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9 21:42:46

散步教案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篇1

[关键词] 离散数学 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 网络教学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为了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掌握离散学知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教学,本文从案例教育、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方面对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探讨和分析。

一、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

1.离散数学一般设置在大学一二年级,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更注重于一种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获得,对于离散数学却难于产生同感。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认为离散数学概念抽象、定理繁多、抽象度高,普遍认为这门课程枯燥难懂、是一门纯粹的数学课程,发现不了对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不了兴趣,以至于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

2.任课教师更多地从数学的角度讲授课程内容,而不能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讲解离散数学和讨论对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的影响。

为协调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因内容制宜,因学生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自学、讲解重点和难点、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的方法相结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原来“满堂灌”的过程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一些趣味案例进行教学,以达到最佳课堂效果,使其符合时展的要求。

例如,在介绍完命题逻辑,引出一阶逻辑时,可以提出“苏格拉底三段论”问题: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教师故意让学生用命题逻辑的知识来表示这个推理,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个简单而有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却无法用命题逻辑予以正确表示。接着分析原因,说明命题逻辑具有不能表达出个体与总体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地引出一阶逻辑。一阶逻辑就是需要进一步将简单命题再细分,分析出个体词、谓词和量词,它由一阶逻辑基本概念、等值演算和推理三部分内容组成,教师可在这三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苏格拉底三段论”。

介绍完一阶逻辑基本概念后,苏格拉底三段论用一阶公式表示为:F(x):x是人,G(x):y是要死的,a:苏格拉底,则三段论可表示为:((x(F(x) G (x))∧F ( a )) G(a)。

一阶逻辑等值演算和推理介绍结束,立即在自然推理系统中构造“苏格拉底三段论”的推理:

前提:(x(F(x)G(x)), F(a)

结论:G(a)

证明:

①(x(F(x)G(x))前提引入

② F(a)G(a)〗①UI规则

③ F(a)前提引入

④ G(a)②③假言推理

通过这个有趣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对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又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创造意思,贯通了课程本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一阶逻辑知识。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离散数学虽然是计算机专业理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但单单以纯数学科目来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看不到离散数学知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具体应用背景,结果只能是学生对于离散数学的学习不重视,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因此,有必要将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编程相结合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离散数学及参与相关科学研究的兴趣。

首先,挖掘课程内容,建设完善的相关课程实践案例体系,形成“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综合实验”三个层次组织的教学与实践案例。对于离散数学的基本问题,每个单元精心设计多个基础实验,通过这些基础实验案例,使得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离散数学问题,即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章知识或多学科知识的问题,可由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兴趣小组,一起完成问题的完整分析、求解和实现;对于一些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同学,引入一些难度较高的课题,要求他们自行设计问题描述模型和试验方案,开发实用的小型应用软件。对于这些三个部分,内容的编排方面尽量选取经典实例、力求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然后,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课程兴趣度的角度对学生展开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注重其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与算法的描述,通过把“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综合实验”这三个层次的案例、课外研究课题等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融实践训练与创新活动于一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由领导者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消除学生对离散数学的消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新能力。

四、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

利用校园网,开设“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网站的设计注意“开方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除了在网站上集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习题解答、电子教案等课程相关的基础教学资源,还在网站上集成实践作业管理、教学案例等,增强了师生间互动,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的实践作业管理模块如图1所示,具有实践作业的、批改和成果展示等功能。

五、结束语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离散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案例教育、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对离散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分析探讨。每位教师可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牛江川,封筠,李素娟.离散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8):78-79.

[2]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离散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文玉婵.信息技术与离散数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29-130.

散步教案设计篇2

关键词:离散数学;软件工程专业;任务驱动;改革与实践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5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80-04

离散数学课程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之一,更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然而离散数学的教学现状却没有体现它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一是学时不够多,二是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过于注重数学理论的推导,而忽视了它作为计算机后续课程的支撑作用。离散数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它既包括一些古老的数学内容,又有一些近代建立起来的新的分支。主要有:集合论,逻辑推理,组合数学,代数系统及图论几个彼此独立的分支构成。它具有概念多,内容杂,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另外国内很多教材的内容很少提及与其他计算机各专业课程的关系,因此对于应用型工科学生,虽然认识到离散数学有助于提高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但是他们更注重一种技能的获得,因此就会觉得离散数学枯燥无趣,愈发感觉学习起来很困难。

基于以上原因,国内各高校从事离散数学教学的许多教师,纷纷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例如有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有增加实验环节的,这些在教学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想真的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教学内容上着手,从软件工程专业的角度进行改革。国外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早于国内教材的变更,前者更侧重应用性、思维性训练,更突出离散数学作为数据结构、数据库及人工智能等后续课程的理论支撑的作用,并且会随着计算机出现的新兴领域,实时地加入到教材及课堂中。例如,由Dossey,J.A.等编著,章炯民等翻译的《Discrete Mathematics》中,就有大量的案例,而且每一个专题的最开始都是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而且和实际生活相关联的例子,这些例子把离散数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而且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了离散数学的理论,同时也奠定了学习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而反观国内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国外的七八十年代的阶段上,仍然只是大量的定律证明与推演,而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相关性却很少提及,偶有例子也是一笔带过,这虽然对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有一定作用,但学生不知道学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从而失去兴趣,那么这种目的也是达不到的。对于应用型工科生,学习离散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工具应用于计算机领域中,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教材的这种实用性,将离散数学的各个部分的讲解与后续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但是国外教材的习题开放性过大,不是很适合国内学生的思维习惯,另外国内的课时要求也不允许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材,因此我们尝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精选案例,从而构建出适合国内学生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各专业都有离散数学课程,但各专业讲述的内容基本雷同,没有针对各专业的后续课程有偏重点地划分。本文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后续课程出发,提出对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使离散数学能更好地为其它各专业课程服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程序构造,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软件工程导论,面向对象分析与UMI,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重点强调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下去构建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案例的选择偏重于对后续课程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内容

