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11-08 12:19:15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题型;解答技巧

在高中英语考试中,阅读是一个难点与重点,要求我们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抓住文章写作方向、主旨大意。在高中英语阅读难度的增加下,阅读题材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很多同学在解答时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可以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和题型解答技巧,就可以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提升解题的准确率。

一、高中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高中英语考试中,每一类题型的分配时间是有限的,在日常训练时,需要严格把控时间,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在遇到生词时,可以根据构词法来理解,根据前后文意思进行推测,如果难以解决,可以跳过这个生词,避免生词阻碍了后续的阅读。此外,我们还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在阅读前,先对文章进行大致的浏览,掌握其中的粗略意思,根据题干关键词找出关键词的出处以及相关的信息,对于没有得出答案的题目,可以重新通读一遍文章再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最终的答案。

二、选择科学的解答技巧

(一)分析文章主旨大意

在阅读理解中,有大量的主旨大意题,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但是目前主旨题的考察越来越模糊,考察的并非文章中的直接内容,有些题目考查的是关键词,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来解决。还有一些选项是更换了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主旨的过程中分析出每一个选项的含义,利用排除法来排除干扰,才能得出准确的选项。部分同学在阅读时,很容易被生词打乱阅读思绪与节奏,产生厌烦情绪,这都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对于没有出现主旨的文章,在解答时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即选项内容是文章的部分内容,并非全部主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会在综合各个段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文章的主旨。

(二)正确理解文章的语义

在解答语义理解体时,我们要先认真的阅读题目以及选项,找到关键词对应的文章内容,认真对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在分析相关的提醒时,大多为复杂的句型,需要我们结合已经学习到的语法知识进行解读,总结其中的情感色彩,一般情况下,语义理解词语大多为简单词汇和生词,具体含义在环境的变化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解答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含义进行分析。在解答语义题型时,不仅可以从关键词与词汇角度分析,还可以结合解题技巧从语义理解题答案中选择,结合生活知识来一一排除。总之,对于语义理解题的解答,既要考虑到文章和词语的含义,还要合理应用解题技巧,在节约时间的同时提升解答正确率。

(三)把握好文章的细节信息

阅读理解中的细节信息题是为了考察我们对于文章细节的观察与把控能力,高中阶段的阅读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细节信息题我们往往无法直接在文章中找出答案,需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在解答时,需要先根据文章关键词来定位,查找信息位置,再仔细阅读段落与文章中的内容,抓住核心词汇,留意文章的细节。此外,还要关注细节题干,如文章中提到的“not true”、“except”等词语,很多同学由于时间紧张,没有仔细看清楚文章内容就急于答案,失分情况严重。我们需要尽量避免这种问题,提升专注力与解题的耐心,锻炼自己的心理能力。

(四)解读文章的情感态度

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于文章写作脉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说明文中,有些词语可以起到修饰性作用,这些词语中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情感与观点,在一些议论文中,作者会利用客观事实支撑自己的论点。在解决情感态度题时,我们需要寻找出文章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认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并非文章中出现过该词语就代表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比如作者也可能会先引出别人的观点,进而对其进行反驳。

(五)加强课后阅读

在课外,我们需要主动摄取一些阅读材料,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材料(或书籍)。这类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可读性很强,让人立即产生阅读的欲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来了,不会感到学英语是沉重的负担了;容易读,不大会产生阅读障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要达到理想的解题效果,我们需要把控好阅读节奏,根据不同题型来选择解题技巧,只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解决我们阅读活动中的拦路虎,让我们的“听”、“说”、“写”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军.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五册Unit 5 First Aid为例[J]. 英语教师. 2016(11).

