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11 03:53:53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1

三顾茅庐的时候,大概是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诸葛亮是181年出生,所以诸葛亮应该是26至27岁。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记载着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三顾茅庐内容: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来源:文章屋网 )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2

今年暑假,我看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我钦佩其中人物的聪明才智和英勇善战,但我最钦佩的还是刘备的礼贤下士。

《三国演义》书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那就是“三顾茅庐”,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刘备原来的军师——徐庶,向刘备介绍了人称“卧龙”的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就带着厚礼去拜访诸葛亮,一到诸葛亮的茅庐,刘备便亲自去叩门,而开门的小童说,诸葛亮一早就出了门,也不知何时归,刘备无奈,决心改日上门。一天,有人报告,诸葛亮回来了,刘备正准备出门,张飞道: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何必再亲自去,不如随便派一人去就得了。刘备却说:“诸葛亮是天下大贤,不可以随便请他。”三人又来到草房,只见一青年正在读书,刘备大喜,忙上前施礼,而青年却说,他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很失望,留了封信给诸葛亮。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睡觉,于是他们便在台阶下等,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终于醒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做了刘备的军师,倾力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刘备虽是一国之君,但礼贤下士,思贤若渴,我钦佩他!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3

目前,元青花完整器,国外藏品大约有200多件,国内出土和传世的大约有100多件,总数在400件左右。元青花的纹饰题材很丰富,有龙凤瑞兽、花鸟虫鱼、树石蕉叶、火焰浪涛、文字和人物,等等。但元青花中画人物的很少,国内外只有10余件。不过有趣的是,在为数不多的元青花人物图瓷中,戏曲图瓷的器物却占了最大比重。这些瓷器都属器型较大、布局繁密、色彩浓艳的至正型,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中的精华,为当时的中外权贵和有钱人享用。

作为一个时代的心灵史和生活史,元杂剧与人的内心和人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但就存世的元青花戏曲图瓷而言题材并不广泛,且较集中,主要是描绘古代政治军事故事和情爱故事。

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们不少想象。元青花上出现的戏曲图案,是否可以成为剧目存在,或者当时有这个戏曲演出的辅证?而众多的元杂剧里,偏偏又是那几出戏曲接二连三地出现在瓷器上,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尤为喜爱吗?如今,当我们细品元青花优雅器型和精湛画工的同时,一幅幅带有诉说性的戏曲图案,是否让你梦回元朝,余音绕梁。

—— 梦回吹角连营

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对传奇军事人物和金戈铁马战争场面的迷恋是异于常人的。因此在元青花图瓷中出现战争题材的杂剧便在情理之中。

卧龙岗

如今,从垂髫稚子到耄耋老人,从村野山夫到知识白领,没有人不知道诸葛亮,不知道三顾茅庐。这样的情形在元朝也不是无法想象。三顾茅庐故事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孔明自己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所记也十分简单。

但是,三国故事历来在民间很受欢迎,最迟在宋时的舞台上三国故事就已上演。金、元时,上演的三国剧目达几十种之多,元至治年间有新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作《三国演义》,影响最大,对三顾茅庐故事的演绎十分精彩。据记载,元代有专门演绎三顾茅庐故事的戏剧,记载见《录鬼簿》:“王晔所著杂剧三种,《卧龙岗》、《双卖华》、《破阴阳八卦桃花女》。”但现在只剩下后一种。

而绘有三顾茅庐图案的元青花,现存的有两件,一个罐,一个梅瓶。两件器物虽然纹饰的构图不同,但人物图上都有孔明和刘、关、张还有童子。关于三国的故事很多,独独是三顾茅庐重复出现在元青花上,这应该与该题材的戏剧演出有关。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三顾茅庐在元代的确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三国故事。

周亚夫屯细柳营

周亚夫,何许人也?这位被直言持正、善于用兵包裹着的西汉名领,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他历经两朝,任职无数,最后却因得罪汉景帝下狱,绝食而死。他的死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说来唏嘘:周亚夫的儿子见他年老,悄悄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后发丧时用,却又不按时给佣工工钱,心有怨气的佣工便告发他私自购买国家禁止物品,图谋造反。汉景帝派人追查此事,周亚夫受到牵连,被捕入狱,绝食五日,死于狱中。

一代名将周亚夫,除了他的悲惨结局和赫赫战功外,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细柳营的故事: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朝廷派三名大将分别驻军霸上、棘门和细柳。一天,汉文帝亲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骑马直入,将领们纷纷下马欢迎。之后来到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开弓搭箭。皇帝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得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不久后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节牌通告了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周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皇帝为之动容。

出了营门,大臣们都深感惊诧。文帝却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如同儿戏,那里的将军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的?”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

但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代戏曲作家王延秀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十人,其所作的杂剧就包括《周亚夫屯细柳营》。可如今他的作品仅存少量散曲。

周亚夫屯细柳营图纹罐,所知同一题材的有两个。一只现为日本安宅美术馆所藏,另一只曾现身日本,但毁于二战,仅留下照片。

元青花上的细柳营图当时是根据王延秀的《周亚夫屯细柳营》戏曲故事,包括根据该剧刊本插图创作的,还是直接根据史实记载创作的,还不能下定论。然而,要说该主题纹饰的创作与周亚夫屯细柳营题材的元杂剧毫无关联,也是不能让人接受的。所以在今天,有一件元青花可以借以辅证王延秀《周亚夫屯细柳营》一剧的存在或当时有周亚夫屯细柳营题材戏曲演出,的确是让世人庆幸的事!