挖掘离散数学及其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切入点,精选教学内容,选取离散数学和后续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软件工程相关的核心知识单元包含:集合,关系,函数,树,图,数理逻辑,基本证明技术,基本计数,将这些核心知识作为重点讲述内容。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特点,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优选教学内容。结合软件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背景,选取离散数学和后续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集合与关系部分是算法与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课程的基础,而数理逻辑与图论部分又与软件工程密切相关,代数系统又是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组成课程的先修内容,这些部分需要作为重点内容,而一些纯粹的数学定理推导则作为辅助内容,就是简要介绍离散数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偏重离散数学知识在计算机课程中的直接作用。总之,选取基本教W内容的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三)基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案例

在软件工程专业要求下,设计典型案例,案例要能体现出后续课程对离散数学课程的“成果依赖”的作用。结合“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以软件工程专业要求,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教师给出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教师结合问题的应用领域设计相关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明确任务,查阅相关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协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分析问题;教师利用启发式寻求解答的思想,指导学生基于教学内容利用启发式规则和推理来寻求更好的解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任务为驱动,逐步掌握各个章节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进行巩固扩展。

(四)基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通过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的3个要素(教师、学生、任务)和任务驱动的理论基础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任务驱动的主线下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任务为主线贯穿起来,通过任务来驱动教学活动,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了软件工程的方法。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在软件工程目标下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一个与数据结构课程相关的案例

(一)确定教学内容

偏序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首先教师要介绍偏序关系及全序的定义,介绍哈斯图的画法及意义,偏序集中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等相关概念。

(二)设计教学案例

由偏序集可以引出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拓扑排序。所以在偏序关系中设计一个教学案例:构建房屋所需各项任务为节点,任务之间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偏序关系:场地准备A(4,无),表示节点A是场地准备需要4天,无前继任务;地基B(6,A),表示节点B是打地基需要6天,前继任务是场地准备A;以此类推,排水设施c(3,A);骨架D(10,B);屋顶E(5,D);窗F(2,E);管道G(4,(c,E))表示管道需要4天,它的前^任务是c和E;电气设施H(3,E);绝缘I(2,(G,H));幕墙J(6,F);墙纸K(5,(I,J));清洁和油漆L(3,K);地板和装修M(4,L);检验N(10,I),所有任务都由一组每次只能进行一项任务的人来完成。运用所学到的偏序集的相关知识,合理安排各项任务,使任务之间要遵照题目所给的顺序完成。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首先提出问题――在讲完偏序关系的概念及相关定理后,在下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即上面的案例),学生带着这个任务去复习所学到的偏序集的相关知识,并思考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下节课上课时,教师会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求解过程:首先确定一个任务集合:s={A,B,c,D,E,F,G,H,I,J,K,L,M,N},其中A..N是前面定义的各项任务。定义在该集合上的一个关系R:XRY X=Y或者Y必须在x完成后才能开始;然后引导学生确定这是一个什么关系,通过上节课介绍的偏序关系具有的性质: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因为XRX为真,所以该关系具有自反性;XRY为真,并J~YRX也为真,则能推出X=Y,所以该关系具有反对称性;若XRY为真,YRZ也为真,说明Y在x后完成,而z在Y后完成,则z在x后完成,或者它们相等,所以能推出XRZ为真,所以该关系具有传递性。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该关系是偏序关系。既然是偏序关系,一定存在哈斯图,可以让学生根据上节课介绍的哈斯图的相关知识,绘制该偏序关系的哈斯图。首先要确定COV(s)=[(A,B),(A,c),(B,D),(D,E),(C,G),(E,G),(E,H),(H,I),(E,F),(F,J),(J,K),(I,K),(I,N),(K,L),(L,M)]。然后根据COV(s)绘制哈斯图如图1所示:

由上节课介绍可知,不是所有的偏序集都是全序,但是通过极小值的概念可以得出部分序,然后提出问题,如何由部分序能够得出该任务的全序?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原序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些条件,比如按任务时间的长短,或者按任务的字母顺序等,得到该偏序集的全序,进而确定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由此可以引出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拓扑排序。假设两个任务点之间无法比较“大小”,例如完成任务A后,任务B和任务c之间无法确定哪个先做,可以按照时间短的先做,就可以确定先完成c再完成B了。可以通过找极小值的方式依次输出各个任务点,并且输出该极小值点后,把该点从图中删除,与其相关的线段也删除:首先该图中极小值是A,输出A后,把A删除,相应的AB,AC线段也删除,剩余的图中出现两个极小值,即B和c,再比较两者哪个时间短,c是3天,B是6天,则先输出c,然后把c及CG线段删除,然后再寻找极小值,以此类推,如果两个极小值的天数也一样,则按照字母顺序输出,这样就可以得到该偏序集的全序关系了,也就是所有的任务点之间都有“大小”一即先后顺序了:A,c,B,D,E,F,H,G,I,J,K,L,M,N。问题解决后,可以总结这就是数据结构中的拓扑排序。

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这样的案例,体会到离散数学课程与软件工程其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并为之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而真正能够发挥离散数学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

三、教学效果

基于软件工程培养目标的,任务驱动模式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2012级学生中首次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有以下优势:

(一)本着离散数学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合理设计和组织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挖掘离散数学与软件工程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切入点,研究有效融合离散数学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资源的恰当方式,使离散数学各个部分之间能够自然过渡,使知识之间能够自然承接。由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的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引出离散数学的相关理论,并用离散数学的知识去诠释该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离散数学在其中的支撑作用,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应用问题中,具体反映在后续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二)在教学准备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选取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案例,案例可以分为基本案例和综合案例两种,基本案例与单个知识点对应;综合性案例则涵盖课程中若干个知识点,涵盖多个概念。这些案例要贯穿整个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中,要体现软件的形成过程中离散数学在其中的支撑作用。案例不要过多,一个案例要在各部分内容中重复出现,强化学生印象,同时可以使离散数学分散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使显示分离的教学内容按照隐示关联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学生参与的案例的求解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之后的软件建模和AcM大赛中,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三)采取任务驱动模式,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感增强,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明显比之前活跃,在期末考试中,虽然难度增强,却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成绩。

