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9-19 14:19:21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1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

合肥市卫岗小学四(4)张瑞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神话故事》,它的作者是郭奇。

《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和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哪吒太子、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和白蛇传。先说说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吧!这篇故事告诉我,盘古开天辟地,牺牲了自己,改变了宇宙的混沌状态。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奉献精神!愚公移山这篇故事告诉我,干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有可能成功的。我们现在说说精卫填海吧!故事主人公精卫在一次玩耍中不幸掉入海水中,被海水淹死了,可是她不愿就这么死去,于是,她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夜以继日地从远处叼来石头和树枝,想要填平海。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夺不去她的勇气和决心。到了最后我们说说哪吒太子的故事。这篇故事告诉我,爸爸、妈妈养育我们十分辛苦,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哪吒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读完《中国神话故事》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2

心得体会范文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从前,天、地是连在一起的,整个宇宙到处都是漆黑,混沌一片。有一天,盘古醒来了,他发现什么都看不见,就用一把大斧把天、地劈开。盘古为了人类的光明,为了让天空固定,就昂起头顶住天空,一顶就是一万八千年啊!终于天、地固定了,而盘古也筋疲力尽了,他合上了双眼,永远长眠。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啊!

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许多人像盘古一样,为了确保他人安全宁愿舍弃自己生命。20xx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地震中所有的楼房坍塌。正在教学中的老师为了学生安全,不顾自身安危,帮助学生快速安全地撤离。譬如苟晓超老师,在地震中他三次冲进教学楼急救学生,当他第三次刚把两名学生推出去,不幸的事情就发生了,本身就岌岌可危的楼房再次坍塌,把苟老师埋在了废墟里……苟晓超老师这样的人,他们不就是当代的盘古吗?

读了《盘古开天地》,我深刻地体会道:不要把自己时刻放在第一位,一个人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博大的胸怀。

读书心得

当我第一次读完《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我不由的被盘那种古执着的精神给感动了。他抡起斧头就一刻不停的砍啊砍,砍啊砍……终于分出了天和地的一条界限,可是他的手却磨出血来了,但他不管,他任继续用手把天和地分得更开点。他能这样执着,而我却做不到,我只要有点小伤,我就会大哭半天;只要一失败,我就会气馁

当我第二次读完《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我不禁被盘古愿意牺牲、不怕痛苦的精神给惊叹了,当他感到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勇于牺牲,把自己的眼睛掏出来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把自己的头发和胡子扯下来变成了星星树木;把自己的肋骨抽出来变成了大山;把自己的鲜血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江河;把自己的肌肉变成了田地;盘古的气变成了风……而我就不行,我一直都是让爸爸妈妈管着我,而我只为他们做些小事,我真惭愧呀!

现在,我已经懂得了要乐于助人。帮别人的时候,我自己也感到了快乐。有一次,戚晶晶忘带铅笔盒了,我就把笔借给了她,她对我说了声谢谢,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让我的心温暖了许多。

读后心得

今天,我读《中外神话故事》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后,身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后来他垂死化身,身上各个部位变成了世间万物.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3

关键词:中国;远古神话;管理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充满幻想瑰丽的神话传说,是初民艺术想象力的杰作,它开启了古文明的先河,历代相传,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以深刻的影响。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艺术奇葩,是不可多的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同时通过人们的世代相传,在潜意识里还反映了后世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许多学者从历史学、文学的角度对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管理学领域尚属空白。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所隐含的深刻寓意的研究,及其在流传中的发展演变,结合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能够解读“中国式”管理思想的起源。

一、女娲造人———等级制度思想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国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很多古籍中,如《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内容包括诸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等。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于东汉学者应劭(约153年—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简称《风俗通》)中,但因年代久远,遗失众多,现存仅十卷(原书二十三卷)。无从考据,但从北宋李昉(925年—996年)编撰的《太平御览》引载中可见端倪:“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绝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1]大意是说:开天辟地的时候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成人,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样太累,于是用绳子蘸泥水甩出泥点,变成人。所以后来有富贵的人是捏出来的黄土人,贫贱一般的人是用绳子蘸泥甩出来的人。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从传说来看,女娲所造之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富贵者,一类是贫贱者。女娲又称女阴,众多传说中都是女性的形象,据此推算女娲神话应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正处于原始社会,社会普遍实行财产“公有制”,没有“私有制”更谈不上私有财产,同时也不可能有阶级和剥削,当然也不会有富贵贫贱之分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用黄土捏成富贵之人,用绳子蘸泥水甩出贫贱之人,这种所谓“富贵贫贱说”实属后人杜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朝灭亡之后,西汉成为继秦之后强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中以等级为基础的治国制度确立起来,这让东汉学者应劭在两百多年后叙述女娲造人神话时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建立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社会要维持下去,必然要找到某种理论上的依据。[2]神话传说影响深远,传播广泛,依靠神话传说来强化等级制度的统治,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维持封建统治关系,也许更有说服力。

客观来说,这种讲究“尊卑”、“等级”各安其份的儒家思想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对于维持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保持社会稳定,以实现长治久安,其作用不可低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依然对等级制度的设计情有独钟,秉持“官本位”等级观念的人仍然大行其道,可见等级制度影响之深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式”管理思想一贯注重等级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盘古开天地———强调“首创精神”

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广为人知的。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著《三五历记》,可惜此书早已亡佚,现在仅部分段落存于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之中。已知的盘古开天辟地在《艺文类聚》中有描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3]大意是说:在人类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关于盘古的原型,实际上有很多的版本,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他的丰功伟绩,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特别是他的首创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编撰者欧阳询(557一641年)等人都为大唐的开国功臣,作为封建盛世的唐王朝,以盘古神话寓意破旧立新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不缺乏创新精神,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燧人氏取火等等远古神话,那一个不是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步脱离愚昧走向文明的探索过程的反映。江泽民同志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想,作为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历史,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封闭、保守、僵化曾经成为它的基本特征,使得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发展缓慢。但是,这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方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下层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也没有停止,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常常为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而自豪,甚至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曾总结出“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才让我们虽然历经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王朝更替,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遭受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而没有被灭亡、被瓜分,依然能够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且不断地创造出中国奇迹的原因吧。

