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兔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9-29 05:24:26

关于兔的成语篇1

关键词:兔 习惯表达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国的十二生肖之说见于东汉《论衡》中。古代用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录年份,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中,兔位列第四,对应地支中的卯。兔子之所以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古时的中国属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大国,十二生肖中的六畜(牛、羊、马、猪、狗、鸡)、六兽(虎、兔、猴、鼠、蛇,还有象征性的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其中,兔子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密切得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中国,兔子是月神,在人类活动的早期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有了紧密的联系,从那时起人们对它就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在语言中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在汉英语中出现了谚语、俗语等习惯表达法,从而增加了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本文探讨汉英语中关于“兔”的谚语、俗语等习惯表达,并对比汉英文化中“兔”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二、“兔”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一)“兔”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说到“兔”,谁都会联想到儿时唱过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表现了人们对兔的喜爱,也大致地给兔画了个像。“两只耳朵竖起来”是“兔”突出的特点,耳朵的长度几乎是它身体的一半,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兔在动物中是“弱势群体”,鹰、蛇、狼、豹等都是它的天敌。一双能够交换方向的灵敏的大耳朵使它能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以便随时逃避凶险,在避免被天敌追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蹦蹦跳跳”则反映出兔子虽然很小,但弹跳力极强,这是它赖以生存的又一绝招。于是古人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人们在未动时象旧时的淑女那样端庄稳重,一旦行动起来象兔那样敏捷。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新四军总指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主任续范亭先生在《赠》诗中用“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的诗句来赞美。

在中国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便是“嫦娥奔月”了。相传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仙药后,飘飘成仙。《淮南子》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但是嫦娥在月亮上太孤单,只有白兔相伴。因此这一住在月宫中以杵捣药的小精灵,被人呼为充满人情味的玉兔。关于玉兔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一曰月宫里的玉兔就是嫦娥的化身,因为嫦娥偷服仙药触犯了玉帝的旨意,变成玉兔后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一曰玉兔是后羿,因为嫦娥奔月后仍然深深思念后羿,后羿为了和嫦娥在一起,情愿变成她最爱的小动物玉兔,可惜嫦娥始终不知道玉兔就是她日夜思念的后羿。不过这些说法均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玉兔是住在月亮上的,如西晋文学家傅玄《拟天向》中就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说法。玉兔这一意象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唐朝王建曾写过一百余首《宫词》,其中有一首专门写给玉兔:“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赞美了玉兔“睡态”可掬、惹人喜爱,同时还劝导人们不要随意伤害玉兔。元朝袁桷《舟中杂咏》中有一首赞美玉兔的叙事诗:“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行人笑彼拙,归来如频呻。乃知特幸脱,未信吾奴仁。”描绘了玉兔的纯朴可爱,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亲相爱,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生命的怜惜之情。传说玉兔在月圆时方能出现,故为“圆月”“圆满”之吉祥化身,也因之又称兔为“月宫”。人们十分喜爱兔的善良、柔顺,并以此比喻明月。月亮里有兔是美的想象,人们每每望月好似能望见兔影,不觉心驰神往,古往今来不知引出多少佳话,在许多古诗词中都有吟咏,以致后来玉兔在诗文中被用来代替月亮几乎成了修辞借代手法的固定格式,如唐代诗人卢照邻在《江中望月》中写道:“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唐代诗人元稹在《梦上天》中有“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的诗句,唐代韩琮《春愁》:“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唐代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以及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词中写道“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成语“金鸟西坠,玉兔东升”即由此词而来。

在现在的流行文化中,也没能缺少“兔”这一重要个体,如由一位大学生创作的“兔斯基”——一只眯着可爱的眼睛、想着扭动两根面条般的手臂、做各种可爱的动作的兔子——在网络上受到年轻人的广泛喜爱。但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兔”也被赋予了某些消极意义,如《战国策·冯暖客孟尝君》中的“狡兔三窟”,是说狡猾的兔子有多处洞穴;还有歇后语“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形容坏人、坏事、邪恶势力不会长久。

汉语中有很多成语与兔有关,如“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兔死狐悲、龟毛兔角、动如脱兔、兔角牛翼、兔葵燕麦、兔死狗烹、兔死犬饥、东兔西乌”;也有许多关于兔的歇后语,如“狡兔撞鹰——以功为守,见了兔子才放扈——有利才出征(比喻对自己没利的事不干),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兔子戴夹板——充大耳朵驴,兔子进虎穴——白送死”等。还有关于兔的谜语,也十分有趣,如有人用“柳”字作谜面,打一成语,十分难解。当查得谜底是“守株待兔”时,仔细一想才恍然大悟:“柳”字左“木”乃树株,右“卯”代兔,左右合一,切合谜底之义,不禁让人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兔”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

在英文中,表示兔的词有“hare、bunny、rabbit…”,兔子在西方文化中有fertility(肥沃富饶)或者rebirth(重生)的象征义。因而在西方社会非常重要的Easter(复活节)中,“兔”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所谓Easter Bunny(复活节小兔),跟圣诞老人一样,它会穿着衣服在复活节前夜带着篮子给孩子们送彩蛋、糖果和玩具。

复活节(主复活日)是现今基督教徒的重要节日之一,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重生与希望,用来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3年被钉死后第三天复活的事迹。“复活节兔”是复活节的象征物之一。其表现形式为在复活节(或春分)时给孩子们送出礼物的“兔”。它源于西欧文化,通常以野兔而不是家兔的形象出现。作为多产动物的“兔”,象征春天的复苏和新生命的诞生。“兔”是爱神阿佛罗狄忒的宠物,也是日耳曼土地女神霍尔塔的持烛引路者。因此,“兔”是作为给孩子们送复活节蛋的使者。“蛋”象征初春一切恢复生机,“兔”象征多产和生命力,是如今依然流行的复活节庆祝活动。

白兔和野兔成为丰饶多产的代表,“能下蛋的兔”这一概念所出何处至今仍没有办法确定,可能只是来自于象征概念上的混淆,但也有可能就如复活节本身,是一种旧传统的沿袭。在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的语言中,“复活节”一词来自一个古代的异教女神,春季女神“ostre”。据传说,ostre曾经救了一只在冬季被冻伤翅膀的小鸟,并将它变成只兔。由于它曾是只鸟,所以它依旧保留了生蛋的能力。它便是后来的复活节兔了。

在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意象就是“兔子脚”(rabbit foot)。在中古时期,洋人非常相信也很惧怕巫术。在英国有个传说,若有人被邪灵所困扰,可在午夜月圆时分,把一兔的左后脚挂在脖子上,就能保护自己。而且,兔子的不同部位,还有不同的保护用途。所以洋人认为“兔脚”代表“幸运”,通常称之为“幸运兔脚”。

另外一个大家熟悉的“兔”形象要数“兔八哥”(Bugs Bunny)了,兔八哥又译宾尼兔或兔宝宝,是个在Looney Tunes动画系列里出现的虚构的卡通人物。《兔八哥》是美国华纳兄弟公司1930年开始发行的第一部著名系列动画片,风靡世界七十余年,至今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荧屏上,深受广大小朋友的喜爱。这部系列动画片以不同的角色各自演绎一段有趣的狂欢故事,其中兔八哥、波基猪、达菲鸭、约塞米蒂·山姆、塔斯马尼亚恶棍等都是全世界孩子熟悉的动画形象。它们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勇敢顽强,有的智慧超群,有的胆小怕事,有的贪婪可笑。几乎每个孩子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兔八哥》的故事涉及的内容很广,天文地理、自然常识、风土民俗、奇闻轶事、名人故事都可见于其中。《兔巴哥》(Looney Tunes)系列卡通形象由被誉为“好莱坞最伟大的动画大师”之一的查克·琼斯(Chuck Jones)创造,而根据兔巴哥形象编制的《兔巴哥》(英文名LooneyTunes)杂志在美国问世以来也成为儿童的最爱,并被译成法文、德文、荷兰文等十余种版本。数十年来,《兔巴哥》杂志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兔”的词组,它们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如“dust bunny”指积尘;“breed like rabbits”指象兔子一样繁殖;“rabbit ball”指(棒球)弹性极好的球;“rabbit job”指成批作业;“rabbit warren”指兔窝式居民区(有许多狭小通道的建筑、街道狭窄而密集的城区)。在英语俚语中,“hare”指坐车不买票的人。与“hare”组成的词组有“make a hare of sb.”(愚弄某人);“start a hare”(在讨论中提出枝节问题);例如:“You start a hare ever time at the meeting.”(每次讨论你都提出与题无关的问题)。英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兔”的谚语,如“First catch your hare.”(不要过于乐观);“You cannot run with the hare and hunt with hounde.”(不要耍两面派)。

三、有关汉语中兔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策略

由于“兔”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兔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英美国家,“兔”文化都是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并且都形成了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习惯表达法,充分体现了汉英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各自的语言及文化特色。为了保存汉英两种语言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有关习语、谚语等惯用语时,应从翻译和文化的角度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中西文化大致经历着比较同步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大致相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对语言发展的理解也是相似的。中国古人对“兔”的认识和英美国家历史上对“rabbit/hare/bunny”的认识是大致同步的,因此汉英语言中便出现了相似的表达,如汉语中有关于兔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英语中也有一些关于兔的习惯表达。这就为译介这两种语言中的习惯表达和促进中西“兔”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基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中都存在相关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直译既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又能让目的语读者充分地了解源语中习惯表达的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1)兔子不吃窝边草。(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is hole.)

