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2-05 12:59:33

关于竹子的诗句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1

[论文内容摘要] 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历来为士人所赞许咏叹。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似乎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它们突破了传统的竹子意象性格,与诗人本身经历具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和艺术意志。 

 

作为生于修林之中,长于幽泉之畔,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它的经寒不凋,坚韧挺拔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自我意识很强,喜自然山水的唐代,竹子更是作为一种体现士大夫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和某种心理寄托的意象在数百首诗歌中为人们所歌咏。就是素以虚幻荒诞,喜以瘦蛟、枯兰、鬼雨、碎蚁、秃襟等诡异意象入诗的李贺也写下了数首咏竹之作。同是咏竹,在传统的竹子意象之外,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尤其是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反映出诗人在性格特征、人格操守、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上既有传统竹意象之理又有与众不同之处的特点。 

 

一、自诩龙材质,笑揽凤来仪 

 

关于竹子的传说最引人遐想,“化龙招凤”的传说久已有之。传说竹茎可以化龙,竹实可以招凤①。孤竹待凤生发自《庄子·秋水》中的“非练不食”一典②。这是中国古典诗人潜意识中浪漫思想的强烈投射,给竹子建立了一个无穷瑰丽的世界,用龙之吟声显示作者高贵鸿志,以凤之屈驾光临寓意诗人追求人生理想,希望“凤”的举荐和提携。这种求得自我满足和外人认可的相互作用,使竹子在唐代人心中兼有了认可自我价值和求得权贵赏识的表意特征。 

李贺的《北园四首》亦有涉及到“化龙招凤”的典故,不过却是化龙相同而招凤心异。 

《新唐书·李贺传》写道:“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③李贺对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颇以为荣,他在诗中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其一),表明自己的出身高贵,以龙材自诩,因此可以傲壮豪气到“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以一夜千尺之气势,可见作者志向高远,而别却一句干净利落,给人以瞬间变化之感,以新生之势,成升天之业,可见龙之英姿豪气。同时以千尺与数寸作对比,两个数量词的比较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状况的比较,可见作者自诩不凡。纵观全诗,作者夜抽千尺,直上云霄的信心并非凭借外物,而是自信自己有龙吟之质,因此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自信心。 

而在另外的诗句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作者对外人的眼光有何见地。在第四首诗中,作者先以司马相如自比:“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由此可见此时作者想说他贫病无聊,家无长物。可是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回锋急转,不但化了前两句的黯淡景象,还把整个诗引入了一层新的境界,更给招凤传说添了一种新的心理期待。孤竹待凤本是一种追求孜孜功名的孤苦期待,孤竹就是怀才不遇的意象,以仰视的态度观凤待凤,希望自己可以引来凤的提携和举荐,因此更多的人表现为一种执着的痴情和希望幸运降临一夜拔千尺的侥幸幻想。 

作为已经自诩为龙材傲视千尺披靡寸泥的李贺来说,他虽然热衷功名,也迫切希望加官晋爵,但是却多了一种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乐观。诗人自诩为龙材,凭着强大的自信心,在千亩竹林迎雨而啸中怡然自得,因为他有把握那栖息着凤的一枝竹定会映入自己的酒樽,因此反而举重若轻,把苦等变为信心满怀的笑纳,李贺的龙章凤姿赢便赢在这种自我意识的突出和强大的自信心上。 

 

二、硬羽偏折翅,怨节化恨啼 

 

李贺虽自视出身高贵,但他引以为豪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父亲名字的避讳,他看得等若生命的进士前程却还未开始就画上了句号,这无疑相当于雄鹰折断了翅膀,再也无法翱翔于天宇。作为一个“士不遇”悲剧的主角,此时的李贺心中的悲愤之气和原本对自己的完美评价恰也促成了一种士人多有的霜骨傲节,但是他既没有王维的淡泊,也没有李白的旷达,更没有杜甫的悲悯,他的无奈在于内心完美的自我认定和跻身于士大夫阶层的愿望不可放弃任何一个,但是却要眼睁睁地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在对自我的挣扎与否定中,他没有选择去做一个以竹砥砺自己的高风亮节的寒士,也没有以竹为友成为移情大自然的隐士,而是完全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中,咏竹的诗作也呈现出一种凄冷幽邃的独有之病态色彩。 

李贺这种抑郁后的不正常心态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迷雾,他消极怪僻的性格反映到他的诗中去便有了诡异的意象和跳跃的思路,为他赢得了鬼才之称。看起来满怀凄怨的第二首《北园新笋》也历来为批评家看好。诗的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歌。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写竹之柔美婵娟;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写“楚辞”之触目惊心。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本身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可是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这种哀怜、凄婉又怀有强烈激愤,格调阴冷的诗句舍弃了一般咏竹诗的意象规范而赋予竹子情恨;舍弃竹子高风亮节傲骨坚贞的品质而用楚辞蒙上一丝怨毒;舍弃那竹节挺拔秀美的谦谦君子形象而取其哀婉凄惨的女性情怀。同样是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气节,但是这首诗表达的方式却因李贺独特的审美而有了差别。 

 

三、咏笋我化物,师心神领情 

 

