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15:17:16

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范文第1篇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师:(总结)同学们都能从这节课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满意,希望这些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亲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体味了“亲情”的魅力,感觉很好。愿“亲情”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谢谢同学们!下课。

散步教案范文第2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我”的使命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与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负重,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吧。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嫩芽( ) 霎时( ) 分歧( ) 拆散( )

三、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散步的时间是

2.散步的地点是

3.一起去散步的人物有

4.他们在散步中发生了

5.在发生分歧时,“我”决定走 母亲决定走 最终走

四、合作探究

1.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

2.如果你手中有一束鲜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个人,请说说理由(喜欢同一人的,为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目的在于分析人物形象)

3.怎样理解文末写道的:“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

1.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节目,而遥控就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2.在双休日或假期里,你都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或者现在你最想为他们做什么事?

八、再读再品课文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老师检查、指导。力求学生能发音准确,流利、有感情。

九、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构建和美的家庭,创建和谐的社会。

散步教案范文第3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散步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余映潮 一课多案 教学设计

一、一课多案

教案在教学系统中起到主线贯穿的作用,它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规律、自身教学素质、学情研究等因素集于一体的教学构想和设计。余映潮所提出的“一课多案”,主要指教师个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出两种或几种不论在外观形态还是在内容安排上都有很大不同的方案,用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究,用以对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法进行体验①。

任何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参与水平,因此,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对于教案的撰写需要教师从观念、素质等都做出调整,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的指导下,重新界定并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环,是教师的观念和专业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师由于一方面深受教学大纲、教材、教参的束缚,另一方面受制于死板的教案管理制度,对于教案缺乏必要的自,因此他们的教案普遍表现出雷同化、空洞化的倾向,千人一面,没有教师的独到见解,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这样的教案不利于进行创造性和个性的教育,很难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必须进行语文教案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余映潮提出的“一课多案”将对一线教师教案的撰写给予指导和借鉴。

二、“一课多案”教案设计案例描述

余映潮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以课文“散步”为例,看看他的“一课多案”的具体案例。

(一)教案一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

1.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接着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最后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责任……

2.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读两段文字,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教师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是因为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选用了精美的句式。接着,讲析句式,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然后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总结这类句式的特点有: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格式之美,而且读起来传达出音乐美。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最后,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二)教案二

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

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剀暗模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然后,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接着,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最后,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教师先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内容。然后,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接着,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3.迁移阅读,学法实践。

首先让学生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接着,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余映潮指出,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就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就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②。

三、“一课多案”的教案设计案例分析

(一)重视学生的学用结合

教案一中,余映潮把“散步”设计成一节“语言学用课”,关注对课文的读、背、写的学习,通过对文中句式进行品析,培养学生语言学与用的习得。语言学用课,对教学研读教材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提炼和品析重要的字词句段,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积累、品析语言的教学环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紧地围绕这一要求展开。余映潮认为,语言学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包括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教学,通过学习优美的字词、句式、精美的段落、篇章,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赏析语言,终身受益。他指出:“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语言学用课是一种包容性很大的灵活多姿的课型,它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细化为若干种语言教学课,如语言习得课、语言积累课、语言实践课、语言品析课、吟读美文课、背诵经典课等学习内容比较集中的课型。”③在教案一中,余映潮通过让学生读、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对句式的具体品析,让学生对句式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几个对称句式,以此加深对句式的理解,并做到学用结合,活学活用。

(二)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余映潮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要求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这样的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在教师,重在教师的讲析,重在知识的系统性,重在语文知识的考查,由于这种传统的观念与做法的巨大惯性,以及由于这种巨大惯性导致的语文教师的观念、视野与技能的狭窄,阻碍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尽快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在指导学生方法学习方面有所突破,学生更好地独立、自主阅读。

学法指导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高层次教学活动。语文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习得学法,终身受益。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余映潮的课堂,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明确的指导,在品析记诵文段的环节,教师指导,对文段“由实到虚”的结构进行讲析,在句式学用环节,先对句式进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句式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进行“对称”句式写作,这样的指导在学生学法上有极大的帮助。

注释:

①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6.

