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母亲",笔耕不辍

时间:2022-05-14 10:34:26

三顾

《剥豆》是五上的一篇选读课文,毕淑敏细腻的笔触道出了一位母亲在与儿子剥豆过程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心情。一次剥豆剥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剥出了一个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了一句句笔触细腻的描法,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在备课过程中,我让孩子通过浏览全文找到了描写母亲“瞻前顾后”态度的段落,并通过析文找词,寻探而入,让孩子感受母亲的矛盾心理,通过母亲动作“慢、快、缓、紧”的变化描写,让孩子走进母亲的心理,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毕淑敏在文中心理描写的刻画是孩子们在习作中可以学习并运用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课文的情境安排了一个练笔的设计,让孩子也来学学文中的心理描法具体写一段日常的矛盾心理。

一、顺势而导,设计练笔

如何安排练笔呢,最初的思考中我安排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描写母亲的心理,本课在学习母亲心理的过程中,我让孩子披文入情,情景模拟,自己当当文中的“母亲”,体会文中母亲一快一慢,一缓一紧动作下的矛盾心理,故而在安排练笔时也顺学而导,让孩子写一写日常中母亲的心理想法。基于分层学习的目标要求,我也给有困难的孩子设置了两个情境做一个写作的扶梯:

在做“母亲”心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转而思考到:对于孩子而言,母亲的心理描写是有难度的,一来因为现在的孩子很难走进母亲心理,去体察日常母亲细腻的心理变化,二来毕淑敏在刻画母亲心理描写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孩子很难超越。

故而我又思考了第二套方案,描写我自己的心理描写。这对孩子来说难度较低,孩子很容易找到矛盾心理的具体情境和事例,但是剥离了文本的情境――对于“母亲”心理刻画的学习和体悟。如何取舍,还要看学生的学情,于是我决定两套方案都在班级里实践推敲:

二、亲会“母心”,浅尝辄止

在第一次试课中,学生深入体会了母亲在剥豆过程中瞻前顾后的心理活动后,我引导孩子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母亲日常的心理描写。结果如预设的所料,孩子们对于突如其来的“袭击”毫无准备,教室里一下子如同上了一层凝固剂,每个孩子都皱紧了眉头思考着母亲的反应,我一时间觉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共情他人的心理想法,真的是太困难了,哪怕是朝夕相对的母亲。孩子们感受到的日常生活中的母亲与文章的母亲刻画是有出入的,故而孩子特别难以体会亦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见孩子们如此为难,我出示了预设的两个情境,希望能打开孩子们的思路,

反馈孩子们的书写片段,班级里58个孩子,约30个左右孩子在片段中写了一个来回的心理变化, 20多个孩子进行了具体的心理描写,如课文中一样进行了两个来回的心理描写,并穿插了人物的动作描写:

例文:

儿子离家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很想打电话给他,又想着:“儿子现在会不会在上什么重要的课,打扰到他了。”拿起电话的手不禁又放了下来。再一想:“如果儿子在学校里生活得不好,万一受到其他同学的欺侮怎么办呢?还是要打一个电话呀!”我不觉又拿起了手机,很担心儿子正在写作,打断了他的思路,不知不觉中,又放下了电话。

例:(还有一个孩子写出了一个预设情境之外的心理描写片段):

儿子想要一只小狗做礼物,我刚要拒绝,又想:“这些天他这么懂事,又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应该给他一个奖励。”我正准备掏钱,但手又停住了:“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要是以后把他惯坏了可怎么办?”我不觉又停住了手,儿子用眼睛看着我,我心想:“给他买吧,他还小,也很乖。”可又转念一想:“不能让他有这种‘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想法,要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而不是马上给他买。”

班中有五个孩子跳出了预设的情境,写出了自己特色。基于孩子能力的学情才是课堂的导向,课堂的每个设计都应该建立在孩子的能力水平上,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写母亲的部分”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太大,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水平,而且在给孩子安排写作引导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给孩子一个系统的写作引导,于是大部分的孩子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把母亲心理写得具体生动,而只是简单地用了“想――又想――”的句式写了一个来回的句子。

在讨论与思考中,我进一步发现了毕淑敏心理描写的写作特点,心理描写为主,动作描写为辅,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心理特征才引发了作者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为,于是在前面的设计引导中,我设计了一个线索引导:让孩子直观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在写作内容安排上,我让孩子写一写自己的矛盾心理,这更贴近孩子的心理想法,也更有趣,并大大表扬写有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部分的同学。

三、由文及己,畅写“矛盾”

思索了这些,我开始又一次的试教过程,通过析文体悟母亲的“瞻前顾后”,孩子们深有体悟,很自然地发现了生活中矛盾的案例,有的学生举了小卖部买东西店主少找钱的例子,也有的学生说了考试或是背诵中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但是在这次的讨论中一直都是单向的,学生的练习面很少,只有个别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没有集体的讨论,没有给予更多孩子思考的时间,需要改进。

在习作练习中,我让孩子学习毕淑敏的写作特点,用上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一个来回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写两个来回的矛盾心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孩子们写得很快,大部分的孩子写了一个来回的心理变化,我将孩子的习作进行了整理:

【“两来两回”的学生习作片段】

①在抽背时,我十分紧张。“被抽中是了怎么办?”我的心不知不觉揪紧了。

“被抽中也是一个磨练,自然是好事,不必紧张。”想到这儿,我不知不觉又松了一口气。

然而我忽然想到:“昨天背诵的时候我并不熟练,在老师同学地方丢脸了怎么办呀!”我的心又紧张了起来。

“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薄弱在哪里了!”我不禁轻轻吐了一口气。

②在一次小提琴比赛中,有着世界级的评审员,而且还能获得很有收藏价值的奖杯,我手拿着报名表,不禁想:“去比吧,得奖多有面子呀,同学们肯定都会羡慕我。”

“还是算了吧,要是失误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可怎么办?”我又犹豫了。

“还是去吧,那奖杯可真诱人啊!”我不禁又拿起了报名表。“哦还是不去了不去了吧,我胆子小,肯定会紧张的。”我把报名表丢在了一边。

同时我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在书写中采用了直述的方式,而不是文本中的心理描写。当我请个别学生进行口头说话时,孩子们选择了叙述方式表现自己的心理变化,所以在书写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我想…又想…】的简单句式,并没有体现习作引导的梯度。

于是我有了思考:

1.扩大习作训练面:扩大习作训练面,让更多孩子在说话环节进行思考,进行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方式打开孩子的思路,训练及每个孩子,为孩子的下一步习作打基础。

2.范文引导:为避免孩子叙述性语言表述,策略一可以为孩子提供几组典型范文,也可以是我本人的下水文,给孩子一个例文引领;策略二可以进行典型例文比较,选取具体简略例文各一请生比较评价。

3.完善评价:在评价孩子习作时能安排一次修改,老师在引导时候有意挑选典型心理二来二回和一来一回案例,进行比较拓展,并有所提升。

三顾“母心”,笔耕不辍,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是学习的重点,在习作中渗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习作练习等,习作的方法策略有很多,对于孩子的启发亦是触类旁通,扎扎实实地做好习作策略,以生本为先,以生亲身体验为先,发乎情,流于笔尖方为好文!

上一篇:“小老师”“小组长”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 下一篇:英语阅读的一些技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