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婚礼范文

时间:2023-11-22 19:14:03

最牛的婚礼

最牛的婚礼篇1

七夕是中国民俗大节之一,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七夕在汉代以前不一定在七月七日,它大约在七月朔日。

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织女星即天琴座。它是北半天球亮度仅次于大角的明星,也是北半天球最亮的早型星,因此织女星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在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汉书・律历志》)。织女星成为时间的天文点,星纪以织女星为标志,说明织女星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地位。与织女星相对的牵牛星在古代同样被作为天文时间变化的标志,“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太平御览》卷一引《礼含文嘉》)。织女、牵牛的携手与两星的天文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上古七月初昏时,银河正对着门口,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确定七月月序,它与北斗斗柄的南指相配合,相辅相成。《星经》则明确地记述了织女星出现的日期,“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常以七月一月六七日见东方”。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

从星纪来说,这是“星回岁终”新旧更替的时节,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而岁首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一直成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之一。由于后代历法的改变,除专业人士外,一般人们对古代星纪的情形不大了解,但社会历史的记忆也很顽强,人们对以织女星为新年标志的记忆尽管模糊,可仍然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还可以作为秋季来临的季节星象,立秋日的确定一般要参考织女星的位置。由于织女星与牵牛星分别为银河两侧的亮星,二者在上古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作为星纪的标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日益丰富,于是将人间生活投射到苍穹天幕,逐渐滋生了有关织女、牵牛的神话传说。织女、牵牛的传说起源很早,传说时代无以确证,现存最早的透露出此传说信息的是《诗・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天上的银河波光荡漾,看银河这边织女每天移动梭子,也没有织出布来,看银河那边闪亮的牵牛也不拉车负重。此时的织女星与牵牛星已经人化,但那时织女与牵牛大概还没有发生男女关系。

织女与牵牛的情感纠葛传说至迟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已经广为流传,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此可证当时不仅流传牵牛与织女缔婚的传说,而且因为织女牵牛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当然很有可能是民间已有七月初的婚姻禁忌,然后以织女、牵牛的传说来特别强化这一习俗,《日书》中就有“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娶)妇,夫妻必有死者”的警告。本人以为这是一种上古习俗的变异,上古春秋二季是男女自由婚配的季节,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之后,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受到限制,为了阻止秋季男女的传统聚会,因此出现了七月初的结婚禁忌。汉魏六朝以后由于家族文化的发展,人们才将对封建礼法提出的抗议融入节俗之中。

传说楚怀王初置七夕(明罗颀《物原》),从上引《日书》的材料看,战国已有七夕节俗部分因素,但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七日是在汉代。在秦初,七夕还是一个禁忌日,织女牵牛的故事悲剧结局还是对禁忌的说明。《古诗十九首》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古诗大约是《诗经・大东》的扩展,它用优雅的诗化语言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前,牛郎织女故事在民间还是时日禁忌的依据,我们从当时流行的一个巫术习俗中可得到证明。《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使妇人恋家巫术,“赤布在户,妇人留连。取妇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烧为灰,置楣上,即不复去。勿令妇人知”,这则巫术表露了时人仍将七月七日视作别离日。《四民月令》则只记合药丸、曝经书及衣裳,晒书曝衣是汉代七月七日的习俗之一。

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七夕中的节俗要素在汉魏之际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七夕节俗主题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七夕的分离禁忌逐渐演进到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这是七夕民俗的一大升华,也是七夕真正成为传统民俗节日的精神助力。织女牵牛的悲剧传说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这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扩充、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但不能泯灭人们原始的情感渴望,在秋夕晴朗的夜空之下,人们自然会唤起对历史与美好人生的回忆与向往。

七夕的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多次聚会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时。而西王母降临前每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女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情感,“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巫术“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道通,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淮南万毕术》)。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性,逐渐变化推演出乌鹊搭桥的传说,《风俗通义》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在汉魏之时初步完成了它由忌日向民俗节日的转变,魏人董勋就明白地表述了“七月七日为良日”的民俗事实(《风土记》引述)。董勋的说法是对民俗的概述,民俗自身有一个较长的流传过程。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的记述。经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首先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卷三);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卷一)。由此可知,男女好合、乞巧等习俗已开始出现在七夕节俗中。这是上层社会的七夕情形,民间情况由于缺乏资料,难以确知,照常理看,其节俗的性质类型也约略如此。不过,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就是七夕的节俗性质变化首先发生在上层,然后由宫廷向民间扩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常有的,就是在汉代还有京城习俗向四方扩布的显例:如汉代的发式变化,长安民谣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援传》)七夕新节俗在汉代民间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传说窦后少时因为头秃,家人不喜欢她,“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结果,“有光照室”,窦女反而得到了作太后的祥瑞(《荆楚岁时记》)。

晋人周处《风土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七月七日成为欣赏天庭欢会、乞求人间幸福的良宵。其后,《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南朝妇女七夕穿针乞巧等民俗。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六朝时期已经完全消解,汉魏以后,七夕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的节日。

牛郎织女传说的早期形态有两则颇有意味,一则是《荆楚岁时记》引录纬书的传说,“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传说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解释了牵牛与织女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牵牛星在荆楚地方变为河鼓三星,后世大多以河鼓代牵牛成为牛郎的天上星象),此传说反映了当时婚姻论财、致使贫民男女不能好合的社会问题。

传说所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于汉代社会,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搜集了数则婚嫁礼聘的事例,有夫家贫者,妇家或假贷币以为聘,如张负相中了陈平,将女儿嫁他,“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汉书・陈平传》);有官吏助民礼聘,循吏任延在东南为了推广嫁娶礼法,出钱资助搞了一个“集体”婚礼,“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俸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后汉书》本传)。当时聘礼礼金往少里算也要二三万钱,展允笃学贫苦,年将知命配匹未定,李固为此替展允募集礼金,“允贫也,礼宜从约,二三万钱,足以成婚”。当时确实存在重纳聘的习俗,即使外国国王迎娶汉朝公主也不能免俗(见《汉书・西域传》)。这些汉代婚嫁事例令人称奇地说明了一个事实,传说的细节十分真实,婚姻纳财,礼金数额较大,人们借贷下聘礼,男女因经济的原因而不能成婚等社会现象,都成为牛女传说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众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投射到了天庭,隐含着人们对专制势力的不满,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

另一则牛郎织女的故事则在南朝梁人殷芸的笔下首次完整地被记录下来,“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应该说这是一个较早期的故事,织女与牵牛郎的分离,是因为织女的过错。天帝似乎是一个严厉的家长,这大概是汉魏时期家族生活的反映,体现了家族社会的伦理规范。

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不断地发生着形态的变化,在后世人们突出渲染牛郎织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对天庭的抗议及七夕鹊桥会的喜悦。喜剧的结局是对充满缺憾的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抚慰,正如宋朝的秦观在《鹊桥仙》中所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处在天河两岸的织女、牵牛二星在天文学上是永远不会聚首的,但人民的情感将二者联系起来,二者的相会又是那样的自然与必要。男女两性的交往问题是社会时常面对的问题,在礼法社会它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但无论有多大的阻力,人们也要寻找到一个聚会的时机,对男女关系进行调节。这就是七夕节俗在中古之后得到全社会重视、从而演变为民俗大节的内在精神动力。

最牛的婚礼篇2

关键词: 台江苗族 礼仪文化 基本特征

每一种民族文化,哪怕是弱小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并保留鲜明的民族特征。台江苗族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信仰礼仪等礼仪文化形式,这种礼仪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民族性、祭祀性、地域性、群体性四个方面。

一、民族性

苗族自从迁居台江以来,他们在共同的时空范围、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地域环境下生存,其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一)台江苗族礼仪文化以语言和仪式的方式传承和发展。由于苗族有语言无文字,苗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诸多文化形式都无法通过本民族文字加以记述,因此,台江苗族礼仪文化自产生之日起,都是以语言为唯一载体表达出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例如,苗族先民在岁首节日中使用的芦笙曲就是由苗族语言词汇汇编而成的,其中一个苗族词汇就是一个芦笙音符。又如苗族在举行黑鼓祭时使用的各种祭祀隐语是由苗族的习俗语言组成的,其中的信仰文化更是通过仪式和语言的方式展示出来的。因此,依靠语言和仪式的手段传承民族文化,是台江苗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根本性特点。

