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成语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14 00:57:15

马的成语故事

马的成语故事篇1

赵高(?-前207),嬴姓赵氏。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的启示

坚持真理是很难的。它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勇气。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也不知不觉地“指鹿为马”,有时是有意的,这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有时是无意的,屈从于环境或是盲从于众人。智者和庸人由此分开了界限。智者常常低头走路,那是由于习惯了思考;庸人常常挺胸昂首,那是因为习惯了盲从。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的延伸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清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简介】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近义词】混淆是非 、颠倒黑白

【成语举

1、有球印又怎样,指鹿为马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马的成语故事篇2

[关键词] 马克·吐温 语言幽默 分析

马克·吐温作为幽默文学作家,他的创作源泉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马克吐温汲取了美国民间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进行写作,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在欣赏戏剧性的故事情节的时候,充分让自己徜徉在幽默的语言中,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是美国幽默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品。

一、马克·吐温文学创作风格分析

(一)马克·吐温善于将夸张的手法扩大化

夸张的写作手法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文学创作中,马克·吐温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喜欢将原有事物的一些特点和特性进行放大,同时有的时候马克·吐温还喜欢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内容故意的缩小化,使得在读者内心深处的影响能够产生巨大的落差。在其文学作品《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就通过自己对于夸张手法的创作风格,将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在旧金山矿业经纪人那里当办事员的亨利·亚当斯在伦敦时候的一次奇遇,这个时候在伦敦的两位好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了亨利。之前作为打赌的一次活动却成为了亨利人生丰富经历的一次美好转折。作者通过夸张性的描述揭露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的盛行。

(二)马克·吐温善于用故事的结局戏剧化

作为马克·吐温文学作品的幽默不仅来源于其语言的幽默,同时也来源于它所揭露的故事情节的戏剧化的描写。他的一些小说的结构规律大体上是这样可以表现出来的,其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一些故事情节的戏剧化设计,然后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其文学作品连接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将自己作品的读者带到他预先设计好的一个领域当中去,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其故事情节应该是按照一般规律进行下去的,马克·吐温却不是这样进行设计自己的文学作品的,马克·吐温往往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前期的渲染,最后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在其文学作品中有关于人物“诚实”、“善良”进行描写的,但是在其文学作品的最后往往作者都是一反常态,将这些“诚实”、“善良”的人们的本性通过一个小的故事或者插曲,又让他们的那种经不住利益诱惑的丑态无形中的显露到了读者的面前,给读者一种恍然大悟的觉醒。

(三)马克·吐温经常在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

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般的作家不会使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但是马克吐温却不一样,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这里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第一人称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将文学创作的内容深入到读者的内心深处。第一人称是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唯一能够拉近与读者距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在语言上进行幽默诙谐的创作的时候,总应该将自己置于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位置上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的时候,为了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更加相信马克·吐温在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成为了读者自己本身,让自己的文学作品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读者内心深处的一部分。这种写作的手法也为后来马克·吐温幽默的文学作品占据更大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中幽默语言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

马克·吐温文学作品的产生是和他所生活的年代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一定联系的,看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去关注的是马克·吐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他所成长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马克吐温所成长的年代正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空前的膨胀,社会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就是美国社会转型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严重的转变,马克·吐温通过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他作为一个作家对于周围事物的变化是看到眼里,记到心里的。马克·吐温借助自己诙谐幽默的文学作品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一些对社会的不满表现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他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常常使用的是讽刺的手法。

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还受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的影响就是那些民间相传的那些能够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故事,马克·吐温将这些故事进行整理归纳,就成为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文学作品就是《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该文学作品取材是民间的打赌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内的故事进行完善化,揭示出了非理智的反常,以及其小市民的那种相对极端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而这种精神状态的可笑,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深深感受得到出来的,只有通过像马克·吐温这样的作家的描述才能够真正将其现实的意义展示出来。

三、幽默元素在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幽默的元素代表的内容是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在马克·吐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惊悚万分的故事情节的描述,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其作品中的幽默元素。马克·吐温在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幽默又出于人们意想不到的语言对其人物进行描述。他的一部文学作品《竞选州长》其主人公在马克·吐温的描述下面成了憨厚诚实,天真无暇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外界的事物应该算是一无所知,但是在该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了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好人,现在却成了臭名昭著的伪证犯。这样的结尾是作者所构造出来的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深思熟虑的表现,使该作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往往就是能够将那些发生在小说中的喜怒哀乐充分的融汇到平静的客观事物当中,在进行小说内容描写的过程中往往是带着轻松的氛围进行幽默的表述,并具有讽刺的意味,同时对于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那种虚伪的外在进行联系,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表现出他们内在的本质来,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想法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不足之处都一一的展示给了读者,让读者在笑过之后能够深刻反思,去品位这个故事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同时我还可以看到的就是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故事往往是情节设计上的幽默,深刻的意义在于所描写的故事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美国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成功在于他的幽默的元素上面,这里的幽默元素尽管包含着多样的构造,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的重视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幽默的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吐温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家,其文学作品具有幽默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讽刺意味的特征,马克·吐温幽默文学作品能够成功的走进读者内心深处、在读者的内心占据一定位置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幽默元素进行文学创作,第一就是利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从语言上就占据了读者的胃口,另外一个就是马克·吐温善于设计出相对戏剧性的故事结局,同时他还善于利用读者的心理将故事情节进行跳跃式的展开。这些内容都是能够使得其文学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马克·吐温不仅在美国的文学界独树一帜,而且他还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吐温进行文学创作的时期正好是美国社会进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资本主义的那种逐利的思想在这个时期显示出的是一览无余,同时这个时期也正好是美国的幽默文化兴起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们喜欢幽默诙谐的故事,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也常常将幽默诙谐的故事打造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就给马克·吐温进行幽默文学创作奠定了社会的基础。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受到了传统的幽默形式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着使用相对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克·吐温凭借着自己的感觉,通过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描述,将那些潜藏在幽默故事背后的那些事情一览无余的展示到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在体会幽默语言和情节跌宕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美国的幽默文学作品带来的对于社会黑暗一面讽刺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位置。另外对于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我们在看到他的长处的时候,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足的一个方面,就是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会给人们带来不正式的意思,这样的话也就影响了其文学作品的严肃性,不能够起到严肃文学该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东燕.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2].童彦. 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艺术[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3].周杰.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4].李雄. 幽默与马克·吐温的小说[D]. 南昌大学 2007

[5].范川凤. 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J].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03)

