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大范文

时间:2023-10-30 10:45:51

合肥工大篇1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很多人都关心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年合肥工业大学各省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年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由于2021年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还未公布,各位同学可以参考2020年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和2019年的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

2020年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年份省市科类校区类型最低分平均分最高分控制线2020安徽理工合肥统招一批619624.96405152020安徽文史合肥统招一批584585.55925412020福建文史宣城统招一批584586.55904652020福建理工宣城统招一批578586.56104022020河南理工宣城统招一批621625.66395442020河南文史宣城统招一批5975996035562020广东文史宣城统招一批558559.75624302020广东理工宣城统招一批582586.45954102020天津综合改革宣城统招一批615624.76314762020山东综合改革宣城统招一批5856016114492019年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艺术类省份类别录取最低分备注安徽艺术类796.6综合分辽宁艺术类772.8综合分河北艺术类795.83综合分山东艺术类750.8综合分吉林艺术类793.15综合分湖北艺术类688.9综合分江苏艺术类745.54综合分浙江艺术类830.4综合分湖南艺术类755.5综合分山西艺术类745.4综合分四川艺术类784.04综合分广西艺术类778.8综合分国家专项省份类别录取最低分备注广西理工类545投档成绩河南理工类591投档成绩内蒙古理工类584投档成绩黑龙江理工类551投档成绩安徽理工类599投档成绩江西理工类590投档成绩海南理工类668投档成绩重庆理工类592投档成绩四川理工类620投档成绩贵州理工类561投档成绩云南理工类596投档成绩甘肃理工类559投档成绩青海理工类486投档成绩宁夏理工类485投档成绩新疆理工类462投档成绩河北理工类608投档成绩湖南理工类579投档成绩吉林理工类584投档成绩陕西理工类578投档成绩山西理工类562投档成绩本科一批省份理科录取最低分文科录取最低分备注广西593551投档成绩广东557562投档成绩江苏375359投档成绩北京592未招生投档成绩天津583未招生投档成绩河南586579投档成绩浙江631不分文理投档成绩山西561563投档成绩福建557未招生投档成绩青海487未招生投档成绩山东593586投档成绩四川628582投档成绩江西589579投档成绩重庆593未招生投档成绩河北607594投档成绩安徽592588投档成绩贵州561576投档成绩甘肃551561投档成绩云南604590投档成绩上海515不分文理投档成绩辽宁592未招生投档成绩吉林574未招生投档成绩宁夏534未招生投档成绩海南685未招生投档成绩黑龙江583未招生投档成绩内蒙古548未招生投档成绩湖北587未招生投档成绩湖南583590投档成绩陕西582未招生投档成绩新疆547未招生投档成绩中外合作省份类别录取最低分备注广东理工类536投档成绩浙江综合改革628投档成绩上海综合改革509投档成绩安徽理工类566投档成绩河南理工类568投档成绩山东理工类582投档成绩河北理工类581投档成绩山西理工类535投档成绩辽宁理工类576投档成绩吉林理工类559投档成绩北京理工类578投档成绩湖北理工类557投档成绩湖南理工类559投档成绩高三学生一日三餐建议早餐吃不好,反应会迟钝

常言道:“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考试复习期间,上午的学习负担很重,而血糖是大脑能够直接利用的惟一的能量来源,如果早餐吃得不好,或根本就吃不上早餐,学生到了上午第三、四节课血糖水平降低,就会产生饥饿感,反应迟钝。所以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中学生每日所需能量的25%~30%应从早餐中获得。在安排早餐中要有谷类食品、动物性食物(肉类、蛋等)、奶及奶制品,最好再加点蔬菜水果类。安排早餐要注意质量好、味道可口,数量适中,荤素搭配,粗细混有,干稀适度等。

吃饱午餐,要有一半绿叶菜

两头见不着太阳的高三生活,午餐成了关系到学生一整天身心健康状况的关键。午餐各种营养素含量一般占全天供给量的30%~40%。因此,午餐不仅是对考生一上午的紧张学习后营养的补充,而且是对考生下午听课学习的营养储备。

午餐中要有主要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的粮食类,要有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A等的肉、禽、鱼、蛋、奶类,还要有主要供应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蔬菜类,其中应至少有一半的绿叶菜,还应包括含蛋白质、矿物质丰富的豆类及豆制品。

晚上开夜车,稀软易消化为好

晚餐摄入食物的量与休息时间迟早有关,即使是睡眠较迟,也不该吃过饱,尤其是不应该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导致消化不良,影响考试。晚餐不宜吃得过饱,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晚餐。

学习紧张、时间紧迫,学生难免要开“夜车”,但也不宜过晚。“开夜车”需要吃点夜宵,以补充消耗和保证睡眠质量。夜宵一般宜安排在21:30~22:00时,食物数量不要多,以稀软易消化为好。

愉快的心情,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因此,家长应避免在餐桌上谈论不愉快的事及争吵;避免在进餐时批评、训斥和指责孩子。

合肥工大篇2

>>>热门推荐:2017年考研报名时间、报名入口专题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特惠

详细规则:

1两科联报直减400元

2三科联报直减600元

3全科联报直减1000元

全科联报是指:

政治+英语/日语+至少一门专业课

政治+英语/日语+数学/数学(零基础)+至少一门专业课

* 全科联报课程举例:

西医综合专业:政治+英语+西医课程

中医综合专业:政治+英语+中医课程

合肥工大篇3

合肥工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抓大带小、扶优立新、政策导向、优化环境”的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学科覆盖面宽、工程化能力强、应用技术水平高”的科研优势和特色。长期以来,学校明确提出“科研是强校之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大力实施产学研工程的科研发展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和攻关,着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务实求合作,努力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发展