(二)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我国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台江苗族礼仪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从传说到具体仪式、从举办时间到具体活动内容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尤以节日礼仪最显著。例如,从内容上讲,吃新节讲述了苗族民间谷种的起源及人们采摘稻和随意下田捞鱼,姐妹节讲述了姑娘们在田间林地团聚或游方的情景;龙船节描绘了水手们背蓑衣戴斗笠划船比赛的状况。从时间上讲,台江苗族多选择在农闲或岁首时节举行节日活动,节日日期主要依据自然时序和庄稼生长的特点决定,上述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台江苗族节日礼仪文化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台江苗族在举行祭祖仪式时喜用糯米饭、米酒、鸡鸭鱼等作为祭品。喜用糯米饭表明苗族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粘稻等各种先进粮食作物还未在苗族地区普遍种植;喜好米酒说明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贫乏,遇事总是借酒取乐;喜用鸡鸭鱼表明在饲养业还不发达的台江苗族社会,鸡鸭鱼是农户家庭唯一能够自给自足的农户产品。由此可见,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具有极其深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三)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具有浓厚的巫文化传统。从汉文献记载中考察苗族文化,可以看到,从蚩尤时代《国语・楚语下》记载的“民神杂糅”、“家为巫史”到“三苗”时期《尚书・吕刑》记载的“相尚听于鬼神”,再到汉朝王逸《楚辞章句》中的“其俗信巫而好祠”,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苗族自古以来就有巫文化的历史传统。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我们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巫文化内涵。如在信仰礼仪、丧葬礼仪、婚姻礼仪和节日礼仪中,台江苗族人民都需要根据习俗宴请巫师或歌师举行祭祖仪式。尤其在信仰礼仪中,人们除了举行隆重的祭祀祖仪式外,还要举行祭树、祭桥、招龙、祭嘎哈、洗寨和各种以祭神驱鬼为内容的占卜活动等,这些巫术活动充分体现了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巫文化传统。

二、祭祀性

台江苗族是一个具有浓厚巫文化传统的民族,当地苗族人民普遍崇拜祖宗、信奉神灵。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神灵的敬畏与尊重,祭祀神灵成了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显著特征。

(一)信仰礼仪中的祭祀性特征。信仰礼仪的祭祀性特征主要通过黑鼓祭的形式体现出来。鼓社祭期间,台江苗族以鼓社为单位举行全家族的祭祖仪式。根据1955年台江县人民政府初步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台江的覃膏、孝弟、德条三个乡镇的1552户家庭中,人们举行鼓社祭时杀去393头鼓藏牛,以当时每头牛平均100元(按旧币折合)计算,共计39300元。每头鼓藏牛要喂三年,每天每人割草花费的劳动力以0.40元计算,三年合计169.676元。此外,杀鼓藏牛时,每家亲友前来送礼祝贺,估计每头鼓藏牛平均礼物15元,393头年约计5895元。在杀鼓藏牛的第二年又要杀鼓藏猪,几乎每户杀一头,也有一户杀两头的。据估计杀去的鼓藏猪大约400头以上,以每头平均15元计算,累计6000元,以上共计达22万余元①。在台江的交汪寨,总户数有196户,1955年用48头牛在吃黑鼓时打架,附近村寨有五千余人到场参观,虽主事者在斗牛完毕后宣布接受党的教育,厉行节约,不再宰杀牯牛,不按旧例招待亲友,以免浪费,但是还是有800多人在交汪苗族村寨吃住一晚,仅酒饭就耗去8000多斤谷子。如果按照原有旧俗,那么在交汪寨吃喝通宵,至少会有3000~4000人②。

(二)节日礼仪和婚丧礼仪中的祭祀性特征。如龙船节,从龙舟制作到划船比赛,自始至终贯穿一系列祭祀仪式。如砍树制龙舟时,先请巫师“祭嘎西”、“请龙神”;开工造船时,先杀鸡“祭鲁班”;制好龙船后,要杀猪祭菩萨,“喊龙神归塘”;龙舟出行前,先“祭嘎西”保证龙舟划行平安;龙舟到达比赛地后,先到“龙塘”抛掷茅草“们勇”,祈求当地龙神保佑平安;龙舟比赛节结束时,杀“三牲”祭菩萨和祖宗,等等。台江苗族举行婚丧礼仪时,餐宴前人们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届时,先由主人在自家堂屋正中备好酒菜,举行完毕祭拜仪式后,所有宾朋方能就餐。特别在丧葬礼仪中,台江部分地区有专门的祭祀芒筒芦笙队,治丧期间人们通过芦笙手的表演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台江苗族民众在吃饭前也习惯用筷子取少量酒菜于地,表示慰劳祖先。

三、地域性

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流行空间的地域有限性和流行时间的地域差异性上。

(一)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流行空间的地域有限性特征。如节日礼仪,台江苗族在举行节日文化活动时,通常以某一个固定场所,如某个平坝、山坡、河边、寨旁作为节日活动的集中地,以此形成固定的节日文化空间。节日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一起举行节日文化活动。在节日参与者中,有的来自邻近村寨,有的来自邻近乡镇,有的来自邻近的县或省,其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常为汉族地区所罕见。在信仰礼仪、婚姻礼仪等活动中,台江苗族民众常常聚集在斗牛场、芦笙堂、游方坪等固定地点举行斗牛比赛、跳芦笙比赛和游方活动,礼仪文化活动的地域性特征较明显。

(二)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流行时间的地域差异性特征。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在流行时间的地域差异性上,尤以节日文化最突出。在台江苗族地区,并非全体苗族都在同一时间举行同样的节日活动。相反,往往每一节日只流行于某一地区或部分地区,甚至同一节日举行的具体时间也会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据调查,台江巫十月第一个丑日是大年的正日,第二个丑日和第三个丑日为小年;宝贡乡在十月第一个及第二个子日,先后过大小年两次;孝弟乡以十月第一个丑日为小年,第二个丑日为大年,第三个丑日为小年……革一、大塘、茅坪等乡只在十一月以后的卯日过一次苗年,老屯乡在十一月辰日过一次苗年③。又如苗族姊妹节,由于台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其县境内各地庆祝姊妹节的时间稍有区别。在台江城郊、宝贡乡、巫一带,人们在每年农历二三月的任意一天过节;在革东、交下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过节;在施洞口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过节;在孝弟乡一带,人们过节的时间则推迟到每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

四、群体性

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是当地苗族民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展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广大苗族民众共同的民族标志,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这种群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仪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礼仪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和礼仪文化的文化层次三方面。

(一)台江苗族礼仪文化主体行为方式的群体性特征。台江苗族以支系和宗族为单位聚族而居,形成同姓村落――鼓社,他们常常以鼓社为单位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信仰礼仪,苗族民众以鼓社为单位,以鼓头为核心,在祭师的主持下举行家族式的集体性祭祖活动。人们在祭祖活动中遵守共同的仪式和程序,祭祖仪式是一个以家族或氏族为中心的集体活动。在招龙、祭嘎哈、洗寨和各类占卜活动中,除了主持人员祭师或歌师外,还需有相关人员参加,参与人员必须听从祭师的指示,在祭师的指导下行事。在丧葬礼仪中,一个家庭亲人病故,所有家族成员前来帮忙治丧,一切丧葬仪式均在祭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在婚姻礼仪中,从婚前游方、订婚,到送亲、接亲,以及婚后吃客饭和媳饭等,都是十数人以上的群体性活动,人们在此过程中还需遵循固定的婚姻规范。

(二)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活动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特征。除了祭祖礼仪、丧葬礼仪、婚姻礼仪外,台江苗族节日礼仪的群体性特征也较明显。台江苗族在过节时,除了增添饮食和添加服饰外,他们更多地注重在节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如斗牛比赛、对唱情歌、踩鼓、跳芦笙、游方等。例如,1956年过第一次苗年时,台江巫、巫脚南、巫梭、反排四个村寨在其交界地“松岔由”斗牛场举行斗牛比赛,前来参加的观众就有1千多人。四个苗寨共440户,平均每户约有3人参加。第二次和第三次苗年斗牛赛分别在番召乡附近的覃膏堡和九龙乡的交汪举行,仅交汪斗牛当天就有近3千人观战④。

(三)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属于普及型的群众性文化范畴。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是当地苗族人民的生活样态和民族意识的个性表达,是广大苗族民众都熟悉、掌握和了解的社会文化形式,它属于普及型的群众性文化范畴。从主体看,无论是信仰礼仪、丧葬礼仪、婚姻礼仪还是节日礼仪,其礼仪文化主体都是广大苗族群众;从内容上看,所有礼仪文化的内容都来源于民众生产生活实践,都为广大苗族民众认同;从普及性上看,在台江县境内,无论在高寒地带还是清水江边,同一礼仪文化都为广大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是当地苗族社会众人皆知的民间大众化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上述四个基本特点表明,台江苗族礼仪文化体现的是苗族农耕文化的传统精神,承载的是苗族人民的历史积淀和民族风貌。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价值在于彰显民族团结精神,展示民族情感和人生意义。

注释:

①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255.

②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253.

③伍新福.苗族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90.

④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209.

参考文献:

[1]张继焦.中国少数民族礼仪[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龙青海.苗族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当代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07,(10).

