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程范文

时间:2023-12-01 08:53:59

伟大的历程篇1

精品源自语文科 敬爱的党支部:

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激越和感动观看了央视制作的七集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的最后两集:《发展新篇》《复兴伟业》。《发展新篇》主要讲述了十六大以来以***主席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该集详细追溯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渊源及其贯彻实施过程,并围绕典型事例,描绘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复兴伟业》则主要反映了党的十七大以来,面对新形式、新机遇,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勇敢的面对艰难险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缔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2008年出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问天、世界金融危机……一个个我们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震撼心灵的事件。

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切身体会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体会到了伟大的中华儿女在建设中华家园的过程中乘风破浪的勇气,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体会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生的关注;体会到了党和人民心连心。 党关心人民,人民也就关心党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命运。我们忘不了2008年年初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灾害时,人民子弟兵和无数公安干警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为人民开辟回家的路。同样忘不了,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自发的为回不了家的人送吃的送喝的。我们忘不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遭到分子破坏时数亿亿计的中国人走上街头,主动护圣火的壮观场面。更忘不了,奥运会期间默默奉献的170万志愿者的身影。我们忘不了5·12大地震时温总理那因过度劳累沙哑但坚定的声音,忘不了人民子弟兵和白衣天使们为了抓紧时间多抢救一个生命那匆忙的脚步。同样忘不了,十几个唐山农民兄弟自发的到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伤员的情景,忘不了自发而来的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们忙碌的背影。

正因为在寻常时期,党对人民的关怀,在关键时期,人民才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关注。党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才支持党,拥护党的领导。因此,党的心永远要和群众的心连在一起。只有党和人民心连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无限的希望。

汇报人:

伟大的历程篇2

革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江苏作为产业工人较多的省份,自然成为党的重点工作地区之一。1921年11月20日,党领导了陇海铁路全路机务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中共北方区委建立了江苏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路徐州站支部。1922年11月,南京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在浦镇机厂成立。1923年“二七惨案”爆发,在南京地区党小组的领导下,南京浦口、浦镇的轮渡工人、机务工人进行大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到1927年初,党在江苏的组织已经有南京、无锡两个地方委员会和47个特支、独支、支部。1927年2月中旬,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经中央批准,这次会议成为中共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发动反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在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在苏南、苏北等地发动农民起义,并在苏中如泰地区建立红十四军,沉重打击了的反动统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苏沦为敌后,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英勇的持久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5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五块抗日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刚刚结束,党又领导江苏人民为实现解放而奋斗,在苏北淮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统一领导苏皖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冬,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在苏北全部解放的基础上,人民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反动统治的灭亡。至6月2日人民攻克崇明岛,江苏全境获得解放。

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49年江苏解放后,所面临的是一个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物价飞涨,经济凋敝,商店关门,工厂倒闭。中共中央从当时实际出发,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全省分别设立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三地的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对刚刚解放的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接管政府机构和官僚资本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政权,并为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52年底,江苏各地基本恢复了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决定撤销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重新恢复江苏省的建制,1952年11月7日,江苏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江苏省委正式成立。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人民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于1956年初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江苏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按照党的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和“化”运动,背离了的正确路线,给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从1961年底起,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生产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到1965年全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爆发,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极左思潮泛滥,江苏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左”的错误和、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6年春天为悼念总理而引发的“南京事件”充分显示了江苏人民战胜“左”倾错误,争取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启新的征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理论界和全党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稍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理论基础。那篇引发大讨论的《光明日报》文章的初稿,就是由江苏的理论工作者撰写的。1979年1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总结了粉碎反革命集团两年多来的工作,联系江苏的实际,研究部署了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984年起,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省委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搞活企业,加快对外开放、对内联合的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使城市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下,日趋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的经济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多层次发展趋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组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成批涌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江苏省委发出《关于认真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要求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更加自觉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将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省委的领导下,到20世纪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完成了省“九五”计划。

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2001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第10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对江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省委总结了过去几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富民强省放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位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的发展定位,省委在2003年7月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上,明确了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了又快又好地实现“两个率先”,省委领导和团结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取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江苏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省胜利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要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农”工作得到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实施新型的工业化第一方略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展开。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区域共同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苏南苏中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伟大的历程篇3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革命,是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发展成就举世公认。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焕发出蓬勃旺盛的活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迸发出巨大创造能量,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充分的自由和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都得到尊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长期保持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人心、顺民意。改革开放30年,我们亲眼见证了香港、澳门胜利回归祖国,见证了“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见证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巨大成功,见证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和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心凝聚、扬眉吐气。改革开放30年,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剧变的重大考验。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赢得人民衷心拥护,执政地位更加巩固,而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今天的中国,正以繁荣发展、民主开放、文明进步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伟大的历程篇4

