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斯塔特范文

时间:2023-11-17 07:26:07

哈尔斯塔特篇1

【关键词】哈特曼 伊斯兰教经典 回疆

宗教经典在宗教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宗教理念的载体,同时也是传播宗教思想工具和进行宗教教育的教本。研究历史上某一地区宗教经典的流行情况,对于研究该地区宗教发展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外文献资料,对德国东方学家马丁·哈特曼(Martin Hartmann)记载的清代回疆穆斯林社会的伊斯兰教经典进行考释,希望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宗教文化。

清代回疆穆斯林社会使用伊斯兰教经典的情况,汉文史料几无记载,只是在论及维吾尔社会处理民间纠纷时谈到宗教职业者――“阿珲”和“经”,如苏尔德纂修、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新疆回部志》中载,“回人虽有刑法然无律例,惟听阿珲看经论定,伯克及犯者无不服。”[1]“有刑无律”是指回疆穆斯林社会有处罚的办法,没有专门的刑事法典,所谓“看经论定”即是指依据宗教经典断案。晚清诗人萧雄有诗描述回疆刑政曰:“约法何曾六尺拘,全凭贝叶当刑书,纵残肢体人无怨,判断多从众论余。”[2]古代印度人用贝树叶写经,故称佛经为为贝叶,此指穆斯林判案依据的伊斯兰教经典。

对回疆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经典使用情况记载最详细者,是德国东方学家马丁·哈特曼(Martin Hartmann),他曾在清末对回疆伊斯兰教社会所使用的宗教经典作过调查,在其所著《中国新疆——历史、行政、宗教和经济》[3]一书中留下了相关记载。

哈特曼调查的经典目录对于研究清代回疆穆斯林社会的宗教状况以及维吾尔等边疆穆斯林和回族等内的穆斯林之间的宗教联系,极其重要,因而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日本学者佐口透对这份调查进行了研究,1950年发表《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4]一文,1963年在其所著《18— 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5]一书中又有转引。哈特曼汇集的回疆伊斯兰教经典也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学者陈国光曾专门著文对哈特曼的经典加以考释[6],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七章《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典籍》结语中也附录了哈特曼的经典目录[7],特别是陈国光先生对哈特曼经典目录的考订文字,对于认识回疆穆斯林社会的宗教状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笔者1996年在南京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时,留意过哈特曼的经典目录,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过一些考释[8],当时笔者限于研究条件,未能觅得哈特曼德文原著及佐口透日文原著,只能根据佐口透《18— 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中文版对这些经典名称进行考订,笔者发现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大多也是利用汉文译本作为考订基础的。

佐口透《18— 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中文版中涉及哈特曼经典的这段译文如下:

根据哈特曼的说法,喀什噶尔的毛拉们使用的经典是:

《卡孜拜扎威的塔夫斯日》(解说);《伊里米·匹克核》(教学法);《萨尔甫》(阿拉伯语 变化法);《和卓阿比孜》(朗读者);麦期乃威·毛拉纳·卢米的《麦斯乃威·谢里甫》, 《热夏哈特》;穆罕默德·麦苏木的《麦克吐巴特·谢里甫》;米西卡特·谢里甫的《哈迪 斯(圣训)集》,《伊达耶》(法学书),《穆黑塔萨尔·威卡耶》,《夏尔黑·威卡耶》,《 乌苏里·匹克核》(法学方法论);《塔西威德》,《谢日·毛拉》,《卡瓦伊迪》分册1、 《谢日甫》,2、《毛孜》,3、《赞加尼》,4、《阿瓦米里》,5、《塔萨鲁帕特》,6、 《哈拉卡提·伊拉比》。

根据他的调查,叶尔羌地区使用的阿拉伯语经典有:

《满提克》(逻辑),《奈赛非的阿卡伊德》(教义学),《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乌苏里·匹克核》(教学方法论),《夏特姆》,《塔夫斯日( 解说)克比日》

此外,波斯经典有:

《克夏甫》(古兰经注解),《麦斯乃威·谢里甫》,《谢伊赫·拉巴尼的麦克吐巴特》,《加米的纳帕哈提》。[9]

根据汉文译文进行研究会存在一些问题:一、佐口透原书中提到这些经典时说,是“按照哈特曼的德语音译原样引用的”,中译本在翻译这份目录时,它只采用了汉文音译,未附德语音译,这种翻译方法会影响学术研究,虽然翻译中细微的差错不难纠正,如将“麦斯乃威(Mesnewi)”误作“麦斯乃威”,而中译本在翻译中出现的其他一些错误,由于没有德语原文作为参照,使用者就无法辨别。

二、或许是由于译者的粗心,有将两本书合并成为一本书者,以至于研究者无法弄清经典究竟是些什么书。如《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在佐口透的著述中曾写为:“……Schemsiye,Ettehdib Elmantiqiのㄆフシル、……”[10],可见,《夏木斯亚》(Schemsiye)和《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Ettehdib Elmantiqiの〩フシル)应该是两本念书,决不像中文译者所想的那样,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是一个人名,即《满提克》的作者。

三、译名用字不审慎,加上没有德文转写作为参照,增加了考释的难度。例如,哈特曼德文原著中提到一本伊斯兰教经典,书名是Chatm,佐口透将其加了星号,指出,这一经典在内地回族穆斯林社会中也同样使用。由于中译本将其音译成《夏特姆》,陈国光先生只是存目,未指明这本经典是什么,笔者在撰写博士论文时不清楚《夏特姆》是什么,回族社会对应的经典习惯上怎样汉译。但是当笔者看到日文和德文原著中的Chatm时,马上想到该经典回族社会习惯译成《孩听》或《亥提》,实际上就是节译的《古兰经》。

再如,Usul al-fiqh一书,汉文本译作《乌苏里·匹克核》,译音“里”和“匹”不准确,笔者曾根据汉文本《乌苏里·匹克核》按读音还原为“Usul-iFiqh”,并推定它为波斯文著作,刻下笔者查核佐口透原书及哈特曼原书,该书名德文写法是Usul al-fiqh,并没有耶扎菲存在,还应该是阿拉伯文,如果汉译为“乌苏勒·费克核”或采用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天方典礼》中所列参考书目中的第十八种对该书的译法——《无速路·费胳合》,读者就不会产生误解。

四、译音上的错误导致的无法考证。如中译本上的“《卡瓦伊迪》分册1、 《谢日甫》,2、《毛孜》,3、《赞加尼》,4、《阿瓦米里》,5、《塔萨鲁帕特》,6、《哈拉卡提·伊拉比》”,“卡瓦伊迪”一词无解,陈国光先生认为该书为印度统治者阿拉姆吉尔组织编写的一部哈乃斐法典[11]。笔者翻阅哈特曼德文原文,书中明确说:这些书实际上是适用于语法基础学习的[12],从分册《谢日甫》、《毛孜》、《赞加尼》、《阿瓦米里》、《塔萨鲁帕特》、《哈拉卡提》内容来看,都是关于阿拉伯语、波斯语语法的著作,当与法典无关。笔者审核德文和日文原文后知道,所谓卡瓦伊迪乃是“法瓦伊迪(Fawa’idi)”之误。

五、佐口透原书在归纳哈特曼所调查喀什噶尔毛拉们使用的经典中时,在麦期乃威·毛拉纳·卢米的《麦斯乃威·谢里甫》和《热夏哈特》之间还有一本重要的经典,日文作“Maulana Dschami のNapahati Scherip”[13],汉文译本中漏译。

由此可见,核对哈特曼原著及佐口透论著的原文,对于深入研究这份经典目录是重要而有意义的。刻下笔者经过努力,从海外觅得哈特曼德文原著及佐口透日文原文,下文试图利用这些材料对经典目录作一新的研究。笔者以佐口透原著中排列的经典为序,同时核对了哈特曼德文原著。

1.Qazii Baizawi のタフシル,中文本译作《卡孜拜扎威的塔夫斯日》。拜扎威(al-Baydawi ?~1286)[14],波斯著名伊斯兰教经注学者,曾任舍拉子(shiraz)地方的哈迪[15]一职,故有哈迪(卡孜)头衔,教法观点上属伊斯兰教逊尼派中的沙非仪法学派(al-Shafi’iyyah),其最著名的著述是他对《古兰经》所作的注释——Anwar al-Tanzil waasrur al-Ta’wil,意为《启示的光辉和经义奥秘》,后以《拜达维经注》(Tafsir al-Baydawi)闻名于世。清代伊斯兰学者刘智所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中将其译为《特福西尔·噶最》,列为参考书目(“采辑经书目”)第二种。tafsir(特福西尔), 阿拉伯语“注释”之意;“噶最”,即卡孜、哈迪。该书宗沙斐仪教法学派,博采前人著作之长,特别是吸取扎马赫沙里(al-Zamakhshrī)《勘沙夫经注》(Kashshaf)的文学特色,从语言和修辞方面对《古兰经》进行了注释,另外还吸收了《拉齐经注》(tafsir al-Razi)的一些哲学观点,以阐述《古兰经》所涉及的宇宙现象。该经典在我国影响很大,成为常用的经堂教育课本。

2.‘Ilm-i fiqh,中文本译作《伊里米·匹克核》。‘Ilm,阿拉伯语“知识、科学”之意,在早期用法中多指《古兰经 》及经注学等相关知识[16],Fiqh 在阿拉伯语中指伊斯兰教法学,故该书为伊斯兰教法学或称教律学著作。该书名转写‘Ilm-i Fiqh中的“—i”为波斯语法中特有的耶扎菲,表示修饰名词和被修饰名词之间的关系,由此可推该书是波斯文著作,陈国光认为该书为阿拉伯文,当误。至于该书的作者,仅凭书名尚难确定。

3.Sarp,《萨尔甫》。Sarp是突厥语民族对阿拉伯语sarf的读音,在阿拉伯语中是“词法学”之意,这门学问主要研究 阿拉伯语中的各种词形变化,不涉及变格和定格的问题。内地阿訇译为“率尔夫”、“算且夫”、“素尔夫”,为回文大学十三部经中“连五本(阿拉伯语作Asas al-‘Ulum,意为 “基础知识”)”之一,是阿拉伯语法教材。

