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3 06:11:10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1

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2

从发掘出的物品中,他们找到了一些刻有希腊铭文的青铜碎片。不久后,又发现了一些残片。至此,一套完整的齿轮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的几只齿轮还带着文字。

从一开始,这些发现便引起了争议。有些考古学家坚持认为,这件装置太过复杂,不可能出自这艘沉船,因为根据货物中的陶器判断,这艘船应当建造于公元前1世纪。至于这件物品的用途,有专家认为,它来自一个星盘,即一种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还有专家认为,它来自一架天象仪,即一种用来显示行星运行轨道的装置。双方意见大相径庭,安蒂基西拉装置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制作安蒂基西拉装置究竟作何用途呢?专家们经过两次认真地拆卸、清洗之后,发现它竟是一台真正的机器,由活动指针、复杂的刻度盘、旋转的齿轮和刻着文字的金属版组成。经复制,发现它有30多个小型齿轮,一种卷动传动装置和一只冠状齿轮,在一侧是一根指轴。指轴一转动,刻度盘便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速度随之转动。指针被青铜活动板保护起来,上面有长长的铭文供人阅读。考古学家瓦勒里奥斯・斯泰斯在1959年将这些碎片组合起来,它竟然是一个十分精密、复杂的齿轮装置,它有3个轴,40个齿轮,其中有一个主齿轮竟然有230个齿牙和9个大小有序的刻度。这些东西看上去做得十分地道,工艺水平很高,谁会相信在2000多年以前希腊人已经在使用精密的机械装置了?

耶鲁大学的德雷克・德・索拉・普赖斯教授对安蒂基西拉之谜产生了兴趣。在此后的20年里,他借助X光照相术,对这件物品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原来安蒂基西拉装置是一台计算太阳和月亮日历的计算机。主轮转动一圈等于一个太阳年,较小的齿轮则显示太阳和月亮以及最重要的恒星上升时的位置。这些齿轮都放置在一个木箱内,打开箱子的几扇小门,便可以看到里面的奇妙装置。

这个装置并非船长使用的航海工具。同那些雕像一样,它大概也是货物的一部分。

普赖斯教授的这一发现为某些引人入胜的文字线索提供了明显的证据,表明这一时期的希腊科学家已在使用这类复杂的机械做天文实验。据记载,安蒂基西拉船舶沉没后仅过了几年,罗马律师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年)便写道,他的友人兼导师、哲学家波塞多尼奥斯已于“最近制作了一架地球仪,在转动的时候,它便能展示白天和黑夜时太阳、卫星和行星在天空中运行的情况,恰如它们真的出现在天空一样”。他还提到,此前伟大的阿基米德也设计了一个模型,能够“模拟天体的运动轨迹”。有人甚至认为,在那艘沉船中发现的那台机械就是阿基米德制作的。

据检测,安蒂基西拉的制造年代是公元前82年,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惊异。要知道,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说是从算盘开始的。它在5000多年前已在东方出现。现在中东和远东的某些地区仍然习惯于使用算盘。

还有,这个机构装置全部是由金属制成的,使用了精密的齿轮传动装置,而人们都知道金属齿轮传动是在文艺复兴时代才被首次使用。因工艺复杂,制作它时必须具备车、钳、铣、刨等机械加工工具,而这些工具在古希腊时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3

1 古文化色彩运算题

例1 (2011滨州)在快速计算法中,法国的“小九九”从“一一得一”到“五五二十五”和我国的“小九九”算法是完全一样的,而后面“六到九”的运算就改用手势了.如计算8×9时,左手伸出3根手指,右手伸出4根手指,两只手伸出手指数的和为7,未伸出手指数的积为2,则8×9=10×7+2=72.那么在计算6×7时,左、右手伸出的手指数应该分别为( )

A.1,2 B.1,3 C.4,2 D.4,3

解析 要计算a×b,左手应伸出(a-5)个手指,未伸出的手指数为5-(a-5)=10-a;右手应伸出(b-5)个手指,未伸出的手指数为5-(b-5)=10-b;两手伸出的手指数的和为(a-5)+(b-5)=a+b-10,未伸出的手指数的积为(10-a)×(10-b)=100-10a-10b+a×b.根据题中的规则,a×b的结果为10×(a+b-10)+(100-10a-10b+a×b),而10×(a+b-10)+(100-10a-10b+a×b)=10a+10b-100+100-10a-10b+a×b=a×b.所以用题中给出的规则计算a×b是正确的,故选A.

点评 此题是新定义运算题.以两只手为背景,巧妙的利用十个手指,计算两数之积,这样既给抽象的数学增添了文化色彩,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 古文化色彩方程(组)题

例2 (2006河北)《九章算术》是我国东汉初年编订的一部数学经典著作.在它的“方程”一章里,一次方程组是由算筹布置而成的.《九章算术》中的算筹图是竖排的,为看图方便,我们把它改为横排,如图1、图2.

图中各行从左到右列出的算筹数分别表示未知数x,y的系数与相应的常数项.把图1所示的算筹图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方程组形式表述出来,就是[JB({]3x+2y=19x+4y=23[JB)]类似地,图2所示的算筹图我们可以表述为( )

A.[JB({]2x+y=11

4x+3y=27[JB)]

B.[JB({]2x+y=11

4x+3y=22[JB)]

C.[JB({]3x+2y=19

x+4y=23[JB)] D.[JB({]2x+y=6

4x+3y=27[JB)]

解析 算筹图类似于日常中的算盘,数字1,2,3,4分别用1条竖线,2条竖线,3条竖线,4条竖线表示,顶层一条横线表示5,数字6―9分别用顶层一条横线加上下面相应条数的竖线来表示.而图中各行从左到右列出的算筹数分别表示未知数x,y的系数与相应的常数项,故选A.

点评 本题是古代数学与现代数学的有机巧妙结合,在考察方程组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又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数学的悠久历史.

3 古文化色彩函数题

例3 (2010天津)如图3,是一种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下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出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算时间.若用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下面的图象适合表示一小段时间内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不考虑水量变化对压力的影响)( )

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列出函数解析式,本题x是自变量,y是壶底到水面的距离,由于水流出看成是匀速的,应当是一次函数,不过高度是越来越小,所以选择B.

点评 本题考察一次函数解析式及其图像,要求考生不仅会建立函数解析式还要对相应的图像有所了解,尤其是匀速减少的图像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古文化蕴含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4 古文化色彩几何证明题

例4 (2011温州)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副“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4).图5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0,则S2的值是______.

解析 因为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所以CG=NG,CF=DG=NF,所以S1=(CG+DG)2=CG2+DG2+2CG•DG=GF2+2CG•DG,

S2=GF2,S3=(NG-NF)2=NG2+NF2-2NG•NF,

因为S1+S2+S3=10=GF2+2CG•DG+GF2+NG2+NF2-2NG•NF=3GF2,所以S2的值是103.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S1+S2+S3=10=GF2+2CG•DG+GF2+NG2+NF2-2NG•NF=3GF2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

5 古文化色彩概率题

例5 (2010永州)永州市江永县的上江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书”文字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女书只在女性之间以“母女相授”的方式流传.―位不识女书文字的游客慕名来到江永县的上江圩参观,当地女书传人给出一个女书文字“”并告诉游客这是汉字“开、心、快、乐”中的一个字,让他猜这是其中的哪个字.请问这位游客能猜中的概率是_________.