同样都是咏物诗,李贺的《北园新笋》较那些借写竹子风貌引申出意象特征的诗,则不以毕肖事物形貌为终极目的,而是在诗中把主体感受摆在了第一位,万物皆师我心,非以我观物,而是以我化物,以神取景,使整个诗篇好像有精灵鬼魅穿梭其间,使竹子有了与其他人所咏之竹不同的神韵,可以与人进行最直接最彻底的情感交流。同时,由情领物的艺术意志使他的咏竹在笔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修饰的突出和感情的概念化。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北园新笋》其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李贺在造语奇险的同时把竹子意象感情进行概念化处理。虽然中唐以后更多的赋予意象审美价值,但作者更多的是以我情度物情,反而架空了竹子意象本来所代表的审美理念,再加上对修辞造句的过度重视,使竹子所代表的感情变为一种墨守陈规的概念。竹子的形象从诗中淡化,整个诗歌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如他描写竹笋清雅高洁、坚韧不拔和萧瑟凄苦,都不过是点到为止,借题发挥。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借用竹子倾泻而出,而非以竹为已,崇尚竹子的风骨气韵;李贺的鬼才鬼在修辞设色,而非竹子的意象;他是在师心,而非师造化。 

2.个人感情的过度介入。李贺一生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生平经历又不甚丰富,在书斋中经历了大半个人生,可以说书斋的事物对他来说无物不含情。对于书斋中的竹子,李贺难免所歌咏的多是自己的感情。德国著名学者立普斯曾经说过:“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在我们内心的自我活动中,有一种如骄傲、忧郁或期望之类的感情,把这种感情外射到一种表现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对象中去,在这种对象中,精神生活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它安顿的地方。”④我们观李贺之竹,更多的看到的是李贺的化身,而非竹子本身。 

第一,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新唐书·李贺传》载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⑤这种纤瘦的长相和他的短寿正好印证了他孱弱多病的健康情况。面对初生的竹笋,诗人一面感到自己寿期不久,一面又渴望能够有像竹笋一般可以“一夜拔千尺”的生命能力。在他的笔下,竹笋可以青云直上,拔地而起迅速成长;可以春粉敷面,香汗淋漓虽纤纤细枝却别有一段青春少女的风韵;可以生长于嫩青的新篁中拥有春光大好的新鲜世界;可以在雨啸中千亩簌簌而动,在莺啼燕语中轻盈起舞翩翩如画。他把各种美好的生命活力和意象赋予了笔下的竹笋,透露出作者自己本身对于生命的强烈向往和对于生命有力向上的歌颂。 

第二,倔强的生存形态。竹子一直是人们心中雅节君子的形象,但在李贺的诗篇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对于竹子倔强顽强生存形态的铺张描述。在作者手下,温文尔雅的竹子多了一丝壁立千仞的刚强,多了一分隐忍独立的风骨。就生存环境来看,“家泉石眼两三茎”,李贺笔下的竹子生存在“石眼”之中,但是仍然可以晓看紫陌,复有出者。在“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中,竹子新发就被刮去竹皮,流露着嫩香春粉,给人一种病态的美感,后文又用黑色的墨汁与春、粉相对比照,加强了色彩对比感,用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刺激,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残缺疼痛的美,也写出了竹笋虽嫩却顽强的形象。作者身体心志敏感脆弱,却在世上饱受打击,在种种困境中,他对于自己的困境反而形成了一种欣赏的心理,以写痛苦诡异为情趣,因此,才特意描写在生存形态上有缺陷的竹子。 

李贺士不遇的遭遇和他的短寿铸成了他的悲剧生命,他有着诗歌创作的冲动和对诗歌几乎狂热的追求,这种宣泄自己和切磋琢磨的创作行为,使李贺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成就了艺术表现力最瑰玮奇异的诗歌风格。《北园新竹》这四首诗集中的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赋予普通的意象奇特之处,迥然于传统借竹抒怀的咏竹诗,而是以我为中心,使竹子成了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令这谦谦君子变成了峻刻讥峭又新生柔弱的新的性格形象。 

 

注释: 

①韩秀琪、刘艳丽:《历代花鸟诗》第27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②《庄子新释》外篇《秋水第十七》第401页,原句:“夫宛刍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竹笋。 

③⑤《新唐书·李贺》卷203,第5787、578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刘银光:“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咏物诗漫议),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出版社1984年版。 

2.傅璇崇、蒋 寅:《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 琦注释:《李贺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5.廖明君:《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6.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2

关键词:宁波竹枝词 辞格 雅俗

浙江东渡是宁波,人物由来此地多。欲识吾乡风俗好,请君细听竹枝歌。

——清·万斯同

宁波竹枝词包含着大量的风俗和文化知识,为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它以诗歌的形式承载民歌的内容,在修辞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辞格、雅俗来探析宁波竹枝词的修辞特色。

一、宁波竹枝词的辞格

宁波竹枝词所用到的辞格十分丰富,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叠字、借代、仿拟、引用”等等。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使得宁波竹枝词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比喻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辞格,宁波竹枝词中的比喻辞格用的很多,而且十分生动。例如:

(1)非独黄豆都成荚,又见棉花白似霜。(清·佚名《青珠竹枝词》)

(2)电眼银髯气势雄,蜿蜒龙体出龙宫。盘旋滚舞长街上,空巷争看真老龙。(陈道生《畸山舞龙队》)

(3)夫妇双双去采桑,养蚕好比养儿郎。(陈道生《裘村镇蚕月》)

例(1)生动地描绘了棉花簇簇、宛若一地白霜的图景,既写出了“白”,又暗含“成片”。例(2)把目光比作电,胡须比作银丝,不仅面部形象毕现,而且精气神儿全出。例(3)则把蚕比为儿郎,表现出了蚕农对蚕的喜爱和对养蚕业的热爱。

