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月球范文

时间:2023-10-27 09:45:01

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篇1

“Four, three, two, one and lift-off.”

The flight of Apollo 11 was the culmination[巅峰] of many years of planning, working, building and testing.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contributed toward this day of accomplishment.

The great Saturn Ⅴ rocket and the complex Apollo

spacecraft had been assembled[装配] together and moved to the launch pad[发射台]. The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and personnel had been proved in earlier missions, and now they were ready. The astronauts chosen for this mission had flown it many times in ground-based simulators[模拟器]. They had all been in space before, they had trained carefully and well, and now they too were ready.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would pilot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航天器上各个独立的)舱]; astronaut Edwin Aldrin Jr. would pilot the lunar module, and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would serve as mission commander. Armstrong would be the first man to step upon the moon. Other astronauts had made this journey to the launch pad, but never with such anticipation.

9:32 AM, July 16th.

Three hours later,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 moves forward to extract[拔出] the lunar module from the third stage of the launch vehicle. Both are moving at more than 17,000 miles an hour. Docked[使(两艘太空船)空间对接] together, they will sail a quarter million miles across the sea of space and into orbit around the earth’s nearest neighbour.

July 19th. Apollo 11 slows down and goes into orbit around the moon. The bright blue planet of earth now lies 238,000 miles beyond the lunar horizon. Astronauts Armstrong and Aldrin, now in the lunar module, separate from the command module.

Astronaut Collins remains behind. The Eagle注1 is poised[作……姿势] and prepared for its descent[降落] to the lunar surface.

Aldrin: Twenty feet, down two and a half…kicking up some dust…four forward…four forward, drifting to the right a little…contact light…okay, engine stopped.

Mission Control: We copy[接收(无线电)信号] you down, Eagle.

Armstrong: Tranquility Base注2 here. The Eagle has landed.

Mission Control: Roger[(尤用于无线电通讯)知道了], Tranquility, we copy you on the ground. You got a bunch of guys about to turn blue. We’re breathing again. Thanks a lot.

Armstrong opens the Eagle hatch[舱口] and begins his climb down to the surface.

Armstrong: I’m gonna step off the LM注3 now.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Despite the bulky[体积大的] spacesuits and the backpacks containing oxygen,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the Apollo 11 crew found they could move easily about the surface. Through a specially made television camera, viewers in many

nations on earth were able to watch the astronauts as they walked and worked on the moon.

After two hours and 31 minutes, the first lunar explorers had completed their research on the moon. A night of rest in the lunar module, countdown

preparations, and they were ready to come home.

July 21st. The Eagle and its two man crew lifted off the moon perfectly, and climbed slowly to rendezvous[会合点] and dock with the mother ship, Columbia.

While Armstrong and Aldrin explored the moon,

Astronaut Collins had kept a long and lonely vigil[守夜] in the Columbia. The approaching Eagle was a welcome sight.

Dawn in the Pacific. Apollo blazes[燃烧] across the heavens, coming back to earth at 25,000 miles an hour.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ho had talked with the astronauts by telephone while they were on the moon, was waiting aboard the recovery carrier to welcome the returning voyagers.

The President later expressed the nation’s response to this historic mission.

Nixon: Someway, when those two Americans stepped on the moon,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 were brought closer

together.

To protect against any possible lunar contamination[污染], the astronauts put on airtight[密封的] special garments[外衣] before coming aboard the rescue ship.

They transferred directly from the helicopter to a mobile quarantine[检疫,隔离] van, in which they would be flown back to the Manned Spacecraft Centre in Houston, Texas.

July 27th. The journey was ended. They were home again. Ahead lay three weeks of isolation, medical tests and mission debriefings[任务报告], then visits to major cities of America and abroad.

The details of their unique mission would be relived and remembered, so that others might learn what they had learned, and that future travellers in space might build upon their experience.

Wherever man journeys tomorrow across the ocean of our universe, history will remind him that Apollo 11 was mankind’s first encounter[遇到] with a new world.

“四,三,二,一,升空。”

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是经过多年计划、工作、建造和测试的顶峰。数千人曾为这一天的成就做出贡献。巨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和复杂的阿波罗太空船已经组装完毕并移至发射台。设备、技术以及人员的素质均已在早前的任务中得到证明,现在都准备好了。入选这次任务的宇航员已经在地面模拟舱内进行过多次飞行。他们以前都上过太空,接受过严格而良好的训练,现在他们也准备就绪。

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驾驶阿波罗号指令舱,小埃德温・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而尼尔・阿姆斯特朗则担任指令长。届时,阿姆斯特朗将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其他宇航员也曾经踏上通往发射台的道路,但从未如此备受关注。

(1969年)7月16日,上午9时32分。

三个小时后,阿波罗指令舱向前推进,从第三级运载火箭中分离出登月舱。两者都以超过17000英里(27359千米)的时速飞行。它们完成对接,在浩瀚的太空飞行25万英里(402336千米),然后进入地球最近邻居的轨道。

7月19日,阿波罗11号减速,进入绕行月球的轨道。地球这颗亮蓝色的星球此刻正在距离月球地平线238000英里(383024千米)之外的地方。在登月舱内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与指令舱分离。

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守后方。鹰号登月舱已经就位,准备在月球表面降落。

奥尔德林:(距离表面)20英尺(约6米),向下2.5……搅起了一点尘土……向前4英尺(约1米)……向前4英尺,向右边飘移了一点……联系灯……好,引擎熄火。

指挥中心:我们收到信号了,鹰号。

阿姆斯特朗:这里是静海基地,鹰号已经着陆。

指挥中心:收到,静海。我们在地面上收到你的信号了。你刚才把一群人吓得脸都紫了,现在我们终于能回过神来了,非常感谢。

阿姆斯特朗打开鹰号的舱门,开始向下爬到月球表面。

阿姆斯特朗:我现在要从登月舱走下来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尽管穿着庞大的太空服,背着装有氧气、温度调节和通讯设备的背包,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发现他们能够在月球表面轻松移动。通过一台特制的电视摄像机,地球上许多国家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些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和工作的情形。

