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范文

时间:2023-11-06 14:43:54

小石潭篇1

这天,又是一个空虚无聊的日子,天空的颜色有些暗淡,也有些乌云在那尽情的嬉戏,而在我看来,就像蔚蓝澄碧的天空被污布沾了几处大大而抹拭不掉污迹的污点,极其郁闷,叠加无趣,还有几缕凉风透过窗边,擦过冰凉凉的脸颊,寒!恕己,奉一也都在。

“兄弟,出去走走怎样?”就在这时,吴伍陵,龚古,我弟弟宗玄来了。“你哦度有些天没出去走走了,去吹吹风不错啊!”他们建议道。“也许,外面的天空是透明的蔚蓝,鸟儿正在放开喉咙歌唱着,空气也是饱满水分,充满花香,你不出去,就无法欣赏到这些美景了,再说,你该放松下心情了,自从当了永州司马,就没见你出去过。”“那好吧!”于是,我们一行来到了郊外。

“叮咚咚,叮咚叮叮咚……”清脆悦耳的声音很快就吸引了我,“叮咚……咚”沿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了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潭中涌了出来。“HO,你们快来啊,这里个小潭。”出于惊喜和意外的我等不及大脑的反应,声音冲出了喉咙。

他们以很快的速度赶到了这。抬起头,我才惊鄂发现,天空就像被擦拭过的明净,而太阳正在天边高照着大地,这一切的变换也不知道是哪个魔法师一气呵成的杰作,让人惊愕着,来不及适应,充满了色彩。

“明日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脱口而出的话语。“好词好词!岸边游人赏,鱼儿潭底戏!”伍陵兄接了下句,在仔细看了以下四周的环境,郁郁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蜿蜒,覆盖着,相互缠绕着,并连结到一起,参差不齐的随风飘荡,幽幽环境,令人流连。

“哥,你看这儿的石头奇不奇?”又一声惊呼,我凑过头,果然不假,潭底的石头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都的成为不平的岩石,这是多么的奇特。整个小潭的形状犹如北斗星弯曲。

一会儿,停下了喜悦和意外。整个小石潭又恢复了原来的寂静幽深,周围的树木一棵棵的环和在旁边,这么的冷清,寒气逼人,为什么我会被贬为永州司马呢?永贞革新又怎么可以失败呢?哎,这是个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唐朝中叶。

小石潭篇2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固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随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闻声什么?有些像珮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起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由于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往似乎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忽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似乎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看往,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由于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四周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魅力让人抛往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先容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小石潭篇3

笔者在多次教学《小石潭记》之后逐渐感到,将教学重点着眼于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并通过对这些景物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由喜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固然可以说把握住作者行文的总体情感脉络,但对于作者的心理轨迹何以会经历这样一个“由喜而悲”的过程却缺乏深入的领会。也就是说,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关注的是《小石潭记》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却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通过语言得到表达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文本细读,尝试对《小石潭记》进行解读,以期一探该文曲折多致之隐衷。