另外,宁波竹枝词还运用多重比喻的形式。例如:

(4)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为君渔业臣。(陈瀛洲《渔歌》)

(5)悔嫁薄情负心汉,这山还望那山高。(董锦云《四明情歌》五)

例(4)中有三个比喻:农业是君,渔业是臣,农业和渔业是君臣关系。以“君臣”来比喻“农业”和“渔业”,深入浅出而有不失生动地点明了二者的重要性及主次关系。例(5)也是多层次的比喻:别的女人像是“那山”;“薄情郎”移情别恋就像是有了这山还望那山一样。这也是具体比喻和抽象比喻的结合,形象生动而又充满讽刺、愤怒的感情。

(二)比拟

比拟辞格在宁波竹枝词中用得也比较多。例如:

(6)香粳遍野影离离,正是含花吐穗时。听说秋雷能引海,年年七月怕风痴。”(清·鲍谦《梧岑竹枝词》)

(7)邻家少女试新装,头上晶晶宝石光。斜日无情偏不落,定教急煞可怜郎。(郑玉浦《约观灯会》)

(8)灵鹊枝头迎客至,任君采摘品琼浆。(林永良《杨梅节》)

(9)雪肤柔肌蜜肚肠,囫囵入口久留香。(陆锋《宁波汤团》)

例(6)中用一个“痴”字贴切地表达了“怕”之甚。例(7)中的“斜日”以“电灯泡”的形象出场,对别人的甜蜜由眼红而生嫉妒,或者“斜日”可能也一直暗恋着这位邻家少女,总想把她和她男朋友搅黄了,同时又可以出出恶气:你哪里比得上我,急死你。例(8)将“喜鹊”拟人化。中国民间认为喜鹊通灵,所以喜鹊又叫“灵鹊”,此处的拟人有着潜意识里的期盼。喜鹊枝头啼叫,热情地迎接着客人,尽职尽责地担当着“礼仪小姐”。例(9)“雪肤柔肌蜜肚肠”句,“雪”为视觉,“柔”为触觉,“蜜”为味觉,而“肤”“肌”“肚肠”又是拟人的写法,一位色香味俱全的“汤圆美女”从纸中“走出”,惊艳四射,使人急不可耐,“囫囵入口”。

(三)双关

同其他类型的民歌一样,宁波竹枝词也通过双关来寄托情意,有“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等。

1.谐音双关

(10)郎待天明征远方,妻含娇泪理行装。频频窗外望天色,日未出山仍有霜。(董锦云《四明情歌》二)

(11)池塘蓦地起风波,恶浪无端折芰荷。剩得单丝怎连藕,残枝零落泪痕多。(董锦云《四明情歌》四)

例(10)“霜”谐“双”,本义指太阳未出,山林仍有寒霜,暗指丈夫天亮就要去远方,天亮之前夫妻仍旧是一双人,不会分离。例(11)“浪”谐“郎”,“丝”谐“思”,“藕”谐“偶”。通过谐音双关写出了“偶”断“思”连的无限忧思。

2.语义双关

(12)不如仲夏移家去,卧向林边手自探。(清·万斯同《鄮西竹枝词》)

例(12)中的“仲夏”为地名,在句中属语义双关:本为地名,但同时可用来表示季节,倒也契合全诗语境。

“宁波”这个地名来源于“海定则波宁”,在宁波竹枝词中经常可以被用为双关。例如:

(13)诸君问我生何地,海不兴涛是故乡。(陆锋《宁波汤团》)

(14)抗倭名将此挥兵,痛击番船敌胆惊。今日笑迎五洲客,巨轮进出海波平。(郦仲瑜《招宝山》)

例(13)中的“海不兴涛”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现了故乡的平静安宁,流露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也可以指“宁波”这个城市。这里的双关,与其说是一种刻意的辞格运用,不如说是“宁波”这个地名起得好。例(14)大意为:以前戚继光将军抗倭,在此痛击倭寇,现在这里的人民满面春风,欢迎五湖四海的客人,正所谓“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首诗从整体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出对倭寇的憎恨、坚决抗击倭寇的决心,与宁波人的热情好客,两相对比,相得益彰。最后一句的“海波平”运用了双关辞格,字面意思是宁波的海港风平浪静,巨轮进进出出都很安全;另一层意思是巨轮进进出出的地方就是家乡——宁波,这也与全诗内容相呼应。

(四)叠字

叠字辞格的运用使宁波竹枝词产生了韵律美。例如:

(15)五里湾湾曲曲溪,绿杨沿岸夕曛微。(清·谢秀岚《周巷竹枝词》)

大意为“五里长的港湾,弯弯曲曲的溪水,夕阳暖暖地照映着沿岸绿绿的杨树”。这两句诗用了叠字、双关的修辞方法。这里没有用“港湾”“水湾”,而用叠音的“湾湾”,首先保持了平仄和格律,因为叠音的两个字平仄相同,双音节的叠字形式是最直接的保持平仄和谐的手法,这也使诗歌收到叠字与平仄和谐双重音乐美。《诗经》正是在四字句中大量运用了双音节叠音字,才使得它极具音乐美。宁波竹枝词的叠字修辞还有很多。例如:

(16)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宋·叶梦鼎《盖苍乔木》)

