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3 19:17:20

乌鸦喝水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1篇

1、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可、石”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3、知道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2、乌鸦的头饰和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你知道的乌鸦知识

2.出示课件上的乌鸦图。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感悟。

(1)谁愿意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②小组讨论:

“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如何表演?”

③小组汇报:

④指名表演朗读。学生评价

(2)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说说你的办法

(3)分小组合作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说一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乌鸦成功的喜悦。)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①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②“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③学生上台演示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④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⑤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⑥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⑧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1.激趣:播放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你怎样评价这只乌鸦呢?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1)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2)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3)大家练习创意朗读表演。

(四)识记生字。小组合作认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我是聪明的乌鸦"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聪明的乌鸦该怎么办呢?

2、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好,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带头饰表演,评选最聪明的乌鸦。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在课文中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象了,谁最先找到?(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形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乌-鸟石-右办-为)

4.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找、许、法)这几个字书写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部首边,写窄长一些,右边写宽点)

(3)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办”呢?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1)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2)教师课堂巡查,个别辅导。(课堂上适当播放轻音乐)

(四)作业评比“看谁写的最好”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2篇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全文以“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了”这一条线索写口渴的乌鸦,找到一瓶水,但是水很少,瓶口又小,喝不着,乌鸦动脑筋,想出了新办法,把石子投到瓶子里,就喝着水了。课文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想办法,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斜勾。学习“把”字句。能初步区别“到处、处处”“什么、怎么”“用法、办法”三组近义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还必须亲自去试一试才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放大的文意图或投影片

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关材料。

3、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导入(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培养读书习惯。)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解决字音的问题。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读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突出每次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汇报(多形式读文,反馈自读效果,促进阅读理解。)

(1)利用字卡,互相指读生字,适当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2)多形式读文。(如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分段指读、小组齐读等。)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评价。

(3)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多形式的朗读和读书和评价的结合,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把读书活动落到了实处。)

写字(巩固识字,提高写字水平。)

(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再认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

(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组织互相评议。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承接上节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读书,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那只聪明的乌鸦吧!

精读(图文对照,以读促思,引发感悟。)

1、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来体会乌鸦喝不着水,想办法的心情。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结合看图,理解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指导朗读“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想象,说说乌鸦会想什么办法。

2、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并要求学生思考:乌鸦想出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小结: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的。

3、利用第二幅图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要求学生看清楚水是怎么升高的。要求学生讲出瓶子里的水是怎么升高的,书上是怎么写瓶子里的水升高的,理解“渐渐升高”。并用“渐渐”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①第一句用坚定的语气读“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②“水渐渐升高”要读得慢。③“乌鸦就喝着水了”要用轻松的语气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试着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读书是语文学习和根本,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到了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讨论:(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发展学生思维。)

1、出示课后思考提示: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表达看法。(这个问题既在课文之中,又延伸了课文之外,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引导学生想像情境,练习说话,拓展思维。)

1、教师拿出准备的头饰(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启发思考:如果我们是这些个小动物,我们会怎样帮助小乌鸦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合作想出来的办法,表演出来。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效果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我对此的理解是:有效课堂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互动,使学生有所收获,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有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通过利用课前准备的乌鸦头饰、做实验的小石子、小口的半瓶水,制作的课件,不仅充实了课堂教学,还让学生感悟了乌鸦找水到喝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二、课上需要严谨的结构和轻松的氛围

1.良好的教学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引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乌鸦喝水》这课的教学导入中先出示乌鸦图,再让学生说说乌鸦的样子把学生慢慢引入课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精彩的学习过程就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有效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通过让学生分小组演示乌鸦想办法喝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乌鸦喝到水的喜悦,又明白了遇到事情要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3.细节的准确处理就是有效课堂的剂

教师要懂得微笑。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赞美。这样做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三、课后需要认真反思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坚持不断地写教学反思,能使我们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中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用时间最多,要求最高,教学任务最重,下面就来谈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

一、与学生拉近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对自己喜欢的人往往有一种神圣的崇拜。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要理解、尊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不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期盼感。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要求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进行模仿、表演,以提高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能力。新课改倡导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写什么”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例如,我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案时,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课前先进行教具的准备,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长口瓶子、水及一些石子,在课堂上用这些教具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并在演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到水?乌鸦最后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把答案找出来并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还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并拓展到生活的领域,加强实践,让学生分组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其他类似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想想自己遇到过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浓厚。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对“乌”字和“鸟”字进行对比教学。

三、利用辅助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配以图画就变得具体可见,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形象,尽快进入情境。例如,教学《太阳》,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幻灯片、简笔画等创设情境。在教学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利用简笔画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有太阳、草木、鸟兽、风雪、雨露等,再现课文情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我还精心设计了抽拉式投影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因为太阳的出现与遮挡地球上会呈现不同的现象,有了太阳,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遮住“太阳”,地球整个陷于黑暗中。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抓住了全文的中心句“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从而强化了中心,升华了中心,激发了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东.关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语文学刊,2002(1).