经过2小时31分钟,第一批月球探险者完成了对月球的研究。他们在登月舱休息了一个晚上,进行倒数准备,马上就要回家了。

7月21日,鹰号载着两名宇航员从月球表面顺利升空,然后慢慢爬升至会合点,与母船哥伦比亚号对接。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勘探月球的时候,宇航员柯林斯在哥伦比亚号上度过了漫长而孤独的一夜。能看着鹰号逐渐靠近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太平洋上的黎明。阿波罗号的火光划破长空,以25000英里(40233千米)的时速回归地球。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时,美国总统理查得・尼克松与他们通过电话。现在,总统正在回收舰上欢迎宇航员们归来。

随后,总统表达了美国对这次历史性任务的回应。

尼克松:当这两位美国人踏上月球之时,这个世界的人们以某种方式被拉得更近了。

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月球污染,在登上救援船之前,宇航员们先穿上了特制的密封服。

他们被直接从直升机转移到一辆移动隔离车内,飞机其后将隔离车运回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载人太空船中心。

7月27日,旅程结束。宇航员们重新回到了家园。他们要接受三个星期的隔离、医学测试和任务汇报,然后到国内外各大城市进行访问。

这次独特任务的细节将会被人们不断地重温和铭记,好让其他人可以学习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让将来的太空探险者能够吸取他们的经验。

无论未来人类将穿越浩瀚的宇宙去往何方,历史都将让我们铭记,是阿波罗11号让人类首次遇见了一个新世界。

注1:“鹰号”是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呼号。

注2:静海是月球上的一处月海,位于宁静盆地之内。

注3:LM指阿波罗登月舱(Apollo Lunar Module),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直接登月的部分。

相关链接

阿波罗计划――20世纪最大骗局?

阿波罗11号飞船的升空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然而,一直有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对美国登月资料提出质疑,认为人类从未登陆月球,那些照片和影像是在地球上拍摄的“登月骗局”。2001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甚至制作了一个一小时的特别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Conspiracy Theory: Did We Land on the Moon?)那么,人类究竟有没有登陆过月球?一起看看双方争论的焦点。

疑点1:国旗无风却飘扬 月球上没有空气,不可能有风,但资料中宇航员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却迎风

飘扬。

支持者反驳:国旗旗杆有两个,竖的一个,横的一个,呈“7”形,便于展开旗帜。当宇航员插旗时,由于月球地质较硬,要用力扭动才能把旗插上,这个扭动动作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震动,造成国旗的摆动。在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的缓冲,国旗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疑点2:登月照片中看不到星星 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应该能清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登月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

支持者反驳: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的太阳光很强烈。为了成功拍摄照片,不会过度曝光,摄影机的快门速度必须很快,曝光时间短,因而收集不了宇宙远处的星光。

疑点3:太空行走跳跃和地球一样 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宇航员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

支持者反驳: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错,但宇航员穿的宇航服又重又复杂,大约有100公斤重,在月球上相当于穿着16公斤重的衣服行走,而且宇航服是根据失重状态设计的,十分笨重,不可能像理论上那样轻松。

疑点4:登月舱没在月面撞击出坑洞 如果阿波罗登月舱飞船真的停落在月球表面,巨大的冲击力应该使登月舱落地时撞击出一个大坑洞,而登月照片中的登月舱好像是被轻轻地放在地面上。

支持者反驳:登月舱在着陆过程中会启动底部的发动机,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就开始减速,快着陆时发动机甚至停转,所以降落时不会产生太大冲击力。如果冲击力过大,登月舱和宇航员也受不了。此外,登月舱和月球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所以不会形成大坑。

飞向月球篇2

地球有多大?人类掌握了。太阳有多大?人类也已经掌握了——太阳系内的一些“秘密”多数已被人们一一揭开,但是太阳系之外的星际空间、整个宇宙里,还有些什么秘密,地球人不知道。

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让地球人对星际空间充满着想象,为了把星际空间里的秘密一探究竟,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射星际空间探测器。掌握世界上最先进星际探测技术的美国,于1977年9月5日成功发射了名为“旅行者1号”的星际探测器——至今,它已经在浩淼的宇宙里连续飞行了37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上“存活”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星际探测器之一……

“旅行者1号”的“行囊”

“旅行者1 号”要去星际远行,地球人作为它的“母亲”,在出发前给它整装了一个什么样的“行囊”?

“旅行者1 号”的“行囊”里,有当时最先进的星际探测仪器,以及信号传输装置,其中包括3.7 米的抛物面天线、磁强计支柱、星际离子捕获系统、星际无线电天文实验系统、紫外线分光计观测系统等一些星际物理研究的仪器。依靠这些仪器,“旅行者1 号”可以对所到之处星际空间里的“磁”、“离子”、“光”等人类所未知的现象进行观测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反馈于地球接收者,给地球人了解星际空间里的物理现象提供数据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带着复杂的“科技行囊”,在星际空间里漫游的“旅行者1 号”,是地球人放置在宇宙的一只“眼睛”。

“旅行者1 号”的“行囊”里除了有科学仪器,还有“金子”呐——它的“行囊”里还装着一个渡金铜质的唱片,唱片内藏着金刚石留声机针。这意味着即使是十亿年之后,这张唱片的音质依然和新的一样。唱片里的内容包括用55 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另外,磁盘上还有115 幅影像,包括太阳系各行星的图片、人类器官图、地球动植物图等地球文明信息。