一、寻找小石潭:自我的确认

我们知道,柳宗元发现小石潭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思考。

作者详细交现小石潭的经过用意何在?值得注意的是,在《永州八记》的其他几篇作品中,也同样出现了对发现过程的记述。例如:“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钅母潭”(《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石渠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石涧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小石城山记》)等。这些描述将作者的寻找过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实际上是在暗示小石潭等景物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常常是人迹罕至的所在。作者在《小石潭记》中为了能够一睹小潭的真容着实付出了一番努力,不仅要在崎岖的山路中蹀躞前行,还要亲手砍伐竹林,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恰恰象征着作者面对政治迫害矢志不移的坚定立场和精神。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关键意象是意味深长的:①篁竹。教材上解释为成林的竹子。中国古代一般用竹子象征君子的高尚节操和品格。但这里的“篁竹”是否就象征着君子呢?屈原《九歌・山鬼》有言“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此处的“幽篁”将作者同外在的世界隔绝开来,作者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独自秉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而不为世人所理解。王维《竹里馆》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地,“幽篁”在这里成为了一个空间上的屏障,将外在世界和作者的个人世界隔绝开来,这种隔绝令王维偃仰啸歌、优哉游哉。《小石潭记》中的“篁竹”显然也发挥着某种空间隔绝的作用,将小潭和外在世界隔绝开来,需要作者“伐竹取道”才能到达,暗示出小石潭的发现何其不易。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小石潭究竟有何价值,值得作者如此努力寻觅?于是就出现了:②佩环。教材上解释为玉佩、玉环。这是玉器的一种。《小石潭记》中吸引作者寻找小潭的正是这种“佩环之声”,文中的小潭就是在“佩环”的隐喻之中首次显身,这无疑是别有深意的。玉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质。《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更是言简意赅地指出“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诗经》亦有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可见,柳宗元寻找小石潭实际上是他在患难中对自身君子品格的一种追寻和确认,小石潭是作者高尚品质的象征,这一点在文章的开头就借着“佩环”这个隐喻点明了出来。篁竹包围之中的石潭就是作者自身的完美写照,突破篁竹的包围去寻找石潭象征着在险恶境遇中对自身品质的再一次勇敢确认,难怪柳宗元会心心念念“心乐之”了。

二、直面小石潭:喜忧的激荡

对小石潭环境的描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占据了主要的篇幅。如前所述,小石潭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和象征,小石潭在这里成为了柳宗元的镜像,经由对小石潭的分析可以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心理轨迹和情感状态。

小石潭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积极乃至绝美的一面。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三个意象:石、鱼和水。首先来看“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孙绍振先生指出,该句“前面是参差的长短句,后面是整齐、并列、没有形容和夸张的短句……构成了一种有张有弛的节奏……又给人一种历历在目、应接不暇的感觉”①,句式十分活泼。其中“全石以为底”一句与后文“为坻,为屿,为,为岩”形成了内在的张力:小石潭能以整块的石头为底,可见其小,但在如此狭小的范围内却还能形成坻、屿、、岩各种千姿百态的形状,可见小石潭之精美。作者胸中丘壑抱负借此“坻、屿、、岩”四字一语道尽。写“鱼”也有很多微妙的地方。第一句“潭中鱼可百许头”一句看似写鱼,实际也写到了潭的大小和潭水的清澈:一汪自然形成的潭水中只有百来条鱼,可见石潭并不很大,而鱼的数量竟能够点数得八九不离十,可见水质之清澈。一般的课堂教学在分析“鱼”时都会重点关注这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教师会向学生指出:该句看似写鱼,实则写水,表现出水质的清澄,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游鱼的活泼可爱,烘托出作者愉快的心情云云。笔者以为,在这套“陈词滥调”的下面其实还蕴藏着一些更深刻的值得玩味的内涵:①“m尔远逝,往来翕忽”一般被理解为鱼儿动作很快、很活泼,这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的拟人化理解;如果站在鱼的立场上,我们也许就要问,为什么鱼儿会来往得如此迅速?因为石潭太小了。当长期与世隔绝的游鱼突然暴露在一群陌生人的注视之下时,它们根本就无处藏身、无路可逃,那种“往来翕忽”根本不是活泼可爱,而是一种陡然遇到威胁时的惊恐、j惶和无助。这时如果再来体会鱼儿被人一条一条清楚数点时的心情,怎不令人心生恐惧?②“似与游者相乐”句中“似”字常被读者轻易错过。“似”是“好像”的意思,只是一种猜测,这是作者站在游人的立场上对鱼儿心情的一种主观臆断,在这与人逗乐的表象之下的,其实是游鱼无路可逃的悲哀和绝望。“似”更暗示出一种人与鱼之间认知上的“反讽”和绝对的隔阂:鱼绝对的痛苦在人看来变成了一种绝对的逗趣。这是何等的残酷和悲凉!③透过以上两点的解读可以看到,在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表现作者喜乐心情的写“鱼”的部分,实际上已经暗藏着柳宗元内心的绝望和无助。写鱼当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在地处偏僻的穷山恶水之间,柳宗元真切地感受到了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凄凉,即便看似自由地徜徉山水之间,其实却和那水中的鱼儿一样困守一隅,彷徨无路。

