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堂范文

时间:2023-09-23 03:53:14

今日学堂

今日学堂篇1

经过了十三年的人生岁月,让我明白了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困难与挫折,也就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明日的痛苦,在于今日的抉择;明日的绝望,在于今日的痛苦;明日的伤心在于今日的绝望,今朝的痛苦,成就明日的希望;今朝的快乐,成就明日的痛苦;今朝的绝望,成就明日的伤痛……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人世间最平凡的事物,在告诉着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事要全力以赴……。

人生就是一位老师,它虽然不会像人一样,授予人知识,但是只要用心聆听,用心去感悟,用心去祈祷,便会听到人生中的窃窃私语和人生中的感悟。

人生这个大课堂里,有着快乐,有着悲伤,有着乐观的态度和失败后的奋发,鸟儿在课堂中飞翔,鱼儿在课堂中玩耍,动物们在课堂中嬉戏打闹。

让我们从人生中获得知识,从课堂中获得自由,从天空中获得飞翔……

今日学堂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问题;生活;实物;游戏

富有生动性、形象性与启发性的课堂导入总是能在课堂伊始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热情以及积极性,而这恰恰正是促使他们积极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良好的课堂导入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那么,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展开课堂导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问题导入新课,创设疑问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虽然实际年龄较小,但却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以及一定的探索欲望与能力,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一开始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利用一些同当节知识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巧妙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年 月 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伊始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大家都喜欢过生日吗?”得到的当然是“喜欢”的肯定回答;紧接着,我又问道:“那谁知道多长时间才过一次生日呢?”不出意料,很多学生都回答“一年一次”。“大家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可是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今年12岁了却只过了3次生日,为什么呢?他难道不应该跟大家一样,一年过一次也就是12次吗?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可把班上的学生给难倒了,大家开始纷纷讨论起来,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活跃且高涨。

如此,通过一些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就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疑问的学习情景,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推动下逐渐产生对“年 月 日”这部分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结合生活导入新课,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实际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根本来源,小学数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常识实现新课的巧妙导入,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我并没有死板地引入“负数”这一概念,而是向学生展示了如下一组数字:

电梯中小明要去5楼,他摁了5键;

而小明妈妈要先去地下室取东西,她摁了-2键。

北京今天的气温是4℃;

大兴安岭今天的气温是-19℃。

小华爸爸对家里的收支情况做了一番记录,得到的工资记为3500;

支出的消费记为-1800。

中国地形图上,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表示为8844.43m;

而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表示为-155m。

……

紧接着我又说道:“相信大家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与上述例子类似的一些数字,那么大家知道它们究竟代表什么呢?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正负数……”

这样一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就使学生理解了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实现了当节课堂的顺利导入,同时又帮助他们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对于“负数”这一数学知识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

三、运用实物导入新课,创建感性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年龄较小,这就决定了他们仍然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思维思考方式。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安排一些直观、形象的导入方式,这其中运用实物进行课堂导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在学习“元 角 分”时,我就在具体的知识点讲解之前向学生展示了提前准备的10元、1元、5角、1角、5分、1分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使学生率先对圆、角、分形成一个较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很显然这一导入方式为接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扫清主观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游戏导入新课,建立活泼的学习情景

由于年龄较小,游戏是绝大多数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鉴于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巧妙安插一些简单易做且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堂游戏。

如,在学习“乘除法”之前,我就在课前设计了“大声背出乘法口诀”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大声且快速地说出2~9等各个数字的相关乘法口诀。

此举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一来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二来更是在巧妙导入新课、为学生建立活泼学习情景的同时轻松突破了学习重点与难点。

诚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出发,从不同的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真正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与高效性,进而为切实提高小学中年级的数学课堂效率及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海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2014(11).

今日学堂篇3

你已走过了崎岖险阻的百年之路,

繁盛与荣耀到来了。

1906年11月25日星期五风起

初,应科举,入壮途;今,科举废,学堂立。吾观天下,大变矣。余幸与二十九同窗入读“雅礼大学堂”。

吾谓此学堂“陋室”也。学堂地处西牌楼,名曰“学堂”,实为“民房”。小如牛棚,臭如茅厕,常以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课程不齐,曰“大学预科”,实为“中学水准”。

今,大风起,校舍颤然,墙漆尽脱。近数日,吾常惧屋舍崩倒,伤其身。同窗亦是人人自危也。

处逆境,亦应图强,帝国列强毒流中土,余以为,吾当勤读书,如祖荻般,做“清中原而复济者“。

1916年10月6日星期三晴日

今朝,大好风光,师生皆甚喜乎。“雅礼大学堂”乔迁新址。吾与同学辞走西牌楼旧校舍——数木屋而破旧不堪,而迁至新校舍。

此校舍位于麻园岭,余闻此乃学堂购地建之。之所以谓其“新”,岂是真新焉?非也,但新于旧校舍矣!

