学校里我们也应该知道尊师敬长,老师是为我们传授知识的那一个人,是为我们默默奉献的那一盏烛火,我们怎能不去尊重和敬爱呢?所以同学们,“孝亲”是我们本身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敬长”则是我们成长路程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和精神。这都是能够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事情。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大的成就,而是懂得在生活之中去做一个三观端正、品行兼优的人。从此,就让我们一同“孝亲敬长”吧!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五

孝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化。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了,老了,人老了;年轻,年轻,还有年轻人。”一位慈爱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儿子的身体做衣服。“但有多少爱有寸长的草,报三春晖。”"冷酷不一定是英雄,小早川怜子怎么能不是丈夫呢?"。这些名言是教我们孝顺老人,尊敬亲人,从小孝顺父母,爱护亲人。我们几乎是在这些名言的背后长大的。小时候一定要想:长大了一定要对父母亲人好,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很可怕。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悲伤恐怖的消息: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养大,儿子长大后,她觉得母亲碍事,就把母亲赶出了家门。不管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个人住在街上乞讨为生。看完之后很生气:怎么会这样?有这样的儿子总比没有好,简直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这个人的行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华民族向来以孝著称!

当然,世界上不缺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欣慰很多。

孙彭梅,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千千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山东人,仅仅是因为她的孝心。她刚嫁给丈夫时,他经常生病,无法照顾自己。婆婆年纪大了。从此,家里所有的'负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每次她完成农活,她都很快回家。她知道年迈的婆婆会很担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无怨无悔地照顾年迈的婆婆和生病的丈夫,撑起一个风雨无阻的家。现在,她照顾婆婆很好,丈夫的病情也有所好转。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美丽的微笑。谁能不被这笑容和这孝顺感动?

孝顺老人,爱老人,要代代相传,美与爱,要代代相传。在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力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比如,帮他们多做家务,打他们的背,揉他们的肩膀,不要让他们担心……这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

孝亲敬老,用实际行动去继承,继承美与爱,继承这个伟大的传统民族文化,唤起大家的孝心!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2

1、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2、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首孝弟,次谨信。

4、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

5、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6、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8、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9、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1、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12、父亲健在的时候,不知有父亲的可贵。

1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4、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

15、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16、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8、你若想了解女儿,只要看她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19、意,面带欢笑。

20、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

21、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2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第一》

26、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7、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29、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3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31、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33、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34、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3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拉法格

36、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3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38、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39、父母惟其疾之忧。

40、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4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42、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3、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4、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狄更斯

45、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46、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华考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7、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48、不记当初娘养我,但看今朝自养儿。

49、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50、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51、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52、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53、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54、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5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5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57、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58、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59、儿子娶妻后就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女儿终身都是自己的女儿。

60、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61、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62、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

63、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64、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65、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66、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6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68、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69、一个男孩比十二个女孩增添的麻烦还多。

70、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7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73、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75、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7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礼记》

7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孟郊

7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9、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8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亚米契斯

81、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8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83、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84、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85、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西塞罗

86、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87、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88、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89、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9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9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92、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

93、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94、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95、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9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97、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98、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99、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3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12、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13、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1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15、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16、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17、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18、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9、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20、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2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22、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23、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4、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8、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9、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31、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32、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33、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3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3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8、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

39、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40、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41、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42、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4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44、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45、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46、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西塞罗

47、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弟子规》

48、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49、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孔丘

50、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51、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52、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5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5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55、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56、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57、长幼有序。——孟子()

5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9、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60、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6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62、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63、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64、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6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6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67、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4

主题词:家庭美德 孝敬 尊老 儒家伦理  

对于现代家庭关系问题的讨论,笔墨日益集中于夫妻双方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家庭中子女越来越少地关注对父母的赡养与孝敬问题?易言之,传统社会中浓厚的孝亲观念在现代家庭中还处于何种地位、起着多大的作用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当代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

调查是在烟台开发区的一个居民小区中进行的。由于地处开发区,集中了许多年轻的和中年的夫妇,与地处开发区的特点有关,这里聚集的年轻人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文化素质。我们的访谈对象集中于那些与儿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了解他们对儿女的孝亲观念的看法。这些回答似乎反映了某一年龄段(25--35岁)、某一文化层次(大专以上学历)的城市青年(或中年)人对孝亲问题的态度。

