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的人生范文

时间:2023-11-04 08:31:04

关怀的人生篇1

高校毕业生焦躁情绪人文关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日趋严重,焦躁情绪的发生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自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8%、17.8%,这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因此,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焦躁情绪,保持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焦躁情绪的表现

1.焦虑、忧郁心理

自主择业政策以来,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同学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

2.自卑心理

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有的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有的同学因为自己是贫困生而自卑,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产生孤独感、失去归属感,渐渐加重内心的自卑感。在面临就业时,没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畏首畏尾,语无伦次,从而产生恐惧。

3.冷漠敌对心理

有些同学因考研失败,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情绪冷漠,对他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热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无望,加上自己学习成绩又不好,烦躁易怒,有想摔坏东西的冲动,甚至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打架斗殴,以发泄心中不悦。有的因看到周围同学有签约好单位、有考上研的、有考上公务员的等产生妒忌敌对心理,同学关系紧张,于是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不信任别人。

4.盲从心理

他们缺乏个人主见,盲从心理较为普遍。于是,社会上有崇尚美貌之苗头,毕业生们就赶紧“下血本”去整容、去塑身、去买名牌服饰包装外表;社会上有推崇实践经验之趋势,毕业生们就立即“花心思”去“扩容”简历,结果一个班上冒出了大半个班的班干部,一个大学生短短四年居然有十几家公司的实习经历。

二、焦躁情绪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现在很多毕业生感到找工作难,尤其是家庭贫困的毕业生,承受的压力更大。此外,毕业生就业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也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上的误区。再者,现在很多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学校因素。一方面,高校教学结构不合理,只注重专业知识、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致使大学生毕业在即,只有满脑的理论知识,而思想上、能力上都没有作好准备,承受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另一方面,高校虽然意识到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关于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依然相对欠缺,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就业心理辅导体系。

(3)家庭因素。每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业有成,甚至飞黄腾达,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对子女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毕业生希望找到一个稳定而又高收入的工作来回报父母的迫切愿望。对于学生自己,他们背负着社会、家庭的期望,迫切需要进入社会,体现自我价值,对社会有所作为,他们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在这双重压力的作用下,极易使得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产生悲观和焦躁的心理。

2.主观原因

(1)心理发展不健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

(2)自身素质不强。很多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不强,由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他们经受不起困难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三、如何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1.社会方面

(1)社会创造优良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就业。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全社会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2)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要建立健全就业机制,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力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2.学校方面

(1)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完善就业心理辅导机制。就业心理辅导是大学生直面复杂求职环境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高校要重视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3)加强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离校过程中,要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注重细节,优化毕业生离校程序,让毕业生切实感受到母校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从而缓解毕业之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轻焦虑情绪。

3.家庭方面

一方面,家庭应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积极争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家长应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循序渐进的引导子女走出焦躁情绪的阴影。

4.自身方面

(1)毕业生自身的调整与完善。要学会接纳焦躁的情绪,平时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其接受各种挑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先保持冷静,然后再找准目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从而克服不良情绪。

(2)客观看待社会、准确看待自己。高校毕业生要在就业中保持主动性,客观看待社会和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企业来说,正是因为企业看准了这些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势”,所以才对他们敞开了大门。有“关系”和“无关系”并不是大学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唯一原因。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真正符合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良苏,吴三美.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的情感关怀策略[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王祖荣.就业危机语境下的高校毕业生情绪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4).

[3]李杰.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调查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10).

关怀的人生篇2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谈谈人文关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 人文关怀提出的现实背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方面的需求 日趋旺盛 ,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认真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球化浪潮、现代流行文化、后现代哲学思潮等文化变迁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

全球化浪潮 已经从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砸貌。具体到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造成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消费观念和一些腐朽的思想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滋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青年群体中有所滋长,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复杂。

著名学者王岳川指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时使理性归于消失、真理失去标准、价值丧失主体 、知识失去尊严。“时尚缺乏高屋建瓴的人文精神导向和稳定的审美趣味。鼓吹漫无边际的消费观和享乐观,助长不健全的好奇心理和廉价幸福观,在广告化的生活场景中泛滥媚俗的人生喟叹和委琐的个人胸襟,从而出现了价值解体 、意义消隐、心性失落的后现代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 、伦理道德 、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人文关怀的内涵述评

