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解释范文

时间:2023-11-21 04:25:04

爱不解释篇1

关键词:恋爱满意度;外向性;共情;回归分析

由于以往研究对人格、共情、恋爱满意度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上都各执一词,三个变量间某些维度的相关显著,那么在不同的定义界定下是否依旧有某些变量相关显著?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停留在两两相关上,没有针对三者之间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样本,揭示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素材。

本研究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大学生恋爱提供指示。本研究的问题:

1、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主要从人口变量上进行差异性研究,通过直观数据,为大学生提高恋爱质量提供依据。

2、人格、共情和恋爱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共情的中介作用。

3、对研究结果做出解释,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恋爱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大学生人格对恋爱满意度的回归

由于相关分析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双向性,只能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联系,不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深入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技术进一步分析大五人格对恋爱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一般线性回归难以揭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相对重要性。为了清晰的分析人格因素对幸福感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神经质与恋爱满意度不相关,所以不纳入预测变量。其他变量按照贡献大小依次进入回归,最后进入回归的变量按照贡献率大小依次是:外向性、恋爱持续时间、性别。需要指出的是严格意义的线性回归要求所有变量均为定距变量,但李沛良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可以把定序变量视为定距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定类变量则一定要虚拟化。因此,本研究亦变量视为定距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分析如下,可知外向性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26.5%,恋爱持续时间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33.9%,异地恋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34.7%,性别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35.7%,责任性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33.6%,。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外向性、恋爱持续时间和责任性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为正向,异地恋和性别为负向。

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

恋爱满意度=0.220×外向性+0.187×恋爱时间-0.085 ×异地-0.093×性别+0.093×责任

二、大学生人格对共情的回归

为了清晰的分析人格因素对共情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按照贡献大小依次进入回归,最后进入回归的变量按照贡献率大小依次是: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神经质没有进入回归。研究可知开放性对共情水平的解释变异量为48.2%,尽责性对共情水平的解释变异量为52.4%,宜人性对共情水平的解释变异量为54.2%,外向性共情水平的解释变异量为55.0%。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所有因子对共情水平的影响都为正向。

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

共情水平=0.241×开放性+0.175×责任性+0.143×宜人性+0.121×外向性

三、大学生共情对恋爱满意度的回归

为了深入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技术进一步分析共情水平对恋爱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一般线性回归难以揭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相对重要性。为了清晰的分析共情水平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作用,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负向应对与恋爱满意度不相关,所以不纳入预测变量。其他变量按照贡献大小依次进入回归,最后进入回归的变量按照贡献率大小依次是:一致理解、恋爱持续时间、正向应对、性别。结果分析如下。研究可知一致理解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32.2%,恋爱持续时间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39.4%,正向应对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41.6%。性别对恋爱满意度的解释变异量为43.9%。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一致理解、恋爱持续时间、正向应对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为正向,性别为负向。

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

恋爱满意度=0.232×一致理解+0.222×恋爱时间+0.19×正向应对-0.146×性别

参考文献:

[1]孙亚琴,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2]孙小博,亲密关系成长性、依恋风格以及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

[3]王雪,大学生自恋与浪漫关系满意度的关系:自尊与共情所起的作用.

爱不解释篇2

摘 要:《离骚》(节选)这篇课文不好教,不好学,但是如果能让《离骚》走进现实生活,跳出繁多注释的困扰,以情感为主导来体验诗歌,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离骚》;生活;注释;象征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节选的课文《离骚》,历来是高中古诗歌教学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从记忆的角度而言,不仅迥异于常见诗歌节奏与韵律的诗句而很难背诵,而且很多的生僻字导致背下了也默写不对。理解起来,博杂的意象,丰富的意蕴,深沉的情感也很容易使学生云山雾罩,更别说被情感动,被美陶冶了。

笔者从教9年,也曾为学生背不下,背了写不对而发愁;也曾为学生没被丰富的想象,浪漫的情怀,深远的爱与愁感染而唏嘘无奈。最近,才偶有所得,又通过教学实践,终于悟出了除传统教学法如了解屈原,多样诵读,影视助力,讲解补充等方法之外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拉近《离骚》与现实生活

(一)让学生喜欢上“兮”字和《离骚》的韵律。以洮岷花儿常见的句中语气词“者”和句末语气词“呢”“了”等等为例,说明语气词“兮”在古楚地歌曲中独特的魅力,这样一来既拉近了诗歌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兮”和《离骚》有多遥远。

(二)示范性地换用语气词来诵读。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四句,可以改为“长太息者掩涕呢,哀民生的多艰呢。我虽好修者Z羁了,謇朝谇者夕替呢”;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四句,可以换为“屈心者抑志呢,忍尤者攘诟呢,伏清白者死直呢,固前圣呢所厚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花儿”联想、想象和感受《离骚》的韵律美。