4.Ghodschapiz,哈特曼书中又作Ghodscha Hafiz,佐口透书中译本译作《和卓阿比孜》。Ghodsch,波斯语词汇,通行的转写是khwaja,其意为圣裔,《元史》、《明史》译为“火者”,清代文 献中称“和卓”、“和加”。 Apiz(阿比孜),波斯语hafiz的东部突厥语读法,又译作“哈菲孜”,东部突厥语借入该词时,词首H读音弱 化故有此音,指伊斯兰世界对能背诵全部《古兰经》者的尊称,意为“熟背《古兰经》的人”,或“善诵者”,也有学者以此为笔名的,其中最著名者是波斯诗人、苏非主义学者舍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 al-Din Muhammad Shirazi 1320~1389 ),其波斯文诗作《哈菲兹诗集》(Diwan Hafiz),约8000余行,阐发了苏非主义观点,颂扬了苏非派虔修苦行的生活方式,此书在我国西北地区清真寺经堂中流传。民国时期新疆回文学校中阿訇教授的课程中有一门曰《和甲哈皮斯》,即为此《和卓阿比孜》无疑,曾问吾称其内容为宗教诗,当为今所谓之《哈菲兹诗集》[17]。

5.Masnewi Maulana Rumiの Mesnewii Scherip,中文本译作“麦斯乃威·毛拉纳·卢米的《麦斯乃威·谢里甫》”。Masnewi (麦斯乃威,标准的阿文转写是Mathnawī)是一种叙事 双行韵体诗的诗体,佐口透书汉文版及陈国光文作“麦期乃威”,当错。“谢里甫”系阿拉伯语Sharif的音译,意为“尊贵的”、“光荣的”,伊斯兰教典籍多以此词作“圣语”的形容词。Maulana (毛拉纳,Mawlana),伊斯兰 大学者的尊称,Rumi(卢米)是指波斯苏非派著名诗人哲拉鲁丁·卢米(鲁米)(Djalal al-Din Rumi,1207~1273),他曾被尊称为“毛拉纳”,又擅长写麦斯乃威体诗,故名。《麦斯乃威·谢里甫》是指卢米的代表作、苏非主义哲理训言长篇叙事诗集《麦斯乃威·玛纳维》(Mathnawī-iManavi)。“玛纳维”系阿拉伯语“内涵”、“意义”之意,所以该书的通俗 名称为《关于一切事物的内在意义的双行诗集》。书成于1258——1270年间,用波斯文写成 ,诗篇编为六卷,总计27000行,被苏非派奉为经典。该书最早被译成阿拉伯文、土耳其文 ,在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中国穆斯林中流传有波斯文手抄本,新疆伊禅派将《麦斯乃威》选段作为“迪卡尔”[18]的内容。

6.Maulana Dschamiの Napahati Scherip,中文本漏译,它与稍后波斯经典中提到的Dschamiの Napahati实系同一本书。

7.Raschahat,中译本作《热夏哈特》,通行的转写作Rashahat。《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音译为《拉沙什哈特》,称其为传入中国的四部苏非派经典之一(另三部为《麦克吐巴特》、《人类的馨香》、《麦斯乃威》),但未设该条目。1858—1859年到过回疆的俄国学者乔汉·瓦里汗诺夫称在喀什噶尔收集到的文献中有一种称《里萨哈特》(Ришахат)[19],此应为《热夏哈特》书名的不同音译。该书全名Rashahat ‘Ain al-hayat[20],有波斯、阿拉伯、突厥等多种文本。关于其成书年代有多种说法,《 伊斯兰百科全书》认为是公元1488年[21],瓦里汗诺夫认为是1503年[22],《中 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则认为是1879年[23],后者显然有误,而前两者因接近史实,孰是孰非,尚难肯定。根据瓦里汗诺夫之说 ,该书作者为阿里·伊本·侯赛因(Ali Ibn. Husein),其内容记述“中亚法律教师和神灵僧人的传闻”,《伊斯兰百科全书》亦称它记载了大量纳格昔班迪派(al-Tariqah al-Naqshibandiyyah)创始者布哈里(Muhamad b. Muhammad Baha al-Din al-Bukhari)的言行。

8.Muhammad Ma’sum のMektubat Scherip,中译本作“穆罕默德·麦苏木的《麦克吐巴特·谢里甫》”。哈特曼书中还提到了另一种Mektubat-谢伊赫·兰巴尼的《麦克吐巴特·谢里甫》,陈国光先生未能解释二者的关系,笔者曾认为“实际两者是指同一著作,即伊斯兰教苏非派纳格昔班迪教团希尔 迪学派(al-Sirhindiyyah)创始人、印度莫卧儿帝国著名苏非派学者艾哈迈德·希尔信迪(Ahmad al-Sirhindī 1563~1624)的宗教哲学著作,原文为波斯文 。”[24]哈特曼在穆罕默德·麦苏木名后注释说他卒于公元1687年,由此可知穆罕默德·麦苏木和谢伊赫·兰巴尼当不是同一个人。关于穆罕默德·麦苏木的情况待考。

9.Mischkati Scherip のハディ〡ス集,汉译本作“米西卡特·谢里甫的《哈迪斯集》”。“哈迪斯”即阿拉伯语hadith 音译,原意为“讲述、叙述”,后特指“圣训”。本书即《米西卡特·麦萨比哈圣训集》(Mishkat al-Masabih),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圣训经典,最初由呼罗珊(Khurusan)沙非仪法学派法学家、圣训家白格维(al-Baghawi 1044~1122)[25]辑录汇集,原名《麦萨比哈》(Misbah al-Sunna意译《群灯圣训录》),收入圣训 4434段,后由波斯大不里士圣训学家瓦利丁(Walī al-Din生卒年份不详)于1336年在此基础上又增补圣训1511段,成Mishkat al-Masabih(意译为《灯盏 圣训集》),经他重新加以调整编排,遂使圣训总数达到5945段。该书依据逊尼派的信仰、教义思想和沙非仪法学派观点选编定本,共25编,299章。流传较广,1809年,马修斯(A.N. Mathews)在加尔各达出版有英译本,我国西北等地的清真寺曾将它作为经堂教育的课本。

10.Hidaye,汉文本译作《伊达耶》,今译《希大亚》。刘智《天方典礼》所列参考书目第十种即是此书,Hidayah阿拉伯语原意为“引导”、“指南”,故刘智将其译作《礼法正宗》。该书是逊尼派穆斯林权威的法律文本和教科书之一,共两卷,成书于12世纪,著者为中亚伊斯兰学者马尔吉纳尼(al-Marghinani 1135~1196)[26]。此书是对艾布·哈尼法(Abū Hanīfa al-Nu‘man)及其弟子著名哈乃非教法学家艾布·优素福(Abu Yusūf Ya‘qub)和穆罕默德·谢巴尼(Muhammad Shaibani)[27]教法学的汇集,又是对作者自撰的《教法研究入门》(Bidayat al-Mubtadi)注释。全书分为22部分,按教法题材分类编著,涉及天课、婚姻、离异、誓言、偷盗、抢劫、叛教、释放奴隶、失踪者、商业合伙、宗教不动产( 瓦克夫)、买卖契约、债务转移、法官职责、证据、战争与和平等有关规定。本书有多种注 释本,1791年查尔斯·汉密尔顿(Charles Hamiltion)在伦敦出版有英译本。

11.Muchtasar Alwiqaya,汉文本译作《穆黑塔萨尔·威卡耶》,此即刘智《天方典礼》所列参考书目第十二种-《穆合特粹尔·伟噶业》,通行的阿拉伯文转写是Mokhtasar Viqayah。 mokhtasar意为“简要、梗概”,所以刘智将其译作《卫道经捷解》。该书为哈乃非派穆斯林常用教法著作之一,为中亚穆斯林所推崇,在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中亦为必备课本,列为十三经[28]之一。关于其作者,国内工具书多语焉不详,国外学术界也有分歧[29]。

12.Scharh alwiqaya,汉文本译作《夏尔黑·威卡耶》,即《设理合·伟噶业》,名见刘智《天方典礼》所列参考书目第十一 种,通行的阿拉伯文转写是Sharh al-Viqayah。sharh意为“叙说”,viqayah,意为“护卫”,刘智将其译为《卫道经解》。此书成书于14世纪,是哈乃非法学派教法学家欧拜杜拉·本·买 斯乌德(Ubidllah b. Mas‘ud ?~1346)[30]为其祖父布尔汗丁·马哈茂德·马赫布比(Burhan al-Din Mahmud al-Mahbubī)所著《维卡亚教法》(viqayah al-Riwaya)所作注释,为学习和理解该经典的基础著作,共4卷,按教法题材分类编著 ,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实体法各个领域,附有详细的边注。三十年代王静斋汉译时,译名《伟噶业》,198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时,名《伟噶耶教法经解》。

13.Usul al-fiqh,汉文本译作《乌苏里·匹克核》。Usul,阿拉伯语,意为“根源 ”、“原则”,Fiqh,教法学,故该书为阐述伊斯兰教法学基本原则的书籍,此即刘 智《天方典礼》中所列参考书目中的第十八种——《无速路·费胳合》,刘智将其意译为《礼原》。

14.Tadschwid,汉文本译作《塔西威德》,陈国光将其复原为“Tadjrid”,说内地阿訇译为“净身”,认为可能是纳西尔·哀丁·阿都西所作论理学书, 实则有误。“塔西威德”,又译“特知威德”,通行的阿拉伯语转写是Tadjwid,该词原 意为“改进”、“改善”,引伸为“正音法”,指按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古兰经》,所以 ,《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将Tadjwid解释为一种诵颂《古兰经》的专门艺术[31]。Al-Tadjwid为伊斯兰教基础学科之一,是一 门以研究《古兰经》诵读方法和音律规则为内容的专门学问,一般译作“诵经学”。

15.Scheri Molla汉文本译作《谢日·毛拉》。陈国光先生推断该书“大概是《舍拉哈-卡费叶》一书的异名,阿布杜拉赫曼加米根据埃及语法学家伊本哈吉卜(1175-1249)的《卡费叶》(语法大全)所撰之阿拉伯语高级语法课本,中国穆斯林亦称此书为‘满拉’、‘满略’、‘满俩’,回文大学十三部经之一。”[32]陈国光先生的推定是正确的,笔者查核德文和日文文献发现,哈特曼明确指出,毛拉纳·加米(Maulana Dschami)对《卡费叶》(Kafije)所作的注释,被称作Scheri Molla(《谢日·毛拉》)[33],佐口透原书中也加括号注出作者的名字是“Dschami”,汉文译本中缺。

16.Fawa’idi 分册,1.Sarp,2.Moz,3.zindschani,4.‘awamil,5.tasarrupat,6.harakat, Ul’i‘rab,汉文本译为《卡瓦伊迪》分册,1、《谢日甫》,2、《毛孜》,3、《赞加尼》,4、《阿瓦米里》,5 、《塔萨鲁帕特》,6、《哈拉卡提·伊拉比》。日文本中harakat和Ul’i‘rab之间的逗号容易让人误解为它们是两本书,在哈特曼原书中,harakat和Ul’i‘rab之间没有逗号,而且还在其后标有“7.”看来确实是一本书。

