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0:35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1

这本书是一部讲述古代英雄事迹的书。书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古代英雄的辉煌事迹,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非常逼真传神。

《精忠说岳全传》讲述了英雄岳飞一心报国抗金却遭到奸臣秦桧陷害的故事。在第二十二回中写到岳母为岳飞刺字,要求岳飞一生都要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故事。说明了岳母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儿子的关心,从而体现岳母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母。岳母刺字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精忠说岳全传》中的第六十一回中写到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害死于声波亭中的愤人故事。读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不觉的燃烧起来,对奸臣秦桧深感痛恨,对英雄岳飞感到非常敬佩。又在第七十四回中写到高宗驾崩,孝宗即位。在孝宗即位以后为岳飞立下了英雄墓地,建立忠侯祠,还在岳飞的墓地前有铁铸成秦桧、王氏、张俊、万俟?l四个奸人的人头象,并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地前受后人的唾骂。

在第七十九回中写到岳飞的二儿子岳雷带领军队收服了金国,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成为了岳家第二位精忠报国的英雄。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2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7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肝胆俱裂”等。

2.从体会内心入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紧扣关键词句,通过语境创设、想象情境、品读感悟等方法,体悟蚂蚁“突围”时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尊重生命,敬重卑微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导入,走进生命的乐章

1.课前谈话,渲染“英雄”。

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现在,我们来做个竞猜英雄的游戏,好吗?看老师在大屏幕给的提示,猜猜看这是哪位英雄。(出示)

(1)南宋 民族英雄 《过零丁洋》 (文天祥)

(2)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谁说女子不如男 (花木兰)

(3)真正的男子汉 会说话的钢板 军神 ()

(4)抗日战争 小英雄 放牛郎 (王二小)

(5)抗击非典 舍生忘死 白衣战士 (叶 欣)

设计意图:“热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热课”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利用之前所学课文中的英雄人物,采用关键词提示的形式做英雄竞猜的游戏,营造了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为学生后续学习作了情感和主题的铺垫,奏响了课堂教学优美的序曲。

2.由题质疑,直面“英雄”。

(1)今天这堂课我们去结识动物王国里的英雄――《蚁国英雄》(板书)。

(2)(出示蚂蚁图)瞧!看到这么小的蚂蚁,你想到了哪些词?在我们常人眼里,这小小的蚂蚁就是――(板书并齐读:区区弱者)

(3)为什么区区弱者被称为“蚁国英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出示:按照“被围――突围――脱险”的顺序,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蚂蚁的认识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文章隐含的线索,在学生探求“区区弱者”与“蚁国英雄”之间的关系时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答案,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 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感受火势,铺垫“英雄”。

(1)(课件出示火势图)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能用哪些词形容它?(相机板书:火舌舐动、火神肆虐。重点指导“肆虐”的书写。)

(2)这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吞噬一切的大火就叫火舌舐动、火神肆虐。

(3)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火势的:

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4)默读思考作者写这么大的火势有什么好处?(衬托描写,为写英雄作铺垫。)

(5)读出火势之“大”,指导、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想词语――读句子,谈感受――巧对比,悟表达”这样三个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感受火势之大给蚂蚁带来的灭顶之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图片既很好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不知不觉积累了语言,同时还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好处。

2.多重对话,铸造“英雄”。

(1)(出示蚂蚁突围图)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把这幅图的内容写出来了?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并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请大家默读这部分文字,找一找,画一画,小蚂蚁哪些表现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或发现,同桌交流并讨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蚂蚁的团结、机智、勇敢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①从“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中,你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蚂蚁?(舍己为人、舍生忘死、勇于献身……)肝胆俱裂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外层的蚂蚁,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松动、放弃呢?

②通过“越来越迅速地滚动”、“蚁团不见缩小”,师生合作补读,想象说话。(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仿佛听见了……仿佛闻见了……)

③从“迅速地扭成一团”、“向河岸的方向突围”中,你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蚂蚁?(团结、勇敢、机智……)

在致命的火灾面前,小蚂蚁们采用迅速扭团突围的方法,是多么的团结、勇敢和机智啊!谁来读?指名读、赛读。

(3)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创造了奇迹!(出示并齐读: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设计意图:教学生学语文,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拥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该环节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语段,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角色转换、移情体验、借助联想、再现情境、合作补读等手段,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蚂蚁“机智、团结、勇于献身”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越来越清晰,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真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感悟、表达、朗读的能力既得到了提高,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 回文扣题,唱响生命的旋律

1.此时此刻,我们再次面对小蚂蚁,你还觉得它是区区弱者吗?