点评 本题在考查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时,让民族文化润泽了学生的心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6 古文化色彩图形变换题

例6 (2011永州)永州市新田县的龙家大院至今已有930多年历史,因该村拥有保存完好的“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明清建筑,而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图6是龙家大院的一个窗花图案,它具有很好的对称美,这个图案是由:①正六边形;②正三角形;③等腰梯形;④直角梯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在这四种几何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_________(只填序号).

解析 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旋转180°后能够与原图形完全重合即是中心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定义即可判断出.①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故正确;②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但是轴对称图形,故错误;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但是轴对称图形,故错误;④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也不是轴对称图形,故错误.因此答案为①.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中心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根据题意灵活区分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应用于生活.

7 古文化色彩探求规律题

例7 (2011百色)相传古印度一座梵塔圣殿中,铸有一片巨大的黄铜板,之上树立了三米高的宝石柱,其中一根宝石柱上插有中心有孔的64枚大小两两相异的一寸厚的金盘,小盘压着较大的盘子,如图7,把这些金盘全部一个一个地从1柱移到3柱上去,移动过程不许以大盘压小盘,不得把盘子放到柱子之外.移动之日,喜马拉雅山将变成一座金山.

设h(n)是把n个盘子从1柱移到3柱过程中移动盘子之最少次数

n=1时,h(1)=1.

n=2时,小盘2柱,大盘3柱,小柱从2柱3柱,完成.即h(2)=3.

n=3时,小盘3柱,中盘2柱,小柱从3柱2柱.即用h(2)种方法把中、小两盘移到2柱,大盘3柱;再用h(2)种方法把中、小两盘从2柱3柱,完成;我们没有时间去移64个盘子,但你可由以上移动过程的规律,计算n=6时,h(6)=( ).

A.11 B.31 C.63 D.127

解析 根据题意,n=1时,h(1)=1,

n=2时,小盘2柱,大盘3柱,小柱从2柱3柱,完成,即h(2)=3=22-1;

n=3时,小盘3柱,中盘2柱,小柱从3柱2柱,用h(2)种方法把中、小两盘移到2柱,大盘3柱;再用h(2)种方法把中、小两盘从2柱3柱,完成,

h(3)=h(2)×h(2)+1=3×2+1=7=23-1,h(4)=h(3)×h(3)+1=7×2+1=15=24-1,…

以此类推,h(n)=h(n-1)×h(n-1)+1=2n-1,所以h(6)=26-1=64-1=63.故选C.

点评 通过阅读本题,了解了古印度文化;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由特殊问题总结一般规律,由一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8 古文化色彩情景题

8.1 寓言故事题

例8 (2009安顺)如图8,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它看到了一个装有水的瓶子,但水位较低,且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沉思一会后,聪明的乌鸦衔来一个个小石子放入瓶中,水位上升后,乌鸦喝到了水.在这则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从乌鸦看到瓶的那刻起开始计时并设时间为x,瓶中水位的高度为y,下列图象(图9)中最符合故事情景的是________

解析 乌鸦从看到水到投入石子这段时间水面高度没有变化,从衔来石子放入瓶中水面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高度时,乌鸦停止衔石子,水面达到最高.乌鸦喝水开始,水面逐渐降低,当水喝不到时水面高度再没有变化,但最后的水面高度应不低于开始的水面高度,所以应是选项D.

点评 本题从古老的故事中找到存在的函数关系,情景新颖,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平时复习中要关注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背景故事,学会从中挖掘出蕴含的数学问题.

8.2 经典古诗题

例9 (2005赣洲)读诗词解题,(通过列方程式,算出周瑜去世的年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早年英逝两位数;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

解析 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3,则10(x-3)+x=x2.解得x=5或x=6.

当x=5时,x-3=2,所以10(x-3)+x=20+5=25<30(舍去);当x=6时,x-3=3,所以10(x-3)+x=30+6=36.因此周瑜的年华是36岁.

点评 本试题巧借苏轼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创设的豪迈意境,以诗词设问,追英雄伟业,恰英雄年少.学科界限被打破,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接受人文熏陶.数学的科学性、工具性、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数学是文化领域的精髓,因为它是人类对世界空间形式、数量、逻辑关系认识的思想结晶;数学文化是数学最为重要的属性,在它浸润下的数学学科才能生机盎然,学生的思考才能饱含生命的意义.通过对以上具有文化色彩数学试题的分析和总结,不但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古代经典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让我们体会到数学文化继续传承的重要性.以文化色彩为背景的此类题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逐渐成为近几年的中考热点,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4

投影几何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门研究空间物体在投影变换下的几何性质,在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计算机模拟、土木工程、绘画等很多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投影几何在古代东西方都有,但相比之下,西方的更为详细和科学,由此,元、明时期西方投影几何开始传入我国。特别是在明朝末年。当时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西方宗教和科技,而且也带来了大量的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投影几何知识。比较多的西方投影几何知识正是在这个时期才开始进入我国的。此时,当然有不少人都为之作出了贡献,如利玛窦、李之藻、熊三拔、徐光启、罗雅谷、汤若望、梅文鼎、年希尧等。特别是利玛窦。其是第一个来到中国内陆,第一个开始给国人介绍西方投影几何的。他介绍的投影几何不仅内容多样、清晰正确,而且还实用,这为当时大量的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玛窦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完全可以和他传入欧几里德几何所做出的贡献相媲美。但这件事情长时间以来一直未被人们重视。本文拟就利玛窦对于传入投影几何所做的贡献作一论述。

二、利玛窦带来了多种西方投影理论,为国人广泛的学习投影几何打下了基础

利玛窦1583年9月10日来到中国大陆,之后,为了吸引民众宣扬其基督教,他给国人公开展示了多种从西方带来的物件,如地图、星盘、日晷、圣母像、三棱镜等。关于地图,是其最早展示的一种物件。第一次展出是在1584年4月仙花寺建成之后,在其新教堂里。这次展示的地图现在有人进行了考证,证明其是于1546年在罗马刊行又于1570年被奥特里斯(AbrahamOrtelius)仿造的一幅,是当时欧洲比较流行的一种〔1〕。这幅地图后来被当时的知俯王泮看到了,他对于此图的精美感到非常震惊,遂令利玛窦翻刻。利玛窦将原来的地图稍进行了改造,将中国由边缘地带转移到了地图的中心,于1584年11月翻刻并印制成功,这就是有名的“山海舆地图”。之后不久,也就是同年同月的30日,利玛窦向罗马耶稣会总监回报了这幅地图,他说:“西式绘制,用华名、华里、华辰计算的世界地图一幅,这图是肇庆长官授命利玛窦编制的,刚完成,便命去刊印了。”〔2〕由这两处文献,我们可知利玛窦带来了在当时西方流行的椭圆投影。