[2] 郭娟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 2016(07).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21

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更高的语文教学要求,并要求重点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细读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语言分析基础上的宏观与微观、比较和想象的阅读方式。

一从文本宏观把握,细读微观

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在精神,并详细分析其文字。文本的阅读应该是把握文本宏观基础上的细读微观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整体出发探究细节处,将学生打造为好思虑、重细节、有慧心的阅读者,就应该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细节永远隐藏着作品表面上难以见到的魅力之美,让学生对细节认真关注,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将自己感情融入作品中。

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王鼎钧的《那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在享受到树的恩惠后,又将其砍伐的过程。作者在文中大致想要表达对“那树”命运的惋惜,并感慨人与自然、城市发展间的复杂关系。文章在写作手法上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表达方式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阅读细节上,“那”字是阅读后应该重点分析的细节之一。作为指示代词,“那”与“这”都可对树进行指代,为什么不用“这”呢?另外,“这”字还稍感亲切,用起是不是更好呢?学生分析过后认为,用“那”字在时空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因为树已经被砍伐,是时间记忆;二、树已经被移走,在当地人的生活视野中已消,是空间层次。所以,“那”字让我们看到了往事的一去不复返。发现了这样的细节,再向学生提问:既然是“那”字,那么篇章中是有否关键词、关键句表示一种回忆呢?学生们经过寻找发现“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的总结性话语,并在文末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已经对“那树”的记忆稀疏。让学生分析“那”字后,学生会发现整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形象等都与“那”联系。这样站立在整篇文章分析基础上的字词分析,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细节间的相互联系,获得细节是整体中的细节,整体中蕴藏着错中复杂细节牵连的认识。

二比较中的细节阅读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阅读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作选择。在众多阅读方式中,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通过比较,对象间的差异将更形象和直观。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利于促进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鉴赏水平也能通过比较式的细节阅得到快速提升。并且在将文本做比较阅读时,学生对各文本的语言风格、思想情感、感情脉络等都会有更好的把握。正确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比较式的细节阅读,对于加深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罗布泊人受到罗布泊的滋润,生活十分美好,当时的罗布泊是“美丽的仙湖”。然而,由于人们的盲目与贪婪,罗布泊变成了“恐怖的沙漠”,无数生命被吞噬。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对罗布泊的前后面貌做对比,寻找出关键词组。通过这样文本内部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拯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感受到自然的岌岌可危。

另外这篇课文所属单元中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都是在讲述人类行为对自然的污染与破坏,且都对人类的作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或讽刺。所以,在文本细读时,教师还可对比单元内部各课文,将各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对比,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文本有更加细致的把握。

三在文本细读中的想象

语文阅读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不会只停留在作者所创造的结局当中。文本细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假设,从细节出发,将故事结局延续或另选结局。想象方式可以运用在小说教学、诗歌教学以及散文教学上。

比如七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幅幅闲适而安静的画面,读这首诗,秋天宁静的农家景象仿佛历历在目。在诗篇中,有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排除形容词,那么整句话可简写为“收起影子”。学生细读过后,可能会发出疑问,为何“撒下圆圆的网”后收获的是影子?其实,统观整首诗篇,农家的收获早在第一节就描写了,后续渔船上的游戏,有可能是为了烘托丰收后喜悦的需要,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体现,而这些都只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来感受和领会。并且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调动过程,是主动的迎合文本并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培养方式。

再如,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文《狼》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在通读之后,选择自己喜好的部分进行故事的想象或续写,用自己的体会去想象屠夫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还有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要为记叙类文章,讲述的都是各地著名的风俗民情,选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该单元的阅读中,教师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对语言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因为这些文章都为“文质兼美”的作品,作家成就斐然。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把文本内容和本地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本地的风俗民情,并以作文形式展现,这同时也是细读之外的写作能力锻炼。

结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有所收获是教师、家长的殷切期望。文本细读离不开语言的分析,语言是构成篇章的细胞,任何文章都要通过字词语言传情达意。在新时期,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把握素质教育大趋势下的文本阅读走向,为学生创建出有效的细读文本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艳.游走于词句,领会于心神――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3,(21):37.

[2]陈红霞.浅议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速读(中旬),2014,(1):152.