(2)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Cows can catch no rabbits.)

(二)意译法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共同点,也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两种语言文化的个性给交流和翻译造成了障碍和困难。翻译时,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就不能确切表达源语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有时还可能引起目的语读者的严重曲解。这时翻译工作者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变通办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作适当的语法和词汇调整,或进行解释性翻译,或说明具体内容,译出源语的真正含义,让目的语读者真正理解这些习惯表达的文化内涵。

(3)守株待兔 (Waiting for a rabbit to hit upon a tree and be killed in order to catch it.)

(4)同一个错误不会犯两次。(A rabbit is never caught twice in the same place.)

(三)套译法(或替换法)

在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中,中国人和英美人有很多共同的联想意义,但有时英语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汉语中表达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动物来替代,或者直接套用一个汉语中约定俗成的习语或谚语。套译法不仅尊重了两种语言中的文化习惯,而且不失却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寓意。

(5)Hares may pull dead lions by the beard./Even rabbits insult an dead lion.(虎落平阳被犬欺。)

(6)He who follows two hares is sure to catch neither.(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四、结语

在汉英语文化中,“兔”及其惯用表达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义,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多样性,也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也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正确地翻译汉英双语中与兔相关的习惯表达是必要的,也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因此,在翻译中,不论是采用直译、意译还是套译,都应尽可能充分地传达源语内涵和源语文化,让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地理解汉英语言和文化的魅力,以便实现汉英两种语言及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本文为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2005]280(86)。

参考文献:

[1]一诺.诗词古韵话玉兔[N].鄞州日报,2011-02-21.

[2]西方人眼中的兔子——中国兔文化背后的世界观

[3]郭饮冰.趣说诗词联语中的玉兔[N].伊春日报,2011-03-11.

[4]兔年话兔——兔相关英语谚语

[5]复活节兔.维基百科.

关于兔的成语篇2

场景一:梦境前

(幕起,小兔坐在桌子前,手持一本《成语大全》)

小兔妈妈:(整理东西,背对小兔)小兔,古诗背过了么?

小兔:(打了一个磕睡,懒洋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倒在桌上睡着了)

小兔妈妈:小兔,小兔,咦?怎么没声音了?(回头发现小兔睡着了,上前)小兔,给我起来,睡睡睡,成天就知道睡,不好好学习以后你就睡个看了。

小兔:妈妈,你以前肯定没好好学习。

小兔妈妈:嗯?谁说的?

小兔:你总说你失眠,睡不着,爸爸也是!

小兔妈妈:你……别扯这些,快把古诗最后一句背给妈妈听。

小免:低头思故乡――(摇着头顺势倒下)

尘兔妈妈: (转身收拾东西)嗯!好样的,妈妈要出去一会儿,你在家

乖乖记成语,接着昨天的再往下记三个,听到没有?小兔。(半关没有声音,回头发现小兔又睡着了)小免!你这个兔崽子,快给我起来!

小兔:(迷迷糊糊睁开睡眼)妈妈,你在跟我说话吗?

兔妈妈:这里就咱们两个人,我不是跟你说难道还能跟空气说吗?哼!(翻书《成语大全》)接着昨天的,记这三个成语“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我走了,回来检查!(小兔妈妈提着包下)更不快乐! (转向观众席)伙伴们,你们理解我吗?(音乐起“没有花儿香,没有树儿高,我是一只无人知道的小鸟…”)唉!没人理解我,好困,我想睡觉……(暗场)

场景二:邂逅智者

(光起,梦境。多媒体背景为成语,制造出满世界都是成语的效果,这三个成语不能少: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

小兔:这是什么地方,(看到背景,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天啊!怎么又是成语,怎么这里到处都是成语,救命!谁来救救我。

智者:哈哈哈哈――

小兔:你是谁?

智者:你问我是谁?

小兔:这里就咱们两个人,我不是问你难道还能问空气吗?

智者:小孩子人不大,脾气倒不小,你的父母没教你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吗?

小兔:哼!

智者:记住,对长辈说话不要用反问语气’

小兔:你凭什么教训我?

智者:(生气)没礼貌的孩子要受到惩罚。(智者举起神笔对着背景在空中画,多媒体配合,背景大幕上出现风的简易图案,风的声音起,小兔被大风吹得摇晃着后退,最后倒在地上)

小免:(惊讶,爬起)你――你难道――你难道就是――马优――

(多媒体配合,马差的脸出现在大幕上,一颗豆大的汗珠)智者:马优是我爷爷,马良是我爸爸,我叫马差!啊……(发疯,捶胸顿足)

小兔:马差?

智者:啊……(发疯,捶胸顿足)不要提我的真实名字,一提这个名字我就控制不住自己,唉!我愧对列祖列宗,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考试成绩一直是差,在神仙排名中总是倒数,爷爷和爸爸深感一代不如一代,于是,给我起了这名字。

小免:哦,马差――

智者:啊……(发疯,捶胸顿足)不要再提这么名字了,如今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中学期间爷爷和爸爸教我学习画画,后来我参加艺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神仙艺术学院……哎呀!我对你说这些干嘛,你也不懂,不过没关系,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

小兔:哦,马差好了不起呀!

智者:啊……(发疯,捶胸顿足)我说过不准提这个名字,忘记告诉你了,人们称我为智者,你也一样,就叫我智者好了!

小兔:智者?那你应该是智慧的化身。

智者:(满意的点头)嗯――

小兔:那你能帮我离开这里吗,我不想再看到成语,我要离开成语世界!

智者:离开这里?

小兔:对!我一定要离开这里,我恨成语!我要飞,我要自由,我要快乐的生活。

智者:学习不能给你带来快乐么?

小兔:不可能,学习永远是最枯燥、最无味的,尤其是成语!我讨厌!

智者:好吧!我帮你。

小兔:智者,你说的是真的吗?

智者:我从不说谎。

小兔:嘿嘿!我也是。您打算怎么帮我?

智者:不要急,只要你闯过三关,我就让你离开成语世界。

小兔:闯关?好啊,好啊!我就喜欢闯关游戏。

智者:不要高兴得太早,(转向观众)嘘!安静,过这三关凭小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你们也要帮助小兔,安静,听我讲!(转向小免)这三关都与成语有关,一会儿我送你进入三个成语故事里,在故事里会有恶势力的代表大灰狼和小狐狸从中破坏,他们企图在成语故事里搞破坏,你的任务是要让这三个成语故事顺利地进行下去,明白了吗?

小兔:YES!

智者:什么?

小兔:是!智者难道不懂英语?

智者:等我考了驾照一定去学英语。

小兔:嘿嘿!快开始吧!智者:你瞧,大灰狼和小狐狸来了……

(音乐起,大灰狼和小狐狸出现在观众席入口处,一前一后向舞台走来)

大灰狼: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

小狐狸: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

大灰狼:坚持爱和真实的罪恶!

