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新闻范文

时间:2023-09-20 20:11:33

教师节新闻

教师节新闻篇1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教师节新闻篇2

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新闻业务的独立操作能力等。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教学效果欠佳,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备投入不足,办学硬件匮乏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办时间短,至今仍有许多院校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应用学科性质缺乏认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是不重视实践课程安排,认为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很多教学实践课都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代替必要的技能训练,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和地位被忽视。重装备、高消耗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录音机、摄像机、编辑机等电子采集设备及编辑与制作实验室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一个成熟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应该具备完善的配套实验室,包括摄影实验室、摄像实验室、视频编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节目制作实验室、演播室等等。这些实验室与实验设备普遍价格贵、耗材高、磨损大,更新快。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受资金的限制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设备匮乏或陈旧。无资金投入又无设备支持,导致学生接触实验设备的机会少,实验课时几十个学生使用一台摄像机的现象在高校并不少见。这种设备短缺的局限使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只能向高年级倾斜,低年级学生实验教学时看的多,动手的少。硬件设施缺乏使得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都难以保证,更无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二)实践内容层次不强,缺乏系统性规划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内容丰富,从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摄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专题片拍摄、新闻栏目制作、新闻评论和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课时。由于开办时问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年年在调整,年年有变动。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年级普遍以通识课程为主,即使有少量的专业课也大多安排为新闻理论课,为数不多的实践课基本集中安排在二三年级。这样除带来设备使用冲突的问题外,还会出现实践内容与所学课程脱节,如新闻采访常常与摄像等实践课程在二年级同步开设,导致学生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尚未掌握画面拍摄技巧,采访实践明显受到制约。同样,学生尚未深入了解电视节目形态与节目制作流程和技术时,进行电视节目策戈4与制作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由于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层次安排,学生专业实践撞车、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实践课程未能按部就班地开设,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缺少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三)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能力培养缺少引导性

作为新兴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短时期内迅速扩张也必然导致专业师资严重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目前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主力教师,大多是从人文、社科等非新闻专业转行而来,或者是刚参加工作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他们普遍从头学起,同时由于缺少业界经验,缺少对实践主题、过程、实践报告的设计、监督与检查,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进行有效指导。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新闻专业的实践与技能课程都由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而他们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则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在我国,尤其是近些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已由重学历重职称变成唯学历唯职称。这就把相当多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优秀新闻人才排除在了教学岗位之外。我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等极少的几所院校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培养资格,每年有限的博士毕业生很难充实到地方高校中来。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后更多的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他们在理论课讲授与科研方面虽然成绩斐然,但由于同样缺少新闻实践工作经验,对专业技能实践的指导难以得心应手。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指导不力,导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或流于形式,或由学生完全自主实践,缺少引导性和系统性,难以达到应有的提高。

二、系统性培养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新闻学不同于传播学。新闻学注重研究新闻报道的过程和细节,偏重业务实践,主要为媒体培养新闻人才;而传播学注重研究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偏重理论探索,培养专家与学者。了解新闻规律,掌握职业技能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能用”和“好用”的人才,对于加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树立重视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并未形成统一的体例。一些院校大多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开设课程,普遍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课程设置不科学,实用性不强,稳定性不佳。学生所学知识与业界需求脱节,导致一些广电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会使用摄像机,不能独立进行节目策划、新闻评论写作,甚至有新闻专业博士生不会写新闻消息的感叹,令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教育产生质疑。因此,重视专业技能是目前新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快速的反应和迅捷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重一l,/JI速前移。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现场即时为多家媒体提供现场直播报道是未来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必然选择,这也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几堂课学生就可以掌握新闻理论,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理论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摸索,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加强学生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人,合理设置新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侧重技能与实用性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构建系统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水平逐次提高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缺少系统性的现状,可按照“基本+提高+创新+应用”的模式来实施。“基本”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基本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提高”是指综合性与设计型的实践能力。在掌握基本实践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通过自定选题、自主策划并独立拍摄制作各种类型的节目。这一环节要结合视频编辑、演播室节目制作、实验电视台运作等综合实验课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创新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综合提高”为理念,积极开展广电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包括任课教师命题的开放项目和学生的自主选题项目等。同时根据分层次实践教学的安排,积极组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项目如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栏目创作、情景剧创作等各类DV大赛及主持人竞赛、新闻评论竞赛等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实践作品的专业水平。应用是指在学生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准新闻栏目与准新闻媒体,使学生的新闻作品播出与发表,同时通过与校内外部门与单位的合作,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走出校门,由关注校园转向关注社会问题,将镜头对准社会,对准现实生活,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此培养模式下,还要确立专业实践与实习“一贯性、系统性与两结合”的培养原则。一贯性即人才培养方案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安排贯串大学四年,年年有,不断档,连成线。两结合即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将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结合起来。

(三)推行专业实践导师制

导师制是近些年国内一些院校模仿国外大学新推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即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就指定在校四年的指导教师。导师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普遍,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全面指导与规划,有时甚至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困难。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分适合推广这种培养方式,导师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及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持续四年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这样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够保证一贯性、系统性的实践培养方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按照一贯性和系统化的目标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导师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深层参与,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样是一种提升。导师制同样可以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引进具有新闻从业经历的指导老师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领域,向公众传递新闻的途径和方法的许多重大发现不是产生于新闻学院,而是产生于新闻机构。聘请资深媒体人士作为指导教师,有利于与新闻媒体的现实需求接轨,使职业技能培养更加有针对性。导师制的前提是指导教师要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目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热情,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行导师制还必须加强对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考核,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或出现由于导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不同导致学生得到的指导严重不平衡的现象。

(四)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

教师节新闻篇3

【关键词】融媒视域;新闻采访;课程;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固有格局的改变,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逐渐被互联网传播所替代,新闻媒体人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成为其能否立身于新媒体变革浪潮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采访刻而成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就业时实践技能较低,职业竞争力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院普遍对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新闻采访课程教学特点

新闻采访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课程通过有机结合新闻采写、课堂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演练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及学习电视采访写作的方法、特点及技巧等,强化学生在新闻采访每个环节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胜任新闻报道的各项工作。目前国内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办时间均比较短,存在经验不足等现象,而新闻采访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中文专业路子,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

