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6 22:35:19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1

一、 故事导入,诱发参与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的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情绪和效果。精彩、成功的导入往往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活动导入的设计要能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主题情境中,触发他们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他们产生探索、思维的活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片段一: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导入环节描述:

活动一开始,蔡老师就结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接将幼儿带入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之中:“小朋友,三只乌鸦口渴了,它们飞来飞去,到处找水喝,突然,它们看到了草地上有三只瓶子,三只瓶子里都有水,于是它们都飞向了瓶子,想去喝瓶子里的水。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再想一想,这三只乌鸦现在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纷纷举手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能喝到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喝到水,因为瓶口很小,乌鸦的嘴巴比较宽;还有的孩子说一个瓶子里的水可以喝到,因为这个瓶子里的水很高,还有两个瓶子里的水喝不到,因为这两个瓶子里的水很少。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将生动有趣的“乌鸦找水”的故事情境,结合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幼儿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自然转换,使他们能够一下子就进入仔细观察,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之中,为接下去的探索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设置幼儿喜爱的故事情境导入,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趣味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之中。

二、 故事设疑,引领操作探究

幼儿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那如何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发现呢?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设疑,来激发幼儿主动操作、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思维材料,使幼儿借助已有知识、技能和多种操作材料,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活动片段二: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一次探究环节描述:

当幼儿明确了由于瓶口小,乌鸦嘴宽而三只乌鸦都无法喝到三只瓶子中的水时,蔡老师又继续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三只乌鸦喝不到水,可它们非常口渴,急得围着瓶子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此时,蔡老师还配置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知三只乌鸦喝不到水的焦急、无助的样子。)“怎么办呢?孩子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吗?”在故事情境与蔡老师激情的感染下,孩子们纷纷动脑想出了各自的办法,有的说拿一个吸管来给乌鸦把水吸出来;有的说帮乌鸦将瓶子里的水倒出来喝;还有的孩子想到了把石子放到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满起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在幼儿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蔡老师又继续讲述故事:“三只乌鸦谢谢你们为它们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可是,它们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了呢?等会儿,请你们三人一组来试一试,分别往三只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装上石子,看看三只乌鸦是不是都能喝到水好吗?”“好!”于是,孩子们个个趣味盎然地开始了帮助乌鸦验证能否喝到水的探索活动之中。

此探索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究,让幼儿构建水位的升高与瓶中原有水位的高低是有关系的这样一个科学经验。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产生帮助乌鸦解决困难的强烈愿望,接着,教师又通过设置“三只乌鸦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试试”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巧妙地向幼儿提出了科学探索的目的、内容以及操作要求,从而使幼儿目的明确,激情高昂地投入到了科学探索之中,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探索活动,从而自然地实现了融知识建构于情趣之中的目的。

三、 故事感染,拓展教育功能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应贯穿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科学教育活动同样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感染幼儿,以拓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社会性情感的有效发展。

活动片段三: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二次探究环节描述:

幼儿通过第一次探索,发现了原来往三只不同高度的瓶中装上石子,不是所有的瓶中的水都能满到瓶口,在那只水位很低的(不满半瓶水)的瓶子里装上再多的石子水也不会满起来。于是,蔡老师又结合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向幼儿继续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两只乌鸦在你们的帮助下现在高高兴兴地喝着瓶子里的水了,瞧,它们喝得多开心呀,可是,还有一只乌鸦它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它急得呜呜地哭了,瞧它哭得多伤心呀!我们快点也来想个好办法帮助这只乌鸦也喝到它瓶子里的水吧。”在动情的故事情节及蔡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下,孩子们纷纷想办法帮助这只喝不到水的小乌鸦,有的说,让另外两只乌鸦给点水它喝喝吧;有的说,拿一把小刀在瓶上打个洞……在幼儿充分想象了各种办法之后,蔡老师告诉孩子们说,“你们想了很多办法,可现在我们什么工具都没有,蔡老师这里只有许多细沙砾,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能不能用这些细沙砾来帮助这只小乌鸦喝到水,好吗?”于是孩子们个个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用细沙砾灌瓶子的探索活动之中。“老师,我发现了将细沙砾放入瓶中,水能够升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啦,”机灵能干的周天宇小朋友第一个完成了实验,她一边说着,一边还开心地拍起了了小手,庆幸着自己总算能帮助小乌鸦喝到水了。“老师,我也发现放小沙砾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啦!”“老师,我也成功啦!”……不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完成了实验,活动室里一片成功的欢呼声。

