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字帖范文

时间:2023-11-17 15:30:22

兰亭序字帖篇1

“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那么如何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中真正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书法教育,让广大高中学生在已有书写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书法素养,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把古诗文名篇的阅读鉴赏与相关的古代法帖的鉴赏临摹相结合,是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途径。在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苏轼的《赤壁赋》在文学史中是古代散文的名家名篇,在书法史上又是行书的名家名帖。《兰亭序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赤壁赋》帖也是行楷中的杰作。它们是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书法素养的最佳结合点。试例如下。

一.读兰亭 赏兰亭 临兰亭

借助《兰亭集序》的学习,搭载中国传统书法的多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开设书法素养选修课,介绍书法史知识、文字学知识、书法鉴赏知识;开展书法活动课,学习读帖、临摹、鉴赏、创作。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培养兴趣,初步掌握读帖、临帖技巧;下学期巩固提高,进一步分层次指导,学习鉴赏和创作。

1.通过王羲之的学书逸闻佳话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兴趣着眼,通过了解一些有名书法家如何认真练习书法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书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提高书法教学的效果。

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教王羲之有三堂书法课:“点”如高峰坠石,“一”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

“点”如高峰坠石。卫夫人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王羲之体会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的感觉,那个“点”,蕴含的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2.教会学生读帖三要领:口读、心读、手读

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教会学生读帖。读帖第一步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字帖,将字帖逐字逐句读下去。反复多次,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呼应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第三步是“手读”。也就是临帖,做心摹手追的功夫。

3.鉴赏大王书风,领悟书法内涵

教育是一种美育,书法教育应当给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书文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这样,在优美作品的感染熏陶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书法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兰亭帖》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王羲之的书法贡献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二.从《兰亭序》帖到《赤壁赋》帖

人教社语文必修四选文《赤壁赋》是苏轼的散文名作,文中处处可见豪放之情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明朝董其昌说:“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董其昌将其文与楚骚并论,将其书与《兰亭》并提,赋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见《赤壁赋》帖是对高中阶段学生开展书法素养教育的绝好范本。因此,语文教师在对选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临摹《赤壁赋》帖,对教材进行教育资源再开发,是一件十分有课程意义的工作。

兰亭序字帖篇2

汉字中的“朝圣”思想

关于汉字的传说有两种,一种关于文字创造,一种关于书体创造。而这两种传说,都受着“朝圣”文化的影响,即都有“大圣”“至尊”的确立。

文字创造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仓颉造字”,如《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蠹》:“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为之私,背私者为之公。”《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等等。这些传说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主角都是同一人,因此,仓颉被描绘“成头生四目”的“大圣”,成为汉字“二圣”之一,另一位是“书圣”王羲之。

书体的传说,同样经历过一个从浪漫传说到有史可据的过程。著名的有伏羲氏作“龙书”,黄帝作“云书”,少昊作”鸾凤书”,高阳氏作“蝌蚪书”,陶南氏作“龟书”;其余如“虎书”、“麒麟书”、“鱼书”、“虫书”等等。这些传说中的书体,除了“蝌蚪书”有可能是蝌蚪篆文,其余都与甲骨文以及篆、隶、真、草、行书等没什么直接关系。甲骨文地位确立后,中国各区域的文字均以甲骨文为宗本,各自演变,形成一套相对独立且自成系统的文字体系。

从仓颉到甲骨文,我们能看到很明显的“朝圣”思想。这种思想源于国人原始的祖宗崇拜、圣贤崇拜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发酵。北宋《淳化阁帖》曾收录仓颉所造的符号文字,这批符号文字,即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正源出处。

字体中的“朝圣”风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用武力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央集权。统一后的秦国,开始文化管制,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但当时大小诸侯国100多个,大部分文字不统一,最为强大的“战国七雄”,文字也各不相同,严重影响了中央政令的推行和数以百计诸侯国的“遗民”之间的交流。

汉字书写的章法形态,是由甲骨文确立的。汉字的架构、笔画、姿态各有不同,却都有章可循,这种章法,是中华民族对文字“根”的普遍认同,中国书法千变万化,但至始至终不能脱离这种文化认同。古老的中国文字,已经作为民族的原始图腾被膜拜和认同。

李斯,秦国丞相,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李斯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总负责人,他领导赵高、胡毋敬等人,日夜对文字进行整理,以秦国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了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同时兼顾诸国文字在结构和笔划上的共性,创造出“秦篆”(即“小篆”),成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