2.融媒视域下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2.1 专业涵盖面较狭窄

新闻采访课程在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等专业方向均有设置,然而专业方向的特色并不明显。新闻采访作为前导课程,需要通过采访来获得新闻内容[1],然而新闻图片、文字、摄影或摄像等在新闻的呈现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新闻采访课在教学时只注意到学生采访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影像或摄影等能力,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强。

2.2 教学目标不明确

新闻采访课程作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课,必然会与特定的职业岗位相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这职业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需要通过量化来实现要从基础入门到逐步自主采访的渐进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一些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引导其接触更高层次知识,促进其能够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其他学生。

2.3 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这是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高校教学以向社会输送人才为目的,新闻采访课程时新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灵活性及社会性,然而目前高校在这一专业的教学中普遍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中虽然将尽量使学生开展采访作为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到实践基地、资金等限制,较多学校在这一课程教学时仍然是将理论知识作为全部内容来讲解,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3]。

2.4 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忽视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更多的倾向于学生的“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使其能够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纵观国内高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均是将教师作为课堂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目前高校缺课、课堂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较多,这与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有着很大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3.融媒视域下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重视课堂价值,结合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闻采访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专业实践的训练,可采取情景教学及案例分析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每节课堂前将需要掌握学习的理论知识告知学生后,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中采访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4]。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自己设计小情景,比如作为记者面对不同的方法环境及状况时,应该如何进行采访;对于性质不同的采访事件,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对于不同的采访受体(学生、医生、警察),应该怎样给与受访者进行沟通,对于采访过程中的不配合者、突然出现的状况等,因此如何应对。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身处采访环境中,初步了解新闻采访,积累相应的采访经验,提高其采访情况出现变化时的应变能力。教师要对学生情景模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问题发生的原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性所在。

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发现对方的不足,并在学习及以后采访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教师要关注时事,对于不同类型与风格的采访节目均有接触,不断研究现代社会的热点新闻,实时掌握专业前沿课题。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融媒时代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素材收集的手段,教师可从网络、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介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举一反三[5]。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鲁豫有约》,对鲁豫在节目中与受体沟通与交流的方法、风格等进行分析,如面对健谈与不善言谈的对象时,鲁豫当时如何设计问题的;对于录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鲁豫当时如何处理的。可选择角色差别较大的两个角色来分析,比如影视演员与农民,在视频资料结束后,可在网络搜集鲁豫在节目前所做的准备、积累的知识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研究鲁豫在节目中将理性问题与感性情感自然结合的方法、提问风格及技巧等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等,由学生再次模拟访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的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的技巧,从而为下一课程的良好学习提供条件。

采访是一门谈话艺术,然而受到课程的限制,这一特性并不能够被表现出来,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世界各国不同风格具有不代表性的记者的访谈节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奥莉娅娜・法拉奇在采访时的犀利和深刻、张泉灵在不同危险采访现场的勇敢及及时、王志在现场提问时的尖锐及质疑、范长江在采访时的聪明及机智等,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人物的访谈来掌握大量的采访技巧。^看新闻会能够更为深刻的提高学生的现场感,如观看2016年林丹在巴西奥运会失败后新闻会、两会新闻会、外交部新闻会等,要求学生对不同性质新闻会的政治导向及现场感觉进行分析,指出在各类新闻会中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问、如何克服现场的各种困难等,组织学生模拟新闻会,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平台,使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及技巧,从而更好的实现新闻写作。

3.2 拓展课堂,实现校内实践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并不具备校外实践的条件,不能像部分重点大学一样采用“大篷车”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6],然而高校可积极组织学生校内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的空间。由新闻专业每教学班学生自愿组织,至少一个星期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实践采访,对象可以为学生、教师、校外人员及其他学校校友等,在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时,教师可陪同现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采访,并在采访结束后对学生采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了保证校内实践的高效顺利完成,在实践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选定采访主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等,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采访的准确工作,比如采访提纲、采访问题的设定,现场沟通交流方法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内新闻媒体组织或社团(校园网、校广播站、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尽可能的参与到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有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现场的条件,鼓励支持学生自己办网站、报纸等,从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观察及写作能力。

3.3 开展校外实践,实现学校与新闻单位联合

教师向学校提供每个学习不同的课程进度,在一个课程阶段成功完成后,申请学校协助开展大型课外采访活动,从而将课堂从教室、学校延展到校外。在课程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带队,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不同机构如戒毒所、工商局、企业等进行实地采访[7],在采访前使学生充分的了解采访对象,并制定针对性的采访计划。在采访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现场观察、提问、记录及后期的写作等情况进行监督,并分析总结学生在实践中的缺点及优点。学校可与当地电视台、广播站及网络平台等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寒暑期实习基地,实现学生真正的从学校进入到校外,体验新闻采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真正的融入到社会中,体验到新闻记者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积极性,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实战提供基础。在校外采访这一实践环节时,可开展竞争机制,要求各参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赛内容主要有采访次数、采访质量、采访后撰写的新闻稿件,由小组间评出最佳小组,组织小组间互相观察,总结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各个小组间对采访经过、感受、遇到的难题等进行交流。

3.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全国课程联网

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新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高校教学要实现与时俱进,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增加教学手段。网络媒介在新闻传播时,涉及面更广,同时实时性更强,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特点,对课堂、实践过程中无法触及的新闻及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扩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掌握新闻专业的最新发展、研究及动态,紧跟专业最前沿动态。同时各个学校可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联网,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术交流与教学经验的交流。

4.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课程要以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重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采写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教师在教学改革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虽然需要尽可能的压缩、删减理论内容,增加实践部分教学,然而并非完全抛弃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抛弃了理论教学,将教学重心完全放在了学生的实践课程的学习上,这虽然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然而没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持,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依照理论进行解决。②因材施教与科学互补相结合。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性,其性格、擅长的领域、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首先教师在分配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任务时,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擅长的领域来进行分配,使其优势得到发挥。当学生在这一领域已经足够熟练时,可针对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来进行调配,并在课堂教学时加以纠正与强化。③改革考试制度,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考试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向有着很大的指向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时也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唯一检测标准的方式,将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与其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参与情况挂钩,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束语

融媒时代的到来媒体形态更加丰富,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网络等众多平台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平台,新闻媒体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纵观我国高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能够发现,目前国内媒体专业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因此高校必须要推进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全面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艳青.高职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1,(8).