[6].刘敏. 从轻松的幽默到辛辣的讽刺——浅析马克·吐温几篇作品中的讽刺和幽默[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7].薛丽萍,张永美. 浅谈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式幽默[J]. 中国西部科技. 2009(08)

[8]. 胡芊. 探析马克·吐温作品的美国式幽默风格[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3)

作者简介

马的成语故事篇3

忽然,群里传来了消息,是董建岭老师,说可以找马红芳老师探讨。第二天早晨,就看到了马老师接收电子稿的消息。我去上课,处理班级事务。下午的时候来了一个电话,北京的座机,立马接了电话,传来的是非常好听的声音,对方是马红芳老师。我无比兴奋激动,作为山东临沂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马老师竟然打了电话过来,详细告诉我教案的修改环节。之前我设计的教案,内容量很大:从猜谜语、猜成语导入,接下来是识字环节,让学生从诸多意思中选择合适的意思,设计了“亡”“牢”的义项选择,然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不同的意思。接下来又是生字的识记。在第三个大环节中,设计了先读故事再评价的环节。评价之前,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词语、句子,说体会和感觉,从《亡羊补牢》到《南辕北辙》,评价完接着总结,从关键词句中揣摩人物心理、动作、神态语气等。接下来是知事明理,得出什么道理。紧接着进行学法总结:扫除知识障碍,读文知事,知事明理。最后是以文带文,读《狐假虎威》。

当我把这些环节都一股脑儿打出来的时候,自己也觉得真是够哕唆的,量这么大,一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能学会什么。

现在的课堂,我们倡导“三讲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老师讲什么呢?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轻松的,也是最有效果的。

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大量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会用,是能指导人生。如果你会灵活运用知识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会害怕平时的那些考试吗?

马老师建议,我把课堂删减得简洁些一一前面的生字词环节,就直接考查学生对“亡”“牢”的理解,以后遇到什么语境,就讲什么意思,一开始就不要呈现那么多。接下来的读书环节:本篇课文是寓言小故事,不存在什么感情朗诵问题,趣味和道理最主要,所以不用让孩子死板地读、背,要演,让孩子尽情地演这个故事,可以不用看着课本,用白己的语言。评价环节,让孩子演完了就直接评价。可以用成语评价成语,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马老师问我,你知道这两个寓言故事出自哪里吗?我当时愣了一下,大约知道出自以前的故事书。马老师说出自《战国策》。《战国策》里面有很多的游说家,他们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讲故事成为他们游说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要在掌握故事所寓道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

我恍然大悟。我白认为比较喜欢古典文学,可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就离古典文学很远了,每天沉浸在α、o、e的世界里,沉浸在小孩幼稚简单的世界里。可是,如果你没有大山的角度,你俯瞰不了天下;如果你没有海洋一样的深度,怎能容纳下千奇百怪的生命?所以,阅读,广泛阅读,才能让你站在一个不同于常人的高度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同时,老师在解析教材的时候,要做到知人论世,哪怕是文章的出处、作者的风格、文章里面涉及的文化等等,都要老师去认真研究。高屋建瓴了,才能俯瞰脚下的土地,感受大地的情怀。

根据马老师的建议,我当天晚上就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简洁、实用,以孩子喜欢为目标,调动孩子读书的兴趣。首先是字词环节,简单释题,然后学习生字词。接下来演故事,最后讲故事,推荐阅读。

我试讲了一节课,没有用自己的班级,因为和学生不熟悉,前半节课孩子听得很认真,配合得很好,最后一个环节――演、讲,孩子过于兴奋,滔滔不绝,有的站着讲,有的在台下聊天。由于生字环节用时过多,后面孩子讲故事的环节时间少。不过还是有几个孩子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即使语言不那么精彩,声音不那么抑扬顿挫,但发言的精神已经很可嘉了。

当我第二次在我们班讲课时,又有了新的感受。我把给孩子补充的成语减少了一些,只保留了四个成语――两个用来评价养羊人,两个评价坐车人。避免了第一次试讲中不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弊端。简单的四个成语,孩子记在心里是不难的。我用了二十分钟导入,释题,学习字词,用了二十分钟让孩子们演故事,讲故事。孩子们演得很好,三个人一组,一个当旁白,另外两个当里面的角色。很多同学用了自己的语言,又没有曲解原来的意思。在讲的环节,有几个孩子经常举手,这都是平时爱读书的孩子,读书真派上了用场。十来分钟的时间,竟然讲了七个故事: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刻舟求剑、借刀杀人、画龙点睛、拔苗助长、温酒斩华雄,有两个故事是我们语文课本曾经出现过的,能在课堂上想起来,用白己的语言讲出来,也是不错的。更令我惊奇的是,我没有让孩子去背诵文章,可是他们都把语句记得特别牢固,一些词语句子说得非常精彩,比如“大步流星”等。一个孩子想不起来了,另一个孩子立马给补充。最后结束了,几个孩子意犹未尽,在吃午饭的时候,还说要再讲两个。我问他们:“这样上语文课有趣吗?”张义泽使劲点头,说非常喜欢,还责怪我以前没有让他们讲。是啊,我们总是以为孩子这个不懂,那个不知道,常常把自己搞得很累,殊不知,有的孩子的知识面会令你感到白愧不如!郑力源说,他知道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我说:“你知道这个故事,怎么不讲出来呢?”他说不敢。我想,课堂上,乐于讲故事的就那么几个,因为他们读书多,还因为他们能敢于自我表现;还有一些孩子不举手,我在课下调查了一下,有一部分是知道一些故事的,就是看到校长来听课,不敢讲;肯定会有一部分是不会讲,也不读书的,但他们听了,也很好了。

马的成语故事篇4

今天我读了商晓娜阿姨写的《绝佳拍档》兔耳朵女生,这本书中有一对孪生兄弟,马一左和马一右,他们长相一样,性格各异,一模一样的两个小孩儿,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在一起,因为他们是绝佳拍档!