(三)意象实物展示。比如:兰种类本就繁多,家乡山林随处可见,又是盆栽植物中常见的,找几种展示给学生并不困难;白芷家乡本有种植,它美丽婆娑的叶子的确别有风韵,虽然香味不是很浓,但幼叶的清香也很是令人陶醉,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有荷花荷叶,椒木墨斗,木工方尺,圆规……都可以展示给学生。

二、用好注释,化繁为简

《离骚》(节选)是典型的注释内容远远多于正文的课文,几乎每一句都有重难点字词的注释和全句的译文。这些注释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但这些注释庞大的信息也干扰了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品味。有些注释还是用的文言词汇,可以整合的更通俗,有些注释又过繁,可以整合的更简洁,又有些译文不够简练,本着直译为主的原则,注释里的译文也可以大胆整合。另外,所有指明象征意义的注释皆可舍弃,只需要整体上解释象征手法即可。

比如注释④:[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c,修洁而美好……”注释所用词语“修洁”仍然是文言词语,且据宋玉《招魂》“容修态”语可知,c意为美丽的容颜,虽然此处象征美德,可实在无需注明。而“Z羁”指约束,不放纵,“谇”的本意为责骂,“朝谇而夕替”可以作互文来理解,所以以上注释内容可以整合为:“我喜欢我美丽的容颜,也从不放纵,却从早到晚被责备、排斥……修,美丽的容颜……”

注释⑤[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的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可整合为:“既排斥我用香蕙做佩带,又斥责我采集白芷。”不必理会注释中的“蕙v、揽比喻高尚的德行”等内容。

这样,就不必拘泥于比原文更多的注释,避免在解读注释中消解了诗歌的整体性,淡化了诗歌的情感。而且自始至终以一个“美人”而不是政客的形象倾诉,后面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也就不难理解,而下文用荷花荷叶做衣服,使长长的佩带更长,充满芳香与光泽的各种装饰也就顺理成章。

三、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楚辞》多数篇目中,抒情主人公都是一个“美人”,“美人”所苦苦追慕,深情缱绻的对象,是另一个“美人”“两美必合”是最终的理想,两美之间往往是恋人的关系。《离骚》也是这样,诗中的“余”出身名门,本质高洁,衣饰华美,香浓色艳,再三地表达对“灵修”的爱慕,讲述和“灵修”的般配,吐露对“灵修”的苦心,倾诉被“灵修”疏远的幽怨。

我们首先应该把《离骚》解读为一曲绵长深沉的情歌,让它浓郁真挚,为眷恋奔走先后,九死不悔、明知无望,却盘桓不离的伟大的爱感动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浪漫情怀。

郭沫若《炉中煤》有“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一句,这是多么深情的倾诉,“心爱的人儿”象征的是祖国,读者自然心领神会,难道要注释说明吗?《离骚》中美人形象,香草嘉华的象征意义,其实也是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至多我们再整体解释一下象征手法,告诉学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美人,以媲於君”;告诉学生两个美人的象征意义,一个是忠心爱国的屈原自己,一个是楚王代表的国家,学生自然能理解这深重浓郁的爱国之情,并为屈原百折不回,上下求索,至死不渝的精神感动。

爱不解释篇3

关键词: 平淡 love limitation 无限力量

1.Love without limitations课文简介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Jimmy,他出生时因母亲难产造成缺氧,导致大脑受损,是一个先天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起初他生活不能自理,但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实现了生活上的自理;与此同时,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但是,人生是要经历磨难的。Jimmy的父亲因心脏病去世,这对Jimmy的打击很大,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终于走出了痛苦的阴霾。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又因身患肺癌离开了人世。Jimmy因经历了各种困难和痛苦之后,内心变得强大了。他非常乐于助人,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实现了生活自理,也时刻想着为他人带来欢乐和帮助,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邻居接收分发邮件、外出遛狗等。后来,发生了9.11事件,对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失去和平之后的人们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和平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此时的Jimmy仍以其乐观和勇敢影响着周围的朋友。文章最感人之处在于Jimmy虽然先天有缺陷,但他以其简单朴素之爱温暖周围的人们,协调周围的不和谐因素,解决各种矛盾。以其平淡简单之爱的力量,战胜了身体上的缺陷,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他的坚强战胜了一切困难,他的爱征服了一切。

2.关于“Love”的诠释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应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炼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Love”的话题经久不衰,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爱,等等。学生更感兴趣的是爱情,因此,笔者在备课时,精心准备了关于爱情的内容,更准确地说是为解答很多同学的困惑:“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爱?”在此内容呈现时,指出目前人们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不免有不完满之处,旨在解决学生的困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借助耳熟能详的音乐和视频资料做进一步诠释,依然讨论的话题是“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真爱是可以穿越时空的,真心相爱的两个人永远不会分离:“Love is the most romantic and powerful emotion in the world. Also, we can say that love is the magic.”