小篆端庄、严俊、凝重,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兼具交流的功能和书法的美感,成为当时“百国文字之尊”,从此,诸国文字失去了昔日的荣耀和生存空间,汉字开始独以小篆为规范。随后,隶书取代小篆,但小篆作为中国第一种权威规范,统一通行,力求普及至大众的文字,仍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推崇。

《书断》评李斯:“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蛟作骖鲱,江海淼漫,山岳万巍巍,长风万里,鸾凤。”《述书赋》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如残雪滴溜,映朱栏而垂冰,蔓木含芳,贯绿林以绳直。”明赵宦光云:“斯为古今京匠,—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小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书法中的“朝圣”气息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此后各种书法体争鸣斗艳,各有成就,至唐朝时,行、草、楷、隶、篆并茂,均有大家推出。

尽管名家跌出,或有临帖摹本,但书法家对汉字架构、姿态、神韵、气息的理解和表达却各见奇妙,各有神通,且具有唯一性,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再得的奇缺珍品,如何保存与继承历代精品,是每一代书法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如果找不到一种更好的保存方法,那么,从仓颉到流行于世的各类精妙绝伦的中国书法瑰宝将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今山东临沂人,出身望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其书法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他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被后人尊为“书圣”,影响着整个中国书坛,至今不衰。

房玄龄曾推荐萧翼为唐太宗从老和尚辩才那里把《兰亭序》墨迹偷来,为此唐太宗特赏房玄龄彩锦千段,庄园一块。萧翼为员外郎,官至五品,并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只,装满珠宝的玛瑙碗一个,良马两匹带,庄园一块,对辩才也赐了三千段锦,三千时谷。由于唐朝统治者的喜爱,全国收藏王羲之作品多达3000件,到南宋时,王羲之真迹渐渐爱你不存于世。

《兰亭序》的章法,仿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后人尊崇王羲之的书法,解缙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唐太宗赞其“尽善尽美”,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兰亭序》更是被历代书法家揣度临摹,其中著名的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颖上本”、“落水本”等等。

王羲之虽被尊为“书圣”,但世人并没有把他视为一尊凝固的圣像加以膜拜,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化中书艺创作“尽善尽美”的象征。“书圣”俨然已是一座“高山”,供后来者膜拜、攀登和对话。

《淳化阁帖》与“朝圣”文化

《淳化阁帖》(简称《阁帖》)刻于淳化三年,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圣旨法帖,被尊为“众帖之祖”,收录了仓颉、大禹、孔子、李斯、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虞世南、储遂良、欧阳洵、柳公叔等古代历史顶级的大名头书法家共105人(可考证已有103人),420帖,2287行,数万字,前五卷是历代帝王,名臣,后五卷为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璞玉浑金,字字珠玑,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法帖之王。

《阁帖》收录仓颉的28字,解密了中国文化的正源出处,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承载了中国文字艺术正统传世的真谛,被认为是“中国本源正统文化核心中核心,文化高地中高峰,中华文化之‘根’”。

祖本《阁帖》千百年来被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推崇为至高无尚的法书“圣经”,以正本清源,一脉相承,弘扬中华本源传统文化。《阁帖》完工后,刻帖之风火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几大系统。从帖学发展史上,我们略知《淳化阁帖》始刻以后各帖继起的情形:

宋曹士冕的《法帖谱系》十分著名,谱系在《淳化法帖》之下列有三大系:其一是《阁帖》系统,基本上翻刻原十卷本《淳化阁帖》,有《临江戏鱼堂帖》《黔江帖》《二王府帖》《淳熙修内司帖》等;其二是《潭帖》系统,在《淳化阁帖》基础上稍作增删,有《庆历长沙帖》《大观太清楼帖》《鼎帖》《澧阳帖》等。其三是《绛帖》系统,对《淳化阁帖》作了较多增删,下列《东库本》《新绛本》及《“亮”字不全本》。

宋曾宏父的石刻铺叙之图(亦称帖谱)为人熟知,帖谱在《淳化阁帖》之下,分为三类:一是由《淳化阁帖》翻刻而成,如《淳熙秘阁前帖》(即《淳熙修内司帖》)及续帖、《清江帖》《庐陵帖》《长沙帖》;二是由《淳化阁帖》增减而成者,如《绛帖》,下列由《绛帖》翻刻的《武冈帖》;三是由阁、郡诸帖编类而成者,如《武陵帖》。

不属此三类者,《贴考》之图的体系分为四类,一为“重刻”“翻刻”类,如宋《二王府本》《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明《肃府本》《顾从义本》、清《乾隆重刻毕士安本》;二为增减成帖,如宋《戏鱼堂帖》、《大观帖》、《潭帖》《绛帖》);三是集合众刻,如《鼎帖》《星凤楼帖》;四是《淳化阁帖》系外帖,如宋《淳熙秘阁续帖》、《元祐秘阁续帖》《汝帖》《甲秀堂帖》《凤墅帖》《宝晋斋帖》《博古堂帖》。