“十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积极整合校内科技和人力资源。在加强原有科研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先后获准组建了光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应用物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IC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去年又获准组建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还积极参与合肥科学城建设,以学校为依托组建的安徽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已纳入省发改委建设计划并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同时,学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参与地方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特点与人才丰富优势,与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建立战略联盟,共同组建一批科研基地,从而使我们所开展的研究真正 “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如“合肥工大光电技术研究院”,是与华东光电研究所联合组建的,是特种信息显示技术和光电技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试及产业化为一体的科研基地。现已有省级以上校企共建研发工程中心六个。

“江淮汽车―合肥工大汽车技术研究院”是校企双方多年来在成果转化、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富有成效合作的基础上组建的。该院主要围绕解决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技术难题,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鼓励双方科研人员跨学科联合集中攻关,开展自由学术研究,以提高企业与高校解决问题、承担项目的能力。如在检测实验与共性技术研究、标准(QS-9000)、技术法规培训和咨询服务、工程设计与管理、工程技术分析与设备开发、公共关系与国际合作、汽车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工作。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但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人才,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也使学校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科研教学能力,锻炼了队伍 ;同时也为学校每年获得了几百万元的科研经费。

对一些自身研发能力较弱、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的中小型企业,吸引他们提供资金、设备,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设在学校,借助学校的力量促进其发展。如“合肥工大广州实力新材料研发中心”、“广东东菱合肥工大研究院”、“中山市真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合肥工大安庆恒瑞达汽车杆系研究所”,湖北十堰“合肥工大-华昌达达汽车制造流水线工程研发中心”等数十家企业研发中心已经在校成立,这些研发中心的成立不仅密切了校企联系,为企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也缓解了学校科研投入不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学校由于面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使自身的改革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地方经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我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拓宽了题源,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先后与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人民政府及浙江余姚市人民政府等签订了全面的合作协议。与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电集团38所、41所、郑州机械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等签署了全面技术合作协议。与江淮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奇瑞汽车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公司、南京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杉杉集团芜湖生科股份公司、华东中药集团、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三江航天集团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学校还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深圳、东莞和佛山等地设立了合肥工大技术研究院,设立专人在当地直接从事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在上述地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校不仅直接承担了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而且与企业共同参与当地政府的科技项目攻关,特别是今年还参与了广东地区的“粤港联合超标”项目,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由于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积累和集成,“十五”期间,学校先后共组织申请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57项;获得专利授权57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28项。共登记省部级科技成果128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95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励76项。

通过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灵敏的企业技术市场需求反馈系统,使学校的科技成果在省内外迅速地得到成功的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到了数百家企业。如汽车变速箱与后桥装配线、自复合材料、矿井机车监控系统、铁路信号微机连锁系统、小麦甘薯茶叶南瓜等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其中,由合工大自主研发的汽车传动系制造关键技术,已在江淮汽车集团、一汽集团等12家我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累计技术转让费用超过6000万元,为企业带来的新增产值超过7亿元,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制造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技术升级和发展。“汽车变速箱、后桥装配线”技术在安徽省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六安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公司等多家企业应用,帮助这些企业新增产值达55277万元,新增利税5887万元。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和传统产业改造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省部合作,为广东发展做贡献

2006年9月,教育部与广东省签订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为学校与广东省开展全面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目前学校积极参与并融入省部产学研的合作中,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做出了贡献。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与广东省部分企业共同承担广东省各类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合作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等;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的科研实力得到提升,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广东产学研合作中,不断探索新模式,由短期到长期、由单项内容到多项任务、由松散联合到战略联盟、由单一形式到多种形式逐步展开。先后与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深圳、东莞和佛山等地设立合肥工业大学研究院;与深圳达实自动化公司、广州农工商集团、广东美的集团、广东科龙集团、广州实力公司、广东东菱集团等十多家集团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等。与广东省合作的显著成绩有:

1.诞生目前世界唯一的银杏类单体注射液。

合肥工业大学与中国人民总医院共同研发的银酯血通注射液,在广州农工商集团下属企业广花城制药厂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且进展顺利,标志着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1类创新药物即将面世,造福于人类。

2.共建研发中心,攻克水性聚氨酯关键技术,打破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合肥工大篇4

(合肥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从事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对合肥学院工科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合肥学院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科技创新活动的建议,进而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科学生;合肥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59-03

基金项目: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2012jyxm62)

合肥学院作为合肥市市属的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其中一项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工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模式和发展方向,2013年5-6月,我们在全校工科系部开展了一次“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问卷调查活动,并对此进行分析与总结.

1 概述

此次调查设计了“关于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与现行模式、对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方式等几方面问题.问卷调查主要面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等理工科系部的四个年级,共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41份,其中大一的有132份、大二319份、大三235份、大四255份;女生227份,占总比24%,男生714份,占比76%.从年级分布、性别分布上看都比较合理.

从问卷调查总体情况来看,我校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比较关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比较直接,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优势,并在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问题上有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存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比例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而建立完善的制度加以正确引导,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创新性人才.

2 我校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特点

调查研究显示,我校大学生在当前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普遍关注但缺乏参加的积极性

调查表明,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8.9%,为278人;有54.1%的学生表示正在考虑参加.这表明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虽给予了普遍的关注,但是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呈观望或等待机会状态者居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学院已经将第二课堂活动(6-10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规定其中科技创新类学分不得低于二分之一,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参加相关活动,更多的是以“打酱油”的形式获取学分.

2.2 动机明确务实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非常明确和务实.有57%的学生因为“可以获得学分”,有1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就业”,有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考研”,出于“个人兴趣”目的的占25%.在“参加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您认为最理想的选择方式”调查中,有45.7%的学生倾向于“参加校内外高水平大学生竞赛”,这得益于我校在近年来在各项科技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学生无疑觉得参加比赛获奖成功率很高,一旦获奖,不仅获得了充裕的学分,另外在各项评奖评优中也很占优势.倾向于“搞小制作、小发明、申请专利”占26.6%,选此项的学生应该是在中学时有过类似的经验,实际上我校学生申请专利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有16.5%的学生选择了“做老师的科研助手”,选此项的比例不高,结果也比较符合我校是非学术性高校的定位.以实际情况来看,我校大部分学生确实是以获取学分为目的参加科技类活动的,这也造成了此类活动发展后劲不足、20%的学生参加了80%的活动等问题.