书中有一则小故事我很喜欢,故事是这样的:马一左和马一右读的英语班里来了个头顶上带着玩具兔儿朵的女生。本来她是坐在马一左和马一右前面的但不知什么事老师又让她坐到马一走的旁边这么一来她变成了马一左的同桌。很快英语考试到了,兔儿朵女生威胁马一左让马一左把她告诉的答案写在试卷上,马一左只好听她的。试卷发下来了,马一左只考了23分,而兔儿朵女生考了100分。兔耳朵女生一直骄傲的炫耀自己家人给她的奖励,而马一左却被老师批评了,马一左伤心极了!英语考试又来了,马一左按自己的答案写试卷,最后得了100分,兔耳朵女生得了99分,兔耳朵女生把试卷卷成了大纸团。

在学校里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语文考试,一个同学一道题不会做他看了看别的同学,知道了答案,然后想尽办法让那个同学写上错误的答案。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要靠自己,不能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应该吸取马一左的教训。

五年级:韩心茹

马的成语故事篇5

关键词:结构主义;符号矩阵;审美趣味;孤独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83-02

《玛丽与马克思》(《Marry and Max》)是2009年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美元的澳大利亚电影,也是圣丹斯电影节31年历史上首部被邀为开幕电影的动画片,它的类型按其导演亚当・艾略特的评价来说是“粘土传记”。制作团队花费5年时间完成影片,亲手捏制人物的每个动作和神情,这种机器制造的缺席把观众从电影的视觉奇观和音响特效中解放出来,静心体味影片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获得了有别于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奇观所带来的“震惊”的审美感受。

一、叙事情节

《玛丽与马克思》采用了零聚焦叙述焦点,叙述者大影像师以两个笔友的书信为线索讲述他们孤独的生存状态。玛丽住在澳洲,是一个额上有胎记,没有朋友,孤独忧郁的小女孩;马克思住在纽约,是一个自闭敏感的肥胖的中年犹太人。他们二人本没有交集,却因巧合成为笔友,彼此鼓励,彼此倾听。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成为玛丽人生的导师,玛丽则在一次次的伤痛中体味成长。

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相信“文学是而且也只是某些语言属性的扩展和应用”,小说的基本结构类似于一个陈述句:主语+谓语+宾语。小说中的人物相当于主语,他们的行动相当于谓语,他们行动的对象、结果等相当于宾语。其中,动词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转化,这种转化使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又转为新的平衡,跌宕起伏,扣人心悬,由此产生故事的审美趣味。电影作为视听综合艺术,同样具有叙事特征,同样可以运用托多洛夫的“叙事转化”理论进行分析。根据这一理论,《玛丽与马克思》的情节可以简化为五个单元:

(1)玛丽与马克思两人的生活平行进行,故事处于原始平衡状态;

(2)玛丽第一次给马克思写信,故事失衡;

(3)马克思的指导带领玛丽找到了幸福,建立新的平衡;

(4)玛丽借助马克思研究心理疾病致使马克思极度愤怒,再次失衡;

(5)马克思原谅玛丽,建立了一个更为稳定的极限平衡。

影片在三次平衡、两次失衡中展开了一部人生戏剧。故事开始时,玛丽和马克思都有各自平静的生活,他们吃甜食、看动画片并渴望朋友,生活习以为常。可是,玛丽的书信打乱了这种平静。她的来信让马克思陷入了不安和困惑,因为马克思很矛盾,他不愿生活发生变化却又期待朋友的出现,最终经过18小时的挣扎下定决心接受这种变化,给玛丽回信,从此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元素:朋友。马克思的鼓励和指导让玛丽对生活更有信心,使其生活日益完美,而玛丽将马克思作为精神研究的案例却让马克思脆弱的心灵大受伤害,导致矛盾产生,通信中断。随后,玛丽把对马克思的歉意寄托在烟酒上,生活越来越混乱;马克思也不能忘记这次伤害,越来越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变得更孤僻。最后,两人从对生死的理解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故事情节再次达到平衡,他们的心也再次恢复平静。

纵观整部影片,在奉行娱乐至上原则的快餐式消费文化社会里,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大都用视听奇观来吸引观众眼球,获得票房大卖。而《玛丽与马克思》则是大量依靠大影像师的画外音和人物读白娓娓道来,以平缓的节奏完成电影叙事的,产生了有别于视觉奇观所带来的“震惊”的审美趣味。

通过上述五个情节单元的划分可以看到,电影表面上的叙事节奏符合了影片所要揭示的人类孤独生存状态的要求,奠定了平和、舒缓的影片风格。但是,在故事情节上,“平衡―失衡―新的平衡―再次失衡―极限平衡”的转化过程又使观众体验到了情节的波澜起伏。表层的平缓呆滞与内部情节的动态转变形成巨大张力,使影片产生了隐性的“震惊”效果,审美趣味由此产生。

二、人物结构

结构主义理论家格雷马斯提出“符号矩阵”来解释文艺作品,即在矩阵中设立一项为X,它的对立一方是反X,在此之外还有与X矛盾但不一定对立的非X,又有反X的矛盾方即非反X。文学故事起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从而又有了非X和非反X,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了。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到如下一个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角色都是孤独的,但他们对孤独的解决方式不同:玛丽主动寻找朋友,马克思被动接受朋友,艾维自得其乐地享受生活,雷恩害怕出门却不断尝试。这四个角色作为符号矩阵中的四个因素,形成了五对关系:

(一)主动找寻的玛丽和被动等待的马克思是影片最基本的一组关系,故事就开始于两人的对立。玛丽与马克思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喜欢甜食,喜欢看动画片《诺布莱一家》,渴望朋友却没有朋友。但是,他们又有很大不同:马克思面对生活的伤痛选择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用规律平和的生活化解一切可能出现的未知,玛丽却敢于接受生活的未知,虽然生活不完美但仍充满幻想和希望;同样是看《诺布莱一家》,玛丽是真正羡慕他们有很多朋友,马克思则是羡慕他们生活在纪律分明的社会结构里却永远那么和谐融洽,因为马克思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无法判断别人的心情。如果社会制度明晰,那么他就不会因为无法“适时”表达而苦闷。

(二)主动找寻的玛丽和自得其乐的艾维,她们都在找寻,但找寻的方式和层次不同。玛丽积极地想突破牢笼,不惜靠发传单、表达爱情来寻找幸福,她是通过改变现状找寻幸福的。而艾维则是在不改变现状中找寻快乐,有与没有都无大碍。

(三)不断努力的雷恩是被动等待的马克思的反衬。他们都受过生活的伤害,在自我保护的本能下变得自闭。但雷恩与马克思不同,尽管雷恩畏惧外界未知的一切,但他却一直都在尝试走出自己的“壳”并最终获得胜利,马克思则是选择呆在自己的屋子里逃避。

(四)主动找寻的玛丽和不断努力的雷恩之间的联系是影片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正是雷恩的不断尝试给玛丽的潜意识里注入了积极的因素,也正是雷恩在冲出自己恐惧的时候给玛丽带去了她希冀已久的马克思的原谅,实现了叙事的转化。