在“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中,作者开始反抗自己的命运,然而结局却以失败告终,这其中自有一番惊心动魄。为了摆脱“鱼”“走投无路”的悲剧,柳宗元将目光从潭水转向源头(潭西南而望),很明显地,他想要寻找一条出路。然而这是一条怎样的出路呢?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般认为,“斗折蛇行”用以形容潭水流势的蜿蜒曲折,然而考虑到作者寻找精神出路的思想背景,对这里的“斗折”一词似乎可以有另外的解释。“斗”指“北斗七星”,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北斗星是天地造化的枢纽,主宰着人间的时令变化和命运变迁,同时也是指示方向的重要标志。因此,将水流比作“北斗”不仅意在强调其蜿蜒曲折,更表达出作者渴望找到突围方向的强烈诉求。然而这“明灭可见”的道路注定要令其失望。“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句给柳宗元带来的是双重的失望:①两岸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极言突围过程极端艰难凶险;②“不可知其源”则表明突围的结果难以把握。

三、逃离小石潭:孤独的斗士

面对水中的游鱼,他看到的是无路可逃的绝望;想要寻找出路,却发现前途险恶,前路茫茫。柳宗元曾经定睛于游鱼,想要寻找快乐,定睛于水源,想要寻找出路,均以失败告终。此刻他的目光无力聚焦于任何事物,只能环顾四周,却看到“四面竹树环合”。他曾经砍伐竹林来寻找人生的理想,但理想一一化为泡影,那种“篁竹”带来的空间上的隔绝感却又重新把他包围起来。他曾经突破这种包围来寻找理想的自我,现在却要落荒而逃摆脱这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

在《小石潭记》最后两段中,最吊诡的地方莫过于:同游者明明多达五人,作者却说“寂寥无人”。或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来理解这种矛盾:①从全文来看,如果隐去文章最后一段对同游者的交代而只看前面的内容,确实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柳宗元有同伴,同伴是在柳宗元无法忍受孤独寂寞而准备抽身离去时才出现的。由此可见,柳宗元在游历小石潭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沉浸在自我沉思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同伴的存在;整个小石潭成为其个人命运的精神投射,他完全被这种沉思所裹挟。②从最后一段来看,同游者包括吴武陵、龚古、柳宗玄(据考应为柳宗直,“玄”字系讹误)和崔恕己,崔奉壹。问题在于,既然都是同游者,作者为何要将这五人刻意地分成两类(“同游者”和“隶而从者”)?有论者指出,吴武陵贬官永州时与柳宗元是挚友,龚古也是柳的朋友,柳宗玄(直)更是柳宗元的堂弟,这三人和柳宗元属于同辈;而姓崔的两个年轻人实际上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也就是柳宗元的外甥,是柳宗元的晚辈。为了区分长幼之序,故分别胪列②。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固然有理,但作者的用意似不止于此。强调辈分之别并非单纯为了论资排辈,而是在暗示着无论是同辈还是晚辈都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挫折,柳宗元选择的是绝对的孤独,也只能选择绝对的孤独。对亲友的罗列不仅不是从孤独之中摆脱出来回到日常生活之中以求宽慰的权宜之计,反而是对自己绝对孤立的境遇的一种残酷的凸显和宣告,这正如那池中之鱼:想要逃跑却发现生命找不到终极的归宿。看似信笔写下的一串人名竟蕴藏着巨大的无奈和落寞,读之、思之,令人动容。

元和四年的柳宗元,即将走完他人生最后的旅程。他徜徉在永州郊外的山水之间,想要觅得一方净土,在那里似乎有他的理想和追求,然而找到的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于是他“记之而去”,仓促遁逃,最终却发现无处可逃。