关于地图的绘制,中国古代一直采用的是“计里画方”的方法,从未使用过球形投影,这可能与中国古代一直以为的“天圆地方”有直接关系。而欧洲就不一样了。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大地是球形的,绘制地图的时候为了准确起见,最好采用球形投影。西方人绘制地图最早多采用公元二世纪托勒玫给出的球极投影或是圆锥投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们航海的需要和视野的开阔,此方法逐渐改进,出现了极球投影、赤道球面投影、水平面投影、墨卡托圆柱投影等。1528年彭德尼(BenedetooBordone,1460-1539)发明了椭圆投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种投影既美观、大方又不失准确性。由此,在绘制世界地图的时候广泛被人模仿。1570年奥特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Typusorbisterrarum,正是采用了这种投影――这还被认为是最有艺术性的样例〔3〕。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既然是根据奥特里斯的世界地图绘制的,那么,其采用的也应当是椭圆投影。此外,这一结果也可以利用其它的资料来印证。1602年利玛窦在北京协助李之藻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此图流传很广,至今还能看到〔4〕。笔者对其保留在南京的一幅的投影进行了细致的测算,发现其确系采用的是椭圆投影。

在利玛窦的中国札记中除了地图,提到比较多的还有星盘。星盘是利玛窦来到中国大陆后进行计时和天文测量的主要工具,因而其时时携带着它,也经常向他周围的人展示。周围的人对其感到非常好奇,为此利玛窦还曾经亲自制作过它当做礼品送给一些高官,如赵可怀等。1607年在北京,利玛窦和李之藻还就此写成了一本书《浑盖通宪图说》。由这,我们可知道利玛窦也带来了西方的球极投影。

星盘是古希腊时期产生的一种天文仪器。据说其创始人是公元二世纪的托勒玫,因为在托勒玫的书中曾有类似的描述,并且托勒玫明确给出了制作星盘的数学基础——球极投影。星盘在中世纪传入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人为了准确的掌握祈祷的方位和时间,制作了大量的精美的星盘,从而将这种工具完好的保留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航海探险之风盛行,因而作为能在晚间也能计时和确定方位的星盘又一次受到广泛的重视。人们不仅给它增加了很多附件,使其能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准确的使用,而且还在托勒玫给出的球极投影基础上给它建立了数学体系,使之成了一种满载数学理论的计算工具。因此,星盘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是“数学之宝”〔5〕。利玛窦在中国使用的那副星盘,据裴化行考证正是从欧洲带来的,平面式,它的设计者还是利玛窦在罗马学院时期的老师,当时欧洲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也是星盘专家克拉维乌斯神父。他说:“克拉维乌斯神父设计的星盘是‘平面回盘’(planisphsere,即步天规),即在一个圆盘圆周上刻有度数,并装有一个可以旋转的照准仪,这样就能观察天空的不同位置。克拉维乌斯的步天规的最大特点是蛛网式的,即通过盘中各种曲线,指示出天球投影在赤道平面上的纬度。这样既有一般星盘的作用,又有浑仪的功用”〔6〕。所以,利玛窦也从欧洲带来了球极投影无疑。

对于《浑盖通宪图说》,其实际上是克拉维乌斯于1593年出版的专门讨论星盘中数学原理的《论星盘》节译本〔7〕。这本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球极投影的知识。不仅球极投影原理,即如何进行投影的说法,而且还有众多球极投影性质。如“球形投影下,球面上平行于投影面(赤道面)的圆都是同心圆,不过距离南极近的圆投影较大,距离北极近的圆投影较小。”如“球形投影下,球面上不平行于投影面(赤道面)的圆的投影也都是圆。”“球形投影下,球面上的弧线的投影仍是弧线,点和曲线的结合关系不变。”“球形投影下,球面上等距平行于投影面的圆的投影不距等,靠近南极的两个圆的投影的距离大于靠近北极的两个圆的投影的距离。”“球形投影下,在球面上相交的两个圆,它们的投影也相交。”等。不仅有投影的性质,而且还有投影的具体做法,如天顶规的做法是:“既得天顶,则自天顶以对地心有一规,总为天顶规。此规上下过天地之中,东西交赤道卯酉之中。

辩方正位,于是乎取其法自赤道规,酉中起数地方赤道出地度,或自子中起数北极出地之度,其法皆同,但数一处刻界。自酉中按界作弦长出,求其交子中线处,即是地下对对顶中际。从此上望天顶,折半求中以是为枢,旋而规之则成天顶规。”如地平规渐升圈的做法是:“凡求(地平规)渐升度,以前图南北极轴线为界,去界北不用,自界而南,以半规均分百八十度或兼二度,则分作九十兼五度,则分作三十六中定赤道轴线以求天顶,次自北极左行第一度望酉中画一弦,又自南极右行第一度望酉中画一弦。二弦皆过盘中子午线,而取子午线上所得之界,上下折半为枢,旋规是为渐升第一规,当为出地之第一度。余自二度至九十度亦如之。”另外,还给出了这些做法的原理:“原所以取赤道卯酉为准者,盖赤道纮天地之中,卯酉又分赤道之中,借卯酉以为地心,因望地心以求天顶。仪体虽平,其用则圆,而其经纬从衡之秒全在赤道一规。平视之而分子午卯酉,侧视之而寄南北二极。二极结子午之正,寄二极于赤道者,借赤道之规为子午规者也。后凡地盘度皆自赤道为准。”〔8〕由此看出,利玛窦还将大量的球极投影理论知识也传入了中国。

在利玛窦给国人展示的物品中,也多次提到西方绘画,如圣母像、耶稣像等。这些绘画,有的是从印度、澳门、日本等外面经教友转来的,也有是利玛窦自己绘制的。如1602年利玛窦奉中国皇帝的命令,耗时两三天绘制成的“西方宫廷生活图”是一幅〔9〕,还有利玛窦晚年绘制的“野墅平林图”也是一幅〔10〕。利玛窦采用的什么方法画这些画呢?虽没有文字记录,但可以从其它地方找到证据。从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野墅平林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不是中国式的写意画法――虽然入画内容是山水。其远近分明,明暗比例协调,灭点固定,视野开阔,显然是采用了西方****画法。还有,利玛窦在1601年将圣母像献给皇帝之前,曾给很多人展示过,在展示的时候,还对比中国画进行了讲解,他曾说:“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之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明而白,若则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11〕在《译几何原本引》中他又曾说:“察目视势,以远近正邪高下之差,照物状可画立圆、立方之度数于平版之上,可远测物度及真形。画小,使目视大,画近,使目视远,画圆,视目视球,画像,有坳凸,画室,有明暗也。”〔12〕还有,在利玛窦学习过的罗马学院的课程表中明确标有:****学,学习三个月。〔13〕由此,利玛窦懂得当时在欧洲兴起的****画法,了解其中的数学投影原理,也将它们带到了中国。