(17)烟柳村村花夹岸,最怜千丈镜中行。(清·倪象占《鄮南杂句》)

(18)记得醉归衔暮色,星星渔火隔江明。(清·袁钧《鄮北杂诗》)

(19)梁山伯庙去烧香,拜拜多情祝九娘。(清·无名氏《梁山伯庙》)

再回到例(15),“湾湾”谐“弯弯”,当以本字理解时,诗句节奏为:五里湾湾/曲曲溪;当以谐字读时,节奏为:五里/湾湾(弯弯)曲曲溪。从修辞的角度来讲,将“湾”叠用收到的效果是多元的。此中最重要的是使诗句平添含蓄美,当诗句可以作多种理解或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时,它的艺术价值随之得到升华。

(五)借代

借代即“换名”,借代辞格的运用,使宁波竹枝词在表情达意上更加形象突出、特点鲜明。例如:

(20)红裙队队闻私语,此是前朝宰相家。(清·周铿华《泗门竹枝词》)

(21)端阳佳节漫经过,角黍相传为汨罗。(清·鲍谦《梧岑竹枝词》)

例(20)中的“红裙”代指少女,使少女形象鲜明突出,与句中的“队队”和“私语”等少女的行为特点相呼应。例(21)中的“汨罗”指代屈原,用于此处是为了韵脚的和谐,也隐含了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典故,有着双重修辞效果。

(六)仿拟

宁波竹枝词对仿拟辞格的运用也有鲜明特点。例如:

(22)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烟波里,万里涛声到枕边。(清·陈秉元《渔家》)

“蜃雨腥风”是“血雨腥风”的仿拟形式,这个辞格在此处产生了如下修辞效果:首先,更加朴实和自然,“血雨腥风”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残酷的形势和环境,而“蜃雨腥风”不见得是夸张,因为在夹杂着细小贝类的骇浪触石或触岸,必然会激起无数水花,加之风的助力,“蜃雨腥风”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其次,从语义上看,“血雨腥风”的修辞效果是强烈的,通过夸张的手法很形象地展现了一幅残酷的图景,会引起人的负面情绪,而“蜃雨腥风”是规范的、正常的表述,展现的是一幅海边图景。由“血雨腥风”到“蜃雨腥风”,正是以仿拟卸去夸张,以形式上的修辞“掩埋”内容上的修辞。

(七)引用

引用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或经典名句,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好地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宁波竹枝词也通过引用这一辞格来表情达意。例如:

(23)落霞孤鹜齐飞处,面面波光似镜磨。(清·忻恕《东钱湖竹枝词》)

(24)九月中旬湖水平,龙舟竞渡会群英。(郑玉浦《东钱湖会期》)

(25)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为君渔业臣。(陈瀛洲《渔歌》)

(26)关关鸠鸟在河洲,幸福生活勿用愁。(沈元魁《幸福生活》)

例(25)是完整引用,例(23)和例(26)是暗引或变通引用。例(24)的“九月中旬湖水平”也可以看作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句的暗引。

二、宁波竹枝词的雅俗与修辞

竹枝词首先是一种偏向于通俗文学的诗歌形式,语言浅显通俗,所以即使诗歌主体本身一直是雅文学的主流,常常运用具有文学色彩和书面色彩的语词来移注自身情感和加强艺术感染力,但竹枝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绝大多数还是比较通俗浅近的。宁波竹枝词多口语,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

(27)赤豆粥兼荞麦面,晚餐还有烤番茹。(清·赵霈涛《剡溪竹枝词》)

(28)一樽芋艿吃完添,陆谷糊中不放盐。(同上)

(29)马陆坑茶真个良,兰花颜色茉莉香。(清·毛润《石门竹枝词》

(30)附近乡邻齐去看,阿侬暗作相亲人。(郑玉浦《东钱湖会期》)

这些句子都很生活化,完全可以用于日常口语交际。口语化句子和口语词的运用,使宁波竹枝词的民歌色彩被完全激活,使得词义通俗易懂。

从另一方面说,竹枝词是一个“乍俗还雅”的怪胎,一些文学色彩或书面色彩比较浓厚的词或句子,宁波竹枝词中亦多有其例。例如:

(31)潋滟鄞江落日时,灵桥东锁去波迟。(洪允祥《登楼远眺》)

(32)一水漪涟好浣衣,提筐姐妹到西溪。(清·鲍序悦《梧岑竹枝词》)

(33)且看饮马潭中水,留得涟漪千万重。(袁子良《渚山饮马》)

(34)龟岭嵯峨低复高,仓山烟树冷萧萧。(清·阮嘉祥《临山竹枝词》)

(35)老叟稚童同乐处,嫣然含笑步翩跹。(范纪达《阳光广场》)

“潋滟”“漪涟”“涟漪”“嵯峨”“烟树”“叟”“嫣然”“翩跹”等都是书面语,而“烟树”文学色彩浓厚。

(36)空气新鲜溪水甜,莼湖真是个桃源。山人耄耋身犹健,屋后常锄小菜园。(王重光《莼湖长寿村》)

“真是个”是口语,用它来将“莼湖”比作“桃源”显得更加鲜明、直白和强烈,若换成“好像”“宛若”“像”,则没有这种修辞效果;而“耄耋”又是个书面语词,指老年或老人高寿,所以这首诗可以说是文白兼收,雅俗共赏。

另外,现代新事物进入宁波竹枝词后所带来的陌生感强化了诗的修辞效果。例如:

(37)华楼耸翠比天高,“有路”人家气派豪。刚出车门“桑塔纳”,“大哥大”里发牢骚。(张晓邦《缑城杂咏》)

“桑塔纳”“大哥大”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新事物散发出了浓烈的现代化气息,用在诗中就如同用古老的酒瓶装可乐。实际上,这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雅俗共赏,只不过是古典诗歌形式之“雅”与现代新事物之“俗”的结合。它的修辞效果不仅来源于语词语义层面,也来源于时空碰撞。

宁波竹枝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百姓日常生活的画卷。它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辞格来传递信息、抒感;同时,它亦俗亦雅的形式使其风格淳朴却又不失含蓄和意境。它不需要很高的文学水平,但又能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特点使得竹枝词易于模仿和创作。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宁波诗社.宁波竹枝词[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4]王苹.汉语修辞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3

竹子的美喻和别称也很多,如“玉管”“龙种”“锦箨”“绿卿”“庭筠”“汗青”“郁离”“潇碧”“琅”以及“绿玉君”“管若虚”等。竹子是画家的爱物,也是骚人的“情种”。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竹子虚怀若谷、富有节气;竹子淡泊宁静、洁身自好。翻开我国古代诗歌典籍,一首首“竹趣”,可谓清音响节。诗人借竹喻人,以竹传情,托竹寓意的事实不胜枚举。

风竹。听竹有声,不畏狂暴;迎风劲舞,萧萧含情。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铅粉节”和“青玉枝”从外形描写了新竹子的清新、高洁,以及它的强大的生命活力。诗人将它比成君子,无论是幸遇甘露润滋,还是惨遭风吹雨打,始终保持淡定,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悲喜。怪不得明代徐渭在《风竹》中赞美道:“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不向东。”诗人以“琅”喻竹,将它比喻为“美玉”“珠树”(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可爱,可人。再看郑板桥《题画》:“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狂风卷竹,竹却不屑一顾,反将其身朝天笑。这是何等乐观洒脱、无所畏惧的高标品质。而于风竹中听出民情的也唯有郑燮。且看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置身衙门中的屋舍,诗人听到竹叶的声响,也联想到劳苦大众的疾苦,可见作者拳拳爱民之心。

雪竹。皑皑白雪与青青翠竹,是严冬最好的对比色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后两句,写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中见绿,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这是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诗人要世人不要只顾听“鸣凤管”(竹笛)之乐,不要只想功利地或遁世地垂钓;看雪中的竹子,那凌寒不惧的品格才是做人的楷模。而朱元璋《咏雪竹》:“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读后,更令人击掌。前两句描述了竹子即使被大雪压迫,但是绝对没有趴下身子,或拜倒在地。当雪霁放晴,竹子抖落一身霜雪后却又挺立如故。“作为一名赤贫的农民,从元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中走出来,他用那信手拈来、粗朴豪放的诗句向世界证明他生命不平凡的热度和力度。事实证明,这块广阔而贫瘠的土地褶皱里曾经掩藏了无数才华璀璨的生命。”(引自《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4期)这首诗成为描写“雪竹”象征义的典范。

劲竹。正直、挺拔,成为竹子的独特品性。郑板桥的一首《竹石》诗,突出了劲竹的本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恶势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瘦竹。瘦竹凌空,清影映照;叶茂节刚,碧剑拔鞘。唐代诗人秦韬玉《题刑部李郎中山亭》中描写道:“瘦竹烟遮板阁,卷荷擎雨出盆池。”诗人以瘦竹比类,虽身杆嶙峋,但一簇簇下垂的竹叶,复沓重叠,锦团如烟,却遮挡住了尘世的喧嚣,使得身处庭院好似独立遗世,恰如剑荷出水,纯真高洁。这就是板桥所秉持的“因兹秉得坚刚性,历尽东风瘦不斜”(《竹石图》题诗)的风骨吧!难怪他在离潍县时画的《墨竹图》上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以竹的清雅来抒发他去官的内心感受。想必作者垂钓的正是隐居江湖、享受大自然的清醇生活。所以,在四君子中,他认为竹为第一,因为竹象征着高节、坚贞、傲然的品德。

晴竹。竹子,无论是在晴朗的白天或明月的夜晚,都给田园生活增添了诗意。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首诗在抒发傍晚室外纳凉清爽闲适的趣味与感受时,表达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因不能与友人共度良宵而带来的怅惘情思。其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描写出了风吹荷香,竹露滴翠的美好意境。诗人在描写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时,表达了闲适、自在、恬淡的心情,但也流露出些许寂寞失意与淡淡的哀愁。与王维《山居即事》中“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的诗句大有异曲同工之妙。“绿竹”对“红莲”,落日下的幽寂澄淡之景与诗人独自隐居山中的寂寞孤独的心态,只能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晴竹”之美趣。

月竹。月光清幽,竹影摇曳,别有一番意境。周邦彦《拜星月慢・夜色催更》(上阕):“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写词人初遇秋娘,相识相恋的情景。不知是月色催动更鼓,还是见秋娘心切,作者一路风尘把露水吸干,为的是早早来到小曲幽坊――秋娘的居所。秋娘的庭院因为幽竹丛密,所以烛光暗淡。加之月色朦胧,竹槛屏窗,越发使人觉得月朦胧,竹朦胧,人朦胧,唯呼之而欲出。这情景实为下阕写两情被拆散后的相思悲凉埋下伏笔。又如,清代王慕兰《外山竹月》:“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嫦娥洒下月辉,娟竹婆娑起舞,月与竹俯仰“生姿”,别具情态。月,可望而不可及;竹,见翠又响清音。可见,月竹才是疗俗的最好良医。