(五)自得其乐的艾维和被动等待的马克思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艾维的等待式找寻与马克思的被动等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她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子,尽管很老了,牙不好使,眼也盲了,却仍在开心地生活并主动关心他人。正是她的存在让马克思的生活有了一抹新鲜的色彩。

三、结语

马的成语故事篇6

[关键词]英美文学,三源泉,语料库,文学教学。

1英美文学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离不开原型,也可以说原型是文学作品的大语境。原型来自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从祖先那里由遗传得来并持续到现在[1]。而神话艺术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正因为神话参与建构原始人的思维模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千百年来,它成为原型后深藏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古希腊神话,作为希腊最早的意识形态,它是欧美民族的原始先民以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对民族发韧期那艰难、悲壮的漫长历程的艺术记载,是先民在上古严酷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为生存而进行拼搏奋斗的艺术表现,这里孕育着人类的智慧,抛洒着人类苦难的泪水[2]。从中可以触摸到希腊民族那丰满而活泼的心灵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希腊神话作为人类的童年文化,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题,并由这些原型衍化、滋生出众多的文学作品。神话所蕴含的内核,理性的光芒,跃动的火种,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欧美民族意识的深层,影响西方作家尤其是英美作家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模式。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化有特别大的影响,古罗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后被希腊文化所征服并继承了希腊神话,于是罗马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相混同,都被赋予了同样的经历和个性,只是在罗马神话中诸神有了拉丁文名字,于是希腊、罗马神话便融为一体,统称希腊罗马神话[3]。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渗透着大量的希腊罗马神话。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西方的文学家们就经常以希腊罗马神话为素材进行创作。如在英国文学当中,莎士比亚曾多次运用希腊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弥尔顿、济慈、雪莱、萧伯纳等许多诗人和剧作家也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同不公的命运和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故事同样启迪、激励了许多美国诗人和作家,如美国诗人朗费罗曾做诗讴歌为人类盗取天火而遭受天罚但仍顽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另外惠特曼、约翰巴斯和约翰厄普代克等都借古代希腊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学名著[4],它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经》的故事和传说等还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英美文学中很多伟大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都取材于《圣经》故事。英国诗人米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与王尔德的《莎乐美》,惠特曼的《草叶集》中的“亚当的子孙”,艾略特的《贤人朝圣记》等都取自《圣经》题材。有的文学作品连题目都出自《圣经》,有的文学作品更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如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社会生存问题的名剧《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等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标题取自《旧约传道书》。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诗行、布道、箴言等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不了解《圣经》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时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甚至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侈谈英美文学。 综上所述,自文艺复兴以来,英美文学作家深受这三大源泉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不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文化,就很难理解英美文学的本质及其文化语境,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这三大文学文化语境的系统资料,为此笔者构建了一个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的语料库。

2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语料库的构建

语料库可以简单地看作是用于语言分析的语言语料的集合。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ohn sinclair认为语料库是一个存储于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的集合(包括书面和口头语言材料),用来反映语言的状态和变化特征[5]。国内近年来建立了许多语料库,但大部分是用于语言学研究、语法研究、词典编纂、教材编写或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等[6]。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语料库,与现有的其它语料库有较大区别。构建语料库时首先要考虑建库目标,因为它决定语料库的类型和规模,决定语料的选择和整理,其次要考虑语料的来源,另外还要考虑检索软件的选用等方面。

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目标:本语料库中要包括比较完整的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知识的语料,提供比较全面的背景资料,它的构建不仅要为广大英美文学教师、学者及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鉴赏、解读英美名家名作的语料源,还要为英美文学鉴赏以及研究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并且还可以用来改进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达到《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掌握文学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开阔思维,拓展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环境的了解”[7]的目的。

语料库的语料来源:本语料库的语料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有关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典故的书刊、杂志,有的来自市场上公开出售的数据光盘,有的来自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有的来自国外大学图书馆,有的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等。笔者按照建库的目标和要求对语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知识体系的语料库。

语料库的结构:构建的“三源泉”语料库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①希腊、罗马神话语料库,其中包括英文语料greek and roman ghost stories,myths and legends from greek and roman sources,old greek stories,stories from greek tragedians,roman stories等,汉语语料《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希腊罗马神话》、《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故事》;②《圣经》故事语料库,其中包括英文语料bible stories and religious classics,the wonder book of bible stories,wee one's bible stories,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bible stori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等,汉语语料《圣经的故事》、《圣经事典》、《圣经故事赏析》、《基督教与圣经》、《圣经文学》、《圣经全传》等;③学术期刊语料库,主要包括近几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发表的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尤其是对英美文学影响的论文几十篇,如“论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与欧美文化”、“圣经与西方文学”、“圣经:英美文学的创作母题”等;④网络资源库,本语料库还利用internet网的优势资源,建立与“三源泉”有关的文学背景、文学知识及文学评论的超级链接,这些链接除文字资料外,还提供一些图片、音频、视频等有关资料,如;www.greekmyt ;www.blueletter ;/athens/delphi/8991/roman.html等网站上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三源泉”语料库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语料库检索软件的选用:目前,功能强大、使用简单的计算机检索定位软件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如英国利物浦大学mike scott与tim jones联合开发的microconcord软件,可以支持多文件多关键词的同时检索,支持通配符检索等,运行速度快,操作简单。而wordsmith软件功能更加强大,不但具有词语检索、共现上下文等常用功能,还可以计算出检索词语的统计值及统计分布规律,能识别文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和词组等,它们都是语料库的常用检索软件。

“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完成之后,启动上述的定位检索软件就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等获得大量相关的文学语言实例和丰富的文化语境,同时发挥文本库的功能,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操作方便、快捷、准确。

3英美文学“三源泉”语料库的应用

该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语料库可以应用到以下方面:

1)“三源泉”背景知识查询。由于本语料库包括了与古代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圣经》有关的大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链接和相关学术评论文章,英美文学专业学生和爱好者可以比较容易地查询到他们在英美文学学习中遇到的与“三源泉”有关的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有关文学人物、原型、典故等的来源、背景和使用语境等。