[2]陶虹,江宏.独立学院新闻采访协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9).

[3]]夏文蓉 .新闻教育反思中的”传播学“话语[J].新闻大学,2009,(4).

[4]朱丽萍.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应用[J].新闻传播,2011,(09).

[5]田嘉,周燕.让学生做主角 将课堂变作坊――谈谈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教学[J].新闻与写作,2011,(08).

[6]于 秀.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教改探索,2014,(8).

教师节新闻篇4

关键词:新闻采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新闻采访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现象、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既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然而,在我国高校当前的新闻采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使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媒体的发展需要,更直接地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新闻采访课教学如何改进与创新是从事新闻采访教学的老师探索的一大课题。四年来,我们对新闻采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新闻采访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多,但是新闻教学理念的构建和新闻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很不完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一边是每年大量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毕业,另一边却是业界人士感叹新闻传播人才的匮乏。“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痛陈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1]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个别院校有所创新之外,大多还局限在传统的封闭式、内在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上,新闻采访学课程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完成,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对老师讲的理论大多是无动于衷,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004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他的教学中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他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等,在课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到多方好评。[2]

发达国家新闻实务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很多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媒体,方便学生实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到新闻机构实习,如马里兰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学期在新闻机构工作。日本的新闻学教育同样强调实践重要性,朝日新闻、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从2000年开始接受实习学生,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实习时间为半年,记2学分。[3]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鉴于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国内“清华模式”和国外新闻学教育的经验,同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新闻采访课要想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注重对一般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且必须加强采访实践技能的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新闻采访教学改革新探索:大、小课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在新闻采访课上我们大胆改革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从2008年开始,新闻采访课便采取大小课相结合的办法,即每周两节大课讲采访理论,两节小课进行实践技能练习,改变了过去每周四节课都以讲采访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

下面分别对初步探索出的新闻采访学大、小课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论述。

(一)理论大课

1.选定双师型老师

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深入浅出是最基本的要求。对新闻专业课教学来说,要做到深入浅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熟悉有关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教师洞悉新闻工作如何做得出色的奥秘。因此,实行教学改革后,我院的新闻采访大课由具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双师型老师来上。

2.优化教学内容

在理论大课上主讲理论,充分优化教学内容,凸显新闻采访课程的基本学科知识。每节课先用三十分钟左右讲基础理论知识,如记者的类型、职责、道德和采访活动的规律等,再用十几分钟具体讲一种采访技巧,如备战式、交友式或目击式采访技巧等。

3.使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法

在上理论大课时,主要使用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注意结合有案可查的典型  案例或最新突发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以便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深了其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

针对我院理论课时减半,而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基本概念的现状,大课堂还有效地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这样既有效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了信息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学生上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二)实践小课

实践技能训练小课主要是配合大课讲的采访技巧进行实践练习。每班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上小课,老师可以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而且小课使用的方法多、手段灵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都非常高。

小课中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多,其中也有灵活交叉使用的,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种:

1.课堂内采访形式

第一,课堂模拟采访。把课堂建立成一个模拟的新闻现场,让学生进行采访。采访时,可以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采访的模拟对象,指导学生积极寻找有精彩故事的同学进行专访。或者是讲授新闻发布会的采访后,组织学生课堂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

第二,观看采访类视频。一是通过观看采访类视频的方式,讨论采访风格和节目中使用到的采访技巧。例如观看人物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学习和体会人物采访的技巧、方法;看《新闻调查》的获奖节目,学习记者的采访思路、提问方式等。二是通过观看相关采访视频让学生参与点评。如组织学生看几个《挑战主持人》的采访视频片段,先让每位学生针对选手采访表现进行点评,然后老师、专家详细分析点评。

第三,邀请嘉宾走进小课堂接受采访。如邀请当地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知名媒体人或特殊领域的工作者(如精神病医生)或本校的外国留学生等等走进小课课堂,让学生进行人物专访。

第四,给出新闻线索写出采访提纲。给出一条最近的新闻线索,让每位学生就这条新闻线索设计采访提纲,然后让每位学生上台讲,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针对性地指导到每位学生。比如,2009年新医改意见一出台,就让同学们设计一下各 自的采访提纲,要求他们明确采访目的,至少列出5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或采访对象,并针对每个采访对象至少提出3个有效问题。

2.课堂外采访实践

第一,校园采访。老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身边新闻,指导学生进行新闻选择,就个人选定的采访主题,制定相应的采访计划,在校园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开放式模拟采访,锻炼学生跟陌生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如何做好的倾听者。比如,2008年“限塑令”开始执行时,我们组织学生走进校园食堂,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第二,校外采访。考虑到安全问题,虽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的机会比较少,但是,也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出外进行一两次采访活动。如国家相关经济政策有所调整时,小课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近处较繁华的商街对商户进行采访活动。另外,从2009年起,我校与一些校外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开始实行校外集中实训教学。每学期后期学校安排一位采访课老师带领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采访锻炼,如2010年、2011年的上半学期到实训基地——“共产主义”样板村南街村进行为期4天的异地采访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9个拍摄组和27个录音采访组,配备摄像机和录音笔,从制定采访选题、采访角度和拟定采访提纲到完成采写任务,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何教学安排都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四年来,我校的新闻采访课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大、小课相结合的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们既学到了新闻采访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更多的实际采访技能、技巧和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也成为了我们进一步探索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董锦瑞.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的观察与思考[J].青年记者,2005(5):80.

[2]王芳.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青年记者,2009(8):44.

