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式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2 07:45:30

片段式作文

片段式作文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片段作文;作文训练

作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作文能力,能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对语言予以更好的应用。同时,作文更加是评价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运用片段作文的方式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升,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的认识程度予以深化,更加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语文薄弱环节。因此,教师要对片段作文训练予以高度重视,通过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让学生从片段作文中获得益处。

一、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首先,很多高中生对于作文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其写作的兴致不浓厚。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繁重的课业让学生日益远离生活本源,学生写作创作失去了源头,或者没有写作的欲望,或者所创作的文章质量不高。其次,依照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相应的技巧,这让学生所创作的文章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套路”风格,内容和结构都呈现出雷同的趋势,创新性不足。第三,当前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让学生学习主体性无法得到更好的体现,无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作文创作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片段作文训练路径

1.字词提炼,感受唯美

学生所进行的片段作文需要以字词作为基础,需要通过句子的总结和提炼对其予以深化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首先需要的便是夯实学生的字词学习基础,让学生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让学生的片段作文训练更加具有深度。比如,笔者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总结学生所学习的诗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语句都让学生感受到景色之美,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便可以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为学生进行作文创作积攒素材。

2.寻找共性,解决问题

学生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具有一些共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可以引起学生对此方面问题的重视,在进行片段作文写作的时候能够对相关的问题予以避免,提高学生的作文效果。比如,笔者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将片段作文写成了流水账,对于其中的重点内容则没有给予关注,这就让片段作文的练习失去效用,不仅无法发挥片段作文的锻炼效果,而且还容易引发反效果。于是,我对学生的此种情况给予关注,并就此问题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反思,从而有效改善学生作文“流水账”的情况,这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帮助。

3.针对训练,强化效果

片段作文的训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还需要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而让训练的效果更好。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寻找训练重点,就“某一个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让学生能够从训练中获得认识,让学生能够从训练中获得更多感悟。比如,笔者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语句应用方面还需要进行强化,于是笔者便就此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就之前学习过的句型进行创新和模仿写作,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升,让学生可以从此过程中强化句型的认识,更加可以通过此方法获得字词、句型等方面的认识和积累,为之后的作文写作提供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做好铺垫。

运用片段作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训练效果,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优化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要对片段作文训练予以高度重视,对其训练方法和措施进行改善,更多的学生掌握片段作文训练的技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晓伟.如何让作文教学告别尴尬:谈初中语文片段作文教学训练[J].赤子(上中旬),2015(2):291.

[2]韩建勇.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限时作文的训练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104.

片段式作文篇2

动画基础知识

第  1  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及动画的分类;

2、 学会从网上下载计算机动画的常用方法;

3、 会用Ulead GIF Animator从GIF文件中截取产生动画的系列静止图片;

4、 通过播放一些优秀的国产动画片片段,提升民族自豪感;

5、 通过上网下载各种格式的动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动画的基本原理;

2、 动画的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二次备课

一、 情境导入:

播放几段视频文件。

思考这些动画是如何形成的?

二、 动画基础:

讲解演示:运行“动画原理”程序

思考问题:如果播放序列图片很慢的话能形成动画吗?

讲解演示:利用windows中的幻灯片功能进行实验:先收集一组形成动画的系列静止图片文件,放入一个文件夹,再进入这个文件夹并选择“幻灯片”显示格式,以不同的速度不断的单击“下一个图像”按钮,观察动画的效果。假设图片的张数是1张或2张,会出现怎么样的效果。

思考问题:至少多少张静止图片才能产生动画?

总结:人看到图片后,当图片消失,眼睛中的图片影像不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暂留”

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静止图片按序逐个快速显示,就能形成动画。

讲解演示:再次播放动画片段

思考问题:

动画从制作技术和手段可以分哪两种?

从制作技术和手段角度,动画可以分为手工制作的传统动画和计算机制作的计算机动画。

三、 获取计算机动画:

实践操作:

利用各种工具,从网上获取各种格式动画素材

1、 新建以动画格式文件为名的文件夹,如gif动画、swf动画等。

2、 把下载的素材分类,分别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内,建立素材库

实践操作:

从GIF文件中截取产生动画的系列静止图片。

四、 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

归纳:1、动画的基本原理

      2、动画的分类

回答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动画片段

思考动画是如何产生的

 

看“动画原理”的演示

思考并回答问题

 

看利用Windows中的幻灯片功能进行实验的效果

通过图片数量的变化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注视红色一段时间,迅速移开眼睛至教室白色墙面

 

学生观看动画片段,分析动画片的制作技术

 

利用搜索引擎,分别以“GIF动画下载”和“SWF动画下载”为关键字,建立动画素材库

思考GIF动画和SWF动画的特点

截取GIF动画文件中静止的图片

 

归纳与小结

 

片段式作文篇3

关键词:电视广告;智能化监管;广告自动发现;广告自动拆分

电视广告以其直观形象、感染力强、方式灵活多样、覆盖范围和受众面广、送达率高等优势,仍是大多数行业进行推广宣传的主流形式。现如今,各级广电监管部门对广告节目进行自身行业监管时,也是以电视广告节目监管作为重点。近年来,为了改变人工监听监看广告节目的工作方式,各级广电监管部门以科技手段辅助广告监管工作,通过建立广告监管技术系统,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针对电视广告监管,大多数广告监管系统的主要技术策略是利用人工制作出的大量广告视频样本进行基于音频特征的识别比对。此种策略仍受制于广告的发现过多依赖于人工每天制作的大量广告样本模版,从而造成对广告样本库的维护工作量很大、节目监管范围有限、未能及时发现新广告等不足,相比于最传统的人工监听监看方式,还存在工作量较大的问题。另外,由于监管系统采集到的电视节目源的背景音复杂多样,采用音频比对有时也会具有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识别效率和结果。因此,为了提高广告监管的效率,改变人工大量制作模板的工作模式,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建立一种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广告监管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电视广告节目播放特点

每个电视频道播出的广告节目一般来说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每条电视广告一般都具有重复性,这种重复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条广告一天内会重复播放几次;另一种情况是一条广告每天只播一次,但在一定周期天数内还是会再次播放;(2)每个电视频道每天具有相对固定的广告时段,在广告时段内将连续播放一条以上的广告节目;(3)考虑到商业利益和广告宣传的因素,电视台制作的广告节目只播一次不会再次重复播放的情况很少。