出示:这是一只( )的小蚂蚁。

2.现在,你对作者称外层蚂蚁为“蚁国英雄”还有疑问吗?正是这一群外层的蚂蚁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感人的行为、宝贵的生命和可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送给它们,尊称他们为――蚁国英雄。

3.总结:我们对小小蚂蚁的敬重,也正是我们心底对生命尊重的觉醒。如果我们再次静静地浏览一下全文,发现这则小故事可以用一首诗来表达――(出示诗句并齐读)。

蚁国英雄

火神肆虐情意浓,

扭团突围向外冲。

肝胆俱裂浑不怕,

精神感人真英雄。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处,教师精心设计一首小诗让学生朗读,如此一来,不仅总结了全文,内化了语言,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

四、 拓展延伸,聆听生命的拔节

1.熟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一两句有关“团结合作”的名言警句。

3.读金马的作品《蝼蚁壮歌》或沈石溪的作品比如《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等。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3

关键词:哈利・波特 英雄主义 英雄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376-01

引言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于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系列,共7卷。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了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本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巫界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卷都隐藏了大量伏笔,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描绘的魔法世界,更是令人向往。

此书不仅讲述了人与自然,巫师之间的故事,还凸显了友谊、爱情、英雄主义等主题。书中的主人翁哈利・波特有着凄惨的童年,长大后有幸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学习,深得校长布莱恩・邓布利多的信任与呵护,还交得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等好友。在霍格沃茨学习的六年里,哈利・波特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不畏生死,打败伏地魔,拯救魔法世界的大英雄。小说中,作者为哈利・波特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关卡,使其接受重重考验,身心皆受磨练后成功地冲破每道关卡,成为魔法世界的英雄,读者心中的英雄,作者笔下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

近年来,学者们对《哈利・波特》这部畅销小说做了大量研究,有的探讨小说的成功因素,有的从心理学角度对其做分析,但对哈利・波特的个人形象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从西方小说历来推崇的英雄主义分析哈利・波特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对这一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英雄主义

1.含义

根据《辞海》解释,英雄主义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简而言之,英雄就是敢于牺牲自我,从而成全大我的人。历年来,东西方都出现过这样的英雄,比如,西方的罗宾汉、蜘蛛侠等, 东方的“狼牙山五壮士”“绿林好汉”等

2.表现

英雄主义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又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除了一般的具体社会意义外,在生命人格的塑造上更值得重视。因此,英雄主义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上。在思想上,英雄虽历经磨难,人生凄苦,但嫉恶如仇,勇敢坚毅,正直忠诚,有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行动上,英雄能力超群,直面困难,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战,为拯救天下苍生而活。

二、哈利・波特的英雄形象

1.一生磨难重重,但心胸宽广、为人忠诚、善良

哈利・波特自幼便失去双亲,成为孤儿。被姨父姨妈收养后,他虽有了监护人,每天却不得不遭受姨妈一家人的歧视,虐待和侮辱。小小的哈利・波特自出生起就遭遇生活的不幸,但他却时时展露出自己的高贵自信,强大的勇气以及大无畏的王者本色。他忠于朋友,忠于老师邓布利多。小天狼星被捕后,哈利・波特不忍心看自己的教父被摄魂怪折磨。于是,在邓布利多的指导下,他帮助小天狼星逃脱了摄魂怪的魔掌。英雄总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拥有多么惨痛的过去,他们的胸襟始终是博大的,内心始终是善良的。而哈利・波特正是这样的人。

2.天赋异禀,拥有超强的魔法能力

十一岁生日那天,哈利・波特得知自己原本是巫师,并且被录取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的一员。从此以后,哈利・波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开始了自己的魔幻旅程。对于初来乍到的他,一切都那么新奇!在那里,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罗恩和赫敏。许多魔法课程也正在等着他研习:有飞行课、黑魔法防御术、魔药学与变形魔法等等,当然还有让所有巫师疯狂的魁地奇球赛。渐渐地,哈利学会了魔法和骑着飞天扫帚打魁地奇,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他的魔法能力比别人强,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胜出,为学校赢得荣誉。

一年级时,他刚刚学会骑飞天扫帚,就被选为学院魁地奇的狙击手。当所在队伍被对方追成平手时,他勇敢地追逐足以代表150分的“飞天贼”,冒着直撞地面的危险,逮住金色飞球,帮所在队伍夺得胜利。四年级,作为年纪最小的参赛者,他顺利并出色地完成三项比赛,为学校赢得荣誉。他天赋异禀,魔法能力超群,拥有成为英雄,拯救整个巫师世界的强大本领。

3.正义且具责任感

在刚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校车上,面对德克拉对日后挚友罗恩的讥讽,哈利义正言辞反驳。小小年纪的他就具备了成为英雄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二年级时,他的表现更为突出。虽然因为懂蛇语而受到了部分同学和老师的怀疑和排斥,但在许多同学都被石化、学校面临将要关闭的危机时,他和同伴运用魔法咒语,无惧毒蜘蛛的袭击,破解了密室的秘密,解救了整个学校。在霍格沃茨学习的第七年里,哈利为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嘱托,拯救巫师世界。他毅然决然地离校,担起摧毁魂器,打败伏地魔的重任。