2.3 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因层次而异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分年级调查.调查显示,一年级倾向于“参加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活动,如听专业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占54.3%.这表明了学生知道刚进入大学自身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适合在此阶段了解基础性知识,开阔眼界,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二年级选择“组织参加校内外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的占57%.这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愿意并能够参加校内科技创新活动,并通过经验积累,为参加高层次的创新活动打下基础.三年级倾向于“申请部级创新创业项目”占34.4%和“组织参加校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占37.8%.这说明学生在此阶段通过前期的积累,有信心也有能力参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对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有着一定的兴趣和信心.四年级选择“申请部级创新创业项目”占37.4%,选择“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做科研助手”的占26%,这说明四年级的学生因为考虑到就业、考研等实际情况,更愿意做些对今后发展有帮助的务实性的工作.总体来说,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方式方面,学生认识因年级而异,符合客观规律,也符合实际情况.

在“您认为大学阶段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时机”调查中,有60.5%的学生认为在二年级,有26.6%的学生认为在三年级,有11.7%的的学生认为在一年级.就我们工作经验来说,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以鼓励、积蓄经验为主,三年级学生可以有所突破,取得一定成绩,四年级学生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2.4 对主流问题观点比较统一

有53.6%的学生认为“与其他同学组成创新团队共同完成”项目是“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佳形式”.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体组成结构”的问题上,40%的学生选择了“鼓励学科交叉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创新团队”,37.2%的学生选择“鼓励学科交叉同年级学生组成创新团队”.在经费问题上,有52.6%的学生认为经费“须由校方或系里承担”,有41.9%的学生认为“可由本人与校方共同承担”,这也正是我校采取的经费使用方法.有57.2%的学生认为应“设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的开放性实验科目”,以助于创新人才培养,表示“增加实验课时”占17.6%,表示“增加基础课时”的占13.1%,“增加专业课时”的占12.1%.

在“目前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认为“宣传不够”的占19.1%,39.1%的学生认为“学生不感兴趣,重视程度不够”,23.5%的学生认为“参与渠道单一,可提供学生选择少”.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仅有16.9%的学生认为“我校工科大学生课程设置合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4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35%的学生认为“设置合理,但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3 针对不同年级的理工科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需要对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类活动,活动的难度应该呈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安排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层层推进,注重学生自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指导理论的效果,从而构建分层分阶段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2]

3.1 加强对大一新生科技创新认知能力的教育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首先要面对高中到大学的适应问题,其次由于大一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他们基本没有能力去参加竞赛类的科技创新活动.但不能否认的是,大一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都是最高的.这就产生了大一新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与其所能参加科技活动的能力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大一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培养科技活动的认知能力、积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比较好的方式是依托各系的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社团,对他们进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培训,参加社团组织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另外,也可以安排大一新生多听一些专家讲座,了解学科前沿资讯,激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性热情.

3.2 在竞赛中培养大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要有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才能再次发现知识,而科技竞赛活动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再次发现知识、重新组合知识的环境.”[3]经过一年级的适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较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时就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基本技能,并通过参加院系一级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赛赛经验.

3.3 在高层次的竞赛中提升大三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那些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与能力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培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要善于挖掘比赛成果中的亮点,进一步帮助他们申请发明专利或是实用新型专利.在参加各类竞赛的基础上,可以申请部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巩固成果,为创业奠定基础.

3.4 帮扶大四学生提高就业质量或是运用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创业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用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那些有了一定科研成果并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对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科技竞赛成绩的学生,我们要向一些优秀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帮助他们高质量的就业.当然,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也要正确引导,形成机制,促使他们做好对学弟学妹们的传、帮、带工作.

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分析和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我校在近年来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二八现象”明显,也就是20%的学生参加了80%的活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课堂学分统计方法欠缺有效性与即时性,造成学生没有紧迫感.为使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覆盖到每一位学生,真正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4.1 加大舆论导向、加强专业引导

我校近年来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到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改革都不断的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调查却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48%的学生认为“我院工科大学生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不对称、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解读人才培养方案,加上部分学生对创新活动根本就缺乏兴趣,这些都导致了学生这种想当然的结果.

我们应集思广益,发挥多种渠道的力量,尤其是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如微博、微信等,做好做大宣传工作,树立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各系部可以尝试改变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方法,在本专业的科技创新方面给大一新生一个直观并且深刻的印象,从而在入校始就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与信心,奠定一个良好的理想信念基础.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做法,实行专业导师制.在新生刚入校或者一学期后,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负责对口几名学生,负责帮助解决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问题,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来实践理论知识体系.

4.2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各系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依托现有实验室及专业社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搭建有效平台.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建立一个有形的科技创新信息网络,要尽可能建立一个跨专业的交流平台.各系、各专业之间的屏障很难打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一个竞赛很难实现,而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体组成结构”的问题上,77%的学生选择了“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可以由团学组织牵头,利用新媒体工具,建立这样的一个平台,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平台真正运转、畅通起来.

对于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实际上我校的工科系部基本都有,但仍然有57.2%的学生认为应“设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的开放性实验科目”来改进课程设置,以助于创新人才培养.这说明我校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不具备独立科技创新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相应指导.所以开放实验室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仪器器材等,也要考虑指导老师的配备.