斑竹。又叫“潇湘竹”“泪痕竹”,根据其斑纹又有“凤眼”“梅鹿”和“湘妃”之称。传说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李商隐《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其中,诗人慨叹湘竹岁岁年年流不尽的泪痕,成为哀怨、伤悲的见证。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我伤感的爱情寄托罢了。再如,贾岛《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似湘妃泪尽时。”作为赠人的区区竹杖,平常得不足挂齿。但是,诗人之赠物,非尽心挑选莫属。一个“拣”字,说明是从遍山绿竹中“得”之,一个“最”字,更突出此竹坚韧而精致。是“己所欲”才“施于人”的满意杰作。非但如此,结尾二句,交代竹上斑少,为“湘妃泪尽”的缘故。诗人借斑竹美丽的神话传说,以之作杖赠友,其情谊之深切,伤感之内敛可见一“斑”。

幽竹。竹子生长在峭拔的山涧,后被古人根植于庭院、宅地。所以,竹往往与树木花草为伴,但它又偏独立芳丛,气指苍穹。唐代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泛指竹子。《说文》:“篁,竹田也。”《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又唐代杜甫《题刘秀才新竹》:“数径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宋代朱熹《新竹》:“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幽竹,不止乎馆、庭所植,熏陶、濡养文人雅士,即便在竹海自然造化里,也是一切凡夫俗子生命的栖所佳园。

此外,还有如烟竹(“疏疏烟露姿”,杜甫《栽竹》)、修竹(“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朱嗣发《摸鱼儿》)等无不是诗人凭借此物――“竹子”,将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来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言志”之作。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4

【关键词】鉴赏 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 意象 意境 答题格式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学科“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中有一个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本文拟结合古代诗歌鉴赏题讨论一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解题技巧。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身份+性格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主人公即诗人。

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穷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的诗人形象。他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概括“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两句诗刻画的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隐士的形象。他年事已高,意态安闲,神态安逸、潇洒。

(二)鉴赏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并非指第一人称的诗人自己,而是指诗歌中塑造的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的人物形象。

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远离尘嚣、率性自适的隐者形象。它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 江 月

曹雪芹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这首词塑造了贾宝玉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贾宝玉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形象。他的所谓乖张不过是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罢了,寄予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深刻批判和对保持美好天性的人的赞美之情。

二、鉴赏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意)的景或物(象)。

答题格式:象+意。

1.(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参考答案:“子规”即杜鹃,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为一种悲鸟,一种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在本诗中它的含义是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凤凰饮甜泉,日落后栖息在山冈。一声高吭的鸣叫响彻九州,伸长脖子远望八荒。体现了凤凰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

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极写竹子的可爱,盛赞竹子的高洁。

三、鉴赏意境

鉴赏意境本来不是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子考点,但由于许多人常把意象和意境混为一谈,所以在这里把二者辨别一下。意象的“象”指诗歌中的景或物,意象的“意”指诗歌中融入的诗人的主观感情。意象是具体的单个的词语。意境的“境”既指诗歌中的景或物,也指诗歌描绘的整幅画面,意境的“意”指诗歌中融入的诗人的主观情感。意境是针对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而言。鉴赏意境的提问方式常有二种,一是分析这首(句)诗的意境,二是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景象)。

答题格式:描画面(翻译)+点氛围(用双音节形容词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凄凉、雄浑、壮阔等)+析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辉,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这首诗精美如画,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流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词的上阙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从上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明确是鉴赏人物形象还是意象,然后按照相应的答题格式即解题技巧作答即可。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5

[宋]周 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冷②依萤③聚土塍④。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释:①筇(qión):本是竹的一种,这里指竹杖。倚筇:扶杖。②:火,俗称鬼火。③萤:指萤火。④土塍(chén):田野里的土埂子。

作者简介:周密(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苹洲,济南(今属山东)人,后居吴兴(今属浙江)。早年随父往来闽、浙,景定间,为临安府幕属,后监和剂局、丰储仓,为义乌令。宋亡不仕。其词与(梦窗)并称“二窗”。亦能书画。有《草窗词》、《齐东野语》等。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游子深夜归家的情景。

绝句开门见山。“夜深归客”四字,既点明了诗题“夜归”,又给人以悬念: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联系以下几句,我们可以推断:这大约是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外投宿多耽搁一夜,日夜兼程,摸黑赶路。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二句写村外荒野的景象:田野里的土埂子上,若隐若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归客”孤身夜行在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里是多么的凄凉。这样的描写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想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是村店。在昏暗的月色的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是家吗?“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生风,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的缘由。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人都入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的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跋涉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长久在外以致家境贫寒的内疚……

这首诗除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中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6

1.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写作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如:王昌龄《闺怨》题目即点明诗歌类型、写作对象、感情基调;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夜即点明时间,邯郸点明地点,又有“思”点明情感,通过解读题目我们已能把握诗歌主旨。

2.关注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尤其对一些名家,我们要在平时多积累。

如: 我们读到李煜的作品自然会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推测,读到杜甫的诗就会有忧国忧民或是因短暂安定而喜悦的推测。