人类之所以让“旅行者1 号”带着这些“文明信息”做星际旅行,是因为它还肩负着寻找地外文明的重任,一旦有地外智慧生物捕获到“旅行者1号”,人类期待它们能看懂这个从地球上飞来的“小东西”是个“文明之物”,让它成为地球人与外星人的联系钮带。

从“旅行者1 号”行囊里的物件我们可以发现,它既是服务于人类进行星际研究的探测器,也是地球人准备送与外星人的小礼物。

“旅行者1号”的出行收获

“旅行者1号”飞呀飞,飞呀飞,已经飞行了37年,它是目前地球人制造的飞行最快的星际探测器。在这快速飞行的37年里,“旅行者1号”都到过哪儿,发现了什么呢?不妨把它的出行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号”自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发射后它立即就“撒开脚丫子”快速地“跑”起来,结果于当年12月赶上了率先一步离开地球的双胞胎兄弟“旅行者2号”,验证了它会飞得更快的结论。

1978年1月,“旅行者1号”飞进了太阳系的小行星带,躲开了小行星带里可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并于当年9月成功飞离小行星带,让星际专家们松了一口气——要知道,小行星带里“交通混乱”,是地球上发射的探测器向更遥远星际飞行的一道“樊篱”,“旅行者1号”从中成功“穿行而出”,为人类进行星际探测如何突破小行星带里的“交通障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旅行者1号”飞出了小行星带,继续飞,1979年3月飞到了木星的“家门口”,对木星进行了近距离的详细观测,向地球发回了木星的清晰照片,让地球人看到了木星背阳面的极光,美丽无比。

拜访完了木星,“旅行者1号”不辞劳苦,径直向土星的“家里”飞去,于1980年11月近距离探访了土星,向地球发回万余幅彩色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土星一点儿都不土,而是非常美丽洋气。

自1989年,“旅行者1号”调整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向银河系的中心方向前进,这一飞就是23年,飞到2012年5月的时候,它向“地球母亲”报告:我正努力向太阳系的边缘飞去……

2013年9月13日,美国宇航局通过测定发现:“旅行者1号”仍旧在努力地飞,再经过多少年,它才能飞出太阳系呢?

成为“星际孤儿”后仍然会执着飞行

地面监测人员推断它能在2025之前一边飞行一边与地球人保持联系,因为按照最早的设计,“旅行者1号”随身所带的电池电量可以使用到2025年。也就是说2025年以后因为电量耗尽,它不得不关闭所有的用电设备,其中当然包括与地球进行联系的“无线电系统”,从而与地球人完全失去联系。

“旅行者1号”虽然到2025年就要全面“断电”,但是“断电”并不是说它会“坠毁”,而是会进入到无电飞行模式,成为星际间的一粒尘埃——也可以说是失去地球母亲的“星际孤儿”。

当“旅行者1号”成为“星际孤儿”以后,它将成为真正的宇宙行者,虽然孤独异常,却仍旧会执着前行——“旅行者1号”在2025年以后,将要进行3~4万年的飞行,才可以飞出太阳系,到达下一个星系,然后再经过万年穿越这个星系,再用数亿、甚至数十亿年的时间向银河系的中心飞去,向宇宙的中心飞去……

飞向月球篇3

人们对万里之遥的月亮和嫦娥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那里冷不冷?真的有玉兔陪伴嫦娥姑娘吗?那里是不是埋藏着数不尽的宝藏?

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人类踏上了飞往月亮之路。中国航天人在经历了50多年的努力后,也踏上了飞往月亮的旅途。2004年1月,以“嫦娥”命名的中国探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10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中华探月第一使者“嫦娥一号”

被派往月亮的“嫦娥一号”,是从哪里出发的呢?是从被誉为“月亮女儿故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的,托举她的是中国航天人精心挑选的大力士——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护驾的还有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下赫赫战功的航天测控网,以及国家天文台的观天“巨眼”。地面系统将和飞到天上的“嫦娥一号”随时联系,了解她的一举一动。

所有这些,构成了“嫦娥一号”飞月的团队——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

“嫦娥一号”是中国派往月亮的第一位使者,的确做到了“不辱使命”:绕月探测482天,超过了原定工作时间;成功获取了月面三维彩色影像,探明月面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初步测量了月壤的厚度,探测了地月空间环境。2008年11月12日,用“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嫦娥二号”抄近道奔月

当今世界上,只有美国把航天员送到过月球。我们国家也打算将航天员送往月球,建立暂时或者永久基地,开发利用月球。

为了这一目标,2010年10月1日,我国发射了绕月卫星“嫦娥二号”,飞往月球。

半年后,“嫦娥二号”完成了很多预定目标:“抄近道”奔月;降低绕月高度;验证X频段深空测控体制,为将来更远的深空探测奠定技术基础;测试将飞行轨道由100公里圆轨道调整为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椭圆轨道的能力;全新的立体相机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圆满完成任务的“嫦娥二号”还剩下一些燃料,为了让她继续发挥“余热”,地面上的科学家们便指挥“嫦娥二号”飞离月球引力,飞向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

“嫦娥三号”要带着月球机器人探月

我们知道,月亮上是一个寂静荒凉的世界,没有刮风下雨的天气现象,没有山川河流的美丽景色,到处是麻子似的月球坑。

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月球,直接暴露在太阳风、太阳耀斑和银河宇宙线等辐射源的辐射下,隐藏着看不见的危险,不仅对月球探测器产生损害,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致命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派遣月球机器人前往月球,是个安全保险的万全之策。这个机器人,就是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月球车,2012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还展出过她的模型呢。

