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11-04 06:38:04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1

第一层面:曲径通幽处——思维的渐进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地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只有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才能体现出全篇文章的骨架,才能与文章内容、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让问题形成一个或一组问题链,彼此关联,由浅入深,突出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把学生引到文本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文章《陋室铭》时,我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组:探讨主旨

1.文末提出“何陋之有”,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4.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托“陋室”言“德馨”)。

第二组:指导背诵

1.文章是怎样引出文章的主旨句的?

2.文中写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首尾呼应,表明陋室不陋)?

4.背诵《陋室铭》。

这种设计,让问题形成一个理解文本脉络链条,学生认知思维的链条。教师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之中,学生能感受、思考的乐趣。

第二层面:风正一帆悬——思维的开阔性

问题设计不能只呈现点状或线性结构,应该让问题前后关联。或将旧知新知相联系;或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或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等等。这样通盘考虑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宽度。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若不能入得书,便不能知作品如何凝聚作者的文思和情结;若不能出得书,则又陷入了解读的死胡同。 如果说一个有效的问题链的“长度”是帮助学生“入”,那么“宽度”就是帮助学生“出”。

在教授《老王》一文时,我将所有问题按活动分成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整体感知:

1.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

2.老王的的苦衷体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3.面对老王的遭遇,“我们”是如何表现的?

第二版块合作探究:

1.作者和老王一段感人的友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念和精神?

2.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3.学习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第三版块拓展延伸:

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用最简洁、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这样设计密切联系学生亲身经历,将课内问题延伸到课外观察思考与练笔,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具有思维的广度和宽度。长此以往采用这种问题的设计,必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面:更上一层楼——思维的高度上

问题的设计要能充分体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指导思想,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这就要求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与思维的高度,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解读文章,完成一次次情感的浸润。这就要求在问题设计上,要让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探幽访微,登高望远。

问题设计应该具有一种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调动,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之中,逐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例评析》为我们提供一例典型案例: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整体赏析”的导读法。其特点是从点、线或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集合”的知识板块,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要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学到提出研究问题的技能,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在思维的习惯、品质上,在学习技能上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法;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探讨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一、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是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学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还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和研究的能力。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精心设汁,抓住带有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也应带有很强的逻辑性、系列性,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的味道。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开掘。并且难易适中,不致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一种是有学生提出,应该特别给予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地指导培养。

三、讨论辨析

讨论辨折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素,让学生留有余地去回味思考。讨论形式有小组,有全班,有二者结合,视不同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四、总结升华

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有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一种是在一课或一个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并采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再一种是通过在学习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让学生在新形式中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五、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据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也总结出了“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步教学法。现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第一步,导言激趣,朗读感知。教学本课时,我先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第二步,疏通文意。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第三步,理解主旨。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四步,鉴赏感悟。《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文意,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第五步,积累迁移。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我就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这类写景散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融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用好新教材呢 ?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仅就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1.绘图解说式。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2.网络阅读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3.课堂活动式。一是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如:记忆刘义庆一《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二是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三是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四是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4.工艺制作式。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5.成果展示式。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级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6.课堂迁移式。即注重在生活情景中启发学生学习。“生活是词语之源,语文之本,所以,虽有种种客观限制,我也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课堂。如春秋游活动,正是课堂迁移大做文。章之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自然美,人文美,去发现生活的美,生动体验结束后写练笔抒怀,一堂作文课不知不觉在感性中悄然落幕。

总之,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在积极探索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4

1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兴趣,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展现事物的本质,并利用生动形象的真实情景,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奇特的自然现象和美妙的自然风景;事件的过程演绎;事物的本质。运用夸张、对比等技术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了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场所,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恰恰具有图文并茂的技术优势,可以有效改善原有课堂结构,扩充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写景散文时,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是给人感觉仍旧模糊不清。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既方便快捷,又条理清晰。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传统模式下,单靠教师讲授和黑板书写,很难让学生全部接受,而且无用的重复与板书消耗了大量时间,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如果实施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阐述知识、提问、分析和明确问题等环节以动态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边看边听,充分调动起所有感官,很容易就能接受和消化知识,还能把板书和无用的重复的时间节省出来,可以打破时空的束缚,以形象直观的表现手法再现文章意境,帮助学生剖析作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感情和喜怒哀乐,提高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小石潭记》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石潭的流水动态之美,不能只依靠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小石潭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精心制作幻灯片课件,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欣赏精美的图片,再加上流水声渲染气氛,将小石潭清、幽、雅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对小石潭的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近距离感受小石潭的魅力,更深刻了解作者内心深处乐忧相间的复杂情感。

3 利用多媒体促进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挖掘艺术美,引导学生接受“人文”因素的熏陶,陶冶学生情操。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其独特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怀。多媒体声情并茂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将动静结合,针对丰富枯燥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形象地展现语文的人文情怀,将学生带入一个美轮美奂的时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思维,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了一套关于北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感悟能力,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多媒体开展有效教学,锻炼学生语文能力

在听说训练中,通过多媒体能够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流利而又富含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完成教学目标。朗读录音是经过朗读大师反复揣摩和练习后制作出的精品,它们能够把文章节奏和蕴含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朗读标准。另外,录音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利用它开展听说教学,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阅读训练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练习名篇名著的鉴赏时,由于所有学生不可能人手一本,印刷材料也要花费时间和财力,但如果借助互联网,这一切就能很容易解决。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训练学生速读、略读、精读的能力。有些班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能借助文字处理软件像Word和PPT等实施作文教学,通过网上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操作多媒体本身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参加工作带来深远影响。

5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的推行普及对现代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传统教学方法起到弥补缺陷、推陈出新的效果。教师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扬长避短,注意使用技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5.1 推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

千年的传承,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的价值和精髓不言而喻,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辅助教学手段,要做的是将之融入传统教学方法中,剔除陈旧,推陈出新,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例如,模型、挂图与自制教具等传统媒体现如今依然“魅力不减”,教师要努力将之与网络、投影、幻灯片等现代媒体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兼收并蓄、优化组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小组互动、多媒体课件解疑演练、教师引导解惑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2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要彻底改变“奉送真理”这一状况,将“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养成学生主动获取、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多媒体教学同样如此,只有将教师、学生以及课文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学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因此,在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此外,学生自主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利于发挥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非常有趣的观点或形式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各种表现背影的插图,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一个MV。此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动手制作,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制成有插图、有动画、有歌曲的MV。当学生反过来再次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不但充满成就感,而且深切体会到文中所描写的父子亲情。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

总之,多媒体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是应时代要求和教学需求而诞生的,为深入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活动平台。教师要努力构建多媒体教学有效运行模式,合理开发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推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现代化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耀华.浅论多媒体教学的六个误区[J].现代企业教育,2007(2).