三、唐尧治国———责任分工的开始

据史书记载:尧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传说中,尧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推广水井,促进农耕,设立谤木,实行禅让,开启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文明。尧是《尚书》开篇首载的仁君,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4]后世史书记载尧舜时期,政治组织更严密,分工更具体,论功行赏,还有考核制度。据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所著《淮南子·齐俗训》记载:“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坂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5]可见在尧治理国家之时,辅助尧的五个人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任命舜为司徒,主管教化;任命契为司马,主管军务;任命禹为司空,主管工程建筑;任命稷为大田师,主管农业;任命奚仲为工,掌管百工。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每个官员分管不同的部门,同时又仅对自己职权范围的事务负责任。有了分工,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工作量,同时可以提高效率,完善责任制度。首先,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其次,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再次,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最后,分工使得每个人的权责更加明确,便于考核奖惩。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使得分工的产生意味着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从这里不难看出,唐尧对后世责任分工制度的影响功不可没。

四、大禹治水———疏胜于堵的理念

大禹治水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6]故事情节简单,仅介绍天帝杀鲧,鲧生禹,禹定九州,并没有详细介绍大禹治水的过程。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撰写《史记》,广收篇章,博采众说,才丰富了这个治水过程。“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琻。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觽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觽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7]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为什么鲧治水失败,而禹成功呢?《史记》中有精彩的分析:“夫水,柔物也,围之,则泛;堵之,则溢,此其性也。鲧不谙其性,围追堵截,急之于刚猛,固难成功!至禹,察父之败,反其道行之,不围不堵,挖渠疏道,导之以流,使小入于大,大通于海。终能变害为利,成其大功!”[7]可见大禹治水成功原因在于疏而非堵,围追堵截则水患越重,因势利导反而变害为利。司马迁的分析的确一语中的,给后世历代君王治国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左传》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精彩论述,由治水到治国,治水与治国均同此理,《左传》大概在《山海经》之后,在《史记》之前,这种思想上的一脉相承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治理国家就要施行仁政,安抚民心,广开言路,合理选才。正如给老百姓唯一出人头地的希望的选才制度一样,秦朝以前选才是世袭制,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征辟制,魏文帝时用九品中正制,到了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从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普天之下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学而优则仕”制度彻底打破了权贵门第之分,建立了稳定而庞大的文官队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稳定的原因之一,是有道理的。回顾科举制度在中国历经1300多年的漫长历史,又有谁能够否认,在它的背后隐藏着“疏胜于堵”这个管理学的重要原理呢?

五、龙的传人———文化整合与包容

我们经常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其实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动物。相传伏羲氏率领的部落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八大部落,并取各部落图腾的蟒身、鳄头、鹿角、虎眼、鲤鳞、蜥脚、鹰爪、鲨尾、鲸须组成一个新的图腾。(现在,关于龙文化的研究已经对龙的形象得出了大致一致的结论)。这个图腾体现了华夏九州的大融合,被伏羲氏命名为“龙”。[4]很显然,龙的形象是融合的,龙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合包容、兼收并蓄。从历史角度看,中华民族经历了几次大融合:传说时期炎、黄二帝的民族融合;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清代民族融合等等。每一次民族融合都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历代思想家都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即便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实也仅指统治思想方面主张用儒术,而从学者层面说,他是不排斥其他学派的。可见,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当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我想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很多管理活动有着明显的“中国式”的痕迹。中国特色管理文化也正是神话传说中龙的形象的最好诠释。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本文仅举几例典型作为代表,意在说明神话传说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而且由于它与远古社会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资料。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思想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是一脉相承的,其管理思想也源远流长。本文希望通过对远古神话传说所蕴含管理思想的梳理探究,探寻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和历史,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线索更加清晰、完整,对整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6.2版.

[2]朱超威,李君兰.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J].惠州学院学报,2005,25(5):56.

[3]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王忠伟,费素斌.中国远古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刘安.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山海经[M].方韬,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4