3.关于“Limitation”的理解

“Limitation”的含义,笔者基于个人理解作了诠释,并强调这是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Limitation”包括“space,time,fate, death and life”。首先,关于“time”的诠释,笔者借助《咱们结婚吧》主题曲进行导入。为了进行生动的呈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用《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的故事进行进一步说明和诠释。因为这两部作品是学生熟知的,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其次,关于“space”的描述,引用张信哲的《信仰》作进一步诠释。“我不管心多伤,不管爱多慌,不管别人怎么想,爱是一种信仰,把我带到你的身旁。”“在遥远的地方,你是否一样听到我的呼喊,爱是一种信仰,把你带回我的身旁。”虽然远隔千里,但因为心中有爱,便有了可以穿越时空的心灵感应。关于“fate”,是借助《渡情》视频加以说明和诠释,“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若是千呀年呀有造化,白首同心在眼前……”,姻缘是上天注定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随缘就好,就像鸿雁过湖,雁过而湖不留影,拥有自己心灵的明静,人生得宽怀时且宽怀,学会释然会快乐一些。关于“death and life”, 笔者借助TIANIC进一步讲解,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是耳熟能详的歌曲,一首经典歌曲浓缩了长达两小时的影片内容,汇集了精彩片段,从一见钟情到相知相恋再到生离死别。“Love can touch us one time and last for a lifetime”,影片表现出的可以穿越生死的爱的力量感动了亿万观众。通过视频的有效适当运用,学生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呈现方式形象具体生动。

4.结语

爱不解释篇4

论文摘要:自主性是人的主体规定性之一,它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自己存在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独立与自决。爱情自主性则是指爱情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和实践中获得并表现出来的对爱情关系的自调、自控和自觉、自愿的能力,这种解释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爱情的道德性。

自主性,是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我们将它解释为:“两性之间爱情关系的建立,必须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愿,而不能由其他外来因素和势力干预。在某种情况下,也可借助于他人的中介作用。需要听取父母及他人的意见,但是最终必须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愿。”这种解释意味着这样一种理解:爱情自主性即爱情自愿性。显然,关于爱情自主性的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从哲学的高度讲,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规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自己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决和支配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必要与可能。以哲学主体性规定作为思维原则,所谓爱情自主性就是作为爱情当事人(爱情主体)对于爱情关系的创造能力和主宰能力,当然,这种创造与主宰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它至少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爱情关系是人类自主的产物。从人类的角度看,真正的爱情关系不是产生于群婚制、对偶婚制时期,而是产生于人类对于两性关系有了一定认识、一定控制能力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中。人类爱情发展史要比婚姻发展史年轻得多,人类两性关系中的爱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向前发展和人类不断进化的结果。恩格斯曾称爱情情感为“人类最巨大的收获”,其中就强调了爱情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主性发展水平的观点。

第二,爱情关系是人类两性之间的一种自调、自控的理智的情感关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认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爱情关系建立的人格基础。一个正常的人,发育到一定阶段,自然会产生对异性的追求,人类就依赖这种性本能来繁衍后代,延续种族。这是人类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类对异性的追求,决不是单纯地以一种自然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一种丰富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方式进行的。对于人类两性关系而言,则赋予它以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调和自控性。

    第三,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爱情自主性,即爱情是人类两性间一种自愿的情感关系。爱情,作为人类两性的一种情感关系,它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作为一种个体实践,它又是对两性生活领域的真、善、美的理解的自然流露:因而,不能限制它和命令它,外力不可能产生爱情。通常,我们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原因就在于它损伤了爱情本身所固有的自愿性的特征。