在谈及儿女对父母是否“孝敬”的问题时,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然而,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们听来,都带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无奈。在他们看来,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儿女的照顾,就很满足了。而这种满足似乎来自于与那些歧视打骂父母、吃父母的、要父母的、拿父母的儿女的对比。从他们的谈话中还得知,对于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等家务,他们也都心甘情愿地承担了,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能干活的时候,不要成为子女的包袱。至于象子女不高兴了,说话时不在乎父母的感受、甚至带有训斥的口吻等情况,他们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接受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于与孙子、外孙的感情交流,而来自于儿女的却很少。儿女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应该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而把孝仅仅理解为赡养父母。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孝”的理解相距甚远。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后世的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作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孝”的含义、内容以及各种具体要求。 

i.

孝道为什么这样为古人所重视呢?

在儒家思想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讲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等。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个字绝对不能疏忽。理解了这个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这个观念,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在外国,中国人还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外国人不理解,问: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祖先,认都不认得,还祭祀他们干什么?但是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中国人祭祀祖先,这个情存的深厚!远祖不忘,对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从纵的方面讲孝的教育,从横的方面,则讲兄弟之间的悌,又把它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可见,孝悌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就自然会井然有序了。

推行孝道责任重大的是老师。因此,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这在古礼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在《礼记》中记载,男子20岁行冠礼。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亲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称他的字,甚至连皇帝也是如此,都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敬。只有父母一生都可以称他的名,还有就是老师也可以称他的名。可见,老师与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丧三年。皇帝接见老师,也要降阶,不能以君臣之礼接见,而必须以宾主之礼接见,即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可见,儒家对师道尊严是何等的重视,把孝道和师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儒家讲的孝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如果自己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例如,到学校读书,功课不好,让母亲担忧,就是不孝;不敬老师,和同学不能相处,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蹋进社会,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尽心尽力,让父母担忧,是不孝;对长官不尽忠,是不孝,与同僚不能合作,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因此,《论语》上讲:孝就是能够做到“父母惟其疾是忧”,即父母仅为其疾病担忧,而完全不必为任何其它事情担忧。可见,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就几乎是一个完人了。因此,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ii.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仍有可供借鉴的内容。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赡养父母。早在《尚书·酒诰》中就提出了“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臣民之所以努力种植各种谷物,是为了事奉他们的父兄。农功既毕,牵着牛车将谷物运到远处去贸易,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这里就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诗经》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

第二,尊敬父母。一般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针对这种看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养犬马而言,也是“养”,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法区别了。《礼记·祭义》上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所以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事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食让父兄先吃,这样做就能称得上是孝了吗?对父母和颜悦色,尤其要表现在当父母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发火:“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委婉的劝说,操劳而没有怨言。可见,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因此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第三,“尊老”。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称得上是“孝”,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孝”子,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难名副其实了。一些在古人看来是孝敬父母的起码要求和必备礼节,在现代许多年轻人眼中无异于“天方夜谭”。实地访谈的结果表明,要使儿女总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愉色婉容”,已经很难做到了。至于子女偶尔不高兴向父母发点脾气,在一些家庭中已成为“家常便饭”。而这些老人却只是默默忍受了,总觉得比起那些“不肖”子孙而言,自己的儿女已经做得不错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亲观念尚且如此,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农村子女对待老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对这一点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但翻开反映老农生活的报刊杂志,亲生儿女(儿媳)打爹骂娘、遗弃侮辱父母、视父母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随处可见,许多老人凄凉悲苦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令人目不忍睹。这与中国儒家伦理历来倡导的养亲、尊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iii.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影响中国人上千年的孝亲观念的衰退呢?