四、结语

散步教案设计篇3

图形设计是人们借助于想象力去创造一种能够完成信息传递的视觉语言与表达形式。打散构成是图形设计中一种新的时尚艺术形式,它不拘于传统的美学思路,丰富了思想与方法,易于体现构思,使学生感到新颖。通过图形设计,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图形设计课程教学;打散构成;创新设计;设计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图形设计,不管是在电脑网络上,还是在大街小巷的广告上,以及服装上的图案,都体现了图像设计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到赏心悦目的图形,通过创造的图形还可以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而随着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生活美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美学的创造者和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意图形经常会通过形体间的分解、组合的形式来构图。而正是这种构图方式为美学创造开阔了宽广的领域,为美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维和理念。“打散构成”是图形图像专业课程的必须学习的内容,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不是像过去在课程中一样一味模仿,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构思。

1打散构成的概念

“打散构成”一词由广州美术学院的姜今先生在1978年提出,取自《老子》“朴散则为器”的思想。打散是一种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东西,分为各个部分,然后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重新组合,组合成一种具有艺术美感强的创新造型形态。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和特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解剖事物,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抽象的成分,用这些抽象的成分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打散构成”强调元素的重新组合,打散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需要,组合关系是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利于新形态和新形式的诞生,经过多样的变异之后,抽象的多变的装饰构成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2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打散构成

图形设计基础是我院图形图像专业综合性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形设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图形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打散构成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图形创意设计的图形创意思维联想和图形创意视觉表现;学习图形图像的基本构成要素等,使学生掌握商业平面图形、图像的处理技巧,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打散构成有两大原理:一是元素,二是组合。“打散”就是如何寻找、选择、分割、确定元素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需要运用到对比、统一、渐变等艺术法则,并不是随意地分解一个整体,取其元素。

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冰力克,来自德国的果粉糖》获奖作品中,采用冰力克产品作为设计元素,组合成一个缤纷多彩女孩新的创意图形。这里运用打散构成方法,寻找产品的个体形象传达产品细节,把创新思维构成的人物进行分割,经过先打散后重组的整合过程,最后达到新颖的平面设计内容。在课程教学上,潘同学《千里马》打散构成作品中,把生活中的事物、行为设计成元素符号,在设计中利用代表性的符号重新组合成新的“千里马”图形;同时运用错位法,即将原形分解之后再错开位置组接起来,以此打破原有的“千里马”图形秩序,消除已有的图形界线与秩序,形成新颖的打散构成。宋同学《不完整的旋律》打散构成作品中,以生活中的表和时间作为概念,采用线条齿轮的表现形式,运用分切法,即从表和时间原形中直接切出部分单形作为具象图形,再把单形作为元素进行艺术处理之后重新组合,在量变和质变中会诞生出新的形态。王同学《如虎添翼》打散构成作品中,以虎作为整体图形,运用嫁接法(同构),就是将原本不相关的图形,画中以凤凰、鱼、羽毛、水滴等元素嫁接到一起,使画面组成新的形态。

在作品中,主题新颖、设计线条流畅、疏密有致,细部刻画到位,构成丰富的优秀作品。图形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打散构成,它的理念比较新颖,可以让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不像过去变化,苦于突破传统形态的约束,乃至于越变越呆板。让学生对于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抽象并不是随意而来。在图形设计基础中,培养学生的分解、组合重构的综合思维能力是打散构成的目的。图形设计是人们进行有目的性的艺术活动,借助于想象力的丰富去创造一种能够完成传达视觉语言的形式。其中首要的就是打散构成,它是以单一的自然形态为原形,将其打散,原来的形式与功能改变。然后再以此为元素,全部使用或使用局部形态重新组成形象或画面。相异性元素进行对比组合,可以使画面具有跳跃感,复杂的心理暗示,尤其是不同元素间的自由组合能更鲜明的对比,使其具有更强的视觉美感。

3打散构成特点以及教学应用实效

打散构成是一种设计思维模式,在图案设计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把握图案设计的本质和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图案设计教学在设计领域中的链接和应用性。打散构成中有时元素间组成后并没有产生我们所期望的美的变化,这时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打散构成,直到符合我们形式美的目标。

(1)新的思路突破。在图形设计基础中,打散构成充分的培养了学生分割、重组的思维能力。通过打散重组图形设计,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新的潜力。学生思想上得到解放,想象力得到丰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不再像过去一样苦于无法突破自然形态的约束,变来变去易于雷同,或者越变越呆板,越变越没有办法。

(2)增强设计的主动性。通过打散重组掌握变形的美学法则,学生感到变形新鲜,就会努力学它的构思,可以加快学生的进步。甚至可能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出乎意料的美的形态。学生通过变形的美学法则学会了抽象与具象的关系有了较深的认识,知道抽象不是随意而来,这种方法,对设计图案的造型是创造,不是模仿,因而大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

(3)形式的创新性。资源丰富,通过打散的设计理念找到了提炼元素的方法,从而丰富了设计元素丰富了设计资源,在认识了化合(组合)的作用,认识到创造不是停留在原形上,而是把一个个元素的重新组合,在组合上加点和线,使它构成有节奏、有韵律,从而设计出有生命有动感的作品。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创新。

(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打散构成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是一种新思维和新观念。通过打散构成这种教学途径方法,能够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氛围,使同学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个人觉得打散构成是设计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特别好的教学途径,它可以在课上图形设计基础的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把握新颖的设计理念。学生们能很快就能掌握变形的美学法则,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易于体现构思,而且学生的进步快。学生感受到变形新鲜,甚至可以导致想象不到的美的意境;教师辅导易见成效,有利于掌握速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构思。在图案设计中,打散构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解、分析、组合重构的综合思维能力。应通过教学训练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以后教学中的打散构成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虹.打散构成在装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6).