小狐狸:我们是最有魅力的反叛人物!(大灰狼嚎叫)

守株待兔

(屏幕出现幸运52李咏的动作“幸运大闯关第一关”,智者向着屏幕在空中挥笔,多媒体配合,大幕上播放守株待兔的flash,flash结束后一只小白兔骑着摩托车出现在观众席,跑向舞台。)

小白兔:乌龟,你这个王八,今年的龟兔赛跑一定是我赢――(小白兔跑上舞台,舞台有个路障,上面写着“前方有树,减速慢行”,路障的后面是一个由人扮演的大树)

小白兔:哼!肯定是乌龟这个王八摆的,笔直的马路怎么会种树呢,看我冲过去。

(小白兔一跃而起,跨过路障,声效:撞树的声音:农夫上,唱着“我是一个小农夫,耕地本领强,我有一个小锄头,除草强中强。”)

农夫:兔子?一只兔子,是只死兔子,真肥啊,这是谁家的兔子?怎么放在这里了?要不我拎回去吃了?不行,国有国法,村有村规。镇定!(学《火影忍者》里的动作,两指并起)本村村规第一条:(画外音)尊老爱幼。

不对!本村村规第三条:(画外音)爱护花草树木。

不对!本村村规第十条:(画外音)不许向邻家姑娘抛媚眼。

哎呀!反正有一条是路不拾遗。可是这只兔子好像是自己撞到了大树才到在这里,应该是只野兔子,这不能算是捡别人的丢失的东西吧!等等!兔子怎么会自己撞树呢?难道是这棵树有魔力?或许是村子里的兔子都疯了?管它树还是兔,我今天就坐这儿等,下次撞树的兔子没准更肥更大。(席地而坐)

小狐狸:灰狼,听到没有?

大灰狼:不要叫的那么亲切,“大”字一定不能省略,叫我大灰狼。你刚才说什么,小狐狸,再重复一遍。

小狐狸:叫我狐狸,把“小”字省略掉!

大灰狼:好好好,狐狸,快说!

小狐狸:农夫以为兔子会一只接一只的撞树,咱们让兔子一只 只撞树,农夫一定相信这种好事天天都有,不经过努力也可以成功,到时候全村的人都不去耕地,都会坐在树下等死兔子,让“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滚蛋,咱们就做了一件大坏事,哈哈!

大灰狼:不错!和我想的一样。可是那些兔子又不傻,怎么可能都去撞树

小狐狸:这你就不用担心了,咱们来一次跑步比赛,你和兔子比谁跑得快,终点就是跨过路障,到时候你只要输给他们,让他们一只接一只撞死,嘿嘿嘿嘿!

大灰狼:好,就这么办?(定格,切光)(定点小兔和三只小白兔身上)

小免:这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的鬼主意!

小白兔们:那怎么办啊?如果我们不去,大灰狼一定不会罢休。

小兔:咱们就给他来个将计就计。(对着小白兔们耳语)(舞台光起大灰狼和小白兔们都在做热身运动)

小狐狸: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小白兔们:OK!

小兔:小白兔们,加油喔!

(小狐狸喊口令,比赛开始,小白兔们紧跟大灰狼在舞台上转圈,快到终点时,小白兔们开始激将。)

小白兔甲:这么大的个儿头跑得这么慢,都快被我们给追上了。

小白兔乙:真没用!

小白兔丙:我平时还以为大灰狼有多了不起呢!

小白兔甲:其实他就是个饭桶。

小白兔乙:大灰狼的名声都败在他身上了,瞧瞧他老爸,当初多威风。

小白兔丙:是啊!我记得他爸在动物园越野跑拿过第一呢!

……

[大灰狼经不起刺激,飞快跑起来,面对路障,一跃而起,撞在树上(声效)]

农夫:嗯?怎么是只狼,看样不是兔子疯了,而是这棵树有魔力,我还是拎着这个兔子先回家吧,明天再来看看……(农夫说罢拎起兔子,踹了倒在地上的狼一脚,下场)

(小兔和小白兔们蹦蹦跳跳庆祝胜利)

刻舟求剑

(屏幕出现幸运52李咏的动作“幸运大闯关第二关”多媒体播放刻舟求剑的flash,flash结束后。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响起,两个身穿古装的人坐着小舟从舞台右侧划向左侧,滑到舞台中央时,楚人的剑掉了下来。)

梦人:不要慌,我在这里做个标记,等船靠了岸我立马下去捞,先让我美美的睡上一觉。

(小舟滑到岸边,定格,大灰狼、小狐狸从左侧上)

大灰狼: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

小狐狸:欢迎大灰狼闪亮登场,掌声在哪里,后面的朋友让我看到你们的手,好吗?你看看,你的影响力不行,上次守株待兔战役失败,大家都不信任你了,所以这次一定要赢!

大灰狼:好!我的力量在动物世界里那可是数一数儿的。告诉我该怎么做?

小狐狸:很简单,用这个绳子系住宝剑,把宝剑拉到船下,让船上的人到河里可以捞到宝剑。

大灰狼:哦,我明的了,这样“刻舟求剑”告诉人们的道理就不符合事实, “刻舟求剑”将会从成语世界消失。哈哈!

(大灰狼拉着绳子上前,小兔从舞台右侧出现,手中也拉着一根绳子)小兔:大灰狼,你休想得逞。(大灰狼和小兔同时跑到宝剑跟前,二人以舞蹈的形式将绳子系在一起,宝剑被固定在两股绳子的打结处,拔河比赛开始,小兔显然敌不过大灰狼,其他小动物从观众席出现,拉着几名儿童一起上舞台,帮助小兔,小狐狸见态势不妙,一边喊人一边上前帮大灰狼,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宝剑回到原位,楚人下船在河里找了半天也找不到。)

楚人:(转向观众)你们知道我的宝剑哪去了?

观众:在河中央……

楚人:果然在这里,我明白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你们记住了么?千万不要学我喔。(暗场)

关于兔的成语篇3

小巧广布

虽与名山大川、省市县区称谓无缘,却无论荒山野岭、沧海一隅,皆可见之,其地名颇能体现兔子小巧、敦厚、生命力强、分布广的习性:河北阜平“兔沟”,山西介休之绵山“兔桥”,吉林长春、通辽“兔儿岭”,山东淄博“邀兔崖”,福建厦门大、小“兔屿”,台湾桃园“兔子坑”,河南淮滨“兔子湖”,湖北宜昌杨家溪“兔滩”,新疆巴里坤“兔子滩”;陕北榆林、神木一带“兔子”成群:小壕兔、刀兔、补兔、皋兔滩、义吉兔、木独兔、彩兔沟……

近代臧励和所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辑录了不少“兔”地名:山西“兔毛河”源出平鲁;辽宁盖州“兔儿岛”有二,“兔儿窝寨”建于金代;黑龙江“兔渡河”濒临札敦河;浙江雁荡山游历必经“玉兔峰”,安徽桐城南流入江的“白兔河”;湖南衡山“兔子岩”产硫、铝,新化“兔子界”产锑;广东番禺“兔冈”产煤;贵州大定清代设官治理的“兔场”;陕西神木之古水名“兔毛川”……

亦实亦虚

形似,当为“兔”地名精髓所在:山西临县“兔坂”源自外观如兔的地貌“兔峁”,江西修水“兔形。言村落所处山嘴似兔,湖南醴陵“白兔潭”东临的澄潭江有白石如兔。或凭“兔”“兔儿(儿化音)”整体勾画:辽宁丹东、黑龙江铁力“滚兔岭”,山东崂山“兔子岛”,福建厦门“白兔屿”;或借兔之长耳、豁嘴、短尾等突出局部:山西定襄“兔嘴山”,浙江嵊泗“兔耳岛”,海南岛三亚“兔尾岭”,辽宁盖州“兔子牙礁”

(低潮有9礁尖显露)。

就其来历而言,“兔”地名也有实有虚。实者确有兔影:江西安远、广东从化的“白兔”,均称早年建村有白兔出没;四川渠县“白兔场”,相传汉代皇子狩猎逐兔至此,曾建有“白兔禅院”。虚者难觅兔踪:吉林临江“玉兔岭”,乃月宫玉兔为嫦娥治病来此采撷人参、灵芝;江苏句容“白兔”,系明代供来往官员歇息的公馆“白埠”演变;四川稻城“兔儿山”,据说是寓言“龟兔赛跑”的发生地……