――――――――

参考文献

①孙绍振:《可欣赏而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的诗意境界和散文现实的矛盾》,《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②陈治勇:《闲笔蕴千钧,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中学语文》,2014年第7-8期。

小石潭篇4

一、加大背景了解,积累写作素材

《小石潭记》是名家名篇,其作者是唐宋家之一,基于此,在教学开始前的新课导入环节,应当大致总结下以前学过的唐宋家及其作品,向同学们讲述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入理解。紧接着向同学们介绍有关之前学习过的苏轼的文章,这样抓住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并结合其对大作家的好奇,提示即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因为学生对苏轼略知一二,但对柳宗元却不怎么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听取柳宗元事迹的兴趣,这样,在分析背景的愉快问答氛围中,对于作者写《小石潭记》的背景也能形成初步了解,完善了新课的导入环节,这种课前的阅读利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的积累,为后续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分析课文,掌握写作方式

因为《小石潭记》是文言文,初中生不易理解,针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结合以往学生累积的文言常识加之课文底下的注释,对于该篇文章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等进行探讨,并借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具体实施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对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遣词造句方式等进行学习,如文中写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全句未提水字,却使读者联想到了潭水的清澈见底,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别致的描绘令人回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情感,融入生活化气息,使得文言文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得到缓解,如与学生探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于细微之处发现动人之处,这样利于引导学生去更专注于探寻作者的小石潭的动人之处,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将其转化为对自身生活的向往,学会感悟生活,并注重用文字记录生活,间接积累语文教材中叙述的各种生活经历,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生活,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从而帮助认识社会,掌握叙事方法,开阔写作视野。

三、对比写作方式,提高写作技巧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使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因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风格与文体上有相似之处,均写景状物,借景抒怀,客观记录是《小石潭记》的特色,作者的感情则表现为一条暗线,从侧面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复杂芜乱,但鲜有主观情感流露,针对此,借助于两篇或多篇类似文章的对比,综合柳宗元写作的小而精致,选材的独到,教师应适时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进行探讨,向他们传授在对自然写作中真情的流露,更是要借鉴作者的思路,去完善自己的写作。此外,教师也可结合柳宗元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类别文章中的变化及行文等,能加深对文体的影响,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多元教学,提高感悟能力

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白,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点极其重要,尤其是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是语文课堂应注重的关键点,需要明确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实施中,需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通过一系列探讨交流的开展,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得课堂气氛能自由活泼,进而实现课堂容量的扩充,完善此课时的课堂教学。如结合对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使得相应的小组成员将自己对此文章的理解和联想到的生活之美写下来并进行分享,借助于这种相互交流分享的方式,使得中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通过多元教学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和分享生活之美,提高自己感悟能力等,提升写作感悟。

五、强化写作训练,实现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极其重要,因为生活之美仅是停留在学生课堂记忆里,终会有烟消云散的时候,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进行思维转变,将自己的记忆和感悟诉诸笔端,演变成文字,结合现实生活与所感所想,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展现文字的非凡魅力,用心用笔去记录和传承大好的风景和飞扬的思绪,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小石潭记》的教学结束后,应当基于锻炼写作能力考虑为学生留开放型作文试题,使其能借鉴柳宗元的文字护理方式及对景物的描写等,去学以致用,在写作中描绘美景,抒发感情,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小石潭篇5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课文分析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词语解释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问答题

1.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3.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小石潭篇6

这座雄踞在岛上的山峰始终让人难以言说。据说旧时行船,在平潭周边数千里海域,只有此山寂寞地耸立海中。站在山脚下的流水镇眺望,主峰插云峰渺不可及,整座君山云雾氤氲萦绕,或许只有阳光和风才能撩开它的面纱……

然而孤寂的海角并不“寂寞”,它至少还有一抹“蔚蓝”在“寂寞歌唱”与其日夕相伴;它至少还有一股古朴的民风令人历久弥新。

01初会平潭

平潭简称“岚”,又名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也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史载:“海坛岛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由于平潭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使其长期未能独立建制,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才获准建县。如今,平潭全县由126个岛屿,702座岩礁组成,因而又有“千礁岛县”之称。