2技术思路

本文研究的智能化广告监管系统,主要基于视频识别比对技术来实现,因此,首先需要对系统采集到的所有视频进行视频特征提取处理。根据上述电视广告播放具有重复性和相对固定播出时段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主要技术思路:首先,在系统的建立初期,先由人工创建初始化的视频广告样本库,通过采用基于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的视频比对检索技术,将电视频道全天视频源节目的视频特征与广告样本视频特征进行比对,比对后全天视频源将被自动划分出已知广告时段视频片段和疑似广告时段视频片段,识别出的已知广告会进行自动定位并拆条编目形成广告节目串播单;接着,针对疑似广告时段视频片段,采用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发现技术,将重复出现次数达到预设阀值的视频片段定义为疑似新广告;然后,通过基于特征索引的切割技术自动生成疑似广告片段样本视频文件,提供给工作人员审核。最后,监管人员通过系统生成的疑似广告片段的视频摘要关键帧图和GIF动态图,即可快速判断确认目标广告。确认后的广告视频片段将自动被拆分并形成编目,完善之前生成的广告节目串播单,同时该视频片段也自动变成新的广告样本添加进广告样本库。每个电视频道的广告样本除一开始建立初始样本库时需要人工制作一遍外,往后均由系统自动发现和制作生成。这样一来,整个电视广告节目的比对、识别、发现、拆分等过程基本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监管人员只需进行少量的确认和审核工作即可完成广告监管的日常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工参与的工作量,由此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并提高了广告监管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系统总体技术思路框图如图1所示。

3主要关键技术

3.1基于色彩和纹理特征相融合的视频片断比对检索技术

要对监管的视频源进行视频特征提取,系统需要设计一个视频检索子模块对图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索引,提取的特征包括视觉色彩和纹理,提取后进行相应索引。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是反映一副图像基本信息的典型特征。但是单一的色彩特征或纹理特征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信息。如果只用色彩特征做为区别两幅图像的依据则会因为不同场景具有相同的色彩分布而出现大量的错误匹配结果;同样单一的纹理特征匹配也会出现大量的错误匹配结果;如果将这两种特征通过加权的方式同时作为图像判断依据则会大大减少错误匹配概率。因此,通过这两种特征融合的方式和合理利用视频片段的时间比较,本文提出一种有效的视频片断比对检索方法,利用视频比对的方式对视频片段进行比对识别,视频主要利用视频帧的方式进行匹配,该方法原理的具体步骤如下。(1)对视频进行抽去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并且划分镜头的预处理,把每一帧的特征、时间和镜头编号写入特征文件;(2)输入视频片断寻找其对应的特征文件,并且读入媒体库的特征数据;(3)在媒体库中查找与视频片段开始帧匹配的帧;(4)如果某一帧和输入视频片段的开始帧匹配,则让媒体库的下一个镜头开始帧和输入视频片段的下个镜头的开始帧进行匹配,依次逐镜头进行匹配直到出现不匹配的镜头;(5)判断匹配上的视频片段和媒体库中的视频片段的时间长度差,如果时间差在合理范围内则判断两个视频片段为匹配视频片段。基于色彩和纹理特征相融合的视频片段比对检测技术是广告监管系统实现基于视频比对识别的关键,该技术的识别效率和准确率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指标,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证明,该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

3.2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发现技术

本文根据电视广告播放具有重复性和广告时段相对固定的特点,采用递归比对算法,识别出疑似新广告片段,通过人工核定,即可方便快速地识别定位。此技术首先通过基于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的视频比对技术进行广告视频时段划分,再利用递归比对算法进行新广告发现,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广告样本匹配,第二部分为划分疑似广告时段,第三部分为递归比对,第四部分为新广告发现,具体步骤如下。(1)广告样本匹配:利用初始建立的视频广告样本库中的各广告视频样本识别出已知广告节目片段及已知广告时段。(2)划分疑似广告时段:根据广告样本库匹配上的广告按时间顺序排列,在已匹配上的广告视频片段或连续广告时段的前后各设定一个可预设时间,把这两个前后视频片段作为疑似新广告时段划分出来,再对所述疑似广告时段进行定长切割为各视频片段,并对其进行特征提取,这些视频片段通过每天的积累将形成一个广告时段特征库用来进行递归比对。(3)递归比对:将广告时段特征库中各视频片段按时间顺序排序,从第一个视频片段开始比对,将第一个视频比对上,则用第一个视频片段和第三个视频片段进行匹配,直至最后一个片段;再利用第二个视频片段和第三个视频片段进行匹配,如果比对上记录下匹配上的时间位置信息,如果没有比对上,则用第二个视频片段和第四个视频片段进行匹配,直至到最后一个片段;以此类推;最后将所有相似片段进行记录并对近邻片段按匹配时间进行重组切割,得到固定阀值下的重复相似片段;(4)发现新广告:由于递归比对得到的大量重复的视频片段中,可能含有一些同样会重复播放的节目片头片尾等非广告片段,因此再利用预先建立的一个非广告样本库将非广告片段进行匹配过滤,最后通过人工审核结果,确定新广告视频。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流程图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广告时段特征库每天都在不断的积累,所以基本上保证了在特征库中进行重复性比对时,那些在一天内或一定天数内重复播放的广告都可以被发现识别出来,而只播放一次再无重播的广告由于不是特别多,再加上在系统建立时还要考虑设计生成频道视频摘要关键帧和全天视频片段GIF动态图作为人工审核辅助手段,监管人员在每天审核完系统自动生成的疑似广告片段后,再通过关键帧和动态图快速浏览,也可发现和补充系统未自动发现和生成的新广告节目,因此,整个系统还是能够保持较高的新广告发现能力。

3.3基于特征索引的视频片段切割技术

由于采集的每个视频文件,都对应含有一个索引文件,文件格式主要为二进制形式,包含的信息主要是视频播放的时间信息,文件大小等,系统根据此索引文件可以便捷地对视频文件进行IO流的切割、合并等操作。利用此特征索引文件可以通过对基于递归比对算法得到的目标广告样本进行快速切割,并自动归类,分级存储在系统中。具体流程如下:(1)系统根据视频片段特征自动识别出样本片段,并提取样本片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2)系统根据非广告样本片段自动过滤已识别出的样本片段;(3)系统根据视频索引文件利用IO流自动将已过滤的样本片段进行切割合并,并自动分类,并将关键信息入库。基于特征索引的视频片段切割流程图如图3所示。