他乡异域

少数民族语地名中的“兔”,一般为借字译音:怒族语中,“兔”为松林,“峨”为岗岭排列,云南兰坪“兔峨”即地处松岭之下;壮语中,“者”指地方,“兔”为头,云南广南“者兔”坐落山头;蒙古语中,青海湟源“兔尔干”指称村边寺脑河“水流急”,甘肃瓜州“东巴兔”意为“墓地”,陕西神木“尔林兔”系“生长竹管之地”(汉语又称“竹管滩”)。

外国地名中也有“兔”: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即我国古代所称“兔园水”,朝鲜黄海北道14郡中有“兔山郡”,加拿大“兔子湖”(Rabbit Lake)曾名列全球12大铀矿之一,羡国夏威夷“兔子岛”(Rabbit Island)曾大量放养兔子,英国自称狭小的住所为“兔棚”,被称作“最好的儿童英文故事”中有一座“兔山”。

神州集萃

“兔”年来临,以中国之广大、地名之繁多、历史之悠久,撷取10个特色“兔”地名,依地理位置自西向东呈献读者,还是一份丰厚、不俗的贺礼。试看:

荒漠甘露“兔子泉”:新疆新和之铁吉克佛寺遗址以西3千米处,有几个常年不竭的泉眼,带给附近荒原几多生机:荒漠植被骆驼刺、肉苁蓉丛生,野兔、黄羊成群出没。依托石窟、壁画犹存的却勒塔格山,昔日的佛寺与古驿站为邻,这里的兴旺全靠这难得的地下水源。

骇浪静土“望兔滩”:在以奇、险著称的怒江大峡谷,“怒吼”的江水行至云南保山“芒宽坝”变得舒缓,西岸首次出现一个方圆百亩的河滩――“怒江第一滩”。驻足观赏,巍峨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分列左右,与碧水、蓝天相映如画,由此获誉怒江沿岸“最广阔最有气势”的沙滩。

文化遗址“兔儿滩”:在青海同德之巴沟水汇入黄河处,范围约1.2公顷。原称“托勒塔拉”,蒙古语“干旱滩”之意,后转音如此。当代考古工作者清理这里的圆形窑址、墓葬和出土陶器,确认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已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险隘古驿“兔耳关”:在云南昆明东北郊,弯山、烟包山南北对峙,古驿道穿过峡谷,地势险要,素为军事要冲,明、清设关隘以山形似兔耳得名,今沿溪畔有兔耳关村,建有兔耳关水库。

卯日逢集称“兔街(场)”:贵州威宁一些少数民族村寨,以12生肖代表的集日命名:(辰)龙街子、(巳)蛇街子……(卯)兔日逢集者则称“兔街子”;云南南华县也有“兔街乡”。同理,贵州独山、平塘各有“兔场”,晴隆有“兔场坪”。

扑朔迷离“兔林山”:《山海经》所称“丰山东北八百里,日兔林之山”,或许是最为资深的“兔”地名,清代毕沅认为它在豫西北的河洛一带。另有“兔园”,即《史记・梁孝王世家》所谓西汉“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的“梁园”,素称在河南商丘,一说在河南开封。

两名归一“白兔丘”:山东淄博有包括春秋齐庄公墓的古墓葬群,齐国大夫高侯墓处于淄河西岸,由此派生出一小一大两个地名:高侯自号“白兔”,墓地以北20米的村落故名“白兔丘”;因其谥号“敬仲”,今以白兔丘为行政中心设为“敬仲镇”。

双峰峭立“兔耳山”:一在河北抚宁,属燕山山脉,最高海拔571米,“双峰耸峙,如兔耳然”(《读史方舆纪要》),“兔耳笼云”曾被列为抚宁八景之一,这里作为古代军事要地亦见于史书;一在福建福州大樟溪南岸,属戴云山,主峰海拔千米,古灵山、宝塔山等山形似兔耳,有景点“老妪赶兔”。

小中见大推“兔岛”:在渤海的辽东半岛普兰店湾,属辽宁大连。由石英砂岩构成,外观似兔,海拔34.8米,退潮后可经东北侧砂岗步登大陆。有淡水、耕地与居民,产扇贝、鱼虾。尽管面积仅0.31平方千米,却是国内以“兔”冠名的最大海岛。

关于兔的成语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板块教学;三大策略;内涵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4-01

策略一:以"板块"为梳,理通基本功教学

正如细胞是生命组成的基本单位,我们语言文字的学习亦有其基本单位。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中,最先接触的便是拼音拼读以及识字写作。我们常说基础不好,办事不牢。因此,在小学语文中的基本功教学融入"板块"思维是一件极为必要的事情,接下来以实例进行具体阐述。

1.总结拼音"板块"

拼音是一切语文学习的进行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高度重视语文的教学,更要让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的内容,扎好语文学习的硕跟,筑好语文学习的地基。在趣味学习中接触和深化教学内容。

(1)识读声母表,识读韵母表,识读整体认读音节表。

(2)玩拼音游戏,看口型猜字母。

(3)用橡皮泥捏出学过的拼音字母,比比谁捏得更像。

(4)打"拼音牌"给学生准备一套拼音卡片,作为纸牌,用来复习字母,训练拼读。

2.总结字词"板块"

举例:《夕阳真美》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层推进:有如下六个教学板块

(1)太阳西斜。收起了刺眼光芒、余晖、深蓝、连绵起伏、壮丽。

(2)太阳下沉。圆脸,涨红,染成。

(3)太阳落山。灿烂霞光,留在,遥远天边。

(4)解读爷爷奶奶心情。夕阳真美,无限好。

(5)出示生词。傍,芒,蓝,伏,余,状,慢,沉,涨,灿。

(6)教师认读学生自学口头组词师范临写学生描红反馈情况布置作业。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板块都有其鲜明的特色,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一个一个完成教学板块任务,由浅入深,由简单内容的学习到最后感情的深化,推进课内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策略二:以"板块"为匙,激活教学资源

板块式的教学,其结构是明朗的,组成是灵活的,形式是丰富的。所谓以"板块"为匙,主要是讲要发挥板块重点聚拢和中心转动的优势,充分提高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围绕教材转动的作用,向着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聚拢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篇念课文时,导入以下四大模块:

(1)观察图画,导入课文。教学时,首先展示出课文的相关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故事?图中有谁?引导学生说出基本浅层次的意思。接着我们的老师可以以问题切入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兔妈妈为何把最大的奖励给了小白兔?"但是回头看题目却说蘑菇应该奖给谁?进而把学生带入兔妈妈是否奖对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回归课文寻求答案。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二个板块的设计主要在于要求学生对基本功扎实掌握。力求学生能读准字音,理解语句,把握文章中心线索,能寻找到"板块一"问题的答案。随后,抽查一两个学生,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3.精读课文,知情悟理

(1)过渡。老师发现学生在自学时,对兔妈妈和兔宝宝的对话很感兴趣,于是,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精读。

(2)第一次对话的初次探讨。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读兔妈妈的话,一组读小黑兔的话,一组读小白兔的话。首先读出兔妈妈的话,让学生们思考兔妈妈提问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她的语气,神态和动作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小黑组读出小黑兔的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黑兔要抢着说?它当时的语气和神态又是怎样的?提问学生谁能把得意的样子做给大家看,愿意做的人,请他/她以最故意的语气读出还原该句内容。然后小白组读出小白兔的话,让学生表演难为情的情绪动作。最后。抛出奖励应给谁的橄榄枝-小白兔落在最后难为情,小黑兔得了冠军得意,那么,是不是应该把蘑菇奖给小黑兔呢?

(3)第二次对话的强化探讨。兔妈妈并没做出奖励,而是开启了另一个询问模式的第二次对话-"你们都跟谁比赛啦?"兔宝宝分别做了回答。这次虽然课文没有描写他们的神态,但是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多读,找出相关的词组或是语句,体会其应该适用的语气。不难发现小黑兔依旧得意,小白兔仍然难为情。

(4)第三次对话的深化总结。听了两只兔宝宝的对话兔妈妈很快做出了决定,将最大的蘑菇将给小白兔。当然,这时候认为自己应该稳拿奖励的小黑兔肯定是不服气的。从哪些词组和句子可以感悟出小黑兔不服气的神态。同时,引导学生们重点讨论"为什么拿了第一的没获奖,得了最后一名反而获得了奖励?这明显与现实不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事物的比较应寻求一要参考物-敢于和高手比,即使是凤尾,也值得表扬;如果是与低手比,即使是鸡头,也可能会让能力衰退。

策略三:以"板块"为镜,聚焦文本内涵

在《骑牛比赛》的教学为例,要在具体教学的开展中,以"板块"为镜,聚焦文本内涵。

(1)同为骑牛比赛,有好几个人因为牛野性大发,两三秒就摔下来了。然而却而有位骑手,不管牛再如何蹦哒,再如何疯狂,依旧牢牢坐在牛背上。

(2)小姑娘将鲜花送给了这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并询问他为什么没摔下去?