其一,对传统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视了传统孝亲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们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与危害。不可否认,传统孝亲观念是在重视阅历和经验的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受到宗法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有许多愚忠愚孝的内容和阻碍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等等。但是,应当明确的是,这些消极的因素并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同时,对儒家经典中的这些论述,也不能作断章取义的曲解。由于一些人对传统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当代社会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

其二,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养亲敬亲的义务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意识急剧膨胀,自我表现中心,自私自利。例如有些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老人只有消费,没有生产,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敬老观念日渐淡薄,甚至骨肉至亲,也不喜欢家中有随时需要照顾的老人同住。只有极少数需要老妈妈帮忙看家、煮饭、洗衣服、带孩子的,才愿意与老人同住。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钱,不构成子女的负担,儿女才乐意与他们同住,亲自奉养。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即妻子与儿女,没有父母,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扶助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这不但破坏了家庭的友爱和睦,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极大困难,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敬老传统。就这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儒家的“必养且敬”的孝子标准简化为“必养”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打爹骂娘、不顾父母之养等“大逆不道”的现象时,那些尚能赡养父母的人就成为“孝子”。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能够受到子女赡养照顾的老人们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情了。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是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动和教育的脱节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力弘扬传统孝德尤为重要。弘扬传统孝德,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对曾经扮演过封建道德的孝亲观念能否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上起到积极作用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iv.

那么,在当代中国弘扬传统孝亲美德的根据和价值在哪里呢?

从道德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根植于民族的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弃糟取精。尽管传统道德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的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内容。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美德,一方面有利于维系人类的种族繁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其客观物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和睦亲情,维系人类家庭,是血缘亲情的自然表现,具有主观心理的根据。又如传统孝道中的敬亲、尊老美德,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可见,弘扬敬亲、尊老美德,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因此,孔子有“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的说法,《孝经》上也有“长幼顺故上下治”的说法。可见,孝亲观念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可见,传统孝亲美德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孝”的观念和行为中有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诸多合理成分。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某种缺点就对它完全否定。对于这一点,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谈到:“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谈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的多”,“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民族主义》第六讲)。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受儒家文化深刻熏陶的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儒家孝道的积极方面,才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大量出现的不养老、不敬老现象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孙中山先生的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总之,基于他国的经验和中国的现状,对儒家传统孝亲观念进行全面的剖析和鉴别,吸取其中有价值的合理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的美德,在全社会提倡养亲、尊亲、敬老的社会风气,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处境、稳定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等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5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之中占第一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还应该关心其他年幼的孩子。

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黄香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去孝顺自己的父母,所以说,敬老爱老并非一个传说,你必须用真诚去充实它。

着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老人的生活不应是黯淡的,更多的应富含生的气息与爱的欢笑。老一辈革命家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伟大主席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拗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名人尚且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年迈的亲人做些什么呢?着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老人的生活不应是黯淡的,更多的应富含生的气息与爱的欢笑。老一辈革命家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伟大主席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拗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名人尚且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年迈的亲人做些什么呢?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敬老爱老,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老、敬老的主题也在进一步升华,让我们伸出双手,送出真心,让敬老爱老成为一种风尚。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6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称“老人节”,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我国故自1989年起把这一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一提起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禁想起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及苏州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敬老,助推了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充分显示出国家从法律层面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老龄事业的关注。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二十四孝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养老、敬老方面曾涌现过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黄香,彩衣娱亲的老莱子,舍身护父的潘综,锅巴奉母的陈遗……

毛泽东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并向大家敬酒,有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一时传为佳话。

有关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的变革,“空巢老人”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城市空巢家庭基本达到了50%。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应该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希望那些还有机会在双亲面前尽孝的子女,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用心去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我们的孝心吧。

父母,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需要。

老人,为社会奉献一生,为家庭付出全部,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宝库,他们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返璞归真,依然会感受到老人家们传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会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内蕴的品质和理念是不能放弃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魂,经由老人们,再经由我们,一代一代传承。引导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导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孝敬父母是人之常情,就连再高贵的人也知道孝敬父母,家有老人是福,是宝。当父母健在时,多去孝敬、关心、体谅他们,是福气。如果父母不在了,想去孝敬,就没那机会了,那才是遗憾。关爱老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敬老、爱老的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我们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应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绝不能去虐待老人。

有条件的要经常回家看看,不要让父母孤单;做些可口的饭菜,多抽空陪陪老人;经常问暖嘘寒,多和父母交谈,不要嫌老人啰嗦麻烦。父母恩重如山,尽孝应趁当时。希望整个社会都能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

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才是做人的根本。不仅要在经济上赡养老人,而且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要善于理解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亲和的态度与老人相处,对老人的偏执言行进行委婉疏导,不能伤害老人自尊心,不能表露厌烦情绪,更不能顶撞;不能存有“长病无孝子”之心,要有终身回报之意,使老人颐养天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让我们献出全部的爱心与孝心,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世界处处充满阳光,充满爱!