4.敢于直面死亡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不畏苦难,不畏死亡的人是猛士。但倘若一个人,不仅不怕苦,不怕死,还敢于牺牲自我,以求天下太平。那么,这个人就不仅是猛士,还应该是受人尊崇的英雄了。在小说第七卷《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哈利得知自己是最后的魂器,只有自己死去才能让伏地魔彻底消失后,他毅然做好准备走向禁林。为了亲人好友,乃至整个魔法世界,他甘愿接受死亡,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的英雄形象,更加伟岸与深刻。

三、结语

历年来,英雄主义都是西方文学歌颂的精神。西方文学作品里的英雄人物也各种各样,劫富济贫的罗宾汉;为父报仇的哈姆莱特;打击犯罪、拯救人类的蜘蛛侠。他们拥有着常人不曾有的超能力,但又经历着超乎常人想象的痛苦。无论英雄们多么不同,但他们都和哈利・波特一样,拥有正义感与责任感,敢于直面死亡,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J・K・罗琳塑造的哈利・波特,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而他的英雄主义精神也将随着《哈利・波特》的畅销而深入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里。

参考文献

[1]J・K・罗琳,《哈利・波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J・K・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隋慧,“浅析《哈利・波特》中英雄的成长,《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1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4

在诸多现代视觉艺术中,影视既是“前读图时代”的先锋,又是“后读图时代”的中坚。它作为继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之后产生的“第七艺术”,以自己独有的影像表现手法,集诸艺术之大成,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感官、视觉的世界,正如法国著名导演布莱松所说,电影艺术的“风格并非只是技巧,它同时包含了作者诠释世界的观点与影像的独创性”。

传记文学与传记电影

进入“读图时代”后,以“烛照内心世界、透视思想的来龙去脉、信仰的皈依过程、理想的灰飞烟灭、精神的成长过程”为宗旨的人物传记文学,必然成为影像世界的宠儿,传记电影应运而生,制片人乐意用他们的摄影机挖掘、解剖传主的内心世界,他们通过“光波声波记录与还原”,借助音乐和场面的渲染,捕捉足以反映传主内心争斗的典型事件和这些事件在传主心灵深处投射的影响,浓缩传主传奇的一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情的人物,使受众在两三个小时内重温传主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感受促成这一人物性格、命运发展轨迹的诱因和事件,对传主的生活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将荧幕形象定格在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阿拉伯的劳伦斯》便是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场面宏大、充满张力、主题多元的传记艺术片,该片获得1963年7项奥斯卡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wWW.133229.cOm影片的成功,“不仅因为它吸引人的战争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更是因为它表现了崇高的主题一一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这部长达227分钟的电影以大写意的手法,记录下第一次大战时期一个英国人以超人的智慧、毅力和体能,带领一群阿拉伯贝都因人争取自由的英雄故事。这个关于光荣与梦想、求索与失落的理想主义英雄故事,塑造出一位骁勇善战的沙漠枭雄和英雄理想幻灭后杀人成性、沦为时代弃儿的复合体——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把广阔的沙漠与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惊心动魄的事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配以激越、雄庄、低沉、抑郁的背景音乐,使传记艺术片像经典传记文学作品一样,感人至深。

如果说传记文学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作品,亦不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是历史与文学嫁接产生的宁馨儿”,那么,可以说,传记影视作品是历史、文学、电影艺术三者杂交产生的宁馨儿。对于劳伦斯这样一位一生充满戏剧传奇色彩的另类英雄,大师级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没有把英雄神话化,也没有像自传和传记作家那样,冗长而乏味地叙述他的生平,而是以高度的热情为他注入人性化的复杂情感,充分利用电影独有的语言一场景和音乐,通过想像力和虚构,体现电影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感染力。在叙事上,导演没有将有关传主的所有生平事迹和活动年谱依序罗列,而紧紧抓住“沙漠起义”和“挺进叙利亚”两件铸造英雄又毁灭英雄的战事,描绘出劳伦斯如何从“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理想主义者,沦为协约国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从而形成自己对传主的整体理解、认识和评价。在场景和音乐的转承起合中,观众看到了劳伦斯自我神化和英雄气概颓然崩溃的历程,揭示了影片的主题:理想和激情被政治击败,个人的命运无法与宏大的历史潮流抗争,从而加强了传主的理想主义悲剧色彩。