陈国光先生认为此书的正规名称为《阿拉姆吉尔法典》(Fatawa-i‘Alamqiri),为印度统治者阿拉姆吉尔(1618—1707)组织编写的哈乃非派法典,此说有误,考辨文字见前文。分册的名称中有四种和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高级阶段的十三本通用经典之一的《连五本》中四个单行本名称一致,即《素尔夫》——《谢日甫》(sarf)、《穆尔则》——《毛孜》(ma’zi)、《咱加尼 》——《赞加尼》(zanjani)、《阿瓦米来》——《阿瓦米里》(‘awamil)相同,缺第五本《米苏巴哈》(misubah),据称它们的编订者为旁遮普人穆罕默德·海亚特[34]。剩余的两种,Tasarrupat,阿拉伯-波斯语词汇,是tasarof的复数形式,通行的转写应该是tasarrufat,其意为“改变词形,词的变格、变位”[35]。harakat,通行的转写是harakat或harakat,阿拉伯语中意为“动符”[36],波斯语中意为“元音符号”[37],i‘rab,阿拉伯-波斯语词汇,其意为“变格,阿拉伯语词尾变化,使某些用语具有阿拉伯的形式”[38],因而tasarrupat(《塔萨鲁帕特》),harakat Ul’i‘rab(《哈拉卡提·伊拉比》)也是与语法学有关的书籍,此类书为经堂阿拉伯语词法、句法和词句构造的基础教材,与法典无关。

至于书名Fawa’id,佐口透著作中曾提到一种Fawa’id ad-Diya’yya,说该书是毛拉加米为自己的儿子Diya’ad-Din学习之用,而将伊本哈吉布(Ibn al-Hadjib)的文法学著作Kafiya(喀飞业)详加注释而成,书名又称Sarih-I Molla Jami或Molla Jami,准确的名称是al-Fawa’id ad-Diya’iyya,是因其子的名字而得名,并说该书作为阿拉伯语语法书中国穆斯林中被广泛使用,在蒙疆被称作《满俩》[39]。

17.Mantiq,汉文本作《满提克》。Mantiq (满提克),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其意为“逻辑”,中国穆斯林社会重视伊斯兰文化教育,逻辑学被列入经堂教育的内容。

18.Nesefiの‘Aqa’id,汉文本作《奈赛非的阿卡伊德》。陈国光先生将其注释为赛尔顿丁·太弗塔扎尼(Saad al-Din al-Taftazani)对欧麦尔·奈赛非所作《阿卡伊德》一书的注释,内地阿訇译为《教典释难》 ,但笔者有不同意见。“阿卡伊德”,阿拉伯语作‘Aqā’id,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译为 “而噶一德”,其原意为“信仰”、“信念”、“见解”、“观点”,后变为一种表达信仰 、见解的文体,此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纳吉姆·阿拉丁·欧玛尔·奈赛非(Nadjm al-Din ‘Omar al-Nasafi)所著《阿卡伊德》(al-‘Aqa’id),为哈乃非派经注学著作,《奈赛非的阿卡伊德》当为本书;当然,其他学者也作过阿卡伊德[40]。另一部书《纳(奈)赛斐(非)教典诠释》(sharh al-‘Aqa ’id al-Nasafiyyah)才是赛尔顿丁·太弗塔扎尼对欧麦尔·奈赛非所作《阿卡伊德》一书 的注释,刘智将其译为《教典释难》,又称《设理合·而噶一德》。

19.Schemsiya(哈特曼原文作Schemsije)。陈国光先生按照汉文本的错误译法-《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学)的塔夫斯日(解说)》存目,未作解释。其实该经典内地的穆斯林也曾使用,刘智《天方性理采辑经书目》中第九种即是此书,刘智将其音译为《闪洗叶》,意译为《名理真宗》,根据莱斯利和瓦塞尔的研究,该书的作者可能是Abu Mansur al-H.b.Nuh al-Qumri,他卒于回历380年,公历900年[41]。

20.Ettehdib Elmantiqのタフシル。Ettehdib Elmantiq(回族穆斯林译为《台夫泽布曼推格》[42])是伊斯兰世界一部重要的逻辑学著作,作者是赛德尔丁台夫塔札尼(Saad al-Din al-Taftazani ,1312-1389),著名学者伊本哈吉布(卡费叶的作者)为Ettehdib Elmantiq作过注释受到后人的重视,《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Ettehdib Elmantiqのタフシル)应该就是伊本哈吉布的这本书。

21.Usul al-figh,见编号13。

22.Chatm,汉文本译作《夏特姆》。即内地穆斯林通常所说的“亥提”、“亥听”、“孩听”等,实系《古兰经选》。

23.Tafsir Kebir,汉文本译作《塔夫斯日(解说)克比日》。作者为法赫鲁丁·拉齐(Fakhr al-Din al-Razi 1149~1 209)[43],原书名Mafatih al-Ghayb,意为《经文奥秘之本》,亦称《 幽玄钥匙》,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经注。作者对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自 然科学有精深的研究,第一个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注释《古兰经》,在伊斯兰经注学领域独树一帜,被称为“al-Tafsir kabir(伟大的经注)”,尤其受到突厥语各部族的尊崇[44]。克比日,阿拉伯语kabir,意即“伟大的”。

24.Kaschschaf,汉文本译作《克夏甫》。该书应为Tafsir al-Kashshaf(《勘沙夫经注》),穆尔太齐赖派(al-Mu’tazila)经注学家《古兰经》注释本,原名《启示真相揭示》(al-Kashshaf’an Haqu’iq al-Tanzil),作者 为中亚花拉子模(Khwarizim)人阿布·凯希姆·马赫穆德·本·欧玛尔·扎马赫沙里(Abu ’l-kasim mahmud b. ’omar al-Zamakhshari 1075~1144) 撰,全书共4册,将语言学、修辞学运用于注释《古兰经》,对于后世各派注经有很大影响 [45]。

25.Mesnewi Scherif,汉文本译作《麦斯乃威谢里甫》。哈特曼说,本书就是Mesnewi Maulana Rumuis,见上文考订。

26.Scheeh Rabbani のMektubat,汉文译作《谢伊赫·拉巴尼的麦克吐巴特》。该书系伊斯兰教苏非派纳格昔班迪教团希尔 迪学派(al-Sirhindiyyah)创始人、印度莫卧儿帝国著名苏非派学者艾哈迈德·希尔信迪(Ahmad al-Sirhindi 1563~1624)的宗教哲学著作,原文为波斯文。作者一生中给友人和弟子写过许多书信,阐述苏非派宗教哲学和修持理论,他去世后,其弟子将这些书信进行搜集整理,约于17世纪后期成书,定名《麦克吐巴特》(Maktubat, 阿拉伯语,书信集),3卷,9部分,共收入书信536封。希尔信迪之父是当地的“谢伊赫”(Shaykh 阿拉伯语“长老”之意,伊斯兰教中对有名望的宗教学者的尊称),所以他亦有“谢伊赫”头衔。中国穆斯林则尊称他为“伊玛目·兰(拉)巴尼”[46],伊玛目(imam),伊斯兰教教长尊称,兰巴尼(robani),波斯语,意为“上帝的,真主的”,故有将此尊称译为“受到天启的教长”者。作者在其著作中对苏非派哲学和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力图弥合苏非 神秘主义与伊斯兰教法之间的鸿沟,并将苏非派纳入逊尼派。希尔信德学派通过传道和著述 ,在教理上确立了逊尼派学者的主导地位,为印度苏非教团和逊尼派的和解奠定了基础,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尊称为Mudjaddid-i Alf-i Thanī,意为伊斯兰教“ 第二个千年的革新者”[47]。《麦克吐巴特》于18世纪后期由伊玛目·兰巴尼的后世弟子传入新疆,被维吾尔族苏非派和回族 各门宦宗教学者作为传入中国的四部重要苏非派经典之一。

27.Dsbhami のNafahat,汉文本译作《加米的纳帕哈提》。加米,全名为毛拉纳·努尔丁·阿布杜·拉赫曼(Mawlana Nur al-Din ‘Abd al-Rahman 1414~1492),伊斯兰教苏非派著名学者、诗人,祖籍伊斯法罕 (Ispahan),生于赫拉特(Herat)附近的加姆(Djam)地区,故称加 米(Djamī 加姆人)[48]。《纳帕哈提》(Nafahat al-Uns)又译《人类的馨香》,作者用散文传记体的形式描述了582名苏非长 老和34名寻道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为研究卡迪里教团(al-Tariqah al-Qadiriyyah )历史与宗教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中亚和我国穆斯林中流传甚广。

学术界认为,哈特曼调查的经典不是回疆穆斯林社会用的伊斯兰经典的全部,陈国光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根据有关材料作了补充,但是如果我们说哈特曼的经典目录收罗了回疆伊斯兰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份经典目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回疆伊斯兰教的一些基本状况,也反映出突厥语背景的边疆穆斯林和汉语言背景的内的穆斯林的较为密切的宗教联系。

首先,回疆伊斯兰教经典中,除语法、文法著作外,能反映出其作者教派立场的,均属逊尼派,特别是那些经注学著作和教法学著作,未见有什叶派的经典,这说明逊尼派的宗教思想在回疆伊斯兰教中占主流。

其次,出现在哈特曼目录中的教法学著作,除‘Iim Fiqh(《伊里米匹克核》)过于笼统外,其他如Hidayah (《伊达耶》)、Mokhtasar Viqayah (《穆黑塔萨尔·威卡耶》)、Sharh al-Viqayah (《夏尔黑·威卡耶》)等,都属于哈乃非教法学法,说明回疆穆斯林信奉逊尼派哈乃非法学派教法理论。

第三,这些经典的作者活动于波斯语文化圈者为数相当多,以波斯文的形式表述的文献数目也很多,佐口透所归纳出4种,即Kaschschaf(《克夏甫》)、Mesnewii Scherip(《麦斯乃威·谢里甫》),Scheeh Rabbani のMektubat(《谢伊赫·拉巴尼的麦克吐巴特》)、Dsbhami のNafahat(《加米的纳帕哈提》),实际上不止这些,Ghodschapiz(《和卓阿比孜》)也是波斯文献,说明波斯语区域的宗教文化对回疆穆斯林影响之深。

第四,苏非派著作在哈特曼的目录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Ghodschapiz(《和卓阿比孜》)、Mesnewii Scherip(《麦斯乃威·谢里甫》)、Raschahat(《热夏哈特》)、Mektubat Scherip(《麦克吐巴特·谢里甫》)、Dsbhami のNafahat(《加米的纳帕哈提》)等都是苏菲派名著,苏非派作家卢米、加米在回疆穆斯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回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受到苏非主义较大的影响。