关键词:群众 伟人 历史

史学界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1、群众还是伟大人物创造了历史1;2、从逻辑上分析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2;3、历史创造者与发展动力的问题3;4、对历史创造者问题的理论考察4。本文则专注于分析伟大人物是如何创造历史的这一过程,即从“过程”这一角度来阐述。在这一过程中伟大人物应当具备怎样的内在条件、应该拥有怎样的外在条件,同时,群众处于怎样的位置。通过以上方面的论证,笔者试图在理论上明了伟人何以创造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一、两个条件―才智、时势

人们容易接受人与人之间有着肤色,年龄,性别等方面的不同,却鲜有人坦然面对人与人还有着与生俱来的差别。如威廉・亨利所说,“我们偶尔不说谎时心里明白…有些差别与生俱来。人与人不仅有社会阶层和地位上的差别,还有智力高低,勤奋与否的差别。”5前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得不承认,后者的差别是没有外化出来的,所以可以不承认。无论承认与否,伟大人物与群众与生俱来的差别(这并非是指人与人之先天性的差异是绝对的,但伟大人物总是有某种突出的先天性的才智。)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历史地位,从而有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当社会处于动荡、变革、转型的时期,这种使命感最为强烈和明显,伟人和群众从自己不同的地位出发,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由此,人类的历史也就贴着“伟大人物”和“群众”的区别标签。

使命所指乃是当伟大人物的才智遇上了历史的机遇,伟人们会怎样去做?做的方式和结果才构成我们过往的丰富精彩的历史。这里就有一个“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问题。我们说伟大人物创造了历史,绝非指某个人恰巧碰上了一个成为伟大人物的机会从而一举成名,名垂历史,也从而有了一段鲜活的历史;而是指伟大人物如何“造”出时势,然后在这样的“时势”下引领历史的方向,从思想到行动创造出让群众去实践的历史。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悉尼・胡克的说法,他将历史人物分为事变性人物和事变创造性人物。“所谓事变性人物就是:某一个人的行动影响了以后事变的发展;而如果没有他的这个行动,事变的发展进程将会因之而完全不同,所谓事变创造性人物……乃是智慧、意志和性格的种种卓越能力所发生的后果,而不是偶然的地位或情况所促成的。”6 “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在事变性人物的场合,条件的准备是在一个很高的阶段”。7所以,时势是伟人名载史册的一个契机,但只是一个充分条件,其“智慧、意志和性格的种种卓越能力”才是伟人在时势面前创造历史的必要条件,这一条件是伟人们特有的。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具备使得伟人创造历史得以可能,但这也只是可能而已。正如我们不能将拿破仑帝国说成是拿破仑的才智加法国大革命国势的产物一样,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偏偏是“拿破仑帝国”而不是其他别的。所以,除了伟大人物和时势以外还需要一些衔接环节来造就这个“拿破仑帝国”。

二、从思想到行动―精英、群众与伟大人物

托马斯・卡莱尔将伟大人物分为:神明英雄(奥丁),先知英雄(),诗人英雄(但丁,莎士比亚),教士英雄(路德、诺克斯),文人英雄(约翰逊、彭斯、卢梭),帝王英雄(克伦威尔、拿破仑)8。概括起来就是思想方面的伟人和行动方面的伟人,但是这个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的伟人两者兼具,可以理解为思想方面和行动方面。

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矛盾,伟大人物和一般群众的区别就在于谁最先注意到了这些矛盾。伟人往往是在矛盾还没有爆发的时候就认识到了,如果不解决或者缓和这些矛盾,那么它们迟早要爆发,所以要对它们进行思考;一般群众只是在等到伟人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才开始去关注这些问题,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较之于已经深思熟虑的伟人们的真知灼见来说是很肤浅的,或者他们还来不及有自己的想法就已经受到了伟人们思想的影响。

存在于伟大人物和一般群众之间的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精英。“精英”是一个少数群体,强调的是“少”和“上”(优秀)。9他们既不能像伟人那样对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产生相应的结论,也不像一般群众那样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是朦胧的感知到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但又不能自己言表。所以,伟人们一旦开始号召,精英们就是最先支持的一批人,可以说思想的伟人或者伟人的思想焕发了精英们本已有的朦胧的问题意识,并使他们最早产生共鸣从而投入到伟人们的事业中去。

原创性的思想因伟大人物而产生,首批支持者因精英们而出现,然而这不足以让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阿拉伯帝国历史的伊始,除了的伊斯兰教和首批穆斯林的支持以外,阿拉伯人对伊斯兰教信仰的扩大化才使得的伊斯兰教成为整个半岛的神圣。在这里,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伟大人物、精英和群众处于一个怎样的活动框架中。

