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范文

时间:2023-10-09 10:59:29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篇1

1、翻译方法:需要先准备一台电脑,并将论文摘要电子档,在电脑上准备好,因为今天的方法需要借助电脑来实现。上面的都准备好后,我们还需要通过电脑浏览器搜索一点翻译,来帮助我们进行翻译。

2、翻译页面进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立即翻译按钮,通过点击这个按钮,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文档翻译的页面中去了。文档翻译的页面进来后,我们可以先将一些翻译的选项进行修改,如目标语言的选项,是我们必须要根据情况进行修改的选项。

3、选项修改好后,我们就可以将准备好的论文摘要添加进来了,通过上传文档按钮,就可以添加了。摘要添加进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开始翻译按钮,开始对文档进行翻译了。

4、翻译开始后,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文件翻译结束,就可以通过预览按钮,对翻译后的结果进行在线预览了,也可以通过立即下载按钮,将翻译结果进行保存。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摘要篇2

关键词:论文;摘要;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63-02

一、引言

如果论文题目是学术论文的名字,那么摘要就是学术论文的脸。摘要是否生动形象有价值,决定了读者是否阅读。它们是对整篇论文的精炼概括,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了解论文的大概内容。如何写好学术论文的摘要显得至关重要。近十年来很多学者研究过学术论文写作,如董华,胡胜强,高奋主,陈延斌,张明新,卢圣泉,蔡铁权,楼世洲,谢小芸,黄国文等。这些学者的研究对论文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目前学术论文的摘要的撰写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讨。本文以中国知网里的部分论文为例分析摘要的写作方法。

二、摘要

摘要是一种经过明确定义的文献类型,具有确定的属性和独特的文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一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指出: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方金秋,景超江,2000)。这就要求学术论文摘要具有简洁、准确和客观的特性。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论文的简要概述。摘要总共有六个结构要素,它们是:“主题阐述”、“背景信息”、“目的陈述”、“方法论和语料”、“研究结果/发现”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结论”(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2009)。摘要具有独立性的特点。摘要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篇章,作为全文的缩影。不看全文便可以了解文章到底是研究什么,采用了何种研究方法,得出了那些研究成果。另外,摘要中一般不引用图表和文献。

撰写论文摘要,要注意用词和语法两方面。在用词上应该参考两大原则:只谈新信息;尽可能简洁。不要加进编写者未来的计划和打算,诸如“有关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等。用词尽可能简洁。如“has been found to increase”可以改为“increase”。摘要的叙述一定要客观,不应该带有个人的主管色彩,在摘要中一般不使用“perhaps”,“maybe”,“probably”等模糊词语,也不该含有倾向性评论。在语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摘要应该用三人称表达,避免主观色彩。比如用第一人称就会给读者像自我介绍和个人评论,不符合摘要的性质。在时态上,英文摘要的时态变化相对较少。由于读者关注的是新信息、新成果、新研究的时间,对研究过程中的先后次序不太注意。在语态上,英文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均可在摘要中使用。但在学术论文中多用被动语态,以体现其客观性。在介绍研究目的和结论时也可用主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涉及到人,较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努力,且主语部分可集中较多的信息,起到信息前置、鲜明突出主题的作用。在句型上,英文摘要使用较多的主位结构的陈述句(李旭,2007)。以下结合实例来分析。

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及物性分析

常霄鹏

摘要: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目前还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过分析,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笔者分析了该作品的及物性特征,说明了其主题思想及词人浪漫、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进一步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欣赏与评价我国古诗词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物性

The Transitive Analysis of Su Shi’s Work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Chang Xiaopeng

Abstract: Su Shi’ representative work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has seldom been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article is one attempt for it. The author has an analysis of this work’s transitivity features to illustrate its theme and Su’s romantic,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spirit.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transitivity

以上的摘要和关键词来自中国知网2010年6月第2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中常霄鹏的论文。根据这篇论文的摘要,我们可以看出此摘要写出了第一个要素“主题阐述”。即本文主要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来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常霄鹏也介绍了背景信息,即目前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苏轼的这首诗,并且他在引言里也对前人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做了个简要的综述。他没有明确写出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方法论。尤其重要的是常霄鹏没有详细地写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是论文摘要的最重要的部分,应该详细地描述这个研究的价值。这样读者可以根据此结论来决定该论文是否有继续阅读的价值。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发现上。另外,常霄鹏没有提到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作为学术论文应该要写出启示,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并了解到该论文的阅读价值。总之,从结构上看,这篇论文的摘要不错,但仍然有待继续改进。