这一探索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感知“即使瓶中的水很少,但是只要放入细沙之类的东西,水还是能升到瓶口,乌鸦也是能喝到水的”。但是,在设计活动时,蔡老师并没有把活动的教育功能仅仅停留于让幼儿获取一些科学知识上,而是通过生动、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幼儿,让幼儿产生一种怜悯小乌鸦,帮助小乌鸦的社会性情感,从而让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变成一种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爱心行动”。故事情境升华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义,使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主动获取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四、 故事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是科学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同时也能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再次探索的兴趣与愿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积极运用故事评价幼儿的探索行为,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及兴趣。

活动片段四: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探索结束环节描述:

当幼儿完成了第二次操作探究,之后,蔡老师又继续向幼儿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想办法让三只乌鸦都喝到了水,瞧,现在三只小乌鸦一起开开心心地喝水,一边喝,一边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能干的小朋友,下次我们有什么难题,一定再来找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愿意。”孩子们热情地回答,一张张小脸上都绽放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索后的评价是让幼儿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持久探索愿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活动中,蔡老师结合《乌鸦喝水》的故事,借助乌鸦的角色,将老师对幼儿探索行为的评价巧妙地渗透在故事情境之中,通过三只乌鸦开开心心喝水的动作、表情,以及三只乌鸦赞美小朋友的语言,让幼儿深切地体验自己动脑探索、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了幼儿下一次操作、探索的兴趣,达到了幼儿科学活动中重在激发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目的。

故事有其独特的魅力,故事与科学进行有效整合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出发,创设恰如其分的故事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之中主动地构建科学经验,从而大大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2

本次活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乌鸦喝水》这个传统的故事。当石头放入水中,水平面升高,乌鸦就能喝到水,这一过程可操作性强而且浅显易懂。我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好奇好问,对周围事物喜欢探根究底,更乐意亲手去尝试一下,这个活动非常符合他们的这个特点。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的方法。

2.发现材料的质地、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小石子、骰子、纸球、棉花、雪花片、积木;玻璃球(大小两种)、螺帽、塑料积木,每位幼儿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贴上彩色横条)

2.教具准备:《乌鸦喝水》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价值分析:以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方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乌鸦喝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观看动画片,引发思考

(价值分析:在情境式学习中,以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开动脑筋,充分想象。)

1.提问:刚才动画片里的乌鸦口渴了,它在天空飞呀飞,发现了什么?

2.提问: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又高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3.幼儿猜测并讲述能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

三、幼儿尝试探索

1.幼儿第一次尝试,发现材料与水位升高的关系

(价值分析:在动动玩玩中,通过实验探索水位和内容物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能不能帮助小乌鸦呢?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等会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看看怎样才能使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

(1)呈现材料

师:请你们回头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试一下,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让小乌鸦喝到水?老师有两个要求:

A.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瓶子,每个瓶子里只能放一种材料;轻轻地放,小心别把水洒在桌子上。

B.当听到老师开始数数的时候,立刻盖上瓶盖,将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来。

(3)交流介绍:你用了什么材料,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

师:我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刚才你把什么材料放进了瓶子?放进去以后发现了什么?(请未成功的先回答)

提问:水位升高了吗?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水位到哪里才能让乌鸦喝到水呢?谁帮助乌鸦喝到水了?你来介绍一下,你用了什么材料?

(4)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师:方老师觉得有点奇怪,刚才你们都往瓶子里放了材料,为什么有的水位升高帮助乌鸦喝到了水,有的就不行呢?