[2]孙烨.案例教学法在艺术设计类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散步教案设计篇4

关键词:MCLA;计算机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难点知识的教和学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对于难点知识教学方法的研究,引起了广大高校计算机教师的重视,其研究成果已经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难点知识一般分布在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这些知识点往往理论性较强,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才能一次性掌握,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个研究方向的核心或者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又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展。类似的知识点如:“数据结构”中的“最短路径”和“KMP算法”、“计算机视觉”中的“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PDEs)”、“编译原理”中的“有限自动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多态性”、“计算机网络”中的“七层协议的实现”等。

提升难点知识的教学效果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首先讲解知识的数学背景,然后阐述其理论框架,接下来讲解该框架中的相关公理或者定理,推出一系列公式,最后加以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听课状态的波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理解他们看起来很高深理论,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放弃后续学习,靠做题应付考试,最终即使得到高分,对知识点知其然不知

其所以然,更不要说进行创新。实践证明,该方法确实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清楚地掌握知识的实质,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无用功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为了克服以上方法的不足之处,我们借鉴了国外著名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法,将其引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MCLA(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教学法来源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印度NIIT),该教学方法的基础是:以“模型”为中心,通过完成“模型”来讲解理论,在该学院的教学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针对计算机难点知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关经验,将MCLA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以“图像处理中的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的讲解为案例,阐述MCLA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最后还对该方法适用的

范围进行了讨论。

2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

难点知识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不仅对于学生是学习难点,而且对于教师也是讲授难点。它难就难在理论性强,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教师即使能够熟练精通地掌握,由于学生数学知识储备的差异,学生就不一定能掌握;即使学生数学知识储备足够,由于听课状态波动,如果兴趣不高也会无法听懂,造成知识的遗落;教师将自己会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却没学会,不能不说是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1教学案例描述

本文以“计算机视觉”中的“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计算机视觉”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对于即将攻读研究生并从事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的学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属于计算机视觉中的前沿技术,一般在书本的后半部分讲授。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如基本的图像存储、变换、滤波以及常见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在计算即视觉中,“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最简单的情况是用于图像的平滑。在平滑图像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持边缘。该框架下,图像的平滑被假定类似于化学物质的扩散过程,图像的灰度(化学物质)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扩散)。在某一个时间点,变化后的图像(扩散的结果)就是试图得到的平滑后的图像。描述如下:

设 表示一幅二维灰度图像, 为像素点 处的灰度值。 表示图像随着时间 变化的状态,具有边界停止功能的方程中,图像随着时间变化的状态或者图像的平滑过程被如下的扩散方程描述:式中, 为散度算子, ,是 的空间梯度。在这里, 必须是个减函数,当 较大,扩散必须很小,图像的边缘得到保持; 较小,扩散应该很大,图像将会得到平滑。对于 的设计对系统的正确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可令:

从以上数学模型可以看出, ,为非增函数,当点 位于图像灰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即 的值相对较小的时候, 的值相对较强;反之,在图像的边缘点上, 的值相对较大,则扩散速度相对较小。 为梯度门限,是一个正数。 的值小于 时,扩散过程进行,当 接近 时,扩散过程停止。

实际处理过程中,输入的图像为二维图像,必须能够对图像的处理过程进行离散化。一般采用如下形式:

其中, 是离散采样图像上的像素点 在 时刻的灰度值, 是时间离散步长,常量 ,决定了扩散的速度。 的下标 表示 的计算与像素 和 相关。 表示像素 的空间邻域, 表示邻域像素点的个数(如在8邻域情况下,取 =8),将图像梯度沿着特定的方向近似为:

最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需要平滑的图像,分别用传统的低通滤波的方法和PDEs方法进行平滑,来检测其平滑效果。

2.2传统讲授方法及其效果

传统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如下步骤:

(1) 首先讲解“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的作用:在平滑图像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持边缘,但也能对其它部分作平滑。

(2) 讲解“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特别强调扩散方程以及其中参数、算子的选择。

(3) 对该模型进行离散化。

(4) 最后举例说明“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一定的实例让学生阅读,最后布置习题。

该方法在步骤(1)中,确实提到了“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的作用,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兴趣只是在学生脑海里面逗留了片刻,就被后面大量的数学公式淹没了。除了少数比较认真的学生能够保持兴趣,将这些数学公式紧扣其作用,其它学生一旦遇到听不懂的内容,便放弃学习了。结果只能是教师一直在讲课,却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讲解。当然,最后的实例,大部分学生都会阅读,也能读懂,对于练习,也能模仿习题进行编程实现,最后应付考试。但对于该习题和前面讲解的数学公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我们知道,理论的创新都是来源于知识点的抽象表达,如果那些原理没有理解清楚,即使学生升入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也无法进行创新。

针对这种方法,我们在南京某大学设计了一个实验,随机抽取50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选修了“计算机视觉”的课程,并且已经学习了“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的前续知识,我们用此方法进行讲解,得到的问卷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6%的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作用还是了解的,也就是说从课程开始学生还是有兴趣的,但是自从对数学公式无法理解之后,直接影响了后面知识的理解,更不要说创新了。

3MCLA教学法的实践

MCLA(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是基于模型的学习方法,该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其步骤如下:

(1) 教师根据知识点内容,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概况介绍,提出一个典型案例,激起学生兴趣。

(2) 教师用所设计的案例,采用任务驱动的示范性教学。将知识点隐含到每一个任务中,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内容。

(3) 当教师在用系统的方法完成各项任务,成功解决问题时,学生在一旁观察以通过观察思考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4) 布置类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5)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并能针对所探索的结果进行演讲。

MCLA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培养其专业技能,而且也要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和分析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达到综合性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在技术探索和创新方面的技能,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3.1教学过程

(1) 提出模型

在该过程中,教师首先不讲解“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的作用,而提出一个实际图像处理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在出版、公安、医学、控制等应用系统中,往往需要使用计算机来实现字符的正确识别。字符识别的过程一般是针对字符图像输入,运用一系列的识别算法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输入图像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一些损害。比如,字符可能由于分辨率不足而失真,最典型的就是字符的断裂和缺口,如图1所示。

由此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将缺口的部分连接起来?引起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前续知识,不少学生可能会提到可以将图像进行低通滤波,即:通过将图像变平滑、模糊,用以造成字符黑色边缘扩散,扩散之后看能否将缺口部分连起来。