最牛的婚礼篇3

爱能跨越国界,爱能跨越年龄,爱能实现梦想。

一个陪读女人,带着孩子为丈夫远赴异国他乡。本作为附庸的她却在那里找到了自我,历经艰难曲折,不仅创下了一番事业,还在亲生儿子的理解支持下,收获了另一段真正触及灵魂的异国婚姻。

如同女主人公段颖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写成的华人女性励志小说《逆风蝴蝶》里所说,蝴蝶择良木而栖,蝴蝶更能飞越沧海。

毛毛虫的梦想

2002年5月,初到英国考文垂的段颖,却并不满足做一个普通的陪读女人,她要创业。她要有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然而,身为一位数学博士的丈夫,却一心只扑在自己的学术上,并不理解和关心她的梦想,他只想妻子做个循规蹈矩、老老实实的陪读太太。

两人的关系从段颖刚到英国,就埋下了隐患。虽然知道丈夫对自己不满意,但要强的段颖在辛苦地给餐厅洗盘子打工之余,仍在寻找创业机会。

“我要在英国搞中国城!”那段时间,段颖几乎对见过的每个人诉说自己的梦想。

“你有梦想,你就要去实现,我帮你。你现在虽然只是一只毛毛虫,总有一天会变成蝴蝶。”段颖当时没有想到,在自己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伸出手来的不是丈夫,而是他们的英国房东――一个比她大27岁的退休汽车工程师。

不久后,段颖终于在考文垂一家购物中心租到一个小摊位。虽然,她是在最淡季进入市场的,但她从杭州和义乌空运的真丝围巾和精美的中国饰品很快吸引了众多英国客人。

很快,段颖便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40平方米小店。做起生意之后,照顾孩子的时间自然少了,她只好经常拜托房东牛伯瑞帮忙照顾儿子。这期间,牛伯瑞和孩子的感情越来越深,孩子亲切地叫他“Sir”。

“我可不可以叫你Daddy?在这里,你是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好啊,没问题。”幽默的牛伯瑞欣然接受。这话出自段颖真心。她的生意虽然已经上了轨道,和丈夫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她懵懵懂懂感觉到,牛伯瑞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而她一开始,把这误以为是亲情。

我爱你,但不一定要拥有你

日子久了,段颖和牛伯瑞的感情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段颖生意急需资金的时候,他甚至提出卖掉自己的一处房子帮助她。

“Daddy,你是不是爱上我了?”段颖曾经开玩笑似的问过牛伯瑞。“我当然爱你,但爱你不一定要拥有你。我最希望的是看到你实现你的梦想。”牛伯瑞笑着回答她。从牛伯瑞身上,段颖第一次体会到了受尊重的感觉,原来真正的爱应该是投其所好,令对方快乐。

这样浅尝辄止的谈话,几年间,在他们之间进行过几次,都被牛伯瑞最后打断了。“傻孩子,等你丈夫毕业后,你们会有好工作和大房子,你不会爱我这个糟老头子的。”两人的关系便在这种介于亲情和爱情的模糊地带暧昧着、滋长着,却未越雷池一步。

2007年,已经和段颖分居许久的丈夫,为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决定回国,告诉她要不和他一起回去,要不就离婚。而那时,她已经在考文垂开起了200平方米的大店,儿子也上小学五年级了。段颖最终选择了后者,一是不愿放弃自己的事业,二是觉得两人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三是她心里有一份对牛伯瑞难言的情愫。

前夫走那天,牛伯瑞担心孩子伤心,要专程开车带他们去一个小镇吃饭。“算了,Sir,我们去你家看探索频道吧。”儿子的这句话,把他们带到了牛伯瑞家。牛伯瑞后来对段颖坦承:“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决定鼓起勇气告诉你,让我来照顾你和孩子。”段颖母子便搬去牛伯瑞那里住了。他们的感情也有了质的突破,段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被人呵护深爱的感觉。

两人的感情如胶似漆,牛伯瑞却不提结婚:“我已经60多岁了,你还不到40,未来有无数可能,我可不想你离过一次婚,再很快成为寡妇。”

一次,段颖在伦敦偶遇一位嫁给英国官员的香港老太太。两人聊得很投机,段颖说到自己来之不易的忘年异国恋。这个80多岁的老太太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道:“我家庭是名门,年轻时,我爱上了一个穷小子,父亲差点登报和我脱离关系。我只有听从父命嫁给了现在的丈夫。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后悔,哪怕是和我相爱的人结婚一个月,都是幸福的。女人要跟着心走,一定要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老太太的话深深触动了段颖的心,正如牛伯瑞所说,他剩下的生命长度已经不多,为什么不加深生命的浓度呢?

我不是卡米拉

回到考文垂后,段颖郑重其事地和牛伯瑞进行了一次很重要的对话:“你想娶英国女王吗?”他说不想啊。“那你想娶戴安娜吗?”他说也不想啊,她不是我想要的。段颖又问,那你想娶卡米拉吗?他依旧否定。

“英国女王是做公主时结婚的,戴安娜是少女时结婚的,卡米拉离婚了,查尔斯王子还娶了她。你就剩下我了,我比这三个人还要能。”段颖强词夺理的一套逻辑逗得牛伯瑞哈哈大笑:“我服了你了,既然你不怕当寡妇,我也不怕结婚。”

他们的婚礼简单而庄重,牛伯瑞的女儿来了,段颖的儿子也请了假来参加。小家伙说:“妈妈,你要谢谢我,是我帮你嫁给了Sir。”段颖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以前你问过我牛伯瑞是不是爱你,是不是会和你结婚。我不是告诉你:他爱你也会和你结婚。我说对了吧?”

妈妈和Sir结婚,最高兴的就是儿子。段颖坦承,牛伯瑞照顾儿子比她这个妈妈还多。总是他做早饭,看儿子的作业和在校表现记录,每天早上扶着自行车送儿子上学,对小绅士说:“年轻人,照顾好你的女朋友!”

你不准死,我还没爱够呢

牛伯瑞94岁的父亲住在牛津,老爷爷非常喜欢段颖。从牛伯瑞第一次把她带去牛津做客,他就意识到他们感情不一样。老爷爷刚刚放弃驾驶汽车,他生活独立,从不求人。牛伯瑞夫妻每个月都会去牛津帮老爷爷整理花园和菜地。

老爷爷今年对段颖他们提出要定葬礼服务。他不仅选好了全套服务,连音乐都是自己定。他还为遗嘱增加了条款――遗嘱执行可在他昏迷之日,而不是他去世之日。

段颖也很爱跟老爷爷开玩笑,有次还问他:“你和女伴还做爱吗?”牛伯瑞母亲多年前去世后,父亲一直和一个女朋友生活了30年却没结婚。

“我得了前列腺癌,做不了了。最后一次还是得癌前,那时88岁,多爽啊!”老爷爷转而问她:“你和牛伯瑞准备要孩子吗?”“他已经结扎了。”“不行不行,叫他放开放开。”老爷爷一本正经地嚷嚷道。段颖哈哈大笑,佩服这位英国老人的乐观,同时更坚定了自己和牛伯瑞携手一生一世的想法。

这些年,段颖已经习惯了作为家庭成员参加牛伯瑞女儿的婚礼,外孙的洗礼,也去他们家族的墓地扫墓。牛伯瑞的整个家族对于添了段颖母子,欢喜而尊重。

现在,段颖终于实现了梦想,拥有了位于考文垂市中心的大型中国城,她还计划着把中国城开遍英国。她对比自己大27岁的丈夫说:“我给你养老,给你买大房子。你就是不准死,我还没爱够呢,你死了我天天到你墓地叨叨,叫你不得安宁。”牛伯瑞则回道:“我要是死了,你还是用我的遗产给你镶一口大金牙吧。不用什么墓地,你把我埋到后院的苹果树下,我晚上给你看后院免得你害怕。”

最牛的婚礼篇4

【关键词】《滇省夷人图说》;清代;婚俗

【作 者】刘星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生。苍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 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081- 007

清代时,官方绘制了多本反映云南民族文化特点的“滇夷图”,其中嘉庆年间云贵总督伯麟主持编修的《滇省夷人图说》② 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滇夷图”。该图说描绘了云南108种民族的外貌特征、生产生活场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其中有12幅图描绘了云南少数民族婚俗的情况,为后人了解清中期云南民族婚俗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画面。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其著作《文化论》中说道:“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亦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 [1 ]25-26又说:“种族的需要绵续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理行动及生理作用而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的设备活动的结果。”[1 ]26-27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不能单纯地说是男女双方间的私事,婚姻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与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发展状况及民族心理等诸方面因素相关。因而,婚姻的缔结通常是按一定仪式或礼节而进行,从而将婚姻双方及其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

一、聘 礼

自古以来,聘礼在各个民族的婚姻缔结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作为婚姻缔结中男方送给女方亲属的财物,除了其展现出的重要经济价值之外,背后蕴藏着的是这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诸多复杂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以牛、马、羊为聘礼