一千多年来,《淳化阁帖》已呈众星捧月之势发展,它所代表的“根”文化已随着105名书法家的真迹走进了中华民族灵魂的最原始栖息地。

兰亭序字帖篇3

启功先生曾是书协主席,又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般世人都以书画大师和大鉴定家目之。但如果详读先生撰述,他学术之渊深、涉猎之广博、鉴定之精审,特别是研究的旨趣、目标,是远非“书画大师”和“大鉴赏家”的称号所能概括的。

“书画鉴定”对一般收藏家而言,主要是判定真伪问题,但如从学术角度而言,则是解决书法史、绘画史的基本素材,以便形成正确的艺术史的问题。所以同是“书画鉴定”,从学术研究角度与从实用角度出发,在性质、深度和水平上是大不相同的。启功先生对古文字学、经学、史学、古典文学、哲学、宗教诸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且熟悉历代典章制度、礼仪民俗、戏曲小说,本人又是书法、绘画大师,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鉴赏眼光,所以能在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相结合的基础上,从整理、充实中国书法、绘画发展史的高度,有目的地去考订若干古代书法绘画上的重要实物和关键性的历史公案,取得卓越成就。

启功先生数十年来的大量研究工作和撰述,如《兰亭帖考》、《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平复帖说并释文》、《山水画南北宗说辨》、《戾家考》、《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古代字体论稿》等,都是围绕着为书法史、绘画史建立科学性的材料基础和廓清伪史料这一总的目标而进行的,所研究都是些重大问题和著名的历史公案,但举证充分,说理透彻,故虽考证极其精密而始终坚持基本宗旨。

《兰亭帖考》是启功先生在书法史研究上的力作。论文把现存之唐摹本、唐宋临本、定武本石刻、历代传刻本、伪造本按系统逐一归类,化繁为简,并重点就定武本、唐临本、唐摹本三类详加论述。指出神龙本行距前松后紧,中有浓淡墨改定加字之处具有草稿特点,保存兰亭帖原本面貌最完整。此文对兰亭帖的流传经过和现存实物做了周密的分析和历史性总结,是研究兰亭序的重要成果。

对旧题唐张旭草书四帖真实年代的考定是启功先生学识与目力结合、鉴定水平高出时辈的又一例证。此帖宋人、明人先后题为晋谢灵运和唐张旭书,现代又被人大力宣扬,号称张旭传世名迹。启功先生从书风判断它应为宋人所书,他通过对帖中文字逐句逐字进行研究,发现诗中避宋讳“玄”字,而讳玄字始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有力地证明了此帖是北宋佚名人的草书佳作,先后被宋人、明人强加以谢灵运、张旭之伪名,变真迹为伪物。他语重心长地规劝当代鉴定家们要为人民负责,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学那些“宁可要古而伪,不肯要近而真”的古代帝王、商贾和“好事家”。

《〈平复帖〉说并释文》是启功先生研究传世最古法书西晋陆机书《平复帖》的力作。此帖文字前人都没有能通释,因为此帖首尾完整,所释还必须文义可通,并可与史传相合。先生详考史传、本集、总集,兼及魏晋典籍,除完整之字外,连残损的五个字中也有三个字据文义及史传推释出。并对帖中提到的这三个人与陆机的交游加以考证,从帖文内容上也证明此帖确出于陆机之手。这是只有靠多方面的学识和高度的鉴赏能力相结合才能做到的。

兰亭序字帖篇4

周振华从小就对书法艺术充满了敬仰和热爱之情。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就是书法课,即描红模子课。他描起红模子能够全神贯注,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那时书法老师会把同学们描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然后在班里展示讲评,谁被老师圈得多,谁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常被老师表扬的周振华记得红模子本一页是16个字,老师至少能给他圈出八九个圈圈。圈出来的一个个红圈让周振华信心倍增,也让他对书法更加热爱。那会儿冬天,家里养了十几只兔子,母兔生小兔时会用嘴衔下很多自己的毛。周振华就利用兔毛和竹竿自做毛笔。他哪儿懂毛笔的工艺,本以为做出来的毛笔会很好用,结果不仅事与愿违,而且毛笔没写几个字,笔头就脱离了笔杆摊在了纸上。尽管那时家里经济条件拮据,自制的毛笔又不堪重任,但这些都没挡住周振华对书法的热情。他用刨药材从供销社换来的钱买毛笔和墨汁,除了学校一学期发的两本红模子外,他还去书店或者托人买字帖。