大同煤矿集团大同地煤青磁窑煤矿财务部王瑞平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7

关键词:孝道教育;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奉献;缺失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04-06

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许多民族的文化传承,都有尽孝的动人故事和名言警句,都崇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成才先成人,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人生重要的品德素养之一,而且是其他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石。一个人若能做到孝敬,也就是具备了基本的道德修养。

一、当代学生孝道现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往今来,子女是否孝敬父母是衡量其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通过笔者的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孝道现状不容乐观。

温州电视台曾报道:乐清一位老太太膝下有四子,个个住高楼大厦,而她却无立锥之地,不堪承受痛苦而自缢身亡;《温州晚报》也曾刊登过一则报道:四川老人郝某,为了独生女儿贺某考上大学,四处借钱,供其上学,只盼她在学成就业后能还钱,结果已成为教师的女儿却认为,自己“收留”母亲是个“累赘”,便逐渐疏远直至不管,母亲被迫当乞丐。……天能盖地,地能容人,可就有不肖子女容不得父母。

再看看青少年学生又有几多“孝”呢?

金华徐某弑母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重点。对于悲剧产生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责任在家长,有的认为责任在社会;有的认为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堪承受;有的认为是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则强调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等等。这些方面固然可以成为徐某弑母的原因。但缺乏爱心与对父母起码的孝敬,应该成其“从容不迫”地击母致死,又“镇定自若”地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

据《新民晚报》载,日本某青少年研究所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其对象是日本15所中学130名高中生、美国13所中学的1052名高中生、中国大陆21所中学的1220名高中生。问卷中问到:“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结果日本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前十位最尊敬的人中竟没有养育他们的父母双亲。1994年中考,江西省作文题为“我想有个XX的家”。命题者本意想引发学生的心声,但没料到事与愿违,学生们面对现实中并不富裕又不安宁的家大发牢骚。更有甚者,湖南省有位13岁的中学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沉睡的父亲。在接受审讯时他说:“这是他(父亲)批评我、骂我的报应。”近年来,在校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动辄轻生,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更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不孝。

2011年,笔者在我校2008届600多学生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发人深省:有68.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对生养了自己的父母的生日,有57.1%的学生在答卷中表示不清楚,其中有28.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有44.5%的同学偶尔会为含辛茹苦的父母盛饭,另外有39.6%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为父母盛过饭。更令人遗憾的是,被调查者中竟然有68.7%的同学不知道父母爱吃的是什么。如果父母突然下岗或者失去工作,同学们会做何反应?有27.6%的同学表示无所谓,照常过自己的生活。令人不安的是,有10.9%的同学会抱怨或者埋怨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学生平时与父母长辈说话的态度怎样?选择态度一般甚至态度生硬的占了总数的73.7%。今年国庆节放假时,有63.4%的同学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同学或者同龄朋友。有46.5%的同学经常觉得父母说话太多。有74.2%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在家里做家务。有46.3%的同学偶尔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有35.9%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与父母分享过自己的感受。

显而易见,上述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敬父母的教育已经缺失,致使学生对这一重要的伦理道德已感陌生,甚至产生了可怕的后果。

基于此:重孝道,倡孝行,尽孝心,已刻不容缓,提倡孝敬教育已是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孝”意识缺失的原因浅析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重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千万万龙的传人奉行了数千年。然而,在社会进步的今天,孝道却被一些学子所淡忘,这样局面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社会的负面影响

首先,长时期的极左运动,不断鼓吹人整人。鼓吹“亲不亲,阶级线上分”,鼓吹“儿子要敢于造老子的反”,鼓励揭发批判老子的儿子。“”运动把造父母的反推向了极限,如果不是“造反派”,那就是亲爹、亲娘也得斗争,也得批判。七斗八斗,斗得父子母女之间都伤了感情。

进入新时期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观念,父母儿女之间的感情和传统美德,并不是宣布极左运动结束就可以很快恢复正常。更何况,运动结束以后,我们还没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进行过全社会规模的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动,以正世风。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反封建,破除迷信,摧毁剥削压迫制度,否定“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的同时,我们也片面强调全盘否定,把“孝”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道德作为封建毒素一律加以批判鞭挞。应当承认,在传统孝道中存在着需要批判和剔除的封建糟粕。但不能将婴儿与洗澡水一同泼掉。传统孝道中的一些精华不应该连同糟粕一起被否定。