在国内,王东莉是较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研究的学者。早在 1993年 ,她就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为指导思想 ,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 自身独特规律的学科,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相吻合,它所关注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特殊的人文关怀价值。文章从促进思想观念现代化、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熔铸新型的精神品质、培养丰富的创造力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自此以后。她始终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理论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联系起来,深刻阐释和发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她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的建构主要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五个层 面。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 的发展。[4]

党的十七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人文关怀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的学者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说,“关怀”是对他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 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还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

尽管对人文关怀有多种理解 ,但归纳起来 ,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 ,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 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 、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探索

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层面 ,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政治性”、“社会道德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过不懈的努力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众多的层面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教育,即“人文关怀”。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现象,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受到 了高度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 的本质在于培养 、塑造人 ,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

1、人文关怀要求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所谓观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念。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 。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 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 ,在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 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哲学观念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 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它不是从人本身 、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它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 ,强调德育对人的转化,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人在社会 的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对话式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 。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 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 ,即由对象型教育向主体型教育转变。由说服型教育 向关怀型教育转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和工具理性的时代,在理性的主宰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被中断了,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早在 20世纪 20年代杜威就警告说专 门化的教育 (即学校教育)内在地隐含着脱离生活的可能有学者指出:“本质上说。现代科学危机或现代文 明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 。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 ,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 ,其公 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 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始终充斥着一种训斥或说教的因子 。这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提升精神品位,丰富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 ,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他把人的这种超越性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 ,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 ,因为这种爱 ,不愿生命流逝 。便会珍惜 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 ,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 ,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 ,对人生进行思考 。二是灵魂的认真。对 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 、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王东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对于人类而言,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就是在这种超越中不断地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不断地提升人性发展的层次和境界。”㈨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精神品位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趋向的目标,也非客观上先验 ’逻辑的精神推演。而是人在历史活动中不断升华的人文精神追求的客观要求。对精神品位的性质追求,从对象性角度看,是对世界的否定性超越:从主体性品格角度看,是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人的精神品位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或者说.精神品位的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人文关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它蕴含了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总之,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全面贯彻“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3):175—185.

[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 学版),1993(4):131—136.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U.浙江学刊 ,2005(3):220-223.

[4][8]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U教 学与研究 ,2005(2):85-90.

[5]卞敏.人文关怀: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U.江海学刊 ,1999(2):110—113.

[6]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 .1994.

[7]周国平.人文讲演录[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关怀的人生篇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并且,这一内容在今后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文关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一)尊重大学生的需求和利益

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了解人的需求,还要了解他们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人的需求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变的,而且人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这就造就了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尊重大学生的利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

(二)高度重视以人为主体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承认自我的主体性,也要承认他人的主体性。这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正是因为人的主体性,才决定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不只是单纯被规定的对象,而是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自主选择、建构、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将学生置于目的境地来看待,双方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的。教学的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弘扬,所以我们时刻都要重视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而大学刚好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因此,在这里,一定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未来的社会,学习成绩并不是致胜的法宝,现在公司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品行,在大学期间,我们教育的重点并不只是要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我想,这三点里面,道德素质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你学习成绩多么好,工作能力多么强,如果你不具备良好的品德,那你就是失败的,是这个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追求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使每位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法论原则

1.公平、公正

不管是现在,还是在未来,促进公平、公正的教育永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任务。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是不平等的,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往往觉得是高人一等,而学生永远是要“服从”教师的。注重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和理念的工作,而是一个引导学生正确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者,教师自己要放低自己,其工作的过程也是个完善自我的过程,要努力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要想真正的实现这种平等的关系,就必要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发展水平,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象是每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学生,这样会使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达不到健康成长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是以显性教育为主,而我们现在提出了要注重人文关怀,那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发展隐性教育的方法。让这两种教育相互渗透和补充,共同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机制

1.构建大学生问题的信息收集、反馈和解决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传递、收集、反馈和调整的过程。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一定要主动的关怀学生、靠近学生。我们可以定期的开办座谈会,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而学生有什么问题或困惑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请求老师的帮助。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倾听,耐心的指导。