3.关注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如:郑协《溪桥晚兴》注释写到作者为南宋移民,我们自然会想到此诗可能写一个亡国之民的哀愁,注释点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诗歌的主旨自然容易理解。杜甫《绝句二首》注释为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背景的介绍就暗示了本诗的内容应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舒适。

4.运用诗词的章法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所以,“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如:林逋《山园小梅》尾联即合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即可看出作者喜欢在山林里自得其乐而不需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5.抓关键字词

读诗歌时总有一些字词句能比较直观地透露情感,观注这些,我们可以轻易地走入作者内心,直击诗歌主旨。

如:郑协《溪桥晚兴》抓住“寂寞”、“扬花”、“杜鹃”已足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练习题中对“闲”字的理解自然不成问题。

6.翻译诗歌,疏通字面意思

很多学生读诗欠缺足够的耐心,他们还没读懂就动手写答案,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考纲中把诗歌鉴赏称之为古诗文阅读,我们可以从翻译诗歌入手,疏通字面意思。当然我们不需要像文言翻译一样精准,但可以通过疏通字面意思找联系。如以下这首诗(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首诗的第二联较难理解,但翻译一下就容易多了,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这时就会想到“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阴过酒樽凉”这一句,翻译过后就会知道原来在写竹阴的凉爽,再结合全诗自然会想到这一联也在凸显竹长势喜人。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7

一、内练文字功

古代诗歌,因为其凝练性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解读,再加上年代的久远,许多用语、句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欣赏者的知识、阅历等影响,常有不知所云的困惑。要想理解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评价诗作等必须做好“四要”。

1. 要补足句子的省略部分

古代诗歌常要增补词语,才能还原句意。2009年天津卷要求赏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诗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中的“色侵书帙晚”一句。要做好这道题,就应先完成增补程序,即“(竹)色侵书帙(我感觉)(天色)晚”,才能通其意: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我感到光线暗了下来。联想与想象出“侵”字表现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反映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2. 要分清诗中的变序

中国古老的诗歌“还没有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而到诗歌成为一种纯文学时,古诗中词序倒装就成了家常便饭。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意是“浣女归(而使)竹喧,渔舟下(而使)莲动”。当把“竹喧”“莲动”前置,将“浣女归”“渔舟下”变为“归浣女”,“下渔舟”后,诗歌的意象不仅凸显,再现了诗人先闻其声(竹喧声)而后知浣女归,先见莲花动后知渔舟下的惊喜,主体情感更加热烈,画面极富个性,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张力。

当然,诗人变换诗歌语序还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中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的“映”“藏”二字置后的缘故就是押韵与对仗之需。

3. 要积累一些典故知识

用典是诗人惯用技法之一,他们常会借用一些前人的典故(含神话传说)来增加诗的内涵,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就会造成阅读困难,导致不解甚至误解作者用意。就连宋代的陈元龙也犯过大错。他注周邦彦《琐窗寒》“故人翦烛西窗语”时,竟把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典故扯到温庭筠《舞衣曲》“回颦笑语西窗客”上了,惆怅之情竟成了欢喜之意,严重误解了诗人的本意。

咏怀古迹的诗歌,常常可见用典现象。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刘裕、廉颇等多个典故。而“杜鹃啼血”的典故版本不同,“杜鹃(子规)”意象的含意也不同,主题自然也不同。据《蜀王本纪》载:望帝(杜宇)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啼叫声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故有李商隐《锦瑟》之“望帝春心托杜鹃”,如不识这典故,“春心”托“杜鹃”就不得其解了。杜鹃啼血的另一种传说是,蜀王杜宇,号望帝,死后化身为杜鹃鸟,在天空中徘徊翻飞,不停地叫唤"不如归去",声音凄厉,就像在叫子女归来,所以又叫子规鸟。于是便有李白《蜀道难》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温庭筠《碧磵驿晓思》之“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等。熟悉一些固定的指代意,也便于理解诗意。如“黄花”代指(“人比黄花瘦”“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径” 代指隐居(“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

4. 要辨清活用与异义

古代散文的词类活用司空见惯了,作为与散文并存的古代诗歌,词类活用也不少。如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句中的“曙”、“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绿”以及 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的“红”“绿”都是典型代表。而“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钩”“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就是古今异义,为“可爱”之意。

二、外修两大招

练好语言文字功,仍然不一定能准确理解诗意。正如一个拳击运动员,即使他有一定的力量,但缺少技战术,仍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拳击手,诗歌鉴赏也要学习一些“技战术”。

1. 借助“四看”快捷解题

一看诗题。有些诗歌的标题就是诗(词)眼,通过标题能快捷把握情感、主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柳中庸的《征人怨》中的“喜”“怨”二字。

二看作者(朝代)。通常不同朝代的诗歌会烙上时代印记。如:汉代五言古诗悲怆直白,三国魏晋苍凉雄壮,唐朝抒情豪壮,宋朝则伤感哲理。当然具体到诗人则各有千秋,更要留意。像王维的诗有前后期之别,身为婉约派的易安居士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豪放的东坡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男儿泪。杜甫诗作大多抒写忧国忧民之情,也有闲适之怀,他在成都写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表达闲适情怀。关注朝代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正直文人多关心国家兴亡,遇到国势衰微或疆土被犯都表现出一片赤子之情。请看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众所周知,南宋因北疆被金兵侵占,有志之士或抒写满腔北伐复疆的雄心,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或表现黍离之悲,或谴责求和派的软弱等。由南宋这个特定的朝代就可以了解到身处南宋后期的作者的“愁”情了。