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梳理材料的质地与水位的关系。

教师小结:原来小石子和纽扣比较重,当我们把小石子、纽扣放进瓶子里的时候,他们很霸道,抢了水娃娃的地方,水娃娃就被挤到了瓶口,水位升高,小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可雪花片、塑料积木比较轻,当我们把雪花片、塑料积木放进瓶子的时候,他们很调皮,浮在水面上游泳,水娃娃没办法露出头来只能躲在瓶子底下,所以乌鸦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而棉花、纸球能吸水,他们一进到瓶子里呀就抱住水娃娃,水娃娃也钻到它们的身体里一起做游戏,水位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乌鸦也没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

2.幼儿再次尝试,验证材料质地与水位上升的关系

(价值分析: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认知加深理解。)

师:刚才呀,我们尝试了几种不一样的办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方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你们再去尝试一下。这次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究竟用什么材料才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呢?

(1)提出要求:请你们先过去看一看,仔细想一想,然后再试一试,究竟用哪种材料最合适。

(2)再次介绍:这次你用了什么材料,小乌鸦喝到水了吗?

(3)小结:究竟哪些材料能让水位升高,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呀?幼儿一一指出相应材料。

3.第三次尝试,感受材料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之间的关系

(价值分析:通过设疑层层推进,引发幼儿再次探索水位和填充物体积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尝试了用玻璃弹珠也能让水位升高,帮助乌鸦喝到水。乌鸦们听说我们很聪明,都飞来请我们帮忙。它们飞得又累又渴,真想马上就能喝到水呀。我们怎样才能让水位升得再快一些呢?(幼儿讨论、讲述)

①出示玻璃弹珠和水瓶组织幼儿比赛,向幼儿介绍比赛规则。

师:那边桌子上有两种大小不一样的弹珠,哪种会使水位升得更快一些呢?现在我们分成两组来进行一次比赛。请你们往瓶子里放弹珠,不能一把抓,只能一颗一颗放,看哪组先让乌鸦喝到水。

②提问:究竟是哪种弹珠让水位升高得更快呢?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

③老师进行简单小结:刚才我们说过,玻璃弹珠大而重,他们很霸道抢了水娃娃的地方,玻璃弹珠越大抢的地方就越多,水娃娃被很快地挤到瓶口,水位也就很快升高了。

四、活动总结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3

一、“啊!超有趣!’——与生活链接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魁力所在”。因此,教学时要与生活链接,从社会热点、市场经济、坏境保护等生活现象中获取材料创设教学情境,使教材变成学生熟悉的或贴近生活实际的“一块块砖”、“一片片瓦”,去构建“情趣”与“智慧”的殿堂,让孩子们在的课堂中,洋溢激情,展示智慧,放飞个性。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吃蛋糕(课件出示圆形蛋糕),请同学们想想,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看到这熟悉的蛋糕,仿佛闻到它的香味,感到新鲜有趣,情不自禁地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比、画操作,同学们认为用一张白纸把蛋糕的上底复制出来,再用剪刀把上底剪下来,然后折叠就可以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两个抽象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就这样悄悄地由一个生活问题“植于”学生的记忆里,多么有情趣和价值。

接着我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遇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让我耳目一新。

生1: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2:有些英语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如:ACDEHM……

生3: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阿拉伯数字中也有轴对称图形,如0l38……

生4:我发现一个更有趣现象,我们班上有些同学的姓名也是轴对称图形,如:田、林、王、艾、黄……

生5:我发现一个超有趣现象,所有的动物都是轴对称图形,如:猪、狗、猫、鸡、鸭鹅……

课堂就这样变化着、发展着、生成着,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生动的数字,多么美丽的数学!一群被激活思维的孩子们,用他们活跃得无法掩藏的思维给了我们惊喜,课堂气氛一浪高于一浪,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亲切、自然、和谐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如打开闸门的江水,欢快的向前奔腾,那种“按住牛头吃草的现象”便真正成为历史。