在《滇省夷人图说》的12幅涉及婚俗的夷人图中,提及牛、羊、马等牲畜的多达5幅,接近总幅数一半的比例,分别为:子间(图001),图绘一男一女行于林中小路上,女子骑马,衣着长衫布鞋,包头巾,男子步行,着长衫布鞋,戴红色尖帽,肩扛长柄伞,伞上系一包裹,右手持烟袋。文曰:“子间久沐浓化,服食同中华,嫁娶必乘马,平时负薪以行也,云南府属有之”,子间为今天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系(图029),图绘一条河流,一对男女行于河边。男子头戴斗笠,身着长衫披毡,肩扛锄头。女子着上衣长裙,头包布巾,背一孩童,文曰:“阿系他方人入夷地久遂家焉,通言语,务耕种,聘妇富者以金银,贫者以牛,开化府属有之”,阿系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为黑爨三十七部之一的吉输部,今属彝族阿细支系;阿成(图030),图中绘有一座民居院落,三男一女一孩童。女子骑马,扎单髻披毡,马后有一男子戴斗笠,挑担,马前两男子皆披毡扎单发髻,一男子赶着两只羊,另一女人从门口孩童的水桶中用瓢取水泼洒地上,文曰:“阿成勤俭畏法,婚必以羊酒,娶时挹瓢水倾女足前,谓之压性,开化府属有之”,阿成为今彝族一支系;腊欲(图047),图绘一对新婚夫妇骑马并行,两人均披毡,男子戴斗笠女子裹头巾,马左右各一男子,一人牵羊,一人背酒,图上三男子均赤足,文曰:“腊欲性直,贫食藜藿,而婚必具羊酒,男妇并马归,于仪节殊谨,开化府属有之”,腊欲也为彝族支系之一;麦岔(图100),图绘三男子与一妇人,其中一男子右手牵牛左手提壶,一人背柴,另一男子手持葫芦笙,三人均赤足,图中妇人立于一旁观看,文曰:“麦岔聘妇用牡牛,吹笙酌斗以娱客,终岁勤勤恬如也,临安府属有之”(此处疑误,笔者认为“牡牛”应为“牝牛”)①。麦岔也属彝族一个支系。

上述5幅图中提及的云南府、开化府和临安府以现今行政区划划分大致分别位于今滇中昆明地区、滇东南文山地区和滇南红河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量丰富极利于农业生产。5幅夷人图中的民族都属今彝族支系,畜牧养殖是历史上彝族主要的生计方式,云南的高原山区又利于牛羊马的放牧。由此推断,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多为耕牧混合型。而牛作为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牲畜,既可以用于农事生产,也可作为食物食用,是一个家庭重要的财富象征。以牛作为聘礼的同时也是男方在婚后能够负担起家庭经济生活的一种象征。而马在婚礼中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一种实用性的体现,马作为古代重要的出行工具,无论是游牧民族的放牧、狩猎采集、出行抑或者是作为古代云南茶马古道上马帮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马的实用价值和财富价值都促使其成为婚礼过程中的必要选择。

云南彝族各支系大都有养羊、披羊毡的习惯,羊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因此,羊在聘礼中的实用性不言而喻。而在实用性之外的精神层面,可以看到《说文解字》中解释羊字为:“羊,祥也。”婚礼中羊的作用是表达人们对男女双方美满婚姻的祝福与祈愿。除此之外,羊被认为是温驯、善良的动物,象征纯洁珍贵。以羊为聘,也寄托着新娘能够拥有此类美好德行的希望。

(二)以酒为聘

西南山地寒冷,许多少数民族喜饮酒,酒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既是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独特而必备的饮品,也是人与人交流的必备媒介。12幅涉及婚俗的夷人图中共有4幅提及饮酒:花土獠 ①(图036),图中绘三男两女歌舞情景,三人手持不同乐器演奏,两人起舞,女性着彩衣彩裙,五人均赤足,文曰:“花土僚男衣彩布,女服绣褐,婚不亲迎,妇翁携酒饮偌遥正月之二月老幼击鼓喧舞相娱嬉,开化府属有之”,以及上文已提到的阿成(图30)“婚必以羊酒”、腊欲(图047)“婚必具羊酒”、麦岔(图100)“吹笙酌斗以娱客”。无论是今属壮族的花土僚,还是属彝族支系的阿成、腊欲和麦岔,酒在这些民族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无论从婚礼宴请宾客还是男女双方家庭交流的角度来看,酒既具备饮用的实用价值也更是社会人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三)以金、银货币作为聘礼

贵重的金银货币,历来是汉族及各少数民族聘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银货币作为聘礼的夷人图有3幅:阿系(图029)“聘妇富者以金银”;腊歌(图044)图绘四人于一民居门前,两女子一坐一站,另外两男子一人手持杆秤称量东西,文曰:“腊歌性迂拘,业耕树业,为冠服尚青蓝,聘妇虽贫必以金,开化府属有之”,腊歌属彝族支系;卡惰(图107)图绘一房屋前三成年人和一儿童,其中一妇人手持金子与男子交谈,另一男子坐在门前椅子上手持袋子,文曰:“卡惰性钝,喜歌舞,婚用媒妁而聘必多金,其俗重生女也,元江州属有之。”卡惰今属哈尼族支系。雍正《云南通志》记载:“遇婚娶,通媒妁之日议聘金多者或至百金。娶后子孙犹有代祖父偿聘金者,故娶妻之家见妇生女喜不自胜,若生数子即以为大累”。[2 ]卷24道光《元江州志》也印证了这一聘礼习俗:“遇婚嫁,议聘金八九十两,生子及孙犹有代祖父赔聘钱者,故生女则喜。若连生数子以为受累非常”。[3 ]卷2这种聘金代偿习俗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中后代性别的喜好程度,由此可见以金、银货币为主的聘礼的重要性。查阅同时期汉族地区嫁娶的聘礼状况发现了这样一则材料:湖南郴州府“富者用金银首饰、绸缎布匹、猪羊鸡鹅、饼果之属,费数十金”。[4 ]10从上述文献中不难看出,金银等货币作为男方自身财富地位的象征之外,更是女方家庭择婿的重要准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四)“轻彩礼”的婚俗观念

开化府属的阿度“轻彩礼”成为云南民族中的另类。阿度(图043),图中绘有两女子背柴和一男子砍柴的形象,男子正挥斧砍柴,一女子身背一捆柴,另一女子正在捆绑已经劈好的柴火。文曰:“阿度勤于樵,婚不尚金帛,婿负薪以迎,妇入门即舂米,盖百年伊始各试其力,以明自食之义也,开化府属有之。”不仅《滇省夷人图说》中记述到“阿度勤于樵”,《开化府志》中也记载阿度“山居种地,织麻为衣,不知贸易。”[5 ]卷9从这些记载中推断,阿度人不拘彩礼的婚俗观念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以及民族经济发展状况都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种山地生存环境加之鲜与外界交流的主客观原因造成了阿度人在婚姻选择中更重视男子的劳动力水平,而非其他的商品经济因素,阿度的婚姻也显得更为“纯粹”。

父系社会中婚姻聘礼的存在,实际上具有某种买卖性质,即可用一种婚姻补偿行为予以解释:婚姻缔结过程中,男方家庭必须以聘礼形式向女方家庭为抚育女方长大的花费和精力予以经济补偿。女性成为一种带有商品性质并具有生育价值和劳动能力的、可以给男方家庭带来新的人口繁衍和创造新财富的物品。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补偿作用之外,聘礼还起着男方对女方及女方家庭的一种经济约束作用,用以更好地维持婚姻的稳定。

二、泼水、舂米、吹笙的习俗

如果说婚姻中的聘礼更多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关注实用价值,婚礼中的一些习俗则在现实意义中融入了较多的宗教色彩和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泼水

传统社会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婚礼中往往存在着诸多特殊的习俗或行为,以此来达到“驱邪”,护佑新婚夫妇未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顺利的目的。有学者在其研究中这样提到:由于认为新房门后有可能潜伏着各种妖魔鬼怪,因此,有的少数民族当新娘进门时还分别采取喷酒、撒灰、泼水、烧辣子等方式来辟邪。[6 ]《滇省夷人图说》中开化府属的阿成(图030)“娶时挹瓢水倾女足前,谓之压性”,正是这一宗教“驱邪”色彩的体现。

(二)舂米

除却贯穿在仪式中的宗教色彩,婚礼中某些习俗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开化府属的阿度(图043)“妇入门即舂米,盖百年伊始各试其力,以明自食之义也”。舂米除却是妇人勤劳的象征,还是男方家庭富足的一种表现。《开化府志》也载道:“负薪之女家,以重者胜,新妇甫于归即事舂米,以多为能”。[5 ]卷9这种对婚姻缔结过程中男女双方展现各自劳动本领的要求,寄托着双方亲族和社会群体对于这个新家庭的美好祝愿,男女双方被各自亲族抚育长大直至能够独立门户,自食其力以保证新家庭能够再生育抚养下一代,使得民族能够延续发展才是此类仪式所希冀获得的世俗而现实的意义。