第五,佐口透将回疆伊斯兰教经典同内地回族穆斯林所使用的宗教经典作了对照,认为哈特曼经典书目中有11种经典内地回族穆斯林也使用,即‘Iim Fiqh(《伊里米·匹克核》)、Sarf(《萨尔甫》)、Hidayah(《伊达耶》)、Usul al-fiqh(《乌苏里·匹克核》)、Fawa’idi(《卡瓦伊迪》)、Mantiq(《满提克》)、Nesefiの‘Aqa’id(《奈赛非的阿卡伊德》)、Chatm(《夏特姆》)、Tafsir Kebir(《塔夫斯日( 解说)克比日》)、Kaschschaf(《克夏甫》)。实际上,远不止这些,Qazii Baizawi のタフシル(《卡孜拜扎威的塔夫斯日》)、Mokhtasar Viqayah(《穆黑塔萨尔·威卡耶》)、Sharh al-Viqayah(《夏尔黑·威卡耶》)、Scheri Molla(《谢日·毛拉》)、Schemsiya(《夏木斯亚》)、Ettehdib Elmantiqのタフシル(《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等,回族穆斯林社会中也一直在使用,有些在刘智《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中的“采辑经书目”中可以找见其汉文音译和汉文意译书名,这充分说明内地穆斯林和边疆穆斯林之间的宗教文化联系。

[1]《新疆回部志》卷四。

[2]萧雄:《西疆杂述诗》。

[3] M·哈特曼:《中国新疆-历史、行政、宗教和经济》,1908年,哈雷出版(M.Hatemann,Chinesisch–Turkestan,Geschichte,Verwaltung,Geistesleben und Wirtschaft, Halle a.S 1908)。

[4]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00-128页。

[5]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年出版,有汉译本,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6]陈国光:《对哈特曼调查经典目录 的释注与证补》,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4期。

[7]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379页。

[8]拙作:《清代回疆法律典章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9]M.哈特曼:《中国新疆》,44—52页。转引自佐口透 前揭书,654页。

[10]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17页。

[11]陈国光:《对哈特曼调查经典目录 的释注与证补》,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4期。

[12]哈特曼前揭书,第48页。

[13]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17页。

[14]Bayda,阿拉伯语 地名,意为“白色的城”,因而拜扎威(Baydāwī)意为“拜扎人”并非其原名,其真正的 名字是‘Abd allah b. ‘Umar b. Muhammad b.‘Ali Abu’l-khary Nasir al-Din,见《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卷一,1129页。

[15]哈迪,阿拉伯文中写作qadi,意为伊斯兰教法官。字母d在阿拉伯语中发音为〔d〕,在波斯文中发音为〔z〕,这一差异导致了qadi一词在汉文文献中的不同译名,元代根据阿拉伯语的读音译作“哈的”,《瀛涯胜览》中译作“加的”,而明清回族学者多受波斯语影响,将其译为“嘎最”、“嘎尊”、“嘎锥”,清代西域文献多汉译为“哈子”、“喀孜”。

[16]《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二,469页。

[17]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642页。

[18]“迪卡尔”,阿拉伯语Dhikr音译,原意 为纪念、赞颂,后指伊斯兰教苏非派修道仪式。

[19]瓦里汗 诺夫前揭书,337页。

[20]《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三,841页 ;瓦里汗诺夫前揭书,卷三,390页;西尔达·伊克巴勒·阿里·沙赫:《伊斯兰神秘主义 》,97页。

[21]《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三,841页。

[22]瓦里汗诺夫前揭书,卷三,390页。

[23]《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552页。

[24]拙作:《清代回疆法律典章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25]白格维(al-Baghawi),原名艾布·穆罕默德·候赛因·本·麦 斯欧德·本·穆赫·法拉(Abu Muhammad al-Husayn b.Mas’ud b . Muhal-Farra),因出生在Harat附近的Bagh村而得名,白格维 意即“白格维人”。见《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卷一,893页。

[26]《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将其译作“布尔汗丁· 阿里”。其全名为Burhan al-Din Abu ’lHasan ’Ali b A bi Bakr b. ‘Abd al-Djalil al-Farghani al-Marghinani,玛尔吉纳尼(Marghinani),意为“玛吉南(marghinan)人”,此地在费尔干纳盆地。见《伊斯兰百科全书》, 老版,卷三,279页。

[27]其全名为Abu ‘Abd Allah Muhammad b. Al-Hasan b. Farkad,因为他曾作Banu Shaiban地方的毛拉而有“谢巴尼”称号,意为“谢依班人”。见《 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四,271页。

[28]又称“十三本经”,是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高级阶段通用的教材,内容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教法学、认主学、经注学、圣训学、哲学 、文学等。

[29]桑田六郎认为本书作者乃布尔汗丁本人,胡格(Hughes)则认为系欧拜杜拉,见莱斯利、瓦 塞尔:《刘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史料》,载《中亚杂志》,1982年,第26卷,第1 —2号。

[30]其名,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大词典》称 “率德尔·设里尔(sadr al-Shria’h)”(898页),《中国伊斯兰 百科词典》作赛德尔·沙里亚特·欧拜杜拉(sadr al-Shari’at ‘Ubayadu Allah)(582页),实系一人。sadr为十世纪前后中亚布 哈拉(Bukhara)地区统治家族(Burhan)著名的头衔,阿拉伯语意为“元首”、“长老”, shari’h意为伊斯兰教法,均为尊称,其真正的名字为欧拜杜拉·本·买斯乌德,哈乃非派 教法学家。

[31]《伊斯兰 百科全书》,老版,卷三,601页。

[32]陈国光先生前揭文。

[33]哈特曼前揭书,第48页。

[34]杨惠云 主编:《中国回族大辞典》,491页。

[35]《波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3页。

[36]袁义芬、周文巨编:《阿拉伯语-汉语袖珍词典》,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37]《波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31页。

[38]《波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3页。

[39]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07页。

[40]《伊斯兰百科全书》, 老版,卷一,236页。

[41]唐纳德丹尼尔莱斯利、默罕穆德瓦塞尔著,王东平、邵红英译:《刘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资料》,载《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

[42]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第351页。

[43]Fakhr al-Din阿拉伯语,意为“信仰之光辉”,见《伊斯兰教百科全书》, 老版,卷二,44页。

[44]《伊斯兰教百科书》,老版,卷四,604页。

[45]《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四,1205页。

[46]《中国伊斯兰百科全 》,413页,其意为“受到天启的教长”。

[47]《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卷一,297页。

哈尔斯塔特篇2

阿斯帕斯获得单刀,被巴尔德斯英勇地扑出,这是比赛仅仅开始17分钟时的一幕,但巴萨主帅比拉诺瓦坐不住了。他让布斯克茨回到中卫位置帮助马斯切拉诺防守,巴萨新赛季首次尝试343宣告结束。下半时一开始,比拉诺瓦又用替补席上唯一一名专职中卫巴尔特拉换下小法,布斯克茨回到后腰位置,巴萨又变回了传统的巴萨。

我们在之前的报道中评价过,让小法、哈维和伊涅斯塔轮流出场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选择方式。而上赛季瓜迪奥拉变阵343,试图让3人同时出场的尝试早已被公认不成功。但足球不是教条的,在某种特定比赛中,比拉诺瓦还是要尝试下343,而他认为对塞尔塔的比赛正是时候。

不幸的是,塞尔塔也改变了常规打法,速度快、个人控球能力强的阿斯帕斯在锋线上威胁颇大。赛后塞尔塔主帅埃雷拉说道:“一看他们的出场名单,我就差不多猜到是3后卫,后来他们改变了,而我们什么都没有变,我想可能算是我们的成就吧。”对于巴萨改变3后卫的打法,埃雷拉说道:“我和比拉诺瓦是塞尔塔时候的老队友,他赛后跟我说起一开始的确是打3后卫,因为他原以为3后卫可能让巴萨占优势,但由于我们在首发的安排上就做了改动,所以逼得他改回了4后卫。”

塞尔塔中后场能控住球,前场反击精确速度快,这的确是促使比拉诺瓦废掉343的主要原因。巴萨本场比赛不顺利的另一方面,也在于准备比赛时的“急功近利”。巴萨同时让四大中场哈维、伊涅斯塔、小法和布斯克茨出场,又让近来状态出众的比利亚协同梅西、佩德罗首发。3后卫中还有两名助攻型边后卫阿德里亚诺和阿尔瓦。球队真正集中注意力在防守的只有马斯切拉诺,这样的攻守不平衡阵容其战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主场助威声中快速击垮塞尔塔,坐等周中欧冠的比赛。可惜比拉诺瓦小看了塞尔塔人的抵抗。

下半场巴萨彻底换回433后,塞尔塔便没有太多机会,巴尔特拉凭借自己的速度优势,防住了阿斯帕斯。布斯克茨出任后腰后,将哈维和伊涅斯塔的位置顶到更靠近对手的位置,巴萨的进攻也更加稳定流畅。尽管这远不是巴萨最辉煌的一场比赛,但拿下塞尔塔后,比拉诺瓦已经以9胜1平的成绩超越范加尔成为巴萨史上联赛最佳开局纪录的创造者。当地媒体评论道:“从比拉诺瓦开场17分钟就改3后卫打法,可以看出他是个简单坦率的人。他不像某些名帅一样明知道自己排兵布阵错了,但碍于面子不敢否认自己做出调整,反而喜欢在赛后硬着头皮和记者们较劲。”

哈尔斯塔特篇3

1.世界最高人造建筑-迪拜哈利法塔

目前,世界最高人造建筑是迪拜哈利法塔,高约828米。哈利法塔建成于2010年1月,以阿联酋总统谢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的名字命名。哈利法塔本名迪拜塔,后因开发商无法偿还债务,阿联酋总统谢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拿出100亿美元帮助其偿还,因此塔名也改为哈利法塔。从建造到开业,直至后来的运营,哈利法塔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囊括了一系列最高级形容词,如世界最高使用楼层、世界最高饭店、世界最高焰火、世界最高电梯等。建成后,游客蜂拥而至,哈利法塔已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之一。

2.世界最高游泳池-香港丽嘉酒店游泳池

世界最高游泳池位于香港国际商业中心的顶部。这个游泳池是香港著名的丽嘉酒店的一部分,高度约为490米。游泳池开张于2011年3月。游泳池的天花板和一面墙面上装上了巨大的LED显示屏,因此人们在其中游泳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屏幕中美丽的珊瑚礁和宁静的天空,向下看还可以一览维多利亚港的真实美景。