于是,教师采用低通滤波方法,利用已有的程序,将该图像进行滤波,图2是截止频率为80时的高斯低通滤波器得到的结果。

学生可能对该方法的效果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以提醒学生:从上图可以看出,利用高斯低通滤波器可以较好地解决字符断裂和缺损的问题,断裂部分基本连接起来了,为后期的特征提取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实际上是一个图像平滑的过程。但是,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输出的图像虽然在断裂处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其边缘却产生了过度的模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丢失一些特征信息。此外,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针对某些线条比较密的字符,对图像的平滑可能会造成线条的互相干涉,如 e字母,上半部分已经进行了过度的模糊,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一些障碍。因此,寻找一种既可以对字符的断裂进行复原,又可以保证不会将字符图像边缘进行过度平滑的方法就非常重要。由此引出“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并提出它的作用:在垂直于字符边缘的方向不进行平滑,在沿着字符边缘的方向进行平滑。

(2) 建立任务

任务:将图1的断裂字符,断裂部分尽量连接起来,但又不要过度模糊。

任务的核心:在将字符进行平滑的时候,在垂直于字符边缘的方向少进行平滑,在沿着字符边缘的方向进行平滑。

任务难点:

① 怎样知道一个像素点是否在字符边缘?

② 怎样确定垂直于字符的边缘的方向和沿着字符边缘的方向?

③ 怎样进行平滑?

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3) 讲解知识

针对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一个像素点是否在字符边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图像灰度变化率”的概念。在边缘处,垂直于边缘的方向,图像灰度变化率是最大的,再次引导学生将其用数学模型表示:即梯度;而平行于边缘的方向,字体内部,图像的背景,灰度变化率最小。

于是,问题变成:在梯度较大的位置,图像不要进行平滑,梯度较小的位置,图像进行平滑。第二个问题得到解决。

通过和学生的互动讨论,由此引出如下公式(具体表达式的含义已在上节叙述,此处不再重复):

并可以强调, 应该是一个关于梯度的减函数,因为当 较大,扩散必须很小,图像的边缘得到保持; 较小,扩散应该很大,图像将会得到平滑。并可以说明,这就是偏微分方程里面最简单的“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也就是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到此为止学生的兴趣就完全被调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实践问题抽象为数学理论的方法。

接下来讲解 的选取,选取各种关于梯度 的减函数让学生评价,最后引出比较经典的选取方式:

说明理由,并对 的意义稍作说明。

这些内容讲解完毕,就可以进行离散化,解决第三个问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离散化过程,得出如上节的离散化公式。

最后教师可以用该方法做一个实验,图3即为实验效果,可让学生和图2的作比较。

(4) 学生实践

通过上一步的讲解,学生基本了解了“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进行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性质,并通过案例建立了感性认识,该步骤中可以布置一个类似的案例让学生回去练习。并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函数 进行测试,观察其效果。

(5) 创新搜索与演讲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另外让学生搜索一下当前偏微分方程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其它的一些应用,最好能够

提出创新观点,将学生分为每5人1组,各选择不同的方面,如图像平滑、图像分割、图像去噪等等。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演讲,让学生加深认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3.2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方法,我们也设计了一个实验,另外随机抽取50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选修了“计算机视觉”的课程,并且已经学习了“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的前续知识,我们用MCLA方法进行讲解,得到的问卷如表所示:

表2MCLA教学方法效果

说明 完全理解(%) 一般理解(%) 无法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MCLA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之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大大加强,并且具有的创新意念更加活跃。

4结束语

该文介绍了MCLA(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难点知识教学中的应用,针对计算机难点知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关经验,将MCLA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以“各向异性扩散的偏微分方程(PDEs)的图像处理”的讲解为案例,阐述MCLA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该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对知识点特别熟悉,并能和相关应用案例联系起来;另外,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寻找到相应的案例,不过可以指出的是,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有案例可循的。

参考文献:

[1] 覃华,苏一丹. 印度NIIT教学法及其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 2004(9):73-78.

[2] 俞仲文. 关于发展高等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2):18-22.

[3]Perona P,Malik J.Scale space and Edge Detection Using An isotropic Diffusion[J].IEEE Trans on PAMI, 1990;12(7); 1629-1639.

[4] 郭克华,刘传才,杨静宇. 有损字符图像复原的偏微分方程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8):24-27.

[5]Milan Sonka,Vaclav Hlavac,Roger Boyle. Image Processing,Analysis,and Machine Vision[M]. 2nd ed.Beijing:Posts&Telecom Press,2003:69-72.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the Basis of Applications of MCLA in Difficult Computer Knowledge Teaching

GUO Ke-hua ,LI M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approach in difficult computer knowledge teaching is usuall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is approach often causes some students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in the middl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lose interest and give up study. In this paper, aimed a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ifficult computer knowledge teaching, MCLA(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is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of “anisotropic diffusio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image processing” is selected as the case for explanation of MCLA.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MCLA can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MCLA is discussed.

散步教案设计篇5

关键词:成人教育;档案学;管理学

一、成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档案意识的缺位是成教档案管理滞后的首要因素

成教档案是成教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o。在没有独立设置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办学规模扩大了,对教学及其管理工作,能挖掘潜力,积极投入,主动适应。但是,由于成教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可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和影响,在实行以校为主的成教档案分级管理模式下,无论是学校、(院)系,还是成教部门,成教档案意识缺位,没有认识到成教档案的数量、种类、结构、质量影响着学校档案馆藏和学校发展水平。(院)系成教教研室忙于教学和科研任务,对成教档案资料工作不重视-成教职能部门也没有意识到成教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衡量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思想观念上依旧停留在协助管理角色,对学校存有太多依赖性,而且对成教档案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基本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档案资料在成教办学水平评估中的核心地位,更缺乏主动建设意识。因此,对成教档案的地位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是成教档案管理滞后的首要因素。