孟母三迁,为孟子而思也;学堂新迁,为吾与同窗而思也,望吾发奋图强,立足九州。

1926年10月19日星期一大雨

我的学校——雅礼大学的校园真可谓气魄宏大啊!大操场依偎在教学楼旁,教授宿舍林立在科学馆的边上,餐厅与学生宿舍连为一片,耸立在教学楼后。我今天又与同学在球场上挥洒青春,甚是兴奋。

学校有大学部与中学部,大学部有三个固定的专业——文,理,医。学校还拥有数千名学生。我知道,这与我们与学校的努力都离不开的。

但是,近闻学校将面临停办,原因是大革命的动荡。这不可质疑的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我即将离开亲爱的校园,离开友好的同学,离开尊敬的师长,离开学校的一草一木,离开我那明亮的教室,我真是舍不得啊!

我愿在校的最后的时间,努力学习,来报答我的大家庭——雅礼大学。

1936年11月17日星期三晴日

昨日,学校举行了极为隆重的三十年校庆,我与班上的同学都登台表演了话剧——《大家庭》,节目十分精彩,让我们大饱眼福。连市长与一些著名人士都来我们学校参加校庆。

今天最新期的《雅礼周报》出炉了,介绍了昨天校庆的欢乐场面与游泳池扩建的消息。游泳池是前不久学校兴建的设施,长达25米。与之同建的还有一栋食堂兼宿舍,一个专用图书阅览室,气象站与一些新的校舍。

在学校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后,我的学长们都考上了国内外好的大学,我有这么好的榜样,一定要发奋读书,在中华民族最危机的时刻,给予它最大的帮助。

1946年6月21日星期四雷阵雨

通知栏上承载着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校园即将迁回长沙。

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地处湘西,远离战乱。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坚持与努力,终于迎来了战争的胜利。当年,因为抗日战争的缘故,学校为了使学生远离战火,将学校迁至沅陵,

但不幸的是,日军攻入长沙时,驻扎在了麻园岭校区,而在次年日军败走退逃时,却一把火把美丽的校园焚毁了。妈的,狗日本!

学校的负责人为了筹建新校区四处奔波,想到可以回长沙了,我的心就砰砰的跳。几年前的学长们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下都能成绩优秀,我又何尝不能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的期望。

1956年12月31日星期五大雪

难得长沙下一场大雪啊!

大雪淹没了位于枫树山的新校区,教研室、实验室、师生食堂、小礼堂、操场、教职工宿舍、足球场都在大雪的掩映下。

自从我们学校改为公办中学,更名“五中”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同学与老师都日益增多,学生人数竟达到一千多名,班级也比比皆是。我的表哥也在五中。他比我高两届,小时候成绩不怎么好,今年却考上了清华大学。都是老师的栽培与学校的努力使他梦想成真。

在学校的高速发展之下我更应该好好学习,追逐表哥的脚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1966年12月2日星期四阴天

悲哀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刚经历与数学杨老师离别的痛苦,又得接受物理王老师被抓去批判的事实。这些天的突发事件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支离破碎。数学与物理课得改为自习课,数学书与物理书变得那么惨白,望着班主任欲哭无泪的脸,我们都无可奈何。平时在数学与物理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更是陷在悲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为什么,为什么,我作为旁观者,为什么就只能爱莫能助。为什么,亲爱的老师啊……

1976年12月30日星期四晴天

竟持续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四人帮”终究被粉碎了,老师的春天到了,被压迫者要翻身了。

我和同学拉着平反后的老师,到了郊外。燃一堆篝火,搭起几个帐篷,与老师叙旧情。老师虽然在笑,笑得很灿烂,但又是那么的无力,望着老师憔悴的脸,我们不禁“怆然涕下”。

想起当年老师为我们操劳过度而倒下的情形;

想起当年老师为我们的不争气而流下的眼泪。

“老师,您受苦了!”

这是我的真心话……

1986年5月20日星期五晴天

我们学校又扩建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五中就在飞快的发展,一年来,学校会扩建好几次。学校越来越美,同学们素质越来越高了。今天就发生了一件很愉快的事。

学校总是人多饭少,所以每天,都有一部分同学无法吃到中饭。今天,一个倒霉的新生就碰到了这儿事。他刚被留校,来晚了,饭已卖完了。新生没有饭吃,急得快哭了。这时,另一位高年级学长把自己刚买的饭给了新生,“弟弟,拿去吃吧,不要哭了!”。

“那哥哥,你……?”

“没事儿的,哥哥中午从不吃饭……”

站在一旁的我已被深深的感动,我为自己的学长自豪,我为自己的学校自豪。

2006年11月16日星期一晴天

今天是雅礼中学的百年华诞,今天,雅礼的树是高大的,雅礼的楼是雄伟的,雅礼的人是智慧的……

我们学校七千人都参加了校庆,场面甚是热闹,气势可谓磅礴。

大兵与他的新搭档赵卫国也来到学校登台演出,周杰伦也来秀过一把,这可急坏了我的同学们,他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来索要签名。

刹那间,几千个气球飞向天空,他承载着雅礼100年的历史。

笑声,欢呼声融为一片。

我为雅礼而感到骄傲!