②余映潮.教案设计艺术(之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2):14-16.

③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2.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散步教案范文第5篇

>> 教学与教案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智能控制课程中感知器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 关于教案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信号与系统》中信号运算的教学探讨 信号与系统课程试卷生成系统的设计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探索 “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论语文教育改革与教案设计创新 “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教案设计 Module2 Unit2 Wish you were here 教案设计创意与分析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信号与系统”课程考核方式设计与实践 《掌声》教案设计 《匆匆》教案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Study on "Signals and Systems" Teaching Plan Design

―Take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sis on Continuous Periodic Signal as an Example

TAO Dan,HUANG Lin-lin,HU Jian,CHEN Hou-ji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Experimental Center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By combining our MOOC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our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eaching plan design for "Signals and Systems" course. Taking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sis on continuous periodic signal" as an example,we give a detailed teaching pla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plan design on similar courses.

散步教案范文第6篇

一、课前拓宽农村语文教师备课视野,优化备课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是对只用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好书的陈旧观念的挑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它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过去我们备课,仅限于备教材、备学生,写教案,写导学案。撰写的教案也只能从教学参考书上汲取,因而知识面窄、内容匮乏。更有甚者贪图省事,直接将教案集上的东西照抄照搬到自己的教案中,这样的教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要有较强的信息资源意识,积极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努力开发出有生命力的、个性化的教案和导学案。

如今,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站上查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远教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查阅资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我们备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让我们语文教师更是大开眼界,充分体会到网络资源的优势:方便、快捷、高质量。通过整合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将查到的材料经过精心的筛选、增删、修改,形成备课材料,再整合语文教材形成图文、声像并荗、美观整洁的电子教案,既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更符合农村学生学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网络资源库中的各类习题精选、探究活动、扩展资料以及学习指导等栏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便于形成优质的导学案。

二、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授课方式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与信息容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通过整合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辅助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并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跳出课堂,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习的视野,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为学生打开一片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课前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学习《散步》时,课前采用多媒体创设法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公益广告:《爱心传递:洗脚篇》(播放视频),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老师再通过语言引导:“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同学们一定很有感触!广告里的一家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纵然是一次极为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已经被激发起来。再次,课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共鸣。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单从文本阅读中,还很难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父亲的背影为何让作者如此感动与难忘。借助多媒体创设再现父亲拖着臃肿、肥胖的身体攀上月台的那一幕感人情境,再以腾格尔的《父亲》的音乐作背景,以此为“动情点”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这一感人的情境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他们父子之间的深情。最后,课终创设情境,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技巧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学《春酒》时,课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余光中的《乡愁》,进行阅读鉴赏比较与写作方法指导。在体味不同的故乡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中,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后师师间的教学研修、师生间校外交流网络化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让我们课后可以和同科教师打破地域局限性、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教学博客、教育论坛,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形成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探讨、反思,既发挥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职能,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弥补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很好补充了自己的欠缺,更好服务于日常教学。农村网络覆盖率也在提升,师生的课后交流也可通尝试过教学论坛、QQ群、教学微博进行,实现课外与学生间的学习辅导与学法指导。

散步教案范文第7篇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会给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调控学习的方向和过程,而且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即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创设自由的思维活动空间,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我,开拓创新。如在导入教学《社戏》一文中,我问学生:“大家看过戏没有?”学生都说看过。我因势利导:“当演员演戏十分投入,观众们也非常热情时,演员和观众会从哪些表现中传递出信息?”在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请了一些同学来介绍社戏精彩的表演、观众们的反应,以及看戏途中景象描写的作用,并让大家评一评谁说得好。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主动执着地去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并有创造性地转述课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放胆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学贵有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围绕课文提问,正是他们阅读的开始。例如,在教学《小橘灯》一文时,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难懂的词语、句子;有关于深入理解课文的,如“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这第一次的相貌、衣着描写,传递出小姑娘的哪些信息?文末连续出现“好了”,是不是有重复了?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探求意识。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有讲读式的新授课,有问答式的讨论课,有争鸣式的辩论课,有艺术型的欣赏课,有涉猎型的阅读课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