我们国家打算在今年发射“嫦娥三号”,届时将携带月球车登陆月球。

“嫦娥三号”将在月球上的虹湾地区降落,因为那里地势相对平缓,我们对这一地区的了解也比较多,更安全些。

咱们的月球车什么样儿?它用先进的材料打造,能够防寒抗热。月球车非常聪明,能自己选择合适的路线行走,主动避开路障,寻找探测地点,用携带的仪器取样;并自己指挥仪器操作,及时把数据传回地球。

月球车打算在上面待三个月,以着陆点为中心,在方圆几公里内巡视探测。

飞向更遥远的深空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后,还将发射“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由于它们携装了更多的设备,变重了许多,所以将由载重量更大的长征五号新型运载火箭来完成这两项任务。到那时,发射中心就变成海南文昌啦。

五个嫦娥航天器在完成“绕”、“落”、“回”的探月任务后,我们将向载人登月迈进,为将来建立长久月球基地做准备。

人类已经派出深空探测器探测了太阳和7颗行星,并在火星、金星、土卫六等天体上实现了软着陆。

中国航天人将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飞向更远的深空,为人类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世界上的月球车

月球车一般分为两类:无人驾驶的月球车和有人驾驶的月球车。

无人月球车也叫月球机器人,装备各种科学探测设备和信号装置,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联合供电。地球向其发射指令进行遥控。

苏联曾经发射过“月行者一号”、“月行者二号”月球车。

飞向月球篇4

2035年的一年早上,我和小慧接受命令,乘坐“神舟20号”宇宙飞船来到了月球。此次登月的目的是考察月球上的岩石里是否存在着有机物。我们在月球上的一处山区落下。走出飞船,呵,在月球上走路简直像飞一样。我们向山里走去,……忽然我听到水流的声音,往前一看,果然有一条长镜子似的水从高山上泻下来。“水!”我俩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月球上有水!”随后我们顺着水源走去……

我们顺着水前进,水穿越上百个洞,环绕了上千座山。突然,前面出现了一片森林,而且还听到了好似鸟的叫声。“啊,果然有生命!”我们不约而同地跳起来。

我们兴奋的向前冲去。忽然一架闪着红光的飞碟落在我们面前,我俩大吃一惊,难道真的有外星人?大约一分钟,果然从飞碟上走下一位年轻漂亮的女郎。只见她满脸笑容,秀发批肩,襟飘带舞;只是个子很小,像小孩似的。难道外星人和地球人一样?我正在纳闷时,那位女郎开口了:“您二位好,我受月长的委托前来迎接二位贵宾。”“你们怎么知道我们要来?”“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比你们超越几千年,地球上的一举一动我们都了如指掌……”

我们应邀坐上飞蝶前去见他们的月长。只见飞蝶一会儿变成鸟的样子飞上高空,一会儿又变成汽车跑在地上,一会儿又变成小艇在水里游;一会儿进了洞,一会儿上了山,真是变换无穷啊!

飞碟终于在一处落下。我们走出飞碟,呀!眼前简直像水晶世界。一座座小楼像屏障一样,又似竹笋一般;而且还不停地旋转,放出五彩缤纷的奇光。道路两边也全是没有见过的树和草,也都变化着,旋转着,奇特极了。正在我们看得出奇时,忽然落下两对小飞碟。飞碟上涌出一群小孩。呵,个子像两三岁的孩子。只见他们挥着手,敲着鼓,欢呼着:“热烈欢迎,热烈欢迎!”我们二人任简直是受宠若惊,没想到来到月球受到如此殊荣。

随后我们又坐上了飞碟,不知穿越了多少洞才在一个宫殿前停下。宫殿修建地像半月似的,它的四周放着五颜六色的奇光,特别耀眼。只见宫殿前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一位小个子长老,胡子是红的。啊!我在唱戏中才见过这样的胡子。他亲切的走下宫殿向我们问好,并和我们拥抱。

我们被请进了宫殿,月宫真是富丽堂煌,光彩夺目,奇特无比……

月长和我们坐在一起攀谈起来。他说他们的祖先也是地球人,一万年前移居到月宫上。一万年前,地球上的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人类研究了飞碟等,可以随时到宇宙空间探测。可是,地球上的人不珍惜科学,更不珍惜自己的家园。为了掠夺资源,争夺地盘,他们以强欺弱,利用高端科技发明了许多毁灭性的武器,屡次点燃战火,破坏了环境,造成臭氧层被破坏,致使地球南北两极冰雪融化,一万年前地球被淹没了,他们的祖先是在月球上考察而躲过这一劫难……

我们简直像听天方夜谭,竟有这样的奇事?我和小慧说,回去一定要把此事告知地球上的人,要他们吸取教训,保护环境。可月长却说,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地球人,以后就再也不可能见到他们了。

中午,我们应邀和月长一起吃了饭。桌子上的饭全是飞来的。随后,人们想吃什么,一按电钮就飞入我们的口中。菜全是绿色植物,原来月球上的人也喜欢吃绿色食品。

飞向月球篇5

“新疆界”计划第四个任务角逐的呼声一直很高,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科学家们,还在“月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载人飞船和无人探测器联合的探月概念。