雅礼中学,我亲爱的母校——

你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雅礼啊

我亲爱的雅礼!

2005年10月

雅礼中学

今日学堂篇4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5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升中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很多一线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了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深入实际挖掘新课标下新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和内容,并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还要不断地努力钻研、开拓性地去打造精品课堂、将教学工作时间更多的致力于研讨新教材、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不断发展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学生在学习中学数学的过程中也才可以获得最大化的提高。同时作为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我们还要善于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捕捉各种有用的信息,课堂之外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的创新,为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积累经验。这也是作为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教师在课堂上的显著地位,对教材知识点的解读、对重难点知识的判断、对不同类型题目的整理和分析等等,这些明明该由学生独自完成的任务,却义务性地变成了教师分内的工作之一。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也增加了教学任务,使得其他相关的重要内容得不到落实和保障。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给学生以学习的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全面地提高我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首先,在日常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定理、公式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地地思考、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去验证,最终才可以真正地理解其中的内涵。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就有一种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真正地看到数学之美。从而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在认识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处理日常的教学内容时,往往只注重教材中死的知识的传授,而严重忽略了其中的趣味性的知识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抓住教材中趣味性的思考题,通过那些趣味性的思考题导入对新课的讲解,从而使我们的学生顺利进入到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这样也就比较容易实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了。中学阶段的学生还比较爱玩,面对趣味性的知识内容他们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也就最终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数学知识并不是死板不变的内容,也是需要创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活跃我们的中学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最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这对我们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面对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情境中牢固掌握重要知识点和内容。

在新课标中,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理的情境,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个情境中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和内容,从而牢固掌握它们。在这里,需要我们的教师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一种创造心理,以使我们的教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收获更多的知识,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希望达成的目标。当然,面对具体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其中所要设置的具体情境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情境,最终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地了解教材、熟悉教材知识点;同时,对于所教的学生的具体学情特点,我们也要透彻把握,这样我们的教师才可以真切地把握好教材,最终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我们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以使我们的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所学知识。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练习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更加灵活,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也可以迅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可以当堂进行改正。由此可见,习题演练在我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握好这一环节,争取在讲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都可以有时间让学生及时进行演练,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教师本人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也很有帮助。

最后,在新课标前提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要善于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彻底退出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注意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日学堂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03-01

1.激发兴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2.拓展课外教学,多种手段补充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任课教师大都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历史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光靠小课堂,要敢于突破小课堂的束缚,树立“历史”大课堂的观念,要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历史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走向历史教学的新天地。要充分利用课外有关的历史书籍、报纸、互联网等获取历史知识。在历史教材中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事,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伟人的事迹,可以阅读相关的人物传记。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高中历史报》、《中学历史教学》月刊等报刊来了解相关的历史信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历史课堂相关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视野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理念的更新是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关键。高中历史教师改革和完善传统的讲授法,需在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二是由历史的“权威”和“独裁者”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双边和谐互动,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三是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只有拥有了先进的理念,才能赋予传统的讲授法以新的生机。 

4.讲授中教师要使用准确的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语音准确、用词适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等四方面内容。教师语音应以普通话为准,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教师讲授中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历史教师要适时、恰当地使用历史专业词汇。为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应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化的语言;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教师讲授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中的讲话语速为宜。

5.重实践和观查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6.渗透时事,引发兴趣

历史与时事密不可分,脱离现实的历史学往往难以引起中学生的共鸣,现在中日关系非常敏感,学生虽然知之不多但非常希望了解中日关系现状,所以将日本入侵、抵制日货、教科书事件、争端、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借助多媒体进行阐述,使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进行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7.增强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精彩性和精练准确性

历史是鲜活的,鲜活的历史需要鲜活的多种手段去呈现。而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文字语言则是实现多种呈现手段的一个孵化器,历史的表达需要形象生动的文字性语言,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文字性语言设计,应有历史感、丰富感与创新感,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现象用充满色彩的文字性语言反映出来。 

今日学堂篇6

王国维先生有云:“古制中之聚讼不决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1] 诚哉斯言。明堂制度之复杂难究,盖出于后世之不断附益,此点清人江藩已有觉察,他说:“其时孝武志在求仙,事非稽古,罢儒生之议,用方怪之言,乌足道哉?逮及东京,光武好谶,儒生议礼,不敢不本纬书,而明堂制度又杂以谶纬之文矣。”[2]江氏站在五室明堂的立场上,批评一室与九室明堂,其立论指陈未必允当,然其识见确实高明。东周以后,明堂制度约有三端,一为一室,二为五室,三为九室,而以后二者为大端,近二千年来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论,均徘徊于二者之间。一室明堂为三代之遗制,此容另文专论。[3] 本文试图结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讨论五室明堂与九室明堂产生的可能的思想基础。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