教师节新闻篇5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本科学历教育的产物,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办学机制与模式[1]。独立学院与本科院校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培养人才的定位,教育部在给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定位时强调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2]。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依托湖南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优良的校风和办学传统,其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根据学院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落实。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以下简称新闻采写)是新闻业务教学的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教学任务是研究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内在规律,总结提炼指导新闻采写的方式与方法,以便为媒体培养合格新闻采写人才后备军。

一、新闻采写教学的亮点

(一)树达学院新闻采写课程的课时安排有一定调整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以下简称播主专业)的新闻采写课,与本部播主专业一样,每周3个课时,一个学期共计51课时,既学采访也学写作。而新闻专业的同学,大一下学期学习采访学,大二上学期学习新闻写作,也就是说新闻采写课程要延续一学年。树达学院上学期的采访学课,每周3课时,总计51课时。而本部“一本”学生的采访学课时是每周2节,合计34课时。主要是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以及着力实践能力培养等因素,所以采访学课程每周增加1个课时,比本部“一本”学生一个学期多学17个课时。以便教师在树达学院的采访学课程教学中,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采访实践、加强师生互动交流、采访素材和案例分析,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的采访能力。新闻写作部分,树达学院和本部一本的课时安排一样,每周3课时,一个学期合计51课时,从新闻写作体裁的学习角度而言,各类消息的写法训练(标题、导语、结构、文字等)占据树达学院学生大部分课时,而本部“一本”学生除此之外,会适当根据教学进度,安排6到8个课时学习通讯、特写等体裁的写法。

(二)师资力量配备和课堂教学方法

树达学院新闻采写课的教师来自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都是教学效果良好、拥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情况下,每学期课程由两位教师各承担一半课时量,既便于教师备课,互相借鉴教学方法,也利于学生适应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尽量减少理论部分的章节,或者采用更多形象直观的视频、生动案例来了解记者的职能与修养、采访原理、规律、方法等。教材大都作为备课参考,教师及时跟进学习《新闻记者》《今传媒》等新闻类学术期刊的有关文章,来补充、调整备课素材。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可以为开展情境模拟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丰富和创新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手段。最近几年,树达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率非常高,许多学生不仅智能手机比较高档,而且还拥有平板电脑、数码摄录机等设备。因此,课堂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前些年要开展得频繁些。比如,通过QQ群、微博账号,教师课前设置议题,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使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有利于课堂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及时解疑释惑,拓展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三)强化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能力训练

具体做法包括:教师先给出每次采写任务的选题方向,课堂师生互动讨论分析后,再确定具体选题。然后,根据选题的具体难度,将学生编成2人或者3到4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讨论,收集背景素材、制订具体采写计划等。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审看。教师除了邮件回复修改意见,也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集中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采写计划。

然后,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地采访,限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邮件发回采访素材(文字、录音、录像等)。教师此时承担编辑的任务,评判采访素材价值,然后电邮回复学生或者可行,或者要求补充、整理、加工采访素材,还要求学生写每次的采访感受,总结采访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然后课堂点评,再然后根据采访素材,进入消息的写作环节,教师再修改、评析学生新闻作品。

教师要扮演好采写效果的评价者和检测者角色,尤其是尽量让学生在每一个实践环节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他们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课堂内,重点训练各类消息的写法,尤其是当堂根据案例或者采访素材,制作消息标题、导语以及写主体部分的信息,教师巡视督促和指点修改。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加盟校园媒体,在参与中增长见识,给树达网、青年传媒中心、校园之声广播电台等采写稿件,努力提高采写实践能力。

(四)学院的管理模式

新闻和播音主持艺术两个专业的日常管理属于树达学院文法系。该系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法学、应用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等多门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在文法系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新闻和播主专业的学生既可以增加交往沟通能力,也可以和别的专业学生互相交叉学习,丰富采写选题的资源。而教学业务管理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试命题的制订、审核都归湖南师大新传院,有利于教学的专业指导。文法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文关怀融入严格的制度管理之中。整个文法系的教风严谨务实,学风扎实上进,加之教学督导加强教学常规检查,以及重奖教学优秀教师等措施,都不断激发任课教师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提高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水平。

二、新闻采写课教学存在问题

笔者在树达学院任教7年,绝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很高。有些学生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深造,也有些学生成为地市级、省级媒体骨干。但在网络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媒体之转型时期,这种变革势必对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当下,大部分独立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大纲,虽然名义上写着要顺应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新变化、新需求,但实际上,师资构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然问题突出。

(一)任课教师依然看重学历,而忽视从业经历

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人员想入职大学任教新闻采写,会遭遇学历的门槛。尤其是类似湖南师大这样的211高校,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才能加盟,近些年对第一学历也限定为211本科。因此,能将自己丰富的采写实践经验融入到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从而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作用的一线记者,几乎都因为学历不达标,不得进入新闻院系从教。而独立学院的师资大都来自于一本或者二本母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或缺乏新闻从业的经历和实践经验。此类问题在国内已经延续十多年,但一直没得到有效处理。

(二)选定教材内容相对陈旧,需要改版或者重新选订教

树达学院的教材选定,与一本母校一样,使用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主编的《新闻采访学》和复旦大学周胜林教授主编的《当代新闻写作》,尽管已经修订再版三次,其中一些教学内容依然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无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采写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方法。因此,从理论体系到教学内容,都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而学院可以改进操作的方式就是综合教师、新闻业内专家的意见,要么重新编撰教材,要么重新选定更适合独立学院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教材。

(三)采访实践的平台建设滞后以及教学经费欠缺

独立学院是按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费虽然不菲,但是缺少政府财政性的投入[3]。因此,教学经费的欠缺导致新闻采写实践环节的教学难以拓展更广阔的社会平台。而新闻传播专业是高投入重装备、传播技术更新快的高科技事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院校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使用的录音、录像等器材,大都是早已被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淘汰或者是年代十分久远的产品[4]。综合而言,会给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效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三、新闻采写课改进建议

(一)新闻采写课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切实以传媒市场转型为导向,重视实践课程环节