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迅速发展,西风东渐,新鲜空气进来了,“蚊子”、“苍蝇”一起飞。其社会思潮必然会受到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我们曾一度过于专注经济建设,忽视对良好传统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发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潜滋暗长,社会上一些年轻人婚前靠父母供养,结婚靠父母操办,婚后有了孩子仍靠父母伺候。待到父母到了“垂垂老矣”之日,竟惨遭子女虐待或遗弃的事屡见不鲜。儿女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现象时有所闻。诸如此类现象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污染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孝道教育观念淡薄

1.教育思想片面:一些党政机关,行政部门虽然也承认德育应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但具体评估一所学校时,又往往以升学率为依据,社会评估更是如此。这种评估标准必然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一来,领导和教师必然把全部精力放在提高升学率上,从而放松了德育,排挤了德育,更不提孝道教育。

2.教育缺乏孝道内容:目前不少学校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孝道教育排斥在外,平时只注重政治教育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时,不看对象.内容笼统,不分层次。

3.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过程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平时,开一次座谈会,看一部电影,做一件好事,发一纸制度等。

故此,学校教育工作不重视,力度不够,措施不力,形式呆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青少年的孝道观念。

笔者记得,前不久一家报纸报道:一位母亲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准备一些粽子和一些鸡蛋,千里迢迢,去大学看望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到校门口,这位女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妈妈一身破旧(但整洁)的衣着,就将含辛茹苦把自己喂养成人的亲娘拒之于大学门外。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宋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然而,在校园里发生的这件事情,却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被一代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出现这种事情,自然会有人要举起道德批判的利剑,对这名大学生口诛笔伐。然而,将亲娘拒之门外,这在常人眼里已属忤逆不孝,何况还是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名大学生在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面前表现出这般绝情寡义,其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以想象,在这名大学生看来,母亲一身破旧的衣着,在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都市人面前已经是十足的老土,一篮粽子比起肯德基、麦当劳来更是土的掉渣,这些都会被人笑话,影响自己的脸面。谁会笑话?当然是指校园里那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学友、老师们。至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名大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博爱气氛的环境中,校园里洋溢着不以贫穷为耻,不以财富取人,对每个人的人格不分贫富贵贱都给予应有尊重的良好风气,在这样一种氛围的熏陶下,这名大学生还会不会对自己的母亲显得如此冷漠无情?

遗憾的是,理想的鸡蛋往往经不起现实这块石头的碰撞。在当下的大学校园,教育的功利色彩自上而下几乎无处不在。母亲不因家贫而不为,省吃简用,想方设法将儿女送进大学,是希望她们将来能够反哺家庭,回报社会,成为一个孝敬父母的有用之才。学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启迪心智、培育人才、教化人心的场所,如果大学生在走进校园后变的嫌贫爱富,不认穷母,这是母亲的不幸,又何尝不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呢?

(三)家庭教育失误

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堪称世界第一。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搞攀比:你让孩子喝“娃哈哈”,我给孩子喝“太阳神”;你给孩子吃“中华鳖精”,我给孩子吃“脑白金”!有的孩子十五六岁了,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家长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疲,觉得那是爱孩子。似乎给孩子吃名牌,穿名牌就能培养出名牌孩子。

许多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百般受呵护,教育上享宽松,生活上受溺爱,需求上尽满足,形成了妄自尊大的个人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促成了他们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霸气,养成了他们坐享其成、爱发脾气、不愿听父母话语、不体贴父母的品性。还因为近年来世人往往把一些事情弄颠倒了。老子关照子女,从吃喝拉撒,入托上学,到谋职婚嫁,带养孙辈,可谓殚精竭虑,“孝顺”至极。正如一位老学者言,“孝子”本身是名词,如今变动词啦!据一些医院反映,如今小儿就诊,总见几代人簇拥;老人看病,却孤家寡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许多方面都对孩子们影响极大。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对自己却关心不够;有的父母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天天搓麻将,打牌,回家后只是惯例一问:“作业写好了没?”大人的漠视无形中也养成了孩子对完成作业的淡化;当有些仅存感恩之心的孩子在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侯,父母们回应的往往是:“你把书读好就行了”、“这是爸爸妈妈应该做的”……这样的言语在一点点地抹杀孩子的孝敬之心。甚至一些父母还总与自己的孩子做交易:“这次考试你要能得一百,就给你买台电脑。”“你要在这次比赛中获奖,爸爸就奖励你一百元!”……父母的言行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孝道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就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就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了。对此,我们是该反省,还是该充耳不闻、习以为常?