3.世界最高钟塔-麦加阿布拉吉-艾尔拜特塔

麦加阿布拉吉-艾尔拜特塔其实并不仅仅是一座塔,它应该算是一种摩天大厦综合体,其中包括一座酒店、公寓、大型购物中心以及世界上最高的钟塔。这座建筑目前还没有完工,当建成时它将成为沙特最大型建筑。这个城市综合体投资约30亿美元,其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其四面钟塔,这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钟有相似之处。据说,从25公里外都可以看到钟塔。本来,这座城市综合体计划于2009年建成,但是由于建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挫折(包括两场大火),工期被迫后延,预计将于2011年年内完工。钟已于2010年8月开始运转。

4.世界最高摩天轮-新加坡摩天轮

新加坡摩天轮始建于2005年,建成于2008年,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观景摩天轮,高度约为164米。这个摩天轮是新加坡地标性建筑之一,上面共有28个空调客舱,每个客舱可载客28人。

5.世界最高双塔建筑-吉隆坡双子星大厦

尽管吉隆坡双子星大厦是由阿根廷人设计,由日本和韩国人建造,但是充分体现了马来西亚文化。双子星大厦采用马来西亚国教伊斯兰教传统,顶部的尖顶设计灵感来自全球各地清真寺的尖塔风格。双子星大厦启用于1998年,在2004年台北101大厦建成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建筑。双子星大厦名为“佩特拉斯双子星大厦”,双塔高度约为452米。不过,双塔并非是相互独立的。与世界上许多双塔建筑一样,一座空中天桥连接两塔。

6.世界最高绿色建筑-台北101大厦

作为世界第二高建筑,台北101大厦几乎处处比哈利法塔略逊一筹。不过,101大厦有一点却是哈利法塔无法比拟的,那就是绿色优势。为了体现绿色与环保,台北101大厦完成了节能和循环利用功能的改造。2011年7月28日,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授予台北101大厦全球最高绿色建筑白金级认证。台北101大厦的绿色技术包括屋顶的水循环系统和节能系统。据报道,台北101大厦的能耗比同样规模的建筑要少30%左右。

7.美国最高建筑-希尔斯大厦

美国的最高建筑希尔斯大厦位于芝加哥,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头衔长达20多年。希尔斯大厦1973年建成,直到1998年马来西亚双子星大厦建成前,一直都是世界最高建筑。不过,随着2009年伦敦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收购其使用权,大厦名称由此改为威利斯大厦。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使用希尔斯大厦之名。大厦高约442米。

8.世界最高坟墓-胡夫金字塔

吉萨金字塔又称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金字塔高约147米,自建成后它保持了世界最高人造建筑头衔长达3800年。胡夫金字塔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9.世界最高尖塔-哈桑二世清真寺尖塔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尖塔。哈桑二世清真寺建造于摩洛哥王国卡萨布兰卡市区边缘的一处海角上,分为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其中主体大殿可容纳2.5万名礼拜者,广场可容纳8万人。清真寺一部分建造于地面之上,一部分建造于海面上。海面上的地板是用玻璃制成,因此礼拜者可以直接在海面上方跪下祈祷。高约210米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尖塔不仅仅是世界上最高的尖塔,而且也是摩洛哥最高的建筑。夜间,尖塔上的激光器朝向麦加方向射出光束,让卡萨布兰卡及周边地区的游人知道伊斯兰圣城的方向。

10.世界最高观景平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观景平台

哈尔斯塔特篇4

以色列与哈马斯加沙激进政权的战争,经过以方连续10天的定点轰炸和1月5日晚双方大规模的地面交火,在哈马斯接连损失尼扎尔・拉扬等3名高级指挥官以及加沙3所联合国学校被以战机击中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后,开始朝着停火谈判的方向发展。

此前,哈马斯为了打破以色列封锁,在半年停火协议到期后高调宣布“停火协议不再延长”,并大肆向以南部发射数百枚火箭弹,引来了这一场它始料未及的战争。迄今为止,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和叙利亚并没有给予哈马斯实质性的军事援助;而在以军1月4日发动地面战事前,阿拉伯世界对哈马斯的同情也极其有限。哈马斯在国际上孤立无援,而其内部强硬派也受到重挫,温和派趁机推动和谈路线,派出使节前往开罗谈判停火。

哈马斯三大失策

哈马斯这次军事上惨遭不对称打击,源于两年来它对一系列形势的误判,其中首推2007年明与法塔赫公开翻脸,并大打出手。这次被称作“加沙”的事件使哈马斯错失了藉由与法塔赫的联合政府将自身“合法化”的机会。后哈马斯将加沙地带的约7万名法塔赫拥护者解除武装,并逮捕和处决了其中的一些人,从而使得两派的调和变得不太可能。哈马斯在加沙的全权控制还造成一个后果:以色列在打击哈马斯目标时无须顾虑殃及法塔赫设施和人员,只要是加沙的政府目标、警察目标都可以炸,打起来相当痛快。

哈马斯第二大失策是误信了埃及的情报。由于与法塔赫绝交,一年多来,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停火谈判都是通过埃及政府这个中间人进行的,本质上是埃及反对党“穆斯林兄弟会”在加沙分支机构的哈马斯对埃及有关方面寄予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信任。一名哈马斯官员称:“袭击发生之前的几个小时,埃及向我们的代表做出保证,以色列不会在周六发动袭击。我们现在相信,这是埃及人在故意欺骗我们,给以色列的突袭开绿灯。”由于放松了警惕,哈马斯成员刚走出地堡,便被以战机轻松锁定;哈马斯的警察学校,甚至还在游行场地上举行毕业典礼,结果被密集杀伤,死亡七八十^人。更糟的是,事后埃及也没有开放加沙边境,使得哈马斯无法获得必要的军事补给,若不想被动挨打,就只能谈判停火。

第三大失策是仍把巴民族权力机构领导人阿巴斯当作比以色列更阴险的敌人,害怕法塔赫趁乱接管加沙甚过担心以军入侵,结果错失了民族和解的最后一线良机。大难临头的哈马斯不是如有法塔赫官员所呼吁的“把当初从法塔赫成员处没收的武器返还给他们”,让他们并肩抗击以军入侵,而是在以军发动进攻后逮捕了75名法塔赫武装成员,射伤他们的腿部以及手掌,还对外宣称已有35名“同以色列合作”的巴勒斯坦人“伏法”。

作为报复,阿巴斯的确延续了之前数月的软压制政策,派出警察镇压了约旦河西岸亲哈马斯的民众游行和抗议。阿巴斯此举,被认为是玷污了“巴民族统一象征”阿拉法特衣钵传人的名号。但之后,为了摆脱被认为是以色列同谋的嫌疑,阿巴斯宣称将会全力阻止以军的空袭,并指责以方是在利用加沙巴勒斯坦人的鲜血为大选造势。1月4日,他又谴责以色列的地面进攻是“野蛮侵略”,并表示他向哈马斯领导人提出的对话邀请仍然有效。两天后,阿巴斯更罕有地澄清说,他绝不会利用以军对哈马斯的打击重新接管加沙。

强硬派开始失势

12月27日晚以军对加沙发动第一波空袭后,流亡叙利亚的哈马斯政治部主任哈立德・马沙尔曾不识时务地呼吁西岸居民发起针对以色列的起义,但当他见到以军来势汹汹、周边地区无人响应之后,就摇身~变成了“主和派”。马沙尔不但建议立即与以色列协议停火,还称为实现巴勒斯坦的和解,准备派人参加巴各派对话会。几天后,他又透过法国犹太裔著名作家Marek Halter表示,准备在以军撤退到1967年边界的基础上展开和谈。

与此同时,在加沙走廊负隅顽抗的哈马斯强硬派领导人仍在不断放话激励士气。曾任哈马斯驻巴解代表的・扎哈尔甚至扬言要在全球屠杀犹太儿童。不过,强硬派“5人指导委员会”中,原精神领袖亚辛、原加沙地带领导人兰提西、原“卡桑旅”最高领导人谢哈德已在数年前被以军定点清除,仅留下扎哈尔和总理哈尼亚二人。而哈尼亚在12月31日也曾到电视上露面,称如果以方停火并结束封锁,可与之谈判所有问题。

在以军本次“铸铅行动”的战果当中,1月1日空袭炸死“亚辛接班人”尼扎尔・拉扬可以说是对哈马斯强硬派最沉重的打击。49岁的拉扬是卡桑旅的宗教领导人,曾指导多名自杀人弹。2007年,正是拉扬调动哈马斯武装将法塔赫驱逐出加沙。据悉,拉扬这次是死于以军对藏匿武器可疑目标的例行轰炸。轰炸前以军照例发出了“敲屋顶”的警告,但拉扬最终选择与家人在屋内留守,而不肯从大楼地下逃生通道撤离,以致遇难。

据《耶路撒冷邮报》1月6日报道,因为加沙走廊所有的管理机构都被摧毁了,目前哈马斯本土派和流亡派指挥混乱,常住大马士革的马沙尔趁机掌握了局面,甚至可以直接指挥在加沙地带不同地方的卡桑火箭旅的行动,推行其“以战迫和”的方针。这对以色列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既然做不到全歼哈马斯领导层,至少可让其内部相互牵制。

在哈马斯从单纯武装斗争到参与政治的转变上,马沙尔功不可没。尽管他曾被以色列特工追杀,而且有传闻说叙利亚迫于压力正准备将他驱逐到苏丹去,但他目前的温和立场对改善巴以关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2004年病故的法塔赫创始人阿拉法特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就投身反抗以色列占领的军事斗争,后来又长期流亡约旦、黎巴嫩、突尼斯等国,但他晚年回到加沙却成了巴以和平进程的象征。马沙尔难保不是又一个阿拉法特。

停火的关键条件

目前来看,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经初告成功――哈马斯大部分火箭发射基地已被夷平,部分强硬派领导人被定点清除,而其火箭弹报复并没能给以方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想象中的人弹袭击和绑架以军士兵暂时也没能变为现实。剩下的关键问题是,哈马斯今后还有没有恢复的能力和复仇的意愿,而这两点都体现在以方1月6日的谈判要价中:

以总理奥尔默特表示,哈马斯要停火必须答应两条:一是终止埃及和加沙地带之间的武器走私,二是约束所有巴武装终止针对以色列的所有形式的攻击行为。他还说,以色列发动此次攻势并不是为了占领加沙地带或者消灭每一个武装人员,而是为了改善以南部地区的安全环境。这一目标,已经比奥尔默特两天前所提的四项前提条件大为缩减,也比美国三条件中设定的“可持久地解除哈马斯武装”要宽松许多,难怪得到布莱