从词汇方面来看,这个中英文摘要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中文的摘要的第一句下半句“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多余,而且过于口语化。第一句的前半句已经交代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这首诗的不多,所以后半句有画蛇添足之嫌。英文摘要中第一句话的开头“Su shi’ representative work”,Su shi’ 后面漏掉了“s”,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representative work”也可以改为“masterpiece”,更简洁。第二句话中“This article is one attempt for it”中“for it”多余,根据上下文读者很清楚此论文就是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外,“the author”容易引起歧义,读者不知道这里是指写论文的作者还是指苏轼。由于容易引起误会,可以改为“This paper”。在摘要中尽量使用物作主语,这样更客观也不易引起误会。最后一句话中“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过于复杂,摘要应该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避免过于冗长,这里可以改为“contributes to”。摘要在用词方面要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避免罗嗦的长句表达。

又例如,2010年4月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2期,王茹茹的论文大标题为评《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副标题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其摘要:《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对德国功能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即功能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具有明确目的、确定方法和衡量译本质量的实用性与指导性。王茹茹的摘要在形式上缺少了背景信息、目的陈述和研究带来的启示。这个摘要没有详细写出通过研究诺德的这本书发现了德国功能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具体实用性与指导性。而只是在介绍《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的内容。这个摘要写成了对《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的提示,没有把重点放在研究发现上。

三、小结

写好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部分,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经验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两个部分就是像人的脸一样重要,决定读者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面相凶神恶煞、丑陋无比的人是很少有人愿意与其交朋友。从某种意义上讲,摘要和关键词决定了你的文章是否能被他人认可和借鉴。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的部分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的分析,发现这些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问题。首先,很多学者忽视了摘要的六个结构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发现”。这个部分就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部分,而有些往往把摘要写成提示性的文字。还有部分学者在摘要里写主观性的评价,这是摘要写作的一大忌讳。在用词上,摘要中应该多用客观性的实词,不宜用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语言尽量简洁,可以用单词表达就不用短语,可以用短语表达就不用句子。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方金秋,景超江.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

[3]常霄鹏.对苏轼的及物性分析[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

[4]李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篇3

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农业英语论文摘要进行经验功能(Experientialfunc-tion)分析,以探讨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类型之间的关系。我们为此提出的假设是:语篇经验意义的构建选择与该语篇体裁的选择紧密相连。我们的结论为: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语篇体裁的选择决定和制约了语篇语言层面上经验意义构建方式的选择。而语篇语言层面上的经验意义的构建方式的选择帮助实现了语篇在文化语境层面上的选择。

二、经验功能

纯理功能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经验功能或者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经验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用语言描述周围发生的事情或情形(黄国文,2001)。

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系统(TransitivitySystem)、语态系统(Voice)和极性系统(Polari-ty)得以实现(朱永生,严世清,2001)。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及物系统。物质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语言在反映这些现象时,将它们置于语法体系中的不同类别,这样形成的语法系统就叫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的目的在于将现实经验世界构造成一套可以掌握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反映在语言上有不同的特点。只要对这些不同特点的语言构造进行分析,就能掌握语言反映现实的手段。可以认为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网络。

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为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包含3个组成部分: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过程不同,其参与者也各不相同。

三、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

我们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分析的语料是从5种SCI农业期刊中随机抽取的32篇论文摘要[在我们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已为语料做了具体的介绍(易兴霞,2006),故此不赘述]。我们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统计32篇语篇小句过程分布情况,以探讨构建经验意义的及物系统是如何实现和反映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语篇体裁。过程的统计以小句为单位,这里小句指:(1)独立小句;(2)限定性小句(finite),如状语、宾语、定语从句等(考虑到语料之大,为便于操作,没包含非限定性(non-finite)小句)。

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对32篇语篇中所有小句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后得表1①。

从表1看,在6种过程类型中,关系过程占比例最高,平均为44·6%,其中有12篇语篇其出现率已达到50%以上,第十篇甚至高达80%。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这类体裁的交际目的出发进行探讨。韩礼德(1994)认为关系过程句和提供信息这个目的紧密相联。我们知道学术论文摘要是学术论文的缩影,与学术论文一样,它最重要的交际目的是其信息功能,即“推销”作者的研究成果,“说服”语篇社团的其他成员来接收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关系过程主要描述意义,它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过程,作者可以告知读者该研究的状况、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与客观世界各种不同的关系。除此之外,关系过程还可反映某种观点和态度。可见,关系过程句的这个符号内涵与该语篇体裁的社会交际目的相一致,是为摘要的交际目的服务的。因此,我们可认为:关系过程句在这种摘要体裁中所占的高比例是文化语境层面的体裁的选择对语篇语言层面的一种非标记制约和实现,也是语篇语言层面的选择对文化语境层面选择的一种非标记制约和实现。