洪荒十大神器洪荒第一神器--太虚神甲 十大神器之首,盘古始祖开天辟地之时以天地的胎膜所制,也是惟一一件能抵挡开天斧的神器。优点:万物不侵。 弱点:不具攻击性。十大神器之首,也是惟一一件不具攻击性的神器。 相传,当年盘古始祖开天辟地之时,一斧裂天地,清气升为天,浊气坠而成地,在清浊之间则是玄黄一片。 天地虽裂,但盘古始祖却发现巨斧竟被一物所缠,神斧不仅无法将其毁坏,更被缠于其中,无法拔出,于是神斧便在混沌渐开的天地之中横放了三百年。 盘古始祖在三百年后再取神斧之时,却发现斧头之上包裹着一玄色皮膜,呈玄黄之质,耀日月之光华,灵气四溢。 拔回神斧,那皮膜则若霓虹般飘落,盘古始祖这才恍悟昔日便是这东西在混沌之中缠住了神斧,但它经历了无数风雨雷电的洗礼,在日月下暴露了三百年,这才逐渐干燥成皮,使神斧得以松脱。 盘古始祖后来花了数百年的时间,将之缝为一件奇衣,这便是后来的大虚神甲。 世人不知其质地,皆因它乃天地的胎膜,天地混沌之初,便是因为这层胎膜所粘.而盘古始祖破天地,使天地分开,而这以玄黄所凝成的胎膜则独成了一体。 也正因太虚神甲乃是天地之轴,是以被列为十大神器之首,排在开天斧之上。 轩辕黄帝就曾经用它挡住天魔罗修绝的致命一击。在涿席之战后,此甲就由轩辕存封起来,后传给了其孙帝颛顼。 洪荒第二神器--开天斧十大神器中排在第二位,传说乃盘古始祖的一魂三魄借混沌之中的至阴之气所凝而成。优点:攻击力强至可开天辟地。弱点:无神力者不能使用。十大神器中排在第二位,乃是攻击力最强的神器。 传说乃盘古始祖的一魂三魄借混炖之中的至阴之气所凝而成。 盘古始祖乃是混沌中的异物,也有人说,他是来自天外之天,开天斧乃是他带自天外的神物。他来到这个混沌的世界后,觉得极不适应,于是挥斧劈开了天地。 此斧本无名,但因其有劈开天地之功,因此后人将其命名为开天之斧。 盘古氏也是依*这神器征服天下万族而建立了神族,直到后来神族没落,开天斧被天神据比偷走,再落到刑天手中,而刑天就以手中的神刃横扫漠北,终在极北之地立下了不灭神威,后他在神殿大战之时被伏羲所伤,再闭关修练前将此斧传于其弟刑地。但他做梦也没有料到,拥有天下排名第二的神刃在其弟刑地手中竟不能完全发挥它的威力,终被轩辕所夺。 涿鹿之战后,当华联盟统一天下之时,轩辕将此神斧赐给了最大功臣叶皇,后流入祝融氏的手中,一直封存,到百余年后大禹治理洪水之时才复请出开天斧劈山开路,清除河道,以泄江流,造福苍生。 洪荒第三神器--昆吾剑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三,乃是盘古氏始祖用自身的脊椎骨及强大的精神力结合天地生机所化。后世之剑便是仿照此剑而炼,因此,昆吾剑乃是剑中之祖。优点:剑锋之利可摧毁天地。弱点:精神力不强者不能使用。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三,乃剑中之祖。 昆吾剑乃是盘古氏第八代始祖的脊椎骨所化。 盘古氏第八代始祖功夫通天,在昆仑之巅大悟结界之秘,终于让他在苦悟了两百七十年之时,打通了精神结,思感和精神竟可无休止地引动天外天之力但他却做了一件最失误的事,他根本就未能打通生命结。 在他调引天外天之力时,突然发现已经无法控制这股力量,在不能承受之时,他便只好将所有生机和精神全部内敛于脊椎骨中。虽然他有天纵之资,却无法抗拒天外天的力量,终于被爆成粉碎,惟有一根完整的脊椎骨化成了一柄剑。 凝于剑中的是盘古氏第八代始祖的精神和生机,而这股生机和精神却在天外天的力量摧退之下与他的脊椎骨完美结合,也便创出了一柄完美而奇异的剑,因其出于昆仑,因此叫昆吾剑。 后世之剑便是仿照此剑而炼,因此,昆吾剑乃是剑中之祖。 在轩辕一统中原之后,他忆起九天玄女门对亡妻雁菲菲的再造之恩,亲自将昆吾剑送回姬水旁边的九天玄女门。而后,九天玄大门逐渐西传,其剑再未出现神州大地。 有人猜测,可能是被西王母国的人暗中从九天玄大门取走,但西王母国是一个极为神秘的国度,即使轩辕曾三踏西昆仑,也没找到其所居之地。 2.昆吾剑是查拳短器械中的一种,其结构紧凑,攻守明显,协调连贯,轻灵多变,内容丰富,劈、点、撩、云刺、抹、压、扫、截、拦,处处寒光闪闪。 洪荒第四神器--尊神刀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四,乃盘古氏铸兵大师将其亲弟放入炉中与精铁一起炼制,并不断以重锤敲打,使铁与血肉融成了一种奇异的物质,自然形成刀形。优点:刀出有我无敌其利又万物可破,具有唯我独尊的魔性。弱点:内力修为不高者,会被其反噬。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四,乃是刀中之祖。 此刀出自盘古氏第九代始祖,而且此刀乃是以盘古九代始祖一位亲兄弟的骨骼所铸而成。 那年,盘古氏因夺权,其宗族内部发生了极大的矛盾。九代始祖之弟与其兄争夺帝位而展开了大战,后来其弟大败,九代始祖便将其弟之骨肉放入火炉之中煅炼。 2 轩辕·绝中十大神器 九代始祖与其弟都是功力通神的人物,其筋骨早已刀枪不入,皮肉比金铁还硬。 而九代始祖也是极为暴戾残忍之人,竟将其弟骨肉置入火炉之中苦练三月有余,并不断以重锤敲打。 其弟在烈火重锤之中挣扎之时,其生机自然也慢慢内收转化,后终于死于炉火之中。但其整个躯体已成了奇异的物质,无血无水,竟被煅造成一柄奇异的兵刃,其锋芒不下于昆吾剑和开天斧。 后人也便将此兵刃列为神族十大神器之中,排在第四位。 轩辕在一统中原之后,将此刀赐给了贰负。留于龙族成为龙族之宝。 洪荒第五神器--极乐弓十大神器中排行第五,弓身乃补天之石放入九幽地火之中炼成,弓弦以神龙之筋与翼虎之皮搓成。箭乃铁鱼之骨与火鸟之羽而制。传说后世后羿射日就用持弓。故有弓王之称。优点:攻击性强,可穿云射日,毙敌于千里之外。弱点:近处不具威胁性,无神力者持有,有如废物。十大神器中排行第五,乃是弓中之祖。 传说,极乐神弓乃是盘古第九代始祖的肉身所化。 盘古第九代始祖乃是死于其侄手中,当年他狠心将亲弟煅造成刀,却未斩草除根。后来,其侄长大成人,暗中害死盘古第九代始祖而登上帝位,即为盘古十代始祖。 十代始祖为报其父仇,竟以仇人之椎骨为弓背的基本材料,将几根骨头拼接而成弓形。以仇人之筋与皮搓成弓弦,以肋骨打制成极乐箭。而后,十代始祖将弓与玄放入地火之中,以奇异的方式炼化为一体,使得弓背晶莹如玉,弯角更是碧绿之色,肋骨箭身则呈乌黑色,弦丝也化成了金黄之色。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人明白,那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炼化的。 