此外还有日晷。在利玛窦日常活动中,也曾多次提到过日晷。如在肇庆他曾指导瞿太素制造日晷,在南京曾辅导张养默制造日晷等。日晷作为一种古老的利用太阳来计时的仪器,东西方都有,但各有所长。东方的多是赤道日晷,没有投影理论在里面。而西方的多是地平日晷,其以西方古代天文学基本构架为基础,大量地使用了球面投影理论和方法。西方绘制日晷的方法叫做“Analemma法”。关于这种方法,古希腊有两部书进行了介绍,一部是公元前一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狄奥多努斯(Diodorus)写的,另一本是公元二世纪的天文学家托勒玫写的,书目都叫Analemma。狄奥多努斯的书已失传。现根据托勒玫的书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球面平行正投影,借助这种投影可以将赤道坐标很容易的换算成黄道坐标,反之依然。〔14〕利玛窦带来的日晷不同于中国式的,通过其对日晷的描述我们可考证一定是地平日晷〔15〕。另外,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一个小图下面他还曾提到Analemma,他说:“右图乃黃赤二道错行中气之界限也。凡算太阳出入皆准此。其法以中橫线为地平,直线为天頂,中圈为地体,外大圈为周天。以周天分三百六十度。假如是图在京师地方,北极出地平线上四十度,则赤道离天顶南亦四十度矣。然后自赤道数起,南北各以二十三度半为界,最南为冬至,最北为夏至。凡太阳所行不出此界之外,既定冬、夏至界,即可求十二宮之中气。先从冬夏二至界相望画一线,次于线中十字处为心,尽边各作一小圈,名黃道圈。圈上勻分二十四分,两两相对作虚线,各识于周天圈上。在赤道上者,即春秋分;次北曰穀雨、处暑,曰小满、大暑,曰夏至;次南曰霜降、雨水,曰小雪、大寒,曰冬至。因图小,止载中气,其余节气倣此。就中再勻分一倍,即得之矣。而其日影之射于地者,則取周天所识,上下相对,透地心斜画之。太阳所离赤道纬度,所以随节气分远近者,此可略見。凡作日晷帶节气者,皆以此为提纲,欧逻巴人名为‘曷捺楞馬’云”。“曷捺楞马”系“Analemma”的音译〔14〕。由此看出,利玛窦还从西方带来了球面平行正投影。

总之,利玛窦确系带到中国来很多的投影知识,不仅有椭圆投影、球极投影、球面平行投影,而且还有****法等,不仅有投影原理,而且还有投影的性质命题和绘制方法等知识。这大大丰富了当时的数学研究,为国人顺利地接受西方知识打下了基础,也为我国数学的迅速发展争取早些与西方数学会同铺平了道路。

三、利玛窦给国人广泛讲授了投影几何知识,并指导了投影几何知识的具体应用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水道;左江;右江; 融江 ;红水河

【作 者】施铁靖,河池学院教授。广西宜州市,536400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4X(2007 )01-0154-005

To Study Zangke Waterway of Guangxi in Han Dynasty

Shi Tiejing

Abstract: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there was a waterway called Zangke Jiang from Yelang directly to Panyu through Guangxi.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owever, different opinions have been stated on which is the Zangke waterway in Guangxi, such as the following names, Zuojiang River, Youjiang River, Rongjiang River and Hongshui Riv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Hongshui River in Guangxi and its trunk stream namely Beipanjiang River in now Guizhou province is the real Zangke waterway in Han dynasty.

Key words: Zuojiang River; Youjiang River; Rongjiang River; Hongshui River

据《水经注》载,公元前112年(汉元鼎五年)“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江,同会番禺是也。” ①在此之前的公元前135年(汉建元六年),汉臣唐蒙出使南越回朝后向汉武帝上书建议:“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之一奇也。” ②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一条从古夜郎国(地在今贵州省东南境内)直达番禺(今广州市)的水上通道曰“江”。同时我们从地望可知,该水道既可从今贵州省境直达广州,其间必经今广西省境。然而自唐宋以降,广西诸水道何为汉之江,则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正确地考定现今广西诸水,何为汉代之水道,对于正确了解这条水道所联系的汉代广西和大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对于如何开发利用这条水上古道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不揣简陋,试以本文就教于方家。

《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县“水在县北,本河,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 ③据考,唐制邕州宣化县即今南宁市。水是今广西左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靖西县,在今响水地段汇入左江,因此《旧唐书・地理志》所称之为水者,实际是指今左江。旧唐志上述水的地理位置,从地望上它把今广西的左江认定为“河”也即“水道”。这就是“左江水道”说。

而清人顾祖禹另持一说。他认为郁江有两源:“一曰北盘江,出四川乌撤府西乱山中,经贵州蓦役长官司东雕塑合于南盘江。一曰南盘江,源出于云南曲靖府,亦流经募役长官司东雕塑而会于北盘江。于此并流入广西界,经泗城州东始谓之左江,从其流而言之,亦曰郁江。郁江历田州东南奉议州北而入南宁府界……。又经府城之南有左右江自府西南来合焉。又东流,经永淳县及横州南,又东经贵县及浔州府南,绕府城而东,合于黔江,并流经藤县北至梧州府城西而合于桂江,又东而为广东肇庆府之西江也。本名“江。” ④据考,清制泗城州在今广西西林、田林、凌云及乐业一带:奉议州在今田阳县;永淳县在今横县境。顾祖禹在上述所称“左江”者、“黔江”者,前者指邕江及其上游今右江;后者指今柳江。因为明清两朝制度“分浔州、南宁、太平三府为左江道,以郁江为左也;分柳州、庆远、思恩为右江道,以黔江为右也。” ⑤至于郁江上源如顾祖禹所说为南盘、北盘二江,今天看来,顾祖禹的郁江源观点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从地望上我们知道,顾祖禹所描述的水道,即今广西邕江及其上游右江。这就是“右江水道”说。

宋人周去非则认为:“凡广西诸水,无不自蛮夷中来,静江水曰漓水,其源虽自湘水来,然湘本北行,秦史禄为之渠,南注之融江,而融江实自峒来。汉武帝平南越,发零陵下漓水,盖湘而上,沿支渠而下,入融江而南也。漓水自桂历昭而至苍梧。融州之水,江是也。其源自西南夷中来,武帝发夜郎下即出此也。” ⑥周去非还强调说:“西融州城外江水即江下流也。江面颇阔,昔尝有大水泛出书蜀南州牌,汉武帝平南越,发夜郎下,非由融州则何自而至南越哉!” ⑦周去非认为秦史禄开灵渠之水是南注之融江,这一观点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姑且不论。但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广西水经》中认定今之广西柳江上游融江即为汉之水道。这就是“融江水道”说。

那么晋代的水经专家郦道元所认为的水道是广西的哪一条水道呢?《水经注》是这样描述的:“水又东南迳母敛县西,母敛水出焉、又东,水出焉。又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 迳岭方县北……又东迳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又东入阿林县,潭水注之。……阿林县,右入郁水。” ⑧据考,汉制母敛县境含今贵州独山、广西天峨及南丹、环江县一部分。母敛县西是指今广西天峨、南丹一带。汉制广郁县在今广西乐业、凌云和巴马一带,属郁林郡,三国南朝齐因之。领方县,汉制,晋、南朝因之,地含今广西宾阳、武呜、上林、马山等县,领方县北是指马山一带。布山县,汉制,地在今贵港市,属郁林郡。阿林县,汉制,属郁林郡,地在今桂平市。潭水指今柳江。应该指出的是,上文“又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这里的“郁水”是因地名水而称之;下文“…… 阿林县西,右入郁水”是指今邕江下游郁江。据此,从上述地望可知,郦道元所说的“汉武帝伐南越,发夜郎兵下江同会番禺” ⑨的水道,正是今天广西的红水河。清人陈澧也说:“郦所谓水者,今广西红水河。” ⑩