[2]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5篇

此情此景,孩子们显然已把“书本”当成了一种游戏材料,自发地玩起了创造性游戏。要是我“斥责”他们,命令他们立即停止游戏,继续随我的教案流程,或许会适得其反。于是我“顺水推舟”肯定了他们的玩法,如:“抛书”的唐子航等小朋友手眼协调能力真棒。“找页码”的陈能旭等小朋友,反应真快。玩“望远镜”的小朋友们真有创意,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演示。

当孩子们的玩法得到老师肯定后,乐此不彼时,我趁热打铁又抛出了一个新问题。虽然你们的这些创意游戏很好玩,但是用我们的书本玩合适吗?书本是用来做什么的?请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书本玩刚才的游戏?幼儿想到了用废旧挂历纸,报纸等。我想幼儿显然已明白“玩”的书和“看”的书的区别。

虽然在活动中我保护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阅读这一活动环节设计上还是存在着问题。幼儿之所以不看书,把书本拿来玩,我想在设计之前是由于我没有精细的思考。《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都较熟悉,而且也会讲。要是我能在阅读之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边观察图画边想象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时它的心情怎么样?当它发现有许多石子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虽然有石子但是没有喝到水,他想的什么办法?喝到水以后又是什么样的心情?重点引导幼儿想象乌鸦的表情、语气等。时间规定在五分钟左右,可请幼儿先在小组内讲述,讲述完了以后把书合好放在桌子中间,再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集体面前讲述,而不是一味地为了阅读而重复阅读。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当我们“预设”偶遇“生成”活动时,我们应抓住教育契机,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挖掘出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也应反思本身活动设计的不足,争取改进,真正做到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6篇

南皮洪辛小学柴俊云(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难于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将使智力发展受到许多局限.如何上好小学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中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修改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 还给学生.

首先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象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 为什么在骑驴这件事上,跛子、老人、妇女、老奶奶各自的看法会各不相同呢?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情况、经历和处境不同,因而他们对骑驴这件事的认识与态度自然会不同。同样的道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他们头脑中贮存的认知模块各不相同,即使阅读同一篇课文,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正是他们主体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次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中蕴含着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如阅读小说,可以抓住线索和环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散文,可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科技作品,可抓住作品中所反映的科技内容,体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可抓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等.我在教学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天涯情思>>这一课时,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学生无法深刻的体会到.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回想自己何时与父母分离过,分离时的心情如何,心里在想些什么?借此可体会到中国留学生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二、利用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真正了解课文“写什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比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下堂课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类似的故事,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是影响阅读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阅读的速度慢,就无法在单位时间内广泛地阅读;阅读质量不高,就失去阅读的意义.提高阅读速度首先眼睛要看得快,扩大视觉范围,学会”速读”,也就是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变为一句一段地看;其次是脑子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看进行思考,弄清楚眼睛看到的文字说的是什么.理解了阅读材料的意义,就能注意到其中的指向,从而会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方面,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提醒他们注意理解各个句子,段落和文章的意义.阅读过后,教师应及时询问文章中的细节和与其相关的问题.只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就能够培养良好的理解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陶冶;情趣;充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中老师的艺术修养体现在他们自身的言行中,这样的言传身教将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一、课堂语言艺术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逻辑、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一小节时“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此时老师可设问:小小的鸟蛋为什么是凉凉的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地想,在什么情况下鸟蛋是不凉的呢?不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考虑到鸟妈妈不在窝里,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能顺利取下鸟蛋的原因。

二、课堂情境艺术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认字,在生活中认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识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里将来会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树林”我让学生到讲台上延续我的板书,在蒙蒙细雨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树。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树,一棵、两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树,有些并不是很形象,但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课堂形象艺术还要包括一些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不符合,很快就被老师“矫正”过来,若有与计划设计不协调的其他音符,很快也会被“消灭”。因此,很大程度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遏制,整节课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呆板地听。其实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学设计做出回答,当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吻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努力引导,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将课堂编成表演的舞台,学生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主角。

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让学生识记“猴”字时。我事先把字词板书在小黑板上,因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单人旁边多写一竖。把小黑板挂出来以后,很多学生都认读了,一个眼尖的学生看出来了,提出了我多写一竖。因为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刹那的失控,随后我灵机一变,夸奖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老师故意多写了一竖,一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二是提醒你们别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处理使一堂公开课更加的完美了。课后有老师调侃问是不是我故意设计的。我告诉他们是我的大意,他们都对我的应变表示赞赏。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大家想一想,平时你看到过乌鸦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学生都摇头。

师:那么假如你是乌鸦,你会上哪里找水喝呢?