场景和音乐在传记片中的使命

场景和音乐是传主命运转承的电影表达方式。该片采取倒叙法,用英雄劳伦斯的生命终结作为引子,引出他传奇的故事: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高速驾驶摩托车,发生了事故。俯拍的全景镜头具有一种阴沉压抑的色彩,暗示劳伦斯退役后郁郁不得志的情绪,似乎在预示劳伦斯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导演抓住。速度”,揭示劳伦斯英雄主义的生命特质,因为“速度”既成就了他阿拉伯式的英雄梦——他以神速和毅力,越过尼福德沙漠,到达亚喀巴港出其不意地抓捕土耳其驻军,创造了奇迹,同时,又葬送了这位英雄,他说过“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

随后画面跳到在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各界名流的种种议论,是世人对劳伦斯这一另类人物的复杂反映,同时反衬了传主虽生前曾拒绝授勋之类的多次荣誉,隐世逃命于普通士卒之间,以此抗议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荣光,但他那天才的光芒总是不可遮掩地放射出来。电影运用闪回把观众带到了1916年的开罗英军司令部——“沙漠起义”的开端。对沙漠酷爱和对阿拉伯事务谙熟的劳伦斯中尉奉命作为密使,到费萨尔王子那里,设法利用阿拉伯人牵制土耳其的兵力。

观众随着长镜头来到广阔的阿拉伯沙漠:辽阔的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旭日,配上激昂壮阔的音乐,暗示劳伦斯的到来将给阿拉伯带来新的曙光,也暗示劳伦斯以激情塑造英雄神话的开始。随后,几乎整部影片都是在沙漠中完成。沙漠的空廓和虚无,那种远离文明的原始激情,寥远的星空,刺眼的日光,峻峭的岩石,飞扬的沙尘,坚忍的骆驼,这些场景元素投射出传主超凡的毅力、智慧和体能,与传主追求光荣与梦想却最终成为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的悲剧性相辅相成。大自然的庄严、险峻与傲岸在某种程度上是英雄人物性格的延伸。

沙漠场景带给人壮阔的情感,磅礴的气势,暗示劳伦斯的性格和命运与阿拉伯沙漠紧紧相连。因为只有沙漠的荒凉广阔,星空的清澈湛蓝,才能包容劳伦斯宽阔的灵魂,让他找到生命的真谛。他对沙漠的情有独钟,是对英国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反叛。当劳伦斯不堪英军把大马士革拱手交给法国人,感到欺骗了阿拉伯人,羞愧地离开阿拉伯朋友,离开沙漠腹地时,他的英雄梦也随之幻灭。他宁愿遁世逃名于兵卒之间,接受极其苛严的训练。正如他在致诗人格雷夫斯的信中所说:“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真正的意义上,已然逝去”,他已“把遗嘱写在满天星斗之间了。”

关于劳伦斯,导演有这样一段阐释:“劳伦斯是一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他为一般社会所不容,但身在茫茫大漠里却能大显身手”。导演用沙漠的雄浑暗示劳伦斯的光荣与梦想,反衬理想主义破灭后的落寞和沮丧。

导演对远镜、中镜、特写、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和圆熟组接,利用画框突出镜头中需要强调的细节,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增强了电影叙事的感染力,保持了银幕故事的透明性,使观众意识不到创作者的存在。这也正是我们看这部电影所感受到的史诗般的结构和恢宏的气势,以及它营造出的理想主义英雄基调。

叙事——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

《阿拉伯的劳伦斯》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奇观电影,而且在叙事上也十分独特,展示了叙事电影细致严谨的风格。叙事的成功在于导演选择事件的眼光、配角和主角的映衬以及幽默、辛辣、感人的对话。

事件的选择是电影对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影片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沙漠起义”描写非凡的劳伦斯如何登上英雄宝座,后一部分则通过“德拉受辱”和“挺进叙利亚”描写他从“神”的高度一落千丈、仕途失意、退役回国的悲惨结局。

导演塑造劳伦斯成为阿拉伯人眼中英雄的过程,便是劳伦斯与贝都因人阿里(主要配角)由偏见、怀疑到理解、信赖直至被阿里及其部属们奉为“神”而被爱戴的过程。劳伦斯以刚毅、公正、法律、仁慈的品质为当时弱小、贪婪的阿拉伯人树立了榜样。

初见面时,两人不可避免地互怀偏见。阿里一枪射死了劳伦斯的向导,只因“他在贝都因人的井里偷水喝”,劳伦斯对阿里怒吼道:“就是因为有了像你这样的人,所以阿拉伯永远是一个弱小野蛮的民族!”但是当劳伦斯来到贝都因地区,看到在欧洲国家资助下占领阿拉伯的土耳其人,正用飞机大炮对付驼背上手拿长刀的阿拉伯人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一腔正义感和英雄主义情怀油然而生。由此,他以冒死的勇气,向费萨尔王子提出了由他带领五十人,穿越“无法穿越”的尼法德沙漠,从陆路进攻亚喀巴的计划。