综上,自唐宋以降人们把汉代水道定于广西诸水的,在著名的记载上就有了左江、右江、融江和红水河等四种意见。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一名多江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多变,政区沿革,极易形成一地多名或多地一名的现象。所以宋人王应麟说:“言地理者,难于言天,何为其难也?日月星辰之变,终古不易,郡国山川之名,屡变而无穷。”[11]二是后代学者在使用资料时,若不仔细考辩,就会出现“诸葛亮渡泸”误作泸州的错误。清人顾祖禹说得好:“不考古今,无以见因革之变,不综原委,无以识形势之全。…… 古不参之以今,则古实难用,今不考之于古,则今者安恃?” [12]笔者认为,这种融汇古今的治学方法,对于解决本文论题具有指导性作用。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里说:“凡广西诸水,无不自蛮夷中来,他所指的蛮夷就是相邻广西西北地区的古夜郎国。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平定南越之后,马不停蹄,立即挥师西向,将夜郎国置为郡。汉何以置夜郎为郡名呢?“盖江以道通而名”。[13]所以后人各自将“道通” 郡的水流,自以为是的名之曰“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谁会想到千年之后竟会造成地名与水名的混乱呢?所以古人云“文章千古事”,说明了做学问所应持的严谨态度。因此,首先讨论江名与郡名称谓之先后,对于解决本文论题是有意义的。

据载,唐蒙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南越的时间是公元前135年(汉建元六年)。唐蒙在南越期间,竟然在番禺看见了产于蜀地的食品“枸酱”。经他询问,才知道是商人们从四川通过夜郎国的江水运至南越的。他还进一步了解到夜郎国位于南越西北的江上游,从那里沿江水道可直通南越国的统治中心番禺。因此唐蒙在回朝复命时向汉武帝提出通使夜郎,届时可利用夜郎兵“浮船江,出其不意”地“制越”计划,获得了汉武帝的批准。[14]而汉武帝具体实施“制越”计划,一举平定南越叛乱的时间是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置夜郎为郡是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换一句话说,郡作为区域行政建制正式出现在中国历史版图之上的25年前,江的称谓已是时人口碑了。而汉武帝则是通过唐蒙的汇报才知道沿江水道,夜郎国可直通番禺。由此可见,江之称谓,先于郡的称谓,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中国封建王朝以山川之名来命名该政区是司空见惯,史不绝书的。反之亦然。例如宜州市,汉武帝元鼎五年平定南越后,于元鼎六年置为定周县;龙江古称“存水”,该水流经定周县时,称为“周水”。唐时龙江称龙水,则置为龙水县;宋朝则以宜山为名,置宜山县,一直沿用至1993年撤县建市。因此笔者认为,汉武帝置郡是源于江名。另外,还有一条资料可佐证“”称谓渊远流长,《管子・小匡》载齐桓公曰:“南至吴、越、巴、、爬、不庚、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 [15]这说明了,早在郡设置之前,“”一词在统治者阶层以及民间已使用几百年了。所以汉置郡既可因江而名,名正言顺,又有史可依,顺理成章。“”称谓,不仅在汉代影响着统治者关于政区的命名,而且也影响着广西壮族人民的族称。据现代广西籍学者徐松石先生长期的研究认为:“江”的“”字,就是“壮”的对音,而“壮”源于“”,古代封建统治者称江流域一带的壮族先民为“獠”,而百姓则长期自称“壮牯佬”。“壮牯”是“”的对音,“壮牯佬”则为“獠”的对音,“”实为“苍梧”的异写。[16]云南大学江应梁教授也认为徐松石“这种说法是可供参考的。” [17]1987年笔者带河池师史系的学生到红水河畔的都安县进行教学实习,在和当地壮族同胞对话时,他们当中一些人还依然自称“壮牯佬”。可见“”称谓影响之一斑!

周去非说“凡广西诸水,无不自蛮夷中来”,上述的左江、右江、融水和红水河,其上游或支流确都源于古夜郎境内(也就是汉郡境内)。笔者曾依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表现的广西各条源自“西南夷”的江流,再综合史籍的各种记载,自汉至隋,上述四水的古代称谓,会出现一些有趣并资佐证的现象:左江上游(笔者按:凡源头不在今中国境内的略而不提)或支流,或称“水”,或称“朱涯水”;右江上游或支流,或称“同舍河”,或称“文象水”;融江上游或支流,或称“刚水”,或称“潭水”。唯独红水河及其上游盘江、北盘江,自秦汉以降至隋,被称之为“水”或“江”。[18]所以清人陈澧曾指出:“北盘江红水河矣。惟水今红水河不误。” [19]关于江即今北盘江以及南北盘江合流后的盘江者,现代学者几乎达成共识。例如张正东先生等6人合著的《汉代夜郎疆域初探》说:“贵州的河道,只有盘江(红水河)才东流至广郁,也只有盘江才东连郁水。盘江的北源,从云南花山东北麓肇始,流经与‘古之郎山’相望的夜山(南、北盘江分水出),到册亨东与南盘江合流,始称盘江。盘江的南源,由花山南麓析出,绕夜郎南部到册亨与北盘江汇合。南盘江,古代又称温水。豚水包括北盘江、盘江(红水河)这一段,也就是文献上指出的江。” [20]侯绍庄等先生亦持与此相同的观点;[21]何光岳先生也持此说。[22]

如果我们再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结合历史事实来考察,那么哪一条水道才是真正的广西汉代水道,就会不言而喻。

首先,笔者认为,《旧唐书・地理志》所说的广西左江不是汉之水道。因为左江的源头在汉之交趾郡(按:其源在今越南境内)距夜郎有千里之遥;其支流水,发源在今广西靖西县,汉时也属交趾郡,其地与夜郎关山重重;另一支流朱涯水也发源于交趾境内,与夜郎同样隔着千山万水,故汉军绝不会在公元前112年翻山越岭行军至交趾境内才“下江咸会番禺”。因此,《旧唐书・地理志》与《史记》不符,不足为信。

其次,笔者认为,广西右江(含其下游邕江,下同)也不是汉之水道。顾祖禹的错误在于:他把右江的上源说成是盘江,而盘江又有南盘、北盘二源。这可能是受《宋史》:“邕州之水,其源有二,一为左江,自交趾来,一为右江,自大理国戚楚府大水来,江合于邕” [23]的影响,所以顾氏以为西江的上游是郁江,郁江的上游是邕江,邕江的上游是右江,右江的上源是盘江,正好是通之地。这也难怪,关于右江的源头,连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也错误地认为:“其源惟南盘足以当之。” [24]以实地考察著称的徐霞客,他没有考察过右江源头,也没有到过南北盘江汇合的地方,他不过是推则而已。但是,由于顾氏的影响,广西右江成了汉之水道的结论在清代是很权威的。尽管如此,清末学人仍有不同意见。陈澧考证说:“温水,今广西西林县同舍河也。地理志郡镡封县有温水,镡封县即西林县也。” [25]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证明了广西右江的上游是发源于广西西林县境内的驮娘江,[26]古称同舍河。在汉代,西林县地虽属郡,但这里已是郡、益州郡(地在今云南)和交趾郡三郡边境的接壤之地了,它与夜郎国的中心部位远隔崇山峻岭,更无水道直通。再说,从地理位置上看,同舍河是南越国的正西方,与“道西北”的记载不符。因此,广西右江显然不是唐蒙所指的“江”。