尔称赞。

与此同时,哈马斯也委托土耳其政府将己方的停火条件转告给联合国安理会,估计主要要求是以方结束对加沙口岸的封锁。然而,以色列对加沙物资封锁的理由就建立在哈马斯政权的极端色彩上,虽然眼下以色列同意建立人道走廊,承诺从1月7日起每天停火3小时,以便让加沙地带居民置备必需物品,但归根到底,没有阿巴斯当局的参与施压,以色列政府是不可能作出长久妥协的。阿巴斯虽不是阿拉法特,其目前影响也仅覆盖约旦河西岸,但他作为“奥斯陆协议”的巴方设计师,至少还在全巴选举中赢得过60%的民意支持。哈马斯与其相信伊朗和叙利亚的援助承诺,还不如首先恢复与法塔赫的联合政府。

以色列久战不利

尽管有美国庇护和合理借口,发动战争仍然会遭到全世界反战人士的谴责,更何况当事方是2006年刚与黎巴嫩真主党大战34天的以色列。进入1月以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法国总统萨科奇、俄总统特使萨尔塔诺夫、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特使布莱尔和欧盟代表团相继出访中东,阿巴斯则飞临美国告急,并留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游说相关国家。1月7日,美国白宫女发言人出面呼吁以哈停火;特拉维夫也表态称,将派特使前往埃及讨论穆巴拉克6日代表埃及和法国提出的停火方案。战争转眼间到了必须政治解决的时刻。

鉴于以色列2月份即将举行大选,此战也被一些人视为旨在挽救前进党和工党岌岌可危的执政地位。随着战事顺利推进,国防部长巴拉克的支持率大幅攀升,工党和前进党的票源也在可喜地增加,这引起了利库德集团的担心。随着战线的拉长,后者对战事吹毛求疵的批评将不可避免。而从纯军事角度看,由于加沙平民的家里和清真寺底下都有复杂的地道网络,哈马斯可以包抄以军,近距离肉搏,人口密集区的地面行动将急剧升高以兵伤亡的风险。正如以色列议员、前以军少将本・以色列所说,以方的技术优势是在空中,在地面并不占据很大优势。不想重蹈黎以战争覆辙的奥尔默特看守政府,最好是能趁胜收兵。

哈尔斯塔特篇5

摘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卡塔尔的现代新闻传播业起点很晚,但后来居上,发展迅猛,远超周边国家。这与该国埃米尔哈马德1995年启动的改革相关。他专设独立预算发展媒体,实行适当的新闻自由政策,这在当代阿拉伯国家比较少见。卡塔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使得该国在政治、文化相对封闭的海湾地区成为最富民主和开放氛围的国家。

关键词 卡塔尔;新闻传播业;哈马德新闻自由半岛电视台Qatar Maydan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许瑞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10JJD860007)

卡塔尔国位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半岛,面积11521平方公里,首都多哈,国民31万,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学龄以上人口识字率为79%,国教是伊斯兰教。该国为君主立宪制酋长国,由阿勒萨尼家族世袭,禁止政党活动。埃米尔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司令,在内阁和协商会议的协助下行使国家权力。2010年卡塔尔人均GDP居世界第一位。卡塔尔的实际人口206万,85%为外籍人,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国家。

公元前四世纪,迦南人和腓尼基人在这里生活。这里一度被伊朗萨珊王朝曾占领。公元7世纪卡塔尔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17年葡萄牙人一度入侵。1555年奥斯曼帝国入侵,1878年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846年萨尼·本·穆罕默德建立卡塔尔酋长国,这被当今卡塔尔当局视为该国历史开端。1882英国入侵,1916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地”。1971年9月3日卡塔尔宣布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艾哈迈德任埃米尔。1972年2月22日艾哈迈德被废黜,其堂弟哈利法出任埃米尔。1995年6月27日,哈马德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其父哈利法,出任埃米尔。2013年6月25日,哈马德将埃米尔让位于王储塔米姆。

卡塔尔的新闻传播业经历了几个阶段:独立前卡塔尔已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但发展缓慢;1971年独立后,由于政府的重视,新闻传播业开始稳步发展;1995年哈马德埃米尔执政后,设专款扶持广播电视业,卡塔尔的新闻传播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卡塔尔是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它的君主立宪政体具有比其他海湾国家更自由的政治系统,因而它后来居上,开放程度远超邻国,全球闻名的半岛电视台便是其象征。该国人口的高度国际化,也导致其媒体的多元化。本文梳理卡塔尔新闻传播业的变迁历史,主要关注现代化进程及君主立宪政体中的国家元首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并对卡塔尔新闻传播业的现状进行概述。

一、现代化之前卡塔尔的社会传播与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公元前3500年,卡塔尔属于巴比伦文明的边缘地带,已经开始了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在卡塔尔中部哈拉拉( Kharrara)发现了刻有楔形文字的石片,证实美索不达米亚文曾涉足这里。公元前5世纪,这个地方被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定名为卡塔尔( Katara)。公元7世纪阿拉伯文明进入这个地区,伊斯兰文化在卡塔尔延续至今。1916年卡塔尔成为英国保护国,卡塔尔酋长国不拥有直接同其他国家交往的权力,但国家内部继续由萨尼家族治理,政体不变。英国在卡塔尔建立了邮电服务等设施,这是卡塔尔最早的现代传播现象。

由于政局不稳定、经济萧条,卡塔尔的新闻传播业起步很晚,1961年才出现印刷媒体,这是一份官方出版物——政府公报,内容包括法律条文和国家元首颁布的各项法令。1969年,各类政府出版物相继发行。1969年,卡塔尔政府设立新闻部(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并于同年发行了第一份阿文杂志《多哈月刊》( DohaMagazine)。1970年,政府教育部创办《教育杂志》( Education)。1970年,第一个民营出版物——双月刊英语杂志《海湾新闻》(Gulf News)创刊。

1968年6月25日,国营卡塔尔广播公司( Qatar Broadcasting Service)开播,成为卡塔尔广播业的开端。最初仅有阿拉伯语的广播节目,全天仅播出5小时。1970年元旦,卡塔尔广播电台开始每天用中波、短波向海湾其他国家听众播出3小时的广播节目,这是卡塔尔新闻传播业对外传播的第一步。

1970年,卡塔尔的第一家电视台卡塔尔电视台( Qatar Television)开播,每天仅播出3-4小时黑白电视节目,仅使用阿拉伯语,节目内容单一。

二、独立初期新闻审查下的卡塔尔媒体多元化

1971年9月3日卡塔尔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哈利法执政期间( 1972-1995)协商会议的出现推动了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政府一方面重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格的内容审查。1979年政府确认官方审查制度的《新闻出版法》。这一法律禁止了许多报纸和书籍出版,因为这些出版物与政府的政治、经济、宗教导向不一致。

1973年国际油价飞涨,大量财富流向包括卡塔尔在内的石油出口国。1974年,卡塔尔开始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进一步增加了萨尼家族的财富。90年代开发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油田——北部油气田,卡塔尔更是盆满钵盈。由于卡塔尔1995年以后的当权者的开明,这些财富得以使卡塔尔迅速走向国家现代化,政治上也从独立前的传统酋长国逐步发展为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972年,卡塔尔出现第一份阿拉伯语的政治性日报《阿拉伯人》( Al Arab),由政府新闻部创办。该报亦是卡塔尔的第一家现代报纸。1978年12月10日,第一份英文报纸《海湾时报》(GulfTimes)创刊,初为四开周报,1981年2月22日改为日报,1995年12月改为对开彩色印刷。该报隶属海湾出版印刷公司,该公司于1979年5月10日再创办该国第一份民营阿拉伯语日报《旗帜报》( Al- Raya)。由于卡塔尔的阿拉伯报纸缺乏国际影响力,《海湾时报》因其通用英语和报纸的民营身份,一时成为被国际媒体引用次数最多的卡塔尔报纸之一。它是该国报道刑事案件、毒品黑市等负面社会问题的先驱者,也是记录骆驼师遭受虐待状况的第一家海湾媒体,该报道推动了海湾国家骆驼竞技产业的改革。

目前卡塔尔报业中发行量最大的《东方报》( Al-Sharq)创刊于1987年,由东方报业公司出版发行。尽该报由一家亲政府的民营公司运营,主要提供执政家族、政府官员的会议、出席活动的报道。2010年该报的发行量为6.5万份。其所属公司另于1996年创办了现今卡塔尔三大英文日报之一的《半岛报》( The Peninsula)。

卡塔尔通讯社建于1975年5月25日,是阿拉伯国家主要通讯社之一,从属于新闻文化部,也是该国第一家通讯社。其职能是代表政府各种政令、政策消息,报道本国及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所发生事件。卡塔尔通讯社的电讯稿来自分布在各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国首都的驻站记者,这些记者大多由当地的新闻工作者兼任,报道比较客观。

1971-1985年,卡塔尔广播公司相继开通其他语言电台:1971年增加英语频道;1980年元旦,卡塔尔广播电台播出乌尔都语节目,听众为在卡塔尔的来自巴基斯坦的10万多侨民和劳工;1985年,法语节目播出。这些广播节目不仅向卡塔尔本地播出,还用短波波段覆盖整个海湾地区。节目内容包括新闻、文化、娱乐、戏剧、宗教和教育等。

1974年,卡塔尔电视台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75年,卡塔尔的第二家电视台卡塔尔通讯社电视台开播,使用阿拉伯、英、西班牙、葡萄牙等语种播放。1982年,卡塔尔电视台开通第二英语频道,主要服务于居住在卡塔尔的外国侨民。1993年,第一个无线电缆电视系统——卡塔尔有线电视系统将卫星电视传人家庭。卡塔尔有线电视系统打破了卡塔尔电视台的垄断,向观众提供包括CNN、BBC、福克斯体育等31个电视频道。

三、“哈马德改革”中创新发展的卡塔尔新闻传播业

1995年,哈马德继任卡塔尔埃米尔。他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军事学院,思想开明,接受西方的政治、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属于中东新生代政治家。“哈马德改革”制定了卡塔尔的新宪法,改进国家民主与法治状况。

哈马德改革内容之一是实行卡塔尔特色的新闻自由。长期以来,卡塔尔的报纸和其他出版物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哈马德终止了这项资助,给予出版社拓展自有资源的机会,以保持媒体的独立性。1995年6月,哈马德颁布埃米尔令,取消对新闻出版物的检查制度,以一部新的规定自由出版的法律替代原来的《新闻出版法》。1998年10月,新闻文化部的建制取消,政府不再对本国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刊播内容进行审查。这是哈马德执政以来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之一,传媒从而脱离了政府的直接干预,为传媒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环境。随之,国际性的报纸和杂志开始出现在卡塔尔的传媒市场上,比如《纽约时报》、新闻周刊《时代》、《金融时报》等。

1997年5月,卡塔尔建立广播电视总局。根据法律,卡塔尔广播电视总局是一个法人单位,埃米尔哈马德亲自担任局长。这个部门在国家财政总预算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独立的预算,直接向卡塔尔内阁负责,其任务是保证音像新闻产品能够跟上当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卡塔尔新闻传播事业从此驶入快车道。

