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13:32:19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板书;巧设计;突破难点;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板书设计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以精炼的语句,简洁的线条,醒目的符号,把文章的思路、重点和中心联结起来,简练地构成全文的主体框架,显示出知识的纲目、层次和内在联系,使教师能够更直观、更系统地展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1]在现代教学中,板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精美的板书设计,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他还是课本知识的高度浓缩,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板书包括主板书和副板书。一堂课,有个内容完整、设计巧妙的板书,固然很好,但是,有些课文,要想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理解透彻,掌握好,还得发挥“副板书”的作用。所谓副板书, 就是在讲课过程中, 不能列入板书之中, 但又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密切的关系, 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辅助教学的字、词、知识点或草图等。[2]副板书,一般写在黑板的右侧,对理解课文有辅助作用,也能提高课堂实效。本案例是平日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副板书的一个范例,它不仅能简单明了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此文需要学生进行复述),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神话故事。《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2011版课程标准对于叙事性作品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见复述故事是中段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篇文章作为中段学习复述的起始阶段,我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复述方法上,本课的板书就是围绕着复述这个难点设计的。

一、案例描述:这个板书无实效

在执教《开天地》一文时,第一稿的板书设计如下:

18 开天地

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化作万物

这样的设计是根据课文内容而来,此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童话文章,学生非常感兴趣,加上课文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讲了一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学生能够用四字词语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此时,我很高兴,学生能够总结出大意并对本课的词语进行了积累,我认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随着课文的讲解,一个难题呈现在我的面前,在进行到第四段讲解时,学生明白此段是写倒下后化作了世间万物,可是在复述时,却是混乱的,无序的,想到哪说到哪。我试图引导学生再一次的读文章,采用齐读、男女生接读、小组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结果却收效甚微,而本课教学难点是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显然这一难点没有解决,该怎么办呢?

二、分析问题:巧设计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对于这个问题,课下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怎样能让学生学好文章并能轻松的在课堂上完成复述这个教学任务呢?此时,我看到了本课的板书,虽说,这个板书是根据文本设计的,体现了文章的内容,但是,板书的呈现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形式,那么板书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为我的教学服务呢?我曾读过这样一段话“板书的作用就是为了记录语言,传达信息。一堂课的板书,应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内容应完整系统,它应该较长时间地停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3]复述故事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试讲中,第4自然段的内容,由于文中描写变化过多,使学生记得不清,记得不全,出现了复述难的问题。依据这个学情,我在板书设计上下了功夫,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填写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通过摆词条呈现课文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从而达到成功复述的目的。

说干就干,我根据教案,对板书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第二次试讲。

解决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复述的副板书

(一)主板书一目了然析文本

课堂实录1:

师:开天地之前,宇宙什么样?学生很快找到,答:宇宙此时混沌一片。我随即板书“天地”,继续引导,师:醒来后,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板书:。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1.“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2.“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一斧头就劈开了天地,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请将这个词写在书上。

生:开天辟地。教师板书:开天辟地

师:请你继续读文,第三段中也藏着一个词语,请你找出它?

学生读文

(1)“天地分开以后,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2)“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是哪个词语?

生:顶天立地。教师板书:顶天立地

师:请你将这个词语记录下来。

此时我对这部分板书做了小结,师:课文讲到这,我们知道人类的老祖宗就是这样不怕劳累,不辞辛劳的为我们人类――生:开天辟地。随即在“”和“天地”之间板书:开。师:你们看课文题目是开天地,有时我们通过课题就能了解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一个开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副板书调动学趣练复述

随着课文的讲解,进入复述环节,我继续引导。

课堂实录2:

师:累倒后,他的创造之路停止了吗?他的身体都有哪些变化呢?

请你们小组合作,边读边将手中的卡片填写完整。

通过读文,动手填写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在认真的读书,仔细的填中的卡片,还不时的在小组中讨论,学习氛围浓厚。巡视一圈后,我请了一个小组同学合作将卡片上的内容摆在黑板上,这个环节的板书是由学生根据书上内容,通过动手摆一摆词条的方式呈现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们摆词条的同时,我观察到下面每个同学都紧紧的盯着他们,为他们做提示,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副板书,围绕“创造”这个主题呈现在我们面前。

课堂实录3:

师:倒下后,将身体各部分――生:化作了万物,创造了我们美丽的宇宙。板书:创造。美丽的宇宙。谁能根据板书,说说他的身体各部分都化作了什么?