4系统技术特点

采用上述基于视频特征的关键技术构建的电视广告监管系统,与其他广告监管系统相比,应具备以下创新的技术特点。(1)通过基于色彩和纹理特征融合的算法,提取视频片断的特征,进行有效的广告视频片段比对检索。(2)自动划分广告时段与疑似广告时段视频片段,对已识别出的广告能自动编目,生成广告节目串播单。(3)通过递归比对算法对相邻视频片段进行重组切割,得到预定阀值下的匹配时长相似片段,从中发现新广告节目。(4)采用视频特征索引切割技术,系统自动切割广告样本片段,智能化创建样本库,取代传统依靠人工制作广告模板的工作方式。(5)广告样本比对性能不受样本库大小的制约,且进行样本比对后能从视频源中自动拆分出广告节目。

5结语

广告监管系统中使用到的广告识别一般都基于广告样本片段进行,因此,对广告样本库的维护要求很高,且实时性也较强。本文提出基于视频特征进行广告检索识别,且只需要进行最初的广告样本初始后采用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技术即可自动发现新广告,再根据视频特征索引对广告样本进行自动切割,这些过程全部先由系统自行完成,几乎无人工参与,从而形成了广告自动发现识别、广告片段自动切割的技术方法,有助于推动广告监管技术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经过研究开发和对实际应用表明,利用这些技术方法构建的广告监管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通过应用系统同时对40套电视频道节目进行监管处理,系统对广告节目的识别查全率和比对识别正确率以及广告样本匹配准确率都能达到90%以上;系统对单个电视频道全天24小时视频片段的检索速度在6分钟以内;每个监管人员通过系统巡检审核一个电视频道所有广告节目的处理时间约为0.5小时/天。系统的高效智能化大幅降低了监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在提高监管工作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范围,有效实现了广告监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耿国华,王克刚,李康.基于色彩纹理特征的图像分类及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3-56.

[2]余时强,张铮,张为华.近似重复视频检索方法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6(5):24-26+35.

[3]陈康睿.视频分割算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4]王婧.基于电视自动编目技术的广告监管自动化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C2):68-72.

片段式作文篇4

分析了新闻图片资料的数字化管理策略,即:图片数字化、建立数字化信息数据库、规范图片工作流程,使图片管理数字化与图片运输网络化得以实现。

关键词:

图片资料;数字化管理;数据库

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在数码相机与互联网的推动下走向了巅峰,新闻图片的发稿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彻底改变了新闻图片的编辑与管理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及大地影响了新闻图片的运作与交易方式[1]。可以说,新闻图片给新闻摄影传播带来的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现阶段,国内大多数传媒集团均建立起了自己的图片数字化管理平台,而其目的就在于把有限的新闻摄影队伍与图片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图片传统时效性的提高,打造全媒体新闻图片产业链。

1图片数字化

逐渐成熟的数码相机技术,极大地影响了数码相机的价格,加之日益普及的扫描仪,使得传媒图片资源已具备数字化条件。现在只需立足于数字化标准加以规范就可以。一般国际新闻通讯社通用的发稿数字化扫描标准为:图片最小扫描为300dpi、长边为2048pixels,换言之,就是图片的规格应超出8M,以高精度6为参数将图片压缩为JPG的格式[2]。照片必须用RGB三色模式进行扫描。如此,图片才可用于杂志报纸的用稿。

2建立数字化信息数据库

传统的图片在经过数字化转换后,应在第一时间结合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立图片资料信息数据库,以便更好的管理、传输与开发利用图片资源。图片数字化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图片数据库。作为一个关于某一特定的主题或目标的信息集合,数据库对数据的存储是根据一定的结构而行,对这些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与统一使用,达到共享数据的目的。我们可将图片资料根据一定的条件建立成专项数据库,包括事件、各类专题等,一条数据库记录对应一张图片。数据库字段可包括时间、分类号、图片编号、图片说明、图片数量、图片规格和现状、归档日期、图片来源等在内的多项字段。指针字段是不可或缺的,其将本记录对应的电子图片文件存储在电脑中的路径与文件名如实记录下来。我们可借助这一数据库管理、查询和利用电子图片。因为数据库中指针字段和实际照片文件通过链接才可对该图片进行查看,所以,需拥有管理图片数字化系统图片文件链接功能的数据库软件即可。

3规范图片工作流程

所谓规范图片工作流程就是在拍摄完新闻图片后对其进行编辑整理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共同在场。现阶段,虽然新闻摄影的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流程,但大多数都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以至于对聚集图片相关资源造成了一定阻碍。摄影记者在存储拍摄的图片及相关信息上,往往较为零散,不能进行集中管理,而这些混乱的图片与相关信息让图片编辑不能将创造性发挥出来,使得劳动缺乏成效性[3]。现阶段,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工具非电脑、互联网莫属,而开发与新闻图片资源特点和新闻摄影工作习惯相符合的通用软件则无疑是规范新闻图片工作流程的一项最有效方法。软件能够结合需要设定与之相符的工作流程,在规范的工作流程中对图片工作者的工作要素与流程予以强制性地规定。如此一来,就可对信息的完整性与标准性予以保证。比如,摄影记者在完成图片拍摄后,他需要在报社的发稿流程中输入图片和文字等相关信息,这时图片流程软件就会在图片相关信息窗口对记者提出要求,即要求其提供一些文字信息,包括标题、说明、拍摄时间、地点等,每一幅图片才能够进入图片编辑过程,媒体图片编辑按照提供的信息进行文字修改加工,撰写关键词,并分类图片,进行分稿。同时,数据库已经收入所有的图片信息。这样一来,每幅图片及其相关信息均被存储于数据库中,无论是摄影记者还是图片编辑若要进行搜索与编辑等工作,只需按照作者姓名、时间地点、图片分类、图片说明以及关键词等信息搜索编辑即可,且不受时间限制就可以系统地保存图片资源,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4结束语

以数字化形式管理新闻图片资料已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管理可使图片资料的发霉、褪色、占用空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还可通过信息技术,全面系统地统计与编目照片资料,根据需求快速的检索、查询以及处理图片。今后,新闻图片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工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较多的精力,我们应积极认真的应对。

作者:贾泽浩 单位:内蒙古日报社音视图新闻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宁平.网络时代的新闻图片数字化管理[J].实践与思考,2012,(3):33~35.