[2]王静.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易导致的误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

[3]金晓.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0).

[4]曾俊家.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5

潭腿:相传创自于山东龙潭寺某僧。他原为少林寺嫡传弟子,身怀绝技,后来走出少林寺,漫游大江南北,遍访武艺精者,博采各家之长,创编了这套拳术,名为“潭腿”。

十二路弹腿亦称潭腿,据说最早是传自宋朝,是至今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拳术。据说创始于山东临清龙潭寺,共十路,称十路潭腿,以后有少林寺和尚将十路潭腿增加二路,称为十二路弹腿。

歌诀说:“潭腿本是宋朝传,后在临清龙潭山,临清潭腿共十路,十一、十二少林添,这是少林弹腿法。不是临清正宗传。”但弹腿十路和十二路演练形式大同小异。弹腿来源说法较多。

一曰:“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教门指回族、清真教门,因回族群众多数在清真寺内演练此拳。

如:现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地区演练此拳者为众。教门弹腿为高门腿。少林弹腿为低门腿和中门腿,即为弹腿不过膝的说法。

二曰:精武潭腿,共十二路,由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先生提倡。霍元甲先生博采众家之长,毫无门户之见。当时十分重视这十二路潭腿,把它定为精武会员的入门必修课。实践证明,凡在会员中有成绩的,无不得力于这趟腿法。

凡是精武体育会的老会员,人人都擅长这套潭腿。

三曰:临清潭腿,据说创始人是宋朝临清龙潭寺僧昆仑大师。在明代时少林寺僧人访问龙潭寺切磋技艺而传到少林寺。临清潭腿确实较少林弹腿拳架简单,重招法、重技术、讲究实际,无门户之见。据说此套路取“六家式”,是取六家各十手所组成。传承者不得藏私守秘。不良之辈,绝不可传,不可伤人,只能自卫,延年益寿。也是显见佛家的修身养性、慈悲之正气的说法。

四曰:山西弹腿。据说山西的弹腿在清代就享有盛名,传说“王家的枪,戴家的手,左二把的弹腿天下走”。左二把,名昌德,武术世家,出生于清嘉庆十三年,山西文水县孝子渠村人,家传弹腿。一生以保镖行侠为业。

另有河北省人何振江兄弟二人。回族,精弹腿,在1919年去太原后传人不少,山西省体工队武术教练庞林太、张玲妹就是他的优秀学生。还有老前辈王子平、张文广、马振邦等人,都精于弹腿,至今在各地流传甚广。还有河南开封市培英武术学社,著名武术家孙霁虹老拳师把十路弹腿做为教徒必修课,其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称赞的好拳师。

特别是陕西省武术队教练“马振邦”把十二路弹腿作为武术搏击队的基本功,取得了很大成效。如赵长军就蝉联五次(届)全国冠军。所以马教练认为十二路弹腿是一套较完整的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是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可以说是必经之路。

弹腿地区分布:黑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山西省及国外。

笔者所练的十二路弹腿是哈尔滨市老拳师刘振岭及其夫人赵桂英所传,他们早些年在河北省吴桥县拜前辈拳师王宝山为师,学习十二路弹腿。据说在河北省擂台赛上获第二名。后在上世纪40年代由河北省来到哈尔滨市道外区五柳街开设正艺堂国术馆,向徒弟传授十二路弹腿,并把其作为基本功、必修课。共计收徒千余人。有代表性的是刘银刚、孙铭九、孙毓秀、盛泰荣、李传广、王秉金、李秉安等。晚辈学生有孙国梁、盛松芬、王清文、姜信、孙丽华、孙国兴等人。特别是孙铭九,分别在1953年市、省、全国东北地区获银牌一枚、优秀金牌奖3枚,同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时两次受到国家体委奖励,获有龙泉剑和龙泉刀及省级优秀的奖励。该国术馆在1953年改为第六武术馆。

十二路弹腿歌诀

劳动人民把艺传,留下弹腿拾趟拳。

有人若踢十二趟,老师添上两趟拳。

头趟 横扫人难防:

贰趟 十字奔脚尖;

叁趟 劈盖野行犁;

肆趟 撑抹把路拦;

伍趟 架打掏心拳:

陆趟 钩搂十字拳:

染趟 单展十字腿;

捌趟 撞夺有转换;

玖趟 碰锁钩子手:

拾趟 箭弹一朵莲;

拾一趟 闪转垛子腿:

拾二趟 磕掌代箭弹。

莫看弹腿势法单,防身护体更壮胆。

临阵自然有机变,多踢多练是根源。

风格与特点:

高弹腿要求发腿与裆平,低弹腿发腿不过膝,又叫寸腿。不管什么弹腿,都要求一路一法,快速有力,左右对称,功架整齐,步法、手法、身法、腿法灵活,是增劲力,提高柔韧、灵活、节奏、协调性和起伏转折性的好套路。

动作要求:舒展大方,节奏鲜明,动作灵活,刚健有力。朴实无华,虚实分明,攻防合理,远击拳打脚踢,近击肘肩胯膝。踢腿处处都要顺,全身着重腿踢人。在技击方面强调长拳短用、长中有短、短中有长、长短兼备,在实践中强调拳打、肘顶、肩靠、胯挤、膝点、腿弹、脚踩、指戳、头撞等。所以说身有七星都打人,指戳双目肘顶心,拳打双阳膝点阴,掌击两肋指掐穴,两腿连环头撞胸的说法。拳谚说:打拳不蹈腿,到老冒失鬼。又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弹腿四只手,鬼见都发愁。

因此,十二路弹腿在训练中由易到难,易记易学,有攻有防,体用兼备,可以单练,也可集体训练(少年、青年、中年训练都可)。

基本要求: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性和一致性,精、神、力、气功的互相配合,颈要直、头要顶、肩要伸、脑要清、耳要明、面色沉静、精神集中,眼睛亮、看左右、来拳不闭目、去拳如闪电、胸要挺直腹要收,讲究身动如脱兔、身法似龙行、走如风、站如钉、腰如蛇行、眼如流星。