二、“哈!真搞逗!”——与需求链接

小学生有个最显著的年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紧扣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与孩子的需求链接,孩子需要鼓励,我们就多表扬他,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就在课堂上引入童话,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性化的选择出发创设情境,拓宽数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对单一情境进行无缝链接形成“情境串”,使学生身临其境,完全投人。 例:我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进行《圆柱体积》的教学:

导人新课情境:当年,乌鸦把一块块石头放人瓶中,使水面升高便喝到了水。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听到瓶中的石头在争吵,(师边讲述边勾勒简笔画,争吵声由学生角色扮演)

胖圆柱说:乌鸦喝着水,数我功劳最大,是我用又大又圆的底面奋力地把水往上托,水面才升到了瓶口。

瘦圆柱说:错了,错了,主要是我用高大的身躯努力地把水往上推,乌鸦才喝着水,我功劳最大!

长方体说:唉,你们俩兄弟都别争了,要数功劳还是我大,因我用六个面排水,而你们只用了三个面排水。

探索新知情境:师:“哦,原来是胖圆柱、瘦圆柱和长方体在争论功劳的大小,同学们,瓶中的水升到瓶口到底靠什么?圆柱的体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请拿出学具切一切、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

这个童话是学生喜欢而熟悉的故事,简短的角色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跟随故事走进数学,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发出感叹:“哈!真搞逗!”巩固练习情境:第二天晚上,乌鸦又听到俩个圆柱在争论功劳,请帮忙算算:

拓展练习情境:一个多月后的夜晚乌鸦又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乌鸦喝着了水,我功劳也很大,为何她把我忘了!乌鸦开门一看,吓了一跳,墙头躺着一个“怪物”(看右图):

师:聪明的孩子们,谁会计算这个物体的体积?

在这个以“乌鸦”为主线的,美丽的完整的连续的且有着戏剧性发展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眉飞色舞,流连忘返,完全投入到课堂中来了。情境中每个小小的成功,不断激励着他们追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积极地进行探索;成功、兴趣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连续性的极速积累并质变的心灵震撼与智慧引领是一个静态课堂所无法比拟的。看来学习的兴趣要在诸如“乌鸦喝水”“龟兔赛跑”、“小猫钓鱼”“小熊开琐”、“小狗啃骨头”等童话情境找到!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基础;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00-02[ZW(N]

[作者简介]侯衍荣(1982―),女,山东烟台人,本科,山东省烟台惠安小学教师。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从最基本的拼音和汉字开始的。这些最基础的东西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这样的教学都是很难的。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技巧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迈出稳健的第一步呢?

一、课堂设置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进行趣味汉字学习[HTSS]

以往的识字教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效并不大。究其原因,一是汉字本身就很难记,再就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以生硬的识记为主,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热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教学的第一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呢?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环境,尊重小学生的学习天性,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汉字的奥妙。比如《乌鸦喝水》这一课“渴”“喝”这两个生字的教学,“渴”偏旁是“三点水”,跟水有关,身体缺水了,会感到口干舌燥,很不舒服。在讲解这个生字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有没有口渴的切身经历,口渴的时候是不是很难受,那时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喝水”。教师还可以接着深入问一个问题:“如果口渴的时候没有水,怎么办?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如,吃一口酸杏,会不会流口水?”课堂提问进行到这个环节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努力想办法。这时,教师不妨给学生讲一个“望梅止渴”的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和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渴”字的记忆。掌握了“渴”,我们可以接着识读“渴”的形近字――“喝”。“喝”是“口字旁”,口的动作――张嘴“喝”水。两个生字不仅读音接近、形状相似,意义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样进行汉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学得轻松,记得扎实。

再比如“川”和“州”的识字教学,这两个字的区分一直是难点,我们可以利用简笔画来进行教学。小河流水哗啦啦,水越来越多就形成“川”,接着在河川中出现了一块块小型陆地,就变为“州”。这样一来,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便很好区分开了。

二、冷静地编织课堂生成,关注学生[HTSS]