周振华刚上班那会儿在供销社,主任知道他毛笔字写得好,单位的墙报、抄写商品广告等活儿都成了他额外的工作。后来周振华去了政府办公室工作,他觉得若在办公室里搞书法创作,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务正业,可又实在放不下书法艺术,于是最后他就想了个两全其美之法。作为办公室主任,周振华每天有很多文件要处理,以供领导批阅。他就用小楷签文件,这样一个文件能写几十个字,一天少时得写几十字,多时要好几百字。周振华就这样乐此不疲地用小楷签文件,一坚持就是10多年。其对书法的情致可见一斑,而几十年的笔墨浸润,也让周振华的书法功夫愈加收放有致,恢宏方绮。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追根溯源方是根本

2007年,周振华当选昌平文联主席,进而有更多的时间探求书法艺术。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学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使得人们能一窥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作为昌平区文联主席,其实周振华平素工作依然繁忙,大活动的策划组织频频有之。所以他仍要见缝插针,探究书法艺术。周振华告诉我:“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要找源头,找对源头。不然,一辈子、两辈子的功夫都会白搭进去!人的一生有多长的光景?”和朋友和书友聊天时,他常讲的就是:“研习和追求书法,只有心到手到,乎上的目标最终才有可能达到;心到手未到,仍难以达到;手到,心未到,等于没到;心未到手亦未到,那他永远达不到。”周振华讲究临帖,一般一种名帖他要备四份,一份放在办公室,一份放在家里床头,一份放车里,一份备存。出差也一定忘不了带上帖,没条件临,就读帖、悟帖。他的书法以唐楷开蒙,勤学苦练,这无疑为他的书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晋人的名碑法帖独有钟爱,用功之勤。他用此笔意书写的联句和诗文,其结字端庄、朴厚古茂、用笔方峻、起收果断,凝重中尽显峻利,雄强中又不乏隽美。关于帖的选择问题,周振华认为一定要“取法乎上”,主张找源头,多临古人的碑帖。他的楷书取法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和其他三块名碑。行书取法《兰亭序》《圣教序》,小草取法王羲之的尺牍、十七帖,怀素、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在行书取法上,喜欢拿冯承素双钩摹写的神龙本《兰亭序》对照褚遂良、虞世南、赵孟等古代书法大家临写的《兰亭序》进行深入研究和笔势、笔道剖析。他临写的兰亭序和意临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书卷气,温文尔雅、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近些年,他又上溯汉代碑碣与商周钟鼎大篆,尤以汉碑最有心得。他对古帖古碑有较深的理解。他偏爱隶书是从汉碑的那种洋洋大观、宏大开阔、古朴凝重中找到了与其内在气质相符的契合点,进而深入挖掘,又不断拓展,从而形成了含蓄凝练、雍容大度、收放有致、在整体气象上亦古亦今的汉书风貌。他能把拙与巧、俗与雅、古与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他的这种对艺术的整体把握与整合能力不能不让人钦佩。我想这可能与他注重字外功的积累上有着密切的关联吧。正如孔子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唯如此,才能博采约取,厚积薄发,左右而逢其源。”

艺术的滋养

从周振华的简历不难看出他不仅书法写得好,文章写得同样精彩。他的散文《为成分,母亲总愧疚》获中国当代散文奖;《我和父亲的那段岁月》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首届“星光杯”感动中华全国大型征文活动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同获第五届老舍散文奖;散文集《跪拜大地》荣获全国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荣获第五届北京市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兰亭序字帖篇5

关键词:兰亭十三跋;赵孟;古意;复古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85-01

元至大三年秋,赵孟自湖州赴京。途中遇独孤长老出示《定武兰亭》,每日在舟中展阅,陆续书跋计十三种,记其观感与有关定武诸本的情况,并临《兰亭》一通,世称《兰亭十三跋》。这是赵孟行书代表作之一,此作用笔精到,矫健多姿,深得二王遗风,与他的楷书相比,更有艺术鉴赏价值。《兰亭十三跋》古人有多种称呼。如明汪珂玉著《珊瑚网》则录十六跋,乾隆刻《三希堂法帖》则录十跋,但以十三跋的名目最为普遍,将其合而观之,几乎如一个关于兰亭的全面思考框架。题跋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有叙述旅途遭遇,有议论兰亭刻本之优劣,也有学习书法的心得等。

一、“复古”即“复”二王之书风

《十三跋》不仅阐述了赵孟关于书法的认识,也再次显示了他以二王书法改变北方大都书风衰微的决心。他在书法上的“复古”和对“古人”“古法”的推崇,在元朝异族统治的时代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所崇之“古”就是晋唐,即由唐人隋人晋直指二王。