虽然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论文摘要必须要有高比例的关系过程小句的使用,因为文化语境和语言之间的相互预制和相互实现关系不应被看作是一对一的对等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或然性(李国庆,2005)。这一点也在我们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语料中有些语篇(Text2,Text8),关系过程小句的出现率就比较低,分别只有13·3%和20%。另外,其标准差也相对较高(16·1),说明在某些语篇中其出现率与平均值有一定的差距。

除了关系过程之外,占比例最大的是物质过程(35·1%)。物质过程表达的是经验世界里的参与者曾经做过什么和正在做什么。在这32篇农业论文摘要中,内容涉及到一些已完成的、正在进行的以及即将进行的研究行为。语料中高比例的物质过程句表现出论文作者对该研究的具体实验行为、步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想尽量客观地反映、再现所做的一切实验行为。本研究所统计出的物质过程句比例(35·1%)要远远多于余晖对多个学科的摘要分析中所统计的比例(25·1%)(余晖,2003)。这一点很可能是由于余晖的语料含经济、政治、语言学等所谓的“软科学”,而我们的语料几乎百分百为实证型的“硬”研究,对研究手段、方法及步骤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说明,从而使得研究更具有复制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特点与以往经验式的做法大不相同,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说明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在目前学术界是很普遍的。

关系过程句与物质过程句加起来占绝大多数,为79·7%。这意味着农业英语论文摘要语篇既有描述型语篇的特点,又有叙述型语篇的特点。反映了这一体裁一方面要对涉及的研究做出总结、引申、推断或评价;另一方面也强调叙述该研究的具体实验步骤与行为。

相比之下,心理过程所占比例明显减少,只占11·4%。在8篇语篇中(Text1,2,3,10,15,17,27,31),甚至没出现一次。心理过程表示动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识和反应。韩礼德把心理过程分为感知(perception)、情感(affection)和认知(cognition)3个次范畴。它们在我们语料中具体的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情感型心理过程仅出现过两次,所占比例最少,只有4·1%。出现最多的是认知型心理过程,占85·7%。这一分布特征完全符合科学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的要求,说明论文摘要提供的应当是客观事实,而不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或想象。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语料中的心理过程的感知者往往通过被动语态被模糊或掩盖(如···seedinjurywasobserved,Theeffectofpreviousexperience···wasassessed.等),以创造出一种非人格化(impersonal)的语体效果,从而体现科技语篇的客观性。

其他3种过程所占比例都不高。言语过程平均出现率只有一次,仅占7%。同样为了实现命题的非人格化,我们注意到语料中言语过程的言语者和接收者都常被掩盖或隐藏(如Itisar-gued···,Breedingimplicationsarediscussed等)。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也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别为1%与0·9%,几乎等于不存在。另外,语料中存在过程句的存在物多数由隐喻式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来实现(如Therewerelittlediffer-ences,andtherewasconcern等)。应该说,这也是由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概括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

下面我们来讨论小句过程分布和农业英语论文摘要的结构成分之间的相互预制性和相互实现性特征。

形式是内容的体现,选择即是意义。不同体裁的作者为了达到其各自的交际目的在经验意义的构建上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每种体裁又是由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组成,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有其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同时它们又都是为了实现论文总体交际目的服务的。我们可以假定不同的结构成分会制约其经验意义的构建。对于结构成分的划分,笔者采用Graetz(1985)对论文摘要的划分方法,把语料中出现的结构成分划分为以下4步,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具体分析见表3与表4。

在统计理论中,卡方检验就是通过方差分析来比较和检验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就本文而言,我们需要通过卡方分析来检验农业英语论文摘要的经验意义构建是否因其体裁结构成分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小句过程分布、动词的语态与体裁结构成分的相关性。在用卡方分析小句过程分布情况时,考虑到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别为1%与0·9%),为了减少因频数太小而造成的误差,我们把它们合并到言语过程中(故df=(a-1)(b-1)=(4-1)(4-1)=9)。

经统计,我们发现在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中小句过程的出现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x2=70·98,df=9,p<0·05)。其中差异最大的出现在“方法”与“结果”两个结构成分中(见表3)。在“方法”成分里,物质过程占最大比例(73·5%),关系过程仅出现了8次;而在其余3个阶段成分中,关系过程却占最高的频率,尤其在“结果”中,出现次数高达102次(56·7%)。