4.3 加强内涵建设、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注重能力培养是许多国家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将知识与运用知识来认识和探索世界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来培养创新能力”[4]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但仅仅有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落到实处.“N+2”考核方式改变了一考决定一门课成绩的现象,学生也比较认可,但深入思考,它真正改变了应试性教育吗?不可否认,我们有部分老师视教学改革为负担,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这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我校正在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改革,老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转变教学理念,改“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把专业能力要素分解至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培养学生某一种或几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实践理论教学体系,才能逐步形成专业能力与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

4.4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激励制度

健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机构,强化创新教育的组织职能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依赖院校相关部门的制度基础及政策保障.学校应设立专职机构全权管理组织、策划、实施及后续等相关事宜,在学校层面上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5]现在各系组织、参加的各类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基本上是系里组织一些有意愿的老师进行指导,主要依靠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发展.如果能成立学校层面上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新教育工作,可以明确责任、协调各部门,推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活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稳步向前,可以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

在激励制度上,我校教务处已经针对活动指导老师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在落实上,还存在审核标准不明确、不完善的问题.在对学生的激励制度上,各系部都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作为评奖评优的加分因素,但执行的标准不一,有时候出于省事的目的缺乏透明度,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可以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出现的问题每年加以修改与完善,制度要具体化,要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7-29].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

〔2〕朱育锋.大学生“四段式”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生物类专业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116-118.

〔3〕鲍存会.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4):109-110,124.

〔4〕郑太年.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知识意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9.

合肥工大篇5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成效;对策;安徽芜湖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266-01

芜湖地处皖中沿江平原,下辖4个县、4个区,常用耕地17.57万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蔬菜、瓜果等,现行耕作制度以“油—稻—稻”、“油—稻”、“麦—稻”等方式为主。自2005年9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来,芜湖县等6 个县(区)先后成为项目补贴县,项目实施基本覆盖该市全部农业乡、镇,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先试点再“全覆盖”的快速推进。多年来项目的阶段性实施和应用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主要做法与成效

1.1 摸清家底,合理施肥

9年的项目实施,全市累计采集土壤样品52 384份,分析化验110万项次,采集植株样品3 286份,分析化验9 858项次;完成各类作物“3414”试验282个,肥料校正试验489个,肥料利用率试验66个。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田块,粮油作物平均增产5%~7%,增收600元/hm2以上,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平均增收达1 200元/hm2以上,总节本增效192 417.79万元,实现了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双增”。获得了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基本掌握了全市主要农作物的需肥规律,为防止氮肥、磷肥产能盲目扩张及合理配置钾肥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配方肥施用比例逐步上升、氮肥用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加速了施肥结构和肥料产业结构的“双优”。建立了土壤养分属性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市农作物的种植、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制定配方,提高效率

几年来根据土壤养分现状及肥效试验结果,依托科研院校的支撑,组织各级农业专家开展研讨,通过大配方设计,再分区域、分种植习惯进行田间肥效试验验证,不断微调,初步形成了全市主要农作物区域性配方施肥体系,首次建立了5个县域大宗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使配方施肥示范区粮、棉、油作物的氮、磷、钾肥利用分别率达37%、22%、46%,肥料平均利用率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分别提高6、4、1个百分点,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施氮肥等传统观念正在转变,推动了科学施肥水平和肥料利用率的“双提”。

1.3 精心培训,强化意识

多年来该市农业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等形式普及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粮丰工程、送科技下乡等大型工程活动,面对面地向农民宣传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腐熟的重要性和关键技术;充分利用近几年的结对帮扶服务,组织逾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关键农时,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开展施肥的技术培训和“保姆式”指导服务并适时开展现场观摩。编织了“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带农户”的科学施肥网,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几年来累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7 976场次,培训农民189.9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48.42份,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345.2万张,获得了农技推广队伍地位和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双升”。

1.4 农企合作,整合推广

以项目实施为契机,积极探索“测、配、产、供、施”的有效连接机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粮棉油高产创建等重大项目,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集成主推技术。按照“大配方、小调整”的原则,加大农企合作力度,强化配方肥推广应用,切实做到企业按照农业部门提供的“大配方”组织生产配方肥,农业部门利用“图、表、卡”等方式,指导农民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小调整”。对认定的配方肥推广企业,开展绩效考核,建立有进有退工作机制,确保配方肥的质量。芜湖市共与9户次肥料生产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广应用各类配方肥48.24万t,配方肥应用面积达123.73万hm2,减少了肥料浪费及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一般减少不合理折纯施肥量15~30 kg/hm2,减少氮、磷流失6%~30%,切实保护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的“双节”[1-2]。

1.5 农户满意,政府肯定

几年来通过对农户满意度、认知度调查,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9年间共发放农户调查表1.8万份,收回1.8万份。项目总体满意率为96.6%,技术人员入户满意率为98.3%。项目实施中全市共有7个单位多次被省农委授予年度土壤肥料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2月无为县获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3月芜湖县“测土配方施肥在粮油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6月芜湖县获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受到省政府表彰,赢得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户的“双奖”[3-4]。

2 对策

2.1 理清思路,推进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部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几年来项目在芜湖市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受体制机制、基础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测土、配方等基础环节较好,供肥、施肥等推广环节相对较弱;粮棉油等大宗作物工作基础较好,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相对较弱;注重施肥结构调整工作较好,改进施肥方法工作相对较弱的“三好三弱”问题。这些都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配方肥的推广应用及改进施肥方式,创新施肥服务已成为芜湖市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进发展的根本要求。