[2]吕小辉.互联网时代照片数字化的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6,(3):71~73.

片段式作文篇5

本文阐述了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作用,探讨了运用电视手法制作专题片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指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弥补文字所带来的视觉缺失、声音缺失等所不及的更多感官的冲击,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的研究课题,也可提高受众人群的兴趣,达到全民性参与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途径;现代传媒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目的在于文脉的延续、优秀文化的复兴和再创造。

现代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使得现代传媒的品牌形象,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已作为中国五千年底蕴的文化品牌,包括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广泛和众多,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电视媒介能够更好地传播,让不同阶层的受众人群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吸收相关知识并做到延续中华文化文脉的自觉,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保护作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全民性的工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各个领域,整体可以归纳为动态和静态两种。传统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古籍文献,即文字描述的表现手法来展现。通过出土的文物、遗址等具体的实物对研究者以及受众人群提供可供研究或了解的相关知识。文字的优点是有依据,不足的则是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解读的角度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主要依靠读来理解,难免会有局限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运用可使听觉、视觉融合为一体。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捕捉到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这样可以弥补文字所带来的视觉缺失、声音缺失等所不及的更多感官的冲击。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的研究课题,也可提高受众人群的兴趣。因此,收集更多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类、影音类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的科技进步之快,使得更多的人们接受事物的方式由以前的书本转变为电视网络、移动媒体接受新事物的方式。运用电视拍摄的手法来制作一些关于美术专题片,建筑类专题片以及各艺术种类的宣传片、纪实片等,是现实可行的,拍摄后根据文献配写解说词,根据分类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去传播,尤其是通过电视、网络类、移动传媒类等,例如:地铁、移动公交车、传播媒介,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的途径,也让更多的民众来真正理解中国本民族文化精髓,进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保护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再是研究者们极力地在保护,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之处,进而发动全体人民群众自觉地去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也是充分运用电视传媒手段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种优势。

二、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运用电视手法制作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制作是对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电视专题片形式分类很广泛,从风格上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为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无论选取那种形式,专题片的制作都离不开基本的形式要素,例如创意片头、画面与解说词的完美搭配、后期剪辑制作、音乐的选取等等。

首先,专题片片头的创作包装可以是创意的,创意是灵魂,但不能脱离专题片内容本身。一部专题片的制作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是电视的形式,内容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某一门类为内容载体。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画面内容为基础,是专题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量,它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画面进行补充和提高,弥补画面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并根据画面与文字语言在形象上的逻辑关系创造词与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的升华,成为观赏者享受的文化盛宴。

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片,需要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选一部分作为重要的代表,来进行宣传片的制作。提倡不同的群体拍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持续拍摄动态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资料。由此,可以记录不同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同时,提倡尝试更多的电视栏目制作,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创意片头,也可以是展播类等等栏目方式,融合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建立艺术资料库,丰富和充实除文献、出土实物之外的更多视觉资源,记录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经过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片的制作长期积累后,整理分类为例如记录片、科普片、创意片等,建立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

应根据受众群体制作各种片子,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得到保护。不再仅仅是研究者、国家政策的抢救性保护,需要动员全民来保护,那么就要先要让全民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解熟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电视、交通、地铁等移动传媒手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普及到每一处,才能让群众有意识的去对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关注,最终自觉的对其进行保护。

三、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一是记录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以后的研究人员提供更详实的生动资料。

二是对大众起到科普宣传作用,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再仅仅是研究人员的专利。

三是包装创意的作品,带有本民族符号的作品,内容、内涵更充实,有利于对外的传播并起到宣传作用。

四是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储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更多可利用的元素去开拓创意产业,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孔令顺.中国文化的电视化表达[J].现代传播,2009(3)

[2]雷蔚真著.电视策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片段式作文篇6

【关键词】影视片头 4D技术 设计理念 表现手法

一、影视片头概述

(一)什么是影视片头

影视片头,是指影视节目开头用于烘托气势、营造气氛、呈现作品名称、开发单位、主创人员等信息的一段影音材料,它是由视频、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元素所构成一种视频表现形式。

(二)影视片头发展的原因与规律

1、影视片头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影视片头是伴随影视剧的产生而产生出的一种视频表现形式,随着影视剧的不断发展,影视片头也随之不断向前发展。近年来,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影视业不断全面提升自我品质。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精美的画面、恢宏的场景、曲折的剧情,包装与宣传也变得十分重要。而作为留给观众第一印象的影视片头的重要作用也凸现出来,一个设计精美、紧扣内容的片头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使影视作品迅速获得成功。所以,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衬的片头相对应,因此,客观上推动了影视片头的发展。

2、影视片头设计形式发展规律研究

要对影视片头的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就要对各个时期影视技术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与整理。进一步摸清影视技术的发展对影视片头制作手段、设计形式、设计理念等的影响,为研究论证影视片头发展中新技术与新设计理念的产生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制作技术上讲,影视片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阶段。原始手工制作阶段、字幕机制作阶段、三维技术与后期合成技术制作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中片头无论在其设计形式上、观众认可度上、信息承载量上都具有较大差别,并且。这三种因素又直接影响着影视片头的艺术水平和生命周期。

(1)原始手工制作阶段

在最初的片头制作中,所有的图形、文字、图标等都是需要美术绘制人员绘制而成的。之后进行拍摄在导入编辑机中进行编辑最终于影片合为一体。

虽然这样也可以完成片头的编辑工作,但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是很低的。在设计形式上,因为全部需要手绘制作,手绘层次又存在差异。因此,限制了当时艺术性强的作品出现,以至于当时的片头设计形式单一。在设计理念上,手绘制作的特点迎合了当时人们对美学的认识范畴,纯艺术多于技术。总体来说,因为处于简单思维模式下,影视片头还没有形成它独特的商业性质,仅仅只是作为表示影视作品名称、主创人员和开发单位等信息的一段影音材料所应用。同时,由于当时群众观看节目的机会有限,影视片头这一技术上的弊端并没有对当时影视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与阻碍。

(2)字幕机制作阶段

80年代,随着影视业的发展,作品也逐渐增多。手工制作片头无法满足其需要,而电脑技术的发展为影视片头设计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字幕机的运用。但是,由于当时制作者对电脑编辑程序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同,影视片头质量差距也较大。