(四)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他们缺失孝敬父母的意识

依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青少年会有一个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常以“小大人”自居。当受到成人,比如父母的否定后,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如果在这个敏感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的引导不足,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走向错误的发展轨迹。当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时,父母已经被关在子女的心门之外,很难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许多家长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使自尊心极强的子女感到压抑和窒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疏远,很难与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没有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甚至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

另外,一些深受极左思想影响的中年人,还认为孝敬父母是“封建流毒”,他们对自己父母采取不孝不敬态度,他们下一代自然效法,对他们也采取不孝不敬的态度。家长对长辈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古人云:孝于亲则子孝。大人的言行忤逆,孩子会耳濡目染。真所谓“馋猫蹲灶台,一代看一代”。

三、孝道教育实施途径的探索

孝道与孝行,都不是人自发产生的,而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孝经》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学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加强孝敬教育。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孝育”的实验中,探索了一些操作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1.全面宣传,全员发动。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为了孝心教育的顺利实施,我们首先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人手,对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把孝道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召开教师、家长、学生三个层面的动员会,就学校开展孝心教育的意义、措施、奖励办法和开设孝敬课、设置孝敬日、开展“孝文化节”活动向大家作了介绍,成立由上级有关领导和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为顾问、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孝心工程领导小组,提议建立学生“奖孝基金”。全校教师和许多学生家长纷纷响应,短短一星期内,筹措到由社会、家长和老干部捐助的奖孝基金五万多元,用来奖励每年评比出来的学校十佳孝星和班级孝星。许多家长这样说:“尽管我们夫妻都是工薪阶层,经济不宽裕,但开展孝心教育是造福千家万户的事,我们支持,这钱,我们愿捐,而且捐得情愿,捐得心甘。”

在孝敬教育中,我们还应该重视新闻媒介的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应大力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刊登一些有关孝道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农村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在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新家庭”时,应更加突出“孝敬”条件。同时学校广播站可以增设“孝道教育”的广播专栏,大力宣传孝敬教育。也可以通过“父母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和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孝道教育。各科教师在教育中也应适当地渗透一些孝道教育内容,从而使孝道深入学生心中。

2.开展活动,强化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为使“孝敬”课上习得的“孝德”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孝”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强化每周的孝心习惯教育的基础上,还确定了“孝敬日”,把每周日、学生父母的生日、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作为全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每位学生用劳动向父母、长辈献一份孝心,表一份爱意。学校还通过开展知心家庭学校、制作“家庭生日卡”、“给父母过生日”和亲子乐园等活动,沟通家长和子女的亲情,使孩子和家长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在知心家庭学校之中,我们引导家长和孩子开展同写知心家信、同读好书好报、同诵中华美文、同做环保益事、同做孝敬标兵、同练强健体魄活动。制作“家庭生日卡”活动,通过问、写、记、做、想、搞、评七步曲展开。“问一问”就是每人了解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生日、岁数、属相;“写一写”就是把了解到的情况写在纸上;“记一记”就是把生日时间记在心里;“做一做”就是人人动手制作“家庭生日卡”,上面写上全家人的情况,周围画上精美的图案;“想一想”就是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给长辈过个好生日的金点子;“搞一搞”,就是通过搞生日祝福活动把金点子变成现实;“评一评”就是家长和老师根据学生活动的表现情况一起评评“十佳小孝星”。七步曲活动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许多家长帮着孩子想办法、动脑筋,一起组织活动,孩子成了沟通父母和长辈之间的桥梁,无形之中大人也受到了教育。