《十三跋》中第六跋云:“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可见,赵孟是宗法二王,书学正脉。赵孟一生沉浸于古法之中,他的学书之路乃是从艰辛临古中走出,是天资与勤奋的结合,又以超越前代为目标,可谓志大而脚实,而最重要的,是能深入二王堂奥而不为其所囿,是谓“活精神”者。如黄所云:“今日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亲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卖花担上的桃李,徒有华彩,不及根源,谓有形无神者也。而赵孟乃着力古法,追其根源,化为我神。古来学二王者甚众,能像赵孟那样文质俱存,形神兼备者鲜矣。如元人陆友在《研北杂志》中有所评:“唐人临摹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米元章得其韵失去形似。气韵形似具备者,惟吴兴赵子昂得之。”赵孟能够在古人的基础上,通过博采众长,贯穿斟酌,形成了他流丽飞动,温润妍雅的书风,当然影响赵氏最深的当首推二王,后世也一致公认赵氏为二王的正传者。

由于《定武兰亭》独孤本及系于其后的兰亭十三跋在后世曾遭火劫,残损甚多,但从作品整体上看,二王遗风浓烈,属于王字派系,特别接近王羲之的《兰亭序》,但与之相比更妍媚,整幅作品用笔比较含蓄内向,不肥不瘦,骨肉匀净,结字严谨,字大多写的端庄稳健,少数的字穿插行草,平稳中有活泼。

二、用笔与结体之要意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赵氏书法十分强调书法中用笔的重要意义。他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此处的“用笔”不失人们认为的中锋,侧锋,悬针垂露,方圆肥瘦等,而是指表现比划的内在的“骨法”,笔画形态以及字与字,行与字之间有气脉贯通的韵律感。赵氏的“用笔千古不易”强调的是书写时各种字体都有它的用笔的原则,要掌握最基本的原则后在书写笔法上有所创新。细细品味历代法帖,由于诸书家的书写时的性情,时间以及所处境地不同,因而所表现的书风因人而异,赵孟在大量临古的基础上总结出:书者在用笔时不能只一味的模仿与个人书风有关的用笔,而要去学经过千年实践证明了的亘古不变的基本笔法原则。赵氏说:“吾自幼好画马,自谓颇尽物之性。”笔者认为,“用笔千古不易”更是在讲尽笔之性,同样是尽自己之性情,以求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状态。如何让最有效的运用毛笔的特性,如何在用笔之中体现书法线条的韵律感,力量性和立体感,这正是赵孟这句话的精华所在。

“盖结字因时相传”是指不同书体在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字形的结体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上下,左右结构的移位,字形结体上的体势的变化,偏旁部首或是比画多少的增减,但是这些变化都有一个基础,就是只能在不颠覆字形结体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风格变化。也就是说,字体相传,古法不可失传。赵孟在此借古说今,欲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之用心不言自明。因此,赵氏所谓的“结体”变化中也坚持了“复古”中有所“创新”的观点。

赵孟《论述》云:“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己。” 在《跋临右军乐毅论帖》又言:“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赵孟在书法上的全面复古以及他的坚定不移的复古信念,主张恢复晋人的“韵”和唐人的“法”,都是通过自己不断的深入探索,比较,创作实践而得出的。他花一生反复临摹前人的古迹,并且从大量的实践中悟出:学书既要学习古人,更要勇于通过前人法帖来推陈出新,即借古创新。因此提出了“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从“用笔”和“结体”来达成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三、十三跋之“古意“所在

赵孟崇尚“古意”,首先体现在强调对古人书法的学习上,他说:“学书需学古人,不然笔秃成山,亦为俗笔。”他评书赏字也是以“古”为尚,他的理想便是师模古帖,追踪前贤。韩性序赵仲德《书则》曰:“今承旨赵公以翰墨为天下倡,学者翕然景从。赵君仲德尝请书法三要,公谓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人也。”虽然崇古模古,但赵孟并不非今,对于宋代书家也有借鉴,绝不贬低。赵孟指点学术者选择“近道”的方法。《兰亭十三跋》第五跋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学习《兰亭》法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会得心应手,取得成功。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理解赵孟的“古意”思想时,应把它放到历史中认识,因为这种“古”并不仅仅是历史中的某个时期或阶段,他讲的“古意”是个宽泛的古典审美范畴,实际上是对古代艺术中多种意趣、法则的一种筛选和熔冶。正如赵孟曾讲:“取古人命意立迹,各有其道,岂可执己见以绳律古人之意哉!”