目前的教材使用、课时分配、考试要求,基本上和一本母校差别不大,只是老师具体在操作环节有所倾斜。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开设的新闻采写课,应移植到整个大二学年,大一下学期开设人文历史等通识课程,为接下来的新闻采写课程夯实点文化基础。因为,综合文化素养对学生新闻采写的选题能力、新闻敏感度的培养影响很大。另外,期末考试分数的判定必须加大平时采写实践环节的权重。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内采写实践平台和校外采写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建议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除了扩大校园媒体软硬件设备建设,打造更实用的的校内实践平台,努力搭建起校内采写实践平台,涵盖广播、电视、网络、媒介融合四个实验室,依照专业化的媒体模式进行管理,进行新闻采写模拟操作。同时也想方设法与门户网站、地方网站、专业网站合作,与当地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平时采写实践教学乃至学生寒暑假“小实习”提供便利。

(三)新闻采写课的教师,即便教学经验丰富,有过媒体从业经历,在媒介融合时代还需不断加强进修

因此,独立学院可以和新闻单位签订联合培养新闻人才的协议,创造条件实行岗位交换制度,有重点地选派部分教师到相关媒体挂职锻炼,深入一线拜师学艺,不断更新新闻理念与业务水平,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3]” 新旧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采写教学如何跟上时代节拍,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反思并尽快付诸行动。

(四)修订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线索,它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没有相应的教材,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超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独立学院的教材编写上,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做到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类教材、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高于一本二本院校。教材的修订选用建议采取经典+最新案例的方法。既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经典、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同时加大时代感强的新闻作品的选择,甚至直接从当前的热门报刊、门户网络站上选取优质新闻作品,或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资源中选择一些新闻作品,既强调新闻作品的思想文化价值含量,也凸出其采访特色、文采度以及时代感、新鲜感。而此工作,随着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计划启动,已经正式进入操作阶段。

参考文献: 张萍.我国独立学院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新闻世界,2013(1). 陶虹,江宏.独立学院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9). 覃哲.试论独立学院如何加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J].新闻知识,2010(2).

教师节新闻篇6

关键词: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专科院校占了半壁江山。各类学校展开双语教学之际,高职院校开设了与职业挂钩的双语课程,但教学实践面临诸多困难:生源不够优秀,效果不够理想。以高职层次学生为对象的双语教学研究,是目前着力推进的重要课题。

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在新闻专业设置了双语新闻初阶,它是一门创新课程,计3个学分,共36学时,其中50%为实践课。该课程受到学生喜爱,收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此为个案对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内容选择及有效教学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高职新闻专业双语学习主客体特点

1.学习客体的特点

双语新闻课的“双语”指汉英双语,“新闻”指用英语语言报道的消息、通讯、人物专访、名人演讲等作品。

学习客体语言障碍大,但新闻语言通俗。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唯有以通俗的语言吸引并服务于受众才能产生传播效果。为了能让大多数人都能读懂、听懂内容,新闻语言带有明显的通俗化口语特点。新闻记者力图把稿件写得通俗易懂,通讯社强调新闻要写得简洁,主张用俗词熟语,短句子、短小的段落。如美联社自创办开始就主张:报纸上的文字要能让只念过八、九年书的普通美国人都能看懂。[1]英语新闻教材亦多指出:新闻语言结构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所用词汇都是深入浅出,多用常用词,句型也简明扼要,以简单的陈述句为主。[2]因此在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并非“难”不可及。

但是所谓通俗易懂是对英美受众而言的,由于缺乏对英美社会的感性认识,双语新闻对中国学生来说仍有难度,学生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掌握新闻语言与文体特点。

2.学习主体的特点

学习主体是高职学生,外语水平较低、求知欲不强,教学障碍大。但他们和本科生年龄层次相同,好奇心强,爱赶潮流;数字化学习技术好,具备搜寻海量、即时信息的素养。双语课程若能充分利用其特点,激发其兴趣,丰富操练方式,足可跨越学习主客体的障碍。

新闻姓“新”,具有时效性,媒体每日的都是世界各地发生的新事件,绝大多数都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关注的新闻引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配以生动的教学手段,双语新闻这“树上的苹果”,学生们踮起脚跳一跳也够得着了。

子曰“因材施教”,对适用性予以研究才能建设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当学习客体散发出浓郁的刺激,吸引学习主体的关注,激发其探究的主观愿望时,(配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双语新闻教学就不再困难重重。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语言选择

1.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二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层次。

首先,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具有行业领域色彩的双语课程,不是单纯强化大学英语,也不能是专业教材的外文翻译,它和学生将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选择与专业核心课程一致的教学内容,既是双语教学要求更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加强与补充。

其次,选择适合高职学生难易程度的内容。不可一开双语课就用原版教材,“双语新闻初阶”之命名即考虑到了学习者起点不高。学习内容以新闻作品为主,辅以外媒机构和新闻专业术语介绍。该课程设在大一下学期,与中学英语尽早衔接,与大学英语同轨,前修与并修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摄像等专业必修课。高年级再开程度较高的双语课,增加传播学的中英文术语和理论教学内容。

再次,选择能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内容。富有新闻学科知识的教师,从选择并讲解新闻作品,到将现成的音视频材料进行编辑以适合课堂,再到设计听新闻音频测试听力,设计模拟播音,以及升入新闻语言、文体结构特点的概括等高度,无不从提高学生专业与外语水平的角度备课。

语言学习是全面的,最理想的是听说读写样样精通;但撰写英语新闻文稿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一味强求,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低年级的双语新闻课,我们侧重用英语听新闻、(阅)读新闻、播报新闻,以及采访新闻使用的话语。

2.师资及授课语言

双语新闻初阶由具有一定英语水平(最好是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新闻专业教师讲授。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能在备课时准确选择讲授内容,能在课堂上驾驭外语。另外,英语专业教师扮演双语课教师的语言顾问与语言指导角色,在课前审核其教案中所用的英语。

选用汉英语并行授课,而不选择使用100%的英语授课。完全使用英语讲授,包括完全使用原版教材,于高职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学习坚韧力不足,易失去学习兴趣,反而不能获得教学效果。

新闻专业知识与术语,如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倒金字塔、The Chronological时间顺序,Subhead小标题等,教师先用汉语传授,再用英语翻译。新闻作品,教师应先出示英语文本和音频,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以指导,困难处教师译作汉语;然后再出示词语解释、文意翻译。课堂用语则全部使用英语。