变革的观念一旦产生,历史的改写也就不远了,这种改写是广义上的,即是说:它不一定成功,但一定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不一定是积极的,但一定是有作用的。历史的精彩不在于铭记无数个成功,而在于呈现无数的过程,正是无数的过程构成了历史的内容。

变革的观念能否成功的改写历史,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集受力和发力于一体的群众。观念自上而下的传播除了是一个自然过程之外,还是一个刻意的行为。就像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俄国的十月革命在自发的状态下是无法发生的,总要有有意识的人和机构来宣传革命,动员群众,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并动员人们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行动伟人和其支持者―精英们,最先将思想观念行动化。不得不承认,伟人不仅有聪明的头脑以思社会之症结,也有敏锐的洞察力以观事态之趋势,还有强有力的行动力以引领历史之潮流。从这一角度来说“人所做的,所完成的一切都是思想的外化”10,无论行动伟人、精英还是群众。

然而,在思想被行动化的过程中,伟人、精英和群众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源于他们才能的高低之别。行动方面的伟人最先外化思想观念,精英一方面能够共鸣于那些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积极支持这些行动,群众则是在行动伟人和精英们的感召之下加入这一行列,是对这样行为的复制和模仿。

按照职业的不同,作为整体的群众又划分在不同的职业圈子中,这些圈子里必然都有其领导者,这些领导者就是我们说的精英们。试想一下,当他们的领导者认可了某种观念并付诸于行动后,作为被领导的群体也就会应这一趋势而行动。我们知道群体之间的联系具有团体性,因为“与人类社会的产生相伴随的是人的组织性,人与人、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成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客观现象。”11所以,当每一个圈子的领导者―支持伟人的精英们,在他们的作为下这种支持就扩大到整个圈子了,从而这种支持的范围就扩展到全社会了。

在行动扩大化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的问题就是群众为什么容易被发动,且一旦发动起来,就有势不可挡的力量,甚至超过了伟人们的预想。一个思想的被实践除了伟人和精英的接受与认可,除了它本身能够应社会之所需以外,还需要群众最为广泛的支持;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思想只能在停留在思想界,而不能在被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留下痕迹。也就是说,群众何以接受伟人的号召?除去号召本身的合理性以外,还有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群体心理。

任何看过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人都知道“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12所以在历史上发生变革的年月,伟人的思想和行动,精英和领导者的宣传与发动总是能够动员起最广大的力量,其原因就在于此,在于独特的群众心理。如若不是这样一个容易被鼓动容易被感染的群体心理存在的话,任何想要在理智的单个人中间鼓吹一场革命的人就会被认为是丧失了理智。

以上就是笔者所分析的伟人何以创造历史的具体条件,现在概括起来就是:伟人具备非凡的才智,历史发展的机遇,精英们的支持,群体心理所造成的易发动性。

伟大的历程篇5

   党的*******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全会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生动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们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第一,全会深刻总结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巨大成就,有利于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增强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全会将百年党史明确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全面论述了党在这四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取得的重大成就、发挥的历史作用和积累的历史经验,特别着重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在新的征程上,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许多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用党的重大成就来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第二,全会深刻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意义、历史经验,有利于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贡献,对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全会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和深厚的历史智慧总结的五条历史意义,贯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把握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发挥的历史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党开启新征程的信心和力量。

   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全会将这些经验精辟概括为“十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个坚持”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它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是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这些宝贵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书本中抄下来的,不是从别的国家照搬过来的,而是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的。这些经验饱含着成功和失败,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实践的产物、历史奋斗的结晶、历史规律的昭示,是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必将激励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

   第三,全会深刻总结党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有助于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增强全党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重视自身建设。百年来,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上下求索,不懈奋斗,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注意加强和改正党的各方面建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全会全面总结了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取得的成就,重点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的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会用“十个明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科学阐明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指出,这一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会强调,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激励全党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全会立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教育引导全党牢牢记住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更好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和转折关头科学地总结经验,是党历经磨难却始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巨大凝聚力和鲜明的先进性的重要原因。百年来,党一直重视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曾经先后在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都对推进和引领党的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党的*******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决议》同党作出的前两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决议》通篇融汇了百年来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用较大篇幅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深刻总结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互动关系和规律,深刻总结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大逻辑,深刻总结了新的形势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新要求,深刻总结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充分揭示了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科学道理,有利于教育引导全党抓住历史机遇,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伟大的历程篇6