2.2 真抓实干,创新服务

一是巩固取土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制定等基础工作。按照“三年一轮回”的基本要求,加大取土化验密度,及时掌握土壤养分变化状况,开展经常性田间肥料试验,及时调整施肥参数,建立和完善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为农民选肥、配肥和施肥提供可信的技术支撑。二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和配方肥的推广应用。将专家的施肥建议和农业部门的技术方案变成农民科学施肥的自觉行动,把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的重点转移到配方肥推广应用上来。引导肥料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直接对接,订单生产应用配方肥,不断完善农企合作和整建制推进的工作机制,将“百、千、万”整建制推向深入,取得实效,力求配方肥用量逐年增加。三是拓展作物种类和施用范围。突出在芜湖市特色农作物上合理安排取土化验,开展田间试验,构建各类作物的施肥技术指标体系,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大宗农作物向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拓展。四是延伸施肥方式和施肥服务方向。积极探索农艺农机结合的新途径,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深施技术,切实提高肥料利用率。鼓励和引导化肥企业、社会组织探索构建“政府测土、专家配方、企业供肥、农民应用”的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农化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等“四统一”的农化服务,帮助农民施肥到田,切实解决怎么施肥、谁来施肥的问题。

3 参考文献

[1] 阴小刚,余增钢,吴晓芳,等.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52-53.

[2] 郭小军,王晓燕,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9-10.

[3] 吴晓芳,阴小刚,余增钢,等.奉新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对策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35-137.

合肥工大篇6

一、充分认识加快全省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化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近年来,全省化肥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化肥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产能达1000万吨/年(折纯),是全国最大的磷肥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磷铵、尿素、氮磷钾复合肥为主体,品种比较齐全的化肥产业体系。但是,我省化肥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产品结构不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落后产能比重大;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亟需加强;资源能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增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不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全省化肥产业势必会出现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市场难以拓展,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积极推进全省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二)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布局化肥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产业龙头,提高集中度;加强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做强做优磷肥产业,改造提升氮肥产业,培育发展钾肥产业,全面提升全省化肥产业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化肥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骨干企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化肥年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折纯),高浓度化肥产量比重提高到85%以上。提高产业集中度,化肥企业数量减少30%,80%以上的化肥企业有序迁入规划化工园区,基本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主的集约化产业格局,化肥产业年销售收入过1500亿元,形成3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化肥企业的废水、废气、废固基本得到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四)发展高浓度优势化肥。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磷盐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优化磷铵、尿素、氯化铵、高浓度复合肥等优势化肥产品。支持资源条件好、技术优势明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化肥企业,特别是以磷矿为主要原料的化肥企业,支持其不以单纯扩大产能为目的,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进装备、安全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对现有化肥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严格控制新建磷铵、尿素、普钙、碳铵、低浓度复混肥等化肥项目。

(五)积极开发化肥新品种。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开发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掺混肥、复混肥和专用肥料。加快开发钾矿资源,培育发展钾肥产业。适度发展硝基肥料、熔融磷钾肥料等多元肥料品种,满足农业生产多元化的需求。

(六)鼓励化肥企业开发高端化工产品。鼓励化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建设以合成氨、磷酸等为基础的高端化工产品项目,形成“肥化”并举的产品格局。支持优势骨干磷肥企业分级利用湿法磷酸,推动用湿法磷酸替代热法磷酸生产饲料级、食品级和工业级磷酸及磷酸盐产品,大力发展电子级、医药级等精细磷化学品,做好氟、硅、碘等磷矿伴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氮肥企业要充分利用合成氨、氢气、氮气、一氧化碳、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发展精细化工和有机化工产品,做大做强碳一化工系列产品。

(七)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严格执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年本)》(工产业〔〕第122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令2011年第9号)和国家化肥产业政策,“十二五”期间,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能源消耗标准限定值的合成氨装置、磷铵企业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不到年排放量15%的磷铵装置、硫酸企业矿渣没有全部回收利用的硫铁矿制酸装置、合成氨系统中半水煤气氨水液相脱硫、没有配套建设硫磺回收装置的湿法脱硫工艺、没有配套建设吹风气余热回收、造气炉渣综合利用装置的固定层间歇式煤气化装置、一氧化碳常压变化及全中温变换(高温变换)工艺等。加快淘汰5万吨/年以下的合成氨装置、5万吨/年以下中(低)浓度复混肥装置、10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及硫磺制酸装置、10万吨/年以下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装置、15万吨/年以下碳酸氢铵装置和15万吨/年以下的尿素装置等。

(八)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7号)的要求,充分发挥我省磷矿资源禀赋优势,支持湖北宜化集团、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湖北洋丰集团等优势企业整合磷矿资源开发和化肥生产企业,实施磷矿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磷矿采矿、选矿、制肥和精细磷化工生产一体化,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化肥企业集团。支持具有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的化肥企业在区域内实施兼并重组,形成区域骨干化肥企业。鼓励中小化肥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由生产基础肥料向肥料二次加工、生产专用肥料转变,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兼并重组,全省化肥产业逐步形成以生产高效化肥为重点,以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精细磷化工为特色,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引领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九)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化肥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化肥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动“两化”融合,提升化肥行业信息化和综合技术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全省化肥产业。氮肥产业要积极推广应用新型煤气化技术、先进净化技术和合成技术等;磷肥产业要积极推广中低品位磷矿和胶磷矿选矿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磷酸分级利用技术等。

(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行化肥产能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建化肥项目实行“等量或减量淘汰”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须从淘汰落后产能或“以新代老”削量中取得。氮肥产业要开发应用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水超低排放、废气废固综合利用等技术。磷肥产业要加快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硫铁矿铁资源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制酸、磷石膏综合利用、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化项目。

(十一)加强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切实加强磷矿资源勘探、开采、保护和利用管理。科学编制磷矿资源开发、磷化工发展规划,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磷肥产业合理布局,大力推进磷矿资源整装勘查和开发,鼓励贫富兼采,优化资源配置,使磷矿资源进一步向大型重点磷化工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大磷矿准运管理力度,严格限制磷矿石出口,禁止磷矿开采企业向不符合政策的磷肥企业提供磷矿,对现有磷矿开发企业进行清理与整合,为全省磷化工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十二)推进化肥生产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骨干化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现有化肥企业向化工园区转移和集中。鼓励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和“三废”集中治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化肥产业园区或化肥产业集群,构建化肥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重点建设宜昌、荆门、襄阳等市大型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和磷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宜昌、潜江等市尿素生产基地,应城市氯化铵生产基地等。