极乐弓后来为满苍夷所得,满苍夷也是为轩辕打得天下的大功臣后被轩辕封为电母。 数百年后,逸电宗出了一个极为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便是……后羿。 极乐神弓传到后羿之手,更被其发扬光大,因此,也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后羿的故事,更传说后羿用此弓射落九个大阳。 洪荒第六神器--惊夜枪十大神器之中,名列第六,乃枪中之祖。此枪乃是取自天外陨星之精华花了五十六年的时间,经过了一万余次的反复磨炼成形,终于铸成了一柄神枪。优点:出枪时有如慧星划空,使黑夜亮如白昼,令敌防不胜防。弱点:杀性太重,灵性不强。此枪乃是取自天外陨星之精华所铸而成。当年,盘古第十二代始祖在英山之巅练功,因其引动天劫,使划过夜空的彗星失控,坠落地面。 彗星所落之处,正是英山之下,没有燃尽的彗星陨石,正是其精华所在,盘古第十二代始祖大喜,将之拖回宫中,花了五十六年的时间,终于铸成了一柄神枪,而此枪使许多工匠血溅其中。 经过了一万余次的反复磨炼才成形,同时之间,还炼出了另外一件神器……无量尺。 第十二代始祖有感于彗星坠落当晚的奇异天象,是以,他为此枪命名为惊夜神枪。 后来,此枪为陶唐氏所得,一直存于陶唐氏之中。一百余年后,帝尧更凭借此枪威服南方三苗,成其不朽帝业。洪荒第七神器--无量尺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七,乃是惊夜枪的兄弟兵刃,同取于天外慧星之精华,经过五十六年才煅造而成。是十大神器中惟一不像兵刃的兵刃。优点:可以排解百毒,又可以硬撼所有神器,灵性强。弱点:杀性太弱,又不具攻击性。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七,乃是十大神器中惟一不像兵刃的兵刃。 无量尺,乃是惊夜枪的兄弟兵刃,同取于天外彗星之精华,经过五十六年才煅造而成。 之所以将其列入神器之中,只是因为它是取自天外彗星之精华,有着与惊夜枪一般的历史,颇具纪念价值。 当然,无量尺还有另一个好处,那便是可以排解百毒,因其具有彗星之中奇异的力量,而拥有了这种奇异的能力。 惊夜枪却无此功效,因惊夜枪上沾有大多铸造者的血液,使那种奇效消失。而无量尺却没沾过血液,因此少了一份杀性,多了一份灵性,这也是无量尺能排在十大神器之列的原因。 无量尺后来被轩辕赠给其弟神农,神农带着无量尺行遍天下,尝遍百草而不死,正是因为无量尺的功效,使其中毒立解。 神农能遍尝百草,发现五谷,无量尺功不可没。洪荒第八神器--损魔鞭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八,乃是鞭中之祖。鞭长七节,以千年奇兽之椎骨与神灵石所铸,具开山裂地之威又有克制魔性之灵,因名为损魔。优点:十大神器中唯一的软兵刃,攻击性能强。弱点:不能粘连邪物,不然灵性将失。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八,乃是鞭中之祖。 鞭长七节,乃是盘古第十三代始祖所驯服的一只奇兽之椎骨。 此奇兽以人喂之,食虎豹,凶恶无伦,大如巨象,力大无穷,却没有人叫得出其名字。 盘古十三代始祖驯养此兽一百二十余年,而此兽年龄早已逾两千多岁后因此兽食人太多,使得神族内部众神联合抗议。盘古十三代始祖不得不将此兽诛杀,并用此凶兽之椎骨铸成兵刃……七节之鞭。 轩辕·绝中十大神器 却不想此鞭竟具开山裂地之威,于是便将之列入神族十大神器之中,排行第八,更名为损魔。 洪荒三大高手齐攻熊城之时,太昊之子伏朗因没有接下魔布蚩尤一招,在此战自刎而亡,而太昊也因此战身受重伤,忘了收回此鞭,以至落在轩辕手中,在涿席之战后轩辕将此鞭送给狐姬。后来,此鞭也不知什么原因落入帝舜的手中,使其立下不灭之威德,而被帝尧所欣赏,终传帝位于他。 帝舜也曾凭此鞭大战三苗。洪荒第九神器--含沙剑十大神器之中名列第九,乃是取自九幽之玄铁以昆吾之形而铸就的神器。优点:锋利和坚韧。弱点:不具灵性,只是因人而出名。比之前八件神器,它除了锋利和坚韧之外,别无所长,但这却是因人而出名的神器。 此剑不知是谁人所铸,但却在四百年前,由剑宗的创始之人青鹤开始,带着此剑行走洪荒万国,战无敌手。 后来青鹤仗剑与大神伏羲交手,交手千招,最后落败,后加入神族,成立剑宗。时值神族八大神器的太虚神甲和尊神刀失窃,不能凑足八件神器,便将青鹤的含沙剑也列入神器之列。 后来此剑一直在剑宗之中流传,直至传到木青的手中。 在轩辕未成名之前,全仗木青所送的此剑,多次解危,以至后来可一统洪荒,成为千古第一黄帝,此剑可谓功不可没,涿鹿之战后,轩辕将此剑还于木青,而木青也依凭成为剑宗之主。 出自“小说”: 《轩辕·绝ii 》(我想书前因表明“本故事纯属……”什么的)洪荒第十神器--辟邪剑十大神器之中,名列第十,此剑以地火中之精铁所铸而成。优点:神锋和坚韧又具辟邪的功效。弱点:灵性不强,份量太轻。十大神器之中,名列第十,此剑以地火中之精铁所铸而成。 与含沙剑一样,乃是因其主人而成名,无异力,只具神锋和坚韧,无人知其铸造者。 它的第一位主人乃是与青鹤同出洪荒的年轻高手伯鸣。 伯鸣的名字传遍洪荒并不是像青鹤一样,打遍天下万国,而是因为他偷了神族的太虚神甲和尊神刀两大神器,而后被神族众高手追杀。 青鹤最后也与伯鸣交过手,两人战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而伯鸣也因此战而名动天下。后与青鹤惺惺相惜,不仅交出了偷盗的神族两件神器,还将自己的剑也一并交给青鹤带回向盘古大帝交差,而他自此之后再也未露面洪荒,许多人都以为他已死了,但也有人知道青鹤当年无法杀他,伯鸣只是退出了洪荒。 后来有人传说伯鸣与广成仙派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是以,神族许多高手都去找广成子比斗,就是因为伯鸣;也有人说广成子就是伯鸣;还有人说,广成子是伯鸣的师兄……总之各种说法不一,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人能证实。 伯鸣的辟邪到由青鹤带回神族,便被放入了圣殿之中,这是青鹤的要求。 剑宗之人更将辟邪剑与含沙剑并称为两大神剑,称为剑宗两大宝物。 而此时神族加上青鹤的含沙剑共有九件神器,为了凑齐整数,便将辟邪剑也列入其中,并称为神族十大神器。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5