要求:拳掌要分明、伸屈封闭灵,四指并拢掌似斧。拳握实心似流星。要想练好弹腿拳,须要长期揣摩千次不怕累,万次不能烦。至于能否悟出其中的奥秘。还在于个人的钻研程度。凡是要练弹腿的人。按老规定至少两年以上。

练功方法和训练手段

按老规定和老前辈讲过练弹腿有:五要、五忌。

五要 一要心诚,二要志坚,三要专一,四要讲德,五要孝敬父母。

五忌 忌赌、忌盗、忌财、忌色、忌斗。

没有上述五要五忌是不能练好弹腿的。因此练弹腿的人多。而练好弹腿的人不多,就是这个原因。

练好弹腿有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打基础,约需半年以上。要反复练习,做到三定(定步、步型正确,定时、每动作后停留一分钟,定势、手脚不乱),这一阶段达到固体生根的要求。才可以转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练步走砖,上木板

(条板)须半年以上。就是把每路动作连贯起来。能在红砖、条木板上走来回,打出一个完整套路,达到心不慌,目不晕,脚步不乱的要求,可转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破惑解招。须半年以上,基础打好后,只是学会练弹腿的问题,还要经过破惑解招的阶段,也就是对弹腿加深的阶段。通常在拳师的口传身教之下,领会每个动作的含义和用法。要反复练习,细心琢磨和研究。这一步练好了,才允许转入下阶段。

第四阶段:是相互之间的过手和对招的阶段。首先两人要先接弹腿,按弹腿分三段。

1.在弹腿每路反复练熟后,再把十路连贯起来,反复练。

2.熟练后,转下一阶段,是1、3、5、7、9趟练习和2、4、6、8、10趟都练好后,可转下一阶段,是最后阶段。

3.乱接腿:提高头脑的快速反应,不管对方来势是哪路。接腿都必须接上。这个阶段熟习后,才能给散手打下好基础。使练弹腿者对此拳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进一步培养攻防意识,才能掌握一定的格斗技术。

按上述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走完之后,还要准备练功器具如下:

1.练步:用粉笔在场地内划一条直线,练习者可在粉线上来回练习。用较快速度、手脚不乱、出拳有风、踢腿亦有风、十二路弹腿练完不出线,可转一下阶段。

2.用4×4寸木方×12尺长,平放地上,练习者可在木方上边来回走趟,手脚不乱,精神集中完成套路可转下一阶段。

3.准备十二块红砖,供走步使用,第一步把一块一块红砖平放成一条线,练习者只许在红砖上来回练习,不许掉下,熟习后可转下一阶段。第二阶段把红砖长身侧立。练习者步步踏砖,红砖不倒,手脚不乱,身体不摇,熟练后,进一步可以把红砖竖立起来,则可达到功底深厚的程度。

据说在华北地区左昌德之高徒李玉珍,善于弹脚,他的夫人就能在红砖上身轻如燕的来回练习弹腿,不过这种练习法现在都失传了。

4.盘木桩:踢木橛,称为盘桩、踢橛。首先盘桩,用一寸直径粗的圆木钉在地里,用前后扫膛腿把木桩扫断,再钉两根木桩扫断,增直径为4至5寸的木桩就说明腿劲达到一定的程度。

踢橛:用上同方法,把木桩钉入地里,用脚里侧和外侧都能踢断,可逐步加粗到4至5寸直径木桩就可满师出徒了。

5.可用石锁、哑铃、托螺练习弹腿。托螺用泥制成窝头形状,顶端用五指分开抓上指眼,不能太深,这是练力的有效方法。用这些辅助设备练习弹腿时,每手一个,重量可逐步加大。练习五年可断木断石。

6.可在有树木和电杆场所练习铁腿功、铁胳膊功、靠山背功(必须加保护,不可受伤)。

另外可举石担,站马步和弓步的练习。还可打砂袋、踢砂袋、抛砂袋、拍砂袋、打一至多个砂袋,还可铁牛耕地,三抄(用掌、用拳、用指)等。总之,要有一韧、二苦、三钻、四恒的精神取得效果。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6

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即兴之作。

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

仙人洞

仙人洞为庐山著名景点之一。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缭绕之时,骤添几分仙气。至清朝,佛手岩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同志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是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

仙人洞的左侧有石砌的月亮门,门楣镌刻“仙人洞”三个大字。在月亮门内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有一劲松插石挺立,称为“石松”。石上刻“纵览云飞”“豁然贯通”摩崖大字,石下乱云飞渡,如入仙境。

仙人洞右侧之观妙亭下,有一比蟾蜍石更大的游仙石凌空突出,石下万丈深渊,奇险无比,在此可通观锦绣谷。游仙石旁有一竹林。“游仙石”三字和傍山崖的诗“竹林无处访仙居,寥廓西风想步虚。百尺丹崖悬断石,游踪亦是未曾除。”为明嘉靖七年(1528)东莞钱全志所作。

龙首崖

由大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龙首崖。

游客若从悬崖左边一石亭观看,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佛,恰似龙须飘飞。

龙首崖是观云雾的好地方。每当大雾袭来,深涧峡谷中,云雾升腾,龙首崖如傲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游客站在岩上,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也似乘龙探海,嬉戏波涛。不多时,浓雾散去,睛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辨。

在龙首崖上凭栏俯瞰石涧峡谷,可见悬索桥似的彩虹横卧,狮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凉岩、万丈梯等诸多景致,奇石累累,姿态万千。

含鄱口

黄龙潭前行四、五里,便可到庐山著名景点――含鄱口。

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

含鄱口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峰“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不一会儿,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鳞。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

东林寺

东林寺,座落于庐山西麓,是净士宗发源地。东林寺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于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创建,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它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中国佛教道场之一。唐代,东林寺极盛一时,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据说,日本的“东林教”即渊源于此。在历史上,东林寺对于中尼、中印、中日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曾作出了贡献。群山环抱,溪水回流的东林寺,寺南翠屏千仞,寺前一泓清流

虎溪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这就是我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的“虎溪三笑”故事发生的地方――“虎溪桥”。据传,慧远和尚来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谷”,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一天,慧远送陶渊明与陆修静,三人携手边走边谈,越谈越开心,不觉过了石桥,谁知没走几步,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惜别分手。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佳话“虎溪三笑”。