四、主要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化肥项目建设管理。要将控制化肥总量和优化布局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化肥项目建设管理。省经信委依据国家化肥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结合我省化肥产业发展政策,对新建、改建化肥项目进行认定。省级投资管理部门对认定符合政策的化肥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备案。要强化质量、安全、环保、能耗、清洁生产等指标的约束作用,严格环境保护、生产许可、安全生产、电力供应、土地使用、金融信贷审批,坚决抑制违规建设化肥项目。对违规建设化肥项目的,要严肃追究相关单位与人员的责任。

(十四)加大化肥产业调控力度。省经信委会同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物价局、华中电监局、省电力公司等部门依据政策,对技术落后、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的化肥企业,勒令其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取消其享受小化肥生产优惠电价政策。

合肥工大篇7

3月6日,长丰县2012年第一批21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约62亿元。3月12日,肥西县18家企业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项目总投资达25.11亿元,预计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45.6亿元。

统计数据还显示,1~2月份,巢湖市完成工业投资3.05亿元,同比增长169.6%;庐江县完成工业投资6.98亿元,同比增长276.8%;肥东县完成工业投资27.4亿元,同比增长78.5%。

实际上,在2011年,合肥刚刚刷新过自己县域经济发展记录。当年,肥西县实现生产总值330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跃升4位。肥东县、长丰县也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亿元、210亿元,在中部百强县排位分别前移2位、5位。

在合肥以“工业立县”为支点的“县域突破”战略中,这无疑是一份足以令人感到欣慰的“成绩单”。

不过,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的期望和要求显然还不仅如此。“合肥发展的空间在五个县市,资源也在五个县市,未来3~5年是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发展的最好时期,五县市要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做文章”,成为合肥工业化的主战场,工业总量要占到全市的一半以上。2012年伊始,在合肥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如是说道。

合肥“工业立县”的战略屡创佳绩的秘诀究竟为何?迈向合肥工业化的主战场的五县市,其前行的动力又何在?

“工业立县”的逻辑

“合肥‘工业立市’和‘县域突破’两大发展战略发端于2005年,成型于2006年。”一位合肥官员介绍说。当时的合肥,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经济总量,与周边地区相比,都不尽如人意,在中部六省省会中,甚至一度排到了末位。

合肥应当如何突破困局?为了解开这一难题,当时的合肥市委、市政府不仅专门组建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浙江两省的南京、杭州、宁波、绍兴等地进行了考察,还在全市各区县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一系列的考察和调研中,“工业”和“县域”两个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

“当时经过考察和调研发现,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工业都比较发达,且不仅市区经济很强,县域经济也非常强。比如苏州的昆山和太仓,无锡的江阴等。”这位官员说。而在当时的合肥县域,农业在三大产业中还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较为薄弱的工业也还处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零散状态。

“合肥弱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又弱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合肥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观点很快成为了当时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共识。

经过精心谋划,2005年6月,合肥首次亮出了“县域突破”的概念。此后,党政代表团又专门赴浙江湖州学习其快速崛起的经验,并在12月正式出台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6年,这一《意见》又以合肥“一号文件”的规格对外。

根据意见,合肥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扶持、放权、让利”的方针。《意见》明确规定“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合肥市扩大了县域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审批,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在2006年初,“工业立市”和“县域突破”又同被正式确定为合肥发展的主战略。在此前后,当时合肥的肥西、肥东、长丰三县也先后将“工业立县”提升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各县县域经济的拐点也就此出现。

2005年,肥西、肥东规上工业产值均未超百亿元,长丰县仅为20多亿元。到2011年,肥西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40.7亿元,肥东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54.2亿元,长丰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50亿元。

如果说,“工业立县”的方略为合肥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扶持、放权、让利”的方针,则意味着各县在拥有更多“权力”的同时,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自主能动性。那么,合肥各县市在工业化的征途上,又迈出了怎样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足迹?

“磁力”园区

“实现县域的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合肥市政研室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一般要经历从“极点发展”到“轴状发展”再到“网状发展”的阶段,即首先在小范围内实现一定规模的工业集聚,再将这种集聚效应扩展到交通要道等“轴线”,最后才能实现全域的工业化。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合肥县域发展工业,必须从“极点”的突破开始。

而对合肥各县市来说,这个“极点”就是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是合肥各县市近年来发展工业的一项共同举措。”这位官员告诉记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位于肥西县的桃花工业园。这座建自1991年的工业园,已建成351公里供水、燃气、热力等各类管道和29条市政道路,实现了市政基础设施与合肥市政管网全面对接,达到部级开发区“九通一平”标准。高规格的投入,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早在2007年,园区产值就在安徽县域园区率先突破百亿大关。2011年,规上工业产值更是突破300亿元,完成税收19.68亿元。园区不仅形成了汽车配套、家电配套、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五大优势产业。

“在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之初,肥西就对园区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肥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肥西全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0.05平方公里,已建成6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以柏堰科技园和新港工业园为两翼,以新型示范园为未来发展方向,以九大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1219”县域工业经济平台。

目前,柏堰科技园一期合作区域基本实现了场地、道路、自来水、雨污水、电、天然气、电信、有线电视、宽带网、公交“十通一平”。新型工业园创新大道、集贤路、玉兰大道、文山路已经或即将全面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新港工业园青龙潭路、云谷路等“三路一桥”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一期10.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规范工业项目建设,提升工业项目引进质量,肥西还进一步明确工业项目在引进、规划、建设、税收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出台了《肥巴西县工业项目建设导则》,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及时清理“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效益,拓展发展空间。同时,以桃花工业园为重点大力开展“腾笼换鸟”,严控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的项目供地,入园项目实行“双向约束”,对不履行合同约定和承诺,