最有科学价值的“新疆界”任务

美国已经发射了大量月球探测器,还执行了“阿波罗计划”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而且取回了大量月壤,但美国早期的探月计划出于航天竞赛的需要,偏重于进度而对科研价值考虑不多,典型如“阿波罗”计划作为面子工程赢得了登月竞赛,在政治上居功甚伟,但科研上却错失了大量机会,以至于最后一次阿波罗17任务才有一位地质学家。进入21世纪国际上开始了新一轮探月竞赛,美欧和中日印等航天大国都竞相发射了月球探测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绘制高精度的重力场、获得了高精度的全月图和更高精度的局部图片等,尤其是发现月球上有水,更是让人类对月球的兴趣大增,而月球本身也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早在2004年南极一艾肯盆地取样返回探测器就和木星极地探测器并列,被认为是未来最有科学价值的两项“新疆界”任务。位于月球南部的南极一艾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撞击盆地,也是目前太阳系内发现的最大的陨石坑,对南极一艾肯盆地取样返回探测将有助于人类了解艾肯撞击盆地物质的成分,以及“月球大灾变”的年代和影响,了解太阳系早期形成以及地球上出现生命时地月系统的信息。

遗憾的是虽然木星极地轨道探测器最终成为“新疆界”的第二个任务,但“朱诺”木星探测器发射前,“月出”取样返回探测器就已经在竞争中落败。对“月出”取样返回探测器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甘心就此放弃,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Leon Alkalai为首结合了地月系拉格朗日点的深空居住舱(DSH)的概念,又提出了新的载人飞船加机器人探测器的联合月球采样方案,其设计可谓别具一格。我国取样返回的探月工程三期项目,与下一步的载人登月计划之间必然会有一个相当长的空白期,美国科学家们提出的联合探月方案,对我国细化深空探索计划,更顺利地进行载人登月计划,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联合探月,更有可为

“月出”探测器是美国的第一个月球取样返回无人探测器,它计划对月球南部的南极·艾肯盆地(SPA)执行大量探测任务,如判断撞击年代、判断岩石类型和分布、调查撞击出来的深层月壳和月幔物质等,它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取回至少1千克的月球土壤和岩石物质,并最终返回地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虽然科学价值很大,但“月出”探测器在设计上并没有多大亮点,而新提出的联合探月概念,则融合了最近两年深空探索的新概念,取样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新的联合探月计划融合了载人和无人探测的设计,将包括地月系拉格朗日点的深空居住舱的长期驻留任务、多用途载入飞船(MPCV/Orion)的深空试验任务和机器人月球取样返回项目等诸多内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新探索计划要求到2030年代中期实现火星环绕任务。美国航宇局提出设想,计划在火星环绕任务中,让航天员遥控火星地表的无人探测器进行联合探测。在这个联合探月计划中,停留在地月第二拉格朗日点深空站上的航天员将遥控月面的“月出”探测器执行探测和取样任务,从而成为未来载人火星探测任务在技术上的先导,这样的设计比2010年无人自主取样返回的“月出”项目具有更高的技术价值。

10天的月面科考任务

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们新的“猎户座/月出”联合探月方案中,将首先使用新的航天发射系统的重型火箭(SLS Block I)发射深空居住舱。由于SLS Block I的地球低轨道运载能力仅有70吨,居住舱将使用低能量轨道转移设计,经过长达3个月的深空飞行最终进人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晕轨道。随后还将使用宇宙神V火箭发射“月出”取样返回探测器,无人的“月出”探测器同样使用了低能量转移设计,经过3个月时间进入地月系第一拉格朗日点轨道。

联合探月计划的无人部分发射并部署到位后,另一枚SLS Block I重型火箭将把一艘多用途载人飞船/猎户座飞船送入深空直接飞向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猎户座飞船首先用约3.5天的时间从月球附近飞掠而过,最终在第8天飞抵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并和已经先期到达并经过测试的深空居住舱对接,构成完整的深空空间站。猎户座飞船抵达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前后,“月出”探测器将花费约7.5天的时间从第一拉格朗日点转移到月球轨道并进行着陆,随后“月出”探测器按原定计划,在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飞船里的航天员的远程遥控下,对月球的南极一艾肯盆地进行长达10天的月面科考任务,并在这段时间里采集大量具有很高科研价值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月出”探测器还将携带喷气推进实验室新研制的Axel系留式月球车,用于探测非常陡峭的地形,并执行采样任务。

着陆完成10天的月面任务后,“月出”探测器的上升级起飞,飞向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并与轨道上的深空空间站交会,耗时约4.5天。由于无需直接返回地球,也省去了“月出”探测器原有的环月轨道通信中继卫星。新的联合探月计划中升级过的“月出”探测器上升级可携带10千克~30千克的月面样本飞到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这是“月出”探测器原定采样返回能力的数十倍。深空站上的航天员将捕获“月出”探测器上升级,并将包含月面土壤和岩石的采样舱转移到猎户座飞船上,随后猎户座飞船将从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直接返回地球。

更长时间的载人飞行

在这个联合探月计划中,航天员将飞到距离地球约45万千米的地月系拉格朗日点,比阿波罗登月飞船远15%左右,他们的飞行时间更是长达约31天,远远高于历次阿波罗登月飞行最高不到13天的记录,无论在飞行距离上还是飞行时间上都刷新了深空飞行的记录。

联合深空飞行任务中长达31天的载人飞行,还是从10天左右的“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飞行到更长的100天级载人小行星飞行任务最好的过渡任务。它将积累较长时间深空飞行的经验,提供更新更详细的太空辐射数据,降低执行长时间深空飞行的危险性。航天员在拉格朗日点上遥控月面的探测器,便于对位于月球背面和极区的探测器进行通信和遥控,不仅省去了“月出”探测器原有的月球轨道通信中继卫星,而且约6.5万千米距离可以进行实时的遥控操作,这种经验有利于继续进行月球探测如操纵月球车。更进一步说,美国航宇局的载人火星探测方案展望中,很多部提到了航天员从位于火星环绕轨道上的载人飞船或是降落于火卫一斯蒂克尼陨石坑的载人航天器上,远距离遥控火星表面类似火星科学实验室(MSL)的漫游车进行科学探索的设想,这个联合探月方案,还将成为未来火星载人探测技术上的先驱者。从商业上说,更近距离的遥控探索,将为未来的月球资源开发,如月面资源利用打下基础。