学生的语言:朗读新闻作品、回答教师提问、复述报道内容、模拟播音等课堂练习应全部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解释性解答,允许说汉语;但鼓励多用英语少说汉语,尽管出错多。不做要求撰写英语新闻,但操练新闻采访时要求学生用英语拟写开场白、向被采访人提的问题、串词等。

三、有效教学及效果评价

1.选择刺激,激发兴趣

开拓双语教学的思想须正确,若仅为开设双语课而开设双语课,那么学生则“被双语”而已,丝毫达不到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语教学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们以2008网络流行语“做人别太CNN”作为课程导入。播放网络歌手慕容萱的《做人别太CNN》歌曲视频,启发学生评点该媒体事件并思考: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了解CNN等外媒的报道内容,怎会知道他们颠倒黑白?又怎能愤而反击?!学生从中明了跨入双语新闻领域的重要性。

网络与手机载体实现即时新闻的滚动播出,授课内容保鲜、更新已非难事,教师善加利用,便会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结合专业,优化教学手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造了条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化环境下实践“情景化”教学,使课程适合于高职层次的学生。

学校为双语新闻课提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将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结合,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于一体,经老师整理的新闻作品,难度适中而形式活泼,教学效果好。例如,新华网配有英语短消息的图片新闻《Expo hostesses trained for Shandong pavilion》,在教授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结合其并修的新闻摄影摄像课,学习为图片配写文本,突出摄影新闻图文并茂的特色,掌握英语阐释的内容。

3.实践课配套,分层操练

高职课程按规定配有实训环节,双语新闻初阶也不例外,占总课时50%的实践课是效果保障之一。我校教学规程规定,与理论课配套的练习课须分组进行,文科每组不超过25人,实践课上小班教学得以实现。双语新闻初阶有18节实践课,若一个新闻班有40人,实践课分组,教师实际可使用36学时。于语言课程教学而言,这无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操练机会。实践课还为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程度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于教于学皆有利。实践课内容为:温习理论课上的例文及知识点,听力测试、听写训练,模拟播音,虚拟采访等。

除了规定的课堂教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课外采访。如本学期采访了来中国多年、现任教于扬州中学的美国教师Randell Jackson先生,出发前学生们拟写好问题,采访时携带摄影、摄像机,采访中虽显稚嫩,但“煞有介事”地做到了整个过程用英语作为新闻工作语言。而今的城市不乏外国友人的身影,鼓励学生实践英语采访,在旅游季节走入景区更为容易实现。

4.全盘控制、效果评价

除了引导学生探究中外新闻作品,针对高职学生的弱点,双语课教师还必须承担鞭策学生的工作,实施全程监督: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及时考核、考后评点,各个步骤缀成整体,以保证教学效果。规律性的检查考核既是敦促和鞭策,也是回顾与收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放任其自学,必然导致双语课形同虚设。

课程结束时教师做了调查,结果显示:83.3%的学生对双语课感兴趣,理由分别为“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有帮助”,“培养了国际新闻意识,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培养了新闻专业能力”,“了解了外国新闻的用词遣句特色”,“拓宽视野开阔眼界,了解相关专业词汇”。100%认为对英语水平提高有益,实践课听、说机会多,比大学英语课堂效果好。90%认为预习和复习充分与否对课堂效率影响最大,半数学生感到学习自觉性不够。

四、课程完善

扬州职业大学新闻、秘书、涉外旅游、旅游日语等专业皆开设双语课,学生学习专业领域的外语,初步具有双语服务的职业技能,不同学科间可交流教学经验。广电新闻双语课具有学科特点,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但课时毕竟有限,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养成终身学习能力,才是双语课的最终目的。新闻专业双语课有待于从以下方面优化:

1.课程网络建设

课程网站应形成“课上线上”与“线上课上”一体[3]。应利用网上交互平台在线提交作业、答疑。网络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控制力度,增添反馈频度,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

2.实验室演练

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创造虚拟环境,学生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等专业课习得的技能演练双语,例如,自编自播自录制作双语新闻节目,将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络展示。

3.赏析与评论

在浅显的基础上,尝试较高层次的新闻作品赏析与评析,如欣赏分析知名外媒新闻、新闻评论及获得国际大奖的纪录片等,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更有价值。还可推行同学相互赏析自制作品,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主体身份的转化,理解学习客体承载的内涵,达到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舒平.新闻英语入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 潘培忠等.BBC新闻听力教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教师节新闻篇7

何以如此?除了不少专家学者分析的一些原因,笔者以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对媒体一知半解的新闻教学

眼下,除了新闻专业开办的过多过滥,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媒体的需要。再一个原因就是专业不专、质量不高,以至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在招生很火的同时,就业却很艰难。笔者曾先后在新闻媒体工作了20多年,近两年转至高校搞新闻教学,切身体会是,目前许多高校新闻院系无论是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还是教师选聘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媒体到底为何物?它有哪些基本运作规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等问题知之甚少,不少新闻院系的管理者和老师对媒体的业务运作流程都不了解,甚至有的人连新闻单位的大门都没有进去过,仅凭从书本上学到的一些新闻知识就来给学生上课,难免一知半解、挂一漏万,其效果和说服力可想而知。使用的某些教材也存在着数据陈旧、观点落后、与媒体现实脱节的问题,有的甚至把媒体的内设机构、职称名称都搞错了,以对媒体似懂非懂的了解来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是不可能的。

新闻媒体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基本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流程,内部也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机构设置,日常新闻稿件处理有着基本的程序,队伍建设、产业发展、广告经营、设备管理等等方面有其自身的方法和规律。而反观目前高校从事新闻教学或管理的人员中又有多少人对它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呢?