费萨尔王子同意劳伦斯横越尼法德沙漠后,阿里仍然满腹怀疑。然而,当劳伦斯顶着酷暑、焦渴,把奄奄一息掉队迷路的嘉西姆带回部队,实践了他“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信条,创造出奇迹时,贝都因人欢呼雀跃,把最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爱戴献给了劳伦斯,阿里亲自为他递上清水。交谈中,阿里得知劳伦斯是没有身份的私生子,怜悯和敬意油然而生。他烧掉了劳伦斯的英军制服,为他披上了一袭洁白的阿拉伯长袍,给了他阿拉伯人的身份。

劳伦斯带领的突击队不但成功地收编了沙漠里凶悍善战的哈威塔特部族及其头人奥达(另一配角),还穿越了尼法德沙漠,夺下了重镇亚喀巴。辉煌的战绩深入人心,劳伦斯成为阿拉伯英雄。

在这高潮时刻,导演配以两幅动人的画面,进一步衬托出劳伦斯铁面无私又侠骨柔肠的人性的一面。一是劳伦斯亲自枪决了肇事者,调停了哈里斯和哈威塔特部落的仇杀,主持了法律和公正。这件事让劳伦斯深感痛心,身怀内疚,他在回忆录《智慧的七大支柱》中写道:“如果凶手让死者的异族人自行处置,就会引起一连串的仇杀”,“我别无选择,让他站起来,对着他的胸前开了一枪。”战争结束后,劳伦斯独自骑着骆驼伫立在海边,汹涌的海浪暗示他内心的不平静,观众看到了劳伦斯侠骨柔情的一面。

另一个画面,是阿里为仁慈而公正的劳伦斯戴上英雄的花环,给予他征服者的荣耀,劳伦斯动情地说:“我爱这个国家”。导演在这里揭示了两种异质文化的亲密融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当劳伦斯创造了奇迹,实现了中世纪骑士的英雄梦,并神化为争取阿拉伯独立的自由战士时,命运却发生逆转:他在迪拉被土耳其人抓获受辱,继之,英、法以及费萨尔王子在大马士革谈判桌上分赃胜利果实,嘲笑劳伦斯是“骑在旋风上的英雄”。

在迪拉被俘极大地挫伤了劳伦斯的英雄气概,此后,他变得沮丧、自嘲、悲观,甚至变得嗜杀。但相比费萨尔王子的出卖,更令他肉体萎顿,心灵颓丧。由于阿拉伯内部的纠纷和协约国的阴谋,大马士革被法国接管,站在协约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劳伦斯,曾向后者保证战后的独立和自由,现在感到自己像个骗子,昔日的光荣都变成耻辱,理想主义灰飞烟灭,人们的赞美和宣传只会增强他的自责,他感到自己在战后英法和阿拉伯政治外交的博弈中,只是一个卒子,双方利用他的热情与理想完成了战争,又“都高兴地把他除掉”了。

劳伦斯的理想主义英雄悲剧在费萨尔王子尖锐的挖苦中落下帷幕。诚如劳伦斯在回忆录中痛苦地写道:“我们在那些疯狂的战役中出生入死,从未有所保留……青年可以取得胜利,却没有学会守住胜利,在老人面前不堪一击。我们结结巴巴地说,我们为一个新的天国和一个新的世界而奋斗。他们慈祥地感谢我们,然后就径自言归于好了。”所谓和平,就是政治利益的暂时平衡。劳伦斯的悲剧在于理想和激情必然让位与政治,中世纪的骑士梦在20世纪初的帝国瓜分潮流中不堪一击。

电影的前部塑造的劳伦斯是宏大、光彩迷人的,充满仁慈、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后一部分则灰暗、消沉、疯狂、血腥,充满矛盾、沮丧、迷惘、和自嘲自虐。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导演紧紧抓住传主短暂一生中使命运大起大伏的重要事件,将史实、人物性格和艺术巧妙结合,既忠实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着重用恢宏的沙漠场景烘托出传主阿拉伯骑士式的英雄命运,使角色血肉丰满,特征鲜明。导演在光影中对传主的还原是“死象之骨”式的还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形象塑造和情绪的渲染使受众感受强烈,富于刺激性,从而为英雄最后的隐遁和死亡扼腕嘘唏。

这正是“读图时代”的视觉艺术比文本艺术占有更多读者群的原因。当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变时,“观看比阅读更具直观和感性特征,也更接近快感文化”

结语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5

一是审题入文理准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无论是阅读、考试,读题审题都是第一步。因而笔者教给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读题审题,因为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审清了题目,文章内容大体上就有了。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如教学本词时,笔者在板题后便让学生审题,学生从阅读积累中可知:“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既然是题目,那词的内容是一定围绕“赤壁”与“怀古”来写。于是学生怀着急迫的心理读词来印证自己的“猜想”。刚读完就有同学喊起来:“猜中了!”乘势,笔者激问:词意你都能说出来吗?于是学生借助注释,很快译出全词: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和我同饮共醉吧!