我们应该杜绝计划性太强的课,只要教学目标是固定的,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发挥。上课时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疑问,注意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比如让学生想象乌鸦可能都去什么地方找水喝了,找水过程中乌鸦的心情是怎样的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和评价。在回答乌鸦找水的目的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大海”,教师可以紧接着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在海边玩水的时候,有没有有意或者无意品尝过海水的味道?”如果尝过,学生肯定会回答海水是咸的。海水含的盐分比较高,不能直

接饮用,显然小乌鸦也不能直接喝海水。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所收获的文史知识、科学知识就大大超出了课文的范围,既增长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效果。再比如看图说话环节,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充分交流,尊重学生的想象,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及时的指导。良好的生成便会成为课堂的亮点,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将成为超越预设的精彩。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HTSS]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语感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在《乌鸦喝水》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感彩。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读一段课文,让学生分别把小乌鸦找不到水时以及终于发现了水却喝不到水时的心情读出来。首先要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小乌鸦当时的心情,然后再让其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感彩用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达力。

四、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体验的形成[HTSS]

《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应采取恰当的措施,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行的情境世界。比如在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时,就结合低年级学生感性认知、形象思维的特征,用半瓶彩色的水和小石子来进行演示,如此的辅助教学,效果颇好。同时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课堂就变得灵动起来。这里有三个细节要注意:一是透明的瓶子;二是彩色的水,这样方便观察到水位的逐渐升高;三是小石子,石子小于瓶口,才能投放进去。可以让一位学生举着瓶子,另一位学生一颗颗往瓶子里投放石子,让其他学生留心观察水位缓慢上升的变化。这个小小的物理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生成精彩课堂。

五、教师要修炼自己的人格并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HTSS]

语文教师的课堂应充满激情,小学语文课堂更应如此。比如这一课的初读环节,为了引导学生读好每一个句子、每一段话,教师始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和状态来激励学生,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朗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及时鼓励,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信。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投入其中,课堂便展现出师生互促、教学相长的美好状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 快乐学习 教学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使美术成为他们表达心声的一种手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我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快乐地学习美术。

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在学习能力的培养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奏阶段,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和鼓励。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适当的情境环节,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与积极性。

例如五年级美术《杯子的设计》一课,我选择了一个《乌鸦喝水》的动画,将动画播放至“乌鸦看到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瓶子时,喝不到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大部分学生会按着原来的故事情节回答,这时我提醒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有的学生会回答:乌鸦的嘴巴太大了,瓶口太小了。这时,我就引导孩子怎样把瓶口变大导出新课。紧接着,乌鸦爱上了杯子,它来到博物馆欣赏各种各样的杯子,它又来到杯子市场,准备买一些精美的杯子,等等。整节课都是通过乌鸦的故事连贯的,学生都沉浸在这个故事中。可见情景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了。

(二)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合作性的能力,而且能跟着团队成员学习和开动脑筋,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团结合作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集体力量。不管什么困难,只要团结就能迎刃而解。我在四年级《生命之源――水》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聚在一起,根据每一幅手抄报的构图,大家畅所欲言,利用各种研讨方式讲述绘制方法,然后共同完成。如每组安排一位学生设计版面,一位学生画写内容,一位学生剪,一位学生贴,每完成一个地方就把它贴在纸版上。要把整个画面安排得合理美观,这就需要孩子们有耐心、信心反复试验,调试好后再固定住,直到满意效果,完成这些工程,既鼓励了孩子们仔细谨慎,不懂就问,反复试验,不怕累的品格,又培养了孩子之间互帮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变化作业形式。鼓励学生创造

在美术创作课上,主要有命题创作、无命题创作两种方式。教学中应注意不拘一格,不搞统一模式,同时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一题多画”、“一画多变”等形式,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不仅要学会,而且要懂得应怎样学的道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权利,我在上五年级美术《飞天》一课时,没有告知他们下节课是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一些制作材料,有的学生带了彩笔、彩纸,有的学生带了橡皮泥,有的学生带了一些碎布料,等等。当学生要创作时,对自己带来的材料有些不知所措了,带了彩笔的同学很是高兴,一个个都画了起来。就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作品各种各样,好看极了。