新时代新使命铸就新辉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简单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报告阐明了我们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付出的艰辛努力、攻克的艰险难关、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我们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潜力实现这个历史使命。牢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起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使命呼唤担当。牢记新时代使命,要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无一不体现着舍生取义的职责与担当。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为己任,穿越战火的硝烟,经历创业的洗礼,把握改革的脉动,充分彰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坚不可摧的宗旨信念和始终不渝的职责使命。“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应对新时代的“使命召唤”,各级领导干部唯有担当起该担当的职责,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顺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使命引领未来。牢记新时代使命,要理清关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使命体现于新思想、贯穿在新征程、承载着新目标,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指明了奋斗方向。“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紧密关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能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作出新的伟大历史贡献。新的起点上,伟大斗争仍在进行,伟大工程还需强固,伟大事业正在推进,伟大梦想有待实现,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要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职责感和紧迫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伟大的历程篇7

60年前的今天,同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标志着我们伟大祖国从此告别落后屈辱走向繁荣富强,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迈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60年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引领当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中国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道路。共和国60年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60年团结奋斗,我们将几代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和民族复兴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站起来了”到“举足轻重”。中国的国力从来不曾如此强大,百姓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富足,亿万人民的精神面貌从来不曾如此昂扬奋发。共和国60年辉煌历程和光辉业绩,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丰碑。

振兴中华,赶上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纵观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中国的60年,前承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后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变革与创新,凝结着亿万中华儿女一个多世纪以来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开创了现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灿烂前景。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世纪中叶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间,中华民族走过了历史长河中最为屈辱的一段。抵御外侮、变法图强,帝制、建立共和……面对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的悲惨境遇,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进行了反压迫、反奴役、反侵略的英勇斗争,书写下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悲壮一页。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神圣使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使中国人民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使社会主义中国更加自信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60年光辉历程,凝聚成宝贵的历史经验,启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明未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的伟大目标。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风险,我们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我们走过的60年征程,只是民族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我们才能承续无数先辈英烈们所开创的伟大基业。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时代,一个开拓未来、创造历史的时代。目睹我们国家沧海桑田的巨变,亲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航程,时代给予我们光荣与梦想,更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亿万人民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崭新篇章。

伟大的历程篇8

关键词:党史教育三个自信必然要求

古人云: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真实写照和奋斗总结,也更是中华民族不可轻视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领导干部只有熟悉党的历史,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才能更加的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而才能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伟大的自信来自于伟大的实践,党的十报告中“三个自信”的提出就是建立在总结我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时代号召。因此,我们充满了自信。

首先、加强党史教育有利于全党全面了解中国道路的伟大开拓历程,以“历史的必然选择”的最终定论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做到“三个自信”,必须加强党史教育。九十多年来,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不断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通过党史的教育学习,可以使党员干部清晰明了的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而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历史的实证力量和党的伟大奋斗成就来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了这样的认识,全党和全国人民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形成滚滚洪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其次、加强党史教育有利于全党全面了解中国先进理论的伟大发展历程,以历史发展的实证力量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了解历史。既可以从中审视过去奋斗的足迹,也可以从中反观现实活动的现状,更能从中昭示未来发展的趋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我们无可质疑的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可以引领我们去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精炼总结,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在理论承上启下的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成就,为我们理论自信的孕育形成提供了的坚实的基础。对先进理论指导能力的自信源自于现实发展中伟大的实践。当今中国蓬勃发展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承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精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即符合中国又充满活力的先进理论,在这一正确和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更能最终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次、加强党史教育有利于全党全面了解中国制度建设的伟大探索历程,以实践中关于制度优越性的历史印证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因而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而纵观党和国家建设的发展史,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这个制度而不是别的才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能够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制度自信,源自中国建党90多年所进行的符合中国现实发展的有益探索。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合中国实际的制度设计,已经给中国的发展筑起了强大的制度后盾,现实的成就已经无可厚非的给予了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理由,因此我们可以也应该坚定制度自信。

最后,坚定“三个”自信,推进理想信念建设,也必须要创新党史教育。

从党史教育内容的层面上来讲:党史教育,在注重“以史明志”的同时,还要注重“用史育人”,将党史教育同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相结合。要以逐步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线,以便更好的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三个自信”不动摇。同时党史教育还必须与国情教育相结合,以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服务和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观念。当前,对领导干部的党史教育应紧紧围绕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各项新时期的历史使命,针对新的目标进行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而进行。以建党90多年来,党的优良传统的和典型事迹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服务和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观念。

从党史教育工作者自身建设的层面上来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广大党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党史教育本身也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教育工作者本身而言,就不仅要自身坚定“三个自信”,不断加深自身修养,也更要恪尽职守、责无旁贷的通过党史教育工作,以特定的政治视角和翔实的历史内容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了解和坚定“三个自信”,进而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党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童年是什么范文 下一篇:教学叙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