二是掌握基调想背景。学生理清了词的大意后,肯定就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笔者趁机指导学生接下来就要弄清写作目的:作者距我们已经上千年,怎样才能知道,那我们就要借助写作背景进入作者写作的年代。因而在学生掌握本词大意后笔者便让学生交流背景资料,笔者再用投影打出补充资料,这样学生从中得知:本词是在作者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间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的。写这首词就是为了借对英雄的赞美来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就为学生品味语言奠定了情感基调。

三是进入意境品语言。初知作者的感情基调后,学生一定想赏析作者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笔者教学生接下来就是品读语言。具体的品读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词时,从整体读,词的上阕咏赤壁,描写壮丽景色,引发对古英雄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在部分上,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读――品――诵的方法,认为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咆哮的壮阔江面……滔天大浪冲击着礁石,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最后学生又整体品味,把词中所展现的画面一一连接起来,再次进入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中。

四是分析人物靠联想。学生进入了词的意境,那么感受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但由于诗词中所写的人物、事件距现在较远,要准确把握,需要学生联系历史。同时由于诗词语言高度凝炼,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在分析本词人物时,先让学生联想赤壁之战,然后再分析词中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所选材料的目的。学生认为词中写生活细事,目的是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谈笑间”写其神态,以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而“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是为了突出他时间短而战绩丰。词句虽寥寥数语,但作者却从多角度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五是掌握情感看整体。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后,必然在心里发问,作者诗词中选取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所以笔者顺势把掌握作者情感作为学生诗词赏析的第五步,在体会作者情感上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让学生分析:“在赤壁之战众多的英雄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学生通过对赤壁之战主要人物逐个分析,认为只有周瑜这一形象,可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贬官黄州,壮志未酬,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笔者又让学生联系《赤壁赋》、作者的生平,学生感悟到词中的“人生如梦”是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超脱、达观情怀。同时学生还懂得了要评价一个人的情感需要从整体来全面品析。

六是体会风格要评读。人的认知规律表明,人总习惯于在学习的最后整体归纳写作特点。然而高中学生显然不能等同于初中就词论词的水平,应引导学生把个别诗词作品特色放到作者的写作风格中去体会,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层次。所以在鉴赏本词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去归纳本词的写作特色,而是用投影提供了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摘录的“东坡之词旷,……”等一组相关诗论,引导学生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而后再让学生从“词豪”的角度去畅谈本词特色。学生十分感叹:本词先描绘赤壁雄伟奇峻的景象;接着再塑造了战功赫赫的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6

(1)引导学生独立认读14个生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挑”。进行随文识字。

(2) 熟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体会人物心情,回答课后思考题。

(3)通过收集课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扫荡、顺从、牺牲、传扬、悲愤”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加深对英雄的了解和认识,学习英雄崇高的品质。

2、教学重点:

(1)独立认读14个生字,随文识字。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学难点:

通过收集资料,老师的讲解和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英雄的了解和认识,学习英雄崇高的品质。

4、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卡片、录音机、《歌唱二小放牛郎》配乐。

5、补充资料,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七十年前的九月三日,日本终于在投降书上签字,停止了对中国等国家的侵略。 1937年日本侵略者正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他们烧杀抢掠,干尽坏事,妄图灭亡中国。但是不屈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与敌人进行斗争,英勇奋战整整八年。在这八年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样一位小英雄(课件出示王二小肖像)——王二小。【在学习课文前,补充一些历史背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基调,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6、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课前请同学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大家的认词情况。(CAI出示课文中生词)请大家先自己练习读词语,想办法读准字音。

(2)在刚才练习时,你发现了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同学注意的?(生提醒字音,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音字“挑”,生领读多音字。)

(3)带着同学的提醒来齐读词语。(师正音)

7、习课文内容,体验情感。

(1)他是一个放牛的孩子,人们为什么要歌唱他?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这篇课文。(师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

(2)请生汇报(说一句完整的话,说话训练)

8、学习2—6节

(1)学习第二、三节

王二小为了保护乡亲而牺牲了,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从哪里看出乡亲们有危险了?(引入第二节)

敌人向一条——(出示词卡“山沟”,生认读“山沟”)扫荡。“山沟”就是两座山之间的一小块平地。山沟里——,掩护着——(师生配合读这句话)

敌人去干什么?(生答扫荡,师出示词卡“扫荡”)生认读词语。孩子们,看看敌人是怎样进行扫荡的吧!(出示CAI敌人扫荡的图片)敌人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杀光那里所有的人,抢光那里所有的东西,不能带走的就连同房子一起烧掉。敌人所到之处都变成了“人间地狱”,到处都是尸横遍野,一片废墟。如果让敌人走进山沟,会发生什么事?