博物馆

在芦林湖畔,有一栋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那是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因房号是1号,故亦称“芦林一号”。别墅系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解放前庐山各栋中外别墅中的精品、陈列品和历史文物是馆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展品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清代画家许从龙历时6年所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原画共有200幅,几经战乱,只剩110幅,后经多方搜集又找回两幅,现共有112幅,都存放在博物馆内。博物馆内展出历代名瓷中的精品,有汉代的青瓷、唐三彩、宋影青瓷、明青花瓷、清斗彩瓷,特别是明清代的展品,都柔润细腻,非常精美。博物馆内还收藏了用过的“蒋”字瓷盘,宋美龄的象牙柄扇,以及五十岁辰时,官僚们赠送的佩剑和铜砚。此外,馆中还藏有青铜器、陶器、工艺品、金石篆刻、历代钱币等藏品,其中也有许多是难得的珍品。

三叠泉

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之。

匡庐瀑布,首推三叠,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但三叠泉却长期隐藏荒山深壑,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讲学在它下流白鹿洞的朱熹都没发现它,直到南宋时期才被人发现。

植物园

从含鄱口沿石阶而下走数百米即抵植物园大门。庐山植物园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面积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园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迁地保存的重要基地。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称为“活化石”的我国水杉,繁殖万株。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

黄龙潭

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

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谷中有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乌龙时常争斗,引动山洪暴发,周围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后彻空禅师云游至此,运用法力将二龙分别镇在黄龙潭、乌龙潭中。至今乌龙潭上方的巨石上还镌着“降龙”二字。

庐山会议旧址

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原是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游人观看。右侧不远处的“庐山大厦”为外观4层、内有6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原为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字。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即为1935年落成的庐山图书馆。

芦林湖

从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芦林大桥。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日人行其间颇感凉爽身轻。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

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为庐山添一胜景。同志曾多次于湖中游泳。

三宝树

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约300米即到三宝树。此处浓荫蔽日,绿浪连天,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一棵为银杏,高约30米,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树下石碑上镌有“晋僧昙诜手记”6字。宝树已被重点保护。

碧龙潭瀑布

庐山瀑布有许多以“龙”字为名,如“卧龙潭”“神龙潭”“乌龙潭”“黄龙潭”等。在距庐山牯岭约10多里处的重岩幽林中有一巨大的池潭,这就是“碧龙潭瀑布”,也即王家坡瀑布。这个瀑布是在二十年代初由一个砍柴的樵夫发现的,此后四方游客争相观赏,被视作山北绝胜。其水来自梭子岗北麓,由于这里层岩叠石,水流一路逶迤环绕。在注入碧龙潭的上段,分成三层挂瀑,而每层分为两条似白练般的悬瀑,连成数十米长,犹如双龙倚天,俯坠潭中。潭旁建有“观瀑亭”。在潭中还有一巨石横列,站在石上可东望鄱阳湖。

五老峰

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它根连鄱湖,峰尖触天,海拔1358米,壮观!

五老峰陡峭挺拔,峰接霄汉,奇峦秀色,驰誉天下。其东南面绝壁千仞,陡不可攀,而西北坡地势较缓,游人可循小道爬坡登山。登上五老峰,只见危岩削立,层崖断壁,天高地,万仞无倚。站立山顶俯视山下峰峦,有的挺立如竿,有的壁立如屏,有的蹲踞如兽,有的飞舞如鸟,山势此起彼伏,犹如大海汹涌波涛。极目眺望,远处的城廓川原宛如盘中玉雕,鄱阳湖中来往的船帆历历在目。倘若朝夕登峰极顶,则可见朝霞喷彩,落日熔金,色彩缤纷。有时山上天风作起,白云四合,身埋雾中,刹时那蓝天、澄湖、远树、遥山统统迷藏在云雾里,俄而云消雾散,头顶露出蓝天,云海逐渐消失,蓝空下鄱阳湖好象一面巨大明镜,把扬帆的船影映照得特别清晰。阳光里几朵白云把五老峰衬托得更加雄奇,渲染得格外富有诗意。云雾时,它好像腾云驾雾的五仙翁,高高腾起于半空的云雾之中;月光下,它衬托着蓝天白云,俨如一朵仰天盛开的芙蓉花,格外鲜艳夺目。无怪乎历代许多诗人名士来到五老峰,无不为这里的瑰丽景色所迷恋,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牯岭

牯岭,庐山的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46.6公里,是一座桃源仙境般的山城。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的长冲,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按其气候清凉的特点,据英文Cooling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茏,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各国别墅依山就势而筑,高低错落,潇洒雅致,点缀在万绿丛中,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为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解放后东西谷均辟为疗、休养区和旅游接待区。疗养院、休养所、宾馆、饭店星罗棋布,接待来山游客。这里最繁华的地方是牯岭街。这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厅、书店、酒楼.车站、咖啡厅、舞厅、商场等服务设施均掩映在绿荫丛中,形成天街云市般的山镇。这里不仅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和疗、休养的服务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枢纽。位于牯岭街中心的街心公园,辟建于1954年,后于1987年重修。公园南背牯牛岭,北临剪刀峡,傍岭临谷垒坝筑土而成,面积为5000平方米。2000年又扩建5000平方米。公园呈三角形。园内曲径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娇花,芳草萋萋。园中央筑有一个半月形大花坛,坛上安放着一头卧即待起的石牛。石牛由数块巨石镶嵌而成,约高2米,长4米。造型生动,融合雕凿、圆雕、浮雕等技法,具有抽象的神韵,使一头强劲有力的牯牛借石质而生。基座上镌有现代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牯岭”二字。这头石牛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是牯岭的象征。如今盛夏时节,避暑消夏的游人云集这里,清晨看日出,午间戏碧水,傍晚观夕阳。待明月高悬时,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欣赏那松涛、清泉汇成的美妙交响乐……

秀峰

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的总称。鹤鸣峰下,原坐落着被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的秀峰寺。秀峰寺原名开先寺,后康熙皇帝手书“秀峰寺”从此改为秀峰寺。秀峰内“漱玉亭”“玉峡”“龙潭”“瀑布”“观瀑亭”“日照亭”等胜景和历史名人留下的许多珍迹。著名的开先瀑布,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花径

花径公园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有公路抵达,沿大林路步行,顺路可见冰川遗迹──冰桌巨石,又叫飞来石。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后人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并建造了“景白亭”。1988年在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如琴湖形如提琴,故名,有曲桥通往湖心岛。园中繁花似锦,亭台碑碣,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小天池