爱情自主是爱情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为爱情本质所规定。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类爱情关系的自主性从理论上得到了肯定,并为人类爱情关系自主性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摆脱了受人支配的地位;同时,在他们身上,真正实现了和实现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因而,从人格基础的角度,他们已取得了对爱情关系的主人资格。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的青年人、中年人以至老年人,通过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其他各种方式的社会交往,在理智选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起真正的爱情,越来越普遍地成为婚姻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爱情自主性的准确表述应为:所谓爱情自主性,它是主客体因素的有机统一。是爱情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并表现出来的对爱情关系的自调、自控、自觉和自愿的能力。这种解释,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首先,主客体因素有机统一的爱情自主性是爱情道德性得以产生的内在源泉。这里,首先必须说明爱情的道德性之含义。关于爱情道德性,我们通常将其解释为:“爱情关系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道德关系。在爱情关系的存续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一定的道德标准,并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爱情关系。人们在说明自己或他人的爱情是不是高尚的、纯洁的、合宜的,一般都不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而是他们对某种道德的认识信念。另外,爱情关系(本身往往不是国家立法的对象)往往完全是依靠道德的舆论、习俗和信念的力量。”这种解释,意味着这样一种理解,即:爱情道德性等于爱情道德要求。事实上,爱情道德即爱情的善,是爱情的价值之一,是为爱情本质所规定了的爱情自身所固有的一种特性。而爱情道德要求,则是人们依据爱情本质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爱情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以及将其付诸实践的爱情道德评价、爱情道德教育和爱情道德修养的过程。爱情道德性是爱情道德要求产生的客观基础。当然,爱情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爱情道德性产生的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据此,我们可以对爱情道德性作出解释,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相互倾慕的以结为终生伴侣为目的情感关系,它具有促使男女双方以及双方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和这一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作用;同时,他还具有激发当事人双方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热情,开发他(她)们的创造力和培养他(她)们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作用。

其次,关于爱情自主性的这样规定,有助于我们防止或杜绝假借爱情自主、婚姻自由之名而行二性自由”、‘.性解放”之实者的出现。爱情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爱情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点往往被那些道德败坏者或所谓的开放派人物发挥成性解放或性自由之所以如此,从我们自己的理论建设方面来检讨,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性解放、性自由批判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自主观理解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二如果沿用我们通常的爱情自主性即爱情自愿性的解释和理解,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自主观与资产阶级的爱情自主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性解放、性自由)严格地区分开来。因为资产阶级的爱情自主观,它最崇拜的最敬重的字眼,就是随心所欲,给人以最大的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的权利,虽然它以自然属性的人为爱情人格基础,但“自愿”作为其爱情自主性的重要内容或特征却是显而易见的二如果我们在理论上沿用这种在本质上无法与资产阶级爱情自主观严格区分开来的爱情自主性的理解与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假借马克思主义爱情自主之名而行性自由、性解放之实者的出现也就成为不难理解的事情了。作为爱情主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并表现出来的对爱情关系的自调、自控和自觉自愿的能力为主客体因素有机统一的爱情自主性,它是以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为其人格基础的,它既强调自觉、自愿,但更多的则强调自调、自控,它既强调最大限度地满足爱情主体的欲望,同时也强调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能受到侵害,而且要尽可能地也使他人和社会受益。所以,这种理解和解释,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自主观获得了与资产阶级爱情自主观本质上的区别,起码可以使性自由、性解放的鼓吹者在理论上无空可钻。

    最后,关于爱情自主性的这种规定,为我们批判、消灭封建主义的包办、买卖婚姻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包办、买卖婚姻现象在现阶段仍屡见不鲜,从而在现实中造成了不少有情人难成眷属、无情人结为终身的人间悲剧,所以批判和逐步消灭封建主义的包办、买卖婚姻现象至今仍然是社会主义爱情生活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人类爱情发展史来看,最先从理论上反对封建主义包办、买卖婚姻大旗者并非马克思恩格斯,亦非后来的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思想家。自文艺复兴以来,他们就从自然属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这一人性观出发,反对封建的包办买卖婚姻,提倡爱情自主、婚姻自主,这曾为人类爱情自主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资产阶级的爱情自主观由于是以自然人为出发点,以满足人的自然欲望为最终归宿,最终必然走向性自由和性解放。所以资产阶级的爱情自主观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包办买卖婚姻方面必然还显得软弱无力。最终不过是将原本属于爱情主体双方的自主权从父母、他人手中夺了过来,最后又交给了一个纯自然的主体双方。如果我们也沿用通常的对爱情自主性所作出的解释和理解,反对、批判封建的干涉爱情自主的包办买卖婚姻,那么,也将落人同样的境地。把爱情自主性看作是爱情主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并表现出来的对爱情关系的自调、自控和自觉、自愿的能力,是主客体因素的有机统一的这种规定,它既强调主体的自觉、自愿性,从而与封建主义的包办买卖婚姻相对抗,同时,它又强调这种自觉、自愿以主体双方的自调、自控为前提。所以,以这种科学的爱情自主观为理论武器,批判封建主义的包办买卖婚姻就会更加有力。

爱不解释篇5

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唯一的感觉是伤(作者:佚名)

有时候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需你的解释。(作者:爱!)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作者:给那些不懂珍惜的人。)