未能及时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的项目停止供地,腾出土地指标引进高附加值、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项目,推进园区“二次创业”。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肥东县,近年来,该县将肥东经济开发区定位于“制造加工业配套区、民营工业聚集区、新兴物流商贸区、建设发展中的新城区”,不断提高肥东经济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和竞争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环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和合肥市部分企业搬迁的有利时机,高标准、大手笔规划建设了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并建成了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以及撮镇、众兴、元疃、白龙、八斗、梁园六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其中,肥东经济开发区、店埠镇、撮镇镇规上工业产值均突破100亿元,2008年撮镇镇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2009年肥东经济开发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招商攻略

筑“巢”方可引“凤”,当“巢”已经筑好,能否引进“金凤凰”,就成为了成败的关键。“合肥县域工业的发展,依赖原有的集体经济和政府投资肯定远远不够,还必须‘海纳百川’,广泛引入实力雄厚的企业和资本。”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能力,成为了合肥必须经历的第二道考验。

2012年2月底,长丰县双凤开发区成功引进中联重工,兴建年产1000套混凝土搅拌工程机械设备生产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1亿元(一期),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

该项目嫁入“双凤”的过程,则颇为令人寻味。20lO年合肥北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落户双凤开发区,该公司是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供应商。了解这一情况后,双凤开发区多次派招商人员陪同北辰公司负责人赴湖南“拜访”中联重工这一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巨无霸”,并成功将其打动。

“这就是长丰推行的“点对点”精细化招商方式。”丰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点对点”精细化招商,就是通过行业协会、区域商会、工商联、行业龙头企业、园区已落户企业等组织,通过配套企业对接主机企业、关联产业对接、地缘人脉关系等对接方式,对接全国500强企业及全国知名非公企业,对接意向性项目,有效提升招商引资活动的目的性、精确度,提高招商成功率。

在长丰县,类似这样结合自身实际和需求摸索出来的招商方式还有领导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等。2009年,长丰就从县四套班子中抽调5名县领导驻外招商,设立北京、武汉、昆山、东莞、台州、泉州等6个招商驻外经济联络处、商务代表处,成立77支招商小组,并组建了县招商中心。

而在其它的县市,类似这样的探索也比比皆是。肥东县组建了超过300支招商小组驻外招商。对招商引资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连续三年设立“招商状元”奖,奖金高达10万元。为了提高招商质量,还建立了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将一些低投入、低附加值、低税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肥西县在天津、广州、深圳、厦门、长沙等30多个重点城市开展招商活动,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召开座谈推介会、新春团拜会,加强招商交流,同时突出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采取高规格、高密度、小分队、大型推介会与小型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外出精准招商。

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的是诸多知名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如今,已有韩国SK集团、江汽、格力、安利、伊利、海螺、雨润等数十家世界500强和全国知名企业在合肥县域安家落户。

兴业旺地

“不仅要招进来,还要服务好。”在采访当中,“投资环境”是合肥的官员们强调得最多的词汇之一。“引进一个优质项目,相当于播下一颗种子。一颗种子的成长、成材乃至成林离不开环境的滋养。而一个项目要成为引领一个产业发展的‘龙头’,甚至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带动力量,也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一位合肥官员形象地说。

合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合肥各县市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效能建设,使得自己成为了诸多企业眼中的“投资洼地”和“兴业旺地”。

例如,长丰县对于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将其细化为信息在谈、正式签约、筹措拟建、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五个一批”,全程服务,梯次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定期梳理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派单相关职能部门,定期销号解决;每月定期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跟踪摄像,掌握工业项目建设进度,提报县委常委会集体研究解决工业项目推进难题。

肥西县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肥西县企业服务指南》和《肥西县工业项目建设导则》,从招商到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环节均作了详细规定,并坚持领导联系、单位帮办重点企业和项目等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好用电、用工等生产困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肥东县通过开展重点企业服务、“四个一”等活动,由县领导和乡镇开发区及县直部门负责同志深入重点企业,逐个摸底,强化服务,解决问题;并从全县抽调100名科级领导干部,联系100户规模企业、100个已开工未投产项目和100个已签约未开工项目,实行驻点服务,面对面为企业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政府管理体,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一门受理、规范审批、限时办结制度;通过建立联合督察制度,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项目,对涉及省政府立项的工商管理、食品药品监督、质监等部门的有关费用予以取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正是有了这样优质的发展环境,近年来,落户合肥县域的大企业、大项目迅速成长壮大,在其带动下,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全省最大的重机械生产基地,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钢铁、建材、机械加工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纷纷在各县形成,成为了引领合肥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县域蓝图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城市配套产业、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全面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力争到“十二五”末,肥东、肥西、长丰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合肥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对县域经济的期待不可谓不高。而在各县市的相关规划中,这些迈向工业化主战场“排头兵”们,也展露着自己的雄心。

到“十二五”期末,肥西将力争县域综合实力挺进全国百强中游,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产值、财政收入要实现翻两番,非农产业比重要提升到占GDP的9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肥东县将争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其中起重机械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超过300亿,新能源产业达到200亿元,家电业和绿色化工及建材业产业分别达到100亿元和300亿元,并形成1个部级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工业园和6个产业集群。长丰县则将力争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3.5%,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2%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1%,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

“十二五”期间,巢湖市将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培育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目标上,打造三个百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五个50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布局规划上,重点打造“1+5”产业布局工程,即以巢湖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引导扶持五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同时,还将重点培育水泥、渔网、钢构、锚链、鞋业五大产业集群,