三、师生共同商定教学目标,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只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全体学生达到自觉与、主动感悟的境界,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接触”语文。我认为要让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由师生共同商定。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整理了学生质疑的问题,将与课文相关接近教学目标的问题列出,确定为教学目标:1、文章以“散步”为线索,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了精心取舍,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2、文章四、五段一段描写春天的景色,一段写孩子的新发现,这与散步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文章为什么要在这次散步中设置一个选择走大路小路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验

我想,如果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见解,把学生的自学、理解、领悟、深层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式讲述结合起来,一起探讨,共同推进,一定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课外阅读《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时,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选择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作者在描写一个孤单老人的凄惨生活时,为什么反复对老人的神态进行描写?作者既然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描写老人凄惨的生活上,为什么又要在文章开头浓墨重彩描述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呢?学生经过深入的讨论交流,最后体会到:作者用这些文字,通过反复、对比活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冷漠的世界,反映了作者对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不满和感慨!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有利于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从中分享彼此的诸多经验与体验。

散步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学;教学设计;新建;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正文:

一、固本归元:精神家园的构建

教学设计最早不是起源于西方,近代的研究成果却要归功于西方。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些理论以及基本思想都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在本土发展过程中,却具有很大中国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师生共建,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课堂一下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介的引入,受到学生老师的大力追捧。然而,随之也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有技术的手段支持,教学设计就是先进的科学的设计。

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

1.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2."上不去"与"下不去"的困境

笔者这里提到"上不去"即指的是缺乏兴趣,"下不去"则是脱离实际。很多教师有时设计极佳的课,上起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原因是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特征,认知及其生活环境的分析。当学生认为所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多大联系,自己也不是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采取被动的接收方式,就像一台机器,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学设计中,优秀的老师能不断从一楼到顶楼去,又能回到一楼。一方面有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生活,激发的他们的兴趣。

3.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

传统的教育,习惯封闭式问题的设计,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具有很明显的效果,此外,还便于对学生成绩的测量。但是,封闭式问题有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容易使学生忽视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误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已。开放式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却比较耗时,难以测量。这就是两个问题方式的矛盾之处。

4.技术主义主导的教学设计观

技术主义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资源越现代化,越技术化,教学达到目标和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于是,教学设计的魅力就逐渐淹没在技术更新,现代化的交点中去了。而它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而不是最先进的教学技术资源。

小结:这些问题都是偏离教学设计的本位的具体体现,并且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时候应当回归应有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走向生命的本体和家园,使学生不断发展自己,不断自我发现,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使人对生命本身无限热爱。

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设计美学

1、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灵的美化: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

基于审美体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通过课堂把生活中美的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灵得到提升,获得寻求真善美的无穷力量。众所周知,对美的一种欣赏和感悟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够在美的事物中感受生命的喜悦。

心灵的净化:达到心灵健康的必由之路

审美体验给以人的审美,能愉悦人的心灵,使人在闲暇消遣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是情感获得宣泄,心灵归于平静,灵魂得到净化。

席勒说:"美始终是快乐的,自由的。"

2、重塑基于美学意蕴的教学设计观

重视教学设计中的美学意蕴,具有多方面原因。具体来说,它强调了教学目的不仅是侧重知识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审美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一种对美感知的态度。所谓态度,是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是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

美的态度,是从仅仅重视知识的传递,转向对人的情感生成的重视的过程。由此,我们开始对有限知识的获取转向了无限生命的理解中:把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连为一体;由仅仅重视技能的倾向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

3、教学设计的要求与具体步骤,以初中语文课文《散步》为例

(1)分析特征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阶段,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学生在这个年龄期间,亟待成人的正确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于美学意蕴的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和各种才能的发展。