2.构建全面的育人机制

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在全员育人中,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一切资源,积极寻求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全过程育人中,要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在全方位育人中,要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总之,要发动一切力量,寻求一切支持,努力为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3.构建心理疏导机制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面临来自人际交往、情感、职业规划、学习压力等等心理问题,毕业后又会面临着就业的困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9%的学生表示经常出现心理问题,68%的同学表示偶尔出现,仅有3%的学生表示从未出现过任何心理问题。而当出现心理困惑时,有些学生会选择通过与家长沟通来解决,有些则是想朋友倾诉,还有很多的学生是选择自己承受,然而,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去进行心理咨询。而有效的心理疏导恰好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所谓有效的心理疏导,正是需要在疏导中重视人文关怀,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依据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重视他们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梁家峰.人学视野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05).

[2]门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3]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D].高校理论战线,2008,(03).

关怀的人生篇4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的根本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贫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由此缺失生机和活力,其表现在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讲国家、集体、社会的需要,大讲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内国外形势,少讲不讲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情感心理特点,交往实践能力,生命生存状态,人生价值意义,往往出现“讲得不想听,想听的却不讲”的结果。大谈崇高理想,先进事迹,不谈社会环境和现实,在学生中甚至出现“耻谈崇高”、“远离先进”的逆反心理和“曲高和寡”“敬而远之”的消极心态。学生普遍认为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上纲上线,就是假、大、空,对于他们没有实际教育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其教育效果难以奏效。但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急需合适教育的引导和人文关怀。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文化丰富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生存状态竞争化,不少学生迷惘、困惑、孤独、空虚、苦闷、失落、压抑、浮躁,甚至有不少学生离家出走,自杀他杀,发生暴力事件也屡见报端。尽管出现以上现象,有来自多种层面的原因,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可窥一斑。究其失效根本原因,即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三脱离: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人生、缺失人情味,即缺失人文关怀,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因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是共时态意义上的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的统一体,是历时态意义上的过去(历史)的人,现在(现实)的人,未来(后代)的人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结构意义上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历史过程意义上的现实的人和理想的人的统一。”存在论认为:人的存在根本性的存在,是决定一切存在意义的存在,价值论认为,人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最终的根据和目的。可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要,给予人文关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的根据和目的。因此,缺失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如无根之树,无法开花结果,因而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所以其价值就无法实现,其教育效果不理想。

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终极价值是指向人类的解放及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是马克思一生的最高理想和不竭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强调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他们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帮助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就提出解放思想、内不争论,给人以自由度,把人从理念束缚下解放出来,尊重生活、尊重人生。他指出“要把教育的思想性与尊重人、关心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集体继承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三个代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同志在2003年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2005年1月18日在全国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关注人,帮助人,给予受教育者人文关怀,应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立场和要求。但是,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各种主义的影响,肢解或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脱离人的根本利益,只讲理性,不讲情感,只讲社会需要,不讲个人需要,只讲主义,不讲现实,导致受教育者漠视思想政治教育,拒绝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生了一些本可以避免发生的问题和悲剧。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真正立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缺失,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受到怀疑和质问,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值得怀疑和质问。

三、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端正政治态度,规范道德行为,最终走向人的解放,人的潜能开发,合理开发,即《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要使这种终极目的实现,其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到位,始终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坚持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下的转变。

第一,坚持人文关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造物还是造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的是工具还是目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不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造物的教育全然不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不关注人的情感和生命,不注重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和合理需求,势必采取类似工人生产标准件那样,用一个模子来复制产品,致使教育对象缺失个性特征、缺失主体性和创造性。事实上,“人决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某些意义上,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彰显,即用人文关怀,使他们(教育对象)健康自由地成长,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造物的教育上注重标准件的统一标准,只注重共性,即忽视了作为人的教育对象与物有着千差万别区别的丰富个性。因而造物的教育理念总是追求一个相同的目,用一套预设好的框框模式去套一个活生生的教育对象,磨掉所有与共性不同的棱角,隐藏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体验,放弃自己个人的尊严甚至生命。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只有一个:造人不是造物,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注重个性的丰富性,以真诚的关怀,达到其教育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明显转变从造物转向造人,只有达到教育理念的转变,才不会让受教育者感觉自己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物体,是为他人或政府所用的工具,而认识到自己是教育主体,是教育目的,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受教育者健康而自由的发展,从而让受教育者自觉地接纳教育,迫切地需要教育,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机盎然,找到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大价值的时空。