第三,笔者认为,广西融江也不是汉之水道。周去非的融江说不足为据:其一,周去非对广西诸水研究有限。他在《岭外代答・广西水经》里,只提到“漓水”、“融江”、“宜州之水”和“邕州之水”,对红水河只字未提,似乎不知道广西还有这条河流存在。周氏对广西诸水研究有限还表现在:“邕州之水其源有二:一为左江,自交趾来,一为右江,自大理国戚楚府大水来,江合于邕。” [27]以至元代编篡《宋史》时,照抄周说不误。[28]其二,周说不符合《史记》、《汉书》的记载。如前引《岭外代答》:“汉武帝平南越,发零陵下漓水,盖湘而上,沿支渠而下,入融江而南也。”似乎融江成了汉军从中原南下平越的唯一通道;而周氏又说融江“江是也,其源自西夷中来,武帝发夜郎兵下即出此也。”如按周说,北方汉军要过融江,西北的夜郎兵也要过融江,那么南越政权只要重兵防守融江水道就如同天堑,这哪里是唐蒙的“浮船江出其不意”呢?再说,周氏认为“沿支渠而下,入融江而南也”也是错误的,漓水并没有沿灵渠而下汇入融江,而是自行蜿延南下至梧州汇入西江。其三,周氏认为:“邕州之水其源有二:一为左江,自交趾来;一为右江,自大理国戚楚府大水来。” [29]戚楚府境汉属夜郎国,周说如果成立,这也是一条从夜郎下大水,下右江、下邕江、下郁江、下西江直达番禺的水道,何必“非由融州则何自而至南越哉”?[30]可见周说自相矛盾甚多,且对广西诸水地理研究实在有限,其说难以为据。

至此,笔者认为,我们结合唐蒙向汉武帝提出的整个“制越”计划及其实施的历史事实来考察,何谓广西汉之水道,就水落石出了。

如前所述,唐蒙是公元前135年(汉建元六年)奉命出使南越的,他通过对南越的实地考察来为汉武帝制定“制越”计划,以完成汉武帝的“天下一统”大业,当唐蒙在南越发现了可从夜郎国“浮船江,出其不意”地直通南越的统治中心番禺的情报后,回到长安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认为此道是“制越”一奇,于是他上书汉武帝并获批准。为通夜郎,汉武帝依计即“令蜀通,青衣道,” [31]先开通自四川乐山通往宜宾的道路。由于负责开路的道令“费功无成,百姓愁怨”,而且“唐蒙将南入,以道不通”,武帝遂令将道令押送成都斩首。接着唐蒙奉命“斩石通阁道”,[32]终于将道路修到了道(今宜宾)。随着唐蒙带领大批士卒、辎重出使夜郎,会见了夜郎酋长多同。多同还问唐蒙“汉孰与我大?”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多同在唐蒙“厚赐、喻以威德”的情况下,终于和汉朝达成了“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的协议。从此夜郎及从属小邦相率归汉,武帝“乃以为犍为郡”,[33]正式归于汉朝版图。为了实施“制越”计划,并加强对夜郎地区的管理,汉武帝继续“发巴蜀卒治道自道指江。” [34]

虽然唐蒙出使夜郎的具体时间,史无确切记载,但《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华阳国志》均载唐蒙出使南越的时间是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而唐蒙是从南越回朝以后才向汉武帝建议出使夜郎的。武帝为唐蒙出使夜郎作准备,即命道令开山修路。其间“费功无成”被诛,唐蒙奉命接替修路任务,才将道路修至今宜宾(道)。如此艰巨的修路工程,绝非短时就可以完成的。据《汉书・武帝纪》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载有“发巴蜀,治南夷道”的情况来看,说明元光五年唐蒙已经出使夜郎成功,并开始修筑道至夜郎的“南夷道”了。此“南夷道”即上述“自道指江”的道路。据《安顺府志》考定其具体路线是经叙永、永宁、毕节、水城、郎岱、贞丰、册亨抵红水河。因此笔者推测唐蒙出使夜郎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32年即汉元光三年左右。试问,汉武帝早在公元前112年即元鼎五年以前,就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实施的“制越”计划,将道路从四川乐山修至宜宾,再从宜宾修到北盘江。这里正好是汉朝夜郎兵“浮船,咸会番禺”最理想的通道,也是汉武帝为了最后平定南方经过二十年精心准备的战略计划,他会贸然放弃吗?自古用兵贵在神速,汉武帝是一位卓越非凡的战略家,他绝不会指挥汉军和夜郎兵舍近而求远,抛开路边的盘江远涉崇山峻岭到千里之外的夜郎东北部边陲发源于今贵州独山及三都一带的“刚水”去“浮船”;也不会冒瘴气之毒南下千里之外的“文象水”去“出其不意”;更不会挥师南进至交趾郡的“朱涯水”才“咸会番禺”!最理想的也是计划中的运兵水道就是北盘江(江),由此浮船,不须转运,即可直达番禺。至于后来夜郎兵未能按期会兵番禺,乃是另有原因,与本论题关系不大,按住不表。

最后,笔者还要简略地谈谈江为何在唐代以后的史籍中逐渐消失的原因以备考。

隋朝结束南北分治重新统一后,仍沿袭旧制设郡,故《隋书》上江称谓依旧。唐朝建立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乃置郡,后改称州。唐“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微,中央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已无力控制。南诏政权迅速崛起于西南地区,唐朝数次对南诏的战争均告失败,地区逐渐被南诏染指,大姓也曾建立过“国”企图自保,但后来为乌蛮所败。故《新唐书》说:“昆明东九百里即国,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元和八年上表请尽归故地”。但腐朽的唐王朝这时只能望洋兴叹,无能为力了。郡地遂纳入南诏版图,而郡也就成为历史的名词。李吉甫在编撰《元和郡县图志》时,有感于唐朝失地的耻辱,遂根据江支流都泥江(现名蒙江)的称谓,遮羞似的将江改称为“都泥江”。[35]宋以后多因之。故江称谓鲜见于宋、元、明、清各朝史籍,其原因概出如此。屈指算来,江失名已达千年之久矣!都泥江改称“红水河”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36]

综上所述,所谓左江水道说,右江水道说,融江水道说都属失察不确之论,它们既不符合历史的原有记载,也不符合历史地理的客观实际,应予全部推倒,结论只能是:今天广西的红水河及其上游主干流北盘江,才是真正的汉之水道。

注 释:

①⑧⑨ 晋・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1998.6.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版。

②[14][33][34]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③《旧唐书・地理志》。

④[1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六》1955.7.中华书局版。

⑤《徐霞客游记・卷三下・粤西游日记二》1980.11.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⑥⑦[27][29][30]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广西水经》宜州文物管理所藏本。

⑩[19][25][36]清・陈澧《水经注石南诸水考・卷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

[11]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自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

[1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凡例》1955.7.中华书局版。

[15]转引自《夜郎考》第6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2 .第一版。

[16]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1946年上海中华书局版。

[17]江应梁《百越族属研究》见《西南民族历史研究集刊》第一集,1982.12.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编印。