2)文学课程教学。语料库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学习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8]。语料库中除提供了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的背景知识外,还包含一些图片、音频、视频片断,评论文章和链接网站等,可以为英美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学习和欣赏资料,大大丰富了文学课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剧本《卖花女》时,许多教材上只有几段节选。学生在读完节选段落时,仍觉得意犹未尽,想了解得更多。利用该“三源泉”语料库,学生不但可以观看根据该剧本改编的电影片段,可以阅读作品中的人物评论及相关的学术论文,还可以从语料库中找到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原型的动人故事,从而进行拓展阅读。这样的文学语料库在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外,学生还会根据语料库中的介绍,进一步利用网络链接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它感兴趣的文学文化知识,在拓展文学课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方便地到语料库中去寻找、探究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教学不但能为语言、文学学习者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模式,并且计算机的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以及软件的强大功能也更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3)英美文学研究与分析。利用文学语言语料库对文学语言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是比较方便的。语料库为文学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础,学生和研究者可以利用语料库进行词汇、语句、典故等统计,发现语言规律、特征,可以利用语料库研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和语料库使用者可以到语料库查询,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检索和统计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检索,对英美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典故、箴言的体裁(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人物(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或者《圣经》中的神、英雄或普通人物等)、场合语境(具体的使用语境及与上下文的关系)和寓意(取自“三源泉”中的最初意义还是作家进行隐喻、引申、指代等)等进行具体统计和分析,以反映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受“三源泉”的影响等,大大拓展了英美文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

在构建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语料库的过程中,将语料库语言学知识、先进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到英美文学的研究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去,拓展了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为英美文学爱好者和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和研究平台,能为层次较高的文学学习者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基本模式,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9]。但是,笔者构建的这一文学语料库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信息量及检索手段尚须扩大与更新,要想使它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工具和研究平台,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使之逐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68:119.

2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曹乃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陶洁.希腊罗马神话一百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4刘丛如,吴向军.《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以莎士比亚、海明威为例[j].中国宗教,2006,79(6):45-47.

5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文渤燕.语料库及其作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1,94(2):32-35.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 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唐洁仪,何安平.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4,99(5):43-44.

马的成语故事篇7

关键词:墓志;词语;六朝

中图分类号:H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32-03

墓志属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主要是用来记录墓主的姓名、籍贯、生平事迹、族系、卒葬时地等。其中的六朝墓志就因其具有材料丰富、时代明确和一定程度的口语性等特点而成为汉语历史研究词汇的宝贵语料并受到汉语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近来研读六朝墓志,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可补《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阙失,我们兹选释其中的10条。这些词语均为诸家所不及,它们或被《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失收,或虽已收释,但义项缺漏。

一、悼恻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1](P1-510)•魏故使持节都督三洲驻军是骠骑大将军栋梁周东徐州刺史当州大都督仪同三司兖州刺史临济县开国侯叔孙公墓志之铭》:“帝用悼恻,崇以礼数,赠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本将军仪同三司兖州刺史,谥曰武恭,礼也。”

按:“悼恻”,乃“悲伤”义。“悼”、“恻”均有“伤痛”义。《广雅•释诂二》、《玉篇•心部》并载:“恻,痛也。”《集韵•号韵》、《玉篇•心部》:“悼,伤也。”“悼恻”乃近义连文。其他例如《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德宗下》:“丁卯,诏:‘君臣之际,义莫重焉,每闻薨殂,良深悼恻。应文武朝臣薨卒者,其月俸、料宜全给,仍更准本官一月俸料,以为赙赠’。”《彭惠安集》卷五“碑铭”《陈康懿公尚书神道碑》:“皇情悼恻,恤典优隆。”《新安文献志》卷九“书”《复表兄朱元晦编修书》:“矧中表子姻亲契分之厚者,其悼恻之情,宜何如耶?”《汉语大词典》收有近义的“悼怆”,但未收“悼恻”一词。

二、华邦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龙骧将军平阳檀府君之墓志铭》:“虽帝壤华邦,神州名邑,然北带长山,盗徒充聚。”

按:“华邦”,指中原、中国。“华邦”一词,亦见于《四库全书》所收文献中,例如《怀星堂集》卷二“骚赋”《一江赋》:“洽八荒兼三才而共济,束一统之华邦,信矣!”《敬轩文集》卷十八“记”《邵阳县重修庙学记》:“今去圣人仅二千年,不问海内外华邦蛮区愚夫小子皆能道吾夫子之号而起尊信之心。”《汉语大词典》收有同义的“华域”,但漏载“华邦”一词。

三、玄碑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2](P1-629)•元荣宗墓志》:“勒铭幽宇,扬志玄碑。”

按:“玄碑”,谓墓碑。《玉篇•玄部》:“玄,黑色也。”故“玄”含有“黑色”之义,因此而引申为与阴间相关之事物。其他例如《唐代墓志汇编上[3](P1-130)•大周故太原王公墓志铭》:“故以玄碑勒隧,题盛德之方存;翠碣横埏,与长年而不朽。”“玄碑”一词,《汉语大词典》未见收载。

四、英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故介休县令李明府墓志》:“君勇决英迈,识量淹远,风猷意业,有可称者。”

按:“英迈”,谓才智出众,神采超逸。《资治通鉴•陈纪八》“阿恒之任,宜在宗英”胡三省注:“才过人曰英。”“英迈”一词,唐墓志也有使用,如《唐代墓志汇编上•唐韩府法曹参军息兰陵萧君之志》:“曾祖凤,朝散大夫林州长史袭梁郡公,器局夷简,风神英迈,士元之显职,嗣休征之茂官。”“英迈”一词,还常用于后世史书,如《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七:“宁私谓所亲曰:‘圣上聪明英迈,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清臣天资英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赵孟》:“孟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子宁英迈不群,十八年,以贡士廷试对策,力言:‘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区区小故,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皆其例。《汉语大词典》未收“英迈”。

五、竹马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韩暨墓志》:“龆龀之年,竹马之岁,皎然卓异,有别侪伍。”《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镇远将军前军将军赠冠军将军正平太守元君之墓志铭》:“君禀三珠之气,承八桂之余风,馨香发于竹马之年,令问播于纨绮之岁。”《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使持节镇北将军都督建兖华三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平县开国伯赫连公墓志铭》:“孝友廉贞之志,茂于竹马。”