二、专业经历不足的教师队伍

同志曾经说过,如果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新闻工作何尝不是这样?新闻工作无论是采编还是管理、经营,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就像一名外科医生,光靠读书,没有临床经验,他无论如何是不敢也不可能为病人动手术的。近些年来,新闻专业教师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甚至有点学历崇拜的味道,很多学校非博士不要。其实,这已步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新闻工作是要做具体工作的。简言之,报社采编人员一定要会写稿子组版面,电视台的记者一定要会摄像、写稿和会上机器编片子,授课的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工作,他的课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动到哪里。笔者一些在高校任教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朋友,经常聊起自己在教学中的苦恼,说自己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新闻从业经历。有的人读书期间尽管到媒体实习过,但那往往是蜻蜓点水,所以上起课来总是不得要领,时常招致学生的非议。一次,省电视台的一个朋友告诉笔者,某高校的一位传播学博士生导师在私下里问他电视摄像的“推、拉、摇、移”是怎么回事,并苦笑着说:没有摸过摄像机啊!新闻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业务经历十分重要,仅靠坐而论道恐怕是不行的。试想,你是新闻专业的教师,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不会起码的实际采访,连一个短小的消息都不会写,你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又能怎么样呢?

三、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己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一些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媒体的需求不相适应或者说不符合媒体要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合理。

查阅开设新闻专业相关学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有这样的表述,即培养具备新闻传播(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播音以及艺术、影视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企业宣传部门及其他单位从事新闻(广播电视)采编、播音、节目主持工作与宣传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是各级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及其他单位。笔者所在学校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与管理的人员;培养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培养网络和新媒体需要的栏目策划与编辑人员。培养规格细化为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国内外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比较精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录、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编导、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具有网络传播媒介栏目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并能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应用等。诸如此类,十分详尽。应该说,这些年,教育教学单位为了培养新闻合格人才确实是动了脑筋费了心事的,但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是不可能打造出所谓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何况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和教材本身就存有诸多问题和不足。

四、形同虚设的专业实习

相对而言,由于学生多媒体少,新闻专业的学生实习目前比较困难(对此,笔者曾经专门撰过分析《今传媒》2007年第6期)。加之,新闻传播教学实践环节严重缺失,一些新闻传播院系没有或很少有媒体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找门路。好多学校在大四以前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习时间,而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里,不少学生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和写毕业论文等,导致实习无法真正进行,使本来时间就不多的实习变成了“放羊”,也使新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变得徒有虚名。

五、缺乏专业知识的院系管理者

近20年来,各类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为综合性高校或文科类高校开办,进入本世纪以后,理工类高校也纷纷设立新闻类专业,并成立相关院系。以江苏省目前开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从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右表)。广播电视新闻学或编导专业比这还要多。

起初,全国仅有几所高校设有新闻传播院系,传统的文科类高校开设新闻专业大多依托的是中文院系的班底。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有少数学校连一个新闻专业毕业或新闻从业背景的老师都没有就开始招生了(这与前几年新升本院校申报新专业比较容易也有一定关系),除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也造成了院系外行领导的现实。尽管这些年高校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吸纳了一些业内专业人士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但由于这些人进入高校的时间相对较短,难以进入到管理层面,甚至受到一些非专业管理者和老师的抵制、排斥,挫伤了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的学校甚至贻误了最佳的发展时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那么,如何调整、改变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新闻传播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闻媒介现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性有充分地认识,努力改变目前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学历逐渐趋高但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的现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丰富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教师。在新闻传播教育比较成功的美国,大学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据调查表明,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①近年来,我国许多著名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开始学习借鉴这一做法,主要负责人全为曾经在媒体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资深媒体人担纲,并注重从媒体引进大批编采、经营人员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有效地改变了这些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譬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2年成立以后,先后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新闻采访大篷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成果李强的《乡村八记》都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被教育部发文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加以推广,这完全受益于他们拥有像范敬宜、李希光等业界精英和一批较高新闻素养的师资队伍。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以后,对他们的办学思路、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高校新闻院系难以做到上述学校那样,从媒体来的教师仍然偏少,这或许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脱离媒体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新闻传播院系除了要吸纳部分高学历教师,更应从新闻媒体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对于那些没有从事过新闻传播实践的教师,应该设法让他们到新闻媒体挂职工作一个时期,以便从实践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传播的现状、发展和规律,适应教学的客观需要。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新闻院系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之前,应该到新闻媒体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业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呆在学校里面靠上网拷贝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删删改改或凭自己的想象制定培养计划、搞课程设置,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合理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不专、眼界不宽、技能不强,无法适应媒体的需要。因此,新闻院系一定要根据媒体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第三,开设灵活而又操作性强的课程

现在,许多新闻院系开设的课程比较传统且教材选用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变化,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也比较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许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重视,有的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就围绕学生的写作、观摩、英语、说话、理论、创作六条线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借鉴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实验课程设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尽管2002年才成立,但由于拥有一批曾在各大媒体任职的资深媒体工作者担任教授和全职授课老师,课程开设经常翻新,教学手段不断变化,在开设常规课程以外,近年又把业界讲座“新闻与传播学前沿讲座”定期化、课程化,使学生受益匪浅。这些有益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四,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素质

在有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笔者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些教新闻的老师不爱看报纸、电视和新闻类杂志,也不太搞业务研究、撰写论文,上网关注新闻界信息也不多。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师,不关注时事,不了解媒体最新变化,不知道社会发展动态,怎么能行呢?所以,新闻传播院系一定要强化教师的新闻职业素养,加强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经常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编辑记者到学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帮助老师开阔眼界,了解传媒,提高素质,促进教学。

注释

① 徐晓波:《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以新闻传媒发展变化为导向》,《今传媒》,2007年第8期

教师节新闻篇8

关键词:实践;新闻专业;学生;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64-03

新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在“采、写、编、播、摄、录”等多方面具有操作和创造能力。当今,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下,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从适应“单一”媒体的训练,提高到了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领域的综合需要,对于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全能”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结合时展的需求,进一步大力拓展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含金量”。实践化教学是指将理论课与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等动手实践部分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与理论课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同步进展,使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还可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知识的吸收率。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闻类专业学生的需求,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而边学边练的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化教学是“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去操作、动脑去策划、张开眼睛去欣赏、张开嘴巴去表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营造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另外,新闻专业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大力开展实践化教学。当今新媒体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变革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概念在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显然远远达不到培养新媒体人的要求。实践化教学方法就是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将实践内容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胆舍弃一些冗长拖沓的理论,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操作内容。本文作者在新闻专业框架内课程《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电视编导》、《媒体操作实务》中广泛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意思考与动手能力,总结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探索途径。