[18][2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至第四册,地图出版社1982.10.版。

[20]转引自《夜郎考》第13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2.第一版。

[21]侯绍庄等《贵州古代民族系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5.第一版。

[22]何光岳:《百越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12.第一版。

[23][28]《宋史・广源州蛮传》。

[24]《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1980.11.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31][32]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6

一、运用多媒体再现景象,鼓励表达

古诗词的语言富有跳跃性,凝练、形象、含蓄兼而有之。在一首诗中,关键字词往往意味独特,意境深远,是作者呕心沥血千锤百炼所至。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地捕捉关键字词,抓住语言的生长点,辅以多媒体课件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形、色、声、光等形式,在动静结合中再现诗中景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情境,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反复推敲、理解,更易于体会古诗语言文字的妙处,也更能促进言语表达,发展思维,从而带来课堂生机一片。

例如,古诗《望洞庭》语言上最大特点是运用形象比喻来描绘月夜洞庭美景,最能打动人的是喻体“镜未磨”“白银盘”“一青螺”。笔者根据诗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中先播放“未打磨的镜子”“白银做的盘子”“青绿色的田螺”的画面,然后再现月光下的“洞庭夜色”,让学生感受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就像是一块偌大的白银盘,湖中的君山就像盘中的一粒青螺。此时,有位学生这样表达:夜幕降临,月亮上来了,把它那清冷的光辉洒向洞庭湖面。湖水漾开了笑容说:“感谢您为我梳妆打扮,我才变得更加美丽动人。”君山说:“因为有你的光临,我们在这里才不会感到寂寞。”月亮姐姐笑着说:“你们太客气了,咱们可是一家人啊!共同关照也是应该的。”学生通过观察无风的湖面,宛若置身于月光、湖水、君山融为一体的画面中,自然是不吐不快了。

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用慧眼去发现诗中“挟雷裹雨”的景象,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进而锻炼言语表达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启发想象,引导表达

小学生阅读必须借助表象产生思维,从而展开言语表达。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可视为对作者原创诗句的二度开发。而作者原创诗句中所提供的表象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古诗过程中离不开想象。运用多媒体手段,易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受意象,领悟诗境,感悟内涵,而在表述想象的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能得以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例如,古诗《春日偶成》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是写景,描述的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河清的大好春景。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是抒情,抒发诗人身处宜人的春色里陶然自得的心境。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由“白”“蓝”“红”“绿”等丰富的颜色构成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这俏丽的画面所吸引:蓝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天空地面互相映照,一幅色泽协调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抓住契机,激发想象,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试着把这美好的春景叙述出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说得具体、形象,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老师带领我们来到母亲河畔寻找足迹,溪水像一条绿色绸带从村头飘向村尾,溪里成群结队的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蓝天、白云、岸边的不知名野花倒映在溪水里,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溪岸边成排柳树抽出翠色的柳丝,在风中翩翩起舞。”可见,当教师紧扣言语训练点,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诗句表象,就会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魅力所在。

三、运用多媒体展现意境,学会表达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意境是美学的范畴,意境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那么要会其“意”,就必须进其“境”,把学生带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让他们徜徉在古诗词的意境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练习说话写话,陶冶美的情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实物形象联系起来,学生就容易体味作者包盈于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闪烁于形象之上的人生智慧,教学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江雪》描绘的是一幅寒江独钓画,意境极其深远。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感受茫茫大雪、凄清孤寂的意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轻柔舒缓的乐曲,在脑海中逐渐涌现冰天雪地寒江图: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漫山是雪,天地皆白,意境幽僻,情调凄寂。这时学生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苦寒与孤寂,却又不屈服于环境,那种傲然倔强之感油然而生。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相机引导,使学生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然后,教师抛出话题:天下大雪,雪封江面,请以“渔翁独钓”或“渔翁心事”等为题,练习说话,再写下来。有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学生已领会诗的意境,进行小练笔自然水到渠成。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天空阴暗,远处高山上落满了积雪的树木,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被积雪压断了,所有道路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近处,茫茫的江面上,一只小船上落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花。船头上坐着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在垂钓。”

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意境,可以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涵泳于古诗词无穷意境之中,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在训练中得以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充分把握古诗词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想象,营造说话情境,让学生大胆表达,久而久之,就会逐步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7

3款风格各异的中学生社团一定会像不同的颜色般给你不同的感受。

社团档案

坚持探索的白色

社团名称:VEX机器人社

现任社长:张佑钧

社员人数:9人

获得奖项:2007到2011年多次获得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重庆赛区冠军2011年机器人“飞贼”获得该比赛的亚太金奖2013年获得该比赛全国赛的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设计宗旨:用最简单的机械构造达到最好的效果。

“来,我们打一场比赛给你们看!”

和VEX机器人社的同学们相遇在科技楼的楼道中,已结束当天社团活动的他们为了我们采访取材又一同折返。走进实验室就能看见桌上和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旁边还摆着设计图纸,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比赛过程和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社员们打了一场比赛,由社长在一旁为我们解说。主要靠遥控机、主机和程序的配合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靠马达实现传动,程序用官方专用编程软件自行制作。比如拿过亚太金奖的“飞贼”,底盘构造简单,只用了四根铝条,底盘够高,过凸台很平稳。“飞贼”的吸球装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吸尘器,想要举起大球,齿轮得先往外转把球抬起,再放在机器人机身正上方的弧形存球装置上,只有“飞贼”可以举起大球。

当问到在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时,社长带着点自豪的语气说:“有,当然有!一个抬升装置,花了整整三天。左右抬升不平,球放不稳,也达不到理想的高度。为了让左右两边的抬升装置同时启动,我们将两根轴控制两根齿轮变成了中间一根横轴串通同时控制两个齿轮,使左右两边的抬升装置达到共速,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Tips

“VEX”:全称是“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是一项由美国宇航局创办的青少年国际机器人比赛项目。制作机器人的材料都必须从美国统一购买,按照参赛规制自行设计、制作机器人。并需要在特定的竞赛场地上按规则进行比赛,用机器人把小球和大球放入自己的得分区内得分。

社团档案

自由自在的绿色

社团名称:Dream电子乐团

现任社长:余洲

社员人数:12人

主要乐器:架子鼓/贝斯/吉他/音乐键盘

社团口号:我们拿起的不仅仅是乐器,更是捍卫心中热土的武器。

还未走进Dream电子乐团的训练场地就听见了铿锵有力、节奏极强敲打架子鼓的声音。八中Dream电子乐团是三个社团中历史最悠久的,接受我们采访的是乐团第8届副社长。

副社长告诉我们,除了DJ,乐队该有的乐器他们都有。练习之前每个乐队组会自选曲目,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编曲,虽然有时会意见不合,但大家热爱音乐的心是一样的,最后都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一直没机会参加比赛,但会参加学校社团展演和商演或义演,当不能确定由谁出演时,就由两个乐队组各自确定并练习曲目,最后两组PK,得胜组获得演出机会。

他还说,最难忘的就是在天台上排练的时候,天台上风景很好,视野很辽阔,队员都非常开心,虽然当时由于条件有限贝斯和吉他并没有接音箱,但并不影响大家的热情,同学们青春气息满溢,感觉自己的身心都能得到自由地释放。