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是--当你拥抱一个你爱的人,他竟然把你抱得更紧。人的一生是一个相互关心、关爱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情感的需要,不要让爱你的人只是用猜想才能知道你的关爱,而是要让对方时时感受到你的心意。---爱就是打开心扉,让它自由地流淌,让对方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爱!就是要让TA知道。我捧你的时候你是杯子,松手的时候你就是个玻璃碴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爱不解释篇6

1科学本质观的内涵

科学本质观即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界定众多,每个界定之间都有区别,但许多研究者通过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科学研究的成果等方面的考察,认为科学本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三个维度。其各维度的特征如下。

1.1 科学知识的本质

(1)客观性。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认识性的解释。(2)暂定性。科学知识并非绝对真理,会随新证据的出现而发生改变。(3)可检验性。科学的正确性决定于观察和实验的检验。(4)继承性与创造性。科学是人类在已有理论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推理、想象和创造的。

1.2 科学探究的本质

(1)多样性。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不是按部就班的,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2)理论渗透。研究者本身的理论渗透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3)可重复性。(4)观察和推论。科学知识是建立在观察和推论基础之上的。观察是通过人的感官或这些感官的扩展收集的,推论是对这些观察的解释。(5)想象与推理。

1.3 科学事业的本质

(1)道德性。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2)科学家研究风格。科学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其研究风格。(3)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技术研究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科学的进步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不等同,会相互作用。

2“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一节中体现的科学本质观

本节内容中体现了当代科学本质的九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的暂定性、客观性、可验证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探究的可重复性,理论渗透,想象与推理;科学与技术,科学家研究风格和科学研究的道德性。

3“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一节教学目标的构建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行为和教学认识活动的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科学本质理解是一种认知性学习结果。因此,将科学本质理解作为显性教学目标是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前提[1]。

本节的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是光电效应。(2)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3)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4)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5)知道光子的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作用。

3.2 过程与方法

对光电子模型的产生方式进行探究、反思和评价其合理性。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假说与模型建立在构建立科学论知识中的作用。让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4教学过程设计

已有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显性和反思性活动能让学生更近一步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故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到好处地不断地重现合符科学本质观的语言,使学生渐渐建立科学本质观。例如: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应该经常含有“观察”、“推论”、“猜测”、“可能是”、“支持”、“提出”等词语。在显性活动中,注意区别观察和推论,注重知识的产生方式。在反思性活动中,要让学生清晰回顾知识学习的过程,对知识的产生方式进行反思,综合评价知识的合理性,使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4]。

4.1 引入新课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及麦克斯韦的理论都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这一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科学理论具有暂定性,只要证据充分,原有的理论将会被修正。

4.2 新课教学

4.2.1 光电效应规律的探究过程

资料(1):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尔发现,接收电路的间隙如果收到光照,就更容易发生电火花,这是最早发现的光电效应。

资料(2):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通过实验找到了光电效应的两条实验规律:①存在一个照射光的最长波长,只有短于这个波长的光的照射,才能将电子从金属表面打出来;②光的强度只决定打出电子的数目,与打出电子的能量无关。这两条实验规律无论用经典的微粒说还是波动说都无法解释。

资料(3):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也做了光电效应的研究,相继证实了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

[显性语言]从光电效应的首次发现直至被许多科学家关注并证实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的可重复性。但如果只在某一个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发现了某个现象,那这个探究称不上是科学的探究过程[3]。

4.2.2 探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方式]结合试验,通过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进而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

[内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讲解。

[讨论]为什么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显性语言]在发现光电效应后,光的电磁理论只能部分地解释光电效应。而接受了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爱因斯坦却是从光的粒子性角度来思考光电效应现象,并提出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使光电效应中与实验的矛盾迎刃而解。这说明科学家具有的理论背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式。对同一个自然现象,不同的科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科学探究的过程渗透着理论。

4.2.3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建构

资料(4):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

资料(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建立光量子理论。

[显性语言]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是在继承了前人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进行而提出的,这充分说明了科学知识本质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内容]光量子假设的内容及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知识讲解。

[显性语言]爱因斯坦利用光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的粒子性,是建立在赫兹、勒纳德、汤姆孙等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体现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资料(6):从1907年起,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时间做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在1915年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的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又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

[显性语言]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的解释时,实验测量尚不精确,加上这种观点与以往的观点大相径庭,因此并未立即得到承认。直到密立根通过实验才证明了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是合理的,这正体现了科学知识是可以被检验的。而爱因斯坦由于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说明了科学知识需要接受科学大众的检验。

资料(7):1923年,康普顿做X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质都无关。

[内容]康普顿效应及光子动量的知识讲解。

[显性语言]普朗克的能量子和爱因斯坦的光子并没有被肉眼实际观测到,这些假说的提出完全依赖于这些杰出科学家的想象和对观察到的现象的推理。科学探究并非一定是按提出问题、分析数据等步骤进行,科学家的思维具有跳跃性,想象和推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科学的想象和推理需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4.3 讨论与反思性评价

(1)为什么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和康普顿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和康普顿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是不是就是完美无缺的呢?