平潭的先民迁自中原、闽东、闽中、闽南等地,各种语言汇聚在一起,使得平潭的方言也像流水般平缓,无论我在美丽的石头屋下,还是在流淌着海风的街上行走,平潭方言微妙、温柔的音节总让我心静如水。

中巴车在福清进入平潭岛的轮船渡口时,当地妇女挎着竹篮不停吆喝:“光饼!光饼!”我看见她们用绳子提着一串圆型干饼,上面撒着黑芝麻。问邻座后才知那是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行军作战时发明的一种食物,当地人称之为“光饼”。

从福州到平潭县的主岛——海坛,水陆全程大约两个半小时。我怀着种种遐想,到了龙凤头(也叫龙王头)海滨浴场才发现一切都是意外。海面宽广,沙滩连绵无际,海浪簇拥着浪花漫过金色的沙滩,温柔地舔着岸边的一切,让人想起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诗句:

海/在远方现出笑容/浪花的牙/蓝天的唇……

—— 《海水谣》 (戴望舒译)

连绵五千多米的海岸线无疑是情侣们的天堂,洁净的沙滩上到处印满恋人的足迹,他们沿着白浪的齿印行走,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到了黄昏,潮水逐渐消退,宁静而空旷的海滨美得令人窒息,海天一色,落日的余晖洒在浪尖上。风渐渐紧起来,气温骤然下降,除了夕光斜照的沙滩,背阴处的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层神秘的蓝光 !

02海角“双绝”

即使在假日,平潭几乎也鲜有游客。半洋石帆、将军山、君山、海坛天神、仙人井、南寨山、三十六脚湖等景点分布在县城(潭城镇)周边。在澳村不远的海面上,突兀地耸立着一高一低两块花岗岩海蚀柱。在晨雾晚霞里,海面波光潋滟,两片巨石如巨舟扬帆,虽静似动;风和景明时则似巨船停泊,巍然不动;狂风骇浪中,又像满风之帆,破浪前进,这就是平潭“双绝”之一,也是平潭地标性景观——半洋石帆。难怪清朝女诗人林淑贞也曾赞诗“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句留。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

在南海乡塘屿岛南中村,有“双绝”之二——海坛天神。这是一座天然生成的拟人石像景观,这样一座巨大的石人像平躺在海上,其头枕在沙滩和涛声之上,双足伸入碧海,据说体积是四川乐山大佛的四倍。石像头部微仰、耳朵、喉结都极为肖似,下身翘着一个柱状风化岩体,形如“生命之根”的图腾,成为周边渔妇求子的膜拜物。

03海蚀神笔 东南各显奇妙

岛上最奇特的火山地貌要数仙人井了,这口神秘的巨井位于平潭岛城东北方的流水镇东海村上。

仙人井的一侧与大海相邻,从外观看,巨大的石壁将井与海完全隔开。井下风生水起,风卷着井水拍打峭壁,犹如两条蛟龙扑腾,喷起簇簇白色浪花。井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响彻云霄。

在《平潭县志》中有这样描述:“井口大三亩余,四围皆石壁合成,深透山麓。井底一窦与东海通。潮涨到井中水满,潮退则枯。” 而在坊间则流传“龙宫奏乐”“海怪出没”“峭壁无瑕”等传说为仙人井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当地民谣道:“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在最南端的敖东镇青观顶村,我有幸见到了名副其实的“石头城”。石头房、石围墙、石头垒砌的猪圈、村道巷子的石板路、取水的石头井、村庄靠海的石码头、居民家中的石舂臼……甚至连房顶压着瓦片的也是石头。村落里的石头房拥挤地连成一片,高低错落,远看恍惚像一座巨大的古城堡。

04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平潭风俗继承了闽越文化的遗风和古代中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受中原与海外文化习俗的冲突,便形成平潭独有的海洋文化。