萧何月夜追韩信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4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 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分。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5

潍坊广文中学初二马圣尧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中的公瑾是谁?三顾茅庐讲述了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通过品味三国来得知。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书中提到了许多熟为人知的人物。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三国中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说赤壁之战的场景。

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都是人人皆知的人物,三顾茅庐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发生的一小段故事。

三顾茅庐是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辅佐他。可能是天意弄人吧,刘备连去了两次都没有看到诸葛亮的身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次拜见诸葛亮,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同意辅佐他。并且一出口就说出了“三分天下”。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诸葛亮的一凡说辞,后人有诗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拍画图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学识渊博、神机妙算。

那么周公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记得有一会说到:孔明三气周公瑾,柴桑口卧龙吊丧。周瑜被孔明气死,并在死之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从这几个事件有的人就说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周瑜大呼是因为感叹诸葛亮为什么不是效忠于孙权?体现出了他为国而忧的心情。可见他是一个爱国的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6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西工大附小三年级:崔皓为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7

在讲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第二教时时,我抓住刘备第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恭恭敬敬”来串讲课文,让学生划出体现刘备“诚心诚意”“恭恭敬敬”的语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批注。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抓住张飞和关羽的言行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们投入地读,抓住文中的景色描写体会诸葛亮的心境,再通过刘备的言与行深入体会。

抓住文章中三处比喻句,体会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

最后再来一个小练笔,“来到……只见……”句式仿写。

这节课需要学生体会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生没能深切体会出刘备的求贤若渴,只读出了刘备的耐心和对诸葛亮的尊重。这节课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原因在于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深入浅出。而《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这是“深入”故事的依托。

一、深入故事背景,走访人物内心

抓住刘备的“诚心诚意”“恭恭敬敬”这两个词语串讲课文,再联系刘备到达隆中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能初步理解刘备的耐心以及对诸葛先生的尊重,结合前文张飞的嚷,学生对刘备的耐心体会得更为深刻,但不能很好地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对学生而言是难点。刘备渴求人才有一定的时事因素,原著中刘备的“三顾茅庐”有一定的背景,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本为徐庶,但是徐庶被曹操用计骗到帐中,临行前,刘备与徐庶依依不舍,徐庶折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司马徽再次向刘备推荐,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且当时刘备初建伟业,急需豪杰之士到自己的麾下。在刘备一次、两次寻访诸葛亮时,都是碰壁而归,但虔诚依旧,他非常赏识有才之士,这样的例子在名著中并不少见。

俗话说“乱世造英雄”,赵子龙、诸葛亮、关云长都是三国时代的英雄,那个争霸的时代造就了他们的脱颖而出,这样的历史故事不能忽视一定的时代环境。此类文章需要教师有一种历史敏感度,这种历史敏感度正契合语文学科一直强调的人文性。

二、深入人物语言,细究情节发展

小说的文本特点是由人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这一回,张飞对于刘备的侧面衬托要体会出来。

师:为何张飞和关羽都不同意?

生:因为张飞、关羽和刘备感情深,不想刘备受这样的待遇。

师:你们是如何知道张飞、关羽和刘备感情深的?

生:《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叫“桃园三结义”。

师:所以张飞怎么说的?

生: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

师:谁来嚷嚷看?

抓住张飞的“嚷”,学生一遍一遍投入感情地读张飞的语言,但学生嚷得越来越投入,离教学的线却越来越远。在原著中,不能忽视张飞对情节的推动,在到达隆中后,得知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让关羽和张飞在门口等着,张飞等急了。原著里是这样描写的: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在教学时,要适当补充让学生了解,因为这里的语言描写和前面张飞的嚷对情节有一定的推动,而人物语言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化。

三、追求文本延读,激发阅读兴趣

师:文中是这样描写诸葛先生居住的环境的。

生: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师:你能用“来到……只见……”写写你所去过的景点吗?

这样教学过程结束了。虽然有对文本的延伸――练笔,但是学生对人物的了解还是很浅,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够。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减少平时阅读的障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学生走进《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很好的契机。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但是笔者没有延展开去。在课堂中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很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节选的文本详细描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前两次拜访对于塑造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在课前延读时就应该加以了解。

课堂的引导对学生课后阅读与积累有莫大的作用,课堂上对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可以联系《三国演义》其他的故事,让学生自由言说,追求一定的“浅出”,不要对细节过于苛刻。

四、重视个性差异,培养感悟能力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阅读与修养是源头活水。”对于张飞的“嚷”,有的孩子体会出张飞的性格暴躁,也有孩子认为张飞重视与刘备的情义,不想刘备受委屈,这是孩子身上的阅读个性差异。

重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更好的阅读感悟能力,日积月累,才能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诸葛亮让刘备等了半晌工夫加一个时辰,他才悠然醒来。你们觉得他是真睡这么长时间吗?

生1:我觉得他是真睡,他可能特别累,才睡了如此长的时间。

生2:我觉得他并不是真的睡着,他作为一个文人,可能想测试刘备请他出山的诚恳。

这是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外化,把这些回答当做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借机让学生回归原著,重新加以感悟。尊重孩童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个性的小舞台。

三顾茅庐的故事篇8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武侯祠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上一篇:墨梅古诗范文 下一篇:丰收锣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