(二)缺乏制约性是成教档案资料内容不完整、不系统的致命因素

资料收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确保成教档案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重要环节。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办学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档案信息内容广泛,来源渠道多,其中,教学档案是成教档案的主体和核心。(院)系是教学档案信息的主要来源,作为成人教育教学骨干的广大教师,应对双重的教学任务已有点力不从心,基本无暇顾及资料的形成与积累,兼职管理人员为收集工作而心力憔瘁。由于各方的压力,成教部门在档案管理这一“软指标”上没法投入太多,重点应对学籍管理档案的形成、积累,对(院)系失去基本的引导,对急用资料只靠反复催交,可以说,始终没有起到职能部门的核心组织作用。年复一年,平添了成人教育的教学档案特别是学籍档案在管理上的难度,导致教学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资料残缺不全,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料散失严重,大部分档案资料内容不完整,不系统。究其原因,其中缺乏制约性是根本的致命因素。

(三)管理松散是造成档案资料流失与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由于成教部门没有档案库房,绝大部分资料分散寄存在科室和(院)系中,没有登记,其数量、种类、质量问题无从说起。连性质单一、容易整理的学籍资料,也因人员工作态度问题,没能及时整理和移交,而且人员的频繁变动和多次搬迁,最终导致不少资料流失,这是沉重的损失。“分散一集中一散失”的恶性循环,在基层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以致为某一工作的需要,对花精力收集起来的材料,成教职能部门和(院)系,只能以主观判断为依据,在一堆“废纸”中慢慢甄别、挑选,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后却因依据不当,得重新整理、打码、裱糊,工序繁琐,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至于不同时期形成的档案资料,在规格、归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质量问题十分突出。这无疑又给整理工作出了一道难题。因此,在整理、归类、移交等管理环节中,主要问题是管理松散。

二、摆脱成教档案管理困境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成教档案意识是加强成教档案建设的先决条件

成教档案是高校档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成教档案资料丰富、完整、系统,既可以充实学校的档案馆藏,为学校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更重要的还是普通高校成教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此,学校主管成教的领导应树立全局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平衡学校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确立正确的成教档案意识,加强成教档案重要地位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给予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加强兼职队伍档案意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育,解决成教档案长期分散的历史问题,以促进成教档案建设与成教事业和谐发展;成教部门各管理层及教师,应形成成教档案是成教一项基础工作的共识,确立教学档案在成教档案中的主体、核心地位,①逐步养成形成、积累、整理成教档案资料的良好习惯。只有从学校、职能部门到(院)系,从管理者到教师,都认识到加强成教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档案建设的战略地位,才是走出成教档案管理困境的先决条件。

(二)设立档案库房是促进成教档案建设必要手段

设立部门档案库房,加强资料积累和整理,是结束成教档案长期分散存放、散失严重状况的基本物质保障,既为学校提供门类齐全、内容系统、完整和准确的成教档案资料,满足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成人教育办学水平等评估工作的需要,还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成人教育对档案资料的管理要求。根据实践经验,当前建设部门档案库房,不锈钢密集架应是不错的材料和结构,占地面积少,可用空间大,经济、美观、实用,容易做好防火、防光、防尘、防水、防霉、防虫、防潮、防盗工作,方便多种不同载体分区保存,有利于根据载体的材料特性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设立档案库房,是加强成教部门档案管理的必要手段,对促进成教档案建设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三)开发管理系统顺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开发和运用一套科学的、多功能的、高效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作为子系统纳入成人教育网络管理系统中,共享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毕业生档案资源,顺应信息化时代对成教部门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是开发和运行档案管理系统必须处理好的基本条件。为此,系统应定时进行备份数据,设定不同人员对不同内容的访问权限;对证书管理等高密级的档案除设置多级密码保护外,还应对文件内容进行数据加密。这样,成教档案管理伴随着高校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互换进入到社会信息网络的新天地。用计算机进行编目、著录、检索,可以提高处理档案资料积压等遗留问题的效率和质量,又极方便查阅者检索,更重要的是,在有关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以档案管理系统为载体,与学校进行成教档案信息交流,从而实现成教档案信息利用途径的转移,这也是向师生和社会宣传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促进学校档案服务功能的发挥。

(四)发挥成教职能部门在成教档案收集环节中的核心组织作用

档案资料收集是成教档案管理的重点。确定成教档案收集范围、时间和方式等操作规范,重点加强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类档案的收集,加强对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等资料收集环节的引导;根据成教档案形成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收集、积累工作。学历教育录取工作结束后及时收集录取名册,学历教育的学籍、毕业班资料,学生毕业后收集,学期未收集短训班的教学计划、学籍、成绩册,遵循档案形成的历史阶段性,确保档案的真实性。期间,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把职能科室、(院)系、教学点作为档案资料收集的骨干力量,加强成教办公室的计划和组织作用,发挥各职能科室的征集能力,加强征集过程中的指导、检查、督促,建立纵向与横向收集工作网络,做到广角度、多层次收集,以确保成教档案以丰富、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源为存在基础。因此,强化收集环节,制度保障是基础,成教职能部门是组织落实的核心。

当前,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是丰富和充实馆藏的有利条件,也给收集成教档案资料提出了挑战。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文档是部分教学档案的重要信息载体,传递方便但容易丢失,应及时存放到移动盘中,以免前功尽弃,这是不少管理人员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五)合理归类形成部门成教档案体系的特色

根据成教的办学特点,遵循管理类、教学类、设备类、科研类档案的形成规律,以(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为蓝本,在收集、分类、归档上下功夫,形成部门成教档案体系的特色。在综合、学生学籍、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教材等二级类目中分解出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等三级类目,再从学生学籍的学历教育三级类目中分出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四级类目,以方便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为避免因庞杂造成混乱,在学历教育、网络教育的学籍、毕业生类目的年度号用毕业年度,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籍、结业材料的年度号用结业年度。合理归类,管理规范化,形成部门成教档案体系的特色。