或许火星任务或是月面资源利用过于遥远,但部署在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深空站,类似于目前地球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将为后续其他深空载人飞行任务提供道标和驿站。最起码,它将让猎户座飞船的早期测试避免目前“探索任务”(EM-1和EM-2)仅进行简单飞行的无聊,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甚至设想依托深空站进行长达70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深空飞行任务。波音公司还提出更丰富的设想,把地月系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深空站变成通向更遥远的深空的关卡,在这里测试长时间的深空飞行,进行月球无人或载人探测,组装飞向小行星的载人航天器,甚至成为最终飞向火星的中转站。

飞向月球篇6

从12月6日夜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几经推迟的发射时起,到12月11日午后于月球着陆之前,“阿波罗”17号飞船的旅行一直平安无事。休斯敦航天控制中心的负责人没有再三要求塞尔南、史密特和埃温斯去搞更多的试验,而是让他们保存旺盛的精力去完成最为重要的任务――登上月球并在其表面漫游一番。

三位宇航员有着不同的地球以外的飞行经历:38岁的指令长尤金・塞尔南海军上校,曾经参加过多次太空飞行。1966年,他作为“双子星座”9号飞船驾驶员,成功地完成了绕地球飞行。1969年,他又成为“阿波罗”10号飞船的一名乘员,顺利地进行了绕月球的飞行。哈里森・史密特37岁,是一名地质学家。罗纳德・埃温斯海军中校39岁。对于后两名宇航员来说,乘坐“阿波罗”17号的飞行是他们首次太空之旅。

在登上月球表面之前,宇航员们曾经有一次令休斯敦航天控制中心焦虑不安。一天早晨,航天控制中心的专家们无论如何也呼唤不醒三位宇航员。他们多次向飞船致意:“早晨好!”“早晨好!”但是,“阿波罗”17号飞船始终没有回音。堪萨斯大学棒球队球迷们喧嚣的歌声飞向太空,简直能把死人吵活,然而,对“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们却毫无作用。航天控制中心将录音带放了一遍又一遍,总算是唤醒了远方的“阿波罗”17号飞船的宇航员。刚刚从睡梦中醒过来的宇航员不太满意地问:“干嘛放噪音?出了什么事?”

12月11日(地球上是星期天),宇航员们驾驶飞船进入近月轨道,机动飞行十分顺利。在环绕月球飞到第二圈时,史密特报告说,他看到月球表面有个地方发出明亮的闪光,瞬间即逝。没等休斯敦航天控制中心对这一神秘现象作出解释,史密特就把他的猜测告诉了同伴们:“看来,这亮光是由一小块陨石落入格里马利迪火山口地区引发的。”在这一圈绕月轨道的飞行中,宇航员们对预定的着陆位置进行了认真、仔细地研究。

12月12日,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史密特进入名为“挑战者”号的登月舱,并再次对该舱各系统进行了认真检查。然后,根据休斯敦航天控制中心发出的指令,“挑战者”号登月舱与指挥-服务舱分离,并于亚斯诺斯季海地区下落。这几分钟的时间实在令人紧张。不过,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得有条不紊。无线电送来史密特的声音,他不断地计算着距月球表面的距离:“6米……3米……”最后传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触地啦!‘挑战者’号安全着陆啦!”

月球探险

在着陆后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宇航员们一直留在登月舱内。他们要对舱内的机械、电子仪器等装置进行仔细检查,为了以防万一,还必须让“挑战者”号随时做好起飞的准备。一切都很正常。于是,舱门大开,尤金・塞尔南终于踏上月球表面,哈里森・史密特紧随其后也离开登月舱。

月球上的首次漫游开始了。宇航员们将各种科研仪器系统布置在“挑战者”号周围,对电动月球车进行试验,并在上面架好电视摄像机,然后接通电源。电视图像被立刻送回航天控制中心。人们通过荧光屏可以看到这颗天然卫星浅灰色的表面及身着宇航服的地球使者的身影。宇航员们的报告使科学家们的推测得到证实,土壤中有火山喷发生成物。不过,土壤上层十分疏松,宇航员的双脚陷进去达20~25厘米,行走十分困难。

由于电池组罩盖脱落,乘坐月球车的旅行稍有推迟,他们设法用胶带将其固定好。不久,月球上的旅行开始了。为了安装测量月球深处热流的探测器,宇航员们开始在月球上钻孔。这项工作相当艰难,经过两名宇航员的共同努力,终于钻进了25米深。塞尔南将探测器插入钻孔约1/3深处取土,史密特帮他将装有土样的小圆柱拉出来放进月球车里。他们做完这些工作已经消耗了不少氧气。于是,航天控制中心负责人决定缩短旅行时间。到最近处的火山口游览一番之后,塞尔南和史密特返回登月舱。他们还将在月球表面逗留2昼夜。首次旅行之后,宇航员都疲惫不堪,需要在舱内休息大约6个小时。他们向航天控制中心领导人抱怨说,在登月舱内睡觉感到很不舒服。

12月13日,塞尔南和史密特再次登上月球表面。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脱落的预防沙尘的月球车罩盖复位。随后,又用一张从地球上带去的月球表面地形图遮盖住发动机。电视摄像机镜头上落满灰尘,休斯敦航天控制中心有时会突然收不到月球上的图像。于是,中心领导人要求宇航员们放下所有工作先擦净镜头。