(编者)

神话是指文学尚未发生的时代由后人所记述而成的关于史前文化的故事,它们曾经在史前人或原始人中长期流传,既不属于个人创造,也不是个人某种想象力的产物。它始发于人类进入理性的科学思考之前,其形成非常古老,其内容在今天可以判定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神话流传的时代,人们坚信它们是真实发生过的,神话无疑是人类最古老的文艺作品和传播形式。

许多神话都包含了原始族群中的原始英雄的成长,在原始英雄与天地斗争的故事里,展现着人类早期的美好愿望和善恶观念,反映人类童年对宇宙的遐想和试图对自然或身边事物进行解释的尝试。中国古代神话作为无时间性的真理的表现远远超出神话本身的价值,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按其内容和思想大致可以分为:(1)创世神话,(2)洪水神话,(3)英雄神话。所表现的神话人物形象主要有创世神、文化神和英雄神。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主要是和女娲等;洪水神话中的文化神主要是后羿和大禹等;英雄神话中的英雄神主要有黄帝、炎帝和蚩尤等。

这些神话都有内在联系,反映了生活在古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对宇宙的基本。思考,即“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认为太始之初,天地混沌像一个鸡蛋,没有天,没有地,也没有人,只有一个“”神端坐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开天辟地,阳浊为天,阴清为地,之后才形成了人类。“”作为天地的创造神,他的名字就很有意思。“盘”是物质的空间盘绕形态,“古”是物质的时间远古流程,,就是空间与时间的混沌。我国各民族中间都广泛流传着“”的神话,贵州山区还有瑶,他们深信自己是的后代。

“”也写作“盘瓠”,表示宇宙是如盘如瓠的圆浑形体。这似乎与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相吻合。在史书记载里,“”转化为远古部落的代号,汉代末年应劭所编《风俗通义》说,“高辛之犬盘瓠,讨灭犬戎,高辛以女妻之,封盘瓠氏”。高辛是中国远古时代与黄帝齐名的中原五大部落领袖之一,叫帝喾。帝喾的手下祝融是继燧人氏发明火以后传播火种的人,他的元妃姜螈是周王朝的祖先,他的次妃简狄是商王朝的祖先。这样,“”不仅是天地的创造者,也是商、周两个王朝的祖先,即中国人的祖先。

死后,引发了一系列新生命的诞生。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海洋,筋脉变成山川地理,皮毛变成了花草树木,须发变成太空星辰,呼吸幻化成风,鼾声顿作雷霆,他的躯体变成五岳:头是东岳泰山,腹部是中岳嵩山,左臂是南岳衡山,右臂是北岳恒山,双足是西岳华山。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中华大地。而他身上的每个细胞就成了中华大地上生存繁殖的中国人!创世神话依靠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获得生命和力量。的创世神话一直到三国时代才形成文字,始见于徐整的《五运历年纪》:

“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古时候把一切生物都视为“虫”,鱼是鳞虫、禽是羽虫、龟是甲虫、兽是毛虫、蜂蝶是昆虫、虎豹是豸虫等。人是倮虫,亦称为“灵长虫”。故而上文“身之诸虫”当指人体之各个小“虫”,不妨理解为“细胞”,或叫“小”。关于人是虫的观念,一直深深地嵌在华夏民族的心坎中,至今我们把热衷于网络生涯的人还呢称为“网虫”!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原始思想的久远力量。

不过中国人心目中的华夏祖先是另一个神――女娲。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意志像炼石一样刚强。她为华夏民族完成了两件不朽的功勋:一件是她用绳子作肢体,黄泥作皮肉,创造了人;另一件是冶炼五色石,补救了因共工和祝融在不周山决斗而撞破的苍天。所以她应该是华夏族真正的“上帝”,她既是人类的创世神,又是世界的救世主。《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这个故事后来被曹雪芹发挥,写进《红楼梦》开篇,贾宝玉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五色石,从而演化出许多故事。女娲弥补大自然的缺陷和挽救由于邪恶势力造成的灾难,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创造神。说人是用黄泥造成的,在不同民族的神话里都有类似的看法。虽然屈原曾发出过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天问》)意思是女娲既然制造了人类的身体,那么她的身体是谁制造的呢?但是谁也没有把屈原的发问当一回事,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泥土造人的观念抹掉了惰性非生命物质与灵性有生命事物的区别,也说明古人万物平等的原始宗教思想。

从文字符号的形式看,“娲”即古“娃”字,也是“蛙”的同源字。蛙在原始人认识中是最多产动物,蛙的形体很像女子俯伏时的优美体态;蛙的子女蝌蚪成群出没于河水,正是原始人对生育的期待和崇拜。所以女娲也是生育神。古代取名都要倒着读,英雄神“后(大王)羿(射箭)”是射箭大王。文化神“神农”即是农神,他又名后稷就是种田大王。“女娲”即蛙女,表示像青蛙一样多多生育的女子。

女娲在神话里是创世神形象,关于她的故事流传得特别多。据说她与另一个创世神伏羲氏(又名包牺、庖牺、宓羲)是兄妹关系,为了抚育人类,他俩结合为夫妻。在出土文物中,他俩幻化为蛇身人面的交合图,在出土文物中被抽象成双鱼图或八卦阴阳图等,成为生殖崇拜的偶像。传说伏羲氏还教人用火烹饪,教人挖掘陷阱以捕捉动物,教人编织渔网在水滨捕鱼,还制作“八卦”,建立一套史无前例的符号系统。八卦文字后来被星象家用来占卜,成为至今仍然谜团重重的神秘文化。据说在元明时期八卦传到国外,被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吸收,启发了现代数学上两进制的创建,也因此开发了当代计算机语言。谁能想到中国远古的原始八卦竟然是当代计算机技术的鼻祖!

当人类不必担心天塌地崩,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治理了泛滥的洪水,开始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殖。接着在为生存进行新的搏斗和创造中,又涌现了一大批发明家,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口头文学中成为古老传说中的文化神,例如教人盖房子的有巢氏和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等。早期人类白昼采集果实,晚上牺居到树上以避免野兽的侵袭,并开始学会取火,懂得

了熟食,但是不知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于是出现了第三位文化英雄神――神农氏。神农遍尝百草,甚至一天要中七十多次毒,最后分辨出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可以作为药物治病,他还撰写了一本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学书《神农本草经》。这本书至今仍然是中国医学上最崇高最权威的经典。尤其了不起的,神农氏传授农业技术和制造农具,使中国领先于世界进入农耕社会。据古籍记载: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白虎通》卷一)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华夏社会到神农时代进入了早期文明,神农是第一个把华夏族从游牧生活解放出来引到农耕的人。神农又名后稷。“后”即部落首领,相当于大王,同“帝”义。“后稷”出身在南方(靠近长江流域),按五行原理,南方属火、红色,所以后人又尊他为炎帝,或叫赤帝。虽然他最后被黄河流域边上的北方部落黄帝打败了,他的人民也被黄帝吞并,但是他的伟大形象永远活在华夏民族的心中,并始终与黄帝齐名,与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共同祖先。因此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古老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中,感受到天体“混沌而可分”的哲学观点,也感受到祖先为了开辟人类的生存条件而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创世而悲壮死去,神农为人类生存而遍尝百草,这是多么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啊。在中国的原始神话里,“神”与“英雄”是统一的,“神”也会死,换句话说,“英雄”死了就是“神”。总之,无论“英雄”还是“神”都会死,都会失去身体躯壳,所以中国自古对神没有实体崇拜,没有像埃及的金字塔、木乃伊,没有像古希腊宏大的神殿,没有天主、圣母或耶稣的神像。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6

A study on Fuxi's drawing trigrams or hexagrams by mythology



Abstract:By comparing the mythology of Fuxi's creating the world with the cosmic producing mode described in Xi Ci (the Great Treatise) of Zhouyi, this paper holds that Fuxi originates from Hun dun, chaos, and the primordial Qi, being an image and notion of the origin and initiator of the universe, in other words, Fuxi is Taiji, the Great Terminus. The mythology of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by Fuxi is a prototype of the cosmogony of the primitive philosophy. The concepts of Taiji, YinYang, four images and eight trigrams, and the summarized knowledge on the producing mode of the cosmos illustrated in Yi were abstracted from concrete images of the mythological thinking, being resulted from the abstraction and logicalization of the mythological outlook on the universe.