合肥工大篇8

以除草药肥为代表的药肥具有节省人工的优点。药肥产品逐渐被农民和合作社接受,规模种植户认为节约人工成本,增效明显。药肥广阔的市场前景备受期待。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拥有稳定需求发展较好的药肥产品。

水稻除草药肥先声夺人

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目前以水稻除草药肥为主。实际上,农业生产中早已存在着这种组合方式的雏形――尿素拌土壤处理类除草剂,混匀后撒施。广西有企业首开国内除草药肥生产和推广的先河。

2006至2009年这段时间,是这种药肥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一下子涌现出几十个产品,而且销量成倍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丰厚的利润使众多企业趋之若鹜。当前市场上已有几十种药肥产品进入市场。当前比较好的水稻除草药肥年销售量高达2万吨。

杀地下害虫药肥前景广阔

近两年,杀地下害虫药肥发展速度较快。现在主要是河南、广东有企业在生产小麦专用的杀地下害虫药肥。2010年河南企业将相关产品首次推入市场。其销量当年只有700多吨,2011年销售了2000多吨, 2012年的销售量翻番,达到5400吨,2013年的销量仍然持续增长,达到7800吨,从目前的销售状况看,2014年预计销售在16000吨左右。

业内认为这类药肥可以推广到更多的作物上,开发出其它大宗作物甚至经济作物专用的杀其它作物地下害虫药肥。如此看来,此类产品前景广阔。

防土传病害药肥亟待开发

土传病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是个大问题。造成土传病害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连作。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某些病菌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二是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而不使用有机肥会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三是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导致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

专家认为,药肥是解决以上问题较好办法,防土传病害药肥可以通过农药(以低毒的生物农药为主)预防有害病菌和线虫的危害,通过合理配合氮、磷、钾、钙等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达到较好的效果。

缓释药肥颗粒需求较大

缓释药肥颗粒产品针对不同作物的需求,将缓/控释肥料和缓/控释农药通过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开发出专用的缓/控释药肥,在不同作物上增产效果明显,能实现种、肥、药同播。

中国农大胡树文教授开发的缓释药肥颗粒在高河乡大蒜田示范试验中已经取得成功,可增产11%~20%。市场上还有用于甘蔗杀蚜虫、蓟马的缓释药肥产品在推广。

各方观点:

尽管当前药肥发展还有些客观阻碍,但药肥产品中的先行企业还是突破重重限制,在现有的产品管理体系中为自己的药肥产品争得了一席之地。随着药肥产品逐渐被农民接受,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受农药、化肥企业的期许。目前在市场上表现成熟的药肥产品并不多,但正规企业推出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性能与使用效果都比较好。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撒成金,其肥料和杀虫剂的加工过程很有特色,不是将二者简单地混在一起造粒,也不是在复混颗粒上喷洒杀虫剂(因为肥料和杀虫剂所适应的酸碱度不同,简单地混在一起会使二者降解而不稳定),而是采用微胶囊技术,先将杀虫剂包裹于微胶囊内,再把含有杀虫剂的微胶囊与磷、钾肥混合,最后包膜在尿素的形成药肥颗粒。这样的加工工艺,达到微囊壁将杀虫剂和肥料隔离开来,使药、肥都能稳定不降解。一次施用,既能满足作物对氮、磷、钾肥料的需要,同时又能杀死蝼蛄、蛴螬、金龟子等地下害虫。专家认为,它可以弥补其它形式地下杀虫剂的不足。把它做底肥施用,在土壤中能够分布均匀且广泛,因此既能杀死作物种子或根系附近的害虫,又能杀死作物行与行之间的害虫;既能杀死土壤上层的害虫,又能杀死土壤深层害虫,杀虫较为彻底,既不影响作物出苗,又能够大大减少害虫对下茬作物的危害。

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氰氨化钙产品是真正的药肥合一产品,并不是药与肥的掺混。一个药肥结合的思路,使一种几乎被遗忘的肥料重焕生机。其生产工艺技术是将传统的敞开式沉降炉生产设备变为大型全密封回转炉,并对工艺、配方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氰氨化钙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肥效,同时还增加了农药成分。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低毒无残留农药,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提高地温调节土壤里酸碱成份,同时又是一种氮素肥效长的绿色肥料,长施此肥,能加速残留在土壤里的植物根茎杆腐热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抑制硝化反应。实际对比试验结果证明,用氰氨化钙加工制成的药肥在防治黄瓜根腐病、黄瓜细菌性死棵子、茄子茎腐病、辣椒青枯病、番茄根线虫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广西乐土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稻龙,是水稻除草药肥。该产品进入广东市场以来,很受农资经销商和广大农户的欢迎。他们对这种集除草和施肥两大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产品非常感兴趣,农民认为,这样的产品可以省工省力,还有增产增收的效果。另外,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湖南省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药肥产品。

建议:企业呼吁标准缺失发展受阻

对于新兴的药肥产品,登记和监管的缺失是客观存在,也是药肥发展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目前中国药肥产品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注册为企业标准。并且由于农药、化肥由两个部门分别登记、分别监管,让药肥这个特殊产品处境尴尬。药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产品,不具备相当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无法生产有质量保障的产品。

目前,药肥符合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稀缺的刚性需求,是未来农药发展方向,是农资企业的一片蓝海。然而现实中国内药肥产品缺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部分药肥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加上市场管理交叉,很难对产品进行分类和检测,给假劣产品以一定的生存空间。

业内建议:药肥产品标准应包含与农药和肥料相关的指标项目,产品组分的标示应包括农药活性成分种类与含量、农药以外组分含量、肥料组分及含量。鉴于农药和化肥的登记各有主管部门,是否将登记事务交由这两方面的主管部门协同负责。在药肥标签上,既要标示药,也要标示肥;既要实行农药登记,也要实行肥料登记。

上一篇:关于竹子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地点状语从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