在月球上旅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塞尔南和史密特经常摔倒,他们身上的白色宇航服已经变成浅灰色。史密特的运气更差:“我还没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在与航天控制中心通话时史密特承认说,“收集岩石标本的工作特别困难。”最后一句话还未说完,史密特又摔倒了,手里的东西也全掉了。

第二次漫游是飞行计划里三次漫游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宇航员们乘坐月球车(见题图)抵达一道耸立于狭窄河谷上方的山岭。途中,经常碰到一些从山上滚下来的巨大圆石。这里是确定月龄及其内部结构最有意义的地区之一。专家们推测,在这一地区可以找到大约46亿年前最为古老的岩石标本。要想从巨石上凿下一块标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宇航员们累得满头大汗。史密特还试图找到火山近期活动的证据。

与此同时,由罗纳德・埃温斯驾驭着“美洲”号指挥-服务舱继续在环月球轨道上飞行。陪同埃温斯的还有从加利福尼亚荒漠中抓来的5只小老鼠。这些小老鼠在登月飞行中几乎不喝水,这是因为在长期的荒漠中的生活练就了小老鼠不喝水的本领,在制定“阿波罗”17号飞行计划时正是考虑到了它们的这一特点。返回地球之后,还要解剖老鼠大脑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家们需要掌握太阳辐射对活体组织所产生的影响。埃温斯在飞行中也进行了摄影和探查等项工作。

12月14日,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史密特造访了一片丘陵地带,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月球表面的旅行。在与航天控制中心的通话中,他们对这一带酷似“布满皱纹的老人脸”般的地貌赞叹不已。史密特报告说:形成丘陵的山岩,其成份与山岭上的岩石有所不同。

返回登月舱后,两位宇航员立即将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标本进行分类。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最为珍贵的东西是史密特前一天在一座火山口发现的橙黄色发亮的粉尘,它足以证实月球上有火山活动的理论完全正确。航天控制中心对这一发现十分满意。塞尔南和史密特为了获取月球岩石标本,比原计划多走了10公里。令专家们高兴的还有,留在月球轨道上的罗纳德・埃温斯报告说,他清晰地看到月球“黑暗的一面”有几处带熔岩痕迹的火山口。

12月14日华盛顿时间傍晚时分,塞尔南和史密特在登月舱内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从月球上起飞。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独立飞行之后,登月舱开始与指挥-服务舱对接。随后,登月舱起飞助推器分离,制动发动机起动。助推器坠落于距预定地点几公里处,但未能按原定计划借助留在月球上的电视摄像机观察到其下落的情况。最艰难的工作还在后头,宇航员需要休息一下。

12月17日,“阿波罗”17号离开月球轨道开始返回地球。19日,“提康德罗加”号航母在太平洋等待着宇航员们凯旋。

创新记录

在持续12昼夜13小时51分(自1972年12月7日至19日)时间最长的一次月球探险活动中,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度过了74小时59分钟,这也是最长的一次月球探险活动。

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史密特先后三次在月球表面行走,每次用时分别为7小时12分、7小时37分21秒、7小时15分。他们离开登月舱最远距离约7公里。每次月面行走都使用月球车,总行程达357公里(35公里,据《简氏航天辞典》数据)。月球车最大行进速度达18公里/小时(顺斜坡而下)。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钻了数个深达3米的孔,收集到的山岩和土壤标本重量达到创记录的1148公斤(113公斤,据《简氏航天辞典》数据)。

飞向月球篇7

推门进去,我看到了天花板上挂满了行星,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空间。

随着人流,我来到太空科技展览厅。在这里,我了解到古人类是怎样观察宇宙的,火箭的发展历程,火箭的构造及太空站的建立情况等有关太空的知识,真让我大开眼界!更有趣的是,我有幸体会到在月球上漫步的感觉,我进入了月球迷你舱,工作人员帮我穿上装备,就开始了我的“月球之旅”。在“月球”上,我难以徒步行走,在空中飘来飘去,犹如一朵彩虹在蓝天中遨游。听妈妈说人在月球上的重量是在地球上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地球有80斤的我,来到月球只有48斤了,真是太奇妙了!我想:月球上一定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长大以后继续探索月球的奥秘,让月球也成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区。

滑翔翼是勇敢者的挑战,在太空馆里,我体验了室内滑翔翼。我一坐上滑翔翼就觉得特别刺激。我的头趴在滑翔机的前端,手抓着滑翔翼的方向杆,准备开始我的飞行。这时,前面的屏幕上出现一个峡谷,我的手开始左右摇摆方向杆,当我准备撞上岩石时,我一阵上飞,逃过了危险。我飞、我飞、我飞飞!正当我得意的飞来飞去时,突然“轰”的一声。呀!我撞上岩石啦!不应该得意的!妈妈却在一旁笑个不停。

这次参观香港太空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柳州市二十七中附小四年级 陈俣泽

飞向月球篇8

“嫦娥”1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计划绕月飞行一年。在此期间它将完成四项重要的科学任务:探测月球上特殊元素的分布;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氦-3的储量;探测距离地球40万千米的空间环境。为此,在“嫦娥”1号上搭载了8种共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这些探测设备均具有不同的“本领”,承担着各自重要的“职责”。其中,CCD立体相机负责为月球“拍照”:干涉成像光谱仪获得有关月表主要物质类型及其分布的信息;激光高度计提供月球地形的高程数据;伽马/X射线谱仪确定月球表面元素类型和资源分布,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亮温温度,计算月壤厚度:高能粒子探测器――探测高能带电粒子的成分、能谱、通量和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探测原始太阳风离子的能谱,包括太阳风的体速度、离子温度等。由于动力不足,“嫦娥”1号在完成任务后无力返回地球,目前它今后的去向还未卜。