这与每一结构成分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相关。论文摘要是一个步骤性、规约性很强的体裁,其中的每一结构成分都有它自己完整的功能,正是每一独立结构成分的功能才构成了整篇论文的功能。方法成分的主要功能是交代研究方法。本语料来自于注重实证研究的硬科学,自然会出现大量描述具体的实验步骤、行为的物质过程小句(如inoculate,construct,combine,select,grow等)。“结果”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读者由某一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结论”部分主要是说明由研究而引发的思考。在这两成分中,必然会大量出现表示评价、推断或反思的关系过程小句。

对经验意义中语态这一语言特征已有一定的研究(Tarone,Dwyer,GilletteandIcke,1981;Martinez,2001;葛冬梅、杨瑞英,2005)。一般认为科技文体中被动语态要多于主动语态,这样可掩盖、模糊施动者,从而创造出超然的、客观的非人格化的效果(秦秀白,2002),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从表4中的数据来看,主动与被动的比例为60%∶40%,即总体上主动动词要多于被动动词。当然,各体裁结构成分中动词语态的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x2=68·857,df=3,p<0·05)。被动动词只在“方法”部分中占较大比例(83·1%),在其余3个结构成分里,主动动词的比例要显著高于被动动词。由此可推测,动词语态的选择会受其所在的结构成分的交际功能的制约。在“方法”中,涉及的主要是一些表示具体的实验行为及步骤的行为动词,为了体现非人格化的客观性,作者往往通过选择被动动词来模糊行为人。葛冬梅、杨瑞英(2005)的研究也证实了语态的选择受其所在的语轮的交际功能的影响,同时她们还证实学科的不同也会影响作者对动词语态的选择。

四、结语

文化语境如何进入语篇是我们进行语篇分析系列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篇论文从经验意义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和论证了语篇体裁和及物性系统的相互预制性特征。我们的研究从两方面展开:(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我们的假设是:一定的语篇体裁偏向于选择一定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作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在语法词汇层面应做出不同的选择。就及物性体系而言,不同类型的体裁及同一体裁的不同结构成分偏爱不同的及物性系统的选择。

分析表明,关系过程小句在我们的语料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其次是物质过程,关系过程与物质过程加起来占绝大多数,为79·7%。这一点完全符合科学论文摘要的社会交际目的:提供信息,即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这一体裁一方面要通过这些关系过程句告知读者该研究的状况、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涉及的研究做出的推断和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物质过程小句说明该研究的具体实验步骤。相比之下,心理过程所占比例明显减少,只占11·4%,尤其是情感型心理过程,仅出现过两次。这一特征完全符合科学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的要求。其他3种过程所占比例都不高,几乎等于不存在。这同样是由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概括性的要求所决定的。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同一体裁的不同结构成分也会制约经验意义中及物性系统及动词语态的选择。经卡方检验,我们发现:在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中,小句过程的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各体裁结构成分中动词语态的选择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方法”成分里,物质过程占最大比例(73·5%),关系过程仅出现了8次;而在其余3个结构成分中,关系过程却占最高的频率,这与每一结构成分各自不同的交际功能相关。“方法”结构成分里高频率的物质过程小句能完美、自然地实现该部分的交际目的:交代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出现在其余3个成分中的高比例关系过程小句能更好地实现它们各自的交际功能(描述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的结论、观点和态度)。

论文摘要篇4

“The function of the abstract of a scientific paper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aper so that the readers know the main story and a few essential details of your work without reading the hole text of the paper. The abstract should make sense both when read alone and when read with the paper.” – URMSMJ

1.

摘要的分类:

摘要分为两大类:通报性或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报道性或资料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

1) 指示性摘要:只通报论文主题,不介绍研究的材料、方法和结果,一般用现在时表述。许多专业杂志在其目录页的标题下都有一个指示性摘要,特别是编者认为较重要的一些文章标题后。如:Free transfer of two undamaged fingers from a non-replantable left arm to a mutilated right hand in a 16-month-old boy is reported. (本文报道将一无法再植的左臂上的两个未受损伤的手指移植给一16岁男孩被切断的右手。)

1) 资料性摘要:告诉读者研究的总体情况,使他们了解研究的目的、材料、方法、结果、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资料性摘要分为传统型或非结构式(non-structured)和结构式(structured)两大类型。无论何种形式的摘要,都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主题(Main topic as in title)

2)目的(Purpose of research)

3)方法(Methodology)

4)材料(Materials)

5)结果(Results)

6)结论(Conclusions)

非结构式摘要:段落不明,给编辑、审稿、阅读及计算机处理带来诸多不便。

1)全结构式(full-structured)摘要:

1974年4月,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医学中心的Dr R Brian Haynes首先提出建立临床研究论文的结构式摘要。在 Dr Edward J Huth创导下,美国《内科学记事》(Annu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在国际上率先采用了全结构式(full-structured)摘要。

Haynes所提出的全结构式摘要包含8个要素:

1.目的(Objective):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2.设计(Design):说明研究的基本设计,包括的研究性质

3.地点(Setting):说明进行研究的地点和研究机构的等级

4.对象(Patients' participants or subjects):说明参加并完成研究的病人或受试者的性质、数量及挑选方法

5.处理(Interventions):说明确切的治疗或处理方法

6.主要测定项目(Main outcome measures):说明为评定研究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定项目

7.结果(Results):说明主要客观结果

结论(Conclusion):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临床应用意义与非结构式摘要相比,全结构式摘要观点更明确(more explicitness),信息量更大(more information),差错更少(fewer errors),同时也更符合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要求。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烦琐、重复、篇幅过长' 而且不是所有研究都能按以上8个要素分类的。于是更多的杂志扬长避短,采用半结构式(semi-structured)摘要。

1)半结构式(semi-structured)摘要:半结构式摘要也称为四要素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purpose/aim)、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采用何种摘要形式要根据各杂志的具体要求而定。目前国内许多杂志正从非结构式摘要向半结构式摘要过度。

3.摘要中时态的应用:

论文摘要篇5

郭继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学术争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在文化发展战略的诸问题中。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其实现路径问题。是中国文化建设的诸问题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元问题”。

正确制定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和灵魂。首先。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于理解时代的潮流。领悟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努力使中国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从而拥有本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合法性”。其次。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还在于在深刻把握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以及深刻理解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文化危机的基础上,超越现代文明的既有模式,在文化层面生成代表人类发展前景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在以上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经过创造后的中国的新文化应该包含以下基本的内容:从最高的屡次而言,是“形而上”的文化。再者。是制度层面的文化,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和保障。中国未来的新文化。决不是什么“全盘两化”,也不会是什么“三期儒学、四期儒学”的复兴。而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以吸纳和超越现代文明为指向的新文化形态。

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问题上,任何脱离了中国文化基础的对外来文化的学习,都很难成为中国文化形态的有机内容,“内部生成”与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借鉴相结合。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不断成长与突破的必然路径。

加强对文化重要性的认知,解放思想。以一个健康的文化心态深入地研究我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才可以生机勃发。中国社会亦套得到更和谐的发展。

论中华文化内在核心价值

毛庆耆

西方文化的弊端给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二十一世纪接替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潮流的文化。宽泛地说源自东方。确切地说,应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实体,在历史长河中有变化、更替和发展,但至今并未消失。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首先保存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里。其次,还存在于地上出土和地下埋藏的大量古代文物和遗存,以及人们至今还可感受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存在于人民群众心灵之中,成为长期形成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

在民族文化中起决定性支配作用的是文化的理论形态。中华文化理论形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与禅宗学说,成为中国文化代表性的儒道禅三家理论形态。佛教仅限于高僧和士林。道教为现实所需要并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儒家学说弥漫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因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宰和灵魂。

儒学产生于乱世而见重于治世,是为治世所准备的安邦治国之道。从历史上看。唐朝《五经正义》是继汉朝之后儒学国有化和王朝化的标志。宋明理学使儒学呈现出更为完备的理论形态,至清朝形成有名的经学的乾嘉学派。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入。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理论形态的儒家地位动摇。1949年新中国成立。儒学理所当然受到了冷落和批判。但是。中华文化并未消亡,儒学并未消亡。

儒学的价值就在于儒学基于^的本性。适应人的生存。大凡重要理论学说无不基于人性,儒家学说是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则属个性文化。中华文化的棱心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的价值就在于群性文化。西方学界推崇道家,是因为道家个性文化适应当代西方资本社会的需要。中国有着自身独特的国情,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重视孔子,顾及老子。

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其别要弘扬儒家文化。我们应当摆正唯物吏观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三者关系,以唯物史观文化为指针,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西方文化为借鉴。

寻思和谐的历史功效

刘志琴

和谐本是贯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概念,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思想,由于古代政治伦理的强势地位。突出和谐的政治伦理性,多表现为治世之道,重点在于调节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中华文化历经战乱颠沛,历朝兴亡,绵延不绝,非有极大的凝聚力。不足以构成如此坚韧的历史!这凝聚力来自哪里?自给自足,安土重迁;敬祖重宗,血脉相连;崇儒重道,千古一系,背山面海与世隔断的生态环境等等,从经济、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追根溯源,都不失为重要的佐证。然而,这一切都统率于一个治国的理念,那就是以礼立国的社会理想。