随着电视机的推广,电视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新型文化。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关注与参与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这样就产生了对视觉感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影视片头单一的以文字为主体的设计形式。

(3)三维技术与后期合成技术制作阶段

90年代初期,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片头制作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特效软件程序的操作逐步由繁琐变得简单起来,特效制作人员工作与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开始揣摩研究片头的创作思路,这一时期成为了影视特效技术飞速发展的飞跃点――三维技术出现。所谓三维技术就是对空间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空间内创造出三维的虚幻物体。

同期三维技术与非线编辑的结合制作为片头的设计理念增添了更加完整的设计形态语言,可以说三维技术与非线编辑系统的研发为今天的影视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以上影视片头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一时期的片头设计理念上的改进都是为了迎合满足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也是技术研制开发的目的所在,这也为我们研究影视片头发展中新技术与新设计理念的产生方向提供了线索。

二、影视片头的创作意义

影视片头创作意义从来都不是只关乎作品本身,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对影视业管理方式不一样,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对影视业影响的不同,影视片头的设计理念与创意就不只是简单的市场问题了。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卷进这场战争的战胜国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他们所拍摄的战争片往往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以及战斗豪情,运用影视宣传这种形式来庆祝胜利,来讴歌战斗英雄、英明的指挥者以及对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的普通民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从胜利的喜悦中间冷静下来,慢慢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给世界、给普通民众、给卷入战争的民族和国家、给各国军人带来的巨大灾难,他们又开始拍摄探讨战争与个人命运关系的作品,其主题往往表现为战争对个人身体、心理上造成的创伤。

可见,同样的题材,由于受众群体意识的改变,影视作品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设计理念与核心思想也会随之改变。

三、关于未来的影视片头技术展望――4D技术

(一)4D技术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4D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影视设计形式。所谓4D技术,是指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使三维立体影像和环境模拟系统完美结合。通过电脑主控系统对放映、特效、声音、供水、供气等设备进行联动控制,观众在观看4D影视作品时,随着情节的发展,不仅可以观看到立体的视觉图像,还可以实时感受到振动、升降、狂风、洒水、拍打、烟雾等效果,从而获得全新的娱乐视听享受。

(二)4D技术在影视片头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D技术作为3D技术的发展与延伸,在营造气氛、模拟环境、加深感受等方面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受到了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但是,其在影视片头中的应用还比较少,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前影视片头的播放渠道难以采用4D技术。

二是4D技术较高的硬件要求限制了其在影视片头中的应用。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断言,4D技术在影视片头中是难以得到应用和发展的,我们应该看到4D技术的实现具有众多可能性。

首先,大众的广泛认可是4D技术发展的驱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3D影片的热映正是这一需求的强烈反映,而4D技术紧随3D技术正走向人们的视野,上海世博会上,多个展厅都采用了4D技术使人们深刻感受到这一技术对视听方式的革命。

其次,三维制作软件的不断创新为4D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现今通过三维制作软件,可以直接将现有的2D平面图像进行分离处理,制作成立体影片。

再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4D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4D技术主要是在3D的基础上加上环境特效模拟仿真,例如以气动为动力,通过4D的座椅实现喷水、喷气、振动、扫腿等功能,或者通过在影院内安装下雪、下雨、闪电、烟雾等特效设备,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电脑人们将可以模拟出气味、触觉等更多的人类体验,而这也将被进一步应用于4D技术中,推动其向更新的领域发展。

综上,尽管在当前条件下将4D技术应用于影视片头的制作还存在众多限制因素,但是可以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实现影视片头4D化并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从心理学上说,现今“真实”与“互动”已经成了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新要求。所以,随着4D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成为影视片制作或者影视片头制作的新的设计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片头作为一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当下流行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等艺术元素的深刻影响。而在影视片头设计形式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新技术引起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的革命,而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又时刻召唤着新技术的诞生,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影视片头设计形式从原始手工制作阶段逐步发展到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三维技术制作阶段。通过对影视片头设计形式这一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不久的将来4D技术必将成为影视片头的主流设计形式。

片段式作文篇7

[关键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文化

“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它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由此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手段用于人类学研究,其纪录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学是内在的表述内容,是人类学家研究成果的产物,也是纪录片中的一类特殊类型。“人类学”和“人类学纪录片”都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人类学”较早,本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而“人类学纪录片”就很晚了,直到“1985年,当时担任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Balikci)来我国访问,这个片种才被介绍到我国”。①

在英语里,西方国家对人类学纪录片有若干种不同的称呼。一般称为AnthropologicDocumentary(人类学纪录片),或EthnologicDocumentary(民族学纪录片)。也有的人把其中单纯记录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但很少或不加任何解释和评价的影片称之为EthnographicDocumentary(民族志纪录片)。这些不同的命名多少有些差异,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可以兼容,这主要是在人类学界使用。而影视圈内,一般把这类影片通通归于纪录片,仅仅认为它是纪录片中的一类,并没有赋予它比一般纪录片更多的含义。

当今世界,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人类学纪录片可以把不同的文化传递给人们,并促使人们开展对话,让人们分享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从而唤起人类对自身深刻而积极的感受。在世界人类学第9届大会上,与会人类学家通过了《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决议》,决议写道:“电影、录音带和录像带在今天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资料的源泉。它们提供有关人类行为的可靠资料,……它们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留传给后世。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只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时代。为了纠正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人类的短视行为,按现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记录人类遗产就非常必要。”②这已成为许多国家影视人类学家们的共识。

一、人类学纪录片的起源

人类学纪录片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出现的。据著名的影视人类学家保罗·霍金斯(美国)的文章称,第一个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人是瑞格纳特(Felix-louisRegnault),他于198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非洲民族学博览会上用电影记录了非洲沃洛夫妇女制作陶器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是第一部民族志电影”。

最初,人类学纪录片在人类学界不受重视,它只不过是作为人类学研究中的附带产物,而并没有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成果中用以引用的重要部分。直到本世纪30年代,格利哥利·本特森(GregoryBateson)和马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将人类学和电影结合到一起。