第二,坚持人文关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心下移。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心的下移,只有把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人文关怀的教育行动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到位,思想政治教育才会被受教育者乐于接受,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最佳归宿,才能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心下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就是使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心从“官本”走向“民本”,从“社本”走向“人本”,从“师本”走向“生本”。

1.从“官本”走向“民本”

蔡元培曾经说过“君主时代的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引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的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前苏联国家教委主任r・亚戈金也曾说过:“就其本质来说这就是有目的地,专门地筛选出一些最听话的最好摆弄的,最容易管理的人。”我国有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整个教育运作模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因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心是强调国家、集体利益,强调执政党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强调受教育者服从意识,牺牲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心体现在巩固执政党权力和统治为本的“宫本位”或者“权力本位”,忽视了人民的个体意志和需求,忽视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充分体现了还权为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同理,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心也应下移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得到受教育者的真心接纳,从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佳发展。

2.从“社本”走向“人本”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时代需要性,其教育价值重心放在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性。强调受教育者的共性,忽视了甚至扼杀了充满独特魅力而又千差万别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忽视个体的需要和追求。当我们反思学生缺少创造力、想象力甚至生存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事实: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己过分强调了作为社会性的人,而忽视了作为个性的人。作为个性的受教育者,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才能,而且还有独特理解和体验方式,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追求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深深打上了作为个性的独特烙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总强调社会适应性,更应重视个体的需要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才能给予受教育者个体尊重和关怀,使受教育者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张扬自己的合理需要和追求,使自己得到自由而全面的最佳发展。

3.从“师本”走向“生本”

关怀的人生篇5

关键词:民生新闻节目;人文关怀;“三贴近”原则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154-02

近年来,随着民生类节目的遍地开花,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民生新闻节目应运而生。虽然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及内涵有多重释义和解释,目前也无严格的定论,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做好民生新闻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仅以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和认识,对如何做好此类节目,作一浅显探讨,以期推进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健康稳妥开展。

一、民生类节目的释义及定位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民生一词的释义上,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2007年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政府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正是由此开始,各级新闻媒体陆续开设民生类节目,在党的十报告中,民生问题再一次被强化和关注,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报告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因此,无论学者和业界对民生新闻的定义及内涵有什么样的释义和解释,但是作为民生新闻节目媒体工作者,“以人为本、为民谋利、解民忧困”,是做好这类节目首先要坚持和贯彻的主旨,同样,以人为本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这个主旨,笔者认为,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必须要充分树立和体现人文关怀。

二、关注“五大要素”,做好民生新闻线索的筛选

从民生新闻类节目的释义及定位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其锁定的方向是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的是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因此民生新闻线索的获取并不困难,但是如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选择,则是做好民生新闻节目的关键。

笔者认为,必须把握和关注老百姓最关心关注的五大类问题,即五大要素:一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在采访中就要大力关注和解决劳动力的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教育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尤其是关注农村义务教育,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三是分配问题。“分配是民生之源”推进和呼吁“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四是社保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尤其是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的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使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五是稳定问题。“稳定是民生之盾”,作为新闻媒体,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三、摒弃“三化倾向”,体现民生新闻的民本思想

民生新闻的关注点是“民生、民情、民意”,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同时兼顾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和情感价值,然而在实际采访报道中,少数记者为追求“轰动效果”和“眼球效应”,出现民生新闻娱乐化、庸俗化、同质化的问题。

如一些民生新闻节目把平民视角所具有的贴近性、亲切感理解为邻里纠纷、婆媳关系等,追求所谓的“真实感”,将民生新闻采访肤浅、泛化,把一些零碎的生活片断在荧屏上呈现。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不厌其烦的报道房子、车子、票子,宣扬暴力、色情事件,甚者是凶杀火拼、婚外情、同性恋等题材,强化视觉刺激,庸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同时,一拥而上的民生节目在节目编排、主持风格、板块设置上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不同地区的节目类型相似度高,缺乏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特色,节目同质化问题严重。

民生节目娱乐化、庸俗化、同质化的“三化倾向”,极大削弱了民生节目应有的民生节目根本,“三化倾向”只会把电视文化引向平庸、肤浅甚至低俗。因此,在民生新闻节目中,要树立民本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细节说话,用政策法律说话,同时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坚持“三个贴近”,打造民生新闻鲜明品牌