9、学习第四节

(1)遇到了这么危急的情况,王二小是怎样保护老乡的,读后面的课文找一找。

(2)他紧张、害怕吗?他是怎样走在敌人前面的?(顺从)出示词卡“顺从”,生认读。什么是“顺从”?生读句子。

(3)二小真的很顺从、听话吗?(不是)他不是真的顺从,为什么要装的很顺从?这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

10、再次感知二小的英雄形象。

读到这里,王二小这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他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后方机关、老乡的安全,我们也被他的故事深深感动了,让我们再用朗读歌唱二小的故事吧。齐读2-6节。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引导,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阅读能力.同时通过不断强化王二小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歌唱他】

11、 总结全文

(1) 二小牺牲以后,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把他的故事写成了一首歌。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但我们对英雄的怀念却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就让我们和着乐曲,用朗读再一次歌唱二小放牛郎。

(2)师生一起配乐朗诵全文,升华情感。

12、布置作业,拓展课文内容

今天,我们认识了王二小这位抗日小英雄,在历史中还有很多英雄,课后请大家收集他们的故事,做一个英雄册,办一次英雄会,将他们的故事歌唱、传扬。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7

《三国演义》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蕴藏了许多做人的智慧与道理,值得一读再读。我期望经过自我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又心胸宽广的人。你也来读一读三国,读出自我的感悟与收获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请您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读起来令我感到心潮澎湃担又心旷神怡。犹如夏日的冷饮,回味无穷,使人感触许多。

我读三国演义,与读其他书不一样,三国演义虽分一百二十回,但回回相连,上下一体,资料广而人物多,所以我会每读一回就梳理一下人物或之间的关系。久之,竟能以“上帝视角”坐观全局发展了。从最初的桃园结义,到最终三国归晋,我的心也随大局起伏而紧张和平和。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物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国演义以这些人物为中心,介绍了他们之间的故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诞生了许多英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组成,刘备一心匡扶汉室,曹操心怀大志,孙权潜心经营江南大部,从煮酒论英雄到赤壁之战,再到姜伯约悲愤自刎,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地方了。刘备可曾想到刘禅无能,大汉气数已尽?曹操可曾想到司马炎逼退魏帝建立西晋?孙权可曾想到孙皓将自我经营一生的江东送与西晋?他们有多少叹息又有多少次无声而泣?

我想这就像《临江仙》里的那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不仅仅描绘了魏蜀吴之间的战争与矛盾,它还启示我们,告诫我们:古人的故事在不断提醒我们,前车之鉴不可不知。我们要学习古人的长处,了解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英雄们的无畏正激励着我们,只要坚持机警,防范于未然,就能够增加成功的机率!对于学习也是如此,适当的预习能够增加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认真听讲,潜心理解。三国演义教会了我这些。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2今日,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所以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可是,曹操随着自我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明白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所以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匆匆忙忙地赶了一个午时,没打完,也打不完,过不,看在我是新手又打字辛苦的份上,还是饶我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我到此刻读过很多本好书,有《论语》《三字经》还有《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可是这些都不是我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中国畅销了几百年的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要提起《三国演义》这学名着就不得不提起写他的着名小说家罗贯中了,罗贯中生于元末,猝于明初,据说在朝廷更替的变动中,它曾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活动,在写《三国演义》一书时,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马仲相阴断狱,刘备太行山落草之类荒诞的情结,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诗词书表以加强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对艺术进行了很多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上丰富多彩,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与戏剧家,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外,还着有历史演义《隋唐两朝职传》《残唐五代演义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的故事精彩纷呈,分一百二十回,优秀的片段很多,有连环计,一部分取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亭”和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催听贾诩”中选的,故事为董卓进京后废杀少帝,纵兵杀掠奸淫,无恶不作,越骑校尉伍孚与骁骑校尉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绍联络17路诸侯讨伐失败,董卓更加骄横残暴写起。司徒王允表面趋奉董卓,回到府中忧心如焚,仰天垂泪。府中歌妓貂婵大义献身,与王允共定“连环计”:先将貂婵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貂婵从中取便,离间董卓吕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结好友吕布,晓而大义,最终使吕布杀死了董卓,为朝廷出掉了大恶。这一段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董卓的骄横跋扈,王允的深谋不漏,吕布的反复无常,均令人过目不忘,貂婵虽然是虚构的人物,可是仍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能显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本事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觉得《三国演义》真如它的开篇词说的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椎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并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并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可是两个人都有自我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可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当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并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应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本学期我们和教师一齐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中国分裂成三个诸侯国分别是:魏国、蜀国和吴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曹丕、刘备和孙权。书中记载了这三国不断相争,最终由武晋王一统天下的故事。