(2)设计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目标制定具有的全面性,合理性,功能性。

《散步》总目标:感受人间的亲情的美,升华到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

教学内容是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选择的是莫怀戚的《散步》,仅有800字,但意蕴丰厚,耐人寻味。亲情和责任是我们人生中必须经历和承担的重要"人生体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也就是要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体验就是人对生命的把握,生命体验是教学过程审美模式建构的核心。

(3)媒体与资源

媒体与资源的选择核心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具,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设计观--没有最先进的资源,只有最合适的资源。优秀的教师,即使是简单的教具也能设计出丰富的课堂。在《散步》这篇课文中,我选择的教具有,

音频:《回家》萨克斯mp3,《散步》配乐朗读mp3

多媒体:PPT放映

常规教具:课本,黑板,粉笔

(4)策略与过程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策略的实施即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因课制宜策略,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作制定。

直观教学法:它以形象性,真实性直接与感性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与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上课初,边播放背景音乐《回家》萨克斯mp3,边出示PPT上的文字,并在黑板上板书"散步"。在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散步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潜在课程教学:教育环境美(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教师美(语言美,仪表美,人格美),教育氛围美,教育节奏美,教育机智美都是栉风沐雨式地影响着学生,而它的作用渗透到德育与智育中,以美益德,以美促智就是其体现。具体到我们这个课堂来说,教学开始前,营造出一种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感性的召唤。通过欣赏音乐《回家》,学生的心灵得到颤动,产生对家庭的一种归属感和向往。这些变化都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教师的语言与机智,都是在对学生一种美的引导。我们教学的目的在训练学生语言欣赏的能力,进而思维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建立。

(5)反馈与评价

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设计,反思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这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它既能优化教学设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回家》练习:爱是要表达出来的,现在你也许有满腔的话语想对自己的亲人说,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60字左右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深情地诉说给你的亲人听,(投影示)。

语文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多的是情感的传递。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他曾在《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和情感的价值是及重要,不能忽视的。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育:审美教育与感性开拓

当前新课改如火如荼,信息网络千变万化,教学理念日新月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把新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把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很好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语文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做到设计有价值教学有效果课堂有效率。

因此,语文教学中选择和应用视觉图像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有条件。.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音乐,多媒体设计历史情境,再现历史人物的对话,使语言,场景,文化意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件中设计图像,价值取向定为有利于学,让学生自己在言语理解,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对图像进行选择和改造

语文美育,艺术与语文教育的融合。艺术是一种十分轻松的方式,每个人对艺术都有一种本能的喜欢和欣赏。把艺术和语文教育相结合,重视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新机制的建构。此外,对语文语言基于美的一种欣赏,也使学生学习古代语言由一种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的自觉,从一种抵触变为一种愉悦。

参考文献:

[1]李忆凡盛群力.凯尔切尔曼"面向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型"要义[J].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2]于春燕王文丰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

[3]毛天虹.美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6月

散步教案范文第9篇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多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这是笔者上这节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那哪些是学生们知道的,哪些是学生们不知道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清楚地了解孩子们对这篇课文的阅读程度。

于是笔者根据散文的特点,为《散步》设置了如下教案及自学导案:

事件:

修正与补充

主题词:

理由:

“览之而必察。”看孩子们的自主导学案,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概括主要内容这一步孩子们完成得都很好,但是在主题词概括这一步就出问题了,学生们的解读就不够准确了。他们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责任、亲情、孝顺、尊老爱幼等。极少触及到生命这一主题,而仔细研读课文并翻阅莫怀戚的资料,发现这篇文章写于1985年。莫怀戚父亲刚去世。照料了莫怀戚父亲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被抽调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虽然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样的,但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们去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避免我们的语文教学误入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中。所以笔者做了如下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二)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三)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二)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作者想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表达怎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下你在自学导案中的主题词。(同学们到黑板上书写)

同学的主题词有:责任、亲情、尊老爱幼、生命等。

(三)自主合作、品读课文

1.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主题词自行组合,并从文中寻找本组主题词的理由;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间进行辩论。

(四)知人论世

1.作者与创作背景;