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北面,池中之水置于高山而终年不溢不涸。池后山脊上,屹立着一座白塔似的喇嘛塔。塔建于1936年。小天池山对面还有一怪石,远望似一雄鹰伸颈欲鸣。鹰首有巨石叠就,一石伸出鹰嘴崖,石缝中绿树芳草婆娑似羽毛,名鹞鹰嘴。山南麓有一峰凌空突出,下临深壑。峰顶悬崖上有一伞顶圆亭。步入亭中,长江似一条白色缎带,飘忽在天际。山脚是深谷,形如一把打开的剪刀,名剪刀峡。峡中溪流淙淙,松篁翠翠,怪石嶙峋,幽雅秀美。小天池是牯岭观日出、晚霞、云海等奇观最佳的地方之一。登临山顶,宛如坐上一架直升飞机,盘桓在庐山的上空,青山碧水,红瓦苍崖,历历在目,令人纵横浮想,思绪万千。

铁船峰

铁船峰俗称“桅杆石”,与龙首崖隔涧相望。高峰矗立,似巨舰昂首,故名。相传,东晋大将军王敦,军事大权在握,欲篡夺帝位。一天在建康(今南京市)邀请许逊等人,席间让人释梦。言昨晚梦一木破,问是否吉祥。许逊等人知其用心,便释为“木上破天,乃‘未’字,公欲用刀兵,未可轻举妄动”。王敦听后不悦,暗起杀心。许逊等人也已料到,遂乘船逃走。船行江中,王敦果然派兵追来,幸好许逊学有法术,呼来二龙挟船开飞,并告诫众人紧闭双目,不得窥视。当船飞临庐山紫霄峰上空时,云雾迷漫,船底擦着树梢沙沙作响,舟人奇而窃视,二龙突然离去,船随即坠于紫霄峰下的石门洞旁,而成为铁船峰。

大天池

登上庐山西部海拔900余米的天池山顶,南望九奇峰,下俯石门涧,东瞻佛手岩,西眺白云峰。二水萦回,四山豁朗。此处原建有天池寺,现已废。但原寺前呈长方形的水池,仍碧水悠悠,光灵如玉。昔天池寺,寺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因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文殊台。现存之台为石木水泥混合结构,石室五楹,上有平台。登台眺望,山峦突起,群峰相连,远波明来,极富野趣。尤其是月色朦胧之夜,闲坐台上,眼前深谷中经常会出现点点如同灯光般的亮点,由少渐多,时大时小,时聚时多,时隐时现,闪闪烁烁,人称“佛灯”。宋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就曾于一个月暗星稀的夜晚,卧此台上,看到了这样的奇异景象,并以诗记之:“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天池山脊上耸立着一座宝塔,塔四周布满了漫山遍野的青松。微风起时,松涛起伏,它颇似一杆乘风破浪的船桅,荡漾在翠波碧浪之上。塔为一阁式石塔,五层六面,高20余米,始建于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现塔系公元1927年,唐生智募资易地重建。塔内藏有银佛像、宋币及水晶珠子等文物。和塔平列于山脊的另一栋外观粗壮、轮廓呈现圆形、伞顶的佛殿,名圆佛殿。塔西有一石质方台,名天心台,为林森所建。台下有硕大卧石,平滑如镜,上镌“照江崖”字样。龙首崖之险、凌虚阁之云、文殊台之佛光,堪称大天池“三绝”。

观音桥景区

观音桥景区座落在庐山南麓的国家森林公园之中,东面有庐山第一奇峰五老峰,西面有庐山主峰汉阳峰,北面有神奇的太乙峰,南面有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景区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自然风景区于一体。整个景区隐藏在原始丛林之中。

号称“江南第一古桥”的千年国宝――观音桥,桥长19.4米,宽4.8米,建于公元1014年。它以雄伟的气势横跨在庐山的大峡谷――栖贤大峡谷之中,是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区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名人踪迹溢满各处;唐代著名茶圣陆羽品定的“天下第六泉”;明朝第一画家唐伯虎曾在这里画出了著名“三峡裥桥图”(今观音桥);1961年总理来到观音桥与放牛娃小周桂花,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首脑夫妇赞叹观音桥风水,并在此建立了行宫,现行宫内的展览馆,展示了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图片资料;行宫前有蒋宋夫妇亲手栽培的“夫妻树”;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巨幅石刻――“墨子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地面石刻之一。别称“三峡涧”的栖贤大峡谷是产生于几百万年前由地质运动形成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大峡谷里的清泉激流冲成了二十四潭;如玉渊潭、浴仙潭、金井潭等。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7

一、以学定教备好课

新课标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融入于每堂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琢磨课堂,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改传统的“学围绕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

1.备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师首先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就能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这两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先后,详略,过渡和讲练等等。

2.为学生获取知识铺路搭桥:

在新课堂里,要想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获取知识与技能,受到过程与方法的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就得先考虑能给学生提供几座桥,搭几个台阶,铺几条路,怎样当好学生的拐杖,学生的思维是否在你的愤愤悱悱中闪出火花----孔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备课时做到这些,学生才能学有所获,课课有得。

3.这里我结合一则案例《小石潭记》具体谈谈我的做法:

《小石潭记》是唐宋散文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第二段是精彩的写景段落,让学生品赏这段写景的文字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能否把这段文字品赏到位呢?他们能否投入到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呢?我考虑到学生学过曹操的《观沧海》,写景的手法是虚实结合;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景的方法是总分,这便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据此,我设计《小石潭记》学习写景方法的一环,采取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小结收获的方式,通过回顾联系旧知,引导学生明白本段文字写景采用的是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静态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己便能由已知推究出未知,讨论小结掌握了写景的方法有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正侧结合及总分法,使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能够真正动起来。本课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是体验柳宗元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如意,也就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怎么设计能让学生动起来呢?我采用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补充作者的同期诗作,知人论世 、解读文本,我把柳宗元参加政治改革失败,遭到贬官,深受打击的遭遇放在这里告诉学生,又补充了作者同期的两首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夜起坐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配上老师的启发、 诱导语:千山万里,茫茫大地,作者却也无处话凄凉,只有独坐西园泪如雨了。可见,被贬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使他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一经幽静的小石潭环境的触发,便重又袭上心头了。我引导到这里,学生的情感已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本来语文学习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在这时,就自然引出了写的环节,学生根据各自的情感体验,写出了极好的、 极合情理的劝慰作者的言辞。(对学生写作思路的提示:1、读你的游记,其实是在读你......2、对于你的情感,我能体会和理解的是......)所以,在新课堂里,教师起着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要想让学生过河,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几座桥;要想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受到过程与方法的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师给学生铺了几条路。怎样当好了拐杖,学生的思维是否闪出了火花,这都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所精心考虑的,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真正能让你的课堂焕发活力,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营造氛围上好课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再高,但学生不喜欢他,那他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得如何精心合理,可学生就是不愿意积极参与,只是被动的接受。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新课堂的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组织者,正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一支球队的教练一样,学生只有喜欢你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上你的课。