(3)骑手回答:"曾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

(4)总结内涵和中心思想-要有高超的本领须经过长期刻苦努力训练。

4.结束语

板块式思路具有两大特点:从教学层次上看,表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式发展"。即由简单到困难的加深,由浅显到深入的推进,由知识到能力的拓展。从教学实施内容上看,一块一块的落实,一块一块的拼接,进而将数个单个的版块拼接整合,呈现出一种递进、层递和优化的特点。但是此类教学设计,不可任意为之,"板块"的数量不宜过多,亦不过少:一两块显示不出学习的重点,六块以上会显得稍加冗肿,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在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要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注意板块合理有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继文.曹玮.小学语文"模块"教学的几点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2006(5)

[2] 王东明.用小练笔,做大文章――对"小练笔"板块教学现状的观察与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13(2):19-21

[3] 蒋剑秋.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与实践――也谈"处处留心"板块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5(9):78-81

关于兔的成语篇5

   知识 社会 学有一观点:“现实”,其实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客观存在,而是在相当程度上由人的主观作用“建构”出的。“知识”和“学科”乃至“古典”,也是“建构”的产物,是通过人们的话语实践而由特定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参看二书: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chor Books,1957及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st,Routledge,1994)

   什么事物都有一个来龙去脉,对某一事物来龙去脉的清楚洞悉,是把握该事物的关键。福柯把这个简单的道理 应用 在对某些司空见惯的概念语词的分析上,创立了话语分析的 方法 ,对知识社会学和20世纪后期的整个人文社会 科学 研究 产生了很大 影响 。80年代中期以来,福柯的话语分析 理论 逐步译介到我国,对我国理论界的影响可以说也是与日俱增。很可惜,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界,虽然也有关于新方法之利弊的种种讨论,有重写文学史的种种尝试,但是多数人似乎对这位法国思想家并不了解,也不太想去了解。的确,古典文学研究者面临的课题很多,需要读的经典、考据、校勘、注疏之类的古书都读不过来,哪里还会有闲情逸致去光顾爱出风头的当代外国人的时髦理论呢?

   知识社会学和话语分析在何种意义上为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所需要,尝试用话语分析来反思一下“古典文学”或“国学”这几个看家饭碗的概念,或许能够明确一些。

   首先, 现代 汉语中的“古典”和“文学”这两个词都有各自的外来背景。先看“古典”。

   “典”是随 时代 和空间而发生变化的, 英文 中Canon一词,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经典、典范, 台湾 学界又译为“典律”。围绕着“典”的设定标准 问题 ,当代西方文论有相当热烈的讨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哈罗德·布卢姆(Harold Bloom)出版《西方的典律》一部大书,选出26人作为西方文学经典作家,其中既有人们熟知的文豪莎士比亚、但丁、乔叟、蒙田、弥尔顿、歌德等,也有批评家萨缪尔.约翰逊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布卢姆在序言里说,既然“典”是人为建构的,当然也是可以解构和重构的。“如果人们认为不必要有这些东西,很容易找到武器去毁掉它们。” (The Weston Canon ,New York: Harcourt & Brace,1994,p.4.) 这种做法表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典”之标准,甚至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段都有自己的“典”之标准和谈论“典”的特殊话语背景。试回想一下,我国的古“典”文学研究如何先后把“人民性”、“阶级斗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批儒评法”、“评《水浒》批宋江”等不同名目作为“典”的判断尺度,就不难理解“典”是如何随着话语的转换而不断得到重构(recanonize)的。意识形态氛围对知识生产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古典是同现代相对的概念,所以,古典文学是同现代文学相对应而划分的。但是,如果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随着时代的突变而不复存在,现代文学与当代之间的隔阂远远大于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差别时,原来所称的“现代”也就成了古典。换言之,假如我们承认某些学者的判断,20世纪文学理论的成就超过了文学本身,或者承认“文学已死亡”,那么整个的文学都已成为逝去的古典了。研究文学也 自然 成了研究古典。

   文学死亡与文学时代终结的另一层意义是,在现代传媒的革命性变革作用下,以印刷术为基础的书面文学阅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 电子 媒介的图象多媒体传播模式所取代,与此相应,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已经不复存在。象肥皂剧、网上互动文本等新的文艺形式,是否也应看作文学?如果也算,那么文学的边界就难以划定,至少传统定义的文学就不再有效,必然面对消亡。

   古典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有其意义上的相对性,而文学和国学作为学科性的概念同样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既然古典文学研究被看成国学研究的一部分,那也不妨将二者联系起来做一点话语分析。近代西学东渐以来,“鉴西看中”或“援西释中”已经成为每一代学人无法逃避的宿命。但很多人不以为然,特别是那些出于民族防卫心态而坚守国学壁垒的人。今天仍有不少学者反对拿来西方的理论应用于本土的文学研究。但是试问一下,离开了西方知识分类与术语体系的纯粹“国学”如今还存在吗?即使我们出于主观的愿望想让它存活下来并同外来的学术相抗衡,其客观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当我们说到“文学”,难道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来划分的文学,而是我国史书“文苑传”中的文学吗?当你打开任何一部 中国 文学史,看到中国文学发端于古代神话的章节时,你是否想到,在20世纪以前我们中国人还不知道“神话”这个概念,更不用说什么“中国神话”了。同样,我们所说的史诗、悲剧、喜剧、小说,无一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概念。只要翻一下《四库全书》子部“小说”类,你就不难明白古汉语中的“小说”与今日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是怎样的不同了。“国”的想象共同体(对“国”的话语分析请参拙文《山海经神话 政治 地理观》,《民族 艺术 》99年3期)已然向世界开放了,附着于一“国”的“学”又怎能封闭不变呢?如果我们再深入一层追问如下问题,国学倡导者们在“国”的幻象背后的大汉族主义乃至文化沙文主义也就可以由隐到显了:为什么产生于公元前后流传至今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会被排斥在“国学”和各种“中国文学史”之外呢?洋洋数百万言的鸿篇巨制不能算在我国的“古典文学”概念之内,是不是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呢?

   还有一组相对的范畴是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过去我们的“古典文学”和“国学”只包括记录为文本的作品,这是老概念的又一个盲视点。限于篇幅不展开谈了。

二、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古典文学研究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全球化的时代,它与以往时代的区别很值得人文学者深思。它不仅要求研究者改换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且还要改换传统的价值观和心态。特别是对待异文化的那种习惯性的自我中心和党同伐异心态。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为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贡献了跨文化阐释方法与文化相对主义原则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率先从全球化视野审视各种地方知识,并由此而建构文化理论的学科——人类学,可以提供有效的启发。首先,人类学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对“文化他者”的中性态度,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把“他者”作为反观自身的镜子,把在自己文化中早已熟知的却又习焉不察的东西加以“陌生化”。

   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呢?蚁布思说:“如果我们自觉的参与到一种以上的文化中去,就有可能对创造力的 发展 ,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这也会使我们领悟到,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其武断性和局限性。”(《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从另一方面看,每一种文化传统,又都有其独异性和自足性的一面,具有人类学者所说的“地方性知识”的不可替代、不可通约的价值。而正如本土社会成员看不到自己社会的文化特征,不能把握其地方性知识的不可通约价值,有待于外来的人类学家的田野发现。