此时,面对板书提示,学生在复述课文时,不仅有条理,而且很有序。通过板书这个抓手,学生学起来有法可依,板书帮助同学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也帮助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难题解决了,我心里乐开了花。随即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课堂实录4:

师: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无私奉献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主板书: 开 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 美丽的宇宙 无私奉献

顶天立地

副板书:

发生的变化

气息 风、云

声音 雷声

双眼 太阳、月亮

四肢 四极

肌肤 大地

血液 江河

汗毛 花草树木

汗水 雨露

主、副板书的交相辉映

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主板书呈现文章主体内容,副板书辅助复述的可视语言板书,学生直观明了的通过板书就能轻松复述,并且不会出现记混的错误,第一印象就识记准确,尤其是他们实际动手摆词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乐学的范围中。主板书与副板书交相辉映,是本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板书的应用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激趣的作用

据法国有关视听教育的调查报告指出,人的记忆力“光听只能记住15%,光看可以增加25%,视听结合能达到50% 以上的水平”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复述的难关,我将课文中要求复述的内容采取一动手,二贴词的方式来呈现。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走进文本,加深印象,通过贴词的过程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二)辅助的作用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板书多以表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设计合理的板书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将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明确地感知和领会所学内容。[4]

主板书:

开 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 美丽的宇宙 无私奉献

顶天立地

这则板书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所谓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而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复述故事中,化作万物后,化作的事物与身体部位易混淆,内容之多不便记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副板书应运而生。

副板书:

发生的变化

气息 风、云

声音 雷声

双眼 太阳、月亮

四肢 四极

肌肤 大地

血液 江河

汗毛 花草树木

汗水 雨露

(三)理解文章的作用

通过板书,使部分与部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整体。只有了解了课文的框架结构,部分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因此,一般的课文分析都会重视结构分析,而板书是最便于展现文本结构特点和内部联系的,它凭借几根线条、几个符号或几个词语,就能把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呈现出来,不需要冗长的语言加以解释说明。[5]

通过前后两次板书设计的对比我体会到,板书内容不只是课文内容的简单呈现,它是一门艺术,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既能传递知识,又能启发学生心智,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加以重视,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巧设计、潜心钻研教材,深专研,多查找资料,合理运用板书,多角度多侧面地发挥板书的功能,让它为我所用,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文豪 《关于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思考》p47 教育科学 2012年第1期

[2]王菲 《不容忽视的板书》 p94 新课程 2010.2

[3]仲兴波 《谈“副板书”》 p24 生物学教学 1994年第11期

[4]张宗贤 《语文教学中板书的功用》p41-42 学科探究・中学教学 2013 年第2 期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参与;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28-0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在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课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引导,剌激想象

在教学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赤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英勇气概。

3.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投影仪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4.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实施高效课堂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5.1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3篇

1 小学语文神话类文章阅读教学现状

许多语文教师在神话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住神话类文章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中只突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反映在小学语文神话类文章阅读教学中则是把神话课上成知识课、小说课和故事课等。比如: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神话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只把神话类文章教学重点放在最常见的冷冰冰的知识的单纯记忆上,使学生丧失了进一步探索神话的兴趣,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有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神话,在谈到开天地时,一味地追寻天地未开时的混沌状态,只引导学生追问的斧子从何而来,这显然没有懂得神话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对神话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一概不知;也有一些教师注重神话的故事情节,以学生复述出所学的神话故事,殊不知神话的故事情节最初几乎是没有的,只是到了后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被文学化,其故事情节才丰富起来。

2 神话类文章阅读教学中的理念

2.1 提振民族精神

在小学语文神话类文章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注意到神话人物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并将其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神话类文章阅读教学的文献多是一些教学教案类型的,没有上升到对神话类文章本质上的探究。譬如《开天地》这一课,有位教师认为今天这个美好的世界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来创造,这就是的奉献精神,他把自己的全身化作了万物。于是他将教学目标之一确定为:体会的勇敢、伟大和奉献精神。身上体现的一切如同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多少年来,正是具有这种民族精神的中国之脊梁,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2.2 感悟神话的神奇

神话中的所有内容,恰恰是他们所感觉到的真实世界。那么,这就意味着在小学语文神话类文章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感悟神话之神奇,就要为其提供足够的条件,以帮助学生找到打开神奇的神话之门的钥匙,从而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畅游其中,真正感受到神话的无穷魅力。如《夸父追日》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节选:夸父“神”在哪里?学生可以从跑步速度快入手,抓住“一眨眼”只有0.2秒,他就跑了两千里,“像风似的奔跑”,这不是一般的风啊,是比超强飓风更猛烈的风啊!这速度远远超过了火箭。

2.3 创设神奇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神话世界,而且常常会使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边读边联想画面的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神奇的世界里漫游了一回。教师还可以用语言描绘营造情境,但其语言应该是形象化的描述性语言,其基调应该是缓慢的、深沉的。