1.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时,都要注意对话和评价的艺术,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的问题来了,可学生还是不敢举手,除了启发、诱导、铺路、搭桥,还可以用:“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是勇士”来激励学生勇于发言,学生回答错了,或者是思路不对,或者是没听清要求就急于回答造成的,老师也要先肯定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个微笑、点头等饱含情意的关爱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句“别着急,你再想一想,答错也没关系”,就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所以,教师要把握对学生的评价艺术,要在肯定中否定,在鼓励声中批评,这样才易被学生接受,才能使学生在你的课堂里听从你的指挥,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最美丽的花朵,这便是学生真正成为新课堂学习的主人。

2.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了课外的良好师生关系的铺垫,在你的课堂里,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合作,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重在课堂之余有意识地和学生打成一片,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让他们佩服你。这样,在你的课堂里,他们也乐于学,并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针对学生厌学、怕学英语的情况,教师结合个人经历,勇于献身说法,就举我自己英语是20分的水平,但我乐于学习,多读多背,成绩很快提高,并张口就背一段英语“ 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war between the birds and the beasts. No one knows what they fight about……. ”(很久很久以前,在鸟类和兽类之间有一场战争,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何而战)接着又与学生交流了学习要讲求方法。如历史上的“七君子事件”,可以编为“审张揍李杀死王”,由谐音可提醒你而知他们分别是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沙千里、史良、王造时;还可举地理上非洲是四大物种的故乡“香油加枣——香料、油棕、咖啡、枣椰;”西亚的四大物产“西天导游——锡、天然气、稻米、油棕”等,这样老师真的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你的课堂里他们又怎会不乐学呢?

可见,课堂内外相辅相承,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新课堂气氛。

小石潭记练习题篇8

黄果树简单导游词一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不远万里来到我们优秀旅游城市——安顺!我是你们导游小康,大家也可以叫我康导,不过这个导是导游的导,而不是领导的导。

今天我将要带大家游览的景点是我们贵州的骄傲——黄果树大瀑布。既然叫大瀑布那肯定是有来头了,我们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早于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AAAAA级景区。朋友们,来一起感受下黄果树大瀑布吧!

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大瀑布的咆哮了呢?不要心急,去之前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这个瀑布为什么起名叫黄果树瀑布呢?传说,是因为瀑布边上有许多的黄桷树,按当地的方言口音,“桷”与“果”读音相同,所以人们就习惯称之为黄果树,因此就把这个瀑布称之为黄果树瀑布了。

看!这就是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瀑布了。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夏秋洪水暴涨,瀑布如黄河倒倾,峭壁震颤,谷底轰鸣,十里开外,也能听到它的咆哮;由于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溅起的水雾可弥漫数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左侧崖顶上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溅起的水雾所笼罩。游人谓之“银雨洒金街”。冬春水小,瀑布便分成三五绺从岸顶上挂下来,远远望去,那洁白的水帘飘然而下,扬扬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浣纱??数百年来,黄果树瀑布的雄姿一直为许多文人学者所惊叹。清代贵州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先生在对岸题写的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

现在,你们看到的是瀑布跌落处——犀牛潭。它深约17米,经常被溅起的雾珠淹没。潭上经常挂着美丽的彩虹。古人以为,彩虹是因有神犀潜藏水底吐雾而成,故名曰犀牛潭。有没有神犀,我也没有见过,但潭水的神秘幽深,至今依然,任何人驻足潭边,都会浮想联篇。如果你看见了彩虹那么祝贺你,说明你很受犀牛神的眷顾。

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大瀑布相比, 黄果树大瀑布虽然没有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那般宽阔和雄伟,但是,黄果树大瀑布自有它奇特之处。其中最神奇的一处,就是隐藏在大瀑布后面半腰上的洞穴了,这也成就了 “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从六个方位欣赏的瀑布”。由于洞外水挂珠帘,故曰 “水帘洞”。这是世界上其它大瀑布所没有的奇特景观。众所周知的《西游记》中水帘洞,就是这里拍摄的。这里最为经典就是这前三洞窗了。

这是第一洞窗,它的位置最低,离犀牛潭水面仅40米,但洞窗则最宽大,有十几米宽,水大时两个瀑布就连成水帘,将洞窗全部封住;水小时则次第拉开,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就像可以随意开合的窗帘。 这是第二洞窗,它离第一洞窗仅4米左右。这是一个静谧的世界,号称“水晶宫”。它是水帘洞的心脏部分,长11米,高9米,宽3米。路旁有一股泉水,清澈明净,水长年保持在一个水位。洞顶悬挂着许多钟乳石,洞壁上还悬着数不清的石幔、石帘。

这是第三洞窗,它向外突出,很像阳台。这个洞窗有1米高,3米长,外面围有护栏,游人站在护栏后面可以伸手摸到瀑布,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之为“摸瀑台”。 这也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了!说到黄果树为何早已名扬天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没错,就是大旅行家徐霞客。早在公元1638年,明代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游览过此地。在考察大瀑布后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正是这位先贤的塑像了。

各位团友,现在让我们走上吊桥以另外的一个角度观赏黄果树的雄姿。站在吊桥上你们看,瀑布仿佛变得更加奇特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水雾笼罩的瀑布景观,而且抬头远眺,你会发现山上街边的房屋在水雾中仿佛会随风摇曳,实像一幅动感的晕墨山水画。真的是“吊桥悠悠水上过,遥看碧水波影忽”。

好了!我们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我希望诸位举起你们的照相机,留下你们美好的记忆,把他带给更多的人。让世界一起感受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吧!

黄果树简单导游词二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来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顺!我是你们导游小张,大家也可以叫我张导,只是此张导并非彼张导。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黄果树大瀑布景区。黄果树瀑布距省城贵阳市137公里,位于安顺市镇宁、关岭两县交界处的打邦河支流的白水河上。从贵阳乘车到黄果树,大约需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黄果树瀑布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已于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AAAAA级景区。

朋友们,黄果树瀑布景区到了!请带好自己的行李,随我一起游览吧!