Key words:Fuxi; mythology of creating the world; Fuxi's drawing the trigrams; hexagrams of the Yi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讲作为《易》的基础的八卦是史前时期的伏羲所创,这个说法是否成立,过去的易学家都照着讲,没有提出什么怀疑。但是,到了近代以来,人们才渐渐对此表示疑问。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关《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时的筮数。筮数是一连串的数字,有的是三个数字,有的是六个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转译为《易》卦。例如“一一六八八一”,便是下震上巽的《益》卦。《易》卦源于筮数。已知的筮数实例以殷墟出土的几件为最早,有的应用于器物,如陶器、石器、铸铜用的陶范等,有些见于甲骨,时代都不早于殷墟中期,即殷王武乙、文丁时。在陕西等地的商末周初遗存中筮数的例子大为增多,说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广泛地运用筮法,而且这种筮法已经比较复杂成熟。顾颉刚在1929年撰《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推定《周易》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此说精确不磨,为学者所遵信。以此见之,《易》卦不可能为伏羲所画,伏羲画卦仅是一种传说,况且伏羲仅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是否实有此人还是一个问题。

但是,“伏羲画卦”的传说却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曾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可见起码在秦汉间伏羲画卦的传说就已盛行。那么“伏羲画卦”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从伏羲到《易》卦,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本文试图从神话学的角度讨论之。

一、作为创世神的伏羲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写法不同,皆为同音相转。《路史·后纪一》云:“伏、虑,羲、戏,字义皆同,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牺,取牺牲以充庖厨因号庖牺最为鄙妄。按庄周等古书皆作虑戏,无作犠者。且伏羲古或用戏,而牛之字未有用戏者,况伏岂得为服,御字乎?故《世纪》云:‘后世音缪,或谓伏犠或作虑犠,皆失其旨’。”他在这里认为本来的写法应是“伏羲”,其它各种写法均是后世妄改。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晋代皇甫谧所著专述帝王世系的《帝王世纪》,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功业卓勋,伏羲被推为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肇始者。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因而,伏羲的产生,是人们历史意识不断丰富的结果,借用顾颉刚的话,伏羲及其赫赫功业,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层累”地造成的。

事实上,伏羲首先是一个神话人物,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祗。

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伏羲考》[1],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即为盘古,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

董楚平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一文,通过对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的解读,为闻一多的立论提供了新的证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据1973年对墓藏发掘的报告判断,墓藏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楚帛书甲篇是一个完整的创世神话文本,经董楚平解读,释文大意是:

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娶女娲,伏羲、女娲二神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然,老四叫墨干。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2]。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的发现的解读,给予我们以下认识:其一,它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与现代中国各民族流传的创世神话相比,它保留着更多史前神话的旧痕和原始思维的特点;其二,它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伏羲的出土文献记载,证明战国中晚期已有伏羲传说;其三,它证明了伏羲创世神的身份。

现代考古发现的大量汉墓壁画、画像砖石和民间流传的洪水过后伏羲、女娲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均是伏羲创世神话的遗存。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连体交尾,图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手持规矩则是创造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娲交尾图还伴有四神画像,如《楚帛书甲篇》所言,四神是伏羲、女娲的儿子,是四时的代表,是经营天地的大神。

二、作为宇宙本原、起源观念的伏羲

在确定了伏羲创世之神的身份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伏羲是如何成为创世神的?

民族学资料表明,创世神话产生与流传的主要途径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人类进入早期文明以后,宗教开始思索宇宙起源,思索的结果是产生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所思考的宇宙起源和生成的问题,也是人类早期哲学要探索的问题。近年出土并解读的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展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生成的原点是“太一”,“太一”即同于《老子》之所谓的“道”。《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通“太”,即为“太一”,《吕氏春秋》:“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宇宙起源于“太一”,而“太一”本是一种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诠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羲”,《说文》释:“羲,气也。”“太一”为气,伏羲也是气,即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太一”形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混沌神话在南方盘古故事中保留完整。《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胡涂”,“胡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3]。“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对“混沌——葫芦——盘瓠——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闻一多论列甚详,此不赘。且楚诗人屈原《九歌》中有“东皇太一”,闻一多释为伏羲,足可证伏羲乃从原始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原始哲学观念的宇宙本原、起源观念而来。

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人们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三、从伏羲到《易》卦

《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话可看作《周易》的理论纲领,也是《周易》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

与《太一生水》和《老子》一样,《周易》认为宇宙生成于“太极”,“太极”即是“太一”。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高亨则更明确地将“太极”与“一”、“太一”联系起来:“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两仪,天地也。”“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4]

“太极”与“道”、“太一”具有同样的原初世界宇宙源头的意味。《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混沌之物即元气,元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元气。”而在《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并且从音训中我们已看出,混沌即是葫芦,“羲”即“气”也,伏羲即是元气。民间传说遗存中也说,伏羲乃从葫芦中所生。

《淮南子·精神训》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对照《楚帛书甲篇》,“二神”当指伏羲、女娲。“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伏羲、女娲就是阴阳两仪的代表。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两仪生四象”,关于“四象”,有金木水火说,亦有东西南北说,但从创世神话角度看,应指春夏秋冬四时。《礼记·礼运篇》云:“夫礼,必本于大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用符号表示为“—”、“ ”,各在其上下加一阴一阳即生为四象,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少阳表示春天,阳气逐渐增长;少阴表示秋天,阴气逐日增长;太阴表示冬天,阴气至冬至至极;太阳表示夏天,阳气至夏至至极。用阴阳交互变换,喻季节的变化和循环。

“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或自然力。《楚帛书甲篇》说,四神以阴阳参化法则开辟天地,造出天盖,使它运转,于是星辰升落有序,山陵通畅,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易·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种自然力量协调和谐地发生作用,于是阴阳消长,万物生息。 对照《楚帛书甲篇》和《易·系辞》所描述的宇宙生成过程,我们看到:

伏羲(太一)——伏羲、女娲(阴阳二神)——四子(四时)——万物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在这里,“太极”脱胎于“伏羲”,“两仪”脱胎于“伏羲”与“女娲”二神,“四象”脱胎于伏羲与女娲所生“四神”,即“四时”。《系辞》对伏羲创世神话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做了更为抽象的概括,两者的对照具体地展示了从神话到哲学的演进过程。

四、结论

神话是哲学的母亲。西方哲学家说,任何神话中的诸神都不过是客观的或实在地直观到的哲学理论。人类早期的思维形式总是形象化的,感性的。维柯《新科学》中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在世界各民族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中发现了原始神话的价值,认为神话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并认为这种“诗的形而上学”、“诗的智慧”是人类通过感觉和想象能力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它虽然同哲学、科学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别,却又是它们的基础和来源。

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整体性和语言文字的象形性特征,中国早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早期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如“道”、“太极”、“阴阳”、“五行”、“易”等等,无一不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的。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的考察,我们看到,作为历史人物的伏羲,其实并不存在,他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在神话中,伏羲是一个开辟混沌,化生万物的创世神的形象;进入哲学领域,他又被概括抽象成为宇宙本源和基始的概念,他导源于“元气”、“太一”,在《易》中,成为“太极”。创世神话在《易》中被概括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模式。

“伏羲画卦”传说被现代易学研究者视为妄说,不为采信。然而,通过对其进行神话学考察,我们可以从伏羲创世神话中找到原始哲学的神话原型,并具体地看到从伏羲创世神话到易卦的演进轨迹。在中国早期哲学产生的过程中,《易》处于神话思维向理论思维、原始思维向哲学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Z].北京:三联书店,1982.3

[2]董楚平.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3]吴泽顺.混 沌语转记[J].淮阴师专学报.1992,(1).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7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我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在闪烁时,心中油然一种自豪,我是炎黄子孙!;

“祖国在我心中”,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道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中国心,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每一个炎黄子孙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热血沸腾,壮志激昂。

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全身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女子。盘古开天辟地、四大发明、**孔子、丝绸瓷器、威武的兵马俑使她光彩照人。她的美让人羡慕万分。但是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幕呢?时间的指针急速倒转,指向了1840年。那时,外国列强纷纷加入了掠夺中国财富的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以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贪婪的侵略者几乎掠去了这美丽女子的所有珍宝。他们使她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这个道理。她没有沉默,而是选择了反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

透过历史的眼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我看到盘古开天辟地,迸发出生命的光芒;我看到四大发明,使古老的中国异彩纷呈。我看到**孔子,举起圣火照亮几千年的文明;我看到丝绸瓷器远涉重洋,谁都知道这是来自我们的故乡。我看到那硝烟中冲杀出兵马俑威武的阵容;那雄伟中耸立着万里长城的刚强!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懦弱,在圆明园被烧焦的废墟上,我看祖国是一摊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们的祖国并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她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孙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主席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孔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篇8

关键词:朱铭盘 苦吟 泽古 逸诗 《桂之华轩诗集》

一、“先人守经史,穷死不贬节”

同光期间,在苏中地区文气炽盛,涌现了一个诗人群,如柳诒徵言:“同光间,通州、如皋、泰兴文运勃兴,震耀寰宇。高才硕学,若周彦升、若朱曼君、若范肯堂、若张啬公、若沙健庵诸先生,鼎鼎有名,大江以南莫之逮也。”[1]朱铭盘就是其中一位。其生平事迹可见于《清史稿・文苑・张裕钊传》,其被称为“一代诗人兼史家”,是有其地域和家世背景的。朱氏祖辈对南渡衣冠制度的固守,加上舅辈何萱是当时著名的训诂音韵学家,对朱铭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和文化认同感,为其以后成为一个卓越的文学家注入了文化基因。

二、“触我为酸吟”与“高吟发纡气”――《桂之华轩诗集》的苦吟特质

观程瑶笙所著《桂之华轩著书图》,诗人端坐檗台,覃思冥想,溺于翰藻。其境似其《苦雨行》中所自嘲“客中破茅屋,腐儒最能栖”,其情似其《与范大铸》中“何须怨摇落,无用最儒生”之叹,宛然一副苦吟者的形象,而《桂之华轩诗集》中诗歌的整体风格亦与之相似。

苦吟这一派的诗歌风格上肇始于屈赋及骚体,到中晚唐的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之流则蔚为壮观,他们多出现于末代之际,伴随着帝制末的黄昏,在一个王朝臃肿而脆弱的背影下,苦苦吟唱着他们内心的残山剩水。而朱铭盘所处时代正是清朝在经历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后国势日渐式微之际,因此其作为苦吟出现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这种形象首先在诗中体现为一些名词性的意象词,如西风、暮天、草、霜、冰、雪、赤虬、龙、蛇等,如:“墓门有宿草,摇落梦中看”(《寄示弟盂》);“天半灵修应浩荡,白云凝望暮天遥”(《史阁部墓》);“投身入霜雪”(《述情》)。其次作者善于运用一些诸如“寂寥、苍凉、衰、贫、晚、寒、遥、疏、孤”等孤寒幽俏的形容词,直接为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无尽的苦涩味。如“一花一泪鹃血红”(《梅花岭梅花画壁》)、“今日空相忆,羊坛泪几行”(《过故馆怀先师刘公》)等。

再次在内容情感上,这种苦闷某种程度是源于其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产生的困境,比如《书胡厚堂词本》“一奏清商曲,人思天宝年”、《车行述感》中“儒生岂有功名意,矫首瓠虑转侵”等正是由于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发出的慨叹,所以我们在其诗中多发现“行路难”的感叹,更有《行路难》一诗,诗中有“长夜如年不知曙”之怨,煞是凄凉。

最后作者苦吟诗人的形象还体现在其“酸吟气”上,如其自己在《寄怀吴司马湖北》中言“好鸟能媚我,触我为酸吟”,这种酸吟气在艺术形式上是由于其喜好用冷色调的意象营造出略带苦闷的诗境,而在内容情感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久居幕府,不能显其志,再加上长期羁旅在外不免心中思念故乡,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故而诗中带有一定的酸吟之气。

前者体现在诗人常常在诗中不自觉地会有“笼中鸟”之感,如《杂诗》中“整装为孤客,譬若笼中情”后来其虽遇明主吴长庆“吴侯暖我家,如饮雪天酒”(《寄怀吴司马湖北》),但终究“丑为幕府客”(《冈嵛晓发》)。