按:“竹马”,谓童年。唐墓志用例繁富,如《唐代墓志汇编上•唐故上柱国王君墓志铭》:“明感竹马之岁,有异诸童;强仕之年,志逾其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4](P1-117)•张士高,本望南阳,相州林虑县人也》:“济之以礼,不假蒲鞭之盛;示之以,无违竹马之契。”《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故郭公墓志文并序》:“粤若竹马腾规,结义期于龀岁;黄效祉,金荣锡孝之年。”《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故郭公墓志文》:“竹马腾声,仙舟降祉,剑虹芬,绶化夹素。”《唐代墓志汇编上•大唐永徽三年王君墓志》:“齐之以礼,岂假蒲鞭之威;示之以信,无违竹马之契。” 《唐代墓志汇编上•张士高本望南阳相州林虑县人》:“齐之以礼,不假蒲鞭之以礼,示之以信,无违竹马之契。”《唐代墓志汇编上•唐故游击将军高望府果毅府君墓志铭》:“公以狼精下降,德散樊星,岳灵上结,光流甫;军习勇,禀锐气于天资,竹马许成,括纯精于冥授。”《唐代墓志汇编上•唐故衡州刺史长乐公夫人墓志铭》:“洎乎舟泛影,竹马流芳,茂族相晖,风猷叠照,义飞载籍,无俟详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先君之碑》:“祖讳信,龆龀之岁,手足绝秦;竹马之年,辞堪说楚。”《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周故刘君夫人墓志铭》:“曾祖粲,国朝散夫人,聚米龆年之日,戏戈竹马之年,早附龙鳞,攀斯凤翼。”《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左领军卫翊卫高府君墓志铭》:“谢四目幼,条竹马之年;虎班始分,必有成鳞之。”《汉语大词典》收载有【竹马】条,其下共列二义项:①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后用为称颂地方官吏之典。②即薅马。南方农村耘稻时所用的一种农具。“竹马”此义项,《汉语大词典》漏收。

六、衿怀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高猛妻元瑛墓志》:“司空文公,衿怀万顷,墙宇千仞,清徽紫誉,标映一时,乃以选尚焉。”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田德元墓志》:“从容上席,剖决如流,优游胜曹,衿怀多暇。”

按:“衿”通“襟”。《诸子平议•列子•黄帝》“涕泣沾衾”俞樾按:“衾当作衿,即襟字也。”赵岐《孟子题辞》“六艺之喉衿也”焦循正义:“衿与襟通”。故“衿怀”乃“襟怀,怀抱”义。“衿怀”一词,亦见于唐墓志,如《唐代墓志汇编上•唐故处士志铭》:“想荣辱相间,得失成忧,交战衿怀,追符斯可。” 传世文献也有用例,如《册府元龟》卷八百七十五《总录部•讼冤》第四:“自少及长,忠孝为心,入朝出牧,清明流誉,衿怀放畅,风神爽发,实廊庙之瑚琏,社稷之桢干。”《玉台新咏》卷二《张华情诗五首》:“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衿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南史》卷八十列传第七十:“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均。讷于语言,而衿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衿怀”一词,《大词典》漏载,但收有【衿抱】,释义为“襟怀,怀抱。” “衿怀”与“衿抱”为异形同构同义词。

七、泉宇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高祖九嫔赵充华墓志》:“敬刊玄瑶,演述泉宇。”《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皇内司讳光墓志》:“匈路开肇,泉宇纳殃,酸哉粉结,呜呼悲伤。”

按:“泉宇”犹“泉室”,谓“墓穴;墓室”。《潘岳〈哀永逝文〉》“想孤魂兮眷旧宇”吕延济注:“宇,室也。”“泉”有“泉下”之义,古人用来指人死后之所在。故“泉宇”一词于墓志中可用以指称“墓室”。唐代墓志也有用例,如《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赵郡李处士墓志铭》:“泉宇杳杳,松门寂寂。”“泉宇”一词,《大词典》漏收。

八、腾辉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元宗正夫人司马氏志铭》:“终远兄弟,来嫔王族,发响素庭,腾辉华屋。”

按:“腾辉”,谓闪耀光辉。用以喻指传扬美名或美名传扬。唐代墓志沿用,如《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故桂州建陵县令骑都尉胡君墓志铭》:“故得腾晖令范,昭缣缃者也。”《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故光州定城县令柳君墓志铭并序》:“金锵郁,藉甚一时,璧润兰芳,腾辉万古。”《唐代墓志汇编上•大唐故朝散郎守内寺伯飞骑尉成府君墓志铭》:“惟公质迈楚英,孕圆流而荡照;名高赵彦,润方折以腾辉。”《唐代墓志汇编下[5](P1301)•唐故淮南进奉使检校尚书工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绯鱼袋会稽骆公墓志铭》:“后子孙散居浙江之东西郡县,南朝六代,代有英奇,峻节令名,文儒硕秀,家牒史册,耀彩腾辉,美荫清资,英规令望。”“腾辉”一词,《大词典》已收,释义为“闪耀光辉”,此乃其本义,“传扬美名或美名传扬”是其比喻义,该义为《大词典》所失载,当补。且《大词典》始引例为唐•寒山《诗》之二三:“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时间亦晚。

九、缃油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杨钦墓志》:“铺观篆籀,逖览缃油,天下贵族,莫上君侯。”《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杨宏墓志》:“陵谷有迁,缃油易朽,勒芳徽于沉石,共天壤而长久。”

按:《说文新附•糸部》:“缃,帛浅黄色也。”《慧琳音义》卷十“缇油”注:“油者,绢油也,古人用以书记事。”“缃”和“油”本是古人用作书写的材料,故“缃油”可代指书籍。唐墓志也见用例,如《唐代墓志汇编上•大周故文林郎张君故妻宋夫人墓志铭》:“ 尔其簪裾佩玉,轩盖鸣钟,式著缃油,无待详悉。”笔者又遍检《四库全书》所收文献,检得一例,即《文庄集》卷十七“启”《贺枢密副使启》:“远明识周通缃油,博达于文经。”“缃油”一词,唐墓志中还可倒序为“油缃”,如《唐代墓志汇编上•唐故泾阳县令梁君墓志铭》:“前焕缃油,后钟青史,德音无昧,其在斯乎?”《唐代墓志汇编上•唐故柱国府朝散大夫乐府君墓志铭》:“照备油缃,固可辞略。”《唐代墓志汇编上•大周故陈府君墓志铭》:“八代昌基,奄有龟蒙之野;三君茂范,旋荒虎据之郊,并布在油缃,可得言也。”《唐代墓志汇编上•唐故上柱国李府君墓志铭》:“徽猷远播,歌颂遥传,著美油缃,可略言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故扬州江杨县令史君墓志铭》:“斯并勒在油缃,可略而言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处士王府君墓志之铭》:“昭备油缃,固可辞略。”“缃油”与“油缃”乃同素逆序同义词。“缃油”与“油缃”二词,《大词典》均未收载,应据补。

十、篆册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齐故乐陵王妃斛律氏墓志铭》:“昔韦平鼎盛,公辅异时,袁杨阜,台铉殊世,犹且氤氲篆册,荣镜终古。”