在理解“古意”上,笔者将赵氏的“古意”理解成书家的精神面貌,气质以及人品在其作品中的体现,这种“古意”在经过了书法家技巧的锤炼达到一种技近乎道德过程,既具备人类情感的共性,又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在涉及人品之于书艺的方面,《兰亭十三跋》中的第十一跋云:“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这里赵孟指斥了那些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的浅薄之辈。从中得出,赵氏力主归宗二王,对王羲之高尚的品德、思想、学问和书法技巧的赞美,并阐明人品可以体现在书品之中,从而赞美了王羲之的书法。

四、小结

《兰亭十三跋》是验证赵孟所化学古功底的最好见证,特别是赵孟在舟次中还临《兰亭》一通,更可谓珠璧生辉。跋文书法是地道的二王楷法,点画精凝,远非南宋诸公所能望其项背。说它是学习右军的直接结果,是在是无可置疑的。《定武兰亭》独孤本及系于其后的兰亭十三跋在后世曾遭火劫,残损甚多,但残本仍为世人所宝。而这十三跋处处渗透着赵孟的书法的“古意”思想,并以其得意的翰墨写出来,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光彩印记。

参考文献:

兰亭序字帖篇6

关键词:王羲之;苏轼;尚意;书法精神

苏轼的书法自成一体,名列“宋四家”之首,其师法王羲之,直追魏晋,同时师法古今名家,开创宋代的尚意书风,王羲之对苏轼尚意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苏轼对王羲之书艺笔法的继承

苏轼在书法学习中,早年师法王羲之,并对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深有体会,他曾言:“《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绝妙,虽摩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从他的作品《寒切帖》、《乞超然台诗帖》、《问养生帖》看出他的书风侧重“姿媚”,并得王氏遗韵。苏轼的学生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可知他早年对《兰亭序》临习上是下过功夫的,他的《赤壁赋》被认为是学《兰亭序》出新意的佳作,在整体气象上得“兰亭”的风神意韵,达到无迹可寻的境界。《兰亭序》的灵动多姿和俊逸到了《赤壁赋》已变得平实、凝重而超然。晚明的董其昌从中看出了苏轼书风的历史性转折意义,并对《赤壁赋》激赏道:“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此为极则”。苏轼在《西楼帖》中临王羲之草书题跋时写道:“点画未必相似,然颇有逸力风气”,从中可以窥见他师法王羲之不从外在刻意求似,而致力于内在的古意探求。苏轼也一向强调学习古人,不可为古人之法所囿,贵在得意,领悟其中的意,就是要求在气韵和精神上达到与古人心神相通。这也是由法到意,由技到道,进而达到技道两进的境界。法被苏轼看作意的前提和条件,意是书法中强调的抒情达意,也是真性情自然的抒写。由此可见苏轼在早年师法王羲之的学习中已具有尚意的先声,王羲之对苏轼尚意书风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王羲之的书风美学影响苏轼尚意的审美取向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提道:“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苏轼认为自从颜柳“极书之变”,钟王的书风开始式微,他开始从新的视界,重新认识王羲之,他赞誉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可见他师法王羲之,更多是王书中所体现的“萧散简远”的魏晋之风。

苏轼主张“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浪漫是吾师”,这一观点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印证,苏轼书法具有“清新自然,天真平淡”的审美品格,与王羲之的“萧散简远”都可归结“得之象外”的最高审美境界。苏轼似乎在探究王羲之书风背后的成因、精神,还有创作观念、心理、态度等因素。王羲之对苏轼影响主要由技术性层面转向了创作主体的精神层面,“向意”是苏轼书法艺术创作理念的体现,他认为书法创作中的个,性觉醒来自于内在的精神诉求,其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是书法艺术的终极追求,并与审美意象相表里,王书所表现出的审美品质和情感精神深深影响到苏轼“尚意”的审美取向。

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显然苏轼质疑杜甫书以瘦为贵的说法,在书法美学上有进步意义。苏轼也曾指摘张旭、怀素:“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在他看来,二人的书法具有弃意尚法,远道炫技之嫌,在心神上与王羲之发生了偏离,似乎背离了古人的书法精神。这也是苏轼从王羲之的尽善尽美格法中对“萧散简远”审美意韵的深层领会而发。从而看出,苏轼的“向意”书法理论的提出,也是出于平淡、天真、自然的审美诉求。