2.4 体会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体认民族文化,神话类文本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要求。神话表述的过程,以炎黄子孙为例,随着神话的历史化,炎帝、黄帝等诸神的身份由神话英雄转变为华夏民族的真正祖先,黄帝征服了黄河流域各部落,势力遍布天下。由此,我们就成了炎黄子孙。几千年来,它影响着我们民族思想的形成,滋养着民族的成长,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2.5 几种相近文体的区别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和传说三种文体所占比例相对较多,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搞清楚这三者的区别。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往往指具有威力无边的神由神界走向人间的故事,是人类共同体集体精神的投射,是这个群体的成员相互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仙话讲述的往往是人自己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肉体获得和灵魂一样的永生,它是由人间走向仙界的故事,所以神话不是仙话。那么神话和童话及寓言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童话是能言会走的动植物,都是童话作家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文学形象,是实有的东西;寓言中的人物都是假设的,反映着作者的理想;神话中的人物被原始先民认为是真实的,所以,神话既不是童话,更不是寓言。传说晚于神话,是神话的文学化和历史化,它与神话之间自然不能划等号。

3 结语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4篇

一、做好课前准备

说起课前准备,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就是课前看看教材,看看教参,抄抄词语嘛。其实不然,现行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形式多样,涉及的范围广泛,课前准备就要细心、全面、充分。凡是课文中可能会涉及的都要有所了解,做到课堂上有备无患。但是,即便如此,也要做好被学生“问倒”的可能。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要体现合理性,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有层次地设计教学环节。

二、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语文课一开始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那这节课就成功一半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例如,教学《开天地》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人物,接着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故事很神奇后,引出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变得容易了。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传统的教学技能,现在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程下的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技能,给它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问题是牵着学生思维走的绳子”,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质疑的精神,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如,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围绕着“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学生立刻就能从文中的具体语句中体会到。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加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轻松理解。

合理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阀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及时反思

课堂上往往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及时捕捉这些点滴的小收获,有时可能会悟出教育的大道理。所以,无论教学成功与否,及时从课件的设计、师生的互动、问题的讨论等方面思考,记下精彩的瞬间或疏漏之处,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的依据,不但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论能力,而且利于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课堂。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还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使之焕发新的生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中的领导者,学生则要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与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少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新时期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为其设计符合认知规律与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从课前备课、课堂导入、课堂教学、总结评价这四个方面出发,简单谈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备课内容

备课是进行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精心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古时人们行军打仗讲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备课可以说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时的“粮草”。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完成教案,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样的备课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课堂效率的提升都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将备课重视起来,在备课时要进行相应的预设与生成环节,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巧妙地设计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从而为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在备课《争吵》时,我想到班级内的学生有时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像是碰了一下腿,把衣服弄脏了;本子掉在地上被踩了一脚等。于是我便将这些内容都设计到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了预设生成的演练。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跟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事,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不愉快的,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理解文中的情感作好铺垫;然后我再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说一说阅读之后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体会友谊的含义,明白团结友爱、知错就改的内涵与意义。通过这样的备课,既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在情感的激发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初始环节,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巧妙地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导入,常见的导入方法主要有设疑导入法、创设情境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这些课堂导入的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导入环节的教学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课文《开天地》时,我就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天地是怎样来的?同学们听说过哪些神话传说呢?通过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就说出了“女娲补天”的故事,然后我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开天地的动画片,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受到震撼,他们都为的力量与牺牲精神所折服,于是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都十分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中的故事,阅读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阅读课文时,他们也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丰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人,因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活动,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小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知识,使其在亲身参与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了一段时间后,为了检验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成语积累情况,我便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成语接龙”的游戏。在课堂的游戏开始前,我先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并将教室内的座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分别占据教室的一个位置,拉开各个小组之间的距离,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游戏开始时,我会利用多媒体随机地出示一个字,学生要将这个字作为成语中的第一个字,每个小组轮流接成语,说出一个则小组积一分。比如,我出示的第一个字是“万”,学生就可以接“万里挑一一五一十十全十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谋”等。这样的语文活动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积极地思考,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境,从而有助于激励学生更努力地积累知识,更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