三、多元评价方式。体验成功喜悦

要使自己的教学评价有效,就得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我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式、不同观点去分析、评价一幅作品。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评价,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展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进行评价。

(一)奖励评价。

比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有吸引力的小玩具,或者是一些黏土作品,或者是一些自制的小奖章,奖励给表现优异的学生,并不是说一定是那些画得好的学生,而是那种有创意、有进步、认真创作的学生。

(二)情境评价。

我们在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往往会把情境创设在导入部分,其实我们的评价时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或者我们可以把导入时的情境延伸,让整个教学都处在一个情境中。

比如我在第一部分提到的《杯子的设计》那节课,整节课都是以乌鸦的故事贯穿。在评价环节,我制作了一只乌鸦的道具,以乌鸦身份在教室中巡回观看学生的作品,又以乌鸦的口吻说:“今天我要在你们设计的杯子中,挑几件带回去,可是我发现你们设计的杯子都很不错,我不知道选谁的了,请你们帮帮我好吗?”然后挑选出部分作品,让学生评价,学生纷纷帮乌鸦出主意,哪边需要改进,哪边可以省略,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同学的想法更是大胆新奇。

(三)语言评价。

在评价的时候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能够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那些不够大胆、不能用自己观点评价的学生,要注意使用评价的语言,如“我认为……”、“我觉得……”、“我喜欢”等启发他们,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语言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如我在上五年级《精细的描写》一课时,发现班上有位女同学所用的线描特别精细、流畅。于是我就在课堂上不停地使用“你的用线太精细了”、“老师都没有你画得这么细心”等一些鼓动性的语言激励该同学,还把她的画当场向全班同学展示。

(四)评语评价。

评语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作业的看法与要求用文字方式表达出来。在评价时尽可能多地发现作业中好的方面,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加以肯定,善于发现作业中的优点。比如“你画得造型准确,线条流畅”用言简意赅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优点。“涂色均匀,色彩丰富”,夸大作业中存在的优点,很好地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对不好的作业应委婉地指出来,在旁边注上“你画得还不错,如果涂色在细心一点更好了!”,学生看到这样的评价很快就能明白存在的问题,并有目标地改正。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6

一、明确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具有随意性和情绪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在观察时往往只是粗略看一看,有时连图上画了些什么都不清楚,就争先恐后地回答,抓不住观察的要领。因此在观察前,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例如,教《花园果园》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观察后回答:(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2)各种果树的花是什么颜色?(3)各种果实的颜色与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按要求观察图画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图画边回答问题,练习说说。如此反复,就能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二、按一字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的顺序;有的从上到下;有的从左到右;有的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有的按方位变化或参观游览的顺序;也有的从人到景或从景到人。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观察内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教《秋天》一课,应指导学生由上到下进行观察;天上――蓝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边飞边叫的燕子;地下―― 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梧桐树、落叶、小鱼、蚂蚁。又如,教学《温暖》一文,要指导学生按从人物到景物的顺序观察图画。本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敬爱的关怀、尊重普通劳动者,表现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高贵品质。因此,观察时从人物入手,以人物为主,细致观察,然后再观察景物,以景衬人,加深理解。

三、设置问题,仔细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思考。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三幅插图内容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乌鸦喝水,可是又喝不着水,你们想想乌鸦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学生:“乌鸦的心情很着急。”)接着又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乌鸦的心情很着急呀?”(学生再细心观察后:“乌鸦的两只翅膀像两只手一样抱着瓶,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很着急。”)又问:“乌鸦昂着头,歪着脑袋,样子像什么?”……

学生从乌鸦的眼睛、翅膀、头等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中,学会了抓住细节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四、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学,文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图的认识。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后,由图学文,还要由文到图,图文结合,加深理解。如《温暖》一文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他走过去,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再对照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文中的“走”从哪里走到哪里?“人民”指谁?这样,学生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图文紧密结合,人民总理的高大形象、高贵品质,就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 学生个性 自主学习 潜能开发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我们必须在这方面用心、用力。个性学习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教师要努力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