民生新闻类节目是最能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因此,打造民生新闻节目品牌具有先天优势。

(一)要做到由“贴”而“近”,把引导与服务统一起来

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要提倡新闻记者不仅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尽可能地提供建议、引导和帮助。民生话题由过去的边缘性题材进入主流视域,这类选题究其社会价值,就是通过大量的、广泛的、日常的新闻报道,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解决群众切身问题,倡导平凡、朴实、安分、健康地生活,传递润物细无声的、又作用持久的正能量。

(二)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面,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报道

所谓平民化,即平民意识,就是说作为采访者的记者要摒弃因自身职业优势,如可以化解和解决问题的优越感进行采访,要改变高高在上和俯视一切的思维还未问话方式,以平等的视角和被采访者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树立平民意识,要选择平民话题,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对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才能使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树立平民意识,还要走进百姓的真情实感,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通过具体的事实,反映所关注的内容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如果对一些关系百姓生活的问题熟视无睹、轻描淡写,那么,做出来的节目是不会受欢迎的。

记者的平民意识还应体现在与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上。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必须首先在情感上接近对方,从而可以使采访任务完成得更顺利。

(三)提高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如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强化受众的参与积极性: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留言、市民的DV记录等多种畅通渠道,给普通百姓一个充分、自由表达呼声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使节目更加鲜活生动,也会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真切地感受到记者和节目的真诚可信,更能够实现节目与百姓在情感上的接近并产生共鸣,实现心灵的沟通,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提高了,必然会为节目赢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四)记者或主持人在电视语言语境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

在采访和交流中,作为采访者要在面对被访者充分注意礼貌,尊重对方,只有把自己放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使他们接受,从而挖掘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在节目的语言语境方面,记者即主持人要创造和体现平民意识。文字稿件的写作和后期图像编辑等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方面。从解说词来说,要将解说词写得通俗易懂,尽量使用市民耳熟能详的语言,播音口语化、使用短句子。记者在民生事件现场或对民生问题的当事人采访中,要跟随百姓在事件现场,以百姓代言人的身份和角度,不加修饰地将现场的原生态展现给观众并做出解说,观众需要得到什么信息,他都能告诉观众,观众由此获得新闻信息会更加真实和平等。在民生新闻的日常节目中,不妨紧扣关乎民生的“五大要素”中的经济、医疗政策等百姓所关注的焦点,定期开播相关政策解读和讲解,既有实际效果,也会受到群众的关注。

关怀的人生篇6

【关键词】实习护生;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22-01

如何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沟通技巧,提高护理人员沟通交流能力,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是每一位护理管理者值得思考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护理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应该从护生实习期间重视培养。看似简单且一学就会护理工作,要做好并非易事,同样护理工作,质量会因人而异,出现天壤之别。 以往毕业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很少,护患交流不能深入进行,而语言是沟通护患感情桥梁,若操作时向患者作耐心解释和讲解,作有关方面指导,注意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使操作在愉快、安全、可信赖氛围进行。从而体现其魅力。效果显著。如下:

1 培养实习护生优良伦理素养

使她们了解患者权利,明确保障患者权益是护士义务和责任,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她们言行,随时给与指导,促使他们严格遵循护理伦理原则进行工作,保障患者权利不受侵犯。

2 告知保护患者隐私

使他们明确了解获取患者隐私,必须是临床实践需要,严禁出于猎奇或非医学目的探寻患者隐私,严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严禁私自谈论涉及患者隐私问题,严禁向无关人员泄露患者个人信息,病情及隐私。

3 告知护理人员主要沟通任务

不仅是通知患者有关疾病和治疗信息,还要通过评估患者忧虑等,表达护士理解与同情,提供必要舒适和支持,创造一种治疗性有效地护患关系,护患沟通本质属行为治疗性沟通,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所有正式的,非正式的,语言的,非语言的信息交流。[1]在沟通中注意换位思考,不单纯从治疗及护理角度,力图从人力,伦理,经济,社会,心理等多学科角度来分析,体现出沟通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达到有效性。