(3)分析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对光具有粒子性的解释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4.4 作业设计

对于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评价性作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评价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理解;(2)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方式的理解;(3)评价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合理性的理解[1]。按照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1)描述光电效应规律及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2)描述康普顿效应和光子的动量;(3)你能观察到普朗克的能量子和爱因斯坦的光子吗?你相信存在能量子和光子吗?请说明理由;(4)你认为光子模型的建立合理吗?请你给出观点;(5)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对光具有粒子性的解释合理吗?请你给出观点。

4.5 课外知识补充

(1)介绍太阳能电池、光电管、光控继电器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相互关系;(2)介绍爱因斯坦、密立根及康普顿的相关生活背景,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科学研究风格。

5结语

基于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为了能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但一堂课中不需要,也不应该涉及科学本质的所有方面,而应该选取最适合这堂课内容的相关方面进行重点引导和阐释。

参考文献

[1] 梁永平.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1).

[2] 刘健智.论中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内涵[J].物理教学探讨,2006(5).

[3] 查赞琼,钱长炎.新课程高中物理科学本质观教育目标探析[J].中学物理教与学,2011(5).

爱不解释篇7

你好!我们已都长大,往事如滴水积,浩瀚的蓝天,肥沃的土。让我总想起,那曾经的日子。点点滴滴的日子,点点滴滴的关爱。我们如同手足,永不分离。

第一次看到你的时候,木讷、文静、骨瘦如柴是我对你的第一印象。成为同桌后,我竟然惊喜的发现了,我们拥有着相同的爱好和齐耳的短发。你的头发,摸起来柔顺极了,与我的相比,我的长得很疏密,很多;你还有着深邃的眼睛,有着不灵活的大脑。你的嘴巴左侧下方还有一颗痣,别看它看似有损形象,但在我的眼中可爱多了。

你就是个笨蛋,不懂得保护自己,也不会为自己争取机会,你看起来很懦弱,不会反驳,也没见到你生气过,你,在我的眼中,就像个十足的笨蛋。你不要解释,解释就是掩饰。就拿那次说吧,你被你人家冤枉了,人家在一旁批评你,你连大气都不敢出;让你解释,把过程说出来,你却不敢看别人一眼,更别说解释了。要不是我在旁边看不下去,也不知道你要被欺负到什么时候。

你其实长得好可爱,虽然有点呆,有点笨。但是我更喜欢这样的你。很快就要毕业了,我就要去上中学了。

最后祝你:

每天笑口常开,事事百事可乐。一定要勿忘我哦!