生:池塘里,小河边,屋檐下的水沟里,泉水边,井口边……

师:对,所有可能有水的地方都找过了,这才叫“到处找水喝。”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标的首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境导入法的运用:教师就是激发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其一直走向成功。课堂的前几分钟导课就有含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分。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他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到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把握提问技巧: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教师都应当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解疑。例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多个感官,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它能化虚幻的形象为实在的形象,使学生在视觉审美愉悦中体验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深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所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阅读教学的展开: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以读为本,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语文课程标准》里讲到,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首先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从而改变学生的阅读观念,更好地提高其阅读能力。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下堂课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类似的故事,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要让学生知道作文的重要作用。报纸、杂志、电视新闻都在传递着信息,日常学习、生活,都需要准确地表达自己,作文正是锻炼表达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作文素质,使他们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聂亚敏.小学语文导入技巧初探[J].2008-8.

2.曾宪波.浅谈阅读教学[J].2009-10.

3.吴冬梅.新课标下如何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2009-4.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9篇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以下的状况:

1.1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

1.2 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1.3 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2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如何真正贯彻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对改变阅读教学现状至关重要,对此我认为应该找准切入点,根据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真正了解课文“写什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

比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我采用如下设计思路:课前先准备一个瓶子和水,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并将其拓展到生活的领域,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乌鸦飞到森林里,口渴了,森林里只有一口井,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智慧火花因此迸发。第一课时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想像乌鸦喝水的过程,思考乌鸦喝水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并且也较好的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师生达到了真正的互动。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创设情境不再单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2.2 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可以解释为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达到认识与外界一致即平衡的过程。而要引起儿童对外界的注意就要进行提问,引起儿童新旧知识的冲撞。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

低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

到了中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教师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有些问题不好,有些问题却提得很好,可以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来的,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高年级则侧重于启发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策略,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了。教师的提问应该更加重引导性,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

2.3 强化朗读,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的朗读并不是所谓的毫无目的的要求的大声嚷嚷,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实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质疑;求异;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5-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中,种种迹象表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很多课堂上都是教师在发问,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状态。结果导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均衡发展,也就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杜绝“三唯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程式”教学。教师总是把教材中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按部就班的向导。教师先根据教材、教参准备好自己的教案,然后拿着教案走进教室去严格执行。把学生当作是可以随便填充的布袋子,把完成语文知识的传递作为首要任务。采用的大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不停的提问和学生不断地回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要回答“是”与“不是”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向他们强行灌输一些抽象的汉语知识和一些自以为必考的教材内容。于是就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我们教师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使他们勇于提问,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探求知识的奥秘。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发散思维训练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造一个敢于提问、善待学生提问的课堂。给学生话语权,打消学生的戒心,鼓励学生说话,提出问题。教师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要打破自己权威的角色,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解除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才会提出老师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民主课堂环境,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

有时为了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还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例如,在理解《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我故意用课件画面出示几束花,让学生对照句子体会花的特点。这时,同学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我顺势问:“哪儿不对呀?你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鲜花。”有学生站起来小声地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说鲜花很多很密,而你出示的画面却只有几束花。不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样子。”我表扬了他,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参与到语文句段的剖析中来。

三、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1、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大胆质疑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引导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老师争辩。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2、寻找多种答案,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

魏书生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有一百种做法。”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在语文课上分析课文内容时,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者还有别的答案吗?只要学生思路正确,回答的有道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例如在教《乌鸦喝水》时,老师这样问:“乌鸦真聪明,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我们一起来动动脑子,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啊?”小朋友们踊跃发言,各抒已见。有的说:“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塑料管,瓶子里就可以像我们喝饮料一样喝到了水。”有的小朋友说:“乌鸦可以在瓶底啄开一个小洞,把嘴伸进小洞里水就可以喝到了。”

又如在教学《捞铁牛》时,课堂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捞铁牛’工作组组长,你准备怎么样来打捞铁牛?”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经过思考后,有的人认为,用捞沙船直接把它挖出来,然后用传送带弄到船上,运回到岸边就可以;有的认为把吊车开到船上,用吊车来捞比较好;有的说用大吸力的磁铁把它从河里吸出来,拖着到岸边就可以了。答案五花八门,这样通过鼓励求异,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让学生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反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有些人提出疑问,小学生就开始进行反向思维的训练会不会太早了啊?其实,反向思维的例子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就经常遇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上一篇:阿房宫赋教案范文 下一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