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人人都懂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7:55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1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讲的是香港和大陆的两位大厨精益求精做菜的故事,他们都做了很多菜品的创新,香港大厨讲的一句话铭记犹新:“懂得才可以创新”。这句话对于知识产权从业者是值得深思的。

创新是技术活,要懂得才可以创新,这个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我经常看央视的《我爱发明》节目,对于农民发明潜水艇、飞机的做法很不赞同,潜水艇和飞机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根本谈不上发明创造。潜水艇和飞机是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学科,不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可以掌握的。因此潜水艇一下水就沉,飞机没有飞起来就摔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潜水艇和飞机与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没有关联,他们也不能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进行改进创新。笔者接触很多的发明人对发明创新几乎陷入痴迷状态,他们在不同的技术领域进行着发明创造,尽管也取得了一些专利证书,但是这些专利根本谈不上有转化的价值。靠着一种愚公移山和铁棒磨成针的执着精神进行发明创造,我实在不愿意去恭维这种精神,不懂得如何创新?

说懂得才能创新,很多人要批评我了,爱迪生没有上过多少学不是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么?大家还可以举出无数的实例证明不懂技术的人同样可以做出好的发明创造。爱迪生的故事我当然知道,关键是大家对“懂得”两字的理解,“懂得”是懂什么?苏联的根里奇-阿奇疏勒分析了200多万件专利,从中总结出了 “萃智”理论,阿奇疏勒发现95%以上的发明都属于改进性发明,这些发明非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做出来,对于改进发明而言“懂得”其实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大家不知道的是爱迪生技术懂得不多,但是他很懂得市场,很懂得经营,说他是发明家,倒不如说他是企业家更确切一些。

根据阿奇疏勒的“萃智理论”创新懂得技术并不是特别重要,“懂得”更关键的是要懂得市场。创新一般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新产品,产品能否畅销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发明人的孤芳自赏,这个道理中国人自古就明白,并且留下了“闭门造车”这个成语告诫后人创新不要自我封闭。现实中很多非职务发明是出于发明者个人需求而做出的,发明者一再强调自己认为多么的好,问到是否做过市场调研却一脸茫然,犯了闭门造车的错误,不考虑市场的需求是很多专利技术不能转化的原因之一。谁“懂得”市场呢?美国研究者发现,很多有市场价值的发明创造不是来自技术人员的创新,而是来自销售人员的公文包,是他们收集了消费者的抱怨,改进了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是他们听取了消费者的建议创新出普遍受欢迎的新产品。因此在美国搭建的技术创新团队小而精,一个由7到8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只配备一个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核心由技术转向了市场。

明末的李笠翁是一位深谙生活艺术的人,集戏剧家、音乐家、服装设计师、美容家、发明家等于一身,他一生发明创造众多,他发明的“扇面窗”至今还在园林建造中普遍使用,他还发明一种多功能的“暖椅”。李笠翁不朽的发明是因为他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人体的感知和需要,懂得消费者最原始的需求。苹果手机受到全球的追捧,是因为他们重视用户的体验,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而小米手机干脆就直接按照消费者的建议进行设计,因此有拥趸的粉丝。手机行业曾经的龙头老大摩托罗拉、诺基亚他们的技术不可谓不精,诺基亚即便是倒下其专利仍然卖出天价,但被做电脑出身的苹果公司打败,只懂得技术的败给了懂得消费者的。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文化及理念也是日新月异,创新只对技术的痴迷早已不合潮流,创新不仅要懂得技术还要懂得市场,更要懂得消费者。

作者:王瑜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2

我知道,再这样的场景之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我太幼稚,孤独是人人都有的,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来说,其实这一切,都还是生活在自欺欺人中。我所念念不忘的江湖和故事,突然,都变成了自己不太懂得的样子,也是在我们交流的时候,都开始变成了自己都不得不去眷顾的表情。

我们一直都知道,这样的心态,都在一个地方,开始懂得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开始做日常生活中下功夫。

如果我还是在这里,我想这样的柔弱,不一定在每个女孩子身上,都可以体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如果对于未来作出的决定,你都可以如此耀武扬威地去说着以前,都是让人开始看得懂的所有道理。

只是大家都开始懂得,这样的美,从最初的那一天开始,都有了最无法去看得懂的样子。他们走南闯北,看到那样的心态和所有的表现方式,都开始有了自己无法理解的姿态和最喜欢的合影。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3

常常说他找不到朋友的原因

是别人不懂他怎样想的。

则有人说:那为什么你有不倒过来说你不懂别人呢?