2.《说文解字》中关于生命的解释;

3.老师聚拢提升:责任、亲情等同学们讨论的主题词与文章中作者最想表达的生命的关系,从而能更贴近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五、教师总结

笔者根据自己理解设置了一个主题词自行分组,并从文中寻找佐证自己这组主题词的依据进行辩论碰撞的环节。想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在正式上课后,笔者再次感受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笔者也很庆幸设置了这样一个给孩子们自主尝试的活动环节,他们在这次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了体现作者创作初衷的字眼。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面对自己的至爱双亲,尤其是已经失去一位至亲后,看到南方初春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真应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从这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再次明白:作为语文教师,就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散步教案范文第10篇

哪些做法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师锻炼自己,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呢?

第一步,慎用现成教案设计,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

现今市面上有许多《优秀教案》《名师教案》,但这些教案对正在备课的教师而言,只能作为参考,完全的“拿来主义”会让整堂课变得拙劣不堪。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素质不同、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如果都用同一份教案,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别人的教案只能用来借鉴和参考,要使教案贴近课堂实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需要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案,教师需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的教案才最适合本班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教案,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笔者在教学之余也喜欢翻看魏书生、于漪、余映潮等特级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最喜欢的是余映潮的教案设计,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散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课文时,就借鉴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路,但又无一例外地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很多调整。事实证明,我重新设计的教案更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如果语文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精心准备,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何愁不能做到课堂上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同时,教师对每篇课文反复思考,仔细斟酌教案设计的合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升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第二步,不一叶障目,要把握全局,注意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和语文教学过程的连贯,形成独特的单元知识体系

初中语文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的编排者就是按这个知识体系,把各个知识点分散安排在各册课本中,以知识点为纲统领一篇篇课文。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整体教学,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目有全局”。每篇课文不要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做,反而会面面不到。待讲完一个单元、一本书作时后,恰是点点都有,点线构成一张网,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全局,将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成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保持知识点的连贯性。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非常茫然,“学习了一个学期,但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有什么收获却真的不知道”,这种现象其实与教师的授课有关。教师一叶障目,只盯着一篇课文的内容细嚼,却不注意对课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不注意此篇文章与下一篇文章在知识点上的联系,使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互不联系。不能相互辅助、相互印证,是造成学生学了语文却感觉没有学的原因。

如果教师注意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及时归纳、合理安排,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课文《沁园春・雪》《雨说》《蝈蝈与蛐蛐》《夜》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单篇课文后,完全可以从单元的角度,给每篇课文安排一至两个知识点重点讲授。重点讲解的知识点不宜贪多,知识点少,学生记得牢,印象会更深刻。

教学《沁园春・雪》,可学习“词的特点与分类”及“欣赏诗词的方法――联想与想象法”。《雨说》可要求学生用第一课所学的“联想与想象法”欣赏本课第五、七、八小节的意境以巩固前一课所学的知识点,然后重点讲解诗歌的朗诵方法。《蝈蝈与蛐蛐》则要求学生用从《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朗读,并引导学生了解写景诗常用的五种写作手法。学习《夜》时,则可综合运用前三课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用《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尽情地朗诵,运用《沁园春・雪》中学到的欣赏意境的方法,欣赏诗歌《夜》;运用从《蝈蝈与蛐蛐》中的写景方法,分析《夜》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特点。

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欣赏了四篇优美的诗歌,还重点学习了四个语文知识点。这种把握全局、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步,重视教学反思,拥有自己的教后记录本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注重教后的反思并及时记录,就相当于拥有一本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教学宝典”,这将极大地增强教师的实力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录本可记下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成功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说明教师以恰当的方式设计了教学环节,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它可能是上新课时一个巧妙的突破口,可能是将课文化繁为简的好构思,可能是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等。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这些教学后记中的每一篇,都将成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垫脚石。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美,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超出教师预想的地方或疏漏之处。不管是哪方面的情况,教师都应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这些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成为前车之鉴,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上一篇:观潮教案范文 下一篇:排球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