广播电视总局管辖卡塔尔广播电台和卡塔尔电视台,负责与其他国家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合作,交换广播电视节目等。例如,通过合作方式,一些国外广播电台节目通过当地的调频在卡塔尔落地,这些外国电台如中东广播中心( MBC)、英国广播公司( BBC)、美国之声(VOA)等。

巨额资金的支持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了卡塔尔的现代化进程和海外扩张。1996年5月,垄断的国有电信服务供应商——卡塔尔公共电信公司开始提供网络服务。1998年12月,卡塔尔卫星电视开通,覆盖整个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北非及欧洲地中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卡塔尔通讯社实现办公电脑化和网络现代化,并与包括中国新华社在内的外国通讯社建立了新闻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2000年,卡塔尔广播电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及一些欧洲国家设立记者站,及时报道当地发生的各类新闻。2001年卡塔尔成立对外新闻署,负责与外国新闻机构交往的所有活动,担负起向世界新闻媒体介绍卡塔尔形象的任务。根据哈马德的指示,海湾之声广播电台于2002年2月2日开播。该电台的任务是通过播放以海湾和阿拉伯国家为主的文学和诗歌作品,平衡西方文化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

半岛电视台的诞生是哈马德新闻改革的代表性产物。哈马德希望国家呈现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确立卡塔尔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地位,并赢得西方国家的认同。1996年,沙特卫星广播电视局因为英国BBC批评沙特内政而中断了和BBC阿语电视部的合同,后者被迫解散。就在这些BBC阿语部员工即将失业的时候,哈马德于当年11月斥资1.37亿美元,协助在多哈建立Al Jazeera(意为“汪洋中的自由小岛”,我国误译为“半岛电视台”)电视台。以高薪和享有完全自由的双重许诺,几乎将英国BBC阿拉伯语部整体搬到了多哈的半岛台,同时半岛台还汇聚了众多阿拉伯各国的电视新闻界精英。半岛电视台的出现,使得阿拉伯政治版图中原来中东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埃及,逐渐被卡塔尔所取代,卡塔尔还取代沙特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传媒资助国。

“自由之岛”的名称也体现了该台的定位:电视台至少形式上独立于企业集团和国家政权,如果它服务于某商业组织或政府,那会使它丧失名誉。新闻价值、准确性和客观性是该台新闻必须具有的因素。半岛电视台总部的墙上挂着其台标,下面的阿拉伯文座右铭是:意见与异见。半岛电视台要呈现给观众争论的多方,然后让观众形成自己的观点。

和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媒体相比,半岛台特别强调“必须倾听另一方声音”。该台为表达自由提供了平台,其较为著名的谈话类节目有《众说纷纭)×More than One Opinion)、《针锋相对)×TheOpposite Direction)等,讨论的话题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邀请各自不同政治阵营、不同国家的人士发表各自的意见,邀请观众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参与讨论——包括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国家,还有伊朗、巴基斯坦、欧洲各国以及美国的受众。节目中思想火花激荡,政府所设的“红线”常被突破,“禁忌”也被打破。

得益于宽松的办台方针和充实的财政支持,半岛电视台发展迅速,开播之初每天只传出6小时节目;1999年2月1日,其卫星电视频道实现了覆盖全球的24小时新闻滚动播出,且很快达到西方媒体制作标准:大量现场直播并与前方记者连线、每周固定时间播出大型栏目等。新闻是半岛台的中心内容,每半点播出一次,每天有三次播出的新闻节目超过65分钟。

半岛电视台在世界各地设有30个分社或记者站,拥有70个地面和卫星电视频道,成为与美国CNN、英国BBC并立的全球三大24小时新闻电视台。由于半岛台身处战乱的中东地区,在报道阿拉伯世界以及巴以冲突等敏感问题上,具有CNN和其他西方媒体不具备的地理和语言文化优势。2001年“9 - 11”事件发生,半岛电视台和CNN几乎同步报道事件全过程,并独家向全球播放本·拉登发表的署名声明;阿富汗战争期间,半岛台成为唯一获准在阿富汗进行现场采访的电视台,通过独家图像在新闻界博得名声,也因此与美国交恶。2003年该台播放了美军入侵伊拉克的血腥战争场面,如精确制导炸弹投进自由市场、失去父母的孤儿嚎啕大哭等独家画面。该台在报道中坚持客观、平衡的专业主义原则,被称作“中东的CNN”。除了依赖常驻世界各地的半岛记者,半岛台还从其他国家新闻机构如路透社、合众国际社以及一些阿拉伯的新闻机构购买新闻。

半岛电视台在对媒体控制甚严的阿拉伯世界坚持媒体的独立性——不依靠广告收入。按照最初规划,半岛台应该在五年后通过商业操作取得经济独立。然而因为半岛电视台遭到不同国家的抗议,成为广告制裁的受害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从建台之初起,哈马德就不断制定国内政策让该台免于新闻审查,并通过财政资助保持该频道的持续发展。

2013年1月,半岛电视台收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创立的Current有线电视台,于是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于201 3年8月20日开播:半岛台悄然影响着阿拉伯国家的传媒体系,一些阿拉伯国家媒体有意无意地模仿半岛电视台的经营风格,积极尝试半岛台的新闻自由理念。

四、处于数字化前沿的卡塔尔新闻传播业

卡塔尔注重在全球化趋势中提升自身地位。2006年卡塔尔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成功举办第15届亚洲运动会,均使卡塔尔地区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有所提升。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国家信息传播技术水平的指数NRI(网络灵敏指数)排名,卡塔尔居中东国家之首,全球第23位。

互联网环境也给卡塔尔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据统计,卡塔尔的互联网用户已达181万多人,互联网渗透率高达85.3%(截止到2013年12月)。卡塔尔的传统媒体迅速向新兴媒体转型,全媒体发展正体现了卡塔尔新闻传播业的后发之力。卡塔尔第一份政治性报刊《阿拉伯人》于1996年停刊,2005年在网上复刊,带来崭新的面貌——上线电子版。《旗帜报》( al-watan.com)、《海湾时报》(www.gulf-times.com)、《多哈周刊》(www.aldohamagazine.com)等报纸杂均已实现电子在线阅读模式。读者既可以选取报刊最新的一期,免费阅读其PDF版本,也可以搜索到往期内容。同时,网站还配套设计了移动阅读客户端,用户可以通过新闻客户端、APP应用软件等阅读报纸。网站界面中均展示内容提要,重点新闻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建立全媒体网站,如海湾之声( www.soutalkhaleeji.fm)、卡塔尔电视台( www.qtv.qa/qtv/index.php)、半岛电视台( www.aljazeera.net/portal)等,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站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一些社会化媒体、新闻门户网站,如半岛在线( Peninsula Online)、海湾时代在线(GulfTimes Online)、卡塔尔记录网(Qatar Chronicle)等受到卡塔尔公众的欢迎,卡塔尔记录网因其文章内容与官方的宣传路径不一致而赢得关注。[22]卡塔尔通讯社2014年4月30日建立Qatar Maydan网,声称是世界首个社会化新闻网站( world firstsocial news network )。这个网站致力于搭建一个社区,让用户能够与新闻的重要内容之间进行互动,用户自己也可以实时生产新闻,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收集当地的新闻信息,并在新闻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生产新闻内容。

现任埃米尔塔米姆表示,卡塔尔正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将在人力资源上大量投资,而媒体在提供最新信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卡塔尔继制造半岛电视台这一新闻业传奇后,现在将通过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化新闻网站,企图在媒体领域赢得新的成就。

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给卡塔尔等中东国家的传媒格局带来了转变。许多传媒机构采用新技术,挑战当地政府独营传媒一统天下的局面,减少了对西方通讯社的依赖,传媒的内容更加多元。半岛电视台等国际传媒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提供新闻,扭转了世界新闻流通的方向。此前,新闻的流动是从西方流向东方;随着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西方不再总是信息中心。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转播、转发的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引发政府对其进行管治。2014年卡塔尔通过反网络犯罪法( The Anti-CybercrimeLaw),对危害本地安定、冒犯伊斯兰教、色情内容和虚假新闻的行为进行制裁。不过,这也对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自由产生了一定限制。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自由面临挑战,也是当今世界新闻业需要探讨的问题。

五、开明君主主导下的卡塔尔特色“新闻自由”

关于卡塔尔的新闻体制,现在一般都说该国的媒体享有新闻自由。但也有材料指出,“对哈马德及其政策的批评却不在半岛电视台日程表上。‘维基解密’披露的电文显示,美国外交官根本不相信所谓的半岛电视台编播独立,而是认为该电视台被哈马德用做外交谈判工具,帮助卡塔尔在与沙特、约旦、叙利亚以及其它国家谈判时占据主动。”

不过,从较多的卡塔尔媒体的报道分寸看,在不涉及卡塔尔利益,特别是哈马德以及君主家族利益时,卡塔尔的媒体很注重新闻专业主义,报道基本是全面、客观的;涉及上面的这些利益时,卡塔尔的媒体会小心地回避,因为媒体(特别是影响很大的半岛台)其实真正的老板是卡塔尔王室。如前面所说,卡塔尔政府对新闻报道上还是设有无形“红线”的,另外社会层面亦有文化“禁忌”。卡塔尔媒体适度越线和犯忌,其实是有选择和把握分寸的。卡塔尔的新闻体制,是开明君主制下新闻最自由的一种特殊体制,底线是可以适度批评,但不触及王室的根本利益。尽管如此,能够营造这样一种宽松的探讨政治的舆论氛围,应予肯定。

1997年哈马德就他的改革指出:“新的世界秩序使卡塔尔面临选择,或是顺应变化向前发展,或是被新的挑战压垮。如果我们顽固地抗拒这些变化,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最终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在他看来,海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是一个大趋势。“如果你不让人民参与管理,就是在为自己制造问题。”显然,他以识时务的眼光看待变化着的世界和祖国,至少对那些坚持将“防民之口”作为维持统治的其他阿拉伯国家来说,是有启蒙意义的。

哈尔斯塔特篇6

纳瓦夫·阿布杜尔·阿齐兹,鲁宾·阿科斯塔·赫纳德,亨利·奥鲁菲米·阿德弗普,塔马斯·阿贾恩,沙赫德·阿里,塔米·宾·哈米德·阿尔-泰尼,阿哈迈德·法赫德·阿尔-沙巴赫,罗兰德·巴尔,托马斯·巴赫,费尔南多·F·利马·贝罗,约瑟夫·S布拉特,英范特·皮拉·德·伯尔宾,瓦列里·波尔佐夫,埃尔斯·范·布雷达·维里斯曼,谢尔盖·布勃卡,弗兰克·卡拉罗,理查德·L·卡里翁,帕特里克·S·钱姆达,张雄,约翰·道林·科茨,菲利普·瓦尔特·科尔斯,菲利普·克雷文,查梅尼·克鲁克斯,罗伯特·克特夫特里克,安妮塔·L·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哈尔斯塔特篇7