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按:“今礼 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4]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对于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许慎认为“无明文以知之”,对此郑玄加以反驳,他说: 《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义于《孝经 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之。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虽有不同,时说炳然,本制著存,而言无明文,欲复何责?[6]

按照郑玄的说法,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显然早于九室。这个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阮谌《三礼图》云:

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7]

《礼图》: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8]

并且,由于五室之制早于九室之制,故后世论明堂制度者,多以五室为是。袁翻《明堂议》: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义则明矣。及《淮南》《吕氏》与《月令》同文,虽布政班时有堂个之别,然推其体例,则无九室之证。 明堂九室,著自《戴礼》,探绪求源,罔知所出。而汉氏因之,自欲为一代法。[9]

贾思伯云:

窃寻《考工记》虽是补阙之书,相承已久,诸儒著述无言非者,方之后作,不亦优乎?且《孝经 援神契》《五经要义》旧《礼图》皆作五室,及徐刘之论同《考工》者多矣。[10]

类似论者尚有不少,直至近人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仍以五室为是,九室为非。

对于郑玄的以九室明堂为秦制的说法,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牛弘曾条列古代有关明堂的文献,在谈到记载着“九室十二堂”的《明堂月令》时,他说: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抄合为记,蔡邕 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证明,文多不载。束皙以为夏时之书。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即可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也。[11]

牛弘对以往争论的态度是公允的,他认为九室明堂有其来源。

平心而论,尽管前人对明堂制度的讨论已很多,但即便今日,要判定上古明堂是五室抑或九室还很困难,记载两种明堂制度的文献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不足以说明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明堂制度。考古学所得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没有五室或九室的样子。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12]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13]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14]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15]笔者以为,彻底弄清三代明堂问题,时机尚未成熟,但笔者相信西汉以前的明堂既非五室,亦非九室,也没有后世的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议。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 对于后世关于明堂的激烈争论,笔者以为他们各有证据,厚此薄彼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想做的是先弄清学者所争论的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

首先看古人对明堂制度的解释。古人对明堂的解释,不论是五室明堂还是九室明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明堂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礼含文嘉》: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16]

《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

《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17]

牛弘: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佥》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18]

从上引文献看,两种制度似乎与某种思想有关,并且各有来源,尤其是五室明堂,它显然和五行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则明堂中还包含数术的因素。地下文物与文献的不断出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尤其是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出土,为我们理解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提供了契机。

[二]

首先抄录《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口,不知者谓口。口]”[19]

学者对这段文字中的概念已作了很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传世文献中均可找到,并不生疏。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在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都有差异,尤其是太一和神明两个词。我们认为孤立地研究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困难的,只有弄清这篇文献的主体内容与中心思想,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概念的含义。

论者多谓《太一生水》为又一种宇宙生成模式, 笔者认为不妥,《太一生水》表述的内容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模式有根本不同。 在《太一生水》模式中,太一并不直接生成万物, 万物独立于太一通过生水 生天地 生神明 生阴阳 四时 寒热 湿燥等一系列生成环节而成岁的过程之外, 这在《太一生水》本文中表述得很清楚。在前面叙述的太一成岁而止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万物,而下文却说“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是太一成岁后太一的运动及其作用,这个运动“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显然万物不在太一成岁的过程中产生。

传世文献中有关天地、阴阳、四时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淮南子 泰族训》云:“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又说:“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这种论述还见于其它文献,内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万物不直接由天地、阴阳、四时产生,但神明相接、阴阳调和为万物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条件,即《太一生水》所说的“为万物母”(“母”应理解为“傅母”)。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太一经过一系列的生成阶段而成岁,这个“岁”是指有着寒热湿燥四时变化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而生的岁。这表面上和《太一生水》本文冲突,但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寒热和湿燥同是成岁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不是生成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如:

《吕氏春秋·贵信》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问。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这里讲“四时之德”,即风暑雨寒,《史记·天官书》“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和《文子·九守》“天有风雨寒暑”都是指此,它们是四季的季节特征。《太一生水》 的寒热湿燥显然也是“四时之德”,只不过文字略有不同。

类似的论述还见于《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里“四时之德”变成了“四时之气”,风暑雨寒变成了暖暑清寒,但其讲四时成岁与《太一生水》《贵信》则是一致的。

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寒暑燥湿并举的例子,姑举几例。或寒暑在前,燥湿在后,如:

《吕氏春秋·书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吕氏春秋·爱类》:“民寒则欲火,暑则欲水,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寒暑燥湿不能害”。

《文子·道原》:“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

《淮南子·泰族训》:“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

或燥湿在前,寒暑在后,如:

《淮南子·时则训》:“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

《管子·法法》:“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显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如《太一生水》所论的生成关系,《太一生水》的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是和四时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成岁之岁是由四时寒热湿燥组合而成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产生。

《太一生水》中不仅四时寒热燥湿与岁有关,其它如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皆与岁时相关,只不过不如四时寒热燥湿与岁的关系直接罢了。本文上引以及下引的诸多文献足以说明这一点,<贵信>中的天地,〈九宫八风〉中的太一,〈原道〉中的水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成岁。必须指出的是,诸成岁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传世文献中没有〈太一生水〉这么严整,这当是〈太一生水〉作者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有背于时人的常识的,其对寒热与燥湿关系的处理是明证。

太一经过一系列环节成岁之后,为万物的生长确立法则,即“为万物经”, 即万物的生长消息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规律,合乎四时之德,而不能突破超越这个规律。这是这篇文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时令思想。

把握了“成岁”这个中心内容,再去理解太一成岁过程中的概念,就有了基础。

关于太一,当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是太一之星,[20]即文献中的帝星,西方人称之为β Ursa Minor。《灵枢·九宫八风》中有一条习谓之“太一行九宫”的记载: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我们认为,这里太一一年中分居八宫的周期运动,反映的是一种有别于四时成岁的成岁模式,可以姑且称之为“八节成岁”。关于这个太一,李学勤先生援引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九宫式盘上的文字,指出就是北辰神名。[21]同为太一成岁模式,两个太一的内涵应该一致,故而可以断定,《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星名或北辰神名。

关于水,论者多引《管子·水地》篇来解释,事实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称于水”,[22]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蟯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与天地取与”“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因此它可以成为成岁的基本条件。

“神明”是当前学者间争议最大的一个词,或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或将其理解为日月,[23]或将其理解为鬼神。[24]关于此,首先要说明的是,将神明拆成两个词来理解以照顾全文的两两对应的生成关系,是没有必要的。上文已说过,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是对应于四时的,相互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文中表述的生成关系。对于神明的理解也是一样,只能从它与主体内容成岁的关系上探讨它的含义,而不必拘泥全文的表述形式。

从成岁的角度理解神明,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是不合适的,岁时本身是具体的,太一、水、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寒热湿燥都是具体的,神明也应是具体的。对于日月与鬼神二说,理解为鬼神更好一些,诚然,文献中不乏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但也有天地、日月、鬼神、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还有天、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25]很显然,从解释力的角度讲,将神明理解为鬼神更好,因为鬼神可以包含日月,反之则不行。从文献中与《太一生水》之神明含义相近的神明的意思来看,将神明解释为鬼神是对的,比如:

《庄子·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鶡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大戴礼记·千乘》:“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

此三个神明皆应看作一个词,前两条说神明之位,则神明可能很多,第三条讲山川之神明,则此神明必不是日月,而是鬼神。

鬼神之于成岁的意义很大,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取决于风伯、雨师之所为,所以他们除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这些神明,正如刘向所说: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 风伯 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明神从官也。”[26]

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叙述,意义也比较确定,此从略。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并最终成岁的成岁过程,就其学派性质而言,它属于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了多部与太一有关的书,五行家有:

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泰一二十九卷

天文家有: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泰壹杂子云气三十四卷

杂占家有: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此外,在《方技略》、《兵书略》中还有几部关于太一的书,《太一生水》主要讲成岁,故当属于《数术略》,李学勤先生说:“四时成岁的框架,正是中国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27]是很对的。

郭店简中《太一生水》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则和它明显的道家色彩有关。《太一生水》的道家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表述形式明显受了《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以致将原本并列的寒热湿燥叙述成先后相生的机械序列。事实上,全文的生成关系,并不是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客观上真存在着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而是要体现一种等级思想,这种等级思想是为其中心思想时令思想服务的。

二是太一生水的思想是道家一生水思想的翻版,《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一生水的阐述: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轨,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穆忞 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

这里明确说水是“无形”之孙,水生于“无形”,而无形即是“一”,无形生水即是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作者大概了解道家的这个思想,于是他在叙述太一成岁的过程中有意插入了“水”。 我们知道,尽管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水,但文献在叙述成岁或岁时时,一般都不提水,[28]因此《太一生水》成岁过程中的水很可能是人为加上去的。由于有这两条明显的道家特征,《太一生水》才会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

基于上述论述,可得结论如下:《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直至成岁的过程,其中太一为帝星,神明为鬼神;它的中心思想是时令思想。就其学派而言,属于数术类。它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叙述上也作了相应改编,一是它的生成序列与关系是改编的结果;二是在太一与天地之间人为地插入了水。改编后的太一成岁,尤其它对寒热与湿燥关系的处理,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故其对当时以及汉代的思想界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过高估计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1] 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