据说旧时的节日夜晚,岛上的乡镇往往组织“盘诗”活动,有些村庄还烧瓦塔、放燃灯(孔明灯)。民间的善男信女,则在佛像面前焚香默祷,然后派遣小孩到别人家的门边墙角,偷听人家说话,把听到的第一句话作为判断吉凶的根据。这种叫“听香卦”的风俗如今早已消逝,渔民们对未知命运的推测和迷茫可见一斑。

岛上乐观豁达的渔民经历漫长、艰辛的孤岛生活,他们赋予平常食物富有诗意的憧憬。在街头小店,倘若你说来一碗“时来运转”,那么端上来的一定是风味小吃——咸糍。

这种极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皮细薄馅而且鲜美,看上去晶莹透亮,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逢过节,平潭人都爱吃咸糍,但它的制作工序却不简单。要将新鲜的地瓜洗净、削皮后放入锅内煮烂,等凉后再加入地瓜粉,然后放在石臼内反复捶打使其融合,咸糍皮才算是真正完工。馅一般是由虾仁、紫菜、肉丝、萝卜丁、蟹肉、牡蛎等再混入调料,炒熟后倒进竹篮中将水份滤干,待凉冷后再用。店老板笑着告诉我,在平潭,因“米食”的“食”与“时”发音相似,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干脆戏称咸糍为“时来运转”。它可是店里的主打菜,一元一个,通常有好几种做法,水煮或蒸都很美味。

除此之外,当地人还有甜馅的糍粑叫做“天长地久”,这种糍粑的馅是花生和糖,但与“时来运转”相比,它的个头却小了很多,入油锅一炸,金黄香脆。平潭人也管它叫“饺子”,因为“饺”与“久”谐音。平潭人就是在这些日常的饮食中,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游贴士

交通:

从福州到平潭县的主岛——海坛,中巴车需经过轮渡,全程大约行驶两个半小时。

任何地方去平潭,福清是必经之路。如果是走高速,就往福清宏路下高速,再走城南龙高线,一直向东,走到小山东渡口。建议避开渡轮高峰期,进岛时间最好在早晨9:00前,或者14:00左右。出岛时间最好安排在11:30之前或晚上18:00之后。

住宿:

平潭最大的龙王头海滨浴场距离市区只有一公里,如果住在市区能非常便利地到达景区。市区的优点是餐饮、商业等配套设施齐全,缺点是环境没有海滨度假村好。

或选择住海边附近的度假村,环境、景观都很好,而且游客比较少,相对清净。目前已知有金坤度假村、红岩海滨山庄等。金坤度假村距离城区15分钟车程,具体地址在平潭东南角的澳前镇玉井村。

美食特产:

平潭岛四面环海,海产丰富,就近取材,就地加工,生猛海鲜及原汁原味的特点非别处可比。如本港产的石斑鱼、海蛎、鳗鱼、丁香鱼、文蛤、红鲟、对虾、紫菜及各种贝类。当地人以蒸、煎、炒、爆、炸为主要烹饪方法,制出独一无二的海坛风味,具有清、香、淡、脆等特点。

小石潭篇7

五莲县实验小学

吴骁

五一节到了,我和家人一起来到龙潭沟,感受春天的气息。

到了龙潭沟的入口,我迫不及待的跑下车,左顾右盼的欣赏着这里的景色。沟里的空气特别清新,淡淡的花草的气息向我们扑来。小草小花已经不再是羞涩的小姑娘了,它们都把自己的小脸蛋露了出来,迎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路边的杏树、樱桃树上都结满了绿绿的、小小的果实,令人馋诞欲滴……一路上,我们沐浴着阳光,踩着小石子,兴致勃勃的顺着弯弯的河道出发。河水“哗啦啦”的流着,河水和小石子碰撞的声音,就像在演奏一首乐曲一样,动听极了。河滩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鹅卵石,我们边走边用手翻着水下的石子,看看有没有小虾小蟹。河滩上的路就是一排排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组成的,我们走在鹅卵石上要特别谨慎,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水里。我们走啊走,走了大约有五六里路,还没到达目的地,我就没有先前那种兴奋劲了。又走了一会,豆大的汗珠从我脸颊上流过,我热得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一回又马上赶路。