[3]项雪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苏州大学,2011.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3

关键词:写作现状 生活真实 表达方式 细节描写 潜在意识

全面分析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这几方面:一、文体“四不像”[1]。说是记叙文,文章没有具体的人和事,说是议论文,文章缺乏说服力。二、文章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最大问题在于以叙代描[2],情感失真。文章全篇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故事,通篇往往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没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学生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干巴巴的文字直接告诉读者,而不是通过故事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这样的文章缺乏再现当时人、事的魅力,也就是缺少让人感动的大环境,较少能以情感人[3],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尤其是记叙文的生命。《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认为“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离骚》、《庄子》、《史记》、《红楼梦》莫不如是。那么,考场记叙文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写别人的故事,自己不能融入其中,感情体验不深,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二、遵生活真实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或者说自己真正经历过的事情不足以表现文章的主旨。真实固然好,但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

文学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拷贝,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却高于现实生活[4]。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允许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或别人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糅合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

那虚构的故事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大多数作家笔下的主人公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存在,但我们总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他们的影子。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

作文是真实思想的负载,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自我的释放。真实是作文的灵魂[5]。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写故事,明人事要素

记叙文必须写好人事要素,有具体可感的故事,文中作者感情的抒发,情感的宣泄必须借助故事这一载体[6]。化虚为实显真情,记叙文不能只有空洞的口号,必须选取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展开描写,才能让文章血肉丰满。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篇以体现文章的中心。这里重点强调记叙,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只是一味地抒情却忽略了具体的记叙,所写情感也就无所依托。须知感情的来龙去脉需要通过记叙来交代。

写好人物是根本,写好典型事件是关键。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要使文章感情丰富血肉丰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受到感染,必须有真实可感的故事。

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7],起码必须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和描写相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叙述,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 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在考场上,切忌以叙代描,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文获得高分,就要善于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五、增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8],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曹文轩说“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 、充分地 、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心底的真情爆发了喷涌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细节化了的时候, 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会打动人心。”

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表现出来的。而最能撩动我们心弦的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一些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一些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六、表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有真情实感固然好,但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罗曼蒂克情调喜欢写“泪”“愁”“无端的烦恼”或超脱现实的自由,这些情感往往缺乏积极意义是不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昂扬奋发的思想情感。

脱去浮华的外衣,化绚丽为平淡,让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走向心灵,在生活中感悟,在细节中蕴涵丰富,在心灵中展现个性。就让我们用我手写我心[9],用我心抒我情,情满人间花自开!

参考文献:

[1]曹如民等著.《学会写文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

[2]李启明编著.《学会写作真本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7).

[3]张中行著.《作文杂谈》[M].中华书局,2012(4).

[4]王士雄编著.《写作学门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

[5]夏D尊,刘薰宇著.《文章作法》[M].中华书局出版,2007(10).

[6]陈果安,高静著.《小说的欣赏与写作》[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7]张文质著.《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4).

[8]叶圣陶著.《语文随笔》[M].中华书局,2007(9)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4

一、巧设细节,理解重点词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与亲。意思是说,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是有着一定的情境或画面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首先得进入作者描述的这个情境或画面中,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把文章读懂。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影响,有时学生一下子难以进入文本。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巧设一些细节作为铺垫,引领理解重点词语,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二、关注细节,激起情感高潮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活动中,限于学习水平、生活阅历,往往容易停留在感受、感知的层面上,感受混沌而肤浅。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感受与顿悟之间,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细节,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如,教《石榴》一课时,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感受到这石榴花和小喇叭的形似,而对于用小喇叭吹奏起来的热闹感觉来体现石榴花的旺盛,学生难以体会。但是这样的感悟并非无法建构,教师就得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火红,因为小学生总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于是通过一读课文聚焦词语,二读古诗激发想象,三谈画面有情朗读,四看图片创设情境,带领着学生即可感受到小喇叭和石榴花的神似。

三、巧用细节,感悟文本“形式”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带领学生弄明白文章内容,即只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而忽视文章的形式,忽视文章怎么写的。语文教学应当由重“内容”转变为重“形式”,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起关注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何使语言用得精确妥帖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样才算真正的语文课。