四、注重总结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总结与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阶段,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这个教学环节,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总结与评价阶段,教师与学生都会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反思其中的疏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查漏补缺”,而及时地总结与反思可以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以便下次可以改正;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便于他们及时地解决自己的困惑,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了课文《钓鱼的启示》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收获,有的学生就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的学生就说对课文中爸爸的行为很难理解,既然是一件小事,而且作者头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鱼,也没有其他人知道,为什么父亲还要坚持把鱼放回去。我看了一下其他的学生,也有感到十分困惑的,于是我便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孩子,第一次从超市里偷偷拿了一个苹果,家长没有注意,后来,这个小孩子拿的东西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在超市公然偷钱,最后被送进了警察局。我教育学生:积少成多,许多小事情上我们不注意,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十分恶劣的大事情,因此,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生听后都肯定地点了点头,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晓文.语文课的寻“根”之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易出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

[2]胡荣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

在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课程资源归为: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三类,并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强调了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合理挖掘的原则,以便于教师积极发现身边的资源,更好地加以利用。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提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一课时,笔者认真研读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并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进行了有效整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

一、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品德认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材,因此,正确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图文并茂,每个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常常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的,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这样,品德与社会教材真正成了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再是教师说教的文本。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教案进行教学。

笔者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寻根故事,如韩国老人千里迢迢来中国寻根祭祖,让学生对“根”有了初步印象。通过书中人类演变的图片,清楚地了解人类是从猿人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的。

二、激活人本资源,实现品德价值

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各种植物的根导入新课。为了更好地了解从元谋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顶洞人,这个演变过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在学生课前做了大量收集工作的基础上,呈现一张表格。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早期人类完成表格并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表格内容,尤其是竖着读读,在小组中讨论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享了彼此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开发多媒体资源,培养品德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想学、乐学,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这说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时,笔者根据教学目标需要,播放了动画片《开天地》,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感受古人寻根的方法。在讲述“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学生对钻木取火很感兴趣。我播放了相关视频,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对先民的智慧和善于创造心生敬佩。

四、经营社会资源,激发品德情感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课前,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有2500余年历史的春秋淹城遗址,从独特的三河三园设计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先民的智慧。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要求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养成良好的沟通、搜集信息,观察事物的习惯,体会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做课程资源探索的有心人,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可以开发成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勇于探索,不断实践,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开辟一个更为广阔、更富有时代意义的探索空间,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个性张扬的舞台。

参考文献:

杨文娟.小学品德课程中的资源整合.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03.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7篇

一、综合性学习从语文中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从语文学科的这块沃土上来的。综合性学习应当有语文味,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和根基,否则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他人作贡献。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学习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感受秋天的快乐,并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你的画和介绍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个专题,是很好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内容。教学时,重点就要从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及秋天与其他季节的比较等方面,让学生充分观察、体验、感受秋天,从而发现秋之美、秋之趣。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让笔下流淌出浓浓的秋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加强字、词、句、段、篇综合运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综合性学习服务于生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了配合这个单元的专题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既培养语文能力,又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提到: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这一要求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活动途径等方面的建议。

(一)打开文化的视角。

综合性学习内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里有生活中的人,有神话中的人;有古建筑,也有古画。《孔子拜师》蕴涵的文化是关于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开天地》蕴涵的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介绍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绘画瑰宝。“日积月累”借助生肖邮票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本单元的内容都在讲“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讲,跟他们谈“文化”似乎有点高深,有点玄乎,这就需要教师做点功课,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教材中出现了剪纸、对联、中国结等很多特具民族特色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查找像剪纸、对联、中国结这样鲜明可感的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找到的资料也就丰富多了。

(二)触摸生活中的文化。

打开了视角,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还是有距离的。“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传统文化跟各地的习俗有一定的关联,让学生调查和了解本地特有的习俗、物产、风景、古迹,还有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民族的东西,也就让他们触摸到“文化”的外壳。

三、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淡薄。广大教师机械地、被动地执行着别人为他们设计的课程,基本上是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这次课程改革则不同,它强调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人”,是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促进者。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学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而且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劳动。

(一)注重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勇于主动体验。

温州是具有活力的改革开放的城市,而一枚小小的钮扣让永嘉县桥头镇“桥头纽扣市场”成为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在中国崛起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创造很多辉煌。然而,随着“桥头纽扣市场”经营方式的悄然变化,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似乎这纽扣也为很多人漠视,特别是2000年后的新一代孩子,对它的了解更少,甚至一问三不知。因此,让孩子们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走近纽扣,了解永嘉桥头纽扣的影响力、成长史、制作过程、种类等是很有必要的。

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达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关注实践的开放,让学生醉于主动体验。

形式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要时刻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做到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加了,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体验、探究、创新。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愿小学语文老师孜孜探求,让孩子走进综合性学习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教学[J].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

[3]滕春友.语文课[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6.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8篇

吉老师一直站在儿童的视角教语文。她的教诲给我们带来了从观念到话语、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灵魂的变革惊喜。