我便在后面提笔写道:

孤独的人是永远都不懂得开心的人的想法;

正如月亮永远都等不到太阳的相见……

—————————这就是不懂——————————

有的人,

常说自己想去过贫穷的生活;

可是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想。

有可能是他还不知道,

自己的父母赚钱是多么的辛苦……

—————————这就是不懂——————————

有的同学可能,

以上那两种说法,

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它就是不懂。

但是你们不会去想想,

我这样想也是没有道理的吗?

正如正面的反义词——是反面,

那反面的另一边就是正面。

正反两面都是面,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4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其实,打与不打都是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5

“喜欢”,就是非常情愿。不用找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需上级领导的动员和号召,更用不着什么外在功利的驱动,为了某件事或某个东西,着了迷,丢了魂,茶饭不香,夜不能寐,哪怕囊中羞涩,也不惜血本自掏腰包。不用说,谈恋爱能到这份儿上。还有一件事,也能让人如此欲罢不能,就是足球。然而,似乎不会有人问,你懂不懂恋爱?或者,你懂不懂足球?我猜想,之所以无人提出这样的怪问题,其一,恋爱现象过于复杂,而且是非常私密性的领域,所以人们懒得去费神伤脑筋;其二,踢足球很难,可看足球赛却毋需培训。业余球迷谁不能侃两下足球?又有谁敢问,你懂不懂球?

可是,“懂不懂音乐”,却是个常被人提起的问题。谦虚的爱好者会连忙推说不懂或不太懂(虽然心里自认很懂),而自负的专业音乐家会认为这是个“小儿科”问题,不仅对之不予理睬,并且可能觉得这简直是对自己的不敬。可不是,足球场上有裁判明辨是非,但在音乐中又有谁来充当黑衣法官?何况,连有法可依的足球裁判都未必公正和有理,对音乐这种玄乎的艺术究竟谁有权来判断定夺呢?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种权威呢?

或许,“懂不懂”这难题应该换个方式问。什么叫“懂”?“懂音乐”是什么意思?“懂音乐”的是哪种人?什么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懂音乐”?如果运气好,兴许能问出个所以然来。

追问到底,便不得不承认,“懂”还是“不懂”并非丁是丁卯是卯,黑白分明,泾渭有别。谁敢宣称,真正或者完全懂得音乐?又有谁,会对音乐彻底无动于衷?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处在这两端之间的某个地带上。你会点吉它,我爱听摇滚;这位喜欢古典音乐,那位成天哼哼电视剧插曲……原来,“懂”还是“不懂”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但这最后一句话却不能再加上“而已”二字。尽管懂不懂音乐的差别无法精确度量,但是差别存在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虽不必担心自己会被完全排斥在音乐之外,但却不能就此以为音乐的奥秘随时向每个人敞开着。世上没有人能够彻彻底底懂得音乐,但确实有些人懂得更多,或懂得更深。如果我们诚实,我们会承认,我们懂音乐总嫌懂得不够。因此,我们总是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向更深一步的层面靠近。这有点像数学中的无穷大概念,可以无限增长,但永远不可能达到极限。常言说得好,艺术无止境。其实,懂音乐,或概言之,理解艺术,也永无止境。

说到这里,我们弄明白了一点:懂不懂音乐,确实只能相对而言。对于初涉爱乐者,熟知贝五、贝九和柴六的普通乐迷也能算得方家里手;但对于资深行家,这顶多只算“万里长征第一步”。就是在行家中,也有类型和水平的差别。当然,人们的音乐趣味和癖好千变万化,我们有时很难在其中作出比较和判断。但懂音乐既然可以是个无限进步的过程,我们就可能找到某些原则和准绳。

“懂不懂音乐”这问话中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你懂得、知道或更简单明了――听过多少音乐?虽然很难保证听得越多就越懂音乐,但听得少就很难真正懂音乐,这却是可以肯定的。正如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一定是一位尝遍各种美味佳肴的惯家,懂音乐的行家也准保是个古今名曲烂熟在胸的好手。既然烂熟在胸,可见听音乐光听过并不算数,更重要的是应记得。不仅记得乐曲的作者、名称、编号、创作年代……而且更能记住音乐的“模样”――如主题、节奏轮廓、音响特质、心理感觉等。这后一方面的信息专属音乐内的事,能记得多少,能记住什么,人和人差别可就大了。有一些也算是搞音乐这行的,会唱或会奏,当然也识谱,可是脑子里音乐没储存多少,别说是冷僻作品,就连普通的“大路货”或稍稍超出自己狭窄专业的曲目便懵然无知。倒是有不少热心乐迷,自叹苦于短缺音乐专业知识,但他们的谈吐中所显露出的对作品及作品演绎的熟悉,简直会吓你一跳。到底谁更懂音乐?究竟何谓懂音乐?这问题看来确实值得一问。