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大瀑布的咆哮了呢?不要心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盆景园!盆景园是黄果树瀑布景区里新开发的一处景观,它离黄果树宾馆仅500米,占地40亩,园内有姿态各异的盆景3000多盆。盆景园地处贵州西部低洼地带,海拔较低,终年无霜,非常适宜亚热带植物的生长。这里随处可见仙人掌、黄桷兰、白玉兰等多肉植物。此外,在南方植物园里常见的栾树、米兰等,也已在此安家。一年四季枝繁叶茂、花团繁簇。

你们看!这就是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瀑布了。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夏秋洪水暴涨,瀑布如黄河倒倾,峭壁震颤,谷底轰鸣,十里开外,也能听到它的咆哮;由于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溅起的水雾可弥漫数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左侧崖顶上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溅起的水雾所笼罩。游人谓之“银雨洒金街”。冬春水小,瀑布便分成三五绺从岸顶上挂下来,远远望去,那洁白的水帘飘然而下,扬扬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浣纱??数百年来,黄果树瀑布的雄姿一直为许多文人学者所惊叹。清代贵州著名书法家、“颐和园”三字的题额者严寅亮先生在对岸的“观瀑亭”题写的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

现在,我们来到了瀑布跌落处——犀牛潭。它深约17米,经常被溅起的雾珠淹没。只要有阳光斜射,潭上经常挂着美丽的彩虹。古人以为,彩虹是因有神犀潜藏水底吐雾而成,故名曰犀牛潭。有没有神犀,谁也没有见过,但潭水的神秘幽深,至今依然,任何人驻足潭边,都会浮想联篇。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瀑布为什么起名叫黄果树瀑布呢?据民间传说,是因为瀑布边上有棵高大的黄桷树,按当地的方言口音,“桷”与“果”读音相同,所以人们就习惯称之为黄果树,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很久以前瀑布附近的农民都喜欢种黄果,瀑布边上就有一大片黄果园,因此就把这个瀑布称之为黄果树瀑布了。

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大瀑布相比, 黄果树大瀑布虽然没有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那般宽阔和雄伟,但是,黄果树大瀑布自有它奇特之处。其中最神奇的一处,就是隐藏在大瀑布后面半腰上的崖廊洞穴了,这也成就了 “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从六个方位欣赏的瀑布”。由于洞外藤萝攀附,水挂珠帘,故曰 “水帘洞”。这是世界上其它大瀑布所没有的奇特景观。

女士们、先生们,“水帘洞”已经到了,这个水帘洞全长134米,它由6个洞窗、5个洞厅,3个股洞泉和6个通道组成。众所周知的《西游记》中水帘洞一场戏,就是这里拍摄的。

这里最为经典就是这前三洞窗了。这是第一洞窗,它的位置最低,离犀牛潭水面仅40米,但洞窗则最宽大,有十几米宽,位置在第一和第二个瀑布中间,水大时两个瀑布就连成水帘,将洞窗全部封住;水小时则次第拉开,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就像可以随意开合的窗帘。

这是第二洞窗,它离第一洞窗仅4米左右。这是一个静谧的世界,号称“水晶宫”。它是水帘洞的心脏部分,长11米,高9米,宽3米。路旁有一股泉水,清澈明净,水长年保持在一个水位。洞顶悬挂着许多钟乳石,洞壁上还悬着数不清的石幔、石帘。

这是第三洞窗,它向外突出,很像阳台。这个洞窗有1米高,3米长,外面围有护栏,游人站在护栏后面可以伸手摸到瀑布,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之为“摸瀑台”。 这也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了!

说到黄果树的为何早已名扬天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没错,就是大旅行家徐霞客。早在公元1638年,明代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游览过此地。在考察大瀑布后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正是这位先贤的塑像了。

黄果树瀑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黄果树瀑布地处喀斯特地区,是由水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随着水流冲蚀及崩塌不断加剧,暗河洞穴越来越大,于是沿地表发育成串的竖井及天窗,不断扩大,归并,垮塌,就造就了现今雄伟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和瀑布下游深切险峻的峡谷了。

各位团友,现在让我们走上吊桥以另外的一个角度观赏黄果树的雄姿。站在吊桥上你们看,瀑布仿佛变得有些羞涩了,它在我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水雾笼罩的瀑布景观,而且抬头远眺,你会发现山上街边的房屋在水雾中仿佛会随风摇曳,实像一幅动感的晕墨山水画。真的是“吊桥悠悠水上过,遥看碧水波影忽”。

接下来我们就出去乘车,前往“中国第一个布依民族保护村”滑石哨,感受布依人家石头城堡里的浓郁民族风情,在榕树群下观赏寨前的螺丝滩瀑布,鉴证12棵古榕树为我们撑起的“绿色天空”吧!还等什么,出发吧!

好了!我们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我希望诸位举起你们的照相机,留下你们美好的记忆,把他带给更多的人。让世界一起感受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吧!

黄果树简单导游词三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风景点是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第一在瀑布,也是世界上慕名的大瀑布之一。1982年1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黄果树瀑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瀑布距省城贵阳市137公里,位于贵州省西部镇宁县和关岭县接壤处的打邦河支流的白水河上。从贵阳乘车到黄果树,约需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

现在我们进入黄果树瀑布景区大门,沿着石阶我们可以来到景区的第一个景点——盆景园,黄果树盆景园是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里新近开发的,又一处景观。它距离黄果树宾馆仅只500米,占地40亩,园内展示着各种姿态各异的珍奇盆景一共3000多盆,在园中各处争奇斗艳,竞吐芬芳。盆景园地处贵州西部低洼地带,海拔较低,终年无霜,极适宜亚热带植物生长。这里随处可见仙人掌、黄桷兰、白玉兰等多肉植物及其它喜温灌木乔木。除此之外,在南方植物园里常见的栾树、米兰等,也已在此安家。盆景园里一年四季枝繁叶茂、花团繁簇。当游人叹服于大瀑充的雄姿,领略了天星景区奇山秀水巧连天的旖旎神韵后,沿着绿荫步入盆景园,犹如大餐后的一杯香茗、一道果品、一曲轻柔的慢板,可以使意象信息的载的心灵陡然松弛下来,园中花木为你带来的了淡雅的情趣和格调迥异的美感享受。