三看写作背景。一般情况下,某些特定时期、特殊情感之作,会有注释,所以要特别注意。如前所述王维、杜甫。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作品与她的人生经历呼应,分为南渡前后两大分水岭。南渡前多写少女欢乐与年少夫妻的相思。如《如梦令》写轻舟小楫尽兴到“沉醉不知归路”的欢悦,《点绛唇》刻画出少女调皮、慌乱、娇羞动作情态,《醉花阴》里吟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重阳相思。而南渡后不久因丈夫赵明诚病逝,多悲叹身世(《声声慢》《武陵春》等),也有对中原的怀念,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

四看诗中主题词(句)。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句的“故园情”明示思乡主旨;杜牧《寄远》“正是客心孤迥处”的“客心”二字已点明漂泊羁旅之情;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触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咏怀的“乡关”之“愁”。

2. 理清诗歌表达技巧

这是一大难点,种类多,包容多。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等。表达方式中单描写就有按角度(远近、上下、正侧)、繁简(工笔、白描)、状态(动静)、时态(实虚)、技巧(直接、间接)等多种分法;抒情可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叙事、借景、借物、用典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正衬、反衬)、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用前人的故事)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双关、用典(引用前人诗歌句子)等;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重章叠唱、首尾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抑扬、过渡、铺垫、伏笔等。显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之间有公共部分,这加大了解答难度。

上述四分法中结构技巧与表现手法是宏观方面的,修辞手法却是微观的方面,表达方式不大不小。表达方式的内容常是回答表现手法的依据。正如同学问“你是哪里人”一样,应越具体越好,答“中国人”“某某省人”就不称意,在回答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时,也应是回答得越具体越直观的越好。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不理解诗歌内容,只死记一些鉴赏技巧,生搬硬套常会劳而无功。疏通内容但不识一定的技巧,就会“茶壶里煮饺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教好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让学生练好理解诗歌内容的内功与掌握常见技巧相结合,学生才能逐渐赏出诗歌三味——滋味、意味、韵味,提升诗歌的品位,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葛兆光.汉字的魔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明国.“四看”:破解诗歌鉴赏的法宝[J].语数外学习,

2008(11).

关于竹子的诗句篇8

[关键词]郑板桥 咏竹诗 创作动机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77-01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群体“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爱竹成癖,擅长画竹,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

“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真正进入艺术创作过程的内在需要或心理驱力。在创作过程中,动机执行着激发构思、推动传达,引导整个创作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重要功能。”[1]想更好地理解郑板桥的咏竹诗,就要首先了解他的创作动机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一个作家进行创作的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包含着好几种性质不同的动机。

一、时代的原因

郑板桥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虽然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的朝代,各级臣子必须俯首帖耳地听命于皇帝,必须绝对服从上级官吏。官场充斥着腐化、堕落。特别是到了乾隆中后期,这种腐败的局面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精神奴役的气氛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远不会有智力活跃的人民。只要哪里存在着凡原则概不得争辩的暗契,只要哪里所谓争论是避开了那些大而重要足以燃起热情的题目,人民的心灵就永不会从基础上被搅动起来,人们永不会享有思想动物的尊严。”[2]显然,在这种严酷政策高压下的文人,内心世界一定是极度痛苦的。然而即使在这样凄苦的环境中,郑板桥也一直保持着自己人格高度的独立性。他在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共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任期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对连年饥荒的穷苦百姓“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决定辞官返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郑板桥题诗如画的美,更加能看到他体察民情,并且因案不惜辞官的高尚气节;狂放的语言背后,更见其真性情。

二、个人不幸际遇的影响

郑板桥出生在扬州兴化城东门郑家巷一个贫寒的世代书香的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一生经历坎坷,童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境遇凄苦。而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经常从反面成就一个作家,清人赵翼在《题遗山诗》中就说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两枝高干无多叶,几许柔篁大有柯;若论经霜抵风雪,是谁挺直又婆娑。《题〈墨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题竹石》

这两首诗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险境、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挺直傲岸的秉性。竹因其虚心、有节、挺拔等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经常自比的意象,也是文人诗歌中常用的题材。这些诗作往往寄托着作家们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读这样的诗句,读者眼前分明就站立着一个在逆境中不放弃、积极向上、斗志昂扬、铮铮铁骨的郑板桥。这也正恰当刻画出了是郑板桥的人格、品德、操守和追求的境界,在这里,竹也分明就成了他自己的化身了。

三、独特个性的作用

郑板桥辞官以后,以卖画为生,来往于扬州、兴化两地之间,与同道中人经常书画往来,诗酒唱和。对于文人来讲,写字画画却因为价钱斤斤计较,本来是件俗不可耐的事,可是经过郑板桥的笔下,这样一件俗不可耐的事却也风趣可爱起来。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虽早脱,为来高枕卧其间。《深山兰竹图》

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 画里阶前怎绝尘。《墨竹大幅》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题画竹》

心理学中关于创作动机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产生有“缺乏性动机”“丰富性动机”两种不同概念。“所谓缺乏性动机就是基于人在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痛苦而产生的动机,也就是人体的某种失衡。”郑板桥一生命运浮沉,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因素使得他心中郁积着种种不平之声。正是这些不平成为了他创作大量咏竹诗的缺失性动机。

【参考文献】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天可怜见范文 下一篇:合肥工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