一、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

所谓案例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量媒体案例,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理论知识融汇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中,教师归纳总结了当今国内三十六位主持名家,详细分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与特色;在《电视编导》一课中,教师选取了二十部中外名片进行影评分析,从背景、剧情、立意、拍摄手法、演员表演、剪辑手法、蒙太奇、叙述风格、独到之处、时代意义等方面对该影片进行剖析,使学生理解其编导手法。再比如,在教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电视策划分层理论》一章节时,仅仅把该理论的全部内容和盘托出,不能消除大多数学生对于其中专有名词的陌生和抽象感。电视策划层次中的宏观层面,包括频道定位和栏目设置等,而频道定位又分为内容、风格及受众定位,如此纷繁复杂的枝干式链条分类,若辅以案例论述,则显得思路具体而清晰。如浙江卫视梦想舞台中国蓝;安徽卫视剧行天下,影视为大;湖南卫视娱乐至上,年轻时尚;凤凰卫视华语传媒,前沿高端……案例的阐释,让枯燥的概念细化、具体化,频道的定位一目了然,反作用于分层理论,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因为典型案例而对该章节留下深刻印象。案例式授课并不鲜见,被教师普遍运用,但针对新闻专业课程,尤其要加大案例的精、准、快。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例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象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案例式教学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

二、主题化实践补充课堂不足

将实践环节主题化,是新闻专业课程可实现的优势之一,这不仅使实践环节更加具体明晰,也使实践环节更有层次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长和未来发展方向定义自己的实践任务,并在团队中学习如何相互协作。规定的主题不宜过大,要明确易行,贴近青年人的生活体验,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己的特点。以天津体育学院2009级新闻班的课程实践成果《K歌之王》原创节目为例,这是全班同学通力协作的一档节目,在实验演播室录制制作完成,时长共18分钟,除1名教师参与演出外,其余从前期策划写作到后期制作剪辑,均由学生集体完成。该节目人员设置有:特邀嘉宾2名、评委3名、主持人2名、演员6名、友情出演2名、导演1名、执行导演2名、摄像3名。穿插了包括节目预告、独唱、接唱、抢答、嘉宾表演、评委点评、终极PK、选手感言等多个丰富环节。一档完整的电视选秀(娱乐、综艺)节目由此诞生,学生们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其中,学生灵活运用了《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以及《电视编导》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如节目开始前预告片部分的策划相当成功,字幕的运用配合着几组人物画面的出现,强调了节目看点,勾起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期待。信息预示加最后的答案,这也是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悬念的配合机制的实践。又如节目中评委之间对于某选手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节目的一大高潮,也恰恰印证了“电视节目的戏剧核”这一原理,“矛盾越尖锐,就越有戏”。再如某被淘汰选手发表感言时,提到该节目最后设置的神秘大奖,若能成功获得,将全部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一举动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将公益慈善事业与节目本身联系起来,也符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曾讲授的“话题制造”的模式。再如,2010级新闻班《媒体操作实务》一课的实践成果――系列原创访谈节目《传媒面对面》,学生自行分组,不拘泥于形式,以自己的视角和创意,采访了传媒系十五名教师,并制作成集。这一次主题化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每组的访谈类型、风格、定位,包括后期制作,都大有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偏重诙谐幽默,有的深邃沉静,有的白描写实。同一主题,在不同学生的创意和制作手法下,呈现出不同效果,这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成果。此次主题实践完成后,在课堂上又专题分享了各自作品,学生们相互学习,开拓眼界,互相补充,分享心得,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由此来看,定期布置主题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水平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主题化实践探索了一种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合竞赛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上的实践环节集中高效,硬件充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但课堂讲授及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无法展开更为具体、步骤复杂的任务,课外竞赛就成为补充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最佳途径之一。当今,各种针对大学生的微电影、摄像、征文、图标创意比赛层出不穷,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苦于缺乏指导,而教师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每学期初始,教师可以根据该班学生特点和本学期课程涉及到的重点内容,布置竞赛作业,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完成,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实现自我,得到认可,这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所学技能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比如,在讲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媒体操作实务》课程过程中,该课教师指导2009级、2010级新闻班参加了2012年、2013年两届天津市大学生DV大赛,其中李骏等人完成的微电影作品《偷窥》、《无间盗》分获剧情类三等奖和二等奖,邱泽云等人完成的微电影《我的青春谁做主》获剧情类三等奖,李巧智等人完成的《礼物》获剧情类三等奖,仉智慧等人完成的《多彩夕阳红》获纪实类优秀奖,另有《美在喀什》、《Adidas neo》、《不止激情,更有温情》等作品获广告类优秀奖。在比赛过程中,强调学生创作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了对本学科的专业信念,竞赛成绩的取得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置于社会评价体系中,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开阔眼界。

四、新媒体互动激发师生互动性

在媒介互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对未来新闻专业的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沟通方式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无处不在,实践教学更应该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走下讲堂,走入心间”,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体现在学生与教师日常的互动之中,因此,利用视频网站、QQ群、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加强互动,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比如,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作业、消息,观察学生动态,可以迅速便捷地与学生保持联络,避免师生之间“三日不见,如隔三秋”,有效督促学生的学习;再如,将学生作品及时更新到优酷网等视频门户网站上,博取点击率,可以使学生受到极大鼓励,激发学习热情。新媒体互动,犹如将课堂转移到了大千世界的广阔空间,使学习变得饶有趣味,简单便捷,学以致用。

综上,关于新闻专业课程实践化教学的途径仍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以挖掘,总体而言,就是要大力加强现场教学的实践性,增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指导与训练,教学内容与环节设置要多考虑现场实践操作的需要,并突出课堂化管理,将对学生的考核与其动手能力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分层次、分阶段、分特点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互动更加便捷易行,也使该专业学生的兴趣取向和职业取向更加多元化,实践渠道更加丰富了。新闻专业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硬件优势和业界前沿动态,丰富课堂实践,加大课下实践,以促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塑造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许莹.论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2]刘秀梅.试论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1,(07).

[3]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4]王志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05).

[5]范以锦,杨凡.新闻专业学生如何做好媒体见习[J].青年记者,2012,(02).

上一篇:今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卫生保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