你的好同桌;日历

2013年5月26日

爱不解释篇8

[摘要] 对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流动人口和改造不彻底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积极引导释解人员重新走向社会,对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广州市安置帮教的现状、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若干思考,以便推进安置帮教制度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安置帮教 流动人口 安置点 制度改革 广州市是祖国的南大门,古往今来,是华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商贸城市。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因而造成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社会治安形势比较复杂。而广州市每年都有近3000名释解人员回归社会。因此。重视和强化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强化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 注意把握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的特殊性所形成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复杂性、突发性、可控性等。那么,如何强化流动人口中的安置帮教工作呢? (一)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夯实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思想基础。要下功夫统一各级领导、基层广大群众特别是司法干警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思想认识。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和群众主要存在着“无关大局”、“无足轻重”的思想,认为这项工作仅仅是司法部门和调解组织的专门工作。而部分司法干警又认为此项工作面广量大,单靠小小街道司法所一两个人兼职无法把工作落到实处,感到“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鉴于这些客观情况,各级领导特别是政法综治部门的领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的法制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强化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采取组织学习文件、举办讲座、召开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和大众传媒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氛围,以不断统一各级基层组织、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基础。 (二)探索流程管理,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回归衔接工作。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安置帮教组织要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人口流动的实际,探索流程管理。首先,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拘役所在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前及时准确地填写、寄发通知书给公安和司法行政机关。据对部分街道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的调查,几年来,两个单位的登记表及相关数据一直不一致。这就提醒我们务必要进一步强化流程管理的第一个环节,监狱、劳教部门对可能不回归的对象要及时反馈信息和跟踪落实;其次,安帮部门要组织基层落实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定期走访谈话等制度,尤其要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外出人员的思想动态;第三、要把外出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向暂住地的安置帮教部门反馈,同务工所在地的安置帮教组织签订委托帮教协议。在有组织流动的外出人员中建立帮教组织或明确专人帮教,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形成合力,保证不脱管、不漏管。第四、要实行每年两次的居住地和暂住地安置帮教组织的情况通报制度。不仅要掌握外出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圈、社交圈,还要为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做到在政治上一视同仁,更要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对素质低、无一技之长的人员则尽可能地列为帮教重点,把扶知与扶技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顺利地重返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犯罪。 (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帮教。运用典型抓好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在强化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积极示范作用。要善于发现、总结和培养流动人口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勇当市场经济带头人、扶弱济困等方面的典型。对这些人切不可有歧视态度,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促其进步的切入点。对他们中的先进典型不仅要敢于表扬奖励,甚至可择其重点进行大力宣传,以形成群体效应和社会效应。达到“一花香引来百花放”的良好效果。当然,对这些典型不能忽略教育培养与提高,在宣传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正面引导,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四)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当前,绝大多数领导和部门是重视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工作的。但是由于在体制转轨 、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多,要防止把“重视”流于形式。因此,各级领导和安置帮教部门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调研基础上,出台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不断完善现有规章制度。要在必要的地方综治等方面的立法中体现相关方面的硬性措施,不断完善责任制使之真正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效运行机制,为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视对改造不彻底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 广州市大多数刑满释放人员通过狱中改造,都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仍存在有少数个别由于改造得不彻底,又想重操“旧业”的刑满释放人员。因此要针对这些人的特点进行帮教。除他们本身自控能力不强原因外,客观上有三个不利因素:(1)家庭不认可,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关爱。(2)生活无依靠。(3)社会受歧视。针对这一问题,要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生活给予保证 一是帮助安排就业。就业虽然是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生活的办法之一。但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在广州存在,乃至是全国的通病。虽然就业难度大,但为了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深感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我们建议,各级政府都要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重视起来,要多渠道地帮助安排。比如工厂进不去,可不可以帮助介绍到民营办的手工业去干;愿意搞经商做小买卖的,工商、税务适当减免一些税收。无论哪种渠道、哪种形式、哪种办法,都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二是民政给予照顾。我们建议,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无靠、的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刑满释放人员,民政部门要给予适当照顾,保证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谢党、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三是子女负责赡养。对有家有业、有子女、年纪大、没有劳动能力的刑满释放人员,子女要负责赡养。对那些不愿赡养、不想赡养、不赡养的子女,我们要实行法律监督;对那些虐待老人的子女,轻者予以教育,重者绳之以法。 (二)社会给予关注 一是纳入日程重视。要想解决好别人歧视刑满释放人员的问题,让社会都来关心,让部门都来重视,让人们都来理解,让刑满释放人员都认可,就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日程。