按:“篆册”,指书籍、文册。《说文•竹部》:“篆,引也。”段玉裁注:“引者,引而著於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而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篆曰小篆。”因古代的书籍、文册多用篆体字书写,故名。“篆册”一词,唐代墓志也有用例,如《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监察御史裴炎故妻刘氏墓志铭》:“或儒或素,且公且侯,莫不照烂缣缃,葳蕤篆册者也。”《四库全书》所收文献中亦见使用,如《文恭集》卷十“表”《代中书枢密院陈乞御制明堂乐章表》:“甘泉故事,开元旧仪,咸著歌辞,具存篆册。”《大金集礼》卷七“妃”《册太皇太妃》:“命直学士刘长言撰册文,礼部侍郎王竟书篆册。”《浙江通志》卷二十山川十二《石柜山》:“上有方石,状如柜,旧传黄帝缄玉版篆册于此。”“篆册”一词,《大词典》漏收,当补。

参考文献:

[1]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2]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3]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粟世来)Explanations on Words of Tomb Inscriptions in the Six Dynasties

LIU Zhi-sheng

(Chinese Department,Huizhou College,Huizhou,Guangdong 516007,China)

Abstract: Tomb inscriptions provide rich and distinct language materials for lexical study.This paper examines and explains ten words of them,which are either ignored by linguists and fail to be collected by Chinese Dictionary,or not explained completely.

马的成语故事篇8

在现今教育体系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处于核心位置,语言类课程占据大量课时,但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书面轻口头,因此,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自如地表达的人总是凤毛麟角。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士主动地到戏剧院校寻求帮助,学习表演、主持或演讲方面的课程,或请表演老师进行个人专门辅导,希望借助艺术表演训练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本文中,我将以公诉人和高级饭店服务人员为例,讨论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的训练。

一、表达形式的培训

1、培训方案设计

每一种成熟的职业都会有明确的职业特征,包括社会功能、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环境以及社会表演规范等,这是开展表达培训前首先需要了解的背景材料。在为上海市某区检察院的公诉人进行培训前,我们专门请教了该院主管培训的负责人,得知公诉人的职业素养包括:①正确的执法观念;②扎实的法律专业功底和较广的知识面;③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考、应变能力;④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前两项属于专业范畴,第三项与表达间接相关,第四项与表达直接有关,其具体要求是:“公诉人需要在法庭上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对证据进行质证,发表公诉意见,并与被告人、辩护人展开辩论。案件的处理结果虽然不是由公诉人的语言表达所决定,但出庭公诉的效果往往与公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关系,法庭辩论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公诉意见能否被人民检察院采纳。公诉人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规范,逻辑性强,还要善于运用各种发问、辩论和演讲技巧,才能在法庭上占据上风。”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学员在表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这是培训课程的关键,找到了问题,培训才能有的放矢。通过反复分析庭审视频记录以及到法庭观看公诉人的现场表达,我们了解到,公诉人作为行使公诉权的检察官,代表国家出席法庭指控犯罪,并对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依法进行监督,他们的职业形象是严肃的、公正的、权威的,绝大部分公诉人在法庭上都能保持这种形象,维护法律的尊严。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严肃有余,自然不足;逻辑有余,情感不足。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性强,能够以理服人,但在以情感人方面做得不够,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声音、表情和动作,让自己的陈述或辩论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导致他们的表达显得比较单调,在某些雄辩的当事人律师面前,他们有时占不了上风。有的公诉人可能因为过分严肃,导致呼吸和发声器官产生了过多的压力和紧张,说话时间长了,声音就容易嘶哑。有的女公诉人音量过轻,气息不够,即使用了麦克风,有时也无法让法庭上的所有人听清楚她的陈述。

根据第一、二步的调查研究,我们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我们主要引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节目主持人现场即兴表达的一些训练方法,如“口头写生”等练习,训练他们的边看边想边说的即兴表达能力,运用“抓点互动”等练习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倾听、如何去抓点以提高辩论能力。实践证明,这些基础练习对于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针对某些学员的个别问题,如气息不够、音量过轻的女公诉人,我们重点训练她的呼吸和共鸣,以增强气息和音量;而那位声音发紧、容易嘶哑的公诉人则重点练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2、培训实施过程

人们的表达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要想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实现,因此,培训需要一个周期,一个连续的培训课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课程的开展应采用体验式培训的模式,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原理循环进行,在行动和体验中学习和提升。同时,培训的全过程都需要结合多媒体录放技术,随时为学员提供反馈,既要考虑团体的普遍问题,也要照顾、解决个人的问题。具体过程可归纳为“三到”:看到悟到做到。

① 看到:摄录、回放、分析表演

生活中我们需要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得体。在表达培训中,我们需要摄像机和投影仪,来帮助学员清楚看到自己的行动过程。大多数人一般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在行动,很少去留意自己的声音、表情、动作是什么样子,自己说话时习惯的语调、重音和节奏中存在哪些问题。因此,我们不但要在培训前借助录像分析和判断学员存在的问题,在培训的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也要与学员们一起观看和分析他们的表达,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及其原因有一个清晰的意识,尽管他们还不能马上改正过来,但这种对表达主动关注的意识能帮助他们从自然的状态上升到自觉的状态。

作为社会表演的培训师,我们培养他们对社会表演的兴趣,在帮助他们指出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创造宽松的、包容的良好氛围,保护职业人士的自尊。尤其是在内训时,受训的学员彼此间既是同事,有时也是竞争对手,而且,现场还可能会有领导观摩,这样的影像回放和分析过程,有点像当众“揭丑”,把他们的问题清楚地摆在众人面前,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压力,这时,我们要更多地讨论共性的、普遍具有的问题,以鼓励为主。当然,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团体性的培训可推动他们努力完善自己的表达,让他们彼此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促进彼此的表演。

②悟到:边练边悟,学会控制

人们在生活中的大多数动作是习惯性的、无意识的,如走路时根本不用思考如何去迈腿,但是,在表演时,无论是舞台上的专业表演,还是在工作中的社会表演,我们都要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和组织,维持形象的完整。

要让学员掌握对自身动作的控制,学会运用气息、声音、表情、手势等非语言传播途径来增强社会表演的效果,我们应从他们最容易感受到的地方入手,给他们做示范,由易到难、由分解训练到综合训练,一边练习,一边细细地体验和感悟,逐渐找到身体内部和外部控制的感觉。这个阶段的练习,也应进行同步录像,当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感觉和方法时,可以立即回放给他们自己看,帮助他们确立和巩固这种感觉,同时,能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兴趣和自信。一次课程结束后,可要求学员将上课的影像材料带回去复习,彼此观摩,相互学习。