4 加强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

老师向其传授语言、非语言沟通技巧,使其体会,教授如何与患者沟通,怎样运用非语言技巧,有效运用沟通技巧,给予患者帮助,在增进护患沟通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和改善特殊情况下沟通技巧,从而更有效满足患者身心需要,提高护理质量。认识心理伤害引起危害可能不如身体伤害那么明显,但忽视病人,刻板操作,态度生硬,缺乏耐心,言语欠妥,面对患者提出疑问,不给予科学合理全面耐心解释,关心不足,照护不当时,病人可能会产生孤独,绝望,悲伤,焦虑,气愤等负性心理和情绪,在不同程度上这些情感体验对病人来说是有害的或者存在潜在危害。而护士真诚和守信,可以避免对病人伤害。如果护士对病人撒谎,欺骗不守信或者误导,病人会对护士失去信任。之后,再将其分组到病房进行临床体会,通过观察、了解、交流,提高沟通技巧,提高她们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相关因素敏锐的警觉性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因此,以大量案例引导学生如何从一些不起眼的现象或简凡的事例中发现问题[2]。但实习中期护生较熟练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临床工作已初步了解,神秘感,新鲜感逐渐消失,将临床工作看得很简单,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护理工作,在工作中变得不够踏实,重技术操作,轻生活护理,因此,这阶段,应着重培养护生踏实工作作风,独立工作能力,使他们既重技术操作,也重生活护理,增强服务意识,正确引导其将学习到的各种护理技能系统化。最后出科考试即重视技术操作也重视人文关怀,不断积累经验,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满意,并得到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认可。迈出步入工作前重要一步。

5 结论

在高速发展医疗中,需要的是能够站在患者立场上对患者进行人文式护理,临床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重要教育环节,安全、正确且有爱心的护理技术,既是对患者身体支持,也是对患者精神鼓励,作为护士能够在临床护理中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爱心和充满着伦理道德护理技术,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高兴,能使护士日益体会护理工作优越性并且伴随着护士人格成熟事情,使他们意识到人文关怀意识重要性及工作顺畅性,效果显著。因此临床实习护生对患者人文关怀教育显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芳宇,沈宁,李占江.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量表的初步研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3-14

关怀的人生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以人文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的提出,学术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内涵、人文关怀缺失、人文关怀内容构建及实现途径研究等问题做了大量研究 ,这些成果为做好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文关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研究,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前提下,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呼唤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更多地倾注人文关怀,已经成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文关怀的关系

1.二者研究对象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的过程,其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学校要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学生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要关心、理解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人文关怀也始终将人作为自身关注对象,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二者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人。

2.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发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目的是培育人、塑造人、转化人、完善和发展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人文关怀所蕴涵的真善美的价值也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二者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3.二者体现内涵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大学生当下的既定特征,更关注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对生活的自觉反思和自律。人文关怀所关注的生活意义也在于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对人未来的规划。所以,二者体现的内涵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实践活动,直接、自觉、忠实地阐释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文关怀的过程,人文关怀也成为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

1.重形式,轻实效。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重视“形式”、外在表象、“花架子”工程,喜欢做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工作,忽视了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踏踏实实、耐心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真正地关怀学生,全面发展。

2.重功利,脱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过程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注重外在形象和所谓的“政绩工程”,重视宣传环节、举办各种活动,至于活动是否充分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活动的效果如何,考虑较少。甚至有时只顾强制性地完成任务,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感受,不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不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工作,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3.重过程,轻结果。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时,仅限于了解情况,反映问题,为不出问题开展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开展工作,用教师的身份、教师的权利开展工作,讲大道理论、讲套话、讲空话的情况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情况少,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

4.重灌输,轻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情况下,还是以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意识和身份。教化色彩浓厚,希望把学生培养成顺从。而90后的学生独立性强,对别人的说教接受效率低,甚至有些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师生间缺乏沟通,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不能用情感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