音乐是门对手工技艺要求很高的艺术。不论哪个音乐行当,都有一大堆或一整套纯粹的技能训练来帮助学习音乐的人们来掌握所需的技能。典型的例子如供练习乐器演奏用的练习曲,有各种类型,不同的程度水平,想着法子让演奏者的手指有力起来,独立起来,灵活起来……所以学音乐讲究“童子功”,最好从小。这可苦了学音乐的孩子们。要命的是,只要从事音乐,谁也别想逃过技能这一关。除了小时候练手指头以外,长大了还必须完成识别和操纵音乐语汇的技能性训练:和声、对位练习,弄清移调乐器在总谱中的读法,不厌其烦地数小节为了对乐曲进行外科手术般的解剖……等熬过这一切,对音乐的自然兴趣在许多人身上反而减少甚至消失了。多么不幸!懂音乐了吗?可不是,懂了点。能奏几曲贝多芬甚至肖邦,知道什么叫属七和弦,奏鸣曲式分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可听音乐会兴奋、激动吗?感到音乐是某种世上最奇妙、最珍贵的东西吗?真正对音乐迷恋吗?难说。于是看来,学了这么长时间音乐,还是只能算个似懂非懂!因为,仅仅用手指机械地复制音乐,或用理智去僵死地识辨音乐,而没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会音乐,算不得懂音乐。说到底,音乐是门艺术。而艺术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特别需要心灵的体验与感悟。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结论:专业音乐人在是否懂音乐方面并不享有特权。有时,站在音乐门外的有识之士由于干脆不懂音乐的纯技术性机关,反而越过了这一障碍,用赤子之心或用姊妹艺术的心得直接面对音乐的精神本质。音乐使他们颤栗,让他们狂喜,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音乐虽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但它又是最感官化的一门艺术。一旦音乐响起,它就绕开了我们的理智,拨动我们的神经,并直逼我们的内心。所以,文盲不可能成为文学爱好者,但不谙乐谱、不会弹唱的“音盲”却可以是个乐迷。

然而,如果像一般乐迷那样,只是绕开、而不是克服了音乐的技术障碍,音乐的诸多奥秘就会永远封闭。一个人可以听过很多音乐,知道很多作品,但如果不掌握音乐的技术语言,他就不可能走进音乐的内部,摸清音乐的肌理。懂音乐懂得很多并不能保证懂得很深。在这方面,专业音乐人可以自诩享有某种便利。当然,如果乐迷朋友不为音乐的技术磨难所吓倒,最后终于闯过了这道墙,那么就懂音乐而言,他(她)和专业音乐家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且不见得就会输给音乐家。因为假定其他条件相等,懂音乐能否懂得更多、懂得更深,全仗一个人对音乐的挚爱和痴迷程度。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6

我们需要别人能懂我们,只有别人做了我们期待的事,自己才会感到幸福、满足。

可是我们都忘了,人与人的相处中,没有什么“事”是对方理所当然为你做的,也没有什么“懂得”是不经过任何沟通和经营就能一蹴而就的。

在这份“不懂得”带来的孤独和怨怼中,我们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是否曾经积极、正面地表达过自己的意愿?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让对方帮我们理清?所有的默契都是需要培养的,和爱人的默契亦如是。而让他懂得的方法,就是简单直接地说你究竟要什么。

小婚家微信近日的文章《和不懂你的人在一起,只能是一场灾难吗?》,给你一把打开彼此心门的钥匙!

【沟通很重要,有话别憋着】

爱的世界 | 要想婚姻幸福,夫妻间就要相互读懂,而相互读懂的前提是夫妻间的相互沟通。沟通很重要,有话不要憋在心里,要让对方明白你的想法,了解你的心情,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承受生活的压力,共同经营好幸福美满的家庭!

蜡烛 | 两个人结了婚要一起生活一辈子,需要磨合沟通的事很多,怎样才能彼此沟通得好,消除误解,使得婚姻幸福?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是相爱的两个人,注意好相互沟通的方式、方法,任何问题都会很好解决。这就是相互读懂的重要性。

【女人是天生的“驯兽师”】

芙蓉 | 说得真好!我老公是个大男子主义,粗心大意得能把人气哭!无数次我都怀疑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不知道我爱吃什么,不知道我累了、委屈了需要安慰。后来看了许多情感方面的文章,我慢慢调整自己,想要什么,直接跟他说;要他做什么,把我的想法和他为什么要做说明白。现在情况好了很多,我心里也没那么委屈了。只要他一直陪在我身边,我们总有时间慢慢调整。

【说出来只是第一步,先定一个有效沟通的小目标】

Mrs.Wang | 如果明确表达了你的期望他还不乐意去做,怎么办?是说明你的期望太高还是说明他太懒?我觉得不是懂不懂你,而是愿不愿意的事,很多人不想做或者做不好就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还弄得好像女的无理取闹一样。

费拉 | 我说了他就跟没听见似的,一次、两次,我还能好声好气地说;次数多了,我也不愿意用热脸去贴冷屁股啊!小婚家,教教我,怎么让他心甘情愿地做!