(六)加强协作是促进开发成教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多渠道提供利用,是开发成教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在成教档案提供学籍、毕业文凭等档案信息的传统管理性利用时,切实做好相关登记业务,以了解和统计档案利用基本信息,并积极创造机会对某些情况予以追踪调查,了解社会和市场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和利用者的心理,把握档案资料利用的倾向,以改进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拓宽利用渠道,为档案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显然,对成教办学历程和教学档案进行研究,探索成教教学管理的规律,可促进成教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可为学校决策科学化提供完整准确的档案信息,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当然,对成教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诸如人力和技术上的难题。如果我们密切与学校档案室合作,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的改革方向,以服务于教学为开发重点,确定研究课题,能充分挖掘成教档案信息价值,如对学历教育教学计划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研成果等档案信息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写成报告或论文,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信息化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普通高校的成教档案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更是成教部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评价其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在以校为主的分级管理模式下成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正确的档案意识,在管理制度、库房、管理系统、归类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收集环节,逐步开发成教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促使成教档寒与蓬勃发展的成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散步教案设计篇6

【摘要】由于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加之,长期以来教学模式的比较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对包装设计教学没有学习积极性。因此,创新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创新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与举措。

【关键词】包装设计 教学 模式 创新

《包装设计》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设计课程,该课程集包装装潢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印刷技术、造型设计等为一体,其涉及的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步骤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性环节制作出包装的设计样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商品的包装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和重视,包装在人们生活中也彰显出重要的地位。所以,生产商为了销售产品不得不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对包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装要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无菌、方便、智能、个性化是包装发展的新时尚,拓展包装的功能、减轻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绿色包装已成为新世纪包装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一市场发展形势,创新高校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大多也仅依靠教师的手写板书,并且缺乏现代设计的信息资料作为参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通过动态模拟、声像配合等互动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参考信息,可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并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在《包装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展示包装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如:通过录像的形式,播放陶瓷容器、玻璃容器的制作工艺等;印前、印中、印后处理的工作流程;可对没有实物,只有效果图片的优秀包装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分析其优劣、特点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有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营造一个实地环境,使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讲授,形成一种声音、图文、影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体系

首先以包装设计的市场实际情况为指导,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建立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其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当主动与包装设计公司、科研机构等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公司的包装设计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加强学术交流。比如:聘请一些国内外著名包装设计师、企业设计主管等专业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教师。邀请包装设计界知名人士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业界最新动态,设计理念,市场需求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互动”交流的实践性

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是进行教学有效流的重要途径,通过互动传递以能力为基础的信息。互动式教学方法体现在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先前基础,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担忧,理解能力,技能展示水平的基础,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前做好学习准备。通过设计各种灵活的教学活动,比如实践练习、任务、项目、讨论、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艺术创作的特质,而艺术创造离不开创意,要想获得高水准的创意和创造能力,培养和训练发散性思维是一个重要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创意能力和设计能力。发散性思维有许多训练方式,其中非常简单易行的就是发散性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或者单独指导中,不正面讲解知识或者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通过发散性提问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不断地细节性地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思考,自己发现答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深入理解课题,获得更大的知识量。

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包装设计课教师应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或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研究和探索,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而且包括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信息的多项传输、相互启发诱导,从而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创造和生成包装设计的科学方法。

2.实践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心理和消费需求,积极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善于思考、敢于创作,从多学科、多角度培B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3.案例教学法:体现本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色,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在系统讲授原理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结合某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作业布置,项目体现教学内容,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5.课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教学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确立实际可行的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直接引入课题。学校对外承接一些包装设计业务,由教师或者企业派遣专员带领学生进行包装设计,给学生创造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通过这种方法既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学生工作以后就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第二,间接引入。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当以市场实际出发,虚拟符合市场现状或者市场发展方向的课题。同时在操作时也应当像直接引入一样,认真进行,不能走过场。

5.成果展示法:每次课程一个阶段结束,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同时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榜样典范,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散步教案设计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现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打破传统培养全面性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导致了学生在平常的思维方法上太过注重一般的连续性,表现为思维的片面性,而缺少全面的分析。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将一定质量的铜和某溶度的硝酸反应,一段时间后铜完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和2.24升(标况)的氧气混合后通入水槽中,无气体剩余,求铜的质量。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为:铜和硝酸反应,硝酸的浓度不同,其还原产物不同,现在硝酸的浓度不知道,所以其还原产物不知道,更无法讨论后面和氧气的反应。其实如果从全题分析,可以看出:铜在反应中表现为失电子,而硝酸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在与铜的反应中表现为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得到氮的氧化物,而这些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混合后通入水槽中反应,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后又还原为+5价,表现为失电子,氧表现为得电子,全面分析可以看出:氮元素在整个反应中相当于没有得失电子,铜所失的电子相当于给了氧,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不难算出铜的质量为12.8克。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打破传统的连续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冲破束缚加强灵活性

人的大脑中思维活动的一种惯性表现――思维定势,往往具有封闭性。如不克服其消极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片面的思维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找一些有“陷井”的问题给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开始可能步入“陷井”,然后让其在“陷井”中找出路,从“失败”中获得机智,以培养学生冲破封闭的“点”的束缚,加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写出用ag作电极电解盐酸溶液的电极反应。有的学生只能写出阳极:ag―e=ag+(其实还有:ag++cl-=agcl),阴极:2h++2e=h2。若把电解质溶液改为硫酸铜溶液,问通电一段时间后,电解槽又将发生什么反应?经认真剖析,正确的回答应是:通电初,阳极:ag―e=ag+,阴极:cu2++2e=cu,较长时间后,阳极:ag―e=ag+,阴极:ag++e=ag,即阴极上先镀上一层铜,不久又有银镀上。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冲破封闭性束缚,加强学生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启发关联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培养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教师通过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启发了学生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而且克服了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从而促进了思维的迁移。

“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转圈。开展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首先要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鉴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学生开阔了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当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鉴别物质的方法,能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可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知识的应用是无限的,教师要善于通过“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优化教学过程创设良好氛围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这样教师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才会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实际情况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但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这样学生往往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优化教学过程,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甚至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不下结论,让学生充分思考,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散步教案设计篇8

关键词:发散式课件;探究式;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郑加荣(1986-),男,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物理实验融合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 图形、 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于辅助教学的软件.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中,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息,它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在实施美育、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1]