   福柯的一位法国学友,后现代 哲学 家德勒兹写过一部书《差异与重复》,其第6章题为“他者理论”。 德勒兹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人类学关于“文化他者”的看法。特别是他提出的一个公式:“他者=一种可能的世界”。(C.V.Boundas编 《德勒兹读本》英文版,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1页。) 同以前的存在主义公式“他人即地狱”相比,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在容忍差异、尊崇他者方面的巨大跨越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德勒兹的这个他者公式,人类若想要在未来更多的保留生存方式的多样可能性,那就毫无疑问地应当从根本上改变在前全球化时代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党同伐异心态,开始把 学习 如何容忍差异、尊重差异,理解他者和欣赏他者作为地球村公民的一项必修课。然而,从攻乎异端到容忍差异,从党同伐异到欣赏他者,这种认识上、情感上和心态上转变在 历史 上是空前的,其阻力和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本土的人文研究者能否打破坐井观天式的学术眼界、画地为牢式的知识结构,关键在于自己的反思能力。

   下文以一个具体的文学案例来说明,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如何从与封闭的知识传统相适应的单一的训诂考据,发展到比较文学的方法,又从一对一式的比较发展到与知识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多参照和通观性的跨文化阐释。

       三、从传统训诂到跨文化阐释的三重证据法

   从学术传统看,我国的人文学在 方法 论上主要以诗文评和训诂考据校勘两大线索为主。20世纪西学东渐背景下,学者们参照西学反观自身,对我国人文学术的这两大线索持不同看法,出现厚此薄彼的倾向(参看郑振铎《 研究 中国 文学的新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轻视诗文评的方法,因为它发端于直觉和感悟,无法有效地与西方的“ 科学 ”范式接轨;看中考据学的方法,因为它通过经验材料和逻辑 分析 的“实事求是”宗旨与西方的实证科学相通。这种厚此薄彼的结果,是以传统诗话词话为代表的诗文评方法的全面衰微(各种名目繁多的《鉴赏词典》似乎是它的回光返照),和训诂考据传统的 发展 与变化。笔者以为,从文化相对主义眼光看,西方的“科学”范式只是文化多样性中的一种,以此为普遍标准去衡量或统一所有的文化,难免遮蔽有特殊价值的“地方性知识”, 压抑“文化他者”自身存活与发展的多样可能。对“科学”万能的迷信随着“赛先生”在 现代 学术话语中的霸权确立,早已被人们习以为常,不加反思。而直觉感悟的诗文评方式正是被以实证为尺度的“科学”霸权所压抑,才濒临绝境的。现在西方人对其“科学”的迷信已打破(参看霍根《科学的终结》,中译本,远方出版社1997),这有助于我们反思“赛先生”的两面性,重估诗文评方法的合理性。下面仅说明训诂考据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变化方向。

       (一)《天问》注释史上的争议①

   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阙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几句,是对远古流传下来的月亮神话发问。由于年代久,那时的神话具体 内容 已经不可详知,所以后代学者对《天问》的理解和注释就成了两千年来的难题。自汉代以来注释家大多认为菟即兔。王逸《楚辞章句》说:“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朱熹反对把“顾”释为“顾望”,认为顾菟是一种兔子的专名。王夫之认为,月中并没有兔子,有的只是像兔子形状的暗影,正是这种暗影使本来又圆又亮的月亮在体形和光明上都受了亏损。屈原写这两句的意思是用比喻规谏那些包容小人自损其明的人: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以上各家解说,尽管有分歧,但在月兔这点上是一致的。20世纪闻一多写《天问释天》(《清华学报》第9卷3、4期,1934年)要****旧说:月中兽不是兔,亦非兔形暗影,而是蛤蟆!作者用了大量的语言学,训诂学上的证据,列举理由11条,考证“顾菟”不是兔而是“蟾蜍”,并认为月中有蛤蟆的神话早在战国时就存在。自此以后,学者多采闻一多说。汤炳正也以训诂材料为据,提出“菟”为虎说。这样,月兽之争从两种发展的三种,争论基本在训诂学的圈子里进行,是非难辨。

       (二)二重证据与比较文学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的发现,使兔子与蛤蟆之争再度兴起。根据这幅在地下沉睡两千年的古画造形,一轮红日上有只黑乌鸦,一弯新月之上有一只大蛤蟆和一只小兔子。长沙本为楚国故地,也就是屈原生活的地区。帛画中神话题材的年代也同屈原相去不远,人们 自然 会把画中所描绘的月亮神话同《天问》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对以往注释上的争议重新考察。这正是由考古发现的第二重证据给传统训诂考据方法带来的重要变化。

   与此同时,海外有学者提出中国的月兔传说是从印度输入的。钟敬文先生发表《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一文,维护闻一多的月蟾说,同时驳斥外来说:“因为印度传说带有深厚的佛家说教色彩。中国早期关于月兔的说法,却不见有这种痕迹。”“产生在中国纪元前的月兔神话,为什么一定是从印度输入的呢?”稍后,季羡林发表《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正面反驳闻一多的“蟾蜍”说,肯定传统的月兔说,并也认为是从印度输入,因为印度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吠陀》就有月兔神话。(《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第120-136页)

   两人在月兔神话来源上的观点针锋相对。月兔神话是土产还是外国进口呢?按照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 影响 研究原则,需要找出“事实联系”,方能判定两个文化之间的文学交往关系。虽然公元前的中印典籍中都分别提到了对方国家的名称,如《山海经》称印度为“天毒 ”,印度史诗中称中国为“支那”。另一公元前的印度古书《治国安邦术》还提到“支那产的丝”,可是要使输入说成立,应找出文学交往的具体途径和证据。在没有交往的场合下,不同国度也完全可能产生相似的神话传说,这是非输入说立论的基点。

   从月兔月蟾月虎的争论,发展到月兔神话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争论,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在方法上已经历重大变化。二重证据的 应用 和比较视野的引入,都使国学的封闭格局被打破,研究者的思路和心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用外国的、文化他者的东西,来说明本土的东西,开始被部分人接受,当然也引发了不少怀疑和反对。

   伊荣方《月中兔探源》(《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3期)一文,从月与兔的周期性变化的吻合点来解释月兔神话的类比理由,把 问题 引向月与兔关联产生的神话思维基础的层面:兔子生理上的特点是:交配后约一个月(29天)产小兔,产兔后马上能进行交配,再过一个月又能生产。兔的这些特点与月的晦盈周期相一致。关于月兔观念产生的时间,他以为远远早于屈原,理由是5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有猎兔之习,“中国人对兔的观察认识至少在5万年前就已开始”。虽未直接反驳月兔神话外来说,但是说5万年前山顶洞人已有对兔的观察,显然要把这一神话“专利”发明权落实在本土。不足的是,无法证明有猎兔行为人就有月兔观念;而且5万年前的人也不宜看成“中国人”,那时“中国”尚不存在。

   至于月兔与月蟾的神话想象之根据孰先孰后,兔、蟾、虎三说的训诂是否可靠,仅从训诂学考据学本身无法判定;仅从中印文学的对比看,也还不能获得全景性的总体关照。

        (三)三重证据与跨文化阐释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表明,月中兔与月中蟾未必是对立的,二者可以并存。跨文化的考察还可看到,月兔与月蟾观念都不是哪个文化的专利,而是世界性的。月虎说则相对罕见。“对于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兔子或玉兔代表人化了的动物英雄。我们想起了美国黑人中“兔子哥”的故事,它与非洲西部的兔子英雄神话一模一样。在北美印第安人的神话中,玉兔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例如在易洛魁人中,大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自然神”,一种了不起的精神实体。或者兔子本身就是月亮,或者它的祖母就是月亮。”(哈婷《月亮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7页)从这个事实看,一旦把眼界从《天问》的注释史拓展开来,国别文学的问题就成了比较文化的问题。某些神话观念和原型的发生是不受民族和地域限制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在没有“事实联系”的情况下,不能证明美洲印第安人的月兔观念来自印度,同样也难以证明《天问》的月兔说传自印度。同月兔一样,月蟾或月蛙观念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非常普遍。

   关于蛙或蟾的神话象征意蕴,瑟洛特(J.E.Cirlot)《象征词典》(p.114—115)是这样介绍的:青蛙代表着土元素向水元素的转换,或者是水元素向土元素的转换。这种和自然生殖力的联系是从它的水陆两栖特征引申而来的,由于同样的理由,青蛙也成了月亮的动物(a lunar animal),有许多传说讲到月亮上有一只青蛙,它还出现在种种求雨仪式上。在古埃及,青蛙是赫瑞忒(Herit)女神的标志,她帮助伊西丝女神为奥西里斯举行复活仪式。因而小蛙出现在泛滥之前几天的尼罗河上被认为是丰殖的预兆。按照布拉瓦斯基的看法,蛙是与创造和再生观念相关的主要的一种生物。这不只因为它是两栖动物,而且因为它有着规则的变形周期(这是所有的月亮动物的特征)。荣格在此之外还提出他的见解说,在解剖学特征方面,蛙在所有的冷血动物中是最象人的一种。因此,民间传说中常常有王子变形为青蛙的母题。