这里所指的中亚,既包括当前国际形势的焦点--阿富汗;也包括从原苏联分立出来的五个中亚共和国。它西邻国际格局中的多事之地--中东,又与干戈纷扰的内外高加索、隔里海相望,它南接动荡不断的南亚次大陆,北靠俄罗斯,东接中国广袤的大西北。作为欧亚大陆天然的十字路口,它在历史上既是各种文明交流融汇的地方,又屡屡成为兵家必争或必经之地。纵横的山岭、耸立的高原、狭隘的山口、广阔的沙漠,曲折多艰的历史经历,犬牙交错的民族、语言、文化、教派和国界分布--构成中亚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为各种极端势力提供了活动空间。

阿富汗20年的战争与内乱,五国立国与转型期的特殊社会状况,都是各种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宗教狂热主义等极端势力得以兴起和肆虐的背景。中亚各国的各种极端势力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严重扰乱本地区各国的和平与稳定;而且,人们担心,对的进一步打击,会使这些势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战火外移,趁机坐大......中亚将来会出现怎样的一幅图景呢?它带给世界的影响将是什么呢?--编者手记

本篇各段落作者

恶势力挑战各国当局 何希泉

本・拉登是"乌伊运"的"大股东"苏畅

"乌伊运"与其他极端组织过从甚密苏畅

1999年:极端势力向政府"宣战"孙壮志

各种极端势力在中亚五国程度不同地存在活动"市场"。中亚五国独立伊始,各种极端势力在整个地区尤其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制造恐怖暴力事件,试图建立一个以费尔干纳谷地为核心、包括周围穆斯林地区在内的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中亚地区极端势力的产生与发展虽与该地区各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有关,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地缘状况是更为主要的诱因,同时,国际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可以说,内、外部条件共同"催生"了极端主义这个怪胎。极端势力的典型代表是"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乌伊运")。有消息说,拉登为"乌伊运"提供大笔资金,"乌伊运"还与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过从甚密。

恶势力挑战各国当局

伴随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相继独立。然而,自独立以来,中亚五国均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取代当局或与当局分庭抗礼为目的、以民族和宗教为旗号、以恐怖暴力为基本手段的极端势力,其中以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居多。

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时有极端组织活动,哈国家安全部近几年曾破获数起案件,有的是境外宗教人士私自开办地下经文学校、传播极端教义、训练恐怖活动技能,有的甚至暗中招募青少年到国外培训。

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已成为中亚极端势力的活动基地,连年发生人质事件和边境冲突,对吉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99年巴特肯人质危机(见后)期间,总统阿卡耶夫曾向全国动员令,报名者仅千余人,还不如入侵吉境的非法武装分子多。

塔吉克斯坦虽已实现民族和解,但伊斯兰复兴党并未放弃在塔建立政教合一政权的初衷,依然是拉赫莫诺夫总统的一大心病。

乌兹别克斯坦问题比较突出,曾在乌活动的极端组织有伊斯兰运动、突厥斯坦伊斯兰、正义党等。"乌伊运"成了中亚地区极端势力的典型代表,已被美国列为国际恐怖组织。

“乌伊运"成立于1995年。刚成立时称"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复兴运动",1998年改为现名。"乌伊运"的基本纲领目标是现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最终目标是伙同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车臣、阿富汗阿拉伯人等一些国际恐怖组织在费尔干纳谷地建立"哈里发"国家。"乌伊运"总部先是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后迁至阿富汗的喀布尔(未占领前)。主要领导人有尤尔达舍夫、纳马干尼。主要基地初期在阿富汗,协同塔吉克斯坦流亡阿富汗的武装反对派打内战。目前分为两处,一是阿富汗,二是塔吉克斯坦联合反对派控制区。当前的主战场是宗教极端思潮根深蒂固的费尔干纳谷地,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吉境对乌当局实施恐怖暴力活动。据有关资料,"乌伊运"人数目前多达5000人。

本・拉登是"乌伊运"的"大股东"

“乌伊运"与本・拉登来往密切。由于有着相同的政治和宗教目的,本・拉登十分愿意支持"乌伊运"的活动,并提供了大笔资金。1999年,本・拉登在坎大哈会见了"乌伊运"的代表,许诺要增加对他们的援助数目。同年8月,本・拉登派五位特使到塔吉克斯坦北部的哈伊特村与"乌伊运"头目之一纳马干尼会谈,并交给他13万美元,用以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进行袭击。2000年6月,"乌伊运"的新闻发言人宣称,本・拉登已向他们提供了几十万美元用以破坏乌兹别克斯坦的稳定。另据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民族安全委员会说,"乌伊运"接受拉登提供的援助已达几百万美元。

在本・拉登的资助下,"乌伊运"成为一支武装先进、武器类型丰富的国际恐怖组织,并在阿富汗等国设有武装训练营。这些训练营表面是属于当地的一些伊斯兰组织,实际上是由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和阿富汗人组成的恐怖组织成员,教官都是由本・拉登和一些伊斯兰组织派出的训练专家。

在拉登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伊斯兰组织纷纷向"乌伊运"提供资金,还与其举行会议,商议"卡里莫夫(乌兹别克斯坦现任总统)政权"的对策,并提供了200万美元。1995年,"乌伊运"一个领导人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与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组织代表就向其提供援助进行会谈。一些如"中东突厥联盟"、"伊大伊斯兰阵线"、"伊斯兰之源"等土耳其组织和慈善基金会是"乌伊运"的一贯支援者,其中的一个基金会在90年代中期就向它提供了几十万美元。1998年,一位带有乌兹别克族血统的沙特商人提供了25万美元。沙特"国际伊斯兰拯救"也曾对"乌伊运"进行财政援助。

1999年春天,"乌伊运"代表团访问沙特,并得到了来自"伊波拉伊姆"基金会提供的27万美元。

“乌伊运"与其他极端组织过从甚密

在90年代初,通过从乌兹别克斯坦逃到车臣的宗教极端分子和土耳其的高加索伊斯兰组织,"乌伊运"分子开始与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建立联系。"乌伊运"头目尤尔达舍夫与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头目巴萨耶夫有密切往来,巴萨耶夫称他的队伍是"乌伊运"的"车臣兄弟"。1999年尤尔达舍夫曾致函巴萨耶夫,希望他们能够联合全世界的穆斯林为其理想而斗争。在车臣战争中,被打伤和打死的武装分子中就有乌兹别克斯坦人。而且据俄罗斯的安全部门调查,车臣分子也参与了1999年2月的塔什干爆炸事件(见后)。

乌兹别克斯坦的对车臣非法武装丰富的作战经验十分感兴趣。1997年6月,尤尔达舍夫的亲信之一巴赫洛姆到车臣与其商谈组建"乌伊运"的军事组织,双方达成协议,在车臣的"高加索伊斯兰学院"培训300多名"乌伊运"分子。1999年底,在车臣战地指挥官哈塔卜的帮助下,"乌伊运"在车臣建立了名为"乌兹别克阵线"的训练营。

除了在车臣建立军事基地和训练营之外,"乌伊运"还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有着几千人的训练营,在阿富汗的训练营以北部各省为主,几乎遍布了阿富汗全境;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旁遮普省有四个训练营,在拉合尔省还有几个高级训练营;在塔吉克斯坦北部的吉尔加塔尔和加尔姆地区,由纳马干尼建立的军事基地和训练营已具有相当规模。纳马干尼早在1992年就在塔吉克斯坦北部组建了训练营,以后势力逐渐扩大,军事基地和训练营都增加了不少。据联合国驻塔吉克斯坦的难民事务代表说,1999年初在加尔姆一地的"乌伊运"就有1500人。这些军事营地武装先进,武器类型丰富。他们尤其着重于训练如何进行游击战,以及破坏性的恐怖活动。

据外电报道,我国境外的""("东突")分子与中亚的恐怖组织也有勾结。一些由本・拉登和土耳其某些组织向境外""集团提供的资金就是由"乌伊运"转交的。在境外的维吾尔分裂集团中,有两个集团与"乌伊运"关系密切。

1999年:极端势力向政府"宣战"

1999年2月,中亚最大的城市、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刚刚走出严冬,但独立广场及附近的几声爆炸给人们心理带来了新的寒意。这场爆炸事件造成13人死亡、128人受伤。塔什干一直被视为中亚最稳定国家中最稳定的城市,这座城市发生重大恐怖事件,反映出中亚极端主义分子的能量骤然增大了。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认为这些爆炸事件是敌对势力的恐怖主义活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等国总统纷纷打电话给卡里莫夫,谴责恐怖主义行径。

随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也发生了更加严重的恐怖事件。8月上旬,约600至1000名"乌伊运"极端分子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州的巴特肯区和琼阿拉区占据了五个居民点,并挟持了大约20名人质,其中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内务部队司令沙姆克耶夫和四名日本地质考察人员。吉尔吉斯斯坦迅速动员了武装力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等国也表示,坚决支持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军围剿非法武装的行动,并将提供包括武器在内的一切援助。但两个月的军事行动未能达到目的,最后经过艰苦谈判,武装及其劫持的人质撤到塔吉克斯坦境内。10月下旬,被非法武装分子扣留的全部人质获释。

2000年8月,极端主义分子和贩毒团伙在中亚地区再次挑起事端。8月5日,约有70~100名极端分子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边境地区。这股武装分子仍为"乌伊运"的成员。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军与交火,战斗持续到8月9日。8月11日,又一股极端分子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巴特肯山区,与吉政府军发生枪战。同时,一股还试图从阿富汗进入塔吉克斯坦边境,被驻守的俄罗斯边防军击退。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边境也发现了一批武装分子。8月中旬,大约50名极端分子再度从塔吉克斯坦境内窜入吉尔吉斯斯坦的巴特肯山区,在边境地区与吉政府军交火。

哈尔斯塔特篇8

巴塞罗那一线队球员分别为:巴尔德斯,平托,阿尔维斯,普约尔,皮克,阿尔巴,马斯切拉诺,宋,布斯克茨,哈维,伊涅斯塔,法布雷加斯,蒂亚戈,佩德罗,比利亚,桑切斯,特略,梅西。

后卫 :阿尔维斯 、皮克 、普约尔、 阿德里亚诺 、阿比达尔;

中场 :法布雷加斯、哈维 、伊涅斯塔 、马斯切拉诺 、凯塔 、布斯克茨、 阿费莱;

前锋 :比利亚、桑切斯、梅西、佩德罗 ;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管理者的职责范文 下一篇:兰亭序字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