来自“嫦娥”的祝福

在“嫦娥”上除了装载着很多测试仪器外,与之一同奔月的还有其上面搭载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二泉映月》、《黄河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30首经典曲目。“嫦娥”1号将在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千米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这一组歌曲,每位中国人将能通过收音机、电视机以及互联网收听到这些来自太空的中国天籁之音。

在2008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远在遥远月球轨道的“嫦娥”1号卫星传回非常柔美的女音,给家乡的亲人“拜年”:“我在月球上向大家拜年了。我要送上一首来自月球的《春节序曲》。”接着,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随后悠然响起,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严峻的考验

“嫦娥”1号在绕月飞行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要接受种种严峻的考验,其中包括了“日凌”和“月食”。

“嫦娥”1号自10月24日发射以来,一切顺利,已经成功飞行了16天了,从11月8日起,工程人员已开始对其进行长达10天的卫星自身的各项功能及它所搭载的探测仪器在轨测试,看看它们在绕月飞行状态下能不能正常工作,为18日正式开始的科学探测做好准备。在此期间,即从9日下午17点29分开始,“嫦娥”1号卫星将迎来了一项全新的挑战――那就是“日凌”现象。“日凌”是指太阳、探测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巧在一条直线上,太阳产生的强大的电磁波将干扰地面站的天线接收卫星信号,从而造成通信中断。为了防止出现“日凌”时卫星信号的中断,科研人员把一些需要执行的指令提前注入卫星上,即使“日凌”时追踪不到卫星,它也能按照我们预先设置指令正常执行任务,保证卫星的安全。同时,针对“嫦娥”1号卫星探月,中国已经启用了设备更新、功能更强大的大天线;卫星发射之前,科研人员已经计算了“日凌”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日凌”对“嫦娥”1号通信电路的干扰,故正常情况下,“嫦娥”1号所受干扰不会影响它完成探月使命。

第二个考验是月食。从2007年11月7号“嫦娥”1号卫星成功实现绕月飞行以来,截至2008年2月20日晚10点它已经飞行了1204圈。21日上午10点左右,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的时候,它首次迎来严峻的月食考验。这时,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被地球全部遮盖,“嫦娥”1号不得不在地球的阴影独孤地度过4个小时。这是因为“嫦娥”1号卫星上尽管装有蓄电池,但蓄电池电力有限,无法维持较长时间正常工作,卫星平时主要靠它的太阳能帆板将太阳辐射转为电能,供卫星工作和生存用。发生月全食时,由于地球影子的遮挡,整个月亮及其附近的空间都无法见到太阳光,“嫦娥”1号的“生存环境”变得非常恶劣,无法接受太阳辐射,温度下降,最低时将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使卫星的机器面临严寒环境的考验,“嫦娥”这时只能靠自己带的电池来供应能源,在不能与地面联系的情况下度过这漫长的4小时。

对于即将到来的月食,地面早就进行了大最准备工作,例如,在“嫦娥”进入阴影之前,让它尽量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提高本体温度,同时关闭一些负载设备,节约能源,以使“嫦娥”1号顺利地度过了月食考验这关。2月21日下午2时10分左右,“嫦娥”1号飞出地球阴影,陆续打开它里面的探测仪器又开始正常地工作了。第一次月食之后,科研人员对“嫦娥”1号卫星上设备的状态进行了检测,结果正常。而且,有关测试数据表明卫星表现得比预计还好,例如,通过对卫星飞行周期的控制,使得卫星进入地球影期的时间缩短了80分钟;原来预计在零下100多摄氏度严寒的情况下,卫星会消耗六成的电量,但实际只消耗了四成。

“嫦娥”1号卫星的“杰作”

第一幅月面图像

在2007年11月20日晚4点50分左右,地面接收站接收到了“嫦娥”1号传回来的图片信号,经过两天时间,全部信号接收完毕,并于23日做出了图片。11月26日9时40分,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1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也是“嫦娥”1号卫星的“处女作”。这幅图像是由“嫦娥”1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这幅月面图像位于月表东经83'~57',南纬70'~54',图幅宽约280千米,长约460千米。三维立体图非常精致,上面的大小环形山和直径不一的撞击坑清晰可见。首幅月图的完成和公布,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

月球背面图像 12月11日,国家航天局了“嫦娥”1号所拍摄的月球背面图像。这是月球背面一个典型的辐射线撞击坑,由5轨CCD正视影像数据拼接而成的,数据获取时间为2007年12月4日。这个撞击坑在20世纪70年代被国际天文联合会以中国明代人万户的名字命名为“万户撞击坑”。万户撞击坑位于月球背面南纬9.8'、西经138.8'区域,直径52千米,从地球上不能直接看到。之所以将这个坑命名为“万户撞击坑”是因为万户在“飞天”中的贡献,他是中国明朝的一位官员,一直热衷于“飞天”的研究。一次,他将自己绑在捆有47枚自制火箭的椅子上,两手各持一个大风筝,点燃后冲天而起,开天辟地写就了中国历史上飞天梦想的壮举,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飞天尝试的第一人。

月球背面的万户坑

通过对探测数据的处理,还获得了“嫦娥”1号其他探测仪器的一些初步科学成果,包括:干涉成像仪获取的光谱图、干涉图,激光高度计获取的测距值,γ/X射线谱仪获取的能谱图,微波辐射计获取的月表亮温变化趋势图,空间环境探测仪获取的粒子计数图等。“嫦娥”1号卫星进入工作轨道至今,已经获得月球部分区域的地形地貌图像、月表部分区域所含的元素种类等初步成果。目前,“嫦娥”1号卫星的飞行、有效载荷的探测、地面的测控与通信、数据接收与处理均正常,预计今年6月前后将获取完整月球表面图像。

上一篇:髀肉复生范文 下一篇:长征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