3苏轼对王羲之书法精神的继承和尚意书风的开拓

苏轼对王羲之的继承不只是书艺的本身,更是对王羲之在书法上革新精神的继承。王羲之是把书法作为一生事业来做,而苏轼则是全面文学修养,书法只是作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这是二人的不同之处。由于北宋理学和文人艺术运动的兴起,“格物致知”的理学探究,加强了人们对各艺术门类相通共性的认知。由此,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参与各门艺术创作时,表现出非凡的心智和自信。在苏轼人生的中后期,又深受到老庄、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与王羲之接受玄学清谈哲学思想是相吻合的,但二人都没有游离于儒家思想之外,从二人相似的出世入世态度可以看到士人传统精神从王羲之到苏轼的传承和升华。这种士人的精神在二人的书法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苏轼将人性自觉、人格力量作为书法的最高精神境界。

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苏轼的《寒食诗帖》比较来看,王羲之抒写时的自然从容,“随心所欲不越矩”,与苏轼强调“书无意于佳乃佳”心性自然的创作理念相一致,王书是历代书法的楷模,苏轼把王羲之楷模的角色转化为心神相通的知音,苏轼的向意也是致力于突破王书的影响形成的规范体制,两大行书虽然有着随机缘触发创作的共性,而苏轼抒写《寒食诗帖》时已是遭受贬谪的人生低谷期,其思想倾向于佛老,抒写时虽自然达观,但个性情感较为炽烈,用笔的意趣新意,结字章法的跌宕起伏,皆因情而生,随意而安,其气势张力,意在突破规范,是有着不可重复的天才创造。这昭示了二人在书法艺术中革新精神,并具有历史性之变和影响。

4结语

兰亭序字帖篇7

上午 始业教育

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项目介绍

1.教育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大背景

2.培训注重职业伦理的书法教师,不培养艺术家或者教师艺术家

3.追求薪火相传的理念

4.介绍十天培训的课程基本安排

5.学生的准备工作

下午 讲座:书法教育学的理念

1.私塾教育模式

2.学院教育模式

3.书院教育模式 我们的定位

书法教育学与书法教学法:不但要研究教什么,还要研究怎么教

[目标]

(先导)审美能力培养

(基础)实践技能培养

(素质)艺术表现力培养

晚上 讨论会

教师的目标:逻辑地组织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清晰地解读经典法帖的感受力与表达力

【第二天】

上午 经典与审美感受力

经典范本解读:兰亭序 怀素/张旭

颜真卿/李璧墓志 峄山碑/赵之谦(篆书)

礼器碑(隶书)

针对每件作品写300字观摩心得

下午 实践课

一般尝试性临摹 自由选择字帖

对比性临摹

教师现场指导示范

晚上 班级讨论

主题:学习书法应从哪里开始?操作技能?审美眼光?

【第三天】

上午 集中专攻性临摹

兰亭序 例字练习“惠风和畅”四字

峄山碑

讲解重点:

笔性,笔势,笔力,笔迹

线构,线形,线质,线律

全班分两组训练

教学法评议:为什么要这样教书法?

下午 集中分析性临摹

颜真卿8种字帖分辨、临摹、表达

习惯于从点画线条、间架结构、外形体势去寻找经典范本的魅力

晚上 教学法评议与特色分析:如何带领孩子们更有趣地去认识经典?

【第四天】

上午 集中专攻性临摹(关注伸延性)

兰亭序 峄山碑

[教学要求] 临摹与自己书写的双重练习

面对范本范字,如果自由书写同一字形结构笔画,效果会如何?

[作业要求] 兰亭序/字一组,分析临摹

峄山碑/背临/仿书

[教学法评议] 临摹必须亦步亦趋,自由书写又可以任性发挥,把它们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下午 分析性临摹

颜真卿8种字帖临摹

任选名句格言的8种颜体书写

每一学员的自我分析与讲评

[教学法评议] 您能带领孩子们看出颜体其实不是一个笼统的体,而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艺术精灵吗?

晚上 教学法相关讨论会

[教什么] 技术:写字书法艺术

能力:想象力与推演能力

[怎么教] ①经典解析的教学

②实践表达的教学

【第五天】

上午 文字与书法 对象

[汉字] ①印刷字②钢笔字③毛笔字④书法字

以“印刷字”为标准,找到出发点

钢笔字个人习惯的变体

毛笔字汉字语汇,即笔画线条与间架结构的变体

书法字艺术化表现,即线条与造型的变体

[练习] 从①到④的连环推进,任选五个字例的练习

下午 书写与书法 行为

书写行为的培养

1.《关于设立“汉字书写日”的全国人大代表议案》讲解

2.汉字的笔顺、笔画、部首偏旁

3.“书写”与“拼写”: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涵义

[书写] 端正整齐正确

①学习态度培养 ②行为模式培养

[书法] 变化丰富与想象力,以经典为依据

晚上 [教学法评议]