历代中国王朝在贯彻“以礼治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这一思想为指导的一套协调社会矛盾的机制,这其中包含的一系列协调性制度,不同于改朝换代中的休养生息,天灾人祸中的扶困济贫,交战双方的妥协让步,而是封建制度的一部分,不是因地制宜的临时举措。而是封建王朝的既定国策。在没有民主制的前现代中国,这是保持封建制度自然调整的最佳选择。正因为封建制度本身蕴有可调机制,才具有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尽管历代王朝有成败荣枯,兴衰继迭,而封建制度却一贯到底,绵延数千年之久。以家庭为细胞的自然经济有很强的抗灾应变复苏力,由家庭架构的封建社会就有超常的坚韧性,以礼立国的社会理想及其和谐的弹性机制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小农业生产文明的最高成就。封建社会在中国赢得超常延续之谜,就在于内在的弹性机制冲淡或化解了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这是和谐理念制度化的历史功效。

以礼立国的社会理想。激励古人对和谐的不懈追求,创造一系列协调社会矛盾的弹性机制,赢得礼义之邦的盛誉,这是国运亘久,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礼之用,和为贵”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表现出“礼”与“和”紧密相依。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从春秋以来就有这样的区分。礼制、礼律、礼教、礼治。从不同层次表现礼的内容和功能。礼学自古以来就是儒家的经典之教,为历朝统治者所推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各家各派的认同,成为代代相承的统治思想。所以“礼”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概念,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内涵、外延之深广,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义语。以礼立国的社会理想,激励古人对“和”的追求,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思想资源。

求知欲漠视的变奏――晚明中国人的欧洲认识及西学观

钱婉约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常常出现中原汉文化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相遇,由冲突而走向融合的文化景观。如先秦时期东夷、吴越、苗楚文化,因秦汉的统一而加入华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经历了数百年战争而渐渐达成与汉民族的融合;到辽

金、蒙元和满清等异族入主中原的朝代。有所谓“征服者为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的文化融合过程,更使中国文化一步步实现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性,并造成固有文化不断更新而变得更加博大、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从世界文化的范围来看,中国文化对于不同文化圈的异域文化。如印度佛教文化,也能够兼容并蓄、融汇创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使佛教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中国原有的儒道文化中。进而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华文化图景。这不可不说是中国文化具有高度吸纳力、融合性和变异创新性的历史例证。

然而。自明中叶欧洲基督教传来中国之后,情况似乎有点不一样,西学东渐至今,欧洲基督教文化远没有如佛教般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体系中去。究其原因。有中西文化本质性的差异、明末以来中国与西方强弱关系的倒置以及两种异文化交汇、磨合时间的还不够长等等重要因素,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位、多层面的重大课题。然而,或许是由于晚清距令更近些。我们对于晚清以来的历史教训记忆更深一些,自我批判和谴责的思维也几乎成为习惯定势。因而,在论述中国文化的对外观时,往往表现出外国人一概指责中国人“固步自封”、“顽固保守”、“盲目排外”,甚至。“腐朽堕落”的倾向。具体到论及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国人的西方认识等,就有论者将16世纪以来至晚清的四五百年,不分时代、忽略变化地视为一体,笼统概述,将只是到了暖清这个特定时期才表现出的“国势衰微”和“文化没落”,扩大为五稗来不变的历史背景,从而笼统地论述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虚弱、自闭而排外等现象。

事实上,晚明、清康雍乾与晚清。无论是中国的国家实力、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是中国人自我的文化心态,都是相当不一样的。笼统概述明清中国人的欧洲形象、中国人的对外观,既有失历史的客观真实,也掩盖了中国人对欧洲认识的不同阶段的特性和意义。基于此,本文欲推究“地理大发现”之后的100多年间,欧洲人纷纷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当中国与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初次相遇、接触甚至交战后,晚明中国人对欧洲的初步认识、态度和对策如何?并欲以评论晚明中国人的欧洲认识与西擘观的文化特点和意义。

文明对话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景海峰

在经济全球化和后现代的文化格局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要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和新的挑战,并作出自己的回答。全球化正在消解用分割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而整全的思维方法和一体化的普遍意识已日渐成为了人们内心的一种文化自觉。在全球化时代的整体性思考中,文明对话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指向之一。文明对话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而在于遭求普遍价值的建构。而文明对话的基础却是建立在一种整体观念上,试图寻取某种价值的统一,或者至少认可存在着最低限度的人类共识。