如,张祖庆老师执教《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他多处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林清玄散文的特点:轻轻浅浅有点玄。如,在学习文章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时,张老师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这段中有哪个字出现了六次?当学生找到“了”时,张老师就马上告诉学生:“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文字。它们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如果没有了这些字,这段话的魅力就没有了,林清玄散文的奥妙都藏在这个字里。不相信你读读看。”这时通过多媒体显示对比的两段文字。师生对比读书后让学生谈体会,最后告诉学生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这样,张老师带学生在平淡中品出了味道,从细节处明白了文本的“形式”。

四、捕捉细节,关注学生成长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学会倾听也是我们教师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细节处更是如此,只有学会倾听才会去发现更多精彩的细节。它具体体现在尊重学生的思考,观察学生的发言上。然而上课时,我们总是会担心学生做出什么出乎意料的回答,甚至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出现,要么搪塞过去,要么直接避而不谈。在课堂上一心只惦记着对时间的把握,惦记着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惦记着自己的下一个过渡词,惦记着学生的发言是否符合课前的预设,惦记着教学目标能否最终达成,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倾听和观察学生上。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完美,但由于缺乏精彩的细节,还是让人感到一丝遗憾。教师若是能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细节,静静地倾听,耐心地扣问,深入地挖掘,用细节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品尝被肯定的甜蜜。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5

从原则上来讲,相关命题始终被严格限定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条具体要求范围之内,即:

一、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

二、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三条九点”就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依据。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无非就是三大类的问题:

1、问“是什么”

(1)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或怎样理解?(2)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3)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某某段的段意是什么?或文章的主旨(中心、主题、观点)是什么?

这类题目,可分为三小类,一是词语含义“辨别”类。这类答案一般就包含在文本当中,只要根据题干的指示,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参考上下文简要概括即可;二是情感、主旨“概括”类。这类题作答一般需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句切入;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指认”类。回答这类题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否则就无法下笔,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双关等;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举例、白描、抑扬、渲染等。

2、问“为什么”

(1)某某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2)某某句子好在哪里?(3)某某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

3、问“怎么做”

(1)是怎样表达某种情感的?(2)是怎样表现文章主旨的?(3)是怎样谋篇布局的?(4)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同一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的路径,以求事半功倍。

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点”和“面”两部分组成。一是“点”,指的是具体文本内容的确认;二是“面”,指的是包含文学创作共同规律的术语。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法”。

如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答案中“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是“面”,其他则是“点”。

为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一些“面”的知识归纳如下: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往往被涵盖在表达技巧当中,对其鉴赏一直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所以在此单列出来。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达方式的作用

从表达方式来说,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精彩的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其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艺术表现)来说,有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赋比兴、卒章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2007高考山东卷14题(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汇集在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感情。

人称的运用

从人称来说,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行文结构的作用

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行文结构方式主要有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言志、过渡、伏笔、承上启下、衔接、照应等。

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开头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位于文章之首,那一般要回答: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⑤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⑥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

2、结尾的作用

如果问文章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言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段中语句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了表达效果。

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一般有这样的回答: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语意双关,含义深刻。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6

关键词:分清体裁;抓住关键信息;推断文意;关注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45-02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是考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的识词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等。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完形填空题不单纯考查语言语法知识,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精细理解和缜密的逻辑判断能力。

一、常考体裁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考查最多体裁,它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情节生动、真挚感人、容易入题、好发挥等特点深受命题专家及广大考生的喜爱。试题原材料往往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记叙要素,以交代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为记叙过程,以赞扬和批判特定对象为记叙目的。

完形填空的试题特点决定着未来高考将会加强对考生发挥合理想象正确预测下文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利用前后句和前后段相互关系进行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利用语境褒贬性进行完形填空信息推断能力的考查。因此,利用语境的逻辑性、褒贬性和上下文的相互作用是解答完形填空题的关键。

为了赞扬和批评特定人物,记叙文的内容往往情感浓烈、真挚感人,因此体现主人公情感态度的褒贬语境贯穿始终。显然,以主人公处境好坏为线索分析语境的褒贬性可以推断主人公对文章所描述事件的特定情感和态度,从而各个击破空缺未知信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褒贬语境进行完形填空的信息推断。