[2] 江藩《隶经文 明堂议》 皇清经解续编本。

[3] 下文有少许论述,可作为我们对三代明堂的基本认识。学者或据殷墟的“亚”形大墓,推测商代已有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明堂制度,我们认为,这种推测是难以成立的,此并容另文论述。汪宁生《释明堂》(《文物》1989年第9期)也以明堂为一室。

[4] 孔颖达《礼记正义 明堂位》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5] 《后汉书 光武纪》注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6] 此据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皇清经解本。

[7] 《太平御览》卷533引。

[8] 《隋书 宇文恺传》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9] 《魏书 袁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0] 《魏书 贾思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1] 《隋书 牛弘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三“明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太平御览》卷533引。

[14] 《史记 封禅书》《汉书 郊祀志》均有记载。

[15] 成伯玙《礼记外传》,《太平御览》卷533引。

[16] 《太平御览》卷533引。

[17] 《太平御览》卷533引。

[18] 同注11。

[19] 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0]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1] 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2] 《孟子 离娄下》。

[23] 据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4]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5]类似的句例文献中还有不少,此 仅就《淮南子 泰族训》举这三种句例。

[26] 刘向《五经通义》,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7] 同注15。

今日学堂篇7

[一]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

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按:“今礼 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4]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对于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许慎认为“无明文以知之",对此郑玄加以反驳,他说:

《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义于《孝经 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之。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虽有不同,时说炳然,本制著存,而言无明文,欲复何责?[6]

按照郑玄的说法,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显然早于九室。这个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阮谌《三礼图》云:

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7]

《礼图》: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8]

并且,由于五室之制早于九室之制,故后世论明堂制度者,多以五室为是。袁翻《明堂议》: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义则明矣。及《淮南》《吕氏》与《月令》同文,虽布政班时有堂个之别,然推其体例,则无九室之证。 明堂九室,著自《戴礼》,探绪求源,罔知所出。而汉氏因之,自欲为一代法。[9]

贾思伯云:

窃寻《考工记》虽是补阙之书,相承已久,诸儒著述无言非者,方之后作,不亦优乎?且《孝经 援神契》《五经要义》旧《礼图》皆作五室,及徐刘之论同《考工》者多矣。[10]

类似论者尚有不少,直至近人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仍以五室为是,九室为非。

对于郑玄的以九室明堂为秦制的说法,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牛弘曾条列古代有关明堂的文献,在谈到记载着“九室十二堂"的《明堂月令》时,他说: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抄合为记,蔡邕 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证明,文多不载。束皙以为夏时之书。刘?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即可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也。[11]

牛弘对以往争论的态度是公允的,他认为九室明堂有其来源。

平心而论,尽管前人对明堂制度的讨论已很多,但即便今日,要判定上古明堂是五室抑或九室还很困难,记载两种明堂制度的文献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不足以说明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明堂制度。考古学所得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没有五室或九室的样子。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12]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13]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14]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15]笔者以为,彻底弄清三代明堂问题,时机尚未成熟,但笔者相信西汉以前的明堂既非五室,亦非九室,也没有后世的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议。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 对于后世关于明堂的激烈争论,笔者以为他们各有证据,厚此薄彼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想做的是先弄清学者所争论的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

首先看古人对明堂制度的解释。古人对明堂的解释,不论是五室明堂还是九室明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明堂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礼含文嘉》: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16]

《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

《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17]

牛弘: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佥》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18]

从上引文献看,两种制度似乎与某种思想有关,并且各有来源,尤其是五室明堂,它显然和五行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则明堂中还包含数术的因素。地下文物与文献的不断出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尤其是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出土,为我们理解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提供了契机。

[二]

首先抄录《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口,不知者谓口。口]"[19]

学者对这段文字中的概念已作了很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传世文献中均可找到,并不生疏。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在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都有差异,尤其是太一和神明两个词。我们认为孤立地研究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困难的,只有弄清这篇文献的主体内容与中心思想,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概念的含义。

论者多谓《太一生水》为又一种宇宙生成模式, 笔者认为不妥,《太一生水》表述的内容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模式有根本不同。 在《太一生水》模式中,太一并不直接生成万物, 万物独立于太一通过生水 生天地 生神明 生阴阳 四时 寒热 湿燥等一系列生成环节而成岁的过程之外, 这在《太一生水》本文中表述得很清楚。在前面叙述的太一成岁而止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万物,而下文却说“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是太一成岁后太一的运动及其作用,这个运动“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显然万物不在太一成岁的过程中产生。

传世文献中有关天地、阴阳、四时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淮南子 泰族训》云:“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又说:“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这种论述还见于其它文献,内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万物不直接由天地、阴阳、四时产生,但神明相接、阴阳调和为万物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条件,即《太一生水》所说的“为万物母"(“母"应理解为“傅母")。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太一经过一系列的生成阶段而成岁,这个“岁"是指有着寒热湿燥四时变化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而生的岁。这表面上和《太一生水》本文冲突,但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寒热和湿燥同是成岁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不是生成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如:

《吕氏春秋·贵信》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问。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这里讲“四时之德",即风暑雨寒,《史记·天官书》“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和《文子·九守》“天有风雨寒暑"都是指此,它们是四季的季节特征。《太一生水》 的寒热湿燥显然也是“四时之德",只不过文字略有不同。

类似的论述还见于《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里“四时之德"变成了“四时之气",风暑雨寒变成了暖暑清寒,但其讲四时成岁与《太一生水》《贵信》则是一致的。

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寒暑燥湿并举的例子,姑举几例。或寒暑在前,燥湿在后,如:

《吕氏春秋·书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吕氏春秋·爱类》:“民寒则,暑则欲水,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寒暑燥湿不能害"。

《文子·道原》:“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

《淮南子·泰族训》:“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

或燥湿在前,寒暑在后,如:

《淮南子·时则训》:“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

《管子·法法》:“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显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如《太一生水》所论的生成关系,《太一生水》的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是和四时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成岁之岁是由四时寒热湿燥组合而成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产生。

《太一生水》中不仅四时寒热燥湿与岁有关,其它如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皆与岁时相关,只不过不如四时寒热燥湿与岁的关系直接罢了。本文上引以及下引的诸多文献足以说明这一点,<贵信>中的天地,〈九宫八风〉中的太一,〈原道〉中的水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成岁。必须指出的是,诸成岁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传世文献中没有〈太一生水〉这么严整,这当是〈太一生水〉作者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有背于时人的常识的,其对寒热与燥湿关系的处理是明证。

太一经过一系列环节成岁之后,为万物的生长确立法则,即“为万物经", 即万物的生长消息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规律,合乎四时之德,而不能突破超越这个规律。这是这篇文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时令思想。

把握了“成岁"这个中心内容,再去理解太一成岁过程中的概念,就有了基础。

关于太一,当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是太一之星,[20]即文献中的帝星,西方人称之为β Ursa Minor。《灵枢·九宫八风》中有一条习谓之“太一行九宫"的记载: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我们认为,这里太一一年中分居八宫的周期运动,反映的是一种有别于四时成岁的成岁模式,可以姑且称之为“八节成岁"。关于这个太一,李学勤先生援引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九宫式盘上的文字,指出就是北辰神名。[21]同为太一成岁模式,两个太一的内涵应该一致,故而可以断定,《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星名或北辰神名。

关于水,论者多引《管子·水地》篇来解释,事实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称于水",[22]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与天地取与"“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因此它可以成为成岁的基本条件。

“神明"是当前学者间争议最大的一个词,或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或将其理解为日月,[23]或将其理解为鬼神。[24]关于此,首先要说明的是,将神明拆成两个词来理解以照顾全文的两两对应的生成关系,是没有必要的。上文已说过,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是对应于四时的,相互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文中表述的生成关系。对于神明的理解也是一样,只能从它与主体内容成岁的关系上探讨它的含义,而不必拘泥全文的表述形式。

从成岁的角度理解神明,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是不合适的,岁时本身是具体的,太一、水、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寒热湿燥都是具体的,神明也应是具体的。对于日月与鬼神二说,理解为鬼神更好一些,诚然,文献中不乏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但也有天地、日月、鬼神、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还有天、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25]很显然,从解释力的角度讲,将神明理解为鬼神更好,因为鬼神可以包含日月,反之则不行。从文献中与《太一生水》之神明含义相近的神明的意思来看,将神明解释为鬼神是对的,比如:

《庄子·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大戴礼记·千乘》:“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

此三个神明皆应看作一个词,前两条说神明之位,则神明可能很多,第三条讲山川之神明,则此神明必不是日月,而是鬼神。

鬼神之于成岁的意义很大,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取决于风伯、雨师之所为,所以他们除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这些神明,正如刘向所说: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 风伯 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明神从官也。"[26]

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叙述,意义也比较确定,此从略。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并最终成岁的成岁过程,就其学派性质而言,它属于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了多部与太一有关的书,五行家有:

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泰一二十九卷

天文家有: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泰壹杂子云气三十四卷

杂占家有: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此外,在《方技略》、《兵书略》中还有几部关于太一的书,《太一生水》主要讲成岁,故当属于《数术略》,李学勤先生说:“四时成岁的框架,正是中国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27]是很对的。

郭店简中《太一生水》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则和它明显的道家色彩有关。《太一生水》的道家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表述形式明显受了《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以致将原本并列的寒热湿燥叙述成先后相生的机械序列。事实上,全文的生成关系,并不是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客观上真存在着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而是要体现一种等级思想,这种等级思想是为其中心思想时令思想服务的。

二是太一生水的思想是道家一生水思想的翻版,《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一生水的阐述: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轨,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穆??nbsp;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