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文明的对话中去,首先需要明晰自我的身份性,有了准确的身份,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出场权。也才能于对话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以“中国哲学”为倒指出。依傍西方哲学的系统、模仿西方哲学的形态而建构起来的“中国哲学”,并未能提供当代社会所急需的那种民族精神动员的能量,也未能成为现代人与其文明的泉源之闻有效往来的精神之筏。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来检讨“中国哲学”何以成立的基础,即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笼罩之下,西方话语如何配置了中国思想的身份性、确立下现代式表达的诸多本质主史的要素。足有经过这样的一番反省之后,才能激活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国哲学乏“自我”的觉醒方是可能的。并且“中国哲学”的成立,从一开始便被纳入到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普遍性乏下,在理念和框架上。则牢牢地系附于西方话语支配权力的基础上。西方哲学的摹本地位和优先性存在早已确定。

近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民族主体意识觉醒。呼唤着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评估和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定。并要在欧洲中心主义已成明日黄花、启蒙时代的价值体系面临坍塌,特别是中西关系出现重大调整和新的格局日渐明朗的情况下,来深入反思中国文化所可能拥有的价值和意义,以重新确立自我的身份。

中国思想主体性的复位和身份的重构面临着许多困难。在中国哲学百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依于现代学术体系之分割而邂步形成了中、西、马三大流派,这三者之间在现实中是相互渗透的,有着奇妙的结合。这三者的相互通融和结合,在文明对话的今天更显得需要和急迫,融合了100多年新的历史经验的中国哲学,能够完整地展现在世界的面前,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人的期盼。因为这将会带给世界更多的意史和惊喜。就文明对话的指向而言,它的价值显然在于前瞻未来,而不仅仅是回望历史,所以中国哲学的呈现鲍不是旧有形态的记忆,而应是新生命的张扬。只有在文明时话的互动和锻淬之中,中国哲学才能够走向世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和”是一种动态运作

邓恩平

和谐社会必先探讨何为和谐。避几年来,人们对和谐的认识逐渐加深,更多的从孔子“和而不同”的角度探寻和谐的真缔。

“和”包涵了一种特别的运作功用。好像音乐和烹饪一样,相互搭配和协调,达到和谐的境界。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没有鲍对和永远的正确,必须以“和”为真谛,取长补短,相互吸纳。才能协调各方的利益,达到国家和上下的和谐。

而“同”的意思则相反,世界万物千姿百态,永远充满差异和矛盾,差异和矛盾的双方或多方,需经过对立冲突,磨合互动,乃至相克相生,最终达至相对的协调及平衡状态,上升到一个新的统一阶段。事物这种由对立矛盾发展到协调统一,从不平衡达到平衡的过程。也就是臻于和谐状态,就是“和”的运作过程。

和谐中这个“和”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和”存在的前提环境必须是多无、多极的,不是一元、一般的。也就是说,“和”必须要在多元和多极的环境中运作。

2 “和”不是静态的表现,而是动态的过程。差异和矛盾,通过磨合和激荡,乃至分化和重组,才能在运动中真正导致新的平衡产生。

3 “和”的运作应该是互动的,不是单方面的。不是一言堂,不是专横蕊制,社会上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不可能创造和谐社会。

4 “和谐”是目标,不是手段。由“和”速到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5 “和”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今中外,凡是运用“和”的概念,都可达至“和谐”的社会。如“大詹盛世”,今天实行“一国两制”的澳门也正向着这个目标迈进。

引援澳门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委员粱庆庭先生近日于《澳门日报》的专访中所述,澳门社会出现不同政见和观点交锋,是一个好的现象,社会上的不同意见通过议会表达沟通,求同存异。认为不同政见会造成社会分化、伤了和气,是杞人忧天,也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不同意见的宣扬、碰撞、交锋,是社套进步的表现,反映澳人更关心社会事务。

论文摘要篇6

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毕业论文摘要的写法

论文摘要篇7

一、为何采用结构式论文摘要

医学论文的摘要,是为了把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最简练的文字予以介绍,协助读者对该工作的目的、设计及研究结果较快地得出概括性的理解。从而决定是否需阅读全文。结构式论文摘要具有固定格式,其撰写格式与科研设计思维方法相一致,有助于作者理清思路,准确表达,甚至可促使作者在实验设计开始时就明确各项内容,使各部分更趋严密、合理,以得出正确结论。也便于国际间交流,可以转载,易于传播。