(三)吹笙

临安府属的麦岔(图101)“吹笙酌斗以娱客”。这一婚礼习俗在其他相关资料中也得到佐证:《皇清职贡图》中记载,麦岔(570页)“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7 ]570光绪《武定直隶州志》记述“麦岔,住白沙。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8 ]350婚礼中主人家提供宾客们饮酒相娱的场所并伴之葫芦笙的吹奏助兴,是一种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也是释放心情的重要方式。葫芦笙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乐器,至今仍广泛的存在。当然,葫芦笙在这些民族中代表的不单单是一种传统乐器,更多地承载着这一民族的精神信仰与原始崇拜。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葫芦,尤其是彝族,葫芦更是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的全程的一种象征。[9 ]麦岔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显然他们的这种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在婚礼中借由葫芦笙的吹奏予以表达,寄寓了人们对于婚姻双方崭新开始的祝福,对生命延续的赞颂。而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加强。

三、媒 介

所谓媒妁,即婚姻介绍人。媒谓谋合,妁谓斟酌,即通过介绍协商使两家男女结成婚姻之人。[10 ]580随着父权社会的出现,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缔结婚姻的要求在广大汉族地区普遍实行,而在恋爱婚姻相对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缔结婚姻所要遵循的“礼教”则极少被需要。但在《滇省夷人图说》中有2幅夷人图提及婚姻的缔结需要媒妁:普列和卡惰。普列(图033),图绘三妇人一男子的宗教活动场景,两个妇人跪于地上,一妇人于旁边杀鸡,男子右手持铃铛,四人均赤足裹头巾。文曰:“普列性质直,勤于耕,婚必媒妁,善鸡卜,有疑取鸡骨卜之辄兆,开化府属有之。”普列今属彝族支系。元江州属的卡惰(图107)“婚用媒妁,而聘必多金”。自元代设立云南行省起,中央王朝为巩固对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开始在这些地区广泛普及汉族儒家文化。《元史纪事本末》记载:“时云南俗无礼仪,男女往往自相配合,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子弟莫知读书者。赛典赤始教民跪拜之节,婚姻行媒”。[11 ]卷8明代,中央王朝在云南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政策,数百万内地汉族人民迁入云南地区,加之清朝雍正时期一系列的改土归流政策,在云南广大的坝区和山区边沿,少数民族往往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结合《滇省夷人图说》的绘制时期――清朝嘉庆年间,可以推断,历经元、明、清三朝,汉族儒家文化在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产生深刻影响,加之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口南迁至云南,汉族与广大少数民族的杂居生活,很多少数民族习汉语、易风俗、濡汉学乃至服食同中华,婚姻中讲求媒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很多少数民族缔结婚姻的必然要求。

四、通婚圈

在《滇省夷人图说》中,阿哂(图019),图绘一男一女行于山脚下,男子右肩扛长柄伞,女子身背背篓,右手捻线。文曰:“阿哂居山凹,勤于治生,择俦仄浼胰ニ远者,俾女于负水时绩线以为私蓄也,广西州属有之。”阿哂为彝族一支,广西州位于云南东部南盘江中游一带。对于择婿去水远的原因,图册编修者的解释是“俾女于负水时绩线以为私蓄也”。笔者认为,图册的编修者并未做到客观地去调查其原因,而是以自身主观思想做出判断。在深入研究《滇省夷人图说》的过程中,从其他多幅夷人图的描述文字中都能够看到这种浓厚主观色彩的影子。编修者更多的是以“我”的视角而非被观察者的主位视角来认识这些民族。例如,海猓猡(图011)“性和顺,衣食俭约,服田知书”。怒人(图056)“力耕向化,风俗淳美,岁纳贡物于朝”。大猡黑(图071)“性蠢愚,穴居野处”。羯些(图066)“兽眼鸟喙,声如”。这些极富有对比性的词语在《滇省夷人图说》很多幅夷人图中都有体现,性顺、性勤、性善、风俗淳美等褒义词汇多用在“服食同中华”“勤俭畏法”这类民族,而性蠢愚、茹毛饮血此类贬义词汇则多用在那些“言语不通”、居山野而不知入市的民族。因此,笔者对阿哂“择婿去水远”问题的看法则更倾向于是一种通婚圈的选择而非妇人为藏私这种原因。关于通婚圈,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通婚圈是指择偶的范围,隐含着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在历史上许多封闭的民族传统社会里,人们缔结婚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存在结构关系的通婚圈对社会运转及文化习俗的延传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12 ]阿哂生活在南盘江中游地区,河流纵坡大,水流湍急,水有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很可能是影响其民族选择居住地离水相对远的配偶的原因。另一方面,阿哂作为“居山凹”的山地民族,其生计方式更多的是从事畜牧和狩猎,相对于大理地区一带的白族和平坝地区的其他彝族支系,阿哂的生产力相对落后,民族定的精神信仰也会造成水利兴修的落后。《蒙兀儿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云南俗尚S祥,相传土一尺则死者旋p。纳速剌丁辟其谬,命土者日以闻。无害,于是筑堤防,建庐舍,皆无避忌”。[13 ]卷80自然灾害、生产力落后以及民族内的某些特殊信仰等诸多因素都造成阿哂女子更倾向于选择生活环境离水较远的夫婿。

与阿哂选择特定的通婚圈相比较,昭通府属的羿子则表现得更为“豁达”。羿子(图053),图画描绘一幅耕作插秧的情景,图中绘有三人,两人立于水田插秧,另外一人挎刀行走在田埂之上。文曰:“羿子一名沙兔,语多难晓,善织,择沃土耕,布粟恒有余也,与诸夷通婚姻,故又号鸺颐纾昭通府属有之。”羿子现为布依族,昭通府位于云南最东北角。可以看到,羿子这一民族的通婚圈非常之广。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与阿哂的“居山凹,勤于治生”相比,羿子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出很多,羿子既善织也善耕,“布粟恒有余也”。不同的生产生活背景造就了截然不同的通婚圈的选择,这也正是不同价值取向、经济发展状况与民族心理塑造不同婚姻风俗的表现。

结 论

综上所述,《滇省夷人图说》中反映出的各民族的婚俗文化特征与其生产生活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民族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婚俗形式的呈现,既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聘礼与人们日常消费产品密不可分,婚礼中的特殊习俗立足于该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婚姻媒介则显示了民族生产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而通婚圈更是综合了社会经济水平和民族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滇省夷人图说》在那个没有影像设备的时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记述了当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和民族形象,为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 B.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2] 〔清〕鄂尔泰.雍正云南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清〕广裕,王垲,等.道光元江州志[M].清道光六年刻本.

[4] 〔清〕朱.嘉庆郴州总志:风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 〔清〕汤大宾,周炳原.开化府志[M].据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抄.

[6] 瞿明安.中国少数民族婚礼驱邪仪式中的象征符号[J].宗教学研究,2007(3).

[7] 〔清〕傅恒,等.皇清职贡图[M].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8] 〔清〕郭怀礼,孙泽春.光绪武定直隶州志[G]//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武定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 张庆松,苏燕.彝族葫芦:生命轮回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1(2).

[10] 陈克进.婚姻家庭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11] 〔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M].明万历三十四年修.

[12] 杨筑慧.侗族通婚圈的历史变迁――以贵州榕江车寨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3] 〔清〕屠寄.蒙兀儿史记[M].民国刊本.