这本书里,诸葛亮就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

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顾全大局的人。在诸葛亮身上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三气周瑜等。在这么多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草船借箭了。

周瑜要谋杀诸葛亮,就叫诸葛亮十天之内完成十万支箭,诸葛亮却一点儿也不害怕,他还说在三天之内就能完成十万支箭,周瑜听后高兴极了。第一天和第二天诸葛亮一点动静也没有。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把所有伪装的东西都做好了,到五更的时候他对鲁肃说:“此刻是大雾天,曹操不敢出兵。”就在这是江中突然传来鼓声,曹操一听心想:诸葛亮必须有阴谋。于是曹操叫士兵放箭,谁也不明白他们中了诸葛亮的计谋,都把箭射到了诸葛亮伪装的稻草人上,密密麻麻扎满了箭,看上去可真像被箭插满了的鱼啊。就这样,诸葛亮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十万支箭。鲁肃见了,敬佩的说道:“孔明,你就是神仙啊!”孔明听了,笑了笑。鲁肃见了周瑜,把刚才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情告诉了周瑜,周瑜听了,大吃一惊。周瑜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比他厉害。

诸葛亮可真聪明啊!让我感受到了只要认真去对待事物就回去的成果。一个人有了真正的聪明就要认真的去对待。

让我们一齐去学习诸葛亮这个人物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6一连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它资料精彩、丰富·····是一本好书法家!它有许多故事让我惊魂动魄!

它的主要资料是:“东汉末年,有三个国家,它们的开国皇帝分别是——刘备、曹操、孙权。可是,有一对兄弟发动了黄巾起义,有不少村民去参军打仗,上战场,可是,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出现了三位英雄豪杰,他们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

这三个英雄立下了不少战功,可是,我并没有被这三个英雄惊佩,我想:"必须有不少人喜欢这三个人,并把它们当作自我的偶像吧!个人有个人的想法哩!我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吕布!

吕布的一生,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如果你也看《三国演义》,那么你必须明白,有一次,刘备、关羽、张飞,一齐向吕布进攻,吕布也毫不畏惧,他努力抵挡,才渐渐显出败迹。三英战吕布,你们就应当明白,刘、关、张三人也是所向无敌的,关羽一个人就那么厉害。可是,此刻却有三个猛将,他们一齐向吕布进攻,才勉强打败了吕布,可想而之,吕布有多么厉害呀!

这时,你必须会有疑问:“你那么敬佩吕布,难道吕布就已经完美无缺了吗?”

这时,我会坚定的回答:“不,吕布并没有完美无缺。”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吕布也是这样。

此刻,来给你们例几列吕布的缺点:

第一个:有勇无谋

哎!勇无谋就是吕布的第一大缺点,说到那里,我的心就难过,因为吕布就是因为有英勇,没有计谋才被曹操杀掉了!

第二个:见利忘义

有一次,我清楚的记着,吕布被董卓的金钱所迷惑,于是,吕布就杀了义父——丁原。去投靠董卓了。

英雄人物读后感篇8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背诵全诗;体会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把握诗歌的情节,认识木兰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有哪些?

学生回答: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英雄——花木兰,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千百年来,她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还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银幕。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这首民歌可能产生在后魏,形成于民间,经后代文人加工润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的断句和节奏。

2.识记生字。教师重点强调:“十二转”的“转”zhuàn、“可汗”kèhán等。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4.疏通文义,质疑释疑。

5.学生分组开展诵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依据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几个阶段,诗歌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木兰从军缘由,叙述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见闻。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出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请求还乡,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第四部分(第7段)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品读探究,走进木兰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同座位交流。

明确: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深明大义、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愿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木兰形象特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诵读并体会木兰的形象。

2.写法探究:

(1)第3自然段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3)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什么样的情操?

(4)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她怎样的心情?

(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6)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明确:

(1)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从军的繁忙细致和出征前的急切。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铺陈写法。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5)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赞美木兰的机智谨慎。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6)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关山飞度——详写;沙场征战――略写;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这样写,(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诵读并体会诗歌的写法。

六、体验交流,分享智慧

任选下面的一个话题,先小组内部讨论,再全班分享。

1.试想你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替父从军前后内心的想法。

2.假如你是英雄木兰,说说自己的十年征战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相别十年,如今见面会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诵读与背诵课文。

(2)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巾

木 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诗 不慕名利 英

上一篇:创建卫生文明城市范文 下一篇:一夜的工作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