一、解读文本――“童眼”看教材

还记得初到北京小学学习期间,安排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解读文本时,我按照一贯做法,把感知鲁迅形象作为重难点。为了塑造鲁迅先生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伟大形象,我大量补充资料:鲁迅光辉一生的简历,关心和爱护下一代的故事,跟反动派斗争的情节,关心劳动人民的事迹。自以为解读得很到位,于是兴高采烈拿给吉老师过目。

“在孩子的眼里,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呢?”吉老师看过教案轻声问。“哦,没……没想过。”我一听,傻了眼。 “我们面对的是8~14岁的儿童。他们有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吉老师继续讲解,“在解读教材时要想想儿童喜欢什么?他们会怎么想?哪里已经认知了?哪里还不会?哪儿掌握有困难……你都要了解。要想了解儿童,你得有颗童心。”

那么,从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来解读本课,会是怎样的呢?

吉老师认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作者周晔回忆童年时期心目中“我的伯父”,文章是站在儿童的视角,追忆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表达的是侄女对伯父浓浓的思念。学生最感兴趣的和有同感的是伯父的风趣幽默、和蔼可亲,而不是需要仰视的鲁迅先生。最难以理解的是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感受鲁迅的形象……基于这样的了解,吉老师有了顺学而导的教学设计:先通过自学,感知在10岁周晔的眼里,伯父是个怎样的人,并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提问,然后释疑――吉老师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学习人物描写,鲁迅的形象在学生眼里变得丰满起来。这样的设计,从儿童理解出发,既让儿童感知了伯父“善解人意、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形象,又感受了鲁迅先生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既亲近鲁迅,又敬仰鲁迅,还习得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既基于儿童,又高于儿童。

二、教学设计――“童真”来体现

“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和有着丰富营养的环境里得到发展。”(蒙台梭利语)吉老师的设计总能为孩子营造这种温暖、有营养、充满童真童趣的环境,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愉悦。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吉老师自己创编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想象力丰富、爱玩的特点,她把整节课设计成“游玩”的形式,如带领学生游“语文乐园”里的“文字宫”“成语苑”“古诗堂”,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复习字、成语和古诗。不仅如此,她还结合儿童活泼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顺口溜、故事等引入课堂,让整节课的设计充满了童真童趣。

从以下几个小片段,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文字宫

心字进门( )得慌。

木字进门很清( )。

马字进门( )天下。

成语苑

成语急转弯

( 七上八下)

1510 (一五一十)

15分钟=1000元 (一刻千金)

利用顺口溜的形式,归类复习了“闷、闲、闯”等带门字框的字。这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字形,又帮助他们区分了字义。她还把孩子们爱玩的“脑筋急转弯”改成“成语急转弯”,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巩固了成语。

阅读课教学也是如此。如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吉老师开课以“是否听得懂中国话”调侃学生,并出示自作的文言文让学生翻译,“吾姓吉,四十有八。乃京城之师。好读书,尤爱古诗文。今至大朗,与汝等同学一文。甚悦!”就像被施展了魔法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又如孩子们最头痛的作文课,吉老师会设计各种游戏来上,什么“作文接龙”“掌声的魔力”“铁锤锤蛋锤不破”……由于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活泼的,教师实施的是有效教学,而不是故弄玄虚。

三、课堂教学――“童趣”贯始终

吉春亚常说,“把儿童安置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在那里儿童感到没有任何压抑,这个环境将促进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她不但这样说,也自己践行着。在教学过程中,她不断地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愉快的环境”,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在“新课导入、过程指导、难点突破”各个环节均有体现。

1. 新课导入,童真激兴趣

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吉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又把古人李白跟新流行的网络语言“追星”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会心一笑时了解了诗歌的背景,为体会诗歌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请看实例:

师:请你猜猜他是谁?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飘飘欲仙,斗酒诗千篇,人称“诗仙”。

生:李白。

师:李白年轻的时候是 “追星”一族。追谁呢?追“孟浩然”!李白28岁时,孟浩然40岁,是名扬天下的大文豪。李白专程拜访孟浩然,他的诗得到了孟的赞赏。两人赏月观花谈论诗歌创作。半个多月后孟浩然要走了。李白送别时诗性大发,挥毫书写――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过程指导,顺学来巧导

吉老师的“本真”语文,提倡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文章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怎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习得言语形式?这是她在授课的每个环节重点考虑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就体现了这个思想。

师:在你们自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你们听,他喜欢的跟大家也不一样。

生:我喜欢的是一些词语。我画出来了“板着脸”“笑嘻嘻”“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这些词语是女巫所说的“人类所有的表情”,我想课后抄写下来。