Abstract:The Descriptive Album of Barbarians in Yunnan Province is taken charge of the compilation by Bolin, the governor of Yunnan and Guizhou regionduring the reign of Empire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Itillustrates the physicalfeatures, production and life scenes, and local customs of 108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among which 12 pictures are about the marital customsof minority groups. Starting with betrothal gifts,customsof going to the bride's home, marriage broker and intermarriage circles, this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e of marital customs about these ethnic minorities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se pictures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最牛的婚礼篇5

12月25日是圣诞节。在这一天,好朋友可以互送礼物,今年我想改一改送礼物的方法。怎么改呢?就是不直接送礼物,而是让“好运气”给朋友送礼物。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圣诞节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圣诞节心得体会1每到冬天,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圣诞节。的确,圣诞节这个美好又布满幻想的节日,确实令我神往。孩子们总盼着这一天,一年一度的圣诞节。

记得每到12月,我总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问:爸爸妈妈,今年圣诞老人会来吗?会的,一定会的,他会把礼物放在你那只臭烘烘的袜子里,圣诞节你一醒来就会看到拉!我要小汽车,我要奥特曼,还有冰糖葫芦!好好,都有!圣诞老人都会满足你的。妈妈总是这么说。

于是,怀着一个隐秘的愿望,静静地等待着圣诞老人的礼物。到了平安夜那一天晚上,妈妈来到我的床边,对我说,只要我乖乖睡觉,圣诞老人一定会来给我送礼物的。随后,妈妈就会说:好了,宝贝,乖乖睡。妈妈把你的脏衣服拿去洗洗,明天就干干净净的了。圣诞节那一天睁开惺忪的双眼,总会看见一只小袜子挂在我的床头,看起来沉甸甸的。那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礼物,虽然每年都不一样,但都是符合我心愿的。

每次收到圣诞礼物时,总会发现上面贴着各种标签。我想,肯定是圣诞老人知道我喜欢什么,特地到商店给我买的吧。但是有一年圣诞节前夜我正好在做梦,忽然一下被惊醒了。这时我听见房间门有被转动的声音,我又赶紧闭上眼睛,只眯着一条缝。我妈妈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只袜子,小心翼翼地进入了我的房间,把袜子挂在床头上,然后又蹑手蹑脚地静静出去了。

我明白了,我全明白了。原来礼物并不是圣诞老人给的,而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多少年的礼物,都是爸爸妈妈给的。圣诞节那天,我依然像往常一样,拿着一只袜子,兴奋地跑到爸爸妈妈面前说:爸爸妈妈,圣诞老人又给我送礼物了!真的?圣诞老人可真喜欢我们宝贝啊!爸爸笑呵呵地和我说。我也开心地笑着。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这样做,是要完成我的愿望,他们这样做的出发点都是爱,对我那深沉的爱现在我仍盼着这一天,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一个漂亮的冬天,一个漂亮的童话。

圣诞节心得体会2圣诞节,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圣诞联欢会。当谭方老师宣布我们班要开圣诞联欢会时,同学们一个个激动极了,都积极地准备着自己的节目。谭老师也热心地组织大家排练诗朗诵《孩子的天空》。大家都盼着那一天的到来。盼啊,盼啊,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到了会场,家长们正在忙着布置现场,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彩条和五彩缤纷的气球,所有的桌子都被铺上了红色桌布,现场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妈妈也忙着给我们演出的小朋友化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朋友一个个喜笑颜开。大家就等着演出开始了。

当小主持人们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宣布三年级五班联欢会正式开始时,同学们立刻欢呼起来,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魔术,歌舞,三句半,还有乐器表演等。

最吸引我的就是谢天表演的魔术。他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大摇大摆地走上舞台,先说了一段搞笑的开场白,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这在大家乐的时候,他左手拿起了一只长把的勺子,右手捏住一个小铁环,让我们大家看好了,眨眼间,右手的小铁环不知什么时候跑到左手的勺子把上去了。我正纳闷呢,现场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后来妈妈帮我解开了谜,原来还有一个铁环之前就被套在勺子上,被谢天捏在左手里。谢天的手法还真不赖!

三句半也是个特别的节目,四个男生排成一排,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打击乐器。一边敲打着乐器,一边说着搞笑的段子,还边说边围着圈跑。大家都为他们的绝活叫好。

最后,圣诞老人杜鉴欣背着一个大袋子,也在我们表演的歌舞《圣诞老人进城》中,跑进了会场,虽然伴奏音乐小了点,但是我们还是卖力地表演着,圣诞老人也被大家团团围住,袋子里的糖瞬间就一散而光。

联欢会在大家的歌声《让爱传出去》里结束了。这次联欢会既增进了同学们的友谊,又更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次联欢会可真有意义啊!

圣诞节心得体会3当小鸟在巢里做梦,大地还在揉着惺忪的睡眼时,我已经提着一大袋食品急匆匆地跑进了学校。因为今天我班将要举行”圣诞节的狂欢“联欢会。

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真没发现,我们班竟然是个卧虎藏龙之地,多才多艺的同学们各自拿出了看家本领:舞蹈家吴雨晴已精心策划了民族舞蹈;相声大师颜伊兵也亲自创作了别具一格的校园相声;故事大王田黛婕也已选好了动人的故事,几位绘画大师在黑板上画了许多雪花、气球和三角旗,雪花飞舞,气球升腾,彩旗飘飘,教室顿时就有了热烈喜庆,喜气洋洋的气氛。为了奉献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我们班的同学已忙得不可开交了。

下午,期待已久的时间终于到了,联欢活动开始了!班主任吴老师激情地作了简短的开场白后,一段悦耳动听的音乐响起来了。优美的乐曲声中,一只美丽轻盈的”孔雀“正优雅地舞动着身姿,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孔雀“翩翩起舞,凤鸣朝阳、仰头长引,严然一副百鸟朝凤的姿态。我看得如痴如醉,连那颗正准备放进口中的糖果也被锁定到嘴边……

一曲舞罢,相声大师颜伊兵双手反背,迈着经典的官步,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与平时在班里最具亲和力的她截然相反。先见其人,未闻其声,我就已经忍俊不禁了,刚吞入口中的变色糖也早已飞出”虎口“。当她自我陶醉、津津有味的讲完一段有趣的相声时,底下的同学们已被她笑倒了一大片。

丰富多彩的节目接连不断、精彩纷层,真是好戏连台。掌声与笑声淹没了整间教室。联欢会接近尾声时,我才突然发现,从早上就垂涎三尺的零食已所剩无几了。唉!今天大饱眼福的同时却没顾得上大饱口福。不过也不用着急,在下次的联欢会上,我一定做到观赏与品尝两不误。

圣诞节心得体会4薛一凡又是一个愉快的周六,一早妈妈就向我宣布:”今天中午,带你去悠仙美地吃牛排,怎么样,小公主?“”太好了,谢谢妈妈!“我一边说一边搂着老妈亲,她荣耀地接受着我的”狂吻“!换鞋子啦,我立即从”书虫模式“切换成”疯女模式“,一溜烟在冲下楼,到路边打的!迎面吹来的刺骨寒风让我不禁缩了缩脖子,把帽子戴戴好,围脖往上拉,全副武装,只露一双大眼睛盯着来往的车子,想迅速逮一辆上车!好不容易,盼来一辆,立即朝目标出发!”圣诞节要到了,就是要提前吃大餐!“老爸说。伴随着阵阵欢笑声,我们上了二楼!

啊,餐厅布置的特别有节日氛围,大大的圣诞树缀满了小挂件,雪白雪白的大雪花吊在房顶,亮晶晶的装饰物随处可见,服务员戴上红红的圣诞帽,配合着圣诞音乐,宛如进入一个童话王国。

找到一个靠窗的位置,我们坐下。服务员送来三杯柠檬水和一小碟瓜子,我捧着菜单就迫不及待地翻找着自己的最爱。”妈,这款牛排价格贵,但分量足200克呢,一定特别爽;这个煲仔饭一定要大号的,牛肉多,香肠嫩;面条嘛,这碗有牛筋牛腩的,好的就这么多吧!“点餐过后,约十来分钟,饭菜就上来了,香气扑鼻。我就又从”疯女模式“切换到”吃货模式“。

牛排与我”零距离“,巧克力色的牛排正冒着热气乖乖躺在一块大铁板木上,在老妈的帮助下,我一手拿叉,一手拿刀,把硕大的牛排小心地切成小块,再浇上浓浓的肉汁,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口水也”直流三千尺“,赶紧先叉一小块送入口中,一抿浓香四溢,牛肉劲道有嚼劲,就这样,一小块一小块很快就消灭,再把那个荷包蛋和几根意大利面条”干掉“,再”拿下“色拉水果,就这样我轻而易举歼灭”牛排大军“。

老爸吃着面条,把其中长长的牛筋全找来给我吃,真是格外带劲,妈妈的煲仔饭似乎也吃不下了,我也来”助阵“,我又切换成”绿林好汉模式“,大碗吃饭,大口喝汤,全部扫荡后,满意地打起了饱嗝,摸摸肚子,真是已经十分饱了!这就是一个”吃货“的圣诞大餐,期待着下一次再来!

圣诞节心得体会5今天是是圣诞节,也是我爸的同学,也就是我对面那家叔叔和他的女朋友恋爱两年结婚的日子!

下午四点钟,我一下课就奔到晶都酒店去帮新娘子整理那结婚前紧张的心情。一进化妆间,新娘子打扮得可真漂亮啊,穿着白白的婚纱,套着白色毛衣,头上戴着头纱,正在桌子前搽着粉底。

画完妆以后,客人们也陆续地到来了,所以我陪着新郎新娘到婚礼大厅门口一起迎接来宾。来参加婚礼的人可真是多啊,而且都是陆陆续续的来的,弄得我们站得脚都麻掉了!

站到7点8分,人也都到齐了,所以主婚人就叫我们宾客进来,叫新郎新娘准备,婚礼仪式正式开始!