③做到:摄录现实中的表演,通过反馈与练习提升技术

经过反复练习,学员在培训课堂上的表演意识和控制能力通常会有所提升,但这只完成了训练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正像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成绩再好也没有用,关键是在真实的比赛上能取得好成绩。检验他们应用效果的最直接方法也是借助录像,可让学员自己录音或找人暗中将自己工作中的实况拍摄下来,为后续的培训或回课提供素材。回课,是艺术表演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表演的培训,是巩固技能、架起培训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桥梁。表达培训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学、示范,带领学员反复操练,掌握表达的基本方法,而且,还应对学员在现实环境里的表达做出评价和反馈,提供进一步的练习和提升方案,帮助他们将所学的方法与现实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产生实际的效果。

二、表达内容的培训

在国内的商务演讲培训体系中,《说服:全球顶尖企业的商务沟通之道》一书非常受欢迎,该书的英文原名是presenting to win: the art of telling your story,照字面翻译应该是“赢在表达:如何说好你的故事”。2008年,我曾电话采访过该书作者杰瑞-魏斯曼(jerry weissman)。他认为,在各种商务演讲中,演讲者的目的在于表达和说服,而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于演讲者能否讲清楚他的故事。一个清楚而简明的故事,远远比各种技巧更为重要。他说:“如果故事本身乱成一团,不管演讲者声音如何美妙,口才如何花哨,肢体语言如何活跃,都于事无补。相反,一个清楚而简明的故事能让他在演讲中思路清晰、坦然自若。”在他的书中可以看到,他不是在否定形式和技巧的训练,只是把这些训练放在最后。他首先要帮助演讲者做的事情是“把故事理清楚”(getting your story right),与演讲者一起把要讲的内容全部梳理一遍,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与现场观众的利益密切关系,哪些关键信息必须要表达,哪些信息是次要的或多余的;然后,去芜存精,对所有重点和关键信息进行重组,形成一个逻辑清楚、自然连贯、首尾呼应的故事;接着,让演讲者练习讲述这样的故事。由于故事条理清楚了,演讲者成竹在胸,表达时更多地关注所讲的内容而不去考虑技巧,因而显得自信而有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毫不费力地跟随演讲者的话语去理解他所说的内容,心悦诚服地认同他的结论。

他的理念和方法很值得我们的借鉴。表达培训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和技巧,同时也要关注到表达的内容和重点,让表达者紧紧围绕“我讲的内容对你们有什么帮助?”(英文是wiify,what’s in it for you?),从观众/听众的兴趣、需要和接受心理出发,通过讲故事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表达的最大效果。

上海衡山集团马勒别墅饭店的管理者很早就意识到社会表演训练对提升员工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他们请我们去为员工开展了表达形式和技巧的训练,包括声音、语言和形体动作等方面。如今,我们正在共同探索表达内容的构建和训练,双方不约而同地把目标集中在“讲故事”。

马勒别墅饭店位于上海市陕西南路上,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eric moller)建造,耗时9年建成,主建筑是三层挪威风格建筑,宛如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城堡”。2001年,国有企业上海衡山集团入主马勒住宅,把这座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打造成兼具餐饮和住宿的五星级饭店,2002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

最初,马勒饭店的管理者认为,身处这样一个充满着故事的城堡和精品酒店里面,马勒员工应该熟悉本店的历史和文化,以便较好地回答客人的问题,满足客人的好奇心。他们一开始还没有想到要对员工进行讲故事训练,员工们也只是被动地回答客人的提问,讲述一些与马勒建筑风格、时代背景等有关的趣闻轶事。后来,员工们发现,客人对于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不经意讲述的这些故事越来越有兴趣,有时在宴请宾朋时还主动提出要服务人员给众人讲故事。这个现象让管理者意识到,马勒饭店其实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一样,是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缩影。来这里请客吃饭的人,所期望的不仅是享受精致的菜肴和优质的服务,还希望获得历史的、文化的体验。讲故事将是马勒饭店形成服务特色、提升服务品位和产品附加值的最佳实践点,因此,他们在2010年启动了“马勒人讲马勒故事”的系列培训活动。

《全新思维》的作者平克认为:“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的价值下降了。谁能讲故事,把各种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其具有引领个人和组织继续前行的意义,并有情感地表达出来,谁将赢得这个时代。”这段话对于马勒的员工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在同等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是否有故事可讲?能否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将成为区分他们服务水平高低的一项关键能力,因此,众人对讲故事的培训活动非常重视。

要讲好故事,首先要有故事可讲,需要选编素材,形成故事。马勒别墅是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因此,他们有自己的资料室,上海市档案馆也有与其相关的一些历史资料。2002年饭店开业时,他们还曾请解放前马勒住宅的管家和工人们的后代为员工讲故事、作介绍,让尘封的历史往事变得鲜活起来。经过一些专业人士的整理、加工,饭店就有了一套基本的故事版本。马勒饭店的管理者要求员工熟悉这些故事版本,但不能死记硬背。经过我们组织的一系列社会表演训练,马勒员工上下都充分理解了“好的社会表演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的原则,因此,他们努力让自己与这些故事建立真切的联系,记录下那些最让自己感动的场景或事件,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去自由发挥。在消化那些故事素材的基础上,他们写出了自己想讲的故事,先在班组里练习;然后,各班组挑选出比较好的员工到饭店层面进行交流,向全体员工讲述。这样的训练方法既保证了故事讲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又充分调动了员工个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个人特有的表达风格。

随着讲故事活动的不断深入,员工们在完成了基本故事的个性化表达之后,开始主动去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素材,张大眼睛去发现马勒建筑中不为人注意的某些部分,琢磨其中的含义,发挥想象编创故事,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饭店里的故事因而越来越丰富多样。

马勒别墅饭店毕竟是一家服务型企业,以创造产值和利润为主要目标,因此,他们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员工的讲故事必须融于每日的服务之中,目的是将饭店的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吸引、留住更多的客人,形成稳定的、忠实的客户群。因此,在员工能够把规定必讲的故事和自己发现创作的故事讲好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训练他们能够“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让他们学会根据不同身份、不同需求的客人,迅速地在头脑的故事库中找到与客人联系更紧密、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故事段子讲给客人听。同时,客人来到马勒别墅饭店,主要的需求还是餐饮或住宿,讲故事的时机把握、时间长短也很有讲究,这些也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三、结论

表达训练,无论是形式训练还是内容训练,都是为了让职业人士更清楚地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更有效地完成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更充分发挥自身社会表演的影响力,实现个人或组织的目标。

上一篇:校车事件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范文