档案

亲近自然的原木色

社团名称:新樱流古武道社

现任社长:王慧珊

社员人数:正式社员40人,且队伍仍在不断壮大中

教学内容:剑道/合气道/弓道/古流/古武技法

社团宗旨:宁静致远,礼仪谦耻,强身健体。

白衣黑裤,手持一把木剑便能展现出岿然不动的气势。

第3届社长告诉我们,社团最开始叫剑道社,后为丰富社团活动内容,除剑道外添加合气道、弓道、古流以及古武技法的训练,改名为新樱流古武道社。剑道能培养心性,锻炼精神力,合气道则能防身护元。由于弓道课只能进行小班教学,所以会在水平较高的社员中挑选训练成员,把弓道课作为奖品来激励同学们认真训练。

“这学期招新时,为了吸引同学,我们初代社长和社员当场就开始表演,直观的视觉感受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招新非常成功。由于学校规定原则上每人只能参加一个社团,动漫社就吐槽说我们把他们的社员抢光啦!”现任社长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说到。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8

在他看来,以时间为成本,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你需要展现它最美的一面不是吗?”他说。

而且,最美的不只一面,因为摄影师要拍摄的主体是娲皇宫。

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

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石牌坊上的“娲皇宫”三个金色的字,是我国原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题写。

过了牌坊,是一处开阔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女娲塑像。

从广场入口处看去,整座广场设计成了太极八卦的布局,中央的太极八卦二十四节气图同前面的女娲塑像以及山上的主体建筑娲皇阁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

女娲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始祖,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她是造化万物的伟大女神;在现实中她是开天辟地的创世英雄,被尊奉为华夏始祖。涉县娲皇宫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作为女娲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传承地,女娲信仰和祭祀活动已经在这里延续了一万多年,保存着女娲传说、原始文明,和石刻佛经等多种历史遗迹。现在涉县娲皇宫已是我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与陕西黄帝陵、湖南炎帝陵、甘肃伏羲庙、浙江大禹陵并列)。每年娲皇宫的女娲祭祀等重大活动都在这个补天广场举行。

天下第一壁经群

出了广场,便要上山了。这条山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十八盘。

在人们的印象中,“十八盘”应多指曲折山路的危险丛生,是考验车技和胆量的地方。这里的十八盘虽也是山路,但它的由来却有着更多的内容和意义:大意是,传说若人生在世不犯伦理纲常,死后的灵魂可上攀到天堂享福,转生来世也可福寿俱臻、子孙满堂;否则,死后的灵魂就必然被天神打入十八层地狱受苦,来世再转为牛马偿还罪过。

专家则进一步解释了“十八”的深层含义:我们的祖先认为,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字,所以,九和九的倍数自古就被广泛运用,这十八盘也不例外。道教认为天有十八层高,所以将上山的盘道建成十八盘,代表着登上仙境,这个意境恐怕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感受到。

据说,娲皇宫的修建与北齐文宣帝高洋有关。

北齐的都城在邺城(今邯郸市的临漳县),陪都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由于政治需要,高洋经常来往于邺城与晋阳之间,涉县正好作为途中的中转站,于是在这里建起了行宫别馆。

由于高洋笃信佛教,这个行宫别馆的另一个功能就是供他理佛。高洋在娲皇宫留下的遗迹以佛教石刻为主,他命工匠在中皇山的崖壁上开凿了两个石窟,镌刻了六部经文,这些珍贵的佛教遗迹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它是世界上现存摩崖刻经中年代最早、字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处。

洋洋13万多言,勒之山崖,镌之洞窟,风雨1450载,面目沧桑,神采依然,举世罕见。

刻经由南向北依次为《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遗教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六部,分五处刻于崖壁之上,总面积165平方米,刻石13.7万字。

摩崖刻经主要是楷书、隶书和魏碑,字体楷隶混杂、体态圆熟逸宕,投笔展波间笼照着一片禅家经卷气息,它刚劲有力、飘洒自如的魏笔书法为世代的书法家所酷爱,被誉为“银钩铁划,天下绝奇”。

难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总教授对娲皇宫北齐摩崖刻经研究后称:“且不论规模之大、经字之多,其在‘经版之本’与‘内容涵蕴’方面的特殊,就足以使其成就难匹,价值高扬,是一处世界级完整的景观资源”。

我国北方三大悬空寺之一

十八盘的尽头便是娲皇宫的山门了,它坐东面西,是三孔砖砌的拱门。在山门的两边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凤山名隆三岛”,下联是“神仙势压十洲”,横批为:“蓬壶仙境”。

“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十洲”是道教称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境,分别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大洲、九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

山门上面还有四个字“别有洞天”。

据说十八盘以下为人间,十八盘以上是仙境,那么这个台阶就成了天上人间的分界线,跨过这个台阶,就一步登天,进入仙境了。

眼前又是一座牌坊,但规制比山下的小很多,上面写着“娲皇古迹”四个大字。在牌坊的东山壁上有一处北齐凿壁古碑,上刻“古中皇山”,是北齐时期的遗存。

古碑以不可想象的方式直接开凿在山崖上,非常独特,在碑的额部还刻有一佛二菩萨,释伽、文殊和普贤,充满了佛教色彩。

北齐之后,历史直接跨入明代――眼前的鼓楼,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对面则是钟楼。钟、鼓二楼南北对称。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涉县拍摄《艳阳天》时,还曾在此录取了钟声。

位于山巅的则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了,先是梳妆楼,是老百姓建来给女娲奶奶梳妆打扮用的。紧邻的娲皇阁共为四层,但名字叫“三阁楼”,因为第一层拜殿是一座天然石窟――不算楼阁的一层。

石窟前原有神庙三楹,明嘉靖年间改建为楼阁。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不慎失火,楼阁被焚,明天启六年(1626年)就楼基、套石窟、凿条石、券宝顶,建成拜殿,并在宝顶上建三层楼阁。故名三阁楼。

进入这三层阁楼,第一阁为清虚阁。阁楼墙上的壁画非常符合佛教道教中因果报应的说法,也说明了女娲爱憎分明的性格;二阁楼为造化阁;最高的一层就是补天阁了。

出了阁,绕到楼的后面便可看到九根铁索,它最大的作用便是巩固楼体的作用,这也是娲皇阁最具特点的地方。

娲皇阁总高23米,上依危岩,下临深壑,阁背紧倚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在岩壁的八个“拴马鼻”上。三阁楼均依崖而建,且为木质结构,所以楼身容易前倾,再赶上庙会,楼上站的人多了,楼就会自然前倾,这时,九根铁索就会绷直,所以这里又有“活楼、吊庙”之称,是我国北方三大悬空寺之一。

古建筑家罗哲文先生曾对此赞叹不已,将娲皇阁列入河北十大古建奇观之列。站在山巅眺望,在澄碧的天空映照下,远山、清河都显得那么美好;整个景区3.5平方公里内的100多处人文景点、建筑小品,30多处历史遗迹尽收眼底,入口区、女娲园、母亲湖、娲皇宫、补天谷五部分将娲皇宫这座文化古迹形成了一座集始祖朝拜、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景区。

此刻,我们的摄影师或许也正立于某个角落,倾听那来自远古令人心动的召唤?

女娲在洪荒之世,

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缔造生命、

拯救人类的不屈精神,

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弘扬女娲文化,传承女娲精神,

不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文化认同感,

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

上一篇:生命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活动总结怎么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