师:多好啊,我要特别给你竖大拇指,积累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下课后,你可以做摘抄作业,其他同学也可以像他一样。同学们,我为什么要推荐他的发言,因为他喜欢的内容跟文章的表达有关,是更高一层次的水平。说到这里,话能让很多人喜欢秘密也有不少,不妨透露几点。第一,多多分段。古人纸张来之不易,分段不多,标点不加。现在的很多童话,在分段中情节变化飞快。(做一个动作)第二,让文中人物多多说话,说着说着,故事在发展,道理也在其中了。第三,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多用动作的词,读起来就有那种拍电影的镜头感。

以“批注喜欢的原因”为主线,让学生默读、标记、交流。吉老师在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了故事的情节和道理,没有关注表达。只有一个学生画记了描写表情的词,吉老师大大表扬了这学生。同时教学语言上使用“诉说秘密”“多多的……”这些颇具儿童表达特点的句式,在充满童趣童真的环境中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3. 难点突破,趣味为首选

吉老师认为,语文最本质的教学目标是促学生言语的生成。当教学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她有时会借助于充满童趣的课件――活泼的画面、合适的音乐,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调动课堂气氛、突破难点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帮学生理解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创设的情境,课件上设置一个活动的小孩追赶着蝴蝶,黄色的蝴蝶忽上忽下,忽前忽后,一下子飞入黄色的菜花里,再也找不到了。

有时,吉老师会采用“简笔画”来化解难点。如教学《蜜蜂引路》时,“蜜蜂究竟怎么帮列宁引路的?” 二年级学生难以表达清楚。吉老师大笔一挥,根据学生回答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小山、蜜蜂、花丛、园子、房子的简笔画,学生再借助图画就不难说清楚了。

还有的时候,吉老师会通过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答题的窍门,如“联系上下文把词解,方法灵活很简便。看准文字直接搬,如果答案不明显 ,结合原文再提炼。原意加上结合义,保证答案不出偏 ”。又如“回答问题也简单 ,读文上下细细淘 。答案信息要全面,梳理要点需连贯,如果做到这三点,加以提升高分来”。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阅读复习中掌握了阅读答题的能力。

四、追求本真――“童心”展灵性

如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被文本准确且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所吸引,教师随机出示自制的“花钟”,提示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不同的花儿开放,课文文字有限并没有全部描写出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继续创造“花钟”的美丽。刚上三年级的学生颇有兴致、畅所欲言,“由此及彼”进行迁移,所写的内容精彩纷呈:

下午1点,凤凰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

下午2点左右,美人蕉跳起了优美的孔雀舞;

下午5点多,紫茉莉穿上了紫色的旗袍在风中婀娜多姿;

晚上12点左右,洁白的仙人球花探出了小脑袋四处张望……

一堂课成功与否,学生的发展是唯一的检验砝码。吉老师充分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与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聚合点,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言语,真正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练笔是吉老师语文课堂的常态。如《开天地》,吉老师抓住文中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样子,想象越丰富,学生越能感受的神奇;上《春雨》时,吉老师让学生想象春雨还会给柳树、麦芽、青蛙带来哪些变化,仿照书中句子说一说,学生在想象说话中,熟悉了课文中的表达;教学《秋天的雨》时,老师让孩子们想象“秋天的雨把( )给了( )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写话中感受秋雨的神奇。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9篇

我们一直走在教研的路上。

专题研究——定策略

2001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率先走进新课程。老师们及时更新观念,教学中出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场景。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动得多了;老师站讲台少了,学生站讲台多了等现象,不一而足。但是,课堂活跃了,都掩盖了另一种现象——一部分学生不举手发言,很少参与小组活动。我们组织老师们分析原因,得出了“两极分化严重”“个体差异未得到关注”的结论。

于是,我们成立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课题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制定解决策略。

首先组织老师学习相关理论,有顾泠沅、王洁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许洁英的《个体差异研究及其教学意义》,美国Carol Ann Tomlinson的《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等书籍,给老师们充电。之后,我们采用了顾泠沅教授“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基本模式,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根据顾泠沅的理论,我们研究的基本流程是:确定试点学校、老师——首轮研究(原行为阶段观课)——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观课)——第三轮甚至多轮研究(新行为阶段观课)——撰写小结。而每轮研究又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研讨”为基本步骤。整个课例研究过程我们确定一位老师针对不同内容连续三轮(或多轮)上研讨课。我们感到,带着问题的学习和研讨,既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受益;既能解决旧有问题,也能发现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只有重视问题的存在,研究问题的解决,才能使校本教研继续深入。