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孝文化节,邀请德育专家作中华传统美德讲座,开展“孝敬故事比赛”、“孝敬演讲比赛”、“孝敬征文展”、“孝敬小报展”、“孝敬技能比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推进孝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设置课程,指导实践。为使孝心教育能够深入、持久、规范地运作,学校向全校学生和家长发了倡议书,规定设置每周一节的晨会课为“孝敬课”活动课程,并组织编制《孝心教育大纲》,对孝心习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教学要求及各学年教学的具体内容均作明确的规定,使孝心习惯教育有纲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孝心习惯教育的方向性,增强了孝心习惯教育的目标性。

同时,要求全体班主任人人动手编制孝敬课教材,设计孝敬课教案。在评选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孝敬课教案整理、汇编成册。这一教案册体现了层次性,低年级段从具体的孝敬父母行为着眼,中年级段把家庭孝敬活动与尊敬他人、服务社会相结合,高年级段把孝敬父母与爱党、爱祖国活动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大纲》、教材、教案集的陆续出台,使孝心教育逐步走上了课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挖掘典型,树立榜样。心理学家认为,客体的可接近性,容易引起少年青少年的模仿。为了增强榜样示范的效果,在孝心教育过程中,老师们十分注重树立身边的典型,在平常的小事中,充分挖掘和发现学生的变化和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激励。每月初,学校向每位学生家长印发《孝敬日家长评分表》,月底由家长、邻里签署意见后送回学校,教师从中了解和掌握学生孝敬日的活动情况,并为评比、表彰班校两级的“孝星”积累第一手资料。每年“六一”节,全校召开表彰大会,表彰校级“十佳孝星”和班级孝星。“十佳孝星”的感人事迹还被编入《孝心教育文萃》一书,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道德的发展与青少年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因而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有效地加强他们的道德建设,培养他们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第一,父母不仅要注重子女智力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第二,父母需要具备正确的教养方式。众多研究文献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和谐、健康、幸福的成长及和谐人格的养成,也容易感受父母的爱和回报父母所给予的爱,养成孝敬父母的意识。第三,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子女才会从内心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第四,父母需作好表率,以行动感染子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不良行为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本来就薄弱的孝敬教育的效果。试想,一个自己都不孝顺父母的家长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的子女呢?第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具备“索爱”意识,让子女意识到,除了接受父母的爱以外,更需要回报父母的爱。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联网”,内外结合,共同进行孝道教育。

目前,因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忽视对孩子生活的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促使孩子坐享其成,甚至导致孩子养成任性、骄横等恶习,给实施孝道教育带来一些难题,大大降低了学校孝道教育的效果。为此,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坚持把孝道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委会”,设立奖“孝”基金,树立榜样,表彰先进,督促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影响。

父慈子孝,子孝父心宽,家庭才和谐安宁。孩子孝敬父母,才会去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有了千千万万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孝敬父母的教育需要发挥社会的价值引导作用,社会环境领域对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第一,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启发学生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最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比较突出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如《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发挥了媒体应有的教育作用;“一个小朋友看见自己的妈妈给奶奶洗脚后,自己也端水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都是非常好的孝敬感恩父母宣传片;而南京大学校园内的“给辛酸父亲的一封信”则发挥了报刊杂志的宣传作用。第二,在生活中也应该创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和社会风气,如提倡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母亲节的时候问候父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第三,社区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应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以体验父母工作的辛酸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的整合力量,发挥整合效力强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据《光明日报》报道,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在银川市人民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以“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孝敬父母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让孝敬父母的思想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家长、学校、社会应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树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培养学生浓厚的孝敬感恩意识,不仅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帮助自己的所有人。缺乏孝敬感恩父母意识的人,是很难有报效祖国的想法的,只有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有言:“对老人不好的人不可交,对自己的老人不孝敬,对朋友也不会好。”俗话也说:“百善孝为先”。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做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好,动不动就对父母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能指望他对同志对人民好吗?如果连自己朝夕生活的家都不爱,能指望他爱家乡爱祖国吗?孝是爱心的传递,也是培养爱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点,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实验中学,一进门便是“要爱你的妈妈”六个大字。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孝亲敬老的名言篇8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引以自毫的传统美德。古代流传久远的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孝亲事亲的真挚情感,这种美德应予继承和光大。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在于:一班人在家如果能孝顺父母,那么到了社会以后,就会尊敬和关心一切年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道德,并能与人为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漠不关心,都不爱,那么,很难指望他将来到社会上去关心别人,去爱祖国。一个人懂得孝敬父母,这是他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而孝敬父母又可以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顺从之意、敬爱之心和侍奉供养之行。“‘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著名散文家毕淑敏曾感言,但现在又有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感叹: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都快被宠坏了!是啊,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这就直接导致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心安理得的认为别人对他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懂得要去关心别人,更谈不上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我们在作文活动别注意对学生的孝心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学生谨身节用,懂得体贴父母