1.寻找褒贬语境的产生标志、推断文意的发生。常言说得好,情随事迁。在完形填空语言材料中,主人公的特定心情往往随着文意的发生而产生,因此分析褒贬语境可以推断文意的发生。褒贬语境的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标志,对褒义语境的描绘往往采用一些快乐、积极的语言,对贬义语境的描绘往往采用一些悲伤、消极、排拆的语言。

2.寻找褒贬语境的变化标志,推断文意的发展。众所周知,优秀的文章往往情节起伏跌宕,因此完形填空的褒贬语境也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与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是完全吻合的。显然,只有分析褒贬语境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才能准确分析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和思想行为的变化,才能最终推断文章未知信息。

3.寻找褒贬语境的进一步变化标志,推断文意的进一步发展。不少完形填空的褒贬语境并不仅仅有一次变化,往往还会经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变化,这种变化与主人公心情的变化仍然吻合,因此寻找褒贬语境再次变化的标志性词句可以分析主人公情绪和心态的变化,从而成功推断文章未知信息。

4.回读原文,检查褒贬语境。为防止对褒贬语境的推断有偏差而影响答题准确率,做完形填空题后,还应回读原文,看看褒贬语境的推断是否前后一致,是否与文意吻合。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论述某一观点的文章,常由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四部分构成。试题常在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让考生对文章观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接着提供论据来论证论点是否正确。论证方法较多,最为常见的是正反论证,这种论证方法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感染力强。最后,作者对论点是否正确常给出明确的结论。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寻找论点,确定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大意。论点为议论文最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主旨的完备体现,而主旨又制约着文意的延伸和情节的发展,因此寻找论点确定文章主旨是解答议论型完形填空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最有可能包含论点。因此考生应认真阅读第一节,弄清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从而抓住文章的论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寻找论据,理清论证过程,理解文章细节。围绕论点所展开的列举性说明就是论据,而整个逻辑推理过程就是论证过程,当然这个论证过程需要由体现全文主旨的论点来引导。

(三)说明文

说明文写作的宗旨,就是要把想写的内容写得明白,让读者明了事实,弄清真相,所以,除了词汇或句型因素,相对而言,说明文的完形填空难度不会很大,做起题来也比较得心应手。试题所选材料语言朴实严谨,说明清楚明确,结构清晰合理。

1.了解说明文的结构模式,理清文章的主旨大意。说明文主要向读者介绍新发明和新发现,因此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全文往往由新发明(发现)的介绍、新发明(发现)的依据,新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新发明(发现)的实验背景等几个角度构成。了解说明文的框架结构有助于我们弄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大意。

2.弄清各结构的内部构成,理解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理清文章的框架结构后,还应了解各结构的内部构成,这样才能在脉络分明、层次清晰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事实和细节,从而据其逻辑关系推断全文未知信息。

二、常考题型

1.词语搭配型。英语中不少词都以短语搭配的形式出现,完形填空的词汇也是如此,因此在分析语境逻辑的基础上,借助对短语搭配的分析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解答完形填题。

2.词义辨析型。一般来说,完形填空每小题所提供的四个备选项都是词或短语,这些词或短语既可能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可能属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因此解题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各词意义和用法特点,对其进行严格区分和细心比较,看其是否符合该空的语境逻辑和搭配风格。

3.推理判断型。完形填空题目中很多是考查推理判断的试题,因此考生应借助语境,尤其是but,and,so,or等有并列连词和because,as,since,if,unless等从属连词的逻辑关系来分析空格处含义,确定应填词汇。

4.主旨大意型。众所周知,主旨大意是文章的精神实质,任何细节都是围绕主旨大意而展开并服务于主旨大意的,因此认真阅读原文找出主旨大意就把握了文章的发展方向和正确的解题思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首句往往是作者最想和读者说的话,极有可能成为主题句,因此认真阅读首句,弄清其含义显得相当重要。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7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中考盛宴上不可或缺的主菜。它的考查主要是围绕着故事情节的构成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近几年来,短小精悍、立意新颖的小小说阅读一直倍受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在备考复习中,自然不可忽视。其常见的考点有:

一、把握文意

概括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这是中考小小说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它涉及对小说内容、情节、主旨和作者情感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它既可指文本局部整体,亦可指文本全部整体。常见题型: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概括小说叙写了几件事;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概括小说的主旨;⑤概括小说中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主要事迹;⑥对文中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前后照应的关系加以解说;⑦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形式有三大类:填空、表述与判断选择。阅读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情节入手,理清故事脉络,弄明白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为什么、做了什么事这几个关键问题。

二、评价人物

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作品)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小说本身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都体现在人物身上,只有正确把握人物,才能深入领悟小说的生活与社会价值。分析人物性格必须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这些都必须细心体会和领悟。常见题型: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②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③评价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④补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等。

三、分析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说来,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而自然环境则指节气时令及相关的自然景物。常见题型: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中考命题常以自然环境考查为主,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题型常见为表述题。

四、品析语言

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可以说,这一能力要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论阅读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品味语言。不同作品语言风格不同,不同人物他(她)的个性语言不同,这对我们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深度理解小说主题有很大帮助。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选择、批注和简答。常见的方式如精彩语句的鉴赏,品味语言的音乐性、画面感,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等。

五、领会情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 、物、现象、表现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小说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命题者自然也会青睐于此。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填空和简答,考查角度有:文中某事的叙述或某一句(几句)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或其变化过程,简述“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等。

六、揣摩写法

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入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颇具特色的。命题者常常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写作技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设点命题。题型主要有:填空、选择、简答。形式有: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一段文字是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说说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等等。

七、感悟体验

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宠,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考查的具体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题型都为简答。

【答题点拨】

从近年来中考阅读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考生阅读材料时的概括表达能力差,对个性阅读题无从下手。一是不能整体理解全文内容或段落内容,不会区分段落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断章取义,概括不全面,表达不到位,内容丢三落四;二是语言概括性不强,不能突出要点。为此,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目前常见的题型,我们不妨采用如下对策。

一是对作品内容与情节的把握。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须着眼于全篇,首先要读懂原文,细致地梳理情节,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清事情的原委及其意义,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小说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要素,然后再经过思考、筛选,从而概括出故事情节及文章中心,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记住一句话即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如果故事较复杂,要理清行文线索,从同一个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注意事件涉及对象的前后贯通,语言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篇8

倒 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某个最突出、读者最想了解的情节片断提在最前面叙述,以达到开篇不同寻常的效果。在这些精彩片段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这种手法不但能使初读文章的读者对文章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而且能使文章更有节奏美。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简单来说,就是先告诉大家事件的结果,然后再从头开始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二是将事件中最扣人心弦的一部分提前,让读者更有阅读兴趣;三是由眼前某个事物或某个细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将这部分对往事的回忆放在顺序叙述的内容中,使文章由简单的纵向时间发展变为更丰富的横向互联。

采用倒叙的目的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节奏感;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倒叙实则是一种截叙,是顺叙的变式,关键就在于截得恰到好处。我们可以选择截取意外的结局放在文章开头,使读者感到突兀或不解,急欲读完全文;也可以截最精彩的片断于先,使文章开篇即光彩照人,引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到底怎样截或是在什么地方生“变”才能恰到好处,是比较费心思、见功力的,特别是在选择“片断倒叙”的时候更是如此。同学们应该多加揣摩和练习。

二是注意顺叙与倒叙之间的衔接。倒叙是顺叙中某个片段的提前,而倒叙之后我们还要重新转回顺叙,所以,“倒”与“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叙述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衔接自然,同时还要把倒叙的起止点交代清楚,避免给读者造成时空混乱的感觉。

三是不可为倒叙而倒叙。若文章所反映的事件历时较长,情况又较复杂,那么,不妨选择使用倒叙的方法。而对于那些时间跨度小、情节单纯的事件则没有必要用倒叙的方式。若是为了倒叙而倒叙,反倒使叙述变得啰唆不清。

插 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述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如果说倒叙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节奏感和精彩性,那么,插叙则是使文章更丰富和深刻的一种技巧。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深入挖掘了主题思想。

上一篇:凡客体模板范文 下一篇:向日葵与绵羊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