本特森曾在新几内亚东北部的色皮克河沿岸的雅特木耳人中间进行过田野调查工作,并写了本题为《耐温》(1936年)的专著。米德则在萨摩亚和新几内亚做过田野工作,他曾写过大量的专著和文章,并早已由于他的人类学著名通俗易懂而著称于世。本特森和米德于1936年—1939年在一个巴厘人的小村庄一起从事研究工作,他们的这一项研究对人类学的重要贡献就是: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他们用摄影手段来弥补早期各自工作中的不足,例如生动的可视性图像可以使本特森非人格化的抽象分析更加丰满;再比如纪实性的纪录片可以使米德对人类行为的广泛描写更加生动和深刻,纪录片就像他们的人类学著作一样,描写了人们的行为,并展示了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在纪录片的“许多地方集中表现了小孩儿之间以及小孩儿与成年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譬如他们在影片中表现了巴厘人小孩儿的这样一种行为:用手触摸刺激婴儿,使他达到近乎兴奋最高点时,突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这对研究成年的巴厘人没有高兴奋点的‘稳定状态’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也以生动的形象表明,这一点在纪录片中可以很好地被表现出来。”③

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他们结合25000幅照片在1932年出版了两部著作。另一方面,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纪录片,于1950年发行。在本特森和米德的系列片中,他们有一部影片纵向地研究了一个叫卡贝的小男孩,从7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以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儿童早期成长的几个关键发育期。本特森和米德有意识地把电影用于人类学研究,用电影来表现形象化的运动,并从整体上表现复杂的场景间各种相互关系,这种运动和关系在电影中比在纯文字中要好表现得多。这样,他们对电影的运用就成了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弥补了文字材料的不足。

本特森和米德将纪录片应用于人类学研究的方式,为后来的人类学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字报告加人类学纪录片的成果方式,也为人类学界认同,一本书再加上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成为后来人类学研究最佳的成果表述方式。

二、人类学纪录片的表现对象

人类学纪录片表现的对象同人类学一致,是人类的文化和“向属于一种文化的人们解释属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的行为”。④

“德国的格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是世界三大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之一”⑤,以下我们试列出格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保存的德国和丹麦拍摄的部分人类学纪录片,从其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学纪录片所表现的对象。(摘自德国格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电影百科档案人类学片目录和内容简介,欧洲专册》)

《在黑林山开垦地》——火烧开垦土地并平整(E496,1937,“E”为科影所存影片编号,后为年代,下同——引者注)

《在巴登外勒榨油》——300年前的水动榨油机结构(E1965,1972)

《布勒特璃的金线刺绣》(E983,1965)

《符腾堡的土法烧炭》(E651,1959)

《水力锻造作坊》(E658,1963)

《镰刀割黑麦》(E927,1951)

《农村式烤制面包》(E931,1950)

《抄网冰上捕鱼》(E930,1947)

《蓝靛染房》(E928,1948)

《纷法诺人戴头饰》(E929,1951)

……

我们统计了来自欧洲12个国家的40部人类学纪录片,像《符腾堡的土法烧炭》、《镰刀割黑麦》这种表现欧洲各国残存的,而现在许多已消失的传统物质生产流程内容的纪录片,占绝大多数,共有25部,占全部纪录片的60%强;其次是类似《黑林山复活节举火活动》、《圣灵降临节》这种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民间宗教节目活动,共7部;此外还有表现民间娱乐活动的纪录片4部,表现民间生活的纪录片3部;还有利用影片形式,对比研究实现伦理道德观念的《四个家庭——印度、日本、加拿大和法国农民家庭的比较研究》。

三、人类学纪录片的作用

关于人类学纪录片具体的作用,埃米莉·德·布里加德(EMILIEDEBERGARD)在他的“影视人类学史”⑥中列出以下3条:

1.当事件过于复杂,速度过快或太小,以至于人用肉眼或文字书写无法把握的时候,它们作为记录事件的工具而存在。

2.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即将消逝,或者理论所涉及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的时侯,它作为一种为了后代进行抢救性记录的方式而存在。

3.用于共时性跨文化的对比和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研究。

也就是说,首先,当人类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使用常规记录方式或观察方式无法把握时,它是人类学家辅助记录的工具。

例如对于民间舞蹈和巫术等的记录。影视人类学家保罗·基奥齐(意)指出:“如果没有影视记录,对舞蹈和体态变化等文化现象的分析将十分困难(并且肯定不够完善)”。

[page_break]

其次,人类学纪录片也作为抢救人类文化的工具而存在,即前边所提到的不加任何评论的“民族志纪录片”,世界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急速变革,大量传统文化形式来不及保存下来,更来不及仔细研究,转眼便消失。文化的消失具有不可复得的特征,人们急切地感到,如果不采取措施使之得以保存,人类将失去大批宝贵财富,同样对发展新文化也十分不利。这种紧迫的形势给人类学纪录片带来了发展转机。因为形势紧迫,许多从前不关注,甚至不愿意使用影视手段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也注意到影视手段具有许多为传统研究手段所不具备的长处:它能够在比传统的笔录方式短得多的时间内收集到比笔录多得多的原始资料,而且这样的资料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并且可以重复放映,反复观察研究。他们意识到把电影电视这种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对于人类学研究大有裨益,于是,把眼光投向人类学纪录片,用影视手段来“抢救”人类即将消失的文化。

对于民族志纪录片,著名的人类学家保罗·基奥齐指出:“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见的证据并不是要刺激人们回归到以往时代,而是应当把这些证据视为一种可以促进对人类本身的认识的信息资料。”⑦

此外,人类学家利用人类学纪录片的直观可视形象性,将它用于横向的同时性跨文化对比,或纵向的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研究。这是一项真正的科学性的研究过程,就像以上片目中的《四个家庭——印度、日本、加拿大和法国农民家庭的比较研究》一片,将这4个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另外,像本特森和米德最初做的那样,他们在《巴厘和新几内亚儿童的竞争》一片中,将巴厘人和雅特穆尔人的文化背景和行为进行了对比。该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第一次以影片的形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尝试,它表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可比性。影片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两个种族内自然发生的同类事象,例如耳朵的灵敏度,经验知识或创造性才能,还有像给儿童一个玩偶以引起竞争反应等等,将巴厘人和新几内亚塞皮克流域雅特穆尔人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比较。

四、人类学纪录片的意义

以上我们谈及了人类学纪录片的起源、性质、表现对象、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同文字表述方式的区别,在此我们应该对人类学纪录片进行初步的界定,下一个定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回答“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这个问题:

“人类学纪录片是人们运用影视手段,旨在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研究成果而拍摄的纪录片。”