当前,医学文献数据库除收录论文题目外,同时收录论文摘要。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医学文献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收集了全世界3600多种医学期刊的数十万条文献,其中包括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余种。荷兰医学文摘(Excepta Medica)以收录高质量的文摘著称,全部收录论文摘要,按专业分册出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中心在国家科委与卫生部领导下,也建立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1990年以来刊登在国内期刊的论著中、英文题目及中文摘要,并制成数据库光盘系统。各种数据库的建立,无疑加快了国内外信息的传播,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便于更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为此,写好论文摘要至关重要。

二、结构式论文摘要的基本写作方法

结构式论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四部分。由于多数国外读者不能看懂论著全文,所以,英文摘要内容应较中文摘要更全面。具体字数可根据不同期刊或征文的要求而定,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字以内。英文摘要字数为150~400个英文单词。中英文摘要各项内容基本相同。分述如下:

1.目的(Objective):直接了当地准确说明研究目的或所阐述的问题。如题目已清楚表明,则摘要中可以不重复。亦可以在摘要开始,简要说明提出问题的背景。英文常以动词不定式“To+动词原形”开头。常用英文表达方式:To investigate...and...;To assese...;To determine whether...;To study...;To examine...;To evaluate ... and compare...;To improve...;To describe...;To explore....;To clarify;To identify ...;To localize ...等。

2.方法(Methods):对研究的基本设计加以描述。包括诊断标准、分组情况及随访时间;研究对象的数量及特征,以及对在研究中因副作用或其它原因而撤消的研究对象数目;观察的主要变量及主要的研究方法;治疗手段包括使用方法及作用时间等。若为临床研究,需说明是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或回顾性分析。方法学研究要说明新的或改进的方法、设备、材料,以及被研究的对象(动物或人)。英文常需要用完整的被动或主动结构句子,动词用过去时态。常用英文表达方式: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was performed;A case control study;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W

e studied ...等。

3.结果(Results):为摘要的重点部分。提供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果,列出重要数据。指出新方法与经典方法比较而表现出的优缺点,并说明其可信度及准确性的统计学程度。英文要用完整句子,谓语动词用过去时态,研究所得数据如百分数、血压等数字采用临床病例书写形式,不必用书面英文表达。常用英文表达方式:...was (were)...;We found...;There was...等。

4.结论(Conclusion):把研究的主要结论性观点,用一、二句话简明表达,不必另分段落或设小标题。结论应该有直接依据,避免推测和过于笼统。英文用完整句子表达,动词时态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最好直接写结论,也可用一些句型引出结论。常用英文表达方式:...is probably ...;...is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is study shows that...;This study suggests that...;This study confirms that...;These observations support ...等。

三、结构式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1.文辞力求简明易懂,不能含糊及重复。除了已规范化的缩略语(如DNA)外,首次用缩略语之前须将英文全称列出。

2.英文所用时态需与事情发生时间相一致,叙述基本规律时可用现在时。叙述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时,用过去时。

四、结构式论文摘要举例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erinatal and 2-year outcomes in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OM) during the second trimester. Methods: Fifty-three consecutive singleton pregnancies with PROM at 14 to 28 weeks of gestation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Management goals were to prolong the pregnancies to 32 weeks through expectant management and to avoid fetal compromise through closer monitoring and active intervention, when necessary, after 23 weeks. Outcome of the surviving infants was based on neurologic, audiometric, and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s at 2 years of corrected age. Results: Rupture of membranes occurred at 14~19 weeks (mean 17.4 weeks) in 10 wo

men, at 10~25 weeks (mean 24.0 weeks) in 24, and at 26~28 weeks (mean 27.6 weeks) in 19.The median latency periods to delivery were 72 days, 12 days, and 10 days when rupture of membranes occurred at 14~19 weeks, 20~25 weeks, and 26~28 weeks, respectively.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chorioamnionitis was 28%.There were no fetal deaths and nine neonatal

论文摘要篇8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一:

题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摘要:

信息物理系统旨在通过物理与信息系统的互通与深度融合,实现超越传统应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性能水平。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是其在电网领域的拓展和应用,该文阐述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提出了由4个关键技术组成的研究体系,包括: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技术、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分析方法、基于融合模型的电网控制技术、基于融合模型的形式化验证。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主动配电网以及传统电网中的应用。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二:

题目: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学、矿床学、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

构造地球化学的动力学机理尚存在理论难题。构造可以影响岩石的变形,但是构造差应力不能直接影响流体,一般也不能单一地制约化学平衡过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区别岩石的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把引起体积改变的各向等压正应力部分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或构造附加压力构造附加压力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深入于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能够推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发展。基于构造地球化学的进展和文献分析认为,构造结合岩相、改造结合建造的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前提,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观纳米结构等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的新层次,构造物理化学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三:

题目: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摘要:

上一篇: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中国工会章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