一些初中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电视广告上最新推出什么,他们就攀比着吃喝什么,什么最流行,他们就穿什么;什么最高档,他们便用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为自己买面子,给同学点歌,庆贺生日pary……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只得勒紧裤带,那些亏损企业提前下岗的学生父母更是苦不堪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先是布置学生开展下一次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让班级干部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论节俭的警句和名人故事,接着,请部分家长给老师写信——亮家底、讲苦衷、提希望。有位语文老师举行了一次有学生家长、兄弟班学生代表共同参加的报告会,同学们在听了一名亏损企业下岗职工讲他为了使读初中的儿子不在同学们面前“掉碴儿”而节衣缩食的事例后,一个个惭愧地流下了眼泪。报告会之后,这个班向全校学生提出了“生活节俭,不向父母提出过份要求”的倡议,同学们纷纷自觉执行,在全校引起强烈的反响。

二、引导学生仿效榜样,学会尊敬父母

“敬”是“孝”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大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父母,不仅要“养”,更要“敬”,否则与犬马无异。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家访时,一个因患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的家长曾声泪俱下他讲述了她的孩子张×嫌她在邻居面前丢人现眼,经常在家摔盘子、砸碗,甚至为出窝囊气而对母亲拳打脚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有意识地安排张×担任“纪念母亲节专刊”的编辑,让他在课外时间接集一组名人孝亲的故事,这一期班刊摘登了房玄龄为继母尽孝、亲手为病母洗尿布等古今名人孝亲敬母的故事。在母亲节这一天,我们又让同学们每人讲一个在家“孝”、“敬”父母的实例,再由班干部对他们“孝”、“敬”的言行作出评价。一次次地“旁敲侧击”,对张×触动很大。与此同时,我们还让班上几个勤快的女生星期天轮流到张×家为他母亲洗衣裤、床单,打扫卫生。第二学期,我们再次家访时,张×的母亲拉着我的手夸她儿子“变了,变得像换了个人似的。”

三、激励学生多做家务,学会关心父母

古人云:情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现在的父母为了子女更专心于学业上的竞争、包揽了一切家务,以至于大多数中学生“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弱,有些学生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却很少关心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为了促使学生将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转变为关心父母的道德行为,让“孝”与“敬”能真正落后到实处,我们设计了一份学生在家操行“一日规”,其中包括每天早起必须自己叠被,自己收拾房间,自己烧早餐。还有必须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和内衣裤。实行“双休日”后,又制定了“双休日家务劳动安排表”。内容包括帮父母买菜,打扫家庭卫生。暑假里我精心设计了假期作文题,如《我给妈妈当帮手》、《我学会了……》、《今天,自己也露一手》。目的在于让学生写自己亲手做的事、亲身经历与感受。新学期开学时,一些家长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变得懂事了,在家里没事找事干,有事抢着干。

四、抓住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记得有一次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正好也离母亲节不远了。当时我就想:何不利用此次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教育呢?想到就做,在接下来的一次作文活动中,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淡的生活中体会到父母深沉无私的爱,我们让他们说说“父母为我做了什么”。同学们一个发言踊跃,有的说,妈妈每天为我洗衣做饭;有的说,爸爸每天送我上学;有的说,下雨天妈妈为我送伞;有的说,生病时爸爸背我上医院等等。我又想起不久前有两位学生求我在所奖的本子上写上“奖励十元”字样,目的是回去向爸妈请功,并乖乖掏钱给他们,当时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气。此时我把这件事提出来讨论,同时请同学们说说“我为父母做过什么”。通过举例比较,同学们不由叹息,深感惭愧:几年来,父母每时每刻都在照顾我们,他们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啦!不为名不言利。是啊!父母恩情似海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上一篇:处分决定书范文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