黄果树大瀑布已经到了,你们看,这就是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高68米,加上瀑上瀑6米,总高74米,宽81米,夏秋洪水暴涨,瀑布如黄河倒倾,峭壁震颤,谷底轰雷,十里开外,也能听到它的咆哮;由于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溅起的水雾可弥漫数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左侧崖顶上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溅起的水雾所笼罩。游人谓之“银雨洒金街”。冬春水小,瀑布便分成三五绺从岸顶上挂下来,远远望去,那洁白的水帘飘然而下,扬扬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浣纱。

数百年来,黄果树瀑布的雄姿一直为许多文人学者所惊叹。清代贵州着名书法家、“颐和园”三的题额者严寅亮在“望水亭”题写的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

现在,我们来到了瀑布跌落处---犀牛潭。此潭乃因传说有神犀潜藏水底而得名。有没有神犀,谁也没有见过,但潭水的神秘幽深,至今依然,任何人驻足潭边,都会浮想联篇。若是晴天的上午10时或下午4时左右,由于阳光的折射,你还可以透过瀑布冲击时溅起的雨雾,看到从深潭中升起的七色彩虹,使你顿生雄姿盖世,艳丽昭天之感。 这个瀑布为什么起名叫黄果树瀑布,而不叫其他别的什么瀑布呢?据民间传说,是因为瀑布边上有棵高大的黄桷树,按当地的口音,“桷”与“果”读音相同,所以人们就习惯称之为黄果树,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很久以前瀑布附近的农民都喜欢种黄果,瀑布边上就有一大片黄果园,因此就把这个瀑布称之为黄果树瀑布了。 与世界上其他着名的大瀑布相比,黄果树大瀑布虽然没有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委内瑞拉安赫尔大瀑布那般宽阔、高深和雄伟,但是,黄果树大瀑布自有它奇特之处,它是世界上处在喀斯特地区最在瀑布,也是最壮观的瀑布。这个大瀑布就像是一块奇异的磁 石,在它的地面、地下、水上、水中还吸附着一连串丰姿绰约的景致。其中最神奇的一处,就是隐藏在大瀑布半腰的崖廊洞穴,由于洞外藤萝攀附,水挂珠帘,故曰“水帘洞”。这是世界上其它大瀑布所没有的奇特景观。 女士们、先生们,“水帘洞”已经到了,这个水帘洞全长134米,它由6个洞窗、3个股洞泉和6个通道所组成。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水帘洞一场戏,就是这里拍摄。 这是第一洞窗,它的位置最低,离犀牛潭水面仅40米,但洞窗则最宽大,有十几米宽,位置在第一、二个瀑布中间,大水时两个瀑布就连成水帘,将洞窗全部封住;水小时则次第拉开,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闵像可以随意开合的窗帘。 这是第二洞窗,它离第一洞窗仅4米左右。这是一个静谧的世界,号称水晶宫。它是水帘洞的心脏部分,长11米,高9米,宽3米。路旁有一股泉水,清澈明净,水长年保持在一个水位。洞顶悬挂着许多钟乳石,在麦秆状钟乳石上还有名贵的卷曲石。洞壁上还悬着数不清的石幔、石帘。 这是第三洞窗,它向外突出,很像阳台。这个洞窗有1米高,3米长,外面围有护栏,游人站在护栏后面可以伸手摸到瀑布,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之为“摸瀑台”。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要游览的景观是犀牛潭峡谷景观。你们看,从犀牛腰往下,是一道一道相连的跌水,依次是犀牛潭、三道滩、马蹄滩、油鱼井等等。在这一连串滩潭中,为首的自然是犀牛潭,它深17.7米,经常为溅珠覆盖,雾珠淹没。只要有阳光,瀑布溅珠上经常挂着七彩缤纷的彩虹,随人移动,变幻莫测。黄果树瀑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黄果树瀑布地处喀斯特地区,是由水流的侵蚀作用造成的。当溯源侵蚀裂点到达上游时,河水沿着喀斯特裂隙冲刷、溶蚀、冲蚀、磨蚀,管道逐渐扩大,形成落不洞及地下河;当地表河注入落水洞后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大,就形成了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袭夺,在明流注入落水洞处,就形成落水洞式瀑布。随着水流冲蚀及策略崩塌作用不断加剧,暗河洞穴越来越大,于是沿地表干谷发育了成串分布的竖井及天窗,它们不断扩大,归并,垮塌,就造成了现今雄伟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和瀑布下游深切险峻的峡谷。

当我们走出水帘洞,我们就到了这个水上吊桥,在水面上筑这个吊桥,供游人在桥上行走,俯视滔滔龙门之水,耳闻轰轰水流之声,走过吊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路过此地,留下的诗词,还有徐霞客的雕像,看完徐霞客的雕像,沿着石梯往上走,我们还可以看到大瀑布的壮丽景象,听到瀑布的声音。走完石梯,我们也就来到了黄果树大瀑布景区的出口,也就代表我们这次的黄果树大瀑布之行,到这里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黄果树大瀑布欢迎大家下次再来。

黄果树简单导游词四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我是你们此行的导游,我的名字叫xxx,大家叫我xx就可以了,很高兴为您服务。

中国最大的瀑布、中国最美六大瀑布之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白水河上。周围岩溶广布,河宽水急,山峦叠嶂,气势雄伟,历来是连接云南、贵州两省的主要通道。现有滇黔公路通过。白水河流经当地时河床断落成九级瀑布,黄果树为其中最大一级。瀑布宽30公尺(夏季可达40公尺),落差66公尺,流量达每秒2,000多立方公尺。以水势浩大著称,也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瀑布对面建有观瀑亭,游人可在亭中观赏汹涌澎湃的河水奔腾直洩犀牛潭。腾起水珠高90多公尺,在附近形成水帘,盛夏到此,暑气全消。瀑布後绝壁上凹成一洞,称“水帘洞”,洞深20多公尺,洞口常年为瀑布所遮,可在洞内窗口窥见天然水帘之胜境。

它是以当地的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以其雄奇壮阔的大瀑布、连环密布的瀑布群而闻名于海内外,十分壮丽。并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安顺市西南45公里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东北距贵州省会贵阳市150公里,有滇黔铁路、株六复线铁路、黄果树机场、320国道、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贯通全境,新建的清(镇)黄(果树)高速路直达景区。景区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以瀑布、溶洞、地下湖为主体。

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第一胜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0米)为中心,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科学手段,测得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大瀑布的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考察大瀑布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上一篇:中考数学答题技巧范文 下一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