2005年,全国首届校本教研研讨活动在长沙进行,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中岭小学车迎霞老师依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课题上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说这堂课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困生受益大,优等生发展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彭昕老师的专题讲座《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光盘由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问题研究——解难点

“校本教研”的精髓就是以学校为本,从教师实际出发,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校为本的问题研究,是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语文老师人人参与教学研究,解决教学难点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例如,很多农村学校反映,语文老师兼任工作多,任务繁重,重复机械抄写教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教学,教案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反映,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特点认识不够,备课时把握不准,以致感觉教学完不成任务。

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共性问题!为了解决“教案流于形式”和“完不成教学任务”两大问题,我们找到了区域性的解决思路:大胆推行集体备课。

从思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到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固定备课时间:农村以联片教研组为单位,同年级老师每月一次集中备课。固定备课内容:主要讨论下月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等。安排固定人员整理:每次组内均安排一名教师执笔,把备课内容整理成教案置于公用邮箱供组内老师使用,老师再根据本校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修改。集体备课解决了重复单调的教案抄写问题。

从以课文为单位备课到单元整合主体拖带备课。北师大版教材一个单元有主体课文、自读课文,还有“语文园地”。单元整合主体拖带备课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整体,将主体课文、自读课文和语文园地有机结合,以主体课文拖带自读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内容。备课的着眼点不再是一篇课文,而是一个单元。单元整合主体拖带备课解决了课时安排不合理,完不成教学任务的问题。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的教案改革,收获较大,反映很好。周满意、吴春花、罗湘其等骨干教师编写的“人教、苏教、北师大合并版”教案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国使用;李争艳、吴敏红等教师编写的《北师大版教案集》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供全国实验区使用……

课例研究——重实效

课堂是我们研究探索的主阵地。我们的问题都是来自真实的课堂,我们解决的阵地也在课堂,从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实践,最终服务于课堂。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已经成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式。

我们把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通过听课,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推出区内部分老师上公开课,如:王慧老师的拼音教学《j q x》、杨纯老师的《识字七》、朱芳洁老师的《花脸》、谢晏云老师的作文课《改名字》……提供不同类型的课,送到联片学校、送到农村学校、送到新聘教师培训班……组织老师观课、议课。目前开福区常用的课例研讨已经基本形成了“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记录课堂观察表)—现场检测—研讨改进—再次实践”的程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开展的课例研讨的问题有“怎样使我们的拼音教学更有新鲜感”“拓展延伸时总感觉力不从心,怎么办”等。

“语文课堂怎样进行否定性评价”?2006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彭昕老师将区内课例研究的成果汇编成《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小学语文》,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该书并被中央教科所收录为“2007年中小学教师培训优秀课程资源目录”。彭昕老师也被邀请到河南省三门峡市给骨干教师进行了三天的专题培训,反应很好。

有效教学研究——促发展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专题研究、问题解决、课例解剖,一路走来,我们最终还是落实在“有效教学”这一区域性课题之上。围绕有效课堂教学,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构建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框架。2007年,开展了“我心中的好课标准”讨论活动,开展了“课堂教学的底线”在线研讨活动,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归纳出有效教学策略的一般性特征,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最终制定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框架》。

关注课堂细节,提高教学效益。在提倡教师整体把握课堂的情况下,将常态教学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每个环节和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中的步骤与问题进行细化,引导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并总结出适应性较强的具体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展“课堂导入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拓展延伸的有效性”“板书设计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内容的试验研究。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有效教学课堂比武常态化。采取校赛、片赛、区赛层层推进的方式,教师参与面广。竞赛的重心指向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采取赛单元整体备课、赛课堂教学、赛教学反思、赛教学实效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竞赛,发掘了一套教学策略,效果很好。一些老师脱颖而出,湖南省长沙市三角塘小学罗江萍老师的《开天地》和湖南省长沙市东风小学陈宏老师的《草船借箭》都获得长沙市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马栏山小学张蝶娜老师所上的《我为你骄傲》获得全国本色课堂竞赛一等奖……

2010年,由彭昕老师主编的集全区语文教师集体智慧的《教师如何上好课——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

教育无止境。“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我们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和教师们一道,时刻以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激励自己,锲而不舍走在教研的路上。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池”要为“水”而建

首先,教师要明确建“池”的目的,树立“池”为“水”服务的思想,也就是说要明确阅读教学设计是为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发展为宗旨的。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不管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出发点。