这里明确说水是“无形"之孙,水生于“无形",而无形即是“一",无形生水即是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作者大概了解道家的这个思想,于是他在叙述太一成岁的过程中有意插入了“水"。 我们知道,尽管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水,但文献在叙述成岁或岁时时,一般都不提水,[28]因此《太一生水》成岁过程中的水很可能是人为加上去的。由于有这两条明显的道家特征,《太一生水》才会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

基于上述论述,可得结论如下:《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直至成岁的过程,其中太一为帝星,神明为鬼神;它的中心思想是时令思想。就其学派而言,属于数术类。它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叙述上也作了相应改编,一是它的生成序列与关系是改编的结果;二是在太一与天地之间人为地插入了水。改编后的太一成岁,尤其它对寒热与湿燥关系的处理,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故其对当时以及汉代的思想界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过高估计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注释:

[1] 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

[2] 江藩《隶经文 明堂议》 皇清经解续编本。

[3] 下文有少许论述,可作为我们对三代明堂的基本认识。学者或据殷墟的“亚"形大墓,推测商代已有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明堂制度,我们认为,这种推测是难以成立的,此并容另文论述。汪宁生《释明堂》(《文物》1989年第9期)也以明堂为一室。

[4] 孔颖达《礼记正义 明堂位》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5] 《后汉书 光武纪》注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6] 此据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皇清经解本。

[7] 《太平御览》卷533引。

[8] 《隋书 宇文恺传》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9] 《魏书 袁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0] 《魏书 贾思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1] 《隋书 牛弘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三“明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太平御览》卷533引。

[14] 《史记 封禅书》《汉书 郊祀志》均有记载。

[15] 成伯?《礼记外传》,《太平御览》卷533引。

[16] 《太平御览》卷533引。

[17] 《太平御览》卷533引。

[18] 同注11。

[19] 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0]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1] 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2] 《孟子 离娄下》。

[23] 据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4]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5]类似的句例文献中还有不少,此 仅就《淮南子 泰族训》举这三种句例。

[26] 刘向《五经通义》,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7] 同注15。

今日学堂篇8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渗透

二十一世纪已经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即可,如今,人才前须加三个字――高素质,才能为社会所重用。然而相对专业知识的复杂多样,新世纪对人才品行素养的要求却是相同的,因此品行素养是学生成才的根基。而小学正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学习的起始点,学生在此阶段中逐渐对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这是培养学生品行素养的极优阶段。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合适也是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成才,就应当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渗入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工作推入课堂情景

课堂情景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通过情景能增强对课程内容的感知程度,因此情景是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一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狐狸和乌鸦》时,教师通常会用图片或者影音资料来创设相应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寓言中狐狸的狡诈以及乌鸦的骄傲自满。教师应当借此良机及时利用课堂情景向学生推行德育工作,教导学生既不能像狐狸一样阴险狡诈,用阿谀奉承等手段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不要像乌鸦一样,被奉承就盲目自大,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学习课文《画杨桃》时,教师一般会将课文中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重演,让班上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杨桃,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所呈现在眼前的形状也不相同。此情景也是一个很好地推行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做事情应追求实事求是,不能仅仅凭借自己认知。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一点一滴地向学生灌输品行素养方面的教育,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可能在学生身上并没有显著的体现,但这是一个点滴累积的过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学生在品行素养方面有惊人的提升。

二、用情感来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实施

小学生是一群极其容易被情绪感染的群体,情感能支配和指导小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要在小学课堂中推行,情感便是第二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从一些卢沟桥石雕狮子中发掘出爱国情怀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影音或者文字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年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并同时提供一些日军侵华后在中国实施的一些暴行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还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抗日英雄故事。让学生从资料中产生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以及对抗日英雄的敬仰,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排演,让学生体会自己尊严被别人践踏时的内心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知道要维护他人尊严,帮助他人时要用合理的方法,要让他人感受到自己对其的尊重。情感是德育工作得以在课堂中渗入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熟练运用情感,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渗入,提升学生的品行素养水平。

三、教师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优秀示范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鹦鹉学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不自主地模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说话以及行事方式。因此在课堂中渗入德行教育,其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一个连自己都不注重班级清洁卫生,在班级乱丢香烟头的教师很难激起学生爱护班级卫生的热情;一个面对学生问好都置之不理的教师也难以教育学生应当以礼待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多注重自身素养,多使用“请”之类的礼貌用语,爱护学生的课堂卫生,不把自己的垃圾带进课堂。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学生做错事情不应向其发火甚至吐脏字,而应用温声细语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不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我优秀品行素养,将品德教育一点一滴地渗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向着高素质方向发展,为今后成为社会所需人才打下稳固的基础。

小学生作为时代的幼苗,虽然离成为有用的参天大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但要让小树笔直向上生长,就必须要在树苗阶段对其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小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不遗余力地做好德育工作,培育出一批批品德优良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栾德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感悟[J].吉林教育,2011(18).

[2]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上一篇:法制小报范文 下一篇:点亮未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