一、善待学生个性,鼓励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相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在读中探索、实践。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认识了哪些以前不会读的字、读准了哪些以前读错的字。再读课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想想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的镭的来历。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采取默读的方式;有的采取抓住重点句、段读的方式;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都积极参与,经检验,学习效果非常好。三读课文,联系实际,根据居里夫人的一番话展开想象,教师不指定范围,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尽量表达出真情实感。有些学生想到大公无私的人和事;有些学生想到可耻的、自私自利的人和事;有些学生想到水稻专家袁隆平;有些学生想到焦裕禄、孔繁森、赖宁、雷锋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想象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牛顿语)。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鼓励大胆猜疑,并尽量把这种独立猜想和见解表达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个性学习行为,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良好个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变角色,放下架子,把学生视为好友,不滥施权威,与学生平等共处,鼓励大胆想象。否则,就会压抑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提出问题“除了文中乌鸦使用的办法外还有别的办法吗?先自己想想,然后再说说”。

生:乌鸦把瓶砸碎,水流出来了,就喝到水了。

生:乌鸦用翅膀把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水。

师:这两个同学想的办法,你们赞同吗?

生:我不赞同,瓶子碎了、倒了,瓶子里的水会流出来,乌鸦有可能一口也喝不到。

生:为了喝水,把瓶子砸了,这办法太笨了。

师:说得有道理,就像我们出门忘带钥匙,进不了门,总不能把门踢坏了再进去吧!同学们再开动聪明的小脑瓜,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这时学生讨论很热烈)

生:乌鸦可以找个电钻,在瓶子上钻个洞。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行,不行,乌鸦在哪儿插电呢?

师:我想也是呀!还有别的办法吗?同学们可以把刚才小组内讨论的结果说一说。

生:我们组有个好办法。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来吸水。

生:从哪儿找吸管呢?对了,用麦秆当吸管。

生:也可用葱,葱的中间是空的。

生:乌鸦可在瓶子下面垫上干草,再把瓶子推靠在上面,瓶子倾斜着,乌鸦就喝到水了。

课堂中,只有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他们的个性化解读才能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

三、发掘学生个性,鼓励自由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特别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捕捉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发掘蕴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特征,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如教学《穷人》一课时,讲到“渔夫和桑娜具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好品质”时,当即有一位同学抢白:“我觉得渔夫和桑娜的做法不可取。”我不禁一震:这显然与原文意思背道而驰,但我没有制止他,反而鼓励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说给大家听听。”他大声说:“渔夫本来就有五个孩子,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生活上暂且可以熬过去,但以后孩子们要上学,渔夫负担不起七个孩子的学费,使得孩子们上不了学,会耽误孩子们的前程,建议他们把这两个孩子转送给更好的人家。”话音刚落,教室里传来一阵应和声,同学们由衷地赞同这种独特、新颖的见解。

四、放飞学生个性,鼓励个性化形成

富尔曼诺夫说:“一个人就是一种典型。”学生是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

如布置学生预习时,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蒸”的做法,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的,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为此,我们必须设计有层次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冲关,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这比统一指令性效果好得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选择喜欢的重点段落阅读。如教学《清明上河图》一文时,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研读,并设计一些问题考考其他同学。由于学生选取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兴趣盎然,学习充分。至于其他段落,学生可通过小组交流和相互考、问,互相取长补短。交流时,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提到哪个部分就引导学生掌握哪个部分。最后,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部分,学习电视解说员,把《清明上河图》的各部分介绍给大家。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展示的自由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对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习时有学生提出,五壮士既然光荣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呢?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又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设计以下问题对学生对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1)王二小是以放牛为主,还是以放哨为主?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以放牛做掩护,实际上是帮助八路军放哨的。(2)王二小愿不愿意为敌人带路?为什么?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领悟到王二小用计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3)你能否给课文换个题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小英雄王二小》、《儿童团员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等符合文义的题目。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气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上一篇:简讯格式范文 下一篇:人事文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