【有一种“不懂”,叫不认可不欣赏】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7

虽然我们吧,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作家啊,心灵鸡汤之类的经常说时间是一个多么珍贵的东西,时间流逝的多么多么块。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我们自己没有真正体验过,没有真正体会过,怎么会知道其中的真谛呢?

其实吧, 我也知道时间是一个很珍贵的东西。可是人嘛,就是有一个特别贱的心理,就是总是拥有这样东西的时候,不知道这样东西对自己多么重要,有多么的珍贵。一定要等到这样东西失去了,等这个人离开了,才知道她对自己的意义和重要。有些时候吧,人就是特别好玩,非要去吃后悔药。拥有的时候不知道好好珍惜,一定要等到失去了,才会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是吧,有些时候别看我还是挺会说的,可是我也是一个经常吃后悔药的人。每天时间都不知道好好珍惜,等到它一天过完,我往往才懂得去珍惜,才懂得要好好把握住时间。唉,有些时候世人就是这么愚不可及。有些时候道理都懂, 可是偏偏自己就是做不到吧,这还真是挺困难的事情。

以前吧,我就一直觉得自己年龄挺小的,觉得自己年龄特小。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得让着我,都得宠着我,在家里排行孙子孙女的辈分里面,我也属于年龄最小的,一个大家庭里面我就是年龄最小的了,那个时候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优越感。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再也不是个年龄最小的人了。慢慢的大家庭里面也有了曾孙子孙女辈的人物了。我总有一种我好想一夜长大的感觉,那种我一眨眼我自己突然就长那么大的感觉了,这可真是奇妙,又神奇,有些时候忍不住的感叹, 时间太快了。我再也不是那个当初懵懂无知,什么都不懂的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了。我也慢慢的大了啊,同样也懂了很多东西,有些时候时间就是这样无情又冷酷啊。

岁月匆匆,我再也不是那个小姑娘了,我也长大了。我的心理也必须要长大了,很多时候我再也不是那个任性的小姑娘了。我也要学会体谅父母,更要学会为父母着想了啊,不能再一味的给父母添麻烦了。

大道理人人都懂篇8

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里有13000字,可以说每个字我们都读得懂,但连成了“医改报告”,就让我们犹如雾里看花,要说懂,好像懂;但要说懂,又透着糊涂,通篇里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既然是征求意见稿,就应该通俗易懂,让每个公民一看就明明白白。不明白还能叫人积极参与提意见吗?

应该说,这个方案不是一般的方案,两年的时间,国家16个部门反复调研,而且有9个知名的国内外咨询机构平行的调研,花如此大功夫的方案,我们居然看不懂。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国家部门,还有这么多的知名国内外咨询机构,如林的写作高手,咋就写不出让老百姓读得懂的方案?国家16个部门反复调研历时两年,不知花了多少车油费?那9个知名的国内外咨询机构平行的调研要不要咨询调研经费,如果要,那绝对是一笔不小的经费。花这么大的精力去耗费纳税人的钱,却写了13000字看不懂的方案,这难道也是中国特色?有网友说,这样的方案,他不需要去调研,只要网上找资料,三天就能写出来。

对于一个令老百姓特别关注,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医改方案,一腔热情的人们在看不懂中冷却到“零”度。不过人家还是很谦虚的,在最后写道:“有关部门根据基本方向和框架,制订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实化。”意思是告诉我们,现在看不懂是没有“深化、细化和实化”,等他们“深化、细化和实化”后就看得懂,问题是这是征求意见稿,让人看不懂,还能征到什么意见?要是“深化、细化和实化”后还看不懂呢?不过,看不懂只是我们的话语,或许他们会说这叫“深刻”,懂了还能叫深刻?

16个国家部门拿不出一个老百姓读不懂的方案来,要说奇怪也不奇怪,从效能来说,中国早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更何况是“16个和尚”,从职责来说,中国也早有典故:责不罚众,方案老百姓看不懂,又是谁的责任呢?当然是16个部门的责任,最后是谁也没责任。

其实,看不懂的报告和方案过去不少,只是没有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样反响大,是因为人都会生病,要是看不起病,那就不光是傻眼,还得干瞪眼!

易中天先生在《看不懂的中国人》中写道:“中国人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爱抱团儿却又好窝里斗,爱挑刺儿却又会打圆场,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懂得‘只争朝夕’的道理却又主张‘慢慢来’,等等,等等。结果,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先富起来’,却又最终弄得‘一穷二白’,因为‘落后’而‘挨打’。总之,中国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岂但外国人‘看不懂’,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

上一篇:完美无赖范文 下一篇:元宵节信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