文字是什么?汉字是什么?对它的认识决定了对书法的认识。学习书法,必须先从这个根上抓起。

【第六天】

全天 以楷书为平台的书法演绎

①印刷字钢笔字毛笔字书法字

[唐楷] 颜体系列

欧体系列

赵体系列

[魏碑] 张猛龙系列

始平公系列

石门铭/郑道昭系列

[行书] 兰亭序系列

赵孟兆页 系列

苏轼系列

每个系列 要求完成作业:1.印刷字之源 2.钢笔字书写 3.毛笔字临摹

[教学法评议]

1.各种名碑法帖的4种形态的追究与追问,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文化理由与艺术理由

2.反复进行练习、对比、观察、分辨与表达

【第七天】

上午 名家工作室教师与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学员的交流笔会

下午 讨论:如何当好一个称职的中小学书法教师

横跨两个基点,扮演两种角色

①(身份)书法教师与书法爱好者的区别 素质

②(功能)教写字与教书法的区别 立场(兼容)

③(目的)关注经典与关注技术的区别 视点

④(能力)审美素质培养与技巧运用熟练的区别 能力

关键词:1.熟悉经典 2.关注文化 3.培养学生眼光与能力

晚上 撰写自己的虚拟教案:

1.我上一堂中小学书法课。

2.讲解文字、PPT或幻灯片、字帖准备、示范要领等

【第八天】

上午 外出参观考察

1.参观西泠印社园林与匾联

感受江南士大夫文化与诗书画印的风雅

2.参观中国美术学院

体验书法学科与专业教育的历史与风范

3.参观浙江大学

领悟综合性大学艺术与科学兼容的魅力

(三处视条件许可任选)

下午 经典名作专题观摩会

名作鉴赏观摩

仿真件借展(书画各十件)

讲解、赏鉴

【第九天】

结业作业准备

1.自由创作展品一件

2.临摹经典作业一件

3.培训期间特色课堂作业一组(自选或教师代选)

4.中小学书法教学法学习文章一则

5.课堂教学图片、照片(每位学员、每位教师)

【第十天】

上午 9:00 交流观摩展开幕仪式

议程(略)

10:00 教学座谈会

每个学员的发言(书面发言)

下午 结业或授证

“蒲公英同学会”成立仪式揭牌(铜牌)

教师讲话

主办单位代表讲话

教学培训总结

师生合影像

准备返程/财务结算报销等

兰亭序字帖篇8

邢慈静的哥哥名叫邢侗,是当时名震朝野的大书法家,她的母亲和九嫂都是嗜书如命、满腹经纶的才女。于是,幼年的邢慈静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对诗文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邢慈静从小跟邢侗学习书法艺术,她的书法酷似邢侗,笔势灵动,飘逸秀拔,庄严妙丽。《武定州志》记“慈静书宗李卫”,《列朝诗集》说“慈静仿兄书”,从这两句话可知,邢慈静的书法是远取卫夫人、李北海,近师其兄邢侗的。

邢慈静除了受邢侗影响,她还学习《淳化阁帖》、王羲之《十七帖》以及赵孟《致中锋和尚札》等书作。邢慈静临摹冯承素钩摹本《兰亭序》,静中不失灵动,字字用心在写每一笔画,摹写中又不失自己的意趣,笔到意到,融会贯通,意趣盎然,可见她对《兰亭序》不仅是用笔在临,更是用心在悟。

现今,苏州博物馆藏有邢慈静的《邢慈静自书杂诗册》真迹,共35页。山东临邑邢侗公园藏有她的《行书临帖》《草书临王羲之虞安吉帖》《行书四言诗》以及她晚年亲自主刻的《之室集帖》10块木板。这些板刻,有的是双面刻,有的为单面刻。刻板上的内容均刀工精良,字迹清秀,神韵灵动。

在绘画方面,邢慈静“善卫夫人法,好学管道升”,精于山水、花鸟、人物,尤其擅长白描观世音。她笔下的观世音娴静高雅,顾盼生辉。

在诗歌领域,邢慈静也自成一家。小时候,邢慈静就以才思敏捷、善吟诗作对闻名乡里。有一次,她去九嫂家欣赏石榴花,九嫂便以此为题考她。她略加思索便作诗一首:“榴花小院未开残,绿叶成阴子一团。为语主人须爱惜,休教风雨恼酸酸。”众人听后,称赞不已。邢慈静一生诗作颇丰,著有《兰雪斋集》《非非草》等诗集。

上一篇:哈尔斯塔特范文 下一篇:智能家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