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他们就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和她的白马王子一样,新娘挽着新郎的手慢慢走进婚礼的殿堂。两边的炮筒连续的喷射着,直到这对新婚人士走到主台。主婚人要新郎新娘互相举起右手宣誓,主婚人问:”不管对方是老弱病残,还是贫穷都始终会对对方不离不弃。你愿意吗?“两个人分别说了声:”我愿意。“全场顿时人声鼎沸,大家都鼓起掌来。首先他们一起拿着刀把蛋糕切了一刀。然后他们两人一起拿着香槟酒一点一点把酒倒进香槟塔,象征他们爱情的结晶。然后就轮到喝交杯酒了,新郎新娘把手绕过对方的脖子喝酒,这真让人激动啊。之后他们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新郎哥哥讲话,新郎讲述恋爱经历。最好玩的莫非于抛绣球,传说接到绣球的未婚人士来年就有桃花运。在场的未婚人士马上挤在前面(包括一些凑热闹的小孩)。新娘一抛,眼见绣球就要被一个高个子叔叔抢到手时,一个跟我同一个年级的小男孩瞬间把球抢了过去,全场一阵爆笑,这男孩凑热闹凑得太不是时候了吧!

因为新郎哥哥和新郎的同学盼望新郎结婚盼了很久了,现在新郎终于娶到老婆了,大家都激动得不得了,喝了超多的酒各各都醉了,又摸又抱的,热情得不得了。所以闹到好晚才回家,真是开心的一个晚上呀。

最牛的婚礼篇6

学情分析:《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动人,学生很容易被课文内容所吸引。但是学生对人物所代表的精神不能一下子领悟。还需要点拨:如牛郎和织女在婚后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说明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再如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他们,因为牛郎与织女私自结婚不合乎封建礼教而硬生生被拆散,也体现了封建专制者六亲不认的丑恶嘴脸。

1.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与织女及老牛之间真挚的情感。③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①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和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精神。②了解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与织女,感受封建礼制的残酷。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现在七夕节已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谁知道七夕节的来历?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千古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1)了解牛郎与织女的结婚过程。

①我们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教的国家,规矩特别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古人吃饭、睡觉有什么规矩?谁能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回答。古时候的人结婚有什么规矩吗?

我们经常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听到这样一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示课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这8个字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让我们现代人穿越时空来看看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他们的婚姻合乎当时的礼教吗?

②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如果说有媒人,那么又是谁充当了媒人的角色?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你们怎么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的?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

③老牛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让老牛来给他们当媒人,那么该怎样来介绍牛郎与织女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分别研究牛郎与织女的情况。三分钟后请大家充当一下媒人,听听你是怎样介绍牛郎与织女的。A.学生介绍牛郎。B.学生介绍织女。

老牛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牛郎和织女是否愿意走到一起,还要看他们的意愿。

出示课件: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读一读,谈谈感受。

小结:这是一个自由恋爱的过程,二人由相识、相知再到相爱。

④在老牛的撮合之下,牛郎与织女结婚了。(板书:结婚)他们婚后的生活怎样?

出示课件: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的生活。他们靠劳动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幸福生活能长长久久吗?

(2)牛郎与织女幸福的家被王母娘娘拆散

①《沉香救母》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那么为什么三圣母和刘彦昌的爱情为什么会受到王母娘娘的迫害呢?天上有天上的规矩,仙人是不能与凡人结婚的,妖精就更不可能了。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爱情故事是不被允许的,谁能来举个例子。

②指名读第8自然段,了解王母娘娘有什么样的反应?

出示课件: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母娘娘非常生气?

③她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阅读第9、10自然段。 这段话主要是什么描写?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尽管有老牛的帮助,牛郎带着孩子,披着牛皮去追织女,但作为凡人的他们又怎能斗得过法力无边的王母娘娘?结果如何呢?由于牛郎和织女的私自结婚,不合当时的礼教,王母娘娘不顾织女孩子幼小,狠心拆散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对恩爱的夫妻,让学生感受到封建专制的残暴。

④出示课件。老师讲述,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 。天长地久,牛郎和织女化作了星座。《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试根据诗句想象牛郎与织女在银河边相望的情景。

小结:牛郎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令人同情。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情人难成眷属。

(3)鹊桥相会

①由于牛郎和织女毫不屈服,王母娘娘拿他们也没办法,后来让他们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见一次。这就有了今天的“七夕节”。

②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他们会说些什么?试想象后将他们相见的场面写下来。

同学组内交流后推荐优秀的作品读一读并评价。正是由于传说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因此在七夕节这天还有些风俗流传下来。同学们知道七夕这一天有什么风俗吗?

③对于牛郎织女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词人秦观在词《鹊桥仙》中就给予了赞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出示课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总结

1)现在我们生活在21世纪,科学战胜了愚昧。根据19世纪以来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星距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距离我们26光年,两星之间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牛郎的声音。因此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是根本不能发生的,但是这个动人的故事却一代又一代在人们的话语中流传下来。她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声?

2)我们衷心地祝愿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借用大词人苏轼的一句词来祝福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牛郎织女的诗句,推荐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

2)我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课外读一读并讲给同学听。

最牛的婚礼篇7

购物

加拿大的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习俗同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加拿大青年对婚礼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求将婚礼办得热烈隆重、多姿多采、富有纪念意义,通常在婚礼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便开始有关的准备工作。近些年来,加拿大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结婚咨询机构网络,准备办喜事的男女可以到商场、饭店、旅馆甚至市政厅等处进行新婚购物咨询,这种咨询服务是免费的。如果咨询者感到满意,可以在导购小姐带领下当场选购物品,并配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各地每年还要举行结婚用品展销会,届时热闹非凡。

彩车

加拿大青年男女喜欢在5月到9月这段时间举行婚礼,尤其爱在7月份喜结良缘,而且婚礼仪式多选在星期六这一天。在这期间,每逢周末,加拿大城乡教堂从早到晚传出悦耳的《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乘坐的彩车队徐徐行驶,围观的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相遇的车辆鸣喇叭表示祝贺,各地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由于众多的男女选择在同一段时间内举行婚礼,教堂显得异常繁忙,因而一切准备都须在婚礼前三四个月联系妥当。加拿大人喜爱鲜花,他们婚礼上的鲜花十分考究,教堂、宴会厅、新房都要用玫瑰花、兰花、百合花装扮,色彩艳丽、浓香扑鼻,因此采购鲜花也是一项重要事情。

婚礼仪式在教堂里举行,仪式内容同西方许多国家大体相似。其中,加拿大新婚夫妇相互赠送的戒指内侧刻着各自姓名的缩写字母和结婚日期,双方视为珍品而留作永久的纪念。教堂仪式结束,新婚夫妇要乘坐装扮得花枝招展的彩车沿着繁华地区走一圈,随后到风景秀丽的公园或名胜游览地拍摄新婚合影照片。

加拿大人的新婚宴会一般都选在晚上举行,先是非正式的酒会,接着是正式的冷餐和热餐,气氛热烈,场面隆重。加拿大新婚夫妇也有婚后蜜月旅行的习惯。由于加拿大冬季漫长,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多爱到加勒比海诸岛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去度假,尽情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而收入不丰者,多到国内的风景胜地游玩,如魁北克的劳伦欣山区、落基山脉的班斧以及路易斯湖等地。

酋长

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婚礼的主持人是酋长和两位长老,当他们来到现场时,全场的人向他们致礼表示敬意。酋长身着民族服装,头上象征权威的高高的羽毛格外醒目。酋长在大厅中央坐定,两位长老分坐酋长左右,他们是当地年岁最大的人,灰白色头发结成长辫垂在肩上。新郎新娘身着白色的鹿皮传统服装,跪坐在酋长对面。成年男子围坐在酋长、长老、新郎新娘周围,妇女和儿童围坐在男人的,每人面前放着刀叉和盘碗。

仪式开始,酋长面向空中,高举双手,全场鸦雀无声。他点燃艾草,随着一股伴有浓香的青烟升起,酋长用民族语言向神明祈祷,为新婚夫妇祝福。酋长说完,由左右两边的长老边说边唱,歌声豪放粗犷。祈祷完毕,酋长从身上取下一根长管烟枪,在艾草上点燃,再将烟枪平举在胸前,自左而右地转一圈,放进嘴里吸几口。随后,将烟枪交给左边的长老,这位长老照酋长的样子做一遍后交给右边长老,接着传给新郎、新娘、客人们。按照印第安人的传统风俗,烟枪象征和平,吸烟表示友好。当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吸过烟后,四位年轻人抬来一大桶汤羹,新郎新娘先为酋长和长老每人盛一碗,酋长接着将汤羹分盛在五六个小桶里,再由人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根据印第安人传统习惯,新郎婚前要设法猎获一头糜鹿,用鹿肉加野米熬成汤,婚礼上分给大家喝。按照古老惯例,印第安人婚礼上吃玉米饼时,还应吃烤野牛肉,但今天的野牛成为保护动物,所以许多人婚礼上的烤野牛肉便用美国的"肯德基炸鸡"代替了。这样,印策安人的婚礼既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喜宴结束,酋长和长老离去,人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随着欢快的鼓声,通宵达旦跳传统的印第安太阳舞。