这个定义包含3层含义:其一是目的的表述,是为了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人类学纪录片的本质,研究是出发点,研究指导拍摄。其二是运用影视手段,影视手段是工具,是表达人类学研究内容的重要媒体。其三是内容的表述,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是人类学研究和人类文化研究,它包括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人种繁衍、组织规则、、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等等。

五、人类学纪录片的分类

按照影视人类学家格瑞欧(Griaule)的分类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3类:

1.提供研究用的纪录片断;

2.用于人类学课程的教学片;

3.供电视台播放或学术交流的具有完整结构的作品。

其中第一类,提供研究用的纪录片断,数量最大,也最珍贵。它包括只用一个镜头拍摄的一个完整过程,像制陶、打制器具、舞蹈等,也包括人类学家利用较长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记录。这些素材,可以提供给人类学家研究,更重要的是保存下来留给后来人。目前世界三大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之一的德国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就建立了人类学大百科全书影视卷,收集全世界各类民族的影视素材。

人类学素材片的价值在于,首先,它没有拍摄者的主观介入,没有像艺术片似的主观设计。其次,它充分保存了现场的原始状态,没有把当时拍摄者尚不理解,或用当时的理论无法解释的信息过滤掉,完整而全面地保存客观事物的原貌,因此,后人可以从中读解到更多的信息,有利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此类人类学素材一向很受重视,具有永恒的难以估量的价值。

第二类,用于人类学课程的教学片,一般是那种只剪去素材中冗杂的部分,经过粗编后的纪录片。有的加解说;有的则不加解说,附有文字说明。这类纪录片虽对素材经过剪辑加工,但依然保留着原始资料的性质,未提供摄制者的任何见解。“美国人类学纪录片制作者保罗·霍金斯(PaulHockings)1968年在爱尔兰农村摄制的《村庄》就属于这种类型。该片长70分钟,虽然只使用了原始素材的1/13,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仍然是没有摄制者观点介入的当地生活实景写照。全片没有解说,只有少量字幕,用来翻译片中人物说的爱尔兰语。”⑧此外,像美国人类学家卡尔·海德(KarlG·Helder)摄制的《达尼人的房屋》表现了两类不同达尼人房屋的建筑过程;英国人约翰·马歇尔(JohnMarshall)摄制的《昆布须·曼的仪式舞》展示了卡拉哈里布须曼人原始的医疗仪式,也属于这类教学用的人类学纪录片。

第三类,供电视台播放或学术交流用的人类学教学片是供大众观看的。“这类人类学纪录片加入了制作者的观点,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素材进行剪辑和加工而成的,剪辑得比较细致,结构较完整。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类人类学纪录片是摄制者对所拍摄的文化事象所做诠释的结构性再现,或者说是摄制者对所反映的客观文化的主观再现。在这类人类学纪录片的制作中,运用相同素材,根据不同的需要,常可以成功地剪辑出不同类型的人类学纪录片。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最后的山神》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最后的萨满》这两部纪录片,前期拍摄在一起进行,所获素材相同,后期制作是从完全相同的素材中剪辑出来的。前者按照制作者自己对鄂伦春族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衰落及其残存影响的感受和理解,用影片表现了萨满教在鄂伦春族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在鄂伦春族群众心理上的历史积淀,生动真实而富人情味,在1993年亚广联年会上获奖,后者则详尽、客观地展示了萨满祭祀仪式,包括萨满所穿法衣,使用的法器,祭祀程序和活动细节等完整段落,为研究鄂伦春萨满教的现状提供了丰富可信的资料,1994年获选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萨满教学术讨论会。”⑨

注释:

①、⑤、⑧、⑨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②[美]保罗·霍金斯主编:《影视人类学原理》,伊利诺伊州荧加哥阿尔丹公司,1975年

③[美]卡尔·海德著,田广、王红译《影视民族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④[美]沃尔特·戈德施莱特《民族志电影:定义和解释》,收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保罗·霍金斯教授论文集《影视人类学原理》,1975年

⑥埃米莉·德·布里加德著,邓卫荣译《影视人类学史》,载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影视人类学通讯》

片段式作文篇8

【关键词】科普教育;形象化;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01-03

一、科普影片的传播目的

“科普”一词,应源于1959年英国人查理斯・波西史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内容,这是现代社会对于科普开始了解及重视的开端,在以人文社会为主流的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也逐渐发掘了科学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因为科学所要普及的即是以人文为主的社会环境。更好的公民科学素养的养成与质量的提升,是促进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并可以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决策和更高质量的个人生活,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是对未来的投资。目前世界各国推广科普教育的政策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对科普教育的推广工作非常重视,且不乏积极发展的案例。在欧洲,大多数民众都看好一般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的研究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民众表示出对生活上具有普遍利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在澳洲,大部分的民众也认为,科学技术是改善生活的重要因素。

如何唤起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与学习动力,是近年来科学教育最关注的议题之一。过去科普或科教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或改变教学策略对成就表现的影响。然而,推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有相关机构调查发现,观众在听完科学知识讲座后,自身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方面有明显提升。科学教育因内容议题广泛,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益研究、学习动机和科学素养等相关议题皆会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在科学、科技知识课程中,能连结科学概念、理解与知识的相关应用,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会持续关注相关议题并统筹所学内容,这就是科普影片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说来,注重科普影片的传播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

(一)大众能肯定科学研究、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其重要性,并能接受及推广这些方法与价值;

(二)吸引更多民众投入相关活动;