在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当起到辅助作用,而不应该喧宾夺主.教师如果为了使用某一课件,就以其为中心展开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地位被课件所取代.有些教学内容,特别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环节,教师必须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小组实验,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富有情趣的讲解才能深化主题,这是任何电子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在物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内容,无法在教室中或者实验室中通过实验完成,这时多媒体课件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的辅助应用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中的教学片段“改良自制易温度计”为例,探讨发散式多媒体在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式课件与发散式课件

在“改良自制简易温度计”这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通过对简易温度计进行改造,最后由学生设计出一个类似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自制温度计.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把学生提出来的每一个设想呈现出来,在一节40分钟的物理课堂中,无法实时通过实验将“加刻度”、“玻璃管变细”等环节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多媒体课件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课件内容的逻辑处理方面来考虑,这个教学片段可以有两种设计方式:

设计一:教师逐层设问,预设提问的内容和顺序,层层引导,在课件上把学生对每一个引导提问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出来,得到最后的探究结果,这种课件设计我们称为“引导式课件”,如图1所示.

设计二:是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碰撞,然后提出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提出的先后顺序不进行预设(也无法预设),教师利用Flas制作软件,设计一个非线性的动画叠加,实时将学生小组讨论提出的每一个方案呈现在课件中,这种课件我们称之为“发散式课件”.如在“改良自制简易温度计”的教学片段中设置情景,抛出问题:“如何对自制简易温度计进行改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逐一将学生的方案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来,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视化、直观化,如图2所示.

2应用发散式课件的教学案例

案例1改良自制简易温度计教学片段

师:刚刚我们利用自制的简易温度计能够判断哪杯水的温度高,哪杯水温度低,那么能用它把水的具体温度值测出来吗?(教师拿着器材展示给学生看)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没有刻度,读不出温度

师:现在我们就对用瓶子和玻璃管制作的简易温度计进行改良,使得它能测量温度值,而且用起来更方便.同学们先和自己同组的同学讨论,老师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一分钟)

现在请这个小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讨论成果.

生:把简易温度计放到沸水中的时候瓶中红色的测温液体从管子中流出来了,所以我们觉得可以加长管的长度.(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加长”按钮,如图3所示)

师:那么,你们小组还想到其他什么改进的措施呢?

生1:可以加上刻度,这样就可以测出具体的温度了.

师:怎么给他加上刻度?

生2:用尺子画上去

师:这样行吗?

生(大部分):不行

生3:可以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定位100℃.

师:要在刻度尺上标出准确的温度刻度,首先要定义两个标准温度:一个是零摄氏度,一个是100摄氏度.这两个温度,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什么物体的温度是零摄氏度?

生:冰水混合物.(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冰水混合物”按钮,如图4所示)

师:什么物体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生:1标准大气压的沸水温度

师:很好,我们给它标出来(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加刻度”按钮如图5所示)

师: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给中间加上刻度.

师:我们就把0℃跟100℃之间分成10等份.也就是说,每一等份代表多少摄氏度?

生:10℃.(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分10等分”按钮,如图6所示)

师:如果我要测我的体温,大概是37℃,能准确测出来吗?

生:不能,再给它分细一点.

师:怎么分?

生:每一格再分为10小格.(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分100等份”按钮,如图7所示)

师:这样的话每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生:1摄氏度.

师:我们把温度计中,每一小格代表的值就叫做分度值.

现在这个温度计能测量任何温度吗?

生:不能,它最高只能测量100℃.

师:最低呢?

生:0℃.

师:我们把一个温度计所能够测量的最高值跟最低值的范围就叫做这个温度计的量程.我们课件上的这个温度计的量程是多少?

生:0℃~100℃

师:现在刻度加上去了,还有什么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生2:瓶子太大了,携带起来不方便,把它换成小的.(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换玻璃泡”按钮,如图8所示)

生3:把它开口封住,这样里面的液体就不会像刚刚那样流出来了.(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封口”按钮,如图9所示)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还有其它的改进措施吗?

生4:如果我们想要这个温度计在测温度的时候液柱变化得显著一点,就要把管子换成一条细一点的.(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换细管”按钮)

师:但是换细了以后有没有什么缺点?

生:容易折断

师:那怎么办?

生:可以把玻璃壁加粗一点.(教师点击课件中隐藏的“加粗”按钮,如图10所示)

师:最后,我们把改进后的温度计再做一下整容,就是大家实验桌上的实验室用温度计了(图11).

3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应用发散式多媒w课件的优点

31发散式课件比引导式课件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者在“改良自制简易温度计”这个教学案例中制作的课件经历了从“引导式课件”――“发散式课件”的过程,整个教学设计也经历了从引导式教学到自由、发散式教学的过程.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引导式课件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但是因为预设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的顺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一旦“走偏”,整个教学环节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教师在制作发散式课件时就某个教学环节可能引发的多个结果,利用Flas编辑软件将之“非线性”地预设在课件中.虽然也是“预设”,但是只预设所有可能出现的内容,而不预设学生回答的顺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回答都是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迸发的结果,而不是在强引导性、强暗示性的问题引导下做出回答.

32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从已有信息出发,沿不同方向思考,寻求多种符合要求答案的思维过程.[4]发散式课件、发散式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沿不同的方向思考,得出不同的创造性的解答,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5]而这正是发散式课件的设计思路.

33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路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现在:受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合作、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将发散式课件应用到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发散式探究,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中,课件的使用非常普遍,课件的类型中又以PowerPoint引导式课件居多,这种课件制作起来虽然简单方便,但在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中,类似于“改良自制简易温度计”这类课堂上无法即时实现的实验教学中,局限性也非常明显.相比引导式课件,利用Flas制作软件,应用非线性效果叠加的设计思路制作的发散式课件,预设可能出现的多种非预定顺序的结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 吉. 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反思[J]. 才智. 2012

[2] 冯涛,林爱设,黄小妹. 从《死亡诗社_看自由发散式教学对学生的影响》[J]. 琼州学院学报. 2009

[3] 余薇薇,何佳莲,段 辉,冉 鸣. 化学仿真课件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过程中的作用[J]. 化学教育. 2010

[4] 潘菽.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电力工人之歌范文 下一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