抢亲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至今流行着"抢亲"的古老习俗。爱斯基摩人注重诚挚的感情,不讲究结婚的形式。一对男女青年产生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男方给女方家盖一幢房子或者送给女方一套能够御寒的衣服,女方家庭成员住进房子或者女方穿上衣服,就算相互间的婚姻关系确定了。爱斯基摩人的婚礼日期多选在隆冬季节举行,因为这段时间大雪封门,无法外出捕鱼或打猎。举行婚礼的那天,男子偷偷隐藏在女方家附近,一旦有机会,便将姑娘"抢走"。姑娘自然知道小伙子在门外挨冻,为了考验他是否忠诚,故意深居内室,让他难于"抢"到手。聪明的小伙子,总是用计谋将姑娘引出家门,达到"抢"人的目的。如果婚礼选在夏天,小伙子可以钻进女家,扯着姑娘往外跑,姑娘佯装不从,家人视而不见,最后姑娘的喊叫声慢慢消失在远方。爱斯基摩人婚礼异常简朴,新郎新琅叩拜家族长老、父母兄弟、亲朋好友等,大伙吃一顿鱼肉饭、喝一碗鱼汤,纵情跳一阵舞,婚礼宣告结束,客人各自离去。

最牛的婚礼篇8

南北苏丹曾是一体,先后为土耳其、英国和埃及统治和管理。二十世纪50年代,南部苏丹开始谋求独立道路。1955-1972年和1983-2005年的两次内战,使这里成为非洲内战历史最长的地区。2011年7月,南苏丹获得独立,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同年,中国和南苏丹建交。南苏丹的石油产量在非洲各国中排第三。

2016年,笔者来到南苏丹,开始人类学博士论文田野调研。此时的南苏丹,已经不再是早期人类学家描述的那个牛羊成群、湖泊遍野、植被丰沛的安详之地。建国之后的南苏丹,好景不长,独立成果很快被消耗一空。2013年12月和2016年7月,南苏丹两次陷入内战,总统基尔和前第一副总统马夏尔,以丁卡与努尔两族为界限,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生灵涂炭。2014年开始的国际油价下跌,更是让这个石油出口占据收入98%的国家受到极大冲击。

然而,用尼日利亚女作家奇玛曼达・阿迪契(Chimamanda Adiche)的话说:用单一故事来叙述生活是危险的。笔者试图穿过南苏丹日常生活的表象,看看这个国家的另一种机理。

烈日下穿西装的人比比皆是

上车的时候,瑞克低头瞥了我一眼。“要不我借你一双鞋?”他又想了想,“可我的裤子和衣服你也穿不上。算了,就这样吧。”瑞克和笔者身高一样,体重却是笔者的一个半,人高马大,块型壮硕,他的衣服我怎么可能穿得上?

作为客人,笔者没有登场的行头。这次来朱巴,只带了三双运动鞋和便鞋。本以为搞人类学的,多在市井乡野活动,没什么登堂入室的机会,加之南苏丹也不太安全,所以就没带什么像样衣服。

但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名门和上流总是西装革履,就是南苏丹的普通民众,平时出门也一定要把衣服熨烫得棱角分明。三十六七摄氏度的太阳下,穿着一身西装,走在路上的人比比皆是。保安伊曼纽尔的工作服,也总是用熨斗烫得平平整整。“Mokwa gumashaat kweis, ita bi kun jemiil(熨好衣服,人也会精神)”,他总爱这么对我说。

笔者上了车,挤在后座的中间。左边的安德鲁,也就是瑞克的父亲,手里拿着一本黑皮封套的英王詹姆斯版本圣经。右边的瑞克,穿着一套棉质藏青色西装,蓝色领带上的领带夹闪闪发光。“你知道这套西装多少钱吗?才一百二十美元,他们在佛罗里达开了美国最大的西装店,你下次可以去那里买衣服。”

瑞克的母亲,杰西卡女士坐在副驾的位置,土黄色的裙子上飘荡着花花草草。就像英国女人喜欢在重大的日子戴上各种争奇斗艳的帽子,南苏丹的女人们爱用假发装饰自己,库纽库纽市场里的假发店生意极好。一阵风吹来,杰西卡的假发微微颤抖。

瑞克一家,1987年去了美国。南北内战正激烈的时候,有能力的南苏丹人跑到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避难。2011年南苏丹建国前,他们回到了朱巴。瑞克一家的想法跟许多人一样:一个新建的国家,百废待兴,是掘一桶金的大好机会。在南苏丹波尔和伦贝克出生的父母,也想叶落归根。

天国的名字叫“南苏丹”?

瑞克说,即便他是一个出生在朱巴的南苏丹人,也要花大量时间适应这里的节奏。“在南苏丹办事很沮丧,因为很多事情不是按规矩来的。”

这话不幸言中了。婚礼的原本时间,是早上十一点,在机场路的新教圣公会教堂。但在半路上又接到电话,告诉我们改到了下午三点。婚礼的时间推迟四个小时?在南苏丹,这并不奇怪。一件事情你不催个三番五次,喝茶能喝个大半天的南苏丹人不会上心,更别说替你操心了。在这里,就得抛下中国人守时自律的习惯。非洲人和中国人的时间观,完全是两个错位的时区。

时间还早,就先去了新教圣公会教堂,也是朱巴最大的教堂之一。英国新教在南部苏丹的传教活动始于1899年,比意大利天主传教士达尼埃莱・孔伯尼进入的时间要晚四十年。南苏丹和苏丹新教圣公会在1976年建立,在南北苏丹的信众多达250万人,当然其中绝大部分在南方。

站在教堂二层,拱形的教堂没有彩色玻璃的装饰,素雅干净。前方大屏幕上一首接一首地放着圣歌歌词。今日的演讲请了一位名为威廉的牧师,演讲题目为“末日即将来临”。他慷慨激昂,力陈时弊,风格迥然不同于温和委婉、劝人赎罪的牧师演讲。他甚至说,一个恶魔要去大西洋的岛屿,但上帝让他去天国。恶魔问,天国在哪里?上帝说,天国的名字叫“南苏丹”。威廉说,南苏丹的各部族之间的仇杀令人叹惋,但他也说,迷雾重重的今天,更不能失去信心,因为困惑本身就蕴藏着答案。

成年男子要至少碛30头牛

虽然安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急迫问题,但对于上层家庭来说,贫民一天能不能吃上一顿饭,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婚礼当然要雷打不动地进行。

新娘和新郎的家庭地位显赫,都来自琼莱州。新娘的父亲是苏丹人民的一位高级军官,新郎的父亲曾任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经济顾问。这对新人的工作,一个在达尔石油公司,一个在SUDD石油公司,可谓强强联合。单是婚礼就包括了家庭仪式、教堂仪式和晚间庆典三场。不过,家庭内部仪式早在一个月前就完成了。

自由恋爱在南苏丹的城市中已经普遍,许多年轻人也不再像父辈们那样,讨四五个老婆。但按照丁卡人的传统,男女结合依然要首先得到两个家庭的认可,这首先是通过彩礼予以确认,尤其是牛。牛在南苏丹人的精神和经济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用于祭祀,也用于彩礼,更是传宗接代的重要象征。

但时过境迁,彩礼的概念在南苏丹人的心中已经有了许多变化。在南苏丹农村地区,因为枪支横行,部族之间因为牛的抢掠事件日益严重。为了讨老婆,成年男子要至少拥有30头牛,在琼莱州等地,需要至少80头牛――这相当于普通工薪族80多年的收入总和。至于两三百头牛的彩礼钱,那是想也不敢想的登天数字。另一方面,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喜欢要现金。瑞克两年前结婚的时候,男方给女方的彩礼是250头牛,但因为他们没有牛,所以从市场上买了24头,送给他妻子住在乡下的叔叔,其他都是用现金方式结算的。

教堂的婚庆仪式后,是庆典晚会。宾客们又驱车,移步到加朗广场旁的自由大厅,这是南苏丹最为高级的会议厅,国庆招待会、SPLM建军节等部级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今晚可谓高朋满座,大腕云集――乔纳森・卓克(Johnson Jok)、丁・阿荩Ding Anyang)等最著名的丁卡歌手、琼莱州东托维克县(Twic East County)民族舞蹈队都到场献艺。一首名为I live and die in Afrika的歌这样唱道:

上一篇:中班幼儿游戏范文 下一篇:机械设计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