5.重群体,轻个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关注整体学生,而非个别学生,同时更要注重和关心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实际工作中,却存在忽视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现象。对“四困学生”即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和就业困难的学生关注也仅局限于“别出事”,要在个体的思想、学习、情感、交往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学校的温暖。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人文关怀思考得较少,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实际工作中必然忽视人文关怀的全面性、必要性、持久性和发展性。仍然强调用传统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个性强烈反差大的90后大学生,注重培养听话、服从的学生,做法,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有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关怀的观念转变不够,方法陈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跟上时展、社会进步的步伐,因老观念、老方法致使教育者的“教”与“育”脱钩,理论与现实脱皮,人文关怀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效果。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育人合力形成不济,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动态掌握不及时,信息搜集、反馈和评估不全面,也就不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载体的利用和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载体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且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目前,除手机、网络等物质载体利用率较高外,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尤其是经费紧张的影响,载体建设的投入经费不足,各种活动的举办也受到限制。校园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选择

1.健全保障机制,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工作目标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组织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专项经费,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物质保障;学校各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各方资源;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

2.改革思政课质量考评体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思政课教师除了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外,还要善于总结担任班主任、结对子帮扶学生,推荐经典教学文章,撰写个人博客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互相交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外,注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好学生关心的入党推优、评奖评助、就业等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回归到人,应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当做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求;从价值功能的角度看,培育和提高学生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从教育目的角度看,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最大程度的肯定,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4.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升学生精神品味

人文关怀以关心和尊重人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使人成为一个社会人,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而且也要尊重人的内心需要,促进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在满足学生低层次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更高层次的成长和发展性需要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陷入功利物欲的泥潭,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达到激发学生追求高层次需要的目的,引导学生提高品德,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等高级精神内容,提升学生精神品味。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体现大学生情感和归属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有效方法。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90后学生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与其他人难以相处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全面锻炼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心怀感恩之情,以积极、包容和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

6、充实教育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增进人文关怀

合理布局、科学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同时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改进工作方法,传统的“一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现实要求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减少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自主自由的主动吸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9

[2]李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伍思文.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石晓雪. 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着力点,中国成人教育,2011.11?

[5]李金玲,张瑞军.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实践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关怀的人生篇8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近年来关于高校大学生的各种调查资料表明:一些大学生存在学习障碍、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压力较大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对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满意度偏低。要改善这些大学生这种不良生存与学习状况,迫切需要学生管理者(主要指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贴近学生的需要,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

一、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处在身心飞速发展且不平衡的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环境的转变、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大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抑郁、焦虑等一些负面情绪也在一部分学生中滋生起来,失眠、压力、前途渺茫是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当大学生怀着终于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踌躇满志地跨进大学校园,然而,现实的大学生活却有着毕业、求职、考级考证、情感等种种压力,这些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无所适从。如何帮助他们化解压力、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是每位学生管理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善于因势利导,对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简单的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核心在于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国内人文关怀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也受到学者、医护人员、管理者、患者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人们的认识、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解除症状,治疗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管理者的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通过对学生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生存状态的关注。学生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可以从心理和感情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疏导,减少出现严重问题的几率;学生管理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给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人文关怀至少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面对问题困难的勇气,促进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在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能挖掘自身的潜能,这些都可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学生管理者的人文关怀是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的必要条件,在此条件下,大学生才能有自信、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周围的一切。

三、如何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增强学生管理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理念。转换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定位,传统师生关系要求学生要尊师重道,老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老师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训斥,甚至是可以打骂,以人文关会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管理者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赏识学生,以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管理风格来管理学生和班级,同时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疏导和排解。

其次拓展学生管理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扩展学生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知识结构,要积极参加定期举行的各种师资培训、进修学习、同行切磋、学术交流、社会考察等活动,增加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三提高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能力。师生关系不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真心热爱学生为基础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社会交往关系;学生管理者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关心、生活关心、成长关心,满足大学生思想启蒙的需要、道德示范的需要、法律榜样的需要、心理疏导的需要、行为引导的需要、主体性激发的需要,并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充分发挥学生管理者主导作用,以此来实施人文关怀。同时要学习心理疏导的技能,如学习换位思考,学习接受帮助、降低生活标准等心理疏导技能,同时学习一些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这样才能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理念。

实践证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符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渗透在教日常学生管理之中,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心理困扰和心理疾患时,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的疏导、呵护与慰藉。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注重促进学生的心境开放、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瑞.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探究[J].才智,2009(8).

[2] 陈莉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3] 波,甘国华.论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大学生的发展[J]. 教育学术月刊,2011(4).

[4] 邱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J].攀登,2008(8).

上一篇:导游考试题范文 下一篇:动物数学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