   那么,蛙蟾类变形动物是在什么 时代 、怎样进入神话思想的呢?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的年代界限,考察的重要线索只能到书面文学出现以前的史前考古中去找。吉巴塔丝所着《女神的语言》一书,对此很有帮助。她考察了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数万年间的考古文物中的造型和图象,得出有关“女神文明”的论点,该文明由于覆盖空间广大,持续时间久远,形成了在整个欧亚大陆通用的象征语言,表现为各种常见的象征生命赐予、死亡处置和再生复活的原型意象。后者也就是月亮“死则又育”功能的体现,其中的一种象征模式被称为“再生性的子宫”(regenerative uterus),分别以动物形象或拟人化形象出现。象征再生性子宫功能的动物形象是以下8种:牛头,鱼,蛙,蟾蜍,豪猪,龟,蜥蜴,野兔。象征同一功能的拟人化形象则主要是鱼人、蛙人和猪人3种。(M.Gimbutas, The Language of the Goddess, Sanfrancisco :Happer & Row,1989,p.328.)由于蛙、蟾蜍和蛙人意象在此模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尽管它们与野兔的意象同时作为再生的象征而进入神话想象的世界,但是数量方面的优势在考古材料中还相当明显。仅从吉巴塔丝《女神的语言》和《古欧洲的女神与男神:6500-3500BC》等书例举的图象资料看,蛙蟾之类的造形要比兔的形象普遍得多。对照中国考古学近年的发现,情况也是相似的。诸如半坡彩陶和马家窑陶器上的蛙纹与蟾蜍造形,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兔的形象则相对少见。

   关于女神文明及其象征语言产生的原因,包括吉姆巴塔丝在内的许多学者都有相当成熟的看法。一般认为,女性特有的生育功能和月经现象是使史前人类产生惊奇感、神秘感,进而导致敬畏和崇拜的主因。当代的比较神话学家鲁贝尔在她的《包玻女神的变形:女人性能量的神话》一书中指出:“女阴是旧石器时代的女性能量和再生能力的一种象征。其时间从公元前3万年开始,它冲破各种压抑的界限,作为一种意象遗留后世。艾纹.汤普森注意到,“女阴的这种神奇的特质似乎主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想象力。但是女阴又是巫术性的伤口,它每月有一次流血,并能自我愈合。由于它流血的节奏与月亏相同步,因而,它不是生 理学 的表现,而是宇宙论的表现。月亮死则又育,女人流血但是不死,当她有10个月不流血时,她便生出新的生命。据此不难想象,旧石器时代的人是怎样敬畏女性;而女性的神秘又怎样奠定了宗教宇宙观的基础。”(W. M. Lubell, The Metamorphosis of Baub Myths of Woman ’s Sexual Energy,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1994,p.6-7.)对女性神秘性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敬畏和崇拜,贯穿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从史前进入农业文明,女神信仰时代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神格,除了地母神,就是月女神。而蛙、蟾、鱼、龟、蛇、兔、蜥蜴等女神的动物化身形象也流传后世,只是它们的原始象征意蕴逐渐变得复杂和模糊了。信仰和巫术性的色彩日渐消退,文学性和装饰性则日渐增强。

   从跨文化的大视野回到古籍《天问》注疏的争端,我们还会偏执地在训诂学的小圈子里打转,做非此即彼的判断么?就连嫦娥和不死药之类月神话的象征物之由来,也变得易于理解了。晚唐诗人陆龟蒙在他的诗意幻想中把月中的兔与蟾两种原型意象巧妙结合为一,

   原来是把蟾蜍当成白兔所捣制的不死药了,其《上云药》诗云:“青丝作笮桂为船,白兔捣药蛤蟆丸。”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石器时代以来女神文明的象征语言早就选定了兔和蟾作为再生性子宫的表现,那么也就不会对唐人咏月诗中的组合意象感到偶然了,而白兔所捣制的“蛤蟆丸”,若不是同月的“死则又育”功能相应的起死回生药、不死药,又能是什么呢?先秦的月兽神话和汉代以后的嫦娥与不死药神话,在数万年象征系统的大背景上不是可以看成同一原型观念先后派生出的月神话衍生整体么?

关于兔的成语篇6

关键词:语言;兴趣;学习对话;学习表演

我们运用童话剧这一载体让小班幼儿在欣赏、模仿和表演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促进小班幼儿语言智能的发展。我园正在开展童话剧活动的课题研究工作,从活动开展到现在,同行们一起交流、讨论、分析、整改,现在能够组织幼儿表演童话剧节目了,在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中,孩

子们表演的童话剧《老虎照镜子》得到了大家的喜欢和认可。究竟如何在童话剧活动中激发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激发幼儿表达愿望和兴趣

我们在童话剧《拔萝卜》活动的开展时,幼儿跟着老师翻阅的大书阅读文本,观察图书画面,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剧中角色的特点。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1.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我常常采用这样两种方法引起幼儿对即将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

(1)出示图书,告诉幼儿故事的题目,请幼儿猜想故事里有谁?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让幼儿带着这些猜想走进书中,幼儿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阅读的目的性强,比较能抓住阅读的关键所在。

(2)由教师向幼儿“抛”出一个能引起关注的问题,当幼儿很想知道答案时,就请幼儿“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例如:阅读活动《拔萝卜》,我在开始的时候出示了一个塑料板做的红红的大萝卜,老爷爷准备去拔萝卜,可是萝卜太大了,老爷爷拔不动,老爷爷该怎么办呢?让幼儿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幼儿带着悬念去看书,激发了他们想看书、看懂书的愿望,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

2.提高幼儿对童话剧发展的想象力

小班幼儿阅读的文本故事主题单一、鲜明突出、情节简单,信息的包容量较小,常常不能满足部分幼儿对故事中某一方面兴趣的需要。

如阅读活动《小兔子找太阳》实况:

故事内容:第一次小兔子说红灯笼是太阳,妈妈说太阳在外面呢,小兔子跑到外面,看见红红的大萝卜说是太阳,妈妈说太阳在天上呢,小兔子又指着天上的红气球说是太阳,妈妈说太阳会发光,让人觉得温暖,这次小兔子才找对。

幼儿阅读:有几个幼儿在第二次时就会学着兔妈妈说,太阳在外面的天上呢,这样就可以让小兔子往外面的天上找,也就不会找地上的胡萝卜了。

我觉得这些孩子很聪明,能够从故事中学会自我探索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局限于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虽然有时候要求幼儿要复述故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思维想象空间,不拘泥于形式。另外,还可以请幼儿回家求助爸爸妈妈,对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提高幼儿对童话剧发展的想象力。

二、学习对话,模仿角色

1.从兴趣出发,培养幼儿学习对话的能力

学习对话的目的是分析角色,理解角色语言、表情、情绪变化等。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控能力差,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该选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体、直观、形象的题材,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2.体验角色带来的乐趣,模仿角色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喜欢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在童话剧《小兔子乖乖》的对话学习中,教师就运用兔妈妈和大灰狼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来引导不同的角色按顺序对话。

教师:兔妈妈回来了。

幼儿:(柔和的声音)小兔子乖乖……

教师:大灰狼来了。

幼儿:(低沉粗粗的)小兔子乖乖……

教师:小兔子们是怎么做的呢?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很聪明,能够分辨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从而更好地在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对话。

三、学胆的表演

小班幼儿对表演童话剧很陌生,幼儿的表演大部分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扮演角色的表情、语气、语调、动作等,都需要夸张,让孩子们易模仿、易表演。

幼儿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因此幼儿语言教育必须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至少语言学习内容不再是与其他方面割裂开来的,而是将语言知识、认知知识和社会知识融合一体。

语言发展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语言作为幼儿获取知识的载体,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童话剧主题中,需要教师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善于交流、善于运用,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使幼儿的语言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1.

[2]早期教育.江苏教育报刊总社,2011-12.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07.