1.分析文本和学情,明确建“池”的设计意图。拿到一篇文学作品,教师首先要解读的是文本能给学生的是什么?该给学生的是什么?现年龄阶段学生能从作品中汲取什么?应该汲取的是什么?在仔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去定夺本次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就能在设计之初,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师的“情”,融入教师的理解和关爱。比如,小学一年级《柳树醒了》这首诗,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架设生活与文本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我设计第二课时时,就把教学目标的重点定位在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美上。难点定位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春天事物的变化,并学习仿编诗歌,旨在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读懂诗歌。这在快乐的氛围中背诵诗歌,在诗歌学习中加深对春天特征的认识。

2.选用适当教学手段,打造“池”的实用“外观”。教师在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时,先要关注到“水”,要针对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而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如我曾执教《爬天都峰》一课,课前我先和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课文与画面的比较,自主地体会天都峰的高、石级的陡。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引导、鼓励学生去阅读理解课文,关键处适当地运用课件演示、配乐朗读等,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爬天都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这样的声像是俱佳的,学生们兴趣是盎然的,教学效果也是好的。低年级《荷叶圆圆》这类优美的文章,重点当放在阅读、想象上,滥用多媒体手段,反而不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想象说话能力的培养。

3.巧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池”的精致感。教师要考虑每个环节中,学生该怎么学?教师要用什么方法去引导?真正的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根据不同文本,巧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如设计语文S版一下《春雨的色彩》一课活动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后,再尝试仿编诗歌的方法;设计《胖胖的小手》活动时可以采用语言和绘画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将自己会做的事写在自己画的小手上,然后,出一期“能干的小手”板报。又如,在高年级写人文章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给人物写颁奖词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写景的文章可安排学生设计导游词,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对语言的自如运用;一些说明文可巧用图解、实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池”要以“水”为本

“池”要以“水”为本,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认为,以“水”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有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各种对话,如对文本理解的交流、对文本蕴含的民族文化感悟的交流、对个体生活观与文本所体现的世界观的对话交流等,教师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不同“声音”作出及时地回应和引导。如有教师在《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环节:“下面我们替爸爸、妈妈、姥姥赞扬一下小红,要读出赞扬的语气。”其实,这是教师用自己的一元标准代替了学生多元的感悟,隐示学生只能用赞扬的语气去读。其实,读出惊讶、自豪的语气又何尝不可,我们的设计为何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呢?更多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读一读,鼓励学生多元感悟,设计中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行启发:如果让你替小红的爸爸、妈妈、姥姥赞扬一下小红,你觉得应该读出哪些语气?只有教师的设计走向开放,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主人。最近听了两位教师同上《居里夫人》一课,其中一位教师更多地在告诉学生,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另一位教师则是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学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阅读感悟,让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断丰满起来。细细品析,前者更多的是以“池”为本,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后者则是以“水”为本,所以,课堂呈现出学生不曾预约的精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池”要因“水”而宜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尽可能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打造多样性的“池”。也就是说,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接受能力,用教师的“情”去打造富有弹性的“池”。只有教师在阅读设计中有多样化的考虑和设计,“池”才能因“水”而宜,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信地阅读、大胆地思考、愉快地表达。

诸多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计划看似简单,没有什么花架子,可细细品味,却大多能看到他们的教案中有许多弹性设计,有许多留白的地方任学生想象发挥。教师能充分估计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池”之设计的多样性,留出时间临场处理,解决课堂中学生不跟计划走、不按教师意愿回答等问题,从而随机诱导,弹性处理。如有位教师在《开天地》(第二课时)时,在导入部分就设计了质疑环节,用“通过预习,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引导学生自由质疑并进行了归类。对于简单的一类问题,老师顺学而导,巧妙地借助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浅显地进行了解答,帮助孩子了解神话的特点,区分想象与现实、虚构与科学;对于文本具体内容难以理解而产生的问题,则作为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成为教师以学定教的依据。其实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教师已经充分预设过好几个方案,他的设计是有留白的,可调整的,所以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课堂生成了很多精彩。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案规范性和共性的设计,也要根据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出预设的对策和调整方案,对我们的设计做多样性的处理。比如,我在设计教学《柳树醒了》时,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词组搭配错误现象,如把“春风给柳树梳头了”说成“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等,于是,我就在这一环节预设了一个解决策略:如果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带头用比较夸张的舞姿和孩子们一起边表演边读。事实证明,弹性的设计让我之后的课堂多次出现了高潮,课文填空练习的正确率也很高。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还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做一些多样化的预设,比如在作业的设计中就可以分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一定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注重“池”的设计,更要注重“水”的发展,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融入教师的“情”和“爱”,通过打造“实用的池”“精致的池”“多样的池”“弹性的池”来激活池中的“水”,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实在、更有效!

上一篇: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 下一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