记不清走过了多少道河弯,我们终于到达了黑龙潭。来龙潭沟游玩的人还真不少,人们有的在乘凉,有的在潭水边戏水。龙潭四周悬崖峭壁,峭壁上面绿树成荫。坐在潭边的大石块上,感觉非常凉爽。潭水清澈见底,水中还有一些小虾和小蝌蚪在游来游去,可爱极了。我和小伙伴们都急忙挽起了裤脚,在潭水边抓起了小蝌蚪。小蝌蚪非常淘气,它们不是向深水里游就是抓到手里滑滑的,一点也不好抓,捉弄的我们把衣服都湿了,我们索性玩起了泼水游戏,感觉特别有趣,欢笑声充满了整个山谷。在潭边,妈妈又教我玩一种打水漂的游戏,看着一个小石子能打起好几个小水漂,别提有多高兴了。

时间不知不觉快到中午了,我们就沿沟边的山路爬山往回返。由于山太陡的原故,爬了不一会我的小腿肚子疼起来,真不想继续爬了,但看到弟弟那种兴奋的冲劲,我真是有些不服气。于是,我把弟弟的冲劲化为了自己的动力,坚持不懈的爬到了山顶。“我们胜利了!”我和弟弟高兴的大声喊着。站在顶上,放眼望去远处的山都显得那么矮小,山连着山到处郁郁葱葱,好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龙潭沟的水在潺潺的流向远方。在山顶上我们还看见了白龙潭,白龙潭虽然面积很小但水流很急,流水就像瀑布似的飞落到黑龙潭中,情景非常壮观。真舍不得离开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小石潭篇8

云台山有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使得云台山形成了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

第二站就是红石峡,漫山遍野的红石头形状各异,陡峭的山路让人心惊胆颤,挺拔的山峰让人望而生畏,过了“一线天”桥,我们就上了山路,山路又陡又窄,向上看是烟雾缭绕的顶峰,向下看是望不到头的百丈深渊,沿着山路走下去,就到了彩虹桥,彩虹桥是天然形成的,几块石头连接在一起,不足一米宽,一边是飞奔而下的瀑布,一边是清澈见底的湖水,过了彩虹桥就到了黑龙洞,洞长三十米,洞内有几盏小灯,可是我还是觉得阴森森的,在洞里听着水声哗哗的响,只闻其声,不见其水,险情奇趣。还有银光闪闪的白龙瀑,犹如飞雪玉龙,直冲而下,黄龙潭水深处湛蓝无比,水浅处清澈见底,最有趣的是还有小鱼在游动,有黄龙潭就有黄龙瀑,银色的水从谷底一泻而下,潇洒飘逸,瀑布声好像急雨般,红石峡内美景数不胜收,有至幽至奥的黑龙潭,摇摇欲坠的悬石,狭长幽曲的苍龙涧……然而,这些名字好像都与龙有关系,并且红石峡的石头是红色的,这一点还有一个小传说呢!相传以前红石峡住着九条龙,主要以黑、白两个龙王为首,一次,二龙王下棋,白龙输了,它不服气,黑龙大怒,便与白龙打了起来,龙血将漫山的石头染成了红色,那个棋盘就成了“棋盘石”。在碧波荡漾的潭水中,两个跃出水面的红色奇石,宛如一对情人相拥甜吻—相传这是黑白龙王的龙女与龙子的浪漫化身。我们还见到了逍遥石、天女散花瀑布等等。还看到了首龙潭、青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的九龙潭。最后来到了子房湖,子房湖的早晨与下午湖面阴一半晴一半,一边金光闪烁,一边碧绿透明。正午明,像一面明镜,子房湖上的奇景千变万化,美丽多姿,让人留恋忘返。

今天领略的只是云台山的一小部分,明天将要看到让云台山充满灵气的水。

上一篇:关于爱情的诗范文 下一篇:同学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