关于兔的成语篇7

关键词:聋校教育; 数学课堂;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82-001

聋生由于有声语言缺失,相对于正常学生而言,他们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聋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提高聋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能力。下面就如何进行聋校数学课堂的语言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现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更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必须清楚、准确、科学、严密。然而在平常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常常发现:在归纳概念和计算法则时,把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等等,这些不科学不严密的语言,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个错误的信息,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错误,而这种错误信息一旦被聋生接受,势必会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和纠正这种错误,相对困难,这就人为导致了聋生数学能力发展缓慢,水平低下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平时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提高数学能力。

二、注重聋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聋生通常说“哑巴话”,即聋生的习惯语言方式,只说重点词,不连贯成句,或只做简单的回答,不作详细的分析。在低年级开始学数学时,教师就要注意培养聋生良好的语言习惯,鼓励他们说完整的语句。例如在教聋生数的认识时,聋生数数时一般只会简单的说几,下面的量词有的是不会说,即使会说,他们也不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说有几张卡片、几个同学、几根小棒,不论聋生说得是否清楚,只要词句完整,意思正确,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注重多种数学语言的语义互译

数学语言一般有三大语言系统组成,分别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它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和交流载体,不同的语言之间的互译能实现不同语言表示的数学信息的相互转化。如把一个抽象表达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表达方式;把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以及把文字语言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形形式。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内化数学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数学语言解答问题。因此聋校数学教学必须遵循聋生这一思维发展规律,更应重视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图形语言的教学,把图形语言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着重培养聋生对各种教学语言的互译能力。

四、注重聋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对聋生数学语言的训练,一是提高聋生对各种教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转换和运用能力;二是提高聋生将日常生活语言抽象、概括和转化数学语言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是聋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

1.加强手语和书面语的训练,提高聋生语言交往和理解能力

如果在聋校数学教学中不注重手语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不能顺畅而有效地进行;如果不注重培养和发展聋生的书面语,聋生根本不可能逾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一难关,因为在数学学习上遇到很多字词都要比同期的语文学习出现的较早,即使在语文课本中学过,聋生往往只会写或者只会用手语打出来,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帮助聋生扫除语言障碍,发展聋生的语言。在聋人群体中聋人很容易学会手语,他们思维也是按手语的词序进行思维的,所以他的思维是直观的、片面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书面语,要利用书面语的词序打出手语,也就是文法手语,让学生注重手语和口语、书面语的相互结合,使学生养成不依靠手语去思维,要逐步引导学生直接理解汉语,在头脑中形成知识和经验。

2.加强动手操作,发展聋生语言表达能力

直观演示、操作学具等活动,为聋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动手操作之后,聋生在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师适时引导聋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不仅使聋生掌握了新知,而且也提高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聋生动手、动口、动脑,达到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学习和构建新知。如在教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1)弄清题意,进行操作。第一行摆12只白兔,第二行摆7只黑兔;(2)语言表述。引导聋生说出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两部分,即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5只;(3)抽象概括。引导聋生在操作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抽象出数量关系。即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就是比黑兔多的只数,然后再通过语言再现操作过程的办法,让学生说一说算式12-7=5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再分组说一说,让每位聋生都有表述的机会,通过让聋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述,强化了聋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进而提升了聋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聋校数学课堂的语言教学,对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起主导作用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用规范、准确、通俗的语言给聋生示范,再结合聋生认知规律及身心特点,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层次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提升聋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提高聋校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关于兔的成语篇8

①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挨着地面跑。(《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②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贴着地面跑。(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③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

④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相并而走。(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⑤双兔傍地走:两只兔儿贴着地面跑。(肖毅等编著《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⑥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⑦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⑧双兔傍地走:两只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文言丈精解》初中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傍地”的意思究竟是“贴着地面”,还是“并排着”呢?笔者以为“并排着”的注解更合理一些,而“贴着地面”的注解有三个方面欠妥:

首先,将”傍”理解为“贴”不准确。

许慎《说文解字》:“傍,近也。从人旁声。会意。”“傍”的本义是靠近、临近。如: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后引申为依傍。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依傍之义即旁之引申,旁、傍盖本一字耳。”后又引申为依靠、依附。如:《晋书・王彪之传》:“公阿衡皇家,便当倚傍先代耳。”再后又产生了辅佐之义。如:《新书・胎教》:“成王生,仁者养之,孝者襁之,四贤傍之。”从字理方面看。“傍”从本义到引申义,均未有“贴”的义项。从字义方面看,“傍”不宜译为“贴”,“傍”与“贴”并非同义。众所周知,兔子是善于跳跃的,跑得很快,如:人们常说“跑得,像兔子似的”,成语有“兔起凫举”、“兔起鹘落”,均言兔子的速度之快。试想,“傍”若译成“贴”,素以健跑善纵见称的兔子,怎能腹部贴着地面,如鳖蚯一样,且跑且纵呢?

因此,“傍”不能作“贴”讲,而与“倚”同义,有“依靠”、“依傍”之义,可意译为“并排”。

其次,把时态助词“地”误作名词“地”。

为说明这一观点,备从三点陈述之:

第一,从字理上看“着”与“地”。“着”,形声字。从羊,者声。宋代由“著”的草体楷化,分化出“着”字。本义是附着。《说文解字》:“箸(著),饭也。从竹,者声。”许慎认为“箸(著)”是吃饭的筷子,实为拨火的筷子,即烧火棍。后由拨火的筷子引申为吃饭的筷子。因为筷子有夹取的作用,故引申为“附着”。如: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地”,形声字。从土,也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地。本义是大地。《说文解字》:“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地”在古汉语里,主要用作名词,读di,还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读de,如:李白《越女词》:“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大人也,却教我平白地说甚的。”后来,“地”又衍生出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态助词,读zhe,如:刘向《说苑・杂言》:“寡人坐地,二三子皆坐地。”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从上述推知,由于“着”字在宋代才出现,所以“着(读zhe)”的助词义一直由“地(读zhe)”担负,直到近代“着”才真正地虚化而产生了助词的义项。

第二,从《木兰诗》产生的时期看。《木兰诗》是一首杰出的北朝民歌,在我国历史上于中古时期(指晋朝到南宋)。其实,在中古时期,动词后面的“地”字是时态助词(即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说:“地,语助词,犹‘着’也。”新版《辞海》也注云:“地,犹言‘着’,作助词。”如:王建《宫词》:“一时跑拜霓裳彻,立地阶前赐采衣。”王安石《载酒》:“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花开触地愁。”辛弃疾《行香子》:“小窗坐地,侧听檐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手捻香粉春睡起,倚门立地怨东风。”上述所举四例中的“地”均作“着”讲,读zhe。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据。据此,“双兔傍地走”的“地”是时态助词,读zhe,相当于“着”字,而一些注家却把它误作名词“地(读di,即地面)”来理解了。

第三,从音韵学原理上看。 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提出“古无舌上音”的理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上古汉语中舌上音(即知、彻、澄)和舌头音(即瑞、透、定)不分,都读作舌头音。也就是说,上古没有Zh、ch的读音,凡是今天读。zh、ch的,古人都读d、t,“着”声母zh,为“澄”母字,古语应归“定”母字,即zhd。那么,“着”与“地”同声。“着”古音读如“地”,“地”即“着”。南北朝时期,“澄”母字还未从“端”系中分出,即便标准音里“定”、“澄”已有分别,但《木兰诗》作为乐府民歌,仍保留着许多方言。其实方言中保留古读的现象是常见的,甚至到了明朝时期,还把“着”读成“地”。如:冯梦龙《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牌做生活。”因此,“傍地”的“地”是“着”的意思,读zhe,这是完全符合音理的。

再次,破坏了诗歌的美好意蕴。

如果把“双兔傍地走”理解为“两只兔儿贴着地面跑”,想一想,兔子“贴着地面”能跑吗?这样的解释恐怕不攻自破。姑且不去论之。从诗歌的质美来看,把“傍地”解释成“贴着地面”,笔者认为这无疑是在破坏诗歌的美好意蕴。《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机巧的回答,既质朴,又风趣,展现出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这一比喻,余韵不尽,使全诗为之增色,乃锦上添花。“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若以这样的理解来结尾,只会伤美、败美,只会画蛇添足。

上一篇:孔子拜师范文 下一篇:管理者的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