做到召开会议有议题,部署工作有内容,检查工作有项目。纳入日程了,工作重视了,别人也不敢瞧不起了。 二是进行思想教育。对那些对自己没勇气、没信心的刑满释放人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可采取集中、分散、个别谈话的形式,解决好他们自卑的心理障碍问题,让他们振作精神,重新干好一番事业。 三、积极做好安置点创建工作和实施社区关爱工程 近年来,广州市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拓具有广州特色的安置帮教工作,勇于创新,积极引导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走向社会,卓有成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重新犯罪。开创了安置帮教工作新局面。目前,我市共建立过渡性安置点63个,基本解决了特困刑释解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就业问题。 (一)做好安置点创建工作。我市扎实稳妥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把好协作关。通过多方联系,与有责任心、有同情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共同建立安置点。安帮工作人员对企业主宣传安置特困刑释解教人员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说明这类特殊人员经过教育和改造后,绝大部分已弃恶从善,消除企业主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偏见,树立他们录用刑释解教人员的信心;二是把好候选关。凡是特困刑释解教人员,要通过街道了解其基本情况,表现好的才能候选上,提高了过渡性安置点的典型示范作用;三是把好进人关。安帮工作人员与候选上的人员进行谈话,宣传党的政策,送上政府的关怀,使他们对自己的过去有更深刻的反省,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生活,珍惜目前拥有的工作;四是把好监督关。把安置点的平时考察和区安帮办不定期的跟踪检查结合起来,安帮工作人员实行上门服务,到安置点定期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鼓励他们,消除其心理压力。同时,安帮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家访,了解他们工作之余的情况,会同其家属一起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如曾经在10年内被强制戒毒6次、劳动教养2次的吸毒解教人员陈某,亲人已经对其心如死灰,社区群众对他更是避而远之。安帮办设法把他安排到安置点的食品店工作,经常派人到安置点做其思想工作,家属、社区帮教小组对他进行跟踪 帮教。现在,陈在安置点已能独当一面,老板对他非常赞赏。据悉,该店负责人有意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他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二)实施“社区关爱”工程。“社区关爱”在物质关爱和精神关爱两个方面实施。物质关爱方面:一是对失足青年其家庭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有关要求,及时纳入低保;二是对其家庭生活水平显著恶化的,街道和社区通过“一帮一”等活动给予临时性救济;三是对服刑前有工作单位的,回归后,积极为他们协调和争取原单位在其进行再次创业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支持;四是对回归社会后就业困难的,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帮助寻找提供就业信息。精神关爱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帮助化解家庭、婚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二是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因人而异,组织他们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三是严格落实“三帮一”责任制,街道、社区、居民小组落实专人,组成“三帮一”关爱小组,定期走访、交心,解决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四是适时通过座谈会、联席会等形式,宣传转化典型、创业模范的事迹。为认真实施这项“民心工程”,各街道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班子,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并建立和完善了日常性服务、定期走访、建档立卡、信息传递等制度。 四、完善安置帮教相关的法律和制定可行制度 制度创新是做好当前安置帮教工作的关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付诸实践,特别是我国加入WT0之后,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转变,那种计划体制下靠一纸文件把各部门捆在一起,要求大家齐抓共管的做法既很难行得通,也是与法治原则相违背的。因此,设计一套完善可行的安置帮教制度,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方为治本之策。 (一)学历、资格证书等取得制度。《监狱法》第63-66条已在这方面作了规定,可使之更加细化。监狱、劳教所应鼓励、帮助服刑罪犯和劳教人员在改造期间从事各种文化知识学习,包括自学、函授、监所学校教育等,对考试合格的,颁发学历证书。改造中要注重劳动技能培训,鼓励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证书,并把学习成绩大小作为改造考核依据,与改造表现直接挂钩,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释解人员的素质,为将来回归社会后的安置打下基础。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监狱、劳教所等部门应履行好相关职责。 (二)释解前的过渡帮教制度。特别是针对刑期较长的服刑人员,国外在这方面已有先例。所谓过渡帮教,是指罪犯在刑满释放前的一段时期,具体期限长短可根据罪犯的犯罪性质和改造表现来定,有条件地允许罪犯走出监狱。与社会接触,以给他们有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过渡期,对于释解后的安置大有好处。这项制度需要地方公安和监狱的互相配合才能完成。 (三)接茬落户制度。把好接茬关,做到“五个及时”: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后,“刑释解人员安置帮教办”随即通知有关部门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在接茬时,对其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家庭状况作详细的记录,为今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准备资料;二是及时家访,释解人员回家后,居委帮教领导小组随即指派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三是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五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四)就业和创业不受歧视制度。按我国法律规定,释解人员一般应享有与正常人同样的权利,在就业或自己创业方面应是自由的、平等的。如《监狱法》38条规定:刑释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本来无需多此一举设立这一规定,主要考虑对释解人员进行特殊保护。防止有关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对释解人员创业和就业设置障碍。但是特殊情况除外,如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有关领导部门的任职资格限制。 (五)劳动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主要针对那些年老、疾病或生活暂时无着落而又没有生活来源的释解人员,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予以救济,这一制度的关键就是把释解人员与普通公民一样看待,标准掌握在是否“困难”上。另建议,将《劳动法》有关劳动保护等的规定,延伸适用到正在劳动改造的罪犯和劳教人员,规定监狱和劳教所从他们劳动改造之日起。即为其办理相关劳动保险,费用可从他们应得报酬中扣除,并规定这种保险可随释解人员的释 解而随其本人转移。这样做既可鼓励他们在监所中的劳动改造,又可为其释解后的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六)监控制度。虽然从法律上说释解人员已是自由公民,但他们毕竟是一特殊人群,从实践上看,重新犯罪率一直比较高,这也是一直强调释解后帮教的原因。因此,设立这一制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应当作为现阶段帮教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应由公安机关履行,即将一定时期内(如3年)的释解人员纳入公安机关的重点监控名单,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但在当今人口高度流动的环境下,如何做到有效监控,这是需要公安机关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七)科技创新为安置帮教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面对每年数量庞大的回归社会的释解人员,靠传统的帮教网络、帮教表卡已很难进行动态掌握,其结果是高成本低效能。因此,要学会利用当代高科技的文明成果,促进安置帮教工作手段创新。比如说,建立监所与公安机关的互动信息网络系统,为每一个罪犯和劳教人员制作电子档案,从其被判刑或劳教的第一天起直到释解后一段时期,甚至终身,将其信息随时录入档案,自始至终对每一个被劳教、判刑的人进行全程追踪、监控,随时掌握动态,并可随时调取,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掌握住”。

上一篇:纯粹独白范文 下一篇:过年的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