(三)促进专业与非专业领域的沟通了解,激发跨领域的新研究。

所以,科普影片的传播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协助对科学的了解,并提升科普议题的关注与学习。科学知识是透过不断辩证、收集数据并评估进而取得发展的,所以,借由科普影片辅助及整合科学知识内容,有助于延续学生在科学领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优劣势比较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普影片的拍摄形式也由过去依靠相机、摄像机实景实地拍摄的单一拍摄方式,转为利用计算机运算三维动画仿真图像的新型科普影片制作方式。那么,这种新型的科普影片拍摄方式相对于传统拍摄方式,到底有哪些优缺点呢?首先我们来探讨优点部分:第一,由于三维动画完全采用电脑进行制作,在制作空间上可以节省许多,只要是能摆放电脑进行创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动画制作;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不管是用拍摄方式还是用手绘方式,除了要有绘画或是制作道具的场地,还需要有拍摄用的摄影棚等工作场所才可以进行制作。第二,利用三维动画方式制作影片,具有高度的制作灵活性,如果有不满意的镜头需要修改,只需在软件中修改原有文件的相关参数即可,使得制作和修改过程变得相对简单;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一旦出现某个环节的错误,可能就必须重做一次,好比实景拍摄的方式,只要有一个地方出错,可能整个镜头就需要全部重拍,这会使得制作过程变得冗长、繁琐且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拍摄时间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第三,因为三维动画能够模拟生成复杂的环境场面,比起传统手绘动画能够呈现更大的空间变化和更为逼真的视觉效果,而传统的摄影机或显微镜拍摄的方式因为会受到环境、光线以及器材的影响,使得拍摄过程受到诸多限制,往往效果会不尽人意。随着电脑硬件和软件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三维动画可以呈现出越来越多我们以往无法企及的视觉可能性,从而制作出更为逼真的影像效果。虽然这点有人认为未必更好,但是若纯粹以技术层面来看确实是一种进步。第四,三维动画制作方式能够节省更多的制作成本,因为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介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台中等配置的电脑便能够开始制作工作,而传统拍摄方式除了要将画面用相机或是摄影机拍摄下来,还要将拍摄素材送交后期剪辑以及合成部门进行画面的后续处理,而现在这些步骤在三维动画制作的流程里可以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

在探讨要三维动画的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利用三维动画方式制作科普影片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第一,是所有利用电脑进行动画制作的方式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依赖电脑使得资料的保存方式限于电脑硬件之内,一旦电脑硬件出现损毁,辛苦创作的数据资料很有可能一瞬间化为乌有。第二,也与过度依赖电脑有关。由于制作过程全部或大部分透过电脑完成,软、硬件之间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软、硬件之间出现不兼容的情形便会出现制作过程的停滞。例如:当制作过程是由多人共同担当,并非个人独立制作时,一旦所用的制作软件不相同或是版本不同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文件无法相容,导致制作过程停滞的情况。尤其是多人参与制作时,这是经常出现的、非常麻烦的问题。第三,是与电脑硬件配置情况有关。虽然理论上只要电脑能安装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就可以进行影片的制作工作,但是实际制作中如果电脑硬件设施过于老旧,即便是软件能够安装,也很难正常使用。这个问题也会影响到将来图像的输出以及最终影片的完成时间。硬件设备的落后,使得相对的图像运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会直接导致影片制作效率低下和制作成本的增加。

三、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特性与制作流程

传统生物学教学影片注重知识化、通俗化和形象化,将艰深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技术普及给社会大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物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新世纪的生物学科普影片除了要继承传统生物学科普影片的现有特征以外,还应探索面临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问题,并以此指导生物学科普影片的创作工作。

随着音视频技术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变迁,利用传统方式拍摄制作的生物学科普影片从画面效果到视频内容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于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渴望。近年来,由于三维动画技术的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的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影视、教育、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利用三维动画仿真技术制作的影片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受到了众多观众的欢迎。在国外,三维动画仿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影片、科研及科普等多个领域。那么,国内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与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发现:首先,尽管生物学研究领域特别是教学方面极度需要相当数量的三维生物学动画科普片的片源,但是国内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专业从事此类影片的制作,制作流程和技术表现特质的研究方面仍属空白;其次,国内目前对于生物学科普影片的制作方面,仍然大多以电子显微镜或相机拍摄到的真实图片或视频为主,因为现实摄制条件的限制和软硬件方面的制约,这种传统拍摄方式得到的影片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最后,国内现在三维生物学动画科普片的来源,主要是依靠采购国外仅有的几家相关制作机构制作的片源,影片价格高居不下,内容也不甚丰富,而且品质良莠不齐。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生物科普影片的制作中在牢牢把握科学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当今受众的需要――只有观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影片形式才是“优质产品”。三维动画具备不受时空、结构与尺度限制的特征,能以逼真的图像表现无法实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生物生活环境或身体内部构造,使用三维动画技术能真实、清晰地展示想要表达的生物对象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在小规格时段内模拟出实际发生过程漫长的生物研究过程,并可以突破物理屏障,深入对象内部结构进行“拍摄”,也能够轻松模拟在显微镜条件下难以拍摄到的对象外形和运动,适宜表现那些强调真实感、空间层次感的复杂研究题材,其制作修改灵活性较强,画面质量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以上特点使得三维动画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生物科普影片表现的主要手段和趋势。

生物三维动画影片的制作过程依照制作团队人员的数量和制作成本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其整体的制作流程大体相同。本文以笔者制作影片的过程为例,大致将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总结并划分为:前期制作阶段、动画中期制作阶段和后期合成阶段等三大步骤。

(一)前期制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将影片的构思、文献收集过程中的生物物种、生活习性和细胞结构特点等资料,透过与生物科学专家的不断沟通交流,取得科学层面上的建议与确认,并充分结合三维动画制作的特点,由故事大纲延伸出完整的文字剧本及基本美术造型设计方案,包括整体画面风格设计、生物造型设计、色彩气氛设计等步骤,然后将细化的文字剧本给予镜头语言,制作成完整的画面分镜头台本,即完成影片的前期制作阶段。

(二)动画中期制作阶段

这一环节主要将完整的前期美术设计方案依照设计完成的图样,进行诸如三维数字模型搭建、材质贴图、骨架绑定等工作,之后再进行生物角色的动画设计、三维虚拟镜头运镜、灯光、特效等方面的设定与测试,最后进行全片三维图片序列素材的渲染输出解算工作。

(三)后期合成阶段

主要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完成图片序列素材的剪辑与画面效果调整处理工作,调整好画面的节奏与色调,并对照画面影像来制作影片中的全部字幕,最后将视频进行完整输出,得到最终成片。

以下便是笔者总结归纳的整个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尽管目前国外已经有关于三维生物学动画的制作案例,然而,这在我国生物学研究界的应用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研究三维动画在现代生物学研究活动中的运用,能够使三维动画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学研究和其他相关科研项目,为生物学科研与科普活动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彭国华,陈红娟编著.3ds Max三维动画制作技法(基础篇)[M].科学出版社,2009.

[2][美]葛詹尼加等著.周晓林,高定国等译.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毛松午,李艺康,顾洁燕等.美国IMAX医学科普电影《人体奇迹》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6).

[4]徐越华.谈医学科普动画片《我从哪里来》的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

上一篇:小爱迪生范文 下一篇:梵高的坟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