后者的思乡情是有个渐变的过程的,一开始诗人年轻气盛,食饩扬州,自信满满,壮志远游,《舟出北郭怅然有感书寄所亲》有“流水有本源,脱叶有故柯。男儿守家室,饥来当如何”句,亦表露出其远游有为稻粱谋的意图。后来作者经年在外,于是产生了“属命风尘”的想法。《寄妇》一诗:“持家拙,念之愁远人。秋深怜我瘦,书到讳言贫。客路多衰草,归心满白。何为怨别离,属命在风尘。”末句表现自己离家不悔的情感。最后作者是有家不得归了,《寄妇》诗云:“西风舟在白边,我与花瘦可怜。欲遣江波遥寄汝,可知流不到门西。”从不归家――夜归家――归家不得的转变反映了作者整个宦海生涯的心态历程,最后作者不得不在《与范大铸》中发出了“何须怨摇落,无用最儒生”之叹,与黄景仁“百无一用是书生”之感可谓是桴鼓相应。

三、“学人贵程积”与“泽古甚深”――《桂之华轩诗集》的“泽古”诗

汪辟疆曾言:“曼君诗泽古甚深,不苟作,不矜才,自是学人之诗。”[2]何谓“学人之诗”?朱铭盘《述情》中言:“学人贵程积,华士求近名。”正是诗人对中国历史和学术多年的“程积”,造就了其“泽古”之风,因其泽古,故作诗不求新,而求好。

其好古的特点在其沈溺咏史诗即可相见,朱铭盘的咏史诗按时间地域可以分为早期的扬州地区咏史诗和中晚期登州地区咏史诗。

早期诗人寓居扬州,被两淮盐运使方子箴聘为记室,办理文牍。诗人先有《平山堂》一诗,云:“百年慷慨此登临,可有甘棠几树阴。古壁龙蛇遗迹在,隔江烟树暮天深。朋簪欢宴公余乐,文酒苍凉异代心。不惜大瓢同一醉,西风归鸟下空林。”欧阳修于扬州时筑此堂,从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胜地,平山堂于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1870年重建,朱铭盘于1874-1876年居扬州,此时平山堂刚刚修缮一新。诗人首句化用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式,透露出其仰慕平山堂数百年的风流历史;次句“古壁龙蛇”突出其文化意蕴,且诗人在诗中嗜用异兽形象,反映出其想象力之丰富。第三句“文酒”即是饮酒赋诗,诗人追忆平山堂中历代文人雅士雅集于此的宴会,慨叹苍凉的异代心,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不与异代同”的历史沧桑感。末句“大瓢同一醉”舍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之意,反用之,极尽对社会失望至极之叹。“西风归鸟下空林”则是以景句作结,这在朱氏的诗歌中亦是常见的,故而有一种言有尽意无穷之感,含蓄蕴藉。

在登州期间,其在蓬莱阁创作了《苏文忠公祠》,有“双丸起伏成朝暮,诸岛阴晴或有无”的雄奇海景,亦有“人生只有还乡乐,愿借先生风马趋”之语,借古怀乡。另外,在此期间,作者与好友张謇、范当世创作了咏诗联句《诸葛忠武画像》,其中“天乎亡刘侯忠殚(曼),侯精销亡侯灵叹(季),侯容哉吾摧肝(肯)”句直接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限悲怆。而联句这一题材在《桂之华轩诗集》中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朱铭盘由于交游广泛,故而经常与文人雅集唱和,而联句体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如其《陈检讨诗》中“春雨联吟地,秋风顾曲情”、《寄方先生四川》中“何如往日联吟地,董相祠边落初照”等均是追忆与友人联吟之事,集中的《哀凤凰联句三十二韵并序》更是登峰之作。王庚在《今传是楼诗话》中称:“通州张季直謇、范肯堂当世、朱曼君铭盘,均以朴学齐名,相依,艺林争羡。有《哀双凤》五言排律,流传一时,亦一段佳话也。哀感顽艳、荡气回肠,亦可见三君少年时才藻之盛也。”[3]

另外,《桂之华轩诗集》中的很多斧凿古人的诗句,如《寄妇》中“欲遣江波遥寄汝,可知流不到门前”、《忆家园花树》中“剩有窗前木犀在,秋来能放几花无”、《陈检讨诗》中“孟六遗文在,遥遥千载名”等都留有很明显的痕迹。

四、余论及逸诗

当然,《桂之华轩诗集》中反映的内容和情感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捃拾一隅。同时在对朱铭盘的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集外的逸诗。如在齐学裘的《劫余诗选》卷二十一中有《次韵和朱曼君见怀之作》一首,诗后附了朱铭盘的原诗《奏闻一章录上鉴教》诗云:“拂拂旌旗夕照舒,江头歌笑独骑驴。春风海上三年客,远道空中一纸书。老去看云情不减,夜来落月梦何如。悬知十丈红尘外,阳羡山中有敝庐。”[4]利用清人和诗后附原诗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他集中发现一些诸如此类的逸诗。

朱铭盘好用联句诗,故其参与联吟的诗有些未收入其集,而旁见于他集。如在《张謇全集》中,笔者发现了《仪征道中联句》组诗。[5]此诗收入张謇和范当世的集中,但不见于《桂之华轩遗集》,故应加以辑佚,以资博洽。

当然,还有一些只知诗题不知内容的诗,如《张謇日记》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载“周小棠置酒,朱曼君铭盘来,有早萤诗”中的《早萤》就是有目无诗。

除了上述的纸头文献里可以发现逸诗外,一些实体文物也可以,现泰兴博物馆收藏了民间收藏家蔡澧泉捐赠的《庐江张提军四十有九诗叙》十二屏,此诗的具体内容见于汪维寅的《守研斋珍藏》。[6]

《桂之华轩遗集》流传一百多载,在张謇和范当世的帮助下得以付梓,后朱铭盘外甥郑肇经为纪渭阳之思,加以刊行,最后著名史学家沈云龙先生将其影印,编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出版,这才避免了遗珠堕璧之憾,可谓幸甚之至。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泰州市委员会.泰州历代名人续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60.

[2]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1.

[3]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M].张金耀,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24.

[4] 齐学裘.劫余诗选[M].同治八年天空海阔之居刻增修本,同治八年:190.

[5] 张謇.张謇全集・第五卷・艺文・下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4.

上一篇:托遗响于悲风范文 下一篇:论文摘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